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流氓团全部成员员消费合计是什么

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
日 16:49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2007年4期
作者:李春玲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春玲,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李春玲(1963-),女,云南昆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文章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资料,采用家庭耐用品指数估计方法,构画了当前中国社会消费分层的基本形态,并对城市和乡村的消费分层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当前中国消费分层形态显现出阶梯状的金字塔结构。同时,文章还比较了不同阶层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的异同。  【关 键 词】消费分层/消费偏好/社会阶层  传统的社会分层研究最为关注的是经济分层(如收入、财富)和工作领域中的区分(如职业、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等),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分层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把消费分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和文化消费品日益丰富,人们花费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消费观念、消费实践和消费方式在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人们投入工作方面的时间相对缩短,工作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从而,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位置不再完全取决于人们在工作场所中的身份状态,个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人对他的看法,因而,消费也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分层位置的重要因素,或者说,消费也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  作为社会分层的相对独立的一个维度,消费分层有其特殊而复杂的测量指标,它不仅需要测量消费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区分出不同的消费取向、消费模式和消费品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别的生活方式,而这些测量指标常常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要确定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指标,对全体中国人进行消费分层,是有一定难度的。中国作为一个消费社会还没有成熟,分层消费文化还未形成,只是在少数几个超大城市中,消费分层现象开始出现,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大众性的或从众性的消费仍是主流。同时,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模式的地区差异也很大,不同地区的部分消费品价格有差异,需求物品的种类、规格和品牌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给我们确定消费分层指标增加了难度。通过对各类指标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各个地区的人们,对有一类物品的消费,价值判断较为一致,那就是现代家用电器。这类物品地区价格差异不大,人们改善生活条件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购买这类物品,而且,使用现代家用电器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家庭拥有现代家用电器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家庭成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同时它也能体现出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差异。我们根据各个家庭拥有家用电器和耐用品数量,计算出一个家庭耐用品指数,并采用这一指数作为当前中国社会消费分层的指标。本文采用数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此数据的样本数为6193。  一、家庭耐用品指数与消费分层  本研究基于14种家庭耐用品的拥有量来计算家庭耐用品指数,14种家庭耐用品被区分为四类,给予不同的分值。第一类包括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这是当前中国人认为的现代家庭生活所必须的、最起码的三大件家用电器,这三大件代表了最初级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二类包括电话、手机、组合音响、影碟机、空调机和微波炉,这几类家用电器代表了一种更丰富和更全面的现代生活方式,同时拥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物品的家庭实现了基本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三类包括电脑、摄像机、钢琴和摩托车,这几件物品的价格明显比第一类和第二类高,它们代表了更高档次的现代生活方式;第四类是家用轿车,家用轿车比第三类物品更昂贵,它代表了最高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家庭耐用品指数的计分方法是:拥有一件第一类或第二类物品为1分,拥有一件第三类物品为4分,拥有一件第四类物品(家用轿车)为12分。表1列出了16~70岁人口的家庭耐用品指数的得分情况以及各类得分所代表的消费水平。  表1 家庭耐用品指数得分分组  &&&&&&&&&&&&&&&&&&&&&&&&&& 得分   所占比  所占比  所占比  &&&&& 消费水平       分组  例(%) 例(%) 例(%)  &&&&&&&&&&&&&&&&&&&&&&&&&&&&&&&&&& (全国) (城镇) (农村)  极低消费水平的生活方式   0分    19.3    5.3   28.9  &&&&&&&&&&&&&&&&&&&&&&&&& 1~2分   21.6   14.1   26.6  低消费水平的生活方式   3~5分   23.5   29.3   19.5  中等消费水平的生活方式  6~10分  22.9   29.6   18.4  较高消费水平的生活方式  11~19分  10.5   18.1    5.3  高消费的生活方式    20分及以上  2.2    3.6    1.3  &&&&&&&&&&&&&&&&&&&&&&&&&&&总计   100.0   100.0   100.0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大约2/5的人的家庭耐用品指数得分低于3分,这些人的家庭基本上不具备基本的现代生活用品(三大件——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略超过1/5的人得分在3~5分之间,他们的家庭拥有了现代生活的基础家用设备,即拥有三大件(第一类物品)但没有或只拥有一两件更高层的家庭电器或耐用品(第二类物品);略超过1/5的人得分在6~10分之间,这些人的家庭实现了中等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在满足了现代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舒适和娱乐,我们可以把这类家庭称之为小康之家,它们不仅拥有三大件第一类物品,而且还拥有3件或更多的第二类物品,但通常不拥有第三类物品;大约1/10的人得分在11~19分之间,他们的家庭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不仅拥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物品,而且,通常还拥有一件或更多件第三类物品,这些家庭可以称之为富裕家庭或较高消费家庭;极个别的人得分在20分以上,他们中大部分人拥有家用轿车,这些家庭算是高消费家庭。  根据家庭耐用品指数这一指标,我们可以构画出当前中国社会消费分层的基本形态。我们把家庭耐用品指数得分为0~2分的人归类为消费分层的下层,3~5分归类为消费分层的中下层,6~10分归类为消费分层的中层,11~19分归类为消费分层的中上层,19分以上为消费分层的上层。图1显示出了当前中国消费分层的情况。很明显,当前中国的消费分层基本上呈现出阶梯状的金字塔结构,底部十分宽大,往上阶梯状缩减,顶部细小。  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异很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不同。图2比较了城镇和乡村的消费分层比例分布和基本形态。城镇的消费分层形态基本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状,大约3/4的人都位于中上层、中层和中下层,这表明,在城镇社会,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消费中产人群。农村的消费分层形态与城镇完全不同,其消费分层的比例分布呈现出一个底部很大、顶端尖细的金字塔。超过半数的人处于消费分层的下层,中层和中下层各占约1/10,而中上层和上层的比例极小。  二、社会阶层在消费分层中的比例分布  表2和表3列出了十个社会阶层在消费分层中的比例分布。总体上来看,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在消费分层中的位置分布有一定的倾向性,优势地位阶层的成员更可能进入消费分层的中、上层,而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的成员更可能落入消费分层的下层。最可能进入消费上层的人是私营企业主,大约1/4的私营企业主位于消费上层,另外1/3位于消费的中上层,还有1/4位于中层,落入中下层和下层的私营企业主极少。经理人员成为消费上层的可能性仅次于私营企业主,但他们进入上层的几率远低于私营企业主,只有不到1/10的经理人员进入了消费上层,大多数经理人员位于消费分层的中上层和中层,还有接近1/5的经理人员位于中下层,落入下层的经理人员很少。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3个阶层的成员在消费分层中的比例分布比较类似,这3个阶层的成员大约80%都位于中上层、中层和中下层,他们进入消费上层的可能性不太高,但有相当比例落入消费下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4个阶层的成员在消费分层中的比例分布也较类似。这4个阶层的成员超过80%都位于消费分层的中层、中下层和下层,另外约1/10进入了中上层,进入上层的比例极低。在消费分层中,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成员最可能落入底层,64.9%的农业劳动者都位于消费分层的下层,另外大约3/10的农业劳动者位于中下层和中层,他们进入消费分层的中上层和上层的比例极低。  表2 十个社会阶层在消费分层中的分布(单位:%)  &&&&&&&&&&&&&&&&&&&&&& 上层  中上层  中层  中下层  下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2.2   2.8   1.8   1.2   0.4  经理人员        6.6   4.3   2.8   1.3   0.2  私营企业主       12.4   3.4   1.1   0.3   0.2  专业技术人员      10.2   13.3   5.1   4.8   1.7  办事人员        18.2   16.9   11.5   9.2   1.6  个体工商户       13.1   14.3   16.6   13.2   5.6  商业服务业员工     8.8   12.5   14.0   13.8   7.1  产业工人        11.7   12.8   16.5   17.9   11.7  农业劳动者       13.1   15.7   25.1   31.4   68.0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3.7   4.0   5.5   6.9   3.5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表3 十个社会阶层成员处于各消费层中的比例(单位:%)  &&&&&&&&&&&&&&&&&&&& 上层 中上层 中层 中下层 下层 合计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4.2  25.0  34.7  23.6  12.5 100  经理人员       8.8  27.5  39.2  18.6  5.9 100  私营企业主      26.6  34.4  25.0  7.8  6.2 100  专业技术人员     4.9  30.2  25.3  24.2  15.4 100  办事人员       5.3  23.3  34.5  28.3  8.6 100  个体工商户      2.7  13.7  34.6  28.1  20.9 100  商业服务业员工    1.8  12.1  29.6  29.9  26.6 100  产业工人       1.8  9.3  26.4  29.3  33.2 100  农业劳动者      0.7  3.8  13.4  17.2  64.9 100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1.7  8.7  26.3  33.7  29.6 100  上述数据所显示的各阶层在消费分层中的位置分布,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各阶层在消费水平方面的同质化程度各有不同。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在消费水平方面的同质化最高,私营企业主一般都处于较高消费水平,农业劳动者则大多处于较低消费水平。经理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阶层内部消费水平的同质性,经理人员大多处于中间层次的消费水平,另外4个阶层则基本上处于中下消费层次。余下3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表现出的阶层内部消费水平的同质化程度较低,这3个阶层的成员分散性地分布于消费分层的各个等级,其阶层成员既有人位于消费分层的上层和中上层,又有人处于消费分层的中下层和下层。导致阶层内部消费水平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地区差异、行业部门差异和单位差异等因素。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地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文化有所不同,这对上述3个阶层的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的收入较高,也较易于受高消费文化的影响,而在不发达地区和中小城镇,这3个阶层的人的收入水平一般都低于发达地区的同阶层成员,同时,现代生活方式和高消费文化在这些地区传播得也不够广泛。行业和部门因素也会对这3个阶层成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二、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与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在农村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单位经济效益的好坏也影响了其职员的消费水平。在高经济效益的行业和单位,一般文职人员都受到高消费文化的影响并有条件去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而效益不好的单位的职工,只能维持中低水平的消费。地区差异、行业部门差异和单位差异对各个社会阶层内部的消费水平差异都有影响,但是,上述3个因素对这3个阶层的消费水平产生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其他阶层的影响较小。比如私营企业主,不论在什么地区和什么行业,他们通常都有较高收入和较高消费水平;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论他们在什么地区,总是处于低收入和低消费水平状态。  观察各个社会阶层在消费分层中的比例分布,我们还发现现阶段中国消费分层的一个特点,即:并不是只有白领阶层才能位居消费的较高层次,实际上,在上层和中上层中,蓝领阶层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表2的数据显示,消费分层的上层,白领和蓝领各占一半,5个白领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成员在消费上层中占49.6%,3个蓝领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两个以蓝领为主的阶层(个体工商户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在消费上层中占50.4%。在消费分层的中上层中,白领阶层所占比例为37.3%,而蓝领或以蓝领为主的阶层所占比例为62.7%。也就是说,在消费分层的上层和中上层,蓝领阶层成员的人数超过了白领阶层人数。这一点与西方社会的消费分层十分不同,在当今的西方社会,消费分层的中、上层主要由白领阶层——即所谓的现代中产阶级——构成。中国消费分层的这一特征,是由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比例结构所导致的。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蓝领阶层和半蓝领阶层所占比例很大,而白领阶层所占比例较小。16~70岁人口中的83.5%都属于蓝领和半蓝领阶层,只有16.5%的人属于白领阶层。这种比例构成导致了中、上层消费群体的人员构成以蓝领阶层居多,尽管普通的工人和农民进入消费分层上层的几率很低,但由于工人和农民的人员规模庞大,消费分层上层中约1/3是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另一个原因也导致了蓝领阶层在消费中、上层中的高比例。在过去的20多年里,有相当一部分蓝领阶层成员保持着较好的经济生活条件,曾经一度他们的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比如,个体工商户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上半期属于高收入群体;农业劳动者在1980年代收入增长也比较快,至今一部分集体产业(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的农民还保持较高收入;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工人的收入也有明显增长,一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国营企业职工一直保持着较高收入。由于家庭耐用品指数不仅反映当前的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它同时也反映一段时期以来家庭经济的稳定和富裕程度,因此,在以往数年中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并有节余的家庭,家庭耐用品指数较高,由此,部分蓝领阶层的成员就有条件进入消费上层。不过,近年来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的收入差异不断扩大,这种差异将越来越多地反映在消费领域,从而,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的消费水平差异也将越来越大,蓝领阶层成员进入消费中、上层的比例也会随之下降。  三、社会阶层消费行为偏好  社会阶层的消费差异不仅表现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各方面消费行为的选择上,即消费的偏好。在现代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和消费物品的种类(品牌),成为身份和价值的象征符号。各个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成员,发展出一些特殊的消费行为模式和消费价值取向,以表明其身份和地位,并强化群体内部的认同和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与此同时,在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的中产阶层,以其特殊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品味,创造出中产阶层消费文化,并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他社会阶层则试图追随和模仿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因而,在现代消费社会,社会阶层的消费偏好差异是消费分层的最重要的表现。目前的中国社会还未发展成为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阶层分化还未普遍化。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未能显示出消费偏好的阶层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同一个社会阶层的消费模式的同质性较差。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消费偏好的阶层分化现象并不突出,但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各社会阶层已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消费行为模式。表4、表5的数据就显示出深圳市各个社会阶层在服装、饮食和休闲等方面的消费偏好差异。  表4 各阶层成员购买服装和上餐馆的场所  (单位:%)  &&&&&&&&&&&&&&&&&&&&&&&&&&&&&&&&&&&&& 买衣服常去的场所               最常去的餐厅类型  &&& 十大阶层  &&&&&&&&&&&&&&&&&&&&&品牌专卖店 一般时装店 大型商场 街边便宜服装 小餐馆大排档 连锁快餐店 中档餐厅 高档餐厅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21.6    32.4    51.4     8.1     11.4     8.6    77.1    2.9  经理人员        41.2    23.7    76.3     6.1      7.1     23.8    61.9    7.1  私营企业主       50.0    33.3    57.1     0.0      8.0     16.0    48.0   28.0  专业技术人员      36.8    33.3    51.7     2.3     15.8     31.6    49.5    3.2  办事人员        41.1    44.6    49.6     5.7     14.0     36.4    44.6    4.9  个体工商户       29.4    64.3    32.1    18.0     37.5     35.4    27.1    0.0  商业服务业员工     26.5    45.8    52.4    12.8     34.5     32.2    33.3    0.0  产业工人        10.3    56.2    61.4    17.5     43.7     28.2    28.2    0.0  农业劳动者        —     —     —     —      —      —     —     —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     —     —     —      —      —     —     —  注:“中档餐厅”是指每次人均消费为50~100元,“高档餐厅”是指每次人均消费为100元以上。  表5 十个阶层成员的休闲安排  (单位:%)  &&&&&&&&&&&&&&&&&&&&&&&&&&&&&&&&&&&&&&&&&&&&&&&&休闲时间常去的场所  十大阶层  &&&&&&&&&&&&&&&&&&&&& 呆在家里 影剧院 歌舞厅 酒吧 咖啡厅 游乐场 卡拉OK 桑拿 足浴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81.1   8.1   0.0  0.0  2.7   2.7   2.7  2.7 10.8  经理人员        85.7   5.9   5.9  2.9  16.7   0.0   8.8  2.9 21.6  私营企业主       77.3   11.1  11.1  10.5  10.5   5.6  21.1  27.8 11.1  专业技术人员      84.8   7.1   6.9  15.1  12.6   3.5  10.5  0.0  3.5  办事人员        83.1   14.8   9.3  20.7  10.2   5.5  14.3  3.7  9.3  个体工商户       77.6   14.0   4.1  12.5  4.2   2.1  18.0  4.3 10.4  商业服务业员工     75.0   6.5  14.8  14.6  8.6   1.3   6.4  0.0  6.3  产业工人        80.9   6.4   5.3  5.3  4.3   0.0   7.4  1.1  3.2  农业劳动者        —    —    —   —   —   —   —   —  —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    —    —   —   —   —   —   —  —  (一)服装消费  表4列出各社会阶层购买服装常去的场所。常去服装专卖店购买服装,代表高消费和追求名牌的消费倾向,穿着名牌是身份的象征和品味的体现。常去一般时装店和大型商场购买服装代表中档消费和大众性消费倾向。常去街边购买便宜服装则代表低档消费和经济实用性消费倾向。私营企业主常去服装专卖店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经理人员和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也较高。与上述这几个白领阶层相比,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去专卖店购买服装的比例明显较低。因而,相比较而言,领导干部对名牌服装的追求倾向较弱,衣着服装更为保守和传统,这可能是由于官场的政治价值标准不鼓励干部高消费和穿着名牌。另外,领导干部的身份象征主要并不依赖于衣着打扮,他们是以其职务权力来体现其价值和地位的。与之相反,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员的地位象征更依赖于外表装扮,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更是如此,他们需要通过名牌服装及其他炫耀消费行为来证明自身价值。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是现代中产阶层的主体部分,他们也表现出对名牌服装一定程度的渴求,品牌服装代表了他们的消费品味,同时也表明了他们的白领身份,品牌服装是他们所追求的“小资情调”或“小资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工商户和商业服务业员工常去服装专卖店的比例明显比白领阶层低,这两个阶层的成员经常生活于商业活动领域,出于工作和经营活动需要,他们要注重衣着打扮。去服装专卖店比例最低的是产业工人。各个阶层成员都有相当大的比例常去“一般时装店”和“大型商场”购买服装,总体来看,这两类场所仍是人们购买服装的主要场所,尽管各阶层对这两类场所的偏好有些不同。对“街边便宜服装”的选择体现出明显的阶层差异。高消费的私营企业主是绝不会到街边购买便宜服装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极少,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办事人员的这一比例也极低。很显然,对于白领阶层的成员来说,购买街边便宜服装有失身份。而个体工商户和产业工人则大约有1/5的人常去购买街边便宜服装,商业服务业员工的这一比例明显高于白领阶层,但同时又明显低于个体工商户和产业工人。  (二)外出饮食消费  中国人历来就注重饮食及饮食消费,对中国人来说,外出就餐还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因此,就餐场所的选择也是身份和形象的体现,不同阶层对各类餐厅的偏好程度,显现出消费分层现象。表4列出了各阶层成员常去各类餐厅的比例。  私营企业主常去高档餐厅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阶层,在高档餐厅请客吃饭是私营企业主炫耀消费的一种形式。其他各阶层常去高档餐厅的比例都很低。中档餐厅是多数白领阶层成员的最佳选择,对他们来说,中档餐厅的价格可以接受,同时又不失身份。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常去中档餐厅的比例差不多。3个蓝领半蓝领阶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的成员常光顾中档餐厅的比例比白领阶层低得多。  连锁快餐店方便快捷、整洁干净、经济实惠,不论是白领阶层成员和蓝领阶层成员都能接受它。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等都大约有1/3经常光顾快餐店。不过,具有管理者身份的人似乎不太愿意去快餐店就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光顾快餐店的比例最低。小餐馆大排档的特点是价格低廉,它往往与体力劳动者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蓝领半蓝领阶层光顾小餐馆大排档的比例远远高于白领阶层。  (三)休闲时间安排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休闲娱乐时间相对延长。消费社会发展了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它们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渡过休闲时间,或者休闲时间做什么事,体现出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不同的经济条件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休闲时间的安排也有所不同,这也是消费分层的一个方面。表5数据显示,各个阶层的人选择休闲时间“呆在家里”的比例都很高,这说明,绝大多数中国人——不论其社会经济条件和阶层地位——仍维持传统的休闲生活方式。由于大多数人是在家里渡过休闲时间,因此,各个阶层的人选择表5所列各类娱乐场所的比例都比较低,从而分层娱乐消费模式并不明显。尽管如此,某些阶层还是表现出休闲娱乐消费的特殊偏好,最为典型的是私营企业主。他们选择“桑拿”、“卡拉OK”的比例是最高的。很显然,这一阶层所偏好的娱乐场所带有某种情色和世俗风格,这与私营企业主的其他炫耀及纵欲消费行为相一致。总体而言,在10个阶层中,私营企业主的休闲娱乐生活最丰富,他们前往休闲娱乐场所的频率最高。经理人员一般工作节奏较快,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他们想在休闲时间缓解心理和生理压力,因而对身体保健性休闲活动较感兴趣——如“足浴”。另外,经理人员选择“咖啡厅”的比例也最高,专业技术人员选择“咖啡厅”的比例仅次于经理人员。“咖啡厅”是具有某种文化品味的休闲社交消费场所,它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  办事人员的休闲娱乐消费界于典型的白领消费模式与蓝领消费模式之间,或者说,界于文化品味与世俗风情之间。办事人员选择常去“酒吧”、“影剧院”的比例是最高的。同时,他们常去“卡拉OK”和“咖啡厅”的比例也比较高。总体而言,办事人员阶层是比较热衷于各类休闲娱乐消费的,他们的休闲娱乐生活相对比较丰富。个体工商户最喜欢去“卡拉OK”,同时,他们选择“影剧院”、“酒吧”和“足浴”的比例也较高。个体工商户的休闲娱乐方式通常是追随和模仿私营企业主的消费潮流。在10个阶层中,光顾各类娱乐场所比例最低的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与产业工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阶层的成员基本上没有休闲娱乐消费生活。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几乎不去“歌舞厅”和“酒吧”,常去“咖啡厅”、“游乐场”、“卡拉OK”和“桑拿”的比例不到3%。实际上,许多领导干部的休闲娱乐时间很少,他们的休闲娱乐通常是公务性的休闲娱乐,是利用工作之便(如开会、考查、巡视、工作联络及接待安排等),花费公款所安排的休闲娱乐。产业工人的休闲娱乐受制于其经济条件,他们不太可能常去需要花钱的娱乐场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各类人群的几种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私营企业主的奢侈纵欲型休闲娱乐生活;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公务型休闲娱乐生活;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的文化品味型休闲娱乐生活,他们所追求的这种休闲娱乐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正在形成中的中国中产阶层的主流休闲娱乐方式,同时也是白领阶层的典型休闲娱乐模式——通常所说的“小资情调”;而蓝领半蓝领阶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产业工人)的典型休闲娱乐模式则是一种世俗平民化休闲娱乐生活。  四、结论  本文以家庭耐用品指数为消费分层的标准,构画了当前中国消费分层的基本形态,并描述了各社会阶层在消费分层中的位置。由于存在着庞大的、低消费水平的农村人口,当前中国消费分层形态显现出阶梯状的金字塔结构,不过,在城镇地区,消费分层已展现出菱形或纺锤形状,即存在着较庞大的消费中间层,而农村地区则是典型的消费金字塔结构。同时,各个阶层的成员在消费分层中的位置较为离散,阶层成员内部消费水平的同质化程度较低。只有少数阶层体现出消费水平的一致性,比如,私营企业主多处于消费分层的上层,农业劳动者多处于消费分层的下层。而其他阶层的消费水平的一致性则较低,其成员分布于消费分层的各个层次。这表明,目前消费领域的阶层分化现象还不是十分突出,或者说,阶层地位并不是决定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的最关键性因素。当然,阶层地位与消费水平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阶层地位较高的人更可能处于消费分层的上层,而阶层地位较低的人更可能位于消费分层的下层。不过,在大城市中,阶层化的消费文化开始显露端倪,各阶层成员在发展其特殊的消费品味和取向。比如,经理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倾向于有文化品味的、中高档次的消费模式,私营企业主则追求奢华的、炫耀性的、强调感官刺激的高消费模式,办事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则倾向于追随这两种消费模式,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偏向于经济实惠的消费模式,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和农业劳动者则受制于个人经济条件而处于低消费状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项亮)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柴人rhg全部成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