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亿的地方债这次在周杰伦 一点点 试听的消化,而消化的主体是银行

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地方政府投资几十万亿是否疯了
&&&&&&&&&据相关不完全统计,今年2月以来,光是十多个省份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就超过了20万亿元。获悉这样消息,第一反应是,地方政府是不是疯了?
一方面是中央不断强调要调整经济结构,李克强总理更是直言不讳: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却不断拍脑瓜式继续投资大跃进,并且,规模之大,远超2008年。
中国目前主要经济困境,很大程度是盲目依靠单一投资拉动造成的,形成了粗放低效高耗的产业格局,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资源透支以及环境恶化后果更令人忧虑,不着手内在释放人心和解放创造,企图再靠一味的投资拉动来激活中国经济,无疑是死路一条。
地方政府为何乐此不疲,其实只是一种“装疯卖傻”。
从制度根由上,是这些年地方权力不受约束的状态,达到一个巅峰,地方官员好大喜功,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尽管这让一些忘乎所以的官员被“巅”下来不少,但大部分仍乐在其“巅”而安然无恙,如此状态,又必然让“争权夺利”成地方政府的工作常态,而这种计划式的投资拉动计划,是最好的工具之一。
惟GDP的政绩观说事备受诟病,说变却没变,官员们知道,搞好环境和民生,都是真费力气的活,比追逐花里胡哨的GDP要难得多。钱是别人的,资源是国家的,环境是后人的,升官发财,还要靠这种不计成本的投资拉动,一把玩完,短期见效,而只有不择手段将投资拉到自己的辖地,才可能是自己的。
最近,惠誉和穆迪两大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中国主权债务评级,而地方债务风险加剧是最主要的原因。地方政府的一些“胡作非为”,正成潜伏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定时炸弹。但地方债即便已达30多万亿,在地方官员看来都无所谓,投资借贷仍是大胆往前走,不回头。
地方官员走马灯式调换,谁会管你后边怎么样,谁会担忧地方债将来可能毁了中国经济,着急的反而是:自己的省怎么不能把这30多万亿都搞来,搞多少,搞砸了,既然都不和相关官员进行责任挂钩,不搞的,搞少的,自然就成了最傻的官员,也成了无能的官员。政府主导的诸如光伏产业等形成巨大损失,除民间参与资本买单倒霉外,有那个官员受到惩罚了,此种案例比比皆是。
  虽然这20多万亿元投资计划,很多仍是停留在“假大空”阶段,也不会都是政府直接投资,可能会拉动一些民间资本跟进,但考虑地方政府目前债务窘况,下一步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信托公司进行的变相举债投资,在完全放弃基本举债道义和很多地方政府实际已不具偿还能力情况下,其明知故犯的行为,是否涉嫌欺诈?事实是,不少地方官员还沉溺于就此成功的沾沾自喜中。
当然,地方政府这样继续干,也隐藏了一个说不出来的苦衷。
地方经济危机重重,只有不断地用更高投资规模来掩盖过去问题,才能短期不露底牌,甚至,拉到的投资,是给一些本该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企业去周转了,用行政手段阻挠了本该通过市场进行的优胜劣汰,又让相关企业维系了半死不活。比如中国的钢铁和水泥等行业,不少还是国企,2012年以来出现严重的亏损。市场化的路不走,只能走这种不伦不类的移交矛盾路。
中国经济放缓时,正应是调整结构解决发展质量和环境资源可持续修复契机,正应是增加基础社会保障消化贫富差距过大契机,反其道而行之,必将加大固有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内在不平衡,庞大的投资刺激计划,也必然伴随货币大量增发,让通胀难以控制,民间消费被扼杀,普通民生愈加艰难,这不是投资刺激,这是矛盾刺激。
中央政府应旗帜鲜明制止地方政府这种“不务正业”,核心是要解决“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问题,属于市场权力还给市场,通过法制强化公平竞争环境,大规模压缩政府人员暂时困难,那就严格控制政府开支,少增加社会税费负担,至少是一个重要缓冲。以上问题如果迟迟不见大动作,今年货币供应一再创出历史新高,无法打消对重走经济旧路的疑虑。
善加利用民众对“习李新政”的期待,凝聚不深化改革没出路的共识,冲破利益集团阻碍,眼下至关重要。否则,地方政府如此疯下去,中央政府处境危矣!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5-09 01:0205-09 01:0505-09 01:0505-09 01:0805-09 01:1105-09 01:1105-09 01:1305-09 01:1305-09 01:1405-09 01:14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6 开心网地方政府投资几十万亿是否疯了
地方政府投资几十万亿是否疯了
据相关不完全统计,今年2月以来,光是十多个省份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就超过了20万亿元。获悉这样消息,第一反应是,地方政府是不是疯了?
一方面是中央不断强调要调整经济结构,李克强总理更是直言不讳: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却不断拍脑瓜式继续投资大跃进,并且,规模之大,远超2008年。
中国目前主要经济困境,很大程度是盲目依靠单一投资拉动造成的,形成了粗放低效高耗的产业格局,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资源透支以及环境恶化后果更令人忧虑,不着手内在释放人心和解放创造,企图再靠一味的投资拉动来激活中国经济,无疑是死路一条。
地方政府为何乐此不疲,其实只是一种“装疯卖傻”。
从制度根由上,是这些年地方权力不受约束的状态,达到一个巅峰,地方官员好大喜功,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尽管这让一些忘乎所以的官员被“巅”下来不少,但大部分仍乐在其“巅”而安然无恙,如此状态,又必然让“争权夺利”成地方政府的工作常态,而这种计划式的投资拉动计划,是最好的工具之一。
惟GDP的政绩观说事备受诟病,说变却没变,官员们知道,搞好环境和民生,都是真费力气的活,比追逐花里胡哨的GDP要难得多。钱是别人的,资源是国家的,环境是后人的,升官发财,还要靠这种不计成本的投资拉动,一把玩完,短期见效,而只有不择手段将投资拉到自己的辖地,才可能是自己的。
最近,惠誉和穆迪两大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中国主权债务评级,而地方债务风险加剧是最主要的原因。地方政府的一些“胡作非为”,正成潜伏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定时炸弹。但地方债即便已达30多万亿,在地方官员看来都无所谓,投资借贷仍是大胆往前走,不回头。
地方官员走马灯式调换,谁会管你后边怎么样,谁会担忧地方债将来可能毁了中国经济,着急的反而是:自己的省怎么不能把这30多万亿都搞来,搞多少,搞砸了,既然都不和相关官员进行责任挂钩,不搞的,搞少的,自然就成了最傻的官员,也成了无能的官员。政府主导的诸如光伏产业等形成巨大损失,除民间参与资本买单倒霉外,有那个官员受到惩罚了,此种案例比比皆是。
  虽然这20多万亿元投资计划,很多仍是停留在“假大空”阶段,也不会都是政府直接投资,可能会拉动一些民间资本跟进,但考虑地方政府目前债务窘况,下一步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信托公司进行的变相举债投资,在完全放弃基本举债道义和很多地方政府实际已不具偿还能力情况下,其明知故犯的行为,是否涉嫌欺诈?事实是,不少地方官员还沉溺于就此成功的沾沾自喜中。
当然,地方政府这样继续干,也隐藏了一个说不出来的苦衷。
地方经济危机重重,只有不断地用更高投资规模来掩盖过去问题,才能短期不露底牌,甚至,拉到的投资,是给一些本该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企业去周转了,用行政手段阻挠了本该通过市场进行的优胜劣汰,又让相关企业维系了半死不活。比如中国的钢铁和水泥等行业,不少还是国企,2012年以来出现严重的亏损。市场化的路不走,只能走这种不伦不类的移交矛盾路。
中国经济放缓时,正应是调整结构解决发展质量和环境资源可持续修复契机,正应是增加基础社会保障消化贫富差距过大契机,反其道而行之,必将加大固有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内在不平衡,庞大的投资刺激计划,也必然伴随货币大量增发,让通胀难以控制,民间消费被扼杀,普通民生愈加艰难,这不是投资刺激,这是矛盾刺激。
中央政府应旗帜鲜明制止地方政府这种“不务正业”,核心是要解决“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问题,属于市场权力还给市场,通过法制强化公平竞争环境,大规模压缩政府人员暂时困难,那就严格控制政府开支,少增加社会税费负担,至少是一个重要缓冲。以上问题如果迟迟不见大动作,今年货币供应一再创出历史新高,无法打消对重走经济旧路的疑虑。
善加利用民众对“习李新政”的期待,凝聚不深化改革没出路的共识,冲破利益集团阻碍,眼下至关重要。否则,地方政府如此疯下去,中央政府处境危矣!
发表评论:
馆藏&2939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关于地方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关于地方债
上传于||文档简介
&&地​方​债​高​筑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陈 虎:地方政府投资几十万亿是否疯了
【来源】财经博客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时间】 09:15:00
  据相关不完全统计,今年2月以来,光是十多个省份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就超过了20万亿元。获悉这样消息,第一反应是,地方政府是不是疯了?
  一方面是中央不断强调要调整经济结构,李克强总理更是直言不讳: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却不断拍脑瓜式继续投资大跃进,并且,规模之大,远超2008年。
  中国目前主要经济困境,很大程度是盲目依靠单一投资拉动造成的,形成了粗放低效高耗的产业格局,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资源透支以及环境恶化后果更令人忧虑,不着手内在释放人心和解放创造,企图再靠一味的投资拉动来激活中国经济,无疑是死路一条。
  地方政府为何乐此不疲,其实只是一种“装疯卖傻”。
  从制度根由上,是这些年地方权力不受约束的状态,达到一个巅峰,地方官员好大喜功,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尽管这让一些忘乎所以的官员被“巅”下来不少,但大部分仍乐在其“巅”而安然无恙,如此状态,又必然让“争权夺利”成地方政府的工作常态,而这种计划式的投资拉动计划,是最好的工具之一。
  惟GDP的政绩观说事备受诟病,说变却没变,官员们知道,搞好环境和民生,都是真费力气的活,比追逐花里胡哨的GDP要难得多。钱是别人的,资源是国家的,环境是后人的,升官发财,还要靠这种不计成本的投资拉动,一把玩完,短期见效,而只有不择手段将投资拉到自己的辖地,才可能是自己的。
  最近,惠誉和穆迪两大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中国主权债务评级,而地方债务风险加剧是最主要的原因。地方政府的一些“胡作非为”,正成潜伏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定时炸弹。但地方债即便已达30多万亿,在地方官员看来都无所谓,投资借贷仍是大胆往前走,不回头。
  地方官员走马灯式调换,谁会管你后边怎么样,谁会担忧地方债将来可能毁了中国经济,着急的反而是:自己的省怎么不能把这30多万亿都搞来,搞多少,搞砸了,既然都不和相关官员进行责任挂钩,不搞的,搞少的,自然就成了最傻的官员,也成了无能的官员。政府主导的诸如光伏产业等形成巨大损失,除民间参与资本买单倒霉外,有那个官员受到惩罚了,此种案例比比皆是。
  虽然这20多万亿元投资计划,很多仍是停留在“假大空”阶段,也不会都是政府直接投资,可能会拉动一些民间资本跟进,但考虑地方政府目前债务窘况,下一步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信托公司进行的变相举债投资,在完全放弃基本举债道义和很多地方政府实际已不具偿还能力情况下,其明知故犯的行为,是否涉嫌欺诈?事实是,不少地方官员还沉溺于就此成功的沾沾自喜中。
  当然,地方政府这样继续干,也隐藏了一个说不出来的苦衷。
  地方经济危机重重,只有不断地用更高投资规模来掩盖过去问题,才能短期不露底牌,甚至,拉到的投资,是给一些本该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企业去周转了,用行政手段阻挠了本该通过市场进行的优胜劣汰,又让相关企业维系了半死不活。比如中国的钢铁和水泥等行业,不少还是国企,2012年以来出现严重的亏损。市场化的路不走,只能走这种不伦不类的移交矛盾路。
  中国经济放缓时,正应是调整结构解决发展质量和环境资源可持续修复契机,正应是增加基础社会保障消化贫富差距过大契机,反其道而行之,必将加大固有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内在不平衡,庞大的投资刺激计划,也必然伴随货币大量增发,让通胀难以控制,民间消费被扼杀,普通民生愈加艰难,这不是投资刺激,这是矛盾刺激。
  中央政府应旗帜鲜明制止地方政府这种“不务正业”,核心是要解决“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问题,属于市场权力还给市场,通过法制强化公平竞争环境,大规模压缩政府人员暂时困难,那就严格控制政府开支,少增加社会税费负担,至少是一个重要缓冲。以上问题如果迟迟不见大动作,今年货币供应一再创出历史新高,无法打消对重走经济旧路的疑虑。
  善加利用民众对“习李新政”的期待,凝聚不深化改革没出路的共识,冲破利益集团阻碍,眼下至关重要。否则,地方政府如此疯下去,中央政府处境危矣!
【】 【】审计署摸底地方债:不知道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_新浪新闻
审计署摸底地方债:不知道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中广网北京7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昨天,审计署官网发布消息,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本次全国性审计工作将于8月1日起全面展开,全国审计机关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的摸底和测评。
  政府欠债,这和老百姓的关系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先从今天的股市开始说起:今日沪深两市双双低开,截止收盘沪指报1976.31点,跌34.54点,跌幅1.72%,深成指报7668.54点,跌174.82点,跌幅2.23%,两市逾百股跌幅超过5%,其中地产、银行等板块跌幅居前。对此,财经媒体普遍认为这和审计署彻查政府债务的消息有着密切关联。
  市场担忧致股市下跌 银行和地产成重灾区
  开元证券研究所高级策略分析师杨海
  杨海:市场对于政府债的审查风暴感到担忧,投资人最担心的还是地方政府债。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债问题到底有多大,现在还很难说清楚,必须要等到进一步核实之后,才能看到相关数据。因此在正式数据没有公布之前,市场有一些恐慌。
  银行和地产为什么会成为重灾区?
  杨海:银行房地产行业跟目前国内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很大关系,地方上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卖土地,也就是土地财政收入,土地又与房地产开发建设有密切关系,两者之间把银行作为一个中间体,政府债大部分是通过银行,大量资金通过贷款的渠道流向了政府投资项目,所以银行和房地产两个行业跟政策有着密切联系。
  审计署是在摸底 市场不应过度解读
  杨海:市场投资人不应过度解读,首先,这是新一届政府想要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真正的规模以及偿债能力的情况,对于未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等政策形成一个良好的铺垫,也就是说这个政策是短期利空,但是长期还是带有利好的政策。为下一步稳增长的政策提供一个基础的数据。可能市场担心地方债务数目过多,会减持部分国有股,拿这个资金来堵这个窟窿,这种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平复。
  中国不会出现破产城市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张天蔚
  张天蔚:一谈到地方债务大家会想到底特律,但是中国肯定不会出现破产城市,连一个县城都不会。我们和美国不一样,出现危机的时候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负责,所以一定会出手相救。破产是不会。
  地方债务过重会受影响居民生活
  张天蔚:但是一个地方债务过重,出现偿付困难,公共服务一定会紧缩,这种紧缩会给居民带来影响。如果城市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紧缩开支,增加税收,不管是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布置,还是地方性的所谓税收、税费,增加一点收入,对于市民的影响还是会有的。
  张天蔚:另外有一些专家会担心,如果出现全国性的地方债风险,会不会给银行系统带来冲击。我们知道银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融资平台,真的出现地方债务偿债危机,银行首当其冲受冲击。所以银行股受冲击,除了刚才谈的因素之外,和大家担心这种系统性风险也有关系。
  中国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但要区别对待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财经专家贾康
  贾康:美国说的地方政府破产的概念是借用了企业的破产概念,而实际上与企业破产有明显的区别,地方政府破产不是说地方政府就不存在,破产处理是在新阶段上不理旧账,把旧账做一个了结,所有的事情按照比照着破产清算的方式做个了结之后,使地方政府更好的履行职能,这样一种机制它的合理内涵在中国可以借鉴,但是它的方式绝对不能简单套用,所以在概念上不宜把地方政府破产的概念套用到中国来。回到中国的现实问题来说,还是怎么样合理的防范地方债的危险,要有一定前瞻性的考虑,把防范机制尽量做到位。
  关于风险和化解的问题,贾康的观点是:总体可控,但一定要区别对待。
  贾康:潜在风险如果按照已经有的信息来看,第一总量上是在安全区的,2010年审计署提供了10.7万亿的总量概念。第二要特别关注某些局部,某些项目风险明显偏高,主要是有一些揭示出来债务率表现,但是债务率高并不一定出风险,还是要跟踪防范风险,这就是要区别对待具体讨论的。从中长期来看,追求治本为上,制度建设方面堵不如疏,具体的要领,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
  地方缺钱想尽各种办法
  由于融资渠道有限,有地方政府在内部人员身上打起了主意。中国之声曾在去年对某地镇政府"摊派集资"的事件进行过报道。这个镇曾以财政困难为由,向镇属机构、事业单位和村委的工作人员下达了融资任务。
  镇政府"摊派集资"之所以底气十足,正是因为有地可卖,指望卖地"所得的钱远远超过我们融资的总和。" 利息高,还有土地担保,好像可行啊?可是却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早在2009年,财政部就发文,坚决制止地方财政违规担保向社会公众集资的行为。我国的《担保法》以及央行关于《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法律法规当中,也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无权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等社会公众集资,用于开发区、工业园等的拆迁及基础设施建设。
  "摊派集资"事件经中国之声曝光后,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后也进行了整改,集资款返还了当事人。
  不过,从那时起到现在,地方缺钱想各种办法的事却是此起彼伏。
  比如卖地:在去年宏观调控,土地市场遇冷的情况下,湖北省10个县市领导齐刷刷地出现在五星级酒店,亲自登台推介辖区土地,而相似的推荐会同一天也发生在四川眉山。
  再比如民间借贷。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河南安阳,在2009年做出让安阳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承诺。这项名为"城建三年"的计划需要总投资600亿元,由140个项目支撑。媒体报道,去年起,安阳高新区开始求助民间借贷。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府为发工资向当地企业借钱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兰亚红
  前不久,《财经国家周刊》的记者在鄂尔多斯调查则发现:去年春节前,为了给公务员发放工资,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府已经开始向企业借钱。
  今天下午,中国之声也采访了报道这一事件的《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兰亚红。
  记者:据你们了解当地政府的债务有多大?
  兰亚红:当时联系的鄂尔多斯政府进行采访,但是关于政府债务这个数字在政府这边应该是保密的吧,不会跟你透露具体的债务是多少,但是我综合房地产企业的说法,还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一些公务员的说法,还有对鄂尔多斯做长期债务研究一些学者的说法,综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概2千多亿。
  记者:每年的财政收入大概有多大呢?
  兰亚红:当时我做采访的时候,他说了1到5月份的财政数字,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大概是300多亿。
  记者:也就是说,如果保持这个速度匀速的话,显然这一年的财政收入是不够还债的?
  兰亚红:肯定不够的,因为300多亿只是说全部的收入,能够留做还债是不用想的。
  记者:好像这也不是当地区政府第一次找企业借钱。
  兰亚红:只要你在鄂尔多斯去采访或者是亲身去呆那么几天,可能会有各种信息向你反映,因为鄂尔多斯那么多企业,所以各种信息都会能够考证鄂尔多斯找企业借钱的事实。
  记者:对于屡屡被借钱当地的企业回应是什么?
  兰亚红:两种情况,大部分情况企业肯定就是忍气吞声,因为受所在区级政府的管辖不得不做,有少数的企业所在区级政府,另外的区级政府向他借钱,这种情况企业也选择没有钱不借,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是被迫的吧,忍气吞声还是把钱借给政府。
  记者:在你看来这件事在当地造成了哪些影响,我看你们的报道好像更多的谈到了三角债的问题?
  兰亚红:现在政府欠企业的钱,企业欠各种典当行或者融资公司、民间借贷老板,欠民间放贷老百姓的钱,民间放贷老百姓的钱被压在停工的房产项目上,所以形成了一个解不开债务的结,只有政府把企业的欠债还上。
  1-6月份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1.67万亿 同比增46.3%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
  记者:您近些年来一直在做土地出让金的分析和调查,我们想知道,今年上半年,全国整体的土地出让金,也就是俗称地方政府的卖地所得,大概有多少?
  陈晟:1-6月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概是(1.6722)万亿,整个的增长是46.3%同比。
  主持人:比2012年上涨了46.3%。
  陈晟:对。
  主持人:这个土地出让所得占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概多少比例?
  陈晟:我们要看两组数据,一个全国政府性的基金收入,一般我们的土地出让收入归为政府性基金收入,这一块1-6月份收入2.1万亿左右,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了这个收入的大概79%左右。如果我们要算是全国的财政收入的话,1-6月份大概6.3万亿左右,财政收入是增长了12.3%。财政收入尽管同比增长,但是增幅下降,但是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出让收入倒是增长了46.3%,实际上还是在加速。
  地方债一年比一年严重 很快会出现第二个鄂尔多斯
  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
  主持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目前来看,债务规模总量仍在安全区,但需防范某些局部地区和具体项目出现的债务风险。不过在这个大方向的判断上,您似乎要更悲观一些?
  叶檀:对,因为我比较悲观,审计署公布的两次情况显示,2011年要比2010年严重,2012年更加严重一些。而且各个机构对于地方债预测不一样,有预测的地方债高达几十万亿,现在是不是高达20万亿?我们再说一个直观的现象,6月份稍微紧缩一点发现银行间市场出现类似于钱荒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资金链绷的很紧,而且地方债的平台现在也是岌岌可危的。
  主持人:您前两天在博客里的个人判断认为,很快,我们会看到第二个鄂尔多斯和温州,为什么这么说?
  叶檀:其实像鄂尔多斯是个非常典型的城市,是一个资源性依赖的城市,一旦资源价格下降财政就没有来源。有很多类似于鄂尔多斯的城市,比如说最近出现的神木,同样也是如此,它也是煤炭依赖型城市,最近民间的借贷市场也出现的崩溃。温州是另外一个情况,温州是出口依赖型的城市,一旦出口下降,以传统制造业、出口为主的这些中小城市,也出现了一个岌岌可危的现象,跟温州相似非常依赖于出口那些小城市,情况又能好到哪儿去?我们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必须让市场来接盘政府资产和负债
  叶檀:这一次跟以前应该不一样,实际上每隔10年左右我们都会出现一次比较危机的状况,以前是通过剥离坏帐、给银行注资、让银行上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给地方政府继续贷款,让地方政府来渡过眼前的危机,这个只是击鼓传花把大战挪到日后。现在这一次我想应该跟以前不一样,首先是要市场化,把还值钱那些企业,把值钱一些政府的资产尽快出手到市场,由市场来接盘的话,它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是解决长远之计的办法。我们现在必须要让市场来接盘现在政府资产和负债。
  主持人:政府债务的彻查和我们百姓生活之间的关联,这方面您怎么看?
  叶檀:我想跟所有人的关联都是非常密切的,可以想象,如果说鄂尔多斯的情况一旦蔓延到重要的城市,比如说蔓延到武汉、太原这样的省会城市,恐慌情绪就会蔓延,大家会预计未来债务可能会崩盘,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拿着现金,所有的资产价格都会下降,股票会下降,房地产的价格也会下降,这时候你持有的所有的资产都是不保险的,其实就是相当于一个金融崩溃,所有人的负债都在上升,而它的资产价格在下降,所有人的财富都缩水了。
  不知道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经济学家马光远
  审计署2011年普查公布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又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抽查,也就是说这次只相隔半年又再次安排审计政府性债务,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这与目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马光远:现在主要是今年以来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动性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比较担心,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地方债还有房地产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复苏会造成什么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摸清底牌非常重要。
  主持人:这是不是在说,前一阵子大家非常关心的所谓钱荒、钱紧,和各级政府债务也有关联?
  马光远:如果说是一个钱荒的话,是一个大钱荒的概念,从国际上去话,可能美联储收紧货币,对整个全球的流动性产生一个影响。第二个从国家层面去讲,货币政策现在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基调上,我们要对以前的基本状况进行摸底,这个“荒”可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影响到地方政府,影响到行业,影响到企业。流动性今年到下半年是很重大的课题,对地方债摸底这也是我们管理流动性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这次的审计,可能也在为更深层次的财政改革做准备。
  中国经济时报研究所所长焦建国:就是说我们现在是5级办政府,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乡镇政府,还有一个村委会,税收和支出政府到底谁应该干什么,谁应该收多少钱,就是事权和财权,事权和财力对称,就是要调整事权和财权的匹配。
  主持人:我不知道焦先生的观点您个人认可吗?
  马光远:我想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我们社会可能更侧重讲的是在目前这个体制下,怎么样来管理地方政府的债务,怎么样控制流动性的风险,这是最重要的。目前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风险有多大,风险的引爆点在什么地方,风险的各种各样的表现怎么样。我们不知道所以要摸底。最不确定的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至于说是未来财权事权匹配问题,我想这是我们未来整个财政包括预算包括支出等等一系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长效的,但是目前最关键我们要知道地方债有多少,风险有多大,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原标题:审计署摸底地方债:不知道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杰伦 一点点 试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