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拿“中产阶级是伪概念”这个概念来装逼

文 / 江南愤青屌丝其实天生同情弱者,尤其讨厌被打压,希拉里的那些队友,看上去是希拉里的铁杆支持者,但是实际效果确是相反的。你精英越支持希拉里,媒体越是铺天盖地宣传希拉里,政府机器越是拉偏架,特朗普就显得越孤单,民众就越会力挺特朗普。阿桑奇等黑客,并非因为利益,更多还是出于激愤。未来的社会,固有的单纯的利益性博弈,越来越容易受到非理性的情感博弈的影响,从而社会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其实选民对于很多的政策理解都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未来并不可被预知,承诺并不代表实际,尤其是摇摆选民,更是两可之间,这种情况下,悲情更容易被得到认可和喜欢。我自己觉得深层次看,特朗普当选很大程度还是因为中产阶级在美国大面积返贫,迫切希望改变,跟英国脱欧的逻辑很像,但是能把特朗普推到这个层面,必然与精英层把控舆论打压是非常密切相关的。去年特朗普还是笑话的时候,我在香港,跟一个教授扯淡提到特朗普可能当选,他直接驳斥我说,你懂美国政治么……是时,人家是教授,我是屌丝,在场都牛逼人物,我也无法反驳。但是我从此成为反希拉里份子,她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如此傲慢,屌丝怎么可能会喜欢?我后来去美国巡回演讲,见人就吹捧特朗普,贬低希拉里,不管有用没用,反正扯淡呗。我相信很多人并不是不喜欢希拉里,只是不喜欢那些希拉里的装逼支持者而已。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不确定性,很好,我很喜欢。。类似的案例很多,我在硅谷也刚好碰到一个大牛,遭遇类似的事情,他因为支持特朗普,被精英们围攻,这个人叫 Peter Thiel ,他是 PayPal 和 Founders Fund 创始人,是 Facebook 的第一个外部投资人。曾经他被公认为是硅谷最聪明最具备战略思维的人之一。他属于典型有钱有闲的性情中人,从不顾及别人看法,特立独行,且能量巨大,他在 5 月,将媒体公司 Gawker 告破产时,Peter Thiel 就引起过巨大的争议。随后,他又正式宣布支持川普,引爆了科技圈。随着川普的大嘴巴放出一个接一个的炸弹,一部分炮火集中到了 Peter Thiel 身上。几乎所有认识 Peter Thiel 或和他有过生意往来的人,都要被问到这么一个问题:「Peter Thiel 到底在搞什么鬼?」Reid Hoffman、Max Levchin、Sam Altman,没有人知道答案。10 月初,一段 2005 年的视频被曝光,川普在里面用极其糟糕的语言形容女性,引发了所有媒体的口诛笔伐,川普的民调也大幅跳水。这时候,Peter Thiel 突然宣布,向川普额外捐助 125 万美元竞选基金。科技圈差不多要爆炸了。不仅在 Twitter 上炮轰 Peter Thiel,认为其支持川普这样一个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人,无异于 Peter Thiel 自己也抱有同样的观点。不仅如此,一大票科技行业的人跳出来,逼着 Y Combinator 的 Sam Altman 和 Paul Graham,以及 Facebook,要求他们表态站队,将 Peter Thiel 从 YC 的兼职合伙人和 Facebook 的董事会上踢出去。Sam Altman、Paul Graham 和 Mark Zuckerberg 选择了拒绝。理由当然是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对主要候选人的支持而炒掉他的工作。这在美国曾经是多么荒谬的要求,现在被一群聪明人理直气壮地提出了。Paul Graham 还不惜为此和 Ruby on Rails 的创始人在 Twitter 上吵一架。随后开始有小型孵化机构宣布因为这件事与 YC 断绝商业关系。Marco Arment 这样的明星人物还专门写了名为《Shame on You, Y Combinator》的博文。还出现有几家创业公司宣布与 Founders Fund 断绝联系。精英们的思维和屌丝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对于自己不认同的事情,也是一样打压的态势,问题是对于屌丝或许这样打压是有用的,面对有钱有闲的主,就很难变得有意义了。这种盛气临人的逼迫,反倒让 Peter Thiel 更加坚定支持特朗普,哪怕可能永远失去一些朋友和生意伙伴,以及 Founders Fund 的 deal flow 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他也无所谓。未来的社会跟以前不一样了,许多屌丝逆袭出身成为精英不在是同流合污的态势,美国选举中出现的几个极为重要的变数,阿桑奇、胖子黑客等等,都是天赋异禀,极为出色的精英,如果让他们选择,荣华富贵随便给,但是他们都不选择利益,而是感性选择,纯粹依赖个人好恶,直接改变了很多事物的发展,这次大选也让我们看到现实中所谓精英和屌丝,专家和平民的智商差距,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过去精英们的固有的良好自我优越感,在这个年代不断崩塌,因为,他们色厉内荏,再怎么打压,恐吓,发现也没毛用,最终才发现,可笑的是他们。所以,我们发现,并不是他们真的是精英,而是过去的时代让精英们垄断了很多话语权,让你感觉他们很牛逼而已。在过去的时代,不管你是不是真的是精英,只要挤入,你就会不遗余力的捍卫让你得利的这个制度,也到处显示你得优越。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让很多人真实的智商得以展现,经济学家不懂经历,历史学家不懂历史,媒体总编话也说不清楚,民主斗士到最后都是独裁分子,民众一看,也就这样的货色,谁还跟你玩。过去的时代就是这样,你并非精英,而是很多比你牛逼的人,被埋没而已,所以,也让你捍卫的制度,很难继续维系。一切都不一样了。风吹江南(jrjnfq):个人闲情逸致,小心关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微信公众号: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科技频道9小时前
科技频道昨天
科技频道5小时前
科技频道昨天
科技频道昨天
科技频道8小时前
科技频道13小时前
科技频道15小时前
科技频道8小时前
科技频道昨天
App精选2小时前
App精选2小时前
cnBeta3小时前
IT之家2小时前
腾讯科技1小时前人们为什么讨厌装逼?
社会学了没微信公众号贾昱旸
[摘要]每个人都有物质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每个人在这三种资本量的占有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的资本都是同质的。 人们为什么厌恶装逼?首先,必然是因为“装逼”暴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接着,要么是装逼者没找准自己的位置,要么没顾及到其传播对象所在的位置。这样也敢装?《李白》的歌词“一出门不小心吐的那幅是谁的书画”让人联想到一个没文化的土大款逢人就炫耀他收藏的字画的浮夸画面,尽管他的经济地位较高,可是在旁人眼中,他的文化资本远不够资格让他欣赏字画。于是人们嘲笑他“装逼”,这是由于“装逼者”没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出了明显高于自己身份、地位的行为。前几年,郭美美用蹩脚英文发微博,网友也嘲笑其“装逼失败”。“角色距离”由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即一个人表现出的行为模式与他人预期的”理所当然、符合身份”的行为模式间的差异。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第二,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第三,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装逼者脱离社会安排的角色,自身的能力、品质的不足让他承担不了渴望得到的角色,结果是自己预想的形象和身份得不到社会认可。人们对此类装逼的鄙视源于装逼者的不自量力、自视甚高,做出了违和感强的蠢事,而且把旁人当傻子。对我装有什么本事?这种对错误的传播对象的装逼,“炫富”就是一种典型。处于较高消费阶层的装逼者把消费能力远不如自己的群体定位为炫耀对象,无怪乎会引起不满。如果是同一消费群体的人,在互相交流购买心得,想必是不会引起“炫富”争议的。想想,如果一位学者用做学术报告的语气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交流,那么他也会被人认为是在“装”。文化批评家福塞尔在经典著作《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中认为,尽管人们极力避谈阶层分化,但社会阶层地位影响着个人的品位和偏好,人们也会通过自己的穿着、饮食、交谈方式、闲暇时光如何度过等等来证明自己所处社会阶层的相对优势性。我们周围的事物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充满意义,成为了象征符号。每个人都有物质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每个人在这三种资本量的占有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的资本都是同质的。比如,听古典乐往往被认为比听流行乐“高雅“;说”作古“总比说”死掉了“感觉“委婉“而不粗俗;买名包总比买淘宝爆款”有档次“……这些判断体现出的文化资本、物质资本的等级差异,正是社会优势阶层对自己偏好的定义优于普通大众的结果。社会学家韦伯用”生活机会“这一概念来描述此类现实:一个人所获得的机会与成就被他拥有的社会地位和资源所左右。当人展现旁人没有,而自己拥有的资源和优势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一旦旁人觉得自己自由选择的机会受到挑衅和威胁,就会本能地感到不满。制造差距,我就是比你好无论是对自己定位高于旁人对自己的定位,还是选择了比自己处于相对弱势的传播对象,两种装逼让人厌恶的共同点在于“制造差距“。以下是《格调》一书中对当时美国社会中产阶级“下馆子”的犀利精准的描述:通过经常上那些号称能做地道美食的餐馆,中产阶级玩他们最热衷的游戏——假装比自己社会等级更高的人士,比如设法让别人把自己看成品味更细腻老练的中上层人士。目标在于抓住中产阶级顾客的餐馆常常会有烛光和火焰,伴随着大量由管风琴和弦乐器演奏的音乐。一个只有高中学历、做行政秘书的女人告诉斯特兹•特克尔:“我常常和生意人一起吃晚饭,我非常喜欢。我喜欢那些餐馆里的背景音乐,听着让人很放松。我喜欢那种气氛。” 中产阶级就生活在这个小小的胡桃壳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产阶级进餐馆根本不是冲着食物去的,他们冲的是餐馆里的装潢“艺术”或者管弦乐队,而不是大厨的手艺。制造差距是一个精心、故作自然的过程。它因特定的传播场合和传播对象而富有意义。今年春节,微博一组回老家前后对比图火了,城里求职、穿着时尚考究的"白富美"、"潮男"Mary、Angela、Kevin、Tony们,一回老家就瞬间变成穿着臃肿土气的村姑小芳、二狗子、傻丫头。这组自黑照片,在于满足了大众对于平时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不得不回归本真、暴露“真面目”的快感。可见,装逼行为的必要条件是需要能体现自己在社会地位体系中相对优势位置的特定场合,以及“不明真相却觉得很厉害“的接收者。当两者都不存在,刻意制造差距就失去意义变得没有必要了。我只是分享,你却说我装逼网络社会的发达,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晒出自己的生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给了人们从台前到幕后更多的“装逼”机会。法定节假日被戏称为"朋友圈摄影展",到处吃喝玩乐度假的人生赢家状态让人吐槽“装逼党神烦”。不少人也觉得无辜:“我只是和大家分享我的生活,没强迫你们看啊。”装逼和分享,都是为了得到社会认同、得到他人的关注,但得到的反馈却截然相反。不同之处是,分享传递的是对受众者具体有效的信息,以内容为中心,得到的反馈是积极双向的;装逼传播的信息是以传播者自己为中心,重点在于借助某种事物或状态让他人感受到传播者的优越性,不在于内容本身的内涵,得到的反馈是消极单向的。同理,“自信”和“自大”也不同。人们之所以讨厌装逼行为或者装逼之人,并不是由于行为本身,而是由于装逼者把他们的行为或拥有事物的不同赋予“优越”的意义,让别人感受到一种“你(们)不如我”的“得意”。不想被说装逼,怎么破?Quora上网友对于“如何避免被说装逼”给出了回答:让你身边的人自我感觉良好。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我有双学位,最喜欢听古典乐和探讨哲学,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但我从未被说过“装”。因为我不觉得宁愿看《蝙蝠侠》也不碰《李尔王》的人比我差。而我也有我的“低俗”品味。我爱麦当劳汉堡,大快朵颐的时候,我没有罪恶感,只有纯粹的快乐。我从不做一些仅仅是为了“秀”的事情,比如流行的“你必看的/读的/吃的/听的.....”。我不觉得听Beach Boys和贝多芬有啥大的区别,反正我都爱。我从不仅仅根据别人喜欢什么来判断他的品味,我用尊重和理解对待他人。如果一个家伙,看见我读《哈姆雷特》就说我“装逼”,没关系,我知道我不是,只是他太玻璃心。无论是装逼还是分享,都是人们向美好事物靠近、寻求接受的本能。但面对装逼行为,你实在是不爽,又不想失去风度,该怎么办呢?你能做的就是……转自“ 社会学了没”微信公众号,腾讯文化合作媒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一列列车行驶在北京居庸关长城附近盛开的山桃花海中。
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准点前来,早出晚归,堪比上下班。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中产阶级,但我发现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存在着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认为中产阶级等同于精英。
  不不不,中产绝对不是处于社会最顶层的少数精英的代名词。虽然中产这个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于多少收入才算是中产也没有确切的说法,但大致上,中产阶级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中间阶层。
  拿美国来说,有一个说法是中产占总人口的80%。也就是说,在美国几乎人人都是中产,中产就是大众。
  一般的美国家庭,往往不只有一辆车,周末会在自己家院子里烧烤,每年会有几个长周末开着SUV外出度假,还会全家去欧洲旅行……这些都是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
  美国没有欧洲国家的皇室贵族传统,也并不推崇精英主义。这个人人是中产的国家,恰恰是由中产阶级平民推动着往前发展的。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北上广深和二线城市的中产规模不小,但放在整个国家庞大的人口里,中产仍然只占总人口很小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很多人把中产误认为精英的原因。
  第二个误解,是认为中产阶级是一种装逼的生活方式。
  这个误解流传很广,所以各种“中产阶级生活指南”之类的文章得到追捧,大家都以取笑嘲讽中产阶级的装腔作势为乐。
  不排除的确有一部分人怀着装逼的心态炫耀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在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强行装逼,但真正的中产阶级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其实是消费水平到了一定层次以后自然而然的本能。
  迈入中产的人,已经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不用再节衣缩食,完全有能力追求更舒适的富足小康生活。
  有一个段子说:30块的酒和3000块的酒,呕吐是一样的;300块的表和30000块的表,时间是一样的;50平米的房子和150平米的房子,孤独是一样的。
  这是典型无产者自欺欺人或者自我安慰的消费观。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300块和3000块的酒,50平米和150平米的房子,品质感、舒适度和因此带来的生活质量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造成这个误解的原因,还是因为有能力负担中产生活方式的人太少。当人人都买得起iPhone,就不会有人觉得用iPhone是在装逼,那不过是一款好用的手机而已。当人人都去过欧洲,就不会有人觉得在朋友圈发埃菲尔铁塔下的自拍是在装逼,那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旅行而已。
  说完误解,来说说中产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又要用纽约来举例子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纽约、热爱纽约?800万人,会有800万个不同的理由。大城市的生活不可避免会有压力,但纽约绝对是给人压迫感最小、幸福感最高的大城市之一。
  如果要用一个统一的公式来总结,我想,应该是纽约提供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产阶级理想生活的一个标准模板。
  首先,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应该体面而有品质。
  请注意,品质不代表奢侈,中产阶级恰恰应该是摆脱了对奢侈品牌和形式感简单粗暴的迷恋、转向更务实消费的那群人。
  拿吃的来说,价格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健康、卫生和环保才是关键。
  全纽约24000家餐馆,每一家都必须在门口或者店内明显位置张贴卫生局颁发的健康等级,哪怕是再小的街头小馆也不例外。纽约人选择餐馆,一定会看看卫生等级,如果等级是C,很可能会掉头就走。
  在纽约,卫生局对餐馆有着至高无上的生杀大权。他们每年一次,派出卫生巡视员对所有餐馆的卫生状况进行评级,发现违规行为就会扣分,比如没有妥善消毒厨具扣2分,生鲜食品没有妥善清洗扣5分,甚至就连熟食和生鲜食品放在同一个冰箱里冷藏都会扣分。扣分在13分以下是A级,14-27分是B级,28分以上是C级。这是纽约市卫生局对评级规则的说明。
  卫生巡视员还经常突击检查,一旦发现餐馆有重大违规行为就会责令停业整改,整改期限过后如果还不达标就只能彻底关门。
  这样的举措,保证了哪怕是苍蝇馆子都能维持基本的卫生水准,不会脏兮兮乱糟糟。
  餐馆的菜单上,则会强制性标出每一样菜品的卡路里含量。
  最能代表纽约和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理念的地方,Whole Foods Market 算是一个。
  “Whole food”是一个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才诞生的一个新词和新概念,专指没有经过加工处理,不含防腐剂、转基因和人工色素的健康食品。
  而用这个词命名的大型连锁食品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宣称只卖绿色健康食品。这家超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办后,一下子击中了当时正在追求新生活方式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痛点,迅速扩展到美国全国以及加拿大和英国,如今已经发展到400多家门店、将近十万名员工。
  Whole Foods的食品价格比一般的超市要贵出一大截,但人们仍然趋之若鹜,对它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在纽约,Whole Foods一共有十家店,店面巨大无比,有几十个收银台,但每一个柜台仍然都排起长龙。
  不光是Whole Foods Market,其他普通的超市为了顺应这样的中产阶级消费潮流,也都极力推出健康环保的有机食品。
  顺便说一下,国内的超市购物环境基本上都比较糟糕,商品摆放杂乱无序。纽约的超市,无论大中小,都十分讲究。下面这些照片是我在纽约一家中型的食品超市Westside Market拍的,水果蔬菜都摆放得整整齐齐,营造出一种艺术感,这显然也是典型的中产阶级趣味。
  其次,中产有自己独立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有能力输出价值观和带动变革。
  美国不是没有精英文化,但支撑这种精英文化存在的根基其实是强大的、强调人和人平等的平民精神。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当许多这样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往往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纽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城市有一个庞大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的中产阶级,过去几十年里,有许多理念都是在纽约起源,最终扩展到全美乃至全世界其他城市,形成全球性的运动。
  拿前面提到的Whole Foods来说,虽然不是在纽约创办,但纽约是他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他们宣扬自然有机食品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样也符合低碳潮生活潮流,可以促进环境保护。
  在低碳文化里,有一个最近几年在美国很流行的概念,叫做食物里程(food miles),指的是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食品从原产地到消费市场所需运输的里程。这个里程越大,意味着在食物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越高,也就越不环保。
  因此,Whole Foods在每个地方都尽量从本地采购蔬菜瓜果,除了能够保证新鲜以外,还支持了本地的个体农户,更重要的是减少了食物远程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就这样,Whole Foods把贩卖食品,变成了贩卖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而消费者乐于购买他们的产品,除了出于健康考虑,也觉得自己成为了有责任的消费者,间接地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纽约中产阶级最关心的另一个概念,是贵族化(gentrification),这个词有时候也翻译成士绅化。什么意思呢?
  在亚洲国家,城市正在进行现代化转型,大家都乐于看到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原本破旧的居民住宅区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型连锁商业。
  这个过程,就叫做贵族化。但这样的建设潮流,在纽约却常常会遭遇到抵制。他们考虑的主要理由有三点:
  地价上升,原本住在这里几十年的普通居民再也无力负担房价,只能被迫搬到更远的地方,对他们不公平;
  大型连锁商业巨头进驻以后,原本的家庭零售小店无力与之竞争只能关门,他们的生机遭受到严重的影响;
  老居民搬走,建起千篇一律的写字楼和商厦,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优衣库和沃尔玛,原本这个地方独特的街区文化和传统特色被彻底抹杀。
  所以,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民间组织,与资本主义力量推动下的贵族化抗衡。纽约的中国城在曼哈顿占据了黄金位置,各大财团早就虎视眈眈,市政府也一直有意在这里进行商业开发,但一直没有成功,正是因为受制于致力保护老中国城传统街区的民间组织。
  前两天,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中国市场上方便面突然卖不动了。
  方便面是中国人的国民食品,中国人每年吃掉的方便面高达400亿包,占全世界方便面销量的一半。但从四年前开始,中国的方便面销量连续下滑,去年更是跌了12.5%。
  方便面逐渐失宠的原因,是消费升级,食品和就餐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大家也更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去购买健康食品。
  中国的中产阶级这个说法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没有什么比方便面销量的下跌,更能形象地作为隐隐浮现的全新一代中国中产阶级的象征。
  相比纽约人和美国人,中国的中产阶级还刚刚起步,但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已经开始了。
  不管是对生活品质感的重视,还是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张扬,真正的中产阶级所追求的,其实无非是过一种有安全感的、能够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生活。
  所以我很喜欢腾势纯电动汽车最新的宣传理念,“知’势’才能心安”。
  心安这两个字,是对新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最好的概括。
  良好的出行体验,是生活品质感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腾势纯电动汽车结合了德国戴姆勒百年积累的精湛工艺,与比亚迪傲视同侪的电动技术,以400公里卓越续航,毫不妥协的安全保证,让消费者心安启程,尽享驾乘乐趣。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交通工具的首选,品质生活的新代表。腾势纯电动汽车零排放无污染,是一款符合现代都市未来出行理念的电动汽车,至臻品质让人心安,给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们满足感。
新浪微博 / 微信 @假装在纽约
联系邮箱:ask@jiazhuang.us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产阶级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