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软件的时候,遇到esi的值电脑找不到声音来源来源怎么办,往上找只能找到是循环里面出来的

逆向基础(四) | WooYun知识库
逆向基础(四)
选择结构switch()/case/default
11.1 一些例子
void f (int a)
switch (a)
case 0: printf ("zero
case 1: printf ("one
case 2: printf ("two
default: printf ("something unknown
11.1.1 X86
反汇编结果如下(MSVC 2010):
清单11.1: MSVC 2010
tv64 = -4 size = 4
_a$ = 8 size = 4
eax, DWORD PTR _a$[ebp]
DWORD PTR tv64[ebp], eax
DWORD PTR tv64[ebp], 0
SHORT $LN4@f
DWORD PTR tv64[ebp], 1
SHORT $LN3@f
DWORD PTR tv64[ebp], 2
SHORT $LN2@f
SHORT $LN1@f
OFFSET $SG739 ; ’zero’, 0aH, 00H
SHORT $LN7@f
OFFSET $SG741 ; ’one’, 0aH, 00H
SHORT $LN7@f
OFFSET $SG743 ; ’two’, 0aH, 00H
SHORT $LN7@f
OFFSET $SG745 ; ’something unknown’, 0aH, 00H
输出函数的switch中有一些case选择分支,事实上,它是和下面这个形式等价的:
void f (int a)
printf ("zero
else if (a==1)
printf ("one
else if (a==2)
printf ("two
printf ("something unknown
当switch()中有一些case分支时,我们可以看到此类代码,虽然不能确定,但是,事实上switch()在机器码级别上就是对if()的封装。这也就是说,switch()其实只是对有一大堆类似条件判断的if()的一个语法糖。
在生成代码时,除了编译器把输入变量移动到一个临时本地变量tv64中之外,这块代码对我们来说并无新意。
如果是在GCC 4.4.1下编译同样的代码,我们得到的结果也几乎一样,即使你打开了最高优化(-O3)也是如此。
让我们在微软VC编译器中打开/Ox优化选项: cl 1.c /Fa1.asm /Ox
清单11.2: MSVC
_a$ = 8 size = 4
eax, DWORD PTR _a$[esp-4]
SHORT $LN4@f
SHORT $LN3@f
SHORT $LN2@f
DWORD PTR _a$[esp-4], OFFSET $SG791 ; ’something unknown’, 0aH, 00H
DWORD PTR _a$[esp-4], OFFSET $SG789 ; ’two’, 0aH, 00H
DWORD PTR _a$[esp-4], OFFSET $SG787 ; ’one’, 0aH, 00H
DWORD PTR _a$[esp-4], OFFSET $SG785 ; ’zero’, 0aH, 00H
我们可以看到浏览器做了更多的难以阅读的优化(Dirty hacks)。
首先,变量的值会被放入EAX,接着EAX减0。听起来这很奇怪,但它之后是需要检查先前EAX寄存器的值是否为0的,如果是,那么程序会设置上零标志位ZF(这也表示了减去0之后,结果依然是0),第一个条件跳转语句JE(Jump if Equal 或者同义词 JZ - Jump if Zero)会因此触发跳转。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JE没有跳转的话,输入值将减去1,之后就和之前的一样了,如果哪一次值是0,那么JE就会触发,从而跳转到对应的处理语句上。
(译注:SUB操作会重置零标志位ZF,但是MOV不会设置标志位,而JE将只有在ZF标志位设置之后才会跳转。如果需要基于EAX的值来做JE跳转的话,是需要用这个方法设置标志位的)。
并且,如果没有JE语句被触发,最终,printf()函数将收到“something unknown”的参数。
其次: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字符串指针被放在了变量里,然后printf()并没有通过CALL,而是通过JMP来调用的。 这个可以很简单的解释清楚,调用者把参数压栈,然后通过CALL调用函数。CALL通过把返回地址压栈,然后做无条件跳转来跳到我们的函数地址。我们的函数在执行时,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有以下的栈结构(因为它没有任何移动栈指针的语句):
· ESP —— 指向返回地址
· ESP+4 —— 指向变量a (也即参数)
另一方面,当我们这儿调用printf()函数的时候,它也需要有与我们这个函数相同的栈结构,不同之处只在于printf()的第一个参数是指向一个字符串的。 这也就是你之前看到的我们的代码所做的事情。
我们的代码把第一个参数的地址替换了,然后跳转到printf(),就像第一个没有调用我们的函数f()而是先调用了printf()一样。 printf()把一串字符输出到stdout 中,然后执行RET语句, 这一句会从栈上弹出返回地址,因此,此时控制流会返回到调用f()的函数上,而不是f()上。
这一切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printf()在f()的末尾。在一些情况下,这有些类似于longjmp()函数。当然,这一切只是为了提高执行速度。
ARM编译器也有类似的优化,请见5.3.2节“带有多个参数的printf()函数调用”。
11.1.2 ARM: 优化后的 Keil + ARM 模式
.text:0000014C
.text: 00 50 E3
CMP R0, #0
.text: 0E 8F 02
ADREQ R0, aZ "zero
.text: 00 00 0A
BEQ loc_170
.text: 00 50 E3
CMP R0, #1
.text:B 0F 8F 02
ADREQ R0, aO "one
.text: 00 00 0A
BEQ loc_170
.text: 00 50 E3
CMP R0, #2
.text:A 0F 8F 12
ADRNE R0, aSomethingU "something unknown
.text:E 0F 8F 02
ADREQ R0, aT "two
loc_170 CODE XREF: f1+8
.text: 18 00 EA
B __2printf
我们再一次看看这个代码,我们不能确定的说这就是源代码里面的switch()或者说它是if()的封装。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它也在试图预测指令(像是ADREQ(相等)),这里它会在R0=0的情况下触发,并且字符串“zero”的地址将被加载到R0中。如果R0=0,下一个指令BEQ将把控制流定向到loc_170处。顺带一说,机智的读者们可能会文,之前的ADREQ已经用其他值填充了R0寄存器了,那么BEQ会被正确触发吗?答案是“是”。因为BEQ检查的是CMP所设置的标记位,但是ADREQ根本没有修改标记位。
还有,在ARM中,一些指令还会加上-S后缀,这表明指令将会根据结果设置标记位。如果没有-S的话,表明标记位并不会被修改。比如,ADD(而不是ADDS)将会把两个操作数相加,但是并不会涉及标记位。这类指令对使用CMP设置标记位之后使用标记位的指令,例如条件跳转来说非常有用。
其他指令对我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这里只有一个调用指向printf(),在末尾,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小技巧(见5.3.2节)。在末尾处有三个指向printf()的地址。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a=2但是a并不在它的选择分支给定的常数中时,“CMP R0, #2”指令在这个情况下就需要知道a是否等于2。如果结果为假,ADRNE将会读取字符串“something unknown
”到R0中,因为a在之前已经和0、1做过是否相等的判断了,这里我们可以假定a并不等于0或者1。并且,如果R0=2,a指向的字符串“two
”将会被ADREQ载入R0。
11.1.3 ARM: 优化后的 Keil + thumb 模式
.text: 10 B5
.text: 00 28
.text: 05 D0
.text:000000DA 01 28
.text:000000DC 05 D0
.text:000000DE 02 28
.text: 05 D0
.text: 91 A0
R0, aSomethingU "something unknown
.text: 04 E0
default_case
-------------------------------------------------------------------------
CODE XREF: f1+4
.text: 95 A0
R0, aZ "zero
.text: 02 E0
default_case
.text:000000EA ;
-------------------------------------------------------------------------
.text:000000EA
CODE XREF: f1+8
.text:000000EA 96 A0
R0, aO "one
.text:000000EC 00 E0
default_case
.text:000000EE
-------------------------------------------------------------------------
.text:000000EE
CODE XREF: f1+C
.text:000000EE 97 A0
R0, aT "two
default_ CODE XREF: f1+10
.text: 06 F0 7E F8
.text: 10 BD
.text: End of function f1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在thumb模式下并没有什么功能来连接预测结果,所以这里的thumb代码有点像容易理解的x86 CISC代码。
11.2 许多例子
在有许多case分支的switch()语句中,对编译器来说,转换出一大堆JE/JNE语句并不是太方便。
void f (int a)
switch (a)
case 0: printf ("zero
case 1: printf ("one
case 2: printf ("two
case 3: printf ("three
case 4: printf ("four
default: printf ("something unknown
11.2.1 x86
反汇编结果如下(MSVC 2010):
清单11.3: MSVC 2010
tv64 = -4 size = 4
_a$ = 8 size = 4
eax, DWORD PTR _a$[ebp]
DWORD PTR tv64[ebp], eax
DWORD PTR tv64[ebp], 4
SHORT $LN1@f
ecx, DWORD PTR tv64[ebp]
DWORD PTR $LN11@f[ecx*4]
OFFSET $SG739 ; ’zero’, 0aH, 00H
SHORT $LN9@f
OFFSET $SG741 ; ’one’, 0aH, 00H
SHORT $LN9@f
OFFSET $SG743 ; ’two’, 0aH, 00H
SHORT $LN9@f
OFFSET $SG745 ; ’three’, 0aH, 00H
SHORT $LN9@f
OFFSET $SG747 ; ’four’, 0aH, 00H
SHORT $LN9@f
OFFSET $SG749 ; ’something unknown’, 0aH, 00H
好的,我们可以看到这儿有一组不同参数的printf()调用。 它们不仅有内存中的地址,编译器还给它们带上了符号信息。顺带一提,这些符号标签也都存在于$LN11@f内部函数表中。
在函数最开始,如果a大于4,控制流将会被传递到标签$LN1@f上,这儿会有一个参数为“something unknown”的printf()调用。
如果a值小于等于4,然后我们把它乘以4,加上$LN1@f的函数地址。这就是在函数表内部构造地址的方法,这样可以正好指向我们需要的元素。比如a等于2。 那么,2×4=8(在32位进程下,所有的函数表元素的长度都只有4字节),$LN11@f的函数表地址+8——这样就能取得$LN4@f标签的位置。 JMP将从函数表中获得$LN4@f的地址,然后跳转向它。
这个函数表,有时候也叫做跳转表(jumptable)。
然后,对应的,printf()的参数就是“two”了。 字面意思, JMP DWORD PTR $LN11@f[ECX*4] 指令意味着“ 跳转到存储在$LN11@f + ecx * 4 地址上的双字”。 npad(64)是一个编译时语言宏,它用于对齐下一个标签,这样存储的地址就会按照4字节(或者16字节)对齐。这个对于处理器来说是十分合适的,因为通过内存总线、缓存从内存中获取32位的值是非常方便而且有效率的。
让我们看看GCC 4.4.1 生成的代码:
清单11.4: GCC 4.4.1
CODE XREF: main+10
= dword ptr -18h
= dword ptr 8
esp, 18 char *
[ebp+arg_0], 4
short loc_8048444
eax, [ebp+arg_0]
eax, ds:off_804855C[eax]
loc_80483FE: DATA XREF: .rodata:off_804855C
[esp+18h+var_18], offset aZ "zero"
short locret_8048450
loc_804840C: DATA XREF: .rodata:
[esp+18h+var_18], offset aO "one"
short locret_8048450
loc_804841A: DATA XREF: .rodata:
[esp+18h+var_18], offset aT "two"
short locret_8048450
loc_8048428: DATA XREF: .rodata:
[esp+18h+var_18], offset aT "three"
short locret_8048450
loc_8048436: DATA XREF: .rodata:0804856C
[esp+18h+var_18], offset aF "four"
short locret_8048450
loc_8048444: CODE XREF: f+A
[esp+18h+var_18], offset aSomethingU "something unknown"
locret_8048450: CODE XREF: f+26
off_804855C dd offset loc_80483FE ; DATA XREF: f+12
dd offset loc_804840C
dd offset loc_804841A
dd offset loc_8048428
dd offset loc_8048436
基本和VC生成的相同,除了少许的差别:参数arg_0的乘以4操作被左移2位替换了(这集合和乘以4一样)(见17.3.1节)。 然后标签地址从off_804855C处的数组获取,地址计算之后存储到EAX中,然后通过JMP EAX跳转到实际的地址上。
11.2.2 ARM: 优化后的 Keil + ARM 模式
R0, #5 switch 5 cases
PC, PC, R0,LSL#2 switch jump
E 00 00 EA
default_ jumptable
default case
-------------------------------------------------------------------------
CODE XREF: f2+4
zero_ jumptable
-------------------------------------------------------------------------
CODE XREF: f2+4
one_ jumptable
-------------------------------------------------------------------------
CODE XREF: f2+4
two_ jumptable
0000018C -------------------------------------------------------------------------
CODE XREF: f2+4
three_ jumptable
-------------------------------------------------------------------------
CODE XREF: f2+4
four_ jumptable
-------------------------------------------------------------------------
CODE XREF: f2+4
f2:loc_180
EC 00 8F E2
R0, aZ jumptable
0000019C -------------------------------------------------------------------------
0000019C one_case
CODE XREF: f2+4
f2:loc_184
0000019C EC 00 8F E2
R0, aO jumptable
04 00 00 EA
-------------------------------------------------------------------------
CODE XREF: f2+4
f2:loc_188
01 0C 8F E2
R0, aT jumptable
02 00 00 EA
000001AC -------------------------------------------------------------------------
three_case
CODE XREF: f2+4
f2:loc_18C
000001AC 01 0C 8F E2
R0, aT jumptable
00 00 00 EA
; -------------------------------------------------------------------------
CODE XREF: f2+4
f2:loc_190
01 0C 8F E2
R0, aF jumptable
CODE XREF: f2+24
66 18 00 EA
000001BC ; -------------------------------------------------------------------------
default_case CODE XREF: f2+4
000001BC D4 00 8F E2
R0, aSomethingU jumptable
default case
FC FF FF EA
End of function f2
这个代码利用了ARM的特性,这里ARM模式下所有指令都是4个字节。
让我们记住a的最大值是4,任何更大额值都会导致它输出“something unknown
最开始的“CMP R0, #5”指令将a的值与5比较。
下一个“ADDCC PC, PC, R0, LSL#2”指令将仅在R0&5的时候执行(CC = Carry clear , 小于)。所以,如果ADDCC并没有触发(R0>=5时),它将会跳转到default _case标签上。
但是,如果R0&5,而且ADDCC触发了,将会发生下列事情:
R0中的值会乘以4,事实上,LSL#2代表着“左移2位”,但是像我们接下来(见17.3.1节)要看到的“移位”一样,左移2位代表乘以4。
然后,我们得到了R0 * 4的值,这个值将会和PC中现有的值相加,因此跳转到下述其中一个B(Branch 分支)指令上。
在ADDCC执行时,PC中的值(0x180)比ADDCC指令的值(0x178)提前8个字节,换句话说,提前2个指令。
这也就是为ARM处理器通道工作的方式:当ADDCC指令执行的时候,此时处理器将开始处理下一个指令,这也就是PC会指向这里的原因。
如果a=0,那么PC将不会和任何值相加,PC中实际的值将写入PC中(它相对之领先8个字节),然后跳转到标签loc_180处。这就是领先ADDCC指令8个字节的地方。
在a=1时,PC+8+a4 = PC+8+14 = PC+16= 0x184 将被写入PC中,这是loc_184标签的地址。
每当a上加1,PC都会增加4,4也是ARM模式的指令长度,而且也是B指令的长度。这组里面有5个这样的指令。
这5个B指令将传递控制流,也就是传递switch()中指定的字符串和对应的操作等等。
11.2.3 ARM: 优化后的 Keil + thumb 模式
000000FA 06 F0 69 F8
__ARM_common_switch8_ switch 6 cases
-------------------------------------------------------------------------
000000FE 05
000000FF 04 06 08 0A 0C 10
DCB 4, 6, 8, 0xA, 0xC, 0x10 ; jump table for switch
CODE XREF: f2+4
R0, aZ jumptable 000000FA case 0
0000010A ;
-------------------------------------------------------------------------
one_case CODE XREF: f2+4
R0, aO jumptable 000000FA case 1
0000010E ;
-------------------------------------------------------------------------
two_case CODE XREF: f2+4
R0, aT jumptable 000000FA case 2
-------------------------------------------------------------------------
three_ca CODE XREF: f2+4
R0, aT jumptable 000000FA case 3
-------------------------------------------------------------------------
four_cas CODE XREF: f2+4
R0, aF jumptable 000000FA case 4
CODE XREF: f2+12
0000011E ;
-------------------------------------------------------------------------
default_ CODE XREF: f2+4
R0, aSomethingU jumptable 000000FA default
EXPORT __ARM_common_switch8_thumb
__ARM_common_switch8_ CODE XREF: example6_f2+4
---------------------------------------------------------------------------
End of function __ARM_common_switch8_thumb
=============== S U B R O U T I N E
=======================================
__32__ARM_common_switch8_ CODE XREF:
__ARM_common_switch8_thumb
01 C0 5E E5
R12, [LR,#-1]
0C 00 53 E1
000061DC 0C 30 DE 27
R3, [LR,R12]
03 30 DE 37
R3, [LR,R3]
83 C0 8E E0
R12, LR, R3,LSL#1
1C FF 2F E1
End of function __32__ARM_common_switch8_thumb
一个不能确定的事实是thumb、thumb-2中的所有指令都有同样的大小。甚至可以说是在这些模式下,指令的长度是可变的,就像x86一样。
所以这一定有一个特别的表单,里面包含有多少个case(除了默认的case),然后和它们的偏移,并且给他们每个都加上一个标签,这样控制流就可以传递到正确的位置。 这里有一个特别的函数来处理表单和处理控制流,被命名为__ARM_common_switch8_thumb。它由“BX PC”指令开始,这个函数用来将处理器切换到ARM模式,然后你就可以看到处理表单的函数。不过对我们来说,在这里解释它太复杂了,所以我们将省去一些细节。
但是有趣的是,这个函数使用LR寄存器作为表单的指针。还有,在这个函数调用后,LR将包含有紧跟着“BL __ARM_common_switch8_thumb”指令的地址,然后表单就由此开始。
当然,这里也不值得去把生成的代码作为单独的函数,然后再去重用它们。因此在switch()处理相似的位置、相似的case时编译器并不会生成相同的代码。
IDA成功的发觉到它是一个服务函数以及函数表,然后给各个标签加上了合适的注释,比如jumptable 000000FA case 0。
第12章 循环结构
在x86指令集中,有一些独特的LOOP指令,它们会检查ECX中的值,如果它不是0的话,它会逐渐递减ECX的值(减一),然后把控制流传递给LOOP操作符提供的标签处。也许,这个指令并不是多方便,所以,我没有看到任何现代编译器自动使用它。如果你看到哪里的代码用了这个结构,那它很有可能是程序员手写的汇编代码。
顺带一提,作为家庭作业,你可以试着解释以下为什么这个指令如此不方便。
C/C++循环操作是由for()、while()、do/while()命令发起的。
让我们从for()开始吧。
这个命令定义了循环初始值(为循环计数器设置初值),循环条件(比如,计数器是否大于一个阈值?),以及在每次迭代(增/减)时和循环体中做什么。
for (初始化; 条件; 每次迭代时执行的语句)
所以,它生成的代码也将被考虑为4个部分。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吧:
#include &stdio.h&
void f(int i)
printf ("f(%d)
int main()
for (i=2; i&10; i++)
反汇编结果如下(MSVC 2010):
清单12.1: MSVC 2010
DWORD PTR _i$[ebp], 2 loop initialization
SHORT $LN3@main
$LN2@main:
eax, DWORD PTR _i$[ebp] here is what we do after each iteration:
add 1 to i value
DWORD PTR _i$[ebp], eax
$LN3@main:
DWORD PTR _i$[ebp], 10 this condition is checked *before* each iteration
SHORT $LN1@ if i is biggest or equals to 10, let’s finish loop
ecx, DWORD PTR _i$[ebp] loop body: call f(i)
SHORT $LN2@ jump to loop begin
$LN1@main:
_main ENDP
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
GCC 4.4.1生成的代码也基本相同,只有一些微妙的区别。
清单12.1: GCC 4.4.1
DATA XREF: _start+17
= dword ptr -20h
= dword ptr -4
esp, 0FFFFFFF0h
[esp+20h+var_4], 2 ; i initializing
short loc_8048476
loc_8048465:
eax, [esp+20h+var_4]
[esp+20h+var_20], eax
[esp+20h+var_4], 1 ; i increment
loc_8048476:
[esp+20h+var_4], 9
short loc_8048465 ; if i&=9, continue loop
现在,让我们看看如果我们打开了优化开关会得到什么结果(/Ox):
清单12.3: 优化后的 MSVC
_main PROC
mov esi, 2
$LL3@main:
add esp, 4
cmp esi, 10 ; 0000000aH
jl SHORT $LL3@main
xor eax, eax
_main ENDP
要说它做了什么,那就是:本应在栈上分配空间的变量i被移动到了寄存器ESI里面。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小函数并没有这么多的本地变量,所以它才可以这么做。 这么做的话,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函数f()不能改变ESI的值。我们的编译器在这里倒是非常确定。假设编译器决定在f()中使用ESI寄存器的话,ESI的值将在函数的初始化阶段被压入栈保存,并且在函数的收尾阶段将其弹出(注:即还原现场,保证程序片段执行前后某个寄存器值不变)。这个操作有点像函数开头和结束时的PUSH ESI/ POP ESI操作对。
让我们试一试开启了最高优化的GCC 4.4.1(-03优化)。
清单12.4: 优化后的GCC 4.4.1
= dword ptr -10h
esp, 0FFFFFFF0h
[esp+10h+var_10], 2
[esp+10h+var_10], 3
[esp+10h+var_10], 4
[esp+10h+var_10], 5
[esp+10h+var_10], 6
[esp+10h+var_10], 7
[esp+10h+var_10], 8
[esp+10h+var_10], 9
GCC直接把我们的循环给分解成顺序结构了。
循环分解(Loop unwinding)对这些没有太多迭代次数的循环结构来说是比较有利的,移除所有循环结构之后程序的效率会得到提升。但是,这样生成的代码明显会变得很大。
好的,现在我们把循环的最大值改为100。GCC现在生成如下:
清单12.5: GCC
public main
= dword ptr -20h
esp, 0FFFFFFF0h
ebx, 2 ; i=2
aligning label loc_80484D0 (loop body begin) by 16-byte border
loc_80484D0:
[esp+20h+var_20], pass i as first argument to f()
ebx, 1 ; i++
ebx, 64 i==100?
short loc_80484D0 ; if not, continue
eax, return 0
这时,代码看起来非常像MSVC 2010开启/Ox优化后生成的代码。除了这儿它用了EBX来存储变量i。 GCC也确信f()函数中不会修改EBX的值,假如它要用到EBX的话,它也一样会在函数初始化和收尾时保存EBX和还原EBX,就像这里main()函数做的事情一样。
12.1.1 OllyDbg
让我们通过/Ox和/Ob0编译程序,然后放到OllyDbg里面查看以下结果。
看起来OllyDbg能够识别简单的循环,然后把它们放在一块,为了演示方便,大家可以看图12.1。
通过跟踪代码(F8, 步过)我们可以看到ESI是如何递增的。这里的例子是ESI = i = 6: 图12.2。
9是i的最后一个循环制,这也就是为什么JL在递增的最后不会触发,之后函数结束,如图12.3。
图12.1: OllyDbg main()开始
图12.2: OllyDbg: 循环体刚刚递增了i,现在i=6
图12.3: OllyDbg中ESI=10,循环终止
12.1.2 跟踪
像我们所见的一样,手动在调试器里面跟踪代码并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情。这也就是我给自己写了一个跟踪程序的原因。
我在IDA中打开了编译后的例子,然后找到了PUSH ESI指令(作用:给f()传递唯一的参数)的地址,对我的机器来说是0x401026,然后我运行了跟踪器:
tracer.exe -l:loops_2.exe bpx=loops_2.exe!0x
BPX的作用只是在对应地址上设置断点然后输出寄存器状态。
在tracer.log中我看到执行后的结果:
PID=12884|New process loops_2.exe
(0) loops_2.exe!0x401026
EAX=0x00a328c8 EBX=0x ECX=0x6f0f4714 EDX=0x
ESI=0x EDI=0x EBP=0x0024fbfc ESP=0x0024fbb8
FLAGS=PF ZF IF
(0) loops_2.exe!0x401026
EAX=0x EBX=0x ECX=0x6f0a5617 EDX=0x000ee188
ESI=0x EDI=0x EBP=0x0024fbfc ESP=0x0024fbb8
FLAGS=CF PF AF SF IF
(0) loops_2.exe!0x401026
EAX=0x EBX=0x ECX=0x6f0a5617 EDX=0x000ee188
ESI=0x EDI=0x EBP=0x0024fbfc ESP=0x0024fbb8
FLAGS=CF PF AF SF IF
(0) loops_2.exe!0x401026
EAX=0x EBX=0x ECX=0x6f0a5617 EDX=0x000ee188
ESI=0x EDI=0x EBP=0x0024fbfc ESP=0x0024fbb8
FLAGS=CF AF SF IF
(0) loops_2.exe!0x401026
EAX=0x EBX=0x ECX=0x6f0a5617 EDX=0x000ee188
ESI=0x EDI=0x EBP=0x0024fbfc ESP=0x0024fbb8
FLAGS=CF PF AF SF IF
(0) loops_2.exe!0x401026
EAX=0x EBX=0x ECX=0x6f0a5617 EDX=0x000ee188
ESI=0x EDI=0x EBP=0x0024fbfc ESP=0x0024fbb8
FLAGS=CF AF SF IF
(0) loops_2.exe!0x401026
EAX=0x EBX=0x ECX=0x6f0a5617 EDX=0x000ee188
ESI=0x EDI=0x EBP=0x0024fbfc ESP=0x0024fbb8
FLAGS=CF AF SF IF
(0) loops_2.exe!0x401026
EAX=0x EBX=0x ECX=0x6f0a5617 EDX=0x000ee188
ESI=0x EDI=0x EBP=0x0024fbfc ESP=0x0024fbb8
FLAGS=CF PF AF SF IF
PID=12884|Process loops_2.exe exited. ExitCode=0 (0x0)
我们可以看到ESI寄存器是如何从2变为9的。
甚至于跟踪器可以收集某个函数调用内所有寄存器的值,所以它被叫做跟踪器(a trace)。每个指令都会被它跟踪上,所有感兴趣的寄存器值都会被它提示出来,然后收集下来。 然后可以生成IDA能用的.idc-script。所以,在IDA中我知道了main()函数地址是0x,然后我执行了:
tracer.exe -l:loops_2.exe bpf=loops_2.exe!0x,trace:cc
bpf的意思是在函数上设置断点。
结果是我得到了loops_2.exe.idc和loops_2.exe_clear.idc两个脚本。我加载loops_2.idc到IDA中,然后可以看到图12.4所示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ESI在循环体开始时从2变化为9,但是在递增完之后,它的值从9(译注:作者原文是3,但是揣测是笔误,应为9。)变为了0xA(10)。我们也可以看到main()函数结束时EAX被设置为了0。
编译器也生成了loops_2.exe.txt,包含有每个指令执行了多少次和寄存器值的一些信息:
清单12.6: loops_2.exe.txt
0x401020 (.text+0x20), e= 1 [PUSH ESI] ESI=1
0x401021 (.text+0x21), e= 1 [MOV ESI, 2]
0x401026 (.text+0x26), e= 8 [PUSH ESI] ESI=2..9
0x401027 (.text+0x27), e= 8 [CALL 8D1000h] tracing nested maximum level (1) reached,
skipping this CALL 8Dd1000
0x40102c (.text+0x2c), e= 8 [INC ESI] ESI=2..9
0x40102d (.text+0x2d), e= 8 [ADD ESP, 4] ESP=0x38fcbc
0x401030 (.text+0x30), e= 8 [CMP ESI, 0Ah] ESI=3..0xa
0x401033 (.text+0x33), e= 8 [JL 8D1026h] SF=false,true OF=false
0x401035 (.text+0x35), e= 1 [XOR EAX, EAX]
0x401037 (.text+0x37), e= 1 [POP ESI]
0x401038 (.text+0x38), e= 1 [RETN] EAX=0
生成的代码可以在此使用:
图12.4: IDA加载了.idc-script之后的内容
12.2.1 无优化 Keil + ARM模式
SP!, {R4,LR}
; ---------------------------------------------------------------------------
loc_35C CODE XREF: main+1C
R4, R4, #1
loc_368 CODE XREF: main+8
SP!, {R4,PC}
迭代计数器i存储到了R4寄存器中。
“MOV R4,#2”初始化i。
“MOV R0, R4”和”BL f”指令组成循环体,第一个指令为f()准备参数,第二个用来调用它。
“ADD R4, R4, #1”指令在每次迭代中为i加一。
“CMP R4,#0xA”将i和0xA(10)比较,下一个指令BLT(Branch Less Than,分支小于)将在i&10时跳转。
否则, R0将会被写入0(因为我们的函数返回0),然后函数执行终止。
12.2.2 优化后的 Keil + ARM模式
loc_132 CODE XREF: _main+E
example7_f
R4, R4, #1
事实上,是一样的。
12.2.3 优化后的 Xcode(LLVM) + thumb-2 模式
{R4,R7,LR}
R4, #0x1124 ; "%d
R7, SP, #4
{R4,R7,PC}
事实上,printf是在我的f()函数里调用的:
void f(int i)
// do something here
printf ("%d
所以,LLVM不仅仅是拆解了(unroll)循环,而且还把我的短函数f()给作为内联函数看待了,这样,它把它的函数体内插了8遍,而不是用一个循环来解决。对于我们这种简短的函数来说,编译器这样做是有可能的。
12.3 更多的一些事情
在编译器生成的代码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在i初始化之后,循环体并不会被执行,转而是先检查i的条件,在这之后才开始执行循环体。这么做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循环条件在一开始就不满足,那么循环体是不应当被执行的。比如,在下面的例子中,就可能出现这个情况:
for (i=0; i&total_entries_to_ i++)
如果 total_entries_to_process 等于0,那么循环体就不应该被执行。这就是为什么应当在循环体被执行之前检查循环条件。 但是,开启编译器优化之后,如果编译器确定不会出现上面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条件检查和循环体的语句可能会互换(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简单的例子以及Keil、Xcode(LLVM)、MSVC的优化模式)。
第13章 strlen()
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眼循环结构。通常,strlen()函数是由while()来实现的。这就是MSVC标准库中strlen的做法:
int my_strlen (const char * str)
const char *eos =
while( *eos++ ) ;
return( eos - str - 1 );
int main()
return my_strlen("hello!");
13.1.1 无优化的 MSVC
让我们编译一下:
_eos$ = -4 size = 4
_str$ = 8 size = 4
_strlen PROC
eax, DWORD PTR _str$[ebp] place pointer to string from str
DWORD PTR _eos$[ebp], place it to local varuable eos
$LN2@strlen_:
ecx, DWORD PTR _eos$[ebp] ECX=eos
take 8-bit byte from address in ECX and place it as 32-bit value to EDX with sign extension
edx, BYTE PTR [ecx]
eax, DWORD PTR _eos$[ebp] EAX=eos
eax, 1 ; increment EAX
DWORD PTR _eos$[ebp], place EAX back to eos
edx, edx EDX is zero?
SHORT $LN1@strlen_ yes, then finish loop
SHORT $LN2@strlen_ continue loop
$LN1@strlen_:
here we calcul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pointers
eax, DWORD PTR _eos$[ebp]
eax, DWORD PTR _str$[ebp]
subtract 1 and return result
_strlen_ ENDP
我们看到了两个新的指令:MOVSX(见13.1.1节)和TEST。
关于第一个:MOVSX用来从内存中取出字节然后把它放到一个32位寄存器中。MOVSX意味着MOV with Sign-Extent(带符号扩展的MOV操作)。MOVSX操作下,如果复制源是负数,从第8到第31的位将被设为1,否则将被设为0。
现在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
C/C++标准将char(译注:1字节)类型定义为有符号的。如果我们有2个值,一个是char,另一个是int(int也是有符号的),而且它的初值是-2(被编码为0xFE),我们将这个值拷贝到int(译注:一般是4字节)中时,int的值将是0x000000FE,这时,int的值将是254而不是-2。因为在有符号数中,-2被编码为0xFFFFFFFE。 所以,如果我们需要将0xFE从char类型转换为int类型,那么,我们就需要识别它的符号并扩展它。这就是MOVSX所做的事情。
请参见章节“有符号数表示方法”。(35章)
我不太确定编译器是否需要将char变量存储在EDX中,它可以使用其中8位(我的意思是DL部分)。显然,编译器的寄存器分配器就是这么工作的。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TEST EDX, EDX。关于TEST指令,你可以阅读一下位这一节(17章)。但是现在我想说的是,这个TEST指令只是检查EDX的值是否等于0。
13.1.2 无优化的 GCC
让我们在GCC 4.4.1下测试:
public strlen
= dword ptr -4
= dword ptr 8
eax, [ebp+arg_0]
[ebp+eos], eax
loc_80483F0:
eax, [ebp+eos]
eax, byte ptr [eax]
[ebp+eos], 1
short loc_80483F0
edx, [ebp+eos]
eax, [ebp+arg_0]
可以看到它的结果和MSVC几乎相同,但是这儿我们可以看到它用MOVZX代替了MOVSX。 MOVZX代表着MOV with Zero-Extend(0位扩展MOV)。这个指令将8位或者16位的值拷贝到32位寄存器,然后将剩余位设置为0。事实上,这个指令比较方便的原因是它将两条指令组合到了一起:xor eax,eax / mov al, [...]。
另一方面来说,显然这里编译器可以产生如下代码: mov al, byte ptr [eax] / test al, al,这几乎是一样的,但是,EAX高位将还是会有随机的数值存在。 但是我们想一想就知道了,这正是编译器的劣势所在——它不能产生更多能让人容易理解的代码。严格的说, 事实上编译器也并没有义务为人类产生易于理解的代码。
还有一个新指令,SETNZ。这里,如果AL包含非0, test al, al将设置ZF标记位为0。 但是SETNZ中,如果ZF == 0(NZ的意思是非零,Not Zero),AL将设置为1。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下,如果AL非0,我们就跳转到loc_80483F0。编译器生成了少量的冗余代码,不过不要忘了我们已经把优化给关了。
13.1.3 优化后的 MSVC
让我们在MSVC 2012下编译,打开优化选项/Ox:
清单13.1: MSVC 2010 /Ox /Ob0
_str$ = 8 size = 4
edx, DWORD PTR _str$[esp-4] ; EDX -& 指向字符的指针
eax, edx 移动到 EAX
$LL2@strlen:
cl, BYTE PTR [eax] CL = *EAX
SHORT $LL2@ 否,继续循环
eax, edx 计算指针差异
_strlen ENDP
现在看起来就更简单点了。但是没有必要去说编译器能在这么小的函数里面,如此有效率的使用如此少的本地变量,特殊情况而已。
INC / DEC是递增 / 递减指令,或者换句话说,给变量加一或者减一。
13.1.4 优化后的 MSVC + OllyDbg
我们可以在OllyDbg中试试这个(优化过的)例子。这儿有一个简单的最初的初始化:图13.1。 我们可以看到OllyDbg
找到了一个循环,然后为了方便观看,OllyDbg把它们环绕在一个方格区域中了。在EAX上右键点击,我们可以选择“Follow in Dump”,然后内存窗口的位置将会跳转到对应位置。我们可以在内存中看到这里有一个“hello!”的字符串。 在它之后至少有一个0字节,然后就是随机的数据。 如果OllyDbg发现了一个寄存器是一个指向字符串的指针,那么它会显示这个字符串。
让我们按下F8(步过)多次,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地址的游标将在循环体中回到开始的地方:图13.2。我们可以看到EAX现在包含有字符串的第二个字符。
我们继续按F8,然后执行完整个循环:图13.3。我们可以看到EAX现在包含空字符()的地址,也就是字符串的末尾。同时,EDX并没有改变,所以它还是指向字符串的最开始的地方。现在它就可以计算这两个寄存器的差值了。
然后SUB指令会被执行:图13.4。 差值保存在EAX中,为7。 但是,字符串“hello!”的长度是6,这儿7是因为包含了末尾的。但是strlen()函数必须返回非0部分字符串的长度,所以在最后还是要给EAX减去1,然后将它作为返回值返回,退出函数。
图13.1: 第一次循环迭代起始位置
图13.2:第二次循环迭代开始位置
图13.3: 现在要计算二者的差了
图13.4: EAX需要减一
13.1.5 优化过的GCC
让我们打开GCC 4.4.1的编译优化选项(-O3):
public strlen
= dword ptr 8
ecx, [ebp+arg_0]
loc_8048418:
edx, byte ptr [eax]
short loc_8048418
strlen endp
这儿GCC和MSVC的表现方式几乎一样,除了MOVZX的表达方式。
但是,这里的MOVZX可能被替换为mov dl, byte ptr [eax]。
可能是因为对GCC编译器来说,生成此种代码会让它更容易记住整个寄存器已经分配给char变量了,然后因此它就可以确认高位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任何干扰数据的存在了。
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新的操作符NOT。这个操作符把操作数的所有位全部取反。可以说,它和XOR ECX, 0fffffffh效果是一样的。NOT和接下来的ADD指令计算差值然后将结果减一。在最开始的ECX出存储了str的指针,翻转之后会将它的值减一。
请参考“有符号数的表达方式”。(第35章)
换句话说,在函数最后,也就是循环体后面其实是做了这样一个操作:
ecx=(-ecx)-1;
eax=eax+ecx
return eax
这样做其实几乎相等于:
eax=eax-1;
return eax
为什么GCC会认为它更棒呢?我不能确定,但是我确定上下两种方式都应该有相同的效率。
13.2.1 无优化 Xcode (LLVM) + ARM模式
清单13.2: 无优化的Xcode(LLVM)+ ARM模式
SP, SP, #8 ; allocate 8 bytes for local variables
R0, [SP,#8+str]
R0, [SP,#8+str]
R0, [SP,#8+eos]
loc_2CB8 CODE XREF: _strlen+28
R0, [SP,#8+eos]
R1, R0, #1
R1, [SP,#8+eos]
; ----------------------------------------------------------------
loc_2CD4 CODE XREF: _strlen+24
R0, [SP,#8+eos]
R1, [SP,#8+str]
R0, R0, R1 ; R0=eos-str
R0, R0, #1 ; R0=R0-1
SP, SP, #8 ; deallocate 8 bytes for local variables
无优化的LLVM生成了太多的代码,但是,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函数是如何在栈上处理本地变量的。我们的函数里只有两个本地变量,eos和str。
在这个IDA生成的列表里,我把var_8和var_4命名为了eos和str。
所以,第一个指令只是把输入的值放到str和eos里。
循环体从loc_2CB8标签处开始。
循环体的前三个指令(LDR、ADD、STR)将eos的值载入R0,然后值会加一,然后存回栈上本地变量eos。
下一条指令“LDRSB R0, [R0]”(Load Register Signed Byte,读取寄存器有符号字)将从R0地址处读取一个字节,然后把它符号扩展到32位。这有点像是x86里的MOVSX函数(见13.1.1节)。因为char在C标准里面是有符号的,所以编译器也把这个字节当作有符号数。我已经在13.1.1节写了这个,虽然那里是相对x86来说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ARM里会单独分割使用8位或者16位或者32位的寄存器,就像x86一样。显然,这是因为x86有一个漫长的历史上的兼容性问题,它需要和他的前身:16位8086处理器甚至8位的8080处理器相兼容。但是ARM确是从32位的精简指令集处理器中发展而成的。因此,为了处理单独的字节,程序必须使用32位的寄存器。 所以LDRSB一个接一个的将符号从字符串内载入R0,下一个CMP和BEQ指令将检查是否读入的符号是0,如果不是0,控制流将重新回到循环体,如果是0,那么循环结束。 在函数最后,程序会计算eos和str的差,然后减一,返回值通过R0返回。
注意:这个函数并没有保存寄存器。这是因为由ARM调用时的转换,R0-R3寄存器是“临时寄存器”(scratch register),它们只是为了传递参数用的,它们的值并不会在函数退出后保存,因为这时候函数也不会再使用它们。因此,它们可以被我们用来做任何事情,而这里其他寄存器都没有使用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栈上事实上什么都没有的原因。因此,控制流可以通过简单跳转(BX)来返回调用的函数,地址存在LR寄存器中。
13.2.2 优化后的 Xcode (LLVM) + thumb 模式
清单13.3: 优化后的 Xcode(LLVM) + thumb模式
loc_2DF6 CODE XREF: _strlen+8
R2, [R1],#1
在优化后的LLVM中,为eos和str准备的栈上空间可能并不会分配,因为这些变量可以永远正确的存储在寄存器中。在循环体开始之前,str将一直存储在R0中,eos在R1中。
“LDRB.W R2, [R1],#1”指令从R1内存中读取字节到R2里,按符号扩展成32位的值,但是不仅仅这样。 在指令最后的#1被称为“后变址”(Post-indexed address),这代表着在字节读取之后,R1将会加一。这个在读取数组时特别方便。
在x86中这里并没有这样的地址存取方式,但是在其他处理器中却是有的,甚至在PDP-11里也有。这是PDP-11中一个前增、后增、前减、后减的例子。这个很像是C语言(它是在PDP-11上开发的)中“罪恶的”语句形式ptr++、++ptr、ptr--、--ptr。顺带一提,C的这个语法真的很难让人记住。下为具体叙述:
C语言作者之一的Dennis Ritchie提到了这个可能是由于另一个作者Ken Thompson开发的功能,因此这个处理器特性在PDP-7中最早出现了(参考资料[28][29])。因此,C语言编译器将在处理器支持这种指令时使用它。
然后可以指出的是循环体的CMP和BNE,这两个指令将一直处理到字符串中的0出现为止。
MVNS(翻转所有位,也即x86的NOT)指令和ADD指令计算cos-str-1.事实上,这两个指令计算出R0=str+cos。这和源码里的指令效果一样,为什么他要这么做的原因我在13.1.5节已经说过了。
显然,LLVM,就像是GCC一样,会把代码变得更短或者更快。
13.2.3 优化后的 Keil + ARM 模式
清单13.4: 优化后的 Keil + ARM模式
loc_2C8 CODE XREF: _strlen+14
R2, [R1],#1
R0, R1, R0
R0, R0, #1
这个和我们之前看到的几乎一样,除了str-cos-1这个表达式并不在函数末尾计算,而是被调到了循环体中间。 可以回忆一下-EQ后缀,这个代表指令仅仅会在CMP执行之前的语句互相相等时才会执行。因此,如果R0的值是0,两个SUBEQ指令都会执行,然后结果会保存在R0寄存器中。
清单11.2: MSVC
这段代码后面的第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浏览器做了更多的难以阅读的优化",
应该为"我们可以看到编译器做了更多的难以阅读的优化"吧?
这也就是说,switch()其实只是对有一大堆类似条件判断的if()的一个语法糖。
语法糖是什么?可以吃吗?
翻译的真好
感谢知乎授权页面模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往上推软文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