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用巷道堆垛机顶部铁丝网起吊开关的违率检查书怎么写

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样板_伤城文章网
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样板
目录1 概述 ................................................................................................................. 11.1 位置与交通 ............................................................................................................. 1 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2 1.3 建设单位及单位性质 ............................................................................................. 3 1.4 采矿证过期说明 ..................................................................................................... 3 1.5 矿山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1.5 编制依据及原则 ..................................................................................................... 72 市场预测 ........................................................................................................ 9 3 矿产资源概况 .............................................................................................. 113.1 以往地质工作简述 ............................................................................................... 11 3.2 矿区地质 ............................................................................................................... 11 3.3 矿床特征 ............................................................................................................... 18 3.4 矿体特征 ............................................................................................................... 18 3.5 矿石 ....................................................................................................................... 21 3.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25 3.7 资源储量 ............................................................................................................... 34 3.8 矿床地质勘探程度评述 ....................................................................................... 36 3.9 存在问题及建议 ................................................................................................... 374 主要建设方案 ............................................................................................. 394.1 开采范围及开采对象 ........................................................................................... 39 4.2 产品方案 ............................................................................................................... 39 4.3 建设规模 ............................................................................................................... 39 4.4 保有资源储量 ....................................................................................................... 39 4.5 设计利用资源量 ................................................................................................... 40 4.6 设计可采矿石量 ................................................................................................... 41I 4.7 设计采出矿石量 ................................................................................................... 425 矿床开采 ..................................................................................................... 435.1 开采技术条件 ....................................................................................................... 43 5.2 开采范围与开采方式选择 ................................................................................... 43 5.3 开采顺序 ............................................................................................................... 446 采矿方法 ...................................................................................................... 456.1 地下开采 ............................................................................................................... 45 6.2 矿山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 617 开拓系统 ..................................................................................................... 647.1 岩体移动范围 ....................................................................................................... 64 7.2 开拓方案与中段划分 ........................................................................................... 64 7.3 通风系统 ............................................................................................................... 65 7.4 运输系统 ............................................................................................................... 66 7.5 坑内排水 ............................................................................................................... 68 7.7 压气设施 ............................................................................................................... 68 7.8 矿山主要机械设备 ............................................................................................... 69 7.9 基建工程量及基建时间 ....................................................................................... 70 7.10 出矿进度计划 ..................................................................................................... 718 公用及辅助设施 ......................................................................................... 728.1 总图运输 ............................................................................................................... 72 8.2 电力与电信 ........................................................................................................... 72 8.3 供水 ....................................................................................................................... 72 8.4 土建 ....................................................................................................................... 72 8.5 废石 ....................................................................................................................... 739 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方案 ......................................................... 749.1 矿山地质灾害 ....................................................................................................... 74II 9.2 环境保护 ............................................................................................................... 7510 矿山安全 ................................................................................................... 7910.1 安全技术措施 ..................................................................................................... 79 10.2 消防 ..................................................................................................................... 8011 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 ............................................................................... 8111.1 企业组织机构 ..................................................................................................... 81 11.2 新增劳动定员 ..................................................................................................... 81 11.3 职工培训 ............................................................................................................. 8112 投资估算 ................................................................................................... 8212.1 投资估算依据 ..................................................................................................... 82 12.2 项目建设投资 ..................................................................................................... 82 12.3 流动资金 ............................................................................................................. 82 12.4 项目总资金 ......................................................................................................... 82 12.5 资金筹措 ............................................................................................................. 8213 经济效益分析 ............................................................................................ 8613.1 成本及费用 ......................................................................................................... 86 13.2 财务效益分析 ..................................................................................................... 86 13.3 经济效益分析 ..................................................................................................... 8714 不确定性分析 ............................................................................................ 9214.1 盈亏平衡分析 ..................................................................................................... 92 14.2 敏感性分析 ......................................................................................................... 9215 开发方案主要结论 ................................................................................... 9415.1 开发方案简要结论 ............................................................................................. 94 15.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95III 附件及附图 附件:附件 1:委托书; 附件 2:云国土资储备字【 号 关于《云南省 资源储量核实 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附件 3:云国土资矿评储字【 号《云南省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评审意见书; 附件 4:云南玉溪迈特实业有限公司编制的《云南省 报告》 ; 附件 5:过期审查表; 附件 6:采矿许可证(副本) ; 附件 7:营业执照; 资源储量核实附图:附图 1: 附图 2: 附图 3: 附图 4: 附图 5: 附图 6: 附图 7: 附图 8: 附图 9: 附图 10: 附图 11: 地形地质及开采现状图; 井上井下对照及总平面布置图; 1 号剖面图; 13 号剖面图; 15 号剖面图; V6 矿体开拓系统纵投影图; V9 矿体开拓系统复合图; 分层崩落法标准采矿方法图; 沿走向布置底盘漏斗空场采矿方法图; V6 矿体通风系统图; V9 矿体通风系统图;IV 1 概述1.1 位置与交通区位于新平县城约 110° 方向,平距约 24km 的鲁奎山西北坡,行政 区 划 位 于 新 平 县 扬 武 镇 境 内 。 地 理 坐 标 为 : 东 经102°11′33.8″―102°12′00″,北纬 23°58′59.8″-24°00′04″;见图 1-1。 图 1-1 交通位置图属鲁奎山铁矿的一个矿段(点)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就有 采矿权首次设立于 2000零星开采,至九十年代进入小规模正式开采,年 3 月 12 日,许可证号 ,由新平县国土资源局颁发,有效期1 2000 年 3 月 12 日至 2003 年 3 月 12 日,采矿权面积 0.3512Km2,开采标高 1635 至 1385 米,采矿权人为 , 2003 年该证到期,采矿权人向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延续申请,经审批颁发采矿许可证证号 5,有 效期 2003 年 3 月 26 日至 2006 年 3 月 26 日,开采范围及采矿权人未改变。 2005 年采矿权人根据矿山资源接近枯竭的实际,向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申请 办理了采矿权外围的探矿权(证号:8) ,经过一年的普查评 价,2006 年 1 月向玉溪市国土资源局提交了《 资源储量核实及扩大矿区范围普查报告》 玉溪市国土资源局经审查, , 以玉国土资储备字[2006]15 号, 对该地质报告进行了评审备案,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于 2006 年 6 月颁发了新 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7,有效期 2006 年 6 月 28 日至 2011 年 6 月 28 日,开采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1-1。表 1―1 拐点 编号 1 2 3 4 5 6 7 8目前持有有效采矿权范围拐点坐标表北京 54 坐标系 X
0.753km2 m 西安 80 坐标系 Y
矿区范围水平投影面积 开采标高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矿区处于红河(元江)支流十里牌河河谷东坡,鲁奎山西北坡,属 中山中深切割地区。矿区附近山脉呈北北西向展布,总体地势南东高西北 低,最高海拔 1949.4m,最低海拔 1180m,相对高差 769.4m。总体山高坡 陡箐深,沟谷发育,植被中等发育,以灌木为主,水资源缺乏。2 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 17.5℃, 极端最高温度 30.4℃, 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 981.3mm,最大降雨量 1135.6mm,最 小降雨量 870.9mm,最大月降雨量达 244.4mm。每年 5-10 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 4 月为旱季。年均无霜期 270 日,年均日照率 52%。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风速 1.5m/s,最大风速 11.7m/s。 昆曼高速公路(213 国道)从矿区西侧的大开门通过。 有 4km 矿区简易公路与昆明至打洛的 213 国道相连,矿区至大开门运距约 5km,至玉 溪约 72km。交通运输条件较好,详见交通位置图(图 1)。 矿区附近居民主要为彝族、汉族、哈尼族、傣族,属多民族杂居区农 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为烤烟、萝卜、柑桔、油菜 等。工业主要为小型乡镇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有铁矿、水泥、采石等。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处 于中等水平。 1.3 建设单位及单位性质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地址:玉溪市新平县扬武镇 经 济 类 型:有限责任公司 开 采 矿 种:铁矿1.4 采矿证过期说明采矿许可证于 2011 年 6 月到期,采矿证到期之前由于矿山一直忙 于对 和新平县泰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寨铁矿的矿权整合,延误了办证 时间。该采矿权人在采矿权许可证到期后,一直停止一切采矿活动。详见 附件 5:过期审查表。1.5 矿山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矿山开采现状3 始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由新平县扬武镇企业办组织乡镇企业开采。 因当时铁矿石价格较低,该矿山仅零星开采,每年生产规模仅
吨。90 年代中期,随着铁矿石价格上涨,该矿山进入正式开采,采用山坡 露天开采,直进式公路开拓,从上往下分台阶机械剥离采矿。 《 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由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编制,采矿方法为露天-井下结 合的方法,设计生产能力 50 千吨/年。采矿回收率 80%,矿石贫化率 10%。 开采对象为褐铁矿,开采深度 m。矿界范围内现有 V1、V2、V3、 V5、V7 矿体已采空、V6 南翼和 V9 露头部分已采空。 V1 矿体采空区:V1 矿体采空区为一山坡露天采空区,台阶高度 10m, 空区长 280m,宽约 80m,露天采坑采坑最高点标高约为 1446m,最低点约 为 1379m,相对高差约为 67m,坡面角一般为 20° ,最小坡面角 10° ,最大 坡面角 30° ,排水条件良好。 V2、V3 矿体采空区:V2、V3 矿体采空区在 V1 矿体采空区的北东侧, 为矿山最大的采空区,台阶高度 10m,空区长 480m,宽约 380m,露天采 坑采坑最高点标高约为 1465m,最低点约为 1366m,相对高差约为 90m, 坡面角一般为 20° ,最小坡面角 10° ,最大坡面角 30° ,坑底东高西底,排 水条件良好。采坑面积较大,要做好对采坑的恢复治理。 V5 矿体采空区:V5 矿体采空区在矿区的最北侧,为一山坡露天采空 区,台阶高度 10m,空区长 60m,宽约 26m,露天采坑采坑最高点标高约 为 1438m,最低点约为 1390m,相对高差约为 48m,坡面角一般为 25° ,排 水条件良好,沿沟底自然排泄。 V7 矿体采空区:V7 矿体采空区在矿区的最南侧,为一地下开采采空 区,为平硐开采。主要开采平硐为 PD5 和 PD6,采空区长 108m,宽 7m, 垂高 26m,应做好空区处理措施。划定出移动警戒范围。 V6 矿体南翼采空区:V6 矿体南东面 15 号勘探线以南为浅部露天开采 下部为地下开采, 开采巷道为 PD4、 PD3, 号线到 15 号线之间矿体由 PD2 11 和 PD1 开采了上部矿体。4 V9 矿体: 矿体顶部露头在开采 V6 矿体南翼上部矿体时剥离了小部 V9 分矿体,剥离长度 100m,宽度 5.6m,垂高 16m。 2、资源量消耗情况 本次核实累计探明资源量 129.53 万吨,平均品位 42.95%,扣减核 实前消耗资源量 80.12 万吨、本次核实实际消耗资源量 25.74 万吨、加上本 资核实新增资源量 19.15 万吨,与保有 23.67 万吨相符。资源量消耗情况详 见表 1--3 表 1-3矿 编号 体 矿石品级 分类编码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一览表累计查明 (万吨) 平均品位 (TFe%) 本次核实 前消耗量 (万吨) 本次核实 消耗量 (万吨) 本次核实 保 有 量 (万吨)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7.26 5.98 23.24 0.25 0.63 0.88 0.53 3.91 4.44 1.62 4.94 8.15 30.78 31.62 31.52 30.43 30.56 本次 核实 新增 2.96 3.18 6.14 46.57 46.84 46.71 2006 年扩 大矿 区范 围新 增 333 122b+333 0.63 0.88 0.53 3.91 4.44 6.56 8.15 47.27 47.45 30.78 31.62 31.52 30.71 30.56 保有量平 均 品 位 (TFe%) 原国 家出 资探 明 1980 年以 26.92 51.77 122b 11.98 2.97 14.95 122b 333 122b+333 20.22 9.16 29.38 0.25 35.61 42.96 51.50 38.45 48.91 46.67 46.44 46.60 47.92 26.92 51.77 11.98 2.97 14.95 前消 耗完 毕 备注V 1富 贫 富+贫122b8.01 5.39 13.4051.60 36.08 45.36 50.918.01 5.39 13.40 24.85V 2富 贫 富+贫122b24.85V 3富 贫 富+贫V 6富V 7富122bV 8贫122b 333 122b+333V 9贫122b 3335 122b+333 合计 富 122b 333 122b+333 贫 122b 333 122b+333 富+贫 122b 333 122b+33314.71 65.31 9.79 75.10 42.37 12.06 54.43 107.68 21.85 129.5330.51 49.78 46.49 49.35 35.05 30.90 34.13 43.98 37.89 42.95 80.12 35.28 80.12 44.84 35.28 44.841.62 17.51 6.61 24.12 1.6213.09 2.96 3.18 6.14 5.47 12.0630.51 46.57 46.84 46.71 30.46 30.90 30.76 36.12 34.23 34.901.62 19.13 6.61 25.7417.53 8.43 15.24 23.673、矿山总图设施现状 原有排土场: 矿山原有的废石基本是在原露天采坑下方顺坡堆放,现有主要有三个 露天废石堆场。最大一个位于 11 号剖面线附近西南面,堆土面积较大,基 本是按 10m 台阶堆放, 堆场位置相对平缓, 堆存标高从 1485m 平台到 1460m 标高,堆高 25m,为一面坡堆放,占地面积 12458m2,其次是其次 V1 矿体 附近也有堆土区,地形相对平缓,堆存标高从 1380m 平台到 1370m 标高, 堆高 10m,为一面坡堆放,占地面积
号线北东面也有一堆土区, 地形相对较缓,堆存标高从 1490m 平台到 1480m 标高,堆高 10m,为一面 坡堆放,占地面积
号线北东面也有一堆土区,地形相对较缓, 堆存标高从 1550m 平台到 1520m 标高,堆高 30m,为一面坡堆放,占地面 积 8642m2; 排土场未设有挡土墙和拦渣坝, 建议业主做好排土场的安全防 护措施,做好恢复治理,为后续继续开采使用。 工业设施: 矿山的矿部及工业场地为原有,位于矿区西侧(见附图1) ,矿山水电系统已基本完善,矿区内公路也已基本完善。 矿山现有采矿设备主要为露采设备,采矿设备见表 1-2。 表 1-2序号 名称 型号矿山现有设备清单规格 数量 备注6 1 2 3 4 5 6离心式清水泵 离心式清水泵 挖掘机 8t 自卸汽车 装载机 推土机IS80-65-160 IS65-50-160 JY230E 东方牌 ZL40 T1407.5kw 扬程 32m 流量 50m? 1 台 /n 5.5KW 扬程 32m 流量 50m? /n 1台 3台 5辆 1台 1台电机水泵配 套2、矿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原露天采场较大,对以后的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建议矿山加强采矿 方法的研究和矿山安全管理,提高矿山企业员工素质,组建矿山地质、测 量和采矿等专业,保证矿山今后正常的生产。 2、原露天采场已对附近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建议矿山建立环境保 护机制,树立员工的环境保护观念。 3、矿山地下采空区要做好检测,圈定好地下采空区的移动范围,做好 防护措施,及时处理空区。 4、矿山未进行岩石力学专项工作,这对开采方案选择、开拓运输线路 布置、露天边坡参数选择、采剥工艺配置、地质灾害预防等工作有一定的 影响。1.6 编制依据及原则1.6.1 编制依据1、委托书; 2、 云国土资储备字 【2012】 121 号 关于 《云南省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3、云国土资矿评储字【 号《云南省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评审意见书; 4、云南玉溪迈特实业有限公司编制的《云南省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5、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98 号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7 容要求”;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1.6.2 编制原则1、在满足安全和生产的前提下,尽量利用现有设施及现有工程,采用 最简单、最节约、基建时间最短的建设方案,争取尽早投产; 2、结合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便于管理和操作而经济效益 又较为理想的开采方案; 3、选用的设备必须性能可靠、经久耐用、易于操作检修; 4、选用的采矿方法应能尽量回收矿产资源; 5、尽量减少工程量和基建投资,提高矿石质量; 6、根据当地最新材料价格进行工程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能够较 为准地反映本项目的实际情况; 7、认真遵循“三同时”的原则,搞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8、重视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8 2 市场预测1、国内国际市场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国际铁矿石供应已经过剩,国际铁矿 石价格或将持续下滑,这种情况至少将维持到 2013 年,直到新的需求产生 及供应商自动减少为止。 由于供应过剩,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国际铁矿石价格或将持续下滑, 幅度可能高达 30%以上。 在北京结束的“2012 中国铁矿石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普遍认为 当前国际铁矿石供应已经过剩,国际铁矿石价格或将持续下滑,这种情况 至少将维持到 2013 年,直到新的需求产生及供应商自动减少为止。 “全球铁矿石在短期内面临供应过剩风险, ”麦肯锡公司董事孙俊信公开 表示,虽然在中期内会有新的长期投资者进入市场平衡供应,但是铁矿石 价格要到 2015 年才能持稳上涨。 事实上,这轮铁矿石价格下滑是从 2011 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在 2011 年 9 月,我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创下 175.93 美元/吨的历史新高,随后开始 回调。据了解,必和必拓最新一批铁矿石的招标价格为 133.5 美元/吨。 孙俊信预计未来两年内国际海运铁矿石的离岸价将维持在 70-100 美元/ 吨之间。 “中国自产铁矿石产能的大量释放,以及过去两年在海外投资权益矿产 能的释放,使得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有所减弱,中国铁矿石需求的对 外依存度正在下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晓齐认为,这是迫使国际 铁矿石价格下滑的主要原因。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其进口量占全球 铁矿石国际贸易量的 50%以上,一旦中国减少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那么 就会迫使国际铁矿石生产企业降价销售。 Wood Mackenzie 公司首席分析师保罗? 格雷认为,到 2013 年,中国国9 内铁矿石生产会持续上升,这些供应会降低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不 过,格雷认为随着铁矿石价格的不断下降,一些在边际成本线上生产的中 国铁矿会因为成本问题而关闭,届时中国的钢铁企业仍将向国际市场购买 大量的铁矿石。 “这个时间大概是在 2014 年至 2015 年之间。 ”格雷表示。 此 外,这样的预测前提是以当前的金融情况为标准。里昂证券大宗商品战略 分析师 Ian Roper 认为,铁矿石价格将下滑到 100 美元/吨左右,但是这种预 测并没有考虑到汇率等国际金融因素,而是以当前的美元汇率进行分析的。 2011 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平均价格为 163 美元/吨左右,同比增长 27.6%, 而中国钢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 2.42%。 因为铁矿石价格上涨, 我国钢铁 行业为此多支付外汇 250 亿美元,是同期行业利润的 1.8 倍。 2、铁矿石价格预测 该矿山的铁矿石主要为赤铁矿,属于易选矿石,可选性好,回收率高。 根据 2012 年年初云南省昆钢发布的铁矿石收购信息,并考虑矿石运输费用 及选矿成本费用后,确定该矿山的铁矿石销售价格为 170 元每吨。10 3 矿产资源概况3.1 以往地质工作简述1、 1965 年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开展的 1∶20 万建水幅区 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并于 1969 年提交了区调报告,系统研究了区内地层、 构造、矿产特征。 2、1995 年―1998 年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大 队进行的 1∶5 万杨武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高了区域地质研究程度。 2002 年底,为了办理采矿证延续登记,采矿权人委托云南省地质矿产 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大队对该矿山开采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交 了 1∶5000 地质简测图。 2005 年 9 月 18 日,为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登记,委托云南玉 溪迈特实业有限公司进行 区 V1、V2、V3、V4、V5 号铁矿体的资源储量核实,核实主要依据云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 1980 年 3 月提交的《云南省 新平县鲁奎山铁矿区田房矿段详细普查地质报告》 (云地审[1981]11 号评审 备案) 。 最近一次储量核实工作是 2011 年 3 月初开始收集矿区有关资料,3 月 中旬开始进行野外实地工作,至 4 月底完成野外工作,转入室内资料综合 整理,6 月初提交初审报告。3.2 矿区地质矿区处于扬子准地台川滇台背斜武定―石屏隆断束南西缘。区域上中 元古界褶皱基底(昆阳群)大片出露,其上发育了不完整的地台盖层(震 旦系、古生界及中生界) 。昆阳群为一套类复理石建造和碳酸盐建造,震旦 系和古生界发育较好,基本由陆相、海陆交互相及浅海相砂泥质建造、泥 质碳酸盐建造、镁质碳酸盐建造所组成;中生界为含煤煤磨拉石建造、红 色建造及含膏盐碎屑建造,其间出现较多的间断。11 矿区位于青杨断裂带(属易门―罗茨断裂带的南段)东侧,鲁奎山向 斜南西翼。构造形变总体表现为在断裂发育的背景上,特别是在一些规模 较大的断裂旁侧,常派生有紧密挤压褶皱。对区域构造起控制作用的为一 系列北北西、北西、近南北走向的断层,它们都纵贯全区且有分支、复合 现象,也有少量近东西走向和北西走向的小断层(横断层、正断层) 。褶皱 构造多被系列断层切割破坏,发育不好,成孤立的背、向斜构造,褶皱规 模和幅度不大,褶皱的轴线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矿区附近有北西向的 鲁奎山向斜,该向斜轴面总体呈北西向弯曲状,核部地层为大龙口组第三 段,翼部为黑山头组―大龙口组第二段,翼部地层倾角 30―50° ,两翼较对 称,属直立褶皱。 区内的岩浆活动主要有 3 期,即晋宁期、华力西晚期及燕山晚期。晋 宁期主要发育辉长岩、辉绿岩等中基性小侵入体和二长花岗岩等酸性岩体。 华力西晚期主要喷发基性岩浆。燕山晚期则形成超镁铁岩、辉绿岩及花岗 岩等各类小型侵入体。3.2.1 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昆阳群黑山头组(Pt2h?) 、富良棚组 (Pt2f) 、大龙口组(Pt2d) ,次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dl) 、人工堆积 层(Q4s)。此外,在矿区西侧外围见上三叠统干海子组第二段(T3g2)出露。 矿体赋存于大龙口组(Pt2d)灰岩中。现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叙述如下: 1.黑山头组(Pt2h?) 矿区出露的黑山头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多呈断块产出(图 2―1) ,矿区内未见底。其岩性为灰白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石英岩、变质 石英砂岩与浅灰―深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粉砂质泥质板岩构成正向 沉积旋回层。变质砂岩中平行层理、底冲刷面发育,见中―大型交错层理。 区域上黑山头组厚 1045.8m。 2.富良棚组(Pt2f)12 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及南西部,岩性为灰绿色薄层状沉凝灰岩夹灰―灰 绿色泥灰岩。矿区附近与下伏黑山头组、上覆大龙口组均呈整合接触关系, 厚度 248.5m。 3.大龙口组(Pt2d) 为矿区内的主要地层,是区内主要含地层,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 为三个岩性段,矿区内出露第一、二段。13 (1)大龙口组第一段(Pt2d1) :又称条带状灰岩层,为矿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岩性为深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夹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条带,具 明显 的条带状构造。本段由上至下钙质渐减,泥质渐增,铁矿层赋存于本14 段中上部。厚度 57―161m。 (2)大龙口组第二段(Pt2d2) :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本段据岩性组 合特征可划分为三层。 ①大龙口组第二段第一层(Pt2d2-1) :又称色素层,岩性为灰黑色中厚 层状含硅质灰岩,风化后呈玫瑰红色,微细断续波状层理发育。厚度 54m。 ②大龙口组第二段第二层(Pt2d2-2) :岩性为灰黑色中厚层状含硅质灰 岩与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互层。前者风化后呈玫瑰红色。厚 度&80.9m。 ③大龙口组第二段第三层(Pt2d2-3) :又称团块状灰岩层,灰黑色,风 化后呈浅紫红色之微纹状灰岩包裹灰色灰岩团块,其团块呈椭球状及长条 形顺层分布,团块直径 0.1―30cm 不等,前者含炭泥质,后者为质较纯的 灰岩。厚度 33m。 4.干海子组第二段(T3g2) 分布于矿区北西侧外围,青杨断裂以西。岩性为灰黑色、深灰色薄层 状页岩、粉砂质页岩和炭质页岩,少量灰白、浅灰色薄―中层状长石石英 砂岩透镜体。矿区附近未见顶底,与矿区中元古界昆阳群呈断层接触关系。 据区域资料,其厚度为 116.1―198.3m。 5.第四系全新统(Q4) 按成因类型分:残坡积层、人工堆积层。各层特征如下: ①残坡积层(Q4edl) 沿平缓的山坡分布,厚度一般为 0.5―5m,厚者可达 22m。主要为亚粘 土、砂质粘土、褐铁矿及灰岩碎块等。因厚度较薄,分布零星,地质图上 未予表示。 ②人工堆积层(Q4s) 见于矿区内采场堆土场,为采矿开采出来的碎石、砂、粘土堆积物。15 3.2.2 构造1、褶皱 矿区内褶皱构造,主要由轴向为北西向展布的几个缓倾向斜、背斜组 成的一组复式褶曲,此组褶曲南东边仰起并收敛,向北西撒开倾伏。每一 褶曲单元轴线间距 160―200m,其分布范围,北起 F10 断层,向南受 F20 断 层阻隔而终止。 这一组褶皱分布范围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条带状灰岩 (Pt2d1) , 次为微纹状含硅质灰岩(Pt2d2-1) ,矿体则分布在背斜或向斜两侧的条带状 灰岩中。 该组复式褶曲位于鲁奎山向斜构造北边仰起端之西翼,为鲁奎山向斜 翼部的次级构造。 2、断层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北西向三组断裂, 共见大小断层 15 条,其中近南北向的有 4 条断层(F9、F12、F15、F22、, ) 近东西向的有 5 条断层(F10、F16、F17、F18 、F20) ,北西向的有 6 条断层 (F8、F11、F13、F14、F19、F21) 。区域分划性断裂(F15)从矿区西侧外围经 过(详见地形地质图) 。总体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断裂为区域主断裂,形成时 间较早,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其后形成北西向断裂,该组断裂与鲁奎山 向斜关系密切;近东西向的一组断裂形成时间最晚,为一组破坏性断裂。 现将主要断层特征简述于下。 F15 断层:位于矿区西侧,为区域分划性断裂――青杨断裂的一部分。 断裂西盘为三叠系干海子组,断裂东盘为昆阳群黑山头组―大龙口组。该 断裂控制了区域上早、中元古界地层的分布,使断裂带西侧的上三叠统干 海子组发生动力变质和形成劈理化带。 沿断裂岩石破碎强烈, 见宽 0―200m 的断裂破碎带,破碎带中以碎裂岩带及断层角砾岩为主。干海子组的劈理 化带宽 500m 以上,延伸良好,劈理走向北北东,带中岩石普遍具动力变质 现象,劈理发育,透入性、连续性较好,见大量无根褶皱和以劈理面为变16 形面的小构造,总体显示了早期逆冲作用为主,局部右行走滑作用,后期 具逆冲―右行走滑作用的构造继续和叠加作用,多期活动特征明显。 F14 断层:逆冲断层,位于矿区西边,V1 号矿体与 V2 号矿体之间,走 向北西 45° ,北西端直切 F12 断层,南东端被 F16 切断,全长 660m,倾向北 东,倾角 70―80° ,最大垂直断距 50―60m,水平断距 10―30m。此断层与 矿体关系密切。 F12 断层:位于矿区北西边,往北延出区外,全长 1480m,走向北北东 15° 。该断层中部东边出露的大龙口组之条带状灰岩(Pt2d1)和微纹状含硅 质灰岩(Pt2d2-1)受其阻截而终止,西边出露地层为黑山头组的板岩、石英 岩,富良棚组的沉凝灰岩、泥灰岩。此断层构造线(走向线)为本区含矿 地层大龙口组出露的最西境界线。 F13 断层:该断裂分布于矿区南西部,矿区内长 1500m,向南延出矿区 外,矿区内北端呈北西向展布,在矿区南部略向南偏转,在南部分支为两 条断层(F13、F21) 。走向 300―330° ,倾向 30―60° ,倾角 75° ,为一条上盘 下降的正断层,北东盘地层为大龙口组,南西盘地层为富良棚组、大龙口 组。沿断层见宽约 3―15m 的断层破碎带。Ⅴ7 号矿体即赋存于该断层破碎 带中,为该区的容矿断层之一。 F19 断层: 该断裂分布于矿区南东部, 控制长度约 600m, 南段向南偏转。 走向 135° ―160° ,倾向 45° ―70° ,倾角 70° ―80° ,为一条北东盘下降的正 断层,两盘地层均为大龙口组。沿断层见宽约 5―25m 的断层破碎带,断层 旁侧见牵引小褶皱。V6 号矿体即赋存于该断层破碎带中,为该区的主要容 矿断层之一。3.2.3 围岩蚀变围岩蚀变有铁化、硅化、方解石化、绢云母绿泥石高岭土化等,主要 出现在断裂破碎带中。铁化、硅化、方解石化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17 3.3 矿床特征矿区位于青杨断裂带东侧,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昆阳群黑山头组 (Pt2h?) 、富良棚组(Pt2f) 、大龙口组(Pt2d) (图 2―1) ,次为第四系全新 统。黑山头组(Pt2h?)为一套浅变质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层,富良棚 组 (Pt2f) 为浅海陆棚相泥质碳酸盐岩、 火山碎屑岩沉积层, 大龙口组 (Pt2d) 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层,第四系全新统为残坡积层、人工堆积层。 矿区附近断裂、褶皱均较发育,在矿区北部、中南部见辉绿岩出露。 矿区地处滇中铁矿成矿区昆阳群铁矿成矿带,邻近地区有鲁奎山、化念、 落水洞等中型铁矿床,成矿地质背景良好,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3.4 矿体特征区南北长约 2000m,东西宽约 750m。第五地质队详细普查评价时 共圈定 5 个矿体(V1、V2、V3、V4、V5) ,对 V1、V2、V3、V5 号矿体 布置了工程进行揭露,这五个矿体均顺层产于大龙口组第一段(Pt2d1)条 带状灰岩中上部,其走向多呈北西 300―320° ,大致平行分布在同一复式褶 曲的向斜或背斜两翼,原报告认为五个矿体均属同一层位之矿体,由于后 期的构造运动和长期的剥蚀作用使之裸露地表,风化富集成矿。2006 年在 核实及普查工作中,通过地表追索及探槽、坑道工程揭露控制,增圈定 2 个铁矿体(V6、V7 号矿体) ,这 2 个矿体均分布于断层破碎带中。根据矿 山生产勘探成果,在采矿权区 3 号拐点西南边缘原 V6 号矿体东侧新圈定 V9 号贫矿体,在田房村东约 300 米,原 V3 号矿体东侧,圈定 V8 号贫矿 体,两矿体均顺层产出。 目前矿区具工业意义的 V1、V2、V3、V7 号矿体已采空,可供开采利 用的仅有 V6、V8、V9 三个矿体。各矿体特征简介如下,其中 V1、V2、 V3、V4、V5 号矿体资料录自云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于 1980 年 3 月提交 的《云南省新平县鲁奎山铁矿区田房矿段详细普查地质报告》 ,V6、V7 号18 矿体录自 2006 年提交的《 1.V1 号矿体资源储量核实及扩大范围普查报告》 。矿体分布于 F11 断裂北东侧,北西边始于 5 勘探线与 3 勘探线之间,南 东边终于 9 勘探线与 F16 断层之间。有探槽 K5―1NE、K7―1NE、K9―1, 坑道 Gt1 和钻孔 CK9―15 共 5 个探矿工程控制。矿体长 270m,矿体走向 300―320° ,倾向北东,倾角 40―60° 。呈似层状产出,矿体两端沿走向尖 灭,沿倾向亦由于矿石逐步贫化而尖灭,倾斜延伸 25―65m。矿体出露标 高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增高,5 勘探线出露标高 1353m,9 勘探线出露标高 1430m,最大埋深 65m,一般 25m。单工程矿体真厚度最大 16.85m,最小 5.31m,平均 9.21m,总体厚度变化不大。TFe 品位贫矿为 33.57-38.72%、 平均 36.08%,富矿为 49.31―53.19%、平均 51.60%,从 5 勘探线至 7 勘探 线以富矿为主,9 勘探线地表为贫矿,深部渐变为富矿。 2.V2 号矿体 分布于矿区中部 F14 断裂北东侧, 北西边始于 3 勘探线北西的 F17 断层, 南东终于 9 勘探线与 F16 断层之间。 有探槽 K3―2、 K4―2、 K5―2、 K6―2、 K7―2,浅井山 5―4、山 6―1、山 9―4、山 9―2、山 9―6、山 9―5,钻 孔 CK5―9、CK7―11 共 13 工程控制。矿体长 400m,矿体走向 300―320° , 倾向北东,倾角 50―80° 。矿体在 3 勘探北西被 F17 断层齐头切断,南东端 沿走向逐渐尖灭,沿倾向矿体亦逐渐过渡为贫矿至含铁灰岩,倾斜延伸 22―90m。矿体北西头出露标高为 1390m,向南东渐增至 1462m,最大埋深 45m,一般 25―40m。单工程矿体真厚度最大 20.54m,最小 6.50m,平均 13.76m,厚度变化不大。TFe 品位贫矿为 30.54-39.23%、平均 35.61%,富 矿为 46.87―53.34%、平均 50.91%,从 3 勘探线至 9 勘探线地表出露富矿 渐减,贫矿渐增,但在贫富矿两个品级中,矿石品位变化不大。 3.V3 号矿体 该矿体实际为 V2 矿体被 F17 断层所错断并位于 F17 断层北西侧的部分 (见图 2―1) ,分布于矿区中偏西部 F14 断裂北东侧,北西边始于 1 勘探线19 与 F12 断层之间,南东终于 3 勘探线南边的 F17 断层。有探槽 K3―3、K1―1 共 2 工程控制。矿体长 180m,走向 300―320° ,倾向北东,倾角 40―80° , 倾斜延伸 35―40m 尖灭。地表出露标高由北西边的 1378m 向南东渐增至 1405m,最大埋深 35m。单工程矿体真厚度最大 16.02m,最小 13.66m,平 均 14.84m,厚度变化不大。TFe 品位贫矿为 35.05-38.89%、平均 38.45%, 富矿为 51.48―51.52%、平均 51.50%,在 3 勘探线全为富矿,但在 1 勘探 线出现贫矿,矿石品位变化不大。 4.V4 号矿体 出露在矿区 V3 号矿体北东,1 勘探线与 3 勘探线之间,根据后期揭露 情况,矿体走向 320? ,沿走延伸仅几米,出露标高 1394m,沿倾向延伸不 足十米,厚度最大 2.9m,TFe 品位为 43.83%。因规模甚小,仅为地表富集, 无工业意义,未估算资源储量。 5.V5 号矿体 分布于矿区北部,1 勘探线北西。该矿体仅有一个探槽探制,根据后期 揭露,矿体向两端迅速尖灭,倾斜延伸约 5m,TFe 品位为 40.52―25.51%, 平均品位仅为 32.67%。因规模甚小,品位低,仅为地表富集。第五地质队 普查评价时对其仅作地表评价,未估算资源储量。 6.V6 号矿体 为矿山开采过程中新发现的矿体, 分布于矿区中偏东部 F19 断裂破碎带 中, 主体在原采矿权范围外。 有探槽 TC11―1、 TC13―1、 TC15―1、 TC17―1, 剥土 BT15―1、BT15―2,坑道 PD1、PD2、PD3、PD4 共 10 个探矿工程 控制,控制矿体长 350m,最大斜深 97m,出露标高 1506m―1675m,由北 西端向南东端逐渐增高。 矿体呈长透镜状产出, 产状为 45° ―60° ∠70° ―80° 。 单 工 程 矿 体 真 厚 度 1.20 - 14.81m , 平 均 厚 6.03m , TFe 品 位 为 40.12―52.31%,矿体平均品位为 46.60%,属组份分布均匀型矿体。保有资 源量(122b+333)61.30 千吨,占矿区保有量的 25.90%,是矿区 唯一一个富矿体。20现有的 7.V7 号矿体 为 2005 年普查新发现的矿体,分布于矿区南部 F13 断裂破碎带中,有 探槽 TC19―1、TC19―2 和坑道 PD5 共 3 个探矿工程控制,矿体长 100m, 最大斜深 25m,出露标高 1616m―1697m,由北西端向南东端逐渐增高。矿 体呈透镜状产出,产状为 60° ∠70° ―76° 。单工程矿体真厚度 1.90-3.02m, 平均厚 2.47m,厚度变化系数 19.89%,属厚度变化小的矿体。TFe 品位为 41.06―51.23%,矿体 TFe 平均品位为 47.45%,属组份分布均匀型矿体。已 全部采空。 8.V8 号矿体 根据生探工程新圈定的贫矿体, 出露于田房村约 80° 300m 处, V2 向 原 号矿体东侧,有四个探槽及一个钻孔 CK1-11 控制,矿体长约 140m,控制 斜深 15m, 单工程矿体真厚 1.76-6.60m, 平均 4.55m, 厚度变化系数 38.80%, 单工程平均品位 TFe30.46-32.21%, 平均 TFe31.52%, 品位变化系数 56.90%, 属组分分布基本均匀,厚度变化较稳定的矿体。估算资源量 44.38 千吨,占 保有量的 18.75%,是区内最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矿体。 9.V9 号矿体 V9 矿体是根据生探工程和采矿工程新圈定的矿体,分布于采矿权区北 东部,原 V6 号矿体东侧的采区边缘,地表有 3 个采样点、浅部有一个坑道 两个穿脉控制,矿体地表露头断续延伸约 60m,最大控制斜深 50.2m,单工 程 样 品 真 厚 3.74-11.62m , 厚 度 变 化 系 数 52.53% , 单 工 程 平 均 品 位 TFe30-32.80%,平均 TFe30.51%,品位变化系数 71.50%,属厚度较稳定, 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贫矿体,估算资源量(122b+333)130.90 千吨,占 保有量的 55.30%,为主要开采对像。3.5 矿石3.5.1 矿石物质组成1、矿石矿物成分21 矿区内铁矿石矿石矿物成分简单,矿石矿物全为褐铁矿,脉石矿物主 要为方解石、石英和粘土矿物等。 褐铁矿:黄褐色、红褐色,包括水针铁矿、针铁矿、水赤铁矿等过渡 型矿物。 方解石:呈粒状、碎屑状、多数呈脉状分布于矿石、岩石中。 石英:呈细粒状、碎屑状分布于铁矿石中,被铁质溶蚀交代,故镜下 见有石英的残余颗粒,残余碎屑,并形成港湾状的溶蚀现象。3.5.2 矿石化学成分矿区内 V1、V2、V3 号矿体褐铁矿矿石作了光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矿石中各种伴生有益元素甚微,均无综合利用价值。其它各主要组份的平 均含量: S0.015%、 P0.03%、 Mn1.49%、 CaO0.84%、 MgO0.36%、 217.95%、 SiO Al2O35.08%,矿石的酸碱比值[(CaO+ MgO)/ (SiO2+ Al2O3)为 0.05,属 酸性矿石。其中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与矿体的 贫富和埋深有着密切的关系(见表 3―1) 。由表 3―1 表明这几种组分在富 矿中的含量均小于在贫矿中的含量,其中 SiO2 的含量相差最大,一般都在 10%以上。随着深度的增加矿石逐步贫化,SiO2、Al2O3 的含量亦相应减少, CaO、MgO 的含量则相应增加。尤以 CaO 变化极为明显,地表矿石中氧化 钙的含量一般都小于 1.5%,以 CK7―11 号钻孔为例,在深部则可高达 30% 左右。深部含铁灰岩中造渣组分的含量分别为:CaO30.83%、MgO0.87%、 SiO27.81%、Al2O30.80%。酸碱比值大于 1.2,为碱性矿石。 表 3―1矿体 编号 V1 V2 V3 矿石 类型V1、V2、V3 号矿体主要组分平均含量表平 均 含 量(%) CaO 0.26 0.76 0.43 2.97 0.28 MgO 0.24 0.34 0.32 0.61 0.21 SiO2 11.23 25.57 10.27 27.30 10.67 Al2O3 3.90 7.74 3.10 7.17 3.34 Mn 1.30 1.68 1.39 1.18 1.56矿石 平均品位 品级 TFe(%) 51.61 36.08 50.91 35.61 51.50褐 铁 富矿 矿 贫矿 褐 铁 富矿 矿 贫矿 褐 铁 富矿22 矿贫矿38.450.370.4422.675.211.83V6、V7 号矿体化学成分相近,有用组分单一,其中含 Pb0.01―0.04%、 Zn0.01―0.03% 、 As0.007―0.019% 、 SiO27.03―8.79% 、 S0.03―0.12% 、 P0.06―0.14%, 有害组分含量均小于炼铁用铁矿石一般工业指标中有害组分 最大允许含量; (CaO+MgO)/(SiO2+Al2O3)值为 0.59~0.94,属半自熔性― 自熔性矿石。 对新圈定的 V8、V9 矿体,作基本分析在分析副样中提取组合样作组 合分析, V8 矿体 TFe31.52%, 属需选铁矿石, CaO + MgO ) ( (SiO2+ Al2O3) / 为 0.57, 属半自熔性矿石, 矿体 TFe30.51%, V9 属需选铁矿石,CaO + MgO) ( /(SiO2+ Al2O3)为 1.04 属自熔性矿石。3.5.3 矿石类型(1)自然类型 根据矿石中铁矿物组合情况看,区内矿石成分简单,矿石矿物以褐铁 矿为主,所以矿石自然类型为褐铁矿矿石。依据矿石中脉石矿物主要成份 为方解石、石英和粘土矿物划分为石英型。依据矿石结构划分有角砾状、 网脉状、浸染状、致密状、蜂窝状等类型。 (2)工业类型 区内铁矿石 TFe 含量: V1 矿体 45.36%、V2 矿体 36.08-51.6%、V3 矿体 38.45-51.50%、V6 矿体 46.60%、V7 矿体 47.45%、V8 矿体 31.52%、 V9 矿体 30.51%,Ⅰ、V1、V6、V7 矿体属炼铁用铁矿石,V8、V9 矿体属 需选铁矿石。 V1、V2、V3 矿体矿石造渣组份(CaO+MgO)/(SiO2+Al2O3)比值为 0.052,V6、V7 为 0.59-0.94、V8 为 0.57、V9 为 1.01,根据《铁、锰、铬 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O200-2002) ,V1、V2、V3 属酸性矿石。V6、V7、 V8,V9 矿体属自熔性矿石。3.5.4 矿体围岩及夹石V1、V2、V3、V4、V5、V8、V9 号铁矿体赋存于大龙口组底部,其顶23 底板均为薄―中层状灰岩。V6、V7 号铁矿体赋存于北西向断层破碎带中, 其顶板为灰岩、构造角砾岩,底板为薄―中层状灰岩,顶底板岩石裂隙面、 层间中局部可见呈脉状、透镜状分布的褐铁矿。矿化与围岩之界线较清楚。 矿区矿体较连续,矿体中的夹石主要为呈透镜状产出的灰岩透镜体或 灰岩角砾。主要夹石有:V5 号矿体在-1 勘探线上见一厚 3.85m、长 42m、 斜深 12m 的铁矿化灰岩透镜体; 号矿体在 5 勘探线 CK5―9 钻孔中见一 V2 厚 0.75m 的条带状灰岩夹层;V1 号矿体在 5 勘探线 K5―1NE 探槽中见一 厚 1.43m、长 15m、斜深 10m 的条带状灰岩透镜体。 V6、V7、号矿体中有少量透镜状灰岩角砾,未见成层分布的夹石。 V8、V9 矿体存于大龙口组灰岩中,其顶底板均为薄―中层状灰岩,产 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其间未见夹层。3.5.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矿区内富铁矿自开采至今均为直接销售矿石,仅本次圈定的 V8、V9 矿体,由于品位低,需进行破碎筛选处理,方能使品位达到目前市场基本 要求。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原矿经初级破碎至直径小于 10 厘米过筛,过 筛后的粒状矿再经细碎至直径小于 1 厘米后再过筛,过筛后的粒状矿品位 可提高至 35%以上,达到一般富矿要求,工艺简单实用。经过筛选后的粉 状渣,用于对矿山环境的恢复冶理――植草种树,以减轻资源开发对环境 的影响。3.5.6 矿石体重根据检测结果,V6、V8、V9 号矿体矿石体重相近,在计算资源量时, 矿体均采用本次检测 30 件样品的算术平均值。在测定矿石体重的同时对矿 石进行了湿度测定,若湿度<3%时不校正,如湿度>3%时用湿度校正体重 值,矿石体重 2.33t/m3。24 3.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3.6.1 水文地质(1)地形地貌 区内海拔 m,区内地势南东高北西低,自然斜坡坡度较陡, 一般为 10―40° ,有利于地表迳流的排泄,多年平均气温 17.5℃,极端最高 温度 30.4℃,极端最低气温-4℃,年降雨量 870.9―1135.6mm,降雨多集 中在 5―10 月,占全年降雨量的 80―90%,最大月降雨量达 244.4mm。 区域上主要地表水为大开门河,大开门河的支流十里牌河从矿区西部 由南向北汇入矿区北部的大开门河。大开门河总体由北向南流,经龟枢河, 最后注入元江(红河) ,属红河水系,大开门河河床标高 1040m 左右,为当 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所有矿体均处于最低浸蚀基准面之上。矿床开采前后, 区内水文地质情况变化不大。 (2)矿区水文概况 矿区位于区域内的次级分水岭区(炳莫-鲁奎大寨),沟谷成树枝状分 布,多为季节性溪沟,无大的地表水体,仅有少部分地表泉水和几条季节 性溪流,流量随大气的降水量而增减,地形坡度较大,有利于地表水的排 泄, 冲沟内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 矿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1040m左右,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最低标高为1360m,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320m,目前矿 山开采最低点至1380m标高,地形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 矿区内地下水的主流方向是由北西流向南东。 (3)气象 矿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主要气候特征:温暖、湿润,有明显的 干、雨季之分,每年的5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潮湿多雨的雨季,降雨多集中 在7、8、9三个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0-59%,而11月至次年的5月为旱季, 风向多为西南风,风力最大达20m/秒。 年降雨量870.9~1135.6mm,年蒸发量64.3mm,年最高气温25 30.4℃,年平均气温17.5℃,年最低气温在零下-4℃,多出现在12月至3月, 并有结冰现象。 (4) 地表水、地下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矿区一带地表水系不发育,地表无常流型河流及小溪,地下水主要为 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由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多沿断裂及节理裂 隙从上而下渗透,以泉水方式流走。 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 1040m 左右,根据现有工程控制程度,矿 层资源储量分布最低标高在 1360m 左右(V8 矿体) 。 现矿区坑道所在标高最低在 1500m,均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据现 场观察,坑道中均较干燥,未见涌水及滴水现象,据业主介绍仅雨季个别 地段有所潮湿。地形较有利于地表水的迅速排泄,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 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其动态均受大气降水的控制,矿区内断裂构 造发育,促使矿体围岩的节理、裂隙发育,从而增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 水力联系,使地表水不断补给地下水,对以后矿床开采有一定影响。 (4) 构造富水性水文地质特征1、褶皱构造 属鲁奎山铁矿的北部矿段,本矿段处于鲁奎山向斜北部转折端西 翼,为一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但近东西向晚期断裂及为发育,地层走向 北西 300-340° 度,倾角平缓,一般在 15-20 度左右,深部有变缓甚至倒转, 造成层间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由向斜西翼向轴部方向径流, 至次级断裂带沿断裂带向南西迳流,到达底部黑山头组隔水层溢出地表, 汇流成溪,流经十里牌河注入亚尼河。 矿区内地下水的主流方向是由北东流向南西。 2、断层富水性评价 矿段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西-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近南北向26 压扭性断裂构造;近东西向的张扭性断裂构造,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形成 较晚,切断其他构造,在区内起导水作用,对矿体破坏较大,对矿床开采 有一定影响。 矿区内的其它断裂构造为压扭性断裂构造,多为隔水断层,而近东西 向断层,主要为张扭性断层,区内F10、F16、F17、F18、F20即是如此,该组 断层在矿段内呈大体呈近东西向展布,局部转为北东东-南西西向,与早期 形成的主要构造线方向斜交,对矿层破坏性较大,矿层常被本组断裂沿走 向错断,断距20-50m,断裂带结构疏松,断层角砾岩发育,角砾大小不等, 分布杂乱,断裂带宽度较大,个别地段宽达20m左右,多为高角度断层,对 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起到疏导作用。有时可能对矿床直接充水,故区内开 发过程中,不宜采用斜井开拓。 (5 ) 坑道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目前有探采矿巷道 3 条,即 PD1、PD2、PD01,矿山巷道主要是 采矿坑道,根据对探、采矿坑道的实地调查,本矿区的矿体产于灰岩岩溶 含层下部条带状灰岩中, 直接顶、 底底板均为灰岩、 白云质灰岩。 PD1、 PD2 现矿山已停用,坑口无常年流水,据业主介绍,坑道内仅局部有潮湿,雨 季局部有滴水。PD01 平巷为矿山主要采矿巷道,其顶、底板均为灰岩、白 云质灰岩,平巷常年无水流出坑口,仅局部地段有潮湿,雨季有滴水。 (6 )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 矿区内地下水类型有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矿区地形坡度较陡, 有利于地表的自然排泄,而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7) 矿坑涌水量预算已开采多年,主采 V1、V2、V3、矿体已全部采空,矿区内所有矿 体均位于当地最低浸蚀基准面 1040m 之上 300 余米,在至今二十余年的开 采历程中,所有坑道均未发现较大的流水。多数坑道均属干燥无水,仅局 部地段雨季见滴水、及小流水。为此,不对矿坑涌水量进行预算。27 (8)矿山供水水源目前矿区生活、生产用水取自矿区西侧 qs18 号泉水,该泉为下降泉, 据 1978 年 6 月至 1979 年 5 月观测, 流量 0.58-1.48 升/秒, 50.12-127.87m3/d, 合 根据这几年供水情况,能满足目前生产规模的用水量要求。 综上所述,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岩溶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矿 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矿体围岩经地表 及坑道揭露,其富水程度弱,主要为岩溶裂隙水。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以 岩溶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3.6.2 工程地质(1) 矿工程地质岩组特征区内出露地层按岩土体力学强度、岩土体结构类型划分为:①松散岩 类工程地质岩组、②半坚硬-较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③坚硬岩类工程地 质岩组现概述如下: ①第四系 (Q4)松散软弱岩组:第四系残、坡积、人工堆积层,岩性为 粘土和耕植土,土层结构松散,岩石力学低,遇水易软化;易采掘,但稳 固性较差,结构松散。 ②中元古界昆阳群黑山头半坚硬-较坚硬岩组,主要岩性为石英岩、板 岩及晶屑凝灰岩,厚度>1000m,地表节理裂隙发育抗风化能力弱,稳定性 较差;深部岩体结构致密、坚硬,风化蚀变程度低,抗风化能力强,抗压、 抗拉、抗张能力较强,稳定性较好,但遇水浸泡后板岩、凝灰岩易软化膨 胀,工程质量较低,为半坚硬-较坚硬工程地质岩组。 ③昆阳群大龙口组1-5段坚硬岩组(Pt2d1-5),主要岩性为深灰色、灰色 灰岩、白云质灰岩、条带状灰岩,岩体较完整,抗风化能力强,抗压、抗 拉、抗张能力强,稳定性好,若不在断层带内,地下坑道几乎不用支护, 属工程地质特性优良的坚硬岩组。28 (2)构造破碎带工程地质特征矿权区内构造发育,主要为断层构造,依据其走向分为近南北向、北 西-南东向和近东西向三组。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两组为压扭性断层,断 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倾角一般在 50-63° ,局部仅 30-45° ,断裂面紧密或被 充填,多起阻水作用,初期进入时该类破碎带时,不易跨塌,随时间延长, 会逐渐出现崩塌,应注意支护。近东西向断层为张扭性断层,岩石破碎, 结构疏松,为区内导水构造,当地下工程经过该断层带是,及易发生冒顶、 片邦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需及时进行支护。纵观区内构造破碎带,无论 是哪一组,都是巷道掘进中的软弱带,随巷道掘进及矿坑的排水,其坑邦 均易垮塌,属掘进中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之一。随着生产的推进,构造破 碎带对开采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设计的 开采方案来开采,及时进行支护,确保安全生产。 (3 ) 坑道工程地质特征 矿区内坑道工程掘进,岩石裂隙发育,岩石致密、坚硬,风化蚀变程 度较低,抗风化能力强,岩石力学较强,岩体稳定性较好。坑道内无需支 护,当掘进至断层破碎带时,应及时采用坑木支护,在现有的坑道工程中 除破碎带外,未发生冒顶、片帮、掉块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大部分巷道 保存较好,仅破碎带发生冒顶跨塌,建议在岩石破碎带加强支护。 (4 ) 矿体顶、底板及井巷围岩稳定性评价 矿体顶、底板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条带状灰岩组成,质坚性 脆,节理裂隙虽发育,但多数地段有方解石脉充填,物理力学性质较高, 稳定性较好。个别矿体(V6)底板为断层角砾岩,加之矿体采空后,地压 增加,稳定性减弱,开采中应注意观察,及时支护。区内矿体顶、底板及 井巷围岩稳定性整体较好,局部中等至差。 (5)不良工程地质现状29 据实地调查,矿区露天采场外植被保持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虽然 山势较险,地形坡度陡,但是目前未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滑坡等不良工 程地质现象,仅局部地段产生小的塌方和冲沟等小型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矿区地势险峻,雨季的来临使地表水向下流速过大,汇集起 来流向地势低的溪沟,在植被发育不佳的地段就容易产生冲沟,但是矿山 都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给予填方或疏通支撑,局部地段进行了植被恢 复和保护。露天采场内,采矿权人,正积极进行整治,按设计要求放坡、 填土、植树,逐步恢复矿山地质环境。 (6 ) 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 由于矿体赋存地层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条带状灰岩,断层破碎带发 育,故工程地质岩岩组为坚硬岩组和半坚硬岩组组合合,但在开采过程中, 又很容易破坏地层应力的平衡性,使半坚硬岩组产生变形、破裂的可能, 从而会影响巷道的安全,但由于受坚硬岩组的支护,对矿床开采有一定影 响,所以在开采过程中,遇断层破碎带地段时,须作相应的支撑处理,消 除安全隐患。 本区可采矿体主要赋存于坚硬的工程地质岩组中,围岩以灰岩、白云 质灰岩、条带状灰岩、少量角砾岩等组成,总体上岩石力学较大,但局部 裂隙结构面发育,破坏了矿体围岩的原有稳定性,在受到裂隙水的软化以 及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易产生不良工程地质灾害。 综上所述,该矿区工程地质类型为中等类型。3.6.3 环境地质(1)地震情况及区域稳定性 矿区位于青扬断裂带与武定-石屏断裂带之间,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断 裂发育。据记载, 公元前 26 年至今共发生地震 625 次,破坏性地震 165 次, 最近一次破坏较大的地震为通海-峨山大地震。震级 7.7 级,造成很大损失。30 根据中国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矿 区所在的区域属地震活动不稳定区的次不稳定区,根据建设标准,矿区建 设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抗震加速度值为 0.15g。 (2)现状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据实地调查,矿区露天采场外植被保持较好,但植被覆盖率较低,区 内未发现崩塌、地面裂缝、地面塌陷、不均匀沉陷及泥石流等其它地质灾 害,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但由于开采打破地应力原有平衡,加之元古界 昆阳群地层岩体完整性较差,在地下水或地表水的进一步作用下,局部地 段(第四系堆积粘土较厚区)在一定条件下(比如暴雨时)会形成滑坡、 泥石流。矿床前期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矿体顶、底板围岩和边坡岩体为 坚硬的灰岩、白云岩、角砾岩,总体稳固性较好。目前和今后,矿区将主 要进行坑采,矿层较薄,由于坑采后,破坏了采区岩层的完整性和地应力 的平衡,因而会使围岩发生破坏,可使地面诱发地裂缝、塌陷等地质灾害。 因此,建议矿山在开采后,用废土石渣对井下采空区进行及时回填。一方 面既减少废渣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又可减轻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的发生。采矿的废石为坚硬的岩块,只要选择好堆放位置,不会造成水土 流失,也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3 )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目前矿山地表开采已全面停止,矿区内的生活用水有限(每天不超过 2m3,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但由于数量有限,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矿山 生产基本不用水,此外,矿体有毒、有害元素含量极低,且不易分解有害 元素,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随着今后矿山地下开采的进一步扩大, 可能导致地表开裂、塌陷引发山体滑坡,导致环境恶化,另外,如对废石 的堆放不加严格管理,也将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矿山在今后 的建设设计中,应全面规划,综合各方面因素,尽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 力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1 (4) 现状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为开采多年的矿山,由于矿山的露天开采,对矿山原有的自然环境 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为露天开采造成的植被破坏和诱发的水 土流失,地貌景观遭到破坏,排放的废石、废渣堆放不规范等诱发的小规 模泥石流,以及废石、煤渣对自然环境、水质的轻微污染,矿石及废石中 有毒有害元素含量微弱,不易分解,对环境有一定污染危害,因此矿山应 编制相关的恢复治理方案并按方案来对所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废石、煤渣的堆放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程的要求合理堆放,以防开采对环境 的进一步破坏。 2、社会环境 据调查,矿区范围内不属于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地质遗迹和文 物保护区; 南东约 2 公里,为鲁奎山铁矿主矿区,也经多年开采。当地 为村办集体企业,矿山的效益,每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矿山开发推动, 个村民都有份,此外,开发以来,按时缴纳各项税费,积极尊守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各项管理规定,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在自身发展的 同时,积极投资建设当地公益事业,获得当地村委的肯定。所以, 环境良好。 (5 ) 矿床开采可能对环境的影响 矿区矿石为固体矿石,矿体有毒、有害元素含量低,不易分解有毒有 害物质,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矿区离居民区较近,开采过程中可能 会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造成影响;采矿产生的废石渣,应堆放在低洼、洪 水冲刷不到的地方,并作适当堵拦,或用来填充露采采场和采空区,这样 就不会影响下游河道畅通,也不影响周围农田。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凿岩、 爆破、取矿、运输等工序可能产生噪声、烟雾、粉尘等,应采取湿式凿岩, 爆破后喷雾洒水,降低粉尘浓度,加强通风,定期喷洗巷道,及时封填废 社会32 旧的采空区和废弃坑道,以减轻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6 ) 防治措施 矿体开采过程中,作好地表监测工作,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减少开采 对地表形态和植被的破坏,以预防和减少水土流失,充填修整矿区地面采 坑和塌陷坑、裂缝,对矿区及废石堆场进行绿化,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废 石场修建拦渣墙,废石、废弃固体物一律堆放在拦渣墙内侧, 不得向外侧倾 倒。平场过程中的回填土方应及时碾压,平整场地时应先将表层土壤清除 并堆存,废石堆场及四周应进行绿化及植被恢复工作,作好水土保持, 废石 场应逐步平整绿化。 根据矿体的实际情况,采用较为合理的方式,提高爆破率,降低炸药 用量,减少爆破废气产生,在运输过程中的装卸及转载点设置喷雾洒水装 置;在废石场,大风时采取喷水降尘措施,工业场地周围进行绿化,以减 少风对废石场起尘的影响。 对地面已形成的裂缝等,应及时进行检查,必要时采取一定措施以消 除可能存在的危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对岩石的扰动,从而起到防 止塌陷的作用。对软弱围岩构造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表水大量涌入坑 道,矿区生态恢复必须结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沟坡兼治措施,工 程、植物和农业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和植树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 采取治水、固土相结合,保护矿区水资源, 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粉尘对施工人员健康会构成危害, 同时防止雨季泥石流及滑坡等的产生,按环保部门提出的要求,做好环境 治理规划,将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 发利用。 综上所述,区内地质环境比较脆弱,随着矿山开采的进一步深入,采 空区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环境恶化,为此,要加强对地面的变形监测,33 采取积极有效的填补措施,防止岩体产生较大规模的开裂变形、崩塌和环 境恶化,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类型属中等类型。3.6.3 开采技术条件小结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岩溶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矿体位于当地 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矿体围岩经地表及坑道揭露, 其富水程度弱,主要为岩溶裂隙水。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以岩溶裂隙含水 层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 矿区工程地质岩组简单,有松散软弱岩组、坚硬岩组、半坚硬-较坚硬 岩组,且以坚硬岩组为主,但在断裂破碎带上,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 较为破碎,在开采时应加强监护;但总体矿区岩体稳定性较好。所以矿区 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矿区地处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区,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地形属低 -中山地貌,切割中等,地形坡度较陡。矿区内植被欠发育,目前未发现崩 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但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 会产生地面开裂、塌陷,废石弃渣堆放不规范会造成滑塌和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类型属中等类型。 综上所述,矿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总体为以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 复合的中等类型。3.7 资源储量3.7.1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资源储量估算,其工业指标沿用 1980 年云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提交 的《云南省新平县鲁奎山铁矿区田房矿段详细普查地质报告》中采用的指 标,因为该报告已经权威部门批准,资源储量已上云南省储量简表,该工 业指标为当时全国的权威机构――长沙黑色金属设计院 1973 年针对鲁奎山 铁矿下达,同时,该工业指标在现有冶炼技术条件下,仍然实用。该指标34 具体采用数据如下: 边界品位:TFe ≥25% 最低工业品位:TFe ≥30% 最低可采厚度:&1m 夹石剔除厚度:&1m 矿石品级划分: 贫矿(P) :边界品位 TFe≥25%,块段平均品位 30%≤TFe<45% 富矿(F) :边界品位 TFe≥40%,块段平均品位 TFe≥45% 目前矿区内新圈定的 V8、V9 号矿体,平均品位只达到贫矿(需选铁 矿石)最低要求。3.7.2 资源储量估算矿山资源储量经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通过并出具 云国土资储备字【 号 关于《云南省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 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以及云国土资矿评储字【 号《云南省 资 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书评审备案通过的 122b+333 类资源量 23.67 万 t,平均品位 Tfe34.90%,其中 122b 类 8.43 万 t、平均品位 Tfe36.12%,333 类铁矿石量 15.24 万 t、平均品位 Tfe34.22%。表 3-2矿段 矿体编号 矿石品级区资源储量汇总表截止 2011 年 3 月底资源储量编码 122b 矿石量(万 t) 2.959 3.171 平均品位(Tfe%) 46.57 证内 333 46.84 备 注段田 房 矿V6富矿35 122b+333 122b V8 333 122b+333 贫矿 122b V9 333 122b+333 122b 贫矿 333 122b+333 小计 122b 贫+富 333 122b+3336.130 0.531 3.907 4.438 4.934 8.156 13.090 5.465 12.063 17.528 8.43 15.24 23.6746.71 30.78 31.62 31.52 30.43 30.56 30.51 30.46 30.90 30.76 36.12 34.22 34.903.8 矿床地质勘探程度评述1、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完全按《云南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 暂行规定》和《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进行。首 先全面收集和研究矿区地质勘查成果资料和矿山开采现状资料,对矿山进 行 1∶2 千地形图测绘,以新测制的地形图为底图进行 1∶2 千地质图修测, 对原探明的 V1、V2、V3、V4、V5、V6、V7 号矿体开采情况进行调查; 充分利用矿山已有的探(采)矿工程,对新发现的铁矿体进行控制。 2、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编写,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编写提纲》进行编写。核实报告图表吻合,重点突出,花纹图示、地质术 语符合规范要求。从野外编录到成图,做到自检、互检和项目负责人审查 定稿,把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3、勘探线剖面图共计 7 条,每个保有资源量的矿体均有控制。室内编 图由地质人员在测量组提交的地形图基础上根据野外剖面记录和原始编录36 资料编制。样品位置、工程坐标、地质界线和构造线等与地质图对口,作 图误差不超出允许范围。 4、矿区新圈定的矿体产状较缓,变化较小,采用平面投影地质块段法 进行资源储量估算,平面投影资源储量估算图采用 1:1000 比例尺,图上各 勘探工程按测量坐标成果展绘,矿体地表露头中线根据 1:2000 地形地质图 按比例投影展绘,矿体沿倾向的深度按 1:1000 勘探线剖面图确定,各项参 数依据充分,计算公式数据经再三复核,结果正确。 5、资源储量核实主要以野外实地勘查和业主提供资料为依据,样品采 集规范、分析质量良好,故其依据充分可靠,资源储量数据可信度较高, 可作为开发利用设计的主要依据。3.9 存在问题及建议1.矿区内 V8 号矿体超出矿界,在采矿证最低开采标高的 1385m 标高 之下,但是储量核实划定到了采矿证以内。 2.矿区部分地段深部工程控制不够,地表勘查范围较小,圈定的资源 量少。 3.因该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采,开采历史较长。矿山前期的采 矿回收率等开采参数缺失,且采出矿量没有系统统计,缺少矿山历年采出 的准确矿石量等指标。 4. 采区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边坡较陡, 排土场防排水设施不完善, 部分地段易发生危岩滚落,若遇短时强降雨、或超长时间的降水,有诱发 泥石流、滑坡的可能性,在今后工作中,应引起注意。 5.两个矿段都形成了两个较大的采坑,无论是对今后地下坑道的安全 或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冶理,都带来难度,在今后的开采设计中建议采用 边开发边回填的开发方案,以减少今后恢复冶理的难度。 6、 目前保有资源量品位普遍偏低,属炼铁用需选贫铁矿石,矿体小,保有资源量少,早年的露天采,对环境造成一定的陨害,为做好矿区37 今后的矿山环境恢复冶理工作,建议目前可停止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 并逐步回填采空区,以减小边坡坡度,同时进行环境绿化,为今后的矿山 环境恢复制理打下基础。 7、矿区处于扬子准地台川滇台背斜武定―石屏隆断束南西缘,位于青 杨断裂带东侧,属鲁奎山铁矿区的一个矿段。成矿地质背景处于扬子成矿 区滇中铁矿成矿区昆阳群铁矿成矿带,邻近地区有鲁奎山、化念、落水洞 等中型铁矿床,虽区内经验证深部无原生菱铁矿体存在,但在矿区内尚有 大量含矿地层―大龙口组灰岩分布,因此,在开采同时,建议加强矿区找矿 工作,同时沿 V8、V9 号矿体倾斜方向布置一定的深部工程进行控制,力求扩 大矿区的矿石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38 4 主要建设方案4.1 开采范围及开采对象由 8 个拐点圈定, 开采标高为 m, 块段范围内进行储量核 实的矿体一共为 3 个矿体,即 V6、V8、V9 矿体,其中 V8 号矿体超出了划 定的最低开采标高 1385m 以下,V6、V9 矿体两个矿体都在设计范围之内, 因此设计对象为 V6、V9 三个矿体。V8 矿体超出矿界,不做设计。4.2 产品方案为小型矿山,本次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最终产品为铁矿石。4.3 建设规模根据国家对开采铁矿的规定和 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矿山建设规模为: 矿山年生产矿石规模:5 万 t。 查明的保有资源量以及业主要求,本4.4 保有资源储量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是经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通过 并出具云国土资储备字【 号 关于《云南省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以及云国土资矿评储字【 号《云南省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书评审备案通过的 122b+333 类资源量 23.67 万 t,平均品位 Tfe34.90%,其中 122b 类 8.43 万 t、平均品位 Tfe36.12%, 333 类铁矿石量 15.24 万 t、平均品位 Tfe34.22%。各矿体保有资源量见表 4-1。39 表 4-1矿段 矿体编号保有资源储量汇总表截止 2011 年 3 月底矿石品级 资源储量编码 122b 矿石量(万 t) 2.959 3.171 6.130 0.531 3.907 4.438 4.934 8.156 13.090 5.465 12.063 17.528 8.43 15.24 23.67 平均品位(Tfe%) 46.57 46.84 46.71 30.78 31.62 31.52 30.43 30.56 30.51 30.46 30.90 30.76 36.12 34.22 34.90 证内 备 注V6富矿333 122b+333 122bV8333 122b+333 贫矿 122b田 房 矿 段V9333 122b+333 122b 贫矿 333 122b+333小计 122b 贫+富 333 122b+3334.5 设计利用资源量根据 4.1 和 4.4 章节所述, 以及 V8 矿体的赋存标高, 矿体超出矿界, V8 不做设计,因此扣除掉 V8 矿体超出矿界保有资源量 4.438 万 t 后, 计利用的资源量为 19.23 万 t,平均品位 Tfe 34.90%。 区设40 表 4-2矿段 矿体编号设计利用资源量汇总表矿石品级 资源储量编码 122b 矿石量(万 t) 2.959 3.171 6.130 4.934 8.156 13.090 7.893 11.327 19.23 平均品位(Tfe%) 46.57 46.84 46.71 30.43 30.56 30.51 36.12 34.22 34.90 证内 备 注V6富矿333 122b+333 122b田房矿段V9贫矿333 122b+333 122b小计贫+富333 122b+3334.6 设计可采矿石量122b 类资源利用系数取 1,333 类取 0.65,则 设计可采矿石量 122b类 7.893 万 t, 平均品位 Tfe36.12%; 类 7.363 万 t, 333 平均品位 Tfe 34.22%; 122b 类+333 类总共 15.256 万 t,平均品位 Tfe34.90%。 各矿体设计可采矿石量详见表 4-2。 表 4-2矿段 矿石品级各矿体设计可采矿石量矿石量(万 t) 7.893 7.363 15.256 平均品位(Tfe%) 36.12 34.22 34.90 证内 备 注资源储量编码 122b田房贫+富 333合计贫+富122b+33341 4.7 设计采出矿石量采出矿石量:根据采矿方法计算出矿山综合技术指标,其中综合损失率 为 12%,综合贫化率为 10%,因此矿山共采出矿石量 14.92 万 t,平均品位 Tfe 31.68%; 各块段各矿体具体采出矿石量详见表 4-3。 表 4-3 各矿体设计可采矿石量矿段 矿石品级 资源储量编码 122b 田房 贫+富 333 合计 贫+富 122b+333 7.20 14.92 30.80 31.68 证内 矿石量(万 t) 7.72 平均品位(Tfe%) 32.50 备 注42 5 矿床开采5.1 开采技术条件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岩溶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矿体位于 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矿体围岩经地表及 坑道揭露,其富水程度弱,主要为岩溶裂隙水。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 以岩溶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 矿区工程地质岩组简单,有松散软弱岩组、坚硬岩组、半坚硬-较 坚硬岩组,且以坚硬岩组为主,但在断裂破碎带上,节理、裂隙较发 育,岩体较为破碎,在开采时应加强监护;但总体矿区岩体稳定性较 好。所以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矿区地处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区,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地形 属低-中山地貌,切割中等,地形坡度较陡。矿区内植被欠发育,目前 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但在矿山开 采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地面开裂、塌陷,废石弃渣堆放不规范会造成滑 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类型属中等类型。 综上所述,矿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总体为以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 问题复合的中等类型。5.2 开采范围与开采方式选择一、开采范围 开采范围及开采对象见 4.1 章节。 二、开采方式选择 块段范围内进行设计的矿体共有 2 个,即 V6、V9 矿体, V6 铁矿体南翼已采空,设计开采北翼部分,该矿体北翼上部已被 采空只剩下部尚未开采,所以根据矿体空间形态已明显不再适合露天43 开采。 V9 铁矿体: 铁矿体为后来新发现矿体, V9 矿体倾角 35° 之间, -54° 厚度 3.74m-11.62m,现根据 V9 铁矿体赋存条件及空间形态,如果将 V9 铁矿体全部资源量圈入露天境界,按类似矿山的资料选取最终以台 阶高度 10m、台阶坡面角 55° 、安全平台宽 4m、清扫平台宽 6m 来圈 定露天境界,以 1585 标高来圈定露天境界,在 CAD 图纸采用横剖面 法计算境界剥采比为 15,且上部台阶超出矿界,所以 V9 铁矿体只能 采用地下开采。 经济合理剥采比计算如下(6.25) 。 即 Nj=c?a ,其中: bc-地下开采每吨矿石成本,元;65 a-露天开采每吨矿石采矿费用,元;12 b-露天开采每吨剥离费用,元;8 Nj=65 ? 12 =6.625。 8njB=13& Nj=6.625。 njC=18& Nj=6.625。 根据比较采用露天开采方式是不合理的。因此,最终确定 2 个铁 矿体设计全部采用地下开采方式。5.3 开采顺序根据生产能力验证,矿山必须 V6 矿体和 V9 矿体同时生产才可达 产,因此确定两个矿体同时开采,中段间采用由上至下开采,中段内 采用后退式开采。44 6 采矿方法6.1 地下开采6.1. 1 采矿方法选择 一、矿体开采技术条件 V9 号矿体产于大龙口组底部条带状灰岩中的,V6 号矿体产于矿 区内断层破碎带中。矿体主要围岩为大龙口组薄―中层状灰岩夹泥灰 岩及断层角砾岩,受青杨断裂带影响,矿区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 石破碎,结构疏松,为区内导水构造,当地下工程经过该断层带是, 及易发生冒顶、片邦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需及时进行支护。纵观区 内构造破碎带,无论是哪一组,都是巷道掘进中的软弱带,随巷道掘 进及矿坑的排水,其坑邦均易垮塌,属掘进中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之 一 矿区工程地质岩组简单,有松散软弱岩组、坚硬岩组、半坚硬-较 坚硬岩组,且以坚硬岩组为主,但在断裂破碎带上,节理、裂隙较发 育,岩体较为破碎,稳定性较差, 矿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总体为以工 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复合的中等类型。 二、矿体特征 V6 号矿体:为矿山开采过程中新发现的矿体,分布于矿区中偏东 部 F19 断裂破碎带中,主体在原采矿权范围外,控制矿体长 350m,最 大斜深 97m,出露标高 1506m―1675m,由北西端向南东端逐渐增高。 矿体呈长透镜状产出, 产状为 45° ―60° ∠70° ―80° 单工程矿体真厚度 。 1.20-14.81m,平均厚 6.03m,厚度变化系数 74.14%,属厚度变化中 等的矿体。 V9 号矿体:分布于矿区 矿区北东部边缘,矿体断续出露长约100m,控制斜长 50m,出露标高 1620m―1640m,由北西端向南东端45 逐渐增高。矿体呈透镜状产出,产状为 54° -110∠35° ―54° ,平均倾角 40° 。单工程矿体真厚度 3.74-11.62m,平均厚 9.98m,厚度变化系数 50.02%,属厚度变化小的矿体。 三、根据以上,设计选用的采矿方法如下: (1)矿山赋存在断层破碎带中薄至中厚的急倾斜矿体,由提供的 6 号矿体的资源储量估算图可以看出矿体最大的厚度在 7m。没有大于 7m 的块段,即 的 6 号矿体设计采用分层崩落法;(2)矿山围岩稳固赋存与大龙口组底部条带状灰岩中的,矿体倾 角在 35° , -60° 厚度在 5m-11m 的矿体采用沿走向布置底盘漏斗空场法。 主要为 V9 矿体。 6.1. 2 采矿方法 一、分层崩落法 分层崩落法主要针对矿体厚度在 1m~10m 的矿体, 6 号矿体, 设 计采用分层崩落法采矿方法图以标准矿块绘制,矿体厚度按平均厚度 6.03m,倾角为 70° ,中段高度为 31m 进行绘制。 1、采场布置及结构参数 设计将中段运输平巷布置于 V5 号矿体下盘, 采场沿矿体走向布置, 中段高度 31m,采场长度 39m,采场宽度为矿体水平厚度,在穿脉装 矿横巷设置矿石溜井;于采场中央矿体下盘岩石移动界线外布置人行 材料通风天井,从该天井内掘联道通往采场,采场内以分层进路式回 采矿体, 回采进路高 2.2m, 分层高度 2.7m。 详见分层崩落采矿方法图。 表 6-1矿块尺寸 矿房布置方式 长× 脉厚(m) 高× 39× 6.03 31× 沿走向 2.7 矿体宽 分层高度(m) 采场宽(m)采场结构参数表2、采准切割工程46 (1)采准切割工程量及布置首先自下盘脉外运输道开掘穿脉运输道,然后在穿脉运输道掘人 行材料通风井和放矿溜井,从人行材料井掘进分层联道进入矿体,在 矿体中掘回采进路,为回采工作创造自由空间。 其中穿脉装矿横巷工程量:长 1× 20m=20m,20m× 4.95m2=99m3; 巷 道 体 积 : 矿 石 溜 井 工 程 量 : 长 1× 29m=29m , 巷 道 体 积 : 29m× 2=116m3 ;人行通风井工程量:长 1× 4m 29m=29m,巷道体积: 29m× 2=116m3 ;分层联络道工程量:长 11× 4m 7m=77m,巷道体积: 77m× 2=308m3,本方法采切工程量表详见表 6-2。 4m 表 6-2 分层崩落法采切工程量表序号 巷道名称 穿脉装矿横 1 巷 人行材料通 2 3 4 风井 矿石溜井 分层联络道 1 1 11 29 29 7 29 29 77 4 4 4 4 4 4 0 116 116 356.4 1 13 13 4.95 4.95 24.75 64.35 条数 巷道长(m) 一条长 总长 巷道断面(m2) 矿体中 全断面 巷道体积(m3) 矿体中 总体积本次设计选用 YT-28 型浅孔凿岩机配 FT160BC 气腿进行平巷掘进, 同时选用 YSP-45 型上向式凿岩机配 FT160BC 气腿进行天井掘进。 (2)采切工程掘进施工 采切工程掘进施工, 是在开拓工程已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采切 巷道的掘进速度根据矿山实际选取, 人行材料通风井和矿石溜井 60m/月; 穿脉装矿巷 120m/月;分层联络道 120m/月;每班 4 人,采切工程掘进施 工图表详见表 6-3。表6-3 采切工程掘进施工图表工 作 面 数(个) 掘进速度 (m)47序号巷道名称长度 (m)掘进时间 (月)施工顺序及时间 (月) 1 穿脉装矿 1 巷 人行材料 2 通风井 29 1 60 0.7 13 1 120 0.1123矿石溜井 3 分层联络 4 合计 道291600.6777 14821200.94 2.493、矿块回采自分层联络道开始, 沿走向朝两边掘进回采巷道进行进路回采。 矿体 为中厚矿体,分条回采,分条宽度 1.6~2.6m。(1)凿岩 采用 YT-28 打眼。 凿岩台班效率 50m/台班~70m/台班。 炮孔直径 34~ 42mm,炮孔排列形式根据矿岩分离难易程度采用平行排列或交错排列。 炮孔深度 2m,炮孔间距为 0.8~1.2m。每次起爆矿房两端两个工作面炮 孔,炮孔数:12 个,炮孔总长 L=1.8m× 12=21.6m。凿岩机相关数据详见 表 6-4。 表 6-4 分层崩落法所用到的凿岩机相关数据凿岩 耗气量 机 (L/S) 型号 YT-28 81 /mm 34-42 5 直径 度/ m /MPa 0.63 26 FT160BC 661(长) 天风公司 炮孔 凿岩深 力 /kg 工作压 重量 配套气腿 /mm× mm× mm 长× 高 宽× 生产厂家48 (2)爆破 选用硝铵岩石炸药,药包直径 32mm,长 200mm。重 0.2kg/个。电 雷管起爆。装药系数取 0.8,装药长度取 1.60m,每个炮孔装药 1.6kg,雷 管耗用 14 个。每一循环的炮孔钻凿完成之后,采用人工装药,泥土堵塞 炮孔,非电导爆管起爆。矿石合格块度为 350mm 以内,大于 350mm 的 矿块在采场中用人工或炸药进行二次破碎。 装药由 1 人做好装药爆破准备工作,凿岩工作完成后,2 人装药。 (3)采场通风 由于采场内的回采进路无法形成贯穿风流, 回采进路通风条件较差, 为此,采用局扇配风筒进行压入式的强制通风,使新鲜风流从人行材料 通风井经 5.5kW 局扇和风筒压入回采迎头、洗刷工作面后,污风由回采 进路,经过回风井,最后排出地表。通风时间取 1h。表 6-5 局扇相关参数设备名 称 规格及型 功率 kw 号 JK58-1NO 局扇 4 5.5 2.2-3.5 8 m3/s /pa
115 能风机厂 离/m /kg 湖南节 风 量 全压 送风距 质 量 生产厂家(4)回采 由于矿体较厚有 4m 多厚, 视情况可将矿体划分 2 个条带进行回采。 先于矿体掘进一条进路进行回采,后于进路朝侧向打炮眼崩落矿石, 出矿采用人工装车,人推胶轮车运矿,矿石卸入矿石溜井,然后经过 安设于溜矿井底部的放矿铁(木)闸门向矿车进行装矿。溜井不允许 出空,必须留一部分矿石作为垫层。 (5)支护 人行材料通风井布置在矿体下盘岩石移动界线外,视岩石情况可49 采取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巷道贯通安全技术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