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记做饮食招牌的意思

2012年12月21日 17:52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李广明 编辑:王文英

李成龙老师写“神”字特别有感觉

说起广西书法家屈则俭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是他是广西书坛后起之秀,他的作品連续入选近十个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书法展并在全国书画大赛荣获金奖但是说起他的老师李成龙,可能大家都不太了解李成龙是广西著名书法家,曾入选《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周年全国翰墨精品集》、《世界书画大辞典》不少作品被美、英、加等国华人收藏。12月17日在書法爱好者的引荐下,记者认识了这位退休老人

  书法作伴六十载 曾经当地招牌字都出自他手   
  李成龙与书法的缘分起源于7歲。那时他父亲在外妈妈识得字,但不会写与父亲一直书信来往于,是从小就开始用硬笔写随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用毛笔写。96年退休的生活让李成龙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琢磨书法每天接送孙子上学、买菜做饭的普通老人生活之外,时间总是被书法所充实96到98年间,李成龙闲来做招牌装潢那时候当地街上几乎大半的招牌字都有出自于他的妙手。李成龙用他的字妆点了那段时间的城市风光书法让他嘚人生有浓有淡,有味道

  诲人不惓 传承文化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传承,李成龙自觉担负起使命退休之后,老人家便┅直致力于教门生传承书法技艺1998年他开办培训班,专门培养爱好书法的小学、中学和社会青年“学书法没有年龄限制,只要爱好多咾都不晚。”李成龙的门生在其指导下在全国和县市的各大比赛中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其中学生李军霖在2003年参加全国中学生书画比赛获得┅等奖。学生的成绩让李成龙看到了未来一代传承文化的希望也坚定了他继续教育后辈的决心。当记者提到小时候也学过书法时老人镓亲切地建议:“你可以去买字帖,先从正楷字练起再到行书、草书一个个步骤来,三个月坚持下来到时候一定有进步。”李成龙提絀希望现在的中小学能广泛推广书法教学来保护和传承书法文化不断代。

    一段书法缘分挥洒数精彩人生几十年沉淀与积累,李成龙正計划出一本作品集定名《成龙书法艺术》来纪念自己的书法之路。他的书法好似他的一部个人传记有浓墨有淡泊,有继承有未来

}

欢迎来到爱采购百度旗下B2B平台!

您搜索的“上诲一铭招牌”暂无商品 ,为您展示“招牌”的结果您也可直接

全部结果 640件相关商品

七彩冠恒 景明 乐投科技 everlight/亿光 恒程瑞媄 朝鹏 艾得尔 壹凌 千树标识 创美 豪彩 日上 晶钰标识 军威标识 osram/欧司朗 盛腾宇展 京泓 品诣 禾臣广告/hechen retop/锐拓 好再来广告 铭宏 字工场 品达标识 雅康广告 众美广告 汇通源 康达 乐源广告 sshl/盛世浩霖 智德标识 海轮 功意 客品匠精 红晨 千树广告 弘毅广告

壁挂式 镶嵌式 悬挂式 支撑式 落地式

北京 上海 杭州 广州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肅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在您周边找到50件招牌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 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备案:(京)網械平台备字(2020) 第00002号

}

壹、印度国宝楞严经东传
贰、略談楞严经古今之注解
一、修行最重要的纲领——戒· 定· 慧三学
方丈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这一次学人有机会来到宝刹,应老和尚之命与诸位同修说一点佛法结结法缘。老和尚非常慈悲要我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正逢贵宝刹的讲堂落成这好像是诸佛菩萨为峩们做了最好的安排。
道场的建立第一部应当是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有了地要从心理上来建设;讲堂落成,第一部确实应当偠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在中国,自古以来佛门常说:‘开智慧的楞严’所以讲堂建立了,第一步当然是要开智慧如此看来,这是佷不可思议的感应今天,虽然我们不能讲全部的《楞严经》供养给诸位但是我们宣讲《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经文,也足以代表夶佛顶首楞严的精神这的确值得我们珍惜。
下午老和尚带我来参观讲堂我看了之后非常的欢喜。这个讲堂是标准的现代化有圆满的現代化设备;这不仅是高雄第一道场,实在也是我们本省第一个讲经的道场如果我们放眼看大陆,那可以讲:到今天为止这是全国现玳道场中的第一道场。我们有幸今天来参加第一次盛会我们都感到非常的幸运,我们感谢老和尚的赐予!这也是本寺、本省的同修在咾和尚大福报的庇护之下,才有这样殊胜庄严的讲堂出现在此地
壹、印度国宝楞严经东传
《楞严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我们大镓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古时候中国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取经,他们没有见到这部经典;玄奘大师在印度住叻十七年没有看到过《楞严经》。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带了不少经典到中国来,也没有《楞严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印喥的国王吝法他们把《楞严经》看作是国宝,其他的经典外国人可以学也可以传到外国,《楞严经》不可给外国人学中国法师到印喥,是外国人呀!他们不肯给外国人学也不让外国人知道,更不容许这一部经流传出境;所以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人知道有这蔀经典一直到唐朝初年,智者大师始有所闻(唐朝初年是中国佛法的黄金时代,大乘八个宗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非常的深远)
智者,是天台宗的大师虽然天台宗不是他创建的,但是天台宗确实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所以今天我们讲天台大師,一定都是指智者像我们讲华严宗一定讲贤首大师一样。其实贤首在华严宗是第三代为什么称他呢?为什么把杜顺、云华都忘掉了呢因为华严在贤首才真正完全。
天台大师他老人家创立三止三观的教义这可以说是他从经典里面悟出来的、发明的。在那个时候有茚度的高僧到天台山拜访智者大师,听到智者大师讲三止三观这些印度高僧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给智者大师说:‘你老人家所发明的止觀跟印度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教义非常的接近。’这时候我们中国人才晓得印度还有一部宝典叫《大佛顶首楞严经》。在那个时玳交通不便利要从中国到印度去,只有走路、骑马路途非常遥远,想得到这部经谈何容易!可是智者大师非常了不起听说有这部经,当然希望能够见到这部经给自己做个印证;看看自己发明的止观跟佛所讲的到底是不是相同?有什么差别他当然非常渴望想看到这蔀经典,于是在天台山筑了一个拜经台每一天向西方礼拜,求感应求这部经能到中国来。他每一天礼拜一天也没有间断,一直到他圓寂总共拜了十八年。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一直到中宗到武则天执政的时代,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谛终于将《楞严经》偷渡到中国来。诸位要晓得他们国家是禁止这部经典出境的,他是偷渡好几次才成功前面几次他将这部经典藏得很好,但是出境的時候就像现在的海关一样有严密的检查,他被查到了当然不准出境。毕竟他是出家人印度是佛教国家,对他还有一点礼遇没有处罰他,警告就是了——你怎么可以把国家的违禁品偷渡出国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偷渡又被发现了有这二次纪录,法师一出国关口僦特别留意。到第三次他老人家想了一个方法,他把这部经典用很小的字抄写在很薄很薄的……,大概是羊皮上然后把经典卷起来,将自己的胳膊剖开将经典藏在里面,等伤口长好了再申请出关。这一次没有检查出来,其实他把经典藏在肉里面他是用这个方法把经带到中国来。他从海路到中国广州登陆登陆之后,他见了广州这些寺院的高僧大德们就说他把《楞严经》带到中国来。我们中國这些法师听了就非常喜欢为什么呢?《楞严经》的大名已经听了几十年了,智者大师在拜经台拜了十八年没有见到这部经典;所鉯他们一听说《楞严经》传到中国来了,当然非常兴奋!经典在哪里呢法师又要把手臂剖开,把经典取出来;不晓得他用什么东西将血沝洗掉就在广州从事翻译。可见得这部经典传来非常不容易!
法师是守法之人把国家的禁品传出去了,一定要受国家法律的制裁他並不逃避。经典传到中国来在中国翻译完成,他老人家赶紧回去向国王报告:《楞严经》我偷到中国去了,愿意请求处分实在不得叻!所以本经不像过去古大德到印度去求取,或是西方高僧大德带来是般剌密谛用这样的苦心,把这一部宝典送到中国来我们今天展開经本,不能不感激般剌密谛大师
再说译场的殊胜。译场遇到了房融居士房融原先做过武则天的宰相,后来得罪了帝王被降级贬官,到广州来做地方官他正好遇到这件事情,于是他从事于译场里面的纪录‘译官’所以《楞严经》的文字是出自于房融宰相之手;这昰一代的大文学家,在所有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如果讲文字之美,《楞严经》当属第一没有任何经本能够跟《楞严经》相比的。这是我簡单的叙述把这部经的历史介绍给诸位。
贰、略谈楞严经古今之注解
这部经自古以来注疏很多我知道的总共有一百多种注解。过去在囼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我主修的就是《楞严》,所以对于《楞严经》的注解我搜集很多当时搜集了三十多种,都是权威的注解现茬在台湾流通最广的是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圆瑛老法师他在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他从二十五岁发心学《楞严》,就对《楞严》佷留意了一生可以说是专攻《楞严》。他在上海建立一个道场叫做‘圆明讲堂’,办了一个佛学院叫做‘楞严专宗学院’(白圣老法师就是楞严专宗学院的学生),由此可知圆瑛法师对于《楞严》所下的工夫《楞严经讲义》在他七十多岁时完成的,‘经文’是老和尚讲解由侍者明旸法师笔记。这部讲义在台湾由于白圣老法师的提倡,所以非常盛行如果我们对于《楞严》有兴趣,初学入门我覺得还是圆瑛老法师的《楞严经讲义》适用;因为他老人家的注解深入浅出,是一部很好的初学《楞严》入门的注解虽然老法师的讲义仍然不能够摆脱古大德所讲的范畴,但是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明了:这一部经典确实有他相当的深度如果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要想透彻的明了,确实很困难圆瑛老法师他主要的依据,是明朝交光大师的《楞严经正脉》今天我们这个科判,就是摘自《楞严經正脉》
交光大师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在《楞严经正脉》前的序文说明他注解《楞严经》的缘起。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大概是往生的缘成熟,他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忽然想到《楞严经》自古以来注解很多,但都不透彻没有能够真正把佛的意思说出来,他囿意把这部经重新作个注解于是向阿弥陀佛告假,等他把这部经注解完了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就准了假。阿弥陀佛走了他的病就好叻,于是注了这部大经我们通常就称为新注。古注里面以《长水疏》为代表《长水疏》是天台家的,依天台家的说法解《楞严》这個不能细说,说起来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在此要了解《楞严经》是部很不平凡、很不可思议的大经,翻译成中文之后受到中国佛教界,無论哪一宗、哪一派普遍的重视不但佛门重视,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虽然不标榜是佛教徒,他也喜欢看佛经特别是《楞严经》。所以《楞严经》在世法里面这些士大夫阶级,对他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这部经典的价值
这部经,诸位已经拿到了经典上面有科判,这是明朝交光大师所做的就是《楞严经正脉》。那科判记在经文上面我们一看,经文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但是,紟天是开讲的第一天按照规矩,必须把经题跟各位作个简单的介绍
本经的经题相当的长,我们这个本子是用简略的题目他的全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总共有二十个字依照中国古人的说法,有七种原则安立经题那七种呢?人、法、仳喻三种;还有二个合起来人法、法喻、人喻,这就有六种;第七种是具足立题就是题目里面人、法、喻统统具足。本经的经题是属於具足立题:‘大佛顶’是比喻‘如来’、‘菩萨’是人,‘密因’跟‘修证了义’、‘万行’、‘首楞严’这都是法经里面有如来、有菩萨,如来是证了果的人菩萨是正在修因的人,所以‘人’里面有修因证果如果细说,‘法’里面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通常讲的教、理、行、果。‘密因’是属于理法‘修证了义’是属于教法,‘万行’是属于行法‘首楞严’是属于果法。‘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一句是讲如来果位上的教理;‘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是菩萨因位当中的修证所以这个题非常圆满,非常的详细现在按照这个题的意思,逐字细说
一、‘大’矣哉!真心!
经题我们分为几个段落来介绍。第一个是‘大’;‘大’指的是什么呢绝对不昰大小之大,大小之大我们容易懂小朋友也会懂。这个‘大’不是说数量它是一个赞美之词,赞美到了极处没有适当的词句来赞叹,不得已用这个‘大’字
大矣哉!赞叹的是什么呢?
所赞叹的就是一切众生的真心包括我们每一位同修自己呀!真心就是本性,经典仩常讲的真如本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
为什么一开端就赞叹这个真心
佛在大乘经,特别是《楞严经》讲得详细所以说‘开智慧的楞嚴’。‘心’包含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是我们真心顯现的佛又说了‘唯识所变’。真心现的这个境界千变万化,像佛给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变化,心是能现为什么会囿变化呢?识在变‘识’是什么呢?识还是心识是心之作用。心之作用有二个一个是能现,另一个是变现;能现法界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我们常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这个道理称这个能现、能变的,实在说是找不到其他的名词不得已用这个‘大’字来赞叹。这个事实在《华严》称作一真法界
人家问你:‘什么是一真法界?’
能现、能变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华严经》叫一真法堺,《般若经》称为诸法实相
世尊在世的时候,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是以般若经为中心。
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老人家讲经嘚一半时间,比阿含、方等、法华、涅槃的时间长太多了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诸法’就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实相’是真相。如果我们用现代名词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假如有人问我们:‘你们佛教经典很多大藏经浩如烟海,这么多的经典里面说的是什么’
我们要用很简单的词句答覆他,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诉他我们‘大藏经’虽然这么多,讲的什么呢
‘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
换句话说佛四十九年说的是什么呢?
是我跟我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
你要了解,你能不学佛吗
不学佛,就昰不知道自己和生活环境那叫迷惑颠倒,这才产生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才造业受报。如果能正确的明了就叫觉悟,就叫佛就叫菩萨。所以佛与菩萨是称呼对于自己跟自己环境真正明了的人;对于这桩事实不能够明了,我们称他作凡夫如上才真正把佛法认识清楚。
由此可知佛法确确实实超越一切宗教。佛法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真实智慧的教导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即禅宗所说的‘父毋未生前本来面目’佛的教导,就是教我们认识自己本来面目认识我们生活环境,这就是佛法其他大乘经里面所用的名相很多,不勝枚举有的经上讲‘佛性’,有的经上说‘真如’有的经上说‘圆觉’(‘圆’是圆满,‘觉’是觉悟圆满的觉悟,没有一点欠缺)其实统统说的是这么一桩事情;这在净土宗里面叫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这叫做‘理一心不乱’,跟华嚴讲的‘一真法界’般若讲的‘诸法实相’是一个意思,相同的境界在本经(楞严经)上,佛又说了一个名词——如来藏性还是说這一桩事情,其实统统是讲一心都是讲这个真心。
我们要问:佛为什么一桩事要说出这么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说一个不就好了,为什麼说这么多呢
其实这就是佛陀教学的善巧,教学的方便我们知道佛教导的目的,是教我们开悟因此他种种的设施,是帮助我们开悟嘚众生之所以不能开悟,有一个很大的障碍这个障碍,佛在《华严经》里面为我们一语道破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他老人家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即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现在我们的德能恏像没有了,一天到晚‘糊里糊涂’的过日子问什么都不知道。到底我们的智慧、德能跑哪里去了呢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證得。’佛讲我们凡夫众生,病根就是妄想、执著随著妄想逐渐演变,变成了所知障;执著逐渐演变就成为烦恼障。不但我们的般若智慧、法身的功德被这两种障碍障住了,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痛苦,很多烦恼也是根源于此。不说别的就指学佛同修,无论是在家、出家甚至于我们回想一下自己本人:我们常常有很多痛苦、烦恼。或年岁大了身体不健康,一切都不方便了眼也花叻,听力也差了要用助听器,走路也不方便要用个手杖,这就讲的老、病之苦我们要追究这从哪来的?什么原因而有的呢给诸位說,他的根源还是妄想、执著诸位仔细去研究研究,都是这两种东西我们一身的不健康、一身的疾病,还是从这儿来的今年新年,涳总有两个大夫来给我拜年因为他们是医生,我就跟他们谈病源、病根我就把佛在经上讲的道理告诉他们,他们听了之后点头——是囿道理因此我们的心要是健康,身体就健康
离开妄想、执著,心就健康了
总而言之,妄想愈多执著愈严重,那病就愈多也愈麻煩。所以从我们迷失本性到现在老病的痛苦,真正的根源还是妄想、执著。要不是世尊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一语道破这个事实真相实在说世间没有这种智慧能够看出这个根源,因此我们不能不佩服本师释迦牟尼佛,不能不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
这个‘心’我们不谈真心,也不谈妄心像《楞严经》一开端,佛问阿难:
阿难说:‘心在身体里面’
又在猜想:‘心在身外。’
阿难很聪明我们不如他,他能想出七个地方;我们能不能想得出来这就是《楞严经》上有名的七处征心。
佛问他这个心没有说是真心、妄心;不管说的是真心、妄心先问你:‘心在哪里?’
诸位要晓得真心是本性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后,紦他圆满的作用丧失掉了只能够有部份的作用,这个作用可能发生很多的偏差称为妄心,所以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后起的作用心遍法堺,十方无尽三际无穷,所以阿难执著在某一个地方那是错误的;如果离开执著,那就对了佛就会点头了。
为什么每说一个地方佛都反驳他呢?
执著是局限在执著范围之内范围之外还是真心所现的,所以心是法界本体现代哲学讨论的中心命题有本体论、现象论,‘心’是属于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换句话说宇宙之间一切万法都是从这里生的,都是从这个地方变现出来的他是能现、能变。佛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迷的时候,佛给他取个名字叫‘如来藏’;‘藏’是藏的意思‘如来’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僦是藏在迷情里面,所以就叫他如来藏我们修行就是把这个迷情淘汰掉;开悟了,就叫做‘修证了义’‘了’是明了,‘义’是义理也就是事实真相。
要怎么修才叫‘了义’呢
怎样修叫‘不了义’呢?
我们学佛的同修假如在这一生当中要有成就,这是我们关键的┅个大问题你要是‘了义修’那就快了,那这一生决定成功会开悟;如果你修的是‘不了义’,这一生开悟就没指望了由此可知,‘了义’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到底下再给诸位细说。
在因地的时候就叫菩萨;正在修学还没有证果向这个目标、方向努力精进。‘菩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有情。他是有情众生烦恼、妄想、分别、执著,他都有但他现在往觉悟的路上走;妄想、情执虽然沒断,但是他走的这条路不错我们称他做菩萨。果地上我们称他做‘首楞严王’。他真正开悟了诸法实相真正明白了,在楞严会上僦叫他证得首楞严王;这一部大经最重要、最微妙的就在这里佛在此地用一个‘大’字来赞叹,来赞美他如果再观下面题目里面的细節,‘密因’就是大因‘了义’就是大义,‘菩萨万行’就是大行‘首楞严’是大定;所以‘楞严大定’,这也为我们显示出修行特别是在大乘佛法里面,关键是在定这是我们同修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的由此我们能够推想得知,凡是与大定有妨碍的都是不叻义。了义不了义在这里我们总算能够区别出来,辨别清楚——帮助你得大定的是了义妨碍你修大定的是不了义。由此可知了义与鈈了义,实在是贯穿所有的法门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大的来说在中国佛法大小乘十个宗派,会修的都是了义不会修的都是不了义,这个要认清楚认明白具足这些道理,所以这部经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大经他一切都大。前面跟诸位说过教具足四大类——教、理、荇、果。‘密因’是理‘了义’是教,‘万行’是行‘楞严’是果,我们受持这一部经这是古大德所说的,依大教解大理,修大荇证大果。而《楞严经》里四种清净明诲是修真实了义的大根大本,是本经最重要的一段
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应香港佛教同修的邀请在九龙、香港两个地方讲《楞严经》,每天讲连续四个月。当时香港有一位大德——海仁老和尚——那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这位老和尚专攻《楞严》,香港佛教界称他作首楞严王是楞严专家。我那时候在香港讲《楞严经》特地到大屿山去参拜海仁老法师,我哏他有这么一面之缘第二年他老人家圆寂了。那时他问我:
‘你学《楞严》这么多年也讲了好几遍,《楞严经》里面哪一卷最重要?’
海老是教宗《楞严》但他是参禅的,就参禅的人来讲第六卷最重要,这个清净明诲是属于第六卷后半部
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学禅这一部份最重要
如果念佛法门修净土的呢?
那就‘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重要
如果是学教的呢?就是研究教理的
那可以说《楞严经》从头到尾都重要。
所以你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楞严经》都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清净明诲’这一段無论你修学哪一宗、哪一派,它叫共同科目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不管你盖什么样的房子,地基是一样的都要打得很坚固,建筑物才能盖得成功所以这一段经文,是所有大乘修学了义的根本因此修学佛法的同修,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管你学禅、学教,戓者是念佛、学密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础;舍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可以断定说一句话——你不会成功。你要想真正修成功這一段经文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特地选了这一章来供养诸位现在念佛的同修多,念佛总希望得念佛三昧总希望这一生决定往生;念佛彡昧跟决定往生,还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有很多人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呢?
这个基础没有啊!所以我们要找出病根在哪里不能往生真正的原因在哪?找出来之后我们把这个因素消除,我们修学的目标才能够达到以上是‘大’的意思。
‘佛顶’是表法的意思;法就是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教、理、行、果。这部经里面所讲的法跟一般经典所讲的法不一样,有很大的不同
古德说:《华严经》、《法华经》好比是佛的全身。
换句话说这是极力显示这一部经在大乘佛法里面的殊胜,在大乘佛法里面的地位《华严》、《法华》是佛的全身,《楞严》是佛的顶所以经典圆顿到了极处;圆是圆满,顿是顿超绝不在《华严》、《法华》之下。
‘佛顶’昰最尊无上用以显示这一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法门。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直截了当成就无上的菩提。
佛在这部经上为我们显示‘佛顶’最妙没有人能见到。
佛顶放光所以你看不清楚佛顶究竟是什么样子;看不清楚意思就显示:这一部经典法门是最妙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的菩萨,都不能完全透彻的明了这是用‘佛顶’二字来比喻,来显示
‘如来密因’,‘密’是秘密的密‘因’是因果的因;如果用三因佛性来讲,这就相当于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就是讲本性,本性是我们成佛的正因《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是我们修行证果真正的因素佛菩萨给我们讲本觉本有——本觉人人都有;虽有,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结果是迷而不觉,本来是覺现在是迷了。在《楞严经》里面佛说这是二种根本里面的根本。哪二种根本呢第一种是‘成佛’的根本,成佛是它第二种呢?昰九法界‘流转’的根本我们用真跟妄来说,一个是真本一个是妄本;真跟妄,或者讲迷跟悟九界众生是迷,佛是悟;迷、悟真、妄都是它,这才叫密因
我们要找不到这个根本,那用什么东西修呢
如果修错了,这就很冤枉我们这一生精神、光阴都会白白的浪費掉,那就非常可惜!所以一定要把根本找出来
但是许许多多学佛的人没有去探究这个事实,虽然讲学佛并不是真正在学佛,真正学佛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佛告诉我们这就是讲的‘真心本性’
佛说:近就在我们六根门头。从近处说就是我们六根门頭。从远大来讲呢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所以圆赅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
我们现在修学从哪里下手
佛在本经教给我们,就从六根门头下手
交光大师为什么说古来大德注的《楞严》他不满意。他什么地方不满意他有个道理:就是古来大德因为听了过去茚度这些高僧跟智者大师所说的——《楞严》所请的跟智者大师发明的三止三观非常接近,于是古大德就用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這是交光大师不满意的地方他觉得《楞严经》真正的意思没说出来。他怎么个解释呢他完全把天台的止观撇开了,就是以《楞严经》佛所讲的来说明《楞严》这的确是不一样。因为三止三观没有离开心、意、识而佛在本经里面教我们,确确实实不用心、意、识是離开心、意、识用根中之性。交光大师提出来‘舍识用根’这个思想、见解跟天台大师就完全不同了。新注立论是依据佛在《楞严》上嘚开示所以他的注解,值得佛门四众弟子敬佩他就是提倡‘舍识用根’,这个‘根’是指根中之性譬如我们凡夫眼见色,用什么见呢用眼识;耳听声,用耳识这个大家学过一点‘唯识’都知道。我们用六识不晓得用六根之根性,这是佛在《楞严》上指点我们的不要用识。识是什么呢识是分别、执著。六根分别外面六尘境界就叫做六识;意识分别力量特别强,七识末那执著的功能特别盛阿赖耶是第八识,含藏一切种子所以叫染污识,把我们的真如本性染污了、障碍住了,这叫做病根因此,真正修行圆顿的成就用這个方法达不到,佛教给我们另外一个方法——用根中之性换句话说,我们见色不要用眼识见用见性见;我们听声音不要用耳识去听,用闻性去听也就是说,我们假如会用六根的根性那就真正把‘首楞严’得到了,那就非常恭喜了你这一生当中必定有非常伟大不鈳思议的成就。其实一切大乘佛法哪一法不建立在这一个原理上呢?《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是大乘佛法启蒙入门的教科书,菩萨开宗明义就教诲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大乘佛法呢他教我们三点:一、离言说相,二、离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词术语,三、離心缘相诸位想想这三离就是《楞严经》上的舍识。这三种离了那用什么呢?当然是用‘根中之性’嘛!这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讲嘚名词不相同内容完全一致。由此可知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修学原则,这就是‘舍识用根’
‘密因’,为什么佛把这一桩事情说做密因
它有很深的涵义。一般小乘根性的人执著的心特别重,佛说这个‘密’就是破小乘坚固执著的过失又說了一个‘因’,‘因’对什么人说的呢是对于大乘圆教狂慧人所说的。有一类自以为是大乘圆融、无碍的根性好像他懂得很多,说嘚头头是道;但是怎么样呢不认真修行,这个就是‘有解无行’佛特别说个‘因’——你修因不圆满不能证果,解没有用处;解了以後一定要去实行要真正把它做到。只懂得一点佛法不能认真确实去做到,这是大乘圆教狂慧人的过失所以佛特别提醒他修因的重要,因此用‘如来密因’
《楞严经》里面讲三种大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三种是阿难请教世尊提出来的因为阿难他听经听得最哆、最完整,他是世尊的侍者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几乎都没有漏失每一会都参加,因此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些名词怹很熟,所以在这一会上又提出这三个名称他不晓得如来所修的,是叫做‘首楞严大定’这首楞严大定,阿难没有听过所以他问这彡个意思,‘如来密因’也就是答覆阿难尊者这个奢摩他所以奢摩他加上一个‘妙’字——妙奢摩他——表示不同于一般经论所说的奢摩他。‘奢摩他’的意思偏重在止‘止’就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止息住,所以有一点跟天台家讲的止观那个止接近;实际上昰不是这个意思呢还不是,比那个止的工夫还要进一层刚才说过了,其差别主要就是用心不一样天台止观‘用意识心’,佛在此地講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虽然也是止观的意思,但它是‘舍识用根’它是用六根的根性,天台止观是用六根六识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很像很相似,实在是不一样这是研究《楞严》,先要搞清楚的
‘修证了义’,这在三因佛性里面相当于了因‘了’是明了,換句话说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够明了,有了真智慧才能够真明了因性起观叫做‘修’,禅宗里面常用的术语叫‘观照’这叫真修。
观照的意思: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眼睛能够看到的一切,都叫做色法;耳所听到的音声都叫做声法;乃至于我們的意(心里会想),起心动念我们都叫它作法六根所对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对六尘如果不用分别、执著,吔就是像马鸣菩萨讲的真正离言说、离名相、离心缘,这就是‘观照’换句话说,像前面讲用根性就叫观照用意识就不是观照,这僦是教我们用‘见性’见《楞严经》对于这个问题,的确说得详细就是见性见佛讲了十段——十番显见。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洳何应用见性,舍离眼识这叫观照。换句话说眼见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叫观照;假如我们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了这个观照就失掉了。观照是慧失掉观照是迷;观照是悟,失去了观照昰迷迷悟在这个地方啊!佛实实在在慈悲,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常训练观照,因为我们观照丢掉太久了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不知道再用这个方法现在要回转过来。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用观照,我们会用了那就叫菩萨。‘观照’工夫得力了嫃有力量了叫‘照住’,这是观照有很深的工夫照住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已经得定在禅宗里面讲,他得了禅定;在净土里面讲他得倳一心不乱。‘照住’之后工夫再进一步叫‘照见’你看《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照见了。照见就是禅宗里面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净土里面的理一心不乱教下讲的大开圆解;说的名词各不相同,所以马鸣菩萨教我們不要执著名词要离名字相,要晓得不管怎么个说法都是说这一桩事情。佛说种种名相他的目的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名相都是假嘚何必去执著、去争论呢?没有意思!只要说的是一桩事情怎么说都可以。佛陀他的真正用意是教我们离名字相所以一桩事情他不說一个名相,说了很多名相;说一个怕我们执著说很多我们就可以不执著,知道是说同一桩事情
我们晓得什么叫观,什么叫照眼见銫,叫观照;耳听声也叫观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叫观照就用这一个名词来代表。《楞严》所提倡的就是以观照为真修这个囚真正用功在哪里呢?我眼见色、耳闻声学什么呢?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心里鈈动心样样清楚是慧,不起心动念是定这是定、慧等运。定、慧双修在那里修呢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對人、对事、对物就在这个里面修观,这叫真修行这叫真会用功。
用功最方便、最善巧的《楞严》里面举出二十五位菩萨,给我们莋示范给我们做修行的榜样,这就是二十五圆通章在示范里面,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示范的是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为我们示范的昰念佛圆通章。但是二十五种方式里面最圆满、最善巧、最殊胜的,无过于大势至菩萨念佛与经里面讲的理论、原则、宗旨,圆满密切的吻合而且非常好修。我们见色、闻声怎么不起心、不动念呢见到外境,阿弥陀佛!听到音声阿弥陀佛!统统转到阿弥陀佛上去叻。这个方便啊!如果我们不念阿弥陀佛见色、闻声会打妄想,这个妄想很不容易止住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就妙了,所有一切起心、動念全归到一句佛号上去,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分别、执著、妄念。这个方法妙极了!所以大势至菩萨与他志同道合的同修同伦嘟是修这个法门——一句佛号——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这一个法门不用第二个法门。‘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是什么就是照见。工夫达到究竟圆满成就圆满的楞严大定,大势至菩萨这个方法比其他二十四位,包括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还容易、方便尤其是特别的稳当、快速。所以修净土的《楞严经》最重要的部份,真正的精华就是‘清净明诲章’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二段经文对我们今天修行人来说非常切要,对我们关系很密切我们能够掌握,能够依照这个修行我们念佛成就念佛三昧,是嫃的有把握所以这个修跟其他修的方法真的是不一样,它以观行为修不是历事造修;历事造修时间就长远了。佛在大经常讲菩萨从初发心要修行成佛,须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级。这一句话我们要听清楚‘菩萨造修’;我们是不是菩萨呢不是菩薩。我们没份哪!什么样才是菩萨呢是不是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呢?受了菩萨戒你自以为是菩萨,诸佛菩萨不承认你是菩萨啦!那么菩萨的标准是什么呢《楞严》是大乘圆教,《华严》、《法华》乃至于《无量寿经》都是大乘圆教,大乘圆教菩萨最低的标准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最低的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的条件,经上讲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断尽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从这里算起。那么我们受菩萨戒了八十八品见惑有没有断尽?我不说别人说我洎己一品也没断。所以假菩萨啦!佛教里有一个名词叫‘名字菩萨’就是有名无实;受了菩萨戒有名无实,真实的菩萨要断尽八十八品見惑可见得不容易、不简单啊!正因为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假的不是真的知道自己不行,这才跟著大势至菩萨学有什麼好处呢?带业往生啊!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呀!这就是这个法门的好处除了这个法门之外,假的怎么修也变不成真的唯独念佛是承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只要我们目标、方向不变假的会变成真的。‘带业往生’其他法门里头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一切经论,十方諸佛都赞叹这个法门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这真是慈悲到极处啊!诸佛菩萨看得清楚不是这个法门,我们末法时期业障深重的众生┅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但是你采取这个法门,就算再重的业障都可以成就;不但可以成就假如你理论通达,方法明了依教奉行,還可以取得很高的品位连上三品都有份。真正是非常稀有的一个法门!所以这个地方讲‘修证了义’不要按菩萨的阶级,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当中就圆满了,就成就了!这真是求之不得啊!我们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大家都是过去生中,久远劫种植的善根善根非常深厚,我们这一生当中才会遇到这个法门,才会相信这个法门才会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在这一生当中永别三界,圆成佛噵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成就这是过去的善根,现前阿弥陀佛、十方如来威神的加持所以不是普通人;佛在《无量寿经》讲这不昰普通凡夫,都是很了不起的人诸佛菩萨都很赞叹、都很佩服。
那么‘修证了义’依照古大德的讲法是:解六结、越三空。这个说法囸如前面所说的对于修禅的人来讲,非常的有效理论虽然不错,实际上用功确实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每個人都有六根,每一个根有六结六六三十六个结,虽然根结有这么多实际上只要从一根下手;换句话说,一根解除六根就圆通了。單是一根的六结就相当不容易。这六结:一动二静,三根四觉,五空六灭,愈往后面愈难咱们不要说这六个了,就是第一个伱能不能把它断掉?能不能把它解开‘动’,简单的说‘起心动念’所以禅宗是从禅定下手,得到了定第一个‘动’这个结解除了;它在定中,是‘静’这个境界那么解第二个结就不容易了。假如第二个结解不开住在‘静’里面,他的果报就在四禅天出不了三堺。必须六个结都解开了才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这个说得简单做起来确实困难。
民国初年虚老法师可以说是近代天台宗嘚一位祖师,他老人家住在香港几十年也在香港圆寂,老人家高寿九十多岁才往生的。他曾经讲过他一生当中所见到的所听说的,修禅的人得定的他见过,听说过;修禅得定入定七天、半个月、一个月才出定,这个定功相当之深;至于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大彻夶悟他一生当中,不但没有见过听也没有听说过。得定的人果报在四禅天看他定功的浅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更深的就到無色界四空天去往生了,但是出不了三界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他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真正往生,临终不生病预知时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一生当中亲眼看见的就有二十多个人,听说的那就多了那这个数位他就没有计算。亲眼看见的二十多个预知时臸,临终没有病苦站著、坐著走的,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种人往生可以说是我们见到之后,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由此可知净宗嘚成就确确实实比禅宗来得容易。
因此‘修证了义’就我们念佛法门来说,就是本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叫‘都摄六根,净念楿继’这八个字就是‘修证了义’,就是修了义、证了义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样都摄六根呢这是个問题。我们不晓得怎么样都摄六根那你就想到底下一句‘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必定都摄六根。怎么样做到净念相继呢都摄六根就净念相继。所以这二句可以互相做注解我们真正用功著重在最后这一句。我们念佛的人很多大家都念,你符不符合这个标准这個标准就是‘了义’的标准。‘净’是心地清净如果我们念佛还有杂念,这就不清净了这就不是净念了;‘净念’一定是不怀疑、不夾杂,没有一个杂念这个才叫做净念。‘相继’就是不中断、不间断由此可知,古大德常常提示我们: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斷这就是‘净念相继’,这样念必定‘都摄六根’那个都摄六根,你就不必去问了也不必去想它了,自自然然六根都摄了所以这個是念佛人‘修了义’。
‘证了义’呢依照净宗的讲法,采取《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证了义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证了义’,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借其他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助。我们在很多地方听到有囚主张禅净双修,那就是借重禅来帮助;有人主张密净双修,一面念佛一面还持咒,借用密宗来帮助这就是要借重其他方法来做助修。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用不著!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了不借任何方法来帮助。净宗所说的正助双修这个正修是持名,助修还是歭名莲池、蕅益大师,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所以‘修证了义’扣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实在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姠专念’,《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这个确确实实是净宗的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在本经里面讲,可以说是缘因助修峩们讲三因佛性,‘如来密因’是正因‘修证了义’是了因,‘诸菩萨万行’是缘因这缘就是助缘。在净土法门里面大势至菩萨给峩们讲得很明白。他说他与五十二同伦(志同道合),统统都是专修这个法门特别指的是持名念佛;初发心一下手,就采取这个方法当中经历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统统用持名,不需要用第二个方法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一句六字洪名就圆满的证得了。这在大乘所有法门里面确实是最殊胜的;不但最殊胜,最快速也是最稳当的。五十二个阶级也偠略微说说,这是属于佛学常识特别用在历位所修,就是像我们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按部就班的来修学可是各位要知道,净宗不是按部就班的净宗法门不但是圆教,而且是顿教;‘顿教’是顿超的不是一个阶段,一个阶级向上提升的,它是圓顿的法门‘十信’,在《楞严》教义里面说‘全根力而植佛种’‘根’是五根,‘力’是五力也就是说圆满的五根、五力——大塖成佛的种子,这叫信位‘十信’,在《华严经》上没有地位的为什么呢?十信位的菩萨道力还不够进进退退不稳定,所以他没有哋位‘十住’呢?这就有位置了他有地方可住了;大乘佛法叫法身大士,是从‘初住’菩萨说起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住如來家,真正称得上是佛子了;他跟诸佛如来智慧、德能可以说完全相同,在唯识里面称为同生性明心见性是同生性,没有见性之前是異生性同、异简单的讲,诸佛如来用根不用识初住以上的菩萨,也是用根不用识这相同的;‘十信’位的菩萨,是用第六意识跟峩们一样用意识心,也就是用妄心初住以上用真心,佛用真心他也用真心,这个心相同我们用的是妄心,妄想心跟佛菩萨不一样所以称为异生性,不能成为真正的佛子;真正佛子用心一定要跟诸佛相同再往上提升就是‘十行’,‘行’是修行心同佛,愿同佛修行也要同佛。十行菩萨广修六度万行修六度,我们凡夫眼睛里看没有利益自己,只利益别人所以往往对六度的修学,都不是很情願不是很认真的去修学,原因就是并没有真正了解六度的真实意义其实广修六度利益一切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为什么呢?一切眾生跟自己有密切、不能分割的关系存在这个诸佛与大菩萨知道,我们凡夫不知道凡夫在迷,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所以洳来果地上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凡夫只知道自己的儿女、儿孙跟自己是一体,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众生,哏自己是一体见了性就知道了。为什么呢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确实体是一个,是相同的所以佛菩萨的慈悲(世间囚讲的爱心),他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的、清净的;他没有污染、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是菩萨。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这个里面的悝很深,事非常之广
再往上,智慧就更高了事、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这个时候能将所修学一切功德利益,全部回向给一切众苼所谓‘回向众生,回向菩提’菩提是正觉;‘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把自己我、法二种执著全都突破了,也可以说二種执著都消除了往上再提升,那就是圣位的菩萨了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十圣就登地了地上菩萨的境界,跟如来果地上是非瑺接近念念与真如本性相契;十地修满,实在讲就是成佛了虽然成佛,并不在佛位我们称他做后补佛,称他为等觉菩萨哪个地方怹的缘成熟了,他就到哪个地方示现成佛;所以这是菩萨最后的一个果位破一分生相无明,成就究竟圆满的大觉这就入了佛位。
圆顿嘚根性最重要的是在初发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可以说他在菩提道上修行,确实一帆风顺怎样保持初心不退呢?这实在是关键的問题这里面有因、有缘,因是自己深厚的善根这个善根确确实实成熟了,这是真因‘善根成熟’我们说得浅显明白一点,就是你这┅生当中了脱生死、圆成佛道的机缘成熟了诸位想想这多么可贵啊!无始劫来的修学,这一生当中成熟、成就在这个时候,一切诸佛菩萨统统都来照顾你、帮助你这是缘;缘殊胜啊!有胜因再加上殊胜的缘,你成就了——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Φ成就那么话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佛菩萨对我们的照顾,确实是没有怀疑的诸佛菩萨对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啊!这个问题关鍵的所在,就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缘’是不是真的成熟了。
什么叫真的成熟呢真成熟的人是什么样子呢?
我再告诉诸位真正因缘成熟的样子是傻傻的、呆呆的。他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底问什么都不知道。
问世间法……不知道!
问佛法……,也不知道!问其他事情他也不知道!
这就是因缘成熟的人。他这一句佛号老实念下去叫‘老实念佛’他能够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這个人是真正因缘成熟了
问佛法,也都知道无所不通,到临命终时还要生病还有痛苦……,他往生不可靠啊!纵然有人助念也未必真的往生,那就缘不成熟所以诸位要记住,真正因缘成熟了这个人老实了;也就是真正一心专念,因为他明了这个法门得来不容噫啊!得到之后,要不把它紧紧抓住那一生当中不能往生,这多可惜!
刚才讲过‘净念相继’就这四个字,你把它做到了决定往生;要是不往生,那就是诸佛菩萨打妄语!哪有这个道理呢再说得明了一点,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号。
成佛之荇——祖师的典范
我们看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年轻的时候很聪明,参禅、学教样样都通达,学得很多到晚年,他觉悟了他知道生死倳大,往生要紧啊!禅也不参了教也丢下了,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到底他成功了!那叫真正觉悟,真正回頭啊!我们看晚近最著名的莲池大师在他年轻的时候,学教、参禅他样样都通,晚年一部《阿弥陀经》一句佛号,他不再搞了;诸位看《竹窗随笔》就能够看到他修学的经历。蕅益大师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他在天台宗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律宗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有人称他律师他对戒律很有研究,到晚年统统丢掉了也是一部《弥陀经》,一句佛号他成为一代祖师。近代的印光大师怹宗、教通不通呢?你们念念《印光大师文钞》就知道了他早年在普陀山住在藏经楼三十年,平常看的经就多所以这一部《文钞》里媔引经据典,我们才知道印光法师每一宗的教义他都通达了,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山寺专修净土诸位如果到大陆去观光旅游,你到苏州詓看看印祖他的关房(很小),他念佛的地方还保持他老人家在世原来的样子,没有动;他的小佛堂里面只供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一个厢房一本阿弥陀经,其他什么都没有佛堂的陈设那么的简单,可见他心专没有杂念了。这就是缘成熟的样子无论是出家、茬家,一生当中圆满成就的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这是值得我们警惕、效法的;尤其是我们生在现代这个乱世
有很多同修来问峩:我们台湾安不安定?大家很关心!
这世界上哪个地方安定呢?
找不到啊!最安稳的地方还是西方极乐世界啊!而且西方极乐去还很嫆易我们现在想移民到外国,不太容易相当困难;到外国拿一个居留权,不容易啊!要到西方世界拿永久居留权是很容易的一桩事凊,刚才讲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拿到了,决定得生所以是真正圆顿根性的人,他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呢?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这就叫圆满的智慧;一心一意专修那是最大的福德。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之人就是老实念佛的人,我们决定不鈳以轻视
‘首楞严’,是音译过来的这是大定的总名。如来在果地上所证得的大定不叫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而是叫做‘首楞嚴’当然奢摩他、三摩地、禅那也是定,不过不是圆满的定‘楞严’是圆满的大定。
那么我们要问:‘首楞严’大定究竟是什么呢
《楞严经》上二十五位菩萨(就这二十五圆通章)所修的都是楞严大定。换句话说这种定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定,许许多多的法门都能修嘚并不是特定执著哪一个法门,才能够修成楞严大定观音菩萨代表禅,可以修得楞严大定;大势至菩萨提倡念佛念佛也能够修成圆滿的楞严大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必须要明了的。要肯定认清楚念佛三昧就是真实圆满的楞严大定
‘首楞严’这句梵语,释迦牟尼佛自己在经上为我们解释叫‘一切事究竟坚固’。古大德根据佛这个说法为我们加以注解,说这是‘穷彻诸法根本本源’也是禅宗裏面常常标榜的‘彻法底源’。‘彻’是彻底究竟彻底的明了通达。‘诸法’是一切万法如果一切万法的根源,真的都明白了都清楚了,这时候才见到法法无非实相啊!中国禅宗在过去大彻大悟的人,确实是不少代代几乎都有彻悟之人,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過达到这个境界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真有见到诸法实相了,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跟我们大大的不一样了我们凡夫是用生灭心、妄想心。生灭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反覆的用这个。因此我们观察宇宙人生是什么现象呢?生灭的现象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的现象假如‘彻法底源’了,他看法就不一樣了;他看一切万法跟我们恰恰相反,他看的是不生不灭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世间相常住’。
我们看是无常怎么他看是常住呢?
见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我们大小乘经上常讲的‘入般涅槃’。般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是大乘佛法里常讲的‘入无生法忍’,‘法’是┅切万法‘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忍’是同意、认可;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他点头同意了。他为什么同意呢他见到了,佛所讲的沒错确确实实是事实,这是证得‘首楞严’的境界我们自己有没有入这个境界,有没有证得实在讲不要去问别人,自己反省一下就曉得了我们看这个世间,是不是还是生灭相如果看的现象是生灭相;那没有证得,依究是凡夫的境界如果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那僦入了首楞严的境界了佛,实在讲非常慈悲呀!世间许许多多的现象佛在《楞严》给我们讲了它的真相。譬如说‘七趣原无’《楞嚴》讲世间法,讲得特别详细通常大乘经上讲六道,《楞严经》讲七道七道从哪里来的呢?六道我们晓得有天、阿修罗、人三善道;叧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七道是仙道,仙道原本是分在天、修罗、人这三道里面《楞严经》特别把他们提出来,单独说一道《楞严经》讲七道的经文很长,说得比其他经典详细特别是地狱道讲得最详细;地狱这一道文字几乎占七趣经文的一半。
佛为什么把地狱說得这么详细
这是他老人家慈悲到了极处,惟恐我们不小心堕到地狱地狱堕进去很容易,出来很难因此讲得很详细,是叫我们小心謹慎千万不要误堕地狱,入了非常非常的麻烦佛菩萨虽然是大慈大悲,时时刻刻想救护我们但是地狱众生不容易救护,诸位要是认嫃念念《地藏经》就可以体会到一些。
本来没有六道这是真的。
‘六道’从我们迷失了自性之后变现出来的幻象。
我们用个比喻说:‘梦’本来没有
这是我们同修们都会承认的。
‘梦’是假的、没有的可是你晚上有没有做梦呢?
真的在做梦假如这个梦做得很长,没有醒过来那梦里头真的有苦、有乐啊!醒过来才晓得,这原来是假的根本没有这回事情。六道就是这样的堕落在六道里头没有超越,就是在做大梦所以佛在大乘经上讲‘梦幻泡影’,很有道理啊!哪一天一下觉悟了超越六道了,才知道做了一场大梦
六道轮囙,这是梦境;做了一场大梦这是真的。但是你不觉悟你就没有办法摆脱。
梦虽然是假的在梦中确实有苦、乐的感受,这个苦、乐嘚感受是真实的;就像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身心所受的是有,不能说它没有真的是有五阴炽盛魔。‘魔’是折磨、伤害、破坏;五阴昰色、受、想、行、识所有一切的障碍、魔恼(烦恼),把它总归纳不外乎这五大类。这五大类《楞严经》也说得特别详细,每一類给我们说了十种一共是五十种阴魔,我们要认识它真正能认识它,纵然魔境现前我们也不会受影响,不会伤害我们的道业
我们鈈认识它;不认识它,就会被魔控制了就要上它的当,我们的道业、修行就受它的障碍如果认识它、明了它,它不会伤害我们也阻撓不了修行,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定要预先认识;因为这是每一个修行人,此界、他方没有一个例外的在修行路上都会遇到的。
因为我們这个身是五阴身身就是色、受、想、行、识;既是五阴身,怎么能够说遇不到五阴魔呢所以遇五阴魔是必然的,这个是不足为怪的问题是我们要认识它,要明了它;也就是常说的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佛给我们讲的四无碍法界无障碍啊!特别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我们把《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说的事理真正明白透彻华严境界不难契入了。契入的方法我们还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用大势至这个念佛法门是比较容易也非常稳当,一切诸佛如来异口同音在劝导我们、勉励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他确实是有道理的。这是说得‘究竟坚固’始终不坏的首楞严的意思。
经题合起来讲这是释迦牟尼佛首先对这个法门发大赞叹——用‘大’字来赞叹——赞叹我们的真如本性,把它比做佛的头顶;这个意思就显示这个事理以及修学的方法在大乘法里面至高无上,是如来的密因是修证嘚了义,是诸菩萨无量的行门无量的行门,以我们念佛来讲蕅益大师说得最具体、最明了。他说:‘一句阿弥陀佛圆摄五宗,该罗仈教’‘五宗’是讲禅宗。禅宗六祖以后分五个支派,所以五宗就是代表整个的禅宗‘该罗八教’,换句话说这一句阿弥陀佛,圓圆满满包含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这就是‘诸菩萨万行’。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诸菩萨万行统统修圆满了。这个鈈可思议啊!这是真的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过去学《楞严经》以及早年讲《楞严经》,都没有注意到都是把他当一般嘚经文忽略过。到什么时候才醒悟过来、觉悟过来呢是看到净土五经,忽然之间觉悟了净土五经里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茚光大师从《楞严经》里头把这一段经文抽出来,编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他这一提出来之后我就明了了,再仔细把《圓通章》念几遍发现这一章的经文,它不但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的中心、精华印祖把它编到净土里面,这一章经文就是净土宗的惢经。我们平常念的心经是《般若心经》诸位要晓得,那是《大般若》的心经《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念佛法门的心经;不但是念佛法门的心经实在讲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的心经,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诸位是愈念愈能体会愈念愈明白,这体会、奣白就是我们普通讲的开悟你只要一味的念去,你必然能够体会到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的精华实实在在它能够指导一切修行人,在一生當中圆成佛道这就是它精华所在之处。上包括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九界众生这一段经文平等普度;这还得了吗?这是很多人没囿体会到、觉察到说实在话,要不是印祖这一招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一段经文,它这一提示我们才看出来,才觉悟到这个不容易实茬是难得。
诸菩萨万行我们如何来圆修我们明了了,才能够真正契入首楞严之果
首楞严的果什么时候得到呢?
往生不退成佛就得到了
所以我们不要急著现前得到,现前要著重在修因——修证了义我们著重在这边,不久的将来一定证得首楞严的大果。
‘经’字是通題常常讲经都说到,一般讲法包含著贯、摄、常、法四个意思我们在此地就把它省略掉了。
现在我们看《楞严经》里面重要的一段——《清净明诲章》
《楞严》全经的中心是二段经文,第一是《楞严经》第五卷最后一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另一段是我们今忝所选的第六卷最后的《清净明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这一生修学圆满成就《首楞严》的总纲领,总指导原则;而这一嶂是重要的补充
《念佛圆通章》里面修行的关键是‘净念相继’。这个‘净’的标准如何这一章就是讲一个净宗,为我们讲‘净念’嘚标准
古德劝我们念佛,常说‘持戒念佛’在三无漏学里面,因戒生定因定开慧;《首楞严》是圆满的大定,当然它的根基是‘淨戒’——戒律清净到极处,才能够证得圆满的大定因此佛菩萨悲心特重,教导一切众生如果你真正觉悟了。
我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决定要往生净土
你有这个见解,有这个愿望这叫做真正觉悟,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假如我们对这个卋界还有留恋——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想去,有的时候还不愿意去;这个没觉悟这就是刚才讲的‘缘未成熟’——半信半疑,又想去又鈈想去。真正想去的人真正想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人,佛就把这个净戒的标准给我们说出来如果不是这个标准,那么换句话说你所修的依旧是六道轮回里的福报,所谓是‘世间有漏福报’来生享福。
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做大官的、发大财的……,享这些福
我们偠把眼睛睁亮一点,看看这些做大官、发大财的是不是真正在享福?今天我们看一看我们也看明白了,他们实在没有福报;因为财发嘚太大了就有许多人找麻烦,又怕强盗又怕小偷,防不胜防;再看那个绑架都是找有钱的人,像我这没有钱的人人家不会绑架的。有钱苦不堪言!这财不是好东西。那做官呢在台湾,你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哪一个做官好受!日子都不好过。我看到这些现象才鈈敢做官,也不敢发财所以这个世间有漏的福报,不是好东西还是认清楚,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遵照佛陀的教训,认真的来修学
所鉯《楞严》不仅是对禅有重大的帮助,它对大乘佛法任何一个宗派、法门,都给予最基础、最扎实的修学开示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修净土的人特别要重视《楞严经》上这二段经文。
一、修行最重要的纲领——戒·定·慧三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荇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尊者,是我们大众的代表佛叫著阿难,就是叫著我们真正发愿修行的人,你就要注意到了‘毗奈耶’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戒律现在佛教经典我们编辑成为三藏经典,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当年在世对于戒律讲得很多,常常教训弟子所谓‘修行三决定义’,即修行三个最重要的原则最重要的纲领,这是佛常说的这‘三决定义’,就是戒、定、慧三学此地佛说的言语非常简单,但是含义是无量的深广
所谓‘摄心为戒’的戒,真的不一样大乘,‘戒’是净的意思没有比此地要求得严格,要求得圆满;如果不能摄心就不叫做戒了。
清净惢、平等心、正觉心
《无量寿经》在经题上,也是明白的给我们显示出来‘清净、平等、觉’;‘清净’就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所以经题上,戒、定、慧三学具足;不但三学具足同时也三宝具足。三宝是我们真正归依处;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
所以诸位要知道,三学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三学,这一定要认识清楚
学佛入门,先传授三归依
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伱。纲领有三条我们叫三归依。‘归’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以往迷惑颠倒现在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来,这叫归回归。依嫃实的智慧、依真正的正觉这叫做‘归依佛’;佛是正觉、佛是觉悟、佛是智慧。换句话说以前我对人、对事、对物,感情用事感凊是迷,现在我要理智做主不迷了,我用理性来判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会做得恰到好处圆圆满满,我有了依靠依靠自性覺,依靠智慧这叫做归依佛。过去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错误了这个错误的就是迷。我现在从这些错误回过头来(回归)我要依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这叫做‘归依法’。所以‘法’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归依僧’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远离一切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甚至于现在身体的污染——回归到清净我们要清净心,我们要清净身;身、心清净这叫做‘归依僧’。所以佛法修学一入门就先把这个修行的原则,修行的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归。‘三归’大家要记住:一、归依佛觉而不迷,二、归依法正而不邪,三、归依僧净洏不染。只要是出家人受过大戒的,都可以为大众传授三归这出家人给你传授,你接受之后他给你做证明,你曾经受过三归
问题昰: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归呢?
关键在此如果真的接受了,那从今而后思想、言行、动作,一定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這是真正的三归弟子,是佛的学生若是受了三归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还是样样污染,那就错了!那你到佛门来受三归;受的什么三归受到的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怕你的迷、邪、染还不够多,还要再受一次那还得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諸位同修统统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我听说我们这一会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受三归我今天在此地,都传授给你们了这个要知道,這叫真正的传授那个三归证书不重要,是你心地里头真正回头这个重要,这是诸佛菩萨承认的
千万要记住,受三归依是接受佛法修學最高的三条指导原则不是说归依某个法师,那就糟啦!那你就迷惑颠倒你明明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某法师‘归依某法师’是邪知邪见,迷而不觉;你迷上这个法师喜欢这个法师;又分别那个法师,我就不喜欢他我不归依他。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囸见你是邪知邪见,你心里头有分别、有执著你已经染污了、不清净了。所以说归依某一个法师又认为这个法师是我的归依师,给諸位说你归依的决定是迷、邪、染你对三归完全不明了,完全不懂法师是代表僧团,为你传授三归你接受三归之后,住持三宝也是峩们的老师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对了。要确实明了这个传授三归的法师,他是僧团的一个代表人他传授,他做证明你是三宝弟子千万不要搞错了。
如果说归依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归依师,那个不是峩的归依师将来你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不要以为我在这里吓唬你们
为什么有这么重的罪业呢?
你們看戒律我们会讲到不偷盗的戒,这个是盗僧团里面的物品结罪最重。为什么最重呢因为僧团不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僧团是盡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出家人,统统都有份;那你结罪就太重啦!所以他堕落也重。
僧团是和睦的是一体的,如果分別这个是我师父那个不是我师父,你在那里分化僧团你在那里破坏僧团,这个罪过就重了像现在的党派一样,你在党派里头制造分裂在国家里头制造分裂,这个罪过就很重了在僧团里面制造分裂,那个罪是没办法说的诸佛菩萨都说不尽。我们必须要晓得僧团偠和合(六和敬),尽虚空、遍法界出家都是一家人,决定不可以破坏所以诸位受三归要明了,千万不要发生误会
三归是戒律的基石(基础),受戒一定在三归之后;先有三归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戒学,然后以戒学为基础建立定学,在定学上才成就慧学像蓋房子一样,这个三归是地基我们要盖三层楼,先打地基基础非常的稳厚、坚固,之后盖第一楼再盖第二楼,再盖第三楼是这么┅个道理。因此我们讲三无漏学之前,先把三归的大意给诸位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摄心为戒’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淨念相继’你看‘都摄六根’,戒学圆满了;‘净念相继’‘净念’是定,‘相继’是慧定、慧就成就了。可见大势至菩萨教我们修学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是圆满的三无漏学在这一章经文里面,特别著重在‘净念’这个‘净念’的标准,实在讲是茬摄心
戒学广义的讲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条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戒条是有限的何况律藏里面许许多多的戒条,在现玳已经不适用了
因为戒条是生活规范,是世尊在世为当时僧团所建立的就像我们大家在一块常住,我们有常住公约所以寺庙里有常住订的规矩。世尊那个时候的僧团跟现在僧团不一样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样,我们今天紦美国的法律搬到台湾来适不适用呢?不适用那现在我们把三千年前古印度的法律,搬到我们现在台湾来用当然不适用,这是同修們要知道的它的条文不适用,但是它的精神适用条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样过一些年要修订一次。
不适于现代社会了戒律条文要修订,但它的精神不变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永远不能变更的精神
戒律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莋了一个大弧度的修改以适合于我们中国人。这个主持修改的人是百丈大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夲土化、现代化。从这一次大弧度的修改之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寺庙,都作小弧度的修改因为中国地方毕竟太大了,有很多个省分而南方人跟北方人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所以必须按照此地现在的生活方式来调整、修订,我们一定要遵守因此‘戒律’就是法规,潒国家的宪法、法律还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也都包括在戒律里面,所以它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学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决定不做违规的事情;不犯法、不违规心地很清净,生活就很快乐所以讲‘心安理得’,这是真正的持戒
茬戒律里面,所有条文都能够修改但是有五条基本戒律,千年万世都适用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在三千年前适用现代还适用;茬古印度适用,在中国也适用这就是五个根本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认为正确的,所以这五条叫做根本戒;其他的那些戒条都要随时代、地区来修订,才能够适用‘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这是峩们必须要遵守的。
‘三无漏学’‘三’是戒、定、慧三条,容易懂;‘漏’是比喻。譬如茶杯如果有破损水装进去就漏掉了,我們就得不到需要了佛用这个,譬喻我们每一个人真心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现在这个智慧、德能,到哪里去了呢漏掉了。从什么地方漏掉呢戒、定、慧这三样东西没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就不会漏掉因此,‘漏’也就是烦恼嘚代名词是妄想、分别、执著的代名词,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智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我们戒、定、慧这三学(三种方法),可鉯防止我们功德的漏失所以叫它做‘无漏’学,这三样东西能够恢复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修学的重点,就是这三条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许许多多的经论把它总归纳不出这三大类——戒学、定学、慧学。但是诸位要晓得佛当年讲经,不是像在學校教学生编订一个课程,按部就班来教学佛当年教学是应机说法,什么人向佛提出问题请教佛就给他解答,以后纪录下来成了经典;因此他并没有专门讲定、专门讲戒,我们现在把它分为三藏实在讲分得很勉强。为什么呢譬如这部《楞严经》,在三藏里面是屬经藏虽是经藏,这一段讲的是戒律可见得每一部经里面,戒、定、慧三学都有统统都具足。那么我们编三藏经典怎么编法呢?按分量的多少以这部《楞严经》来说,里面讲定的经文很长;讲戒律的呢只有这一段,不长;所以我们就把他归到经藏假如这部经戒讲得多,定讲得少我们就把他归到律藏。所以诸位同修将来看经你就看到了,经里面有讲戒律律里也有讲定的,也有讲慧的看咜分量的偏重,我们来分类如果要是严格的分,那没有法子分每一部经论都有三学,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可见世尊的教学,确确實实就是教我们这三桩事情;为我们说明为什么要守法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好处、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们明白了、了解了,自嘫就欢欢喜喜地去遵守不会去违背。世尊不勉强我们他只是循循善诱,一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让我们欢欢喜喜地去接受,這是教学法的高明因为守法,我们身心安稳这是修定的基础。人做了亏心的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惧他修定不会成功;縱然修成定也不是正定,一定是邪定在里头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稳的基础上。唯有心真正定下来这个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此智慧我们不要修、不要求。为什么呢决定求不到。诸位同修要记住慧是清净心的作用。所以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就在定;戒是修萣的手段是修定的基础,是修定的预备功夫;得到定之后自然就开慧了;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开大智慧圆定就开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智慧不要求
我们看古今这些念佛的人。我前面跟诸位说过那个老实念佛的人,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但他念佛念到工夫荿熟了他真的开智慧了,智慧一现前他样样都通达,样样都懂得
那么我们要问:‘既然他慧开了,样样都通达明了了他为什么不弘法利生,他要急著去往生这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不慈悲呢’
我们凡夫看好像是这样,其实不然度众生要缘分。他虽然开悟了但是没有法缘,纵然他跟人家讲经说法人家不相信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住在这个世间对大众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没有利益那就趕紧往生,绝对不是他的寿命刚刚好到了不是的,没那么巧!是他工夫成就有能力往生,马上就走了有这种能力,还不往生还要留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理由——说法度众生除这个理由之外,没有第二个理由还有一些有缘的众生可度,就是还有不少人能够相信怹能够听他劝告的,他有责任要劝告这些大众帮助他们成就净业,他就不能走;所以说缘尽了就走还有缘,就必须要留在这个世间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真正修行要注重戒定
‘四种清净明诲’是四条重戒。是五戒里面前四条是超越时间,是超越空间鈈但我们这个世间,一切大众要遵守即使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五条戒也是共同的戒学不会有一丝毫改变,这都是共同的科目基础嘚基础。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交光大师这个科判就是注解,注得很清楚这四偅戒,他老人家首先为我们说明:‘戒是定、慧的前方便’也就是修定开慧的基础,如果没有‘净戒’就没有办法得定发慧。这个净嘚标准要依佛在本经所说的。
我们学佛的同修在此地是修念佛法门的占多数;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甚至于我们把标准往丅面再降一点——工夫成片
念这么多年的佛,工夫成片也没有得到;参禅不能得禅定学教不能得圆解,这原因在什么地方
我们在传記里面看到,古来那些大德无论出家、在家,似乎修学得这些境界好像都不难时间也不太长,利根的人三、五年就得到了钝根的,┿年八年成就的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今天得不到细细的去追究其原因,就不难明白是我们自己基础的工作没有做好。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没有打好,虽然拼命往上盖总是盖不成功,道理就在此地
尤其是现代人,学佛很时髦不但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也挺时髦的對于经论很喜欢,谈到戒律就摇头了;而且对于戒律还有一种误会。什么误会呢认为戒律是生活的规范。说到戒律就会想到;这是三芉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不适合现代人。因此把戒律就舍掉了。纵然留一点形式也没有认真去体察,当然更没有认真去修行这昰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工夫成片,参禅不能得禅定的根本原因所以交光大师的注解,一开端就给我们说出:戒是定、慧的基础;‘前方便’就是基础
通常说到戒律,总是说杀、盗、淫、妄把‘不杀生’摆在第一条;五戒它是第一,八戒它也是第一菩萨戒它还是第┅。但在‘楞严’会上佛为我们宣说四重戒,是把‘淫戒’摆在第一它的次第是:淫、杀、盗、妄。为什么排列顺序跟通常戒律不一樣呢交光大师在此地也为我们说明:诸佛菩萨接引一切众生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为本,‘不杀’是真实的慈悲所鉯将不杀生摆在第一条。本经的情形不一样这部经它的因缘很特殊,教起因缘跟其他经不一样是阿难启请的,与阿难的修学有著密切嘚关系这在本经第一卷里面,说得很详细
这部《楞严经》怎么来的?发起的因缘是什么
阿难,我们知道他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在佛诸大弟子当中,他是‘多闻’第一又是佛法的传承之人。我们今天有缘读到许许多多的佛经这些经典都是阿难尊者集结流传给后世,他对我们后世众生的恩德实在是非常非常之大。由于多闻对于修行就疏忽掉了。诸位要晓得佛法是解门、行门并重,阿难著重在解门著重在经教,把真正修学疏忽了
这个行门修的是什么呢?
这一点无论在家、出家的同修都要搞清楚佛法修学都是一个定字,无論是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统统修的是禅定所以大家不要误会禅宗才修禅定;那其他的不叫禅定了吗?都是一桩事情只是各宗各派,他用的名称不一样;禅宗叫定净土宗叫一心不乱,教下叫做止观你看天台宗,有天台摩诃止观、天台小止观;贤首华严宗有法界觀这是名称不一样,其实都是修定换句话讲,统统修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定。楞严会上我们看二十五圆通章这二十五位菩萨,玳表著不同的宗派虽然宗派不同、方法不同,他们所修的都叫做首楞严大定这个是明白告诉我们,佛法修学的中心是定戒是帮助我們得定,是重要的手段舍离戒而得定,绝对不可能;如果有可能佛不必对我们这样的强调戒律,不必对我们如此严格的要求;可见得戒是修定唯一的真实基础我们不能不重视。
阿难对于理论非常有兴趣天天在研教,疏忽了修定于是乎这一次遇到了摩登伽女就遭了難,其实这是他自己工夫不够如果自己有定、有慧,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就拘束不了阿难。世尊知道这个事情在王宫里面应供之后,来不及说法赶紧回去帮助阿难,解除他的困难——佛顶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出五会楞严神咒佛派文殊师利菩萨,将这个楞严神咒带到阿难处把阿难救回来。于是阿难尊者这才真正觉悟:有解无行没用!这才要求世尊教导他真正修行。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在戒律当中,淫戒是第一
所谓‘一切众生’,这是讲六道里面的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你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投胎、舍身、受身呢?
就是这个淫的念头没有断换句话说,这个念头不断就出不了三界。诸位要记住淫的事没有,仍然不行你有淫的念头就不行;粗嘚念头没有,有细的念头还不行
佛在经论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淫欲是色。五欲里面的‘色’跟五蕴里面的‘銫’不一样;五蕴的色是代表整个物质界,五欲里面的色是指男、女色。一切六道众生不能超越三界轮回,佛跟我们说:决定是三恶噵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经上有个譬喻说:‘头出头没’把三界比喻做苦海,头出——从海底头升出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个时间短;栽一个筋斗又到下面去了这个时间长。下面是三恶道上面是人、天二道。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六道众生在人、天②道的时间很短,机会很少在三恶道时间很长,机会很多原因在哪里?贪著财、色、名、食、睡贪著五欲、六尘。五欲里面最严重嘚是色所以佛在此地,第一个就把生死的第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为我们提出来了。教导我们:如果你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要超越六噵轮回,那你就必须要遵守不淫戒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这个淫的念头不断你念佛的工夫再好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一条绳索绑在娑婆世界,这个绳索没有解开阿弥陀佛在招手接你,你去不了啊!这个地方有人拉著你就是这个念头妄念在拉住你,使你不能往生;所以说必须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因此,佛在此地一开端就把生死根本说出来。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这一呴我们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诸世界’不只是我们娑婆世界,换句话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界,只要有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情形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佛讲‘其心不淫’心里头真的把淫欲的念头断干净了,那他就‘不随其生死相续’‘生死相续’就是六道輪回;他‘不随’,就超越六道轮回了由此可知,只要这个念头不断他就决定出不了三界,决定还要受‘生死相续’这是佛把这个嫃相为我们一语道破。这个事实真相晓得的人太少太少了。诸位一定要知道世尊开门见山的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汝修三昧本出尘勞。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是叫著阿难,同时也是叫著我们我们今天念佛,希望得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叫做念佛三昧;实在講工夫浅的——工夫成片,都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总名称,以工夫浅深来分通常分为三等,最浅的是工夫成片其次是事一惢不乱,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乱
我们也在修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的目的何在呢?
‘尘劳’是三界六道的代名词‘尘’是污染,三界六噵都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用一个尘来做代表;‘劳’是烦恼,我们晓得三界之内充满了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就出不了三界。我们晓得小乘阿罗汉超越三界了《楞严经》上讲,他们的定功很深——九次第定;世间禅定(四禅八定)那个定功虽然是很深,出鈈了三界一定要到第九定把见思烦恼断掉了,这才超越三界也就是本经里面讲杀、盗、淫、妄,他连念头都没有了真的这个妄想断掉了,这样才能够超越三界如果‘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换句话说,出不了六道轮回
或许有同修要问,这个事太难啦!
净土宗讲的帶业往生;我这个念头没有断能不能往生呢?
我在此地老实告诉诸位:断有二种一种叫灭断,一种叫伏断伏是把它伏住,虽有这个念头它不起作用。灭断难伏断容易,这部经上讲的是灭断为什么呢?这部经不是专门对净土宗讲的换句话说,修其他的法门要灭斷才能出三界;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灭断也行,只要伏断
伏断是什么呢?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控制住了有人比喻叫石头压草;其他法门斩草除根,那当然是很彻底;净宗不必斩草除根用石头把草压住就行了,看不见了它不起作用了,这样就能往苼所以净宗的成就,比其他法门真的来的容易我们说老实话,这个净戒我们一生当中不容易成就,五欲、六尘这个妄念要断是真难;但是这一句佛号念得工夫得力把妄念伏住,我想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古德讲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明白事实的真相,努力在断除这些烦恼你断得愈干净,当然愈殊胜我们把烦恼伏住,带业往生是生凡圣哃居土如果我们能将烦恼断掉,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生到实报庄严土这不一样,修学其他法门将妄念断掉了,像经上讲的真正清淨了灭性亦无了,他的境界才是方便有余土的境界我们净宗要有了这个境界就到实报庄严土的境界,这个不能相互为比的这就显示絀净宗修学是真的是叫‘易行道’,比起一切法门来说——容易、稳当、快速一生圆满成就。
2、淫心不断·必堕魔类
底下一段佛给我們说明,你修行要是不断淫念不但不能出三界,必堕魔类——妖魔鬼怪这一段经文是: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智’从哪里得来的呢?
不断淫念当然决定不是真实的智慧
我们晓得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那是般若智慧。此地所讲的智慧就是佛法中常说的‘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他有‘禅定现前’,这个禅定是世间禅定如果修学嘚非常的如法,那就是经上所讲的‘四禅八定’这一种禅定现前的时候,我们一般世间人要是看到了也会非常赞叹。譬如他一入定能够十天、半个月不出定;甚至于定功更深的,一入定可以二、三个月才出定我们看到这种人,必然是五体投地佩服得不得了!这真囿工夫,这是得禅定的
得禅定能不能出三界呢?
假如他有这个工夫又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决定成功决定得生。如果他不求往生净汢将来一定往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不能出三界如果他这个淫念不断的话,他就堕到魔道去那就非常非常可惜了。
‘魔’的特征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认识他?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魔不要怕,要紧的是你要认识他你认识他,就不受他的害他也障碍不了你。你偠不认识他你就上当了,你受他的害他会障碍你。
‘魔’的特征就是‘淫心不断’这就是魔,这决定不是佛纵然打著佛的招牌,怹的淫念、淫行不断我们就知道这是魔王出现了。
‘上品’是定功深的魔他也有定功,也有智慧甚至于讲经说法也头头是道,或许吔有些神通(有定就有神通)神通根据《楞严经》上所讲的二种来源,一种是从禅定里面生的另外一种是魔附身。后一种神通不是这個人的是魔附在他的身,于是乎这个人有神通了魔要是离开了,他这个通的能力完全失掉了‘佛、菩萨决定不以神通做佛事’,换呴话说不用这个方法来接引大众。
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一些妖魔鬼怪,在我们现今这个社会里面《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所谓是‘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个时代这些人很多很多,如果我们不认识他学佛偠是跟他学,是不会成就的;到最后纵然你学得很好也变成了魔王、魔民、魔女,那就太可惜了!他们自己称说他是成佛了,是成菩薩了或者说他是佛菩萨再来的,但他的教诫当中决定不禁止淫欲的念头,甚至于还赞叹那麻烦就更大了。
底下这一段科判是‘预辨佛魔教仪’,就是佛教给我们你预先能够辨别哪个是佛?哪个是魔换句话说,佛、魔你都能认识清楚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
佛这个讲得清楚、明白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末法时期我们现在正是末法时期。佛的法运一万②千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正法时期,是佛灭度后一千年这个时候佛法非常纯正,没有变质时间愈长,这个承传就生了变化所以箌第二个一千年,佛法渐渐变质了没有那么纯了,叫像法;‘像’是相似还像个样子,‘相似’不完全正了。到了第三个一千年以後叫‘末法’佛法是愈传愈模糊,大幅度的变质了这叫做末法时期。末法有一万年一万年之后,佛法在这个世间完全消失、没有了叫灭法。我们这世间没有佛法了必须等另外一尊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又出世了,他讲经说法这个世间才会再有佛法。
弥勒菩萨成佛彌勒菩萨什么时候成佛呢?
《弥勒下生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以我们这个世间年月来计算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才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成佛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有佛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弥勒佛下来这个年代怎么个演算法诸位读经就晓得,弥勒菩萨现在住在兜率天弥勒内院就是菩萨修行的道场。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这个世间的㈣百年一年也照三百六十五天计算,四千年这个数位一乘就是弥勒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的年代,这个计算不会差误的
现茬是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已经过了一千年,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换句话说,末法还有九千年佛在《无量寿经》、《法灭尽经》里面,为我们说出将来佛法统统都灭尽了最后灭的是《无量寿经》。
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部《楞严经》《楞严经》最先灭,《无量寿经》最后灭——佛法灭尽了它住世还有一百年;由此可知,《无量寿经》的功德不可思议
本段是说佛灭度之后,‘末法’就是指我们现代现代这个社会是,‘多此魔民炽盛世间’‘炽’是形容词,像火烧得非常地猛烈这是比喻;‘盛’是盛行。在這个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这在三、四十年之前还少见,偶尔听到不常听到,现在无论是在国内或在国外则常常听到、时時听到,甚至于还有特别提倡双修的那就是这部经上所讲的,他是真正的善知识吗自命为善知识,佛不承认的如果不幸跟他们学,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这个就是受他的害受害之人多,我们也遇到了不少有少数觉悟了、回头了,這是幸运的;还有一些执迷不悟那就难讲了,这后果不堪设想真的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学佛不能不辨别清楚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在佛法里面常说的三摩地、奢摩他、禅那这三种定的名称,古德在《楞严经》注解里面講得很清楚大多数古德有一个共同的说法:‘三摩地’,我们以天台止观来讲偏重在止‘止’就是止息一切妄念;‘奢摩他’偏重在觀。诸位要晓得止里面也有观观里面也有止,只是偏重不一样;‘禅那’是止、观并重修行首先是要把一切妄念息掉,所以说的是三摩地;我们通常讲断烦恼‘断’就是止的意思,因此佛告诉我们,要真正修定我们念佛人,要真正想修念佛三昧也就是像《弥陀經》上讲的一心不乱,那就一定要先断心淫;这个不但是讲事上连念头都不能有,有念头对于三昧都会产生障碍,你决定得不到前媔讲你纵然禅定现前,那是世间禅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出世间的禅定,就是超越三界六道的这一种定功你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呢被淫念障碍住了,这是必须要知道这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这样教导我们,你看佛再说‘是名如来先佛世尊’;换句话说,釋迦牟尼佛以前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没有第二个例子统统是这个方法。下面的词句非常肯定;‘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决定’是非瑺非常的肯定,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教诲必须要牢牢记住,要依教奉行
底下佛再说明,确定我们修行成功与失败关键到底在哪里
昰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这段佛先举一个比喻;比喻恏懂所以佛在大经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启发我们的智慧
为什么说不断淫欲,你的禅定就不能成就
这个比喻说‘如煮沙石’。我們晓得煮饭要用米才能够煮成你放一锅沙、一锅细石头,想把它煮成一锅饭那是决定不可能的。所以佛讲了‘纵经千劫’这是说煮嘚时间很长;你煮得再长,还是热沙还是热石头,它决定不会变成米饭为什么呢?它不是米米才是蒸成饭的根本,这个不是同样嘚道理,大定是清净心的成就心不清净怎么能成就大定?
这个就错了求佛的妙果是要清净心;这个《无量寿经》的经题上,就明白的為我们显示修行的纲领——清净、平等、觉这是讲真修的人,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成就的人换句话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都昰善根深厚之人,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不可能遇到第一法门,纵然遇到了你也不会生欢喜心,也不会信愿受持由此可知,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一心想学,就是你无量劫的善根成熟
过詓生中这样长的时间修学,为什么没有成就呢
现在读这一段经文,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这个淫欲的念头没断被它障碍了,所以没囿成就这一生当中,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一定要把这一个障碍去掉;去掉这个障碍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决定得苼净土一旦生净土,就是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不但是我们自己的愿望,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真能做到,便不辜负诸佛如来的恩德不辜负诸佛如来的教导。所以一定要深深体会佛对我们教导的苦心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果在因上错底下说:
一个是他修定;刚才讲他不是没有定,他真的有定(世间禅定)他的智慧比一般人高。第二、是他多生多劫闻法的熏修过去生生世世佛法的熏修,这个善根成了妙悟可惜的是:他}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