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末日是世界末日在什么时候候?

地球的末日在何时
如果人类不把它炸毁,外星人也不来入侵的话,估计是在大约50亿年以后那个时候,太阳会变成红巨星,体积膨胀,大小超过地球轨道,从而将地球吞没.这个数字是利用现在测出的太阳内氢原子的残余量和聚变速度计算出来的.红巨星,是恒星的晚期形态.其发生开始于氦闪.当氢原子聚变产生的热减少,太阳会冷下来,因为热运动而维持的体积会缩小(就像气体冷下来体积缩小一样,不过这个效应大很多倍)内部压强会进一步增大,当增大到一定值的时候,比氢核聚变要求更加苛刻的氦核聚变被发动了.此时,突然产生大量热,使得刚刚缩小的太阳突然爆炸式地膨胀很多很多倍,形成红巨星.如果你是一个爱好者,建议你看一下 刘慈欣 的《流浪地球》,虽然是一篇小说,但是其背景的科学性还是可以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这是个难以回答的时间,地球自己做不了主,地球自己不会变怎么样,但是太阳的膨胀会在50亿年左右之后吞掉地球。如果指人类文明的话,要看人类对地球施加的影响而定,如果继续破坏下去,估计几百年后地球就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但人类文明估计不会消失,那时候可能都搬家了。...
至少50亿年后。。。。那时有人类与否都是未知。。。不过庆幸的是楼主与我都不用有面临灾难与死亡的极度恐惧---那时我们的骨灰都已经化作其他的物质了
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你所谓的地球的末日是如何定义的呢?是指人类的灭亡还是指地球本身的球体的毁灭?
2012年12月份 赶紧挥霍吧 不然来不及了!!
大约70亿年后再讨论吧
扫描下载二维码世界末日倒计时 地球生命还能存在多久?
世界末日倒计时 地球生命还能存在多久?
chenny | 发表时间
字体大小:
  北京时间3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所有生命都有消亡的一天,地球上的生命也是如此。消亡之日终会到来,但问题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还剩下多少时间呢?
  化石记录显示,地球已经有35亿年历史了。这段时间里,地球曾被冰冻过、被陨石撞击过、被有毒物质污染过、甚至被致命辐射照射过。显然,要想完全摧毁这颗行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仍有许许多多潜在的危险威胁着我们的星球。到底是什么样的灾难,会最终将地球变成一个寸草不生的世界呢?
  1、火山爆发
  预测时间:0~1亿年内?不确定
  地球上的生命离完全灭绝最近的一次,大概是两亿五千万年以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那次事件造成了百分之八十五的生命从地球上消失,海洋中则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生命灭绝。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没人能确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考虑到当时的火山活动十分活跃,这样的事情似乎并不是巧合。今天,我们会为黄石这样的超级火山喷发感到担心。但和两亿五千万年前的那次火山爆发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评论排行
热门ufo新闻
本网主要搜集、、飞碟等相关科技信息,欢迎ufo迷入住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天探索网 版权所有
商品名称:
米格达思鲨鱼皮软壳冲锋衣
温馨提示:亲,由于此商品需提前预订,请提交以上信息,客服之后会与您联系,预订成功者均有一份精美礼品地球末日什么时候?_百度知道
地球末日什么时候?
不必担心这些。 地球灭亡的消息不可相信。所以这都是没有根据的。当他死后他的灵魂立即转移到另外一个活体上,这样的人生多有意义,比如重生后变成植物,或者人类。这少。 还记得么。 还有记住?我照样活的很好,动物,好好过你的生活,即是死了人们也会记住你。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它不是世界的地球末日,让它过的更有意义:人类无法知道地球末日是什么时候 真正的真理就是这个。玛雅人并不是上帝,有的晚而已记住,只有上帝才知道,但是有的早,赶不上你了?2000年多少人说这个年要地球毁灭。人类总有一天会死亡,可是有了么。 好好活你的每一天。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人死不了的: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如果按太阳的寿命来讲,还有50亿年左右;但按地球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20亿年左右。
地球末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2地球灾难 太阳系的末日到底是什么时候?
17:41:05 | 人气: 次 &nbsp&nbsp&nbsp
  当太阳的氢元素消耗超过20%后,太阳中的由氢聚变成氦的核反应将停止,由于太阳的质量的关系(不够大),太阳中不能继续进行由氦聚变成碳的反应,所以到那时,太阳的寿命将慢慢终止,那时就是太阳的末日了。
  太阳是我们这个星球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没有太阳,人类和其他动物、植物都不能生长,生机勃勃的地球将是一片死寂。太阳带给人类家园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那么有一天,太阳会衰老死亡吗?
  我们知道太阳在发光发热的同时消耗大量能量。平均每秒有6亿吨氢聚变为氦,然后太阳向外辐射出一部分能量。地球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循环、云雨形成等都是太阳的功劳。太阳的氢聚变已经持续46亿年了,这个过程氢不断减少,氦不断产生。那么持续下去太阳的未来会怎样呢?科学告诉我们,恒星演变过程就是中心核内的氢开始燃烧直到全部生成氦。恒星存在的时间长短是根据各自质量而定的。星体膨胀速度与产生的热量成正比。就是说星体产生的热量越多,膨胀的速度越快,存在的时间也越短。科学家预言,太阳最多可存在100亿年的时间。
  恒星最后会变成红巨星,到了这个阶段恒星将膨胀到原来体积的10亿倍,因此称为巨星,而红是因为恒星膨胀,外表越来越远离中心,温度也随之降低,发出的光也偏红。如果照这样推测,太阳最后膨胀10亿倍,足可以吞掉地球等其他太阳系行星。红巨星阶段过后会演变成白矮星。恒星外部迅速膨胀,氦受到反作用力向内收缩,温度会升高,内核温度最终将达到1亿多摄氏度,由此引发氦聚变,氢经过几百万年的燃烧将消耗殆尽。此时的恒星结构复杂,震动剧烈,整个恒星呈现不稳定状态。此时白矮星便于红巨星内部诞生了。白矮星体积小,密度高,质量大,亮度低。因为没有热核反应来为单星提供热量,所以白矮星一边发光,一边降低温度。等到了100亿年左右,白矮星将最终完全冷却,变成巨大的黑矮星晶体,孤单飘浮于黑暗的太空中。
  科学家认为太阳在50亿年后将变成红巨星,届时地球一切生命都会灭亡,这个阶段会停留10亿年,那时的光亮将是今天的几十倍,整个天空将都是太阳。此后太阳继续膨胀,而且速度加快,然后它将吞没太阳系所有星体。那时太阳会剧烈抖动,大量物质会脱落跌进太空,剩下的部分缩为白矮星。
  不过世界末日还很遥远,我们了解了整个演变过程,也许能够对生命引发更多的思考。
  太阳是我们这个星系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类、动物和植物都无从生长,我们美丽的地球将会一片死寂。太阳如同烈焰,带给人类温暖和光明,从古至今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象征。太阳会有衰老死亡的一天吗?它的未来将会如何?
  宇宙中,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其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2000万K,每秒都有6亿多吨的氢聚变成氦,每4个氢原子核在这一过程中聚变为1个氦原子核,太阳也就因此向外辐射出一小部分的能量。地球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煤、石油等矿藏的形成,大气循环、海水蒸发、云雨生成等等,均源于太阳的活动。10亿年来,地球的温度变化很小,不超过20℃。这是太阳稳定活动的证据,这也为生命的孕育、演化打下良好基础。
  太阳上的氢聚变反应至今为止已经历了几十亿年,从不间断。氢持续减少,氦不断产生,太阳的未来是怎样的呢?
  恒星演化理论诠释了主星序阶段,即从恒星中心核内的氢开始燃烧直至全部生成氦。恒星在主星序阶段上称为主星序。各恒星体根据各自质量在主星序中存在的时间是不同的。天文学家爱丁顿发现,恒星体的质量与它为抗衡万有引力而产生的热量成正比;星体膨胀速度与产生热量成正比。产生的热量越多,星体膨胀的速度越快,相应的留在主星序中的时间越短。太阳现在就处于主星序阶段,科学家计算,太阳最多有100亿年左右的时间停留在主星序阶段,至今为止它已有46亿年处于这一阶段了。大于太阳15倍质量的恒星只能在主星序阶段停留1000万年,相当于1/5太阳质量的恒星则可以存在长达10000亿年之久。今天的太阳正处在它的鼎盛时期。
  恒星漫长的青壮年期主星序阶段一旦度过,进入老年期就会成为红巨星。在这个阶段,恒星将膨胀到大于本来10亿多倍的体积,因此被称为巨星。之所以被加上红,是由于随着恒星迅速膨胀,其外表面越来越远离中心,温度也随之降低,发出的光也愈发偏红。红巨星尽管温度降低,光度却增大,变得极其明亮。人类肉眼能看到的亮星,就有许多是红巨星。我们熟悉的即是猎户星座的参宿四,其直径为太阳直径的800倍,达11亿千米。若参宿四在太阳的位置发光,红光会遍及整个太阳系。主序星到红巨星的衰变过程,变化不仅是外在的,内核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氢核成为氦核。氦核逐渐增大,氢燃烧层也不断向外扩展。行星就有可能被其所属的恒星吞噬,其过程就好像一只飞行中的昆虫撞上了汽车的挡风玻璃。由于邻近恒星或其他未知天体万有引力的影响,行星的轨道会发生扰动并有可能坠入恒星表面的烈焰之中。在那些靠近恒星的行星中,有大多数最终都将难逃被火焰吞噬的命运。到时,太阳直径将扩大到现在的250倍,连地球都将被吞没。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美国前宇航员斯科特·帕拉兹斯基(Scott Parazynski)在珠穆朗玛峰上寻找生命存在迹象可帮助理解有机生物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据美国太空网报
在美国历史频道的电视纪录片中,掠食者X袭击了一头与自己“沾亲带故”的蛇颈龙。“海怪”的大小与“掠食者X”相仿,光前肢就有3米长。
CopyRight &
四三九奇趣网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和网友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来信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末日在什么时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