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场有什么所有男人都是消耗品品?

乳品50问(让你成为专家级消费者)
共 1421541 浏览 0 回帖&&
积分: 47553
发帖: 12155 篇
在线时长: 1610 小时
乳品50问(让你成为专家级消费者)
  本帖选取消费者关心的50个问题,尽可能简短解答,仍太长了,不过耐心看完,几乎能成“半个专家”。
  本贴适合作为乳品厂职工入厂培训教材,适合有关监管部门作为参考教材。
  手头没带资料,半宿写完,一些工作也好久没干了,欢迎业内的朋友批评指正。
  ————————————————
1.什么叫“奶牛”?
奶牛是以产奶为主要生产性能的牛。虽然母牛都可以产奶,但并非都叫做奶牛,而不产奶的专门繁殖奶牛后代的种公牛,也是奶牛的范畴。
奶牛有4个乳头,乳房外表看起来是一个整体,内部有隔膜分割。可能因先天生理原因,多一个“假”乳头,或其中一个是“瞎”乳头。拜托那些“画家”们不要再画错了。
  中国土产牛产奶量较低,中国奶牛/乳品工业是近代随西方引入的,就是何斯坦/黑白花奶牛。这种奶牛的不论产奶量,还是产乳脂肪量、乳蛋白量均最高,但论单位重量的乳脂肪率、乳蛋白率并非最高(牦牛奶的乳脂肪率、乳蛋白率是黑白花的3倍以上,但产量很低)。
2.奶牛生下来就产奶吗?
奶牛一般在1岁半时性成熟,怀孕期为10个月左右,即2岁半产下第一头牛犊,开始产奶(哺乳动物在产仔后产奶)。
  奶牛每次产犊一头。
  奶牛产奶极为消耗体能和体质(所以肉并不“好吃”),在此向它们致敬。
3.奶牛泌乳量如何计算?
  母牛再次怀孕后,产奶量会急剧下降,直到停止产奶。当然,即使没有再次怀孕,也会逐渐停止产奶。所以,不论散户饲养还是牛场经营,都需根据每头牛的产奶周期,合理得选择怀孕周期,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教材上关于10个月的泌乳期的说法,是从产犊到自然停奶的周期,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在产奶4~6个月达到“泌乳高峰期”就令其再次怀孕,10个月后可得小牛犊一头,而此时产奶量就加速下降了。
  所以,接近实际的计算,
奶牛泌乳期产奶量=正常日泌乳量x6个月。
  因此,计入牛群中犊牛、青年牛、干奶期牛后,达到地区正常日产量的牛约为总数的一半,所以,
地区日产奶量=地区奶牛存栏总数x地区平均日产量/2。
  以上计算公式尤其适合散户饲养,大型牛场往往经常为效益最大化调剂牛群构成(出售一部分青年牛给散户),所以可按:
牛场日产奶量=牛场养殖总数x平均日产奶量/1.5~1.8计算。
  以胎数计,奶牛一般到第三胎达到泌乳高峰,一般到第五、六胎开始下降。
4.什么叫做精饲料?
  牛有4个胃,会反刍。这是野生时赶紧吃完就跑,躲起来慢慢消化的进化特征,也因此,牛的饲料消化吸收率很高。
  所谓精饲料,
就是提供能量和营养的饲料,对于华北地区,主要是玉米、豆饼等;所谓粗饲料,主要作用是“包裹”精饲料,“充满”胃,使胃能够充分蠕动,主要是草、秸秆等,对于圈养奶牛,它并不是养分的主要来源。
精和粗饲料的重量比一般是1:2~3;能量和营养饲料的重量比一般也是1:2~3,同时,还需补充含一些微量元素较高的饲料,比如麸皮之类,或直接添加一些饲料强加剂。
  过多的投入精饲料,会造成奶牛消化不良(直观就是粪便较臭),奶质、奶量下降。
5.一头奶牛究竟能产多少奶?
  受限于较低的饲养条件,和较复杂的气候地理条件,中国奶牛平均产量较低。高产奶牛的照料和医疗成本较高,性价比最佳的还是中高产奶牛(日产80斤)。
  国外创记录的奶牛虽然产奶量很高,但奶质(乳脂率、乳蛋白率)较低,对于消费者来说并非有利。
  奶牛单产不仅和品种、气候、地理有关,还和整体饲养技术水平有关,以下给出几个主要奶源地单头日产量,供参考:
东北地区,50~60斤/天
  华北地区,40~50斤/天
  内蒙地区,40~45斤/天
  新疆地区,35~45斤/天
6.散户vs牛场,圈养vs牧养,究竟哪种奶“好”?
如果单从乳蛋白、乳脂肪比例看,与一般猜想的不同,散户圈养牛最高。因为散户养牛数量有限,可以根据每头牛的具体情况区别饲养,也即更为精心。
  华北某地散户奶源基地某年冬季奶站奶指标可能是牧养或牛场望尘莫及的:乳蛋白含量3.6%以上,乳脂肪含量4.0%以上(超过国标近30%),奶香浓郁。
  但牛场的综合效益更好,经验丰富,兽医齐备,综合产量较高,产乳脂肪和乳蛋白的总量较高;牧养对于奶牛更为健康(为了养护草场,牧业地区也极少有牧养的了)。
7.牛奶的饲料成本究竟是多少?
  很多资料总是过高的估计奶牛产奶量,同时过高的估计饲料成本。实际上,中国奶户大多是自制饲料,而把成品饲料当作添加剂使用。
  华北地区,不计入秸秆等粗饲料价格,
按玉米价格0.85元/斤,豆饼价格1.3元/斤计算,成本约0.55/斤奶,计入一些辅料、医疗成本,价格约0.70元/斤奶当接近实际。
  很多人可能质疑俺没有计入“人工成本”,实际上,即使一个老人,照料1~2头奶牛也是毫无问题的;对于一名壮劳力而言,可以不误农时(中国奶源主产地大都是平原,农业机械化已经十分普及)的饲养1~4头奶牛;但饲养6头牛以上,劳动强度较大,需要专人饲养,人工挤奶的牛场,一般是6~8牛/人。(主要计算依据:每头牛人工挤奶并做全套卫生整理,需10~15分钟,其中手臂悬空挤奶约5~8分钟,每天早午晚挤奶3次。为节约时间,投饲和挤奶同时进行,每次最长不超过1.5小时。)
  对于散奶户而言,他自己就是boss,人工费=收入。
  采用机械化挤奶的牛场,往往饲料成本较高(需单独种植和购买青草、秸秆、苜蓿等粗饲料),但人工成本显然更低。
  俗话说,“家有万贯,长毛带嘴不算”,奶牛万一生病后的医疗成本较高。
8.干奶期就是干赔吗?
  除了生理、病理缺陷,干奶期往往就是孕期,
干奶期过后会有一头小牛降生,而且干奶期投入的饲料成本要低于产奶期,因此奶户才会照“半年产奶半年怀孕”饲养。
  不过,如果产下小公牛,就赔了,只能得几百元;小母牛可卖数千元,就赚了,或自养二年半后产奶(牛场为保持综合效益,往往卖掉小母牛、青年牛数量的一半;朴实善良的奶户们往往喜爱小牛,自养居多)。所以需要赌奶户、兽医的人品和种公牛、母牛的牛品,呵呵~~
9.什么叫“初乳”?
  理论上,
奶牛产奶头7天的奶被称为初乳。其指标(营养成分含量)虽然很高,但含有血丝、异味,尤其是大量的对犊牛有用免疫成分。每种哺乳动物的初乳的免疫成分仅针对该种动物的幼体,对非同类动物往往无效甚至有害。所以,初乳是不能收购的,直接喂给小牛犊。每头奶牛的初乳期不同,短的3天,长得能半个月以上,所以需从具体指标而非统计学理论日期才能具体判断个体。
  曾有厂家将人的抗原接种到牛初乳的抗体上,引发可能对人有用的抗体,即所谓的“牛初乳产品”。但显然,这属于医药,已远远超越了食品的范畴,而且是监管最为严格的抗生素类制剂,食品厂无权生产销售。
10.人工挤奶是否就达不到严格的卫生要求?
如果执行严格的卫生措施(整理、清洗、热敷、消毒、按摩、头两把奶扔掉、挤奶、消毒),
人工挤奶同样可以达到严格的卫生要求。但因散户饲养难以管理,现场检验难以及时得出卫生指标结论,所以人工挤奶的卫生指标往往达不到严格的卫生要求。
  但话说回来,
机械挤奶如果不能保证设备和操作的卫生,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同时,生疏或责任心不强的操作工使用保护措施不足的挤奶设备,可能对牛乳房造成伤害。
11.什么叫“公司+奶户”模式?
  即乳品厂和奶户签订合同,
乳品厂设立鲜奶收购站,直接从散奶户收奶的模式。
12.“奶贩子”是干什么的?
奶贩子“学名”是“散鲜奶收购运输个体户”,从事散奶收购、初级检验并运输到乳品厂的工作。
  奶贩子的产生,主要因奶业初期,乳品厂人力财力有限,而奶户十分分散,不能铺开自建奶站造成的。因奶贩子可能会扣压奶户奶款,运作一段时间后,自身将无成本投入;发展壮大后,成为地方奶源小霸,常有黑白两道之能,所以成为
搀脏使假的主力。
13.什么叫“挤奶大厅”?
  就是由奶贩子自建、政府扶植、乳品厂自建等形式,设立的
散奶户集中挤奶场所。可能有机械挤奶设备,有的也只是人工挤奶。目的是杜绝散户掺假,并能加强挤奶过程的卫生管理。
  这里要提醒有关部门
重点监察卫生防疫工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4.什么叫“养殖小区”?
一个区域(往往是一个村)的散奶户将奶牛全部养到一个集中场地的做法。利于综合管理。
  这里要提醒的是,
外来牛、病患牛、临产牛必须有远离并处于养殖区下风向的隔离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5.收奶现场检验有哪些项目?
  收奶时间非常紧迫,对于散奶户只能做初级检测。
  常规项目有:
  感官检验:颜色、气味、滋味等;
  酒精试验:加入酒精,观察是否有沉淀出现,可考察奶的新鲜和热稳定度;
  抽检率较高的项目:
  酸度试验:酸度滴定法,测试牛奶酸度,考察其新鲜和稳定性;
  抽检项目:
  乳房炎试验:加入乳房炎试剂,观察是否有沉淀出现。
  各种验假试验等。
16.奶车入厂检验有那些项目?
  除了现场检验项目外,还需下列检验:
  乳质成分检验:乳脂肪、乳蛋白、乳糖比例检验;
  安定度试验:加热后观察状态,考察热稳定性,同时也是发现“纯假奶”的重要手段。
  离心沉淀试验:用离心法观察状态,考察奶结构,是发现“均质后奶”(意味着掺假)和掺假奶(悬浮于奶中的添加物)的重要手段。
  酸度试验:有现场抽检变为必检项目。
  细菌总数检验,多种验假试验等。
  对于制造“无抗奶”的,还需做抗生素检验。
17.如何对奶户进行全面检验?
在收奶时留取个户样品,一般100ml以内即够,送交乳品厂中心化验室检测。但只能是乳品厂自建奶站自取样品,并有多部门交叉监督,才被认为是可靠的。
18.刚挤出的纯鲜奶就是合格的吗?
奶牛因生理和病理问题,奶质可能出现异常,并非所有刚挤出的鲜奶就一定是合格的,尤其是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很差的饲养地。如果是因生理(发情期)或消化不良造成的奶质异常,并不认为对人体有害,奶源人员要多了解数据、多实际调查才能得出真正有效的经验。
  切记,每个生命体都有它独特之处,并非完全和统计数据相符,要以实际调查、现场取样为准,长期监控,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19.鲜奶为什么需要冷却?
奶是高营养液体,冷却可以降低微生物活性,阻止其大量繁殖。所以在运输和贮存时,必须保持低温环境。
更需注意环境和容器的卫生,如果它们是卫生的,常温短时存放不会对奶质造成不利影响。
  牛奶还要避免骤冷骤热,绝不能将冷热奶直接相混。
20.有哪些掺假物?
  掺假分为三大类。
  第一种是在运输容器里设置夹层水仓、存放冰块或用塑料袋装水;
  第二种是加水后再加入各种白色悬浮物,是传统的验假试验针对的对象;
  第三种是加水后再加入各种脂肪、蛋白、糖类,是针对乳品厂配置验奶机(乳脂肪、蛋白、乳糖快速检测仪,以此定价)后掺假方式。
21.如何防范掺假?
  如果只靠检验,面对成千上万种掺假物和散奶户,就算集合全球检验室,也难以保质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掺假的主力军和高手都集中在奶贩子队伍里,用奶贩子收奶不可能保证质量。
针对散户收奶,应采用集中挤奶监管,或建立奶户档案长期监控两种方式,最好是两种方式综合使用效果最佳。
  针对牛场奶,应进行全面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并做明暗跟踪调查。
  绝大多数奶户本是纯朴善良的,他们就是俺们的父老乡亲,但绝大多数人都会被利益诱惑,在物欲横流道德沦落的时代,尤其是某些反面示范没有遭受任何打击的时候。
清廉、高效、软硬件齐备的奶源组织,出手快、准、狠,杀一儆百,品质和服务相接合,足以确保一方奶源安全。
  “鼓励”但不“强制”乳品厂都去自建养牛场,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当,也造成综合市场风险过大。应促进养牛业向集约化、正规化迈进,向牛场化、协会化发展。
22.如何清除奶中的杂质?
  奶中会含有灰尘、草棍、小石子等杂质,先应使用尼龙绢滤布过滤,根据污染程度和工艺阶段,逐步加大过滤密度,比如80目/120目/150目。
  在进入加工厂后,使用净乳机(离心分离机,因杂质比重大于牛奶,故能分离排出)分离杂质。如果滤布达到180目以上,可认为与净乳机效果基本相同,但自动化净乳机可以设定时间自动排渣,始终确保洁净度。
23.什么叫“巴氏杀菌”?
  巴氏杀菌是拿破仑时代为了保证军用食品的长途携带的安全性发明的一种
食品热杀菌然后密封保存的方法,最早被用于罐头食品生产,代表特点是热杀菌、热灌装、密封保存或灌装后物料和容器同时热杀菌。巴氏杀菌让食品工业进入了工业化生产时代。
  现代乳品工业的巴氏杀菌工艺范围较广,根据工艺和需求不同,使用不锈钢板式杀菌器,一般采取72~95度,14~300秒杀菌工艺范围(这是工艺范围,具体参数控制要确保正负2度、正负2秒以内,)。
巴氏杀菌奶理论上可以杀死全部致病菌,但一些芽孢类微生物仍难以杀死。如果作为货架期很短,甚至玻璃瓶/简装塑料袋“即食配送奶”,可认为是安全的。实际上,
很多发达国家就是用全程冷链、高效加工、及时饮用,来保证乳制品的优质低价的。
24.什么叫“超高温灭菌奶”?
  超高温灭菌是用高压蒸汽产生的115/120/127度高温,2~4秒,对牛奶进行灭菌处理的工艺。(有些资料把115度叫做“超巴氏”,个人认为,只要是“加压水蒸气”作为热源,就可以算作“超高温”了,具体效果另论。)
超高温灭菌理论上可以杀死全部微生物,配合其他工艺,还能杀死所有芽孢。
  业内一直存在关于超高温灭菌和巴氏杀菌的“优劣”争论,一方认为巴氏杀菌不够彻底,一方认为超高温温度太高,对牛奶破坏较多。从可查的牛乳成分指标来看,由于超高温受热时间极短,奶质不劣于巴氏杀菌奶。但问题在于,由于国内奶源很多卫生指标不够理想,需在超高温灭菌机之前另加巴氏杀菌机,为了“激活”芽孢,也需进行巴氏预热(不为杀菌,而为预热激活,并为净乳机(需45~55摄氏度)可靠提供一定热源温度),那么超高温灭菌就两次受热了。
  好吧,让俺来说两个事实:
A.很多发达国家仍在大量饮用巴氏杀菌奶;
  B.想要长期贮存,尤其是旅游携带,必须购买超高温灭菌奶。
25.什么是“膜过滤”无菌奶?
  膜技术是最近几年才正式应用到国内乳品生产的。
  这种工艺
先进行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分离,乳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经常见的热杀菌,乳蛋白和水溶性维生素经膜过滤,分别达到无菌要求,确保了卫生和营养的双重目标。
  膜本身是消耗品,需进口,价格昂贵,兼之需要优质奶源,加工批量较小等原因,所以使用这种工艺生产的乳制品价格较贵。
26.纯牛奶真是“纯”的吗?
是的。国家标准规定,纯牛奶不得添加任何其他成分。
  但某些厂家为了风味、口感迎合消费者,可能进行“预浓缩”处理,即将部分牛奶蒸发掉一部分水分,增加浓度,对消费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要没涨价),这应该是允许的。
27.什么是“花色奶”?
即在牛奶中加入各种风味辅料的乳制品。业内行规,
“花色奶”除溶解辅料必须的水外(或直接用奶本身溶解辅料),不能刻意加水,也不添加增稠剂、防腐剂。
28.什么是“乳饮料”?
即在牛奶中加入风味辅料,并加入水的饮料,而非上述“纯”乳制品范畴。加水量视品种和厂家不同。
乳饮料允许添加增稠剂、防腐剂。
  乳饮料大多数只是为了追求风味和口感,营养比可乐类碳酸饮料要多,但
不要以为乳饮料可以代替乳制品,而且乳饮料不适合婴儿饮用。
29.纯牛奶需要更好的奶质?
理论上,是的。因为纯牛奶没有加入糖和其他辅料,乳蛋白含量比花色奶更高,热变性可能性更大,所以
纯牛奶的奶源需要更好的热稳定性。
30.花色奶的奶源就不如纯牛奶了吗?
  虽然花色奶在生产过程中因为辅料的加入,蛋白质含量稍降低,整体耐热性稍提高,对奶源品质的要求“可以”稍稍降低,但
对于大型乳品厂来说,纯牛奶和花色奶是“共线生产”的(一些作坊类乳品厂例外),奶源毫无区别。
31.乳饮料的奶源是否很差呢?
  众所周知,不会用真正的高档名贵酒去做鸡尾酒。
  具备独立奶源、多条乳制品生产线的大型企业,也不会为了一条乳饮料生产线而区别收奶,那样极易造成管理混乱。
  如果该厂仅生产一种勾兑型乳饮料,往往嫌收奶麻烦,而购买大包奶粉制造,奶源品质视大包奶粉质量而定。
32.“常温奶”是什么概念?
  常温奶指那些能常温保存很长时间的液乳制品,但并非乳饮料。
  在工艺上,常温奶有两大类:
第一种,就是复合结构无菌包装的液奶(软硬包装都有)。具体工艺是,
牛奶灭菌、包装材料灭菌,然后无菌灌装,对奶源、设备要求很高,包装材料成本较高。
第二种,大多是塑料瓶包装奶。它的具体工艺是,
牛奶灭菌、塑料瓶制作、灌装后再一起热灭菌。因为最后的灭菌时间较长,对乳成分造成很大不利影响。
  因为前者包装、设备成本高,所以价格较贵,后者价格虽然便宜,但奶质……
如果是全程冷链(运输、贮存全部低温
),销售/食用期很短,就不必非要购买常温奶。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一种常温奶就“不好”,而是有过度包装的嫌疑,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好,但适合旅游等长时常温携带。
33.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
牛乳经乳酸菌发酵,分解乳成分,产酸,制成酸奶。
  由于乳酸菌发酵过程分解乳糖,所以“乳糖不适症”也能饮用无碍,口感爽滑,促进消化,改善肠道。
  在市售酸奶的制作中,往往加入2~3种菌种,其中1~2种在发酵过程中会壮烈掉,所以用市售酸奶当作“引子”再加入鲜奶来自制酸奶,是达不到市售酸奶的风味的。
34.酸奶奶源要求最高吗?
酸奶需要用无抗生素的牛奶制作,否则乳酸菌没等发酵就被干掉了,其他要求没有区别。有的厂家因当地奶源局限,会购买无抗奶粉制造酸奶。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产品就全是“有抗”的,而是国标没有强制要求,少数厂家可以保证全线产品无抗。
“有抗”的危害性,主要针对抗生素不耐人群。当然全都无抗更好,但不太“现实”,需要更多切实的努力,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更需要消费者们的支持。否则,没人认,还增加成本,怎么市场竞争呢?
35.什么叫“搅拌型”/“凝固型”酸奶?
  搅拌型酸奶是投入菌种,发酵,搅拌,然后冷却、灌装;凝固型是在混入菌种后就灌装,在包装内发酵,冷却以中止发酵。
  两者只有口感风味的不同,前者“可以”用“软包装”,后者“必须”用“硬包装”。
  某些产品可能添加一些稳定剂,增加凝固程度,食品级稳定剂未发现毒害作用,但过多加入会影响口感。
36.果粒酸奶“好”吗?
  作为一种风味食品,俺个人是比较喜欢的。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做,把水果搞碎,加入果酱,冰镇,投到纯酸奶里去,搅拌一下~~
  对于大型乳品企业而言,果粒酸奶是和纯酸奶共线生产的,只增加了一台果粒添加设备,不论奶源还是成品,品质是一样的,但可能添加一些稳定剂。具体产品请注意查看标签。
37.发酵型酸奶和调配型酸奶有什么区别?
发酵型酸奶是用乳酸菌发酵制成的,调配型酸奶大多是柠檬酸勾兑出来的,后者没有“纯”的概念。
  至于调配型乳酸饮料,是以发酵奶为基料,另加入水和其他辅料制成,往往需要加入一些柠檬酸增加酸味。
38.“均质”是做什么用的?
均质的目的就为了打碎脂肪球,防止脂肪上浮,延长保质期,也利于消化吸收,还作为混料均匀化的最终设备。所以现代市售乳品都
不会有“奶皮子”了。
39.奶粉不如液态奶吗?
  奶粉的整个加工过程中,
乳蛋白的损耗约1%,其他水溶性营养成分损耗较多(可以通过膜包裹技术、喷雾过程添加技术、后期干混技术解决),主要营养成分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溶解度/复溶性是考察奶粉质量的主要指标,对于全脂淡奶粉/纯奶粉而言,98%、99%都可以做到。
40.奶粉的奶源要求低吗?
  旧国标分为特、一、二等级,新国标只有合格与否的判断。
鲜奶收购国标只有一个。
  对于一些由奶源集中地向非奶源地区提供大包装奶粉的厂家而言,用户要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对于大包装原料粉也肯定提出严格的质量标准,他们更不敢使用劣质奶源。
41.多少斤鲜奶能做一斤奶粉?
  鲜奶干物质含量11.5%左右,奶粉干物质含量95%以上,
一般8斤半奶做一斤奶粉。
加入了其他辅料的配方粉,就不是这个比例了。
42.什么叫“工业大包装奶粉”?听起来很恐怖啊~~
  只是一个习惯叫法,特指
用于其他乳制品原料的25kg装全脂淡奶粉或脱脂粉,一般采取塑料袋和牛皮纸两层包装,是奶源缺乏地区制造乳饮料、酸奶、配方粉的原料。
由于其用户(工厂级)要求日益严格,可以认为,工业大包装奶粉本身具有和市售小包装奶粉同样的品质,但因为包装物未达到市售标准,所以并不对普通消费者销售。
  不要把它当作“饲料级”或“工业原料”,除了人,其他动物们还消费不起奶粉呢~~(乳品厂工人特爱大把的吃这种奶粉,ok?)
  如果作为“学生奶粉”,可以采用经过灭菌处理的10kg装大包装全脂淡奶粉(纯奶粉),然后另行添加营养强化剂,保证优质低价。
43.为什么没有婴儿液态奶,都是婴儿奶粉?
因为液态乳中添加营养强化剂比较困难,在贮存过程中容易出现析出分层现象。奶粉混料后即粉末干燥化,还能在干燥后混入辅料,
体积小(液奶的1/4),保存期较长,消费者冲调后即饮用,也“来不及”分层,所以
奶粉比液态奶更适合添加多种营养辅料,适合婴幼儿和中老年食用。
44.国外怎么控制婴儿配方粉质量的?
一些发达国家将婴儿配方粉纳入全民医疗体系,由医生甄别需求,采用医药标准生产。
  同时,这些国家认为,母乳喂养最好,只有经诊断认为确实有生理或病理缺陷的产妇,才会提供婴儿配方奶粉。
45.医药标准生产婴儿配方粉很困难吗?
  主要对于厂房、空调等环境,对生产人员,对原辅料和配方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但设备上无需做太大改动,国产设备可以达到要求。
46.某些配方奶粉为什么那么贵?
  冠冕堂皇的说,好的品质需要人员、设备、原料、环境的综合管理,好的产品需要技术研发投入,所以优质产品比普通产品贵一些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但,生产配方奶粉的绝大多数辅料的价格都比纯奶粉本身更低;且,同样配方不同包装的奶粉往往是同厂共线生产,只有并联的几台包装机的区别。
47.奶粉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奶粉的前处理可以说相当于液态奶除了包装以外的全过程;然后用“多效降膜式真空蒸发器”蒸发掉大部分水分,在真空下蒸发,将物料的干物质含量提高到45~55%(对于纯奶来说,4斤奶出1斤浓奶);然后进入“压力喷雾干燥塔”,好似淋浴喷头般喷出,同时吹入热风,当浓奶液滴落到干燥塔底部时,就变成粉状了,然后冷却、包装。
48.豆粉和奶粉比差在哪里?
  如果乳蛋白吸收率设为100%,豆蛋白吸收率只能达到60%,且不易被婴幼儿消化吸收。豆制品的大规模生产中,要严防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奶牛食用的“豆饼”是豆制品加工的副产品,而豆类作物本身比较“伤地”,需要轮耕轮作。
  简单说,就是
营养和工业安全性不如奶粉,且需要在人体消化机能健全后食用。
49.如果一个乳品厂同时有液态奶线和奶粉线,会区别奶源,甚至把液态奶的废品做成奶粉吗?
  区别奶源极易造成管理混乱,一般不会采用,现代乳品生产线贮罐达30~100t/台,都掺和一起去了。或者只将优质基地的奶源用单独的生产线加工。
  液态奶废品已经受热过了,用于制造奶粉会造成杂质度急剧上升,溶解度急剧下降。
一些大型液态奶生产厂往往为了调剂淡旺季生产建一条中等规模的奶粉生产线,因为奶牛不会随你一声令下就突然停止或增加产奶量,有责任感的乳品企业必须保证奶源的相对稳定。
50.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差距在哪里?
主要是奶源的卫生水平和综合质量控制的差距,常见的大宗乳制品的工艺、配方、设备只有各厂家的具体区别。
国内新建大型乳品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加工设备除无菌灌装和膜过滤外,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谢谢看完!
  欢迎转帖!
————————————————————————————————————————————————
  仅供参考的计算:
  如何确定合理的收奶价格?
  假设某奶户养了3头奶牛,1头犊牛/青年牛,1头正常泌乳,1头处于干奶期。
  设犊牛售价为5千元,育成后价值1万元,那么在2年半的时间里,共获利5千元,小家伙吃的少,好照料,获利和成本基本相当。
  设2头成年牛该牛产了一个小母牛,一个小公牛,一个价值5千元,一个价值5百元。
  看作一头牛一年始终泌乳,一头牛始终闭奶。
  设日产奶50斤,饲料成本0.75元/斤奶(偏高的价格),那么产奶牛的年饲料成本为13687.50元;
  设闭奶牛饲料成本是产奶牛的一半,则年成本为6843.75元;
  合计2万元左右。
  如果想让该奶户月平均收入达到1500.00元,那么鲜奶收购价格应为:
  (000-)/50/365=1.78元/斤
  如果想让该奶户月平均收入达到1000.00元,那么鲜奶收购价格应为:
  (000-)/50/365=1.45元/斤
  如果上述基础数字偏差不大,鲜奶收购价格就应该在2.5~3.5元/公斤,所谓“养两头牛顶一个建筑队小工”就是奶户们的“心理价位”,这也是促进奶源良性发展的合理价位。一家养4头育成牛有点累,但也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月收入就是2~3千元了。
  如果一个地区的农民能按月稳定的拿到这笔现金收入,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会非常明显,这种直接带给广大农民利益的收入,远非其他行业可比。这是俺热爱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上述数据未必准确(10年前的记忆了),各地有差异,但可根据这个思路代入实地数据计算一下。切记,过于倾向城市消费者、乳品厂、奶户中任何一方,都是不能得到持续的良性的循环发展的。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生命真的有意义吗?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中东味十足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耗品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