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pp展示模板APP效果怎样?做过的来讲讲。

提到App广告,相信大家想到最多的是“扰人”两个字。此前我们曾做过一份调查,征集手机应用中的哪些问题最让人忍受不了,其中选项有广告、BUG、频繁推送等,但调查结果最终显示,人们最无法忍受的仍然是扰人的广告,比例高达33%,可见问题的普遍性。不过,有问题就会有机遇,有机遇,事情就会发生转机。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以及思路的不断探索,我们欣喜的发现,App与广告之间的关系正逐渐发生着奇妙的变化,一些创新App的诞生告诉我们,App广告不应该是扰人和烦恼,反而应该是新奇、方便与实惠……以往App与广告的关系虽然免费应用内置广告是开发者的无奈之举,但不可避免的是牺牲了用户体验为代价。很多应用广告出现在屏幕最下方,多则切换或动态形式对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使用效率,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感受。除了通栏式广告,应用中也不乏弹出式全屏广告,以及强制性阅读的半屏广告,这些广告更是令人苦恼不堪。我们不能说,应用中内置广告是完全不可取的,好在用户的反馈也一直在改变着开发者对整个行业的重新思索和探讨,应用和广告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APP广告带来哪些改变
应用底部广告通栏固然很令人烦恼,那有没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既不引起用户的反感,也能让广告商获得有效的宣传价值?我们认为“APP后台”广告界面的出现,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改变,让用户不仅不会排斥,甚至还会希望有更多广告出现的机会。“APP”之所以改善了人们对应用广告的看法,最大的原因在于它采用了一种创意且讨巧的方式,将位于应用下方的通栏广告“移植”到了界面上,不会影响到任何的使用体验.如果你对当前广告不感兴趣,可以选择不去看它,,所以你几乎感觉不到以往广告的“强施于人”。而对于广告主来讲,APP界面显示广告的效果,要远超于应用底部小条通栏的效果。另外,由于可以按照商家的合作投放不同产品和种类的广告,最终效果也会更为的精准和有效。就目前应用的反馈来看,这项技术还是大有可为的。据统计目前我国手机使用率达到75%,下载率达到50%,使用率达到30%。有希望成为新时候的后起之秀。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文艺小清新们,为了收获意外之喜,喜欢说走就走,背包上路。10款吃喝玩乐用的外出旅游APP,干货分享,旅行带着从看朋友的朋友圈,在一些微信群里看热闹,到自己在微信里做分享,被越来越多地拉入到多个群里,再到现在每天都会有苹果新品发布会感刚刚结束,每一次发布会苹果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可能改变世界的创新,即将开售的iPhone6s将搭载新的操作系统——iOS9,但iOS9的一些新功能可能涉嫌“抄袭”,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略有争议的iOS9新功能。现代人有个科技通病:反复打开手机看有没有新消息,或者刷微博、刷推生活总有很多怎么办,但如今你做啥app都能跟上你的脚步了。怎么规划婚礼事项和时间最靠谱?用APP筹备婚礼、用微信上发喜帖、用支付宝收礼金……这些上一代看起来不靠谱的玩意儿,能在混乱的婚礼筹备中为你杀开一条血路。Wedding+的开发者声称,他们吸取了App Store中所有相关软件的优点。Wedding+支持婚礼倒计时,有好用的待办事项清单,包括任务名称和详细信息、日期,以及是否完成,如果是未完成的事项,会在主屏幕上以徽章号码的形式显现。还能管理婚礼中几大重要事项:费用、客人和收入与礼品。比如客人可以分为新娘一方和新郎一方,收入则包括客人姓名、详情、礼品详情以及备注。这个APP还可以计算婚礼费用总额,总的客人数,每位客人的成本,总收入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考虑到了宗教信仰的用户,软件适用于所有的宗教仪式,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以及佛教等。筹备婚礼时有个万能的超支借口:“一辈子就这么一次……”Mint的好处在于使用直观到令人崩溃的展示方式,在预算临近超支阶段发出“触目惊心”的警告,并呈现出你可怜的余额。他还有通过直观视觉图表展示婚礼筹备开支状况、纠正用户不良购买习惯等丰富功能,有效给你发热的脑子来场冰桶挑战。Appy Couple是APP程序与网站相结合的产物,提供一个可以永久保存、并且查看方便的私人专属空间,用户只需要一次性缴纳36美元(约合人民币218元)的费用就可以在此专属空间内存储各种婚礼细节,同时可以将此空间与前来参加婚礼的宾客们共享,并允许宾客上传婚礼的照片以及细节感受等等。宾客在上传照片的过程中,还可以添加各种不同的滤镜以及颜色效果。Zola Registry是一款新婚礼物挑选程序。新人们可以在App上挑选自己中意的新婚礼物,然后喊你的朋友们买买买!此外,这款App还可以通过条码扫描来添加,操作便捷。较为贵重的礼物可以指定由几位好友共同赠送。除了挑选实体礼物之外,新人们还可以通过这款程序进行集资,通过亲朋好友的礼金度蜜月或者实现自己的小愿望。从见双方父母到婚纱礼服,再到婚后蜜月,APP全程指导。内含新人初见家长指南、婚检注意事项、婚纱摄影、婚礼用户、婚礼策划、结婚礼节、甜美蜜月、结婚首饰、婚礼人员配置、婚礼证词推荐、到蜜月旅行指南,还有备忘录功能。被称为婚纱女王著名华裔设计师王薇薇(Vera Wang)推出的一款婚礼应用,应用的亮点在婚纱,爱美的姑娘都会为APP里样式繁多又漂亮的婚纱抓狂,不仅图美,解说也很详细,无论是计划婚礼还是学英文都很棒。<img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src="http://i梦幻西游手游,大堂带6件物理暴击,效果怎么样,见识过的来讲讲_百度知道
梦幻西游手游,大堂带6件物理暴击,效果怎么样,见识过的来讲讲
提问者采纳
全身加一起也就百分之十吧!打十次出一次暴击!但是花钱得不少
提问者评价
手机游戏第一门户网站
其他类似问题
有概率!肯定不高!你的所有都最好了!你就差这个你带不带?现在关注公众v新号app8090可以领取游戏礼包啦望采纳谢谢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手游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App运营有许多方法,消息推送(Push)是其中一种,它因投放精准、成本低廉而著称,能起到提醒用户、增强用户黏性的作用,是产品及运营团队常用的手段。消息推送虽然免费有效,但若使用不当也会打扰到用户,甚至导致用户卸载应用。问题是,如何在有效运营和用户体验当中保持平衡?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场景化消息推送。
如今的应用消费越来越场景化。基于用户具体、特定的场景,推送合适内容,更能驱动用户的使用行为,养成使用习惯。最好的例子便是今年火爆全国的微信红包,几乎所有媒体都打出了中国互联网进入场景时代的标语。想让用户在手机众多App打开你的应用,根据用户场景推送消息正是绝佳方法。
一、适用于消息推送的场景和内容
先说我个人的体验,猫眼电影在周五时为我推送周末的观影指南,美团在我到达餐厅时推送相应团购优惠,支付宝钱包在我试图连接wifi时推送免费赠送上网时长的消息。我一方面感叹App的人性化和实用性,一方面立即打开查看,而我手机其他同类型的App都在“沉默”着。根据不同App和用户使用场景,我整理了一些例子。至于推送频率,社交类App可每日推送(用户希望及时得到好友消息),资讯类、工具类可一周2-3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切忌推送次数不宜过多,宁滥勿缺。
二、要注意些什么
1、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推送,尽量避开用户休息时间(晚上22:00-早上8:00)推送,减少对用户的干扰;
2、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精准推送。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渠道、活跃度等维度对用户分群,从数据去提炼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对不同的用户群推送不同的内容,能大幅度提高消息的准确度和匹配度。例如一些视频App就利用大数据,针对不同用户的观剧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消息推送,订阅视频、同类视频更新提醒,而且常在晚上6点后推送,正是人群观影高峰期前段。百度视频App就宣称,其精准推送使得用户打开消息推送的比例提高了3-5倍;
3、结合热点,挖掘用户喜闻乐见的内容进行推送,用户关注度更高。以下是两个健身类App的消息推送对比,尽管都是下午时间段推送,但是第二个结合统计数据和好友PK的消息,更能激发起用户的锻炼欲望;
4、做好从消息到应用着陆页的衔接。用户点击后应提供相应的页面,步骤简单,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想要的东西。例如某团购App 在节假日发来一条抢红包的通知,但是我点击后确是App的首页,我还要费力从消息中心找到红包活动页面。这样的体验很不好。Don’t make me think,不要让用户思考。产品和运营人员都应该牢记这一点;
5、将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用户。由用户来决定是否要接收消息推送,尊重用户。如果用户被消息打扰却找不到取消按钮,冲动之下可能马上卸载App。这样导致用户的流失更是得不偿失。
更多精彩 免费
前言:在创业做自媒体之前,我在一家公司做运营总监的职位。再此之前,我自己创办过一个的博客。总体来说,我关注App运营这个行当大概有2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初入门的App运营者,应该做那些什么工作呢?这个行当里又有哪些潜规则呢?
首先我们来解构下App运营这个职位。运营这样一个岗位包含的内容很杂,有渠道推广,有数据分析,有产品包装,有活动策划等等。在2012年到2013年这两年,事实上,各家公司的运营核心是放在渠道上,对产品的真正运营相对来说较少,而且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到产品数据分析和用户挖掘上,也没有在老用户的留存率上做文章,而更多的是做渠道,做用户。
大部分App创业公司的运营岗位就是渠道推广,就是通过跟安卓市场,360手机助手,91助手这样的渠道商做关系或者买广告位。因为App的用户增长主要来源于此,如果跟这些渠道搞好关系,争取到诸如首发这样免费推荐位,将能对用户量有质的提升。所以,更多的公司的运营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做预算,然后找渠道。
跟这些渠道的合作方式无非三种,一种是付费合作,那很简单,谈好价格付钱。第二种是免费,主要是就是首发,还有就是跟渠道的运营小伙伴搞好关系让帮忙给个免费的位置等,第三种是活动奖品合作,简而言之,就是渠道商会逢年过节策划些活动,需要奖品赞助然后提供给赞助的CP一些推荐位,还有就是原来安卓和安智会搞些论坛活动(转化率不高,不建议做)。
在上家公司,我亲力亲为的跟渠道打了半年的交道。当时我自己整理了一个表,将各个渠道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高、中、低三档。其中高等级的渠道包括有google play,豌豆荚、小米应用商店、安卓市场、360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91手机助手、百度等。中等的包括移动MM、华为智汇云、安智市场、机锋市场、应用汇、N多市场、木蚂蚁、联通沃商店、电信天翼商店、联想乐商店等。低等级的就是当时已经用户量很少的渠道如十字猫等。
对于高等级的渠道是重点维护对象,关注频率是每日。这些渠道的用户量比较大,所以需要每天观察渠道的用户增长情况,看位置的变化等,这些高等级的渠道也是产品新版本首发的主要选择。根据我的经验,豌豆荚和360手机助手,还有腾讯应用宝和百度这几家渠道的首发效果是最好的。其次是小米,安卓市场等。
对于中等级的渠道是次要维护对象,无需每日关注,可以留意下他们的活动什么的,跟渠道的小伙伴搞好点关系,争取些免费的推荐位,或许能带来一些量。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跟他们做产品首发合作,效果将很不理想,我记得有一次跟天翼商店合作首发,一天来了不到一百的量,差点哭了。
对于低等级的渠道基本上保持更新就行,基本上不用花精力在上面。因为无论你再如何努力,它也给不了你用户。因为它本身就没用用户。
大浪淘沙,如今有量的渠道也就那么十来家了。而且这些渠道基本上也是向钱看齐了。对于一些土豪公司来说,你们就找准给力的渠道抡起袖子砸钱吧,而对于一些屌丝创业公司来说,做App运营想免费求用户量真是比登天更难了。
下面再具体讲讲App运营的一些潜规则。
1、关于首发:
豌豆荚、360手机助手、小米等每月都可以申请一次免费首发的机会。首发联系人是他们的运营人员。具体谈首发的时候,要有理有据有礼有节,适当为市场的运营们想想,让大家做事都方便一些。目前接触到的豌豆荚的运营比较nice,但是比较忙,一般就是发邮件确认,安卓市场和小米商店的运营也很好,360手助的运营比较忙,都是小姑娘,可以好言好语哄着。百度的首发需要填一堆条条框框,按照规矩填了就好。还有首发最好提前一周或更早一点预约安排,不然很可能没有排期。
2、产品特权功能:
将产品收增值服务费的功能免费提供给市场,换取市场的广告推荐位。这是一个在没有充足预算的情况下,一个妥协的做法,相当于跟市场进行资源置换。
3、一些免费可利用的资源:
如豌豆荚可以申请优质应用,还可以申请产品设计奖,如果申请成功,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推荐位。360手机助手也会时常搞一些活动,跟运营的关系好说不定也可以蹭蹭。
4、关于抓包:
通过各大安卓市场,都会互相抓包。如果你没及时更新某一家市场,这家市场就可能将其他渠道的安装包直接抓过来,这样就会导致你的数据出现问题。首发的这家渠道数据可能虚高,而抓包的市场就会数据呈现下降趋势。这个时候如何判断首发的效果好坏?就要对比总量有没有提升,而不是单独看首发的渠道的数据。
5、关于资源互换:
有一种资源互换的情况是,你可以作为一个中介,利用信息不对称,互相导量,比如你联系A和B两家CP,然后让A推荐B,让B推荐你,你去推荐A。通过这些来回倒手,你可能会挣点差量。干这个事儿需要脑子好使,会卖萌机灵的小姑娘。倒来倒去,没准还能挣一笔。
6、关于App应用内互相推荐:
也就是所谓的换量。应用内的推荐,如果位置比较深,且对方的用户量不大,基本上不会有效果。除非是那种用户规模过千万甚至是过亿的App而且位置比较明显,才可能有效果,否则几乎不会效果,不要讲精力放在这块。
7、关于数据分析
谈到运营,就不能说数据分析,如果没有数据支撑,去谈运营就是瞎扯。只有能够看到每天的数据,每月的数据,才能有参照物,才能有的放矢。一般来说,每个市场都需要单独打包上传,但目前商店分布来看,可以选择重要的商店打包上传,其他的渠道可以不必单独打包。一般来说,最常用的统计的数据有日新增,日注册,渠道分布及排行,设备分布等。
8、关于刷量和刷评论
现在有很多刷量的水军,可以把你在某个市场的下载量刷上去,然后提高排名获得更多的曝光。对于这种还是小心尝试,不要刷的太明显被下架,那就得不偿失了。评论我到是觉得可以适当刷一下,但也不要太过分,最好能是手工刷,刷一些好评,也可以增加下载的几率。
更多精彩内容
我们团队负责运营的郭晓力同学之前做过很多家网站,也非常熟悉SEO。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带领我们把注册用户也从0发展到20万,其中还有近5万海外用户,当然,这点成绩对一般的来说,算不上什么,但是仅仅做PC端的推广,而且还是一款工具类产品,我们觉得挺自豪的。90后的郭同学常说一句话,做工具类产品的创业,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实用,不仅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还要让用户觉得“爽”。虽然我们团队人不多,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愿景,就是想打造一个“一流高效的作图工具 + 图文版的维基百科”。
其实2011年5月初,我们团队开始决定做一款基于浏览器的作图工具,当时我们用了4个月左右时间就内网测试上线了,第一版上线时就是一个体积很大的Flash,通过这个Flash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图。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一款产品有些“粗糙”,但是在当时看来还是非常赞的,因为微软的Visio占据的市场份额太大了,很多用户第一次体验这个产品的时候,都觉得不可思议,竟然可以不使用Visio,用浏览器也能画图。
如何获得第一批天使用户?
我们第一版产品在日下午内测上线,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注册入口,全部是封闭式的邀请注册。在2月7日凌晨,一位来自意大利的马士基航运公司流程主管William Olmstead成为了ProcessOn第一位注册用户。
其实,我们的第一批天使用户基本都来自LinkedIn,当时国内没有人知道这款产品,也没有人用。我们用一个相对比较笨的办法,就是在LinkedIn上,一个一个的加好友,然后逐一推荐我们的产品。就这样在几周的时间内,陆续注册了几百位用户。这个时候,其实都是摸索阶段,因为产品还不成熟,我们在运营上也没任何经验,就只能用最笨的办法。
在跟初期的用户不断的沟通之后,我们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产品,不久后我们就推出了一个Chrome的插件。前期主要就是通过linkedIn和谷歌商店,然后国外的用户数,就开始了稳步的增长,在2013年6月份正式上线的时候,ProcessOn的总用户数已经差不多3万人,而且90%以上都是国外用户。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了中、英、葡、德、意等5个不同的版本。
不过,随着国外的用户数稳定增长,我们的信心也变得越来越足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是,之前所有付出努力会付之一炬,不复存在。
使用新技术,忍痛放弃最早的版本
随着ProcessOn的不断完善,以及N+1次的和用户交流,我们感受到Flash版本的设计器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使用前必须安装Adobe插件不说,由于本身体积很大,每次做图前加载时间长,还有其他弊端问题等。那个时候HTML5刚在国内盛行开来,我们内部多次讨论后,忍痛决定放弃之前做了一年的Flash设计器,基于HTML5重新开发一版新的设计器。对整个团队来讲,放弃一年多的努力,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毕竟已经投入很多的人力和财力,还有整个团队一整年的心血。
其实,总的来说,就是用户体验跟不上,大家都知道,用户体验对产品来说意味着什么。不改就得死,所以说什么都是枉然。经过一年的时间,大家也逐步了解了这个产品,而且拥有3万多海外用户,也说明我们的产品做得还不错。因为国内在这个垂直领域还没有团队在做,所以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但是,有一个最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因为国内的用户基本上没有在线作图这种习惯,而且很多都是专业用户,所以他们大多都接受不了这种全新的在线作图模式,一块“硬骨头”再次放在我们面前。
工具类产品的运营:从0到1的艰辛
当初,ProcessOn在国内推广的时候,这个领域完全是一片空白,当然,对这种工具类产品的推广我们也没有太多的经验。而且,国外的经验也无法照搬到国内,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
因为ProcessOn最终提供给用户的是一张图片,所以做关键词搜索基本上很难,而且当时大家对在线作图方式也没有这种意识,所以做常规的SEO也没什么太好的效果。所以,我们真正开始了工具类产品运营和推广的探索之路。
第一,从竞争对手那里“挖”用户。ProcessOn的整体定位就是一款在线作图工具,而与之对比的就是Visio这个庞然大物,当然很多人也把我们的产品称之为“在线版的Visio”,这也说明我们的用户群是高度的相似,所以在确定好对手之后,我们就会开始关注很多Visio的论坛、社区、QQ群、各种下载站等等,发现用户在吐槽对手的评论之后,就在下面评论,然后推荐我们的产品。前期的话,整体来讲就是不断刷对手的评论来提升我们的“存在感”,让更多的人知道,有一款在线版的作图工具可以解决Visio的很多“痛点”,即使用户记不住我们的名字,起码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个印象。就这样逐步的,我们打开了ProcessOn在百度上搜索量,剩下的就是靠产品和用户体验了。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作为一款专业性的工具而言,Visio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工具。但是大多数人,甚至大多数企业用户基本很难用到它的大多数功能,甚至很多人就是偶尔用一次两次。当然,我们也没有进行赤果果的攻击,就是告诉大家,除了Visio之外,我们也是一种新的选择。说白了,就是找到竞争对手的的弱点,“另辟蹊径”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的产品,慢慢的积累自己的知名度。
第二,前期先不做大型的媒体公关,专注个人网站或者博客。我经常把这种方式比喻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很多产品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投入很多的资源去做媒体推广,当然,我们不否认这种方式很好,尤其是在品牌塑造上。不过,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烧钱”,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小团队而言,这种方式显然不是我们能“负担”的事情。我们就将注意力集中到推广产品之上。
因为ProcessOn这款产品在国内属于最早的开拓者,我们方法就是请他们先试用我们的产品,如果觉得不错,就给我们推荐一下。很快我们就获得了很多个人站长或者知名博主的关注。我们早期的经验就是,专门做一些小网站想对要容易很多,而且效果也更好。对大型的组织或者媒体来说,这点其实非常难做,于是我们就将进攻的主力集中在一些小的网站和个人博客上,包括异次元、大前端、优设网等等,虽然这些网站并没有非常大的媒体影响力,但是他们的用户刚好也符合我们的定位群体,就这样,我们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ProcessOn被国内近100多个个人博主或者网站推荐,而且在2013年,我们每个月的月增长率都是超过10%。不久后,国内的用户数正式超过国外,在2014年5月份,用户数正式突破十万。
第三,做科技媒体公关时,尽量产品在前。当用户数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再去做国内科技媒体的报道就会容易很多,因为你拥有了用户就基本上有底气了。我们也顺利入驻了36kr的氪空间(http://www.36kr.net/ProcessOn),后来36kr就报道了我们的产品,当天的注册用户数就超过了1000。此时,ProcessOn也正式迎来了高速的成长期,在产品得到认可之后,我们找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i黑马、PingWest、猎云网、动点科技、凤凰科技等众多科技媒体,整体的套路都是一样,产品在前,先让这些编辑/记者体验一下我们的产品,他们觉得不错的,而且觉得做的事还挺有意义,基本上都会报道我们一下,即使不认可我们,也不做花钱公关。产品在前,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一旦记者认可你的产品,基本上报道就是顺理成章的。我们很少报道自己的团队,因为对工具类产品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这款工具能不能提供给用户价值,而不是你这个团队有多牛。总的来说,放低自己的姿态推产品,事半功倍!
第四,在搜索引擎的优化上,转变思路。不再局限于“ProcessOn”这一关键词,而是变成我们的功能亮点,比如“在线作图”“在线做流程图”等等。对很多用户来说,他们对ProcessOn这个关键词并没有任何的概念,所以做百度排名价值就不是很高。
于是我们就开始转变思路,做一些解决用户实际问题的“关键词”。因为ProcessOn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体现在作图,包括流程图、UML图、网站原型设计、组织结构图,思维导图等等,我们就开始针对每一项功能做优化,当用户需要制作流程图的时候,就能看到我们这款产品。现在用户在百度中输入“在线作图”“在线做流程图”,就可以看到ProcessOn出现在很显眼的位置。
特别说明一点,因为我们对“在线作图”这个关键词优化比较多,所以百度搜索直接将我们的title给改了。
当然,最后我们还是想说,做工具类产品,最重要的还是要靠用户的口碑传播。大家都明白,现在是用户体验为王的时代,产品的推广做的再好,如果用户不认可也是不行的。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非常重视用户的反馈。而且从开始做产品到现在,我们最重要的增长点,就是来自于用户的口碑传播。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当今时代,互联网也算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如果做得不错,很多山寨产品也会蜂拥而至,而且还有很多互联网巨头在一边虎视眈眈,创业团队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我们深知这一点,所以,我们团队会针对用户的反馈意见给出最及时的反应,其实,QQ群中用户的每一次发言,都会被细心记录到一天的工作安排之中,我们的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在用户群里,随时处理这些用户的问题,并实时将后台的程序进行更新优化。其实对互联网时代而言,速度甚至比质量还要重要,而且用户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不追求一次性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升级迭代,让我们的产品做得更加的出彩。
非常感谢鸟哥笔记,给我们这个机会介绍一下我们的产品,以及我们一个小团队在这两年的运营故事。实话实话,我们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应该如何找到盈利模式,但是有一点我们很确定,没有用户,谈什么都是虚的。
更多精彩内容
1、主动推送
① 面向对象:针对老用户。
② 效果展现周期:4天为完整的营销周期。一般参考每个周期的近2天的订单量和支付成功率确定。
③ 相对计算公式:
EDM:流量 = 邮件总量*到达率*打开率
SMS:流量 = 有效短信数量*打开率
④ 担忧及常见误区:常常会认为沉睡用户唤醒的作用较少,其实沉睡用户占总用户数比例较大,如能唤醒部分,则能
在短时内爆量。
⑤ 相关应对策略:(根据整体运营数据节点作再具体策略)
—— SMS:频率:前期固定在两周一次,后期控制在每季度一次,内容如:APP营销通知、新模式教育及特促优惠为主
—— EDM:频率:前期固定在每周一次,后期控制在每个月一次,内容如:专题、部分活动及引导教育为主。
2、搜索引擎
① 面向对象:PC端全网。
② 效果展现周期:
—— 效果快慢取决于渠道建设的快慢,而不是广告条数。
—— 着落页面及分发渠道的建设一般在一个月以上。
③ 相对计算公式:
SEM:流量 = 广告条数*到达率*转化率
到达率 = 搜索引擎搜索前流量/关键字展示页面渠道*关键字价格等级*权重
自然流量:流量 = 自然流量*转化率
④ 担忧及常见误区:只花精力在搜索引擎投放广告量上,其实远不如站内做好渠道分发及关键词推荐教育。
⑤ 相关应对策略:
—— 做好自媒体渠道差异化运营。(如:微信做社交教育、微博做推广认知、百度做信息流更新及形象塑造等)
3、付费流量
① 面向对象:广告渠道用户,部分可人群划分。
② 效果展现周期:
—— CPC:按每次点击付费。一般30~50元/1000IP左右。适合PC端在第三方投放。
—— CPS:按销售额付费。一般佣金比例为5%。适合平台类与第三方的合作。
—— CPA:按行为付费。具体价格每一个渠道每一个行为价格都不等,应选择优质渠道。适合提升用户某项数据与第
三方进行合作。
—— 其他第三方聚合:腾讯系、百度系、新浪系,付费方式不一,效果各有长短。
③ 相对计算公式:
广告:流量 = 广告展示数*渠道人数*到达率*转化率
④ 担忧及常见误区:广告渠道带来的流量,部分渠道能做到人群划分,但带来更多是品牌形象的传递及再营销作用,
选择好合作渠道,落实内容方案,选择对应的投放内容。
4、引荐流量
① 面向对象:社会化媒体渠道。
② 效果展现周期:每个渠道没有明码标价,选择的载体不一,周期不一,价格不一。
③ 相对计算公式:如
社区:流量 = 内容数*渠道人数*打开率
视频:流量 = 视频个数*观看人数*打开率
④ 担忧及常见误区:媒体渠道人群基本是互联网老用户,如果利用媒体的大号进行传播,效果会明显,但不等于转化
率高,重点因渠道对应的人群特质以及特定场景来综合评定。
⑤ 相关应对策略:
—— 通过自媒体渠道进行造星,通过明星进行传播。
—— 选择微博大号,微信公众账号大号(最好是个人),进行代言。
更多精彩 免费
不论是App运营还是推广,工作无非就是围绕“拉新、留存、促活”这六字开展,这也正是你的老大考核你的唯一指标,拉新在这三个环节中,可能是你老大最重视的指标。三者的关系:拉新是留存的前提,留存是促活的基础,促活是拉新的目标。
在好多人眼中,大家都认为拉新是最重要的,其实这也要看你们的APP进行到了哪一阶段。如果APP刚起步,那么拉新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是APP新增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时,留存就是你现在必须着手的事情。前两阶段完成后,不要骄傲,不要佩服自己呢。这时,想办法促活。促活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线上的小活动、或者与用户的互动,让用户有一种参与感,说的直白点,就是存在感(社交类APP除外)。如果APP中有社区这是就派上用场了。以上那六个字说起来太容易,当实施起来,不要哭泣,不要气馁。接下来,我讲讲我这几个月来对这个行业的一些见解,不喜勿喷。我们都不容易,不要在互相伤害。
一、不要抱怨你的公司不够“壕”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公司太垃圾了、老板太抠了、没钱让我怎么推APP啊……,诸如此类的吐槽太多了,其实我也懂。这些吐槽,不能给你的工作带来任何量的增长,反而使你越来越消极,甚至怀疑自己入错了行。如果你是新手,这种心理很正常。如果你都入行几个月了,还是这样的想法,要么你必须想办法压制住自己的消极,时常提醒自己会好的。要么你真的不适合在这个行业发展。
换个角度,你也许可能就能想通了。老板也是商人,商人重利,当APP没有起色或者盈利时,老板就有权拒绝你要经费推广的活动。一毛不拔的公司,没有。别说老板鼠目寸光,如果你是老板,80%的可能你也会这样拒绝的。有时老板拒绝,可能是你自己的原因,你没有给他传递给一定的信心或者你的能力,努力做好,不要消极,经费也就从天而降。
二、APP产品就算做成屎,你也要吃的很香
这句话是之前听一个运营说的。我觉得就是这样。当你选择这份工作时,你就应该有这样的准备。任何一份工作都不可能顺风顺水,遇见过坏,才知道什么是好。走过糟糕透了,才会转角遇到精彩极了。一个产品,从无到有再到成熟,是一个过程。而你恰好处于产品从无到有的这个时期。理解产品,争取在下一版中提升产品。屎难吃,生活更艰,逆流而上,方能学到更多。
话说回来,我也没有见过谁家的产品像屎一样烂。老板也不会允许。你家的产品,能上线到各大市场,就说明你家的产品还是有很大的价值。
三、与产品、设计、开发、推广处好关系
又到了一年年底了,你们的年终奖是什么?车子、爪机、票子,还是什么都没有?这其实跟你们有关系。你们可以说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如果你们各自为政,互不考虑,那么你们的产品绝对是个失败品。把彼此当做家人,有什么建议或者想法就说给负责这块的人。不要觉得会伤了和气。那是没你真正融入这个家。
APP产品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在你们之间的沟通。我们都知道众人拾材火焰高,却往往忽略了众人交流才有好的产品诞生。一人难撑天。不要孤立自己,也不要孤立别人。别觉得你就是一个运营,管好门前雪就行了。这样想的话,活该你一月拿的工资连别人的一半都没有,切记,沟通、合作、共荣辱。
四、反思自己
不要试图把你的所有责任,全都推到产品不好。你的狡辩,其实是你做人的失败。人最大的弱点就是自我完美主义。逃避,不敢直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是天才,别人都是猪啊。搞得同事关系紧张,最终公司也待不下去。人嘛,还是尽量凡事也反思自己。
这一个月我都做了什么,我还是什么忘记做了,工作还需要加强哪方面,以后我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多反思一下自己,说不定还能瘦几斤肉呢。总之,说了这么多,希望能为新加入这个行业或者这个行业的困惑者一点帮助吧。
更多精彩 免费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一场名为“互联网+”的风潮正席卷产业及资本,犹如一针兴奋剂,打在了每一个创业者和投资者身上。我们不愿像很多人一样仅仅把这现象看作一阵风,因为风会停,但现象背后的产业逻辑会不断演绎。我们相信互联网正在重构,重构的不仅仅是商业模式,资本流向和估值方法,更是人心,这是重构的三次方,将重构出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一、产业重构:全民创业潮背后的产业逻辑,互联网正由第一代向第二代演进,从一个万亿级市场空间,走向数十个万亿市场空间:
第一代互联网是门户、游戏、搜索、社交所统治的时代,缘起于技术革命,供给创造需求,核心商业模式为流量变现,在线上创造出万亿规模空间的游戏&广告市场。发展至今,已经开始进入中规中矩却不性感的状态。第一代互联网是属于极客的世界,遵循赢家通吃的规律。
当京东一骑绝尘了曾经流量第一的当当,当A股的乐视网逆袭了流量遥遥领先的优土,人们发现单纯的流量逻辑失效了。
我们正进入第二代互联网!互联网变成一种信息能量,开始重塑现实社会的供需关系。商业模式也从单纯的流量变现,向两个方向演绎:向上升为云和大数据,向下沉为O2O。拉长的产业链使得互联网由极客的世界走向全民。
什么企业有机会呢?我们认为,上升的云和大数据是巨头生态圈的游戏,BAT早已明了;而向下沉的O2O则带来大量的新领域龙头崛起的机会。我们不想去简单罗列各行业+互联网,那让人纷繁、焦躁而迷茫,而是希望能够摸索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方向,来真正理解这场“互联网+”的革命,才能真正享受整场的资本盛宴。我们首次提出要根据两类不同行业的属性,来寻找最有机会在第二代互联网里胜出的企业:
1)传统集中度高,龙头享受渠道垄断溢价的行业,将迎来互联网破坏式创新。这类传统行业的领先者享受了渠道垄断、品牌溢价,行业内公司没有动力破坏现有平衡。“成功会成为成功者的墓志铭”,互联网会以降维打击的方式,消除原有产业链的渠道/品牌成本,从而更有效率的把服务提供给需求方。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会对行业形成颠覆,所谓“破坏性创新”和“去中心化”。比如小米、京东、乐视;原行业内企业如参与变革,则会面临“左右互博”的尴尬境地,难以成功;而对产业有了解的互联网企业没有历史包袱,反而更有优势。而经过一轮对传统厂商的收割之后,在传统产业站稳脚跟的互联网公司会形成更高的垄断,传统产业数据的积累甚至会使这些新龙头有机会往第二代互联网的上升模式云化、大数据化发展。最终诞生千亿美金以上巨头。
2)“心塞行业”原有领先者将获得更大机会。原有服务痛点多,信息不透明,缺乏信用体系,或存在政策限制,导致整个行业发展不成熟,行业集中度低。这类行业我们称之为“心塞行业”,比较典型的有装修、金融、汽车后服务、教育、医疗等。其首要需求是利用互联网改善原有行业痛点。由于原有产业嗅觉灵敏者学习互联网的成本,会比纯互联网人学习该行业成本低,这时能胜出的企业往往是原有行业的领先者。这类企业在传统领域耕耘多年,对行业痛点充分了解,线下地推强大,后端能力强,辅以互联网的工具,将获得更大机会。如果说原先传统领域的客观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做大,现在优秀的管理团队+优势资金卡位+互联网会使得企业能量指数级放大,这类公司在目前A股中已有不少,他们面临绝地反转的机会。
互联网重构之后,中国将迎来继人口红利后的下一个红利——大数据红利,引领世界互联网体验升级潮流。可以乐观的预计,如果说制造业的中心在德国,创新的中心在美国,那么下一代互联网数据&服务的极致中心在中国。
二、资本重构:良性泡沫刺激创新,培育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这次将是人民币资本盛宴的主场。当前,处于转型经济下的中国,第一轮真正经过沉淀的产业资本亟需出口。互联网是最确定有未来的产业方向,因此成为资本最追捧的投资方向,在二级市场的反应则更为剧烈,泡沫化的言论和恐惧也因而层出不穷。我们认为这种剧烈的财富效应不是坏事,反而会刺激创新、助长全民创业潮,最终培育出经济转型的模式。不同于美元资本催生的第一代互联网,人民币资本对产业发展的切身感知和深入理解,将给予第二代互联网更强大的动量。同时,第二代互联网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使中国不会完全重蹈美国互联网泡沫的覆辙。产业资本的心态,以及资本市场的人员结构决定,二级市场将率先享受这场资本盛宴。
三、估值重构:带来三阶段投资机会。我们认为,尽管技术层面中短期会出现波动,但长期坚定看好“互联网+”的牛市盛宴,本轮互联网投资将经历三个阶段:1)目前我们正处在的“血拼扫货抢筹码”阶段,互联网标的稀缺供给无法满足资本炽热的追逐需求,标的普涨,板块狂欢。2)“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们看不穿”,由于A股的二级市场之前并没有真正的第一代互联网公司,我们还在学习第一轮互联网时代,美资主导的高大上PV、UV、DAU的估值体系时,已经跑出赛道的真正龙头被狂欢和惊恐同时淹没,在没有形成安全边际一致预期的情况下,人心狂欢后短暂的休息,泥沙俱下时,会给看清大势的投资人提供介入龙头的绝佳机会。3)“早已辨你是雌雄,详细跟踪最重要”,曾经的创新企业变得“传统”而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估值达成一致预期。
我们判断,注册制落地前后,A股或将逐渐迈入第二阶段,以定性化的VC估值方式,通过市场空间、企业卡位、管理团队三个维度进行公司筛选出明日龙头,坚定买入,长期持有,会享受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一、产业重构:全民创业潮背后的逻辑
1. 第一代互联网:流量、流量、流量
2. 眼看它流量起,眼看它变现近,眼看它掉队了
2.1乐视是谁,优酷土豆的流量失效了?
2.2 都是网上卖书,当当为什么输给了京东
3. 第二代互联网:给传统产业以互联网,而不是给互联网以传统产业
3.1 向上走:云和大数据
3.2 向下沉:O2O
3.3 这是最好的时代
4. 重构之后,中国引领世界
二、资本重构:良性泡沫刺激创新
1. 资本+互联网,这一次门当户对
1.1 众里寻它千百度,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1.2 最懂互联网的本土资本,有你在,我放心
2. 重蹈覆辙?告诉你为什么不一样
3. 二级市场,舍你其谁
3.1 一级市场?这场恋爱对我来说太长
3.2 二级市场?你更懂我
三、估值重构:带来三阶段投资机会
1. 冲出100亿美金陷阱
2. 做个VC投二级
一、 产业重构:全民创业潮背后的逻辑
当下的中国正被一股全民创业的浪潮席卷。“互联网+”的提出更是犹如一针兴奋剂,打在了每一个创业者和投资者身上。这一切像极了90年代的全民下海风潮,它们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产业转型逻辑。我们不愿像很多人一样仅仅把这现象看做一阵风,因为风会停,但现象背后的产业逻辑还在演绎。
让我们直面创业潮背后的产业逻辑,揭示正由第一代向第二代重构的互联网,以及转型浪潮中的输者与赢家。
1. 第一代互联网:流量、流量、流量
第一代互联网是门户的时代、是游戏的时代、是搜索、社交的时代,更是过去的时代。
它有三个显著特征:
1)核心价值是供给创造需求。1996年,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建立,互联网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以一系列技术为驱动,第一代互联网精英为几亿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线上体验:即时通信技术使得跨地域交流触手可及,一时间电脑里滴滴声此起彼伏,多少年轻人因为“网聊”而学会打字;搜索引擎技术改变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深入人心。
2)核心模式是流量变现,产业链短。第一代互联网继承了美国90年代互联网大潮的“免费思想”,即通过免费提供服务聚集线上流量,再将流量导入广告或游戏来变现;产业链短。参与方少,主要包括CP(内容提供商),渠道,以及广告主/用户,商业模式相对简单,供需均在线上完成。
3)核心规则是赢家通吃,流量即是一切。流量变现模式下,企业的胜出在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流量垄断,掌握了流量的定价权,所以第一代互联网的商业原则是流量为王,赢家通吃。最典型的代表包括新浪这类流量产生广告收入的门户网站,和腾讯此类QQ流量导入游戏收费的社交巨鳄。
所以,第一代互联网的赢家是技术大拿,是用IT技术打造互联网产品的极客。一行“Hello World”代码是他们征服虚拟世界的宣言。
2. 眼看它流量起,眼看它变现近,眼看它掉队了
细数过往,第一代互联网已经基于线上构建起了千亿规模的互联网广告市场(2014年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1540亿,同比增长40%),和千亿规模的网络游戏市场(2014年游戏市场规模1150亿,同比增长38%);核心驱动力是伴随经济发展,广告主广告支出&人均娱乐费用支出的提升。伴随着年均30%左右的线性增长和万亿规模天花板,第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已趋常态,中规中矩却不性感。
互联网永远在躁动。极客们的世界不应只停留在线上。相比以流量为血液的虚拟世界,线下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急需互联网抚平的痛点。但是,流量逻辑跨出第一代互联网的第一步,就遭遇了失败。
2.1乐视是谁,优酷土豆的流量失效了?
效仿YouTube模式起家的优酷、土豆曾是中国视频行业绝对的前两名,两家合计流量远超第三名3-4倍之多。年,优酷、土豆先后在美股IPO,合计首发募资共3.74亿美金,在手现金也远超国内对手(乐视A股IPO融资仅7亿人民币)。2012年两家合并,形成了视频行业第一巨头,流量垄断带来流量定价权,广告提价就能坐等流量变现。按原有逻辑一切理应顺利,直到乐视带来视频版权之争。
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乐视,在广告价格、流量竞争上显然没有优势;但其凭借深谙国内广电系大视频产业链规律,了解本土大众视频消费习惯,上游布局版权,下游延伸硬件,先后发起“正版版权”、“自制内容”“智能硬件”三大战役,彻底颠覆行业竞争规则。一部《甄嬛传》独播使用户纷纷倒戈,流量迅速聚集到自身平台,跻身在线视频一线阵营,并带动以“正版长视频”为主的内容竞争,早期版权储备使版权分销一度成为乐视现金流业务;超级电视推出,挖掘线下入口价值,将视频竞争升级为大生态竞争。
错位竞争下,优土未如预想的强者愈强,反而止步不前,优酷流量增速放缓,土豆流量大幅下滑,此次合并最后的结果,只有优酷“buy and bury”土豆而已。
2.2 都是网上卖书,当当为什么输给了京东
当当网创建于1999年,比京东早5年,曾在中国图书电商领域占绝对优势地位。日,当当网成功上市,被誉为“中国的亚马逊”。可当当并未保住先发优势地位,迅速掉队,现在已被挤出电商第一阵营。总结原因,乃“成也图书,败也图书”。
当当网曾以图书电商立网,员工多来自出版社,CEO李国庆也深谙图书产业链&定价规则,图书电商为当当盈利板块。但京东在2011年放出“5年内不允许京东图书部门盈利”的口号后,图书电商的竞争规则彻底改变了。对当当而言,考虑的是卖一本书可以赚多少钱,而对京东商城而言,图书的定位是作为电子商务主动搜索消费频率最高的标准品。如果卖一本书亏损5 元钱,但可以带来一个有效注册用户,远低于通过营销获得一个用户的成本,这个生意就非常值了。来自京东图书的降维打击,直击当当盈利生命线,后者自然无招架之力。
另外,京东基于对实体零售整个核心关键点的认知和理解,选择用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对这个商业模式最本质服务更好的提供:京东自建线下物流,
如今快速稳定可信任的物流已成为京东体系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对上游供货、对下游物流仓储的一体化闭环对接,最终形成它垄断的护城河。而当当坚持“有钱也不自建物流”,业务局限于线上,则进一步禁锢了当当平台的可拓展空间。
总结优土、当当的没落,与乐视、京东的崛起,缘起对互联网+现实供需的深刻理解,落地于连接现实世界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
此刻的互联网正在向第二代演进。
3. 第二代互联网:给传统产业以互联网,而不是给互联网以传统产业
我们总结,第二代互联网将带来三大变化:
1)重塑现实供需,产业链被拉长。第二代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互联网变成信息能量,像水电煤一样来重塑现实社会中的供需关系。互联网产业链从单纯的线上向线下延伸,如视频向上游内容和下游硬件延伸,电商向上游商品定制和下游物流仓储延伸;产业链均长于第一代互联网。随着产业链拉长,包含的参与方增多,也使得新一轮的互联网竞争不再是单体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生态系的竞争。
2)参与人群由极客演变为线上线下复合型人才。互联网与现实的结合,使得参与到互联网中的人群也由第一代的极客,变成了同时对原有线下产业和互联网有认知的人。可参与人群的扩大,使得创业门槛大大降低,互联网驱动的全民创业成为可能。
3)商业模式多种多样。不同于第一代互联网简单的流量变现模式,第二代互联网根据不同渗透行业会演绎出不同的商业模式。更广泛的参与+更普遍的行业渗透带来商业模式的多样化。
尽管模式多样,但我们认为核心的大方向是两个:向上发展的云和大数据,以及向下发展的O2O。不同的发展方向对应不同类型胜出公司。
3.1 向上走:云和大数据
第二代互联网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成为“基础设施”,一系列的应用和服务都构筑其上,是数据时代最具价值的底层平台。
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具备向上发展的潜力。作为“基础设施”,数据&云的量级与其价值呈指数相关,因此这是“大公司”的游戏。有机会参与到这个发展方向的是平台级的大企业,如BAT、乐视、小米、京东、蚂蚁金服。我们判断,云和大数据领域将会诞生千亿美金级的公司,并围绕这些公司形成一系列生态圈。
3.2 向下沉:O2O
我们一直强调,O2O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模式,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深入现实产业链中,提升效率,解决痛点,数倍放大市场。具体而言,O2O模式应用于两类行业会出现两类不同类型的胜出企业。
1)高集中度行业将迎互联网破坏式创新。部分行业,如黑电、零售,原有企业优秀,行业集中度高(龙头占据15%以上份额),领先者享受了渠道垄断、品牌溢价,行业内公司没有动力破坏现有平衡。“成功是成功者的墓志铭”,互联网会以降维打击方式,消除原有渠道/品牌优势,从而直接的更有效率的把服务提供给需求方。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会对行业形成颠覆。
小米即是典型的对原有行业实现了破坏式创新的例子。小米通过电商模式直销手机,破坏的是原有手机厂商的渠道优势,通过社交网络口碑传播,破坏的是传统手机厂商的品牌优势,二者节约下来的成本又使得极低的价格策略成为可行。以手机硬件为载体,未来互联网服务上的盈利创新更是传统厂商难以企及的维度。
这类行业中,原行业内企业如参与变革,则总会面临“左右互博”的尴尬境地,难以成功;而对产业有了解的互联网企业没有历史包袱,反而更易成功。而经过一轮对传统厂商的收割之后,在传统产业站稳脚跟的互联网公司会形成更高的垄断,传统产业数据的积累甚至会使这些新龙头有机会往第二代互联网的上升模式发展。
2)“心塞行业”原有领先者将获得更大机会。原有服务痛点多,信息不透明,缺乏信用体系,或存在政策限制,导致整个行业发展不成熟,行业集中度低。这类行业我们称之为“心塞行业”,比较典型的有装修、金融、汽车后服务、教育等。其首要需求是利用互联网改善原有行业痛点。
这时能胜出的企业往往是原有行业的领先者。这类企业在传统领域耕耘多年,对行业痛点充分了解,线下地推强大,后端能力强,辅以互联网的加成,将获得更大机会。如果说原先传统领域的客观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做大,现在优秀的管理团队+优势资金卡位+互联网会使得企业能量指数级放大,这类公司在目前A股中已有不少。
由此可见,第二代互联网中,互联网已不再如第一代一样作为行业主体,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能力、能量附加于传统产业之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企业学习互联网的成本会低于互联网企业学习传统产业规律的成本。
3.3 这是最好的时代
第二代互联网的市场空间将是第一代的几十倍。第一代互联网是线上直接创造商业价值,其增长空间取决于其变现手段的增长空间,如广告市场大小,游戏市场大小。这些领域的增长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增长只是线性的,加起来预估产值万亿。而第二代互联网,面对的是每一个即将深入的万亿级市场,合起来会是十几、几十个万亿市场的叠加。
4. 重构之后,中国引领世界
互联网重构之后、第二代互联网之后的未来我们暂且不妄加猜测。可以预见的是,面向未来,中国将迎来继人口红利后的下一个红利——大数据红利,引领世界互联网体验升级潮流。中国以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制于政策体制要求,条块分割,竞争力低,使得国内80后生人普遍对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接受程度更高。他们是互联网一代,既受益于互联网也授益于互联网,它们的网络行为提供了全球无可匹敌的大数据节点。第二代互联网加大数据红利将使得未来线上线下服务的体验达到极致。我们可以乐观的预计,中国将引领下一轮全球变革。如果说制造业的中心在德国,创新的中心在美国,那么下一代互联网数据&服务的中心在中国。
二、资本重构:良性泡沫刺激创新
躁动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还有资本。如果说躁动的产业会催生创新,躁动的资本却往往带来泡沫。中国快速积累的财富正找寻着出路,而这一次,它找对了地方
1.资本+互联网,这一次门当户对
互联网正面临中国第一轮真正经过沉淀的产业资本财富转向新经济的时机。
1.1 众里寻它千百度,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过去10年以来,中国产业资本主要沉淀在以房地产为主的传统行业,2014年房地产投资额近10万亿;目前国内传统资产投资进入调整期,产业资本焦急寻找新的出口;而重构中的互联网,一如之前所说,前途似锦,符合产业发展趋势,长期具备确定性,资本一见钟情。因此,10年沉淀的产业资本财富正大规模向新经济/互联网转移。
1.2 最懂互联网的本土资本,有你在,我放心
海量的人民币资金涌来,与美元资金催生的互联网不是一个量级。根据EZCapital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新成立的基金大部分是人民币基金,共计258支,占新成立基金总数的86%,募资金额1143亿元,占募资总额的58%。这些真正理解本土互联网消费习惯,敢于并且善于投资互联网的资本,让产业尽情前行,无后顾之忧。
2. 重蹈覆辙?告诉你为什么不一样
资本和互联网的结合是个危险的话题。美国90年代下半期,东南亚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个人计算机的革命性技术爆发性普及,吸引资本大量向互联网行业集聚,驱动了纳斯达克指数波澜壮阔地上涨。但当时互联网只有技术,高举“免费”大旗,并未找到清晰的无线营销商业模式,因此只孕育出大量泡沫。如果说当时美国资本市场已经度过青春期,那美国的互联网产业却还是个婴儿,这样的联姻显然不合适。
与美国当时的情况不同,此刻中国资本与互联网同步成长。国内很多互联网子领域的商业模式相对清晰,资本涌入速度、资本累积速度与互联网所处状态相对应。资本市场只会产生适量的良性泡沫,而这些资本衍生的造富效应,也将是催生下一轮创新以及新经济的催化剂。
3. 二级市场,舍你其谁
我们认为,产业资本会首先进入二级市场。这是由中国产业资本的心态,以及资本市场的人员结构决定的。
3.1 一级市场?这场恋爱对我来说太长
中国现阶段的资本累积始于改革开放,集中于过去十年。过去资本累积的心态决定了,相对于变现期限较长的一级市场,人民币基金更容易接受二级市场。
3.2 二级市场?你更懂我
国内过去资本市场的特殊结构,使得一级市场投资集中于Pre-IPO阶段,一级市场机构为保障投资标的顺利上市,研究集中在法律、制度方面。相对而言,二级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投资比较多的基金,对于行业的研究时间更长、更深入;在这场互联网盛宴中,也获得了更好的卡位。
此轮资本与互联网的联姻,二级市场将是第一候选,而伴随市场联动效应,后期也会向一级市场演绎。
三、估值重构:带来三阶段投资机会
当互联网站在风口的时候,它已再不能“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因为资本向来具备最敏锐的嗅觉,当资本“血拼”扫货A股商场中每一支“宣布触网”甚至“我认为它可以选择触网”的股票,市场对其“泡沫破裂”的担忧情绪开始悄悄生长,然而我们认为:好戏才刚刚上演,技术层面中短期或许会出现波动,但长期看,最前瞻的资本将充分享受到互联网+的牛市盛宴。
1. 冲出100亿美金陷阱
站在龙卷风的风眼,我们认为本轮互联网投资将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血拼扫货抢筹码”
主要矛盾体现为互联网标的稀缺供给无法满足资本炽热的追逐需求;主要投资机会在于有钱、任性、买买买。
拥有最纯粹互联网基因的乐视网、东方财富携手上演“创业板双龙传”,引领本轮互联网行情,其市值和估值水平超出传统估值模型的“乐观假设情形”,如此“造富示范效应”下,有转型欲望的公司纷纷宣告触网,于是资本又有了发泄之处,开始疯狂扫货其他标的,例如当乐视市值冲破600亿之后,一批广电系股票跟随普涨;互联网金融概念火热,一夜之间京天利等三家公司不约而同宣布进军互联网保险领域;全通教育市值突破200亿之际,计算机板块公司纷纷宣布加码布局互联网教育。
尽管本轮狂欢源起于部分资质平平的公司宣告触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随着注册制等资本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一批真正“穿鞋的好孩子”将纷纷选择登陆或回归A股市场。
2)第二阶段:“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们看不穿”
主要矛盾在于互联网龙头价值被低估而200亿人民币市值以下小市值公司被高估;主要投资机会在于挖掘被“100亿美元市值魔咒”桎梏的互联网低估龙头。
伴随注册制的实施,以及优质的美股公司/未上市公司拆红筹及回归A股,A股的互联网优质标的大量增多,“池子大了水就会下沉”,互联网板块可能会面临一波整体的回调。由于市场对互联网公司缺乏统一的估值标准以及一致预期,回调过程中市场会面临一定的恐慌与踌躇,并形成估值矛盾——100亿美金级互联网龙头公司被低估,200亿人民币以下触网小公司被高估的矛盾。在此阶段,我们需要采用符合长期发展逻辑的VC化估值方法,筛选存在广阔市场空间、具备较大发展确定性的龙头公司果断介入,这将是把握第二阶段投资红利的最佳方式.
3)第三阶段:“早已辨你是雌雄, 详细跟踪最重要”
曾经的创新企业变得“传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基本成熟,商业创意基本坐实,新业务贡献利润;另一方面:经过持续学习和认知,投资者对于互联网各细分行业理解加深。在此阶段PS和PEG等相对估值方法开始变得有效;市场渗透率、营业收入、用户数、ARPU等指标能够帮助衡量企业经营情况。
2. 做个VC投二级
第一阶段“抢筹码”这样“全股皆长、全民疯狂”的时代或将终结于注册制落地前后,届时A股将逐渐迈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们看不穿”的第二阶段,摆脱P/E等传统估值方法的桎梏,以定性化的VC估值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明日龙头,通过市场空间、企业卡位、管理团队三个维度进行公司筛选:
1)产业空间必须足够大。筛选顺应产业趋势、空间广阔的子行业,如果一个子行业已经可以看到清晰的天花板,那无论商业模式如何优秀,市值天花板也近在眼前。
2)企业的卡位必须稳准狠。企业卡位包括商业模式的卡位和资金优势的卡位。在初期模式探索阶段,商业模式的差别并不明显,此时资本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加速人才吸引、资源集聚、模式探索,从而促进商业模式的快速成型。而同类企业中,A股公司有望比海外上市企业具备更强大的资金优势。这是由市场资金结构决定的,美股市场投资者90%是机构,掌握投资决策的美国本土机构所能认知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可以对标的、Copy to China公司,对于真正植根中国的商业模式无法理解,如YY、汽车之家等估值一直处于低位。而A股市场80%是散户,A股公司一方面可以享受高估值的盛宴,以及高市值带来的优势产业地位,同时还能获得直接的反身效应——品牌优势(国民买股票,宣传公司产品)。A股资本助力下,曾经的妖股也可成龙头。
3)企业家愿景和职业精神必须卓越非凡。新兴产业开拓期,刺刀见红,贴身肉搏,真正需要有狼性的管理团队,有宏大的格局以及脚踏实地的坚定执行力。
我们认为,互联网投资的第二阶段有望在年渐入高潮,新标的此起彼伏,大量A股互联网公司将打破100亿美金市值魔咒,并出现亚马逊这类不盈利的大市值公司。以VC化估值方式迎接这场盛宴,坚定买入,长期持有,会带来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更多精彩 免费
现在越来越多的团队公司做app开发的,开发后上传到app商店。经过严厉的审核,本以为万事大吉,岂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悄然而至,那就是APP商店的关键词排位战。
一、为什么做关键词优化
我们先来整体的分析一下,一款IOS应用上线app商店之后,主要的流量来源。
1、精品推荐
这是app商店的第一个页面【精品推荐】,很多用户是从这边下载app的。可是,一般情况下,app能上【精品推荐】,说明这app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所以,并非是每个app都能上【精品推荐】,但可以成为每家app奋斗的目标。
排行榜一共有3栏,付费榜(购买个数的排名)、免费榜、畅销排行榜(单价X购买个数的排名),每一栏都显示排名top150的应用。所以,最多只有150 * 3 = 450款app出现在这里,因此竞争相当激烈。
顾名思义就是用户在这里可以探索一些app,这里罗列的24个类目,每个类目下面都有排名,我们称之为分类榜排名。这里也是必争之地,毕竟总榜top150位置竞争更激励,而做到分类榜比较靠前的位置相对容易一点,而且流量也是比较客观的。
如果之前的都是用户无心插柳,随心下载的话。那么,来到这里的用户,都是有明确需求的。用户想下载一款【旅游】的app,大部分用户会搜索【旅游】,然后挑一款排名比较靠前app下载,这也是大部分用户的行为。
一款IOS app在app商店的主要流量来源是哪些?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如下:IOS流量 = 精品推荐 + 排行榜 + 分类榜 + 搜索。
大部分app是上不了精品推荐的,而且app进入到总榜前150名也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各个分类榜的排名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在24个类目中每个类目的top100有流量的话,也就惠及近2.5k个app,可是毕竟有100多万app呀,因此还是比较激烈的。最后一个是搜索,每个app都有100个字符的关键词来设置,设置之后就可以搜索到你的app。研究表明一款IOS应用,60%-70%的IOS流量来自于用户的搜索流量。所以,对于大部分应用来讲流量来源应该是这样的:IOS流量 = 榜单 + 搜索。
既然大部分用户都是来自搜索,那么我们主要关注下关键词搜索这块。而关键词的搜索优化,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讲的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
二、怎么选取关键词
● 关联性(Relevance):某个特定的关键字与你的应用以及目标用户之间的相关性,不相关的关键字很难产生有效的转化率。
● 难度(Difficulty):某个特定关键字的竞争激励程度,这个值越高意味着它更难进入前列排名。
● 流量(Traffic):某个特定关键字的抢手程度,在搜索中被搜索的次数越高,这个值就越高。
2、分析竞争对手的关键词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工具,了解你竞争对手的关键词,比如,你是做旅游app的,那么你可以从通过使用工具(appannie)发现你的竞争对手(途牛)可能会用到的关键词,比如自助游、出境游等(appannie是第三方工具,显示的数据未必是app真实提交到app商店的关键词,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但是可以作为分析的工具)。
3、关键词选取优先级
常规关键词的选择分三个方向:品牌词 、关联词 、竞品词。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去哪儿旅行App。
● 品牌词:去哪儿、去哪儿网、qunaer;
● 相关词:旅游、旅行、酒店预订、机票预订、特价酒店、特价机票;
● 竞品词:携程、艺龙
当然这些词从搜索到下载的转化率依次是:品牌词&行业相关词&竞品词。
关键词选择的核心就是“相关性”。比如你开发一款数学游戏,但是你却把关键字定义为“游泳”,虽然说游泳有着相当出色的流量和中级难度,可是它跟你的产品完全无关。如果有一个玩家想要找一款游泳app,前十名搜索里确实出现了你的数学游戏产品,可是他们会下载么?只有具有关联性的关键字才能产生有效转化率。
4、、结合难度和流量分析
另外,还可以从难度和流量来入手,难度和流量是两个概念。虽然很容易混淆但还是有所差别的。比如一款做旅游的app,搜特价机票,排名可能是100+名,可是这个词的流量并不是很大,由于排名太靠后。因此,难度是很大的。所以说,难度是跟关键词目前的排名是有关的,而流量是跟关键词搜索热度是有关的。
从竞争对手或者自身的理解,选取关键词、建立关键词库,然后按照品牌词、行业关键词、竞品词的顺序来对关键词进行排序,之后结合难度和流量来进一步筛选关键词,最后确定100个字符的关键词。
三、提升关键词排名
关键词确定好了,也经过反复迭代、替换关键词。可是,如果你不做功夫,提高关键词的排名。那么,即使反复迭代,可优化的空间是有限的,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取相关的、有流量的、难度适中的关键词来提高关键词的排名。
那么,问题来了。关键词的排名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实践表明,关键词的排名跟app自身的下载量、评论数以及关键词搜索量有关,尤其是关键词的搜索量,占据了比较大的权重。因此,目前提升关键词排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让真实用户搜索关键词,找到你们的app下载并激活,足够多的用户如此操作,该关键词的排名就会提升。
更多精彩 免费
如何做好?如何做好软件推广?应用市场有哪些活动形式,如何选择做活动?且看推广高手告诉你!
一、应用市场活动的主要方式有
1、版本首发(独家首发/联合首发)独家首发获得的推荐资源较多,但覆盖的应用市场仅有一家,联合首发则是获得推荐资源较少,但能覆盖多家应用市场;如何选择独家or联合:如果是新应用或者用户规模较小的应用,可以选择独家首发,能获得较多推荐位,版本首发期内的增量会比较明显,由于用户规模较小,对非首发的应用市场波动较少;如果应用自身用户规模较大,且在各应用市场的分发量较大,建议采用联合首发(首发活动覆盖分发量top5的市场),从而降低首发期内对各市场的影响。
2、特权礼包、抽奖活动越来越多的应用市场采用借力打力的做法,借应用方的礼包资源,聚集用户获取较高分发量,由于这个方法颇为奏效,所以许多应用市场都开辟了礼包栏目,并且会在多个重点曝光位曝光礼包活动,所以礼包也是应用方获得分发量的有效方式,礼包可分为普发礼包、抽奖礼包,按礼包奖品力度不同,应用市场分配的推荐资源也不一样,普发力度、奖品力度大的,甚至可获得首页焦点图或首页精品推荐的位置。PS:抽奖和发放都由应用方负责,发放完毕后提交获奖名单给到应用市场,应用方需要具备端内抽奖和发奖能力。
3、联营活动应用市场定期会举办大型的聚合活动,此类活动有较大的流量曝光,但准入门槛较高,一般需要支持应用市场指定的奖品,费用在5000元以上,活动消息可留意应用市场接口人动态和开发者QQ群信息(平时多问近期是否有活动即可)。
4、专题活动应用市场每周会有热点专题推荐,此类聚合专题需要的成本低,只要应用切合热点内容即可,但流量较少,可以提高参与的频次,以提高自然分发量。5、衍生活动类型如大版本发布时,可以采用首发+抽奖的活动方式与应用市场洽谈,获取最大曝光量。
二、如何选择应用市场做活动
应用市场的趋势是,大部分分发量聚集到三个巨头手中,应用宝、百度系、360。厂商系的内置市场分发量呈现上涨趋势,小米、华为、OPPO等。传统的应用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逐渐下滑,急于流量变现,豌豆荚、安智市场、应用汇等。针对此市场状况,我们采取的市场策略是抓重点、挖潜力、铺长尾。
三、活动监控
1、位置监控:推荐位是否如期上线;
2、增量监控:应用市场都不能单独区分活动包,所以需要通过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的分发效果来评判活动效果(题外话,应用方需要有区分每个应用市场安装包的数据统计体系,通过渠道号来监控某渠道的用户数、新增量、留存率等);
3、评星、评论监控:
4、精品监控:如果有充足人力的话,可对竞品的活动进行监控,做到知己知彼。
四、姑婆对活动的反思
1、如何看待做活动?
A、站在品牌的角度,做活动会提升你在应用市场的知名度,提升你产品在渠道展示到点击的转化率,这对于新品尤其重要。
B、站在新增的角度,做活动会提升你在应用市场的新增量,至于提升多少,就因产品而异了。
2、如何考核活动效果?
A、如果公司考核新增成本,收入的ROI很严格,那么在活动之前就要做好活动评估,这个活动带来的新增成本预估多少,ROI预估多少。
B、如何公司觉得在活动这块,新增成本以及ROI可以放低要求,那也要预估下,但是期望会低一些,因为这些公司可能站在长远来看,看整体的效果。
3、如何能够提升审核通过的几率?
A、多与对接人沟通,保持良好的关系。法律不外乎人情,只要是人都会有感情,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多少会对你有些照顾。
B、将心比心,便是佛心,一定要清楚对接人的需求,站在公司角度,他的需求可能是分发量,活动的人气,那么你要尽量往他的kpi靠,把活动做好,提升分发量。另外,你有什么曝光的资源就送给他,让在领导面前长脸,以后也好为你争取资源。如果到时候你的活动没策划好,没啥人下载,他的kpi没完成,试问?以后他敢和你合作吗?
更多精彩内容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PC端流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往移动端流量转移,各大企业及个人纷纷开始开辟阵营。笔者在网站运营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对B2B,B2C等了解至深,下面我将以自己接触过的典型运营推广实例为基础,按照APP发展阶段,为大家来阐述:你的APP,怎么推广?
首先,我假设你的推广周期是一年,推广的目标用户量100万激活用户,那么,你的推广计划步骤可以概括为:
竞品分析→产品定位→推广方案→推广预算→推广目标→团队构架→绩效考核→团队管理。
第一阶段:种子用户推广期
种子用户推广期,通俗的讲,就是app刚上线时期。这个阶段,你的APP知名度低,对于市场来说是就是一张白纸。与此同时,处在这一阶段的APP中有不少自身都还存在着短板,尽管可能经过阶段性的测试、体验,但是用户体验还是不够完善。
所以,在这一阶段,就需要开发者准确地做好竞品分析和产品定位,确定种子用户,此时,你的推广目标不宜过高,1—10万是比较好的一个范值,而这个目标的达成至少可能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内,APP的推广人员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运营公众平台(如微博、微信),并有效利用百度,建立词条、上传文库等。
当然,在种子用户使用的过程中,APP固然会呈现出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推广人员要做好收集,产品经理也要明确用户所反馈的问题,从而做好改进,从而让你的APP的设计、功能、质量都更趋于完美。这一关键环节,也将直接决定增长式用户推广期及爆发式用户推广期是否可以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增长式推广期
增长式推广期是人员需要加足马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有人都需要各就各位,专职负责商务合作的就积极去需找合作伙伴,专职铺渠道的就积极去拓宽推广渠道,专职负责活动策划的就积极去开展宣传活动。
如果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或者人脉的话,那当然更好。不管是广播报纸,还是电视网站,你都要维护好已有的媒体资源,并积极扩展新资源。如果你是利用APP开发工具制作出的应用,那么有一个更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进入他们的论坛,与其他开发者结成联盟,进行资源交换,从而把自己的产品推广出去。
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APP就是这个阶段你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当知名度到达一定程度,你的用户量自然会节节攀高。较之第一阶段的目标,这时候你也可以放手一搏,将目标拟定在10万—50万的样子,实现周期还是定为三个月。当然,你也需要有效甄别真实用户和僵尸用户的区别,因为只有真实用户才能为你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并形成一定的口碑效应。反之,你很难说自己达到了传播效果,而紧接着下来的第三阶段的推广目标更是难以达成的。
第三阶段:爆发式推广期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铺垫,爆发式推广期当然就duang地到了。而APP最终是否会成功也在此一举。
本阶段,APP开发者需要慧眼识别自身的行业资源,借助于事件营销手段加大APP的曝光度。但是这也存在这很大的难点,那就是,你营造的事件是不是会让民众感兴趣,从而加以传播?所以,你必须要做好营销传播效果的评估,每一行数据都会告诉你,你的下一条内容该往哪个方向走,若确定方案可行,那就立即做出与之匹配的传播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预算,并提前准备好渠道资源。倘若成功,你的用户增长速度会远超于种子用户推广期和增长式推广期两者之和。
那么,事件营销怎么做呢?
第一步,你需要找准潮流热点,迎合时下民众的思想,借助于自媒体或者公关公司帮你挖掘事件的潜力,并大力传播;
第二步,你需要找准事件的形式,策划的事件一定要有相当的创意,并牢牢把控好传播的节奏,让别人跟着你走。
第三部,推广,简而言之就是渠道+品牌。
如果读者可以遵循以上三步走,那么,可能不到一年的事件,你的目标用户就能够突破100万。
更多精彩内容
app的速度是用户体验很关键的指标,除了通过技术改进的方法实现加快速度,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用户感觉更快呢?用户体验,速度为王,来几个优化APP“速度”的建议。
1.后台执行
毋庸多言,已是通常做法。一般在执行下载任务时让其在后台运营,让用户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
2.提前显示
客户端与WEB的数据加载形式有异:客户端的现实内容包括本地数据和网络数据两部分。在设计界面时候,将更多的信息放在本地,在网络数据未载入时即显示本地数据,让用户产生一种“已经载入了一半”的错觉,即使最终的耗时一样,心理感受也会很快。
当然,,把数据过多地卸载本地,会牺牲一些灵活性,需要根据情况考虑。具体请看twitter、Facebook、Vine等优秀产品的启动画面,虽然同是静态图片,但它们不使用LOGO而假装已经载入了“导航栏”和“标题栏”,让人感觉“点击后立即就启动了”。
3.充分利用好缓存
缓存可以把网络数据保存在本地,下次打开时无需再次向网络请求,减少流量并减少等待时间。在设计时,可以先显示缓存内容,同时后台到网络上拉取新内容,若有新内容立即替换或下次访问时替换。但缓存使用也要注意“度”,过大的缓存文件占用太多系统空间,当心用户一怒之下瞬间卸载。
4.界面先行,网络交互随后
对于一些数据量很小,且失败可能性较低的网络交互,用户并不需要明确指导APP在干这些事情,也能够顺畅地使用App,那么我们就把“一些事实掩盖起来”。即,界面上“看起来”迅速地完成任务,程序后台默默地继续执行任务。
微信在发出“消息”时,消息“看起来”已经飞到聊天窗口中,但其实对方还没有收到,这样的设计让沟通的过程更加顺畅。
在无网络条件下,用户修改备注、个人信息时,先将用户的信息保存在本地。等到网络连接后再将信息上传。
用户在收藏文章,关注好友等操作时,数据量很小,可以界面先行。用户可以继续浏览当前文章,系统会把文章收藏好。
预测用户行为,提前开始任务
例如某云阅读,我们认为用户进入一个资讯源的一个最大可能就是刷新查看新内容。所以即使用户没有点击刷新,但系统默认加载新内容。之后当用户再次刷新时,内容立刻呈现。
6.使用动效来掩护载入过程
优秀的动效设计可以吸引用户注意,减少心理等待时间。
更多精彩 免费
来财猫是一款永久免费的APP互刷激活和留存的挂机产品,用户可以通过来财猫挂机,免费帮助自己的APP获得免费的激活量和留存数据,这些数据在友盟等各大统计器都能统计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展示模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