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股东的股权用作员工期权和股权的区别池,需要多少股东通过

中国投行俱乐部【全球投行CEO大本營】

欢迎全球投行、VC、PE、并购、基金、券商、信托、银行、保险、租赁、投资等金融大咖关注中国投行第一品牌-中国投行俱乐部寻找优質项目、资金及获得全球顶级金融圈层请联系:IBC-超级助手(IBC-service,添加微信请注明:地区-企业-职位-姓名)
分享:各行大咖请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关注:关注后查看更多历史消息更加精彩关注“中国投行俱乐部”或查找微信号“ibankclub”关注后可回复您关注的方向(我们会根据您嘚需求发布重量级文章)。

即便是最老练的创业者在其创业生涯中,很难有超过10次的VC融资经验相反,一个普通的VC每年都会直接或间接做5-10个项目的投资。所以在企业融资谈判的时候,VC是有压倒性的优势的因为他们有更多经验。这种不平等的地位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創业者往往错误地只关注估值的问题,而VC却会对一系列条款全盘综合考虑

在VC融资中,最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条款是所谓的投资前估徝(Pre-money Valuation),也就是企业在VC投资之前值多少钱。“投资前估值” 通常被简称为“Pre-money”或“Pre”老练的创业者和VC讨论的时候,通常是这个样子的:

还囿一个对价格影响很大的条款是期权池 (Option Pool) 的大小

大部分企业在VC投资之后,都需要为新招募的、或者是以前的管理团队预留一部分期权。這些人通常需要分配期权发放期权就会稀释其他股东的股份。尽管是预期在未来招聘这些人但很多VC会要求在投资之前,企业就把这些期权预留出来这样,投资之后VC的股份就不会被预留的期权稀释了。当然也有投资机构称,这是为了未来期权池不被摊薄的考量

在仩述的例子中,融资400万Pre-Money估值600万 (VC简称为“Pre 6投4”),如果VC要求期权池大小为20%那么企业的股权结构为:VC的股份比例仍然为40%,20%的未分配期权管悝团队及创始人持有40%。换句话说管理团队及创始人拿出自己20%的股份,未来分配给要将要招聘的和一些以前的团队

▼谈一谈投资后的股權价值

Flybridge Partner的合伙人Jeff Bussgang定义了一个术语,叫做“Promote”来帮助创业者了解一个项目背后的真实价值,而不仅仅关注投资前估值或投资后股权比例。

(VC投资后)创始人团队的股份比例 x 公司的投资后估值

Value即FPDOV)。Jeff和Feld都认为创始人在与VC谈判的时候,要用“Promote”而不是“Pre”来作为判断的依据

Jeff举了一个例子,他跟另外一家VC竞争一个项目他提出的投资方案是“Pre 7投6、20%的期权池”。也就是说Jeff会给企业700万的pre估值,投600万占46%的股份。创始人拿出20%股份作为期权池之后还剩下34%的股份。

而他的竞争对手的方案是“Pre 9投6、30%的期权池”即Pre估值为900万,投600万占40%的股份创始人还剩余30%的股份。最后创业者选择了Jeff的竞争对手。


Jeff用“promote”简单分析了他们两家VC的报价:他的“Pre 7投6、20%期权池”的方案下创始人团队将会持有┅个Post估值1300万公司的34%的股份,换句话说他们的创业成果是440万的“Promote”

相比之下在“Pre 9投6、30%期权池”的方案下,创始人团队的“Promote”几乎相同:1500万投资后估值的30%即450万。也就是说Jeff的方案跟竞争者的没什么差别,只不过Pre和期权池小些而VC投资后创业者手中的股权价值基本相同。

對于这个创始人来说有一个更好的做法,他可以跟给出Pre估值900万的VC说30%的期权池太多了,我们不需要招聘那么多管理团队如果能够将期權池降低到15%就很棒了,这样创始人团队的股份比例就增加到45%“Promote”变为675万美元。那么当然放弃Jeff就是更好的选择了。

Jeff的看法是对的创业鍺不应该只关注公司的Pre估值,因为Pre估值中还包含了期权池而期权是由董事会控制,发给其他员工的所以,他建议创业者应该关注“Promote”即VC投资后,创始人自己手中的股权价值

Simeonov提出了一个很重要、但又常常会被忽视的一个原因:公司在做VC融资的时后,谁都没有赚到钱洇为对于早期的VC融资,创始人想套现基本是不可能的创始人的“Promote”不管是大是小,都是空头支票是无法兑现的。所以他认为真正重偠的,是在公司实现退出 (Exit) 的时候创始人的股权价值,而不是Jeff和Feld所说的“投资后股权价值”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公司退出时创始人的股权价值是:

创始人当时的股份比例% x 公司的退出价值

无论是以IPO还是被并购(M&A)的方式退出,公司的退出价值会受到很多不可预计的因素影響,变动范围很大但是,退出时的创始人的股权比例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比如:公司在退出前还需要几轮融资、每轮融资稀释多少股份对于一个典型的技术性公司,创始人在退出前会平均稀释掉45%-65%的股份

Simeon还给创始人提出了几条减少股份稀释的方法,其中一條是:让创始人从一开始就留出一个大大的期权池比如Jeff的案例中,他认为30%的期权池更好创业者放弃Jeff是对的。他认为一个大大的期权池就可以防止以后期权不够用,还要创始人继续拿出股份再次被稀释。


如果期权都是从创始人这一个锅里往外拿早拿晚拿有什么区别呢? 也有人认为,Pre估值里应该不包含期权池创始人不要单独为期权池买单

因为既然VC投资进来跟创始人一起做股东,就没有理由只让创始人自己拿一部分股份做期权池要拿因该大家一起拿,期权池在VC投资之后设立比如前面融资400万,Pre-money估值600万 (“Pre 6投4”) 的例子中如果期权池夶小为20%,那么在设立期权池之前VC的股份比例为40%,创始人为60%然后VC和创始人,按比例分别拿出8%和12%的股份凑成20%的期权池,这样投资后,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创始人占48%、VC占32%、期权池20%

这种期权池的做法对创业者是最有利的,但基本上没有VC会答应VC的逻辑是要让原始股东出期權。那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对于后续B融资(假定现在是A轮,后续是B轮)的VC来说A轮的VC和创始人都算原始股东,B轮时的期权池应该由A轮VC和创始人一起出所以,A轮的VC没有理由把公司直到上市退出期间,所有期权都让创始人来扛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好制定一个从A轮到B轮融资期间管理团队招募和期权激励计划,在每轮融资的时候逐步追加期权池。


创业者在跟VC谈判的时候应该花点时间搞清楚Term Sheet条款的方方面媔。在挑选对比Term Sheet的时候要通盘考虑,不仅仅是跟价格相关的比如Pre、Post、Promote、期权池,还有其他一些会影响价格的条款--参与清算权、股利等以及影响对公司控制的条款--董事会构成、保护条款等等。


}

张总从事玩具设计行业2015年与朋伖小王一同创业。张总在公司占股60%小王占股40%。两个人有商有量将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2016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张总认识了投资人李總,李总很看好张总公司的发展潜力决定投资300万元入股,要求占股10%假如李总占股10%,那么张总和小王谁的股权应该被稀释呢?

大部分公司在上市前都会经历A、B、C多轮融资,而股权融资就意味着要给投资人股份案例中张总和小王的股权如果要分给投资人李总10%,那么應该稀释谁的股权呢公司在稀释股权的同时对股权架构有什么要求呢?

本篇文章就来详细讲解一下这个问题。

一般企业都是同比例稀释现囿股东的股权案例中的李总融资300万元,占股10%那么张总和小王的股权都要等比例稀释,也就是按100%-10%=90%这个比例稀释融资后张总嘚股权就变成了60%x90%=54%,小王的股权变成了40%×90%=36%如表1所示。

但也不排除有特定股东的股权协议里有不能稀释其股权的规定为叻保证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尽量不要稀释公司创始人的股权当然,公司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也可以实行相关制度与投资人签订相關协议,如实行AB股制度并不会改变稀释股权的比例,只会影响控制权也就是说,虽然稀释了股权给第三方股东但是释放的控制权可能很小。

股权的构架在融资之前一定要调整好以免在股权被不断稀释的情况下导致企业创始人失去公司控制权。股权架构做不好容易使创业者失去其一手打拼的公司,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1、企业创始人一股独大

企业创始人的股权最好能够大于67%确保拥有絕对控制权,使公司行动统一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其他作为公司合伙人的股东可以分配10%~20%的股权合伙人在一个问题的决策上还鈳以提不同意见,一个企业应该有不同的声音而且公司发展离不开合伙人的资源和能力。但是股东在分配股权时一定要遵循一个控股原則就是2+3<1的法则,即公司的二股东与三股东的股权加起来不超过企业创始人的股权这是一个重要法则。

公司要预留出5%~20%的期权池因此企业的股权结构大致为,企业创始人50%-60%+期权池5%~20%+合伙人10%~20%尽量不要出现创始人50%、合伙人40%、其他小股东各占5%的股權结构。

我有个学员是一家经贸公司的大股东占股50%。因为跟合伙人有点矛盾结果二股东联合几个小股东与他抗衡,最终导致公司散创业失败。

类似这样的惨痛教训放眼商界比比皆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在设计股权结构时一定要保证企业创始人的绝对领导权这样创始人就可以把控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使企业长久地发展下去

3、设定联合创始人的股权成熟期

现在很多创业公司会有好几个联合创始人,为保护公司利益设定合伙人的股权成熟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在职不满一年的创始人离职,不应该继续持有公司的股权而苴公司不应该回购其股权。股权成熟期限一般规定为四年满一年后每加一年成熟25%,如果中途离职那么只能带走其成熟的股权。这样僦有效防止了公司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且合理地分配了公司合伙人的利益。

总之股权布局要从“娃娃”抓起,也就是在公司创立之初創始人就要运筹帷幄。唯有如此在公司面临融资、股权被稀释时,创始人才能把控住公司的控制权

—————— 礼物分割线 ——————


一字不落看到这里,一定是真爱啦如果你正在经营企业,欢迎私\/李老师备注“知乎”
限时赠送知乎的同学1份价值980《关于激发员工動力,以及股东之间权利与利益分配》电子版学习资料
每个老板都想有钱有闲,身心解放
每家企业都想基业长青,百年传承
合伙人嘚时代,这些离不开股权的激励

}

则是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价格购买特定所有权的权利它可被视作是员工与公司之间关于股权买卖的一份合同。

中国公司法框架下股权必须与注册资本对应因而无法预留股权。灵活的做法:

设立公司时由创始人多持有部分股权(对应于期权池)公司、创始人、员工三方签订合同,行权时由创始人姠员工以约定价格转让

员工通过持股公司持有目标公司的股份。可避免员工直接持有公司股权带来的一些不便中国上市前一般采用这個做法。

在公司内部建立特殊的账册员工按照在该账册上虚拟出来的股票享有相应的分红或增值权益。华为的做法

(2)应与员工充分溝通,保障计划涉及的信息公开透明使其对自己的权益有合理判断及预期。

(1)设立期权池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留住企业核心员工因為创业初期,没有哪家公司能开得起高薪水给高级人才此时,为留住核心骨干力量这是开始设立期权池,当员工干到一定时间可以茬特定的时间及特定的股权中购买股份,然而从期权池里拿options补偿底薪这样既能激励员工更上进的做事,又能弥补底薪给员工带来的落差感以此同时还能避免人才流失;

(2)VC一般要求在进入前设立期权池,并要求在其进入后仍能达到10%以上的比例如VC进入A轮融资,不设期权池或者期权池太小,B轮融资时新的投资者要求设立期权池此时A轮的VC已经成为创业公司的股东,也要按持股比例奉献股份显然是对A轮VC股份的稀释。如果A轮做的足够大未分配的期权将作为B轮的期权池,A轮VC自然可以少 出点血注意,VC这是在用别人的钱来降低自己的风险公司也可根据拟激励对象的职级、岗位对应的额度估算所需份额以确定最终的期权池大小。此时应注意若通过持股平台持有的期权池份额過大( >25% )可能导致:

①创始人股权比例过小,从而影响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以及外部对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判定;

②申请上市时证监会可能质疑企业不通过公司股东层运作,而变相通过合伙企业运作绕开相关法规对股东的监管;

(3)期权池长期稳固的情况下,会导致老员笁获益比新员工多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兑换周期会越来越长不能用效益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这是最可怕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會如何进入配股阶段来使员工可重新获得激励但是不能够避免人才流失,而且人才流失后的股份回购则是关键问题所在

(1)在初创期間,创业者首先要确定期权池配额一般在10%—20%之间,在初创期间必须预留还应在协议里明确约定该内容,防止后期VC进入大量稀释自身股份的同时还用自己的钱给别人找乐子,长此以往自身有出具风险不说公司还会逐渐消亡;

(2)期权池设立形成股权激励,应不定时更噺特定的股权配额防止员工因差异化或无异化而丧失主人翁作风,导致员工大量更迭是企业股权回购困难而流失股权或被他人侵吞,這样会让公司股权进行流转是公司创始人有权而无法用权;

(3)必须设立购买时限及购买份额限制,同时设立期权失效的时间及最短生效期限并约定定期由创始人回购股份,这样可以保证人员流失的同时股份还在手上,别人虎视眈眈也无用在合同正常履行时或员工離职,应及时约束该股权防止水干鱼跳塘的现象;

(4)公司股权如在过程中发生变动(包括融资、扩股、分红等),应对期权的数额及荇权价格作出相应调整以使原有权利的价值不发生变化。背后的基本逻辑是:期权的数量与行权价格反映的是期权被授予时而非行权时嘚价值公司被出售或控制权发生变动的,也能在约定中做出相应调整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至言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员工期权和股权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