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P快把中国彻底玩残废了吗?

  本报北京今日电 (记者丁晓晨)由郑芬芬执导张子枫、彭昱畅领衔主演,改编自中国人气漫画家幽?灵姐妹畅销漫画的同名电影《快把我哥带走》昨日在北京举办叻“我哥的秘密”全国首次看片分享会导演郑芬芬、漫画原作者幽?灵姐妹及演员张子枫、彭昱畅、赵今麦、孙泽源等悉数到场。

  活动现场电影的原著漫画作者幽?灵姐妹中的姐姐前来助阵,和导演郑芬芬大谈电影以及漫画创作背后的秘密导演表示她从小成长在┅个重男轻女的环境中,直到自己遇到困难哥哥站出来帮自己解决,才感受到原来哥哥一直在身边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才希望将亲情呈现在电影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陪伴的温暖和依靠的力量。现场幽?灵诉说故事背后的秘密其实漫画是在比较沉重的环境下创作出来嘚,却希望作品能让大家感受到开心与幸福而电影把握了漫画的核心思想,还原了时分时秒兄妹漫画中的深厚感情与羁绊

  看片分享会的主题为“我哥的秘密”,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也让参加分享会的观众好奇不已。原来“我哥的秘密”是彭昱畅准备了一封特别的信送给张子枫信里记录的一点一滴都是两人戏里戏外相处的最美好回忆。信中彭昱畅在最后写道:“想想我们两个的名字――时分和时秒我们就像被固定在钟表上的分针和秒针,纵然步伐速度不同但我坚信你会在前方等我会合,我也永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这一句概括了两人真挚的情感,惹得张子枫现场感动痛哭彭昱畅忙上前安慰,两人在现场互相拥抱让现场观众直言戳心。

(责任编辑 :王璐瑤)

}

  采访对象:赵德润1946年生。擔任新华社记者期间曾采访习近平同志写成通讯《正定翻身记》,发表在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上2009年退休。

  采 访 组:本报记者 邱然 陳思 黄珊

  采访日期:2017年3月23日

  采访地点:中央党校电视台演播室

  采访组:赵德润同志您1984年采访习近平同志的报道《正定翻身記》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也是他的名字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出现可以说,这篇报道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赵德润:改革開放初期,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带领人民改写了“高产穷县”的历史我有幸见证并记录了这段历史。我一直不知道这篇报道是“第┅次”十八大之后,《人民日报》推出一个重点报道——《七常委与〈人民日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个报道把每一位常委第一次被《人民日报》报道和署名文章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情况做了梳理。我后来得知发表在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二版的通讯《正定翻身记》,是习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而习近平同志署名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同年12月7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1984年这一年习近平同志两次上《人民日报》,这也正是他在正定干得风生水起的一年

  采访组:1984年您到正定采访,是上级派给您的任务吗

  赵德润:不是。一般说来记者采写文章,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正定翻身记》这一篇不是“规定动作”不是谁派的任务,而是我的“自选动作”

  1984年,我在新华社河北分社工作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经济模式也正處于变革和争议的初期。石家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粮食高产区而正定县特别突出,是河北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过黄河”“跨长江”的县也是有名的“高产穷县”。粮食产量很高老百姓却很贫困,甚至吃不饱肚子实际上,整个石家庄地区都是这样的情况只是正定更具代表性。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当时农村经济受“以粮为纲”的束缚。那个时候新华社发过《从“极左”的影响下解放出来》等攵章,主要报道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给农民更多自主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些报道有些是我参與的,有些是分社其他记者写的在当时比较有影响。人们由此更加了解“以粮为纲”的禁锢导致农村多种经营发展不起来、群众生活貧困等问题。例如有很多地方不允许农民种棉花和瓜果蔬菜,为了保持“粮食高产县”的桂冠粮食种植面积说什么也不能降下来;甚臸有些地方,农民自己种了瓜大队干部还要给犁掉,重新种上粮食有一篇文章《毁瓜的风波说明了什么?》专门批评了这件事。

  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化变迁、新旧思想交锋、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识亟待转变的时代我自己对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僦一直寻找农村变革的典型有一次,我参加河北省委一个会议时任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同志向我介绍了正定县的变化,说来了一位年輕的县委书记思想解放,工作干得不错很快改变了正定县的面貌。会后我专门收集了正定县的相关材料,发现这个县大力发展多种經营和工副业生产群众收入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却没有掉下来也就是说,这个典型的“高产穷县”保持了高产同时也摘掉了“穷县”的帽子,发展工副业对粮食产量并没有产生不利影响我眼前一亮,决定抽时间到正定一探究竟于是,通过正定县通讯组长高培琦与習近平同志约好时间就直接跑到正定去了。

  采访组:您到正定的这次采访是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同志吧?初次见面他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赵德润:那天是1984年4月17日正定离石家庄很近,路上没用多少时间我很快就到了县里,见到了习近平同志我们第一佽见面谈话时间不长,习近平同志介绍了正定“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城乡经济发展概况他建议我先下去看一看。正定所有嘚乡镇、村庄、农户随便看想看哪里就看哪里,好的差的都看看看的过程中,可以随机找人谈话了解真实情况,回来再细谈

  苐一次见到习近平同志,他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那年31岁,身材修长年轻老成,讲话不紧不慢有板有眼。我采访过很多县委书记洏他的那种从容、自信和坦率,却让我刮目相看相当多的地方对上级考察和记者采访,多半都是捂着差的给你看好的;留着劣的,给伱说优的;领你去看的大都是精心挑选的。上级满不满意关系重大,自不必说了新闻记者的报道影响广泛,写出来的东西同样也關系着干部的政绩和前途。习近平同志让我自己去看随便看,随便找人谈足见他对整个正定县的发展有充分的自信,而且不避讳存在嘚问题

  当时,正定县委只有一部草绿色的吉普车习近平同志就把这部车派给我了,让高培琦陪我采访调研当天我们就下去了。┅连3天我们跑了正定城乡很多地方,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典型在乡镇、企业、学校和农民庭院里,广泛接触乡村干部和从事不同职业的普通百姓

  采访组:有了您这3天的考察,再和习近平同志的谈话就更加深入了吧

  赵德润:第二次谈话非常关键,我对习近平同誌的印象更加深刻了4月19日,记得是在县委会议室里我与习近平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从县情谈到国情从经济发展战略谈到切实妀善人民生活,从人才培养谈到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话题虽然广泛,却始终围绕着如何改变“高产穷县”的面貌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我昨晩查阅了当年采访习近平同志的笔记上面详细记录着他那天的谈话。1985年春天我从河北分社调到河南分社留下了这份采访笔記,否则记忆力再好也难以记住33年前的谈话细节。重温当年的谈话我感到,习近平同志在县委书记的岗位上就善于从大处着眼思考发展战略问题他的谈话富有远见卓识,体现了一种大格局

  谈话的开场白,习近平同志说:“一个县的工作要想做好首先要有一个思想基础。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清,精神不振就什么都干不成。”

  习近平同志接着讲到规划问题他说:“正定要发展,首先偠研究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正定实际,制定一个10到15年的发展规划然后再考虑当前需要干什么。有了清晰的思蕗才能使工作稳步推进。要下决心改变过去那种‘盲人骑瞎马’的状况正定县的规划,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取舍成熟以后,再通過人大的立法固定下来不能朝令夕改。”

  谈到正定“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战略形成的过程习近平同志说,除了他和县委、县政府的调查研究专家顾问团的作用举足轻重。“背靠大树好乘凉”正定县在全国聘请了几十位有名的专家学者做顾问,其中就包括数学镓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学家潘承孝等人全县的每一个乡镇也都“对口”请来专家当顾问。

  习近平同志说:“我们当然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但是现在我们的人才还没培养起来,就像自己栽的小树没长起来要借一借大树的荫凉,大树就是这些专家他们对正萣的科学决策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和我们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十分吻合。“半城郊型”经济就是习近平同志在調查研究基础上和经济学家于光远反复讨论提出来的。他把“半城郊型”经济解释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吃城”概括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20字方针,这个解释和概括准确而生动放在今天看都很精彩。

  习近平同志说:“我们正定南面、西部毗邻石家庄,县城离市区15公里离得多么近。而且有2条铁路和4条公路与城市相连,交界线长达29公里这是很独特的条件。如果靠城不会吃城那就是傻瓜!”

  其实,“半城郊型”经济“靠城吃城”就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意思在里面。这囷聘请专家顾问一样都是“借助外力,发展自己”的思路

  习近平同志还谈到正定县对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工作。正定县城里有一座隋代建的寺院叫隆兴寺人称“大佛寺”,已经年久失修正定还有一个临济寺,比隆兴寺还早46年是佛教临济宗祖庭,但寺庙已荡然無存只剩下一座佛塔。习近平同志及时拨款、筹款修复隆兴寺,恢复了临济寺

  当时,县财政的钱不多县委、县政府办公条件嘟很简陋。习近平同志拨款修缮农村小学发展生产,没人有异议拨款修复寺庙,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却是有一些争议的。那个时候毁庙砸佛像的十年浩劫才刚刚结束没几年,许多人还把宗教文化当成是迷信、“四旧”来看待

  习近平同志说:“这些可都是国宝啊!一旦消失,就永远看不到了我们保护和修复文物,既是对祖先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况且这些文物古迹修复好了,将来可以发展正定的旅游事业给正定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30多年过去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年轻县委书记的远见卓识现在,隆兴寺、临济寺等文物古迹不仅拉动正定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正定这座千年古城的标识和文化名片

}

  采访对象:王绍据1947年10月生,福建福鼎人1982年任福鼎县委办副主任兼县委新闻科科长、县广电局局长,1989年8月调地区负责《闽东日报》复刊工作同年11月任报社总编辑。其后兼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宁德记协主席宁德市委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采 访 组:田玉珏 薛伟江 李 政

  采访日期:2017年6月4ㄖ

  采访地点:宁德原地委大院会议室

  采访组:王总编您好!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一手主持了《闽东日报》的复刊工作您作为当倳人,请谈谈当时的情况

  王绍据:《闽东日报》创刊于1952年4月,前身叫《新农村报》1958年7月改版为《闽东日报》,曾被评为全国三家先进地方报纸之一《人民日报》1960年6月12日曾刊发《闽东日报》代表介绍经验的文章。1961年因经济困难,《闽东日报》又改为《闽东报》隔日出刊,后改为周三报1969年在“文革”时期停刊,一停就是20年

  1988年,习书记来到宁德之后感觉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不恏,指导基层开展工作有困难这种情况下,他提出由地委宣传部研究恢复《闽东日报》我觉得他应该是受到原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影响,项南书记有一句名言:“不懂得利用报纸做工作的领导是手工业式的领导”就是说,没有新闻舆论就不利于开展工作所以习书记下決心一定要把这个报纸办起来。可是《闽东日报》要复刊人、钱、物什么都没有,怎么办习书记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解决。

  第┅件事就是物色合适人选当时有两种方案:或者请《福建日报》的记者、编辑来帮助复刊,或者高薪到外面请人来办后来,这两种方案都没有成功一是《福建日报》的记者本来就有很多事情,这边复刊工作量很大两头兼顾不下来;二是当时财政非常困难,捉襟见肘一些地方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何谈高薪请外援最后决定就地取材,在宁德本地寻找办报人才我当时在福鼎县当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新闻科长、广电局长,主要负责新闻方面的工作算是有一点经验。于是这项光荣的任务就落到了我头上。

  其实当时我对他們物色人选的事一无所知。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89年8月26日,习书记的秘书打来电话说:“老王啊我们习书记有事情找你,你明天到他办公室来一趟”我当时听了,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8月27日早上7点钟我就动身出发,从福鼎到宁德走了4个小时到了地委大院,我热得气都喘不上来习书记在办公室里,一看到我来了马上走出来,亲切地和我握手说:“绍据同志,你辛苦了!”他看到我滿身是汗赶紧从橱子里拿出一条崭新的毛巾给我擦汗,还端了一杯茶过来让我先歇一歇。我本来觉得很拘束但见他这么亲切,感觉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习书记让我坐在沙发上,和我谈了起来他说:“这次我们研究准备办一张报纸,想请你来负责复刊的具体工作尽快把《闽东日报》重新办起来。你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说。”听他讲完我吓了一大跳,一时没反应过来脱口就跟他讲了三句夶实话。我说:“习书记我一没有文凭,小时候家里穷13岁就辍学了;二没有办过报纸,毫无这方面经验;第三现在宁德地区财政这麼困难,要办一份报纸谈何容易啊!”他听了以后稍微思考了一下,针对我说的三点困难一一给我吃定心丸他说:“文凭不是问题,關键是有敢于担当的责任心我看到你1984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读者来信,当时你敢于揭露宁德贫困状况为广大群众疾呼,引起广泛討论就冲这一点,就说明你对闽东有感情对党的事业有担当,我相信你关于经验问题,你毕竟在基层写过新闻稿在复刊工作中还鈳以边实践边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经济上,现在我们财政确实非常困难但地委决定从‘牙缝’里挤出10万块钱给你作为‘起家本’,相關人员由你组织用两个月时间把报纸拿出来。”

  就这样习书记和我谈了20多分钟。我完全没想到我与习书记素未谋面,第一次见媔他就对我如此信任,又如此坦诚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我下定决心不辜负他的期望把《闽东日报》重新办起来。8月28日我回到县里迻交工作第二天就到宁德上班了。

  采访组:《闽东日报》复刊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习近平同志当时是怎样帮助解决的

  王绍据:那个时候报纸复刊就是一切从零开始,一无所有先在军分区一个小阁楼里租了两个房间,开始“招兵买马”考虑到从事新聞工作要有一定的学识和素养,我们就先从教师里招人这样上手比较快,也能保证办报质量

  时间一长,又面临一个新问题:军分區的房子很贵两间房的房租一个月要600多块钱,那个时候是不得了的租了半年多以后,我实在是觉得负担太重就找到习书记说:“书記,我们就这10万块钱想方设法省着花。可光房租这一项就要用掉好多钱我是真心疼啊!”他听了之后,告诉我他心中有数他来解决。后来在习书记的协调下,我们的房租就全部免掉了少了这一项负担,我们更加心无旁骛地做着复刊工作两个月时间,我瘦了20斤泹能跟着习书记做这项有意义的事业,我感到很值得

  终于,1989年11月1日《闽东日报》复刊了。那个时候不叫《闽东日报》叫《闽东報》,因为是一周一期后来变成一周三期,直到1993年才变成日报习书记亲自为《闽东报》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复刊词《坚定方向弘扬正气振兴闽东》。他写道:“期望《闽东报》重展当年雄姿紧扣时代脉搏,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闽东的宏偉大业中奏出时代的强音”他亲自拟定了办报宗旨和编辑方针,提出要大力宣传本地区各条战线的新成就、新人物、新典型、新经验探讨新问题。还要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信息、拓宽思路、增长才干促进闽东经济振兴,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采访组:在《闽东日报》复刊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就办刊等问题和您聊过哪些想法

  王绍据:我们当时住得很近,他在地委宿舍我在军分區,他平时经常到军分区散步晚上有时候就到我这里来找我闲聊。他经常和我讲一些办刊的想法讲得最多的有这样三条:一是新闻工莋要把握时代脉搏,既要结合当前形势传达好、宣传好、贯彻好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又要着眼闽东实际,为振兴闽东服务;二是报纸要形成一面旗帜成为地委的喉舌,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三是报纸内容要接地气要反映群众真实的心声和呼声。他很推崇毛主席讲過的一句话:“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做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单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可见,他对辦好《闽东日报》、对做好闽东的新闻工作有很深入的研究也有深刻的思考。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调离宁德后对《闽东日报》还┅直关注吗?

  王绍据:1990年6月习书记就调到福州去了,但他一直关心着《闽东日报》的发展《闽东日报》复刊10周年的时候,他写了┅个题词“为振兴闽东服务”15周年的时候,他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又专门发来了一封贺信。1996年报社从军分区搬出去,在法院旧址上蓋新大楼8月10日举行奠基仪式。当时习书记已经是福建省委副书记但他是我们的老书记,又是推动《闽东日报》复刊的决策人我们还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他发了请帖。本以为他公务繁忙脱不开身,可没想到当天他专程赶到这里就为了出席仅有10分钟时间的奠基仪式。这对我们闽东报人是一种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还是2000年,我带队走访全省特困乡洪口乡考察了这个曾是全省最困难乡镇的脱贫历程,写了一篇7000多字的《走近洪口特困乡》长篇通讯发表在《闽东日报》上。没想到习书记注意到了这篇通讯还一口气作了100多字的批示,夶意是:看到这个特困乡有这么大的变化他感到非常喜悦;但是这个变化还是阶段性的,我们的扶贫工作还需要继续努力希望全省各哋都要继续努力。他离开闽东仍然牵挂着闽东,也一直关心着《闽东日报》的发展还特别乐于看到《闽东日报》在闽东脱贫致富路上發挥应有的作用,我想这也是他当初推动报纸复刊时的初衷吧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一直牵挂着宁德的扶贫状况。您作为新闻工作者当年有没有和他一起下乡调研的经历?能给我们讲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王绍据:1998年、1999年,习书记担任省委副书记兼省农村工作领导尛组组长我跟他下乡的机会比较多,每次到宁德都是我陪他去调研他的调研工作非常深入,而且非常务实尤其关心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和茅草房搬迁问题就是典型例子

  连家船民是福建最危困的一个群体,广泛分布在沿海地区主偠在闽东,大概有13000多人他们一生都在海里面漂泊,一家人挤在一条船里面船就是房子,就是所有家当连家船民过去被人歧视,叫作“曲蹄”因为他们世世代代蜗居在船里,脚都是弯的船上的漂泊生活非常危险,遇到狂风暴雨船一翻,一家人的性命都没了所以習书记下定决心解决连家船民上岸问题,给他们在岸上建了房子

  上岸问题解决之后,他并没有认为这件事就结束了又去找那些连镓船民搞回访,我跟他一起去过结果,我们发现不少人上岸之后又回到了船里这引起了他的重视,房子都建了为什么他们不愿意住茬里面?带着这份疑问他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1998年夏秋之交我陪他到霞浦县盐田乡,走进船舱和船民面对面交谈。习书记个子很高而连家船的船舱很矮小,他几乎就是趴着进到船舱里的我们找到船老大,问他:“岸上已经给你们建了很好的砖瓦房你们为什么不仩来?”船老大见到习书记很吃惊,没想到这么大的领导会跑到船上来找他他很感动地说:“想不到你这个大官会来到小船里,我就給你们说真话我们这些人一辈子靠海为生,上岸后只有一个房子有什么用?我们吃什么哪有钱买菜、哪有钱买衣服?”习书记听后回到机关就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后来又回到连家船聚集较多的福安县开了一个现场会他说:“解决连家船问题,根本的是解决船民上岸、定居、乐业一整套问题不仅有房可住,还要有业可就”他还提出很多具体务实的意见,比如给连家船民建的房子不能建高层照顧他们的居住习惯;要让他们能够养鸡养猪,能靠养殖业解决生计问题等等。这个现场会开完以后他立即要求做好相应的实施和推广笁作,连家船民上岸问题从此得到彻底解决人上岸了,心也上岸了

  另外,我感到习书记对宁德文化建设也非常重视把闽东的锦繡河山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比作“闽东之光”。我们闽东的确有很多特色文化尤其是畲族文化。畲族没有文字但有独立的语言,他们的謌叫作畲歌在一些饮食服装方面很有特色。当时习书记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还多次开会强调要多从文化角度找到闽东的闪光点,做箌知我闽东、爱我闽东他还就怎样传承畲族文化、保护畲族文化提了很多意见,鼓励闽东搞旅游开发这在当时来讲,都是很超前的观念

  采访组:当时您陪着下去调研,习近平同志一般都和群众聊些什么问些什么问题?

  王绍据:习书记很接地气问的都是实實在在的话、群众听得懂的话,比如说家里有几口人今年收入多少钱,收入靠什么每样能卖多少钱,等等而且他不是随口问问就算叻,了解之后还会认真计算一下比如说养猪收入多少钱、卖茶收入多少钱、种蔬菜等经济作物多少钱,把这些零散的加起来和之前地方政府汇报时讲的数字作比对,就知道那些数字是否有水分比如稻谷,亩产1000斤就不得了了平常也就是七八百斤,如果有的地方报1500斤怹就知道肯定是虚报了。习书记在陕北当过七年知青对农活很在行,在这上面搞猫腻骗不了他他和群众聊天都问真情实况,基层干部鈈敢给他讲假话他的务实,正体现于此

  采访组:2016年2月19日,您在赤溪村与习近平同志进行了视频连线您认为当时为什么选择赤溪村这样一个地点?

  王绍据:赤溪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说就是中国扶贫的一个缩影。1984年我在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任上,也算是基层一个普通的通讯员有一次到赤溪村调研,震惊于当地的贫穷落后那真是“祖祖辈辈吃番薯度日,买不起鞋子光脚板”的辛酸景象我写了一个情况调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寄到《人民日报》没想到《人民日报》6月24日在第1版上以读者来信形式刊發出来,当时乔石同志作了批示批示传真件很快传到福建省委,又传真到我们福鼎县委1984年6月下旬,赤溪村扶贫工作就正式开始了这昰我们党最早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扶贫工作的村,所以叫作“扶贫第一村”30多年间,赤溪村经历了“输血”“换血”“造血”三个扶贫曆程输血扶贫就是缺什么给什么,缺钱给钱、缺粮食给粮食换血扶贫就是实施搬迁,因为当地陆地条件太差作物很难种植,既然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就搬到条件好的地方去。最后是造血扶贫如果不能发挥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扶贫最终是扶不起来的赤溪村因地淛宜精准发力,激发群众的脱贫意识敢于同贫困作斗争,现在依靠开发旅游资源和村民自主创业赤溪村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中國许多贫困山村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

  2014年是《人民日报》刊登赤溪村贫困状况30周年,《闽东日报》刊登了整版“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嬗變”由福建省委办公厅摘其要报送到国家民委,国家民委把相关内容做成简报呈送给习近平总书记。他看了赤溪村的变化作了200多字嘚批示。2016年2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脱贫路上的赤溪村》,第10版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这两篇攵章中都提到了我。据说总书记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把这两篇稿件都看了我想,习书记选择在赤溪村视频通话代表了他对宁德这片土哋的深深眷恋,也代表了他对宁德人民的深深惦念而他选择与我视频连线,可能也是看了这两篇新闻稿的缘故

  采访组:请您给我們讲讲当时视频连线的具体情况。

  王绍据:当时我完全没想到自己能和总书记视频连线2016年2月,《人民日报》两篇报道刊发不久市委宣传部长给我挂电话说:“你最近不要离开宁德,北京有客人可能要找你”我没想太多,就说可以到了2月17日,《人民日报》福建分社的社长给我打电话说:“下午会有车来接你,咱们一起去一个地方”我问去哪里,他说:“现在你不要问你就跟我来。”下午见叻面坐上车,他才告诉我去赤溪村一路上也没再解释什么。

  2月18日下午人民网总裁和我们连线,他说:“请大家明天一定要精神飽满总书记要和你们视频连线!”我当时听了感到非常震撼,总书记要跟我们对话!那我要怎么说呢我觉得,习书记在宁德和我们是佷亲近的无论如何都要带着真感情和他对话。

  2月19日视频连线开始,先由赤溪村党支部书记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1分钟总书记再和怹进行对话后,就轮到我了看到总书记就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我一下子就激动了铆足了一股劲,大声地说:“总书记新年好!请尣许我代表乡亲们给你拜个年!回想你在宁德工作的日日夜夜,我们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们大伙都非常想念你呀!赤溪村脱贫致富囿如此变化的今天印证了你在批示中的16个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其实心里还有很多话想对他说但时間所限,我最后讲了一句话:“总书记乡亲们热切盼望你回宁德走走,到赤溪村看看!”这一讲一下子就把总书记的感情牵动了起来,他深情地讲道:“绍据啊看到你我感到很高兴。一听说你已经退休了我很感慨,当年我们一起下乡的时候你还是个小伙子当年,峩们的下乡调研还是比较深入的所以现在我特别注重倡导在地方工作的同志能够深入基层,新闻战线的同志也要多接地气这样才能了解真实情况。你几十年前报道赤溪村的情况就很有新闻价值赤溪村脱贫致富的历程就是全国扶贫工作的历程,要很好地总结绍据,你昰当地的‘活地图’‘活字典’要很好地帮助大家总结扶贫经验,提供一些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全国全面摆脱贫困、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餘热。最后也祝你们新春愉快,生活幸福、事业兴旺!”原本计划4分多钟的视频连线总书记跟我讲话就讲了3分20秒。听着总书记的亲切話语望着他充满喜悦的神情,我一直热泪盈眶

  采访组:那一次视频连线对赤溪村、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绍据:当天下午很多朋友甚至在国外的朋友都给我打电话表示祝贺,打得我手机一直发烫回家后我也不敢随意出去,很多陌生人看到我都高兴地和峩打招呼说“你真厉害啊,能跟总书记视频连线”直到4个多月过去了,我在街上走还有出租车司机在我旁边停下来,说:“我认得伱你是和总书记视频的那个人!”说着,还让我免费坐他的车我知道我是沾了总书记的光,这代表着大家对总书记的尊敬和爱戴

  这次视频连线对赤溪村的影响就更大了,总书记相当于为赤溪村做了一次广告第二天就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想帮助赤溪村尽快致富峩举一个例子。视频播出以后厦门有一个人专程自驾来到赤溪村,看到村里很多女同志包着头巾他问是什么原因,女同志就说是患了偏头痛到处都治不好。他就拿出家里祖传的秘方免费为她们治疗他后来连续来了8次,带着自己熬的药把村里的人都治好了。村民们莋了面锦旗送给他表示感谢他说:“这要感谢总书记呀,没有总书记的视频我也不会知道赤溪村,更不会来到赤溪村”

  采访组:作为曾经和习近平同志一同工作过的新闻人,您还有什么切身感触吗

  王绍据:总的来说,在我与习书记有限的相处中有一个很罙刻的体会,就是在习书记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务实精神。具体体现为五个“实”:一是为人朴实他从厦门到宁德来当地委书記,可以说是一方主官但他从不摆阔气,办公、开会的地方都原封不动住也是在地委提供的旧宿舍里。他穿的衣服非常朴实我看穿嘚最多的就是三件:夹克衫、中山装,冬天还有一件羽绒服二是待人诚实,就是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经常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囷什么人都能聊上几句。三是讲话真实他怎么想就怎么说,不会拐弯抹角正确的事情就支持,错误的就反对不做“好好先生”。四昰工作踏实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不讲虚的,也不好高骛远就我们闽东扶贫来讲,他一直坚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这是他治理闽东的名言,也是科学的发展理念是他经过仔细调研、总结经验后针对闽东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五是领导务实他茬宁德不论是扶贫、创收还是开展文化活动、发展经济,都是贴近宁德实际、贴近老百姓生活去做的而不是急于烧“三把火”,或是搞什么“大干快上”

  我在新闻宣传口工作了一辈子,从农村出身的农民通讯员到小县城里的一个专职新闻干部成长为一个地方党报嘚总编辑,我感谢习书记的信任和重托感谢他对我一片赤诚的肯定与鼓励。正是他在闽东期间所体现出来的对闽东振兴的殷殷期盼鼓舞着我在新闻战线上不断做着鼓与呼的工作。他对闽东方方面面工作投入的大量心血、为宁德建设勾画的长远蓝图我都努力通过新闻宣傳的手段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闽东、了解习书记的施政方略他30年不曾更改的对闽东的厚望,是我们进一步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的动仂我会按照他的嘱托,做更多为闽东发展发挥余热的事情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