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级固化与财富是如何固化的?怎样打破

阶级固化从来不该是你认命的借口 _ 东方财富网
阶级固化从来不该是你认命的借口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其实你抱怨的根本不是阶级固化,而是你没有被固化在上流。
  如今我们常谈阶级固化,似乎阶级固化正在吞噬着年轻人的努力,让许多80、90后的人生在房价和所谓“家庭背景”面前直接开启了困难模式。  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这也绝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决定命运的绳索一直在你的手中——你抓住每一个机会了吗?有一种机会叫点击领取最高<span style="color:#ff万体验金&&&  阶级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阶级也从来不是不可连接的,将活动分享给好友或转发到朋友圈,给自己搭建更多元的桥梁.  很多人说资源垄断也是一种阶级固化,那么我们要打破这个现象,给初来乍到者一个更公平的机会,<span style="color:#ff元体验金(约13元可提现收益)&&&  这个时代,当你抬头仰望星空,先看到的是雾霾,星空很远,压力很近;这个时代机会很多,远方的诗很飘渺,眼前的最高<span style="color:#ff万体验金很紧迫&&&  承认吧,其实你抱怨的根本不是阶级固化,而是你没有被固化在上层。
(责任编辑:DF118)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关于阶级固化的思考
来源:乌有之乡
阶级固化是私有制社会固有的弊端
  &阶级固化&听起来蛮有理论性的问题,老汉理解&阶级固化&不就是有产阶级的后代还是有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后代还是无产阶级嘛,并不是多么高深复杂的问题。有人说哪有无产阶级?你家的电视、洗衣机不是你自己的财产吗?可见说这种话的人是狗屁不懂。你的电视、洗衣机、裤头、袜子&..这些东西是个人财产,但都是生活用品,属于最终消费品。说私有制问题是说生产资料的属性,说&有产阶级&不是指以上说的那些东西,是指可以用来从事投资、生产,可以实现财产增值的个人财产,又称之为资本。有几家有这种财产呢?所以说&有产阶级的后代还是有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后代还是无产阶级,&准确的说就是资产阶级的后代还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后代还是无产阶级。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因为资产是可以继承的,而且国家还颁布了《产权法》予以保护。
  邓小平说可以先富带後富,可是许多人已经富了几十年了,却没见到一个先富把资产(那怕是一部分)分给为其创造了巨额财富的打工仔。倒是有先富在哪儿遭灾时捐款或搞点其他的捐助,但这都对其资产没有丝毫损害,倒是为其博得了一些人的喝彩,实现了无形资产的增值。
  有人说&靠个人的奋斗,靠知识、智慧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还举出了王宝强、马云等一些人为例。不能否定有这样的人,而且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但是再多的例子在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只能是九牛一毛并不具有普遍性。再说了,是有许多人靠奋斗、知识、智慧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处境,读了大学,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但是他们并没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收入虽然比较农民工要高,也还是资本家的打工仔。至于农民工虽然靠自己的拼搏也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可是他们巨大的付出与所得根本不成正比。这些人只能是资本家用资本购买来的活工具,既不是企业的主人也说不上是国家的主人。
  私有制本身就决定了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它靠占有资本的多少把人固化在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官僚、职员、无产阶级。你无论称其为阶级也好阶层也罢,其内涵是一样的。阶级固化伤害了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两极分化,埋默了无数的人才,私有制造成的其他方面的危害有目共睹。不打破这种固化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还会产生无休止的社会动乱。如何才能打破这种阶级固化的状态?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给出了科学的论断&&消灭私有制。
  &靠个人的奋斗,靠知识、智慧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说到根本还是个人主义,在社会大环境下看实属鼠目寸光或是为了维护私有制的稳固。
  无产阶级也要奋斗也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也要提升自己的智慧,但其目的不是单纯的要改变自身的生活处境,而是要解放全人类,是要造就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各种污泥浊水的,一个和平、民主、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是要全人类共同掌握人类的命运做天下的主人,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电话:(乌有之乡站长范景刚)
&乌有之乡.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号在阶级固化面前,我们怎么办?
在阶级固化面前,我们怎么办?
学习管理厅
一位年轻的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负责给北京市的中学生上课外历史课。遭遇了两起对比鲜明的事件。由此他的一篇文章也刷爆了朋友圈。第一桩来自于北京东郊的一所学校,学生们来晚了一个小时,他们还必须提前一个小时赶回去吃校订的营养餐。河森堡说:在学校看来,吃营养餐远比来国家博物馆听历史课更为重要。这似乎只是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但在这个价值取向的学校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很差。有的讲解员抱怨说:这所学校初二的学生,差到了已经无法正常教学的程度。差校的学生走后,北京东四附近一所著名的重点小学的孩子们自愿来了。这个学校的小学生能回答专业人士才能回答的极为专业的问题;到了午饭时间,小学生们纷纷要求放弃吃饭,继续听课······讲解员河森堡写道:——“这学校里的学生家境优渥,家长大多是社会精英。成百上千个精英家庭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所学校里,而这些携带着各个家庭的气质,资源和价值取向的孩子们又在这所学校里形成新的共振。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们不至于局促于眼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更长远的积累和沉淀上,做出了在更大时间尺度上的正确选择。”河森堡碰到的案例在学校、社会、工作等场合,几乎比比皆是,只不过表现不同罢了。毋庸讳言,阶级固化的现象也愈发严重,而诱使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家庭环境和教育。人最不可能选择的也就是你出生的国家、城市、家庭,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幅员辽阔、城乡差别巨大、东西部差别巨大、家庭、学校之间差别巨大的现实社会,每一个人一出生,就决定了其所处的阶级位置,而靠一己之力改变何其艰难,能够改变现状的何其至少。于是,比阶级固化更可怕的是处于社会下层的绝大多数人放弃了努力,放弃了改变,在固化的位置上或浑浑噩噩或平淡快乐的终其一生。更有甚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如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所言,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成为“御宅族”,在“下流社会”之路越走越远。真正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论你处于如何不堪的现在,也不论你是豆蔻年华还是年过半百,不论你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处于穷乡僻壤,都没有被现状所屈服,所局限,而是努力在改变现状,努力与自己的命运奋力抗争,努力让自己处于不舒服的状态。唯有如此,即使最坏的结果是鲜有改变,改变路上遇到的人、事、风景也足以改变人的心态、斗志,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安安分分过日子”。那只是你的错觉,时间在流逝,你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的那些行为,就是在塑造你, 每天5个小时,如果你是用来看韩剧、翻手机、玩游戏,那么7年后,你会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你最擅长的就是如数家珍地说起别人的成功和失败,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说的东西。而不断突破自己现状的前提是始终用高一阶层的价值观武装自己。当你是员工时,用老板的价值观来要求自己,武装自己;当你是老板时,用客户的价值观来要求和武装自己。这样你永远有动力,永远有努力的方向,也为向更高阶层跃升提供了能力储备。阶层之间的差距,从来都不是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差距,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差异,是眼界和格局的差异!都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是我们没有物质基础,难道就活该终身受穷?对于没有物质基础的我们,要相信精神决定物质!因为这样,才会促使你去行动。一个人,当他真正能突破现有阶层的思想桎梏,不断进行精神境界与思想格局的自我迭代时,职位的提升或财富的累积只是时间问题!能时时刻刻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比起整天将精力放在抱怨而不是精进自己业务的人来比,有晋升机会老板当然更愿意提拔前者。当你发现努力见效果的时候,你越发希望能够看到更好的结果,对更高目标的追求欲望,欲罢不能!不断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低层,向更高的社会阶层迈进!这种自然的心理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即便是在阶层高度固化的英国社会,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现了一个人,他打破了阶层的天花板成功晋升精英,他就是Nicolas ——一个农夫的儿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了美国名校的教授。世界上永远存在这样一类人,他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他能够挣脱时代对他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这一类人被统称为英雄。凯文·凯利曾经说过“雨滴汇入山谷的大方向是必然的,但它的具体路径不可预测。”阶层固化正在不可避免地形成当中,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在这个浪潮当中,实现自己翻身的可能,就像那汇入山谷的雨滴,你可以选择顺应大的方向,也可以走其他路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学习管理厅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好老师,才是孩子提分的关键!
作者最新文章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7c-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查看: 1716|回复: 20
致LOW逼们:且看如何探讨当前社会“阶级固化”之现象
发表于 16-7-18 18:07
以上均为转载,有改动。不过崇尚丛林法则的LOW逼们能看懂么?呵呵哒。
一、从“仇富”到“嫌贫”
浩劫之后、改革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富人的财富是“来路不正”的,是践踏规则、践踏道德得来的。各种通过“批条子”、“官倒”、“军倒”都是最早的“X二代”的雏形。
如今这帮“X二代”们功成名就之后,自然都在竭力清洗自己“关系户”的历史,力图将自己包装成理念先进、努力奋斗才得来今天的成就。
资本的原始积累,那是血淋淋的。
然而,当前人们慢慢的从“仇富”往“嫌贫”靠拢,社会主流舆论对于富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再加上近年来市场经济规则不断完善,又赶上了互联网科技革命的风潮,新兴的富人阶级相比于从事资本原始积累的富人阶级更加“干净”,同时素质也要高很多。
相应的,针对穷人的言论不绝于耳,比如“他们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你不成功是因为你有穷人思维”“这么穷还好意思恋爱/结婚/生小孩?”“穷人生小孩是对孩子的犯罪”等对金钱赤裸裸的崇拜和对贫穷的鄙夷。
好,那么这些穷人,穷,是活该吗?
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吗?
二、他们穷是因为不努力?
很多人都在调侃农民工工资高,其实这不过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办公室小白领编出来的精神安慰剂而已。考虑到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底层农民工工资已经不能再低了。很多人都表示,技工工资高啊,他们这些农民工为啥不上个技校呢,出来分分钟移民澳洲走向人生巅峰啊,说白了还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啊。
无独有偶,有一位美国作家也是这样想的,她看纽约那群刷盘子的人就觉得很不屑,认为你们至少识字识数,工作之余多读读书,考个会计师啥的,虽然不至于大富大贵,但也至少能摆脱底层生活啊。
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美国白人,博士学历,极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被精英光环笼罩。为了搞清楚穷人到底如何生活,她向自己发起一次挑战:假装穷人,混入美国底层,看自己能不能凭借努力成功“脱贫”。
来,让我们看看,一个博士,白人精英,同时有大量知识储备的人,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呢?
为此,她隐姓埋名,先后闯荡了佛罗里达,缅因,明尼苏达几个州。在餐馆、旅馆、养老院、超市等地方做女招待、清洁工、保姆、收银员。后来,她写了一本畅销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其英文原版的副标题则是——“难以度日”(Nickel and Dimed: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
芭芭拉混入底层后,发现了美国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在那个世界,人们过着一种无论多努力都无法解脱,穷得停不下来的生活:
我们来看一下澎湃新闻作者吴太白写的关于这本书的新闻报道:
在时薪低到6-8美元的情况下,芭芭拉和餐馆女招待们端盘子收桌子跑来跑去连续工作8个小时。为了让顾客们按时就餐,她们只能在人少的下午吃一份热狗面包,临下班之际会饿到快晕倒。晚上拖着灌铅的双腿,捏着今天的工资,芭芭拉问同事:你家在哪儿?同事说,我住胶囊旅馆。“你疯了吗!为什么住旅馆!你今天的工资只够付一天的房费!”女招待像看白痴一样地看向芭芭拉:“呵呵,你以为我不想租房么?你倒是说说看,我去哪里找到押一付一,甚至押三付一的保证金?”
另外一些人选择住在汽车里。芭芭拉看着体型虚胖的同事,忍不住告诫:“你为什么总吃麦当劳?你应该学会给自己做一些营养均衡的食物。”“哦,我住在车里,不能做饭,连加热都不行。”中产阶级鄙夷地看着又穷又胖还大吃垃圾食物的底层人民,认为这是他们懒惰愚蠢。谁不知道垃圾食品不健康?而真实的问题却是,他们没有厨房。
他们为什么如此贫穷?因为懒惰,因为缺乏自律,甚至……因为笨?这是一部分人心口不宣的共识。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很多美国人,尤其共和党人,将贫困归因于个人。美国梦这碗鸡汤,哦不,这碗鸡血,浇灌出一种令人无法质疑的逻辑:如果你穷,只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然而芭芭拉掀开底层世界的布帘,让我们看到劳动者领着按天结付的薪水,没有健康保险。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兼职两份以上的工作。即使他们努力到了极致,也无法摆脱贫困。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世界以另一套逻辑运转,让贫困哺育贫困,让困境自我循环:如果你是非法移民,那就没有合法身份,没有福利,没有跟雇主讨价还价的权利。你只能做最脏最累的活儿,被雇主压榨。没有时间学技术,没有时间提升自我,只能像陀螺旋转在日复一日只为糊口的怪圈中,恶性循环。
有没有看到很眼熟?如果你高中政治学过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你大学中简单瞟过一眼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课本,你就会发现芭芭拉的事例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完美的契合。
劳动者的生产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所产生的价值是劳动者再生产所需要的,比如休息、吃饭、娱乐恢复精力等,为了完成第二天的劳动做准备;而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价值,则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走了。
在芭芭拉的故事里,最底层的劳动者完全陷入了这种贫困死循环中——今天的工作只够养活第二天的自己,而第二天也必须如此重复,完全没有任何时间提升自己,完全没有时间来做一些为摆脱低层而努力的工作。
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注定会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因此资本家们完全敢将工人的工资压低到只满足其再生产的需求,剥削了所有的剩余价值——因为这工作你不想干,自然有人干,还有那么多失业人口,劳动者别无选择。
用马克思的话说,劳动者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被剥削的一干二净了。
我们继续来看芭芭拉书中的故事(继续引自澎湃新闻):
如果你是合法居民,便没有身份问题。但美国福利制度的价值观是,你贫穷是因为你不努力。所以你必须努力工作,才有资格获得帮助(welfare to work)。因此,你在底层岗位上一刻不能怠慢。可是申请社会保障号码(SSN)和福利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只是提交一份地址修改申请,就需要在劳动保障局呆一上午,填写12页表格。”),如果你请假两天去办理,就意味着你可能会失去住处,失去食物,甚至失去工作(“餐馆一天都不能缺人。”)。讽刺的是,失去工作以后,很多福利便离你而去!
这些可笑的循环,在中产阶级的世界里看来荒谬无比。明明有无数的办法可以打破困局:比如做出周密的财务计划,参加一个技能培训班,破釜沉舟拼一把……然而,正如哈佛大学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的研究指出的,穷人的思维带宽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考虑长远。他们每天疲于奔命,脑海中却只剩下两个问题:“今天睡哪儿”和“今天吃什么”。因此,一切的行动和决策只为了解决今晚的一张床和一顿饭。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指责他们不思改变呢?
相信我们去一趟富士康工厂、去一趟建筑工地,会得到和芭芭拉一样的结论。
(澎湃新闻)
芭芭拉·艾伦瑞克的书里,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并不是她以辛辣的口吻描述底层的重重困境与匪夷所思的艰辛,而是她描述自己如何在这个环境中变得心狠刻薄。在一连工作9个小时后,她看到受伤坐在轮椅里的同事,心里并没有同情,而是刻薄地想“你够走运了,至少你不用站着。” 当另一个与她发生争执的同事踩着木梯爬到高处取重物时,她恶狠狠地想:“要是摔下来就好了!”这些一闪而过的念头令芭芭拉惊恐不已。在作为中产阶级的前半生中,她宽容、仁慈、富有教养和爱心。然而,短短几个月的底层生活,人性黑暗的一面就悄悄浮现。
穷极生恶——请重新审视这句话。当社会的上升通道被堵塞,当穷人暗无天日,当你成为他们的对立面,你还能淡定地扮演道德卫士,鄙夷地嘲讽“拉黑你们所有的穷人”么?
三、贫穷死循环
想要跳出贫穷这个圈子,有多难?
我们先来看一段TED演讲《贫穷的根源》。演讲者Gary Haugen讲述了这位来自赞比亚母亲的故事:
她有三个孩子而丈夫在早年去世了,尽管精打细算、努力耕作,还享受着联合国的援助,家里的煤和食物也难以支撑她的孩子健康成长,她的小儿子Peter,因为营养不良导致双腿萎缩,丧失了走路的能力。这位母亲说,生活开始还能勉强度日,直到“Brutus开始找麻烦”——在Venus丈夫去世的第二天,她的邻居Brutus便把她和她的孩子赶出了家,掠去了所有的土地,抢走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暴力让Venus失去了一切。这让服务于联合国扶贫组织Gary Haugen意识到,他们的儿童资助,他们的小额贷款,他们传统的扶贫项目,永远无法阻止Brutus这种人破坏他们的成功。
接着,演讲者又举了一位危地马拉姑娘Girselda的例子
传统的扶贫方式认为,能让她摆脱贫困的方式,就是保证Girselda完成学业。然而Girselda无法完成她的学业了,就在几天前从教堂回家的路上,她所在社区的几个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暴了她,而Girselda并不是社区唯一受害的女孩,女孩子们很少愿意走出家门,因为上学的路上就像这样不安全。
于是演讲者得出了结论:在这些贫困地区,法律是无效的,践行法律的机构腐朽不堪,消除贫困需要一种完善制度上的保障,然而贫困地区往往缺乏这样一种制度,因此解决贫困需要一场彻底的、颠覆当地社会体制的变革。
对于穷人来说,没有钱,就买不到安全,买不到安全,你所挣得钱都不是你的——这就是贫穷的死循环。
贫穷,不仅仅是缺钱,安全、教育、医疗等等一切,都会让贫穷陷入一个死循环。
四、巴菲特的卵巢彩票
巴菲特在他授权的传记《滚雪球》中提到一个概念:“卵巢彩票”: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各方面的条件就很优越。我的家庭环境很好,因为家里人谈论的都是趣事;我的父母很有才智;我在好学校上学。我认为,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这非常重要。我没有从父母那里继承财产,我真的不想要。但是我在恰当的时间出生在一个好地方,我抽中了‘卵巢彩票’。”
他说:“我的财富还要拜以下三点所赐:生在美国,一点幸运基因,以及广泛的兴趣。我和我的孩子都有幸赢得了我所说的“卵巢彩票”(以我为例,上世纪30年代能够出生在美国的几率是30:1,加之作为一名白人男性,我得以规避当时社会许多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生活在这样一个间或产生扭曲结果的市场体系(尽管整体上看这个体系为我们的国家谋得福利),不得不说我的幸运更凸显出来。
巴菲特把这种“投胎”好不好的问题,形象的成为了“卵巢彩票”,其实我们想一想,现在的成功阶层,要么是家庭背景雄厚,能够给他足够的资金支持;要么是特别漂亮/帅,在职业生涯中能够获得额外的照顾与机会,甚至于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阶层;要么是特别的聪明,考上国内top名校,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仔细想想,好像都跟基因有关哦。
我上高中的时候,在石家庄top2学校里最好的班(小班、理科实验班大致就是这类名字),我非常明显的发现一个现象,每次考试前几名的人他们从来不用功学习,回家看看电视玩游戏,仿佛就是天生的考试动物;相反班里垫底的学生都是我玩了命的学,买各种辅导书,低声下气的向那些“学神”讨教,这就是基因的差距。当然啦,老师还会教育我们,“人家学习好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课堂的时间,老师教了100分人家学到了100分,然而你们只学到了30分,不要看人家课下轻松不学习,balabala…”
扯淡吧,从那时候起,我就再也不相信“你只要努力,就能XXX”的鬼话了。
当然啦,努力也是有用的,你的努力,只能超越自己,超越不了别人。
老板对员工说:年轻人!你在公司里上升的很快。两年前,你从办公员干起,几个月之内,你就成了会计;然后又当了销售员,助理经理,经理。你现在是这个公司的第二把手了!你有什么感想要说吗?
员工答道:多谢爹~
当然,有些人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成就是沾了父辈的光。可能跟我们高中老师一样吧,不愿意把赤裸裸的真相摆在穷人面前,真是善良啊。
看见没有,权力与资本的世袭本质多么相似!
你的努力不是没有回报,只是不能比较而已。
不要总是拿那些创业精英说事,钱生钱总是容易的(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增),然而这最初的一笔投资/贷款,就难倒多少英雄汉。
话说,你自己的努力跟家庭没有关系了么?比如你的“卵巢彩票”抽在了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酒鬼的家庭中,会对你的性格形成有影响吗?温总理去清华北大的时候感慨,农村来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我再用我高中班级举例子,在一个三线城市最top的学校里最top的班中,我同学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局级干部、教师、工程师、医生、军队干部的子女,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班里没有一个穷人。
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财富的不平均还会带来更加严峻的现象,就像前文中所说,金钱是一种边际效益递增的东西,当你的财富越多,你越容易赚到钱,当你一贫如洗时,你就想芭芭拉笔下的美国穷人一样,每天所挣到的,只够第二天的生存所需,一分钱也攒不下来。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很形象的用雪球作比较:当不同的雪球从山顶滚下时,还有一些基本的条件。比如有两个雪球,它们一大一小。大雪球的体积大,相同的速度可以滚动更大的面积;而小雪球的体积小,所以相同的速度滚动的面积也小。这是起跑条件的差距,假设一块地上的积雪是一定的,那么大雪球就可以变得非常大,因为它不断地增加面积,吸走了绝大多数的积雪;而小雪球能够吸走的雪就非常少了。
最后你就发现,在它们到达终点时,两个雪球的体积的相差会变得更大。前者是富人或者可以称之为懂得如何吸金的人,后者就是穷人——包括即便拥有一座金山也会让他败掉的人。
这就是富人与穷人的“雪球效应”。在经济学中,这经常被称为“报酬递增率”的规律。换句话讲,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马太效应”,当这种条件的不同越来越多并变得普遍时,富人就会越来越富,而穷人则越来越穷。
这个世界关于财富的真实秘密是:金钱总是在底层群体的手中进进出出,而永远在上层少数人的口袋里永久驻扎。
十五年前的数据显示,全球财富有74%掌握在20%的富裕阶层手中,而贫穷的20%,只占有区区2%。
《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中,作者证明的就是这个观点: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资本的收益率超过经济的增长率,富裕阶层的财富积累是呈加速增长趋势。
现实社会中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乐施会报告:2016年全球最富1%的财产将超过其他人总和》:乐施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的财富在全球财富份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2009年的44%增至2014年的48%,预计2016年将超过50%。
李嘉诚的公司市值在回归前的1995年只有420亿港元,盈利只有30亿港元。到2009年,就增加到了一万亿港元,相当于同期香港经济总量的50%,盈利更是高达两千多亿港元,增加了七十倍。大头都是回归后挣的。而这期间,香港GDP增加了不到一倍。
六、阶级固化
贫者难以脱贫,富者愈发积累,于是就造成了阶级固化。我们每个阶层,都是有自己的天花板的。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年轻人,你要是当公务员,如果上面没有关系,副局级差不多就是你的最终归宿,除非你是那种天生的政治生物,对权力有一种嗜血般的敏感与天赋,当然这种人是极少数;如果你去了银行,如果没有总行的关系,差不多经理、行助也就到头了,除非你有极其高明的商业头脑或手腕,别人算不出来的你能算出来,别人搞不定的客户你能搞定,当然这种人也是极少数。何况,就算你是这种天赋秉异的极少数人,到了中层也是你的天花板了,想要突破天花板还是要投靠权贵,说白了就是必须站队,这就是要赌运气了,难保你站的人在权力斗争出了事啥的,你的职业生涯也跟着毁。
而一些权贵也乐于选拔底层的优秀苗子,毕竟权力的竞技场有时候真的要靠“门生故吏”的。讲真,现在中国的官场、大企业里,像极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
前一阵很火的英国纪录片《56UP》,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有的是孤儿院的孩子,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贵族,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
在他们56岁的时候——
◆ 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上层社会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
◆ 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
◆ 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另外一农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
可见,想要打破阶级固化,还是要靠基因突变——要么生个好脸蛋,要么生个好脑瓜……
阶级固化是每一个经济体都面临的问题,在中国,经历了前三十年的当地之后,这个问题仍旧浮现在眼前——
《 厉以宁:打破职业世袭 让蓝领有机会成为中产阶层》:“上等劳工市场的职业很容易成长为中产阶层,而次等劳工市场的蓝领极少有机会成为中产阶层。”厉以宁说,这样的二元结构如果不改变,会进一步加剧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让底层的劳动者看不到希望,所以,当务之急是要缩小劳动市场差距,保持社会流动渠道的通畅,打破职业世袭化。厉以宁认为,疏通社会流通渠道的关键是要秉持机会均等的原则。这要求一切职位都要通过一定的资格审查,开展竞争上岗机制。“人才流动要靠法治、竞争、个人努力,不是靠门第、父母。”厉以宁说。
七、公平?平等?
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上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二代、三代,子孙蒙荫的问题。假如说,我们有幸基因突变,并通过自己奋斗努力,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获得了一定权力,我想要用的财富、我的权利,给我的子女一个更优越的环境,凭什么不可以?如果我的财富不能福及子孙,那我这样拼命的去奋斗是不是丧失了不少意义?
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二代、三代们,对于整个社会是一种不公平么?这是不是他们父辈努力应得的呢?
如果不许我的孩子继承我的权势,那么对我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公平呢?
如果这个问题能在你们心中激起了思想的涟漪,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即将踏入有关公平、平等哲♂学问题的边界了。
穷人都这样了,富人还都那样,我们该怎么办呢?能怎么办呢?
以上均为转载,有改动。不过崇尚丛林法则的LOW逼们能看懂么?呵呵哒。
发表于 16-7-18 19:41
& &中国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们不能改变,能改变的唯有自己,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引出的观点,其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这和我们中国的社会环境有本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在中国,穷屌逆袭的例子多如牛毛,富家有败子的例子更是不绝于耳,继而就有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 &如果要抨击中国财富分配制度不公平,那么我想,肯定有是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但是!绝对要比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社会态势要好得多,因为起码我们的屌丝逆袭的渠道比他们多得多。
发表于 16-7-18 20:48
当然啦,努力也是有用的,你的努力,只能超越自己,超越不了别人。
不否认奋斗的意义,但也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问心无愧,过好日子足矣
发表于 16-7-18 22:12
努力才有机会改变,不努力,就永远处于社会底层。
发表于 16-7-18 22:17
[发自手机]
澎湃新闻。。。多去看看这个报刊的文章就会发现全是负能量的新闻
发表于 16-7-18 22:19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发表于 16-7-19 07:43
负能量满满的,
发表于 16-7-19 08:51
支持一下。
发表于 16-7-19 09:25
所以,扛起XXXX的大旗
发表于 16-7-19 09:49
你自己的努力跟家庭没有关系了么?比如你的“卵巢彩票”抽在了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酒鬼的家庭中,会对你的性格形成有影响吗?温总理去清华北大的时候感慨,农村来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我再用我高中班级举例子,在一个三线城市最top的学校里最top的班中,我同学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局级干部、教师、工程师、医生、军队干部的子女,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班里没有一个穷人。
你父母没有成为局级干部、教师、工程师、医生、军队干部,你可以成为这些,现在成为这些的通道还是通畅的吧。公务员、教师、医生、军官你可以考得吧?相信你周围很多朋友、同学也考进去了吧。
你也看到很多城市、农村的一般家庭考重点本科、名牌大学进去,出来工作之后屌丝逆袭的吧?很多很多。不要因为自己学不出来,考不上去,就把原因归类为社会阶层固话。
发表于 16-7-19 10:02
我不觉得马云有什么家庭背景,只举一个例子
发表于 16-7-19 10:22
[发自手机]
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与不公,我们不能放弃实现理想信念,更不能背离实干兴邦的路线。当下的改革、反腐、扶贫,不正是要逐步解决这些社会发展的问题吗?希望楼逼继续直面问题,深入研究,为国家建设献言献策。
发表于 16-7-19 10:22
[发自手机]
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与不公,我们不能放弃实现理想信念,更不能背离实干兴邦的路线。当下的改革、反腐、扶贫,不正是要逐步解决这些社会发展的问题吗?希望楼逼继续直面问题,深入研究,为国家建设献言献策。
发表于 16-7-19 10:55
前半断我看到了王石的样子!
发表于 16-7-19 13:38
心态上的富裕才有尊重和理解,没有所谓的“low不low b”
发表于 16-7-19 14:45
老子已经提不起兴趣说这话题了,
在一些公务员群里边,为了这事情跟人撕逼撕过很多次,然而每次都是老子一个挑N个,心累。。
基本上大多数在职公务员的想法都是:你穷你活该,我们父母努力了,成果当然由做子女的享用,谁叫你父母不行。
发表于 16-7-21 18:02
对于普通人,阶层固化是存在的,但人生有无数个可能,这也与你所处的阶层、你的努力、你想突破的程度等等相关,就比如公务员考试,相对来说能跟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考上公务员之后的阶层固化,也不同,人所处的每一个层次都有固化。一个开明的社会,就在于层次之间的流动是畅通的。
发表于 16-7-21 19:55
本帖最后由 wx_Res_EbZ7K 于 16-7-21 20:02 编辑
中国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们不能改变,能改变的唯有自己,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值得一 ...
努力是必然需要的!!但说到穷屌逆袭。。富家子弟败家的例子多。。那只是你听的多看的多。。你能听到看到的都是新闻!!至于什么事情能成为新闻呢?当然是稀罕的事情。。而事实上是。更多的穷人生活在温饱线上下。。更多的富家子弟继承家业,并且把事业做得比父辈更加壮大,比父辈更有钱。。。你见过真正的穷人吗?那种真正家徒四壁,两餐温饱都满足不了的人,偏僻一点的农村一抓一大把。整条村的地都是贫瘠的黄土。想种点东西都不行。让他怎么努力?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他还怎么读书??至于那些富家子弟(指的是那些拥有家族事业的,真正的富人。暴发户显然是要除外的)。。用钱堆起来的精英教育。名师一对一教导。音乐特长。舞蹈特长。政治学,厚黑学。经济学。。。。。而且从小就对家里的事业耳濡目染。。水平比同龄人高出多少个层次。。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同一省份。比如说广东。深圳,广州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听说读写)就要比落后市县的要高得多。从小就拉开的这些差距。普通人要用多少时间,多少努力才能追得回来??
真是某乎的那句话“你知道我为了能跟你在这里一起喝咖啡,一起聊聊天,而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吗?”
发表于 16-7-21 23:08
嗯,楼主想表达的是阶层固化了,现在的low b就很难冲破,干脆就一辈子low下去,破罐破摔了是么
发表于 16-7-22 05:37
[发自手机]
wx_Res_EbZ7K 发表于 16-7-21 19:55
努力是必然需要的!!但说到穷屌逆袭。。富家子弟败家的例子多。。那只是你听的多看的多。。你能听到看 ...
说得很好,尤其那个什么才能成为新闻?稀罕事!赞一个。。。屌丝绝大多数后代也还是屌丝
Powered by Discuz! ,
GMT+8, 17-10-2 22: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阶级固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