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探索户外可以在微信购买,交易的后台是天猫,可微信上的价格比京东和天猫哪个好,天猫都低,对比了一下,比天猫

微信植入来自京东的「购物」将会有何影响?
没有看到入口的用户是因为微信这次是「灰度测试」见这个问题:
按投票排序
以下角度是该植入对于京东的影响。结论:微信的该入口对拉新有价值,但更多的也只是一个“品牌广告”的存在。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入口的价值=入口的用户数*入口单个用户的价值入口的用户数,又取决于入口覆盖的用户数,和功能入口渗透率对比三种不同的入口1.APP2.网页3.超级第三方APP内入口(微信内购物属于这种)我们知道用户的行为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ok..我们来列举一、用户有主动的购物需求。APP:大部分用户第一想到的是打开APP,事实上APP的单个用户价值也更高(因为用户信任这种渠道,同时因为相对web 和 超级第三方APP内容的入口购物体验更加便捷,所以CVR也会高于 网页 和 超级第三方APP入口;理论上客单价也会高,不确定)WEB:覆盖部分电商的长尾用户 和 非忠诚用户(即不是很care在哪儿买的用户,这部分用户不会装相应的电商APP),它的单个用户价值低于APP超级第三方APP内入口:别告诉我微信的购物流程怎么闭环,购物体验怎么好。首页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给用户一个 “在购物时优先想到的不是APP,不是打开浏览器用web,而是上微信去买一个商品”的理由?二、用户无聊时逛。1.用户量
微信有很大的用户量,购物的入口也比较显眼,所以微信做些引导的话,应该每天会有个十万甚至百万量级的用户去逛。2.单个用户价值。
a.也许微信能有更多的大数据,在用户逛的时候,推荐更准确的商品,让用户产品购买的欲望。但
如果已经是一个京东的老用户,则微信的这部分数据仅仅是能提供些帮助去更好地确定用户的模型,该用户在京东上浏览购买轨迹才是更有价值的数据。
如果是一个新用户,微信拥有的用户属性、聊天数据有助于去猜测用户的喜好,做还不错的推荐。前提是微信愿意且有能力做出一个还不错的推荐系统。
题外话:个性化推荐这个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的很好,投入一点点精力去做用户的个性化内容推荐还不如直接做基于全部用户的推荐。故,我认为微信的数据对与京东而言意义不大。
b.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的用户未建立起在微信上的购买信任感的。所以会有许多用户只逛不买,甚至看到是自己想要买的,但是也不会在微信上买。所以微信对于京东最大的价值是:每天能吸引一批来逛的用户。在购买漏斗模型中:认知-考虑-选择-转化-忠诚微信的该入口可以帮助用户“认识”京东(最大),"考虑"购买某商品(次之),但对于帮助用户确定“选择”该商品,产生具体的收入,或形成忠诚度帮助较小。(基本没有)以上分析请轻拍。利益与京东微信都不相关。
你们为什么都这么充满自信的觉得。。。微信就这么神奇,这么无所不能???。。。 在做了两年之后,我甚至觉得,用户粘性 一类的词,有欺骗性。。。大家以前对微博多疯狂呀。。。腾讯京东联盟就敢保证在它和马云的战争结束前,不会某天突然来个新技术,把微信自己的小命都革掉了???微信在游戏上有野心,但是有谁能用【数据】或者【事例】告诉我,微信颠覆了大陆地区现有的游戏市场?反正我没看到,它分了一杯羹,但是它也没有说的那么神奇,你会因为对微信的依赖度很高,所以就一定天天抱着微信玩游戏么?一个微信就把国内一众游戏公司打得落花流水的话,你让众多单机、端游、页游、手游情何以堪?看很多人唱衰阿里巴巴和淘宝天猫,都唱了两三年了。。。我还是没看到有什么致命性的证据,让我相信靠一个【微信】就能把马云拉下马来。。。重申我的看法 —— 【微信】没有大家神化的那么厉害,野心太大,小心失望更大。============================京东和淘宝做的东西都不一样,我身边太多人在京东买手机电脑电器,在淘宝买零食衣服买Cosplay道具甚至彩票双色球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火了,你觉得是京东跟风狂赚了,还是淘宝天猫上那些【最牛XX零食店】赚疯了?说到底,大家的类型都不一样,卖的东西也不一样(同样面对的人群市场也不一样)。腾讯京东联盟如果真的想革掉淘宝的命,机会不在B2C,人家马云也不在淘宝玩所谓“自营”,不然也不会有【天猫】【淘宝】的区隔了。腾讯京东要是真能把【拍拍网】搞起来,淘宝才是真的危险了。下面直接丢【艾瑞网】的一个观点,是我最认可的观点 ——
事实上,假货问题一直是C2C最大的弊端,不仅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而且大量的假货凭借低价恶意竞争也导致了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拍拍网的管理层也意识到了这是一条不能碰触的红线,相反,也是拍拍的机会,就是切断假货市场,不赚假货的钱,树立更好的商业信誉。除了在规则和体验上重塑之外,了解到,拍拍还想进一步在业务模式上进行创新,重点发力二手拍卖市场。根据公司管理层的理解,拍拍希望可以在更大的纵深范围内促进商品的二次流通,从而提升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重新定义国内的C2C市场。==============================如果有一天大家发现,拍拍网成为了一个几乎没有假货,信誉和体验良好,并且用户基数足够大的C2C平台,不需要靠【微信】,【淘宝】也危险了。但是有那么容易么?。。。 。。。一个微信就颠覆一切,感觉像是几年前有人认为苹果靠一个iPhone就能征服世界了。。。 。。。我还是喜欢用常识来想问题,常识告诉我,快的打车、嘀嘀打车停止大规模补贴后,成都地区的很多出租师傅和打车人,又弃掉微信支付了;常识告诉我,多少人当初都认为微信能直接杀死微博,但最后大家发现,段子手和大V们在微信上根本玩不转,很多高质量的用户和内容,还是在微博上,陈坤你那么叼,微信都敢尝鲜会员付费看私房照,很厉害啊,但是你敢关了微博,就只用微信了么???!!!我打赌他不敢!!!常识告诉我,互联网巨头之所以是巨头,是因为它的竞争力绝非简单在一两个小的市场上或者战场上,你们哪里来的勇气,敢在完全不考虑【支付宝】的情况下,去谈论一个【微信支付】或者【微信入口】,就要把【淘宝】的命革掉了!!!我反而觉得【支付宝】这种用户习惯之强大,和应用场景之广泛,比腾讯任何一种支付手段更强悍。。。【微信支付】或者【微信入口】,哪有说说那么容易,房地产跟风做微信、微官网、微支付、微楼书。。。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问问你身边那些和我一样做房地产的同行,微信真的忽悠了几个人???有几个人是看看微信就来买房子了???卖的品类都不一样啊。。。换个品类说不定你就玩不转了。同理,说了这么多年汽车电商,淘宝也没有在汽车这个市场上做出多大动静来,终究品类不一样。你会因为微信开了一个入口,然后就下单买一辆汽车么???我见过很多姑娘、女同事上班时间网页端开着淘宝,手机端开着蘑菇街、美丽说APP,看衣服,看包包、看鞋子看一个下午,但是还真没见过多少女同事开着微信就为了找个微信入口,看衣服看一个下午的。。。你一天到晚上微信不是和朋友聊天,而是在微信上天天浏览购物信息,随时准备下单么???================================也许是我井底之蛙了,我就把这个答案不匿名,贴在这儿,一年后我们再来看,淘宝是不是依旧活得好好的,今年2014的双十一,淘宝是不是依旧赚很多?大家在判断一种趋势的时候,不能总是把资本市场的想象、愿景,强加于用户之上,京东也许会因此股价涨起来,但是和淘宝入股微博一样,长久来看,股价终究回归理性(苹果股价最高的时候,我也坚持它早晚要回归理性,资本市场是多么投机和跟风的东西)。微信入口和微信支付确实是一种想象起来很有杀伤力的东西,但是除非它能做到让人“下意识”,“离不开”,而不是我们在这里说想象、说愿景,那它就是对淘宝的一种威胁,不然,顶多算是【布局】。我的结论完毕了。。。现在我只能认为它是【布局】。===============================自己做过两年微博微信营销(所谓的“社会化营销”),现在在做地产,对于【微信】到底有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神奇,弄个入口,打通支付,搭个平台,就坐等颠覆一切旧格局,我!不!!信!!!请用事实来打我脸。=====================日,最后补充,不再作答了===========看到大家的评论了。回应一 :知乎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因为它很多时候,是与别人分享知识、经验、见解 —— 不然我就去果壳网了。是的,我没有任何数据支撑我上述的判断,但是我来这里回答,仅仅是为了表达我的一种趋势判断和个人见解。建议大家可以因为我没有数据支撑,不点赞或者选择没有帮助。我不是来做经济学家或者大数据的,我只是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能覆盖到的地方,做一点儿趋势判断。回应二:我没有说京东腾讯联盟就是失败,不知道评论者如何得出我这个看法来着。。。我的意思是,一个微信支付+微信入口,就能撼动淘宝么?我不这么认为。那就把回答修改一下吧 —— 反正没有匿名,知乎存在多少年,我每年回来看一次,我们大家拭目以待,是不是有了这个微信入口,就真的威胁到淘宝了。我们暂且十年为限吧 —— 不开玩笑的说,也许十年后,微信自己都没落了呢。谁知道呢。反正这只是我的个人判断,没数据,无责任,仅供参考。建议选择【没有帮助】。
对天猫威胁最大。品类上一些适合手机浏览的会尤其明显,例如:标准品,数码,女装。至于凭借微信反超天猫,短期仍然不可能。但对天猫的冲击一定会很大。天猫最担心的恐怕也不是京东从业绩上马上反超。而是手机用户的购物习惯和路径本就未固定,一旦形成从微信做入口购物,对天猫的打击将是彻底的。------------------------------------------------------------------------------------------------------------------------------------以上是昨天回答的结论,我觉得有必要再补充一些论点来说明微信这次来势汹汹,和以往不管是腾讯还是百度做电商有本质不同的地方,这次不是闹着玩了:首先我认为要谈这次微信对阿里系的威胁,要清楚的明白两个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什么?微信对于腾讯意味着什么?这两个话题在前段时间被讨论的很热,我只说我看到认为正确的结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意味让互联网第一次真正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让互联网成为了你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变化之大,远远超越了曾经PC时代的用户习惯。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过去你去门户看信息,现在逐渐开始订阅信息。过去你去百度搜索、导航网站,现在你去下载APP。而微信对于腾讯而言,则拿到了第一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超级VIP门票,这一点都不夸张。这张门票的价值,绝不亚于PC时代的顶级王牌QQ,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时长、效率、可拓展性更高。有几个关于微信的数据:1、微信发现每天浏览次数约20亿次2、微信游戏,就是很多人觉得抄袭做的不怎么样的游戏,单个游戏早已有单月收入破亿的。3、微信是截止目前国内下载、注册、在线时长、打开频率最高的独立APP。(部分指标略低于自己家的手机QQ)最重要的是,你现在可以想到颠覆微信的是什么吗?可以肯定的是微信会和手机QQ一样,因为用户之间的强关系,除非外部互联网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不然微信地位绝不可撼动,只有像陌陌这样走微信缝隙处的应用存在和生存,微信的商业模式也和媒体属性的微博不可同日而语。说完了微信,我们再来看看阿里系:很多人觉得我在唱衰阿里,其实不是。我是阿里系某类目最大的卖家,也是阿里11年的老用户,我们公司就围绕阿里开展生意,在京东、拍拍上也开展生意,如果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我绝对希望阿里昌盛102年,任何阿里有的产品,我都会刻意选择用阿里,而不用其它家,因为我们靠阿里生存,这里面还是有些感恩之心。但我任然不使用“来往”,也很少使用”快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方便。马云在用来往挑战微信的时候,客观的讲,虽然我们都知道阿里不会成功,但情感层面非常希望来往能够突破,能够赢。也非常能理解这么多年来马云几乎没有在哪一件事情上发过这么大的狠心,要做成这样一件事情(我印象中这个事情的级别在他眼里只有2003年的 SARS )。因为马云明白时代变了,这和之前腾讯做电商、百度做电商完全不同。这次阿里系遇到微信是真正的敌人,这对阿里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阿里的几个挑战:一、淘宝成长遇到瓶颈。(为了防止篇幅过长,我尽量只说结论。)具体表现为:1、网购人群最大的红利期已经过去。2、水货管控越来越严格,淘宝政策性优势慢慢失去。3、小卖家产品、服务的层次不齐,不具备强用户信任优势。4、PC流量入口转变为移动流量入口,淘宝失去移动时代大口径流量。5、网购逐渐成熟之后的用户信任增强、对价格敏感性的减弱、对平台的依赖性降低,造成微信电商容易复制,也就是用户并不那么关心在手机上是不是在天猫还是京东买的。二、这其中最最重要的恐怕是对于淘宝来说,移动流量到底从哪里来?从陆兆禧做来往,到后来打造3.8手机淘宝生活节,这种抢夺入口之争甚至可以说是阿里并不擅长的,我们看到来往动辄就是“加来往送红包”,今天送这个,明天送那个的电商玩法层出不穷,我们可以指责阿里来往的幼稚行为,但作为一个从事了十几年电商,从上到下每一个细胞核、每个基因都和电商有关的公司,一下转换到了社交产品之间的竞争,相信可以体会到阿里目前所面临的压力。这种入口之争,阿里必须,也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没有了流量和入口,在PC时代利润法则是通过各大中小型网站买流量,然后在淘宝转化出售的方式来生存,现在站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十字路口上,除了不断的尝试和拼命以外,阿里还能做些什么?
如何改变用户习惯?又如何利用微信这一优势?单纯的植入是没有什么用的。B2C最主要靠的是商家,就是商家!别把微信植入京东就想的多么好,淘宝的商家绝对优势,才是关键。咳咳 我们要冷静思考一下 微信一直在推移动支付 这对于京东的进入是一个非常好的底子。鉴于有游戏这个非常优秀的例子。如果购物的体验做好 成为京东的入口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就看怎么推了。京东在做b2c各方面统一性非常强的所以用户习惯了之后会在几个价格差距不大的品种拉开差距。而阿里比京东的优势在于,商品的压倒性优势,也就是商家的压倒性优势,这种优势导致价格和多样性压倒性。京东入住微信 继续保持统一和质量的体验。但是关键还是价格和多样性。。也就是商家。入住并没有改变这两个问题。这应该算量变吧而且冲击也不会像游戏那么强,毕竟渠道非常集中,没游戏那么分散
我现在很少开微信,因为我不小心关注了10个公众账号,然后每天提示的消息数人满为患,朋友圈都在刷心灵鸡汤或者吃饭拍照,要么都在卖面膜和二手奢侈品,我厌烦了。如果还要在上面捆绑游戏和电商的东西,那个提示信息很快就会达到一天几十条更新疯狂弹出的地步。现在想来,我如果想跟熟人聊天完全可以发短信打电话,不能发语音消息确实是个缺憾,但微信确实已经变得不好用了。所以,如果删除微信对我的生活有神马影响,很快就没有了。
社交渗到电商容易,电商渗到社交不易,且行且珍惜。阿里做来往,也是基于对微信渗入电商的恐惧,但实际上用户已不需要一个和微信一样的社交软件,这也就注定来往的失败。如果阿里从侧面迂回包抄,或还有希望,如比邻,专注于陌生人社交,定位“只打给陌生人的电话”,倒成长得不错。回归正题,微信每天都会用到,使用频率高,很多时候虽然没有收到消息,总忍不住打开看下、刷下朋友圈。现在微信增加购物功能,一如当初微信上线游戏,从打飞机开始到现在的游戏平台,我相信当前增加购物功能只是试水,后面还会有很多动作。国内的社交软件像QQ会捆绑众多功能,如新闻、阅读、游戏等,从而形成平台,国内用户也已习惯于这一点。这也是腾讯擅长的打法,将巨量用户和流量导入其中。且不谈有了流量也可能做不成,但拥有流量是做成的一个必要条件。此外,试想一下,你的闺蜜在购物淘了一件漂亮衣服,晒单到朋友圈,信任成本立马降到极低。当电商用户之间具备了很强的社交关系之后,其传播面将更广。这也是阿里一直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情。此亦微信购物能做成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再加上腾讯已打通支付环节,整个购物流程里面不存在太多障碍,如果腾讯和京东能密切合作,在物流和用户体验上多下些功夫,逐渐培养用户微信购物习惯,微信在移动端的力量不容小视。
微信只是京东的一张牌而已,京东也没想着单靠微信就颠覆一切。如果微信真能颠覆一切,那么易迅也就不会卖给京东了。但因为微信购物不能颠颠覆一切就轻视微信给京东的助力也是错的。购体体验的链条很长,入口、发现、购买、物流、退货等等构成了整体的购物体验,京东今过长期的物流投入,在物流上拥有了超一流的购物体验,京东有自信使用过京东快捷的服务后将用户长期粘住。京东缺的就是让更多用户(阿里是亿级,京东现在是千万级)用户用一次的机会,而腾讯能给京东这样的机会,不需要太多,用一次就足矣。微信的购物入口就是起这样的作用了,当然我们可以对这个入口畅想更多,社会化购物等等,更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是这个入口会让更多的人使用一次京东的服务
微信正在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微信的着眼点不再是依靠产品功能或者体验的爆发来吸引用户,而是利用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来最大化腾讯系的互联网公司,京东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我在四月初的一篇文章里谈了这个问题,我的核心的观点是现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微信做不到的。微信用户在两次点击之后,可以看到一个九宫格的页面,上面已经密密麻麻站着嘀嘀打车、理财通、今日美食等。京东商城、优酷土豆和未来的虚拟运营商也已经排上了队。乐观主义者还准备让车联网、新媒体甚至是在线教育也加入进来。腾讯还发明了一种商业模式,不再利用巨大的用户基数来“盯紧(chao)—超越(xi)”,而是用微信入口和自家业务换取一家垂直巨头20%的股份。从长期来看,这种打法有着巨大的危险性谈到使用频率和弃用门槛,谁能比微信更有优势?3亿手机用户随时准备看到绿色的图标出现在通知栏。但是在他们的期望中,这是朋友发来的信息,或者是自己非常需要的资讯。所以张小龙在艰难地寻找着平衡,订阅号折叠、朋友圈隔离,不断添加新的功能,又要避免对用户的冒犯和滋扰。然而当微信的电商模块要为京东设计,餐饮模块必须考虑大众点评的流量,谁来保证微信不变成下一个QQ?李想对这个打法也有它的认识,他在微博上是这么说的,评论员容易高估入口流量对扭转局面的作用,新浪在流量领先的时候,并没有帮助乐居成为第一;腾讯也没有帮助E龙成为第一;阿里也没有帮助口碑网成为第一。流量大户们仍然是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保持着优势,其余的领域保持着想象空间对于京东来说,微信入口带来的流量虽然是可观的,但是不是决定性的。但是至少对于京东来说,这个入口有不少文章可做,如何退出一个更符合移动端用户习惯的商城,推荐移动场景转化率更高的商品。京东自己的App一直没有做好,这是个机会。
这个入口放入可以让微信支付更有用一些,微信支付当前在微信的使用场景并不多,加入这个入口给用户的感觉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如何提升里面的购物体验有培养用户习惯,让老用户慢慢感受到微信支付的便利和好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就像微信加入银行卡,然后再加入理财通一样,慢慢也把余额宝的生意给抢了,微信购物短期内能抢掉一部分老用户,培养一批全新的网购用户,毕竟微信的用户体量太大,在里面购物用户成本也不高。从新加入互联网的用户角度来看这个事情,就更恐怖了,新用户刚开始接触互联网,大部分是从聊天这种基本工具开始的,之后会接触网上购物,如果微信里面有方便的支付流程,又能购物,为什么不在里面直接使用,而去下载另一个工具?
永远不要轻信任何公司的官方口径,尤其是腾讯微信。日,腾讯微信团队发表声明称:“微信的朋友圈是一个有熟人关系链构建而成的小众、私密的圈子,用户在朋友圈中分享和关注朋友们的生活点滴,从而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它并不像微博和电商平台可以肆意的营销。保护用户体验和朋友圈环境质量是第一位的。任何频繁发送信息和过度营销破坏用户体验和朋友圈氛围的行为,微信都会坚决制止,这是我们的底线”。腾讯微信似乎并没有守住所谓的“底线”,最近,滴滴打车与京东的红包成为经典营销案例,抢占了微信朋友圈,也轰炸在不少微信群里。5月27日,京东正式入驻微信,腾讯官方给它的待遇甚至超过易迅。微信购物的概念刺激下,腾讯与京东共同推高了京东股价。不过,两天后,微信推出了“微信小店”产品。这样看起来,狗与企鹅的合作,多少有些貌合神离。“微信小店”与京东微信接口,有着明显差异。不过,微信小店的上线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它释放出的信号是:腾讯集团放弃的腾讯电商,并不意味着微信要放弃做电商。给予京东接口的同时,张小龙正在推到吴霄光建立的一切,构建起属于微信自己的电商体系。前不久,负责微信的广州研究院正式升级为微信事业群。这是张小龙与微信团队应得的,也是众望所归。有人将微信比喻成移动领域的QQ,不过,我更认为,微信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QQ,它应该是next Tecent——下一个腾讯更为贴切。微信在电商领域的布局,印证了这点。商业游戏从来都是“只见新人笑,鲜闻旧人哭”,微信小店是微信团队第一款自己主导的电商产品,而曾经有腾讯电商主导的“微生活”、“微购物”却因为并入京东,项目相继解散。京东方面接盘后腾讯电商后,一度想通过微信概念打出“京东微店”的旗帜——“京东微店”其实是拍拍网“微点”的马甲,笼络一批中小卖家,不过,现在“京东微店”项目已是明日黄花。据称,“京东微店”在招商时期,许以卖家,订阅号能够通过微店开通微信支付。此举直接惹恼了微信团队。侧卧之塌,岂容他人酣睡?支付是腾讯公司战略级产品,微信团队凭借微信红包在内部获得话语权,吃下财付通,是不会轻易让其他部门,甚至是一个外人共沾雨露的。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京东微店”的项目与“微信小店”项目,定位颇为类似。“微信自己做基础货架和交易,还要他们(京东)有啥用”。一位资深电商从业者如是说。“微信小店”项目可视为微信电商真正意义上的试水——此前无论是易迅抑或是QQ网购,抑或是京东,都不是微信团队亲自操刀。当然,这个项目的上线,也是有征兆的,前不久微信宽限了订阅号推送信息的限制,从一月一次变为一月四次,这是为“微信小店”上线做的准备。提一句题外话,微信5.0,公众号被折叠分为订阅号与服务号,订阅号被限定一个月只能推送一条消息。对此,微信官方的解释是,信息推送有碍用户体验。回头来看,每日一推,到一月一推,再到一月四推,究竟何种体验才是好的,最终解释权,其实与公众号产权一样,同样归微信所有。微信小店上线,对微信而言,的确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微信电商真正意义上的试水。当然,对于卖家而言,不要太过盲目乐观:被粉丝经济学误导,误入歧途。越来越多的电商朋友反馈的信息是:微信的确不适合走量出货,这不是一个买流量卖货的平台,更多的价值是CRM客户关系管理与售后服务。事实上,此前无论是微信官方抑或是腾讯电商对外描绘的微信电商未来,是粉丝经济学,关注后便能卖货给它们。不过,这个假设绕开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用户关注你,成为你的粉丝?如果仅凭微信公众号便能俘获忠诚用户,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们何必花费不菲地广告轰炸大众?我的朋友,时尚男装NOP创始人刘爽说:“NOP在微信上销量少之又少,更多的意义在于客服”。他说:“微信不适合卖货的电商,但又增值服务的电商还是有吸引力的,譬如说小米、大众点评”。当然,微信电商除了适合做服务增值,同样适合SKU巨大的平台型电商,譬如说淘宝、天猫。微信与京东的合作,短期来看,京东获益,至少它的市值被拖高了上百亿,不过长期来看,京东却有受害,甚至被吞掉的危险。如何理解?与微信此类社交网络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温水煮青蛙。短期算盘上,京东能够迅速获得资本市场的亲睐,也能获得微信用户,缩短与天猫的差距;不过,长期来看,因为社交网络用户黏性大,京东或许吃不透微信用户,反而将自己的用户洗成微信购物的用户,最终只能长期依赖微信。一句话,微信是用户黑洞。京东可能面临与滴滴打车一样,滴滴用自己的用户培养起微信支付的习惯,最终丧失独立发展的空间。不过,京东与滴滴不同的是,滴滴是独有的,电商却有“微信小店”,并且,微信的野心是重新建立起“新的腾讯电商”。“京东微店”因“微信小店”而被抛弃,是前车之鉴。
其实這是京東和騰訊的合作的大框架,當时騰訊注入三塊資產取得京東部分股權,並在京東IPO同時認購5%新股,騰訊向京東開放微信一級入口及微信支付。
雙方的交易資產價值確定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數值,等于是“以物易物”的概念。拍拍、網購100%股權及易迅9.9%股權均為非現金交易,騰訊付的2.15億美元不是購買京東股權的補差款,而是完成交易所需的“過橋費用”。根據國內相關法律,京東收騰訊那麼多資產,在辦理工商變更、過戶手續時,需要大筆資金往來才證明交易的“真實性”。 這筆錢中的一部分,約6.3億人民幣京東還得還給騰訊。  由于京東沒有盈利,騰訊的三塊電商資產也沒盈利,估值依據就是GMV(平台總交易金額)。騰訊相當於用三塊資產及微信一級入口換取得京東15%股權。
盡管微信為京東導流的效果也不確定,但雙方當时簽定的並非意向性“敞口協議”,可以說把能確定的都確定了下來,例如京東的入口放在微信哪個頁面,形狀、大小、位置,支付流程等。“最後基本上京東得到了它想要的。”
构成威胁是必须的!尤其是在移动端,市场的规模更高于电脑端。互联网就是流量影响一切,有巨大的流量,做什么都有优势。所以,微信购物的前景是非常的好的!同时给阿里系的威胁也是大大的。只是微信购物与淘宝天猫有着数量级上的巨大差别,所以短期内差距还是会很大。最后,中国的消费者是很看重“物美价廉”的,接地气的说就是“货比三家、哪里便宜就买哪里的”而这正是阿里系搞营销的特长~同时也是腾讯系的短板。所以,微信购物还要在很多的地方努力。
微信想演化出商业生态模式是路人皆知,不过以
赤果果地上购物入口
这种方式, 这次的进化很生硬啊,微信可能在移动商业生态模式中占据一环,甚至关键一环,不过不是现在,不是这种方式吧。这个入口能够唤起微信客户的什么需求?朋友圈也好,通信录加好友也好,都是自然而成的,这个入口至少缺了线下运营系统的适配,场景如何导入需要仔细考虑=。=不过,自互联网诞生以来,能够为现有需求提供更便捷的方案一般还是有生命力的。
分析一下,请轻喷。先明确一下此举的对象是谁。究竟是要从微信用户的池子里把本来不是京东的用户现在要转化为京东用户呢?还是本来没有移动购物习惯只在PC网页端购物希望转化为移动购物的京东用户呢?先看看数据,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份额看,手机淘宝和手机京东在一季度分别是78.3%和7.2%。一看就知道现有京东的移动份额和它在PC上的体量完全不匹配。即是说,京东现有用户购买习惯大部分都是PC上。京东要转移。App貌似是一个方法。但要强推一个App先有安装数然后再将用户转到App上,过程漫长切很费钱费力。推一个App妈蛋真的很难。何必非要有自己的App。App只是形式,京东的核心指标不是日活,要的是成交量。只要流量,有商品展示页,有支付流程,能完成订单就好。是不是显示着”来自京东“不重要。所以我觉得目的很明了,京东要的是个大流量入口,而且是快速不费劲不必考虑用户哪里来的入口。有完整支付体系,不必再做一个。有入口有订单有财报了。唯一需要京东考虑的是究竟微信用户和自己用户的重合度有多高。当运营活动“京东送10亿微信红包“一出来,重合的用户直接就知道在微信可以买京东的东西了。那目的就真达成了。
还是有一定可能的。虽然可能性不大。腾讯拍拍网做不起来,京东未必更好。大家可以想象下场景:1,假设我在孩子家长群是一个IT专家的角色,某天我发一个帖子:我家孩子买了XXX的手环天使。可以显示孩子的实时位置。这是可以影响形成购买的。(假设有推广费,可能会更加积极。)2,虽然目前我在淘宝买东西,既没法问熟人这东西怎么样?也没人推荐类似产品,这个在微信朋友圈是可能成立的。(快,整个联盟去。)3,京东/拍拍 要搞个同店淘宝翻录法,也就是不要钱,自动帮助你维护拍拍店,维持相同价格,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个看淘宝如何反制了。)腾讯好像马化腾也不是大股东了,没必要恶性竞争到这个地步 吧。再加个场景:某个手机/电子产品,如果我IT圈的朋友点赞远超过贬,购买的欲望会大大加强的。这个可以参考“smzdm"网站,里面”值得“比例高,购买欲望强烈得多。
目前已经在网上经常购物的人群占互联网总使用人数也就50%左右吧,所以网购的增量人口仍然是非常大的,在抢增量用户这件事情上,微信上的这个入口有太多优势了。 光这一点,就足于影响到整个的电商格局了。下面是对未来的一个事情发展推导:京东的交易额/流量越来越大,用户越来越多(上面说的获取增量用户能力要强于淘宝,意味着京东会员增长率,甚至增长会员值都有可能超过淘宝/天猫) ==》那些偏向于天猫的商家开始重视京东平台的网店运营(目前一些类目下天猫现在的运营成本已经超过京东平台了) ==》 京东平台的流量和交易额越来越大 ==》 更多天猫商家重视京东平台的网店运营。。
微信能够绑定银行卡之后,充值实际上是比支付宝方便的。但是每当我要充值的时候,我还是会很自然的点开支付宝。因为我在我的意识里面,微信是一个社交应用,支付宝才是跟钱打交道的。同理,我很难想像,当我需要购物的时候,我会点开一个社交应用,而不是官方的购物应用。
点没有帮助的老师能告诉我原因么,很是困惑啊…————————————————【补充】反对排名第一的答案。1.用户黏着度真的是有用的。2.微信的游戏并非颠覆了传统游戏市场,而是迅速占领了大部分手机游戏市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完全的两个概念,PC端游戏和移动端游戏也是。——————————————————看到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褒贬不一,其中大概贬微信的比较多,我说下自己的感觉。不想看我瞎扯的往下拉,后面有局势分析。【下文有个人喜好偏向,欢迎讨论】我应该算是微信的深度用户了,从内测一直用到现在,若干次卸载又若干次安装回来,印象里每次重装之后的第一句话永远是微信团队发来的“感谢您回到微信”问候语,现在只要手机开着,微信就一直保持后台启动。腾讯的产品经理在bat三家里面算是第一,放在业界也是一等一的水准。作为腾讯移动端战略级产品的微信,它的产品经理当然也是业界的一流水准。当然其他也有很多很不错的类似应用比如path、line、kakao talk、来往易信百度hi等等…不过就我自己周围的人(大学生群体)看来,有70%左右的人是微信的中度用户,30%左右算深度用户(朋友圈的种种我就不吐槽了…),我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哥们均是微信的中深度用户(我对中度用户的定义是,未必一直开着微信,但每天基本都会上几次查看下消息)。在大学生群体里,微信可以说是抓住了大部分的入口流量。说完微信,说下京东。刚听说京东那会我还在上高中,那会电商届淘宝一家独大,京东最大的对手还是当当网,两家为了抢占少的可怜的市场份额,价格战打的火热。现在回头看,昔日的当当网已被边缘化,而京东却已构建起了业界一流的物流体系,坐稳了中国B2C的头把交椅。目前买书的话我基本已经赖在京东了,加上前一阵有个挺敬佩的前辈去了京东,现在也算半个京东粉~—————【局势分析】—————那么,微信+京东较淘宝如何?首先前者这里,优势基本有四点:1.占有大量用户的微信用户群2.简单易懂到残忍的微信支付3.京东逐渐竖起起来的可靠品牌影响(特别是电器)4.京东快捷的物流体系问题也很明显:1.利润的分配问题。两家公司合作,利润的分配是永恒的主题。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关系。2.商品种类有限。京东作为B2C电商,也就具备了B2C公司的共有缺点,为了维护商品的质量,保证渠道,商品的丰富度必然无法和淘宝千万商家相比。3.改变大众的支付习惯。微信支付如何改变用户历年积累下来的支付宝使用习惯,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再看后者这里,三条优点:1.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用户消费习惯。2.淘宝多元化的商品种类,能想到的基本都能找得到。3.支付宝/余额宝。面临的问题:1.如何改变?现在B2C电商越来越多,面向的用户群越分越细,唯品会,聚美优品,凡客……甚至各种品牌也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在线商城,淘宝和天猫面临的危机是空前的,如何转型,如何迎接这场革命并在变革中谋求发展,这是一个大问题。2.支付宝优势衰弱。相比微信的简单支付方式,支付宝真的算不上便捷,当然你开了快捷支付另说。3.阿里产品经理文化欠缺。相比腾讯的产品经理文化,阿里可以说没有产品经理文化,相比之前的几次营销可以看出个大概。微信支付的第一次翻身仗应该是过年的送红包,微信团队也只是适时的推送了几条信息,就获得了除夕一天800w+的绑定量,不可谓不漂亮。而淘宝的营销却相形见绌,彩票几亿几亿的送,花钱如流水,却未收获与之相匹的效果。这方面真的还是与腾讯有差距。——————————————————先写这么多,手机码字好累…明儿用电脑继续。感谢看到这里的人,谢谢你们耐心听我啰嗦到了最后 :)
1、discovery是微信所有入口中流量最大的,远超我的银行卡。为移动端的购物行为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2、为什么唯品会、聚美等闪购形式可以在移动端有不错的表现,而淘宝手机至今还在靠PC上输血。品类的选择很重要,把握用户碎片时间里购物决策的不稳定性也很重要。
3、京东平台品类中3C家电类商品的贡献仍然占绝大多数,占GMV比重高达63%;日用百货等其他品类增长略高,2013年增速为79%;SKU数超过4020万,其中开放平台超过2.9万个商家贡献的SKUs数量超过3780万,京东自营仅占240万。4、3C和日用百货能否是移动端购物比较好的品类(品类选择,个人觉得日用百货更合适)?京东日益扩大的开放平台在移动端如何处理? 用户端的体验如何把握,闪购、特卖、 分类时颗粒度的把握等,相信京东中的专家们可以很好的解决。 短期内要超过淘宝天猫还是有些难,移动端购物的体验和习惯需要好好培养,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哪便宜去哪的节奏了。
1.没有找到合适的使用场景2.WAP体验很糟糕3.“京东植入微信”只有新闻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东和天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