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店的弊端公益好处与网络公益的弊端,急急急,详细些

在你眼中,中国公益存在哪些弊端,如何完善?
我从小学时期(留守在老家或在北京打工子弟小学)接触公益。依稀记得在那个时候每每都是大学或者高中的志愿者来和我们玩一个下午,然后拍照走人。初中在北京市一所非盈利慈善中学读书,接触了更多的志愿者。当时他们大多也是捐钱,拍照,走人,有少数志愿者会和我们一起活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这点非常不错。我的具体经历可见:后来,自己跟着做公益,基金会或者是别的团队,又做了行动派,具体可见
时间久了,发现其实我们做的公益,很多都是从志愿者的角度出发,具体可见: 。 前些日子,在知乎看到了有人想要做公益,却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开始。比如:总之,从中国公益的被陪伴者到陪伴者,我先是经历感激,而后是郁闷,如今正在寻求一种新的公益理念。这一路上,我见到一些孩子的心结居然是因为志愿者的一些话语,那么我们是不是需要志愿者接受专业的培训?由于身份原因,我一直在做教育公益这方面的事情,不知道其他类型的公益人是否遇见过形式化或并不完善的公益?如果遇到了,除了专业化的志愿者培训,我们还应该做哪些事情进行完善?
按投票排序
当初年少无知,常常不知天高地厚大放厥词,看着中国的公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越是在公益中成长,离它越近,越觉得自己浅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导致问题的原因也错综复杂。我想了很久,还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修为太浅。不敢言,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社会对公益误解太多,我恐怕自己的话不小心被断章取义。目前零散的一点感受,同题主分享:技能的专业性公益这一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是有情怀的工作;但是并不是只要有情怀就能做好这一行。相反,正因为公益这一行影响的是生命,是人心,就需要从业者有更强的责任感和更好的专业性。但是在我看来,现有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从业者非相关专业出身,缺少基本专业技能,赶鸭子上架,边做边学(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进步,此处强调的是对于从零开始做人心的工作的担忧);另一方面,当从业者想学习的时候,似乎并不是有系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时代性的资料/教材/课程提供。管理的专业性公益机构大多草根,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活命是第一位的,可能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完善机构的管理,或者考虑科学的管理方式。说的难听点,就是草台班子。初创之时,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彼此之间目的单纯,一心干活,不计回报,领导者也不需要怎么管理,反正大家满足于团队内部和谐友爱的氛围就是了,有爱有就一切;但当团队走的越来越远,团队成员越来越多,成分越来越复杂,还有很多我总结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人情就不是总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了。此时,领导者需要逐渐接受现实,适时调整管理策略。不完善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工作效率的底下。工作人员素质不管怎么说,现在一线公益从业者中很大一部分是二本、三本甚至专科院校的学生。当然投身这个行业的人,都是很善良很有爱,大多数都是很有社会责任感有情怀的人。公益行业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是薪酬。公益人收入过低应该提高是业内共识。但是有时候我也会想,公益行业在哪里都不是一个高端高薪的行业吧。我还没有看到业内真正的低薪到底有多低,目前我看到的都是业内待遇还不错的机构,他们给员工的待遇水平我认为是有提升空间但也没有低到离谱,基本同创造的价值是相匹配的。除了关注涨薪的问题,公益行业也应该关注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关注自己的工作效率,关注自己的投入产出比。——这也是对我自己的反思。人员流动性高人员流动性高并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应对。四大的人员流动性也高,但是人家有完善的运作流程和强大的培训系统做支撑,横竖每一个员工都是一颗螺丝钉,走掉一个再找一个,训练一下就能正常运转。公益机构的公益特性决定了它不能搞人海战术(也或者还是因为行业“不成熟”?),一个人负责一整个项目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真正的“一个人要活成一支队伍”:p 再加上做公益项目往往没有很死板的流程给你,受工作人员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很大;因此,公益机构流失一名员工,往往导致一整个项目的“地震”。如果交接工作又没有做好,可能意味着整个项目的从零开始。不从受众需求出发的公益项目都是耍流氓我是一个推崇需求为本的人(感谢我的第一任督导&&),我们为我们的受众/案主/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当然要先考虑人家是不是真的需要。小学生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大多数公益项目都还是很好的。只是偶尔会有一些不和谐因素。这里大学生和社会公益人又有些不同。大学生:大学生做公益的思路常常是“我想做一件什么事”,做公益(锻炼自己、满足自己等)就是大学生的需求,因而有时候会忽略受众的需求。社会公益:社会公益团体,因为缺钱嘛,思考问题的方式常常是“我做什么事能够申请到这笔资金”“资方希望我做什么事”“我的机构有能力做什么事”。一不小心,服务对象排在了资方和机构自身之后。当然,还是想说,以我目前看到的一丢丢公益项目来说,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社会公益机构,大多数公益项目都是符合受众需求的好项目,以上所说只是偶尔出现的不和谐因素。钱的问题1)钱在谁手里?该给谁不该给谁?钱的流向引导着行业的发展方向,那么该如何引导,(宏观上)如何花钱?2)很多公益机构没钱,不能完全赖社会环境差没人给你钱,而是应该反思自己,现在公益行业里面不缺钱,为什么你争取不到?很多基金会有好项目却找不到靠谱的机构来做,或者说第一年把钱给你了你没有把事情做好,以后还敢把钱给你吗?封闭圈子内的自嗨身处这个行业之内,朋友圈子总不乏各种众筹、募捐,互联网让众筹和募捐变得容易,各种众筹网站、各种公益平台都方便易用。什么时候你有一个想法,都可以发起一项众筹或是募捐,然后分享到朋友圈,圈内人大家相互转一转,刷一刷屏。但是仔细看看,真正捐款的人,总还是那些老面孔,总还是以圈内人居多。公益人已经很辛苦的工作在穷乡僻壤的一线,已经舍家撇业投身这个没有钱途的行业,回头做个公益项目,还全是自掏腰包?我说不上来有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但是这让我不爽。圈子里面的众筹,我很少捐钱,因为我觉得我在这个行业内的价值不在于此。简单总结一下,自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提升专业技能和自身(机构和个人)的水平踏实做事,需求为本,时刻谨记不要自嗨!走出去!自己做好事也要引导更多的人做好事!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去山沟沟里支教上一年半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总可以吧?对不起我是个话唠,一边说着不敢答一边大言不惭地叨逼了这么多。谢谢题主邀请,给了我一个梳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的机会,给了我一个寻找同道中人共同探讨学习的机会。以上所说,有片面、偏激、政治不正确或者三观不正确的地方,请原谅。想对圈外人说,公益行业确实不成熟不完善,但是我看到的这个行业里面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非常努力地学习和做事,每个人都希望,靠大家的努力,让这个行业一点点变好;当行业里面出现了老鼠屎,大家也都深恶痛绝人人喊打;所以希望对这个行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的人,能够客观的评价这个行业。有问题,我们一起探讨,而不是有问题就一棍子打死。
我也说一个,主要是大学生公益的弊端。拿我们学校青志队为例,举办的公益活动相当让人无语,比如科技馆志愿者、美术展志愿者、地铁站志愿者,实际工作无非导引、问询、售票这种举办方明明可以雇工作人员来做的事情,却很聪明圆滑的用这种方法找来免费劳动力,还讨巧地成了“为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阅历”的机会。这些志愿者活动,和真正的公益混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混淆概念,对公益丧失兴趣。除此之外,motivation也是一个大问题。我相信很多学校以公益活动作为素质拓展的加分,而这个制度肯定会带来很多目的性强的人,其中不乏刷志愿累计时间的“志愿者标兵”,因为自己学院不承认个别活动加分而不愿参与的功利者,把受助者当成配角“自娱自乐”的组织领导者等等。我觉得现在看到更多的是麻木机械的趋之若鹜和形式主义,而做公益最起码的触动和初衷已经微乎其微。至少对于我来说,已经从一个热爱公益的学生,逐渐变得当再提公益时感觉不痛不痒了。我能想到的解决方法,一是砍掉大部分“免费劳动力”式的伪公益;二是取消这些无意义的制度,相信热爱公益的学生还是很多的,这种纯粹的感情反而会将公益做得更好。
-弊端太多了,其实不光中国,哪个国的弊端都很多。但中国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人才,缺真正能干的人才,无论是上层的管理人才还是下面做事的人。人才缺乏的根源出在教育系统,我们现行的教育系统就没法培养出足够多从事社会服务的人才。自己的专业性一塌糊涂,还想要得到社会尊重和理解,不如先问自己配不配得上。公益组织的管理者不是公益相关领域科班出身很正常,但一定要是有相关社会经验的,要对自己组织所从事的行业有深入了解,否则就不适合做 CEO 这类的职位,哪怕是最大的出资方。而中国的现状是,一部分组织创办人是头脑发热开始的,并且多少有点拒绝学习的习气,造成了不少的资源浪费。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社会上也没有足够的资源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相关的培训学程太少了,想学无门。社会公益从业者除了环保、动保这类偏理工的方向,很大一部分要与弱势群体打交道,解决贫困、家暴、灾害等等社会问题。最直接相关的大学科系自然是「社会工作」,其次也有「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等等,但这些专业在国内鲜有人问津,学出来也多半去考了公务员,并没有什么人毕业之后从事社会公益工作。这其中原因很多,第一是学校老师就不怎么懂,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的老师自己也多半是社会学、法律等方面的出身,自己一方面缺乏社工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缺乏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就算再怎么负责想教好学生,也被自己的客观能力所限制。这样来上课讲的东西自己一知半解,并且没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理解,也无从谈起指导实习、给学生提供社会资源等等的内容。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恐怕是难以担起重任的。第二是社会就业情况的严峻,很多学生出国学了社工,到了欧美学成归来,发现回国只能拿着四五千块的月薪,昂贵的学费可能一辈子都没法回本,这种事拒绝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入行选择。缺乏专业人士的领导,自然开不出足够吸引人的工资。而且大多数社工系的毕业生,可能工作能力也就值四五千块,我不可能给你一个海龟开出破格的工资,这也拉低了优秀海龟回国工作的可能。这不像商业界,回国也可以混的风生水起,谁愿意放弃国外的环境,到国内走「公益」这个行走在社会阴暗面,还挣不到钱的独木桥?综上所述,管理人才不接地气,对行业缺乏了解,组织管理混乱。教育系统能力有限,培养不出足够的人才。该做事的年轻人专业水平低,社会就业环境严峻,无法吸引国外专业人才。这是个死循环,短期内无法解决。至于解决方法,可以借鉴其他亚洲国家的经验。西天取经是绕不开的路,先从教育系统入手,让在国外有经验,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愿意回国到机构工作或者任教。富有经验的大学教授一方面可以培养新一代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充当公益组织和政府的智囊,这些内容也是国外教育体系中包含的内容,只要这个人不太水,应该都接受了足够的训练。教育系统好了,就提供了足够的新鲜血液,也可以通过各种培训班、咨询服务等让公益组织更加专业。整体大环境的改变,收入增加,人才越来越多,问题得到解决。可是,等我在国外拿到 PhD,又为什么要回国陷入中国现在一片泥淖的学术体系里呢?何况是社会阴暗面的研究,讲真话分分钟面临着各种危险。只是因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我爱这片土地,可是这个国家爱我吗?在人的问题解决之後,才能真正去谈诸如「社会公众认知」、「公部门挟持公益组织」、「立法与行政的矛盾」、「公益行为伦理的探讨」这些弊端。-
我看过ted的一个演讲视频,其中讲了一个理念,高的管理费用到底应不应该,拿募捐来的钱扩大宣传然后募捐更多的钱到底应不应该,为什么非盈利性机构不能像盈利性机构一样用钱呢(比如拿钱去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发布广告以获取更多的关注)。总结起来说,就是非盈利性机构做慈善事业被绑架上了道德,而忽略非盈利性机构是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如果一个非盈利性机构有过高比例的管理费用(无论用来做什么了),管理人员高薪,播出广告,拿募捐来的钱去扩大宣传,那么他们一定会被喷成狗。哪怕他们最后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了更多的人。而盈利性机构做这些就被认为正常。主讲人讲了一个很让人无赖的事,他们拿第一次募捐到的钱去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甚至留下一部分募捐善款作为下次活动的费用,他们的成绩每年大约是2000万美元,但是,管理消耗很多,几乎是40%左右。然后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他们的投资方(大约是机构的上属公司之类的),顶不住压力,解散了他们,然后自己来做,成绩是400万美元左右,好几千人的活动被压缩到几百人,影响力大大下降。管理消耗未知。然后这就是那些质疑高管理费要的结果吗?管理费用比例或许是降下来了,但是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却失去了帮助。
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公益慈善组织与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内容。后来发现其中有一个死结,那就是公益慈善组织都是被政府控制的,不管是最初的成立审批还是落实到一项项活动当中,如果没有经过政府的同意,擅自开展活动可是违法的。虽然我的论文后来通过了,但是毕竟这是其中的一个缺憾,管什么客户,管什么人民政府不说你好,你屁都不是。
洁癖。比如:1、“带着私心做公益就不算是真公益。”2、“捐助型的公益,捐助者和受助者的身份地位心理应该是平等的。”客观上捐助者和受助者的地位就是不平等的,如果能接受这种不平等、这种私心,才会有更多人愿意参与进来。没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公益始终是小众的。洁癖就是公益之害。ps: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公益活动,受助者才有了选择权,才有条件去选择其中那些平等的公益。
这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公益应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努力的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心态,而不是单纯的帮助,否则明天他们还是会轻易的倒下,再不肯起来前行!就像草原上的角马们一样!
呵呵,怒答。无论什么事业,都需要人去完成,而公益事业,更需要志愿者去完成。本人公益主动被动参加多年,活动和比赛都不少,因此我接触不少志愿者,同时我也是志愿者之一。很开心,居然有人关心起可伶的中国志愿者,因此不请自来。本人公益主动被动参加多年,活动和比赛都不少,因此我接触不少志愿者,同时我也是志愿者之一。很开心,居然有人关心起可伶的中国志愿者,因此不请自来。我说太大太宽也说不不了是什么,就说说我前几年参与的12冬吧。1,那么我们是不是需要志愿者接受专业的培训?需要,一些特定岗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看照片自行脑补)2不知道其他类型的公益人是否遇见过形式化或并不完善的公益?有,这个是中国特色。3.我们还应该做哪些事情进行完善?感觉看过程麻烦,直接看 3结论与建议4,感谢你的提问,让更多人去关注公益,关注志愿者。5.其实感觉你的标题和你的问题不符,目测你的侧重点是问志愿者。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志愿者激励管理研究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张颖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志愿者的涵义、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期待及阻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二冬志愿者的激励管理的解决对策,并从法律、政府、财政税收、媒体宣传及监督等层面给与相应建议,以期促进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成功举办。关键词:十二届冬运会 志愿者
激励管理Research on Volunteer of Motivation Management of the Twelfth National Winter Games
Major: Public Management
Teacher’s name: Zhang Ying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lunteers, and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 and constraint factors of the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volunteer service through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otivation management of the volunteers of the Twelfth National Winter Gam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egal, government, financial tax, media promotion and supervision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welfth National Winter Games held successfully.Keywords: the Twelfth National Winter Games, Volunteer, Motivation Management前言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志愿者的有效服务,然而在志愿者的管理过程中如何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激发其工作热情,减少其消极怠工,防止其突然离岗,一直是赛事组织管理者关注的问题。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由吉林省承办,分为长春、吉林两大赛区,比赛共设滑雪、滑冰、冬季两项、冰球、冰壶5个大项、12个分项、105个小项。赛会期间,参赛代表团预计将达到40个,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及新闻记者等将超过4000人,其中运动员近1400人。这样大型体育赛事要成功有序的举办,志愿者的服务是关键所在。在十二冬志愿者招募选拔阶段,有3000余人报名参与志愿者工作,志愿者部共分四个小组,经过面试初选,确定了1500人参加志愿者培训,并在今年9月和10月分别通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等多方面的测验,完成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志愿者选拔考核,目前已有800余人注册成为志愿者。本次十二冬会的志愿者是来自吉林、长春两市十余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11月份已有部分志愿者提前上岗,参与组委会办公室、市场开发部、宣传部、大型活动部、志愿者部、安保部等多项工作中。由此可见,志愿者是十二冬不可或缺一部分,做好志愿者的激励管理对于赛事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1 研究方法1.1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文献资料,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分析,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保证。1.2 访谈法谈访吉林体育学院十二冬组委会的相关人员,收集有关十二冬管理志愿者实际运作方面的资料,并对赛事期间志愿者管理者的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访谈十二冬和广东亚运会的志愿者,为确保本论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1.3 逻辑分析法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对我国此类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激励的情况进行逻辑上总结和分析,为本论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了一定的保证。2 结果与分析2.1 志愿者的涵义及特征志愿者(英文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1]。志愿者具有以下特征:自愿性。虽然目前一些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是由政府和单位组织发动,一些志愿者的自觉意识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志愿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化,自愿性应被看作是分析志愿者活动的第一个前提。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志愿者所创造的价值大于等于为志愿者活动所进行的投入必要成本;另一方面志愿者个人所取得的价值小于等于自己从事本质工作所创造的价值。非盈利性保证了志愿精神的本质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利他与利私性。志愿精神并非简单的等同于纯粹的大公无私,志愿者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是助人为乐。2.2 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动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访谈,笔者归纳总结志愿者的动机呈现出复合的多样化的特点,展现出一种以发展性动机为主导的综合性动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非常多样,不同志愿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主要概括为以下四大类动机。2.2.1成就理想型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志愿者认为通过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行为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目标。具体有很多回报社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2.2.2发展学习型动机发展学习型动机的志愿者主要着眼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志愿者认为通过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可以给自己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机会,增加履历。同时赛事的管理人员给自己提供相关的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增加就业机会。2.2.3个人交往型动机十二冬的志愿者是由不同的阶层、职业、年龄的成员所组成,给志愿者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现自己的舞台,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拓展了他们的社会空间,通过开展一些集体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共同参与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增加志愿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成为朋友。2.2.4组织群体压力型动机部分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活动主要源于组织或群体的压力,这体现在组织直接的内部命令或半命令式动员上。现阶段,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高校的团组织相对比较健全,只需一个指令,学生便会成为“最积极”的志愿行动的参与者,尽管部分志愿者发现自己的思想与群体意见发生冲突,但是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最后使自己做出倾向于为群体所接受的行为。2.5 十二冬志愿者激励管理的具体措施十二冬志愿者的管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要完成的步骤分别是:根据赛事需要制定志愿者计划、募集与筛选、组织培训、协调与人配置、遣散,其中激励则要贯穿这一阶段的始终。按照项目启动前、项目实施中、项目结束时三阶段对志愿者的进行有效的激励管理。2.5.1项目启动前首先,扩大十二冬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志愿者报名参加,志愿者通过互相的接触,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其次,采取相对灵活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志愿者的意愿针对性地进行,以便在提高服务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开发其潜能。另外可邀请有某方面特长的十二冬志愿者对其他志愿者进行培训和交流,这样不仅使志愿者获得相关知识,同时被邀请的志愿者也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第三,要确保对志愿者的相关安全保障机制,包括紧急情况的培训和各种保险等。最后,给与志愿者一定的物质补偿。志愿者在为赛事服务中付出一定的成本,应当对志愿者进行一些合理补助,如:保暖费、交通费、餐饮费、住宿费。项目在冬季进行,东北温度普遍在零下十几度甚至零下二十多度,为志愿者准备保暖大衣、鞋子、手套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项目结束时正值春运高峰,应为志愿者提前定票,方便其回家过年。人性化的请假制度、公平的奖惩机制也不可少。比如吉林体育学院一个措施——参加全国十二冬季运动会志愿者,当期学期成绩都90分并且可以不用上课。激励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全身心的投入。2.5.2项目实施中十二冬志愿活动的进行即项目的实施阶段,在志愿活动实施中,难以避免的艰苦和困难会让一些志愿者消极怠工,甚至退出志愿者的队伍,十二冬的管理者在这期间,要对志愿者进行真诚的感谢和鼓励,如给予会心的一笑、拍拍肩、谈谈心等简单友善可行的方式。组织志愿者座谈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听取其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调整优化以前的制度和行为,并促进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了解。组织者也可邀请志愿者代表参与组委会相关问题解决和商讨,给与志愿者一定的话语权。提供给优秀的志愿者管理类的职位,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志愿者获成就感,给予他们充分尊重。在服务过程中组织者可以发徽章、志愿带、志愿章等,增加其归属感。1月7号至9号,正是全国考研时间,而且志愿者基本上对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本职工作任务是学习,因此可以对志愿者采取弹性的服务时间,尽量安排好时间不让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与其私人时间相冲突,减少其志愿服务的阻碍因素。除此之外,志愿活动中志愿者之间的互相肯定和关心以及媒体的关注和正面宣传也是激励志愿者重要环节。2.5.3项目结束时在志愿活动结束前,十二冬组委会成立监督小组,监督检查——应颁发有意义的纪念品,譬如发放活动集体照片、保暖大衣、手套等,给与他们适当的补贴,如餐饮费、交通费、住宿费,是否发放到位。如果没有发放到位,应该及时补发,并且调查原因,处理相关责任人。可组织开展一些联谊活动,如滑雪、唱歌、联欢会等,让志愿者能够在除了志愿活动之外也有交流,感受彼此的喜怒哀乐。而且志愿者进行志愿活动工作结束后,想得到的是服务对象的认可和组织者的客观评价,十二冬组委会可举办志愿者表彰大会,颁发服务证书,邀请服务对象代表参加集体活动对志愿者进行肯定和互动,将志愿者的行为记录志愿者信息库中,并表彰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授予优秀志愿者、志愿之星等荣誉称号,并且颁发奖状和奖品。3 结论与建议3.1 结论3.1.1志愿者展现出复杂多样的动机,同时组织对个人的控制和群体压力是影响志愿者服务行为一个重要变量。虽然众多前人研究认为志愿者的具有无偿性、无私性,但相关资料都显示,志愿者对主办方所给予的回报有所期望,特别是对有效培训和客观评价的期望。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主要阻碍因素是服务时间与个人时间冲突及其他人不尊重,特别是组织者的不尊重。3.1.2根据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影响因素,可以分别在项目启动前、项目实施中、项目结束时三阶段,对志愿者的进行有效培训和客观评价,相对满足志愿者的合理期待,尊重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为和采用弹性服务时间,减少其阻碍因素。3.2 建议由于高校和体育赛事组委会在使用志愿者的问题上长期处在无人监管或无法可依的真空地带,激励的一些措施往往很难在现实环境下进行,对志愿者的尊重只停留下在口头和精神层面的简单初级阶段,甚至志愿者的一些基本的权益根本无法保证。要真真实实落实平时行动上,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入手。3.2.1法律法规层面现阶段中国尚未制定有关志愿者服务的法律法规。作为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保障,法律法规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长期开展志愿者活动的机制保证。在一些西方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特别是美国早在1973年就制定了《志愿服务法》。通过早日立法,不仅可强化人们内在的志愿服务意识,而且通过法律保护志愿者的一些如服务权、培训权、退出权、补贴权等基本权益,促进志愿服务的顺利长期开展。3.2.2行政措施层面政府应该给与志愿者政策上的优惠或某些便利,来激励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激情,对于特别优秀的志愿者可以适当放宽升学、就业要求等。当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感受到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时,为其持久地参与到此类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活动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2.3财政税收层面完善税收制度,减少免除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部分税收,给提供志愿者就业岗位的企业减少免除部分税收,给赞助大型体育赛事的企业或者个人减少免除部分税收;建立拨款制度,给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进行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并派相关人员进行监督落实,做到专款专用。如:成立奖学金、培训基金、补贴基金。3.2.4大众媒体层面扩大宣传,普及国民对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权利,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主流传媒的作用,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形成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宣传攻势。监测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大型体育赛事全程的公开透明。3.2.5监督管理层面成立组建类似监理公司独立与志愿者和赛事组委会的第三方,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与志愿者及赛事组委会不得存有隶属关系和其他利害关系。其职责是依据事实,客观、及时、有效地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同时负责进行监督及具体计划的跟进,保证赛事的顺利举办,保证志愿者基本权益。如:是否相关资金及时发放到位,是否有人存在挪用及克扣相关资金,是否体育赛事组织者履行招募时的承诺。如发现相关问题,其有权勒令赛事负责人限期整改。具体可组建由政府机构为主导,媒体、非盈利组织参与的监督部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的监管。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志愿者[EB] [2]陈平,许冠忠,朱俊英.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长效服务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2008北京奥运会帆船赛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4~130[3]读览天下[EB] [4]雷雯.NGO参与大型运动会志愿者管理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31[5]陈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研究[J].湖南农机,4~166[6]田英莲.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志愿者培训手册[M].[7]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8]张建华,高嵘,毛振明.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经验的研究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33[9]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6~110[10]周游.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研究——以湖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为例[J].法制与社会,6
不知道太多的情况,仅仅就我所接触的情况谈一下我自己的想法。身边接触的很多人,一开始都希望去做公益,但最终坚持下来的很少。问过一些人原因,多数回答都是看不到自己所做的有回报。我觉得这是因为之前对公益抱有太大期望造成的。你以为你去探望一下艾滋病人,临终关怀一下癌症患者就可以改变世界?这是我认为在对公益期望上的不足。第二点,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有公益组织,拿我所在的学校举例。我的学校还是很看重公益这一方面的,基本可以说每个人都自愿或被要求参加过公益活动。但有多少人有从服务对象(也就是公益对象)的需求考虑过呢?我所见到的大多数都是,想当然地,认为别人需要什么,然后在这其中挑一些我们能给的给别人,精神上或物质上。有人说,我们能让被服务被帮助的人的生活有一点点不同就行了。但是,我们如果有那份资源,那份爱心,整合资源就可以提高效益。毕竟爱心有限不该浪费,应该落实到实处。如果我们有一些关于公益的理论能得到普及,我们有专业的人带领,情况应该会不一样。还有些人(包括最开始的我)认为做公益就是纯粹的献爱心,不用任何回报。我真的觉得这个观点让很多有爱心的人透支了。这种回报可以是精神可以是物质,但不可以是nothing.个人观点……………最近很困惑,做公益要靠什么来维持初心?
我认为换个思路会解决很多问题——不把慈善当事业,把它当行业。既然是行业,就要有企业进来,就要充分市场化,就要允许盈利。跟任何行业一样,在合法前提下,盈利越多,某种程度说明你在业内越卓越、社会贡献越大。为什么不允许做慈善的人挣钱?我通过慈善,最大化实现了个人价值,做出了最大的社会贡献,我也获得了应有的物质回报,我认为这是正当的事情。谁愿意苦哈哈地做一件善事,还要挨骂呢?不存在道德自律,只有道德绑架。游戏和烟草行业本身是社会危害那么大的行业,但一个公司做游戏发了财不会有人骂。相反,我做慈善,人们就认为我一分钱不能挣,自己出钱做最好。这不讲道理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实体店的详细步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