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泥呀?

上传时间:
馅饼怎么做呀? 猪肉馅饼的做法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如何完成一场有效、高质量的讨论?
【冷哲的回答(1642票)】:
我其实一直想把这样一篇文章作为专栏的首发,不过目前还没有得到专栏邀请。那就回复在这里好了。
首先,是否有效,是否高质量,这不是单方面能决定的。我这里所讲的,只是从自己这方面能做到的事情。我个人也未必能时时保证自己做到这些,但这至少是个自勉吧。
————————————————————————————————————————
在讨论之中,有几点要时刻牢记:
1. 不要指望你能说服对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并没有几个人能够随时随地根据证据来改变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争论中,越是紧逼,对方可能越是逆反。所以,讨论之中,你的目标是说服尚未在相关问题上建立自己看法的旁观者,而不是说服对方。如果打眼一看对方就是个喷子,大概不会有什么有效的讨论,那么对方任何的挑衅都不要回复。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2. 时刻要注意,一些关键词汇,除非是一个学术词汇而且争论双方都对此有了解,否则非常有可能两个人的定义截然不同。这时候的争论,就完全是鸡同鸭讲。
我们来举个例子:“iPhone5的视觉表现力很强”
什么是视觉表现力?单位面积像素数?色彩?动态?
如果你意识到一个词汇没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那么在争论之中,首先要确定对方的定义是什么。这个定义你能不能同意。如果你能同意这个定义,那么就按照这种定义来讨论。如果不能同意,那么就要先讨论定义的合理性,或干脆回避这个词。
如果你在讨论中才逐步发现双方对某一词汇定义不一,要么回避这个词,要么就尝试统一定义,要么就停止讨论。鸡同鸭讲的讨论是浪费时间。
——————————————————————————————————————————
在讨论时,有几个技巧一定要掌握:
1. 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也就是说,不要空对空的谈感受、谈猜想、谈道听途说。尽量要用事实证据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然,引用的事实和数据有时候未必可靠,这自然要进行细致的考察。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知道和维基百科,可以作为参考,但并不能作为良好的论据,因为人人都能修改。最好找到一个原始出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2. 始终维持讨论主线。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因为一旦讨论主线被带偏,那么后面的讨论往往是在一些细枝末节或完全离题的事务上浪费时间。脱离主线往往有三种情况:
a. 扯入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是新人容易犯下的错误。对方讲述了一个问题,涉及了一些次要细节。细节中似乎有错,于是在自己的回复中花费了一定篇幅来抨击次要细节。对方随后反攻。于是讨论就被扯入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中去了。所以,讨论时要注意抓大放小。对方的论述中就算有一些细节带有明显的错误,但只要是对主线讨论无关紧要,就直接忽略。没有必要在这种问题上浪费时间。
b. 资格论。对方有时候会对你的资格、身份、其他观点等问题实施攻击,试图通过“你是谁”而不是通过“你在说什么”来驳倒你。没有经验的网友很容易陷入到这种陷阱中,开始争论自己是谁、有没有资格讨论这个问题、自己的其他观点是什么。其实这完全没必要。完全可以回复“讲的有没有道理,并不因说话者的身份而改变。”
c. 恶意揣测。对方有时候会恶意揣测你的一些说话心理或没有说出的观点。这时候应立刻指出对方的意图并把讨论扭转回主线。尤其要明确的一点是,无论对方揣测的你的观点是否你真实所想,只要这个观点与主线讨论没有必然联系,就不必承认或否定,而直接提出“我可没说过这个”。这是因为,如果你承认了或否定了,后面的讨论很容易就会偏移到这一观点的讨论,而不是主线问题的讨论。
d. 极端化。对方很可能会把你的观点极端化。这时候应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并直接声明自己并不支持这种极端的观点。
总而言之,要始终维持讨论的主线,要不因为细枝末节的问题或歪曲而跑题。否则,你只会浪费时间。
——————————————————————————————
3. 不要追求“我一定要说最后一句”。有一些人总有一种幻觉,就是“只要说最后一句的人是我,那么场面上看就是我赢了”。只要道理讲清楚了,对方在你后面讲一万句,都改变不了旁观者的看法。争这口气,结果往往是浪费时间。
——————————————————————————————
4. 绝对绝对绝对不要人身攻击、骂人。人身攻击,意味着你输了。换言之,如果你还能用讲道理的方式压倒对方,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呢?时刻要记住,你的对手不是你说服的对象,你说服的对象是旁观者。一个中立的旁观者会喜欢看人骂人吗?如果你骂人,而对方讲道理,旁观者一眼就能看出来谁输了。就算在讲道理之中夹杂骂人,也决不会让旁观者觉得你说的更有理,反而把旁观者的注意力从你的道理转移到了你的骂人,最后对你的说理力度是不利的。
那么,如果对方骂你,怎么办?总有人觉得咽不下这口气。
说实在话,如果有一个人站在粪水里向你挑衅,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漫步走开。如果你跳下去和他对打,就算你打赢了,又能怎么样?鼻青脸肿、一身臭气,在旁人看来,你也不过就是两个逗逼之中稍微威猛一点的那个。归根结底还是逗逼。所以参与骂战,无论输赢,自己面子里子都输的干干净净。何苦来的呢?
前两天有个知友在回答问题时直接赤裸裸地人身攻击我,他觉得这是他在“战斗”。我还是按正常来答题。结果呢?他的答案被折叠了,我当天涨了1000多关注。
所言,「不進行人身攻擊,亦不回應人身攻擊,在任何情況下心平氣和地分享見解、參與討論,相信旁觀知友的修養與判斷力。」
所以,不要人身攻击,不要骂人,这没有意义。对方主动挑衅时,如果是非直接的,就不予理会;如果是讨论期间,就直接指出对方讲不出道理只会骂人。对方如果收敛,就继续讨论,如果继续骂人,你就宣告不再讨论,直接离开。
——————————————————————————————
5. 离开。在讨论期间,总有人会很奇妙地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结束讨论。他们首先进行了大段的驳斥,甚至恶意揣测,然后在结尾时声称“我不想与你讨论了,你也不要再回复我了”。说实在话,别人没有义务遵从这样的“旨意”,随后继续反驳是很常见的。这类朋友往往又忍不住打破自己的宣告,重新回来继续争论。这样丢脸的,并不是违反其“宣告”并继续反驳的对手,而是出尔反尔的宣告者。如果你决定要结束讨论,就声明自己不想再谈了,然后彻底不再回复。
——————————————————————————————
6. 止损。这是我认为最关键,但最难以学会技巧。因为这个技巧要求你彻底压倒自己的骄傲,承认自己的错误。新人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就算知道自己的某一观点错了,也赌气不承认,偏要硬拗,仿佛坚持到对方离开就是胜利。这是讨论中绝对错误的做法。且不说这对有效的讨论本身会造成损害,就旁观者看来,你硬拗着不承认错误,那样子难道很好看么?对方完全可以针对你这一错误大肆攻击、嘲笑。甚至在别的讨论里一再提出你当时犯过的这个错误。
一旦你发现你某个观点确实错了,就要立刻承认,这就是止损。完成止损以后,如果这是讨论主线,就应该结束讨论。如果这是一个细节,那么你可以把讨论拉回主线去。对方如果一再攻击你这个错误,你可以很简单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此执着于一个小错,真的很有意思吗?绝大多数时候,对方也不会纠缠于你已经承认错误的问题。
——————————————————————————————
总而言之,要进行有效的讨论,就要注重主线、事实、数据,不要赌气,尤其不能人身攻击。
【骆慧斌的回答(287票)】:
大多数人并不想完成一场高效、有质量的讨论。
在大部分的时候,大多数参与讨论的人根本不是在想着怎样和你一起探索出一件事、一个问题的真正面貌,而只是想表达一下他对这个事这个问题既有的看法,有可能能的话,大多数人还会希望炫耀一下智商和道德优越感。
嗯,我也一样。我喜欢“赢”得一场、压制对方观点的感觉,每“赢”一次就像在精神上撸一管。在我理亏的时候,我还能非常熟悉地运用
的答案当中提到的扯细节、资格论、恶意揣测、极端化等等辩论“技巧”,说着说着把别人带沟里去。我也非常狡猾地保持着自己的”风度“,从不比对方先情绪失控。
一场有效、高质量的讨论,需要参与讨论的双方乃至多方都是真心诚意的。正如题目所说:
“我觉得一场双方对基本概念达成共识,论据充分,逻辑通顺的讨论算是有效、高质量。至于最后的结果我认为不是要A成功说服B或反之,(有的问题可能没有绝对的答案)而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双方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论点,理解自己持这一观点,以及对方持不同观点的原因。”
真心诚意地参与讨论意味着每个参与讨论的人都要有心理准备去接受1.自己对信息、资讯的不了解之处,或者对某理论某模型认识不到位之处。2.自己论据不充分。3.自己推理不严谨、逻辑有谬误
真心诚意地讨论问题意味着即使你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很丢脸,你也愿意尊重事实。
我个人是认为只要所有参与者做到了这一点,就足以完成题主想要的高效有质量的讨论。
好,现在你已经做好了真心诚意讨论一个问题的准备,你尊重事实,你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如何让别人也真心诚意地参与进来?我不喜欢分点,我就四个字:共同利益。
公司合伙人之间关于公司未来的争论、恋人之间世界观的不合、填报志愿时不愿盲从家长的意志而引发的矛盾、两位来自不同学派的学者的学术争论……
在以上这些常见的情景中,由于在争论中参与者的情绪可能很激动,事先也都有预设立场,所以经常有这样争论变成意气之争,弄得大家都没有想要真心诚意地去解决争论。如果你身处在这样的意气之争中,或者你是一个好心的旁观者,你怎样让讨论者回到真心诚意的讨论思路上来?
关键在于,让参与者意识到真心诚意地去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或者说最优解,是符合所有人共同利益的。公司走出一条好的道路,不管是谁提出的道路,最后賺钱的是大家都賺钱;情侣之间经过认真讨论最终世界观契合,不管最终的观念更像原来的谁多一点,幸福的是两个人;孩子和父母最后一致同意填报某志愿,不管是父母认识到了自己的经验的陈旧还是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幼稚,家庭和谐才是皆大欢喜;而学术争论其实更不用说,作为学者肯定希望自己的学术有发展,一场有质量的讨论是对两个人的学术生涯都大有裨益的。
至于怎样让讨论者认识到这个共同利益所在?无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力制止双方的不理智行为,必要时冷处理,必要时给双方都灌点鸡汤打打温情牌...这关乎沟通的技巧本身,不单是在争论。
而当合伙人不是要和你讨论公司怎么走而是要和你散伙、学术争论不是为了真理而是为了维护学派的地位......这种争论双方显然没有多少共同利益可言,遇到这种狗事情,事关切身利益没打起来就不错了。
其实有时候真的要分辨一场争论有没有可能避免,对于普通人,可以避免的争论其实很多:大多数网络口水仗,和泛泛之交的价值观不同……尽量避免这些争论,人生简直美好。
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职业的原因,性格的原因,你还是要在对方和其实并不那么真心诚意和你讨论问题的情况下进行讨论...排名第一的 的答案你就不得不认真研读两三遍。
【LawrenceLi的回答(139票)】:
只有 peers 之間才有可能進行有效和高質量的討論。所謂 peers 一方面是聞拙說的水平近似,另一方面是大家互相瞭解,不會從字面意思上去歪解。
懷抱「讓任何人和任何人都可以理性、友善地討論」這個理想,失敗是可以預見的。很多時候,某些人就是不應該看某些人的觀點。
把自己關於 Swift 的答案刪除了(),就是一例。王君是知乎新人,有人對他不瞭解也不奇怪,但隨便得出「他應該沒寫過幾行代碼」的結論就是一種奇怪的揣測,而且也和我所知道的事實不符。其次是有人看到他說 Swift 是「玩具語言」,神經被觸動,無暇瞭解他背後的意思。最後,如王君所說,如果沒有做過十萬行代碼以上的開發,自然也無法談論十萬行代碼以上的開發。
【AlexMercer的回答(106票)】:
的回答很好很全面,我想就底线和双方辩论基础上再进一步讨论
双方的价值观或者其他方面的不同是否可能导致某些问题的讨论基础都不存在?
双方价值观或者讨论基础的不同,一定会导致辩论的无法进行,所以对辩论的基础要双方达成共识。一些原则的加入,能让整个辩论变得据实,有意义,而不至于演变成一场口水战:
奥卡姆剃刀
1、有“证伪性”才有意义
你是一个战士,连长的战前动员称“只要冲锋跑得快,就不会受伤”,你拼尽全力冲了出去,被人血肉模糊地抬了回来,你质疑连长,连长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你冲得不够快,否则就不会受伤。”你喷过一口血后慢慢明白了,连长的那句动员根本没有潜在的可以被证明不对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证伪性”,解释权完全由他,这是句永远正确的骗人鬼话。若动员改为“只要冲锋速度达到每秒5米,就不会受伤”,这就有“证伪性”了,只要有人冲锋速度超过每秒5米还受了伤,就可以证明连长的动员是错的。
在选择一个辩题时,首先要核实的是此问题有没有“证伪性”,例如有人拿出“天人合一”来跟你辩论,你就不必理会,因为这个问题没法证伪,怎么个合法全由对方的两片子嘴说了算,你称“三才天地人,为什么只有天人合了,凭啥把地落下呢?”人家可以说“地太低级,不与丫合。”你也没法证明他不对。所以,在辩论过程首要的就是要检验对方观点的“证伪性”,无法证伪的说法没有意义。
2、“无”不需要证明
你说“如意金箍棒”是存在的,我说不存在,你让我证明不存在,那我还真证明不了,即使我掘地三尺没有找到,那也不能排除掘地四尺能找到的可能,即使我满头大汗地把地球都掘遍了,然后你来了一句“会不会在火星上呢?”
与边界清晰的数学问题不同,现实生活中的“无”是没法证明的,也是不需要证明的,持“无”观点的一方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就是默认正确的一方,直到持“有”观点的一方拿出了“有”的证明为止。你说手机辐射存在着引发脑瘤白血病的危险,我说不存在,这时应该由你来举证。全球科学界曾做过上百项手机辐射与脑瘤白血病相关性研究,结论不支持其中的相关性,你求证“有”不能成立,而我的“无”就是继续成立的。
很多坚持“有”的一方在举证不能的情况下会抛出“潜在的可能性”的说法,窃以为这是个最扯的说法,没有之一。您读完此文地球就毁灭的潜在可能性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这种没有证据的想象中的可能性有意义吗?跟打输了架,跑前撂下一句“有种你等着”一样,“潜在的可能性”就是一句找场子的废话,根本不必理会。
3、肯定性指控拿证据,否定性指控有界线
肯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偷了钱包,那就应该由你来拿出物证人证,并公布时间地点等信息,而不是由我自证没偷过,其逻辑的根源就在于“无”没法证明。
否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没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没有上过大学,是靠欺骗得到的教职,因为你所声称的“无”不需要证明,那举证责任就轮到我了。但在我举证之前,你先要明确你这个指控的“证伪性”在哪里,比如说你同意了只要我亮出大学文凭你就认输,然后我才会举证。否则,我亮出了文凭,你又否认文凭的真实性,待我证明了文凭是真的后,你又不认可文凭上的人是我本人……这是精通逻辑的人常用的损招,他总是提出否定性指控,逼得你不断地自证,直到你崩溃为止。否定性指控必须要有可证伪的界线,否则就是耍流氓。
4、慎用排除法
飞碟爱好者观察到了天空中的异物,分析如下:不是飞机,不是流星,不是飞艇,不是气球,不是……所以只能是飞碟!但最终被专家论证是西北某基地未公开的一次导弹发射。排除法本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方法,但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集合及元素必须明确。数学领域里集合及元素往往很明确,排除法就很好使,例如一个集合里有三个数,除了A数B数那就只能是C数了,但现实生活里的集合及元素往往是不明确的,元素有很多甚至还有未知的,再使用排除法就非常危险了。
我跟一个姑娘独处一室,你听到姑娘的哭声后闯进来为姑娘抱不平,质问我“屋里没有别人,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其实,我还真的有很多可说的,例如姑娘失恋后呆呆地要寻死,被我开导后哭出来不想死了,姑娘终于找到了长年资助她读书的好心人,激动得痛哭……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啊~
5、相关未必因果
你每次感冒都喝板蓝根,十天就好,太多次毫无例外的证据令你相信板蓝根对治愈你的感冒很有效。其实你错了,感冒是自愈性疾病,你喝不喝板蓝根,十天左右都会好的,不信您下次可以试试喝萝卜汤,效果是一样的。喝板蓝根和感冒病愈,只是时间先后相关,并不是因果关系,很多人习惯先入为主地把相关性当作因果性,这也是辩论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要得到因果关系是很困难的事,要做很多随机样本的对照性检验,轻率给出的因果关系往往是不靠谱的。例如,“喝红酒有益健康,法国曾有过科学统计,每天喝杯红酒的人更长寿。”有统计结果也未必是因果关系,更有可能是每天喝得起红酒的人,其饮食和卫生条件更好而长寿的原因,而与红酒无关。更极端的例子,现在每天抽两包烟的大烟鬼,也比烟草引进之前的古人寿命长,这能说明吸烟有利于长寿吗?
6、非此未必即彼
非此即彼只有在互斥关系时才成立。一颗围棋子,我说不是黑的,你就有理由认为我的判断是白的,因为围棋子是非黑即白的互斥关系。在客舱里一个壮汉与一个姑娘发生了冲突,姑娘有受伤证据,因为我觉得证据不足而对壮汉殴打的说法表示怀疑,充满正义感的你对我喊“难道你认为姑娘身上的伤是自伤的?!”虽然自伤可能性不能排除,但这并不是我所相信的,因为还有是其他人造成的可能性啊。这就好比一张扑克牌,我猜可能不是黑桃3,于时你气冲冲地对我喊“难道你认为是草花9。”
给对方扣上一个显然错误的观点来批判是可以的,对方若是肯定性判断,你可以拿这个判断的逆否命题来批判,因为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无论你批倒哪个都成。对方若是否定性判断,你可以通过否定其所否定的论断的互斥论断来驳倒他,听着很绕,其实很简单,正如上面围棋子例子,我所否定的论断是“此子为黑”,其互斥论断是“此子为白”,你只要否定了“此子为白”,就把我对“此子为黑”的否定给否定了。关键的问题在于互斥,若对方拿出非互斥逻辑的一对事件并通过非此即彼的方法诘难你,你就要给他来一句“你说的两件事互斥吗?”
7、证人证词不能选择
我在做科学实验,根据我的独创理论,实验结果数据应该是8,可我第一次实验结果是2,再做结果是19,继续做……好不容易有一次得到8了,我高兴地宣称“虽然有很多误差干扰了实验,但终于得到正确结果了,这就是我理论成立的铁证!”你一定认为这种根据立场选择证据的实验很滑稽,但这却是辩论中很常见的做法。只要你有耐心不停的搞,只要你总是对不利结果视而不见,你想证明什么就能证明什么,而且证据都是“铁证”。
你有了一个立场,有个证人出现了,他的某些说法证实了你的立场,于时你宣称这个人可信,并将其说法作为了自己的证据。但对立面拿了此人说的对你不利的话来质疑,你称“谁能保证一点错误不犯啊,个别细节他没看清楚的可能也是有的。”这就是有意选择证据了,本来你认可了证人,就不能对其说法厚此薄彼,除非你有了证明“厚此薄彼”合理的证据,否则跟我那个可笑的科学实验有什么两样呢?
我曾给学生谈过这些辩论中应遵循的逻辑,学生的回答是“若是每句话都过这些逻辑筛子,我就张不开嘴了。”其实感到张不开嘴就是进步,暂时闭着也比天马行空不讲逻辑激情四射的乱喷要强。逻辑有时跟本能相悖,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运用自如,等到运用自如时,你的见解会更加深刻,在辩论中也可立于不败之地了。即使做不到这点,熟悉了这些逻辑,至少也可以在辩论中不被欺负。明明是自己有理,却被别人挤兑,气得要死,相信很多人有过这种感受,这时拿出这些逻辑往他的言论上套一套,然后引出此文,告诉他犯了第几条逻辑错误,让他去郁闷反省吧。
选自《北京科技报》
-----------------------------------------------------------
若知乎上喷子能有这等严密的逻辑性聊存于心,那必是知乎所作的最大贡献了。
【王博的回答(12票)】:
【公子winnie的回答(5票)】:
最近在看一本书《论对话》。这本书是采铜在他的专栏了推荐的。大家可以去他的专栏里看看。因为用的是手机,所以就不附上连接了。
———————————————————————
在对话中,对于任何事我们都不要去决定做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否则我们就不够自由。我们必须让自己空空荡荡,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去做任何事,也不需求去达成任何结论,也不需顾忌应说些什么或不应说些什么。这是一种开放和自由的环境,是一个空灵之境。
——戴维 · 玻姆《论对话》
———————————————————————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就先简单的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读书心得。
要想进行高质量的有效的对话,进行对话的人,要搁置自己的思维。玻姆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思维,在对话的过程中,一旦对方否定或批评了自己的观点,人们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否定,就会维护自己的观点,哪怕对方说的再对再有理也听不进去。这就是固定思维的作用。
在这本书里,介绍了如何进行对话,固定思维的形成,如何对待自己的思维………
阅读本书的要义,并不仅仅是理解和接受玻姆对于「对话」和「思维」的种种看法,更是体悟和学习他的内省思维方式。这种内省思考,这种对我们自身心智的「元分析」,是引导我们走向更加智慧通途的有力工具。
【张宇舟的回答(4票)】:
作为经常试图与别人讨论问题但是常常以不理想的结尾收场的我说点教训和经验
一个讨论是否「有效」「高质量」往往取决于你 而不是对方
讨论 最主要的一点 是在于双方的就讨论的这件事最后的目的是否一致
你的目的是寻求真理 而他的目的是战胜你 那这场讨论从一开始便没了意义
因为你会从他的观点中吸收信息「诶 他说的这个也蛮有道理」。
而他却会步步紧逼 穷追猛打 为了招架你得疲于奔命 而且容易陷入思维怪圈
而这种讨论无论如何都不会是高质量的
高质量的讨论应当是有目的性的 应当在讨论过后会对事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的
每个人对一件事物的看待都应是螺旋上升的 即成长
不断的考据 掌握资料 完善自己 才是网上争论的目的
淘金式的思维也能帮助你自动过滤掉一些污言秽语
试图放弃说服对方
从讨论前 到讨论中时刻牢记着 无论他的观点多蠢 逻辑多混乱
智商决定高度
你总不能在讨论一件事情当中顺带给他上一节「如何正确讨论问题」的课吧
实在听不下去 「你说的有道理 嗯」结束话题
随手举个栗子
不知道什么原因 突然提到肯德基的45天鸡
他们一致说有激素 多不好blabla
于是知乎 果壳搜索一大堆资料 看正方看反方 得出45天鸡应该没多大问题的结论
发给他们文章
他们看也没看 就说 反正我就是不信
最后我就终结讨论了
多说一句 多浪费一秒
【阿哲的回答(3票)】:
几个答案都很好,这里略做补充。
首先是讨论的原则,我觉的额外有几点很重要:
客观证据 & 主观证据 & 推理 & 猜测。这个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效力高的和效力低的发生冲突,应该以效力高的为主。直接证据 & 间接证据。在证据链上,离得远的证据,效力不及更近的。专业研究 & 业余。中国社会长期有反智主义的倾向;在知乎上,你能看到大把这种业余回答盖过专业回答的例子。事实上,你能想到的,人家专业人士多年研究早就涉及到了。撇开官方喉舌上的专家不言,基本上99%的情况下,专业研究的结果要比你自己脑补的强。可惜这点不但很多答主意识不到,死撑自己脑中的图景;很多观众也是选择自己能理解的,或者自己喜欢的答案。你说万一高手在民间怎么办?我可以告诉你,颠覆性的东西,绝大多数情况下,始作俑者都是专家。比如爱因斯坦,他是在熟悉经典物理的基础上,对于一些当时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思索,从而发明相对论的;莫奈和毕加索,都是在充分掌握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进行革新的。普遍规律 & 特例。有些结论,是在更大规模的统计或者实验基础上得出的;有些结论只是小范围观察结果。你看到的可能是特例,不要用它来反驳整体性的东西。慎用极端法。极端法用来讨论底线不错,但是用来评判一个事物的总体,要结合评判的原则来考虑,不同事物的评判原则是不一样的。比如死刑,扰不开的话题就是错判了怎么办,这个极端情况值得重视,因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是基本道德。但是有人在讨论安全性、可靠性的问题是,总喜欢搞些非常奇葩的例子出来,这个就没意思了,因为此类问题都是有一定的概率假设。然后是具体交流时要注意的:
不要和“垃圾人”纠缠。你的时间很宝贵,没义务给别人上课,更何况有的人不是来讨论的。有些评论,你运用一些原则简单考察一下,就知道没必要回应。不要和民科纠缠。有些人的答案,一看就是脑补的,不过补得很不错,和邪教差不多了。反洗脑是个体力加智力加精神压力的苦活,要不要做,事先仔细掂量一下。一般情况下,列出更客观专业的回答即可,让读者自己去分辨吧。保持开放心态,以学习为目的,随时准备接受新观点。如果你一上来就抱着某个观点不放(知乎上站队党大把)或者对某人有强烈的好恶,那这个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唯明的回答(2票)】:
好的讨论,要求其参与方都有起码的知识背景和相同或相同的知识范式,还要有接收(注意不是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和意愿,还有就是沟通技巧,平等/无歧视。还要有个尽量中立尽责的组织者。
要有起码的知识背景,没有起码的认识,何来讨论。和鱼是没法讨论陆地生活的利弊的。
背景知识的范式要相同或想通,通俗的说要有共同的知识语言或可互被翻译的知识语言。比如不懂中医的西医和不了解西医的中医是说不到一块的。不懂科学的哲学家和不学哲学的科学家也是没法交流的。
接收(注意不是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和意愿,就是要思维开放,思维不开放,不是讨论,是宣旨。说到思维开放,这个问题要借用 Kruglanski AW, Webster DM的《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 "seizing" and "freezing"》中的理念和方柏林先生的翻译。请看下面两个表格。
沟通技巧,比如尝试在对方的论据论证立场上去考虑论证。
平等/无歧视,参与讨论者要有平等的观念,比如不能动辄直接或间接给别人扣各种非讨论话题的帽子,或用之来直接间接拔高自己。
中立尽责的讨论组织者,组织者可以有倾向观点,但不能用于影响讨论进程。关于尽责,比如对于开放性的讨论,讨论的组织者有义务把那些纯粹发泄情绪,且有攻(se)击(jing)性(bing)的参与(pen)者(zi)隔离,在讨论情绪暂时失控时来控制局面。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元元的回答(2票)】:
无视一切不在统一语境和信息接受度的人,改掉好为人师的毛病。
【杜牧的回答(4票)】:
其实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异端存在。
受到了我们先贤的影响还特爱辩论,然后就出现了党同伐异,就有了攻击反面弱点,胜出了人身攻击,最后再来个约架。有意思么?
最大的基础共识是,允许观点不同的人发声,并且存在,才是基石。至于是否互相认同,那就看以后的结果了,一两次辩论就能决定谁输谁赢,你当这是美国大选呢?
【郭远方的回答(1票)】:
这是一切讨论的前提。
不管对方的论点你认为怎么不合理,不要骂人,千万不要!
你一骂,对方一般就会回击,然后双方就撕破脸皮,一切就都没有意义了。
就算不回击,一方讨论,一方骂人,这种讨论往往容易偏离主题,把旁观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双方而不是其观点上,也不能成为一场高质量的讨论。
【达拉然低语的回答(1票)】:
不要像保护自己的财产一样维护自己的观点。
【阮博文的回答(1票)】:
我觉得讨论这个词太严肃,太正式化,那我们不妨来谈一谈如何聊一个有价值的事物。
人生来就是社交化动物,所以我们会忍不住把自己所见所思所想拿出来给周围的人分享。本来目的是简单的,是单纯的,但是一旦涉及到社交化行为,这件事情就变复杂了。
假如你今天看了《X战警》,觉得特别棒,其中表达的怀旧情怀和不经意的老梗惹得你心里面直痒痒,于是你跑过来跟我说:“《X战警》真棒!”那我就可以有如下几种反应:
傻逼,又来炫耀自己的社交生活了。没有女生陪我一起看电影,怎么就招你惹你了。傻逼,又来炫耀自己的逼格了。我就喜欢看《喜羊羊》,怎么就招你惹你了。傻逼,又来展现自己是个LOW逼了。《X战警》这种商业片岂是我等文艺青年瞧得上眼的。我也觉得好棒,因为我最近也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喜欢X博士,虽然他长得像厄齐尔。
不难看出,这几种反应的本质区别是两人是否存在相同的生活体验。具体来说,假如我没有看过《X战警》,你的任何分享行为都可能会被看作炫耀行为;只有在我们都看过《X战警》的情况下,这次对话才进行得下去。
但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些人,即使他没有与你相同的生活体验,他也愿意放下姿态去听你想表达什么。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这种生活体验他马上就体验得到,比如他下个星期就会去看《X战警》,而你的分享恰好能给电影增添色彩。他很在乎和你的社交关系,他觉得维系这样一段关系比忍受你的唠叨更重要。
我们再回过头来谈一谈在两人拥有相同生活体验的情况下,如何聊一个有价值的事物。
试探。我们以上讨论的前提是有人愿意和你分享,而真实情况通常是你不知道他愿不愿意与你分享。所以你得问”最近有没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呀?“放低姿态。你的目的不是炫耀,也不是说服一个人。你只是想听他发表对于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观点,来增加你对世界的理解。见好就收。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谈话在形式上都是框架之间的碰撞,或是我态度强硬激进,或是你态度温和保守。如果两人能达成一致固然最好,否则可以选择改变话题。
这里仅仅谈的是物,如果谈到人生理念,观点等等,事情就会更复杂一些。因为这里要求接受的就不是一个外在的物,而是你这个人的思想。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的观点对他确实有帮助,但是他碍于情面而不愿意接受。这也是一个交流失败的例子。
最后,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知浅莫言深。这个世界上心胸狭隘的人太多太多,与这些人不谈也罢。
【MengfeiWang的回答(1票)】:
良好的辩论不能仅仅通过参与者的素质(自律)以及几条简单的原则就可以实现的,它还需要一整套完整而严密的规则来约束。
下面我介绍的这套理论不是我发明的,而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高校模拟联合国活动中的,大名鼎鼎的。
我先来张图:
(本图出自西安交通大学第六届模拟联合国大会,未经本人允许,严谨转载,违者必究)
上述流程可能让很多人觉得无所适从,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
确定到场人数以计算简单多数(1/2+1,即半数+1人)、三分之二多数(2/3+1)。
2 拆分与确定议题
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
3 正式辩论(主发言名单)
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本部分要求会议主持人将随机点选部分与会人员,要求其按既定时间发言阐述个人立场。
每个人的发言被称为一次正式发言。
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Q1 是否先演讲的人沾光?
(因为他们先说先声夺人了啊)
Q2 或者是后演讲的人沾光?
(因为他们后说可能顺便就驳斥前人的立场了啊)
Q3 亦或是说没有发言的人会吃亏?
(因为支持人只会随机点选部分与会人员进行演讲,还有一部分人员可能是不能在此环节发言的,当然他们也可以在主持人点选完毕后再次申请将自己添加到主发言名单当中)
上述3大问题将在以下部分得到解答。
4 非正式辩论(只能在每2次正式发言之间进行)
动议即是“行动的建议”,先有人发起想怎么做的提议,再由大家投票决定做不做(多为简单多数,即1/2+1)。
动议也分“有组织核心磋商”与“无组织核心磋商”。
有组织核心磋商指的是有确定分小议题、有确定发言人数及发言时间的有顺序演说。由主持人确定包括发起人在内的几名人选就该发起人提出的分小议题进行顺序发言。
无组织核心磋商指的是没有确定分小议题、没有确定发言人数,只有固定总讨论时间的无顺序讨论。无组织核心磋商常被用于打破讨论僵局,重新梳理主要论点和阵营时使用。
问题主要包括个人特权问题(上厕所)、程序性问题、咨询性问题等内容,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5 主发言名单结束/动议结束辩论
当主发言名单(其间穿插着大量的动议+问题,有效平衡了发言时间先后所带来的不平衡问题)结束或有人动议结束辩论(因为大家真的已经都没什么好说的了),此时即进入投票环节。
6 再次点名
确定到场人数以计算简单多数(1/2+1,即半数+1人)、三分之二多数(2/3+1),因为可能有人会中途退场。
7 提交议案
提交本方(多人)所共同书写的问题解决方案,提交友好性决议修正案(就是自己对自己提案的小修补),提交非友好性决议修正案(就是别人对你的强制性修改)。
上述文件中,只有友好性修正案无须表决即可通过,并被添加至本人提案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依据三分之二多数原则进行提案投票,在多份提案中率先通过2/3+1人数者决议通过,其后之所有决议作废。
Q4 这时肯定会有人问啦,那这样的话岂不是先投的决议沾光嘛?那谁来决定投票顺序呢?
一般我们按照决议的提交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表决。但在很多情况下,部分与会人员可以动议(是的,此时还是可以“动议”这个的哦)修改投票顺序,并经大会投票后通过。
经过以上的所有步骤,我个人充分相信没有辨不清的理儿,没有说不明的事儿了。
其中有些基本原则值得揣摩。
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
2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
3 拆分议题
4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
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5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
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6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
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7 限时限次
不超时,禁止一言堂,比如设定每人只能发言n次,每次m分钟。
8 面向主持人规则
参与者之间不能直接辩论,只能对主持人发言。
【陳東昇的回答(1票)】:
如果讨论不能带来更客观理性的思考,和认知上的更为开阔全面,唧唧歪歪说半天有个毛用啊,真讨厌笃定一个主观认定死不改口的人,你都不能随着双方论证的越来越多的信息来更新看法、完善逻辑,誓死悍卫当时那一拍脑门就蹦出来的观点有意思嘛?面子就这么重要么?
【城年的回答(3票)】:
篇幅条件所限,不讨论网络世界的完成条件。
单说现实生活,我觉得来点烧烤,可口小菜,啤酒,大家围坐在桌子前就可以预热讨论了。
服务人员按照知乎盐Club的标准和穿着处理,喜欢的可以坐下围观。
旁边竖一个拳击台,喜欢骂人的,看着对方不顺眼的可以当场发泄,引起公愤的可以被群殴。不必唧唧歪歪隔空马上几个月,当场分高低。
两支啤酒下去,话匣子打开,扔出一个话题,质量绝对不会低。
妹子们或倾听或私语,适当莞尔一笑,调剂一下现场的费洛蒙,话题质量绝对有保证。
哥们儿、姐妹儿在一起喝酒的时候,最容易感悟人生,指点江山。一场有效且高质量的讨论,我想也可以从这样的氛围下开始走起。
一家之言,我在微醺中,不对请折叠。老板来个烤腰子,口轻,不要辣椒,烤干巴点,放点糖。
刚才说到哪儿来着?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制作教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