找一本书 关于中国远征军到血祭野人山山的事迹...

凤凰大视野 中国远征军 1-10 全系列 (转)_雨夜血松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贴子:
凤凰大视野 中国远征军 1-10 全系列 (转)收藏
下载地址:&
&
&&1-10&全系列&凤凰大视野&中国远征军系列节目集数&十集《全》凤凰大视野&中国远征军(十)胜利会师&凤凰大视野&中国远征军(九...&
&&1-10&全系列&
&系列节目&
集数&十集《全》&
&(十)胜利会师&&
&(九)&血战松山&&
&(八)&光复&&
&(七)&缅北大反攻&&
&(六)&空中生命线&&
&(五)&兵败&&
&(四)&缅北大溃退&&
&(三)&&
&(二)&&
&(一)&&
让我们正视史实,感谢凤凰台,除开政党不谈,在那个时候,是中国人抗日就是好的,他们的功劳不应该被没灭,我见到BTCHINA上面的不全,所以一部发上来,希望更我的人能够记住革命英烈。&
12月,日军先头部队入侵南部,威胁和,对中国人来说,滇缅公路是中国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2月,向缅甸境内大规模前进。先头部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的200师,师长。戴安澜的儿子63年后重回云南,讲述远征军出征前和父亲最后相聚的时光。&
一口气看完制作的十集记录片--,心情就像看到的照片一样压抑与难忍。从起,几十万中国军队远征,到达,数十万人昏断异国他想,为中国的抗战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如今的我们知道多少,也许凤毛麟角的了解还是源于所谓的毒品。&
从第一次入缅作战到反攻,从惨败到最后胜利,付出了极惨重的代价,将近十万官兵战死在和滇西。&&
这些将领的名字:,,,(没有一一提及),前后两位司令,,还有美国将军,及其创建者陈纳德,还有创造世界空运奇迹的驼峰航线,而我们更应记住的是血染疆场德数万中华青年。&
我们需要记住被吞噬的3万多士兵,需要记住松山战役(攻克松山)牺牲的7000多将士(日本牺牲1000人),正是他们付出的沉重代价促使了战略反攻的顺利推进,需要记住的还要太多太多,而今天......&
你知道吗:二百师少将师长战死时年仅38岁。&
毛泽东在给的挽诗中写道:&
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送的挽词中写道:“黄浦之英,民族之魂”。&
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去世后,向他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
你知道吗:1943年—1944年反攻时,将军的新38师、新1军全歼曾经参加过“南&
京大屠杀”号称日军精锐的第16师团数万人。当日军俘虏被带到的面前时,孙立人厌&
恶地皱皱眉头,不加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
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
1楼 16:23&|
相关的贴子37174378157相关的图贴
刚才看过电视节目,主持人讲解过程中说了现无人健在了,不正确。我们家乡就有一位94岁的中国远征军龙英老人。
&龙英:&又名龙羽仪,2月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地区桃源县茶乡。毕业,于2月下旬进入缅境,军第五军新22师连长升至副营长,与邱中岳将军属一个团,二人既是战友又是好朋友,22师师长的老部下,廖师长曾经救过龙英。邱中岳将军所著的《远征》一书中有关于龙英的战斗事迹片段:&
“......龙英27岁,湖南桃源任,曾在讨逆打过仗,军校受训时成绩优秀。由于待人亲切,处事光明正直,他又姓龙,所以同学们都尊称他为龙头......”
“......龙英当时在(同学誓师聚餐)席上发表讲话:“各位同学,我们即将随军远征,我军不仅代表国家支援盟邦英国抗击日寇,同时也要为我们的祖国维护唯一的国际通道----。千万记住我们都是堂堂的,要以去执行各项任务,以身许国,奋勇杀敌,扬威海外......龙英他们已三天没有吃一顿饭了,幸得邱连长匀出干粮让他们饱餐一顿,又喝足了水,人才有了点精神。龙英告诉邱连长,我们的好同学周惠云英勇牺牲了!邱连长“啊”了一声说:龙米尔(龙英),我们一定要为周同学报仇!......“
&”龙英连长在救出谢团长的战斗中左腿被炮弹片击伤,破片还有一截露在肉皮外,他便咬着牙,忍着钻心的疼痛将破片拔出来,然后解下绑腿将伤口扎好。他得知团长安全脱险了,便命令各排互相掩护向北撤退,他自己撤在最后。幸好腿还可以跛行,撤退下来后清点士兵,发现又少了十一人......龙连长带着疲惫不堪的官兵跛着腿到达了团主力部队所在的胖加河北岸。...”
&“龙连长被遗弃,明知没有生还的希望,他还是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便坐着用手代脚移动,循着西北向的一条牛车路移,大半天下来,也不过移二里来路。奇迹出现了,廖师长(师长)带着两辆路过此地发现了龙连长,把他救了回去。龙英太感谢师长了,他便立下志愿,一定要报答师长的救命之恩。......”
&龙英在抗战胜利后,由于在内战中不忍看到同胞互相为敌,回到了湖南老家执教,五一年时险些被杀,结果被判刑,坐牢20年有余。现在94岁高龄了,身体任然很好,思维敏捷,听力也很好,老伴已去世,有两个女儿女婿还有外甥,现住桃花源女儿家安享晚年。
2楼 06:44&|
刚才看过电视节目,主持人讲解过程中说了现无人健在了,不正确。我们家乡就有一位94岁的中国远征军龙英老人。
&龙英:&又名龙羽仪,2月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地区桃源县茶乡。毕业,于2月下旬进入缅境,军第五军新22师连长升至副营长,与邱中岳将军属一个团,二人既是战友又是好朋友,22师师长的老部下,廖师长曾经救过龙英。邱中岳将军所著的《远征》一书中有关于龙英的战斗事迹片段:&
“......龙英27岁,湖南桃源任,曾在讨逆打过仗,军校受训时成绩优秀。由于待人亲切,处事光明正直,他又姓龙,所以同学们都尊称他为龙头......”
“......龙英当时在(同学誓师聚餐)席上发表讲话:“各位同学,我们即将随军远征,我军不仅代表国家支援盟邦英国抗击日寇,同时也要为我们的祖国维护唯一的国际通道----。千万记住我们都是堂堂的,要以去执行各项任务,以身许国,奋勇杀敌,扬威海外......龙英他们已三天没有吃一顿饭了,幸得邱连长匀出干粮让他们饱餐一顿,又喝足了水,人才有了点精神。龙英告诉邱连长,我们的好同学周惠云英勇牺牲了!邱连长“啊”了一声说:龙米尔(龙英),我们一定要为周同学报仇!......“
&”龙英连长在救出谢团长的战斗中左腿被炮弹片击伤,破片还有一截露在肉皮外,他便咬着牙,忍着钻心的疼痛将破片拔出来,然后解下绑腿将伤口扎好。他得知团长安全脱险了,便命令各排互相掩护向北撤退,他自己撤在最后。幸好腿还可以跛行,撤退下来后清点士兵,发现又少了十一人......龙连长带着疲惫不堪的官兵跛着腿到达了团主力部队所在的胖加河北岸。...”
&“龙连长被遗弃,明知没有生还的希望,他还是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便坐着用手代脚移动,循着西北向的一条牛车路移,大半天下来,也不过移二里来路。奇迹出现了,廖师长(师长)带着两辆路过此地发现了龙连长,把他救了回去。龙英太感谢师长了,他便立下志愿,一定要报答师长的救命之恩。......”
&龙英在抗战胜利后,由于在内战中不忍看到同胞互相为敌,回到了湖南老家执教,五一年时险些被杀,结果被判刑,坐牢20年有余。现在94岁高龄了,身体任然很好,思维敏捷,听力也很好,老伴已去世,有两个女儿女婿还有外甥,现住桃花源女儿家安享晚年。
收起回复3楼 06:44&|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雨夜血松“的信息,请&或中国远征军翻越野人山:众女兵惨死仅一人存活2_历史频道_新浪网
中国远征军翻越野人山:众女兵惨死仅一人存活2
&&& 活着走出野人山,她是惟一一名幸存女兵  孙月霞死后两个星期,活泼开朗的王苹也染上了瘴气,发起了高烧。她的男朋友钱一平让刘桂英她们先走,自己留在她身边照顾她,等她好些了他们俩再追赶上来。过了好几天,他们俩还没跟上来,刘桂英逢人就打听他们俩的行踪,有人说在路边看到了他们俩的尸体。  同伴们一个接一个地惨死,5名女兵只剩下刘桂英和何珊两个人了。刘桂英的男朋友也是远征军战士,后来他掉了队,正好碰到刘桂英和何珊,他就和她们一起走。他们3个人走走停停,离主力部队越来越远。一天,何珊因为吃了有毒的植物而腹痛难忍,她捂着小腹,有气无力地对刘桂英及其男朋友说:“你们先走吧,我在这儿休息两天,我会追上你们的。”刘桂英哭着说:“我们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  他们3个人艰难地前行,何珊的腹部疼痛不止,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刘桂英和她的男朋友轮流搀扶着她往前走。坚持了两天,何珊再也走不动了。在刘桂英眼里,何珊一直都是一个坚强的大姐姐,看到她被疾病折磨得不像人样,刘桂英说不出有多么心痛。何珊不愿意连累别人,下山的时候,她开始坐在山坡上往下滑行。可是山坡上不光是软绵绵的枯叶,还有石头和荆棘,她的臀部很快就变得血肉模糊,连白花花的骨头都露出来了。  山里又下起雨来,何珊开始腹泻和发烧,泻出来的全都是黑水,臭味也不正常。她躺在那儿,一动也不能动了,病情越来越严重。临终前,她对刘桂英及其男朋友说:“你们要争取活着回到祖国,把我们到缅甸打仗和穿越野人山的经过告诉国人,我们是为国捐躯,我们是爱国青年。”  因为见过太多人死去,刘桂英已经麻木得不再害怕死亡了。她不再去想是不是能够走出野人山,是不是还有生的希望,她只是在一种生命本能欲望的驱使下机械地向前走着。  路边的棚子里躺满了死尸,刘桂英和她的男朋友夜里找不到棚子住,就把那些死尸往旁边挪一挪,他们就睡在死尸旁边。很多死尸上面都爬满了一寸多长的蛆,再加上蚂蚁咬啮,蚂蟥吸血,大雨冲洗,几小时之内死尸就会变成恐怖的白骨。手指的骨头和脚趾的骨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头骨是圆的,风一吹就和身体分了家,在地上“骨碌碌”地滚动。一路上白骨累累,有这么多白骨指引方向,刘桂英和她的男朋友不会迷路。  刘桂英和她的男朋友都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他们俩互相搀扶着往前走,累了就休息一会儿,饿了就吃点儿野果和野菜。他们俩凭着顽强的毅力苦苦支撑着,沿着累累白骨指示的方向从夏天走到了秋天。  这天,他们俩和另外几个掉队的战士一起艰难地爬上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忽然,刘桂英看到前方有一些红色、绿色和黄色的帐篷,她以为是“神仙湖”,也就是海市蜃楼。男朋友告诉她,那些帐篷不是海市蜃楼,帐篷旁边有人正在向他们招手呢!刘桂英定睛一看,果然看到有人在招手。那一刻,她觉得全身又有劲儿了,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几近嘶哑的声音喊道:“我们死不了,我们有救了!”  原来,部队终于与司令部取得了联系,盟军从飞机上往森林里投下粮食、衣服、药品、电池、发报机、火柴、刀具和降落伞等物资,战士们把降落伞撑开来做成帐篷,在帐篷内设立了供给站。这是7月底的事情,刘桂英和她的男朋友到达供给站的时候已经是9月中旬了。  如今回忆起那一天在供给站吃到的大米饭,刘桂英感慨万千地说:“在野人山供给站吃到的米饭是我一生当中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我一连吃了几大碗,实在是太香啦!”  几天以后,刘桂英和最后走出野人山的一批战友被送抵远征军位于印度朗姆茄的基地。一个女兵活着爬出野人山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整个基地。基地上的战士们都跑过来看望刘桂英,基地上的印度人、英国人和美国人也都热烈地欢迎她,大家举起大拇指,佩服地称她为女英雄,她说:“我可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兵。”  中国远征军以10万之众出国,活着离开战场的只是4万多人,而最终穿越野人山回归国境的只有3000多人,刘桂英是惟一一位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历经坎坷百折不挠  整个朗姆茄基地只有刘桂英一个中国女兵,大家都很照顾她,没有给她安排工作。新22师的师长廖耀湘和他的夫人黄伯容热情地请她到家里做客。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专程从重庆赶过来为她画像,并且送给她一张作为纪念。刘桂英一直珍藏着那幅画像,奉为至爱。  在朗姆茄的那段日子,刘桂英如同一只快乐的小鸟似的在军营里飞来飞去。几个月以后,她和男朋友在那儿举行了婚礼。1943年,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她说,她在异国土地上结婚生子,完成了一个女人一生当中重要的两件事情,在朗姆茄的那段日子是她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  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对盘踞在野人山的日本第18师团进行反击战斗,取得了胜利,刘桂英夫妇抱着女儿回到了阔别3年的祖国。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刘桂英以为日子应该会一天天好起来,谁知道曾经和她生死与共的丈夫竟然爱上了别人,离开了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她觉得不可思议,伤心极了。那段日子很艰辛,最难熬的时候,这个曾经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走出野人山的女兵竟然想跳河自杀。但为了两个孩子,她最终还是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靠打零工和好心人的接济勉强度日。后来,别人帮助她在当地一所小学谋得一个教师的职位,她的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  “反右”运动开始以后,因为有跟随远征军出国征战的“历史问题”,刘桂英成了“女特务”和“黑五类”,被揪出来批斗。1962年,她被遣送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这一改造就是30年。  1988年,刘桂英的二女儿申霞无意间看到远征军第1军军长孙立人在北京受到表彰的消息,她马上告诉妈妈,于是刘桂英就写信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叶浅予先生联系。在叶浅予先生的帮助下,刘桂英走出野人山的事迹在1989年第16期《新观察》上刊登出来。直到1990年,刘桂英才获得平反,恢复了教师身份,按照退休教师的待遇领取退休金。这一年,她已经70岁了。  作为远征军抗日的“活档案”和“活化石”的刘桂英,如今定居在合肥,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她每月的退休金只有400多元,她还要从中取出100元为患病的儿子存起来。她身体很健康,能够自己买菜做饭。在她房间写字台的玻璃台板下面压着一首她自己写的《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没烦恼;天天忙,永不老。”她每天都坚持练习健身拳,写写回忆录,学学英语。前几年,在一位台湾朋友的帮助下,她和远在美国的廖耀湘夫人联系上了,她们俩经常通信,谈谈远征军的往事。她还把自己当年在印度用过的毛毯和手电筒无偿地捐献给重庆抗日历史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刘桂英的生活极其简朴,但是从1992年到1994年,她坚持每月给一位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寄去30元钱,直到那个孩子大学毕业。  8年抗战,10年教书,30年下放,刘桂英这一生真是历经坎坷。虽然吃了那么多苦,但她仍然坚强乐观。她说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才,她没有后顾之忧,能够这样健康地活着就已经很快乐了。
(责编:dongle)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每个领导心中都有个阅兵梦。一朝权在手,便把兵来阅。其实,山寨阅兵式的参与者多数也并...
彭晓辉认为,假设人只能学一门学科,那唯一要学的就是性学。身为国内唯一的人类性学研究...
中国不忘历史,主动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挑衅。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纪实 沈学斌
您的当前位置:
&>&&>&&>&&>&
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纪实 沈学斌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在缅甸奉命向北转移途中突遭日军伏击,在密林中奋战两昼夜后率师突围途中,师长戴安澜将军身负重伤,于5月26日殉国,时年38岁。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举行全国性的悼念大会,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主任李济深代表国民政府主祭,全国各地一百多位代表前往致祭,参加悼念的有一万多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都赠送了挽词:
毛泽东的挽词是:
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能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的挽词是: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朱德、彭德怀的挽词是:
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戴安澜将军的牺牲,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向他颁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外国同盟军将领之杰出勋章——懋绩勋章。他是中国受此殊荣的第一人。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将军遗属签署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这是63年前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史。那么,为什么原先是大后方的西南地区,会一下子成为抗日最前线了呢?这首先要从日本的整个战略取向来分析。
中国滇西和缅甸的战略意义
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抗日战争。当时的日本已是世界一流强国,而中国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弱国,国力根本无法和日本相比。英美等列强认为中国的抗日仅能支持数月,最多半年即将战败投降。基于这种观念,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等国始终不敢贸然给中国以实质性的军事援助。只有苏联,除了从中国西北陆路和从海上绕道至越南海防港运送战争物资,还派遣航空志愿队,配合中国空军,与敌机进行殊死搏斗。
但是,中国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从列强那里买来的已被淘汰了的武器和我国自制的一些轻武器,奋起抗击,把这个号称世界一流工业强国的百万军队,陷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达4年多。仅从七七事变到武汉会战的短短1年多时间里,日本在中国战场就投入了百万兵力,付出伤亡40多万人、损失飞机700多架、舰艇100多艘、耗去军费100多亿日元的惨重代价。单以武汉大会战期间来说,日本就将其国内总兵力34个师团中的33个师团投放到中国战场,国内只留了1个师团,但仍无法迫使中国军民停止抵抗。
日本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亚洲,然后和德意联手称霸世界,实现法西斯轴心国统治世界的美梦。但是日本本土十分缺乏战略物质资源,所以必须首先制服中国,然后占领南太平洋诸国。再从缅甸向西占领印度,到中东与德意会师。但是南太平洋诸岛国均为英美法荷等国的势力范围、首先要解决的是美国的干预。这一系列的侵略战事,第一步就是要降服中国。日本认为,从实力来看,中国根本不是其对手,所以,卢沟桥七七事变一开始,日本军方就扬言“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日本军方向他们的天皇表态是一个月解决中国问题)。但是从历史规律可知,侵略者总是高估自己而小看弱者,即使到今天也不例外。
抗战开始不久,8月20日,日本海军省就宣布封锁中国海岸,阻止一切战略物资进入中国。因此,国际援助物资只能从陆路通道进入。当时的陆路国际通道有桂越公路、滇越铁路、滇缅公路(未全通)及西北方向通往苏联的公路。其中除滇越铁路及桂越公路早已通车外,滇缅公路的下关至缅甸境内腊戍547.8公里的一段需新建。是年8月11日,在南京召开的最高国防会议上,经云南省主席龙云力陈有关从速修建滇缅公路的战略意义后,蒋介石当场批准由中央和云南地方共同完成这项工程。于1937年12月开工。时间紧、任务重,是一项当时云南地方称之为“鸡毛加手铐”工程,其意为有如插上了鸡毛的紧急任务,如不能如期完成,就把有关县长收监。
滇缅公路的修建,先后在10个少数民族中征用了20万人。当时,滇西青壮年男人大都奔赴抗日前线。这个筑路队伍就只能依靠老弱妇孺。他(她)们多为农民,家距工地远近不一,远者需步行三、五日才能到达。民工自带口粮、绳索及锄头、簸箕、扁担、刀斧等简单工具。到达工地后自搭草棚,有的住洞穴,有的甚至在岩石上、树林中栖息。由于都是用一些简陋工具,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凭人力锄挖、肩挑、人扛。有一张当时外国记者在工地拍摄的照片上,一位白发农妇和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并肩坐在地上,用铁锤砸石子的场面,看了这张照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他们日夜赶工,劳动强度之大,环境之恶劣,生活条件之差,其艰苦困苦之状,非只字片语所能尽述。单由于工伤、疾病死亡的民工就达551人(男523人,女28人),致伤、致残者更是无法统计。由于炸药奇缺,乡亲们就把制作烟花爆竹的火药集中起来开山炸石。在抗日救亡的信念支撑下,他们在没有报酬,没有起码生活条件的情况下,在云南西南高黎贡山的崇山峻岭中,在短短的八个月内,建成一条千里(500多公里)公路,在当时被国外媒体称之为“奇迹”,“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无法做到的”。
1939年,欧战爆发。当时美国尚未参战,为了支援欧洲盟国,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增强美国防御法》。该法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向同盟国以借贷方式出租武器、弹药、战略原料、粮食和其他物资的法规。二战期间共计借贷总值470亿美元。其中五分之三是供应英国的,五分之一供应苏联,其余供应法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该法案当时简称为《海外租借法案》。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由于欧洲战场吃紧,苏联无暇顾及亚洲,而日本为稳住北方,加速解决中国战场,以便倾全力向南太平洋扩张。在这个背景下,日苏签订了《日苏中立协定》。中国的北方通道当即被关闭。日本为了把中国的对外通道全部切断,其矛头就直指桂越及滇越、滇缅方向。美国的援华物资主要是经越南海防港向中国广西及云南方向运输。而缅甸的仰光则是中国另一个可利用的南方国际港口,可由滇缅公路运往滇西,经昆明转向重庆方向。日,日本利用英国在欧洲战场的不利局面,协迫英国签订了《封闭滇缅公路协定》,英国当即对滇缅公路实施禁运。后来中国政府提出抗议,苏、美等国政府和领导人也相继发表声明或谈话,对英国政府提出指责。三个月后,英国被迫重新开放滇缅公路。这里顺便提一下,当时还有一条南方铁路,即湘桂铁路的南镇段。这是一条正在建设中的铁路,路基已完工。它是湘桂铁路通到广西南宁后延长至中越边境中国一方的友谊关(当时称为镇南关)的一段铁路。当时国民政府向法国贷款,铺设这条铁路的钢轨,路局筹备处设在越南的谅山。铺轨队日夜施工,正当铺设即将完工之际,眼看就要通车,突接上峰急电,日军在广西钦州湾登陆,南宁告急,立即将已铺设完的铁轨拆除,破坏路基。这样,白忙了一年多,落得个“铺轨”变“拆轨”。
1940年9月,当时中国驻越南总领事许念曾电话通知中国驻越南的机构称:“中法洽谈未果,日军即将进入印支北部,限五日内全部撤回云南。”那几天,日夜抢运堆放在海防港的援华物资。到日军占领时,还有大批物资留在港口被日军占据,其中包括一些兵工厂及飞机发动机制造厂的设备,真是损失惨重。9月23日,日军兵分三路进入印支北部,完全切断了中越国际通道。
至此,滇缅公路就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对外陆路通道,日本对此必欲断之而后快。1941年春,日军成立了“滇缅封锁委员会”,令驻越南河内的100架飞机,轮番轰炸滇缅公路云南境内的重要桥梁和设施。仅怒江上的惠通桥及澜沧江上的功果桥,在120多天里就遭到日机400多架次的轰炸。我国的护桥员工及当地的数千民工,不畏艰险,日夜抢修,硬是在日机狂轰烂炸下保住了这条战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一天都没有中断过。
日本看到轰炸不能达到目的,于是就从海陆两路进攻缅甸,来个占地断路,以达到进云南经昆明,直捣重庆,迫使中国政府投降的目的。从而揭开了滇西、缅北地区长达三年多浴血抗战的序幕(1942年1月至1945年5月)。把云南这个西南大后方,一下子变成了抗日最前线。
德国、日本在欧洲及太平洋地区的暂时得逞,使英、美军队陷入困境,他们亟需中国能在牵制日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有资料记载,苏联的崔可夫元帅曾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这是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方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攻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在同日本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他们一反过去的姿态,在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后的1941年底主动提出成立中国战区,并建议蒋介石任战区统帅,指挥中、泰、越等各区战事。美国派史迪威将军任参谋长兼美国驻华军事代表。中、美、英又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纳入到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范畴,成为同盟国对轴心国作战的一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远征军缅甸防御战的失利和滇西陷落
依据协定,中国战区成立了中国远征军开赴滇西,准备进入缅甸配合英军抵抗日军。可是英国怕中国军队进驻缅甸后不走,所以开始时只同意驻华美国空军进入缅甸上空,而拒绝中国远征军入缅。及至缅甸靠近泰国边境的重镇毛淡棉被日军攻占,首府仰光告急,才急求中国远征军入缅。但是英军从心底里还是看不起中国远征军这支“草鞋兵”。
这支远征军当时定名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这是因为滇南紧接越南,考虑到一旦越南日军来犯,驻在滇南的关麟征第九集团军可编为“中国远征军第二路军”。后因日军未敢妄动,第二路军始终没有成立。
日军攻占仰光后,得知中国远征军10万大军是中国当时的精锐部队,尤其是第五军第二百师更是全机械化的王牌师,一年多前在广西昆仑关战役中,日军曾是其手下败将。为此,日军先后集中了近10万兵力,其中还有号称“亚热带丛林之王”的第十八师团,妄图截断滇缅公路,将中国远征军歼灭在缅甸境内。
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远征军司令长官(因故未到任,后改任罗卓英),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率军入缅。同时还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林蔚任团长,负责战术指挥,副团长由当时的全国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兼任。日,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二百师戴安澜部首先到达仰光北面重镇同古(东吁),和英军第一师换防,并即重新布防。18日与来犯日军交火,阻击四倍于己的日军,血战十二天,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5000余人,击毙日军横田大佐,并掩护英军第一师安全撤退。此时,中国远征军已集中主力于彬文那(同古北)附近,与日军会战的作战部署已基本完成。第200师当即顺利从同古突围,北撤至彬文那。
正当中国远征军主力即将转入攻势作战的关键时刻,负责西路防守的英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在仁安羌以北被围。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向中国远征军告急,当即由孙立人师长率新38师一部前往救援。抵达后从次日拂晓开始,反复冲击,至下午二时击溃日军,救出英军7000余人及英美的传教士、记者等500余人。远征军以少胜多,击溃优势日军,夺回仁安羌。孙立人正准备乘势集中全师兵力,与英缅军合力攻击正面之日军第33师团,以达全歼。亚历山却令被救出之英缅军迅速北撤,渡钦敦江入印度。致使日军重占仁安羌,远征军的战果付诸东流。日军得此喘息之机,继续北进,直接威胁中国远征军的右侧。罗卓英、史迪威只好下令放弃彬文那会战,向北转移,准备在以北约250公里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组织与日军会战。
至于东路战况,由于远征军长官部的指挥失误,分兵布阵,以致多个据点失陷。第200师经激战后将东枝收复。东枝是腊戍之门户,腊戍又是入滇的门户。所以东枝的得失关系重大。正在这关键时刻,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又来急电称,乔克柏当与仁安羌之间发现日军主力,北撤英军有被困之险,令史迪威调新22师(师长廖耀湘)及第200师(师长戴安澜)西行救援。当时远征军副总司令杜聿明(兼第五军军长)认为,仁安羌解围不久,新38师孙立人部尚在该处活动,未闻有日主力北进,故不同意上述调动,待查清后再作决定。为此,与史迪威发生争执。史说:中国远征军难道只吃饭不打仗?杜说:我吃中国的饭不吃你英缅的饭!形势紧张起来。后又接罗卓英电催执行。杜聿明考虑到罗是总司令,必须服从,只好执行命令。
在这两个师急行西调,将到达目的地之前,得知乔克柏当与仁安羌之间并无日军主力,而是亚历山大意欲加强阻击日方追兵的力量而作的虚假情报。罗卓英又令第200师速作东返,以解东枝之危。待第200师星夜兼程,赶到东枝外围时,东枝已陷入日军之手。第200师这样急行往返数日,未及喘息,连夜向东枝日军发起攻击,至次日再度收复东枝重镇。随即,第200师马不停蹄直向已北进到雷列姆的日军进行追击。史迪威此时尚热衷于曼德勒,总想打一个胜仗来挽回一点面子。于是急令第200师西行至曼德勒地区。由此,雷列姆陷落,腊戍不保,远征军归路有被切断的可能。日腊戍陷入日军之手,曼德勒会战已毫无意义。中国远征军不得不全线向印度及云南方向撤退。总部由史迪威、罗卓英带领撤至印度;新38师在孙立人师长率领下,掩护英军及远征军撤退后,因部队已远落于后,再往北撤势难走出困境,只有按罗卓英电令西行退入印度,第6军、第66军及第5军的96师撤回云南。
第200百师奉命向云南方向北撤。这是一条险路,沿途要通过三个有日军重兵把守的地段。5月18日在穿过最后一道封锁线西保、摩欲公路时,遭遇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率部奋战两昼夜,不幸胸、腹中弹,身负重伤。突围后继续北行。然因丛林中环境恶劣,日夜在雨中前行,虽有担架,因缺医无药,重伤之躯,终难支持。于5月26日晚在缅北茅郅村殉国,终年38岁。全师官兵非常悲恸。师长职务当即由副师长高吉人代理,并由工兵营赶制棺材,将戴师长遗体入殓。28日部队全部渡过瑞丽江,没有发现敌情。29日,因天气炎热,戴师长遗体已流脓水发臭,不能继续抬走,又不能留在缅甸,乃决定火化。遗骨按部位包好后入木箱,由第598团护送前进。6月2日,部队通过南坎到八莫公路,这是突围中的最后一关,亦未发现敌情。往前就进入从来没有人走过的原始森林。第200师的官兵们经历千辛万苦,克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艰难行进十多天后,在高黎贡山的纳牙洼达山顶,遇到前来接应的第11集团军预二师师长顾葆裕和腾冲县战时县长、已62岁的张问德老先生等,激动之情无以言表。6月25日,全师到达保山县漕涧集中待命。出国时全师官兵近万人,此时仅剩4600人。除战争减员1200余人,撤退途中减员竟达3800余人,为战争减员之三倍有余。第200师如此,第五军的另外两个师及直属部队也不例外,损失惨重。全军出国时的42000官兵,入印返滇时仅剩20000人。而10万零3千远征军,此时仅有4万人生还。
日,昆明各界公祭戴安澜将军,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举行全国性的悼念大会,李济琛代表国民政府主祭,国共两党领导人都赠送了挽诗挽联。抗战胜利后,日,戴安澜将军的遗骨迁回家乡安徽芜湖小赭山安葬。
我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反日同盟的联手行动,首战失利,给三国盟军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我远征将士作战英勇,多次力挫日军,但因盟军各方步调不一,尤其是英缅方面无意抵抗,早已定下了“弃缅保印”的战略方针,一再溃退,使联合抗日的战机丧失殆尽,以致日军有机可乘,切断我归路。据有关文件及英方的表现,完全可以证实英方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其目的是要中国远征军入缅掩护其撤退。英军在其撤退的全过程中,竟然还设下“瞒天过海”之计,派一小部分英缅军,佯作与我远征军共同作战,以防发现其逃跑之不良用心。
开始时,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派联络员进驻中国远征军各部。按协定,中方也应有权派联络员进驻英缅军,以达到互相了解、协调与配合。但亚历山大派联络员进驻我远征军有其不可告人之目的,所以他坚决拒绝我远征军派出的联络员,不让我远征军知道英缅军的真实企图与动向。这个老牌帝国殖民主义者的自私、阴险的面目暴露无遗。再加上缅甸战场指挥的多头混乱,所谓的“三方四个头”即中、美、英三方面有四个指挥者即英方的亚历山大、美方的史迪威、中方的林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驻滇参谋团团长),再加上在重庆遥控的蒋介石。亚历山大想统领;史迪威要指挥,蒋介石又隔着千山万水来遥控。而真正有实力,能与日军相抗的中国远征军偏偏没有自主权。像这样一个作战部队,被动不利是必然的,此其一也。
远征军组成来源复杂,有何应钦派,有陈诚派,有宋子文派,部队及将领之间亦是矛盾重重。甚至还有原为康泽特务别动队组成的两个师,不但毫无战斗力,在向滇西境内撤退时沿途还抢劫老百姓的财物,甚至对缅甸侨胞也不放过。侨胞说:“我们逃出日军的魔爪,却没有躲过祖国军队的抢劫。”10万远征军中既有像第5军和第66军的新编第38师这样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部队,也有畏敌如虎的败类。再加上初期对敌情估计错误,只认为日军只是从泰国入侵至毛淡棉的第33和55两个师团,完全没有考虑到日军打下新加坡后向缅甸增援的第18、第56两个主力师团。兵力估计上的错误,再加战斗力及装备上的悬殊,失利在所难免。此其二也。
缅甸自1886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历尽60多年的压迫,民众隐藏着极大的反英情绪。日本利用这一点打着帮助缅甸人打跑英国佬的幌子,大肆鼓噪,笼络人心;加之又都信奉佛教,都有穿木屐和席地而坐等相同的生活习惯,使许多缅甸人对日本人产生亲和感,而将中国军队视作英国人的帮凶而仇之。在战争中常有缅甸僧人为日军带路,妇孺为日军进攻作掩护,撬铁轨弄翻中国军车等不利情况发生。中国远征军入缅,对缅甸情况一无所知,开始时连作战地图也没有,也没有翻译,语言不通,这一系列困难,极大影响了战争的进行。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均失的情况下作战,岂有不败之理。此其三也。
盟军在缅甸的全线崩溃,造成日军对滇西的长驱直入。云南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日,日军侵入我滇西国土,畹町陷落。4日,遮放、芒市、龙陵相继陷落。5日,日军进抵怒江西岸。当时,怒江天险上的惠通桥两岸公路上挤满了从缅甸方向撤回来的军车、商车以及逃难的老百姓。这里面还混杂着一些伪装成商车的日本军车,他们打算混过惠通桥,出其不意地占领这个怒江上的天险桥梁,使日军可以长驱直入占领滇西重镇保山县。当这些伪装的军车到达桥西岸时,桥上有一辆卡车突然熄火,人车顿时塞在桥上。这时有一名战士朝天开了一枪,示意大家快走。伪装在卡车内的日军以为被中国军队发现了,急忙下车还击。守在桥东岸的工兵见状立刻按下引爆器,一声巨响,惠通桥顿时被炸断掉入江中。原来是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从腊戍撤回先期过桥时,已向守桥工兵做了交待,“一遇敌情,立刻炸桥,不用请示”。所以才能在千钧一发之际,将日军阻隔在怒江西岸。此时,已有数百日军从怒江上游偷渡至东岸,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急令第36师,星夜开赴怒江前线,几乎与日军同时到达桥东高地。经反复争夺,将日军歼灭大部,其余逃回怒江西岸,形成以后隔江对峙的局面,日军最终也未能跨过这条怒江天险,为确保怒江以东的滇西要地及日后反攻滇西、缅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此时,日军立刻占据怒江西岸高黎贡山,并派出一股小部队向腾冲方向进犯。这股日军只有292人,但不发一枪就占领了腾冲县城。原来滇缅公路云南境内从畹町到怒江边一线根本没有布防,所以日军入滇如入无人之境。腾龙边区行政监督专员龙绳武(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之子),其公署设在腾冲城内,手下有军队千人。但他视敌如虎,临危弃国家战略物资于不顾,携大批收括得来的钱财、鸦片等逃往昆明。腾冲县县长邱天培也借机逃之夭夭。幸而腾冲县一位62岁高龄的老人张问德先生挺身而出,组织父老乡亲,撤至腾北山区,作长期抗击日军的准备。老乡们熟门熟路,到夜间就潜入城内,将一些未及搬走的公私物品偷偷运出。先后约有十万驮棉纱、布匹、蚕丝等物资,搬运过高黎贡山和怒江,运回内地。但腾冲城内还有大批未及运走的战备物资,均落入日军之手。6月,云南省政府正式任命张问德为腾冲县县长。
中日军队隔怒江对峙,第11集团军在怒江东岸设防和整训。另以接应第200师归来的预2师留在怒江西岸,在腾冲地区协助地方开展抗日游击战。他们从1942年5月中旬进入腾北地区,到1943年5月换防东渡休整为止,在腾北人民的支援配合下,不断袭击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比较重要的战斗有:二区橄榄寨黄草坝战斗;三区芒东战斗;1942年9月战斗;1943年战斗等。
日,第36师接替预2师,继续协助腾北地区的敌后游击战。日军乘我军换防之际,以56师团及18师团的两个联队共1万5千人以上的兵力发动大规模扫荡。我第36师在兵力及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依靠地方游击队和广大爱国抗日的老百姓大力支援,与日军周旋达半年,腾冲全境才被日军占领,第36师撤回怒江东岸。
自1942年预2师挺进腾北,到1943年10月第36师撤出腾北的一年半时间里,张问德领导的腾冲抗日县政府,开展了大量敌后工作。他们开办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先后培训了125人;设立便衣队和担架队、运输队;设置递步哨(接力迅速传递情报)和情报网;组织军民合作站;举办救济事业;组织抢运物资;号召捐献飞机等等。
龙陵、芒市各族爱国民众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在滇公路沿线和日军第56师团司令部所在地芒市周围开展游击战,与腾北地区的游击战南北呼应,坚持了两年半之久,人数由几十人发展到几千人,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1944年5月以后,又配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反攻腾冲和龙陵。
滇西边境各族人民,不堪忍受日军暴行,组织起来,投入抗日救亡行列。日军兵力有限只能在公路沿线的畹町、遮放、芒市、龙陵、松山、腾冲等城镇和据点驻兵,无力占领腾龙边区的广大地域。由于该地区居住着多种少数民族,日军就派人对各少数民族的土司头人进行收买、劝降。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将《告滇西父老书》遍寄各土司。8月1日,第11集团军又转发军事委员会昆明行营电令。各土司均致函李监察使,表示忠于国家民族,愿为抗击日军多效力。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此后两年,滇西敌占区各少数民族人民,为了驱逐日寇,收复国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滇西、缅北反攻战
反攻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吸取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赴缅参加缅甸防御战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周密策划,准备充分,步调一致,才能一举取胜。
一、反攻作战方案的制定
中、美、英三大盟国基于不同的战略考虑,从缅甸防御战结束起,就开始筹划反攻缅甸的方案。由于三国的利益各不相同,对反攻的时间、地点、规模和手段,存在严重的分歧。从日史迪威向蒋介石提交反攻缅甸、重开滇缅公路的作战计划方案起,到日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发动反攻,前后用了近两年时间反复协商、协调,然后经过1943年1月的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议,八月的魁北克会议,最后到十一月的开罗会议,中、美、英三方对反攻缅甸的作战方案,达成初步协议,即取消在安达曼群岛或仰光的两栖登陆,决定从缅北陆地开展反攻,以便打通中印公路。也就是说,中国远征军及中国驻印军成了反攻滇西、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主力部队。而英军的任务只是在缅北、滇西反攻取得胜利,日军已基本上被击溃的形势下,从印度的英帕尔向缅中、缅南发动反攻。实质上,这个方案完全符合英方一贯的意图。这次对反攻缅甸问题的反复磋商,其曲折与复杂程度,不亚于同一时期进行的苏、美、英三国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的磋商过程。究其原因,就是三国各从本身的利益出发,各打各的算盘。
美国在二次大战期间的全球战略原则是始终坚持“先欧后亚”、“先德后日”。所以美国在反攻问题上,始终坚持不发或少发地面部队,仅承诺尽力供应战事物资。
英国则从来就不欢迎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他们不屑同中国人合作,认为中国是长期威胁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国家。只要能确保印度的安全,他们对重新打通滇缅公路一事,根本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将来战胜日本,缅甸自然就会重归英统治,不必假手中国。但是作为共同对日作战的盟国,又不便明确表示反对反攻缅甸,不得不赞同美国提出的维持中国对日作战的主张,同意中、美在印度训练中国驻印军和修筑中印公路。但是在三国协调有关反攻缅甸作战计划时,英军总是以各种借口横加阻挠。
中国方面。基于远征军第一路军仓促入缅,指挥混乱,和受英方掣肘,大溃退而回,损失惨重这一沉痛教训,再也不能轻信毫无诚信可言的老牌殖民主义的英帝国的任何承诺,再也不能把中国远征军当成英国逃跑的掩护部队。在未看到英军在反攻缅甸战事中拿出真格的之前,决不轻易出兵,十多万远征军屯兵怒江东岸,迟迟不发。一直到日,美国马歇尔通知蒋介石“如再不出动中国远征军,美国就将停止运送援华物资”,中国才于4月14日由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何应钦签署发动怒江攻势的命令。5月11日,远征军强渡怒江发动反攻。此时,中国驻印军新30师、第50师各一个团和美军5307支队组成的中美混合突击支队,已长途奔袭缅北重镇密支那,逼近密支那机场。
二、中、印空中通道的开辟
日占仰光,滇缅公路被截断,重新开辟一条通往中国的国际通道,成为中、美、英三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当务之急。经三方努力,很快就开辟了一条从印度经喜马拉雅山麓通往中国的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有关“驼峰”航线及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第14航空队在滇缅反攻战中的英勇事迹,已有所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三、中国驻印军及滇西远征军的编练、整训
史迪威有感于英无心保缅,而是重在保印,因此他认为日后打通滇缅通道必须依靠中国军队来完成。但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必须大力改进,战斗人员也必须进行编练和整训,才能在对日作战中处于有利地位。他计划由美国军官来训练10万中国军队,全部配以美式装备。在美国的大力敦促下,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终于同意将兰姆伽作为中国军队的训练基地,由英国负责水电、膳食、医药、运输等后勤保障,美国提供军事装备负责教练,日常生活管理和执行纪律由中国军官负责。这是中、美、英三个盟国军事合作的第一个成功范例。是反攻缅甸作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兰姆伽训练营的任务,一是训练中国军官,着重学习美国武器的使用方法及技巧,回国后担任在云南练兵30个中国师的教练。再就是将退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的新22师、新38师及第5军直属部队一部留下来一并进行训练和补充(原来要求他们在休整后即回国)。这部分军队就是后来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
中国驻印军是一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部队,在艰难曲折中锤炼成一支精兵,担负起了首先反攻缅北的重任。1943年春,首批部队的整编、训练和装备基本完成。三月中,郑洞国将军率军部人员抵达兰姆伽,接替杜聿明将军。同时,正式成立新编第一军,郑任军长,下辖新22师,师长廖耀湘;新30师,师长胡素;新38师,师长孙立人。全部美式装备。
四、修筑中印公路及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
修筑中印公路和开辟驼峰航空运输线,是中美英三国为反攻缅甸,打通新的援华国际通道,在1942年至1945年间协力采取的两项重大战略措施。中印公路以印度东北边境的雷多为起点,贯穿缅北,进入滇西,与滇缅公路衔接。中印公路是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动工的,筑路工程(含输油管)与反攻缅北战役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作战部队为先锋,掩护筑路,筑好路又为作战部队的装备及兵源的运输创造条件。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之日,即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会师之时。中美英为打通和建成这条公路,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条堪称世界上最艰巨的跨国公路的建成通车,在大战后期盟国对日反攻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印公路的修筑虽说是和反攻缅北同步进行,但从雷多至印缅边境(雷多公路)是在印度境内,应先于反攻作战修筑。1942年10月雷多公路动工。施工队伍由美国工兵部队、中国工兵和印度民工组成。开始时筑路机械不多,且多为轻型设备,施工进展缓慢。1943年,美英卡萨布兰卡会议后,美国提供的各种筑路机械陆续运抵工地,施工效率大大提高,中美工兵和印度、尼泊尔、西藏藏族劳工,共7000余人,并肩劳动,紧密配合,进度大大提高。2月28日,中印公路推进了70余公里,越过了印缅边界,进入缅甸境内。这一天正是腊戍失守第10个月的日子。
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任命新38师师长孙立人为前敌司令官,率该师第114团为前卫部队,由兰姆伽训练营地赴雷多前进基地,进入野人山区,掩护中美工兵部队筑路。
就在前卫部队即将出征之际,截得日军密电,由译文上可看出,日军已探悉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计划,并已有备而防了。这给前卫部队原本艰险的征途又增加了几分险情。因为这条进军路线,途经的野人山、胡康河谷、孟拱河谷都是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俗有“死亡谷”、“鬼门关”之称。连绵不断的原始热带丛林、沟壑纵横的险山恶水,易守难攻,既不利于长途奔袭之师,也不利于机械化的大兵团作战。一年前远征军撤退之时,就是被迫选择了这个“死地绝境”之路,沿途留下了远征军的无数血泪、尸骨和遗恨。没想到如今又要重走这条伤心之路,会不会重蹈覆辙呢?现在,日军早有准备,正在加固其防御工事,欲阻击并围歼我军于野人山中,更何况日军第18师团是日军的一支王牌师团,其现今的师长即当年七七事变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的联队长牟田口廉,是一个十分凶残的对手。
孙立人请郑洞国将军为即将出征的部队授旗。郑洞国深知前面是一条生死线,更何况又是这支部队一年前曾死里逃生的绝地。眼下他们不但要重走野人山,打通野人山,抢占野人山的险要据点,掩护中美工兵及民工修筑中印公路,真可谓任重又道险呀!“古来征战几人回”!
“孙立人师长接旗!”郑洞国引吭高叫,将握在手中的军旗抖动了一下。“人在旗在,军旗指到哪里,就与日寇血战到哪里!”郑洞国一面将旗交到孙立人手里,一面大声的交待着,全师官兵都肃立聆听。“军长放心,我38师全体将士会将军旗插到畹町!”孙立人坚定地回答。
当将士们在这面军旗的指引下,义无反顾地出发时,郑洞国不禁心头一热,目送队伍消失在山峦如涛的远处,一边在心底默默地为将士们祈祷着。郑洞国心里很清楚,新38师前头应当是令人色变的野人山。所谓“野人山”就是那加山区,位于缅甸西北部,是一个纵深200多公里,平均海拔2600多米以上的三角地带。茂密的植被使人难以对它进行精确的测绘,更不用说筑路了。气候变化无常,年降水量超过3000毫米,雨季有时一昼夜降雨量达350毫米,洪水泛滥,一片泥泞,筑路大军不但要克服由于恶劣自然条件带来的种种困难,还要击退日军的袭扰。驻印军先头部队的官兵,大都是从野人山上走过来的,如今又要从野人山上走过去,无疑是对自然与自我的挑战。这支中国军队,反向踏着自己往日的足迹走过去,掩埋好沿途昔日战友的白骨。在边打边辟路的征途中,终于胜利的翻越了野人山。
越过野人山,仅仅是征途上的第一关,以后还有胡康河谷(死亡谷)、孟拱河谷(鬼门关)等扫荡日寇的战斗,以及收复密支那、八莫、南坎等缅北军事重镇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单说胡康河谷就要攻占于邦、太柏卡、孟关等日军坚守的重要据点。选择这条路线,无论从军事上还是修筑公路来说,都属于下策。日军是凭险据守,以逸待劳。日后方交通便利,兵力转运灵活。而中国驻印军则要跋山涉水、临绝地以攻天险,作战任务极其艰巨,修筑公路困难重重。
日本驻守缅北的是号称“常胜师团”的第18师团。该师团在日本九州编成,七七事变起就参加侵华战争,后又在杭州湾登陆,占上海、陷南京、参与南京大屠杀,之后又登陆大鹏湾,占领广州,攻陷南宁;此后,在越南进行了热带丛林作战训练,成为日军南进的劲旅,参加入侵南洋群岛、马来亚等地;在侵缅战争中,打棠吉、攻占曼德勒,扫荡缅东,进犯滇西等。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遇到的防守部队正是这支第18师团。
中、美、英盟军对缅北、滇西日军形成三面包围的阵势:在缅北胡康河谷正面有以雷多为基地的中国驻印军;在滇西方面有以保山为基地的中国远征军;在缅西钦敦江方面有以英帕尔为基地的英军。这就是当时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对阵形势。在缅北胡康河谷,密支那方面,日军为两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主力新22师和新38师及特种部队共一万八千余人。人数上日军略占优势。但中国驻印军经兰姆伽训练营整训后,无论从装备及战斗力各方面都已今非昔比,何况还有第10和第14航空队的战机掌握了缅北、滇西上空的制空权。更重要的是中国驻印军官兵上下一心抗日杀敌,消灭日寇,打回祖国去的大无畏英勇气概。
日,中国驻印军从印度东部的雷多出发,开始向缅北发动攻势。29日,新38师收复新平洋,夺取了向胡康河谷进军的前沿重要阵地。新22师攻占日军重要据点瓦南关。12月27日,中印公路雷多至新平洋段完工,中国驻印反攻缅北的后方基地雷多,可以顺利的将部队和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向前方。12月29日,新38师克服了由于美方依据错误的情报而造成的极度困难,死里逃生,经过两个月的苦战,攻克日军在胡康河谷的重要据点于邦。日,新22师攻克胡康河谷的行政中心孟关。9日,新38师攻克胡康河谷最后一个重要据点日军第18师团团部所在地瓦鲁班。日师团长见势不好,丢下部队,先溜之大吉,师团司令部的一枚关防及装甲车、卡车及指挥车都被我军缴获,摧毁其指挥系统。3月15日,新22师攻占坚布隘北口的丁高沙坎。29日,新38师攻占沙杜渣,与新22师会师,胡康河谷战役胜利结束。这个战役前后达5个月,经历大小70余战,扫清胡康河谷日军,先后击毙日本军官60余人,击毙日军士兵4100余人,伤亡总数达12000余人。这个被日本军方称之为“亚热带丛林之王”、“常胜师团”的第18师团,遭到歼灭性打击,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其师团长新一中将后来被押解回国,由东京军事法庭判以死刑,其实,可以说他是死在中国军队之手。
胡康河谷战役,中国驻印军牺牲1907人,伤4500余人。在一个战役中,中、日两军伤亡人数之比第一次达到1:2,日军死亡及伤亡人数均为中国军队的一倍。
中国驻印军主力新22师和新38师以破竹之势扫荡了胡康河谷之敌,突破天险坚布山隘,占领了制高点,对孟拱河谷取得了居高临下之势。进可攻,退可守。这两个师随即在战车部队及空军支援下,乘胜长驱南下,分兵进攻孟拱河谷。此时,新近在兰姆伽整训、装备完毕的30师和第14师、第50师经雷多陆续开到缅北前线作战,中国驻印军人数增至5万人左右,战斗力不断加强。
日,中国驻印军开始孟拱河谷战役。投入战斗的有新22师、新38师、新30师。自12日攻占瓦康后,一路攻下丁克林、开塘、西通,切断了加迈至孟拱的公路。接着又打下了马拉高,直扑孟拱河谷的重要据点加迈。6月9日攻占支遵,完成对加迈的包围,16日,攻下加迈。18日,新38师第114团强渡孟拱河,一面解救被围困的英军第77旅,顺势攻占孟拱外围各据点。25日新38师攻克孟拱。7月11日打通孟拱至密支那公路,与围攻密支那的新30师会师。至此,历时3个半月的孟拱河谷战役胜利结束。在这个战役中,毙日军15000人,日军伤亡总数达26000余人。日军第18师团虽经多达12次的补充,最终还是被全歼。中国驻印军在孟拱战役中,牺牲1400余人,负伤3100余人。中、日军死亡之比达1:10。由此可看出中国驻印军的军力已大大超过日军。
反攻缅北第一期的任务是攻占战略要地密支那。只要占领了密支那,修通中印公路也就得到了保证。所以攻击密支那的作战方案,就成了摆在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面前举足轻重的一项任务。这位一向自负,看不起中国军官的美国将军,一改过去那种独断独行的作风,郑重其事的委托郑洞国将军制定进攻密支那的作战方案。因为史迪威曾向罗斯福保证在雨季来临前(五月份)占领密支那,经过这半年来在反攻缅北的作战中,他深深体会到对日作战的指挥才能与作战经验,他远不如几位中国驻印军的将领来得高明。客观上(不管他主观上是怎么想的),他已是甘拜下风了。
当晚,新一军前线指挥部里,郑洞国和参谋长舒适存悉心研究作战方案。他们都没有到过密支那,从谍报员那儿得来的情报得知,密支那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郑洞国经过仔细研究敌方的兵力部署后发现,敌人的布防仍是出于常规战,不宜作正面强攻,只宜侧翼奇袭。这是过去半年来进攻胡康河谷各战略据点一直采用的对日作战方案。在这里也不例外。根据郑洞国这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思路,很快就拟定出具体的作战方案。当史迪威看到这份有如“暗渡陈仓”的奇袭密支那作战方案后兴奋不已,马上签字,并给这个方案取了个“威尼斯商人”的代号。
日,代号为“威尼斯商人”的作战计划开始实施。由中国驻印军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及美军5307支队组成的中美混合突击队3000人,分成K、H、M三个纵队,在美国支队长梅利尔准将指挥下,在孟关集结南下,分三路长途奔袭密支那。他们在丛山密林中前进,由缅甸本地人做向导,经过20天的急行军,于5月17日突然出现在密支那西机场,当即将机场占领。然后,另一路突击队迅速攻占密支那火车站,本可一鼓作气攻入密支那,但由于美国指挥官指挥失误,使日军有反扑的机会,火车站得而复失,形成中、日两军对峙达两个多月的局面。史迪威为此撤掉了梅利尔的指挥职务,由波德诺准将接替。7月7日,抗战七周年纪念日,郑洞国决定是日向密支那发动总攻。于是中、美联军围城各部队在空军、炮兵掩护下,向坚守密支那之敌展开全线进攻,战斗十分激烈,日军死守阵地。中、美联军经过20多天日夜攻击之后,终于在8月5日全面占领密支那。这次奇袭密支那,前后共100天,中国驻印军阵亡官兵2400余人,负伤4200余人,毙敌2000余人,俘敌70余人。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第一期作战任务宣告胜利完成。
攻克密支那,是整个缅北反攻战役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此后,中国驻印军控制了整个缅北地区,也为驼峰航线的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运量逐月猛增,有力的支持了中国国内的抗日战争。在攻击密支那的同时,6月25日,中国驻印军新38师攻占孟拱,孟拱河谷战役结束。
密支那战役后,中国驻印军总兵力已达10万人。奉重庆军委会命令,总指挥部将所属各师改编为新1、6两个军。孙立人任新1军军长,廖耀湘任新6军军长。总指挥仍由史迪威兼任,郑洞国升任副总指挥。10月,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激化而奉调回国,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由魏德迈接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由索尔登中将继任。
中国驻印军经过密支那、孟拱两大战役,全军各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作战。自1943年3月上旬进入野人山区掩护修筑中印公路开始至日收复密支那,连续作战17个月,中间没有经过大的休整,将士们虽斗志昂扬,但都已十分疲劳。所以总指挥部决定分别在孟拱和密支那进行休整。
日,中国驻印军挥师南下。先占八莫,再战南坎,最终与滇西中国远征军会师于芒友。
1944年12月中旬,新22师和第14师由缅甸分批空运回国,开赴湖南芷江,参加湘西战役。原新6军第50师转归新1军建制。
日,新38师攻占芒友,中印公路至此全线打通。28日中国驻印军与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在芒友举行隆重的会师典礼。同日,在畹町举行中印公路通车典礼。蒋介石宣布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以表彰史迪威将军在反攻缅北及修筑中印公路中的功勋。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印公路的通车和输油管道的修通,极大地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2月4日,昆明各界群众举行盛大集会,欢迎中印公路第一支车队到达。
五、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到任后,深入部队,了解情况。他还着重通过各种渠道掌握怒江西岸地区的敌情。
日,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何应钦签发准备发动怒江攻势的命令。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奉命拟订作战计划,呈军委会经蒋介石批准实施,作战计划对各军师在攻击准备和攻击实施中的任务作了具体部署。5月10日,参战的远征军各部队已基本上完成了攻击准备和战役展开。5月11日拂晓前,中国远征军抢渡怒江天险,打响了滇西的反攻战。
怒江两岸山势险峻,只有少数渡口,日军早已在对岸凭险以火力封锁。但远征军已做好一切准备。橡皮艇、渡船、竹筏一应俱全。在夜色的掩护下,趁江面上那一片蒙蒙白雾,一举抢渡成功。除有一个士兵不慎落水淹死外,无任何损失。待到天明时,日军才发现远征军已渡到西岸。抢渡如此成功,要归功于士兵们早在训练时,就在澜沧江和大理洱海上进行过多次强渡训练,是有备而来的。远征军指挥部在卫立煌的指挥下,对各个渡口的敌情已了如指掌。
1.强攻松山
盘踞在怒江以西的日军,虽常有调动,主要还是以第56师团为主,兵力有限,只能驻扎在松山、腾冲、龙陵、芒市、畹町等一些主要城镇。加上此时,中国驻印军正在缅北孟拱河谷扫荡日军及中美混合突击队奇袭密支那之际,缅北日军正处于顾此失彼的形势下,无力增援滇西战场。远征军渡江大军分兵直指松山、腾冲、龙陵。其中松山位踞怒江西岸,海拔5300米,江面以上950米,地处要冲、山势险峻,为滇缅公路保山至龙陵的咽喉。它东临惠通桥,西通腾冲,南踞龙陵门户,是反攻滇西首要攻占之战略要地。只有攻下松山,才能确保渡江部队的兵员补充及军需物资能源源不断的运往滇西战场。日军在松山已经营2年有余,建有非常坚固隐蔽,且遍布各山头的军事堡垒,易守难攻。因此,松山上的军情,外界无法获得。以致远征军在攻击前,还认为守卫松山的日军不过三、四百人,不了解日军在这座被大树覆盖的山上建有如此众多,坚固异常的阵地。后来才得知,山上日本守军约3500余人,其储备的军需物质,包括发电、抽水等设备,一应俱全。据说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可坚持8个月。日军扬言,远征军至少死10万人才能攻下松山。
日至7月2日,围攻松山的是以第71军新28师为主力的攻击部队。虽经过多次强攻,占领了松山周边的黄草坝、大坝、镇安街,切断了松山与龙陵间的公路,但始终未能攻占松山高地。这1个月中远征军士兵阵亡805人,伤736人;军官阵亡50人,伤108人,而毙伤敌军才596人,中、日双方伤亡之比为3:1。7月2日,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令第8军接替围攻松山,第71军全力攻击龙陵。
第8军先后以5万兵力,强攻松山。自7月5日起至8月7日,共组织了6次围攻,终于扫清了松山外围,打开了进攻松山主峰的道路,攻克了滚坡高地,但损失惨重。第246团第1营仅剩官兵8人,第2营仅剩10人,荣2团第3营仅剩20余人。攻击部队曾4次攻上松山主峰子高地,到达山顶后既不能攻入敌堡垒,又无隐蔽之处,处于四周密集炮火之中,遭到严重杀伤。虽经飞机轰炸,重炮猛轰也无济无事。第8军军长何绍周召集各师师长商讨对策,经研究决定在继续对各高地敌阵地保持压力外,以坑道作业进行爆破。8月3日起组织工兵轮班掘进。8月18日,两条平行的坑道挖掘到主峰下面,即开挖药室,右室填装TNT炸药1750公斤,左室填装1250公斤,共3000公斤。
坑道掘进中,8月8日晨发起了第7次围攻,至17日,第8军各部连日进行小规模战斗,使日军疲于应付,掩护了爆破准备工作。20日拂晓,第8军以荣3团猛攻松山主峰子高地,以吸引日军向子高地增援。上午9时,荣三团撤至爆破威力圈外。军长何绍周下令起爆,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炸声,浓烟突起直冲云霄,松山子高地山顶被炸成两个巨大的漏斗坑,右坑直径约40米,左坑直径约30米,两坑相距约10米,山顶2/3被炸坏,敌军堡垒被彻底摧毁。守敌除4人奄奄一息被俘外,其余全部被炸死。完全占领子高地后,尚有巳、辰、未等诸高地还在日军手中,并立即向子高地反扑,战况仍十分激烈。9月4日,第8军将所有兵力重新部署后,发起第9次围攻。一直战至7日下午4时,全歼松山之敌。至此,松山战役胜利结束。是役,松山守敌三千余人除少数逃逸外,悉数被歼。自6月4日向松山发动进攻,至9月7日攻克松山为止,远征军总共动用4个师以上兵力达6万人,作战95天,伤亡达6763人。第8军损失尤为惨重,有的一个步兵连仅余2人,一个步兵团仅余10至20人。我守军荣3团第3营与敌反复搏斗,营长以下伤亡殆尽,后经增援部队赶到,将反扑之敌击退。在清扫战场时,发现在一座未被摧毁的掩蔽体内,我军一位连长率12名士兵坚守其中,外面有敌尸20余具。在阵地上,散落着敌我相拥搏杀而死者共62对,四周断肢残体遍地,可见残敌反扑之凶顽和荣3团作战之英勇。这种反扑与坚守之争夺,一直到9月7日才告结束。
远征军广大爱国官兵在松山战役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前扑后继的精神,是值得歌颂的,他们的英雄业绩和巍巍松山同在。滇西反攻胜利后,云南各界群众在昆明市圆通公园建立《滇西战役第8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如下: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
我军收复松山,大批军需物资立刻由惠通桥经公路直达龙陵前线,为总攻提供了极大帮助。第36师及第200师均已到达龙陵前线,龙陵方面的态势明显好转。而此时腾冲方面的战况异常激烈。
2.收复腾冲
腾冲有异常坚固的大条石砌成的城墙。高3米、厚6米、周长4公里。自明正统年间筑成至今,经500年仍坚固无比。城内建筑亦多石砌,均极坚固。日军进占后,经2年多的修筑,市街处处设防,轻重火力交叉配置,形成一座极其坚固的城池。守敌为第56师团的2000余人。进攻腾冲的远征军是第20集团军的2个军、5个师。
要收复腾冲,必先夺取来凤山。此山是一座笔架形的五峰山,中峰比城墙高150米,是城郊敌军的主要据点。远征军于7月28日发动进攻,在27架战机及百余门火炮的轰击下,完全占领了来凤山这个腾冲城外的制高点,腾冲城内的一切均在来凤山上的远征军的瞰视之下。8月2日,第20集团军发动总攻。由于城墙十分厚实,火炮无法轰开,由空军每日数十架轮番轰炸,还调用了美国的高爆炸力炸弹及精确瞄准器,对腾冲城进行大规模轰炸,将城墙炸出十几个缺口,远征军由此攻入城内,与日军进行逐街逐屋之苦战。自8月15日发动总攻由各缺口攻入城内至9月14日全歼守敌,收复腾冲。30天的激烈巷战,真可谓寸土必争。日军已不顾死活找我军肉搏,明显的要与我军同归于尽,战斗之惨烈可想而知。收复腾冲是中华健儿用鲜血建立的功勋。
中国远征军为收复腾冲先后使用兵力达5万余人。战役中伤亡5千人。腾冲收复时,这座边陲古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城已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屋。据说,当时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登上来凤山察看腾冲全城情况时,感叹:我打了这么些年的仗,到今天才真真看到什么叫“焦土抗战”。可见其惨烈之程度。腾冲收复后,军民修筑国殇墓园,安葬阵亡官兵和死难群众,占地5公顷多,日抗日战争胜利日建成。蒋介石、于右任、何应钦、卫立煌、李根源等撰写了匾额、楹联。墓园门侧筑有“倭冢”埋有在腾冲被击毙的敌军尸骨,以示其败。
3.收复龙陵
龙陵踞滇缅交通要冲,形势险要,日军入侵滇西后,即在此建立重要据点,与松山、平戛鼎足而峙。日军在龙陵周围高地构筑的防御工事与松山类似。城内依托制高点和房屋建立据点。日守军兵力共约1000人。1944年6月初,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渡过怒江后,6月5日以主力向龙陵攻击前进。从6月5日到9月20日的3个半月间,对龙陵发动两次大规模进攻,并击退前来增援的日军主力。10月25日,第11集团军代总司令黄杰下令(宋希濂于9月19日调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训),主力于10月31日对龙陵发动总攻。此时松山、腾冲均已收复,龙陵前线部队的军需补给均已得到保障。雨季已过,美空军支援也更加方便。腾冲光复后,进攻腾冲的第54军除留一部防守腾冲外,悉数南下增援龙陵。
10月29日拂晓,第200师第600团率先出击,揭开了龙陵最后一战的序幕。至31日,攻击部队在强大炮空火力支援下,逐一攻占城郊各据点,紧缩包围圈。11月1日,荣1师第1团首先突入龙陵城内。2日,残敌见增援无望,为免遭全歼,于当晚向西南方向逃窜,集团军下令各部跟踪追击。11月6日上午第11集团军在龙陵城内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宣告收复龙陵。
龙陵争夺战历时近5个月,是整个滇西会战中时间最长、动用兵力最多、战局最复杂、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共毙伤敌军10364人,俘敌266人。远征军在攻击龙陵的战斗中,阵亡6633人;其中军官阵亡525人,负伤1109人,失踪2462人。
4.肃清滇西国境内的日本军队
松山、腾冲、龙陵相继收复后,随即向盘踞在芒市、遮放、畹町一带的日军第56师团残部展开攻势。同时,中国驻印军在缅北正向八莫、南坎挺进,与滇西的远征军已形成南北呼应之势。11月19日,远征军第71军收复芒市;12月1日,远征军第6军、第53军攻克遮放。日,远征军第2军、第6军、第53军协同攻克畹町。滇西沦陷的国土38000平方公里全部收复。至此盘踞在滇西的日军被我远征军全部、彻底、干净地歼灭,残部南逃,从此,再也不许日本侵略军队一兵一卒踏上我滇西的神圣国土。“失地收复,实滇省为最早。”这是1945年1月在昆明出版的《民主周刊》发表的评论。这一评价,如实地反映了滇西反攻战役对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重大贡献。
1月27日,中国驻印军新38师攻克芒友,中印公路全线打通。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
中国驻印军新30师、新38师、第50师继续向南追击缅北日军残部。2月8日、14日,30师先后攻占南巴卡、贵街。20日,新30师、新38师协同攻占新维。3月5日第50师攻占南渡。8日,新38师攻克缅北重镇腊戍。3月16日第50师攻克西保。3月30日,中国驻印军第50师与英军第36师在曼德勒东北的乔梅会师。中国驻印军在缅北的作战任务至此胜利完成。经2个多月的休整后,中国驻印军于6、7月间,凯旋回国。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从新38师114团日由印度雷多进入野人山区起,到日第50师攻占乔梅止,历时2年有余。此间,中国驻印军先后投入官兵12万人,击毙日军48880人,伤75000人,收复日占区近13万平方公里。中国驻印军率先在缅北发动反攻,取得一系列重大战果。中国军队是缅甸战场上中、美、英对日作战的主力。由于中国军队表现卓越,使英军刮目相看。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提出让中国驻印军在缅甸继续作战,协同英军收复曼德勒,并收复全缅。但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则建议蒋介石将中国驻印军调回国内对日战场更有战略意义。丘吉尔对蒙巴顿的这一要求似乎已经忘记了,5月9日在他给蒙巴顿的贺电中,把蒙巴顿大大的称赞了一番,但只字未提中、美两大盟国为反攻缅甸作出的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英方从1942年缅甸防御战失利以来。一直企图规避对反攻承担义务,把一切功劳和荣誉归于自己,把一切困难任务尽量推给盟国,这就是英国人在缅甸战场上的一贯作风。1942年上半年是如此,到缅甸收复已近在眼前时仍然如此!
从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发动缅北反攻战,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反攻战,中国两支抗日军近30万爱国将士,肩负着祖国人民的期望与重托,历尽艰险,英勇奋战,克服了异常艰险的地理环境和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在美英盟军的支援配合下屡挫强敌。但我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驻印军、远征军共伤亡79000余人,其中29000余人永远长眠在异域土地上。如果从1942年初缅甸防御战算起的3年时间里,在滇缅战场上中国军队先后出动40万大军,有近14万人伤亡。
滇西、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除了远征军及驻印军广大爱国官兵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外,滇西各族人民和缅北华侨及缅北人民同仇敌忾,克服种种困难,备尝艰辛,全力支援反攻,是取得胜利的又一重要原因。同盟国的合作,主要是美国提供了大量武器等作战物资,大大地增强了中国驻印军及远征军的战斗力。而美国第14航空队取得了滇缅战场上的制空权,协同地面作战,运送粮弹,这是滇西、缅北反攻取得胜利的又一重要条件。
滇西反攻战役,是中国抗日正面战场最先开始战略反攻的一次战役,中国远征军在中国驻印军的配合下,经过9个月的艰苦作战,终于将凶残的日军逐出国门。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两条战线上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取得最终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迫降中国、陷缅占印,到中东与德国会师,最终称霸世界的美梦。中国军队这一光荣功绩,不但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也应给予高度评价。
由于国际上的某些偏见及种种原因,这一段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实,已尘封了60年,一直很少有人提及,也鲜为人知。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谨以此文献给在滇缅战役中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并向在滇缅战役中英勇作战的将士们致敬!
中华抗日英烈永垂不朽!
(作者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民革中央委员、经济与社会服务部副部长/责编 张海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祭野人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