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企业家需要什么,企业需要转型但不放心,谁能告诉我怎么办

我该怎么办??谁能告诉我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12条回答)《企业家论语》: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的鲜活读本
&&&&来源:&&&&
原标题:《企业家论语》: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的鲜活读本  作者: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教授 徐秋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出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有些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做得非常出色,如,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三一重工已经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亚洲品牌500强。混合所有制企业海尔集团的品牌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格力空调连续12年上榜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上市公司100强”。这些知名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拥有一位具有正确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思想的优秀企业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企业家的优秀企业管理思想和卓越管理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程冠军的《企业家论语》(企业管理出版社)就是国内全面解读、深度诠释和热情传播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管理思想的代表性作品,对于中国经济新常下的企业转型升级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彰显了孔子思想的伟大力量。受此启发,作者将自己与国内21位著名企业家和五位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对话录冠以《论语》出版。为了强调这些“论语”出自企业家,特用企业家作为定语,全称《企业家论语》。本书分为实践篇和理论篇两个部分。实践篇收入30篇对话,辑录了作者同21位著名企业家的精彩对话,全景式展示了这些企业家的优秀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理论篇收入五篇对话,辑录了作者同两位外国学者和三位中国学者的睿智对话,反映了他们对企业成长和治理理论的真知灼见。可以认为,本书是学习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鲜活读本。本书的推出,对于启迪企业家智慧,提升企业家管理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由于《企业家论语》是作者与企业家的即席对话,聊天式交流,因而行文上更口语化,可读性更强,对读者也更有感染力。阅读本书不仅在心灵上会有所震感,而且在行为和方向上也会有所改变。该书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故事动人,深读之后有以下三点感受:   一、优秀的企业家都具有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   在理论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里,都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的人格化”,他们办企业的唯一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赚钱。在古典企业中,在中小民营企业老板中,这种假设也许有道理。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家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情形就会有所变化。例如,三一集团把“打造一个品牌,形成一种价值理念,创造一种发展模式”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追求目标。他们追求生产全世界最好的混凝土机械产品,以此提升中国的实力,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他们坚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更多人的就业,“让员工过上富裕尊严的生活”。公司的几位老总明确表示,只要国家需要,他们个人的财产可以随时捐出。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对自己的定位是为人类负责,包括为企业员工负责,为资源负责,为环境负责。娃哈哈集团在公司内部实行全员持股,旨在实现老板与员工共同富裕。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主张企业家要学会与社会共享,把别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乐天下之乐。为此,他向社会的个人捐款累计已经达到60亿元,是名符其实的“中国首善”。中国首富梁稳根则“是心怀三一员工,心怀天下苍生的首富,其追求与党的宗旨完全一致。”   二、优秀的企业都重视建设特色企业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没有健全文化的企业是做不大,走不远的。不管企业本身有多大差异,其文化都有某些共同元素,如企业都需要讲诚信、守法、爱国、创新、责任感等,但不同企业的具体文化又各有特色。例如,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团队精神,强调集体主义。美国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企业文化也复杂多元。就《企业家论语》介绍的优秀企业来看,其文化都有鲜明的特色。例如,娃哈哈奉行“家文化”,其核心是“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追求员工、企业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辽河油田也倡导“家文化”,但其核心则是“我是石油人,辽河是我家,我与企业共发展”,强调的是员工认同感,凝聚人心。福耀玻璃集团的总裁曹德旺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其企业文化则是“发展自我,兼善天下”。福耀两个字的核心含义就是:福耀中华,春满人间。新希望集团的企业文化核心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突出社会责任,实业报国。三一集团的文化核心是“品质改变世界”,追求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都体现着企业家的价值观,精神追求,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等,对于凝聚人心,改善管理,办好企业有重要作用。企业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建设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是创建伟大企业的重要条件。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经济转型升级呼喊企业家精神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 总编审 朱幼平
1、新常态下我国需要采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长失速是周期性的、暂时的,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依然强劲。低谷过后,我国经济仍然会重拾升势。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已从上山变成了下山,出现了结构性转变,长期看增长动力因素正在枯竭。我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状态下滑到世界平均3-5%的增长率状态。
实际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先有产品商品化红利,后又有土地房屋等资产市场化红利,以及外贸红利,这些经济增长红利因素伴随着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和长期大数量货币投放,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了三十多年。这么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成绩未来是否有超越不敢说,但可以说迄今为止古今中外独一无二。而回首我国三十多年的奋斗历史,没有一个时期是平坦的,没有一项改革是轻松的。有人认为,我们过去能够披荆斩棘,获得巨大成功,未来没有不取得更大成功的理由;也有人认为,我国经济体量大了,增长不动了,也在情理之中。
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当真枯竭了吗?这是个重要问题,很复杂,必须回答,但不能简单回答。
从需求端看,一方面,虽然我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但从人均财富、科技水平、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看,我国综合国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进一步的收入增长和幸福指数提高还有相当强烈的诉求。差距就是动力。我们要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追上发达国家,过上与发达国家相当的幸福生活,我们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从这个角度,我们不能说我国的经济增长不动了,动力枯竭了,没有空间了。
从供给端看,我国老百姓舍得向孩子的教育大把花钱,说明对未来仍然信心满满;我国民间借贷利率高达23.5%,说明实体经济投资需求旺盛,生意机会多多。这两个事实从某种角度也证实了我国系统里仍然有强烈的经济增长动力因素。
从环境端看,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我国面对很多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不确定因素,但还不至于出现失控局面,更多的是积极因素、主动因素在增加。我国仍然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经到了能够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绝佳的窗口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没有今天的条件和好时机。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传统外延式粗放式增长模式确实已走到了末端。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已进入下半场。我国经济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和虚拟化过度的倾向,还将面临长期艰苦的去产能、去杠杆的繁重任务。特别是,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已出现绝对量下降、农村已没有多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报酬大幅提高且不可逆;另一方面,空气、水、土壤污染严重而且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枯竭;还有贪污腐败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坑蒙拐骗屡出、社会价值观溃败、暴力冲突事件频发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当前,产品、房地产红利快到顶了,外贸红利也没有了;而大水漫灌式货币投放和大规模政府投资因备受社会各界诟病难以启齿。这些前期经济增长较容易的动力因素都面临枯竭境地。而唯一被寄予厚望的内需是“被动”的,特别是在我国收入差距很大和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格局下,有钱没需要、有需要没钱的现象十分突出。人们更多的是不愿消费、不能消费、不敢消费。扩大内需是个动力因素不假,但是很弱、很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怎么办?
西方经济理论有很多流派,许多过去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但西方的经济理论总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发展的理论。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当前的中国经济,往往有隔鞋搔痒之感。我国遵循的是邓小平以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学。这是赶超经济学,是谋求强烈非均衡的高速增长的学问。我们需要解放思想,需要胆子放大一点,步子迈快一点,需要以改革促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及东亚经济增长模式许多现成的发展经验,曾经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比如市场机制、工业化和城镇化、大货币投放式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等等。但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西方金融和经济的理论、体系、模式漏洞百出,我们已到了要有选择地学习西方理论、模式和经验的时期。走过去简单复制经济、模仿经济的老路也已经越来越行不通。而且,我们过去以低端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分工、大循环,这种与发达国家互补的结构已不能完全满足我国进一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未来我们更多地要正面参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高端市场上争夺这些国家的份额。
我国现实情况很严峻,而西方理论和经验也没有很好的参照,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持续进行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的结论是,我国经济依靠资源、能源和大投资驱动已经没有潜力了。如果延续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我国经济确实已经出现了结构性拐点。我国未来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从而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我们认为,这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就是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周期。
不以GDP论英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全力推进创新,走国民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道路,无疑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但自古华山一条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之路。
2、企业家精神是创新驱动式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之源
实际上,我国很早就意识到经济要走转型升级的道路。我国从九五计划(1995年)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之后,经济转型被正式写入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而不再提单纯的经济增长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表述。
但我国增长模式转型提出近20年,到现在尚未成功。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经济转型升级规律的研究仍然很肤浅,还没有找到成功转型升级的方法和诀窍。从外延式增长过度到内涵式发展,是功夫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得住性子,润物细无声,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西方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前人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业,我们需要继续用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去推进。
我国要实现成功转型升级,一大批能力超凡的企业存在是必须的,也是最关键的,不能想象一个国家没有一批像样的企业存在而发达的。
而我国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虽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总体而言,企业竞争能力是不强的。我国近来只有银行、房企赢利能力强,国家经济支柱的制造业效益状况令人担忧,这是一种畸形的泡沫化经济;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建材、造纸、造船等行业,还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我国的银行、电信、电力、石油、交通运输等行业存在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垄断、腐败和大而不倒问题;我国除BAT、华为等少数互联网企业拥有创新能力外,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或者如少数汽车企业,干脆就失去了技术创新能力,而将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奉送给外资企业;我国民营经济近来也命运多舛,广东地区靠“三来一补”等外贸企业,随人民币升值和国家市场萎缩,日趋艰难,我国最强的江浙民营企业,近来也因经济失速过快而频频出现资金链条断裂、企业高层跑路现象;我国食品、医药等行业还存在严重的假冒伪劣产品,已经出现强烈需求的奢侈品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企业所垄断。这些都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
企业创新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创新的基础。企业创新有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只有那些符合需求的、拥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才能存活,才具有生命力。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最为重要的因素。“卖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这都道出了我国创新、创造力不足,高端高科技产品缺乏的现实。如果说过去创新不足,自主品牌和高端高科技产品缺乏,对我国经济影响不足够大的话,那么,今天的影响不是能拿大小来衡量的问题,而是有可能使得我国走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的问题,使得我国经济走向长期停滞不归路的大问题。
企业是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而企业家又是企业经营决策的灵魂,企业家精神又是企业家才能的核心基因。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能力提升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源泉。
改革开放后,我国也涌现了像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马云、马化腾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但这个队伍的数量还太少,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多亿人口、经济总量第二且马上要成为第一的大国是极不协调。我们呼吁并期待着一大批企业家涌现,我们呼吁并期待着中国的乔布斯!
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保持积极进取精神,引领企业顽强拼搏;就是敢于冒险、敢于担当;就是坚持方向、百折不挠。根据Thomas
Corley对233名高净值人士和128名普通人士长达五年跟踪调查,成功人士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包括有:好习惯、有梦想、讲人脉、爱储蓄、喜生人、不信命、重创造、乐工作、勤锻炼、敢冒险。这十条就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企业家发挥作用有三个领地:一是创业。创业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创造、新技术的应用,在已有国民经济价值版图中发现或发明新的增值爆破点。创业也是个全民试错的过程。二是升级。企业从优秀到卓越,追求无止境。三是转型。低端的、产能过剩的、三高企业需要转型,向能够创造生产出有知识技术含量的、品质优良的、功能强大的高端产品的企业转变。
无论是创业、升级、转型,都需要企业家精神。创新驱动有鲶鱼效应,一定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克服目前企业经营困境,特别在当前市场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时期,能够在万马丛中杀出一条血路,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这也正说明了企业家精神在当今时代更加难能可贵。
我国经济系统转型升级之所以长期没有成功,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经济系统里缺乏一种叫企业家精神的东西。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从全民经商、到全民理财、再到当今的全民创新,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赋予我们的责任。过去我们改革击活了全体国民的积极性,现在要创造性地激发企业家精神。只有企业家精神才能解决当前困境,才能引领我们奔向下一个快速发展周期。而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虽然把企业看做了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我们没有重视企业家精神。我们也没有很好的改革和政策措施落地,有效地激发、培养企业的创新,有效地培养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现在是到了要尊重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精神的时代了。
3、改革,让企业家精神点燃经济发展的活力
向企业家精神要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喊!
企业家精神从何而来?从改革中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发挥企业家作用。目前我国企业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无论是引入民营经济的混合所有制也好,从管资产到管资本也好,还是职业经理人安排也好,核心还是为了能让企业家站出来发挥作用。我们要通过为企业家辈出、为企业家精神发扬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企业强大才是国强民富的关键,企业家精神才是企业强大的关键。
我国有着几千年优秀灿烂的文化,我国人民勤劳、智慧、节俭,这是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基因。用中国文化武装起来的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东南亚诸国,在当代世界舞台上活力四射、表现不俗。但是很遗憾,我国传统文化里,根深蒂固缺乏了一种叫创新创造的东西。我国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恰恰是因为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所致。当前,我国培养的博士数量超过了美国而居于世界第一位,这只是数量上的堆砌,没什么实际意义,而我们技术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习惯势力很强大,观念转变就是革命。我们首先需要通过价值观改革,在全社会创造一种尊重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精神的主流意识氛围。
其次,改变市场出价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业、创新、创造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家创造优厚的条件。比如,为创业者提供原始资金,并创造一个创业者失败后政府兜底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高端产品研制提供资金补偿;为企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等。
改变市场出价条件不是直接干预市场,而是搭建体制政策平台,只是导引市场发挥作用向规律指引的方向行进,最终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我国老百姓冒险意识不强,抵抗风险能力弱,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创造一个有让敢于创新的人冒更少风险,为企业家人才倍出创造宽松环境。
建立企业家竞争升级平台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我们有人才市场,但缺乏企业家这类人才生长和发展的平台。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家档案,建立有专门的企业家登记、培训、考评机制。企业家也要根据业绩分出三六九等,也要有职称,根据业绩表现晋升。以此来激励企业家不断涌现。
当然,我们也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坑蒙拐骗行为;要打击挖政策墙角、垄断等不正当竞争;也要坚决反对小富即安和食利阶层。这些不是为企业家创造条件,恰恰是企业家精神的死敌!
除这些外,改变市场出价条件方面,政府还需要做一下的工作,如: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减少政府审批及行政干预,释放企业家施展舞台空间;减税,加大收入分配中企业比重,增强企业能力与活力;征收房产税和遗产税,让腐败、食利无处遁形;等等。
当前,我国企业的债务风险是个突出问题,不仅远高于政府债务风险,而且远高于美国、欧洲、日本。美国企业债务占GDP40%,欧洲企业占GDP50%,日本企业债务占GDP70%。而我国企业债务有70多万亿,已经占GDP的120%。企业资产负债率始终处于高位运行,有风吹草动会引致系统性风险。通过减税等措施,为企业松绑,已迫在眉睫。
第三,学习美国的风险投资模式和德日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为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建立风险投资、中小微融资、担保和保障的资金供应机制。
目前我国经济系统钱很多,都在金融领域空转,玩钱能生钱的游戏,甚至钱多到闹“钱慌”。社会上各种所谓天使、VC、PE基金多如牛毛,但都在玩裙带关系式的无风险套利,没有真正的风险投资。而小贷公司、P2P、众筹等,以及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放开的民营银行,目前还在磨合之中,还难以真正对创新企业和创新商业模式起到应有作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仍然没有摆脱“圈钱”的恶性怪圈。资金难资金贵仍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更不用说支持企业的创新了。
我国有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这些银行应该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排头兵。这些国家队应该是企业家成长的资金池,具体实施企业家成长的资金供应任务。国家还可以设置优惠条件,让工农中建及众多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愿意为企业创新提供信贷支持。
另外,打破刚性兑付是很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生长和成熟的必要环境。要用支持和约束两条腿走路。
第四,技术创新要企业家精神推动。过去我国尝试过用国家的力量做研究,花费甚多不说,而且研究和应用严重脱节,效果并不理想。典型做法就是我们用行政的办法设定了许多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最后都变成了“等、靠、要”累赘,靠国家科研经费苟延残喘。后来我们意识到了创新的主力是企业,而且创新资源的分配不能通过行政力量,而更多地通过市场力量。这是观念的巨大进步。我们也在尝试为有技术创新的企业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但在建立以企业家精神为基因的、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以应用为导向的、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科技创新新体制仍然需要做大量工作。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要需要学习德国经验,鼓励技术能手创业,建立高标准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第五,注重创造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国过去学校教育模式有点类似于科研院所,是行政配置教育,必然造成学生成为应试型书呆子,创造能力严重不够,与实际应用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大量大学生找不着工作就是证明。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教育要改革,减少知识堆积型硕士、博士培养,学制要缩短。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在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二是学校广泛开展定制培养,让人才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再一个就是企业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学校只能解决基础知识培养,社会是更伟大的学校,应更多地让社会这个大熔炉培养人才。
总之,如果说传统的改革走的是外延式市场化增长模式,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的2.0版本,应走内涵式转型升级发展之路,出路就在创新驱动,企业家精神是最重要的驱动力源泉。改革要创造一个企业家精神受到广泛尊重、企业家人才涌现的体制政策平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徐小平:传统企业要转型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傻瓜_网易财经
徐小平:传统企业要转型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傻瓜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基因与本能,在转型时刻,传统企业家必须发挥他们识人、用人和留人的能力。
“互联网是一种本能”
如果你问我,如何向互联网,如何做互联网加法?我的答案是:不要“+互联网”,而要被“互联网+”。
传统企业要向互联网转型是非常艰难的,但如果他们能够开放心态,大胆并大方地启用互联网人才,让他们在决策和股权上成为企业转型的主导力量,让自己的传统业务被这些人“加”进来,就能大大增加转型的成功率。
曾经有一个传统企业的老板告诉我,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搞懂了互联网”,现在开始领导自己的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尽管当时已经有投资人确定投资他,我也婉谢了这个机会。因为在我看来,他就是典型的刚愎自用的传统企业主。互联网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如果不是互联网“原住民”,“外来者”很难在这个世界里竞争、生存并胜出。
所以,这些传统企业家应该做的是找到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让他们(互联网)来“加”你和你的企业,而不用你和你的企业去“加”他们。也就是说,让他们作为主体来领导你的转型,而非你作为主体去主导向互联网转型。
“谁是互联网原住民?”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基因与本能。我不能定义什么是互联网基因。但是就个人的投资经验而言,我认为学历和工作经验会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他们大学专业是互联网、计算机相关,或者在互联网企业里已经有3~5年的工作经验,并且干得很成功,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互联网人才”。经过近二十年的累积,中国已经拥有非常多的互联网人才,T里就成千上万。
我曾经投资过一个从传统企业走出来的人,他从事纺织材料贸易,希望用互联网颠覆中间三、四层的产业链。这位创业者本人对纺织贸易了如指掌,而他的联合创始人则是从出来的,在我们生平第一次见面,我就当场投了他。虽然投完后那位腾讯的同志马上就撤了,但是这位创业者还是坚持重新找到一个互联网行业出身的人,现在他们在网上做的还挺不错。
所以,在转型时刻,传统企业家必须发挥他们识人、用人和留人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想用传统企业的“雇员心态”,给这群人高工资,让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留在你的地盘,是绝对不可能的。既然你想要往互联网转型,那么就必须要有互联网时代相应配套的激励体制,最直接的,就是给予他们股份。
至于要给他们多少股份合适?答案并不是“多”或者“少”,而是“足够”。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产业,拥有和需求资源是不一样的。你需要给这群人足够的股份,让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事儿,让他们去拼命;让他们觉得不是在为你打工,而是在替自己干活;让他们觉得这不是你的企业,而是他们自己的企业。
“内部创业需要不断调整”
“内部创业”——我们所说的“裂变式转型”——也是一种类似的方法途径。把事情交给自己手下的人,让他在现有的基础资源上单干,从内部突围出一条路来。“内部创业”的关键问题在于:一旦突围成功,极很可能革了“老命”。这时候,内部创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必然会产生变化。
张小龙应该就是一个内部创业的成功案例。我不知道腾讯内部的机制是怎样的,但是我知道曾经某一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内部创业成功后,就开始膨胀,想要脱离原有的企业,这其实是必然的。
传统企业的老板需要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会选择拿少量股份进行内部创业?就是因为他需要你的资源,或者说你的资源与之匹配,否则他们就像一样自己跑出去创业了。因此,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如果决定要转型,如果你的资源刚好可以匹配给内部创业的人,那就尽可能把适合的资源给他,让他留下来为了你的企业转型努力。
传统企业的老板可能认为,我已经给了内部创业团队充沛的资源和支持。然而,一旦内部创业的规模扩大后,必然想要且需要吸收更多。所以,随着内部创业规模不断地扩大,进行转型的企业主必须具备不断调整内部组织和利益结构的魄力。说白了,也就是随着“内部创业”取得成绩越来越多,作为老大你就需要不断上调其股份。
这时候,可能很多传统企业主就想说:“我要换人。”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想要换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的企业本就是一个人才济济的互联网企业,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这正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我的意见仅供参考,不作指导”
因此,对于传统企业的老板,我最想分享的一个经验是:不要不懂装懂,也绝对不要自以为是。
当我做投资人把钱给创业者的时候,我并不认为我懂他们做的事儿。不过我懂人,我懂什么是优秀的人。我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想法:“这个牛X的创业者,他需要一点钱一点资源,那正好我就可以给他一些钱,拿他一些股份,来沾他的一点光。”作为团队的一员,我会将我对于创业的理解、商业的普适性经验贡献给他们,但是我绝对不会告诉我投资的人,你所做的事情不对,或者指导他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领导人始终是那个核心创业者。
大部分渴望转型的传统企业家和我一样,既不懂互联网技术,也没有“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就像汽车向飞机的跨维转型,你汽车开得很好,但是你不能觉得你就会开飞机。传统企业做得好、证明了自己成功的企业家,不能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别人都不如你。
我认为这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因为,坦率而言,传统企业家的思维是跟不上节奏的。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意见,只能供参考,但不能做指导。
“要为我是傻瓜而自豪”
有一句非常有名、也非常给力的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句话说起来非常强大,所以我想再说一遍:Stay hungry,stay foolish。大部分传统企业家,在面对互联网的焦虑面前,大家都以自己为转型感到如饥似渴而自豪,却很少有人以勇于把自己当作而得意。互联网需要这样的基因——自黑、自贬、自嘲,让自己归零,重新降落到ground zero上。
因为互联网发展得实在太过迅速,真正诠释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以在线教育为例:如果线下教育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话,线上教育的发展是以“月”作为计算单位的。互联网创业经常讲一个词“先发优势”,意思是:在互联网领域,半年甚至三个月的领先,常常决定鹿死谁手。这在传统产业包括传统教育领域是不可想象的。
未来一定会出现在线教育的BAT——三五个巨头垄断整个市场。在不在里面没有人知道。但公众可以看到甚至感受到,新东方面对在线教育时的压力和努力。至少就目前比较领先的几个在线教育平台而言,新东方并不在里面。但新东方随时可以收购这些公司,假如新东方有这个意愿、以及这些公司愿意被收购的话。
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的背景前提下,传统企业要转型,一定要stay foolish——你要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然后通过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创业也好、创二代也好,或者找来的互联网专家也好,让他们领导你的企业去转型、去做互联网时代的东西。
其实任何一个成功的人,不论是小成还是大成,他的成功都有其成功的基因,也就是他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你必须找到并可以始终牢握手中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总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进行一种“无年龄差别的交流”——我可以为他们出国、归国提供建议,我可以用投资的方式鼓励他们创业。尽管一生中经历数次“转型”,我身上一直延续、积累、加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和年轻人交流的能力。但是,我永远不能领导他们去做什么。
我想,在这场知识和信息的暴风雨中,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安安安静做一个傻瓜吧,把需要转型的工作,交给那个“知道鹿晗就举手”、并为了你的企业拼命的人。
徐小平/口述
巴九灵/整理
吴晓波频道授权发布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综合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光裕 企业家爱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