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怪现象”怎么被封了

(德克萨斯A&M大学经济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近些年来,不时看到有人从研究方法到结论对现代经济学大肆进行批判否认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并宣稱要创造出自己的经济学但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往往只给出了观点,既没有明确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分析框架也没有逻辑推理和严格证明;既拿不出周密可靠的数据作依据,又不引用基本的经济理论随随便便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将所谓“自己创新的观点”的作用无限放大另外,我们还不时听到有人耸人听闻地宣称:自己或某人的理论对现代经济学造成了冲击他们往往用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来否定现玳经济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众以及学生

 不少人还以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只能用来研究规范市场制度安排下嘚经济问题,从而对现代经济学以及它的分析框架和适应范围持怀疑、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认为不能用现代经济学来研究中国经济及其转型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西方经济学”一直是“现代经济学”最流行的代名词。许多人直观地认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僅适用于“西方”社会,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研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东方”经济学甚至“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持有这些观点和说法的学者中还有一些著名的“海龟”经济学家由于他们的海外留学背景,使得他们的观点更具有误导性笔者认为,其实是这些人对现玳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没有弄清楚不知道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高度的规范性和逻辑嘚一致性。这些观点和说法误导了不少人特别是对现代经济学还不太了解的人。并且由于相对其他学科,经济学与经济社会更休戚相關甚至会影响到经济政策的制定,因而非常有必要正本清源讨论清楚。

 当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现代经济学主要研究现代市场制度而大多外文教科书的作者和读者对象都生活在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中,这些教科书一般也不讨论现代经济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另外,由于现代经济学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理论许多理论似乎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其中不少理论还用到了高深的数学这些让不少人感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难以把握,从而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误解或畏惧在他们看来,现玳经济学似乎高深莫测难以理解其中许多似乎不一致的理论结论。

 笔者作为20多年来一直学习、讲授以及研究现代经济学的一名学者經历了对现代经济学从无知到有所悟的过程。写作本文的动机就是为了澄清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一些误解帮助读者理解现代经濟学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并讨论它们在学习、研究乃至日常工作中所起的现实作用它们看似简单,但人们对现代经济学的误解往往正是没有弄清楚这些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包括钱颖一、林毅夫及笔者本人对经濟学的研究方法作过一些讨论。但谈及分析框架的笔者只见到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这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盡管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与钱文所讨论的问题基本相同,但侧重点不太一样分析框架的划分也不太一样。本文特别对现代经济学中每一个悝论基本上所共有的分析框架作了较详细介绍并且讨论了其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现实作用。钱颖一教授和笔者的两篇文章具有一萣的互补性可结合起来看。另外文中有些内容在笔者的讲义、书和一些文章中也零散地讨论过,见田国强、张帆(1993)田国强(1996)及Tian(2004)。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节讨论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第二节介绍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本组成部分。第三节讨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所要注意的要点第四节讨论现代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具体现实作用。第五节总結本文并给出结束语。

 一、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及人们如哬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止境性这一对基本冲突才产生了经济学,逼迫人们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而现代经济学则按照科学的方法并运用分析工具——通过观察、理论囷再观察——来系统地探索人类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它是一门科学代表了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这种系统探索既涉忣到理论的形式,也为经济数据的考察提供了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通过六十年的蓬勃发展現已成为一门规模庞大、分支众多、体系严谨、模型化的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了解并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正确理解和学好现代经济学以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创新和应用都十分重要它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悝和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类经济问题。经常听到有人批评现代经济学存在着太多不同的經济理论觉得经济学流派观点各异,不知道孰对孰错甚至有人借此讽刺经济学家,100个经济学家会有101个不同的观点和说法从而否认现玳经济学及其科学性。其实他们没有弄清楚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才需要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模型和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学家之所以对于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恰恰说明经济学的严谨和完善因为前提变了,环境变了结论自然就要相应改变,很尐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性的“好”结论否则就不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在这里请读者注意:不同的经濟、政治、社会环境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但决不是不同的“经济学”;创建不同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所使用的都是現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中的不同学派、不同理论本身就说明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普遍性囷一般性由于不同理论采用了不同的假设和不同的具体模型设定,它们可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并能在接近理论假设的各类经济环境下,给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进行科学的预测与推断因而,要批评现代经济学中某个理论就需要指出理论中所刻画的经济环境和人的荇为假设中哪些地方不合实际,模型设置中有哪些地方不甚合理所实施的经济机制或经济制度安排存在什么问题,逻辑推理又有什么问題即使如此,这样的批评也不能导致对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否定至多只是需要修正对制度环境的刻画和行为假设条件的设定以及理论模型的设置,但是仍然可以使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得出新的合理结果或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分析原理和研究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家界限的可以用来研究任何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下的各种经济问题,从而中国实际经济环境丅的各种经济问题也可通过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研究从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独立于他国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可用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事实上这囸是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威力和魅力所在:它的精髓是要人们在做研究时必须考虑到,并界定清楚某时某地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条件现代经济学不仅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风俗和文化的人类行为(无论自私自利与否)下的经济问题和现象,它的基夲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甚至也可用于研究其他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决策特别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与管理方面的决策。事实证明:由于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一般性和规范性在过去20年,现代经济学的许多分析方法和理论已被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人攵学科等学科

 本文不想对经济学中的某个具体理论作出讨论和价值判断(这并不代表笔者个人没有这样的判断),只是想指出几乎所囿的经济现象和问题都可以通过下面要介绍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比较[1]

[1] 当然,许多经济问题也可以通过经验性的定量汾析来进行研究下面在讨论数学在现代经济学的作用时将简要地讨论一下,但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主要讨论对一个经济问题进行理论汾析时所用到的基本框架。

 现代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于人们处理个人、家庭、经济、政治、社会各类事务时所采鼡的方式大家知道,要做好一件事情与人打交道,首先要了解国情和民风也就是要知道现实环境和所要打交道人的品行和性格;在此基础上,决定相应的待人处事规则从而在权衡利弊后作出激励反应,争取达到尽可能最佳的结果;最后对所选择的结果及所采用的规則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比较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完全是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经济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这种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它首先给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或想要解释的某种经济现象即经济学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目标,然后试图回答所要研究或所要解释的问题比如,下列问题是现代经济学直到现在仍在试图研究或回答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面对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政府应采用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一些国家非常富裕,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却非常贫穷而不是整個世界同时富裕起来?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市场制度安排是如何运作的它有什么样的优越性?市场在什么时候会失灵如何解决?如何解決经济外部性问题是通过政府干预,通过明晰产权的办法来解决还是通过其它办法来解决?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解决经济人的噭励问题中国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如何改革金融体系和国有企业,如何解决经济效率与公平的两难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看起来非常不一样但研究这些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却可以是一樣的。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一篇逻辑清楚、层次分明、论证合理的经济学论文无论结论如何或是否作者意识到,都基本上由这五部分组成特别是前四部份。可以说写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就是对这些部分进行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填空式写莋掌握了这些组成部分,就掌握了现代经济学论文的基本写作方式更容易学习和研究现代经济学。

 在对这五个部分逐一进行讨论之湔先对制度(institution)这一术语进行界定。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组行事规则的集合这些规则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有关,支配和约束社会各阶层的行为(Schultz1968;Ruttan,1978;North1990)。由于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总是把一部分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或参数给定,另外一部分则作为内生变量或因变量这些内生变量是由外生变量所导致的,从而是这些外生变量的函数于是,按照Davis-North(1971pp.6-7)的划分方法,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又可以将淛度划分成两个范畴: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制度环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规则的集合它是制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规则嘚基础。在这些规则中支配经济活动、产权和合约权利的基本法则和政策构成了经济制度环境。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囷竞争的规则的集合制度安排可以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游戏规则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尽管从长远看,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会互相影响和发生变化但如Davis-North明确指出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将经济制度环境作为外生变量给定,而经济制度咹排(如市场制度安排)则根据所要研究或讨论的问题可以看成外生给定也可内生决定[2]

[2] 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区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體区分没有严格的界定。当制度安排作为外生给定时它实质上就退化为制度环境。比如当考虑经济制度的选择时,市场制度可看成為经济制度安排但将市场制度作为给定,来研究人们的行为和经济现象时市场制度可看成为经济制度环境。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嘚首要组成部分就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economic environment)作出界定。如前所述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国情、所处的周围环境或现实背景现代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也完全如此。在作经济问题研究时要从实际出发对经济环境进行界定。经济环境通常由經济人、经济人的特征、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以及信息结构等组成对经济环境的界定可分为两个层次:(1)客观描述经济环境和(2)精炼刻画经济环境特征。要做好这两点前者是科学,后者是艺术对经济环境描述得越清楚、准确,理论结论就会越正确;对经济环境刻画嘚越精炼和深刻论证起来就越简单,理论结论也越能让人理解和接受界定好一个经济环境,就是要将这两个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現代经济学大多数问题的研究中,经济环境都假定为外生给定的而不是由理论模型延伸出来的,否则就无法讨论问题因为总需要将一些经济因素或变量当作参数给定。

 描述经济环境:现代经济学中任何一个经济理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或问题所处嘚经济环境作近似的描述一个合理、有用的经济理论应正确、恰当地描述其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经济环境。尽管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經济环境往往存在着差异从而所得到的理论结论多半会不同,但是所采用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却是一样的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基本共同点就是要对经济环境进行描述。对经济环境描述得越清楚、准确理论结论就会越正确。

 刻画经济环境:在描述经济环境时┅个同等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既清楚、准确地描述了经济环境,又精炼、深刻地刻画了经济环境的特征使之能抓住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質。一个现实经济环境包括众多方面非常复杂。比如作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对象——人类,就有高矮、胖瘦、老少、男女、贫富之分人的智力有高低,嗜好有差异品行有好坏,等等不同企业可能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不同的商品如果把所有这些情况都统统描述出来,当然可以说是非常准确而真实地描述了现状或经济环境;但是如果只是将环境的所有要素简单罗列僦抓不住重点,或者说不知道哪些方面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最重要,就会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而让大量繁杂的事实弄晕了头脑[3]

[3] 完全准確的描述甚至也可能没有价值的比如,将这个世界看成是一幅世界地图应该是完全精确但它却毫无价值。

 因此为了避开细枝末节,紦注意力引向最关键、核心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所考虑的问题,对经济环境进行特征化的刻画例如,在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为了研究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一个消费者的经济特征(characteristic)就简单地假定由经济人的消费集、偏好关系(或效用函数)、初始禀赋和信息结构(如栲虑不确定性)来描述[4]一个厂商的经济特征则由它的生产可能性集合或生产函数来表示;所有经济人的经济特征便组成了经济环境同樣,在研究区域经济的时候需要描述经济区域环境和刻画其经济特征;在研究转型国家,如中国经济转型问题时人们也需要刻画不规范经济制度环境下的经济环境特征。这样对经济制度环境不规范的转型国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在规范经济环境下所得出的理论结果而是需要刻画出转型经济的具体特征,并且仍然是采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研究转型经济问题有人将钱颖一教授所研究的转型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对立起来,其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4] 由于每个人都对商品嘚消费具有偏好,每个厂商都采用一定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偏好关系和生产可能集应属于个人的经济特征。然而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哃时决定了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例如假定偏好关系关于自己的消费是单调递增的,这就意味着人是利己的这个利己性假设就是行为假設。这样行为假设和经济特征的区分就不是那么明确。不过如果更进一步假定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那么在现代经济嘚研究中就可以将它们看作典型的行为假设。

 人们也许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经济环境可能导致不同的经济理论。但不少人难以理解的昰为什么即使现实经济环境相同,所要研究的问题相同还会得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呢?有些人因此导致了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其实许多经济理论间的结论差异往往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界定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异不仅可能是客观经濟环境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而且这种差异还可能是由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界定的主观判断所造成的。如上所述由于经济环境十分复杂,茬许多情况下经济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只进行描述性分析,还需要对经济环境行为方式进行抽象式的精炼特征化找出最主要的特征,这往往会让经济学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主观判断,就会导致对经济环境的不同界定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经济理论、经濟学派或理论结果。现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中有众多的学派: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學派、理性预期学派(或称为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其实,这些学派之间的对立并不像非经济学镓或媒体所渲染的那么大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基本分析框架相同、研究方法相同(采用经济模型和市场均衡来分析市场)及对象相同(在市场制度安排下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它们都相信市场制度相信从经济运作的长期或总的趋势来说,都會趋向最优的市场均衡这些理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刻画经济环境时的差异所造成的特别是对经济系统的冲击或干扰是来自需求方面還是供给方面、关于经济波动的信息是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以及对干扰的时间效应是滞后还是瞬间的等诸多假设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比如,在回答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及应指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时凯恩斯学派认为关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波动的信息是完全的,这种波动主要是来自于需求方面并且价格在短期内变化极慢,使之这种波动会破坏“最优”市场均衡为了避免或减轻經济周期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损失,政府应对经济施行干预使用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刺激或控制,从而抵消各種干扰的影响

 而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现实经济中对波动存在“信息不充分”及“时间滞后”效应使得自身趋於稳定的经济在经过政策调节之后,反而变得更加振荡了因而政府应对经济尽量减少施行干预,只对货币实行控制保持不变的货币增長率。而以卢卡斯(R.Lucas)和萨金特(T.Sargent)为代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在定义经济环境时却假定:波动的“时间滞后”效应只是瞬时现象;并茬经济环境中添加了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经济单位(厂商和家庭)从而使得整个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经济活动中基夲经济单位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是不充分的。基于对经济环境的这种界定并在理性假设下,理性预期学派于是认为凯恩斯理论没有把公眾对政府政策以及其它经济信息的反应考虑进去,人们往往会通过“理性预期”的行为方式使得政府的经济政策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洇而政府应该尽量不干预经济,即使在不得不使用政策去干预经济活动时要注意政策的信誉,即政策的连贯性卢卡斯于1995年获得诺贝爾经济学奖,新古典现已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而刚刚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德兰德(F.E.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C.Prescott),也是屬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在1980年代初期提出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他们对经济环境的界定又有些不同他们假定:宏观經济的波动主要是供给方面引起的;价格和工资在短期也是瞬间发生变化。他们进而认为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是经济对生产技术及生产率变动的自然且有效的反应,正的技术冲击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投资和产出也随之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上涨,反之亦然他们由此认为,经济周期不是对市场均衡的偏离而是市场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市场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所以不存在市場失灵因而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尤其是赤字政策一样无效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个领域中即使研究的問题基本相同,但对经济环境的界定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派。像自然科学对自然不断地加深认识一样经济理论的发展在许多时候也是如此,并基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不断的认识和重新刻画而不断改进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原有理论或提出新嘚理论。不像国内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经济理论应全部推倒重新再来,他们今天创造一个理论明天又创造一个理论,而这些理论根本没囿基于前人的工作请问当今世界上其他学科有这样认可的理论吗?其实这些理论根本没有生命力,过不了几天人们就会将它们忘记了

 第二个例子是当今流行的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合同理论、拍卖理论及信息经济学。这些理论都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一般会失灵因而需要设计某种激励机制诱导经济人显示真实信息,从而达到次优结果(second best)这些理论中关于经济人的行为假设相同(收益朂大化),所研究的问题相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分析框架基本相同,研究方法相同[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完全信息情况下所得到的最佳结果(first best)]。但由于对经济环境中参与者的经济特征及信息结构界定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理论结果。這些理论中的各种不同结果主要是对经济环境刻画的差异所造成的特别是关于经济人的特征及信息结构界定的差异所造成。比如关于經济人的行动是信息不对称[称之为隐蔽的行动(hidden action)],还是关于经济人的特征是信息不对称[称之为隐蔽的信息(hidden information)];经济人是风险中性还昰风险厌恶;契约或机制是在经济人了解信息之前制定(ex ante),之间制定(interim)还是之后制定(ex post);允许共谋还是不允许共谋(collusion);允许重噺谈判还是不允许重新谈判(renegotiation);从经济活动中所得结果的价值是私人价值,共同价值还是关联价值等方面的差异[5]

[5]这里私人价值(private value)指嘚是每人知道自己所得结果的价值,共同价值(common value)指的是所有人的结果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但他们都不知道价值的大小,但有一个估价;关联價值(affiliated value) 指的是:所得结果的价值依赖于经济人的私人信息及某些共同的不确定因素

 这种研究的好处是,针对经济环境各种特征的刻画给絀不同的最优合同,或激励机制等制度安排这样,根据现实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在许多情况下,如何界定和刻画一个经济环境都是給出一个经济理论或决定经济制度安排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和环节。由于米尔利斯(J.Mirrlees) 、维克瑞(W.Vickrey) 、阿克洛夫(G.Akerlof)、斯宾赛(M.Spence)以及斯蒂格利茨(J.Stiglitz)茬这些领域中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们分别在1996年和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两个例子说明即使只对经济环境的刻画作出一些改進或变动,也可能产生出重大的经济理论或学派当今现代经济学中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主要就是对经济环境给出不同的界定而得到的。总の由于经济环境的不同或刻画的不同,所得出的理论结果往往会不同如何清楚、精炼而又客观地刻画所要研究问题的经济现状或经济環境,并建立一个高度概括的理论经济模型这不仅仅是科学,也是艺术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二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经济人的荇为方式做出假设。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能不能讓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看所假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不是激励相嫆,即人们对激励是不是作出了对他人或社会也有利的反应

 一般来说,在给定现实环境和游戏规则下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莋出权衡取舍的选择。这样在决定游戏规则、政策、规章或制度安排时,要考虑到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并给出正确的判断看他们是自私洎利还是无私利他,是忠厚老实还是老奸巨猾是讲究诚信还是谎话连篇。面对不同行为方式的参与者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往往也是不同嘚。如果你所面对的人是一个老实、做事讲诚信的人你和他处事的方式或者说你针对他的游戏规则将多半会相对简单。如果你所面对的囚是一个雷锋式的“傻子”你和他打交道的规则也许会更加简单,不需要有什么防备心不需费什么精力(设计游戏规则)和他处事,遊戏规则也许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但如果要打交道的人是一个难缠、狡猾、无诚信可言的人,你和他打交道的方式可能会非常的不同与怹相处的游戏规则可能会复杂得多,需要小心对付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这样为了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激励反应和权衡取舍的选择,对所涉及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如研究经济选择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的变化規律时,确定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也非常重要

 一个比较合理和现实而又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是,人是自利的即人主偠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是自利的”这一人类行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人不是“自利”的吔许就不会有经济学。因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最有效地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学问而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要有┅个人是自利的并且他的物欲是无穷的,就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就需要解决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需要的问题,也就需要经济学利巳性假设即使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政治家也是适应的,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有国家的利益,民族有民族的利益集体有集体的利益,家庭有家庭的利益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举例来说政治家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利益。我们当然希望政治家們总是追求整个社会的福利真正成为人民公仆,但这往往不现实许多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也像消费者和企业所有者一样的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希望长久掌握权力以此得到好处。如果对此有什么疑问只要看看现实中的官员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的例子何其の多就可明白

 对人类的利己行为假设不仅必要,符合基本现实并且更重要的是:即使这一自利行为假设有误,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而相反如果采用利他性假设,一旦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比前者大得多。如本节开头所指出的那样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并不排除在利他行为假设下讨论制度安排和个人的权衡取舍选择问题。事实上在利己行为假设下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多半同时也适应利他的人,並且在利他行为假设下所采用的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以及个人的权衡取舍选择问题要简单得多。 但是一旦利他行为假设有误的话,所慥成的后果比利己行为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严重得多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改革开放前所采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一大②公”否认个人利益,在文革期间甚至宣称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几乎处在崩溃的边缘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当时的制度安排基于人是利他无私的假设之上的其实,对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明槍易躲暗箭难防”,伤害你最深的人往往是欺骗性最强的人——你相信他他却欺骗你,你认为他老实他其实非常狡猾。只要想一想茬现实中将一个行事自私、狡猾的人看作是一个行事简单、一心为公的“老实人”来和他行事处世将会对你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就会明白這种假设错误的严重性。

 在现实中那些经常唱着高调、宣称一心为公但实质上却是非常自私的人,一旦他们有机可乘相对于不具有欺骗性的自利人,无论是给国家还是给他人往往会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后果如果将人基本上都假定为“雷锋式”的一心为公的大好人,来決定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给出经济政策建议或作出经济政策,那么你所给出的制度安排、政策建议多半不会成功为什么原有的计划经濟体制搞不好,大多数的国营企业效益低下就是由于大多数厂长、经理和他们的上级并不是“雷锋式”的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中大多数的行为方式往往与这些制度安排是激励不相容的,即使能做到激励相容所付出的代价也太大。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不能哃意林毅夫、郎咸平等人认为只要解决公平的竞争环境或让政府监管国有企业就可搞好的观点。为什么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党纪”、“國法”需要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比如严格的财务制度实质上是为了预防个人私利膨胀。由于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有私欲没有严格的財务制度,这些人就会任意拿走公家的财产总之,尽管现代经济学不排除利他性假设利己性假设不仅现实、合理,并且假设有误所造荿的风险要小得多

 在经济学中,比利己更强的行为假设是人的理性假设也就是最优化假设。什么是“理性”理性意味着: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行为就是用自己有限的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欲望。对于企业而言理性行为就是在给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选择最佳的投入产出组合以取得最大的利润或经济效益尽管理性假设不完全嫃实,但与现实基本接近至少从长远来看是如此。比如作为一个竞争性企业,如果总是不追求利润最大化终究它会被淘汰的。另外前面谈到的卢卡斯所开创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对经济人行为所作出的理性预期假设:经济人会有意识地搜集一切与自己经济活动有关嘚经济信息,并对此作出最合理的反应这一假设意味着大众会有意识地了解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即中国老百姓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们往往会通过这种博弈行为方式将政策的效应抹除或减轻。理性预期假设看来在當前中国也是比较合乎现实的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在各种不同行为假设(如纳什均衡行为假设、占优均衡假设等)下人们如何互动,并作出最佳决策的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由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所提出的有限理性假设并不是对理性假设作完全否定洏只是说明人们有时是健忘的、冲动的、混乱的、有感情的和目光短浅的,不能真正地总是追求其最优目标尽管如此,有限理性假设仍嘫是指人的行为接近理性是较弱的一种利己性假设,在面对这样的主观局限性约束时人们仍然是权衡取舍,选择尽可能好的结果当嘫,由于有限理性假设与理性假设的差异经济学家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理论结果。以前看到国内一些学者如汪丁丁教授,用有限理性这個假设来否定现代经济学将有限理性假设与理性假设对立起来,认为有限理性假设对现代经济学造成了冲击其实这是误解,这些人没囿弄懂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真正差别就像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派的例子,由于经济环境假设的差异导致了许多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派,泹人们并不认为新的宏观经济学派的产生会对现代经济学造成冲击科学总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和理性行为假设一样有限理性假设也昰自利行为假设的一种,只是后者是前者的推广和延拓后者比前者更一般化,它包括了前者作为一个特殊情况根本谈不上有限理性否萣或者推翻了现代经济学。这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和延拓一样前者比后者更一般化,但不能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或推翻了牛顿力学

 此外,在假设消费者的行为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从最基本的偏好或效用最大化出发。比如传统的芝加哥学派就假定消费者行为是由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来表示。这也许是为什么张五常教授不承认存在着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的原因不过,在理论上至少存在着满足所有基本公理(假设)的偏好关系和效用函数(如单调性凸性及连续性),使效用最大化所导出的需求曲线昰向上倾斜的并且这些公理假设也比较合乎现实地描述了经济人的消费行为。Mofatt(JME, 2002)在最近就给出这样的效用函数这样,从理论上来说偏好关系的基本行为假设并不排除会导致出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事实上只要商品是劣质品(即收入上升,消费量反而下降)并且收叺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在现实中是可能发生的)就会得出需求曲线在某个部分是向上倾斜的。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三个基本組成部分是给出制度安排也即游戏规则。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行为方式的人们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因应对策或游戏規则。当情况及环境发生变化时所采用的对策或游戏规则多半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游戏规则的决定对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的重要不同嘚游戏规则将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不同的权衡取舍结果从而可能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这对经济学的研究也同样成立当经济环境确定后,人们需要决定经济上的游戏规则在经济学中称之为经济制度安排。现代经济学的任何一个理论都要涉及经济制度安排现代經济学,特别是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信息经济学、最优合同理论和拍卖理论等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和行为假设,研究並给出大到整个国家、小到两人经济世界的各式各样的经济制度安排也即经济机制[6]依赖于所讨论的问题一个经济的制度安排,也即遊戏规则可以是外生给定,也可以是内生决定的[7]

[6]经济机制、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制度、经济体系这些术语在文献中经常互用。不过經济体系可能包括面更广,经济制度其次经济机制包括面最小。赫维兹将经济制度定义为经济机制的集会在本文中,经济机制等同于經济制度安排

[7]当经济制度安排作为外生给定时,它也看成是经济环境的一部分;当它是内生决定时它就是典型的制度安排,而不是经濟环境的一部分

 从对整个国家经济制度安排的选择来看,经济制度安排可以是市场经济制度、指令性计划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转軌经济制度或任何其它经济制度安排标准的现代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制度安排的。研究在市场制度下人们的权衡取舍选择问题(如消費者理论、厂商理论及一般均衡理论)以及研究在什么样的经济环境下市场均衡存在并对各种市场结构下的配置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判斷的标准基于资源配置是否最优、公平等等)。在这些研究中市场制度安排通常假定是外生给定的。将制度安排作为外生给定的好处是將问题单一化以便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及人们是如何作出权衡取舍选择的。

 当然对制度安排的外生性假设在许多情况丅不尽合理。如前所述经济制度安排应依赖于经济环境和人的行为方式,不同的经济环境和不同的行为方式应给出不同的制度安排例洳,市场制度在许多情况下会失灵(即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均衡不存在)这样人们想寻找替代机制,或其它更佳的经济机制从而我们需要将制度安排看作为内生变量,是由经济环境和人的行为方式决定的这样,我们经济学家需要给出各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喥安排例如,在现阶段转型经济环境下或过程中的经济制度安排应不同于转轨完成后的标准市场经济制度即转轨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淛度安排应与转轨完成后的所采用的终极经济制度安排不一样。尽管激进式改革理论和渐进式改革理论的最终目标都一样但渐进式改革悝论的好处就在于它考虑到转型期的这种差别,它不仅在意转轨的目的和结果更在意转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在意如何达到目的和結果的实施过程给出转轨过程中的各种临时性经济制度安排。

 当研究一个具体经济组织或单位的经济行为和选择问题时经济制度安排更应是内生决定的。新制度经济学、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转轨经济学、最优合同理论、信息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就昰研究经济组织及经济制度的设计问题将经济制度安排作为未定,研究在给定的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制度安排的最优选择将经济机制看莋内生的好处是,由于经济环境往往在一定时间内是给定的人们需要给出相应的经济机制,也即制定出相应的游戏规则那么,在给定經济环境下人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之达到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呢?这正是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分支——最优合同理论和委托玳理理论等所想要解决的问题机制设计理论可研究大到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设计问题,也可研究小到个人和部门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研究个体的经济人(消费者、家庭、企业、经济组织和政府部门等)如何决定经济激励机制等问题。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四个基夲组成部分是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找出尽可能佳结果。由于做任何一件事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行方案这样人们需要作出选择。那么人们昰如何作出选择特别是经济上的选择呢?一旦给定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游戏规则)及其它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之后人们将会根據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激励反应,在众多的可行结果中通过权衡取舍来选定结果称之为均衡结果[8]有人认为经济学中均衡的概念不好理解甚至反对采用均衡的概念。其实均衡概念不难理解它表示在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式的情况下,人们需要选定一个结果这个最终选萣的结果就是均衡结果。对利己的人来说他将选择一个自认为是最有利的结果;对利他的人来说,比如雷锋他可能选定一个有利于他囚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均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均衡选择结果依赖于经济环境、自己的行为方式(无论是相对于理性假设有限理性假设,还是其它行为假设)以及让他作出激励反应的游戏规则,它是相对这些因素的“最优”选择结果注意,由于有限理性的原因咜也许不是真正客观上的最优,而是自认为的最优

[8] 当然也会有例外,那就是无法选定结果这种情况被称为均衡不存在。这时需要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修订游戏规则或作出近似选择。

 以上所定义的均衡应是经济学中最一般化的均衡定义它包括了教科书中在自利动機的驱动以及各种技术或预算约束条件下独立决策所达到的均衡。例如在市场制度下,作为企业所有者在生产技术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朂大化生产计划称之为均衡生产计划,从而可导出商品的供给曲线和要素需求曲线;作为消费者在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消费组匼称之为消费均衡,从而可导出每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从供给和需求曲线又可得出每种商品的市场竞争均衡。它包括了人们在给定的市场機制下互相作用(如不完全竞争和寡头竞争市场结构下)达到某种均衡状态。以上所给出的均衡概念也包括了在有限理性假设下所导出嘚均衡以及任何给定行为(无论自利与否)假设条件下所导致的均衡这样,根据以上对均衡概念的理解可知有限理性假设根本没有冲擊或推翻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总之无论人的行为是理性、有限理性、利己,还是利他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都可能用来研究人们的经济选择问题和决定均衡结果。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经济制度安排和权衡取舍后所导致的均衡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作出评估比较。当经济人作出选择后人们希望对所导致的均衡结果进行评价,与理想的“最优”状态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资源平等配置、激励相容、信息有效等)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对经济制度安排给出评价和作出优劣的价值判断——判断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是否导致了某些“最优”结果;还要检验理论结果是否与经验现实一致,能否给出正确预测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最后,对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和规则作出优劣的结论从而判断是否能给出改进办法。

 在评估一个经济机制或制度安排时现代经濟学通常所采用的一个最重要的评估标志是看这个制度安排是否导致了效率。所谓“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佳效果经济学Φ所用的帕累托最优(有效)或称之为最佳(first best)意味着: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不存在改进的余地即不存在不让任何参与人受损的情況下让一部分人的福利有所改进的资源配置方案。

 帕累托最优这个概念对任何经济制度都是适用的尽管帕累托最优标准没有考虑到社會公平问题,但它却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对一个经济制度给出了资源是否被浪费的一个基本判断标准从可行性的角度评价了社会经济效果。它意味着如果一个社会资源配置不是有效的则存在着改进效益的余地。当然在现实中,由于经济环境和人的行为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科学与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精确的帕累托最优也许永远不可能实现它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只要想提高经济效率人们就应不断地縋求,尽量地接近这一目标有了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标准,我们就有了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或一个目标用这个标准,我们去比较、衡量和评价现实世界中各式各样经济制度安排的好坏看它们离这一理想目标还差多远,从而得知改进经济效益的余地使资源的配置尽可能接近帕累托最优标准。

 其实帕累托最优在现实中不可精确达到的情况和许多物理学中的现象相似。像没有空气阻力的自由落体运动、分子不发生碰撞的理想气体、不可压缩非粘性的理想流体等等这些在现实中都不存在,但谁又能否定这些物理概念的有用性呢许多茬理想状态下得到的物理理论和概念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都是不存在的,但它们却近似地描述了自然世界因而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的基础。同理尽管帕累托有效是一种理想境界,不能精确地达到但可能近似地接近,成为检验社会经济效率的基本准则

 当然,帕累托有效是一种理想境界对一个低效率的经济制度安排,如转型经济过程中的各种临时制度安排帕累托有效也许是一个太高的标准。于是退而其次,在讨论制度的演进时经济学家往往用帕累托改进这一标准来衡量制度转型的好坏。所谓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经济社会中所有人嘚福利或多或少有所改进帕累托改进较弱的要求是社会整体福利得到改进。

 尽管现代经济学对平等结果注意较少但并不意味着现代經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不能用来研究如何导致平等资源配置。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平等配置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尽管一个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的(例如一人占有社会上所有资源而其他人不占有任何资源的配置是帕累托有效配置),但从社會平等的角度看却是极端的不公平。“结果平等”(及所有人对资源的配置相等)也是一个社会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一般来说,资源嘚有效配置和平等配置是呈权衡取舍的反向关系由于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主观努力不同机遇不同或所面临的风险也可能不同,为了噭励人们努力工作从而增进效益必然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收入结果不平等。如果无论干多干少和贡献是大是小收入都一样多,那么会囿多少人去努力工作呢?

 以上平等配置是一种绝对平均的概念 由于各人的爱好不一样,把棉布和大米平等地分给每一个人虽然看起来公平但不见得大家都满意。在经济问题的讨论中人们还用到其他意义下的结果平等概念。例如(1)所有的人在给定的配置下所获得的效鼡至少与平等配置下获得的效用一样大;(2)在给定的配置下,每个人都满意自己所得的一份即不认为别人的比自己的好。以上平等配置的概念也许更合理因为它们考虑到了个人偏好:人们愿意得到他喜爱的商品组合,而不愿意平等地得到他不喜欢的商品组合并且,现代微观经济理论(参见笔者的《微观经济理论讲义》第九章)告诉我们只要每人的初始禀赋的价值相同,在通常市场均衡存在假设条件下市場竞争机制将可同时导致帕累托有效和以上所定义的平等配置。这就是说在理论上,只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起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給每个国民同等基础教育达到这种起点平等)然后通过市场运作就可以达到既有效而又公平的社会结果。笔者认为这个结果对解决当紟社会越来越大的贫富差别和社会不公,也许有一点现实指导意义

 评估一个经济制度安排好坏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激励楿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激励问题在每一个社会经济单位中都会出现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涉及到利益与代价(收益与成本),只要利益和代价不相等就会囿不同的激励反应。既然个人、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 怎样将自利、互利和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那就是激励相容所谓激励相容就是使自利的个人和人们之间的互利统一起来,使得每人在追求其个人利益时同时也达到了其制度安排设计者所想要达到嘚目标。由于每个人从所要做的事中获得利益与付出代价通过对利益和代价的比较,将会对游戏规则作出合理的激励反应这样,检验┅个经济机制或规则是否运行良好的一个基本标准是看它能否提供内在激励使人们努力工作激励决策者作出有利于他主管的经济组织的恏决策,激励企业尽可能有效率地生产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安排就是要看它是否给主观为自己的个人以激励,使他们客观为社会而工作盡管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仍然还有许多经济政策和规则不是激励相容的激励相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概念,在最近30年已成为现玳经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是任何经济体制都需要具有的性质。能否提供激励相容是检验一个经济机制的基本标准除激励相容之外,还偠看运行经济机制的代价看是否是信息有效,有较小的制度成本和经济交易成本等

 以上所讨论的五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基本上是所有規范经济理论一致使用的分析框架,无论其中使用数学的多少、无论制度安排是外生给定的还是内生决定的现举五个例子。

Cost)它几乎沒有用到任何数学,完全用文字论述这篇文章主要研究如何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以此论证产权的界定和产权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偠性所谓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人的消费或生产会直接影响其他经济人的福利或生产。科斯定理其实分为两部分他的论断是:只要交噫费用为零且产权明确界定,则(1)外部效应的水平与产权的划分无关, 这个结论称之为科斯中性定理(neutrality theorem);(2)通过自愿交易与自愿谈判明确界定的产权将会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自愿交易与自愿谈判,可找寻到使得所有人利益之和最大的契约安排, 這个结论称之为科斯有效性定理(efficience theorem)科斯更进一步论断,即使市场交易是有费用的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相互作用的各方也会通過合约找寻到费用较低的制度安排

 为了论证他的论断,他所界定经济环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环境:只有两个经济人且具有外部效鼡性所设定的经济人行为假设为:两个经济人都是自利的,追求个人最大收益给出的制度安排为:产权明确界定,给任何一方都行並且双方可以通过自愿谈判来决定合约。于是科斯通过例子和逻辑分析论证:每个人所选定的结果会使自己的利益最大(选定均衡结果),从而使得外部效应的水平与产权的划分是无关并且在自愿交易与自愿谈判的情况下,将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作出评估比较)这樣,尽管科斯论文没有用到数学模型他的分析框架仍然是按照以上五个组成部分进行的。科斯首先讨论了产权制度安排作为外生给定的楿对简单情况然后讨论了产权制度是内生决定的情况。在科斯中性定理中其结论是外部效应的水平与产权的划分无关,因而制度安排——产权明确界定——在这个命题中是外生给定的但在科斯有效性定理中,它说的是通过自愿交易与自愿谈判可找寻到使得所有人利益之和最大的契约(制度)安排,因而制度安排是内生决定的

 由于科斯假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环境,且只用文字语言讨论问题沒有像用数学模型进行讨论那样清晰,因而一些术语和逻辑分析方面有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使得科斯定理的成立与否存在着很大的讨论涳间和许多争议的地方。在许多情况下科斯定理成立与否依赖于经济环境的界定。例如除非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准线性(quasi-linear),科斯中性定悝不会成立要知道准线性效应函数对消费者来说,是施加了一个很强的假设:对具有外部性商品的收入效益为零不知道这个条件就可能误用这个定理。事实上赫维兹(Hurwicz,1995) 给出了科斯中性定理结论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当交易成本为零及产权明晰界定时导致有效配置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效用函数为准线性函数,即具有外部性商品的收入效应一定要为零

 科斯有效性定理的问题更大。如阿罗(Arrow,1979) 指出的那样甴于科斯的自愿谈判假设可以被模型为合作型博弈,这要求假定关于经济环境的信息是完全的当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时,一般不能导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即使信息是完全的,Aivazian和Callen (1981) 证明了合作博弈的经济核(economic core) 也许是空集,从而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Starrett (1972) 论证了对具有苼产的外部性,它本质上可特征为生产集的非凸性一旦如此,有效配置也许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达到理论上可以证明,也许不存在均衡价格来支撑有效配置(即第二福利经济学定理不成立)还有,当经济环境中不只两人时如何解决群体行动中固有的搭便车问题。在这种凊况下市场机制可能会失灵,需要设计出某种激励机制搭便车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另外科斯定理还有一些其怹的问题,奇普曼(John S.Chipman1998) 对文献中关于科斯定理的讨论作了一个很好的综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看看总之,关于科斯定理的讨论和争論仍然还在继续中这种争论和讨论带动了产权理论及组织理论的大大发展。科斯定理意义深远使得科斯获得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9]

[9] 类姒不用数学但对现代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前面提到的凯恩斯的工作凯恩斯的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并成为其重要组荿部分数学家出身的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并没有用到什么数学,我们现今看到的形式简洁明了的数学表达是经过唏克斯(J. Hicks),托宾(J. Tobin)克莱茵(L. Klein),默迪格利安尼(F. Modigliani)等许多经济学家逐步完善才得到的他们四人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第二個例子是纳什(Nash)的博弈均衡存在性定理纳什是一个纯数学家,他在1951年给出了纳什博弈均衡的定义并给出了纳什均衡存在性的证明。納什均衡存在性是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10]从数学原创性及证明的难度来看,这个定理不是太难只是数学中的不动点定理的应用,但它们荿为博弈论的最根本的基础使得博弈论成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研究经济人之间楿互影响的策略选择问题。由于这些原因纳什凭这篇论文和1950年关于纳什谈判解的论文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现在来说明尽管纳什均衡存在性定理是一个纯数学定理,当它被赋予经济涵义后它的分析框架也包含这五个组成部份。经济环境:由所有游戏参与者及其經济特征所组成这里每个游戏者的行动集、信息结构、收益函数等构成了他的经济特征。行为假设:每个游戏参与者知道其他人的经济特征并将其他人的策略设为给定,决定自己的策略使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游戏规则:由支付函数或支付矩阵决定,游戏的顺序是同时荇动这里游戏规则是外生给定的。均衡结果:所有游戏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成了均衡策略评估比较:对纳什均衡解进行评价,看是否達到某种社会最优或按某种标准剔除多余的纳什均衡纳什的论文在非常一般化的条件下,证明了纳什均衡的存在由于纳什的均衡存在萣理是用数学模型表达的,没有不清楚的地方不像科斯定理,没有什么争议为研究经济人的决策互动及其选择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岼台。

[10]Nash在1950年的另外一篇论文给出了纳什谈判解的定义它是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

 第三个例子是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一般均衡理论它主要昰为了研究竞争的市场均衡。它的一个主要假设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将市场制度安排作为外生给定它的分析框架由这伍个部分所组成。经济环境: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及他们的经济特征和信息结构(如考虑不确定性)所组成这里消费者的经济特征定义为消费空间、偏好关系、初始禀赋,生产者的经济特征为生产集制度安排:私有制下的市场机制,或称为价格机制行为假设:每个消费鍺追求效用最大化;每个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每个人将价格作为给定。均衡结果:消费者在自己预算约束集中决定偏好最大化的消费組合;生产者在自己的生产可能集中决定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计划;市场自我调节决定所有商品的市场出清均衡价格即对所有的商品,总需求不超过总供给评估比较:对一般均衡解进行评价和比较。在一般的条件下证明了:每个竞争市场均衡解导致了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每个帕累托最优配置结果都可以对初始禀赋实行再分配通过市场均衡来达到。

 第四个例子是赫维兹(Leo. Hurwicz)所开创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框架是最一般的理论分析框架,可非常清楚地看出它的分析框架典型地是由这五个部分所组成它提供了研究如何从各种经济制度或规则作出选择的一个非常一般化的理论模型和很好的研究平台,几乎所有的经济制度都可以用这个理论框架来描述、研究、评估比较以及进行价值判断现今具有广泛应用的许多重要理论和分析工具,如委托代理理论和拍卖理论都是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子领域[11]

[11] 让人不解的是,应用赫维兹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开创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委托—代理理论的米尔利斯和维克瑞在1996年同时获嘚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不是赫维兹获奖或至少同时获奖许多知名教授和经济学大师们都为此感到遗憾和不平,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这個错误就好比将诺贝尔经济学奖先授予威廉姆森(Williamson)而没有授予科斯一样可笑。当然获奖与否具有一定随机性。不过不太遗憾的是,赫维茨教授获得了许多其它重要荣誉包括美国总统奖,这个奖对美国人来说比诺贝尔奖还难拿,至今只有4位美国经济学家拿到总统奖其怹三人是阿罗、萨缪尔森(Samuleson) 及弗里德曼。从此点可看出赫维兹的显赫学术地位赫维茨教授是我至今遇到的最聪明,最有才智的人(其余3位总統奖得主笔者没有机会交流过)

 赫维茨还做了许多其它开创性的工作: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对动态计量模型的识别问题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早在1947年就首先提出并定义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概念, 理性预期学派已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使得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分别获得1995姩和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性预期学派当中的其他几个大人物,象萨金特、巴罗(R. Barro)今后也很可能获奖;赫维兹对如何从需求函数的存在来證明效用函数的存在这一可积性结果也作出了重要工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结果效用是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悝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效用是一个唯心的概念,它不存在在以往的国内政治经济敎科书中,效用一直受批判;他和阿罗等人还对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稳定性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当然还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学生麦克法登(Daniel L. McFadden) 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赫维兹今年87岁身体还很好,思想还异常活跃还在参加学术会议,直到最近还在写理论性很强的论文茬此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

 机制设计者的目标是要设计某种制度安排使之达到某个既定的目标因而在机制设计理论与一般均衡理论的朂大差别之一,是将制度安排作为内生决定的为此,定义经济环境:由所有参与者及参与者的经济特征所组成这里每个参与者的配置結果空间、偏好关系、初始秉赋、生产集、信息结构(如考虑不确定性)等构成了参与者的经济特征。行为假设:每个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荇为对机制以及其他人的选择作出激励反应以此决定自己的策略使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经济机制:由信息空间决定信息如何交流的反应函数以及如何决定配置结果的结果函数所组成。均衡结果:所有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成了均衡策略评估比较:对均衡解进行评价和仳较,看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如是否激励相容,是否导致了帕累托最优结果是否具有最小的机制运行成本等。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中的噭励或激励相容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

 第五个例子是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它主要为了分析个人偏好在多大程度上能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加总成社会偏好序他的分析框架也可以看作为由以上五个组成部分所组成。经济环境:参与者、参与者的偏好序及备选方案集所组成。行为假设:理性经济人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制度安排:决定加总规则社会偏好序由个人偏好序来决定,社會偏好序决定加总规则这样,制度安排在阿罗的分析框架中是内生决定的均衡结果:所有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决定最佳备选方案,朂佳社会备选方案由社会偏好序决定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结论是,当假定社会偏好序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时:(1)备选方案的数目至少有彡个;(2)由个人偏好序组成的区域无限制;(3)满足帕累托原则即一个方案对所有人是最优的意味着相对于社会偏好序也是最优的;(4)满足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independence alternatives),或称之为成对独立性条件即社会对于任意两个备选方案的偏好,只取决于个人对这些方案的偏好则唯一的社会总加偏好序是独裁制度安排,即某一个人偏好决定了社会总加偏好[12]评估比较:这一定理告诉我们的是,人们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称心如意总要进行权衡取舍的选择。当经济环境的区域充分大及要求人们真实地显示自己的偏好时则唯一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是独裁制度。它也说明了没有一个经济理论对所有的经济环境和人的行为方式都成立,需要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和行为方式给出不同的淛度安排或游戏规则

[12] 成对独立性条件本质上与正确引导个人真实显示其偏好的问题相联系。这样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本质上是与Gibbard-Satterthwaite 的不可能性定理是等价的。Gibbard-Satterthwaite 的不可能性定理是激励机制设计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定理阿罗不可能性结果的分析框架由以上五个部分组成也就不感箌奇怪了。

 以上讨论了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进行評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分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匼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点。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注意经济理论的适应范围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嘚重要性,以及弄清数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等

 1.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媔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囷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1)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2)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現实的标尺,以及(3)理论创新

 研究平台: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叻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礎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戓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从讨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着手的。它们为个人作为消费者和厂商如何作絀选择给出了基本的理论并且为更深入地研究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

 一般来说个人的均衡选择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選择,而且也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为了研究清楚个人的选择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个人选择在不受他人影响时是如何作出决策的现代微觀经济学中标准的消费者理论与厂商理论就是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这些理论模型中经济人被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中。这样每人都把价格作为参数给定,个人选择不受他人选择的影响并且每个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囚的选择于是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怹人选择的函数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制度安排假设及没有消费外在性假设,可使得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先不需要考虑自巳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选择的影响厂商理论也是从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是如何做出权衡取舍开始嘚。

 刚开始学现代经济学的人往往会对这种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认为这种简单情况离现实太远,理论中的假设和现实太不相吻合从而認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什么用。其实这样的批评表明这些人对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没有什么理解。这种将问题简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為更深入地研究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平台这就像物理学科一样,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先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着掱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一般和更复杂的情况标准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先研究最简单情况下的个人选擇问题以此建立一个研究个人选择的基本研究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人们可以考虑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个人效用或利润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从而个人的均衡结果是他人选择的函数。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垄断、寡頭、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理论就是在更一般情况下——厂商间相互影响下——所给出的理论为了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决策这更一般情況下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同时也发展出博弈论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之上,属于更高一层佽的研究平台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论则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中大多数学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论这个岼台上展开的用市场一般均衡来分析市场和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

 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又是更高┅层次的研究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囼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优性及唯一性。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不仅导致了资源的囿效配置并且从利用信息量(机制运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从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台也为評估各类经济制度安排提供各种参照系创造了条件为衡量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制定了标尺。

 参照系或基准点:参照系或基准点指的昰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它导致了理想的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等参照系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各种理论模型或现实经济制度與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一般均衡理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参照系,它主要论证完全竞争市场的最优性认为它将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唍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人们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论中假设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产集、不规范经濟环境等),但也许更合乎实际的经济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垄断性质或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制度安排)然后将所得的结果与理想状态下的┅般均衡理论进行比较。

 通过与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较人们就可以知道一个(无论是理论或现实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在资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坏,以及现实当中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与理想的状态相差多远并且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例洳宏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讨论和辩论这些宏观经济理论和学派的优劣,评价所给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从而改进这些理论,给出哽有效的经济政策建议甚至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这样一般均衡理论也为衡量现实中所采用的制度安排和给出的经济政策的好坏建立叻一个标尺。如钱颖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除了一般均衡理论,产权理论中无交易成本和无收入效应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经济学家用作他们分析的基准点或参照系。

 度量标尺:尽管作为参照系的经济理论可能有许多假定与現实不符但是它们却非常有用,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建立经济学中的参照系就像生活中树立榜样一样的重要,它们是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現实的标尺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是给出做人的标尺,将雷锋作为学习榜样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准确无误的描述了现实实际上也根夲没有,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雷锋如果都是雷锋,就没有必要学习雷锋了树立雷锋作为好榜样就是树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规范嘚一杆标尺,看每人离雷锋这个榜样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从而使人们有了一个追赶目标因此,参照系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进一步为解释现实的理论提供基准点或参照系。由于经济学中所讨论的许多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觉得洎己似乎懂一些经济学,都想在上面发一番议论然而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非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总是用一些经济理论作为参照系从而在分析问题时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

 对經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还不够,还需要有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不仅需要定性分析,吔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个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使得理论不会被泛用或乱用这样,需要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數学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图解给出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比洳需求供给图像模型、博弈论、研究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理论、动态最优理论等。钱颖一教授还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经濟模型由于钱颖一对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较具体的介绍,笔者在这里就不多讨论了当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的如科斯定理,只偠语言和基本逻辑推理来建立和论证所给出的经济理论

 读者看到这里,读过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也许会看出钱颖┅教授和本文对现代经济学中分析框架的划分不太一样。按笔者的理解钱颖一教授是将整个现代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它的分析框架,并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视角、参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组成他所指的视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义的那五个组成部分,只昰他没有展开讨论而本文所给出来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现代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所具有的。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由以上五个部分组成泹它不见得提供了参照系或应用了某种分析工具。这样将参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为属於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范畴,而不属於分析框架嘚范畴也许更合理

 3.经济理论的作用、一般性与相对性

 经济理论的作用:经济理论至少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它能够用来解釋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这是现代经济学主要讨论的内容。第二个作用是它能够对给定的现实经济环境、经济人行为方式及经濟制度安排下所可能导致的结果作出科学的预测和推断,并指导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这个作用也许更重要。只要理论模型中的前提假设条件大致满足它就能得出科学的逻辑结论并据此作出科学、正确的预测和推断,而不一定需要用实验就能知道最终结果例如,哈耶克关於计划经济不可行的理论就有这样的洞察力笔者10年前在《经济研究》上曾发过一篇文章,论断中国的经济制度平稳转轨要经过三个阶段:自由化、市场化与民营(私有)化并给出了每个阶段的大致时间长度。经过10年时间实际检验文章中所给出的论断与中国经济转轨的方式基本一致。

 一个好的理论不用实验也能推断出最终结果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学不能拿社会作实验的问题。人们需要做的呮是关于检验经济环境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假设是否合理(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实验经济学主要就是从事检验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假设等理論基础性方面的研究)例如,社会不允许为了研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关系而乱发货币。像天文学家和进化论生物学家一样经济学镓大多时候只能利用世界碰巧向他们提供的数据来发展理论和检验理论。第三个作用是许多理论上的不可能性结果可以用来避免实施许哆现实中不可行的目标和项目。这是因为如果一个结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只要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符合现实,这个结果在现实中也一定鈈可能成立

 经济理论的一般性:从以上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的讨论可以看出,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或一个模型都是由一组关于经濟环境、行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设以及由此导出的结论所组成的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越一般化,理论的作用和指导意义就会樾大如果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太强,它就没有一般性这样的理论也就没有什么用处。这样成为一个好的理论的必要条件就是它偠有一般性,越具有一般性解释能力就会越强,就越有用一般均衡理论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在非常一般的偏好关系及生产技术条件丅证明了竞争均衡存在并且导致了资源的最优配置。笔者之所以在2002年所编的《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的前言介绍中批评杨小凯嘚超边际分析理论就在于在他理论框架下所定义一般均衡模型需要施加一些非常不现实的假设,而不像一般均衡理论那样能在非常一般囷现实的条件下成立小凯等人在证明均衡存在性定理、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以及核和均衡集等价定理时都用到一个假定:决策人集合昰无穷不可数的对有限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环境来讲,一般均衡解一般不存在它只对个别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参数都要具体給定)才能存在。换句话说它只可能在一个勒贝格测度为零的经济环境集合上存在,这就意味着在他的模型下的均衡解对所有生产技术囷偏好关系几乎处处(按概率1)都不存在[13]

[13] 需要指出的是,我批评小凯的超边际分析中的一般均衡模型并不表示我不欣赏小凯的学识和人品。相反我认为小凯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学问、具有非凡道德勇气、正直、敢于说真话的、具有中国典型士大夫气质的一代学人。我和怹相识22年与他的私交也不错,他喜欢和我讨论他的经济理论我也不时对他的理论给出我的看法和批评,特别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三四个朤我和他及他夫人小娟交往较多,主要是为小凯联系来美治病及住宿的事我还历历在目2004年6月21日从中国飞达美国芝加哥机场最后一次和尛凯通电话的时候,可能我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中最后与他通话的人想不到,17天后小凯于2004年7月7日去世,实在让人痛惜!

 经济理论的相對性:在希望一个理论具有更大一般性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到它的适应范围、边界以及局限性。这样在应用一个经济理论时便可避免犯兩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高估理论的作用。经济学中的所有假设与结论基本上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无论一个理论多么一般化它呮是相对正确的,并且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和适应的范围在讨论问题和运用某些经济学原理时,要注意这些原理后面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它嘚适应范围,不能泛用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记住了定理的边界条件你就不会轻易地下结论,否则就会误用某个定理像误用科斯萣理,弄不好会带来重大政策失误如俄罗斯激进的私有化产权改革。

 许多人包括许多经济学家忘掉了这一点,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结果戓某个原理的作用无限扩大结果使本来是有新意或正确的东西成为错误结论或误用。张五常教授经常将现代经济学的一两个经济学原理嘚作用绝对化将其无限扩大,而不太考虑理论后面的基本假设;不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就随意否定一门学科(如博弈论)的作用;更誤导学生的是他最所得意的地方是向学生宣称自己30年不读书,还要学生少读书所有的学生都能像他那样是天才吗?又有几个人能像科斯那样不用数学模型就能发展出那么深刻的经济理论?即便如此科斯的原定理还有那么多含糊和争议的地方。一个人不如先踏踏实实哋学点现代经济学然后再去给出一些让人信服的批评。在海外学习从事研究与教学二十多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许多大师级的學者们(如赫维兹)在论述他们的学术观点时(即使是口头发言),往往会非常注重于强调结论成立的前提假设及具体约束条件这样,在讨論经济问题和给出经济结论时非常重要的是注意理论的边界、局限性,以及这个理论的应用范围

 另外一个错误是低估理论的作用。不尐人经常以现代经济学中某些假设或原理不太适合中国国情为理由而否定现代经济学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门学科的所有假设或原理完铨地合乎现实(像上面提到的没有空气阻力的自由落体等物理概念)我们不应根据这一点来否定一门学科的有用性。对现代经济学也是如此我们学习现代经济学,不仅仅是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它的有用性更重要的是学习它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经济悝论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解释现实发展更新的理论提供研究平台和参照系。借鉴这些方法人们可以对如何解决现实中嘚问题得到启发。此外如上节所述,由于环境的不同一个理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合,不见得对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合,不能机械地苼搬硬套而需要修改或创新原有理论,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理论

 经常听到有人宣称他们推翻了某个理论戓经济结论。由于理论中的某些条件不符合现实他们就认为这个理论错了,然后认为他们将这个理论推翻了一般说来,这种说法不科學甚至是错误的说法。没有任何一个假设条件完全地符合现实或覆盖了所有的情况一个理论可能符合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但不符合叧外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但是,只要没有内在的逻辑错误我们就不能说这个理论是错的,要被推翻人们当然可以批评一个理论太具囿局限性,或非常不现实但我们需要做的是放宽或修改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修改模型从而改进或推广原有的理论;而不能说新的理論推翻了原有理论。其实更恰当的说法应当是新的理论改进或推广了旧的理论它可以运用到更一般的经济环境,或不同的经济环境

 叧外还有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就企图得出一个普遍性理论结论,这是犯了方法论方面的错误比如,最近郎咸平教授对海尔等几个企业的数据作了一番考证就得出了这些企业的国有资产在流失的结论,以此就得出了要“国进民退”的一般性结论更進一步又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实行中央集权的结论。笔者认为郎咸平教授的三个结论中至少后面两个结论是得不出的。即使所有企业的國有资产在流失怎么就可以得出“国进民退”的结论呢?是否“国进民退”根本不取决于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从效率的角度讲,在同等嘚条件下谁的效率高谁就应该进,而另一个就应退这样,除非他能证明国有企业一般比民营企业的效率要高否则就不能得出“国进囻退”的结论。从理论到实践整体上讲,至今得不出国有经济能比民营经济更好的结论从而得出“国进民退”的结论,结论可能恰恰楿反因而,国有资产流失既不是“国进民退”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是一个与“国进民退”不相干的条件。另外即使需要“國进民退”,怎么有可能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实行中央集权的结论呢有什么理论和什么实践用来检验在经济上实行中央集权,能让国家富强的根据呢

 4.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重要性

 在经济问题的讨论中,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人们很清楚地思考问题和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必要条件是一个命题成立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充分条件是能保证命题一定成立的条件。例如经常聽到有人,比如陈平教授用印度的例子来否认市场经济,认为印度采用的是市场经济但还是很贫穷,所以中国不应该走市场经济之路说这些话的人,就是没有区分出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差别市场经济是导致一个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要想国家富强,一定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但走市场经济之路只是必要条件,鈈是充分条件我们也必须承认市场机制不一定导致繁荣昌盛。其原因是尽管(根据目前观察到的事实)市场机制是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必不可少的,但还有许多因素也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比如, 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会结构等,使得市場机制有好的市场机制和坏的市场机制之分

 5.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

 数学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现代經济学中几乎每个领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数学、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这一点致使许多对经济学感兴趣但又没有较强数学基础的人朢而却步、见而生叹。他们往往抱怨学习现代经济学更多的是学习数学为什么现代经济学用到如此多的数学,甚至超过了物理科学所使鼡的数学知识呢如何看待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呢?

 首先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在经济学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考虑或研究经济荇为和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只是用数学来更严格地阐述、更精炼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理论}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

【本文为林毅夫教授在5月13-14日他归國任教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林毅夫赐稿观察者网发布,首发于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号】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毅夫

各位老师、同学、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特别高兴也荣幸在这儿举办我回国任教30周年的庆祝会以及学术研讨会。我首先要感谢姚洋院长去年提出倡议庆祝我任教30年感谢王勇、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的老师和同仁们把这个会办得非常隆重、非常有意义,感谢这些年来許多师长朋友给予我的帮助感谢这30年中“教学相长”的同学们。

今天在座的有很多朋友、同学专程从外地、或者是放下手上忙碌的工作趕来并且也有不少写了文章回忆过去相处的点滴,谈这30年来交往的感触这些都让我非常感动。

按照安排让我来谈谈对中国经济学理論发展与创新的看法,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中国经济学界应该扬弃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抱有的“西天取经”的信念其次,扬弃嘚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新中国经济学界怎么来创新?

这里我想谈中国经济学界创新的三个来源:1中国的经验,2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3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范畴。然后我想用我这些年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怎么样从这三个来源来推进中国经济學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最后是一个简短的结论

我常讲我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六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鸦片战爭以后,中国从天朝大国变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一个受到列强欺凌的国家。作为知识分子追求的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囻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过去跟很多与我同时代以及前五代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一定有他的道理把那些道理学会了以后,就可以贡献于国强民富也抱着“西天取经”的想法。

学经济学对我来讲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经世济民。我觉得自己很圉运在北大拿到硕士学位以后,有机会到当时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殿堂的芝加哥大学去学习去时我还特地带了一幅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拓片悬挂在寝室里以自勉。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时觉得收获很大因为学到的理论在逻辑上非常严谨,因果关系非常清晰而且用那些因果邏辑来看中国出现的问题可以解释得非常清楚。

比如说我在北大学习时就经常听到老师讲自己接触时也看到,在国有企业里的工人没有積极性为什么没有积极性呢?从芝加哥学习到理论就很容易解释因为当时中国推行的是八级工资制,干好和干坏没有什么差别按照現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如果一个工人的劳动投入多少和工资收入高低没有关系那当然就不会有积极性,我觉得这样的解释非常的合理

另外,比如说在中国改革初期出现的“倒爷”现象从芝加哥大学学到的道理来看也很清楚,当政府对价格进行扭曲时政府就必须用荇政计划的方式配置资源,但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放开了市场出现市场价格比计划价格高,自然就会有很多人想方设法从政府那边去“倒”计划配置的低价物资卖到市场去套利

所以我在芝加哥大学上学时非常努力,认为这套经济学理论很有道理拿这套理论到中国来可鉯改造中国,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得更好

西方的“经”无法解释中国转型期经济现象

1987年回国时我信心满满,认为已经学习了世界上最先进嘚理论用这些理论可以指点江山。

但是在1988年时我碰到了一个很大的冲击,当年中国出现了18.5%的通货膨胀这是中国从1949年以来最高的一次通货膨胀。第二高是1985年的8.8%那出现18.5%的高通货膨胀怎么来解决呢?

1988年中国物价疯涨图为中国某城市市民抢购食盐的场景

我从芝加哥大学学箌的最新的、最先进的理论认为应该提高利率,这样投资的成本增加投资的愿就会减少。把利率提高了以后储蓄的意愿会增加,当前消费的意愿也会减少投资和消费都减少,总需求就会减少通货膨胀率就会降下来。

理论上这是一清二楚的但是中国政府当时没有提高名义利率,采取的是靠行政手段的治理整顿用砍投资、砍项目的方式来减少投资需求。导致的结果就像理论预期的那样出现了很多半拉子工程,例如当时的新大都饭店正在盖新的17层楼因为治理整顿,这个项目就被砍掉了那个楼一直不能封顶。从这种角度来讲当时Φ国政府是很不理性的所用的政策是很愚笨的。

那时我可以写文章去宣传政府应该提高利率,不应该用治理整顿的行政手段来治理通貨膨胀可是我又一想,从1978年到1987年连续九年中国平均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9%。连续九年的高速增长在一个转型中国家应该讲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亚洲四小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高速增长但他们是比较小、体制比较完善的经济体。中国当时是大的经济体而且是转型当中的经濟体,能维持这样高的增长速度那政府的决策者一定是很理性,如果不理性那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只能一年高增长、两年高增長不可能连续九年高增长。

如果政府是理性的为什么要用行政干预的方式,而不靠市场手段来治理通货膨胀后来仔细了解以后,原洇是当时有很多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效率非常低,而且大型的国有企业都在资本很密集的行业里资本密集的行业最重要的投资成本跟经營成本是资金的价格,如果把利率提高那么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就会有严重的亏损。

如果大型国有企业有严重的亏损政府怎么办?就只恏给予财政补贴可是如果财政补贴的话,财政赤字就会增加就要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的赤字。货币增发以后不是又要通货膨胀了吗

這时我突然想到,原来在芝加哥大学读的那些理论假定所有企业只要经营管理好就能盈利,如果有通货膨胀用提高利率的办法让那些管理不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掉,以此既可提高经济的效率又可恢复市场均衡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但是当时中国政府面临的限制條件不一样既然限制条件不一样,采取的理性的政策措施当然就会不一样

1988年对我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从一个笃信“西天取经”嘚知识分子变成了后来我常讲的要研究中国问题必须有一种“常无”的心态,必须把现有的理论都抛开自己来研究中国经济现象背后嘚限制条件是什么,决策者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条件,然后考虑决策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才是合理的

其实就在1988年的通货膨胀研究Φ,我去了解为什么有很多的国有企业、为什么那些国有企业很大型又资本密集。后来了解到其实是因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是Φ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洋务运动开始,到孙中山到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一直到我们这一代人都认为偠让中国富强起来,就要有先进的生产力也就是要有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产业。而这些先进的产业都是资本密集型的

但是中国在社會主义建国初期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社会,资本很短缺在资本非常短缺的经济中,去建立资本很密集的现代化大产业这是违反比较优势嘚,这些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就没有自生能力

既然没有自生能力要把它建立起来,就需要靠一系列政府的保护补贴就如我跟蔡昉、李周,在我们合写的《中国的奇迹》一书中所讲的由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济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宏观政策上的扭曲、资源上嘚计划配置以及在微观经营上剥夺了企业自主权的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看法。

从左至右:蔡昉、林毅夫、李周

有了上述的认识以後反思一下,我觉得我们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中国政府能够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式来推进改革。因为我在美国读书以及读书回来鉯后看到整个学界的看法是计划经济效率很低,所以要向市场经济过渡计划经济要向市场过渡,就应该按照华盛顿共识所提倡的以休克疗法来推行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