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制约因素有哪些

9.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发展;10.有数据显示,交通工具是目前造成全球变暖的主;11.理论界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主要;12.臭氧层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从;13.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14.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各;15.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16.低碳
9.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 机制 。P270
10.有数据显示,交通工具是目前造成
的主要原因。(填空) P174
11.理论界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主要涉及理论障碍、 观念障碍 、管理障碍、制度障碍、
技术障碍 和效益障碍等方面。(填空) P230下
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填空) P13
13.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
,然后形成一种
,最后定型为一种
14.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
和公众,各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P230
15.低碳经济是以
、低污染、
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填空)
16.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
方式是其重要环节。 P91
17.发展低碳经济需要
软实力的支撑。 (填空 ) P149
,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填空) P24
19.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近50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 人类活动 造成。 P5
20.可持续发展理念自1972年首次提出以来,已深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
模式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P151
、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与后两者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填空 ) P195
生存,也靠它发展。 (填空 )
23.中国的能源消费对
的依赖程度很高,它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填空 ) P121
24.太阳能发电系统可分为太阳能
两类。 (填空 )
25.“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 英国 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P30
26.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
,2008年我国汽车的碳排放高达4.5亿吨。 P173
27.自20世纪
年代末,循环经济理念传入我国,国内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循环经济并掀起了一股热潮。 (填空 )
28.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
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填空 )
29.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指的是各类资源在 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和
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循环流动模式。 (填空 ) P219
30.太阳能作为“
”发展中最优质的资源,其利用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前进步伐。 (填空 )
1. 日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中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措施有(abcd)。 (多选 )
A推出环保合作倡议 B开展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 C加大环保资金国际救援力度 D以上都对
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中的舆论支持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abcd)。 (多选 )
A加强学校教育 B开展在职培训 C网络媒体宣传 D组织开展系列公众活动
3. 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有(abcd)。 (多选 )
A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 B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C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 D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4.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 abcd)。 (多选 )
A厄尔尼诺 B干旱 C洪涝 D雷暴
5.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以及国内理论界讨论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abcd)。 (多选 )
A更具有科学性 B更具有全面性 C更具有可操作性 D更注重机制的重要作用
6. 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abcd)。
A大气环境 B水体环境 C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D城市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7 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ABCD)。 (多选 )
A理论障碍 B观念障碍 C管理障碍 D制度障碍
8. 我国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3+1”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ABCD)。 (多选 )
A偏重生产领域的发展,忽视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 B仅将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C以工业产业为主,忽视了其他产业 D以上都对
9. 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有(ABCD)。 (多选 )
A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 B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C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 D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10. 水污染主要来自( abc)。 (多选 )
A工业废水 B生活污水 C农业废水 D人畜粪便
11. 低碳经济是以(abc )为特点的经济形态。 (多选 )
A低能耗 B低污染 C低排放 D低效率
12. 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采取下列哪些措施(abcd)。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努力减少重大自然灾害 D预测城市化、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改善环境
13. 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ABD)。A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 B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 C低碳设备技术 D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
14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是(ABCD)。 (多选 )
A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 B确立公益最大化原则 C限制开发原则 D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15. 按照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哪些类型(BCD)。 (多选 )
A被动力 B源动力 C主动力 D协动力
16.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不包括(BD)。 (多选 )
A认知性 B持续性 C可操作性 D强化性
17.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ABCD)。 (多选 )
A经济增长缓慢与低碳经济投入需求大的矛盾 B研发主体不同弱化政府主导作用 C政府减排目标与部分行业利益存在冲突 D以上都对
18. 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是(ABCD)。 (多选 )
A复杂性 B广泛性 C潜在性 D累积性
19.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 ABCD)。 (多选 )
A阳光经济 B风能经济 C氢能经济 D生态经济
20. 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国际碳减排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确保未来10年内实现碳减排预期目标的有效制度体系,主要包括(ABC)。 (多选 )
A制定碳排放标准 B开放碳交易市场 C设立碳排放税制 D发展低碳能源体系
21. 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述,错误的是(AD)。 (多选 )
A环保本身不是一种产业 B环保本身就是一种产业 C环保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D环保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22. 富营养化是由于(CD )等植物营养成分大量积聚,使水生生物,特别是水藻类过分繁殖引起污染的现象。 (多选 )
A氢 B氧 C氮 D磷
23. 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BC)。A生产的低碳化 B分配的低碳化 C消费的低碳化 D投资的低碳化
24. “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中,“双系统”是指(AB)。 (多选 )
A经济系统 B社会系统 C生
态系统 D环境系统
25.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包括(abcd)。 (多选 )
A认知性 B可行性 C可操作性 D可承受性
26 新兴和可再生能源有(abcd )。 (多选 )
A水电 B生物质能 C太阳能 D风能
27.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包括(abc)。 (多选 )
A人 B政策 C市场机制 D自然
28. 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包括(abcd)。 (多选 )
A构建低碳能源技术开发机制 B构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C构建低碳产品认证体系 D构建碳排放约束机制
29.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bc)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 (多选 )
A北京 B上海 C保定 D西安
30.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科技政策支持包括(abcd)。 (多选 )
A加大科研投入资金 B制定技术导向目录 C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D完善科技法规
31. 以下有关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正确的是(ABC)。 (多选 )
A要加大高碳产业技术攻关力度,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 B要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 C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D为了保证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低碳产业可拖后发展
32. 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ABCD )。 A有利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B有利于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有利于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D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
33. 按照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哪些类型(BCD)。 (多选 )
A被动力 B源动力 C主动力 D协动力
34. “低碳”概念由(ABC )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 (多选 )
A低碳经济 B碳生产率 C碳关税 D碳排放
35 低碳经济是以(ABC)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多选 )
A低能耗B低排放 C低污染 D低产出 36低碳责任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ABCD)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多选 )
A技术创新B制度创新C产业转型D新能源
37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ABCD )。 (多选 )
A厄尔尼诺 B干旱 C洪涝 D雷暴
38.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 AC)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多选 )
A立法 B引导 C执法 D参与
39. 气候系统有(ABCD )。 (多选 )
A大气圈 B冰雪圈 C生物圈 D水圈
40.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 AC)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多选 )
A立法 B引导 C执法 D参与
41.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ABC)。
A节能减排问题凸显B能源结构严重高碳C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D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过多
42.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ABCD)。 (多选 )
A损害生物 B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C腐蚀建筑材料 D腐蚀金属结构
43..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ABCD )。 (多选 )
A雷雨 B冰雹 C台风 D寒潮
44.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有(BCD )。 (多选 )
A强调发达国家转移技术 B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权
45.. 众所周知,(AB )产业属于低碳行业。 (多选 )
A知识密集型 B技术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D产业密集型
46.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有(ABC)。 (多选 )
A政策支持B法律保障C节能减排经验D技术先进
47. 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有(ABCD )。A产生气候异常 B增加二氧化碳排放C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D加剧水土侵蚀
48. 酸雨中绝大部分是(AB )。 (多选 )
A硫酸B硝酸C盐酸D醋酸
49. 我国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3+1”模式存在的问题有(ABCD)。 A偏重生产领域的发展,忽视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 B仅将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C以工业产业为主,忽视了其他产业 D以上都对
50. 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中,3R原则指(ABC)。 (多选 )
A减量化B再利用C资源化D高效化
51.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AB)等方面入手。 (多选 )
A设计 B运行 C经营 D管理
52.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是(ACD)。 (多选 )
A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B注重开发新能源C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 D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
53.. 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ABCD)。 (多选 )
A恒温消费B安全消费C可持续消费D经济消费
54.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涉及两个重点领域,它们是(AC)。 (多选 )
A生产领域 B转移领域 C消费领域 D出售领域
55.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主体是( ABC)。 (多选 )
A政府 B企业 C公众 D外资
56..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ABCD)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多选 )
A政府 B企业 C高等院校 D科研院所
57.坚持“三高”原则,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三高”是指(ABC)。 (多选 )
A高起点 B高要求C高效益D高效率
58. 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有(ABC )。 (多选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能
59.. 酸雨问题最早出现在( AB)。 (多选 )
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 D南极洲
60.以下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的水系有(BCD )。 (多选 )
A长江 B滇池 C巢湖 D太湖
1. 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正确
2.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正确
4. 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
5. “低碳”概念由低碳经济、碳生产率和碳关税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
6.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错误
7. 森林覆盖率是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正确
8.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正确
9. 一个社会大众的消费模式会引导市场的价值取向,最终催生一种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经济现象。正确
10.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错误
11.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80%。
12. 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13.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正确
14.光伏产业属高科技型新能源产业,受到企业及各地政府的强力追捧。正确
1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正确
16.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正确
17.2007年6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年底发表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
18.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
19.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正确
20.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正确
21.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正确
22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
23.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看,模式孕育着范式,具有局部性的意义。正确
24.力行低碳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管齐下”。正确
25.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
26“产品营销模式”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正确
27.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内容,不是衡量其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
28.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 正确
29.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正确
30.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31.减量技术能够延长原材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减少资源消耗及废弃物产生的技术。
32.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正确
33.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
34.20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正确
35.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市场机制。错误
36.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理念成型之初不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合理的强制手段。错误
37.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确
38.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正确
39.“循环”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社会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正确
40.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正确
41.“3+l”模式存在着偏重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轻视了其在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正确
42.展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和目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正确 错误
43.保护和改善环境仅指保护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严衡。
44. “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 (正确)
45.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正确)
46. 低碳经济的发展仅靠单一市场规则也是可以实现的。 (错误 )
47 .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是碳强度(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 (正确)
48 .低碳经济是消耗化石能源小、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 (正确 )
49.国这样一个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比较容易的。 (错误)
50.二氧化碳虽然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但其增温潜力(GWP)是最低的。 (正确)
51.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低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错误)
52.发展低碳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确)
53.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的市场。 (正确)
54. 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正确)
55.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理念成型之初不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合理的强制手段。 (错误 )
56.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错误 )
57.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正确
58.未来的发展观应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为主旨,并以其作为衡量其它一切方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 (错误)
59.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 (正确)
60.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民间机构牵头,企业,社会团体,政府共同参与促进碳的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 (正确)
61.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 (错误)
62.“3+l”模式存在着偏重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轻视了其在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 (正确 )
63.“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 (正确 )
64.“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与放弃的过程。 (正确 )
65 .“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 (正确)
66.“循环”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社会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低碳……》继续教育考试题库59等内容。 
 低碳考试题库 暂无评价 22页 免费 《低碳……》继续教育考... 36页 2下载券.... 低碳发展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体系低碳化,能源体系低碳化是指 A. 保持...  2014年继续教育低碳经济考试题库大全(附答案)_财会/金融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循环经济促进法》 B. 《清洁生产促进法》 C. 《可再生能源法》 D. 《...  继续教育低碳经济最全试题库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考试的网页允许复制粘贴的,所以每一题都可以复制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 D. ...  2015年常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低碳经济最全题库)_财会/金融考试_资格考试/...A.能源管理 B.能源服务 C.能源监测 D.能源监督 26.《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所...  《低碳经济与健康绿色生活》参考答案(专业继续教育试题库)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专业继续教育)试题库 单选题 第 1 题: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  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_从业...(×) 《大趋势》一书的作者是奈斯比特。 (√) ...显示 显示答案 3、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第三次工业...  继续教育之低碳经济题库_IT认证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试题准确率95% 一、单项选择题(红色字体选项为正确答案) 1.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追求( ) A.财富 B....  2012 年继续教育《低碳经济》答案 4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 选项 A 技术进步...标记 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2 题目 1979 年,MWO 第一届世界气象会议提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
当前位置:&&&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
张玉台 刘世锦
】【】【】
&&&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低碳经济的?低碳经济有哪些特征?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为研究制定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 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与特征
&&&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保持发达国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
&&&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重化工产业的能源强度是服务业的三倍多。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如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大多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扶持重点,相应的产业成为快速增长的产业。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应有以下特征:
&&& 首先是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 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 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
&&& 对此,国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是不赞成,理由是我们不能跟风。另一种是赞成,认为我国应该发展低碳经济。本文认为,我国应尽快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相关指标可以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引导型指标。理由有三:一是我国要用先进理念引导发展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自“九五”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部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统计、考核指标,特别是缺乏对执行情况的监督;三是从国情出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 其一,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发展的资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减排指标的确定和分解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排放权的这一发展空间。换句话说,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我国资源供应和排放权难以保证。
&&& 其二,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等的生产和消费,部分来自水泥生产。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钢铁、水泥等产品,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投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因此,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 其三,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我国加大投入,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应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建议
&&& 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些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 一、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 三、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 四、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 五、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六、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 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 在提高生产中资源能源效率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反对消费中的浪费,做到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我国在公款消费和餐桌上的浪费问题突出,有人还以饭菜丰盛乃至过剩为有面子,以过度劝酒为热情好客。因此,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加大公务接待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刹住公款吃喝风。二是加强粮食和原材料采购、储存和加工管理,减少和防止腐烂变质造成浪费。三是鼓励发展快餐业,推进以中央厨房为主的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建立健全餐饮服务标准等行规行约,鼓励剩菜打包,减少浪费。
&&& 七、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 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 八、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
&&& 应对气候变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中远期(如2030年、2050年)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 九、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既要秉承一贯的原则立场,又要用好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公约和文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等要坚持且不能让步,姿态要积极但不能冒进,行动要主动而不能盲从,策略要灵活又与时俱进。我国应当主张,发达国家必须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的成本必须由历史上过度排放的工业化国家承担,以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 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温室气体的减排资金和技术。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 十、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是我们保护地球这个惟一家园的必然选择。
&&发表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