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监督质检中心中国衡器网室的进展规划

访问本页面,您的浏览器需要支持javascript!——&&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目录&&——
——&&业务直通车&&——
——&&综合处室&&——
政务公开 &&
陕西省“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科学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质检总局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陕西省&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是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确定重点任务,促进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科学发展,为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奋斗。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是我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质量工作不断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技术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为&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济发展质量总体提升。质量兴省战略全面推进,质量振兴活动蓬勃开展,认定陕西省名牌产品416个,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27个,2010年陕西名牌产品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78%。47家企业的49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格,36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628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66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总数达到495个,示范成效和数量全国领先。组织制定国际标准1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600余项,累计发布农业地方标准800余项,企业产品标准备案达到8400余项,标准助推产业发展的效果日益明显。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认证证书5436张,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大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895张,证书数量均较&十五&末增长一倍。全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和改进,我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
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强化。颁布了全国第一部质量检验机构管理条例(地方法规)、第一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省政府规章);对全省12705家企业的23大类80种16163批次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平均抽样合格率82%;颁发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599张,注销证书352张;建成&12365&质量投诉举报受理平台,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农资、建材、特种设备等专项整治行动50次,查处质量违法案件51416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0亿元,全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质量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依法设立的各类质检机构78个、计量技术机构114个、特种设备检测机构17个,建成 44家(共71条检测线)机动车安全检测站点;建成和在建国家质检中心20个;建成县级食品检测实验室68个,向社会公告检验检测机构732家、认证机构26家。煤炭、农副产品、纸张、过程仪表、电站锅炉、机动车测速仪等项目的检验检测能力居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了包括计量检定、食品安全、质量检验、纤维检验、特种设备检验在内的覆盖全省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
构建和谐陕西积极有效。认真执行《食品安全法》,切实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整顿,严厉打击食品生产违法行为,&龙头带动、专业合作、股份联合、园区集中&等4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合模式在全国推广,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事故。认真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立完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安全责任、应急救援体系,开展创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先进示范县(区)、&特种设备隐患治理年&等活动,全省特种设备运行总体安全。计量节能、认证节能、特种设备节能取得新进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陕西做出了应有贡献。
实践证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最好、质量水平提升最快、质量工作外部环境最和谐、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面貌变化最大、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思想主流,创业、创新、创优成为自觉行动,自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经过五年的不懈奋斗,全省质量工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难得机遇
&十二五&时期,全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面临良好机遇。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市场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变为高质量的品牌竞争,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强力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更加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改善品种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履行职能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十一五&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体制基础、干部基础和思想基础,为质量技术监督事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面临挑战
&十二五&时期,全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在奋进中也面临巨大挑战。欠发达仍然是我省基本省情,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和质量管理相对落后,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质量竞争力还不强,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水平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实施赶超是我省基本战略,加快发展是我省主要任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比较突出,因诚信缺失导致的质量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假冒伪劣屡禁不绝,质量安全隐患大量存在,维护质量安全、守住安全底线的任务繁重而艰巨;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处于整体能力提升关键时期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理念有待强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基础基层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工作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尽快破解发展难题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未来五年,我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必须紧紧抓住并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进一步增强谋发展、提质量、保安全、促和谐、富百姓、建强省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狠抓落实,努力开创质量技术监督事业新局面,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促进富民强省目标早日实现。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为主线,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为引领,以建设公共检测平台为抓手,着力构建质量发展、质量监管、质量安全、质量保障四大体系,着力实施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质监领域公共安全、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强化基层自身建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质监能力建设工程,努力建设法治质监、科技质监、和谐质监,为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中心任务,凝心聚力谋发展,只争朝夕促发展,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始终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适应。
&&必须紧扣主题服务发展。坚持把围绕主题主线履行职能作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根本前提,根据发展大局确定质监任务,根据发展需要确定质监政策,运用发展成果检验质监工作成效,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必须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着力破解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保持发展生机,促进科学发展。
&&必须提升能力推动发展。坚持扭住质监能力建设不放松,加大投入、提供保障,持续提升履职能力,并以之提升、引领、推动、促进、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富裕人,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促进&人人享受质量&早日实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质量兴省战略深入实施,以质取胜理念深入人心,全省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质量安全监管更加严密,全社会质量诚信意识不断增强,质量违法行为有效遏制,质量安全状况得到改善,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故有效避免,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基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法治质监、科技质监、和谐质监有效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有成效。
(二)具体目标
&&质量发展目标。培育600个陕西名牌产品、10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3&5个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组织申报2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陕西省质量管理奖&的企业达到10家;政府、企业质量安全责任落实;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取得实效;质量诚信体系健全并发挥作用;质量法律及安全知识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简称&六进&)活动强力推进,&十二五&末全省完成质量安全培训1000万人次。
&&质量监管目标。地方质监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64大类产品得到重点规范;全省产品质量平均抽样合格率达到90%以上,纳入重点监管的消费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5%以上;获证企业新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5%;质量执法体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12365&投诉举报平台发挥作用明显,执法打假成效显著。
&&质量安全目标。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全程监管、责任考核两大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科学化的检查和预警、网格化的属地监管责任三个机制确立,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事故;特种设备事故率控制在0.6起/万台以下、死亡率控制在0.5人/万台以下;重点监控设备监管率和重大隐患治理率达到100%;实现在用锅炉热效率平均提高5%,高耗能特种设备节约350-40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
&&质量保障目标。制修订农业标准1300项,由我省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达到800项以上、提交的国际标准提案达到50项,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际标准达到20项,全省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的企业超过100家,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50项,全省重点领域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达到30个;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具首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能源计量器具检定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社会法定计量单位使用准确率达到95%以上,完成50家耗能企业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100家企业使用3C认证;建成一批强制检定分中心和有一定规模的校准测试集团;建成科学有效的地方认证与实验室监管体系,获证组织数量、资质认定能力、认证监管水平位居西部前列,认证有效性大幅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中心数量、省级中心规模、检测收入均居西部前列,检测结果准确率99%以上,检测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全省质监系统科技成果较&十一五&增长20%以上。
&&自身建设目标。到&十二五&末,在全省质监系统共选拔培养10名首席专家、50名学术带头人、100名技术带头人,500名技术骨干,引进10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优秀人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简称&人才培养15151金字塔工程&);培养质量管理高级人才200名,注册质量工程师和设备监理师人数分别达到4000人和500人;建成1000人的全省认证认可工作人才库,评审专家增加至500名以上。全系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基层质监部门办公、检测用房全部解决并进一步改善,执法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并与履职需要相适应&;&金质工程&(二期)顺利完成,省、市、县局三级实现联网、系统内办公实现自动化、全部业务实现网上办理。
第三章&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一、推进质量兴省战略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陕政发〔2009〕54号),继续组织在全省广泛开展以&提高质量、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兴市、兴县(市区)、兴业、兴企&活动。协调沟通,推进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开展质量兴省建设西部强省合作备忘录》有效落实。推动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开展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构建大质量工作机制。发挥质量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市场竞争、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资源能源、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基础保障功能,促进全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专栏1&&&&&&&&&&&& 名牌战略推进工程
名牌产品培育。在产值过百亿的企业中培育3-5个世界知名品牌;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8个行业,钢铁、汽车、能源等12个产业,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等20个产业集群中培育陕西名牌;优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支柱产业中认定名牌;探索制定服务业名牌评价办法,&十二五&期间培育服务业省名牌50个。投资5000万元。
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根据我省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全省创建10个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投资1000万元。
名牌产品宣传推介。在10个市和杨凌示范区大型卖场设立陕西名牌产品专柜;编辑《陕西名牌年鉴》,办好陕西名牌网,拍摄名牌宣传片;组织名牌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投资3900万元。
二、建设质量诚信体系
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记录。实施质量信用信息目录制度,加强质量信用信息管理。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将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建档范围。整合质监系统信息资源,发布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加强信息共享,做好社会服务。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惩戒质量失信行为。加快培育质量信用市场,引入质量信用第三方评价,促进质量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
健全质量诚信机制。建立质量诚信评价与分类管理机制,完善质量安全信用评价体系,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建立质量信用评价专家队伍,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建立全省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质量信用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信用信息联动,推进质量诚信与其他社会诚信活动的融合衔接。完善质量信用奖惩制度,激励诚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引导企业诚信自律。明确企业诚信责任,建立重大质量事故企业自查和主动报告制度。
推动企业质量诚信建设。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宣传,引导企业自律,增强质量诚信意识。总结推广诚信经营模式,推动企业建立质量信用制度,提升质量诚信能力。加强行业指导,在重点领域率先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明示质量承诺,明确法律责任。建立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三、强化产品质量监督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建立计划指导、源头监管、事后监督、技术保障、风险监控等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产品质量监督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抽查统一管理,建立产品分类监督抽查体系,提升监督抽查技术支撑能力,深化监督抽查联动机制,推进抽查信息互通共享。加大对可能危及健康、安全和涉及国计民生、节能环保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加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跟踪抽查,强化抽查不合格产品处理措施。加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和强制性认证重点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纤维质量公证检验,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督。逐步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实现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覆盖重点监管产品的技术规范数据库、专家库、满足承担委托任务需求的检验机构数据库及省、市、县三级共享的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平台,为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提供基础保障。
加强机动车安检机构监管。建立机动车安检机构档案系统,全面掌握安检机构基本信息、受理发证、证后监督、执法查处等情况,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强化安检机构主体责任,形成监管闭环。
四、加强质量宏观管理
建立质量宏观管理政策体系。加强对质量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建立适应西部强省建设要求的质量兴省政策支撑体系和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建立以监督抽查覆盖率、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指数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对各级政府和有关行业的质量工作考核制度,组织开展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区域、行业、企业及产品质量评价活动,促进产品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改进。建立质量研究机构,加强宏观质量管理研究,为政府质量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推动落实质量责任。依法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质量安全负总责,把质量安全水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组织开展&千家重点企业质量对比提升&活动,鼓励质量管理技术创新,树立管理、技术、质量标杆。
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完善&陕西省质量管理奖&和&陕西省质量兴省先进市县区&评选、陕西省名牌产品认定办法及相关鼓励政策,健全评选、认定工作机制,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加大政府质量奖励实施力度,支持我省中小企业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加大对一线质量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奖励力度,促进全省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建立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市、县(市区)政府战略合作发展机制,制定并完善服务、支持政策措施,健全协调互动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落实《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开展大质量工作机制、大质检文化建设合作备忘录》确定任务,携手提升我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与长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突破发展。
第四章&发挥质监整体职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
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实《陕西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建立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强政府对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扶持和协调监督,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参与标准化活动,全面提升各个行业、各类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坚持市场导向与企业为主相结合,以我省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发挥企业在标准研制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与面向国际相结合,以技术标准创新为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标准,全面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坚持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结合,以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示范推广为平台,提高标准覆盖率,注重标准的结构和质量,不断提高标准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经过持续努力,组建一支熟悉国际国内标准制定规则、掌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复合型标准化专家队伍;建成先进的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培育一批研制先进标准、采用先进标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集群,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建成具有强大辐射功能的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使标准化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二、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行政许可
严格执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保证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调整产业结构、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等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规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完善生产许可制度,逐步向市级下放生产许可项目。规范市场准入工作程序,科学设置生产许可条件,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业产品、食品、特种设备、制造计量器具等生产许可工作机制。加强许可条件评价、现场审查和发证检验,从源头确保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食品等重点领域生产许可管理,建立省、市、县三级巡查制度,强化证后监管。
三、推动节能减排
加快制修订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地方标准,促进节能技术进步。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扩大低碳、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范围,强化能效标识产品管理。深化能源计量工作,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建立能效评价制度。严格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发放,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完善节能法规标准,构建节能技术服务、科技支撑和统计分析平台,建立高耗能特种设备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减少特种设备能源消耗。强化节能产品监管,加大节能产品监督抽查力度,突出能效、寿命、环保重点项目检验。加强节能检测技术研究,提高节能检测技术装备水平。
专栏2&&&&&&&&&&&&& 节能重点项目
建设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陕西)。主要用于本省能源平衡测试、能源数据采集使用,为政府节能减排决策提供依据。投资1000万元。
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节能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完善省、市计量技术机构的石油天然气流量、互感器、电能表、水表、燃气表、热量表等测试技术手段,满足耗能企业计量技术需求。投资600万元。
用能产品能源效率计量测试装置建设。主要满足我省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测试需要,为依法管理提供可靠检测数据。投资3500万元。
能效测试机构建设。增建6家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测试机构,开展能效审查、测试和等级评定。投资3000万元。
锅炉能效测试。组织开展锅炉产品能效状况普查,完成5000台在用锅炉测试、评价。投资5000万元。
锅炉节能改造。对全省2000台在用工业锅炉实施节能改造。投资1.2亿元。
老旧电梯改造。对全省5000台在用老旧电梯进行节能改造,安装电流回馈装置。投资3000万元。
第五章&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公共安全
一、维护食品质量安全
探索建立食品监管新机制。建立以&依法监管、两个体系、三项机制、四化链条&为主要内容的&1234&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即: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好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构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全程监管体系和食品安全责任考核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化的检查和预警机制、网格化的属地监管责任机制;实现日常监管高效化、监管记录便利化、食品溯源可控化、绩效评估透明化),形成食品监管长效机制,确保监管到位。鼓励基层监管部门在监管模式和监管手段上大胆创新,确定一批省级试点单位展开试点。探索建立食品生产全过程安全追溯制度,实现问题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可追溯。
严格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建立和完善食品添加物质报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状况报告、开(歇)业报告、约谈、同行业观摩互查、同行业食品质量安全通报、&黑名单&和缺陷食品召回等制度,建立问题企业退出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查证验货、购销台账、过程控制等各项质量安全控制制度,杜绝使用非法添加物,规范使用食品添加济,及时排查、整改食品安全隐患,依法承担、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持续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始终保持食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严防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件。
强化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责任。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奖励举报制度,设立专项奖励资金,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制定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员、协防员管理办法,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员、协防员队伍建设。推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小企业按照&龙头带动、园区集中、专业合作、股份联合&四种模式改造提升,增强监管针对性。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加快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保障监管工作需要。健全食品风险监测制度,加强对高风险食品监管风险研判,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提高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水平。深入开展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强化全社会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法制理念。严把特种设备准入关,完善行政许可、证后监管、作业人员考核管理、分类监管等制度。加强起重机等事故高发以及电梯、大型游乐设施、气瓶等涉及公共安全的高风险设备安全监察。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注重从源头抓好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检验、作业行为。深入开展各类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消除安全隐患。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构建特种设备法律法规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部门联合监督、检验机构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科学监管设备的多元共治工作格局。推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评价制度,提高企业履责的主动性和管理的规范性,促进企业安全责任制落实。完善省、市、县三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构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长效机制。实施设备、企业、区域分类分级监管,建立风险分析报告制度,预防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积极推进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改革,提高检验把关能力。
三、实施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建立质量安全明察暗访和举报制度,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监测,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发挥各级技术机构作用,加大对质量问题严重的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风险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风险。
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建立以风险研判为重点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依托省级质量安全风险研究中心和有关质检机构,加大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力度,对风险监测信息进行科学研判,对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建议。有效整合风险信息资源,推进建设统一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提高全系统风险预警能力,为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处置机制。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通报、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建立安全风险快速处置机制。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制定统一的风险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风险处置演练,提升风险应对和处置水平。
四、打击质量违法行为
按照&打、治、扶、建&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区域整治责任体系,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齐抓共管整治格局。按照管理为检测作政策保障、检测为执法作技术保障、执法为监督作执行保障、监督为管理作规范保障的思路,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形成整体监管合力。完善执法打假上下联动、省际联动、部门联动的联合办案工作机制。完善执法检查、案件查处、后续矫正、效果评估等制度,以食品、农资、建材、汽配、特种设备、纤维产品等关系国民计生的产品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打假。规范快速反应与稳妥处置相结合的应对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处置工作。与行业协会、名优产品生产企业联手建立&打击假冒、保护名优&协作区网络,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深入开展质量月、三秦质量万里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活动。加大执法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执法装备设入,健全质监系统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为质监行政执法提供有力支持与保障。
第六章&夯实技术基础&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一、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围绕省政府确定的9大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立&政府大力推动、质监牵头组织、市场价格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搭桥、合作组织搭桥、农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行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标准实施力度,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与防伪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科研与推广,组建我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建立&科技成果标准化、技术标准系列化、人才培养实用化、示范生产产业化&的新型先进技术标准推广机制,创建标准化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工业标准化。围绕我省工业8大支柱产业、12个结构调整产业,构建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优势企业的专家学者成立陕西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帮助企业在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中掌握更多话语权,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标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扶持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团体组织,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夯实企业标准化基础,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创建&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建立标准体系运行有效性评估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出口企业研究和应对WTO/TBT等技术性贸易措施,规避出口风险。
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围绕落实《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按照&目标集中、重点突出、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原则和&增加总量、提高比重、提升档次&工作思路,建立标准化&2+n&工作机制,组建我省服务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做好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探索开展省级标准化服务工作,扶持一批有影响力的试点企业争创服务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制定发布一批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有效提升产业经营效益和质量的服务业地方标准,建成覆盖全省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领域的标准体系。加强对服务业从业人员标准化知识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我省服务业发展质量,促进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
专栏3&&&&&&&&&& 标准化工作&3313&工程
组建三大标准制定机构。组建我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8个分技术委员会);组建我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新建12个国家、省级技术委员会);组建我省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现代物流等10个重点服务业分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5项国际标准,600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投资6850万元。
建设三大标准体系。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建立覆盖粮食、果业、畜牧、蔬菜四大产业以及茶叶、中药材、蚕桑、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生产保障标准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建成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标准体系,培育50家掌握核心技术标准,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领军企业,形成一批共享&专利池&和合作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的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建立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等标准体系。投资2000万元。
启动标准化教育普及工程。依托省内大专院校开设标准化专业和标准化选修课程,编撰3~5本标准化教材,开展标准化教育试点,力争培养1000名标准化专业人才;设立&陕西省大学生农业标准化实习实践基地&,为企事业单位输送标准化复合型人才。投资2500万元。
建设三大示范推广体系。重大示范项目推广体系包括西安、杨凌&全国技术标准战略试点城市&工作,西安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示范(电子通讯产业)&试点工作,商洛市&陕西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实施并申报国家级试点,宝鸡眉县等县区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活动等;现代农业试点项目推广体系包括新建200家现代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或示范基地,建立&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中心& 和&农业技术标准验证中心&;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广体系包括在全省10类重点服务行业中培育10~30家品牌标杆企业,建成100家服务业示范单位。投资7400万元。
二、强化计量基础管理
加强计量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一批覆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我省量传溯源体系,提高量传溯源能力。全面实施计量行政许可制度,规范受理、考核、审批、发证程序。强化计量监管,治理过度包装。强化证后监管,提高许可质量。强化强制检定,推动计量诚信体系建设和计量惠民行动。强化能源计量、环境监测计量器具监管,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计量技术机构改革,构建全省统一的计量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批省级计量专业中心,组建一批具有特色和一定规模的校准测试集团,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处于西部领先水平的计量检测体系。
专栏4&&&&&&&&&&&&& 计量工作重点项目
省级量值传递。在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新建几何量计量、温度与压力量计量、质量与力学计量等123项高等级的、覆盖西北地区的计量工作基、标准量传项目。投资1.1亿元。
重点城市量值传递。在西安计量技术研究院建立和完善力学计量器具检定校准装置、医疗理化计量器具检定系统、热电计量器具检定校准装置等项目。投资4000万元。
市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强制检定。重点完善涉及食品安全的化学计量项目以及衡器、电能表、水表、燃气表、医用计量器具(大型医疗设备除外)、出租车计价器等涉及民生计量项目的改造和建设。投资5000万元。
县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基本强制能力建设和检测环境改善。重点是涉及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方面使用的衡器、压力表、血压计、天平、砝码、加油机等基本强制检定项目的建设和装备更新改造,使县级计量技术机构的检测能力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投资3000万元。
热量表检定装置。完善省热量表检定中心热量表检定装置项目、在关-天经济区、陕北、陕南以及部分县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建立热量表检定装置项目,满足供热计量改革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对计量技术的需求。投资5000万元。
机动车雷达测速仪检定装置和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探测器检定装置。各市和杨凌示范区各建1套,共11套,满足我省交通管理部门执法需要。投资2000万元。
强制检定。加强商用衡器、医用计量器具、出租车计价器、加油机、民用四表等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维护公平交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投资5000万元。
商品量计量监管。抓好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监管工作,从源头保证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计量准确。投资300万元。
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检查。重点安排涉及公平交易、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维护公平交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财产安全。投资500万元。
三、拓宽认证认可领域
加强认证认可执法监管,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认证认可执法监管体系。严格认证市场、认可机构监管,发挥认证认可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认证认可推广应用和制度创新,开发新能源、新产业领域认证工具。加快推进农产品认证与产地认定,大力推进农业良好规范、HACCP体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加快建立低碳认证体系,推进节能环保、信息安全、服务认证,广泛建立认证采信机制。加大认证认可专业人员培养力度,加强认证认可信息化建设,推动认证认可工作快速发展。加大认证认可宣传力度,提高认证认可社会公信度。
专栏5&& &&&&&&&&&认证认可工作重点项目
建立陕西省能源认证中心。依托方圆认证陕西审核中心,建立陕西省能源认证中心,对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重点耗能企业和耗能产品开展认证活动,推动国家能源战略实施。投资1000万元。
建立陕西省食品农产品认证中心。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和杨凌区检验检测资源,立足陕西、面向西部各省开展食品农产品无公害、绿色及有机产品认证。投资1000万元。
四、加快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建设,基本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市级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快捷、便利、免费的检测服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质量权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投入力度,积极筹建一批在专业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质检中心(详见附表一)和省级质检中心;稳步推进技术机构分类改革和资源整合,稳步推进市、县级技术机构一体化发展;加强检验检测市场监管,提高检验检测机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质监系统整体科技技术实力。
专栏6&&&&&&&&& 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省、市级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省级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并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建设11个市级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投资6500万元。
检测设备配备。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国质检科〔号)结合全省各级检测机构现状,配备质检、计量检定、特检、纤维检验等4大类检验检测设备(详见附表二)。投资7.288亿元。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建设统一的质监电子政务体系。根据质量技术监督业务流程,实施金质工程(二期)建设,形成统一、共享、联动的质监信息化框架。依托现代网络资源,部署全省质量技术监督业务,利用国家、省、市、县四级计算机终端,建设一批重点数据库,形成完善的功能应用系统。
加快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建成产品质量风险预警、食品安全动态监管、执法打假快速反应、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计量业务监督管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质监业务数据统计、质量信用等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满足质监业务快速发展需要。加强质监政务内网、外网和公共服务门户网建设,实现内部业务管理信息化。加强质监网络和信息安全。
专栏7&&&&&&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
陕西省金质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建设覆盖市、县质监部门网络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质监系统资源共享。投资3050万元。
金质工程运维中心数据库及应用异地备份管理系统。投资950万。
陕西省食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一体化和标准化的统一平台,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信息库、检验标准库、原辅材料溯源库、食品添加剂库、检验机构库、许可认证资质数据库、相关人员库、企业地理位置库等数据库。投资3500万元。
陕西省特种设备动态安全监管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全省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库和安全监察信息平台、检验检测信息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投资2800万元。
质监系统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全省质监系统各类业务网上受理、办理、审批及信息发布与报送等系统,开发质量安全法制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监督抽查信息报送系统、标准化公共信息服务系统、认证执法监管信息系统、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受理、办理、审批系统以及3C认证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等。投资8000万元。
陕西省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统一应用服务系统。建设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群、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统一应用服务平台。投资1880万元。
质监系统网络教育及可视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一套覆盖全省所有市县质监部门和下属单位的高清可视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业务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投资4300万元。
陕西省产品质量信用及质量控制溯源数据库系统。包括建设系列产品质量信用信息数据库、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发布系统、对产品生产全过程实时控制监管的无缝覆盖网络系统。投资4550万元。
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建立12365子网站、健全举报投诉、咨询服务、信息收集、执法管理、指挥决策等5个子系统,实现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平台全国联网;开发移动执法终端,加强质监行政执法工作软件系统建设,投资5800万元。
陕西省标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全省标准文献信息资源,建成内容完整、查询便捷的标准信息和技术法规数据库。投资600万元。
重点行业质监基础数据采集及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立能源产业计量数据采集动态统计分析系统、建立认证认可信息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建立食品及有关重点产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控制系统、建立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控和风险预警系统。投资1.3亿元。&
六、加快基层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全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快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预算管理,优化收入结构,加大经费筹措力度,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力财政支持。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开展基层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建成一批质量技术监督重大基础设施,提高系统保障、发展能力。加快检测用房建设,促进检验检测机构快速发展。加快技术装备和执法装备建设,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适应事业快速发展需要。
专栏8&&&&&&&& 重点基本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国家质检中心陕西基地。即&一院五中心&:省计量院,西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国家过程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试验中心、国家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陕西)、陕西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心。征地200亩。投资6.26亿元。
陕西质检大厦后续项目。包括大厦内部装修、设备安装和人防工程等后续建设,投资7000万元。
市级综合检验检测大楼建设项目。建设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5家市级综合检验检测大楼,每个大楼建设13000㎡,投资4000万元,总投资2.0亿元。
县级质监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部分县级局食品实验室、检验检测及新成立县级局办公用房等。投资8930万元。
省、市、县三级质监部门执法装备配备。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执法装备配备标准指导意见》(质检财函〔号)和我省质监事业发展需要,配备执法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取证工具、现场检测仪器设备等器材(详见附表三)。投资6045万元。
(8个专栏总投资32.6935亿元)
第七章&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一、坚持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监管,完善以地方性法规为主干、以政府规章为重点、以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的质监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执法责任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推行全过程依法监管,监管领域全过程监管,监管工作全过程依法,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质监工作机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完善层级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自觉授受人大、政协、司法、社会各界以及监察、审计等专门机关的监督。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质监法制宣传,建设省、市、县三级法制质量宣传基地,营造良好质量氛围和执法环境。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第一资源&思想,实施&人才强检&战略。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加强质监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加强质监部门领导班子建设。依托省内高校资源优势,建设全省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食品监管、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执法等各类质量技术监督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实施人才队伍建设&15151金字塔工程&。 设立&陕西省重大质监贡献奖&,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建立培训考核问责机制。建设高素质服务型质监队伍,为全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基本形成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健全行风监督员制度,发挥纪检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和舆论监督作用,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努力使全系统风清气正,政风行风明显改进,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为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政治和纪律保证。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内外协调配合,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形成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强大合力。自觉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支持和帮助;密切与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构建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质量安全监管格局,形成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质量安全防线;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质量宣传工作,有效应对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强化全系统舆论风险意识,有效规避风险。
五、突出抓好项目实施
树立项目带动理念,依靠质监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促进质量技术监督事业迅速发展。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责、牵头处室负直接责任的项目实施责任制。建立项目实施处室管理制度,主动向国家质检总局相关部门汇报争取,积极与省级相关部门沟通争取,统筹运用全省质监系统资金,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对项目实施管理,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水平。
六、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规划实施推进机制,制定规划实施方案,逐级落实责任,促进规划任务顺利完成。规划中提出的量化指标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抓好落实,省级相关部门予以配合或者协助。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编制有关业务专项规划和市、县级质监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加强年度工作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逐年落实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展全面评估,经评估需要修订的内容,由两部门会商同意后予以修订,抓好落实。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强规划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促进规划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协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工作,保证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本规划报经省政府同意后,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印发执行。
建设西部强省、实现全面小康,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陕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集中精力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和谐,为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懈奋斗!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衡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