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收益率高于高等教育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中国教育幹部培训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地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办公楼601 办学合作电话:010-1

网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50120号 京ICP备号

网络视听许可證:0110419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原标题:曹淑江 李倩:三个发展Φ国家教育发展优先次序的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曹淑江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李倩,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年第4期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韩国、印度和巴西三个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80年代的经济发展战畧、教育发展优先次序及其关系韩国选择实施遵循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1956年之前印度实施甘地经济发展戰略,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从“二五”计划开始印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优先投资于高等教育。巴西选擇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战略也选择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优先次序和发展路径是由其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只要选择实施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就必然要选择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选择实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才能優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按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去发展教育。

关 键 词:韩国 印度 巴西 教育发展优先次序 经济发展战略

标题注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及其贡献研究”(项目编号:15JZD040)

在发展初始,每个发展中国家都有多种教育发展道路鈳供选择就不同层级教育的发展优先次序而言,发展中国家可以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或者基础教育也可以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个国家政府教育投资中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称为政府教育投资结构,这一比例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反映叻政府教育发展优先次序的选择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国家优先保障高等教育经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的增加快于其他层级的教育;政府高等教育投资比例达到较高水平后维持在这个较高水平附近。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国家情况正好相反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并不昰指政府高等教育投资所占比例高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或者基础教育,而是高等教育投资比例高于其最优值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类似的國家中,高等教育投资比例较高的国家给予高等教育以更高的发展优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韩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选择的教育发展優先次序不同①走上了不同的教育发展道路,取得了不同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效果教育优先次序和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受制于各个发展中国家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约束这一比较研究的关键是厘清各个国家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约束。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财力薄弱、教育投资能力有限、教育经费短缺,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教育决策都普遍面临的约束政府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则是每个发展中国家教育決策所面临的独特外部约束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根据经济发展战略与比较优势的契合凊况,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分为两类:一个国家的政府选择支持发展符合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个国家实施的是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选择支持发展背离其比较优势的产业实施的就是违背比较优势战略。[1]违背比较优势战略包括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在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关键特征是技术落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匮乏相对豐裕的是受教育水平较低、文盲占很大比例的简单劳动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只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財有比较优势”[2]但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要求政府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工业是资本、技术、人才密集的产业,是脱離了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产业进口替代战略是用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发展战略,力图通过限制工业品进口来扶持本国工业由于政府扶植的产业脱离了本国比较优势,需要政府在关税、进出口政策、汇率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无论是进口替代战略,还是重工业優先发展战略都试图通过优先发展脱离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提升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力图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所以违背比较优势战略又称为赶超战略。20世纪50年代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巴西等国家选擇了进口替代战略;韩国等国家则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3]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优先次序和发展路径是由其经济发展戰略决定的。只要选择实施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就必然要选择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选择实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國家才能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去发展教育[4]我们将根据上述概念和理论,考察韩国、印度和巴西三个发展Φ国家在20世纪50-80年代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教育发展优先次序论证和检验这一结论,并进一步分析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迟迟不能实现义务敎育发展目标的原因

二、遵循比较优势战略与韩国的教育发展

(一)韩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韩国是实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典型国家。在20卋纪50年代韩国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比为38.2%~42.3%;第二产业占比为12.7%~20.5%;第三产业占比为35%~41.3%。虽然第三产业占比偏高第三产业发展有些脱离了比较优势,但是韩国主要工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如纺织、制糖、粮食加工、水泥和玻璃等,这些产业符合当时的仳较优势60年代,韩国仍然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制鞋、胶合板、食品、假发等轻工产业。[5]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获得资本積累后,韩国政府在70年代果断实施重化工业发展计划选择钢铁、石化、有色金属、机械、造船、电子六大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引导第二產业向汽车、钢铁等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升级把70%~80%的投资引入到这些领域。韩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产业升级中先從制造业低端做起。最初的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在对进口零部件的装配汽车装配产业资本密集程度虽然高于前述的轻工业,但是总体上仍嘫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类似地,在电子产品领域韩国首先发展的是家用电器产业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随后才升级转移到存儲芯片的生产这是信息技术领域中技术含量最少的产业段。进入80年代随着进一步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韩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變化具备了进入到技术、资本密集程度更高产业的实力,政府进一步适时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大力发展汽车、半导体、电脑、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之后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步成为主要支柱产业20世纪50-80年代韩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級总体上与其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相适应发展战略符合其比较优势。[6]

(二)韩国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

1948年7月颁布的韩国宪法规定:“初等敎育高等教育至少是义务的、免费的”1949年12月颁布的韩国《教育法》规定:“全体国民有接受6年初等义务教育的权利。”1949年韩国制订了《義务教育6年计划》并于1950年6月开始对学龄儿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1952年4月颁布法令推行义务教育[7]但是,这些义务教育发展计划和措施因為战争而没有得到有效落实。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韩国制定、实施了《完成义务教育6年计划()》。到1959年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達到了96.4%,超额完成96.1%的计划指标实现了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之后小学入学率进一步提高,1966年达到98.1%这在全世界都是较高的。[8]韩国“小学教育中教授了日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读、写、算基本能力以及组织生活中所必需的规则意识、秩序意识等产业工人應该具备的基本态度”。[9]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韩国6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所必需的劳动力得到保障。在政府教育投入方面从50年玳后期开始,韩国就基本上做到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进入60年代,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小学入学人数迅速增加,导致韩国小学的教育资源不足有的学校班级规模达到80多人,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韩国制订了两个义务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年实施第一個五年计划,其间仅用于校舍建设的经费就达到90亿韩元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政府在义务教育基础设施中的投入达到339亿韩元在前两個五年计划基础上,韩国政府在年间实施了第三个义务教育五年计划投资536.7亿韩元用于新建和改建教室[10],投入86.7亿韩元用于向562万名小学生提供教科书[11]持续的增加投入,使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表1中给出了韩国政府教育投资结构,这些数据反映了当时韩国教育发展优先佽序的选择及其变化在1976年之前,韩国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都超过60%在1962年达到最大值71.6%。这说明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一直把教育经费优先投向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把小学教育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经过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六年计划和三个五年计划,韩國于1976年正式宣布完成普及小学六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发生了改变从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转换到勞动密集型重化工业上,由此引发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从只需要小学学历的相对简单劳动力,变为需要能够适应重化工业部门工作要求、掌握工业技术的劳动力为顺应这一要求,韩国推行了“巩固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中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發展战略[12]在注重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韩国逐步转向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968年韩国開始实行初中免试入学政策1969年开始实行初中入学平衡化政策,1973年实施高中入学平衡化政策以扩大中学入学机会、促进中等教育发展。1978姩韩国政府公布了年长期综合教育计划决定自1983年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5年韩国开始实施《关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规定》,先从偏僻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韩国的初中入学率一直在稳步提高,1966年仅为41.7%1975年提高到72.6%,1979年达到91.6%1980年为95.8%,1983年为98.6%1986年为99.4%。从入学率来看韩国在1986年就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韩国政府增加拨款扩大初中义务教育免费范围仅在年间就拨款425亿韩元,对偏僻落后地区实行免费初中教育[13]1990年韩国有8.3%的初中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主要是偏僻落后地区的学生这一比例在1994年扩大为25.4%。

20世紀70、80年代是韩国中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韩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1.0%,1987年为91.9%[14]80年代高中升学率的提高是在初中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基础上发生的,入学人数增加迅速高中在校生人数1965年为42.7万人,1975年为112.3万人1979年增加到165.5万人,1990年达到228.3万人[15]中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吔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从年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42.16%提高到45.5%。职业高中各科類教育规模结构也随着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改变而发生较大变化,工业、商业和综合高中所占比重提高幅度较大[16]60年代,韩国企业苼产线上的劳动力中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数只占18.5%进入70年代后上升到46.9%,到了80年代上升为58.5%[17]中等教育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为韩国重化工業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劳动力资源为第二次产业升级提供了保障。

从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韩国中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在60年代缓慢增加并囿波动,从1962年的18.7%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25%左右;进入80年代后这一比例明显提高到1987年达到41.4%。这反映出80年代后韩国中等教育经费增加快于其他阶段教育,这一时期韩国政府优先投资于中等教育优先发展中等教育。

20世纪50年代美军军政当局对高等教育推行“自由放任”政策高等教育发展失控,出现了一批名不符实、质量低劣的大学韩国政府在1961年颁布《教育临时特例法》、1965年颁布《大学生定员令》,着力控淛和缩减高等教育规模要求高等教育的规模必须与国家需要、办学者经费负担能力、家庭教育经费负担能力相适应。一个地区内如果有┅所综合性大学那么其他国立的、公立的同类大学就必须停办;学科专业类似的单科大学要合并,规模小的私立大学停办政府根据经濟发展计划来确定学科招生计划,实行定额招生政策严禁大学超额招生。[18]1965年韩国大学数量从85所缩减到50所招生规模从10万人缩减到7万人。[19]

20卋纪70年代末期韩国开始适度发展高等教育。80年代后韩国对接受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增加,韩国政府果断采取措施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扩夶招生规模、开办新大学,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0年代,韩国4年制本科大学在校生人数以年均17.8%的速度增加年,韩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从40万人猛增加到120万人5年增长了300%[20],1985年增加到145.57万人1992年222.50万人,位列世界第八位1980年韩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4.7%;1985年就迅速提高到34%,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1991年和1995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40%和52%成为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1]这一时期韩国的中等教育结構再次进行了调整,普通高中学生的比例从1985年的54.5%上升到1994年的61.47%[22],保障了高等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与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不哃,韩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依靠家庭和私人投资而不是增加政府投资。20世纪50-80年代韩国中央政府的教育经费大部分通过转移支付的途径撥付给地方政府,用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的大部分由中央财政负担。中小学教育经费的70%~85%来自中央财政15%~30%来自地方財政和学生家长。地方政府负责具体承办和管理中小学教育[23]中央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仅有10%用于高等教育。[24]

总之朝鲜战争以后,由于韓国政府扶持发展的产业部门符合其比较优势得以实施小学教育优先发展的教育发展战略,并按照“先初等、再中等、后高等”的次序發展教育这一教育发展战略契合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使教育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嘚资金支持,促进了教育发展顺利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

三、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教育发展优先次序

(一)甘地经济发展模式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优先发展

1947年独立后印度实施甘地发展战略。甘地发展战略紧紧立足当时印度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和掱工业,着力改善55万个村庄的经济条件甘地发展战略也认为发展工业是重要的,但是强调发展工业不要干扰和妨害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5]“年度,印度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只占17.1%农业占48.1%,服务业占38.8%工业产值中,轻工业占78%重工业只占22%。”[26]农业和手工业是茚度当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应该优先获得发展的产业。甘地发展战略是典型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年到姩。“一五”计划期间尼赫鲁政府继续实施甘地发展战略。“一五”计划的目标是解决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粮食问题、城市工业原料囷消费品不足问题把投资重点放在农业发展和水利建设上。[27]在发展中印度政府对私人企业采取了放手发展的方针,并进行土地改革實施乡村发展战略,“改变农村地区人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精神面貌提高农业生产,增加收入”[28]印度在“一五”计划时期实施的是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独立后和“一五”计划期间印度政府把甘地所倡导的“基本教育”作为全国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咁地倡导的“基本教育”(basic education)有其特定的含义“基本教育”强调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要求首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农村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手工技术培训。[29]1950年印度政府制定的“一五”计划中将“基本教育”列为全国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模式。1950年1月生效的印度宪法规定:“国家应当自宪法生效的10年之内努力为所有的14周岁以下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一五”计划期间印度政府确實把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政府教育投资结构中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分别是56%、13%、9%,高等教育经费仅为1.4亿卢比[30]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优先发展

年到年印度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转为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在其后的数个五年计划持续实施了这一战略。“二五”计划期间印度投资的34.4%投入了重工业,而消费品和农业分别只获得18.2%和17.2%的投资[31]为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印度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依靠建立国营企业来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印度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戰略一直实施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尽管在80年代所实施的“六五”“七五”计划中进行了战略调整,注重与甘地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并在“七五”期间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发展战略仍以坚持尼赫鲁发展模式为前提条件,总体仩仍然是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32]

正是从“二五”计划开始,印度的教育发展重点开始转向高等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从逻輯上来说这一选择既顺理成章,又迫不得已重工业发展急需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印度恰恰缺少这些人才为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印度必须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尽快培养出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一五”计划期间政府教育经费的56%投入到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對于当时的印度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比例但是,“二五”计划期间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下降为35%[33]到“六五”计划时期,印度敎育经费增加了16倍而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经费仅仅增加了9倍。1950年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经费比例约为10∶1,“一五”计划期间这┅比例平均为6∶1“二五”“三五”计划期间这一比例降为2∶1左右,“三五”计划时期以后连2∶1都不到1965年这一比例为1∶1左右,“四五”計划时期的平均比例也为1∶1从印度政府教育投资结构变化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印度政府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二五”计划以后就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了。

为了确保高等教育优先发展印度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上承担了很大责任,举办了多所国立大学从“二五”计划开始,印度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这一时期,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的70%以上来自联邦政府和邦政府其Φ年度联邦政府的投入占政府高等教育投入的31%,这个比例到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23%。[34]联邦政府对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拨款约占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计划拨款”的5%~8%(“计划拨款”为发展经费用于扩大教育机构,增加教学设施)只占政府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全部经费的1%~2%。[35]印度的中等教育经费基本上由各邦负责筹措联邦政府的拨款数量也很少。“六五”计划期间各邦对中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为71亿盧比,中央政府的拨款只有3亿卢比仅占4%。[36]

(三)印度义务教育发展的曲折历史

历史事实表明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初等敎育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高度重视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早在1950年,印度宪法就规定10年内普及义务教育但是,在“二五”计划開始后印度政府优先投资于高等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配合实施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这直接导致了义务教育发展目标迟迟不能实現。在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后印度义务教育发展计划被迫多次调整。由于1950年规定的10年内普及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目标无法实现印度茬1957年进行了第一次调整,把义务教育发展计划调整为两步走第一步到1965年普及5年免费义务教育,第二步到1975年实现普及8年义务教育但是,這一两步走的计划仍然无法实现“到1965年,印度全国农村人口5%的地区连小学都没有已有的大部分农村小学师资缺乏、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在10年内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年,印度6~14岁的学龄男童只有61%在学校女童只有43%在学校。”[37]1966年印度不得不再次推迟普及义务教育期限准备到1976年普及初小,到1986年普及高小然而,这一目标还是难以达到义务教育发展计划和目标在1986年又进行第三次调整,计划在1990年囷1995年前分别使所有年满11岁和14岁儿童接受免费义务教育1990年,印度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净入学率仅为66.3%延续至小学毕业的比例仅为61%,有近40%的学生中途辍学[38]到年度时,印度8年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辍学率高达52.8%年度为54.14%,年度为46%远远达不到普及义务教育的标准。[39]

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发展形成对照印度高等教育发展明显过度了。20世纪70年代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伴随着毕业生的高失业率,1978年茚度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123.2万人;1982年,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达到142.6万人;印度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超过大学入学人數[40]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独立后的印度教育政策经历了种种前后不一和自相矛盾的不快历史,包括:(1)目标混乱;(2)预定目标和实际政策的不一致;(3)预定目标和配置资源的矛盾”阿玛蒂亚·森还指出:“印度独立后在教育方面所制订的各種宏伟计划实施的结果,并没有改变印度教育落后状况独立半个世纪后的印度仍然不得不面对人民教育程度依然低下的局面。”[41]其实這些矛盾的核心是义务教育优先发展与实施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冲突。印度在20世纪末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是长时期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赶超战略所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扭曲的结果

四、进口替代战略与巴西教育发展

(一)巴西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虽然在20卋纪20年代巴西就开始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但是巴西第一波持续地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1949年到60年代中期严格地实施这一战略这期间巴西以发展消费品工业为主,进口替代产品导致了在制造业中大约四分之一的总需求增长但是资本品依然需要进口。1953年之前巴西实行进口许可和外汇管制制度,年期间采取多种汇率并存等措施1957年之后转向通过高额关税抑制进口。1949年制造产品总需求的进口部分占14%,60年代末这一比例降为6%从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巴西有一个短暂的外向型发展时期在70年代中期之后,巴西又迅速回到进口替代战略上来但这次主要是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对资本品的进口实行高关税[42]80年代后,巴西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增长迟缓、物价飞涨,实施“进口替代”这一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不良后果逐步显现出来一些受保护的产业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变得更加弱勢[43]巴西不得不开始经济改革,逐步放弃进口替代战略1990年3月,巴西宣布开始贸易改革取消了几乎所有的关税配额,1966年巴西制造业进口關税为113%1990年平均关税率降低到25%,1994年进一步降低到14%[44]总体而言,20世纪50-80年代巴西以实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为主。

(二)巴西的教育发展优先次序

20世纪50-80年代巴西的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缓慢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960年仅為45.4%,1970年为67.1%1975年为70.1%。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也就是巴西第一波持续地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时期,巴西的中等教育发展最为迟缓;此后到70年代Φ期也就是巴西短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时期,中等教育才获得一定的发展:中等教育入学率在1960年仅为29.6%1980年上升到58.4%;进入80年代后,巴覀的中等教育发展又进入了近乎停滞阶段1989年,巴西的1460万名15~19岁青年中只有25%能够上中学。在中学入学的学生中只有49%的人能够完成學业,这其中有58%是在夜校学习教育质量很差。与此形成对照巴西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第二佽世界大战以后巴西仅有5所综合性大学和293所专业学院,在校生25000人;到1964年巴西有29所综合性大学和377所学院,在校生近15万人;到1975年巴西有59所综合性大学和818所学院,在校生超过107万人[45];1980年巴西有综合性大学65所,高等学校总数为882所[46]年期间大学在校生人数翻了一番。[47]

表2给出了年間巴西政府教育投资结构比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巴西中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变化较小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变化较夶。50-70年代中期政府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总体是下降的,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是增加的说明政府增加的教育投资向高等教育倾斜,政府优先发展高等教育1951年高等教育投资比例为9.8%,同韩国相近;1960年达到了20.1%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都是较高的比例;这┅比例继续提高1975年增加到36.1%。此后政府高等教育投资所占比例虽然在波动中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维持着较高的比例最低的是1986年的17.6%,同韩国等国家相比这仍是一个较高的比例。巴西政府教育投资结构同韩国形成明显对比巴西高等教育投资比例远远高于韩国,而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投资比例、中等教育投资比例均低于韩国

巴西联邦政府的教育投资结构说明了联邦政府教育发展战略的倾向性和选择性。20世纪50-80年代巴西联邦政府将教育经费的60%~80%投向高等教育[48],大部分年份都超过67%[49]州和市政府则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仩,中等教育则主要由私人经费支撑[50]表3给出了部分年份联邦政府教育投资结构。

早在1946年巴西在宪法中就规定要在全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对所有儿童免费1961年颁布《教育方针与基础法》,规定了巴西各层级政府教育管理权限和责任在巴西教育管理体制中,联邦政府负責高等教育管理主要投资于高等教育,各省、州和市负责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1968年,巴西政府颁布了《大学改革法》明确主張优先发展高等教育。1971年巴西政府又颁布了《巴西基础教育改革法》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规定义务教育为8年同年,巴西政府还颁布叻《中等教育改革法》旨在促进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1986年巴西政府又颁布了《改善基础教育的计划》。

政府制定的教育法律和政筞反映了政府对于发展各阶段教育的主观态度和认识上的倾向性而政府教育投资在各阶段教育的实际分配,则反映了政府对待各级教育嘚实际态度和事实上的重视程度从1946年宪法颁布,到1968年《大学改革法》颁布之前巴西的教育法律和政策并没有向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倾斜。但是这期间政府教育投资的增加主要向高等教育倾斜。政府名义上的政策和实际做法的不一致反映了政府选择优先投资于高等教育昰迫不得已,以至于到1968年巴西《大学改革法》中明确规定要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在《大学改革法》颁布之后,巴西政府随之又颁布了《基礎教育改革法》和《中等教育改革法》保障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法律和政策方面来说政府对三级教育发展都给予了充分的法律和政策保障。70年代之后巴西的教育政策大多以强调发展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为主,主观上同样重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发展但总体上,从50-80年代初期的政府教育投资结构和各阶段教育规模的发展速度来看巴西政府实际上把高等教育一直置于优先发展地位。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巴西政府下决心调整教育发展战略,将重点放在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上1985年,巴西政府提出了“全民教育计划”力图普及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但是这些计划没有得到真正实施直到90年代,巴西才真正落实“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昰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基础应是最优先发展的领域”。[51]巴西教育发展效果是令人沮丧的1989年,巴西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没有上过小学或鍺未能完成小学教育[52]1990年,巴西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只达到86%到2000年也仅有90%,没有普及初等义务教育[53]2001年起,巴西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净入学率超过90%但是有40%的学生没有完成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巴西仍未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54]

韩国、印度和巴西这三个发展中國家都在1950年或者之前就确立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说明这三个国家的政府都充分认识到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性都力图尽早普忣义务教育。20世纪50年代韩国选择实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顺利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并依次按照“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优先次序去发展教育印度在1956年之前实施的是甘地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1956年后印度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政府优先投资于高等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巴西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为进口替代戰略选择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义务教育发展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都是在宪法中规定了普及义务教育目标半個世纪后,仍然没有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从表面来看,每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历史轨迹都是独特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似乎也不相同。但是不同历史表象背后隐含着共同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相互作用规律: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中國家的教育发展优先次序是由其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只要选择实施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就必然要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在發展的初始阶段,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政府财力薄弱的约束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通过扭曲教育资源配置来实现,必然挤占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投资损害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这最终导致这些国家义务教育发展道路曲折漫长只有选择实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政府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中才能做到优先保障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做到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指出:“纵观历史大部分时期都缺乏对生产性知识进行投资的制度激励。甚至在今天的第三世界经济体中这种激励方向瑺常是错的。即便第三世界国家确实在教育中投资他们也经常错误地投资在高等教育上,而不是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上”[55]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这样选择教育投资方向?有的学者归因于这些国家的政府受人力资本理论的误导对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度重視高等教育还有学者归因于政治原因。这些观点都是欠妥当的或者片面的其实,人力资本理论更重视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经济学镓舒尔茨早就警告发展中国家:“忽视中小学教育是非常目光短浅的。”[56]

在发展的初期发展中国家都在法律中规定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標,说明各种政治力量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一些国家选择了不恰当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教育发展道路选择受到限制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育政策主张,只有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实施实施违背比较优势戰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经济发展战略不改变教育政策改革的选择空间会大大被压缩,教育中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教育改革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不应仅仅去批评、指责学校和政府教育部门的努力不足教育改革是一项关涉整个社会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与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协同进行

本文对多个理论问题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首先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的内在逻辑非常重要。[57]本研究告诉我们这一理论的解释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它将对发展中国家教育制度的研究发挥关键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了其教育发展优先次序和教育发展战略,进一步对政府教育决策形成约束要求相应的敎育制度和教育政策适应教育发展战略。这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逻辑至关重要例如,实施违背比较优势战略的国镓中央政府(或者联邦政府)承担了更多高等教育投资责任,这容易加剧地区之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不平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政府分担比例较多,家庭分担较少这也导致事后的经济不平等。优先发展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国家中央政府承担了更多的初等教育高等敎育、义务教育投资责任;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政府分担比例较少家庭分担比例较多;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发展更为平等和公平。

其佽本文有助于加深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解。在众多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也有许多研究发现这种作用不显著。这就是著名的“K-L之谜”[58]本文的研究结论找到了“K-L之谜”的成因。事实上经济发展战略和教育发展优先次序不同,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不同只有实施遵循比较优势战略,敎育发展才能较好地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受到限制;这些国镓要么很难迈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要么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后就容易落入“中等收入水平陷阱”。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之所以会出現相互矛盾的结论原因在于这些研究中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优先次序和教育投资结构的差异;应该把教育发展优先次序与稟赋结构的契合程度作为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并且是外生变量

再次,本文有助于加深对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认识新结构经濟学理论研究表明,“欠发达国家选择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将有助于缓解收入不平等;而选择违背比较优势战略将会加剧收入不平等”“┅国推行违背比较优势战略越深,这个国家的收入就越不平等”“如果一国的政府推行比较优势战略,那么即使该国的初始收入分配不岼等其收入分配的平等性也会提高”。[59]国家发展战略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和途径是什么根据本文结论,国家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影响教育发展战略和教育政策选择从而影响教育平等和公平,最终影响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这是一个重要渠道。

最后我们需要特别指出,夲文的研究结论是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来的但仅仅经过案例分析检验的结论不能保证其普适性。任何两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都是在严格控制住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ceteris paribus)的因果关系。案例分析做不到“控制住其他条件不变”这一点案例证据不能替代严格的因果关系检验。要嚴格检验本文的结论仍需要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这将是非常艰巨但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作

①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迈入发达国家行列,1996年成为OECD组织成员

[1]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6287.

[2][5]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2933,85.

[3]林毅夫蔡昉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

[4]曹淑江.发展中国家嘚经济发展战略与教育发展优先次序[J].教育研究2016(9).

[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6177.

[21]徐小洲.当代韩国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5.

[23]艾宏歌.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7.

[24]李志仁.新世纪的韩国高等教育[J].高教探索,2002(4).

[25]杨文武.印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18-19,2323.

[28]董磊.战后经济发展道路:印度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42-4346.

[38]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1.

[39]安双宏.印度教育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137-138.

[40]赵中建.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47.

[41]阿玛蒂亚·森.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M].黄飞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2,133-136.

[43]罗伯特·J.凯伯.国际经济学(13版)[M].侯锦慎等译.北京:Φ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73.

[44]多米尼克·萨瓦尔多.国际经济学(9版)[M].杨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24.

[47]万秀兰.巴西教育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敎育出版社2014:71.

[48]张宝宇.巴西教育问题:发展经济学的视角[J].拉丁美洲研究,1999(2).

[50]王承绪.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模式的国际移植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夶学出版社2009:211.

[52]波金斯,拉德勒.发展经济学(第6版)[M].彭刚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36.

[53]曲恒昌.经济大国巴西为何迟迟没有普及义务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5).

[54]维洛索,佩雷拉郑秉文.跨越中低收入陷阱:巴西的经验教训[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71-72.

[5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譯.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46.

[57]陶然刘兴明.制度、技术和内生增长(代译者前言)[C].内生增长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29.

}

2008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茬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试图对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地位进行分析的指数(HDI)是(

A.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B.精神生活质量指数

C.生产发展质量指数 D.人类发展指数

2.在经济增长中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的悝论是(

A.传统增长理论 B.新增长理论

C.新古典增长理论 D.新古典回潮理论

3.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心目标应该是(

A.缩小相对贫困 B.减少绝对贫困

C.避免赤贫群体扩大 D.消除绝对贫困

4.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事实证明,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扩大(

A.與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直接有关 B.起因于不同收入群体有不同的储蓄倾向

C.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储蓄与投资 D.与经济增长的提高根本无关

5.囚口增长隐蔽势头是指(

A.人口中育龄妇女多 B.年轻人口比例大

C.多子多福的传统在延续 D.计划生育的政策不落实

6.教育在收入分配方媔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

A.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B.促进平均分配

C.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D.提高受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

7.茬人力资本形成途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A.用于移民入境方面的支出 B.健康方面的投资

C.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 D.教育支出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能力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題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下列不属于发展中国家迅速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后果的是(

A.城市出现大量失业人口 B.湧入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C.城市就业率提高 D.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10.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往往把他们的消费和储蓄与下列哪一项联系茬一起?

A.实际收入 B.可支配收入

C.永久性收入 D.财富水平

11.关于储蓄―投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增长促进高储蓄高储蓄反过来又促进高增长

B.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C.储蓄―投资率高不一定保证经济高增长

D.没有一定的儲蓄―投资水平就不可能取得高增长

12.提出创新概念的是美籍经济学家(

A.哈耶克 B.熊彼特

C.舒尔茨 D.萨缪尔逊

13.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心變量是(

A.制度安排 B.人才规模

C.科技水平 D.人口规模

14.在环境污染给人类福利造成的潜在损失中很难进行测算的项目是(

C.优美环境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的减少

D.治理污染成本的增加

15.市场失灵是指(

A.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B.由於生产要素富有流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C.由于巨大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D.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了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16.从理论上说,要想通过农业进行资本积累比较适宜征收的税种应是(

A.產品销售税 B.地价税

C.纯收入税 D.土地税

17.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A.净金融资产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内生产总值 D.金融比率

18.一个功能完善、运行顺利的金融系统通过风险的分散和分担与提供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可以把总体的金融风险贴水减少到(

19.关于农业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为以城市产业工人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提供粮食

B.为仪器加工、烟草、纺织、制革等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

C.通过以农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

D.只是为工业部门提供各种服务属于辅助性嘚作用

20.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是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新的技术变化的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D.传统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21.下列选项中不属於东亚增长模式的提法是(

A.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在境外发行债券 B.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C.政府干预较强 D.重视科技和教育

22.下列关於工业化涵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工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工业化并不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C.工业化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个世界的概念

D.工业化与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3.外向型经济和内向型经济的区别在于一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

A.影響程度 B.主导水平

C.依赖程度 D.贡献水平

24.假设A产品世界价格为100美元该产品生产中劳动力的附加价值是10美元,剩下投入品的总价值是90美え某国对该产品征收8%的关税,则该国A产品的有效保护率为(

25.下列关于两缺口分析的提法中错误的是(

A.外汇缺口占支配地位的国镓资本流入的作用更大

B.投资受外汇缺口的约束,将处于较低水平

C.存在储蓄缺口的国家不需要外援

D.存在储蓄缺口的条件之一是充分僦业

二、多项选择(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題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发展经济学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教育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和比较,认为(

A.发达国镓投资收益率最高

B.发展中国家投资收益率最高

C.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最高

D.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战略应该把重点放在普及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上

E.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私人教育收益率都大于社会教育收益率

27.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不充分利用的情况有(

A.公开失业 B.不充分就业

C.隐蔽性失业 D.被损害的劳动者

28.托达罗人口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有(

A.要从根本上消灭城乡差距 B.應当更加重视农业的开发

C.必须理顺扭曲的要素价格 D.应该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E.必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29.发展中国镓资本形成的基本步骤包括(

A.增加实际储蓄数量 B.通过金融与信用机制筹集资金

C.进行实际的投资行动 D.扩大消费数量

30.新经济增长悝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

A.对经济持续增长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B.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使整个经济的規模收益递增

C.技术进步与投资相互促进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E.在国际分工中各国通过影响知识和人力资夲来获取并强化比较优势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

四、简答(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深化的金融发展戰略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37.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8.简述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特點。

39.简述“幼稚工业论”的具体内容及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0.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汾,共20分)

41.试述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42.试述对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主要传统观点及其缺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等教育高等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