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COMTRADE数据库中间表查中间产品进出口值

产品内国际分工嵌入模式对中国产业绩效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产品内国际分工嵌入模式对中国产业绩效的影响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国际分工进入到基于价值链国际拆分的产品内国际分工阶段。中国主要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中,这种新型分工方式对中国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产品内国际分工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从而更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首先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补充放宽一些前提条件,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构建较为完整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基础。然后基于模块化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有效实现形式及其内在机制,最后梳理国内外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产业绩效影响的相关文献。通过UN Comtrade贸易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阶段,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中国在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过程中,比较优势逐渐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国际分工地位有一定的改善,但要实现产业的升级仍需要相对长时间的努力。在实证部分,本文基于年的面板数据,分别测算中间品进口、中间品出口、最终品进口、最终品出口四种嵌入模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产业整体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从中间品进口、中间品出口、最终品出口三个方面促进生产率增长,其中中间品出口贡献最大;“引进中间产品—深加工—出口中间产品”和系统集成模式对产业整体生产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从不同技术类型产业回归结果来看,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出口增长提高不同技术类型产业生产率;中间产品进口会有利于中低端技术产业发展,阻碍高端技术产业技术升级;最终产品进口会显著阻碍低端技术产业发展,但有利于中端技术产业提高该领域的生产率;“引进中间产品—深加工—出口中间产品”模式推动低端技术产业生产率提升,系统集成模式有利于低端和高端技术类型产业发展。本文也探讨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工业部门收入分配的影响。从产业整体来看,中间产品进口、中间产品出口和最终产品进口这三方面提高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其中中间产品出口的贡献最大。从不同技术产业类型来看,中间产品进口和出口增长扩大中低端技术产业相对工资差距;最终产品进口对低端技术产业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有促进作用;最终产品出口则会显著缩小不同技术产业相对工资差距;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四种模式对缩小高端技术产业相对工资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F124【目录】:
摘要5-7Abstract7-11第一章 绪论11-16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1-12
1.1.1 论文选题背景11-12
1.1.2 研究意义12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12-13
1.2.1 研究思路12
1.2.2 研究方法12-13
1.2.3 主要创新点13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14
1.3.1 研究内容13-14
1.3.2 技术路线图14 1.4 本章小结14-16第二章 文献综述16-25 2.1 有关产品内国际分工概念说明16-17 2.2 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基础17-19
2.2.1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17-18
2.2.2 基于规模经济18
2.2.3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18-19 2.3 模块化:产品内国际分工有效组织形式与实现机制19-21
2.3.1 模块化理论19-20
2.3.2 模块化产业组织20
2.3.3 模块化产业组织嵌入国际分工的方式20-21 2.4 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产业绩效的影响21-23
2.4.1 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21-22
2.4.2 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分析22-23 2.5 本章小结23-25第三章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25-37 3.1 中国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25-32
3.1.1 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各阶段的进出口贸易的情况25-30
3.1.2 中国产业NET指数的情况30-32 3.2 各技术类型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32-34
3.2.1 各技术类型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和NET指数32-33
3.2.2 各技术类型产品在国际分工各阶段NET指数33-34 3.3 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总体情况34-36 3.4 本章小结36-37第四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37-51 4.1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描述37-40
4.1.1 计量模型的设定37-38
4.1.2 变量描述38-39
4.1.3 数据来源39-40 4.2 描述性统计40-41 4.3 实证结果分析41-50
4.3.1 产业整体的回归结果分析41-45
4.3.2 基于不同技术类型产业的回归结果分析45-50 4.4 本章小结50-51第五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部门收入分配格局影响的实证分析51-60 5.1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描述51-53
5.1.1 计量模型的设定51-53
5.1.2 变量描述与数据说明53 5.2 描述性统计53-54 5.3 实证结果分析54-59
5.3.1 产业整体的回归结果分析54-56
5.3.2 基于不同技术类型产业的回归结果分析56-59 5.4 本章小结59-60结论60-65参考文献65-7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1-72致谢72-73附件7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中华;王雅琳;赵曙东;;[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唐宜红;马风涛;;[J];财贸经济;2009年04期
朱瑞博;;[J];产业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胡昭玲;;[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臧旭恒;赵明亮;;[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唐玲;;[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8期
喻美辞;;[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7期
滕瑜;朱晶;;[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5期
王晓磊;陆甦颖;;[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7期
陈勇;李小平;;[J];管理世界;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伟;[D];暨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正锋;张杰;李碧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高敬峰;;[J];商业研究;2008年10期
崔焕金;;[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卢锋;;[J];China E2007年03期
钱学锋;陈勇兵;;[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李国学;何帆;;[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9期
胡跃飞;黄少卿;;[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8期
梁运文;张帅;;[J];财经研究;2011年12期
张莉;鲍晓华;;[J];财贸经济;2010年02期
徐从才;丁咛;;[J];财贸经济;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庞晶;叶裕民;;[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刘玉;孙文远;裴育;;[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徐林清;陈碧莲;;[A];2012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2年
彭本红;刘东;;[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赵进文;吕延方;;[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孙文远;裴育;;[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邓智团;;[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巫景飞;芮明杰;;[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健;岳书敬;;[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永华;[D];南开大学;2010年
于明言;[D];南开大学;2010年
李战杰;[D];南开大学;2010年
谢申祥;[D];南开大学;2010年
李宸瑝;[D];南开大学;2010年
赵枫;[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杨高举;[D];浙江大学;2011年
叶宏伟;[D];浙江大学;2011年
唐铁球;[D];浙江大学;2011年
余冬筠;[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牟丽明;[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杨;[D];湘潭大学;2010年
卢靖;[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曹玉书;[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彭兴奎;[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高卫超;[D];南昌大学;2010年
洪丽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王旭东;[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刘永鑫;[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谭冬;[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谢光亚;郑春;;[J];商业研究;2006年11期
吴福象;[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曾楚宏,吴能全;[J];财经科学;2005年04期
曾铮;王鹏;;[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宗毅君;;[J];财贸经济;2008年04期
唐宜红;马风涛;;[J];财贸经济;2009年04期
谭裕华;冯邦彦;;[J];财贸研究;2008年02期
杜运苏;郭羽诞;;[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范黎波;[J];当代财经;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J];中国软科学;2000年09期
夏兴园,王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温太璞;[J];经济师;2001年07期
路云;[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08期
;[J];中国机电工业;2001年24期
姜宝山;[J];中国流通经济;2001年02期
华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4期
张远鹏;[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05期
江文生;[J];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03期
裴长洪;[J];China & World E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文晖;;[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刘玉;孙文远;;[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马先仙;;[A];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程新章;;[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刘玉;孙文远;裴育;;[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李亚敏;皇甫海蓉;王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张二震;马野青;;[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明棋;[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李恩昌;[N];健康报;2002年
徐岚;[N];中山日报;2005年
郭燕 晓合;[N];中国经营报;2004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闫明明;[N];中国信息报;2007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章玉贵;[N];上海证券报;2014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于蕾;[N];解放日报;2006年
张桂林 王金涛;[N];国际商报;2005年
郑红腾;[N];学习时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捷;[D];复旦大学;2011年
张纪;[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蒋冰冰;[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刘彦磊;[D];南开大学;2014年
胡超;[D];暨南大学;2011年
蒲华林;[D];暨南大学;2009年
闫禹;[D];辽宁大学;2008年
罗琳;[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吴西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刘甜甜;[D];吉林大学;2009年
郭华山;[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肖磊;[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雍新春;[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林新孟;[D];暨南大学;2012年
顾土;[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曾旭峰;[D];吉林财经大学;2014年
宫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苹果/安卓/wp
积分 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小弟在做论文时用comtrade查资料,由于涉及到中日双边贸易的数据,目的是要知道一个产品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贸易额和中国进口的贸易额。如我要查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贸易额,我可以选export-from china to japan, 也可以选import-from japan to china. 而另一边也有同样的问题,即我可以从日本的角度或者中国的角度来找,但是数据有时候差距挺大的,那么我应该以哪边为准呢?是不是只要选择一边为准就可以还是必须以中国为准?请高人指点,在此先谢过了!
载入中......
最好选对方国家为主,这样数据更真实一点,mirror data
数据当然有差距了,你可以做b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模型分析。
心若向阳,无畏悲伤。
请问中间产品对应的sitc代码怎么找呢求大神帮忙
bwhbwh 发表于
最好选对方国家为主,这样数据更真实一点,mirror data可请您详细解释下mirror date是什么意思吗?
唐伯小猫 发表于
数据当然有差距了,你可以做b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模型分析。请问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yhmo139 发表于
可请您详细解释下mirror date是什么意思吗?镜像数据就是利用对方统计的出口做为你的进口数据,利用其进口作为你的出口数据,反之亦然,主要是由于对方国家征收关税中,对你出口的数据统计更加真实一点。我的理解。。
bwhbwh 发表于
镜像数据就是利用对方统计的出口做为你的进口数据,利用其进口作为你的出口数据,反之亦然,主要是由于对 ...嗯。。。很有道理,謝謝!
Trade Economicist
学到了 谢谢
有问题来发帖,来发帖没问题!
我尊重版规,一切为了学术!
Stata专版版规:
恩恩,学到了不少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分析_范文大全网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
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类),其界定参见Francis Ng, Alexander Yeats(1999)。从1987年至今,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占世界中间品总进口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此处主要选择和2009三个年份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1989年到2009年,除72类和89类中间品进口占世界中间品总进口的比重有所下降外,其他类别的中间品进口比重都呈大幅上升趋势,2009年多数类别的中间品进口占世界总进口的比重超过了5%,特别是73类&&金属加工机械、75类&&办公机器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7类&&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及零件和88类&&摄影器材及用品、光学用品、手表等的中间品进口比重占到了世界总进口的10%以上,77类和88类甚至超过了15%,中国中间品进口拥有如此大的规模,足以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大量的进口中间投入品进行加工组装后再将制成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图1 中国各类中间品进口占世界中间品总进口的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以及作者的计算   但是单凭中间品进口占世界中间品总进口的比重还不足以说明中国在加工装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进口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则可以给出有力的证明。进口RCA指数是出口RCA指数的一种变形,当RCA指数用中间品的进口数据来进行计算,那么该指数可以用来判断一国在零部件组装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公式为:   如果 大于1则说明i国在j产品的装配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说明i国在j产品的装配上具有比较劣势。   根据进口RCA指数的公式,可以计算出中国在涉及中间品加工装配的行业中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图2为2009年中国13类制造行业的进口RCA指数。   图2 2009年中国13类制造行业的进口RCA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以及作者的计算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9年中国73类&&金属加工机械、75类&&办公机器和自动数据处理&&&[2]&&&&
上一个论文: 下一个论文:盛斌马涛;(二)数据;回归数据使用年中国31个生产中;“中经数据网”获得;美元为单位,因此选取年度中间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一)基本方程;计量结果分析;通过选定的31个中间产品生产部门的动态面板数据对;第1组回归结;表3;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动态面板数据回归结果(Nit);第1组;系数t统计值;0.41.0.0.04;.3.6.91;场中基本
盛 斌马 涛  
回归数据使用年中国31个生产中间产品的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这些部门的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根据前文的分类标准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集结汇总得到。行业产出数据从
“中经数据网”获得。分行业的在岗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水平的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②(年)。统计年鉴》在计算进口渗透率和出口导向率时,由于中间产品的进出口值统计是以
美元为单位,因此选取年度中间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金融统计年鉴(IFS)》及相关网站)折算成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人民币值。
(一)基本方程
计量结果分析
通过选定的31个中间产品生产部门的动态面板数据对公式(6)进行回归检验,得到表3的回归结果。检验分为3组,每组包括不同的解释变量的组合。GMM(广义矩)估计一般不定义拟合优度和F统计量,也不定义赤池信息准则,取而代之的是目标函数通过迭代而达到的最小值J的统计量。由于参数估计量的t检验具有稳健性,根据t。
第1组回归结
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动态面板数据回归结果(Nit)
系数t统计值
0.41.0.0.04
场中基本变量对就业需求的影响。就业的滞后变量、工资与产出当期和滞后变量的符号都与预测的相同,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劳动力需求的滞后变量与当年的就业呈正向关系,表明存在着就业趋势与需求惯性。劳动力需求与职工平均工资当期变量呈负相关性,而与工资的滞后变量为正相关,既表
解释变量ΔlnNi,t-1Δlnwi,tΔlnwi,tΔlnQi,tΔlnQi,t-1ΔlnXi,tΔlnXi,t-1ΔlnMi,tΔlnMi,t-1Δlnwi,t?ΔlnXi,tΔlnwi,t-1?ΔlnXi,t-1Δlnwi,t?ΔlnMi,tΔlnwi,t-1?ΔlnMi,t-1
J统计量样本数
第20.-1.0.580.140.110.02-0.01-0.0050.05
.774.854.012.58
0.27-0.860.470.140.150.80-1.28-1.521.24-0.080.130.16-0.13
2.712.094.173.232.30
-.-11.99-3.94
1.49-1.00-0.282.38
-3.331.51-2.313.241.780.44
  说明:本表回归结果使用了工具变量;333表示1%显著性水平,33表示5%显著性水平,
表示10%显著性水平。下表同。
①网址:http://db./zonghe.htm。
②在样本期间,中国国有经济改革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很大,从就业统计上表现为以就业单位为基础的分部门的统计之和与
以劳动力市场调查为基础的总量估计不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在就业单位上报体系中,国有和集体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反映新兴部门(特别
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就业吸收的准确性较低。但是考虑到《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其数据也与《中国统计年鉴》一致),本文仍然使用官方发布的劳动力统计数据。
世界经济3 2008年第3期 ?17?
  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基于工业部门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
明了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价格效应,又说明工资水平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第2组检验中加入了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变量。同样,就业的滞后变量、工资与产出的当期和滞后期变量都通过了t值检验,并与第1组的结果相似。进出口变量当期和滞后期的符号与预期的完全一致,但多数变量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4  第3组检验在上一组   
4种类型中间产品部门动态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被解释变量为ΔlnNit)
变量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工资与中间产品贸易的交叉项变量。使用工资和贸易的交叉项变量,可以说明两者对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从原理上分析,其内容不仅包含了进出口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而且也包含了由工资的变化而引起的进出口变量对就业的影响。所有变量的回归符号与预期都是一致的,并且多数变量都通过了t值检验。中间产品出口导向率的回归结果非常显著,量也达到了平。ΔlnMi,tΔlnMi,t-1RJ样本数ΔlnQi,t-1ΔlnXi,ΔlnXi,t-1Δlnwi,tΔlnwi,t-1ΔlnQi,tΔlnNi,t-1
0.26(4.43)333-0.57(-6.16)333-0.05(-0.34)0.15(7.8).45)0.04(2.07)33-0.08(-3.4)333-0.03(-1.2.)0.39.1464
初级产品部门劳动资源密集部门中等技术部门
0.11(2.0)33-1.78(-13.77).12)330.20(7.39).53).74)333-.18(-677)333.05-2.)33
0.59(4.93)333-0.99(-12.52).06).17)0.04(0.50)0.06(1.06..0).(3.99).91)0.
高技术部门
0.77(43.73)333-0.99(-21.18).07).74)
-0.06(-1.15)0.14(2.9)333-0.1(-2.35)33
0.09(1.25)0.03(0.45)0.
  说明:表中数据为变量的系数估计值,括号内为t检验统计量。
力需求的正向影响说明通过外包或者垂直FDI的形式从中国出口的中间产品数量越多,越能激励中国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而中间产品进口对劳动力需求的负面影响则说明中间产品进口对中国生产和就业产生的替代和挤出效应。交叉项的引入还使我们可以进一步准确地估计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因为此时的弹性不再是一个常数值,而取决于工资水平的高低。当工资为样本期的均值时,中间产品出口和进口对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分别为0.79和-1.50,分别略低于未考虑工资影响的常数弹性0.80和-1.52。
(二)分部门检验
接下来按照表1中的分类部门对方程(6)分别进行动态面板数据估计,由于低技术制造部门和未分类的部门所包含的部门数量较少,难以进行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故而剔除,其余4类部门的回归结果列于表4。
总体来说,4个部门的回归结果与上述总体回归结果较为一致,但贸易变量的影响却又不尽相同。劳动力滞后变量、平均工资水平和产出对各部门的劳动力就业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的趋势效应、价格效应和规模效应。中间产品出口对初级产品部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部门、高技术制造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劳动力就业对出口弹性最高的是高技术制造部门,而对中等技术制造部门的影响不显著。中间产品进口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部门、中等技术制造部门的劳动力就业具有较明显的替代作用,其中中等技术制造部门的弹性更大些,而其余两个部
世界经济3 2008年第3期 ?18?
门的效应不显著。
(三)劳动力需求弹性分析
作为研究上的扩展,可在上文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需求工资弹性的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反映了劳动力需求对工资变化的敏感程度。Rodrik(1997)指出,国际贸易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劳动需求弹性的改变而非劳动价格的改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的变化可以导致工资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风险和收入不稳定等问题的出现。周申(2006)也认为,贸易自由化通过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规模效应)两条途径对中国的工业劳动需求弹性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31个中间产品部门的基本回归方程的研究(表3第1组)得到劳动力需求弹性约为-0.78,而且这种影响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t值为-11.79)。在估计方程中加入中间产品贸易变量及
其与工资变量的交叉项后(表3第3组结果),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将变得更为复杂,因为它还取决于中间产品贸易额的大小。根据回归结果可以计算出考虑中间产品贸易影响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为-0.85,①高于未考虑这种影响的弹性值,表明中间产品贸易确实使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风险和不稳定
性增大了。从时间变化的角度看,1997年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为-0.8596,到2001年变为-0.8613,而到2004年又达到-0.8656,弹性逐渐增大,,还可将中
(2006)所测算自由化影响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为-0.53,,通过分部门的检验结果(、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中等技术制造-0.57、-1.78、-0.99和-0.99。可以看出各部门工,其中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的劳动需求弹性最大,表明该,也最容易受到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
(四)对劳动力需求影响的因素分解
在表3第3组检验结果的基础上,还可以分析各解释变量对劳动力需求变化影响的结构因素分解效应。本文将对劳动力需求影响的因素按照表3第3组的回归结果分解成5个部分,结果参见表5。其中同因素的滞后变量与当期变量的影响进行合并,“其他变量”是指回归方程中的4个交叉项。
31个部门平均值
解释变量对劳动力需求变化影响的结构因素分解(平均百分数)就业滞后变量
63.819.345.12.05-346.70
工资变量70....15
产出变量-56.48-41...91579.82
中间产品贸易变量
22.0.448.51
其他变量-0.07-0.99-0.58-0.44-0.85-0.85-5.49
初级产品部门劳动和资源部门低技术制造部门中等技术制造部门高技术制造部门未分类部门
  资料来源:根据回归方程的模拟值计算;表中“其他变量”为4个交叉项百分比的累加值。
①加入交叉项后的劳动需求弹性的计算公式为:ηΔlnX+λΔlnM。=α+β
lnw世界经济3 2008年第3期 ?19?
  在31个部门的结构分解中,工资变量所占影响最大(占70.51%),其次是就业的滞后变量(占63.81%),接下来是产出和中间产品贸易变量(分别占-56.48%和22.23%),最后是其他变量的影响(仅占-0.07%)。结果充分表明工资水平、产出和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总体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具
有重要的影响。各部门的计算结果与总体情况不尽相同:中间产品贸易变量的影响在初级产品部门、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部门、低技术制造部门和高技术制造部门中是最大的,在中等技术制造部门中它的影响较低(只占约34%),而在未分类部门中尽管它的作用也很重要,但要低于产出与工资变量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考察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将中间产品的出口导向率和进口渗透率、实际工资水平和行业产出值等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其对中国工业总体和分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首先,中间产品的出口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弹性为0.8),这一点可以由国际生产体系下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来解释,即外包生产使得大量的中间产品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从而利用丰裕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加工和出口;其次,中间产品的进口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是负的(弹性为-1.52),,从而会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最后,,呈正向影响,而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就业则是负相关。
,且多数变量显著。求弹性,。进一步的分部门弹性估计还这也与实际观察的情况相符合。从利用回归结果进行的对,就31个部门平均而言,工资变量所占影响最大,其次是,最后是其他变量的影响。其中,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约占22%。而从分部门的情况看,中间产品贸易变量的影响在初级产品部门、劳动与资源密集制造部门、低技术制造部门和高技术制造部门中是最大的。
通过检验不难看出中间产品的出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就业,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中国劳动力低工资和技能熟练的比较优势。最近,学者蔡 就中国的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劳动力资源也由无限供给开始向市场均衡配置转变,这势必会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因此,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无疑会对中国中间产品的生产与分工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第4版),统计丛刊M系列第53号。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统计司(2002):《按经济大类分类》
盛斌(2002):《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周申、李春梅(2006):《工业贸易结构变化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7期。周申(2006):《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劳动需求弹性影响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第2期。Anderton,BobandBrenton,Paul.“OutsourcingandLow-SkilledWorkersintheUK.”CSGRWorkingPaperNo.12/98,July1998.Feenstra,RobertC.andHanson,GordonH.“Globalization,OutsourcingandWageInequality.”NBERWorkingPaper.Greenaway,DHine,RobertC.andWright,Peter.“AnEmpiricalAssessmentoftheImpactofTradeonEmploymentintheUnitedKingdom.”ResearchPaper98/3,UniversityofNottingham,1998.
Rodrik,Dani.“HasGlobalizationGoneTooFar?”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WashingtonD.C.,1997.
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Annex1toChapterⅢ:“GrowthandClassificationofWorldMerchandiseExports”,2002.
(截稿:2007年12月责任编辑:宋志刚)
世界经济3 2008年第3期 ?20?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第二讲-+基于工业部门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75等内容。 
 在R 语言中进行面板数据分析 面板数据(Panel Data)...第二种是固定效应模型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R语言 数据分析 108页 2下载券
基于R语言的基层...  基于面板数据的地区工业与生态协调优度分析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02 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面板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及其应用_天文/地理_自然科学_...验证聚类分析 结果的同 时指出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第一, 信息损失,均值只 能描述平均动态,不能反映...  地价与房价关系的新检验― 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摘要:...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地价与房价的短期动态关系不...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 下: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回顾...  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分析政府行为探_农学_...《工业创新经济学》(第三版),补充了创新的宏观经济...创新经济学主要研究新技术的动态变化,并集中考察企业...  这种表达在《格兰杰计量经济学文集》第二卷中有 ...如果基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发现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步骤详... 19页 1下载券
%80%...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步骤全解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Pedron(1999)在零假设是在动态多元面板回归中没...情况二: 如果如果基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发现变量之间...  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 摘要:本文利用
年中国 28 个工业部门动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 广义...  的时间序列面板数据, 基于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 ...第二阶段为单纯时间序列建模。如杭 斌(2004)、孙慧...短期动态关系-――中 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间数据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