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惠丰泗县面粉厂梁军破产

泗县惠丰面粉有限公司联系电话_地址_传真_企业黄页_艾凯咨询集团
泗县惠丰面粉有限公司
所在地: 地址:泗城镇汴河路14号&&邮编:234300
电话:&&传真:
所在地: 地址:泗城镇国防南路47号&&邮编:234300
电话:&&传真:
所在地: 地址:泗城镇八里桥居委会&&邮编:234300
电话:&&传真:
所在地: 地址:黄圩镇武圩村&&邮编:234314
电话:647&&
所在地: 地址:泗城镇国防北路77号&&邮编:234300
电话:&&传真:
所在地: 地址:泗城镇北关村&&邮编:234300
电话:&&传真:
所在地: 地址:大庄镇街南&&邮编:234313
所在地: 地址:长沟镇工业园&&邮编:234321
电话:&&传真:
所在地: 地址:长沟镇长南村&&邮编:234321
电话:&&传真: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40′~118&10&′。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人口94.4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泗县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古称虹县、泗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有自然秀美的“虹乡八景”,有楚汉之争的古战场—霸王城古迹遗址,有目前国内保持最完整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2013年6月,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运河申遗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验收,将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泗县文化金字品牌。加之宿淮铁路、泗许高速、明徐高速即将建成通车,泗县未雨绸缪,做好了新一轮经济发展提速的准备。历史唐武德四年(621),置虹县(治今五河县境)。六年废夏丘入虹。之后,虹县移治夏丘,属仁州。贞观八年(634),废仁州,虹县属泗州。元和四年(809)改属宿州。大(太)和四年(830),废宿州,复属泗州。后复置宿州,治于虹,虹县再属宿州。五代时沿唐制。宋元十七年(1092),虹县属淮南路。绍兴九年(1139),改属淮东路泗州。十一年属南京路泗州。建炎后没于金,虹县仍属南京路泗州。元置行省、路(府)、军(州)、县4级建制,虹县初属河南江北行中(尚)书省(又称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继属江北淮东道。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属临濠府泗州。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属凤阳府,属凤阳府泗州。清初沿明制,后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4级制。顺治二年(1645),虹县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泗州升为直隶州,虹县仍属凤阳府。乾隆四十二年(1777)泗州迁州治于凤阳府虹县,并虹县入泗州,虹县降称虹乡,至此泗县始为泗州州治。1912年4月废州制,改称泗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安徽省设3道,泗县属淮泗道(驻凤阳县)。1932年10月废道,泗县为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治泗城。后改行行政督察专员制,泗县属第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治泗城。日,日本侵略军小川部侵占泗县城,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先后迁治于郑集、双沟、管镇等地。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组织接管国民政府在皖东北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同年10月,撤销泗县建制,以泗县为中心,结合邻县。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5个办事处。1941年4月起,办事处先后撤并为泗南(治今江苏省泗洪县双沟、罗冈一带)、泗宿(治今泗洪县臧桥)、泗五灵凤(治今五河县申集)、(治今泗县黄圩区三侯家)3个边区县,次年春增设泗灵睢县均属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泗县沦陷区的伪政权,先是维持会,后为县政府,治泗城,先后属苏淮特区和淮海省。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伪泗县政府亡。9月,抗日民主政府撤销边区县,恢复泗县建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专员公署、中共地委暨泗县政府治泗县城。1946年7月,国民政府军进占泗县,泗县人民民主政府东撤,国民政府在泗主政。改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7年11月后,复建人民民主政府,先后恢复原4个边区县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县政府均驻农村,无一定地点。1948年5月起属豫皖苏边区江淮区。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泗县;翌年4月21日,恢复泗县建制,治大庄;5月迁治泗城,属皖北行署宿县地区。1952年,属安徽(宿州)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属宿县(宿州)专区,沿续至今。[1]地理位置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40′~118°10°′。泗县旧境东至老子山,交江苏省淮阴县界,西至虞姬墓,交本省灵璧县界,横长155公里;南至天井湖,交本省五河县界,北至湖山庄,交江苏省睢宁县界,直长140公里。东南至淮河,交盱眙县界,西北至渭桥,交睢宁、灵璧县界,斜长125公里;西南至马家集,交五河县界,东北至归仁集,交江苏省宿迁市边界,斜长85公里。全县面积3975平方公里。民国38年(1949)5月,马公店、上塘集以东划出,组建泗洪县。现行区域西起长沟乡许韩庄,交灵璧县界,东止黑塔区大魏乡朱庙,交泗洪县界,宽43.5公里;南从墩集区大路口乡小营庄,交五河县界,北到大庄区大庄乡许庙庄,交睢宁县界,长44.3公里;东南从墩集区霸王乡界牌张,交泗洪县界,西北至黄圩区曹场乡朱埝庄,交睢宁县界,约58公里;西南起草沟区大梁乡沈庄,交灵璧、五河县界,东北至山头区找沟乡的后蔡庄,交宿迁县界,约674公里。面积1787平方公里。区域基本呈长方形。气候泗县境内大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年日照时数为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2]资源水资源全县降雨量适中,沟、河、渠、塘、水库拦蓄水面43782亩,一般能满足工农业用水和水产养殖需要。新汴河、濉河、龙河、沱河、唐河、石梁河上游排水可备调节用水需要。地下水丰富。富水区约9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0.3%;中等富水区约6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3.6%。正常储水10.5亿立方米。[3]土地资源据1984年年末统计,全县耕作土壤1905938亩,占总面积71.1%,其中已耕土壤1421563亩,占耕作土壤75%;宜林荒山1.6万亩,占总面积0.59%。从历年粮食单产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高产田14.97万亩,占122.4万亩产粮田的12.2%;中、低产田107.43万亩,占产粮田87.8%。[4]矿产资源石灰石:全县低山除屏山、赤山外均含钙,可烧制石灰、水泥。磷矿:马厂乡附近山区、长沟区阴陵山均散见零星磷块岩堆积,含磷约6%。另外,朱山产玉,邢山产砚石,县北产芒硝,赤山产黄沙,屏山产红石土。[5]网络资源基础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已覆盖有;泗县中国移动,泗县中国联通,泗县中国电信,泗县中国网通,泗县邮政等。区域网络,移动基础建设完善。3G网络覆盖,只有泗县城区,未覆盖至乡下。互联网是了解泗县的窗口之一,泗县地区网站门户有:泗县人民政府网、泗州历史文化论坛、泗县论坛、泗县风情网、百度泗县吧、泗县生活网、泗县房产网、泗县人才网、泗县教育网、泗州戏网、老泗州网[6]、虹乡论坛、天下泗州人等。区划截至2013年,泗县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73个行政村、15个社区。泗城镇、黄圩镇、大庄镇、山头镇、刘圩镇、黑塔镇、屏山镇、草庙镇、长沟镇、墩集镇、丁湖镇、草沟镇、大杨乡、瓦坊乡、大路口乡。[7]人口明弘治八年(1495),虹县共有1732户,3882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1.16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泗州(今泗县、泗洪两县)共有136141户、58811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47.9人;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乱、瘟疫、灾荒,灾民外流,至光绪十二年(1886),泗州人口减少到65893户,289633人,其中男141342人,女148291人,平均每平方公里79.2人。民国24年(1935),泗县(今泗县、泗洪两县)计有94991户,619913人,其中男322679人,女296934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55.8人。1949年,泗县共有92850户,38741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16.8人。1985年共有659721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63.2人。截至2013年,全县总人口9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经济综述农业建国前,泗县农业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加上水、旱灾害频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亩产长期徘徊在100斤左右。1949年,农业总产值仅为2646.6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1952年,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5104.47万元,比1949年增长2457.81万元。年,受“左”的影响及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1960年,农业总产值只有3301.51万元。“文化大革命”中,搞脱离实际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农业总产值增长缓慢,农民依旧未能摆脱贫困。1978年,农业总产值为9310.88万元。1981年,全县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农业总产值达17414万元,比建国初期增长5.5倍多。1985年为26492万元,比1978年增长1.84倍多。[8]2012年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155.2万吨,增长12.9%。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刘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整合6200万元资金集中投放大路口山芋产业基地,泗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区面积达到3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经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3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63个、家庭农场186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65家,墩集草莓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润农山芋专业合作社分别荣获国家和省级示范社称号。[9]工业泗县工业发展缓慢。民国30年(1941),县内(指建国前泗县境)有织布业200家,酿酒业70余家,榨油业55家,染坊70家,木作坊70余家,连同泥水(瓦)匠、竹、铁、屠宰、杠夫、车夫、制丝、彩扎、磨面、食品加工、酱园、烧窑等业,从业人员共3600余人。后由于战争和匪乱,厂、坊纷纷倒闭。1949年,全县只有手工业店铺192户,从业人员533人,总产值21.5万元(折新人民币)。1950年,县救灾合作社组织灾民榨油、编织;县文教科发动全县中、小学校,组织师生开展纺织、编织、轧花、榨油等勤工俭学活动,这是泗县手工业集体经营的开端。1953年进行“一化三改造”(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到1956年底,全县组织手工业合作社17个,生产小组7个,职工417人;产值41.94万元,比1952年增长135.36%。1958年“大跃进”,县内除兴建炼铁厂、锰矿厂、炼焦厂、耐火材料厂和4个机械厂、298座小高炉外,并在手工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扩建、新建针织、被服、造纸、农具、糕点、水泥、豆腐和其他大小工厂161个,职工达1443人。年,续建造船、化工、黄烟、车辆、五金、玻璃、化肥、电讯修配、食品、轧花、麻袋等厂。1961年,“大跃进”中办起的一大批工厂下马,只保留酒厂、针织、鞋厂、农具、陶瓷、五金、窑厂、车辆、豆腐、轧花、糕点、面粉、综合、印刷、制药、电厂、农机等17个县属国营厂。1979年起,县工业系统在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和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基础上,工业企业管理由生产型逐步转向经营开发型。到1985年底,全县有食品、轻纺、化学、机械、建材等定型工业企业109个,其中全民24个,集体85个,职工4186人,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6831万元,其中全民2680万元,集体4151万元。县办工业上交利税584万元,其中全民工业企业364万元,集体工业企业220万元。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乡、村、合作、个体办的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并展开竞争,各项经济指标大增。1984年末统计,乡办工业企业单位88个,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579万元,产品销售额603万元,盈利92万元,上交税金2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26万元。1985年末统计,县以下各类工业企业单位4331个(其中乡办67个,村办136个、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4128户),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2011万元(不含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工业),产品销售额3404万元(其中乡办1308万元,村办593万元,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1503万元),盈利201万元(不含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工业),上交税金131万元(其中乡办40万元,村办22万元,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6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86万元(其中乡办614万元,村办172万元,不含合作经营及城乡个体工业)。[10]2012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左右。成功创建全省首家优质轻纺服装生产示范区,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两大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显现,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县经济开发区新建“三纵六横”路网5公里,配套实施亮化、绿化、管网工程,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累计入驻项目130个,粮食产业园、中体产业园、惠丰产业园内13个工业项目正加快建设,“一区多园”框架逐步拉开。8个新型乡村工业园入驻企业1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市考核控制目标。[11]交通泗县交通便捷。104国道、303、329省道穿境而过,全县辐射与环型并举的公路网络初具规模,全县晴雨通车公路里程1600公里。泗(洪)许(昌)高速一期建成通车,明(光)徐(州)高速和宿(州)淮(安)铁路正在建设,即将全县通车。西距京沪高铁50公里,北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76公里,东距连云港出口海口200公里。全县水运码头3个,年吞吐能力约55万吨,航运经新汴河、洪泽湖、大运河可入江通海。[12]教育幼儿教育民国36年(1947)秋,长直沟中心国民学校附设1个幼儿班,收幼儿30人。次年秋,学校停办,该班随之解体。1952年在东关小学开办幼儿班1个班,招收幼儿44人。1956年,全县有幼儿园2所、3班,在园幼儿85人。1957年后,经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周折,幼儿教育忽起忽落。1980年以来,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到1985年,全县有幼儿园51所、258班,在园幼儿8550人。幼儿园(班)一般都开设语言、计算、图画、故事、唱歌、游戏,手工劳动等课程,每天上3~4节课,每节课30分钟。上课以游戏形式为主,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基本上克服了早期存在的幼教小学化的偏向。[13]小学教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颁“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诏令。泗县自光绪三十四年起,先后办起两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各1所,初等小学堂6所。其中设在现辖区域内的有:泗虹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开办于州治东文昌宫内(今县人民政府院内),甲、乙2班,学生80人。泗州官立高等小学堂,设在北关察院旧址(现供销合作总社所在地)。宣统元年(1909)初办时有1班,学生40多人。次年发展到2班,学生80人。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发生,上述学堂停办。民国元年(1912),泗县有小学5所,其中较有名的3所:一是原泗虹初等小学堂恢复改建的“泗县县立同盟小学”,设甲、乙2班,每班学生40余人;二是原泗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恢复改建的“泗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设甲、乙、丙、丁4班,每班40多名学生;三是新办的“泗县县立同盟女子小学”,设在文昌宫前院,2班,学生80多人。之后,泗县小学不断发展,民国2年7所,4年20所,5年24所,6年29所,7年43所,8年68所,9年140余所,为泗县早期小学发展的高峰。民国10年起,由于自然灾害、军阀战乱以及土匪抢劫的影响,泗县小学渐次衰减。10~13年,与9年相较,小学递减80多所。14~15年略有回升。后又连年下降,到18年减到30所。19年增加12所。21年达51所。22年续增到62所,在校学生4451人。23年又减至58所,在校学生4097人。民国27年秋,日本侵略军人侵泗县,沦入敌区的小学停办,大片非沦陷区的小学,在国共两党一度合作抗日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坚持和发展。据28年统计,全县小学52所(其中乡镇小学31所),在校学生2170人。民国29年2月,主政皖东北的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动摇出走,上述小学由泗县新建的抗日民主政府接收管理。民国30年12月,当时以泗县为中心,划片建置的几个边区县共有小学150所(完小22,初小128)、224班,9020名学生,教员262人。其中泗南县小学74所(完小11,初小63)、129班,在校学生5053人,教员150人;泗宿县小学38所(完小4,初小34)48班,在校学生1645人,教员48人;泗五灵凤县小学16所(完小4,初小12)、16班,在校学生800人,教员18人;半城直属区小学18所(完小2,初小16)、23班,在校学生1130人,教员27人;洪泽湖小学4所(完小1,初小3)、8班,在校学生392人,教员19人。31年起,小学续有发展,到33年,仅泗宿一县就有小学100余所,学生4000多人。泗县分属于泗南、泗宿、泗五灵凤、泗灵睢等边区县的现有区域范围内,到抗战胜利前夕,计有小学63所(完小6,初小57),在校学生5067人。抗战胜利后,续办南关女子小学1所、6班,学生125人;泗城市小学1所、5班,学生200人;从半城迁来雪枫小学1所、6班,200名学生(均是烈士、干部子女)。至此,全县现有区域内共有小学66所、143班,在校学生5592人。民国35年秋,国民党重兵进攻解放区,泗县解放区小学先后停办。这时,县国民政府又陆续办起中心国民学校34所、135班,2581名学生;国民学校100所、150班,6890名学生,为泗县小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37年秋,泗县解放前夕,这些小学全部停办。同年11月,县人民政府主政后,陆续恢复旧有小学33所,新办小学96所(内有部分私塾转办的小学)。到民国38年9月,全县小学达129所、201班,在校学生6585人,教职工250人。建国后,小学续有发展,1952年,全县小学达289所,是建国前夕的2.31倍;学生19651人,接近于建国前夕的3倍。这些小学都坚持学校为工农开门,优先招收工农子女人学,对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工农学生给予减免学杂费。两年,全县暴雨成灾,各小学都坚持教学与生产救灾相结合,实行轮班教学、分散教学和湖坡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纺纱、打席、拾草、拾粪等勤工俭学活动。1950年第二学期,据大庄、屏山、黄圩、长沟、沱东、汴河、刘圩7区统计,小学勤工俭学收入为万元(旧人民币)。年,贯彻执行“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方针,对已有小学进行全面整顿,并重点发展一些小学。1957年,全县有小学323所(完小50,初小273),在校学生31575人,同1952年比较,学校数和学生数分别增长8.38%和60.67%。各小学教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1957年,全县2004名报考初中的高小毕业生,各科成绩总平均83.5分,其中最高平均分94.5分,最低平均分72.5分。两年,全县还指导、安排2878名未能升学的高小毕业生走上了工农业生产岗位。1958年,全县小学发展到450所,在校学生44652人,但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不少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加之反“右倾”、拔“白旗”,在教师中批“白专道路”,在学生中批“智育第一、分数挂帅”,学校数度停课大炼钢铁,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一度下降。1965年,小学大发展,全县达1060所(完小78,初小982)、1761班,在校学生62143人。其中实行半日制、间日制以及早、午、晚班办学形式的耕读小学班776个。同1958年相比,学校数增长1.35倍,学生数增长0.39倍。年,全县小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设施被破坏,教学人员有的被打成“黑帮分子”,集中起来“劳动改造”,有的调回原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各校纪律废弛,秩序混乱,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以后,加强党对学校领导,为错划右派和被打成“黑帮分子”受到错误处理的教育工作者改正和平反,贯彻“调整、整顿、巩固、提高”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师生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关第一小学两个学雷锋小组,多年如一日,给第三居民委员会的徐大娘、朱奶奶两位烈属老人挑水、买面,打扫环境,胜似亲人。1981年,大庄朱祠小学三年级学生郝庆金在上学的路上,拾到一个1752元的存款折,立即交到学校送还失主。小学经过调整、整顿,1985年巩固到452所、2579班,在校学生102283人,学校数和学生数分别是1949年建国初期的3.5倍和15.53倍;与民国36年泗县(包括现已划归江苏泗洪和本省五河县管辖的区域)小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相较,学校数和学生数分别增长2.37倍和9.79倍。[14]中学教育民国38年9月,县人民政府根据“维持原有学校,逐步作可能与必要的改革”的方针,委蒋伯明为副校长,恢复原泗县县立初级中学校,更名泗县中学。初设一年级1班,招生55人。1952年发展到7班,在校学生365人。在此阶段,该校针对地方连续发生自然灾害的特殊情况,吸收老解放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成功经验,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以巩固学额、坚持灾区教学为中心的生产抗灾活动。在近20亩校田里种菜种粮,并从事积肥、割草、垫路等劳动,据1961年上半年统计,全校师生生产劳动收益317.1万余元(旧人民币)。1956年暑假,在大庄建立泗县初级中学,后依地名改称泗县大庄初级中学。1957年暑期,在长直沟设立泗县长直沟初级中学。至此,全县共有中学3所、14班,在校学生1197人,教职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1958年,泗县中学扩建为完全中学,同时增建刘圩、草沟两所初级中学。1959年,在东关外建泗县初级中学(后改称第二中学)。1960年,在黄圩建泗县黄圩初级中学(因办学条件不足,只办一学期,即并入大庄初中)。1962年,设在城东南小朱圩的泗县初级农校改为普通中学,更名泗县墩集初级中学。这时,全县计有中学7所(完中1所,初中6所)、67班(高中9班,初中58班),在校学生3003人(高中406人,初中2597人),教职工340人,其中专任教师185人。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控制普通中学发展,全县保持原有7所中学,并作了一些调整。调整后的1965年,在校学生2807人,其中高中407人,初中2400人,教职工由1962年的340人精简到243人,专任教师由185人精简到146人。年,除重建和新建黄圩等12所初级中学,扩建16所完全中学和大量发展小学附设初中班外,并将28所农业中学转为普通中学。1972年,泗县第二中学并入泗县师范学校,编为附设中学班。1976年,全县有中学40所(完中17所,初中23所)、313班(高中50班,初中263班),另有小学附设初中班98个,共计在校学生18623人(高中3448人,初中15175人),教职工1013人,其中公办709人,民办304人。1977年,全县中学调整为完中20所,初中21所,在校学生充实到高中3476人,初中21039人,合计24515人。此后,根据中央“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办好重点中学”的方针,对全县中学再次进行调整。1978年9月恢复泗县第二中学。为使学校布局合理,1981年又新建新集高中1所。初中由1977年的21所,一度发展到1980年的76所,进而调整为1985年的50所。小学附设初中班,采取只毕业不招生的办法,到1983年逐步将1977年的85校处理完结。1985年,完中由1977年的20所压缩到3所(泗县中学、刘圩中学、草沟中学);中学在校学生为25610人,其中高中2111人,初中23499人,教职工为1324人。其中公办1225人,民办99人,专任教师1048人。调整后确定的重点中学有泗县中学、泗县新集中学。年,泗县普通中学计为国家培养初中毕业生67743人,高中毕业生14600人。年,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948人,其中入高等院校786人,入高中专407人,初中专755人。[15]人物胡大海(?—1362)字通甫,濠州虹(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庙。韩成(?—1363年),濠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从明太祖起兵,率先陷阵,攻滁、克泗、破诸山寨,取金陵,屡建大功。冯开平,著名作家,出版了以《旮旯村里的风流事》为代表作的多部小说作品。曹大臣,1964年5月生。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日历史研究专家、硕导。文化民国2年(1913),泗县县公署始立第三科,兼理文化事宜。12年,县设教育局,以民众教育股主管民众教育和文化事宜。25年裁教育局,复设县政府第三科。抗日战争时期,泗县国民政府和敌占区的日伪县政府均以第三科主管文化。泗灵睢、泗五灵凤、泗南、泗宿等县的抗日民主政府则设文教科主管文化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府仍以文教科为文化主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初设文教科。1956年,文化、教育分设两科,以文化科专管全县文化工作。1957年7月撤销文化、教育两科,成立“泗县文化教育局”。“文化大革命”初期,文化教育局一度瘫痪。1968年,文化、教育分开管理,文化工作由泗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宣传小组领导。日,成立“泗县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日,泗县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改称“泗县文化局”。[16]
泗县城镇居民2013年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可支配收入是6万
安徽泗县小麦收割机哪里寻 这个最好是通过合作社问问看,希望能帮到你.
泗县烈士陵园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单位.泗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64年,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园内陈展面积784平方米,馆藏烈士文物资料1090件,其中,国家一类文物210件.二类文物350件.三类文物530件.园内建有江上青烈士纪念馆.江上青烈士铜像.雪枫亭.百米纪念碑廊等建筑物.陵园介绍陵园烈士铜像江上青烈士铜像塑于1995年,铜像基座2.3米高,铜像1.8米高,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基座正面刻写的&江上青烈士&为刘玉柱同志(江上青战友,离休前
日 3 来源:中安在线 昨天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了配合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建设,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在对泗县一处汉代至唐宋的古遗址发掘中,首次发现了隋唐大运河的北堤坝,此堤坝的发现将隋唐大运河现存古河道向北延伸了7.5米. 据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现场负责人任一龙介绍,该遗址位于泗县长沟镇刘圩村,为了配合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建设,3月1日开始,他们对这里的一处汉代至唐宋时期的古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4月10日遗址发掘
肥东到泗县汽车多少钱 在肥东高速口拦车只要30,
友情链接:
© 2016 jeepun.net 版权所有
管理员邮箱:info@ jeepun.net
24 q. 2.482 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泗县天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