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是不知怎么和夸奖女孩子的诗句聊天的诗句

求优酷里面一个短片名字,故事内容是高中生,一个男生给女孩子写了很多小诗给女生,女生不说话_百度知道
求优酷里面一个短片名字,故事内容是高中生,一个男生给女孩子写了很多小诗给女生,女生不说话
走的时候说了句喜欢,谢谢,我去能听到她的声音,小诗的内容好像有:哪怕她不说一句话女生后来转学了
提问者采纳
再见,金华站对不对 望采纳
提问者评价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情若久时酝成字,字不醉人人自醉。
普希金不和谐的婚姻
& & & 娜塔丽亚&尼古拉耶夫娜&冈察罗娃()是绝世佳人。无论从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还是从当时人为她完成的画像上,都可以得到证实。
  1929年冬天,普希金在莫斯科一个舞会上看到身穿轻盈纱裙的冈察罗娃时,被她那古典的标志和文雅的举止所征服。可是冈察罗娃对这位青年偶像并不像众多少男少女那么热烈崇拜,相反她表现出来的是毫无特殊的兴趣,也许她的内心的谦虚和严格的教养使她不愿感情外露。
  过了不久,普希金向她求婚,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一气之下,普希金当天夜里怀着难以忍受的悲痛就出发去了高加索,参加了正在那里进行的与土耳其的战争。9月间,普希金回到莫斯科,立刻去看望冈察罗娃,但冈察罗娃接待他时显得十分冷淡。普希金绝望了。他又离开莫斯科去了彼得堡,他写信告诉别人:&当时我丧失了足够的勇气表白自己,我觉得我扮演了十分可笑的角色,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显得如此胆怯,而人到了我这个年龄的胆怯决不会博得少女的喜爱。&
  过了半年,普希金去莫斯科再次向冈察罗娃求婚,得到同意。日订婚,这期间他对未婚妻的赞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实,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孕育着一颗不幸的种子。按照现代人的解释,普希金与妻子之间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对于普希金来说,诗歌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他的一切。除此之外,他一无所有。但对于娜达丽娅来说,诗歌如同乏味的公文一样,她根本不感兴趣,当然也不懂。每次,当普希金把他的新诗朗诵给她听时,她就大喊:普希金,你的诗歌我已经听够了。一次,几个朋友来到普希金家,他们在一起朗诵普希金的新作,娜达丽娅也在场,大家问她,朗诵是不是影响她时,她客气地说:朗诵你们的吧,反正我也不听。可见她对诗歌的索然寡味。
  结婚之后,普希金陷入了困境。身边虽有一位美若天仙的妻子,这满足了他的占有欲和虚荣心。但要博得这位美人的欢心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为了维持婚后的体面生活,普希金不得不靠借贷来度日。以致于跳舞到很晚才归来的娜达丽娅还睡在床上的时候,门口就传来了债主们前来讨债的门铃声。普希金欠所有人的债:木柴商人、卖牛奶的、卖面包的、修马车的,还有自己仆人的。他欠酒帐777卢布,裁缝450卢布,欠女时装师为娜达丽娅制作服装的费用3364卢布,欠书商也是同样的数目。在他结婚的头四年里,欠债已达6万卢布。在随后的两年里,不仅没有还掉以前的债务,反而越欠越多。临死前已达12万卢布。债务压得普希金抬不起头来,应酬使他丧失了宝贵的写作时间。他感到了精神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陷入了困境。普希金在给好友纳肖金的信中痛苦地写道:&对生活的操心使我没时间感到寂寞,我已经没有单身汉时的自由自在地用来写作的时间了。我的妻子非常时髦,这一切都需要钱。而钱我只能通过写作来获得。而写作需要幽静,单独一人&&..&但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娜达丽娅对这些家庭生活经济上的困难一点也感觉不到窘迫,她甚至一点也不关心,从不过问,继续去享受她的奢华生活。面对这样的妻子,普希金再次痛苦地写道:&您是怎样的一位帮手和工作者呢?您的工作只是在舞会上跳跳舞,帮助男人们挥霍而已&。可怜的普希金!
  娜达丽娅虽是家庭主妇,但除了陪普希金睡觉、生孩子之外,其他职责一概不问。甚至连孩子们的教育培养也多半是她的二姐娅力山德拉照管。在姐妹三人中,娜达丽娅年龄最小,长得最漂亮,最早出嫁。而娅力山德拉其貌不扬,自知只能做个陪衬,因而很少出入社交场合。但是,她虽然长得不漂亮,但却非常聪明能干,对普希金崇拜不已。她自愿替妹妹承担了管理家庭的重担。普希金从她那里得到了本是妻子应该给他的照顾和关心,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实现了部分交流。不幸的普希金!&
少年歌德的烦恼
  23岁的歌德爱上了一个已经订婚的少女,带给他极深的痛苦。痛苦转化为文字艺术,他的痛苦得到升华,可是很多其他的年轻人,紧紧抱着他的书,穿上&维特式&的衣服,纷纷去自杀了。不要把失恋和打翻牛奶弄湿了衣服相提并论,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爱情受到挫折都是很&伤&的事.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歌德这样描写少年维特:向天空他追求最美的星辰/向地上他向往所有的欲望(Von Himmel fordert er die schoensten Sterne/Und von der Erde jede hoechste Lust);19岁,我觉得,正是天上星辰和地上欲望交织、甜美和痛苦混乱重叠的时候。你的手足无措,亲爱的,我们都经验过。
  歌德在维兹拉小城第一次见到夏绿蒂,一个清纯静美的女孩,一身飘飘的白衣白裙,胸前别着绯红色的蝴蝶结,令他倾倒。为了取悦于夏绿蒂,他驾马车走了十公里的路,去给夏绿蒂生病的女友送一个橘子。爱而不能爱,或者爱而得不到爱,少年歌德的痛苦,你现在是否更有体会了呢?可是我想说的是,传说40年后,文名满天下的歌德在魏玛见到了夏绿蒂,她已经变成一个身材粗壮而形容憔悴的老妇。而在此之前,歌德不断地恋爱,不断地失恋,不断地创作。23岁初恋时那当下的痛苦,若把人生的镜头拉长来看,就不那么绝对了。
  你是否也能想象:在你遇到自己将来终身的伴侣之前,你恐怕要恋爱10次,受伤20次?所以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受一次伤,就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一个勾,面对下一堂课。歌德所做的,大概除了打勾之外,还坐下来写心得报告&&所有的作品,难道不是他人生的作业?从少年期的&维特的烦恼&到老年期的《浮士德》,安德烈,你有没有想过,都是他痛苦的沉思,沉思的倾诉?
  你是否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可是,我不能不意识到,我的任何话,一定都是废话。因为,清纯静美,白衣白裙别上一朵粉红的蝴蝶结&&谁抵挡得住&美&的袭击?对美的迷恋可以打败任何智者自以为是的心得报告。我只能让你,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林徽因:花开一季,暖到落泪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了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告诉林徽因: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
&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
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
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
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
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
说是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
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
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
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
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
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
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
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
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多年前我读到这样的话语,一刹那哽咽。
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爱护,爱一个人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情。
因此爱得慎重,却恒久。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
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
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而如今多见的,却是那等付出一丝一毫都要斤斤计较的男子。付出一定要有回报。
计算爱情,一如计算基金汇率,赔本生意,谁肯做。若自觉有些许吃亏,一定加倍讨要回来。
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再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候那样动人心魄长远的爱,真是让人心灰意冷。
爱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要人爱你一时一刻并不难。
但是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
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
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
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
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
那样的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只不过我觉得金岳霖的故事听起来更加撼天泣地。
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
他一辈子都站在离林徽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
若, 人生只如初见,多好!
忘年之交:泰戈尔与徐志摩
泰戈尔以文字优美著称的印度诗人,其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等,不仅在中国读者中风靡一时,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众多学者和诗人,其中包括郭沫若、徐志摩、王统照、郑振铎、俞平伯、冰心等。也许你不知,这位大文豪生前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1924年4月至5月、1929年3月和6月,泰戈尔先后三次访问上海,在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
&由于徐志摩是泰戈尔的翻译,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徐志摩拜泰戈尔为干爹,泰戈尔给徐志摩取了个印度名Soo Sim 索思玛 。在孟加拉语中,&苏萨玛&意谓雅士,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来说,这是个贴切的名字。
二度来访,三天时间,泰戈尔只在徐家与志摩夫妇谈诗话家常。陆小曼后来回忆说,泰戈尔&说话的声调带有一种不可言喻的美,低低好似出谷的黄莺,在那儿婉转娇啼&&那时情况真是说不出的愉快&。
对徐志摩夫妇,泰戈尔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宠爱,有时印度同胞请客,他也必定带上他们,还对别人介绍说是&自己的儿子和媳妇&。离别之时,徐志摩拿出一本纪念册请他留下墨宝,泰戈尔欣然动笔,在本子上为徐志摩夫妇留下远看像山、近看是一位老者的自画像,并附诗一首云:&山峰盼望他能变成一只小鸟,放下他那沉默的重担。&
同年6月11日,诗人访问归来,再次路过上海,仍旧住在徐志摩家里,这次泰戈尔仅住了两天。回国前,泰戈尔拿出一件紫红色丝织印度长袍,上面用金丝精绣着富有印度民族色彩的图案,他深情地对徐志摩夫妇说:&我老了,恐怕以后再也不能到中国来了,这件衣服就留给你们作纪念吧。& 泰戈尔回国后,徐志摩一直与他保持书信来往。频繁的越洋鸿书,不断加深着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友情。1929年,泰戈尔结束在国外的讲学,回国途经上海,在徐志摩家小住。徐志摩夫妇早为他布置了一间富于印度情趣的房间,可泰戈尔偏偏喜欢摆着古色古香家具的徐志摩的卧室,徐志摩当即作了调整,让泰戈尔度过几天愉快的时光。
临别前,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写了一首赠诗:
亲爱的,我羁留旅途,
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
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
显现你慰藉的笑容。
两年后,徐志摩曾辗转欧洲,到达印度,为诗人庆祝七十大寿,并约定八十岁再来为他庆祝。然而世事无常,不久,徐志摩却因飞机失事,先去了天堂。
&(左起:林徽音、泰戈尔、徐志摩)
泰戈尔:寻找遗失的美好
文/节选自《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我渴望静默地坐在你的身旁,我不敢,怕我的心会跳到我的唇上。
  因此我轻松地说东道西,把我的心藏在语言的后面。
  我粗暴地对待我的痛苦,因为我怕你会这样做。
  我渴望从你身边走开,我不敢,怕你看出我的懦怯。
  因此我随随便便地昂着头走到你的面前。
  从你眼里频频掷来的刺激,使我的痛苦永远新鲜。
  --《园丁集》 泰戈尔
  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失去了的才最刻骨铭心。
  泰戈尔实在是文学史上少见的幸运儿,家境殷实,让他不用担心柴米油盐,可以安心地写诗做梦;文途坦荡,未及花甲就获得诺贝尔奖,名动天下。那一年,他来中国访问,春日和暖,缓步登上黄浦江码头。一袭长袍,长须飘拂,而后由徐志摩、林徽因这一对金童玉女左右相伴,南来北往巡回演讲,真真一位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
  再超凡脱俗的人也免不了情海翻沉,泰戈尔心里的那根刺叫安娜。
  他把刺狠狠插进胸口,和着自己的血写下了最美的诗篇。
  无限美好的18岁。泰戈尔准备去英国留学。那里有他无限钦慕的文学天堂。
  仿佛是命中注定,启程前,他奉父亲之命去学习英文。年纪相仿的安娜成了他的老师。第一次见面的详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安娜,活泼可爱的安娜就这样搅进泰戈尔的生命里。
  安娜被这位英俊少年的天才诗人所吸引,情窦初开芳心暗许。她总是主动接近泰戈尔,惹他生气和激动。作弄嬉戏,年少无知。
  有一天,安娜在教英国生活举止的奥秘时告诉泰戈尔,能偷到正在熟睡的女人的手套就有权吻她。可惜,少年泰戈尔如此纯朴,以致没有明白这种暗示的全部含意。
  泰戈尔后来回忆道: "她躺在安乐椅上,我突然看到,她酣睡着。一睁开眼,她就向自己的手套飞快瞟了一眼,却发现手套原封不动地搁着,任何人也没有动过偷它们的念头。"
  也许他明白,只是不敢、不能,以至于自己都替安娜惋惜。
  安娜要求泰戈尔给她起个独特的名字,他就取了个美丽的孟加拉名字--纳莉妮。他把这名字编织进诗里。安娜听完朗诵,说道: "诗人,我想,假如我躺在临终的床榻上,你的歌声也能使我起死回生。"这不是爱情表白是什么?然而,他却浑然不觉。
  想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话: "你的声音对我来说有着一种魔力,即便是我已经死了,只要你叫我,我想我也会从坟墓里起身,然后毫不犹豫地跟你走。"看老徐的电影,这个片段最让人黯然神伤。我站在你面前,我有了你的儿子,我看着你穿枝拂叶,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一样的感伤幽怨,一样的摧肝裂胆。
  不是没有想过表白。但是一想到即将去国离乡,韶华易逝,他就深感承载不起这份暖融融的爱。甫一开始,他就失去了勇气。一次的擦身而过,一生的失之交臂。&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里,总共有三个女人:第一夫人张幼仪。
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因为他跟张幼仪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认可。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俩的的婚姻应该算是美满的。虽说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关系却非同寻常。特别是他们离婚之后所保持的那种深厚的友谊,更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不过,有着美满婚姻的徐志摩和张幼仪最终是离婚了。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觉得这个婚姻,虽然是个好婚姻,却仅仅是个婚姻而已。而不是他想要的爱情。
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个女人:林徽音。
这是导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原因之一。据说《再别康桥》即是为她所做。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于是,他离了婚,要找他的"灵魂件侣"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却并不是徐志摩那一类人,她是那种为婚姻而婚姻的那类。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林徽音并不想为爱情做什么,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这是为婚姻做出杰出贡献者),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徐志摩,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的恩师的儿子定下了婚约。也许他们的爱情如故(徐志摩死后,林徽音哭得最为悲切。),可林徽音却选择了婚姻,并没有选择爱情。这自然也在常理之中。选择爱情而放弃婚姻的,古往今来,都是稀有之物。徐志摩的"唯一之灵魂伴侣"的梦想看来是还没有实现了。这令立志追寻爱情(而不是婚姻)的徐志摩万分的痛苦。他还得继续寻找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
于是出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
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成功。这回,徐志摩可算是完成了平生夙愿了。并举行了时人不认可、电视观众却欢欣鼓舞的婚礼。婚姻和爱情总算合而为一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故事结局啊!然而,高兴似乎仍然为时尚早:因爱情而成的婚姻却并不幸福。浪漫与现实总是相距甚远的。陆小曼改变不了她好玩、挥霍的性格。徐志摩因她而与父母不和、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也因生活的种种不快而常常吵架。为爱情而婚姻的结局,并没有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翟永明和她的白夜酒吧
文/吉木狼格&
小翟和翟姐,这是朋友们对翟永明的称呼。喊小翟的有时也喊翟姐,同样,喊翟姐的有时也喊小翟,不管年龄大小,都喊她小翟,或者,都喊她翟姐。喊小翟显得亲切,而一旦喊翟姐,必定有求于她,那种讨好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直接喊翟永明的(用普通话),在玉林西路那个著名的白夜酒吧,慕名而来的人都这么喊。
请问,翟永明在吗?
坐在白夜酒吧,常常有人进来问。他们大多是青年男女,有的行头另类而张扬,有的举止斯文而腼腆。另有一些资深和实力的面孔,时不时也走进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翟永明和她的好朋友代红(我们叫她代姐)在成都市玉林西路开了一个酒吧,取名白夜,从此它成了中外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汇聚的场所,写诗的、写小说的、画画的以及演员和媒体记者。
白夜酒吧不大,墙上挂的画和一个排满旧书的书架使它有别于成都的其他酒吧,看上去不像个纯粹来喝酒的地方(你纯粹来喝酒也行),更像是串门和交友的据点。很多人是冲着翟永明来的,他们到白夜来,因为翟永明在白夜。
去之前,假如先给她打个电话,告诉她今晚要到白夜喝酒,这说明来了外地的朋友,或者有事找她。平时一般不打电话,朋友们知道,晚上没有其他事,她都会到酒吧来。大家喝酒聊天,虽没有打电话,但都在等她,等到该来的时候,她就像一阵风似的飘进门来。她一到,原本有些冷清的气氛一下变得热闹了,而原本热闹的场面,因为她的到来,会暂时停歇一下。
我不知道那些画画的坐在一起,会不会谈论画画?但我知道写诗的坐在一起,很少谈诗。到了酒吧,何必把娱乐的时间浪费在诗上?著名诗人李亚伟曾经说过,只有级别不高的诗人才会见面就谈诗。谁都不想级别低,所以谁都不想谈诗。
在酒精的作用下,话题是相当广泛的,感兴趣的事比喝下去的酒还要多,其中免不了涉及男女之事。小翟不止一次把男性之间那种亲密的关系嘲讽为水浒精神,她的意思是说,同性之间的友谊是允许的,但不能过分,情感的极度体现应该发生在异性之间。
见过小翟的人都说她漂亮,非常漂亮,尤其是男人。说她漂亮的同时,总要加上些仰慕、暗恋之类的戏语(也许是真话),这些话小翟听得太多了,多得都不想听了,当又一次重复时,她笑着回击:光说不练有什么用?
一直以来,小翟就想做一个正常的女人,等着爱和被爱。
撇开白夜酒吧,小翟的生活给人一种神秘感,这倒不是说她故作神秘,而是说没有人知道她究竟有多少朋友、多少圈子,不在白夜酒吧的时候,她究竟在哪儿,在干什么?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女诗人,她经常受到外国文学界的邀请,给人感觉她总是兴冲冲地飞出去,然后又迫不及待地飞回来。她把成都作为基点,不断地到处周游,也可以反过来说,她不断地到处周游,就是为了回到成都这个基点。
在成都,她有自己的家,那是她和她的家人相聚的地方。这显然不够,所以,在成都,她还有一个酒吧,那是她和她的朋友相聚的地方。
&白夜酒吧简介:
白夜酒吧,成都文化沙龙。日在成都玉林西路落户。酒吧的主人是文化界人士,所以这里是作家、艺术家、媒体从业人员、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大家庭。这里有心意相通的朋友,也有节日热闹的聚会,还有隔三岔五的文化活动。白夜借酒精和文学艺术,把人们最自然的一面、最真实的一面完全地释放出来。
老白夜在玉林西路85号,最早由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是成都市最早的书吧。十年来,白夜在这里举行过许多跨领域的文化活动,并日渐成为成都酒吧的文化地标之一。
老白夜已有十年沧桑变化的历史,它见证了玉林这个大社区的兴衰,并还将继续见证下去。
新白夜在最具成都特点的窄巷子32号,日正式开业。这是一个老院落,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四柱三山式西洋门头。院内有一堵清代建渣夯垛老墙,其中夹杂汉代残瓦。东西两厢房部份保留原门窗。院中有两颗枇杷树及一枯树,两颗年代久远的老桉树遮天蔽日,将白夜笼罩在绿荫之中。
& 酒吧内堂中有著名艺术家何多苓的素描和著名艺术家帅进滇的装置作品《云》;酒吧内堂正中是艺术家何毓中设计的象装置作品一样的吧台,为酒吧添色不少。
& 网址 &(上图为老白夜酒吧,成都市玉林西路85号电话028--)
(上图为新白夜酒吧,成都市窄巷子32号 电话:028--)&
初恋汪国真,假如还能重逢
& & & 夏日清风,与梦中的女孩不期而遇&
& & & 1982年,汪国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工作,成为了一名编辑。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图书版式和插图等方面的编辑工作,1984年夏天,汪国真报名参加了一个绘画培训班。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这个绘画班里,他与梦中的女孩不期而遇。&
  绘画班报名那天,尽管酷暑难耐,前来报名的人却不少。队伍排了很久,汪国真有点烦,他忍不住侧过身子,向着前面的队伍张望。
  忽然,一个靓丽的身影让他眼前一亮。树荫下,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孩穿着一件白色连衣裙,一头乌黑的披肩长发温柔迷人,顾盼之间,掩不住一股书卷气息。刹那间,汪国真有了一种心动的感觉。报名过后,汪国真准备回家,转身却发现女孩还没走,正站在队伍旁边和另外几个女孩聊天。&是不是过去问问她的名字?&生性内敛的汪国真心里打起了鼓。犹豫再三,汪国真还是没有勇气走上前去。
  两天后,绘画班开始上课。待到大家坐定,期待已久的课前点名使汪国真的心不由得抽紧,他集中注意力,等着老师叫出自己心仪女孩的名字。
  &欧阳筱清?&
  &到!&女孩清脆的应声刚落,这四个字也一下子刻进了汪国真的心里。然而,几次课过后,汪国真也没有找到和欧阳筱清单独说话的机会,对她的了解也更多地依赖于时刻的关注。比如写生课上,偶然发现她写得一手清新秀丽的好字,比如她换了一身漂亮的衣服,比如哪天她笑着和别人聊天时,往自己这个方向看了一眼&&因为矜持和内向的诗人性格,让他没有勇气大胆地对心爱的女孩表白,直到第六次绘画课,女孩在课堂上缺了席。
  那天,汪国真发现筱清没有来上课,心里顿时七上八下。课后,筱清邻座的一个女同学,也正和几个同学聊天,&怎么今天没有看到筱清来上课啊?&&筱清今天到男朋友家帮忙去了,好像有点事情。&汪国真仿佛掉进了无底的黑暗深渊,现实的残酷打击使他措手不及,他失落地从教室里慌张逃离,再也没有去绘画班上课。
  转角重逢,原来我们记住了彼此的名字
  离开绘画班后,汪国真把这段感情密封成一坛酒,埋藏在岁月的泥土中。他将内心的创伤和痛苦逐渐转移到工作上。1985年,汪国真发表了一系列作品。1988年,汪国真迎来了事业高峰期,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数以万计的读者表达着对他的诗歌的喜爱和赞美。1990年被称作&汪国真年&,巨大的成功给汪国真带来了鲜花、掌声和名誉。
  然而,生活中的汪国真,仍然没有踏进爱情的河流。他偶尔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那个曾经一袭白裙的少女,时光荏苒,可命运偏偏将两人再次捉弄。
  1990年10月的一天,汪国真下班途中,一个骑着凤凰牌自行车的女孩,神情匆忙地迎面而来。车上那熟悉的身影一下子唤醒了汪国真六年里沉睡的记忆,&欧阳筱清&这个名字瞬间从汪国真心里闪现并冲口而出。女孩刹住了车子,回头一惊:&汪国真,真的是你!&
  汪国真受宠若惊:&你居然也记住了我的名字?&正当汪国真想弄清她是如何记住自己时,筱清身上携带的bb机响起。
  筱清歉意地微笑,忙去看寻呼机,她满脸焦急地对汪国真说:&我弟弟还在医院等我,我妈妈病了。&汪国真一怔:&那你赶紧去吧,路上小心点。&筱清低着头说:&知道了,谢谢你。&汪国真觉得这简直是上天给自己的恩赐,自己一定要找个机会好好和筱清倾诉一下当年内心的恋情。汪国真说:&改天我请你喝咖啡吧,你看怎么样?&筱清爽快地答应了。
  几周之后,两人在西单附近的一个咖啡屋见面。伴随着咖啡屋里的音乐,汪国真和筱清轻松惬意地谈论起六年前的往事。汪国真看着眼前的筱清,她的容颜竟无多大改变,而自己好像已经变了许多。汪国真终于忍不住问:&当年你好像不曾注意过我,怎么会记住我的名字?&
  筱清抬头看着汪国真,说道:&你留给我的印象,肯定比我留给你的印象好。&这样的回答让汪国真震惊了,筱清还讲到她的母亲也知道汪国真的名字,虽然没有见过面,对他的印象却很好。汪国真看着梦中情人,忍不住向筱清倾吐出埋藏多年的炽热情感和爱慕之心!汪国真的痴情和才华深深地打动了筱清,但是错过了六年的时光,两人再也回不到从前。筱清的脸庞上闪烁着点点泪光,她柔柔地说道:&假如来生还能再次这样相遇,我再也不想错过你了&&&
  原来,当年的筱清被汪国真安静纯洁的气质吸引,甚至还向同学悄悄打听有关汪国真的事情,在众多追求者中,她常常向母亲提到他的名字&&筱清轻轻感叹:&要是当年你继续来绘画班上课,我想我们两个就不会错过。&汪国真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如今真相大白,可错过了六年的时光,两个人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当时已经34岁的汪国真仍旧迟迟未娶,筱清却早已嫁作他人妇。两人望着对方深情哀伤的眼睛,默默流泪,这个沉睡了六年的旧梦再度重逢后,竟然是如此的感伤,让人难以释怀。
  临别时,筱清说:&你的诗歌和你会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刻骨铭心。&汪国真望着她离别后的背影,心中无限感慨!&
  时光不能逆流,你是我生命中遗憾错过的红颜
  回到家里,汪国真找出当年素描时的画像,触摸着泛黄的毛边画纸,他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美丽的夏天&&有一个白衣飘飘的女孩,轻灵地向他走来,又带着哀伤和遗撼走开。
  汪国真提笔写下了这段擦肩错过的美好情缘:&你没有走近我/却走进了我的记忆/我没有走近你/却走进了你的日记/六年后/我们才明白了彼此的心思/不禁庆幸/那次错过/不是结局。&他给这首诗取名为《六年》,以此来纪念那场错过的爱情。
  1992年,汪国真低调地完成了自己的婚姻大事,这个骨子里秉承传统的男人,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当年的筱清,在汪国真的记忆里慢慢地变成了一幅画。时隔多年,两人也渐渐失去了联系。
  对于筱清的怀念,化作了汪国真在诗歌、书法和音乐创作中的一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虽然这是一个遗憾的让人欷歔的故事,但也包含着令人遐想的美好和珍惜。关于相遇和错过的描述,汪国真在自己的诗里写道:&一生有许多相遇/最快乐的相遇是认识了你/一生有许多过错/最心痛的过错是失去了你。&
  当有人问起这段感情时,汪国真说:&过错是一时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许多事情都会留下遗憾,他希望今天的青年人在美好的感情面前,要善于打开心扉,大胆地追寻自己的爱情梦想,让爱情少留一点遗憾。
三毛和席慕容的故事
& & & 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地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结果,被冒犯了的老师气急败坏,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看。又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其一,让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其二,养成了她终生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假如,换一个睿智而又有爱心的老师,事情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信,我们看看与她境况相同的另一个女孩的经历。
  这个女孩同她一样,读初中时,国文也出奇地好,曾在年级的国文阅读测验中得过第一名。但数学相当糟糕,面对数学课本,就像面对天书,数学老师教的东西,她没一样能懂。她戏称自己为天生的&数学盲&。并且断言这种盲永远无药可救。
  她跌跌撞撞地读到初三时,数学要补考才能参加毕业考。她知道事态的严重,却无法左右事态的发展,只好整晚不睡觉,把一本《几何》从头背到尾。
  第二天,上数学课时,老师讲到一半,忽然停下来,在黑板上写了4道题让全班演算。这没头没脑的4道题在下午补考之前出现在黑板上,又与正在教的内容毫无关系,再笨的学生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于是,她忽然就成了全班最受怜爱的人,几位同学边笑边叹气边把4道题的标准答案写出来教她背。她背会了3道,在下午的补考中得了75分,终于能够参加毕业考,终于毕了业。后来,初中最后的那堂数学课连同数学老师关切和怜爱的眼神,一并成为她生命中温馨美丽的记忆。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毛,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席慕蓉,她俩都是我深爱并曾为之痴迷的女作家。因为爱,所以好奇。为什么美丽倔强的三毛总让人心痛又让人绝望,而外表平常的席慕蓉却既让人心怡又令人神往?我坚信这与她们年少时在数学课上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三毛很不幸,她碰到的是一位看重成绩而忽视人格的、具有强烈的权威意识的数学老师。他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尊严而滥用权力,给完全没有防范能力的三毛在精神上以致命的一击,让她穷尽毕生精力都无法从那种伤害中复原。
席慕蓉则非常幸运,她的数学老师并没有因为她在数学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她,于不动声色中放了她一马,让她有条件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振翅高飞。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里,得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怜爱与关怀,难怪她对生命充满眷恋,对人世充满信心。作为一个极富才情的女子,她既有能力爱丈夫,爱孩子,充分享受亲情之乐,又用自己的诗、画和文章吸引和陶冶了无数的人。
海子一生爱过7个女子
& & & & 根本上来说海子一生爱过7个女子。他第一个所爱的女性是生养他的母亲曹彩菊,自当不说。&
  另外还有6个女孩或者说女人,曾经在海子流星般消逝的短暂生命中出现过,闪烁过。关于这6个女人,据周玉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的描述:这6个女人分别是&波婉&、&白佩佩&、&安妮&、&诗芬&、&芦花&和&李华&。在《扑》中燎原仅仅以&B&、&P&、&A&、&S&、&H&和&L&等&虚拟&字母予以替代。
  这6个女人,或者可以统一定义为&海子的情人们&,有的是曾与海子建立正式情人关系的,有的则是在情感上引导过海子,有的占据着海子内心的女神形象的化身&&
  他的爱情 ,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这个在他生命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的女性叫波婉或者B。
  她是海子在法大当老师时候的学生之一,她活泼可爱,对自己诗人的老师异常崇拜。后来他们大胆地相爱相恋,海子度过了他人生中一段最美好难忘而快乐诗意的时间,他为波婉写下了包括《历史》、《中午》、《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写给脖子上的菩萨》、《打钟》等等抒情小诗,寄托对波婉浓烈的爱意。期间他还写下了如《亚洲铜》等现在脍炙人口的篇什。但最后由于家庭及社会的种种原因,他们的关系逐渐疏远。在伤痛间海子写下了《浑曲》、《肉体》、《我感到魅惑》等诗歌。
  在海子的诗歌生命中,一股比较恒久和稳定的支持和鼓励力量来自白佩佩或者P。这个比海子年纪大,而且已经生儿育女的女人,一直充当着海子的情感港湾,以及精神的依托者的角色。她欣赏海子的诗歌才华,她在海子的影响下重拾起自己诗意的笔,她为海子开解情感的死结&&他为这个红颜的姐姐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最著名的有《美丽的白杨树》、《日记》等等。她曾经多次被海子拥抱着,曾经为海子而跟家人闹矛盾&&但白佩佩毕竟是理智的,她能体会海子的快乐和痛苦,她甚至能为他提供一种依靠,她为此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知道并感谢海子对她的一往情深,但她不能背叛自己的丈夫和儿女&&所以每次她都非常自责,她总是&发怒&,用姐姐的语气迫使海子&放开双手&&&最后白佩佩迫于外界尽量减少了和海子的单独往来,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是海子有始到终最依赖的女性。
  安妮或者A是海子的崇拜者,也是诗歌爱好者,海子曾经教过她写诗。她爱着海子,但海子并没有感觉到,她只
能在北京毕业后回到家乡四川。海子对安妮的爱是在跟波婉出现矛盾后,经好友骆一禾的提醒开始的。可最初海子依然纠缠在和波婉的感情矛盾之中&&等海子再去找安妮的时候,她已为人妻。但他并不甘心,安妮是他继波婉后真正的最大的爱情依托,他甚至幻想跟安妮结婚&&他多次南下四川和安妮畅游,他们发生了关系。她和安妮一起游乐,一起写诗,好不快活。这时期他写给安妮的诗歌包括《大风》、《雨》、《冬天的雨》、《玫瑰花》、《王冠》和《玫瑰花园》、《五月的麦地》、《长发飞舞的姑娘》等篇什,海子对安妮的爱意,安妮对海子的情深都能在诗歌中一一捕捉得到。海子和安妮的关系最后被安妮家人发现而不得不选择分开。
  海子对诗芬或者说S的情感是白佩佩希望培养的,但事实上并没有成功。诗芬是海子失去波婉后最直接的一个情感寄托,她成熟稳重,深爱着海子,为海子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但她缺乏诗意,但海子却不喜欢这点。他知道诗芬对自己的爱,也努力试图去培养这段感情,他曾为她写下了《献诗&&给S》、《不幸》,但他失败了,这段时间他正和四川的安妮交往甚密&&诗芬的离开对海子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这时间他也只一心投入到自己长诗的写做之中&&
  芦花或者H,这个被海子的母亲称之为&原本是我家媳妇&的女人是海子的同学,或许可以用&青梅竹马&来比喻两人曾经的关系,但自从海子考上北大并留京工作后,芦花也嫁人。海子每次回家都会去见芦花,对她的感情也保持着最高度的纯洁和真诚,他甚至告诉自己:下辈子一定要娶芦花,他为她写下了《村庄》、《女孩子》等一些零碎的小诗。
  如果说&波婉&、&白佩佩&、&安妮&、&诗芬&和&芦花&在海子心目中是以人的形象出现,那么&李华&或者说L的出现形象则是神。海子很崇拜西藏文化,他觉得诗人李华是西藏文化的代表,对她抱着崇高的敬意,甚至把她说成是&雪域的女神&或者可以这么说李华是海子唯一崇拜的一位中国近代诗人,他甚至跪倒在李华面前要求让他在她房内留宿一宿,要完成&心行合一&,但遭到李华的拒绝&&海子和李华的亲身接触大概就那么的一次,他因而写下《黑翅膀》、《我飞遍草原的天空》等。
  海子对情感的信念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精神层面的,甚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天马行空:譬如在诗歌《麦地》写到的&妻子们兴奋地/不停用白围裙擦手&&&&妻子们&显然是海子的内心表露,他的情感寄托不是一人的;又譬如《四姐妹》同样蕴藏着这样的情感&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四姐妹&大概指的就是海子一生中最牵挂的4个女人&&波婉、安妮、诗芬和白佩佩。整个结局,作为诗人的海子都是悲剧性的,他的生命出现过快乐和温存,但一切最终回归悲剧&&海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
  海子的爱情就在这6个女人中曲折而艰难的结束了他悲剧的命运!最终在爱情的不断轮回和失落中他最终带着纯洁的《新旧约全书》、悠远的《瓦尔登湖》、辽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踏上了山海关的铁轨,带着对母亲深深的忏悔、带着对六个女性深深的爱恋,用诗人极端而决裂的方式走向了他的天堂。
顾城的帽子有多好玩:一场诗性与人心的潜对话
顾城的帽子,是一个打眼的标签,也是一个惹人唠叨的话题,却是个一经思考就让人为难的话题。&&题记
一、顾城的帽子很有趣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否则,这个题目就不能成立了,也不会让各位驻足、甚至坐下来看一看。但它的有趣,的确是有理由的。比如:
  第一有趣是,这是个出口转内销的话题,它首先来自国外。
  日,顾城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一位美国听众问顾城:&为什么要戴这个帽子?&顾城的回答先不讲它,此后,这个问题一直就缠绕着顾城,顾城整个海外生活,在欧洲、在美洲、在新西兰,无论课堂内外、讲坛边还是大街上,甚至飞机上,总有听众、男女,甚至路人对他的帽子大感兴趣。
  诗人芒克,记下这样一个故事:
  &顾城总是头戴一顶用牛仔裤裤腿制做的帽子出现在各种场合。我多次说过让他把这破帽子扔了,我觉得晦气,可他却说这帽子是他的烟筒,他有气就能从那里冒跑了。
  一天会后我们走在街上,他头上的那顶帽子引来了几个好奇的醉醺醺的黑人酒鬼。那几个酒鬼年轻力壮人高马大,他们一把抢下顾城的帽子,互相扔着,开心地戏耍。而顾城则被吓得抱头鼠窜,扎进了人堆里。我真觉得他太丢人了,上前帮他要回帽子,而后又劝他把那顶招事的破玩艺扔掉算了,但他却难以割舍。&【芒克,顾城(诗人)】
  这帽子几乎成为顾城行走欧美的一个标签,谢烨在一篇纪事性的&顾城旅美履痕&里记载:顾城在在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等候一位美国朋友,刚一进书店:
  &他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诗集,封面上是他的头像,戴一顶平边的帽子,很少有人戴这样的帽子,差不多没有人戴,所以他往这一站,店员就把他认出来了:&您就是今天下午四点钟菲林格先生要见的那位中国诗人吧?&他们看他的帽子,然后微微地一笑。&
  随后顾城约见的菲林格先生也来了,&他看看眼前的书架,顺便也看看站在书架前头看书的客人,当那位戴着奇怪帽子的中国人,目光和他相遇的时候,他站起来,朝他走了过去。&啊,您好。&中国诗人显然已经明白了。&您好,我是菲林格。&&
  第二有趣是,这个帽子搞出好些好玩的事情。
  据顾城日日记,他在德国飞美国的飞机上,一名空中小姐对他的帽子非常好奇,扯着他问个不停:&原来她是纳闷我的帽子,问是不是裤腿。我说不太是。她说在美国这一定会时尚,不过&&她一把抓走我的帽子,好像要做研究。烨赶过去,发现她正往帽上别机徽。烨说那就别两个吧。她就真别了两个。走来我接,但她一定要亲手给我斜戴上。筒形帽就变了船形帽,几乎成了美国兵。&他们俩因此大为得意&&
  &这帽子因白得了两个徽,我和烨就你戴戴,我戴戴。那小姐就走来走去笑。另外一个不笑的小姐也笑了。烨说她看上你了,我说保不准。一会发花生,她果然多给了我两袋。&
  为这顶帽子白得两枚机徽、多得两袋花生,都不算啥。还有更大收获的&&
  1988年夏天,顾城、谢烨他移居新西兰,他们到激流岛买房子的时候,因帽子捡了一个大便宜:&房子本来写的四万八,但是那人见了我这帽子就说,(谢烨插话:把他当外星人了。)哎,可能。那人认为地球末日之后要到外星去哈,所以见了我,(谢烨插话:就特怪,那人老看着他哈,那个目光,就目光炯炯的。)后来我们说这人,他大概觉得在进行星际外交呢!(谢烨:他说卖给你可以降一万。)哎,他说但是不能低于三万五。你想那地就三万。(谢烨:后来三万五千五卖给我们的。)&【日在法国和友人交谈录音】
  一百六十年以前,当西洋人进入中国,我们的祖先曾经对他们的高鼻子蓝眼睛金发产生了强烈好奇心,洋人遭遇过、甚至还在遭遇许多围观;一百一十年前,当中国人走进西方世界,西洋人也曾经对我们祖先的辫子小脚长衫子兴趣浓厚,我们的祖宗们因此受到许多蔑视和戏弄。如果说,这是因为互不往来的两个世界突然打通、非我族类必然惹人瞩目,其实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两个世界已经交流一百多年以后的20世纪末,一顶圆筒帽子,还能让西方人、以及中国人如此好奇,就真是奇怪又有趣的一件事情&&
  二、顾城的帽子很纠结
  顾城的这顶帽子,不光让外国人好奇,转内销之后,也令许多中国人印象深刻,让许多国人莫名纠结。其说法之多、有说法者之众,各种解读,值得一提。
  王安忆在回忆顾城的文章里写到:
  &这年(1987年)年底,我又去香港,在中文大学见到了顾城。他头戴一顶直统统的布帽,就像一个牧羊人,并且带有游牧的飘无定所的表情。他说这半年来,他这里待待,那里待待,最终也不知会去哪里。后来,听说他去了英国,美国,又听说他去了新西兰,在那里放羊。到一九九二年的初夏,我又去德国,到了柏林。一天晚上,一群中国学生来敲我的门,对我说,谁来了?我伸头一看,走廊拐角处,顾城腼腆地站着,依然戴着那顶灰蓝色的直统统的布帽。我说,顾城,你在放羊吗?他回答说:是养鸡。&【王安忆,岛上的顾城】
  因为帽子,就被看成个牧羊人,再由牧羊人的印象,直接生成人家在新西兰&放羊&的&事实&判断,不失可爱,也够有意思的。
  另外一位顾城自小邻居的朋友,写到1992年他们在美国纽约重逢:&那次的他戴着一个既高且长的大型天蓝色帽子,这帽子像一个怪物一样紧紧地扣在他描述童心的脸上。我当时为他的这顶帽子惊讶不已。我也是在看见那顶帽子之后决定不在会后和他打招呼了。当时的想法不过是无论如何想不出这顶帽子之于他的意义。&【陈燕妮《顾城记忆&&海外随笔》】总想为一件事、一个物赋予意义,这大概是饱受政治思想课教育的一代人,独特的癖好,而这癖好的缺陷往往是,我们或许会自作主张&&自作聪明&&赋予对象一种意义;或者,找不到可能的意义时,这件事、或这个物就被视而不见了。
  如果真的视而不见,或许还不是坏事,生拉活拽,非得给这事和物赋予意义,就有可怕的判断出笼。比如《南方周末》日署名刘志武的文章《顾城魂断奥克兰》,对顾城帽子所下的判断就过于煞有其事了:
  &在正常人看来,他的诗是怪诞的,他的为人在平和中流露出令人难以理喻的怪异和失态;他喜欢戴怪异的、像烟筒一样用各种色布缝制的高帽子,包括他的饮食,他的生活习惯,明显地留有癔症的痕迹。&
  一顶&怪异的&帽子,能显示其主人的精神疾患。这让人一下子想起那个巴尔扎克鉴定笔记的笑话:巴尔扎克向朋友宣称,根据人的笔迹,他能准确无误地说出书写者的性格,甚至能预估别人的命运。这一天,一位女士给他一份一个男孩的手迹样品,说很想听听他对这个男孩的评价。这位女士特别声明,这个男孩与她非亲非故,不必有所隐晦。&很好,&巴尔扎克说,&实话跟你说吧。这个孩子既粗心又懒惰,必须严加管教。否则,就会给祖先丢脸。&女士微微一笑,说:&这笔迹是从你小时候的作业本里弄出来的呀。&
  于是&&
  三、顾城的帽子成为一个话题
  有了纠结,有了传说和故事,一件物品就容易成为话题。关于顾城的帽子,于是产生许多说法,各样猜想和推测,在网络世界可以看到许多。
  我试着在google一搜&顾城 帽子&,就发现不少人也在关心这个问题,比如:
  顾城为什么总戴帽子?为什么顾城总要戴一顶奇怪的帽子? 顾城为什么要戴白帽子,有什么意义么?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是裤腿做的?顾城帽子很特别啊!有什么含义吗?
  在读书人聚集的豆瓣网,不单有顾城诗歌爱好小组,还有一个&大爱顾城的帽子~&小组。呵呵,这些网友你问我答的答案尤其丰富多彩。随手摘几组答案来看看:
  1.顾城的名字有个&城&字,帽子的形状也很像个&北京城&,他在海外飘泊,很想家,想念北京城,所以戴着它,缓解思乡之苦。
  2.有一种说法是,顾城觉得这顶帽子很像苏东坡的帽子的式样,这是他的烟囱,有气就从头顶上冒了。
  3.呵呵,顾城自己也解释到了帽子的缘故,并说这是他平生唯一的一件设计,就戴在头上了&&
  4.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那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5.帽子是白色的,表示很纯洁。那个有着他的象征的帽子是顾城用裤腿做成的,有倒转世界的意思,象征他对于叛逆的标榜和对自由的渴望。
  6.据北岛在《失败之书》是所提及到的,是因为顾城担心他那些纯净的思想被世俗所污染,所以要戴上一顶自制的帽子,以求自身的独特性质。
  7.的确是从一个牛仔裤上剪下的裤腿。为了表示对世俗的颠倒意识和反抗。他是孤独的暴乱分子之一&&
  以上还算是认真回答问题的,不单有理解,还往往从顾城自己、顾城亲友的说法里去找了些依据。
  8.故弄玄虚,装神弄鬼,也许他头上长了个大包,总也不好,于是找个帽子遮着。
  9.依我理解,他有点秃顶,不信你仔细瞧瞧。他爸爸就是,有点遗传。
  10.因为他戴的是一顶假发?怕被风刮飞?
  11.因为他喜欢穿短裤。
  12.现在40岁以下的男人,几乎清一色的都要戴绿帽子,太多了,他要反其道而行之。改戴白帽子了。
  以上是恶搞版的吧?出乎己意,博大家一笑。够机灵的,笑一笑也好,难得嘛。
  13.我一直以为是王冠。
  14.有个性。我的感觉&&好特别的顾城。
  15.非常有感觉的帽子。我也想要一个,只可惜不会做。
  以上是直觉版的,就是喜欢这样的个性,这样的与众不同。&&看来是顾城诗歌的爱好者,是顾城粉丝,&骨粉&?
  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人认真,有人玩笑。顾城戴着一顶多么有争议的帽子,以至于有人都奇怪了:&人家戴什么帽子要你管?人家带的帽子不奇怪哪会有个性?&&&类似的话,顾城本人也曾经讲过,日晚在旧金山一个诗歌招待会,有老外提问:&你的帽子是怎么回事?&他无可奈何,回答说:&我很遗憾这个帽子会这样地干扰大家。有时候的确有点儿让我惊异,因为我猜想西方是一个自由的地方,几亿人就会有几亿种帽子,我的帽子应该并不稀奇。&日在巴黎一个聚会场合,法国人也饶有兴趣打听他的帽子,他说:&没想到到了巴黎,这个帽子也这么新鲜;我看这里好多的奇装异服呵,奇冠异帽。&
  虽然,东西两方、中外各国,都曾经有过一个特别讲究衣冠等级、品貌的传统,都曾经有一段同样对帽子绝对重视的历史,但在20世纪末这样一个普世性、全球化时代,追求个性、差异化的社会,一顶别致的帽子招惹这样多的意见,倒真值得&管&一下,推究一下。
  顾城的帽子究竟是怎么回事?真有这么复杂么?
  四、顾城的帽子其实很简单
  在前面的各种说法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细节,&&关于这顶帽子的面料和做法。最多的意见是,顾城这帽子是裤腿改造的,还是牛仔裤剪下来的裤腿;也有人找来依据反驳,说不是裤腿,是牛仔布自制的,而且&制作比较简单,只要封住一边的口就可以&;还有一个网友的说法很绝,说他找到了答案,是一顶&苏格兰羊皮厨师帽&!真想交一交这样的朋友,您收藏帽子么?还是开帽子店的?这个答案真好玩。
  其实,只要听一听顾城身边的人&&尤其是他的家人的介绍,顾城的帽子是什么面料做的,怎样做的,谁给他做的,就简单明白了。
  顾城在新西兰的朋友和奥克兰大学的同事叶宋曼英,日写的《纽西兰的岁月&&顾城夫妇生活点滴》,专写了一节&顾城的帽&:
  &初见面时(1987年夏天),最引人注意的是他一天到晚都戴着的一顶布帽子,高高的一个圈圈,总不脱下来。&这是我的&思维之帽&,可以把外界的纷扰隔绝。&我听过他这么对人说。&我怕冷呢,所以总戴帽。&&&这是另一版本。他游泳时也戴着这布圈圈,湿透了便把它绞绞,又再戴上,看来帽子的象征性比实用性大。谢烨给他缝了好几个一模一样的布圈圈,料子各异,笑眯眯地、温顺地给他戴上。&
  这是同事的说法,顾城的帽子,是布缝制的,是谢烨给他缝制的。应当毫无疑问。
  因为芒克讲的那个抢帽子事件,顾城的姐姐顾乡给他写过一封公开信,信里说:&顾城的帽子并不是裤腿做的,是他用同样的布料做的。当然你愿意这么说就说吧。你说他&抱头鼠窜&我不信,但是毕竟我不在场。他也是常遇到事的人,从不可能&抱头鼠窜&,他的正气是他为生的根本。&
  看来,芒克关于顾城帽子的说法是个随便的猜想,而他在朋友死后不说朋友的好话,尽把功劳往自个身上盖,这不敢让人苟同。这里也明白说了,顾城帽子并非裤腿做的,而是&他用同样的布料做的&。顾乡于1990年9月,在顾城帮助下移居新西兰,后来也在激流岛安家,她不光见证了顾城的成长,也见证了顾城最后的死亡,一本《十四天》是了解顾城的基本读物。我是相信这个说法的。
  顾城去世之后,媒体采访顾城父亲顾工先生,被问及顾城头上那顶&方方正正&的帽子,顾工先生说:&这孩子总喜欢把一块布或是什么东西围成这样戴在头上,他说过这帽子的形式很像北京城,带着它就觉着自己没有离开家。&帽子是布或其他什么&围&成的,的确非裤腿,这也很明确。
  解答这个问题最权威的,还是谢烨,她在《游戏&&我和顾城》这篇文章里,回顾俩人从恋爱到婚姻的过程,尤其描写了许多充满快乐情趣的细节和场景。关于帽子,她这样写到:
  我万万没有想到他还会摇缝纫机,自己做了个高高的花布帽戴在头上。我吃了一惊,倒挺好看,脱口叫了声:&可汗!&
  &你老是&少数民族&,你当可汗吧。&
  他很喜欢这个名字,走来走去。
  他不再孤独,他有了两个名字。
  说顾城帽子是&王冠&的,大概来自这里。&可汗&,&少数民族&首领&&把质量概念偷换成数量名词,再转移为另一种性质的概念,这样的文字游戏是顾城、谢烨日常喜欢玩的。&&这个夫妻间的昵称,原来也从顾城的帽子出来!而这顶帽子,来历就是这样简单。顾城出国之前、乃至结婚之前,就已经给自己做过直筒筒的高帽子。
  这是有顾城自己的话作证的:&我小时候就做了这样的一顶帽子,二十年前又做过一顶戴上了。那么出国以后,我想西方是自由的,我就戴着它走到外边去了。&【-14日间在纽约和友人餐后谈话录音】
  到此为止,关于顾城帽子的由来,我们可以负责任的下一个结论:顾城的帽子,是他小时候自己做的玩物,结婚之后由他的妻子谢烨包办;用料都是普通布料,如花布、牛仔布、白布等等;颜色各异,或蓝色、或白色、或杂色;样式只有一种,就是高高、低低的直筒。的确制作简单,&只要封住一边的口就可以&,把帽顶缝好就是了。
  那他为什么选择这么个样式?没有人说和问。我来大胆猜测一下,灵感应该来自&文革&期间&&他小时候习见的一项社会活动:给批斗对象戴纸筒高帽子游街。大人们在热火朝天的革命,小孩们捡一捡样,也玩一玩斗争游戏,给伙伴或自己头上来一顶高帽子,这是那个年代的时髦、也是我自己幼年时侯的正常记忆。
五、顾城说顾城的帽子
  前面几节已经提到一些顾城对自家帽子的说法,现在集中看看顾城自己的意见。
  日,顾城赴美国洛杉矶朗诵他的诗作并即兴讲演,在答问阶段,他说道:
    &有一个生长在美国的朋友,这些天我们天天碰面,直到刚才他才问我,为什么要戴这个帽子。我知道他需要一个答案,我就说,这是一个天线,可以收听福音。他听了表示满意,因为帽子是有用处的。我也感到满意,好像我眼睛上头还有眼睛。&随后,顾城朗诵了一首写于新西兰的诗:
  这是最美的季节
  可以忘记梦想
  到处都是花朵
  满山阴影飘荡
  这是最美的阴影
  可以摇动阳光
  轻轻走下山去
  酒杯叮当作响
  这是最美的酒杯
  可以发出歌唱
  放上花香捡回
  四边都是太阳
  这是最美的太阳
  把花印在地上
  谁要拾走影子
  谁就拾走光芒 
  他说:&在纽西兰这是多余的,因为那里很安静,不用戴帽子也能听见鸟叫,看见星星以外的星星。&【需要一个答案】为了需要一个答案,他给这顶帽子赋予了第一个意义:&这是一个天线&,面对一个基督徒,他还愿意说是用来收听福音的天线。以后,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提问者,他给自己这顶帽子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1. 呵,你可以告诉他,这是我的castle,一个古堡,我的家,于是我可以随时从家里往外看,这样不会丢了。
  这是 This is my castle, my city, my home, 戴着它有一个安全感&你看我走遍天下呢,还能一直在家里。
  那你就说这是我修的城堡,也可以看成是个大炮。我的诗里说,我要在城垛上转动金属的大炮。&&我对小巫女说,你走不出这片国土;早晨的道路上长满凶猛的灌木。
  【以上见《在中间有一段生活&&朗诵答问之后》-14日间 纽约】
  2.这顶帽子确实是我和外界的一个边界,戴着它给我一种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着帽子,我好像就可以在家里走遍天下。
  【以上见《无目的的&我&&&张穗子采访》日下午 波恩】
  3. 我很遗憾这个帽子会这样地干扰大家。我好像平生做的唯一一件,完全由我选择的事,就是做了这顶帽子,并且戴到了脑袋上。没想到就被洞察出来。那么我不知道这个帽子是一份贡献呢?还是一个扰乱。人家质问我这个帽子的时候,我不想令人失望&&我回答说这是我的家,我老呆在家里很安全;我回答说我生气的时候,这是个烟囱;今天我说,要是谁乐意往里边放钱,也并不太坏。
  【以上见《我将和诗在一起&&诗招待会上》日晚 旧金山】
  4.有人问我,我说,呵,这是我的家,这是北京城墙,这是我的房子,也都没错,找点儿乐子吧。&&不过是个说法吧,不必当真。
  【以上见《生命与生活无关 &&演讲答问于慕尼黑大学汉学所》日晚 慕尼黑】
  5. 碰到人问,我说,戴帽子很安全,戴上帽子有如住在家里而走遍天下;有时我说这好比北京城墙,&&北京城墙在我十二岁离开北京以后被拆光了;有时我说,啊,这是拔火筒,我吵架的时候,可以把火气拔掉。
  【以上见《于小城书店 &&顾城诗朗诵会上》日 F&bingen(德国)】
  6. 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好几个答案了。那么我今天讲到北京,今天的答案呵就是&&北京的城墙拆掉了,我呢,就给它搬到这儿来了。要不然我怎么做梦老在北京城里发愣,出不去呢?我就戴着它走不出北京而走遍天下吧。
  【以上见《树枝轻轻动,屋里有灯光 &&巡回演讲朗诵片段》1992年12月 德国】
  7. 这倒的确是我自己做的帽子,看来它很成功是吧?诗不被看见,帽子老被看见。我的妻子建议我去报上一个专利,再去时装展览转上一趟,也许卖诗不成,可以改行做帽子卖。我帽子的展销活动看来效果不错,我也为它创作了不少广告词:
  我说这是我的家,戴着它可以足不出户,脑袋都不用探出家门,而走遍天下,很安全,怎么走也不会走丢了。我说,嗯,北京的城墙拆掉了,现在呢我把它修好了。
  几个小时前,我跟这位记者说,唔,这是个烟囱,我和我夫人吵架的时候,火气就从这儿冒走了,那嘴巴就可以不冒火了。
  现在我建议,还可以把它想成一个花盆儿,或者是放钱的地方。
  【以上见《&排着队,突然我就走出去了&》日 巴黎】
  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城墙,或者是北京被拆除的城墙;家,房子;城堡;烟囱,拔火筒;天线;大炮;花盆;钱袋子&&还是路边卖艺人用来丢钱使的。这里,有形状上的近似,有情感上的附着&&不是附会哈,如安全、家、海外的牵挂,还有纯属玩笑的笑谈。有些说法已经被前面引述的网友、亲人当了真,还有些没有被提及过,比如前引叶宋曼英的说法:&这是我的&思维之帽&,可以把外界的纷扰隔绝。&&我怕冷呢,所以总戴帽。&
  在这些说法里,最关键的是其间体现的一种矛盾:一方面是提供迎合听众的各样说法,拿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理由&,让听众&误入歧途&。一方面又自我消解,发一些牢骚:&诗不被看见,帽子老被看见。我的妻子建议我去报上一个专利,再去时装展览转上一趟,也许卖诗不成,可以改行做帽子卖。&不要当真,就一个乐呵吧,明确告诉读者不可信以为真。
  这是什么道理?&&
  六、顾城为何如此谈论帽子
  我想,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还需要了解一下顾城为什么要戴他的帽子?就我已经读到的有关资料,我只能讲出这样两个意见:
  一是顾城喜欢戴帽子。从小时候到长大,从国内到国外,他总是喜欢戴帽子,作为一个在北方部队大院里长大、到山东农村生活数年,并且生活在60、70年代那样一个崇拜军人的时代里,帽子不仅可以御寒,还仿佛一种向往和希望。这种体验,或许在50、60年代出生的人心里都非常常见。即如今天许多孩子喜欢戴一顶旅行帽、棒球帽之类。
  在美国纽约一次讲演会上,一名观众执着的追问顾城,你戴这样一顶帽子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一定要他讲出一个理由。他回答说:&就是说它适合我的脑袋,或者说我的脑袋适合它。我的脑袋喜欢戴着它呵,这个理由很简单,好像也很充分。&一个简单而又充分的理由:喜欢。
  二是顾城的喜欢里有他独特的自我表达愿望。最初在中国的时候,他戴着这顶帽子走到大街上,人们总是笑话他,他还不太敢戴着出门,但有一次,他戴着自己的帽子上街,引得满街的女孩子都对他笑,这使他很是得意。这让他找到了一种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方式,招摇、惹人注目的方式。
  当他出国时,&因为我猜想西方是一个自由的地方,几亿人就会有几亿种帽子,我的帽子应该并不稀奇。我好像平生做的唯一一件,完全由我选择的事,就是做了这顶帽子,并且戴到了脑袋上。&然而让他惊奇的是,在欧美,他的这顶帽子也如此让人好奇,于是这顶帽子成为他有意标榜个性和自由的标志。
  日下午,在德国波恩,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华人妻子张穗子采访顾城(《无目的的&我&》),特别提到:&1987年你来明斯特参加国际诗歌节。当时,你只在个人的卧室里戴这顶自己做的独特的帽子,在公开场合中,你从不戴它。为什么你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戴着这样的帽子?&
  顾城回答说:
  &在中国的时候,我确实不敢公开戴这样的帽子。只有一次,我戴着这样的帽子上街,引得满街的女孩子都对我笑,使我很得意。当我完全不在意这个世界对我的看法时,我就戴着这顶帽子,也就是说,我做我想做的事情。不过这顶帽子确实是我和外界的一个边界,戴着它给我一种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着帽子,我好像就可以在家里走遍天下。&
  这里的主题句就是&当我完全不在意这个世界对我的看法时,我就戴着这顶帽子,也就是说,我做我想做的事情。&
  小说、也是纪实的《英儿》下篇有这样一段对话:
  她把我头发撩起来:&你以后别戴帽子了。你的额挺好看的。其实你好起来不难看,额上就没有皱纹了。你是怕掉头发吗?&
  &我是怕挨枪毙,剃一个大光头。&
  罩着这样一顶帽子,就不会被枪毙了么?这是顾城的扯谈之一。但一顶帽子,给他一种安全感,一种自由感,这其实已经是一种诗意、诗性的理解和表达。
  理解了顾城对于自己帽子的这样看法,他谈论帽子的矛盾而有趣的态度其实就容易理解了。顾城为何如此谈论他的帽子,大概不外乎两个心态:
  一是好玩,既然喜欢,也就满足自己的喜欢,让自己开心;也希望别人开心,满足你探询的意愿,让你也觉得好玩。为提问者着想,&我知道他需要一个答案&,&所以得给她们个理由呵,要不然人家该心情不好了。人都是,一个事儿都得有个解释。我们要给生活增添光彩。&
   不妨看一看一下这一大节完整的关于帽子的对话:
  D译:他问你为什么你要戴这样的帽子?
  顾城:呵,你就跟他说,我还以为美国是自由的社会,不会为一个帽子惊奇呢。
  谢烨:原来自由是有限的。
  顾城:这帽子没任何涵义,只是我喜欢罢了。我小时候就做了这样的一顶帽子,二十年前又做过一顶戴上了。那么出国以后,我想西方是自由的,我就戴着它走到外边去了。
  D译:没有什么意义?
  顾城:呵,你可以告诉他,这是我的castle,一个古堡,我的家,于是我可以随时从家里往外看,这样不会丢了。(D英译)
  D译:他问你二十年前做这样一顶帽子就是为了好玩儿吗?
  顾城:是这样的。
  D译:没有什么特殊的?
  顾城:就是说它适合我的脑袋,或者说我的脑袋适合它。我的脑袋喜欢戴着它呵,这个理由很简单,好像也很充分。
  D译:嗯,我跟他解释解释。
  谢烨:她们俩也问你的帽子。
  顾城:看来这个帽子不错,让大家都挺高兴。
  謝烨:这有时装模特的效果。
  顾城:有贡献是吧?(对客人)这是 This is my castle, my city, my home, 戴着它有一个安全感&你看我走遍天下呢,还能一直在家里。
  (谢烨英文解释)
  谢烨:她们笑死了,说以为这是什么表示呢。
  顾城:是,所以得给她们个理由呵,要不然人家该心情不好了。人都是,一个事儿都得有个解释。我们要给生活增添光彩。
  谢烨:他们还在讨论呢,那你就再多说一点儿。
  顾城:那你就说这是我修的城堡,也可以看成是个大炮。
  谢烨:吓他们。(英译)
  顾城:她说城堡很好,大炮不好;你念诗的时候很优美,干嘛要大炮呵?
    你跟她说,我的诗里说,我要在城垛上转动金属的大炮。
  &&我对小巫女说,你走不出这片国土;早晨的道路上长满凶猛的灌木。
  【在中间有一段生活&&朗诵答问之后 5月12-14日间 纽约】
  很明显,顾城在应对这些读者和观众的时候,是怎样一种逗乐和有趣的从容心态。
  二是洞察,即洞察了事物、谈论、表达的本质,使其有一种哲学似地感悟。我们来看他另一段关于帽子引起感慨【《看见睡莲之后&&日在阿姆斯特丹中国现代文学讨论会上的发言》】:
  &刚才一个小女孩儿很高兴地点着我的帽子,我想她是问我我的帽子是怎么回事儿;我就用中文跟她讲,又用很坏的英文跟她讲;她当然是一点儿也没听懂;最后她笑了,我也笑了,我们都很开心,就结束了。
  我觉得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语言无可奈何的时候呢,我们倒好像更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而当我们使用语言的时候,语言就开始制造道理,道理呢,就把我们带跑了,于是反让我们离开了事情本身。比如要是我懂那个小女孩的语言,她也懂我的,那我也许就会说出许多关于这个帽子的道理来,讲它的来历,我为什么戴它,我和这个帽子的关系等等;而越说呢,可能就离这个帽子越远。因为所有这些说法,我知道都是遇到提问之后产生的;我原本就戴着这个帽子,其实并没有这些问题。现在我们坐在这里开会,开会就要产生道理,只要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不过是开会的产物,它同真知的距离不会比一个小女孩儿的微笑接近,而且甚至还很有可能让我们失去这个微笑;认清了这点之后,我就可以往下说了。&
  他很明白,道理很可能是问出来,也是开会开出来的,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在他看来,在所有道理之下,别无道理,别无意义。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也是制造道理的一种工具,是制造沟通障碍的武器。许多时候,放下这个工具,放下这些道理,即是解除障碍、达到真正的沟通。
  不过,为了保持、收藏小女孩儿的微笑,不让这个微笑消失,这些无用的沟通、无法搬开的障碍,却必须存在。这正是一种诗性的心态,哲学的心态。
  由此,我想这样来概括对我对顾城帽子的看法:他一开始制作这顶与众不同的帽子,只是一种个人趣味的自我肯定,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展示;然而随着他走进人与人交往的社会(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开始体验这顶别致的帽子招致的玩笑、批评甚至攻击,他体验着个性遭遇的阻碍,于是,这种个性展示,在选择选择戴与不戴、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戴、直至后来索性无所顾忌始终戴着这顶帽子到处行走,以一种近乎对抗的姿势,表明自己一种自主选择和自由状态的追求。  
  而面对从中国到西方,从黄种人到白种人、黑种人,从传统文化到西方文明对一顶帽子的质疑,他终于以玩笑的口吻,一种体谅和认同的方式,回应而非回避人们的非议,这最终呈现的,是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一种超脱得失、超越厉害的自由表达。这正是一种审美的诗性的状态,我可以认为,这顶帽子即如他的诗歌,是他逐渐获得个性、追求自由并达到自由表达状态的标识。&这顶帽子确实是我自己做的。我觉得每个人应该做自己的帽子,就像每个人写自己的诗一样。&【真理是简单的&&朗诵之后答听众问 日 纽约】
  七、结语:我们怎样看待别人的帽子
  其实,顾城的帽子并非独一无二,或独出心裁。戴高帽子的,古有屈原,&峨冠博带&;样式特别的,还有苏东坡,他把五代时一种浅沿帽子改造成高筒短檐帽,成为时髦,&盖元祐之初,士大夫效东坡顶短檐高桶帽,谓之&子瞻样&。&在海南岛,东坡就地取材,还发明过一种&椰子冠&,用椰子壳做成帽子,自赋诗云:
  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疎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苏东坡像与柳宗元像。虽是后世画像,却也有一定依据,尤其是作品给画者留下的印象。&&他们因此戴上这样的帽子
  东坡先生是个深知生活乐趣的人,他引特立独行为傲,以违时为乐。柳宗元也并不顺时而动,跟踪潮流。&&顾城的帽子,庶几乎似之。
  还有,就是民间小鬼无常的帽子,鲁迅《朝花夕拾》有摹本;还有这个,鲁迅摹写的拿算盘,戴高帽子的却是&死有分&或&活无常&:
  就是西方国家,直筒圆帽也不稀奇,舞台上的小丑,魔术师的礼帽,&&即便是无沿高帽子,圣诞老人也年年要戴出来的。
  这些形形色色的高帽子,他们一律显得与众不同,或是个性的彰显,个人趣味的表达,或是超脱尘俗的想象,仿佛一个比喻或象征,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挣脱外在、尘世评价的原型,面对他们,我们有时候见惯不惊,有时却大惊小怪。
  在上引日至14日间在纽约的讲演之后答问里,听众追问他:你的帽子,&你在中国不戴?&顾城回答说:&在中国不能戴。大家穿着都那么规矩,吓唬了人不好。都来研究你有什么用心,就麻烦了。&
  日&&即顾城自杀前一天&&所写《写给儿子》第十一节里写道:
  &Sam,世界上有很多人笑我,笑你爸爸的帽子、样子,也有人恨我,因为我恨他们。Sam,只有你应该这样做,可你不笑我,也不恨我,小时候你只是说:调皮的爸爸。&
  顾城的帽子的所有道理都已明白之后,再看到这样惶恐和忏悔,难免有一种悲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顾城这样的帽子?我回到今天这个话题的副标题,也是它的主题词:
  一场&诗性&与&人心&的潜在对话。
  何谓&诗性&?
  大不列颠百科词典举例说明了散文与诗的不同,面对&衰老&&变老&这个主题,散文的解释就是:
  在30-90岁之间,人的肌肉重量下降30%,大脑的重量从平均3.03磅下降到2.27磅,一条神经干的神经纤维减少四分之一,大批细胞死亡而得不到补偿,我们所能运用的力量也逐渐下降&&。
  而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之四《小吉丁》这样表达:
  那么就让我打开长久保存的礼物
   褒美你一生的成就。
   首先,当肉体与灵魂开始分离时,
  即将熄灭的感觉失去了魅力
   它那冷漠的摩擦不能给你提供任何许诺
   而只能是虚妄的果子的苦涩无味。
  第二,是对人间的愚行自知表示愤怒的
   软弱无力,以及对那不再引人发笑的一切
   你的笑声受到的伤害。
  最后,在重演你一生的作为和扮演的角色时
   那撕裂心肺的痛苦;日后败露的动机所带来的羞愧,
   还有你一度一位是行善之举,
  如今觉察过去种种全是恶行
   全是对别人的伤害而产生的内疚。(汤永宽译)
  这两者的差别在于,散文注意变老过程的自然的、物质的、可以度量的特点;而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对于经历者的意义,和体验。
维科像。这家伙没戴帽子,却好像带着一个假发?
  我借意大利18世界哲学家维科《新科学》的话来描述一下:诗性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象这些原始人所用的。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这种玄学就是他们的诗,诗就是他们生而就有的一种功能。
  使用诉诸感觉和借用比喻的语言,打通外在事物与内心体验的障碍,因此找到或者造出一个有意味的形象。用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诗是散文言所未尽之处;人有所怀疑,则用语言去解释,用散文解释之后,尚有待解释者需由诗来完成。这是一种以充满想象的趣味态度对待事物的方式,正是一种诗性的表现。
  那么,人心呢?具体而言,我们如何以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们的帽子,对待这些异乎自己、异乎凡俗、异乎常情的独特诗情和诗意?
  鲁迅说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话,&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许多人把它视为鲁迅批评他人、批判国民性的主要方式,并以此作为自己判断一件个人不了解、不能接受事物的基本方式。这是一种误解,既忽略了鲁迅先生说出这个话的语境,&&那是针对日段祺瑞执政府的蓄意屠杀、针对权力掌控者的愤怒批判和诅咒,&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其后文&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不单是恶意推测,还有盛情赞美【&&他有一篇《关于杨遇夫的袭来》专讲自己这种恶向胆边生的不良心绪,暂且不论】,生活里的鲁迅其实对于他人的恶意攻击或欺凌,都往往报之以善意。&&否则,他无法写出《颓败线的颤动》这样悲从中来、却强自宽解的悲悯情怀。
  但是,恶意的揣测,乃至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已几乎成为今天不少人面对不确定事物的潜意识、下意识反应。这是人心可悲悯的一种反应。比如,我们总是拿着他人递过来的一张百元大钞在阳光下反复映照,我们害怕面对待举手之劳即可助人为乐、却被猜疑和诬陷的恐惧,历史事件的解读,名人明星的隐私,突发事件的第一次反应,我们已经习惯性地从负面、从恶意的角度去判断。我们可以将责任推向某些权力运作机构长期的自私自利、蓄意蒙骗,社会公信力水滴石穿一般被侵蚀和毁坏,我也赞同对权力掌控者抱有这样一种不信任、不妥协的质疑态度。
  &&然而,以这样的恶意去面对我们身边的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纷纷攘攘的人和事,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收获呢?&&当我们想起跳蚤,皮肤就会不自觉地发痒。
  面对顾城这顶帽子,从网友们的不同评论里,我们听到来自不同内心的回声。是的,面对同一事物,你的判断往往是你自己内心的折射和反应。因此,善意还是恶意?友善以待,还是恶向胆边生?由我们自己做出选择。
  我希望,面对一首诗,一个诗人,一件未知不明的事物,一方面我们要还原事实,力求详尽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善意的目光去打量它。阳光来自我们自己的心灵,读诗也罢、看人也罢、看事也罢,要用我们内心善意的阳光去照亮对象、照亮这个世界。
  -06.01&
110629人关注
110629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女孩子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