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的股东发起人出资情况表人。他的控股人或主要股东发起人出资情况表人是那个国家的那些人

三星史(Samsung)1
我的图书馆
三星史(Samsung)1
韩国三星物产 (Samsung Corporation)http://www./fg500/.htm
  三星集团成员三星物产是韩国最大的综合贸易公司(综合商社)之一。1996年,合并三星工程建设公司(Samsung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目前,其三大主要业务是贸易、建设与住房开发。另外,三星物产创建了韩国最大的再线购物摩尔(mall),从事钢材、化工、海产品和纺织品交易。
  三星物产贸易分部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半导体、工厂设备、钢材、化工和纺织品,主要进口商品包括能源、化工和机械。另外,该分部也从事项目组织业务、天然资源开发和发展中国家私人项目的投资。其建设分部从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建设、民用工程、产业工厂、土地开发以及核电站建设等。
  自1982年起,三星物产开始设立海外办事机构。目前,三星物产公司累计在中国大陆参与投资项目21项。
  三星集团创立于1936年,其总部设在韩国汉城,是集电子、机械、化工、金融及贸易服务于一体的集团,也是韩国的特大型集团之一。
  三星集团目前下属31个子公司,拥有员工20多万名,分布在世界68个国家。三星集团 1997年的营业额为961亿美元。其中电子行业(三星电子)263亿美元(27.4%)、机械行业63亿美元(6.5%)、化工行业21亿美元(2.2%)、金融业(三星人寿)262亿美元(27.2%)、贸易 (三星物产)及其他行业352亿美元(36.7%)。
  1975年,三星集团在香港设立香港三星贸易公司;1985年,三星物产以香港星进有限公司的名义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90年,中国第一家韩国企业办事处——三星物产上海办事处成立;1992年中韩建交后,三星对中国的投资正式开始;1995年,三星成立了中国总部;1996年3月,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目前,三星中国总部直接管辖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
  截至1998年底,三星集团在大陆已投资成立了1个投资公司、19个生产企业、21个其他企业,投资项目达41个,总投资额达22亿美元。1998年度三星中国总部的总营业额约为60亿美元,员工总数已达2.1万名。
三星物产: && 韩国综合商社一号
/book/55/shkx/ts055003.pdf
主要参考文献
<font color="#.李秉喆:《湖岩自传》,高丽书复株式会社,1966年.
<font color="#.三星董事长秘书室:《三垦50年史》,1988年.
<font color="#.金英社等:《向超一级企业发展之路》,1994年.
<font color="#.三星经济研究所编:《湖岩的经营哲学》,中央日报出版社1989年.
<font color="#.三星物产:《综合商社一号的光荣和阴影》,1993年.
<font color="#.李耕勋:《三星人》,1993年.
<font color="#.三垦新经营实践委员会:《三星新经营》,1994年.
&&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便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并使之逐步走上良性的持续发展的轨道,这一直是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中心议题,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理论界讨论的热门活题.
&& 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大基本特征.在此后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又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为搞活国有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的政策法规.学术界围绕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运作方式等诸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是,究竟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现代企业制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并保持较高运作效率的 对于这些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讨.
&& 我们认为,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概念.由于企业主要是一种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之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一定发育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市场为基础的,因此,随着技术和市场因素的发展变化,企业自身的组织形式与组织结构也必然要随之改变.
&& 所谓企业制度就是与特定发育水平的市场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态及其经营管理体制.换言之,企业与它所赖以生存的市场通过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就是企业制度.一定规模的市场既是企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现代国家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有序地运转和企业公平竞争所制定的各种有关政策法规,如各国的公平竞争法,反托拉斯法以及种种价格管理法规等,实际上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市场本身是有缺陷的,如果没有现代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如果没有现代国家制定的各种有关政策法规,企业与市场的运作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并不仅仅是指企业自身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等企业内部的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体制概念,它所反映的是更大范围年企业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 既然现代企业是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企业制度的更迭本身是市场变化和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隐舍的前提,即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市场机制的高度发达为前提.如果脱离了这个前提,脱离了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市场基础,那就很容易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而承认这个前提,就必须承认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成熟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积极创造条件.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历史概念,我们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创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明确和规范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而不能仅仅进行企业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 我们研究现代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的决不仅仅局限于了解现代企业制度究竟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要知道现代企业制度是如何并且为何会使企业保持较高的运作效率的,也就是说,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效率是如何转化为经营效率的.在市场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发达,完善的西方,许多企业处在同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上口处在同一种政策环境下,并按照同一种经济理论进行经营,为什么有的非常成功,有的则流于失败 这就要考察和研究企业的经营效率及其与制度效率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考察和研究企业经营管理的技巧和诀窍,这些技巧和诀窍作为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来自于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这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学习曲线或者说是经验曲线.我们所说的向前人学习,求教于历史等等,实际上也就是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或者说经验积累过程.我们相信,通过考察和研究一些著名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有助于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 为了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史研究室在1994年组织了一个大型研究项目,题目是《从国外典型大企业看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选取十余家国外典型大企业进行较为深入的解剖和分析研究,试图从中发现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对现代企业制度问题做一次探讨.作为这项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我们首先对近十家国外大企业的历史发展及其经营管理与组织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整理.兰州大学出版社得知后,对我们的这一工作表示赞许,并希望将这些初步研究成果作为一套丛书出版发行,认为这样一种形式可能更具有可读性和普及特点,更适合一般读者的口味和要求.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这套丛书得以面世.在此,我们对兰州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我们也选取了几家欧洲企业进行研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套丛书没有包括欧洲的典型企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如果将来有可能,我们仍然希望将欧洲企业补充进来,但这只能是后话了.
<font color="#96年10月于北京
电子世界之星——三星
第一章 三星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国际性企业
国际性企业
& 三星集团根据韩国制定的"出口导向"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第一次起飞";引进当代先进技术,瞄准尖端技术,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又实现了"第二次起飞".这不仅使三星集团发展成为韩国经济的超级巨星,而且成了国际性企业.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韩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在韩国境内,称雄的则是三星企业集团.因为在韩国境内的所有领域,任何一个集团和个人,都没有象三星集团那样取得了世界性的突出成果.
& 三星集团是"谋求称霸世界,追求高效率的雄猛集团",这是日本对三星的评价.日,日本经济周刊《日经商业》以鼓动性的标题刊登了介绍三星集团的文章,集中报道了三星集团向世界市场急剧进军的经营方式,并登载了该报记者对三星集团董事长李秉喆先生的采访记.
& 这篇文章说,"三星集团的咸功因素在于它的组织管理能力",认为"日本有'组织的三菱'和'人才的三井',而韩国有'管理的三呈'".文章介绍说,三星由于进行彻底的员工教育和管理,结果生产效率高速增长,以致于得到日本银行界的高度评价,即"有综合力和安全感". 1957年,三星比韩国其它大财阀抢先一步实行了公开招聘制度,招收的人才现在已在各系列企业担任要职.他们作为有资格的专业经营人才,不受部门的限制,轮流在集团各系列企业负责经营.
& 文章说,三星集团系列企业公司之一的第一制糖公司悬挂着这样一副条幅:"一秒两步".这是三星重视效率的真实写照.
就像条幅所提出的那样,三星集团在追求管理和效率方面几乎达到极限.
& 大家知道,世界市场几乎已被日本所掌握,而三星集团做为后起之秀,加快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步伐,不能不引起日本的注意.《日经商业》周刊多年前就如此详细介绍三星集团并解剖其成功原因,表现出了一种矛盾的心态.在这之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舆论也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三星集团.
& 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董事长自幼酷爱学习,他私塾毕业后,念过晋州国民小学,汉城中东中学,后又留学日本,就读于旱稻田大学.
& 1982年,他被美国波士顿大学授予荣誉商学博士称号.日,美国《华盛顿邮报》以"韩国甲富 访问美国"为题,介绍了李秉喆董事长访问波士顿大学的经过和三星集团的情况.
& 早在1966年5月,美国的时事周刊《商业周刊》发表专辑文章,介绍韩国正涌现出众多企业的情况,其中也提到:"三星集团在汉城设立了规模最大的百货店,广播电视台和报社.在众多新兴企业当中,三星物产公司在起中坚作用."
& 另外,墨西哥《新闻报道》于日载文介绍了三垦和李秉韶董事长,说"三星集团是韩国最成功的一个企业.韩国由于三年的战争变成了一片废墟,三星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了惊人的成长".同年4月28日,
& 美国时事周刊在"世界实业界"专栏中介绍说:"韩国第一豪富李秉喆董事长建成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年产能力达33万吨的尿素化肥厂,他正以东洋式的优雅和果断的跆拳道①精神经营他的事业."
& 这一时期,国际上的报道普遍认为,因战争破坏吃不饱穿不暖的韩国国民正以惊人的意志发展经济,而促进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则是三星集团,世界各国众多企业家,也正是从这时起开始注意韩国及其代表性企业——三星集团的.《日经商业》周刊的有关文章,正是在三星集团即将成长为世界性企业时发表的.尽管当时日本仍视韩国企业无足轻重,但己无法回避现实,不得不以"雄猛集团"为题告知日本实业界,三星集团是一个何等令人生畏的企业.
& 从那时起到现在又过去了许多年,三星集团已成长为无法比拟的巨人集团.当时的三星只是注重管理和效率,现在则重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其实力足以向世界任何一家先进企业发起挑战.
& 美国经济权威刊物《华尔街日报》就注意到三星的这一变化,于日发表文章强调:"三星从先进产品的模仿者,正转变为新产品的开发者".这家报纸指出,"三星集团的支柱企业——三星电子公司,无论在新型家电产品还是在高清晰度电视开发领域,都在与日本并驾齐驱.三星半导体部门在1991年就占据了世界计算机存储器技术市场的12.3%,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东芝".但是,就在这篇文章发表数月之后,三星电子公司先于日本企业研制成功世界最尖端的64兆位的随机动态存取存储器,使三星电子公司成为世界半导体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 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了三星电子公司,他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三星电子公司的各种产品之后,不胜感慨他说:"这是我参观过的最好的公司!"并邀请三星集团参与俄罗斯的经济恢复工作.三星集团给他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这家公司能生产几乎所有的产品,能研制出世界最尖端技术产品64兆位的随机动态存取存储器,拥有相当于红场面积24
倍大的电子加工工业区.而且与日本企业不同的是,这是一个表现出善意的企业.在他所期望的俄韩两国经济合作方案中,他认为决不能漏掉实力雄厚的三星集团.
& 三星集团与中国的合作也在积极发展.该集团在中国设有10个办事处,对华贸易额一直居韩国各企业之首,1993年达11亿美元.三星集团驻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和主管经理一致认为,中国和韩国在资源,技术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根强的互补性,两国企业加强往来与合作,有助于各自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增强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三星集团正计划投资45亿美元,与中国共同开发高科技产业.此前,三垦集团已在天津投资5000万美元兴建录象机,彩电生产线,还投资一亿美元建立了中韩合资企业,生产电子,通讯器材.另外还在吉林30万吨乙烯工程等重大项目中中标.三星集团还计划同金星,大宇公司的大型电子公司合作,在中国投资兴建卫星天线,超大型电视机,录象机,组合音响等工厂.
最近,三星集团在苏州大规模投资.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装配厂,奠基动工仪式于1995年7月在"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举行.该装配厂是三星电子公司在海外第一个独资企业.该厂计划于1996年7月投产,初期
① 跆拳道,类似中国的武术.
& 月产晶体管及集成电路2000万个,产量将以每年2惜以上速度递增.如果投资环境完备的话,三垦电子还将在这里积极推进尖端记忆性半导体产品的生产.除半导体装配厂外,三星电子还与苏州香雪海电器公司合资成立了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共同生产微波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家用电器产品.
韩国企业的典范
& 赫赫有名的三垦企业集团,无论是其成长过程,还是现有规模,都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因此,许多韩国企业部不知不觉地在以三星为榜样.学习其成功经验.
& 不知从何时起,三星成了韩国大多数企业评判是非的标准.比如说,有人嫌本公司工资低,工作累,上司会说:"你看看人家三星,他们的工资多不了多少.活可比我们累多了!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如果某一家公司要上一个新项目,该项自的负责人会得到上级这样的指示:"你去调查一下三星在这方面是怎样干的!"该项目的负责人在没有得到上级指示的时候,有时也抢先提出建议说:"三星是这样干的……"其最终的抉择不是照搬三星的做法,就是以三星的做法为标准略加修正.
& 三星还成了其它韩国企业的比照对象.例如,与三星集团系列公司中属于同一个行业的企业,往往把本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三星的相关公司进行比较.如果状况好一些,会感到十分庆幸;如果不好,就说:"我们怎么能跟三星比呢!"如果一家企业专门生产一种产品并垄断了市场,一旦三星介入,就会立即使这家企业感到紧张.当然,少不了得来一番较量.当这家企业渐感力不胜任.成绩逐年下降时,会说:"与三星对着干,能赢吗 不管怎么样,我们还不太落后,还有能力和他们竞争!"即使他们本来是先占领市场的专业企业,也会以后来者三星为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件新鲜事儿.
& 至今仍占压倒优势的某些专业厂家,如在复印机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S公司和K公司,在游戏机市场上的I公司等,也以三星为标准.这些厂家总是对三垦神经过敏.而把自己和三星相比.尽管它们长期以来一直占领最高的市场份额,但自从三星介入该行业之后,它们总是感到紧张.时至今日,三星并没有超过它们,它们因此而感到自豪.
韩国企业还把三星看作是学习的榜样.例如在企业的运行机制,工资体系,教育制度等方面.三星的一切经营方式都成了其他企业的参照系.50年来,三星集团怀着强烈的成功愿望,以顽强的毅力不知疲倦地奋斗拼搏,终于成长为今天韩国最典型的一家超级企业.其廉洁的组织风气,周密的战略部署,无止境追求挑战的企业精神和坚实的组织能力,已成为众人研究和
向往的对象.正因为如此,在三星工作过的员工如果调动工作,非常受接收单位的欢迎.即使有时他们的丁作方法不太适合新单位的工作条件,但仍被认为是最佳的工作方法.更有甚者,有些公司专门从三星集团挖人,韩国一家石油公司有一次招聘代踝商,在招聘广告中这样写道,"应聘者必须在三星任过职."这种招聘广告真可谓是别出心裁,令人惊奇.但看过广告的人却点头说:"为开展新的事业,确实需要那样的人!"人们所说的"那样的人",并非专指某某人,凡是在三星任过职的人皆在"那样的人"之列.这些人"有能力开拓新事业,并推动事业向前发展".尽管发布上述广告后聘用了哪些人不得而知,但这一事例告诉人们,三星集团不仅成了韩国企业经营的标准,而且三星人也成了企业职工的楷模.
& 由此可见,三星集团是代表韩国的企业,而且也是韩国企业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凡是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不以三星集团为榜样,学习其成功经验.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三星集团获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就呢
& 有人会说,这全在于三星集团的创业主——李秉喆董事长个人的力量,并认为在企业活动中,如果没有他所创立的经营哲学的指导作用,三星要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创业主的哲学是多么的卓越,如果没有人和集团去具体实践,那么,其哲学也不会放出光彩,甚至连三星的生存问题都不能解决.
& 国外有些人认为,三星的成功在于三星人的勤勉性.有一位外国人发表文章分析说,"三星的高层经理人员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别的事一概不管.
& 他们衣着朴素,不戴金银手饰,家里没有特别值得炫耀的物品.太太料理家务,照顾子女,并以此为乐.所以说,三星人的勤勉性是成功的秘诀."这位外国人士说的的确是事实,三星人可以说个个都是"工作狂".但是,把三星的成功只归因于三星人的勤勉性,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
& 有人则直截了当他说:三星的成功"是因为执迷于金钱的追求!只要能赚钱,三星什么都干!"不错,企业的最优先目标就是创造利润,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反过来说,执迷于盒钱的追求并不一定能够赚到钱.如果只谈"对金钱的贪婪,"那么,其他企业也不例外,但并不是都取得了成功,都赚到了大钱.这里有个前题条件,就是必须看准干什么才能赚到钱.换句话说,首先要确立经营方针,此外还要具备实现计划目标的能力,比如人力和物力资源等.
& 有鉴于此,有人认为,"三星的成功在于它的执着性.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家企业研究开发某种新产品,在因种种原因开发不成功的情况下,往往就会放弃,或索性从国外引进,如果这家公司非常有实力,它甚至会不惜破费巨资,把有能力开发这项产品的公司全买下来,但三星的情况就不同了,一旦它决定开发某项产品,就会坚持到底,直到成功."的确,三星这种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颇有口碑,但把三星成功的经验仅仅归结于此,也还是片面的.
& 更接近现实的一种观点是:"三星突出的组织力是成功的要点."这话很有道理.上下级之间能及时,准确地相互沟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井全力予以实施,这就叫组织力.高级主管的决定要准确传达给下级执行人员.其通道必须畅通无阻.对一个牢骚满腹,风气不正的组织来说.上级传达下来的任何一个正确指示都会走样;对一个公私不分的组织来讲,对上级指令执讨的结果往往会违背其初衷.
& 人们由此又引出另外一个结论:"三星的成功在于它有廉沾的组织风气."现任董事长李健熙也说:"自创业以来,三星坚持维护廉洁的组织风气,不允许公私不分等不正之风存在,这是三星值得自豪的地方."
& 这种评价比较接近问题的核心.但也有人认为,"三星的成功在于三星人会耍手腕".一些公司,尤其是与三星集团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公司职员普遍持这种观点,并列举种种事实加以证明.此话虽然不雅,但也有些道理.
& 韩国国家小,企业多,竞争自然非常激烈,不要手腕如何取胜 无论是在商业场合的角逐,还是在投标竞争的场合,三星人那巧妙的运筹往往使事情的最终结果翻转倒置,令竞争对手防不胜防,自愧弗如.
& 当然,说三星只擅长运用手段,也同样是不全面的.以上这些意见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三星,结果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因此,以怎样的眼光去从本质上总结和发掘三星的成功经验,则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 如果把三星集团比作一座山,井站在远处遥望,可一睹其屹立的雄姿和磅礴气势,于是便说出一二三来,认为这就是三星的成功经验.但这毕竟是以"外部视角"去品评和研究三星的概貌,并没阐明其内在真谛.除非你亲自到山中走走,才能体会到其中真谛.那茂密的树林和奇花异草,无不显示出此山的独特魅力.走进此山的那些人,也就是直接在三星集团上班的人,
会比局外人发表出更多的见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发表更具体,更详细的意见,认为这就是三星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到经验和特点.但三星人对自己企业的经验之谈仍属"个人的体验".未免失之偏颇,弄不好还会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错误.这就是"内部视角"的局限性,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远处走进大山游览一番后再走出来,对三星进行综合性考察,突破"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的局限,力求客观而深入地挖掘三呈的成功经验.
&& 实际上,手段的运用不过是三星集团实力的一种表现.不论在投标竞争中中标,还是在开拓重大事业中获胜,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三星的实力.那些中三星"圈套"的人也相信三星所具有的雄厚的实力.因此,一切疑问都集中到这样一个焦点上:"三星集团的实力是从哪里来的 "只有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
&&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除了国土面积,人口和体制上的差别外,韩国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都与我国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韩国三星集团成功的经验,揭示其成功的秘密,无论是对中小企业来讲,还是对集团公司来讲,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第二章 三星成长之路
创建三星商会
& 日,在韩国大邱市,年仅28岁的李秉喆先生创办了"三星商会".当时,职员只有40人."三星"中的"三"是"大,多,强"的意思,"星"是"亮,高,永恒"的意思.三星即象征大,强和永恒.
& 当时,"三星商会"注册资本只有8万韩元(相当于2千美元),主要从事贸易和少量的制造业.
& 1941年三星商会改称"株式会社三星商会".从此,它由一个私人商会初步具备了现代企业雏形.1948年又改称三星物产公司,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由李秉喆先生出资75%,其他人出资25%,李秉结先生任社长.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主要活动范围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他从这些地方进口白糖,棉丝,缝纫机,医药,铁板.肥料等100多种生活必需品,又从韩国国内收购一些干就鱼,寒天等海产品和棉实粕向这些地区出口.
& 三星物产公司成立仅一年,就盈利1.2亿韩元.在当时韩国国内543个注册贸易公司中排列第7位.那么,创立仅一年,它是如何从500多个公司中脱颖而出的呢,这与李秉喆先生独特的经营方式是分不开的.首先,他实行共同出资制,即不限制往册资本,凡是三星职员,准都可以出资入股,谁投资谁受益.这种制度促使所有出资人为自己的利益尽心尽力地工作.其次,实行了共存共荣原则.不管是社长还是职员,都根据个人的能力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按劳取酬,论功行赏,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制度非常严格,毫不含糊.
& 共同体精神与赏罚分明的原则,是推动三星发展的两个支柱.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又最大限度地杜绝各种不正之风.这是三星创业初期,能迅速取得成功的秘密.
向制造业进军
○50年代的韩国经济环境
& 在由于美国侵略而引发的朝鲜战争中,韩国大约68%的工厂,60%的建筑,机械,设备都变成了废墟.
<font color="#年代,韩国经济的特点有三个,即严重通货膨胀,美国给予的经济援助以及消费品生产非常景气.
& 由于生产设备的大量破坏.企业生产活动严重萎缩,再加上年期间的农业歉收,食品价格飞涨,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为了军费开支与给侵朝美军提供支持,增发了大量货币,这又加速了通货膨胀.1956年通货量比1949年增加了100倍,物价涨了124倍.1949年军费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26%,年期间曾高达50%.如果把警察
费等准军事费用也包括在内,那么,总军费比重超过整个财政支出的60%.
& 由于大量的军费开支,年期间,财政支出规模比前年增加了3倍以上.如此庞大的支出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而贷给侵朝美军用来购买物资和支付运输费的韩市,全部是靠增发纸币来解决的.在整个通货增加量中;这部分货币所占此重1950年为34.3%,1951年为73.4%,1952年为71.3%.由此造成的通货增发率1950年达133%,1951年为158%,1952年为196%.从而引发了物价上涨,1952年物价比1949年上涨了28倍.
& 恶性通货膨胀又促使韩元汇率急剧下跌.1949年美元与韩元汇率是1:900元,1950年11月变成1:2500元,1951年11月为1:6000元.而黑市价1952年最高曾这1:24000元,比官价超出4倍之多.同年7月政府下令禁止美元的市场交易.
<font color="#50—1960年期间,美国对韩国经济援助规模达24.01亿美元,此外,还有年均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5年到196]年期间,美国对韩国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达48亿美元,相当于当时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占投资总额的64%,占进口总额的70%.可以说,当时的韩国经济是由美国援助来维持的.美国援助规模的变化,可以左右当时的韩国经济.尽管援助规模很大,但年期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只有3.7%(按1975年不变价格计算),人均收入1953年为61美元,1960年为70美元.
& 美国对韩国的援助侧重于消费品和原材料方面.目的是想抑制物价上涨.韩国经济到1956年逐渐转入轨道,物价上涨率从1954年的36.8%降到1956年的23%.
& 在美国的强烈要求下,韩国政府于1957年起开始实施物价稳定优先政策.为此,日调整了汇率,把美元与韩元的汇卒固定在1:500元水平上.也正是从这一年起,美国把对韩援助政策从过去的无偿援助改变为借款.同时,援助款额也逐年减少:从1957年的3.69亿美元减少到1959年的2.2亿美元.
实施稳定的物价政策使年的年通货膨胀率由年的73.4%下降到19.7%,消费物价上涨率也从同期的45.3%下降到7.7%,1959年汇率基本稳定在1955年的水平上.物价上涨虽然控制住了,但这是以增加居民税收负担和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
& 居民税收负担由1956年的6.0%增加到1960年的10.3%.1956年美国的剩余农产品援助大量涌进韩国,使韩国粮食市场基本保持稳定.年农业丰收,使年的粮食价格下降了31%.而同期内,非粮食价格指数上涨了25.4%,化肥涨了14.7%.可见,物价稳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粮食价格的下跌.总之,年期间的物价之所以出现稳定,除了政府的稳定政策以外,同美国剩余农产品的大量进日,牺牲农民利益的低粮价,汇率稳定等因素也密不可分.
但实物经济方面,由于美国援助的减少和农村经济的萧条,整个经济增长率显著变慢,1957年经济增长率是7.6%,1958年是5.5%,1959年减少到3.8%.1960年由于政局动荡,只增长了1.1%.
○50年代的韩国企业环境
<font color="#年代的韩国企业发展可以说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这个时期是政府建立以来,由韩国人自己操作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积累经验的时期.企业家们逐渐学会了怎样建立工厂,怎样生产,销售等一整套企业经营知识,从而开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这个时期是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当时很多企业以优惠价格购买了日本统治时期的企业,在高通货膨胀和供应不足的条件下,通过发展消费产业,获得了垄断利益.另外,政府为推动企业集中而为之提供了优惠银行贷款等,使一些大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 这些迅速成长起来的大企业,为解决当时韩国的衣,食问题曾做出积极的贡献.当时,棉纺织业,制糖业,面粉业都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些消费产业成为韩国工业初期的进口替代产业.
○制糖一韩国最初的进口替代产业
& 大家知道,朝鲜半岛经济最大的特征是被三八线一分为二.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北方因拥有水力,铁矿和无烟煤等丰富的自然资源,重化工业都设在那里,而南方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这里所谓的工业,只不过是纺纱等一部分轻工业设施而已.即使是这点可怜的轻工业,也遭到了战火破坏.由于这些原因,韩国50年代初物资不
足现象十分严重,民用粮食吃紧,日用杂货更是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李秉喆先生决定向制造业发展.
& 当时国民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靠进口来解决的,三星商会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李秉喆先生认为,如果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不仅会耗费大量宝贵的外汇,更严重的是.国民生活和经济,会严重依赖国外,使韩国无法建成独立的民族经济.如果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国家的生存以及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基干这一认识,他主张建立进口替代产业,认为这是振兴韩国民族经济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民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同时又能为国民提供就业机会,于国于民都有利.李秉喆先生决心把贸易资本转化成产业资本,向制造业过渡.但当时战火尚未平息,资本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要建工厂几乎是从零开始,而且风险很大.
& 在这种背景之下,三星决定向制造业进军.市场调查结果表明,当时进口替代效果比较好的产业有造纸,制药,制糖等行业.这些产品不仅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且当时韩国国内还没有生产企业,国内需求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最后;三星选择了制糖业.1953年8月,三星建立了"第一制糖株式会社".从此,三星从商业资本转变为产业资本.第一制糖的建立,在韩国现代经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韩国进口替代产业正式出现.
& 第一制糖发起人共7人,李秉喆先生任社长,注册资本2千万韩元,发行股份2万股,发起入股份占89%.设备主要从日本进口.
& 当时,进口白糖的市场价,每斤为300韩元,而三星生产的白糖每斤只卖48韩元.开始,人们对国产白糖还不大信任,怀疑它的质量.但只过了几个月,三星生产的白糖以良好的质量逐渐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信赖.到1954年4月,仅开工半年,三星日生产能力已达250吨,产品供不应求.
& 开业一周年的时候,白糖生产量占国内白糖消费总量的33.3%,进口替代效果非常显著.
<font color="#54年7月28日,第一制糖获得国产制品最优秀奖.1953年第一制糖成立时,韩国的白糖进口量是2.38万吨,进口价格每吨是35美元,国内没有白糖生产企业,进口依存度是100%.第一制糖建成以后,1954年进口依存度降到67%,1955年又降到34%,1956年只有7%的进口.到这时,三星白糖几乎占领了韩国整个国内市场.三星第一制糖的建立,对韩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纯毛西服面料—为7O年代韩国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三星搞的第二个进口替代产业是解决人们穿衣问题的纤维制造工业.当时,毛纺织业对于韩国政府而言是非常紧迫的进口替代产业.日李秉喆先生成立了三星第一毛织工业株式会社,发起人共8人,注册资本
<font color="#亿韩元.主要设备从德国引进,附属机械从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进口.
为了设备安装调试,从德国请了4个技术员,这是韩国产业史上第一个民间技术引进项自.
<font color="#56年5月2日,第一毛织进入试生产阶段.生产梳毛丝40.7万磅(1磅=0.4536公斤),纺毛丝3.6万磅,面料8.8万码(l码=3英尺).从此,韩国有了自己的纤维制造工业.
<font color="#年代韩国每年从国外大量进日梳毛丝制品.
& 1955年进口400.6万磅,万磅,万磅.而三星第一毛织建成以后,政府取消了梳宅丝迸曰,因为三星生产的梳毛丝产品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年,第一毛织成功地完成了梳毛丝进口替代.当时用英国产西服面料做一套西服.需要一个人三个月的工资,需6万韩元,而用第一毛织生产的面料只需要1 2万韩元.现在三星第一毛织生产的西服面料已出口到当年进口毛纺设备的东道国英国,受到英国消费者欢迎.
&& 第一制糖和毛纺厂的建立,标志着三垦集团产业资本的形成,其实力迅速扩大.此后,李秉喆先生在韩国成了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但在60年代除了建立韩国化肥厂,从事一些文化事业投资以外,三星几乎没有以投资新企业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而是以后发制人的战略,占领市场.这样的一种战略,既使竞争对手羡慕,又使其惧怕,同时也遭到了不少的非难.有人发
表评论说:"三星是专靠生产消费品致富的."但三星坚持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犹如历史一样是分阶段发展的.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从事消费品的生产,以解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自给自足.在这种轻工业的培育过程中,还可以积累技术力量,经营经验和资金,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向需要投入高技术力量和巨额资本的重化工业或电子产业转移.
&& 在创立第一制糖时期,韩国即使想搞电子工业,制铁工业和化学工业,也不具备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方面的条件.没有轻工业打基础,跨越了产业的发展阶段而跌人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不仅不能确保质量和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在国际市场随竞争力,连国内市场也会保不住.一般说来,三垦在需要大批量生产的制造业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灵活运用企业的优秀人才,结合己参与的事业领域,有限度地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特长的新事业,从而能以稳扎稳打的方式求得企业发展.
向海外市场进军
○6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战略
<font color="#60年4月19日李承晚政权垮台.同年5月6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掌握了政权.上台后,他面临两个问题:第一,生存问题.当时,美国把过去对韩国政府的无偿援助改为借款,无疑加剧了韩国国际收支恶化.第二,政权的正统性问题.因为朴正熙政权不是通过正常的选举产生,而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因此,他必须想办法得到国民的承认与支持.为解决这些问题,他推行了"经济第一主义"政策.鉴于韩国资源贫乏,资金不足,市场狭小,技术落后的现状,实行了"出口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世人称为"韩国的奇迹".
& 整个50年代三星发展了进口替代产业,在节约外汇,稳定国民生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政府产业政策由进口替代转变为出口导向,三星开始开拓国外市场,出口成绩日渐上升.1961年它出日总额达59万美元,1962年为m万美元,1963年高达226万美元,比1961年增长283%.同期韩国出口增长率为212%.日,韩国出口额首次突破一亿美元.政府为纪念这一天,把它定为"出口日".这一天,政府奖励了年出口额达200万美元以上的7个商社,三星也在其中.获得了"总统奖."
& 1964年三星的出口品种共26个,其中农产品占10个,工业品占16个,出口对象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品占85%,大大超过了当时韩国平均水平51.6%,显示出出口商品结构的先进性.
& 到日第4次"出口日",三星因完成888万美元的出口额,获得"铜塔产业勋章".1968年三星出口成绩在韩国排列第三,获得"银塔产业勋章".日在第六次"出口日"时,三星终于获得了"金塔产业勋章".从此,三星占居了韩国企业界最高位置.
&& "三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政府推行的"出口立国"发展战略,更重要的,与三星的"第一主义","合理经营"原则是分不开的.关于"第一主义","合理经营"原则请读者参考其他各有关章节.
○向电子产业进军
& 60年代末期,韩国国内小规模电子企业多达145个(1969年).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国外进口零件,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主要产品是家用电器.
& 这些企业虽然在就业.进口替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韩国工业结构的进口依存度,而且消耗大量外汇.
鉴于这种情况,韩国政府予1960.年发表了电子工业振兴五年计划.主要内容是:第一,实现零件的进口替代;第二,实现组装工厂和零件工厂的企业化与专业化:第三,扩大设备和提高质量;第四,降低出口成本;第五,培养技术人才:第六,实现出口市场扩大化.这表明,政府把电子产业当作了出口战略产业加以重点扶持.为振兴电子工业,政府制定了如下目标:1967
—1971年出口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出瞩收音机,电视机,电池,IC,显像管等,到1971年出口额突破一亿美元大关.1969年政府制定了电子工业振兴法,发表了年电子工业育成8年计划,并指定韩国精密器械中心(FIC),国立工业研究所,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等为电子工业振兴专业机构,表现出政府发展电子工业的决心.
& 在这种背景之下,三星决定向电子业进军.先后建立了三星电子(日),三星三洋电机(日),三星NEC等三个电子公司.其中三星电子在80年代和90年代在研究和开发尖端电子产品和半导体技术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三星的半导体开发技术方面的先班水平,已被世界所共认.1983年开发64千位随机存储器芯片(64KDRAM)时,与发达国家还有4年半的差距,但是1989年开发4兆位随机存储器芯片(4M DRAM)之后,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时实现了商品化.1990年又成功地开发了16兆位随机存储器芯井(16MDRAM)以及比其他公司的芯片体积小而又速度快的16兆位屏壁固定存储器芯片(16M MASK ROM),在固定存储器芯片(ROM)领域里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向重化工业发展
○70年代的韩国经济
& 由于支撑世界经济的金本位制度崩溃和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世界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font color="#60年到1973年,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9%,而年期间下降到2.8%,通货膨胀率同期由6.1%上升到9.9%.
&& 随着通货膨胀的蔓延,发达国家开始实施抑制通货膨胀的保守主义经济政策,同时为解决国内失业问题,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通货膨胀促使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升高,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偿还负担.
在这种世界经济大背景之下,70年代的韩国经济呈现如下三个特点:
& 第一,经济结构的对外依存度更为加深.国民生产总值的对外依存度由1970年的15.7%上升到70年代未的35%.上升两倍以上.进口依存度更为加剧.贸易依存度在同一时期由40.5%提高到70%.
&& 第二,政府在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同时又大力推行重化学工业政策,指定钢铁,机械,电子,造船,石油化学,有色金属等6个行业为重化学工业重点扶持对象.对重化学工业的过分倾斜政策,导致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过度介人以及由于企业的过分扩张造成不少重化学企业经营不善等一系列问题.但总的来讲,实行重化工业政策是正确的.因为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政策,由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提高了工资水平,最终失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因此,在出口导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把产业结构向重化学工业转变,在当时看未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以后的实施也证明了70年代的重化学工业政策是正确的,因为,它为80年代以后韩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三,70年代高速增长带来的副作用,成为影响韩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一大原因.可以说,70年代的重化学工业政策使韩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同时,也使韩国经济失去了稳定与均衡.
&& 在上述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呈现出大型化,国际化,多样化的特点.国内企业一方面开发国内市场,积极执行政府重化学工业政策,向石油,化学,造船,机械,电子等产业投资;另一方面,也积极向国外市场发展.尤其在中东掀起建设热潮后,韩国企业大举向这一地区投资.这对韩国企业积累国外投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 年期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韩国经济也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景气阶段.1976年出口增长率达到52%,1977年出口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国际收支也明显得到改善:1975年有19亿美元的贸易赤字,而1976年则变成了顺差,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2.2%,总投资增长率达到20.7%,制造业增长率达到20.4%.1978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
&& 被这种前所未有的景气所陶醉,政府和企业都失去了理智,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 第一,对重化学工业的过分倾斜投资,影响了外汇与国内资源的有效使用,导致了结构性的供需不均衡.另外,过剩的设备投资使一些设备闲置不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轻工业由于投资不足,供给能力下降,丧失了国际比较优势.
&& 第二,贫富差距加剧.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不动产投机现象非常严重,造成整个社会风气不良.企业不是通过正常的生产活动扩大利润,而是通过投机行为追求不正当利润,从而使国民对企业的正当发展产生了怀疑.第三,关于物价稳定和发展受益问题.政府与国民之间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从而导致国民时政府经济政策的不信任感.
&& 第四,受国内工资上升影响,韩国出口商品对外竞争力明显下降.
<font color="#76—1978年,韩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和工资上涨率分别为9—12%和33%,与此相反,同期台湾分别为3%,15—17%.韩国比台湾物价上涨率高了1—4倍,工资增长幅度高两倍之多.
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从1978年4月起改变了经济政策.
& 通过50—60年代的发展,三星己初具发展重化学工业的基础,重化学工业需要庞大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年期间,三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3%,1972年到1974年为30%.1974年销售额达到2170亿韩无,1974年三星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占韩国出口总额的1/30.这说明三星已具备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雄厚实力.
& 随着1973年政府发展"重化学工业政策",三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于1q74年7月10日建立了三星石油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同年8月5日建立三星重工业株式会社,1977年4月建立三星造船,同年5月建立大成重工业,8月建立三星精密.这些重工业企业群为80年代韩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80年代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 8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战以后一直主导世界经济的美固经济实力相对变弱,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导致世界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利率,汇率,石油价格等变化剧烈,使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外债负担加重,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
& 发达国家加强了尖端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力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速度加快,逐渐拉大与韩国技术水平的差距.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时期发达国家加强了技术保护主义.
再看韩国国内经济环境.
& 日朴正熙总统被刺身亡,结束了20多年来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1981年上台的全斗焕政权推行稳定物价,稳定增长,扩大开放,加强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的稳定增长经济政策和"技术立国"战略.政府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主导的高速增长发展政策.为解决高速增长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市场机制萎缩,产业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投入,加强了民间主导的市场机制.企业由70年代追求大型化,国际化,重化学化,开始重视务实,开拓海外生产基地和开发尖端技术产业.
& 80年代韩国经济除了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以外,其主导产业也由70年代的重化学工业产业向尖端技术产业转变,电子,汽车等被确定为这一时期的战略产业.许多大企业不惜重金积极向半导体,新材料,遗传工程等尖端产业投资.由于尖端产业需要技术,因此,80年代以后企业把研究,开发作为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 政府为了引导企业积极响应"技术立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加大了各种扶持力度.1980年政府的技术开发支援资金由0979年的52亿韩无增加到263亿韩元,1981年达894亿韩元,1982年甚至高达1547亿韩元.
○三星的积极参与
& 在这种背景下,三星加快了技术研究开发进程,从1982年到1986年,三星绊投资4600亿韩元.尤其是1986年,研究开发投资额为2200亿韩元,这相当于同年三呈制造业总销售额的4%,而此时韩同制造业研究开发平均水平为1.9%.
& 80年代三星设立了14个研究所.其中,三呈综合技术研究院共投资1250亿韩元,于日完工,其设备与研究环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 它主要负责研究基础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情报等.现在三呈综合技术院有电子器材,情报系统,材料零部件等三个研究所.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课题:1.从整个集团角度需要开发的有发展潜力的尖端产品;
<font color="#.几个系列公司可同时亨用的重点核心技术;3.开发周期长,波及效果大的新材料;4.各系列公司需要共同开发的课题.
此外,三星在电子,半导体,通信,航空,遗传工程,精密化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电子,半导体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有关这一内容,将在"三星的技术,'一章已经谈到,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纵观三星50年代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它一方面积极响应政府的经济政策,发展适合现阶段且时代所急需的产业;另一方面,它能预测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并及时调整其产业结构.先是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后又发展电子,半导体产业,接着进军高新技术产业,便显示了其轨迹.
& 三星的发展史,就是它不断追求新的领域,不断拓宽事业范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历史.从40年代的贸易,50年代的食品,纤维,60年代的出口,电子,70年代的重化学,80年代的半导体,机械,到90年代的化学,便是其明证,也可以说,三星50年的历史也是它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实现经营多样化的历史.
& 进入9O年代以来,三星开始调整它过去的经营多样化战略.因为在技术竞争时代,在很多领域同时与世界企业竞争已力不从心.三星为此,提出了重点领域集中开发战略.也就是说,选几个强项,对其进行重点投资,使其成为世界超一流水平的产业.根据这一战略,今后三星重点投资电子,机械,化学,金融,情报等部门,其中电子,重化学部门将是重中之重.
第三章 三星的经营原则
合理经营原则
什么是合理经营原则
& 有人曾问过李秉喆先生:"三星快速发展的经营秘诀是什么" 他回答说,是合理经营的结果.
& 那么,什么是合理经营原则呢 他认为象水到渠成一样,顺其自然,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行得通的事物,就是合理的东西.他说:"企业经营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要符合情理.企业应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发展事业,应该量力而行,不能做过分的事.通过经营合理化和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的不合理因素,减少浪费.这样企业才能健康发展".这是李秉喆先生对合理经营的解释.
& 三星的发展,正好说明了合理经营的重要性.在韩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三星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发展了符合当时经济发展阶段的事业.它根据自己的能力,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决不勉强行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万分把握的时候才付诸实施,这是它减少浪费,避免失败,取得事业成功的秘诀.
& 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其特殊的发展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国家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一个企业要成功,就要根据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符合当时发展阶段的事业,这是保证一个企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它还要把最好的商品.以最低廉的价格,最快地提供给消费者.如果一个企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成功的企业.
合理经营原则的形成
& 三星强调的合理经营原则最突出的特点,是开展一项新事业时采取慎重态度,切忌蛮干.这一原则是在李秉喆先生一次经营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形成的.在马山,李秉喆先生自创办辗米厂和运输公司之后开展的第三项事业是购置土地.当时的地价1坪为25钱,200坪可收谷物1斗落.l斗落的产量相当于大斗26斗,除去占生产量一半的租粮,可净获粮食13斗.当时市场上13斗粮价为15元,除去管理费1元,地程1元和其他杂费1元,实际收入为12无.当时1斗落土地的价格为50元,银行利息为七分三厘,一年下来除去3.65元的利息外,投资额的16%可归个人所有,即一年可得纯利8.35元.
& 土地经营之所以如此赚钱,一是由于当时发生了世界性恐慌,二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了对朝鲜农业的掠夺.正当李秉喆先生到殖产银行马山支店融资准备购买金海平原的大片土地时,由日本人田野经营的天野农场也准备购买这片土地,于是两家形成了竞争.李秉喆先生来了个先下手为强,预先与马山支店签了贷款契约并预交定金一万元.融资成功后他打算把金海平原的可耕地全部买下来,总计共达40万坪.共需资金10万元.这可是笔大买卖.
& 一切都很顺利.一年之后,李秉喆先生大赚了一笔,他乘胜追击,又进行扩大再投资,变成了拥有200万坪土地,年收入1万元的大地主.胜利使他踌躇满志,开始投资购买釜山和大邱一带的土地,投资范围甚至扩大到建筑用地上.就在他需要巨额资金周转的关键当口,灾难出其不意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 1937年7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中国挑起卢沟桥事件,发动了侵华战争,一天殖产银行贴出通告,中断一切贷款业务.这是日本政府为发动侵略战争而采取的断然措施,但对李秉喆先生来说,这简直犹如晴天霹雳.他用来购买土地的资金几乎全靠银行贷款,而投资规模己扩大到靠自身力量无法收拾的程度.在行情跌落,融资中断的一片混乱中,他只好收拾残局,把土地廉价转卖给别人.辗米厂和运输公司也不得不转让了出去,一切财产清算之后,手中只剩下水田10万坪和现金2万元.把这2万元与合伙伙平均一分,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上.
& 当时李秉喆先生还不到30岁.痛定思痛,他想起了这样的格言:"有三利必有三害","傲慢者最终必败!"从这次失败的经历中,他深切地感到:自己曾为能从银行得到贷款而洋洋自得,心高气傲,只顾一门心思扩大事业,却没有考虑到背后潜伏的危险.另一方面,他通过周密筹划,辛勤奔波所积累起来的财富,竟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一巨大的冲击又使他醒悟到搞经营是如何的艰难.
& 失败的经历成了他日后开拓新事业不可多得的教训.他由此总结出如下宝贵的经验教训:开展事业时必须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特点.在这一大前提下,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正确洞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动向;第二,不可过分的贪婪;第三,要回避侥幸的投机心理;第四,要培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事先制订出第二和第三种防范对策,以应付不测.当大势不妙,预感即将遭到失败时,要干净利落地结束收尾工作,另寻出路以图东山再起.
& 李秉喆先生个人的这一经验,后来演化成三星集团的合理主义经营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石头桥也要敲打几遍.等别人走过后再过".因此,有人说三星很保守.新项目上马时三星总是对该项目的稳妥性进行彻底的评估,认为确有胜算的把握时才开展该项事业.70年代,三星因没有及时向重化工业投资而受到了批评,被人们说成是"消费品生产财阀".但简单地认为三星是防御性或保守型的企业,也是不正确的.李秉喆先生曾说:"企业家造成赤字,是一种不触犯刑律的犯罪."1976年,日本的一位评论家访问三星时采访了李秉喆先生,李秉喆先生说:"实业家不能战胜自我而造成赤字,这是件荒唐的事情.有人只想依靠政府,毫无主见的什么都于,造成了赤字就把乱摊子丢给政府.这种贪图安逸,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犯罪.因为其后果必定是增加民众税负,靠老百姓的血汗去救济.所以说要靠合理经营,保证企业持续获得利润,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
如何实现合理经营
& 合理经营的第一步,是选择好企业的合理规模.那么怎样确定最合适的规模,怎样实现规模经济呢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能够筹集到多少资金.如果想种树就要考虑到自己的财力,不能盲目地选择树种.其次,要弄清楚能投入多少劳动,也就是人力问题.栽树需要付出很多劳动,不仅自己要尽心尽力,有时候还要得到周围的帮助.所以在搞清楚自己能否全力以赴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周围的人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另外,还要解决技术问题.如果栽一些杂木的话,不需要专门知识;但如果想栽培观赏树种或昂贵的经济树木,就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这样,就要弄清楚如何解决这些专业技术问题.最后,要了解市
场的大小.几年之后就要长成巨大树木的观赏树显然不能种在手掌大小的地方.如果想栽培果树,就不能不考虑到它的市场需求问题.
& 李秉喆先生把合理经营原则概括为四个方面,这就是:第一,应该锐利地洞察时代发展的动向;第二,抑制过分的贪婪,应该量力而行;第三,严禁侥幸的投机活动;第四,"有备无患".即除了制定"上策"之外,在认定大势已去时,能够从目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选择"下策".
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
& 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建立全面的管理机制,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50年代开始,它把长期计划应用于企业经营上;到60年代,已形成一股潮流.三星引进美国的这一先进经营机制,于1968年初次确立了自己的长期计划,并根据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 1972年,三星结合政府第二个五年计划,确定了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整个企业集团的销售计划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从70年代制定的长期计划可以看出,三星对企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它降低了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增加了重化工和贸易的比重,这与政府调整韩国产业结构的政策是相吻合的,前面已经讲过,三星是以生产消费品起家的,但今天的企业重点则放在重化工和贸易上.这一长远计划被称为"第二个集团经营五年计划",其特点是与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保持一致,工作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后,轻工业和重化工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轻工业所占比重1972年为39%,1976年降为28%,1981年下降到16%;重工,化工所占比重,1972年为16%,1976年为18%,1981年上升到28%.又如,服务业比重1972年占38%,1976年为18%,1981年下降到16%;贸易所占比重则迅速上升,1972年只占7%,1976年上升到36%,1981年则达到40%.
& 进入80年代,三星以同样的方式制定了"第三个集团经营五年计划",针对80年代的发展变化特点,再次对企业进行了调整.其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追求持续高速增长的政策.在同一行业实现比其他企业高两倍的
第二,行业结构多样化,扩充机械,石油化工和电子部门;
第三,集中开发海外事业;
第四,内部管理合理化.可运用的手段主要是企业分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和专业化等.
第五,对人力进行有效管理和培养.开发培养海外事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开发人才,重新构筑三星的发展基础.
第六,加强研究开发体制.提高集团一级的研究所和各系列企业研究所的机能和作用.
如何制定长期目标
& 远大的目标,只有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才能树立起来.正确的判断力首先来源于知识.获得知识的渠道一是通过学习,二是借鉴别人的经验.李秉喆先生平时总是强调:要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就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三星组织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
& 第一,强调管理层经理潜心自学.李秉喆先生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经营者要获得专业知识,就得不停地学习.对一个高层经营管理者来说,经济展望,事业成功的秘诀,国内外形势,企业经营战略,市场推销,生产管理,尖端产业和技术革新,人才的培养等,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具备,并为此制定长期计划,加以实践."有一次他在年末管理层经理总结会上说:"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觉得很不满意.你们的话没有什么新意.这都是因为不学习的结果.学习才能发展.我也不愿看那些外国的报纸杂志,但你不看就会落在时代潮流的后边.说不出对改进工作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你们必须要积极学习."
& 第二,把私有制知识变成共有知识.具体做法是,一些受过最新教育的人才进入三星之后,把他们私有的知识变成共有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这叫"下知上达".在三星集团范围内起下知上达窗口作用的部门是董事长秘书室.基层职工有什么新想法,新建议,都可以通过秘书室上达给董事长.董事长经常对管理干部讲,要学会尊重下面人的意见.据一位干
部回忆说,董事长非常热心听取年轻人的意见.董事长本人受过传统儒教思想的熏陶,追求的是倾向日本的知识;年轻人受的是现代教育,学的是倾向西方的知识.通过对话互相学习,使东西方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到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
除了通过对话学习之外,还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董事长每次到国外出差,总要买几本书带回来.除了自己学习之外,还分发给各级管理干部学习.如果认为某一本书是好书,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学习,就把它交给三星自办的研修院,作为教材以供大家阅读.
& 第三,听取外国专家的意见.在三星创业初期,董事长就开始邀请发达回家的技术人员和经营顾问到三星讲授最新经营理论和有关知识.三星成长为集团公司以后,仍没有中断这种学习方法.其内容以经营管理学为重点,同时兼顾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等方面的知识.
& 三星是韩国最早向外国专家进行咨询的企业,并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咨询委员会.通过这一渠道积累的知识.再通过企业内的培训教育传播给学员.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
搜集大量的情报
& 树立目标,把握形势,离不开情报的搜集.只有搜集到大量,详细的情报,判断才会有可靠的根据.
韩国其他公司公认,三星集团在韩国的情报搜集能力是最强的.不管是哪个行业,只要三星参与,没有一个企业能在情报战中胜过三星.三星对市场动向方面拥有的情报最多,对比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最高.即使是三星没有涉足的行业,三星也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情报.有人甚至把三星情报部门当成了"图书馆",凡是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总是到三星去查找有关资料.例
如,邮电部1992年实行"第二梯队通讯生产企业"的选定审查工作时,由三星提供的有关资料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甚至连选定标准都采用了三星提供的方案,而这一切却并不属于三星的业务经营范围.这说明,三星的情报搜集能力的确比任何一家企业都强得多.
& 三星的情报活动主要为集团公司制定长,短期的经营目标和战略服务,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报系统.在三星,情报的搜集活动不仅是最高决策人及有关部门的事,公司还鼓励下层职员也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最高决策者认为:在我们的周围,每天都在发生许多事情,如果你不注意观察,它就只是一些单纯的"事实",但你留心观察和研究其内在含义,它也许就成了有价值的"情报".因此,他们鼓励所有的三星人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有意识地参与情报搜集工作.不管是谁,只要他认为"这就是蛮不错的情报",就可以把它整理成文字材料交到公司的情报中心.所有这些材料整理集中以后,全部摆上最高决策者的案头.只要你提供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情报,最高决策层甚至马上就会采取相关的措施.这种迅速的情报反馈效果,极大鼓舞了三星职工对搜集情报的热情.
如何实现长期目标
& 三星人以其特有的目标意识,情报搜集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斗志所获得的成功事例多不胜数,但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手段.手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下面试举几例说明.
& 三星电子公司的情报通讯部门和半导体部门正式分离之前,统称为三星半导体通讯.有一位K 理事以前曾在这个部门工作,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推销"区内交换台".所谓"区内交换台",是指在一定企业或一栋大楼内部要装电话交换台,包括区内所有的线路和电话等.
& K理事通过情报系统了解到,在大田的某一家国营企业正想安装这种区内交换台.这家企业的有关业务经理的父母家就住在汉城,每周六他都要到汉城探望父母.他还打听到,这位业务经理在某个星期六的上午11点半将准时到达汉城车站.得到这个准确消息之后,K理事亲自驾车到汉城车站迎接这位业务经理,并送他到自己的父母家.这位业务经理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但K理事若无其事,象一个真正的汽车司机那样提供了周到而热情的服务.
& 后来事情的发展自然在意料之中.在这位业务经理的推荐下,K理事1个月后终于得到了该企业区内交换台的安装权,正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 用韩国人的俗语讲,就是"砍下10次,没有不倒的树!"毋庸否认,换了另外一种情况,这种"感情投资"方法恐怕就不灵验了.例如有一家公司建了一座大楼,需要在楼内安装这种交换台及通讯系统.但这家公司已有内定,就是已经物色好某家企业为其安装有关设施并己得到公司董事长的批准.在这种情况下,三星公司要插进去是非常困难的.但K理事长并不气馁,不拿到这栋大楼的交换台安装权誓不罢休.面对重重困难,他采取的是"利用天敌"的手段.
所谓"利用天敌",就是利用对方有一定权力的人在其内部施加影响.
& 在日常工作中,K 理事为不少人提供过帮助,其中有些人与该公司大楼负责人关系密切.俗话说,"知恩不报非君子".即然以前得到过人家K理事的帮助,这时候就不能不帮人家一把.于是,这些人少不得给这栋楼的负责人递过悄悄话:"还是用三星的好!"这样一来,事情有了转机,这栋楼的交换台及通讯系统的安装权最终还是落到了三星手中.
& 另外还有一种"对比取胜法",可供我们借鉴.也是新建的大楼需要安装交换台,也是已经内定,但别的公司提供的产品有些缺点.因此需要对其整套设备再次进行全面检测,到重新下定论之前尚有一段时间.这就为三足提供了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三星积极参与角逐,结果以上乘的质量,完备的设施赢得了用户的青睐,终于获得了这栋楼交换台的最终安装权.K理事事后说:"这种手段虽然不太光彩,但是竞争的社会里,手段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为实现既定目标,我们只能竭尽全力迎接挑战!"在三星工作期间,K理事没有放过一次可以取得成功的机会,他颇以此为自豪.实际上,当时三星电子经营的通讯器材的营业额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65%以上,其中主要设备有10项,由他经营销售的区内交换台就是其中的一项.
做充分的调查研究,把握时代动向
& 怎样取得事业成功呢 必须善于把握时代的变化.这就是三星的回答.
每上一个项目,三星都是慎而又慎,考虑再三,直到有万分把握后才付诸实施.外界是这样评论三星的:"即使过石桥,三星人也总要多敲几下,觉得没危险了,才放心地过."的确如此.三星在确定每一个项目之前,总是要广泛收集情报,包括对该项目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每年9月,三星便开始收集并分析下一年的景气资料:动员集团内部所有的调查网.收集世界各地的主要资料.到12月中旬,制定出新一年的经营计划.计划内容包括新一年的景气变化,三星的对策,要达到的目标等.在制定计划时排除希望不大或把握不大的项目,只决定能实现的项目.李秉喆先生说,"我搞了半个世纪的经营,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项目是因为受景气影响而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三星的计划是建立在'合理经营'原则之上的."只有调查,了解和掌握时代动向,才能制定出成功的计划,才能把握时代所要求的事业,才能及时调整经营方向.
制定计划的几条原则
& 在充分调查研究之后,三星开始制定计划.计划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针对经济景气时的计划,另一种是针对经济不景气时的计划.因此,无论经济景气与否,三星总能应付自如.
& 制定并实施计划时,三星遵循的是这样几条原则:(1)新建项目上马,应特别慎重.(2)应具有长远目光.比如,建一个工厂应考虑到它将来的发展.建三星电子工厂时,开始只盖了几间厂房,政府当局认为其余空地属非业务用不动产,让他们卖掉.但没过几年,三星电子的场地就不够用了.可见,如果只考虑眼前,不考虑将来,那么将来想增加设备投资,就非常困难,也很难达到规模经济.(3)要充分考虑到其经济效益.当然,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会不考虑企业的效益问题.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效益,那么这个企业就无法长朗生存下去.即使这是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如果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它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年,三星进军半导体市场,就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在保证最好设备的同时,必须考虑设备的适用性,两者缺一不可.盲目认为购进新机器就可以生产高性能的产品,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最新设备固然重要,但引进适用设备并进行合理经营更为重要.
如何进行项目评估
& 三星有一个"项目评估指南".不管是新建项目还是现有项目扩建,都要依据这个"指南"逐项进行推敲.这个"指南"包括20个大项目和90个小项目.它不仅考虑了一个项目要投入多少,利润多少,还对项目的目的,环境,实施方法,组织,成果等诸多事项做了具体的规定.
& 项目评估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项目的内容是否符合三星经营原则,经营方针,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方面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在市场规模,技术水平方面对本企业是否合适等等.
& 其次是与项目内容有关的环境分析.必须全面分析过去10年到今后10年国内外需求的变化,包括景气变化,投资动向,替代商品动向,以及国内外各竞争企业与本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比较,市场特点与市场结构,该项目核心技术的开发程度以及引进的可能性等技术因素.
& 第三,环境分析之后,制定各部门具体计划.这里包括投资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如何筹集资金,引进什么档次的设备,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水,电供应情况,港口以及与主要城市的距离等内容.在原料供应方面,分析是否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商,工人的稳定性如何.还要分析废水处理,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及市场占有率,销售战略,出口对象国的进口政策,产业政策,尤其要重点分析凌项目上马是否已经具备相应的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新建项目上马时,还要考虑与现有项目的关系.如在生产,技术,销售,人力等方面与现有项目是否可以衔接得上.此外,还考虑政府是否批准等问题.如果与其他企业搞合作生产或接管其他企业,还要调查该企业的经营状况.
第四,对以上内容评估完成之后,接着就要计算利润问题.然后确定此项目的可行程度.
决定项目应博采众智
& 决定一个项目,对企业关系非常重大.如何做最后决断呢 有时,企业最高领导人可以一个人决定,也可以交给具体的负责人去办.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缺陷.这里举一个例子:三星在建立第一制糖时,很多人都劝决策人不要冒这个险.当时,停战谈判正在进行当中,国内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制造业投资周期又长,三星还没有从事制造业经验.为创办第一制糖,三星开了很多次会议,但都未能拿出有说服力的意见.李秉喆先生后来回忆此段经历时说,当时他非常孤独,没有人能够为他分忧.最后,他不得不决定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这样,这个项目才上了马.
如果挑选一个具体负责人,把事情全权委任给他,也有不少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 从以上两种方式的利弊当中,李秉喆先生总结出一个结论:必须博采众智.随着三星事业范围越来越广,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也越来越多,某一个人不可能通晓这么多的知识.只有广泛听取各有关专家的意见,才能对某一项目有一个比较客观正确的判断.
能进能退的经营原则
& 三星合理经营原则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既敢于开拓,又勇于退出.李秉喆先生曾说过:"如果没有100%的把握,那就不要上马.一旦决定某一种项目,就要全力以赴.如果认为没有十分把握,那就赶快退出来".
& 1973年三星与日本造船业的巨头H公司合作,在韩国庆尚南道买下150万坪土地准备建造世界最大规模的造船厂.但当时由于石油危机,世界造船业陷入困境,有的客户甚至放弃订主要求取消合同.三星一看行情不利,就毅然决定该项目暂时不上马.后来,李秉喆先生回顾说:"如果当时那个造船厂上马,对三星的打击肯定是非常巨大的.做事应该有上阵的勇气,也要
有及时退出的勇气".
尖端技术与尖端经营
& 三星的合理经营,可以说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技术革新,另一个是经营合理化,80年代,三星提出了"尖端技术,尖端经营"的口号.一个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经营合理化,才能继续生存和繁荣下去.李秉喆先生曾说:"企业为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必须不断地谋求经营含理化.在竞争中取胜的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经营合理化,降低成本,多生产优质价廉的产品.为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开发,学习先进的经营方法."早在建第一制糖时,三星就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当时三星通过日本三井物产,决定引进田中机械的成套设备.但设备到韩国的釜山港之后,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当时的韩国总统李承晚是彻底的反日主义者,他坚决反对三星引进日本技术员.所以,按计划给三星安装并调试设备的日本技术员被卡在海关不能入境,情况非常紧急,但一点办法也没有.由于合同已签,无法变更,二星只好每天早晨给日本的技术员打国际长途电话,请教技术问题.经过千辛万苦,机器设备总算安装完了.但试运行第一天,就出了问题.停机检查,搞了二天二夜,也没有找到事故原因.第三天,参加调试的一个焊接工说,是不是原糖一下放得太多了.大家马上减少了原糖放入量.
果然,白灿灿的白糖终于哗哗地流出来了.这一天被定为"第一制糖创业日".通过第一制糖的建立,三星深深认识到技术情报与技术人员对一个现代企业是多么重要.
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
& 在50年代,刚从日本铁蹄下获得解放又经受战火的韩国,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人民生活极度贫苦.建立制造业是时代向企业家提出的紧迫要求.但当时人们对近代制造业毫无经验,许多企业不得不从海外引进技术和设备,三星自然也不例外,但有一点,三星不仅引进了技术和设备,还引进了国外的管理方法.第一制糖的建立,接下来的韩国化肥厂建立,家电产业 建立,三星物产综合贸易商社的建立,三星重化工及近些年来三星半导体技术产品的飞跃发展,元不模仿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并与日本有关企业保持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经营合理化方面,三星几乎是定期向日本有关公司进行咨询.如,强调职工对组织的忠诚,实行"信赏必罚",制度的维护,组织的清廉,以及教育培训制度等,无不体现出日本式的经营特点.当然,在此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点,如更加倚重"家长主义","大家族制度",强调集体意识和忠诚心,重视赏罚分明和教育等.另外,三星还积极引进欧美的管理经验并加以灵活运用.
& 从60年代以来,三星的经营方式开始偏向从美国引进.50年代未公开招聘进来的人才,对美国经营方式情有独钟.他们对西方的合理化经营方式进行过系统学习,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三星的组织建设.所以说,三星对经营合理化的追求,是创始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东西方经营哲学兼收并蓄的结果.李秉喆先生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在日本留过学,与日本企业有密切联系,这使他吸收了东方儒家学说的精华;同时,由于美国这样的西方强国与韩国有着特殊的关系,这又使他惜鉴了美国式的开放型经营方式.现代企业的成长发展,同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率,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为了搞好技术革新,通常还要经过一个技术引进过程.
& 就韩国而言,当时,它的基础科学领域非常薄弱,自主开发技术力量非常有限,因此,引进技术比自己开发技术更为有效.日本就是先引进美国的低级技术,然后利用这些技术逐步扩大其实力,逐渐取得成功的.韩国的企业,其中包括三星,也同样是这样做的.
& 从1982年到1986年,三星的技术开发投资额达4600亿韩元(当时汇率1美元= 830韩元).尤其是1986年,一年曾高达2200亿韩元,这相当于当年三星制造业生产总值的4%,远远超过韩国国内其他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的1.9%.
三星各系列公司都设有专业研究所.
& 1986年6月,三星还建立了三星综合技术院.各专业研究所着重研究产品改良,新产品开发,改善工艺等问题,而三星综合技术院则把研究重点放在对基础科学技术以及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方面.此外,还重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以及收集和提供技术情报.
& 三星综合技术院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四个:(1)一切尖端技术产品:(2)开发几个系列公司可共同享用的重点技术;(3)开发时间长而影响大效果显著的材料及产品;(4)各系列公司需要共同开发的课题.
最低,最优,最先原则
& 三星强调的经营合理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一个产品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质优价廉.那么如何与发达国家的产品竞争呢 1983年2月在三星电子半导体会议上,李秉喆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只有三种办法.其一,别人也能生产的东西就要看谁的成本最低,其二,如果成本是一样的,那么就要看谁生产的东西质量最好;其三,如果质量也都一样的话,就要看谁先生产."这就是最低,最优,最先原则.
如何判断经营合理化
& 技术革新与经营合理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那只能是利润指标.1965年三星创刊《中央日报》时,李秉喆先生曾说过:"如果《中央日报》的经营能在6个月之内摆脱赤字,那么,可以说是优秀经营;如果在一年之内摆脱赤字,是一般经营;如果一年以后还出现赤字,那就是不及格经营."
&&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企业一定要创造利润,否则,就会倒闭.企业应该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经营合理化创造更多的利润,这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的目标.
"人才第一主义"原则
培养人才的三要素
&& 三星集团今天之所以能成长为一流企业,关键在于它实行了韩国企业界所称道的"人才第一"战略.三星追求的事业报国,合理经营原则,实际上是以"人才第一"战略为基础的.正象李秉喆先生经常说的那样,"企业经营就是人的经营",如果没有众多优秀人才为后盾,就无法实现事业报国,也谈不上进行合理追求.三星集团前任董事长李秉喆先生是韩国经济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苦心经营30多年,终于使三星成为拥有20多个企业,20万职工,近490亿美元资产,排名世界第14位的著名大企业.用李秉喆先生自己的话说,三星成功的秘诀就是"贯彻了'人才第一'的原则".
& 李秉喆先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表示:"自从三星创业以来,我一直花80%的时间来吸收与培养人才.我一直坚信,企业的成败就在于员工的素质".事实的确如此.三星企业集团之所以能不断扩大,并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半导体以及汽车等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竞争,关键就在于它一贯重视人才,重视提高员工素质.重视培养他们的能力.
有人说:"三星最大的资产既不是金钱,也不是设备,而是优秀的人才."这一评价恰如其分.人才,是国家和企业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但所谓"人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一般来讲,就是指那些具有组织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有使命感和热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热心工作的人.而三星的人才观则更为具体.三星认为,本公司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具有三星精神,包括创业精神,道德精神,第一主义,完美主义和共存共荣精神.三星人才正是具备这种精神并竭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任务的人.
& 但是,要求一个人同时具备这五项条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如果过分强调其中的某一个因素,甚至还会出现副作用.比如说,过分强调第一主义,会使人的竞争意识过强,这就违背了行为端正而又诚实的道德精神,从而很难做到与人共存共荣,互敬互重;如果过分注重完美主义,就会忽略创造精神;如果过分强调组织纪律性,又会造成一种僵硬的组织风气.
因此,三星认为,能把这几种似乎相互对立的精神因素协调统一在一起,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献身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三星人才.
& 三星首先强调,人才应该具备诚实的品质.一个人的能力不管有多大,如果他不具备诚实的品质,努力的方向就会发生偏差,迟早会出问题.三星总是强调组织的廉洁性,严格区分公私界限.正是基于这个理由.
& 其次,强调人才的分析判断能力.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思考问题客观而又全面的人才,会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三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防止一个人固执己见,因偏见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第三,重视人才的挑战意识和进取精神.为了体现这一方针.三星通过大胆地委以重任,使一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委以重任,首先要信任自己的部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正因为信任,才选用其人;既然选用了,就要好好教育他,培养他,并委以重任,不断提高其能力.
&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三星培养人才的基本要点,是通过选拔,教育,培养和委以重任等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选好人并给予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再委以重任,这就是三星培养人才的基本框架.三星一位人事干部对此是这样概括的:"如果选不好人,何以委以重任呢 不给予教育和培养,又何以开发其能力呢 对有能力的人不给他权力,他又怎能发展呢 "可见,用人,培养和放权,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犹如齿轮运转,环环相扣.此谓三星培养人才的三要素.
韩国最旱的公开招聘制度
& 广开门户才能选择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在早期家族式经营盛行的年代里,三星率先实行公开招聘制,抢先一步汇聚天下人才于一家.这些人现已成为三星集团的栋梁,推动着三星的事业蒸蒸日上.
&& 宋世昌先生就是三星集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一期考试的合格者,现任三星集团新闻文告社社长一职.他回忆当年的情况时说:"在50年代末,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是极为有限的.除了银行和政府机关,可去的企业寥寥无几.当时的就业情报来源也极其有限.对商经系大学毕业生来说,《财政》杂志是唯一的就业情报来源,而实行公开录用制度的单位只有银行和三星公司.就业大门很窄,竞争异常邀烈.大学生到了4年级时,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就业问题上.
& 1956年末,大学的启示板上登出了三星公司的招聘广告,这是三星公司首次全方位对外开放.在这之前,三星公司的招聘是试探性质的,只限于在三星属下的几家子公司实行.""三星公司首次举办的公开招聘笔试考试是在汉城大学进行的.记得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但仍有两千多名应届毕业生参加这次考试.经过激烈竞争,只有27名大学生中选.他们第二年被送到位于大丘市的三星分公司——第一毛织厂接受一个月的集训.他们与三星职员一起生活,一同起居.一个月的集训时间虽然不长,但特苦特累,令人感到好像是入伍接受新兵训练.尽管如此,没有一个人掉队."
& 三星集团是在韩国首创公开招聘先例的大公司,这种制度一直维持到今天.目前,三星集团已公开招聘30多届,共3万多名职员,企业集团核心机构成员的70%都是招聘而来的.这些人是三星集团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离开了他们,三星的蓬勃发展是不可想像的.
&& 三星实行公开招聘制度的目的,一方面是开放门户,广招天下人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杜绝任人唯亲的做法.韩国企业在创业初期可说是家庭企业,进人时看重血缘,学缘和地缘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庭企业的弊病日渐明显,往往是无德无才者占居高位而无所事事,而真正有能力者则无用武之地;有亲缘关系的人拉帮结派,无亲无故者被挤在圈外遭到排斥,积极性大受挫伤,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继续发展和壮大.事事都追求第一的三星首开先例,向家族制开刀,确定了以能力为主的进入制度.一直到今天,这一制度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极大地鼓舞了三星人的工作热情,成了其他企业效仿的榜样.
& 三星公开招聘方式分笔试和面试,这与目前其他大公司的做法没什么不同.但三星的特点是,在这两者之间更偏重于面试,通过面试来考察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笔试的成绩或大学的成绩达到三星要求的标准,才有资格进入面试阶段.在用人上,笔试成绩与面试的比重达到3:7,可见三星对面试的重视程度.
据说,三星每次进行招聘面试时,前任董事长李秉喆先生每每亲临现场.据统计,从开始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到1978年的20多年间,李秉喆先生每年
& 都要亲自与百名新考生面谈.面试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重点考察人品,第二阶段则重点考察能力.过去,由董事长亲自组成的董事团主持第一阶段的面试,由分公司经理和秘书室干部参与第二阶段的面试.后来这一方式有所改变,由分公司经理团主持第一阶段面试,各公司干部参与第二阶段面试,到1993年,三星的用人权进一步下放,第一阶段由各系列公司干部主持,第二阶段由副科长参与.三星为保证面试的质量,一般选拔阅历丰富的人担任面试委员.
& 三星如此重视面试,目的是保证能录用到真正的优秀人才.面试的内容包括"智能","道德品质","能力","人际关系","信念","开拓能力"和"健康"等.由此可见,三星选拔人才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全面性,但三星用人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在80年代,三星最重视的用人标准是强调一个人正直以及具备优秀道德品质,其次才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挑战精神,创新精神,责任心以及是否具有合作精神等等.但到了90年代,三星把用人的重点放在一个人是否具有改革精神上,其次才看他是否具有挑战精神,个性强不强,能不能适应三星的组织风气等等.
& 除了以公开考试方式挑选人才外,三星还十分重视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有用之才.目前在三星公司就职的,除了诸多经济界,学术界精英以外,还包括退任的韩国法务部长官,国防部长官等.另外三星还注重吸引国外人才,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比如,有一位工程师于1974年离开韩国后加入了美国国籍,并在硅谷工作了10年,是计算机芯片专家,应该说,他在美国的工作,生活条件都相当优越.然而,当三星电子公司打电话恳请他回国时,他毅然离开美国回到了汉城.他说,在三星电子公司,他可以管理60名工作人员,而在美国,他只管理4名工作人员.三星给予他的职位是他在美国梦寐以求的.由于采取各种方法挑选和招募人才,三星在社会上被誉为"人才汇集中心".
人才管理制度
& 三星集团在人事管理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严格遵守"唯才是举"的进人制度;二是坚持公平的用人原则;三是不以"大学出身"取人;四是在用人方面排除人缘关系.下面我们就分别谈谈这些特点.严格遵守"唯才是举"的进人制度."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一观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是,和许多东方国家一样,早期的韩国企业都是家庭式的,在用人方面讲究"任人唯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这种"重人情,轻能力"的做法导致企业整体素质的下降和竞争能力的衰弱,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寻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三星最早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了"公开招聘"制,严格遵守"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李秉喆先生说:"一个人在经营中有失误可以改正.
& 但他的品质不良,如同一个烂苹果,一点办法也没有."可见,三星在进人时更看重一个人的素质,录用以后,则在提高其能力方面下功夫.三星作为一流企业,在当时韩国的社会风气和教育条件下,很难找到本企业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因此,三星严格遵守"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尽可能录用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然后再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之尽早在工作岗位发挥作用.为此,三星建立了系统而全面的"研修制",其训练程度严格到类似于军官培训学校或军队对新兵的训练,因此有人说三星的"研修院"等于"企业大学".
& 实行"赏罚分明"的用人原则.这是为消除内部不利因素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然,众多企业都力图坚持"赏罚分明"的用人原则,但在实际提拔人才时,仍有重关系,轻能力的现象,可以说这是不少企业的致命弱点.但三星却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赏罚分明"原则,有功者必赏,有过者必罚.
& 其具体做法是,以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为标准选拔人才,能者上,无能者下;以一个人的工作成绩为标准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工作有成者给高工资,无功者拿低工资.社会上流行的"论资排辈"的用人陋习在三星没有市场.有能力,工作出色者,不管他多么年轻,马上能调到重要岗位,工资加倍;没能力,工作马虎者,不管资历多老,马上让位,工资下调.与其他公司相比,三星的最大区别是,奖赏标准最高,处罚条例最严,按能力给予的工资待遇相差好几倍.这为鼓励人的工作积极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 李秉喆先生认为,量才用人,是发挥人才最大潜力的唯一办法.把不适合某一职位的人硬安到那个职位上,不仅使其为难,毁了这个人,毁了这个职位,而且对企业更是一大损失.因此,在三星公司,任何表现太差,成绩不佳的不称职主管,不但要追究其责任,而且还要罢免其职务,由那些经营有方的部下或小企业的负责人取而代之.李秉喆先生把工作业绩作为人事任免标准,不让当事人申诉任何理由;给下属的待遇,也同样以此为标准.每年12月,三星集团都要召开集团系列公司负责人大会.会上,李秉喆先生对经营不佳的经理,总是给予毫不留情的训斥,有的当场宣布免职;而对于那些经营出色的部下,除给予表彰外,还发给奖金.李秉喆先生奖惩分明,不讲人情的铁腕人事政策,深刻体现了他的"人才第一"思想,对三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三星集团在用人方面,不以"大学出身"取人.这是三星有别于其他大企业的又一大特点.在韩国,"大学出身"观念根深蒂固.大企业集团无论在用人方面,还是在提拔干部方面,都特别重视一流大学毕业生.在韩国,汉城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都属一流大学.这几所大学的毕业生靠"一流大学出身",无论在就业,晋升,还是在待遇方面,都可以享受到特殊待遇.在韩国,三星,现代,乐喜金星和大宇集团被称为"一流企业",想进一流企业就必须要上一流大学.因此,韩国流行的一句话是:"要想出世,就必须考一流大学".韩国人所讲的"出世",就是"出人头地,升官发财"的意思.因此,韩国青年学生为考进一流大学竞争的十分激烈.如果一个乡下人考进了大学,就等于平步青云,因为他接下来就可以进一流企业,进政府机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这就是所谓"出世".如果一个人考进了二流或三流大学,毕业后只能进中小企业,要想"出世"就很难了.如果是一个地方大学毕业生,恐怕连职业都找不到,在社会上只有自谋生路.以"大学出身"取人,在韩国是普遍现象.
& 但是,三星集团在用人方面破除了"大学出身"取人的传统观念,使职工感到在三星工作有前途.有希望.例如1993年在提拔高级主管经理职位的人选时,乐喜金星和大宇集团提拔汉城,高丽和延世大学毕业生的比重最大.在乐喜金星提拔的人当中,汉城大学出身的9名,延世大学出身的8名,高丽大学出身的6名.这三所大学出身的人占全体晋升者的60%.大宇集团提升的人当中,汉城大学出身的30名(占全体晋升者的40%),延世大学出身的6名,高丽大学的4名.这三所大学出身的人占全体晋升者的一半以上.
& 相比之下,在三星和现代提拔的人当中,这三所名牌大学出身的人所占比重较低,只占42%.三星提升的高级主管经理共计92名,其中高丽大学出身的只有18名,汉城大学的12名,延世大学的10名.尤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要股东或出资人信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