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索恩.马克开关进货折扣价格,为什么那么贵啊?我知道他在国外是一线品牌,可是也太贵了吧……

请问谁知道索恩开关进货折扣价格,为什么那么贵啊?我知道他在国外是一线品牌,可是也太贵了吧……现在一_百度知道
请问谁知道索恩开关进货折扣价格,为什么那么贵啊?我知道他在国外是一线品牌,可是也太贵了吧……现在一
请问谁知道索恩开关进货折扣价格,为什么那么贵啊?我知道他在国外是一线品牌,可是缉订光寡叱干癸吮含经也太贵了吧……现在一个酒店工程两千多个开关插座要11万多😂😂
提问者采纳
几乎索恩几款新品经过国外专业团队研发,拆解后都会赞叹用材好及工艺如此精湛,工业设计之完美,生产成本和用料,成品率,品控都是最一流的,因此贵缉订光寡叱干癸吮含经的物有所值。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索恩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可不能换品牌对方指定了没办法换,还是继续用索恩了☺☺
你加入的是连锁品牌酒店。呵呵,不指定,哪来回扣
呵呵😊你懂的就好,好产品高档酒店不差钱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06-08&06-08&06-08&06-08&06-08&06-08&
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
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
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
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
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
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
安徒生童话
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
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
阅读排行榜
> 友情链接&一个全方位凌驾于你之上的人,不可能被你画的大饼唬住。我喜欢那些比较笨的人,可以为实现我的个人理想而拼命,但又不用付给他们对等的代价。&
"一个全方位凌驾于你之上的人,不可能被你画的大饼唬住。我喜欢那些比较笨的人,可以为实现我的个人理想而拼命,但又不用付给他们对等的代价。"
&img src=&/70b479efee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10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70b479efee_r.jpg&&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br&有个德国犹太人叫Norbert Elias的,他写了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奠定了在社会学里大拿的地位,这本书叫做《文明的进程》。Elias在这本书里想追溯的问题,就是一个社会变得“文明”(civilized),究竟是怎么一个变化过程。为什么一个人能够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别的国家相比自己的国家是“不文明的”甚或是“野蛮的”?&br&Elias认为我们首先能够确认的是一件事:&b&一个社会变得文明的过程,就是这个社会中人的情感和情感控制结构一代又一代朝着控制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细腻的方向发展。而现代社会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人在情感控制上对“以自我为中心”的朴素观念加以反思,他总是试图尽可能去考虑他人的感受。&/b&&br&&b&这种情感控制的最普遍方式就是礼仪教化。&/b&&br&Elias认为,理解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人类知识图景的转变有着重大意义:&br&&blockquote&这种新的观念把人类的位置从宇宙的中心移到了围绕着另一个中心旋转的许多行星中的一个星球之上。&br&……&br&地球纯粹是机械地、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绕着太阳运行的,也就是说,这一运行并不是以人为目的的,对于人来说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这一观点的形成既是以人的情感控制的加强为前提的,同时又促使人进一步加强对情感的控制,促使人去抑制那种自发的感觉,即他们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特别是与人本身有关的一切,都是以他们自身为目的的……这样,人们才有可能在思想上认识到,自然现象有着它自己的规律。自然现象是没有企图、没有目的、也没有规定性的,只是纯粹机械地发生或者由一定的因果关系而引起。&/blockquote&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不懂这个世界为什么不是围着他转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对他讲道理,而是通过教他行为规范慢慢引导他明白这一点的。Elias认为在这个意义上,个体在教育中的成长就是人类文明史进程的重演。&br&所以关于题主这个问题,有一个很直接的回答,那就是:我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要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律;而我们把规律当做规律的前提是:认识到这个世界它该怎么运行,与我们无关。我可以因为地震震塌了房子而哭泣,因为雨水浇湿了过冬的粮食而号啕,然而这一切本能的情感流露没有什么卵用。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自然情感。&br&&b&而“得体的仪态”,就是让我们学会这一点、迈入“文明社会”的开端。&/b&&br&&b&=====从这里开始与题主的问题并不直接相关,不感兴趣者请跳过=====&br&&/b&&br&Elias要讨论的不是civilization意义上的“文明”,而是civilized意义上的“文明”;换句话说,不是“中华文明”那个“文明”,而是“做个文明人”的“文明”。当然,他可能认为前一个词其实是建立在后一个词词义基础上的。&br&而且,Elias是德国人,他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又牵涉到德语文化和英、法文化对“文明史”理解的不同路径。&br&他认为,“文明”这个词首先是西方国家/民族的自我意识:这个词指的是它们取得的一切成就,这些成就使得他们超越祖辈,超越世界上同时代的其它民族。但在法国和英国,这个词的用法跟德国不同。法语和英语国家把“文明”当作是进步的标志,但德国则把“文明”当作是次一等的东西,真正使得德国人对自身特点和成就感到骄傲的词是“文化”。&br&这里面有个麻烦的地方:“文明”这个词在英语里是civilized,这是个来源于拉丁词根“城市”的词,意思其实是获得罗马市民资格的人就等于开化的人,是一个普世概念。法语里应该也是来自同一个词源的词。&br&但是——虽然德语中也有zivilisation这个词,而且这也是Elias选用的书名,但是,Elias认为德国人说这个词的时候意思其实对应是h?flich,有礼貌的,这个词的词根是h?fisch,意思是宫廷的,所以Elias后面会说,德国人认为这个词主要指的是宫廷中那些繁文缛节的延伸。&br&Elias认为德国人真正重视的东西是kultur,对应英文中的culture。但德国人对kultur的理解要丰富很多。大意上,civilized的东西是一个过程的结果,是那些已经“文明化了的人们”共享的一种品质;而kultur指的是已经存在的人和他们的成就,就像“田野里的花”,这个民族总是追问“我们的特性究竟是什么”,他们借这些追问来突出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br&我们在这里翻译一下,文明(h?flich)就是“贵族范儿的规则”,文化(kultur)就是“接地气的规则”。就好像穿西装打领带是一种社会规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也是一种社会规则。&br&然后Elias来说明h?flich和kultur在德国文化中的对立。大体上,他为我们勾勒出的图景是:德国人的h?flich概念来源于宫廷,但随着18世纪中叶德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德国文化的兴起,知识分子作为中产阶级代表开始反对宫廷文化的束缚,所以他们会(不自然地)强调接地气的kultur,反对贵族范儿的h?flich。当然,这帮人接地气接的程度也有限,他们只是接到市民阶层,对土老冒儿他们是不care的。&br&Elias说,三十年战争的时候,德国(准确地说是德意志地区,下面不再继续解释)宫廷还是说法语的,德国人整体上是不开化的。甚至到1780年的时候,腓特烈大帝还出了一本书,说德语是一种半开化的语言。德语文化界彼时的表面上的繁荣还是粗俗的。他说当时舞台上都是些小偷,说的都是下流胚的语言,跟高尚的英语戏剧没法比。啥?莎士比亚作品也爆粗口?这可以理解,莎士比亚多早啊!腓特烈对当时德国戏剧的评价,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对《小时代》的评价。&br&腓特烈大帝说这话之后一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出版了。不久之后,歌德和席勒也开始出书了,德语一下子蓬勃发展起来。&br&在这个时代发展起来的知识分子,开始批判宫廷精英思维了,就像我们今天拿着互联网思维去批判传统官僚思维一样。“文明”就是传统精英的行为规则,而“文化”才是新兴知识分子关注的东西。&br&Elias列了一段材料:后来记录歌德晚年生活的作家Eckermann曾经跟歌德有段对话:&br&&blockquote&Eckermann:&br&通常,在社交的时候,我总是带着个人的好恶以及一种爱和被爱的需要。我寻找生性与我相似的人,我愿意与这样的人深交,而不愿意与其他的人打交道。&br&歌德:&br&您的这种自然倾向显然不是一种好的社交方式。如果我们不用文化教养来克服我们的自然倾向,那它还有什么用呢?要求旁人的意见都和我们相投,那是很愚蠢的,我从来不干这种蠢事。所以,我才学会了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才学会了认识各种不同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之道。因为在跟那些与自己生性相反的人交往时,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与他们和睦相处。您应该这么去做,别无选择,您只能投身到这个上流社会中去,不管您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blockquote&&b&Elias认为,歌德的这种想法,解释了人为什么要对自己进行情感约束,为什么要“讲文明”: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跟你不一样的人,为了跟他们和睦相处,你必须按一定的规则控制自己的情感。&/b&&br&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社会发展比较早,所以“文明”在他们那里已经发展为不言自明的社会礼仪,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得体仪态”。但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英国人和法国人认为已经无需说明。而德国人发展比较晚,所以他们一开始看到这种仪态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不自然”。他们需要重新强调更自然的“文化”,重新体认这一套礼仪背后的道理,才能接受这套社会规则。&br&Elias发现,其实这个过程在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社会因为某些必要的原因“进化”出某种规则,经过世代演变之后,这些规则固化成看似毫无道理的条条框框,制约人的行动,然后有人跳出来说,规则是次要的,规则背后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在德国知识分子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法国人自己已经讨论过。大革命时期著名的Mirabeau公爵就说,所谓“文明”指的那些礼仪不过是道德的表象,如果它无法赋予社会以道德实质,它就没有用处。&br&但为什么法国人更接受“文明”代表的这一套社会规则,而德国人更强调规则背后的“文化”实质呢?Elias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大革命之前,法国宫廷其实对知识分子是开放的,主流知识分子也是认同现有政治秩序的。所以他们会更接受宫廷规则;而德国贵族远比法国封闭得多,不带知识分子玩,所以德国知识分子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圈子文化,也不接受德国贵族从法国学来的那套礼仪规范。&br&但是,这两个词代表的其实是一种要求,那就是:不管是社会习俗还是礼仪教你这样做,还是你跟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需要这样做,你都需要控制自己的自然情感,让自己的行为更得体。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br&&b&=====从这里开始回到跟题主的问题比较相关的内容上=====&/b&&br&Elias的书接下来列举了冗长的史料,当然,如果你耐心读,里面有些内容很有趣。&br&比如中世纪晚期伊拉斯谟写过一本礼仪指南:&br&&blockquote&鼻孔里不应该有鼻涕,像农民那样用帽子和围裙擦鼻涕时是不得体的,用手擤鼻涕然后擦在衣服上也不好。恰当做法是尽量擤在一块布里。如果你用手把鼻涕甩在地上,那就要马上用脚蹭去。如果你想吐痰,请转身,别吐在别人身上。吐完后应立刻用脚蹭去。&br&&/blockquote&在那个印刷术刚刚发明的年代,这类行为都需要写本书来规范,你们感受下。&br&Elias的评价是:&br&&blockquote&伊拉斯谟和他那个时代在谈论人的一切行为时那种无拘无束的坦率,我们已经失去了。&br&&/blockquote&伊拉斯谟描述的“合乎礼仪的规范”已经可以让我们感到莫名的羞耻。&br&而当时伊拉斯谟的这类书其实是为宫廷和贵族写的。类似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吃饭时如果觉得痒,别用手直接伸进衣服里挠,要隔着衣服挠。吃饭时不要擤鼻涕、掏鼻孔、挖耳朵、擦眼睛。就餐前要洗手。&br&既然写在书里,就说明当时的贵族不一定能做到这些。你们想象下中世纪高冷的伯爵夫人吃饭时手伸进领子里搂一搂,搞不好还要抠抠脚,那画面该有多美。&br&然后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些礼仪慢慢开始变得细腻了:吃饭的时候不要说一些容易引起争执的话,不要吵架,如此等等。这类行为规范开始越来越“体贴”一个人的感受。&br&当时有一本书叫《加拉泰奥》,里面专门提到宫廷中人该如何礼貌地指出别人的过错:一个主教请一个伯爵吃饭,吃完饭后,主教派一个非常懂礼节的仆人加拉泰奥送伯爵离开。即将分别之际,加拉泰奥对伯爵说,主教大人想送给伯爵先生一件礼物。主教大人说他一生中没见过伯爵这么有礼貌的人,他只在您身上发现了一个小缺点:您吃饭吧唧嘴。主教大人让我在临别之际把这一点作为礼物送给您。&br&这种“得体行为”放到现在,您得回去扇这主教两巴掌。&br&&b&“得体的仪态”以及类似的行为规范就是这样从宫廷开始,一点点向下传播,一点点向下扩散,最后随着西方文明发展出对社会具有高度控制力的现代国家,原本属于宫廷的礼仪规范也就这么成了全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这个社会的成员不再关心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他们只是把这些规范当做理所当然的仪态,或者当做“我们这个民族发达、先进”的一面接受下来。而落后民族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也和歆羡坚船利炮一样歆羡这些彬彬仪态、翩翩风度。&/b&&br&Elias总结说,这背后,是社会职能要求每个人强化自我控制。&br&&blockquote&从西方历史的早期阶段直至当代,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社会职能愈分愈细。分工越细,职能的数目,因之具有职能的人的数目也就越多;单个人,事无巨细,不管是最简单最日常的事务,都依赖于这种职能。越来越多的人的行为一定要相互配合;行动的组织愈益精确、愈益严格地加以通盘安排,以使单个人的行动在其中完成其社会职能。单个人被迫愈益细致、愈益均衡、愈益稳定地调整其行为。正如业已强调过的,这种调整决非只是有意为之的做法。……行动的组织复杂而又深广,它要求人们在该组织中努力“正确”表现,以至于单个人身上除了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而外,同时还有一种自动的、盲目工作的自我监控机制固定下来;后者试图通过畏惧的壁垒防止对社会俗常行为的违犯。……行为改变的方向是由社会愈益多元化,由不断发展的职能分工,由相互依存的链条不断延伸而决定的。而单个人的每一动作,每一表现都无可避免地与这一链条相适应。&br&&/blockquote&&b&到这里终于回到题主的问题上了:&/b&&br&只要社会沿着分工的方向往下发展,人和人之间就需要配合,配合的前提就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控制自己的情感。“仪态”只是社会对人控制自己情感的一种训练方式。想象一下,你在单位里碰到一个吃饭时候当着你就吐痰的同事,或者不顾场合抠脚的同事,或者做出其它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但没有直接伤害到你的同事,你跟他共事也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在于他的行为有多恶劣,而是在于他的行为表明他不认可社会普遍认可的规则。&b&——这种人会自然被社会化分工淘汰掉,因为他“不合群”。如果一个社会无法成功淘汰掉这种人,它就会被别的社会淘汰掉。&/b&&br&&b&这是社会运行的规律。个人对这种控制机制的不满,并没有什么卵用。&/b&&br&题主举的军队站姿也是一样的:最初它们都是宫廷礼仪的要求,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对军人服从性的确认机制。重点不在于这种姿态对打仗有没有用,重点在于你对规则和规范的态度,决定了你能不能很好地在军队这个社会职能部门里当一颗尽职尽责的螺丝钉。&br&很多看似没有用的仪态也是如此。它们也许真的是没有用的,比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比如穿西装打领带,但它们是“盲目工作的”个人自我监控机制固定下来的后果。这种机制对整个社会在竞争中延续并获胜是有益的。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有个德国犹太人叫Norbert Elias的,他写了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奠定了在社会学里大拿的地位,这本书叫做《文明的进程》。Elias在这本书里想追溯的问题,就是一个社会变得“文明”(civilized),究竟是怎么一个变化过程。为什么一个人能…
&p&&img src=&/fe55b1c147ebb172ff826e13ac6c2cbb_b.jp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2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fe55b1c147ebb172ff826e13ac6c2cbb_r.jpg&&&i&已为这位知友点赞。&/i&&/p&&br&&br&&p&&b&很简单,因为知乎同样是个没判断力的地方,而且比起其它地方,大部分知乎用户更糟糕的是,没什么判断力偏偏还有过分的优越感。&/b&&/p&&br&&p&所以你们觉得微博的王麟是在搞营销,在知乎的王麟就是在展现真实的自我。&/p&&br&&p&王麟的五环之歌有没有侵权你们是不管的,王麟在展示完“真实自我”之后有没有真的改进你们也是不管的,你们只是满足地想着:啊!因为上知乎,我可是比别人多看到了另一面的女神!啊!我真是见多识广,理性过人,啊!这饱满的人生,不知道要比那些微博用户高到哪里去了!&/p&&br&&p&你们顺着王麟在知乎的言行,开始富有同情心和想象力地为它脑补:一个不唱神曲就喝不起稀粥的好歌手。&/p&&br&&p&&b&我说得难听点吧,其实大部分人都不自知的掉入了一个新的营销圈套:说你们爱听的所谓“真话”,展示你们爱看的“真性情”。&/b&&/p&&br&&p&这种营销策略其实并不少见。比如当杨幂在天涯开自己脚臭的玩笑的时候,一大批人马上就嚷嚷起“黑转粉”了。比如郭敬明自黑身高的时候,有不少人就真的觉得它“还挺有意思的”。比如老罗靠喊了一辈子所谓“真话”,做了个巨大的精良的锤子。又比如某位大大在新年贺词里开始用流行语“点赞”,好多小朋友激动得全身都发抖了。&/p&&p&&br&在厚着脸皮说一些一看就不会有人信的假大空梦话的时代,“讲真话”是一种多顺应民意的好手段啊!&br&&br&谁不知道王麟唱的神曲烂?谁不知道这些歌给广场舞伴奏的时候简直就是精神污染?&br&&br&只因为王麟出来说大实话了,它出来承认自己的歌三俗了。它讲了一个根本不用讲,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你们顿时就觉得它棒棒哒了?&br&&br&我在那个知乎局限性的问题里没回答,但我始终有一点坚持,那就是:&br&&br&&b&当你听到一个人说出的所有话都合你心意时,那是很危险的。因为你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些很刻意的,故作政治正确的迎合罢了。&/b&而这些合乎心意,这些政治正确,这些大实话大真话,从根本上,都是些空而无用的废话。偏偏有人就能操纵着这些废话,去转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达成更深的目的。不管它是推广插软广的公众号,抑或是开淘宝店,再或者卖手机,甚至是执行一些更可怕的东西。&br&&br&我只说我知道的几个神曲歌手:&br&凤凰传奇,有实力,路线稳定,而且歌并不烂。网络营销手段好。&br&龚琳娜,有实力,路线不稳定,歌很奇葩。网络营销手段不刻意。&br&王蓉,有实力,后期神曲化。但至少不作刻意辩白。&br&王麟,没实力,作品典型的哗众取宠神曲流,热爱在知乎洗白自己。&br&&br&你看,你们最爱的,是最后一个。就因为她发了一点儿所谓“真话”的盐,你们的判断力顿时下降了120个百分点。&br&&br&去年底的时候吧,我好像看到王麟说要在知乎搞个众筹,来做个“转型之作”,最后出来的就是《雅蠛蝶》吧?转型在哪儿呢?大概是体贴地加入了“猥琐宅男”关键词,关爱了喊着王麟叫女神的广大宅男众生吗?&br&&br&歌还是那种烂歌,词还是那种烂词,底子还是那个烂底子,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在人民的广场舞地带都失去了曾经占据的领地——人家现在都放TFBOYS了。不同的是,神曲歌手,在这里,是个“真性情女神”。&br&&br&&b&形象营销带来的收益,远比很多人所能想象得多。&/b&现在你们可以振振有词说“我喜欢的是歌手之外的王麟”。是啊,所以有天王麟不做歌手了,这种最佳人格光环,你是不是会去捧个人情场?就像老罗不做英语老师了,人家去做手机了,肯定得是良心之作了吧?你们大大又是秀恩爱又是讲流行词儿那么亲民,一定很为你们着想吧?&br&&br&至于下一步王麟在知乎会做什么呢?我反正不知道。&br&&br&但是我建议所有网红都来知乎发展自己,前景大好,一片蓝海。&br&&br&&br&&u&偏激之词,一家之言,无需尽信。你们信我也没好处。&/u&&br&&br&&/p&&br&&p&*&br&&br&最后送各位两首王蓉的早期作品,词曲作者都是王蓉(不是王麟):&br&&a href=&///?target=http%3A///%23/song%3Fid%3D29950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非想非非想&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23/song%3Fid%3D29950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晨雾&i class=&icon-external&&&/i&&/a&&br&哪怕王麟从前、现在、以后,有任何一首作品可以做到这个水平,我不会喷它搞“真话营销”。&br&&br&另外几个指名点姓批斗我的答案,逻辑太混乱不回复了。&br&&br&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好恶辩白。还是那句话,我只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说服你。隔着这么厚的网络幔帏,谁的声音都会走音变形,无所谓。&/p&&br&&p&*&/p&&br&&p&这道问题下的答案们,如果你从头看到尾,就会更明白知乎可笑的大V引导是怎么回事。排第一的那条答案,语言之错乱贫乏我就不说了,但仰仗着众多所谓大V的点赞,依然能滚雪球滚出近千赞。&/p&&br&&p&而我的回答又何尝不是因此才会出现在你们的眼前?&/p&&br&&p&就在今天下午,我的另一个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你所在的城市的城市规划? - 丸丸的回答&/a&一直挂在发现页面的编辑推荐上,但是依然没什么人去看。毕竟义愤填膺的各位,你们本来就更乐见这种言辞激烈甚至带有大量情绪色彩的回答吧?争吵,撇清,争吵,撇清,力图给自己的屁股一个过得去的交代。&/p&&br&&p&&b&来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简直是个笑话,太多人来知乎是挖出了一口更适合躺着的井罢了。&/b&&/p&&br&&p&有时候我很讨厌知乎管理员,有时候我也很同情它们。知乎这个无脑趋势,已经不是它们所能控制的了。&/p&&br&&p&已关闭评论,各位自便。&/p&
已为这位知友点赞。很简单,因为知乎同样是个没判断力的地方,而且比起其它地方,大部分知乎用户更糟糕的是,没什么判断力偏偏还有过分的优越感。所以你们觉得微博的王麟是在搞营销,在知乎的王麟就是在展现真实的自我。王麟的五环之歌有没有侵权你们是不管…
我先讲个故事。&br&&br&小时候,我爸爸会带我看围棋直播。有一次,双方下得都很好,黑棋尤其“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爸和我说的。棋逢对手,悬念一直留到了最后,黑棋贴目不足,微弱劣势输了这盘。后来,我爸再和我说起这盘棋的时候,黑棋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这里过于自信”、“那里过于保守”,总之许多关键的地方,尤其是原先看来极有创造力的地方,现在都有了问题。&br&&br&这并不是说我爸是一个善变的人,而是说:知道一件事情的结果,会影响我们对过程的认识。在历史阅读中,这就是一个经久的问题。英语中我们称为“hindsight prejudice”,汉语我们有时说这是“&b&倒放历史&/b&”的问题。&br&&br&考虑一个例子。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统治时期发生过很多大事,其中一件就是英国教会渐次脱离罗马教廷,成为一个独立的教会。然而,当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一世继位之后,一改她的父亲和前任的政策,努力“拨乱反正”,力图让英国教会回到罗马的怀抱。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玛丽去世之后,这些努力都付诸东流了,一直到今天英国教会都是独立于梵蒂冈的。在知道了最终的结果之后,我们很难认为玛丽的“拨乱反正”是成功的。事实上,由于她的继承者伊丽莎白一世的空前成就,以及她们二人之间经久的敌意,玛丽留给后世的形象就只能非常糟糕了——“血腥玛丽”比“玛丽一世”更加为人所知。然而,近年来历史学家在仔细爬梳玛丽朝史料之后,才渐渐得出了比较公允的看法。玛丽并不是在把一种落后的宗教强加给大步向前的英国人民,她的反正运动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也受到了相当的支持——事实上,在当时的西欧世界中是成功的。这其中的一本书是:Eamon Duffy, &i&Fires of Faith: Catholic England under Mary Tudor&/i&.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br&&br&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后见之明”会让我们带有一种成见,以某种固有的判断来梳理历史事实——这种判断可能一开始就是错的。这进而会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对历史现象&b&选择性的漠视&/b&。&br&&br&我们换一个中国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唐帝国在黄巢之乱之后渐次瓦解了,最终在907年被朱梁所取代。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来梳理唐代的政治、社会史,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之后就已经雄风不再了。因之,当我们考察九世纪的进程的时候,我们会首先看到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宦官专权等等现象。有意无意之间,我们就会忽略许多同样重要的现象:中央或宫廷主导的新的政治文化的扩展,清流文人群体的兴起,文官政治向地方藩镇的渗透,等等(见&a href=&///?target=http%3A//www.zggds./005/001/071-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陆扬讲演:唐帝国的瓦解及遗产――一个老问题的新思考&i class=&icon-external&&&/i&&/a&,2010)。事实上,九世纪的唐帝国依然充满活力,她的瓦解事实上有某种“突然性”(同上,另一个角度的梳理,见Nicolas Tackett, &i&The Destruction of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i&.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 Center, 2014)。换而言之,对结果已然的认知会让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一些现象上,忽略另一些在当时世界中看来同样重要的事件或过程。&br&&br&但有的时候,还可以更糟。我们或许会因之犯下&b&时代错置&/b&的错误。&br&&br&我们把视线切换到中东。我们知道今天的穆斯林庶几分为两大派,逊尼派与什叶派,什叶派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先知把大业传给了他的族人、女婿阿里,之后继承权又会传给先知的亲外孙、阿里的儿子侯赛因,侯赛因和他的族人在公元680年被残忍的杀死了,在后来的记忆中,这标志着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决裂。因为我们知道八世纪以后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分野,同时又因为宗教历史书写固有的一些特点,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很多观念在七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根深蒂固了。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的。事实上,在685年的时候,阿里的另一个儿子al-Hanafiyya就被推举为领袖。他并不是先知的外孙,是阿里和另一个女人生的。但是没有关系。当时的阿拉伯社会还保有许多父系、部落制下的观念,是阿里的儿子就好。这和后来什叶派界定的观念就有很大的不同。要透过后来教派分离之后形成的史料,追索许多早期的观念,实在是一种知识“考古学”的工作,Jonathan Berkey如是说——见&i&The Formation of Islam.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he Near East 600-1800&/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03 (另见: Hugh Kennedy, &i&The Prophet and the Age of the Caliphates&/i&. London: Pearson, 2004; S. Frederick Starr, &i&Lost Enlightenment: Central Asia's Golden Age from the Arab Conquest to Tamerlane.&/i&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br&&br&观念的变化总是很微妙的,后段的观念认为之前一定就有了,有时就会出纰漏。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b&人物的脸谱化&/b&或平面化。我们知道一个人后来的选择或成就,我们就认为他或她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这样的人,他或她的经历都被解释为向那个目标迈进。我们经常看到三国爱好者笔下的曹操或司马懿生下来就是篡位积极分子,仿佛整个人生都在为篡位做准备。某种意义上,我们在哲学史人物的梳理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会注意到的是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早期作品的批评。于是我们认为存在两个维特根斯坦,前期和后期——《逻辑哲学论》的维特根斯坦和《哲学研究》的维特根斯坦,而这之间,他的思想都可以发放在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脉络下看。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问题。我们对“前期”与“转变期”的理解,很大意义上成了“后期”的投射,我们关注一个“坏”的、“带有形而上学残余”的维特根斯坦如何变“好”了、“彻底克服形而上学”的维特根斯坦,这使我们对他的作品产生了许多的误读。事实上,分割前后维特根斯坦的取径本身就有问题,学界不断修正的过程,我们可以读Rupert Read & Matthew A. Lavery, eds., &i&Beyond The Tractatus Wars: The New Wittgenstein Debate&/i&. London: Routledge, 2011,也可以参考Oskari Kuusela & Marie McGinn, eds., &i&The Oxford Handbook of Wittgenstein&/i&.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中的有关章节。&br&&br&更进一步说,除了关乎史实的错误以外,常常,我们还会把历史纳入宏大叙事的框架,以一种&b&目的论&/b&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仿佛历史就是在向一个特定的目的奋勇前进。于是,许多观念——民族国家、进步等等——会融合在一起,把历史组织成一个特定的样子。&br&&br&Christopher Wickham说,许多许多代杰出的历史学家都习惯把早期中世纪看做现代欧洲形成的时期。所以他们写了很多的书,题目就可以看出这种倾向,比如“法国的诞生”之类的。他们觉得,法国既然现在是一个民族国家,其萌芽一定是在很久的以前就种下了。于是他们会不断的上溯,到加洛林时期甚至墨洛温时期。事实上,在Wickham看来,我们并没有材料因而也没有理由认为在1000年左右的时候,国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就已经在西欧普遍存在了,一个从中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民族国家的形成或发展的过程是不存在的。彼时,也许,在拜占庭存在着某种较强的“国族认同”,但是,它并没有形成任何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因而,历史学家也就倾向于将之忽略了——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选择性漠视的问题。(Christopher Wickham, &i&The Inheritance of Rome: A History of Europe from 400 to 1000&/i&. London: Penguin, 2009, pp.4-6.另见Christopher Wickham, &i&Fram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Europe and the Mediterranean, 400-800&/i&.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br&&br&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发现,这些错误的观念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倒放历史、选择性的漠视、人物平面化脸谱化、宏大叙事、目的论的历史观,以及因之而产生时代错置,等等。家族相似似乎是一个有用的标签。&br&&br&我自己进入历史系已经有两年多了——如果旁听的时间也算的话。对于新生而言,如果克服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是一种基本训练,被反复强调。然而,在具体问题的拿捏上,又会非常困难。史学家也经常陷入分歧,以上介绍的观点也都只是一家之言。毕竟,作为历史的学习者,我们势必已经知道结果了,我们不可能不把结果纳入我们的思考,而我们的解释,最终也必须与结果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我们的历史书写,不能只是一些彼此无关的事件的大杂烩。幸而,近年来,许多优秀的作品做了许多尝试,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我无法对他们的学术取径、观察与结论做出判断,但我认为他们在叙事上都有某种突破。&br&&br&上引Wickham (2009) 是一本带给人很多震撼与感动的书。他在讲述400到1000年的欧洲史的时候,努力避免对任何宏大的过程的描述。每一章,他都以一个当时的场景、事件为开始。初读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感到一种冲击——如罗马世界的暴力,甚至会感到很难理解这件事的本末——如七世纪地方教会的改选。但是他随即告诉我们,这恰恰提醒我们,当时的世界、当时人的思维方式与今天,甚至与之前之后的世界可以是截然不同的。而这些事情,就他所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而言,期间又有许多史料累层叠加的因素。并没有一种无形的宏大的力量把这些时间缀连在一起,呈现一幅连贯的画面——只有对它们有了就其所是的认识之后,我们才能归纳出一些一般特点,就如全书在结论中做的那样。&br&&br&一本更加容易读的书是Stephen R.Platt, &i&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i&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9——中文本《天国之秋》也早已出版。我们不缺少对太平天国的讲述,从金田起义到南京陷落。但我们习惯于一种已有的叙事模式,即使史景迁、罗尔纲有时也不能例外:起初他们是有活力的,后来,他们腐败了堕落了,他们最终灭亡了。但这本书不是这样讲的。全书的开篇,我们被放在了1852年的香港,和西方观察者一起,和他们一样从传闻中一点点了解这场变革的进程。这般,我们和西方传教士一起,认识了洪仁玕,渐次了解了他的思想,与他对当时世界的认识。追随着他的视角,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天国在江河日下,石达开的出走、南京的奢靡,这些都被一笔带过——对洪仁玕来说,这真的不那么重要,这些都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看到了一个蒸蒸日上的视野。同时,追随当时各种西方报纸的视角,我们又渐次看到了我们的“天国”正随着当时世界的许多世界而脉动,这些事件、这些变故、以及这之后的许多观念,我们又感受到了一个个不同的人对于整个事件与世界的认识,而对于这一切洪仁玕却对之全然无知的。无须讨论必然与偶然的问题,在这些不断切换的当时人的视角中,在诗一般的结语中,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本身就在发生变化。&br&&br&要之,我想题主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有许多观念,我们习以为常,却可以给我们以系统的误导。或许,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日常的阅读中,对于任何过于流畅的过程或进程,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至于一种更好的对历史的梳理、解释或叙事,或许倒没有一定之规了,但至少,作者对历史的复杂性与厚度有了经久而痛苦的思考与反刍。这里前后提到的一次演讲与十种书,就一并推荐给大家——事实上,这是我对 &a data-hash=&8e5fd509c903b2f0aca75& href=&///people/8e5fd509c903b2f0aca7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藥師& data-tip=&p$b$8e5fd509c903b2f0aca75&&@藥師&/a& 的“2014的十本书”的邀请的拖了许久许久 的 答卷。
我先讲个故事。小时候,我爸爸会带我看围棋直播。有一次,双方下得都很好,黑棋尤其“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爸和我说的。棋逢对手,悬念一直留到了最后,黑棋贴目不足,微弱劣势输了这盘。后来,我爸再和我说起这盘棋的时候,黑棋从一开始就是有问…
感谢邀请,重度拖延症这么久了才回答真不好意思。&br&&br&题主问朋友圈辟谣不被人理解怎么办?这要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找原因&br&&br&&p&&strong&(一)主观方面:注意表达方式&/strong&&/p&&p&在网上啊,同样一件事,如果心平气和说明白了,说不准俩人能交上朋友;你要是因为自己占理就火力全开吐槽,再碰上对面是个直脾气的,那说不准就反目成仇了。&/p&&br&&p&曾几何时,我也是年少轻狂不懂事,辟个谣还要附带嘲讽技能满级。加我人人的朋友可能比较熟悉我早起的说法风格,什么“这种智商已经无法在21世纪生存了”“元谋人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都不会信这个”。看我知乎和微信平台早期的文章,也有很明显这样的痕迹,因为刚玩那时候好多都是当年人人网上直接复制过来的。当时我也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不懂事嘛,现在我也忍不住嘲讽两句,但是要&strong&把度控制在朋友互相开玩笑的范围内。&/strong&&/p&&br&&p&“不管是真的假的,小心一点总没错”“你还可以去死啊”;“中国食品安全就这样,我还能怎么办”“你还可以去死啊”——如果你的目的是弄弄智商优越感无处发泄不吐槽不舒服斯基,那怎么说请随意,&strong&但是如果想说服别人,需要换一种语气。&/strong&所以说换位思考很重要,你可能觉得这尼玛太假了怎么会有人信,但是偏偏就有人信,你不能接受这个客观事实也得要接受。&/p&&br&&p&&strong&(二)主观方面:辟谣论据是否充分&/strong&&/p&&br&&p&&strong&想要说服别人,论据一定要充分,一定要有力度。 &/strong&&/p&&br&&p&我之前总结过一个可信度公式:&strong&学术报告、知网论文&专业媒体&其他媒体&微博论坛贴吧朋友圈&/strong&。比如说,你的亲戚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XXX致癌的文章,全文除了煽动性的语言没有任何论据支撑,这时候就可以百度一下有没有相关媒体发布的反驳文章;再比如有人分享了《人民日报》微信平台的酸性体质说(人民日报真是经常发这种养生鸡汤帖,无力吐槽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拿出果壳网的那篇酸性体质碱性体质的辟谣文。&/p&&br&&p&当然现在造谣的都比较高级了,比如相当大数量的都是以《震惊!央视曝光!XXX不能吃了》为题,这一般有两种情况,&strong&第一是虚假信息,&/strong&央视压根就没曝光,你就需要把当天央视该节目找出来,或者找出p图的漏洞;&strong&另一种情况就是以偏概全,&/strong&只是某地某黑心作坊的食品安全问题,此文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转发量暗指所有这一类食物都不能吃了。&/p&&br&&p&再比如还有大量造谣文喜欢引用美国、日本、德国专家教授或权威机构的话,譬如之前那篇大米有毒的造谣文,引用了哈佛某营养健康机构的研究报告,我写辟谣文的时候就需要找出来该机构出具报告的原版,然后证明这篇造谣文为了达到自己传播谣言的目的刻意去篡改数据与结论。&/p&&br&&p&这个时候还是要推销一下我们平台,当你懒得查资料,没有合适的辟谣弹药的时候,大浪淘沙微信平台是你的必备之选,论点论据我们都准备好了,下次遇见相关的谣言直接分享就行了。感谢 &a data-hash=&fd5c68d950fef4e92c6516& href=&///people/fd5c68d950fef4e92c651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邓妍& data-tip=&p$b$fd5c68d950fef4e92c6516&&@邓妍&/a&同学帮我推广了一下,当天就增加了两千多关注,吓到了&/p&&img src=&/0e398fc2aa623aa22a4f_b.jpg& data-rawwidth=&214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40& data-original=&/0e398fc2aa623aa22a4f_r.jpg&&&p&我觉得我们已经总结的挺全面的了,还在不断更新中,力图全面无死角涵盖朋友圈谣言。(微信公众号:knowledgewealth)&/p&&br&&img src=&/cff64ace5d34d4a70e91da_b.jpg&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3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br&欢迎关注&br&&br&&p&&strong&(三)客观原因: 为什么辟谣更不容易被人相信?&/strong&&/p&&br&&p&主观原因总结了两点,一个是说话方式,一个是论据力度。下面说一说客观原因,为什么辟谣不容易被人接受,或者为什么人们更轻信谣言。&/p&&br&&p&&strong&第一,谣言抓住了人性的弱点。&/strong&&/p&&br&&p&&strong&(1)恐惧&/strong&&/p&&p&恐惧自人类诞生之初就如影随形,挥之不去——&strong&对死亡的恐惧、对健康的恐惧、对环境的恐惧、对自身安全的恐惧,都是谣言滋生传播的土壤。&/strong&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未知之物使人感到危险、不安、忧虑,第一个冲动便是要消除这种令人痛苦的状态,而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归结为某种已知的东西,这使人轻松、平静、满足。&/p&&br&&p&尼采在著名哲学作品《四大谬误》中总结的“幻想原因的谬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他总结的&strong&第一原理:随便哪个解释总比没有解释好。&/strong&我们可以看到朋友圈的许多谣言,无论是地铁迷药、打针西瓜,还是地震预告、杀人犯流窜都是针对了生存、健康、安全这些“人性的弱点”,都是对我们“恐惧”、“缺乏安全感”一种“谬误的解释”。&/p&&br&&p&我们很容易发现,人们热衷于在朋友圈传播那些谣言,总怀着类似的心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strong&他们似乎总觉得,万一那些帖子的内容确有其事,就能帮自己和家人朋友躲过一劫,“反正看一看没有坏处,小心一点总是好的”,也正是因为此。&/strong&直击人类恐惧内心的“恐吓性谣言”、“安慰性谣言或宣泄性谣言”、“刺激性谣言”就更容易传播,让他们感觉良好或者为自己的言行或者态度找到更多理由。而辟谣呢?与直击人性弱点的谣言相抗衡,自然就弱了许多。&/p&&img src=&/ed14af3bdb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ed14af3bdb_r.jpg&&&br&&p&&strong&(&/strong&&strong&2)社交网络上的社交动机&/strong&&/p&&br&&p&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分享的动力有哪些?无外乎&strong&标榜自我、拓展/维持关系、便利他人、呼吁或倡导、寻求认同等。&/strong&例如我分享了一段《马云给年轻人的十个职场忠告》或许有一部分动机就是标榜我是一个上进青年,我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学习进步;再比如我分享了《警惕,央视曝光,XXX又不能吃了》,或许我是在便利他人,告诉大家小心这种食物;再比如我分享了《px化工厂会导致男性绝育》,我这是在呼吁号召大家反对px工厂;最后我分享了。而看一下辟谣,似乎大多数都是&strong&逆社交动机而行&/strong&的,不容易被人接受也是理所当然。&/p&&img src=&/1acef1f59b8a8c950b3b9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acef1f59b8a8c950b3b92_r.jpg&&&p&&strong&(3)正义感&/strong&&/p&&br&&p&“XX小女孩失踪了,请转发”“XXX,你父亲病重,想看你最后一眼,请转发”“日本人殴打中国少女,还扬言XXXX,不转不是中国人”总有这类包裹着“正义感”外衣的谣言,游走于法律和政策边缘,从QQ空间到微博再到微信,在自媒体世界里打着“爱心”“助人”的名义任意流行,却欺骗者人们的善良,挥霍着人们的信任。正义感作为人的一种高级道德情感指追求正义、伸张正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强化个体正义感,形成强大的社会正义感氛围,不仅有利于个人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获得更多的道德自由,然而这同样是人性的弱点,&strong&不理智的“正义感”很容易被误导被利用,从而形成反效果。当你告诉一群义愤填膺道德爆棚的人“不要意思你所依托的事实是假的”,你觉得会有多少人心平气和的接受呢?&/strong&&/p&&br&&p&事实上,绝大多数这类谣言,指向的都是&strong&吸金诈骗电话&/strong&&/p&(看下面评论有人问到这个吸金电话了,其实我只是用了个梗,调侃一下,可能我的辟谣阈值过高了点233,详情可百度)&br&&img src=&/a50dd237cb36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2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a50dd237cb36_r.jpg&&&br&&p&&strong&第二,千万不要高估父母等老一辈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深度。&/strong&&/p&&p&举个例子,我一朋友是中科院某所的直博,他的导师,博导,某学科项目组带头人,有很大希望成为院士,然而就这位理工科的博导,天天在朋友圈里分享什么“吃XXX等于自杀”“千万不要再买XXX”这类文章&/p&&br&&p&例图:&/p&&br&&img src=&/a928c51bd85ff1da2c619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6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a928c51bd85ff1da2c619_r.jpg&&&p&这绝不是个例,因为我在做这个辟谣平台,所以经常有各路朋友对我吐槽,比如自己父母明明是医生,却还分享莫名其妙的某养生大师“十个不为人知的养生大法”;比如自己的领导明明是社保局的一把手,却还分享“震惊!劳动法即将八处大修改,不可不看”,相信大家身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p&&br&&p&&strong&我认为,我们的父母领导老师,这些没有像我们常年经过互联网各类信息的浸淫,基本上对于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全盘接受,一如他们看电视、看报纸一样&/strong&。就比如说我,网上看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信息,对于一切都绷着根弦,像“秋裤危害身体健康”我就认识编造这个谣言的货色,自然对谣言的免疫度也要高。但是像我们父母,真正出了他们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之外,无论是文科理科,都无法足以支撑其一眼识破谣言。&strong&也不可能指望他们都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时间精力,在冗杂的网络当中寻找线索,去对每一条有疑问的信息进行核实再传播——甚至连专业的记者也不能指望做到这一点。&/strong&他们觉得,我看到的就是真的,&strong&他们根本想不到,有很多很多人压根就是想骗评论、骗转发、骗关注而故意编造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strong&&/p&&img src=&/ac49ecbba998e7_b.jpg& data-rawwidth=&479& data-rawheight=&8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9& data-original=&/ac49ecbba998e7_r.jpg&&&p&我忘记了在哪看到过一句话:&strong&“朋友圈的谣言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模式”&/strong&,造谣者通过谣言换取流量变现。正是他们对70后附近年龄段的精准营销才促成了谣言传播的基本模式。&/p&&br&&p&&strong&第三,有些谣言,是对于社会种种矛盾的发泄。&/strong&&/p&&br&&p&政治学家斯科特说:谣言是弱者的武器。有学者也指出,权贵人物骄奢淫逸欺压良善的谣言模式一再重复并引发网络群体事件,并非偶然,&strong&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中政府在舆论界的负面形象与弱势,以及群众的不安全感的群体意识。&/strong&当人们处于某种极端情绪中的时候,一个谣言的相信者往往会对更正信息产生强大的抵抗力。在这种情况下,企图更正谣言的结果往往是对既有观点的更加坚持,取得反效果。&/p&&br&&p&很经常的,我们会在各种社交媒体发现城管又打人了、警察又施暴了、CCTV又报道群众喜迎油价上涨了,然而去澄清虚假信息,不但不会被人理解,反而一顶五毛的帽子就扣你脸上。&strong&这个原因有很多,社会矛盾激化、政府宣传部门不作为、人民群众认知能力不高等等,这些都不是一个辟谣人所能左右的。&/strong&&/p&&br&&p&&strong&人们对于政府的抵触是根本性的,我并不是在说这个好不好,我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我只是在回答问题“努力辟谣却不被理解?”&/strong&&/p&&img src=&/12d1f6be54f44cefbeddf61db173ea1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2d1f6be54f44cefbeddf61db173ea15_r.jpg&&&p&&strong&第四,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strong&&/p&&br&&p&逆火效应是传播学上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strong&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strong&逆火效应非常形象,更正信息就像是一把“逆火”的枪,没能射出子弹打中谣言,却让你的辟谣更加不被相信。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轰炸时,会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受外来信息的侵害的本能。慢慢的,&strong&逆火效应就会让你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少,最终把自己的看法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strong&&/p&&img src=&/dcbed41a4962cfd08e855a07e8f4afb8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14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br&&p&&strong&第五,网络推手的兴风作浪&/strong&&/p&&br&&p&&strong&再回到第二条里提出的观点:“朋友圈的谣言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模式”。&/strong&有许多朋友,那些在朋友圈里费尽心机编造谣言的是图什么呢?他们能靠这个赚钱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strong&他们就是靠这个赚钱。&/strong&&/p&&br&&p&最早的时候我在人人网上批判“历史震惊你”这个公共主页,因为经常发一些地摊史料抹黑污蔑,最初只是基于义愤,后来内幕越挖越多,发现不只是这个主页,如“微小说”“唐诗宋词”“国学”“每天一点古诗词”等十几个热门人文社科类主页都是出自某&strong&人人网员工&/strong&之手,而他私自运营这些主页,并通过工作关系推广,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卖钱。在当时,一个十万粉丝的主页大致在元左右,就是不卖出去单纯做广告的月收入也十分可观。现在的微信平台大致也是一个路数,&strong&而这些非常易于传播的、非常蛊惑人心的“养生类”“心灵鸡汤类”“地摊史料类”谣言,就这些营销账号的推波助澜下水涨船高。&/strong&&/p&&br&&p&某位网络营销推手的末路:&/p&&img src=&/c93cc498cea8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c93cc498cea8_r.jpg&&&p&本身就使人轻信的谣言,加之网络推手的大量介入,使传播活动中最初的“误听误信”转向带有明显组织意图的“谣言传播”,而网络推手的行为特质也从最初单纯的网络营销转变为对网络信息的破坏与和玷污,并且开始倾向于影响和误导社会主流价值规范。&/p&&br&&p&&strong&(四)放平心态:谣言是“无解”的,信不信真的不重要&/strong&&/p&&br&&p&几个月前,柴静的《穹顶之下》刷爆朋友圈,当时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柴静提出的方法无法治理污染,在当今中国社会,污染治理是“无解”的,结果被一群人攻击,惨不忍睹。同样我记得还有一位姓孙的社会学家提出过一个观点,在当今社会腐败是“无解”的,同样也被众多网友问候过祖宗十八代。&/p&&br&&p&那么我们看看这个无解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无解”,执行一个决策,如果它的&strong&“成本&收益”,这个决策就不会去执行,就是“无解”的&/strong&。因为作为一个&strong&理性的人&/strong&来说,他是不会去执行成本大于收益的决策。&/p&&br&&p&就拿治理雾霾来说,柴静女士提出的是油气等清洁能源,那么在当今中国,天然气取代煤矿的成本是多少?大规模进口石油、页岩气的成本是多少?产业升级更新换代的成本是多少?河北钢铁厂全部关闭劳动力失业成本是多少?私家车限号的成本是多少?而收益呢?空气好一点?&/p&&br&&p&当然,我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当然巴不得天天蓝天白云、PM2.5滚远远,我又不是钢铁厂工人,我又不开私家车,我又不管地方GDP,对我来说环境最重要的,我真是这样想的。但是,作为一个&strong&理性的政府&/strong&,它会考虑到大规模产业升级换代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作为一个&strong&理性的资本家,&/strong&他们会考虑到全部使用清洁能源、环保设备所带来的利润降低。政府和资本家都觉得这个事情无利可图,我一个平头老百姓怀揣着蓝天碧水的愿望有什么用?&strong&无解。&/strong&好,除非你说,我抗议、示威、冲击大院,砸烂厂房,你如果不环保,我就让你这样做的成本依然大于收益,好这样政府和资本家可能会屈服,那么我们平头老百姓,你作为一个&strong&理性的决策人,&/strong&会放弃工作、学习、家庭、娱乐时间而去抗议、示威、冲击大院,砸烂厂房么?对你来说&strong&成本与收益&/strong&又是多少呢?(其实准确来说,一个决策的临界点应该是&strong&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strong&,鉴于引入边际这个概念又要讨论半天,所以简化一下)&/p&&br&&p&&strong&同理,为什么辟谣不被人理解,就是因为辟谣的成本远大于收益。&/strong&&/p&&br&&p&这里的含义有两点,第一,对于&strong&信息提供方&/strong&来说,&strong&辟谣的成本远大于收益。&/strong&很简单的例子,我作为一个营销账号,我是随便扒拉一些胡扯淡的老中医的养生学效率高,还是真的查证整理一些学术期刊而作一篇真正对养生有意义的文章效率高?而这两种文章,无论从传播量还是关注度来讲,在当今的舆论环境下,完全没有什么区别。&strong&另外对于媒体来说,考证一个不实信息的成本依然很高。&/strong&国外有一个人成立了辟谣工作室,通过辟谣来盈利,具体方法就是一家媒体从社交网络上发现一条有趣的新闻,这个工作室来考证这条新闻的真伪,并从中收取费用。例如有人在推特上发表了一张自己家的房子被雷劈了的照片,为保证这条信息的准确,想引用媒体就去找到这家工作室,他们就去考证,拍照时间该地区有没有打雷啊,通过谷歌街景查看房屋外观啊,甚至于联系当地网友实地考察(有偿)。当然,这个就是真金白银的辟谣成本。不过,对于国内媒体来说,你能指望凤凰网去多一点脑子想一想李天一的律师辩论,还是CCTV没事了在网上求证一下搜救犬的段子?&/p&&img src=&/59d51be2d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9d51be2df_r.jpg&&&p&第二,&strong&对于信息接收方来说,信辟谣的成本远大于轻信谣言的成本。&/strong&原因很简单,谣言更多的只是一些煽动性的语言,而辟谣则需要更多的专业性知识才能反驳其中的错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知识&strong&超纲了。&/strong&&/p&&br&&p&第三,谣言的无解还在于,&strong&辟谣者辟谣的成本,远大于造谣者造谣的成本。&/strong&俗话说得好,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就不多说了。&/p&&br&&p&最后,至于题主所说的,朋友圈辟谣不被人理解怎么办,其实这个事情很早很早我身边的朋友就跟我倾诉过,在我建的几个qq群、微信群里,都是志同道合致力于清洁网络言论环境的朋友,他们当中辟谣女神被拉黑啊,打脸领导弄得下不来台啊,被人指责为政府的水军啊比比皆是。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带他们读一遍守夜人的誓言:&/p&&br&&p&&Night gathers, and now my watch begins. It shall not end until my death.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I shall take no wife, hold no lands, father no children. I shall wear no crowns and win no glory.(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 I shall live and die at my post. (我将尽忠职守,生死於斯。)I am the sword in the darkness. I am the watcher on the walls. I am the fire that burns against the cold, the light that brings the dawn, the horn that wakes the sleepers, the shield that guards the realms of men.(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我是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 I pledge my life and honor to the Night's Watch, for this night and all the nights to come.(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p&&br&&p&&strong&怎么样,燃了有木有,信仰坚定了有木有,瞬间充满了力量有木有!有力量了就去辟谣吧。我愿意传播知识、分享真相是我的事,你不愿意相信不愿意理解是你的事,我们各自做各自的事,不影响。&/strong&&/p&&br&&p&&strong&------完------&/strong&&/p&
感谢邀请,重度拖延症这么久了才回答真不好意思。题主问朋友圈辟谣不被人理解怎么办?这要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找原因(一)主观方面:注意表达方式在网上啊,同样一件事,如果心平气和说明白了,说不准俩人能交上朋友;你要是因为自己占理就火力全开吐槽,再…
很多时候在中国搞所谓的“辩论”,熟练运用三句话,就可保你战无不胜攻无不克。&br&下面的内容,建议大家认真学习。&br&&br&1,出身论。&br&&ul&&li&“你说屎不好,凭什么呢?你是学化学的,还是学食品安全的,还是学医学的?哦?原来你是学医学的啊,你什么学历?只是一本科就不要发表这种言论了吧,现在很多医学博士都没这么说。”&br&&/li&&li&“你对屎到底了解多少?你长这么大,你真正吃过多少屎?你真正摸清屎的每一个细节了吗?”&/li&&li&“你别看那只是一坨屎,里面的结构极其复杂,真不是你这种人能说三道四的。”&br&&/li&&/ul&把以上的言论配以“腹黑,下大棋”等玄学理论框架,可以使得战斗力加成不少。&br&&br&2,偏激论。&br&&ul&&li&“他吃的饭也不干净,也可能有屎。”&br&&/li&&li&“你不要太偏激,看问题不要太极端,不要只盯着屎看。”&br&&/li&&li&“社会要都是你这样的悲观态度,那还了得。”&br&&/li&&li&“屎是经过肠胃一系列处理步骤的饭,而屎被拉出来之后,可以反作用于庄稼,也就是饭。基于这种情况,你说饭和屎还有多大区别?所以你把精力全都浪费在这个问题上没意义!”&/li&&/ul&把以上言论配以“要全面的,发展的看待问题”,“小伙子,等你到了我这个位置你就懂了”,“等你管理一个国家你就知道困难了”,“万事得有其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不能一蹴而成,不能心急偏激”等理论框架,也可以使得战斗力加成不少。&br&&br&3,动机论。&br&&ul&&li&“我们吃了这么多年的屎,你突然说屎很不好,你到底是何居心?”&br&&/li&&li&“说吧,你收了XXX多少钱?”&br&&/li&&li&“他一个外人,突然关心起我们的健康,不让我们吃屎,那只能使我不得不怀疑他背后的动机。”&br&&/li&&li&“不让我们吃屎是对的,我谢谢他们。但是谁保证他们没有其他目的?难道他们没有获利吗?我们不吃屎改吃饭后,买的大米不都是他们出口的吗?”&br&&/li&&li&“我突然想到他们最近的大米生产过剩,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啊。”&/li&&li&“这年头,就不缺他这种想出名想疯了,整天哗众取宠的人。告诉他,我可是身经百战,见的多了!”&/li&&/ul&把以上言论配以“X与X之间只有利益”,“XXX真的一点好处都没得到吗”等理论框架,把所有的出发点都往获取利益上引导,能使得战斗力加成不少。
很多时候在中国搞所谓的“辩论”,熟练运用三句话,就可保你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下面的内容,建议大家认真学习。1,出身论。“你说屎不好,凭什么呢?你是学化学的,还是学食品安全的,还是学医学的?哦?原来你是学医学的啊,你什么学历?只是一本科就不要…
我不知道是谁把“回国效力”这种清朝公费留学生时代的观念灌输给你,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早已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世界公民”在相当大范围内是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br&&br&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企业、非盈利性组织等等部门都有大量华人从事科研、管理、营销等工作,这些机构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国际贸易进入中国,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最典型的比如互联网、生物科技、医疗技术、芯片工业等等,没有这些就没有现代社会。难道这些不算回国效力?&br&&br&而相应的在中国,也有大量的日本、德国、美国企业和外籍人员在为中国提供核电、高铁、现代农业、生物科技方面的服务,这些人为何不也像你设想的一样“回他自己的国家为他的国家效力”呢?这样是不是更符合他们的利益?&br&&br&在资信、物流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华人在美国的研究成果只需要一个鼠标的点击就能够发布到Google scholar上,一秒钟之后就能被千百万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看到、下载、参考,着算不算为国效力?&br&&br&一个华人在英国企业参与研发的最新款芯片11个小时就能从伦敦运到香港,为中国人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便利,这算不算为国效力?&br&&br&如果你所理解的为国效力是指穷兵黩武、唯我独尊、战天斗地、超英赶美、闭关锁国、草木皆兵、伟大光荣、输出革命、剿灭亡我之心一直不死的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解放全人类,那真不好意思,您有点生不逢时了,早50年出生您肯定能成大业。&br&&br&全球资讯自由流通、全球市场一体化、全球人口的自由流动造就了冷战结束以来至今为止最伟大的繁荣。只想着去发达国家偷师武艺,然后回来“报效祖国”,这样未免太鸡贼了些。
我不知道是谁把“回国效力”这种清朝公费留学生时代的观念灌输给你,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早已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世界公民”在相当大范围内是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企业、非盈利性组织等等部门都有大量华人…
希特勒赶上了敏感的时代。&br&&br&打个简单的比方,99年你拎1个煤油炉子去XXX广场吃烧烤都未必有人抓你,顶多被罚款,现在你拿瓶雪碧过去转悠,呵呵,知道广场东边那个建筑是什么吗?&br&&br&20世纪前半是人类社会、理论、能力三者严重不相称的时代。很多国家在一战前还保持着古代君主国家的体制,一战后才开始现代化改革。由此导致的普遍的社会混乱和思想混乱,各种极端——或者说理想主义的理论被推向社会,急匆匆的开始了实验。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古代,不会有特别大的问题,但是在20世纪,军事和社会管理的进步使得极端思想的影响无限放大了。&br&&br&古代你可以立志消灭其他人类,蒙古人不是还想要消灭一切文明把农田变回草原吗,没关系,反正也不可能真的做到。到了现代,工业化的战争有一战,工业化的屠杀有希特勒,都证明了只要政府想要灭绝人类,就完全可以做到。纳粹拿着身份证抓人然后扔去集中营,集中营是一套自我维护的系统,大部分设施都是犯人负责管理,然后由新管理者处理掉老管理者,基本是3个月一循环,只要不断投入人类,它就能一直运转下去。而且可以让集中营造新的集中营,政府只要初始投资就够了,这样以几何等级扩张的集中营体系,2年之内就可以消灭全世界所有人,一点都不难。&br&&br&&b&希特勒最危险的地方:就是他在政府能力无限扩张的时代,提出了一种只有我能活其他人都要死的理论(美其名曰种族优越),而且脚踏实地的开始实行。&/b&苏联和中国仅仅是因为社会管理失误就能在短时间造成己方几千万人的死亡,那德国控制世界后到底会有何成果也就不难猜测了。&br&&br&一种很天真的想法是,纳粹不可能消灭所有其他民族,因为他还需要劳动力。&b&你有台机器,需要人去操作,现在找不到人,请问你会让猪来负责这台机器吗?你不会的。&/b&&br&&br&还有一种说法是,随着征服领土的扩大,治理也会越来越困难,纳粹会变得不那么极端。&b&一个小孩在小学时候就能随便打父母,父母没法还手,他成年以后真的能当个孝子?你们脑子进水了吗?&/b&&br&&br&而希特勒在二战令人惧怕的主要原因还不是反人类,灭绝营的事到45年才广为人知,之前影响很有限。各国反德的真正原因是它违背常理的强大,一战打了4年都没搞定的任务,二战几天就搞定了。如果越南现在6个月击败了中国,你真的以为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敌人会拍手叫好吗?他们会以最快速度组成联盟,把越南深深埋葬。&br&(有人说美国也很强,但是二战后美国并不是独霸天下,和苏联拉锯了很久。等到苏联解体,大家已经习惯了美国的存在了。而且美国最擅长的不是战争手段,看中东就知道了,和平时期的美国才尽显吸血鬼本色。)
希特勒赶上了敏感的时代。打个简单的比方,99年你拎1个煤油炉子去XXX广场吃烧烤都未必有人抓你,顶多被罚款,现在你拿瓶雪碧过去转悠,呵呵,知道广场东边那个建筑是什么吗?20世纪前半是人类社会、理论、能力三者严重不相称的时代。很多国家在一战前还保持…
&b&从哲理层面来讲,&/b&&b&引用柴静在《看见》里的一句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b&&br&我见过很多人,吃了苦以后,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失望的情绪,然后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作是自己成熟了,这苦也就白吃了。&br&&b&吃苦的意义在于,让人的意志受到抑制,这时人会退一步下来,反思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进而使自己与世界达到一种更为和谐的状态。如果没有这一步,苦难就是苦难,没任何意义。&/b&&br&至于你说的“许多媒体宣扬‘年轻人要多吃苦,吃苦是福’类似的价值观,对大城市里的‘蚁族’们为了梦想再苦再累也要拼命的做法更是赞扬不断。”&br&&b&这种情况,作为一个大群体来说,他有没有意义,我认为他必须要有个前提条件:公平。&/b&(在此我并无强调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的公平。在此涉及到政治问题,不想多谈,我们现有的社会矛盾大多都是因为公平而引起的。)&br&有些人吃苦获得杯水车薪,而有些人,不做任何事,挥一挥手、盖个章就能获得巨大财富。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吃的苦,只是为那些人当垫脚石罢了,身为既得利益者,当然要为你灌点迷魂汤,其实没什么好值得赞扬的。&b&目前,中国的年轻人吃的苦,只是在体制不健全的社会下,一种心酸和无奈。&/b&&br&我们可以吃苦,但请让我们的收获配得上我们吃过的苦。&br&&b&我们不怕吃苦,只怕不公平。&/b&
从哲理层面来讲,引用柴静在《看见》里的一句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我见过很多人,吃了苦以后,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失望的情绪,然后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作是自己成熟了,这苦也就白吃了。吃苦的意义…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583 人关注
358 人关注
401 个回答
9018 人关注
224 个回答
510 人关注
158 个回答
3788 人关注
469 个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拉.索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