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牛市几年一次的最高点是多少

中国历次牛市和熊市的解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历次牛市和熊市的解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在07年牛市的最高点成交量反而很低? - 知乎37被浏览2034分享邀请回答0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老股民进来,中国股市一共经历过几个牛市?-国有多少股民赚到钱
老股民进来,中国股市一共经历过几个牛市?
来自:zhizhongsu
&&&&& 投稿日期:
老股民进来,中国股市一共经历过几个牛市?
想看看平均多少年一个轮回,我想反推一下走出熊市大概要多少年
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上证指数从日的1000点附近再次启动,日,上证指数终于再次站上1500点。 日,这极有利于牛市行情的延长:512点(2006年1月)——1510点(1997年5月)——1047点(1999年5月)——1756点(1999年6月)——1361点(2000年1月)——2245点(2001年6月)。 请注意。 日.11点,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与日的2245点相比,人民币汇率升高。 3.第三轮牛熊更替:333点——1053点——512点(跌幅超过50%)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管理层启动股改试点,故标志着此轮熊市目标位的正式确立。 正常的技术性反转,再加上“股改”的东风。正是牛市“一波三折”地曲折上涨,上证指数站上2000点1.第一轮牛熊更替:100点——1429点——400点(跌幅超过50%) 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大盘一度回落到日的3147.79点。当天最低点已破3000点,上证指数首次创出历史最高记录,收于2249,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笔者才将它视为一种“回调”。也正是这样。 在第四轮大牛市的上升通道中,它所表现出来的“一波三折”行情,极好地化解了股市阶段性暴涨过程中所聚集的泡沫。日,它表现为“一波三折”地上涨,大盘首次站上4000点大关.80点的最低点,而不是一轮独立的“熊市”行情。 第四轮牛熊更替与前三轮牛熊更替的主要区别在于:第四轮行情是一轮“慢牛”行情,总计跌幅超过50%,美国次贷危机等问题,估值偏高,平安再融资,CPI值不断升高,暴跌5个月后,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日,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便调头持续下跌。 4.第四轮牛熊更替:512点——2245点——998点(跌幅超过50%) 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日的500点上方启动,这一轮牛熊行情才能持久.23点。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中国股市正式从牛转熊。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才有后来“一波三折”地曲折下跌:由于处在大牛市上升通道中的每一次“回调”,其跌幅均未超过前期上涨的最高点的1/2,因此。 5.第五轮牛熊更替:998点——4081点——?(跌幅超过50%) 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上证指数跌至512。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92点收盘。 日,大盘创造历史最高点6124.04点。 其后,由于股改承诺的大小非解禁。 2.第二轮牛熊更替:400点——1536点——333点(跌幅超过50%) ......
真正大扩容时代是1997年以后。你看97年以后的周K线。T+1交易也稳定下来了3-5年起一波,基本是这规律,暴涨暴跌好多次。中国早期就八个股票
中国自从成立股市以来,真正的牛市没有超过三个,从历史经验来看,一波熊市下来,时间都不少于三年.但这不是规律,仅仅是历史表现,不值得借鉴.
历史不会重复,想从历史里找到未来的路,不现实的。
请问老股民现在可以买入中国石油这个股票了吗?他的形态超好:
虽然国际油价和技术指标都还不错,但是我不会买。理由:股市里两油一涨集体下跌,所以他不会大涨,而且下跌...
2017我想进入股市,老股民有什么建议或忠告:
绝大部分人都是赔钱的,区别就是赔多赔少惨不惨。 所以忠告就是,先不要玩实盘,模拟盘玩顺了玩得很棒了再...
老股民遭遇&强平&一个月内损失5500万 中国股市到底怎么了:
本轮行情回落的导火索是年中阶段资金面紧张、新股扩容过快等,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市场此前上涨过多,积累了大...
老股民们请进!股票术语里的冲天炮走势是什么意思?:
1、顶紧屏幕右上角,连续的光头光脚的长阳线,或者一字板,这样形态的就叫冲天炮。碰到这样的股票千万不要...
我系一个刚进入投资的新股民,对股票知识还是一知半解,希望各位老股民老师,或是资深股票专家给我点意见:
均线加MACD就可以基本判定股票的趋势了。 具体到买卖点,还需要实战经验。
老股民,股市什么时候开始电脑交易的:
95年以前,大户室贵宾室可以电脑交易 96年开始,散户大厅有了自助委托机 在营业部之外可以网上交易,...
有什么马上强势爆发上功的股票:
首先告诉你一点,你如果每天去研究涨停板,你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只要你找到波浪里面是主升浪并且是涨停启...
首先想上市要具备比较大的规模,优良的资产和成长性,然后报请证监会审批定价,如果通过了就由证券公司负责...
在大牛市,几乎所有的股票天天涨,这时股民分好几种情况。   ①有很多股民是空仓的,手里没有股票。即使...
股市中的,多少,多少(点)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点,...故股民的实际收益将小于股票指数的涨跌幅度,股票...
经常听见股市多少点,收于多少点等等,是什么意思...故股民的实际收益将小于股票指数的涨跌幅度,股票....牛市前夜再回首: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6124_网易财经
牛市前夜再回首: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6124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2007年初到5月28日的牛市上半段主要由新入市的股民推动,这一阶段,在2006年表现较好的大盘蓝筹股涨幅平平,各种题材股、垃圾股却纷纷奏响“丑小鸭变美天鹅”狂想曲。“5·30”以后,金融、地产、有色等大盘蓝筹股才开始起飞,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接力牛市下半场。
五年,一个周期的价值笔夫当美国人约翰·S·戈登写的那本《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中文版出版几个月后,中国证券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次大牛市拉开了序幕,很多人正是从书中受到启发,才能够在2007年牛市之初就对牛市作出了极富想象力的预测,书中所描述的各种情形对于中国投资人从历史纵深的角度来理解牛市进程受益匪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宏观调控也是这一轮牛市所导致的,这一点迄今令人印象深刻。当时,过高的股市竟成为政府启动宏观调控的理由,这一点在全球范围难以寻到更多的案例。不过,从更多方面来讲,中国股市牛市的中止与《伟大的博弈》所描述的1929年那场灾难似乎并无多大的不同。2007年牛市反映的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以来的史诗般的进程,而在2005年之前,公司股价的走势完全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成就。由于若干年的不断积累,中国民间所蕴藏的巨大流动性成为随时可能引爆的巨大能量之源,成为了随后五年内中国资产价格走高的主要动因。2007年的牛市总爆发也要拜赐于中国股市所进行的制度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产生的制度性红利成为了股价最终走向泡沫的最终解释,获得了制度保障的大小非们尽一切可能在泡沫破灭之前使利益最大化。2008年,次贷危机结束了一切。但是,美国次贷危机并不能用来解释当时中国经济突然衰退的全部原因,中国经济受到的伤害首先应归因于一场输入性的通货膨胀,曾经高达140多美元的原油价格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对于这个极度依赖低端制造业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庞大经济体来说,过高的能源价格无异于真正的灾难,当全社会的利润不断向垄断的石油企业集中的时候,中国经济的一场劫难已经在所难免。而危机的来临首先是通过一连串的偶然性来体现的。这一年,年初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的巨大破坏成为了宏观经济拐点的诱因,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当时的货币政策仍然没有脱离紧缩的惯性。在这两场灾难过后,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出现及时松动,可以预料到的是,接下来的事情会让政策制定者感到更加严峻。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随即被拖入泥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只是周边环境所致。《伟大的博弈》一书提供了两个重要事实,一是在1929年危机前,胡佛政府不顾1000多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奋力反对,贸然提高关税致使世界贸易体系崩溃,美国出口商品锐减。另一事实则提到美联储在当时股市崩溃时的责任。本杰明·斯特朗将美联储的责任定义为“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我们将有能力通过向市场大量注入货币来缓解危机”。但是“美联储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维持着斯特朗的反通货膨胀和经济紧缩政策,将利率定在远远高于当时新的经济条件所要求的利率水平之上”。“当美国经济在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通货紧缩中几乎被冻毙的时候,美联储还在为美国经济开着治疗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的退烧药。”这样来看,一切就变得非常明白了。在需要继承美国自由贸易精神的时候,他们放弃了,在需要改变杰斐逊放任自流的地方,他们没有那样做,他们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流向市场的钱急剧减少了。全世界的不幸在于,决策者从过去曾经犯下的严重错误中得出了更加错误的结论,这比灾难本身更加令人难以接受。自1929年以后,一种叫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方法左右着各国政府决策,在每每遇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时候,政府首先想到增加财政刺激手段渡过危机,尽管其中有货币学派一度揭穿这个凯恩斯主义的谎言,指出它正是战后多次通胀的根源。但是由于它对每个在任政府推动短视但功利的经济政策十分有利,所以迄今仍然大行其道。自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通过向市场注入多达几万亿美元的流动性来拯救那些在投机操作中忘乎所以的金融机构,它们连续几年保持零利率不变,在持续了两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之后,还有更多的人期望美联储会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他们从1929年的教训中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保持印钱的速度,最坏的情形就永远不会出现。但是,这样的情形在世界其它地方却出现了。2009年当美国人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之时,他们在太平洋的彼岸找到了一个慷慨的战略伙伴。令全世界惊讶的是,中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了史无前例的4万亿计划。货币政策制定者显然仍在为危机前未能及时调整政策而调整步调,故而在危机中出现偏激的政策意向自然在所难免。政府通过启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和其它市政建设来拉动国内需求,国家储备部门动用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入市大量收购无人问津的原材料产品,使得价格水平从低位向上猛烈反弹,上游原材料企业在短短半年内就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当然,受益者也包括国际上那些著名的矿石产品供应商,由于价格上升,喜出望外的力拓公司迅速撕毁了与中铝的收购合同,这家公司在随后两年里通过向中国供应矿产品而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建设资金,使得全国建设热情无以复加。但是,两年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低效率投资所引发的问题非同小可,地方融资平台高达几万亿的债务成为金融系统的大患。4万亿当然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那个时候,中国的GDP还只有25万亿人民币左右。4万亿计划改变了中国经济的许多前景,也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前景,后来中国的许多经济政策都不得不与当时的那次决策联系起来,实际上,有关4万亿的利弊得失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4万亿计划出台的时刻,并没有很多人会意识到,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比危机更长久的痛。随后两年所出现的通货膨胀将全民拖入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之中,在由楼市和各种疯狂的价格炒作引发的问题频频爆发后,政府部门开始为当时决策的有失分寸而后悔。要感谢这一次的经历,中国人民开始思考,GDP与人民的幸福感哪一个更加重要!欧洲人此刻需要思考的问题会更多一些。同样是应对债务危机,美国人选择了财政刺激以及宽松货币政策,中国也推出了震惊世界的4万亿计划,而欧洲人则选择了财政紧缩,尽管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在过去被证明是一个祸害无穷的东西,但是全世界仍然在像吸食毒品一样将其视作救市之宝。只有欧洲人,一直以一种理性而冷峻的态度来对待尤如山倒的危机,默克尔和萨科齐坚定地将紧缩财政作为解决问题的核心,这完全有别于美国人的态度。但是欧洲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新上台的左翼领导人试图改变既往的政策,一种称为欧洲增长计划的新思路正逐渐占据上风,要紧缩调整结构,还是要刺激增长,不止是欧洲人,全球经济正面临着两条经济路线的公开比较。五年里,全球经济经历了两轮惊心动魄的大起大落,对于中国投资者,是一次并不常见的心理历练,全世界将见证一个新兴经济体在大国崛起中所经受的洗礼,至少,在中国经济再次经受衰退困扰的过程中,那些试图以更大的投资来刺激国内经济的做法很快受到了猛烈的批评,以至于这些曾经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思想一时再难以找到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代价是值得的。2007:我们一起追过的6124金水 付刚 包涵/主笔“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我们散户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打败……”还记得这首歌吗?2007年5月,一首《死了都不卖》在网络上红遍大江南北,被股民传唱。今天,对于备受熊市折磨的投资者来说,那个幸福难忘的牛市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其实已经发生在遥远的5年前。2007年,中国股市爆发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牛市,股权分置改革释放制度性红利,以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第一次登台与产业资本博弈。国内的流动性与境外流动性在中国合流,追捧人民币资产,从中国股市到楼市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资产价格狂飙突进运动。正是在资产价格涨潮中,“死了都不卖”被众多希望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投资者奉为圣典。这一年,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翻译的《伟大的博弈》在中国风靡,这本书主要描写代表美国资本市场的华尔街兴起的历史,牛市的气氛在中国扩散,作者美国人戈恩后来被《华夏时报》邀请访问中国。上证指数已经十年归零,牛市财富效应的喜悦让位于熊市财富缩水的痛苦,但我们已经无法将2007年简单地归于一次史无前例的牛市,它第一次唤起了国民财富管理意识的觉醒。也是这一年的9月29日,代表国家理财的中国第一个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10月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正式写入十七大报告。财富管理进入公众视野,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那时候,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您可以跑不过刘翔,但您必须跑赢通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了一笔巨大的财富需要投资增值,这就是人口红利积累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无论国家还是居民都已经不再满足于买美债和存银行,最低要求是要捍卫我们的财富不被通胀侵蚀而缩水。实际上,一场伟大的历史变迁正在悄然来到,中国从世界工厂和贸易大国转向全球投资大国和金融大国,从过去简单输出商品转向资本输出和对外投资。这样一个历史趋势因为后来的2008年金融危机得到进一步强化。!全民炒股时代的到来2006年11月,一档纪录片在CCTV经济频道低调开播。几天后,有热心观众打进电话:“看一遍不过瘾,强烈要求重播12遍。”谁也没想到,一部探寻西方强国兴衰奥秘的专题片《大国崛起》就这样火了,它的热播也唤醒了中国人沉睡已久的“大国情结”。一个应景的佐证是,2007年一开年,关于“中国GDP年底将超德国,晋身全球老三”的说法开始被经济学家们频繁提起,并很快得到印证。连法新社也积极充当着中国崛起的见证人,在这一年的年终特稿中,它说:“整个中国到处是新建起来的摩天大楼和工厂,现代化体现在它的方方面面。面对批评,这个愈发自信的亚洲大国只是耸耸肩,继续赶路。”翻看2007年的中国经济数据,会发现崛起之说绝非空穴来风——GDP总量25万亿,增速13%,全年CPI4.8%。而同一时间,“对手”德国的GDP增速仅为1.3%。经济的发展伴随着资本的躁动。2007年,中国公司的市值达到了令全球瞠目的高度。8月9日,A股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21.1万亿,正式超过我国2006年的GDP总量。11月5日,当中国石油以1万亿美元的强势摘下全球市值的桂冠时,其A股和港股的总市值,已相当于巴西全年的经济规模。当2006年GDP增速达到10.7%的高位后,市场普遍预期中国10%以上的GDP增长难以持续,超高的经济增长面临放缓局面。但2007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创1995年以来的新高,全年达到11.9%的超预期高速增长。经济强劲增长直接拉动了周期性行业的景气程度,上市公司盈利不断出现惊喜。2007年初市场预期盈利增长为32%,而一季度、半年报和三季度具有可比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分别达到98%、71%和67%,均大幅超越市场预期。据海外研究机构估算,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或有一半左右功劳来自新会计准则和投资收益;即便是国内分析师也承认,上市公司近50%的业绩增长背后,有25%左右来自证券和房地产的投资收益,而非公司自身经营的改善。尽管这种投资收益随着楼市及股市的调控将会出现大幅度的缩水,但在当时,上市公司业绩随着股价上涨而飙升,刺激了上市公司进一步由实业转向投资,追求投资收益。经济增长超预期,股权分置改革释放制度性红利,以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金融资本迅速崛起,主导了资产定价话语权;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牛市在2007年诞生了。牛市的到来有些疯狂和喜剧。“那个时候办公室没有人会迟到,早上9点大家都准时甚至提前上班,一到办公室先做早课,浏览各大财经网站,查看股票推荐和市场分析,等待9点半开市。”一位在北京万达广场办公的公司白领回忆说,“真正的工作往往是下午3点收市以后才开始。”普通白领的工作状态如此,老板经理们更甚。在北京CBD白领中流传的说法是:经理们的单间办公室是“大户室”,外边的办公室隔间则是“散户厅”。3点闭市后公司约见客户已成潜规则,这是因为即使你不炒股,客户可能也要炒股。大家见面的问候语不再是“您吃了吗”,而是“股票涨了吗”。这并非肥皂剧的情节,而是2007年5月间,北、上、广等大城市写字楼里白领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年上市公司业绩超预期增长,财富效应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眼球,2007年3月和4月,大批新股民潮涌般入股市,开户数量连续井喷。据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截至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10027.36万户,首次突破1亿户大关,个人账户占总数的99.57%。而在2007年初,沪深两市仅为3000万个账户,这意味着有7000万为新入市的股民。新股民的不断涌入推动指数的上涨和市值的扩张。新进资金的风格是什么?像买菜一样买股票,捡便宜的买!在短期利润的驱动下,A股市场平均每笔成交量由2007年年初的1万股以上迅速下降到5月底的0.5万股左右;换手率迭创新高,周均换手率达25%以上。也就是说,在不到4周时间里,市场能完成一轮换手。种种迹象显示,短期化的投机资金占据市场主流。2007年,低价绩差股全面疯狂,杭萧钢构神话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杭萧钢构成立于日。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至2007年初的大牛行情中,股价一直处于低位盘整阶段。“两股杭萧钢构比一斤肉还便宜!”最终,新资金对低价股偏好的特征在这家公司身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从日始,杭萧钢构股价一连拉出12个涨停板,从4.5元飙涨至14元,“一匹黑马”横空出世。事情的起因是,杭萧钢构2007年初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签订了300多亿元的安哥拉安居房工程。但是,杭萧钢构并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合同信息,并做出了误导性陈述。5月14日,证监会正式公布对杭萧钢构的行政处罚决定书。5月25日,公司股价最高涨至31.57元,3个多月狂涨6倍多,杭萧钢构成为2007年最吸引人眼球的“妖股”。随后,杭萧钢构股价开始高位震荡,稳步下移,至日,股价重新跌至最低4.54元。当时的监管层从未遇到过如此“恶劣”的事件,旋即展开了对杭萧钢构内幕交易事件的大范围调查。2007年6月三位主要涉案人终被刑事处罚。令人称奇的是,344亿元的天价合同居然来自1975年独立后经历30年内战,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经济几乎瘫痪的安哥拉。更出人意料的是,杭萧钢构的“庄家”竟是公司总部附近一家娱乐城的老板,而娱乐城老板获知的“非洲大订单”消息,居然来自杭萧钢构公司高管在娱乐城休闲时和服务小姐的对话。杭萧钢构神话的故事很俗套,但2007年A股市场情绪已经处于极度亢奋之中,充沛的资金不断激起牛市浪潮,股指在“2·27”、“4·19”、“5·15”、“5·30”的不断暴跌中愈挫愈勇。A股史上最汹涌澎湃的牛市到来。从2007年初到5月28日的牛市上半段主要由新入市的股民推动,这一阶段,在2006年表现较好的大盘蓝筹股涨幅平平,各种题材股、垃圾股却纷纷奏响“丑小鸭变美天鹅”狂想曲;许多低价绩差股有的涨幅超过300%,实现100%上涨的品种到处都是。“5·30”以后,金融、地产、有色等大盘蓝筹股才开始起飞,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接力牛市下半场。流动性围城这是令所有股票投资者都记忆深刻的一年。上证综指从2728点起步至10月16日摸高至A股史上最高位6124点,并一举拿下当年全球股市涨幅冠军。到2007年末,沪深两市总市值已经超30万亿元,这是两年前上证指数处于1000点时沪深总市值3万亿元的10倍。那一年IPO发行融资不断创下了历史纪录。2007年,IPO募集资金总额达到3391亿元,这是2006年的2倍。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石油发行冻结3.3万亿元创下单只新股发行冻结资金的历史纪录,这一纪录至今无人突破。中国石油募资668亿元,仅仅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刷新了中国神华刚刚创造的单只股票发行融资金额最高纪录,中国神华募集资金是665.82亿元。A股12万亿元虚拟资本的增值相当于2006年GDP的57%、全体国民7个月的产值。那么,这些钱从哪里来?实际上,当时中国已经面临流动性洪水围城的困境,央行首要任务是解决流动性内涝之患,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依然过剩。这些充裕流动性主要由国内外四股流动性汇聚而成:首先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带来大量外部输入性通胀;其次是央行对冲外汇占款被动发行大量基础货币;第三是商业银行主动放贷的货币乘数衍生出更多的流动性;最后是国内实际负利率所导致居民“储蓄大搬家”。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被称为真正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次汇改”,开启了热钱滚滚入市的大门。汇改初期,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经济环境促使央行以汇率稳定作为主要政策目标。为维持与美元的利差,央行较长时间内维持了较低的利率水平,并且对贸易顺差实行了冲销,被动性地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由此引发的外汇占款大量投放造成流动性过剩压力。而人民币小幅升值并没有对我国出口造成太大影响,贸易顺差延续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导致外汇储备急剧攀升;人民币升值预期加速刺激境外资金流入,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源股、金融股和地产股在股市受到资金的追捧。以“外汇储备—贸易顺差—FDI”后的调整数据看,2003年至2007年,热钱流入分别达到378亿美元、1141亿美元、466亿美元、764亿美元和2051亿美元。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不仅楼市和股市在涨,包括纪念币、纪念邮票、黄金、大宗原材料等资产都在大涨,流动性泛滥推动了资产价格在当年迎来了一个大牛市。流动性的另一个重大源头来自银行体制改革。自从银行体制改革以来,国家累计向银行体系注资折合人民币约3万亿元,巨额注资为银行的主动性信用创造埋下了伏笔,为信贷扩张打下了基础。当时的信贷增速非常迅速,信贷依然出现同比大幅多增的情况,信贷投放过快的势头并未得到控制。1-10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多增7265亿元。截至2006年11月,中国银行业的存贷差突破11万亿元,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已经严重过剩。和往年年末拼命拉存款不同,2006年第四季度,不少银行的员工都不用再为拉存款发愁了。在巨大的存贷差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为信贷资金寻找各种出口。从2006年下半年股指一路攀升,越来越多的银行信贷资金悄然进入股市。银行的消费信贷客户和企业客户,甚至银行内部都成为了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通道。这一年“居民户”已取代“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成为贷款需求的主力军。1-9月,居民部分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1.6%,每季度新增居民贷款达到3500亿-4000亿的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实际上居民住房按揭贷款规模没有大幅增长。2007年度居民新增贷款达万余亿的资金,普遍保守估计有超过3000亿资金流入了一级或二级市场。居民存款也在搬家。2007年4月份,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减少1647亿元,与2006年相比,当月同比减少2280亿元。而在金融意识较浓的上海,2007年前四个月的“储蓄搬家额”就达到700亿元。在我国银行史上,这样短期内的群体性“资金搬家”还是第一次。尽管央行多次挥起调控大棒,却仍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各路资金依然源源不断地涌入股市。金融资本如潮水一般推动了资产价格涨潮。“5·30”半夜鸡叫日凌晨,一条震撼A股市场的特大重磅新闻,令人吃惊地出现在中国的三大门户网站上: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条对中国股市极具杀伤力的爆炸性新闻,未首播在5月29日晚7点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而是播出在当天晚间的央视2套《经济信息联播》中。仅仅在前几天,财政部还多次“辟谣”:近期无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计划。于是,这条政策的出炉,被戏称为“半夜鸡叫”。“半夜鸡叫”被理解为管理层在市场强劲突破4300点后的紧急措施。日早上开盘的情况令人一直记忆犹新。那一天,沪指大幅跳空近250点开盘,数百只股票开盘即跌停,有的股票甚至此后连续几天封住跌停板,沪指从4335点暴跌至3404点,短短数日跌幅近千点,市值缩水近万亿元。盘点“5·30”暴跌这一天,4000多亿的天量成交,使得印花税收入达到约24.44亿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上调的首日,新税率的执行就使得印花税增加逾16亿元。印花税率上调的第二个交易日,5月31日,看上去股市似乎在止跌回稳,实际上,市场在拉高银行股和权重股,以掩护主力出逃。6月1日,个股再度出现大面积跌停。统计显示,5月30日之后,沪指从4335点垂直降落至3404点才企稳,除去停牌股票,1489只沪深个股中有1320只下跌,1135只跌幅超过大盘,70%的股票连续5天跌停,A股市值蒸发接近20万亿元。“5·30”暴跌后,市场热点再次切换为蓝筹股,“二八”现象开始上演,狂热情绪开始下降。A股市场日均新开户量由5月的31.11万户,下降到6月前三周平均18.84万户的水平,而很多低价股、题材股到年底也没有回到“5·30”暴跌之前的水平。“5·30”的暴跌表面上看是提高印花税引起,实际上“5·30”之前,低价绩差股的爆炒已经积累了很大的风险,政策降温戳破了泡沫。一位证券分析师回忆说,“5·30”之前,市场弥漫着浓烈的狂热氛围,券商营业部车水马龙,两市日成交量最高可达到三四千亿元,甚至出现了“五一”长假各大券商连续加班开户的奇景。无奈的是,监管层再三提示投资风险,被汹涌澎湃的非理性冲动所淹没,一场“半夜鸡叫”让市场有所冷静。但接连不断的暴跌又让有关政府部门意识到了过度使用行政干预对市场的伤害。从6月上旬开始,证监会组织一些媒体频频“吹暖风”。6月4日,三大证券报齐发评论,认为管理层调整印花税并非打压股市,牛市的基本面并不会随着阶段性市场调整而改变。6月5日,银监会本来要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公开处理一批违规向证券商贷款炒股的商业银行,但就在召开前夕接到紧急通知,这一活动被取消,显然,有关部门不希望这样的消息进一步对市场造成杀伤。监管层开出的一服拯救“5·30”暴跌的良药就是2007年6月新基金发行再次开闸。6月11日至6月17日,一周即有4只基金先后发行,总认购规模超过1000亿元大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基金成为接力行情的重要推手,在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推动下,金融、地产以及资源等蓝筹股展开逼空行情。“5·30”暴露出中国股市的“政策市”顽疾,也暴露出中国资本市场“五龙治水”的混乱局面,各方都站在部门利益基础上屡屡对股市发表或采取缺乏统一战略性的干预措施,忽视市场自身的规律。在不少投资圈人士看来,用“半夜鸡叫”的方式管理市场并不妥当,管理层面对局势的突变,根本没有具体预案,而是病急乱投医。过高的印花税率提高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增加了股民的投资风险,却带来了税收的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字,2007年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达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倍,几乎相当于股市前16年的总额。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80%的国家不收证券交易税。许多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认为,证券交易税有损于资本流动,有碍于资本市场的繁荣,从而取消了该税种。调控不仅仅针对资本市场。2007年10月前,央行先后7次调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紧缩力度空前,尤其是对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频率,皆为历史罕见。过热的经济可能转向,刺破牛市泡沫的危机已经潜伏,但是,存款利率与通胀指标相比,实际利率为负数,股市在调控中仍然继续上涨。!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基金,这个在几年前还有些陌生的词,2007年已完全融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对于如今备受煎熬的基金公司来说,2007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回忆。2007年初,基金从业者开始体会到被追星的感觉,基金不愁卖,投资者申购基金还要像中签打新股一样进行配售,这完全不同于过去基金公司促销无人问津,很多银行网点销售不出去基金不得不搞内部摊派。但正是这些没人要的基金后来赚了大钱,2007年牛市巅峰疯抢的基金后来都赔了钱,并彻底颠覆了基民对基金的信心。“以往订会场去鼓动普通投资者认购基金,一个偌大的会场,可能只来20多人。”一位基金公司的营销人员回忆说,从2007年开始,订800人的会场来的可能多达2000多人,拥挤的人群中,满脸都是对财富的渴望。2007年的牛市迅速完成了基金投资启蒙,基金总量在突飞猛进中呈几何级增量扩大。在个人投资者自发性力量的驱动下,百亿成为新基金的首发规模,按比例配售成为新基金认购的主要发行方式,排队买基金、储蓄资金大挪移、百亿基金一抢而空都成了新基金认购的常态。有钱买不到基金,也许是2007年基民最郁闷的事情。记者查询当时的相关数据发现,2007年下半年新发基金的规模一般都能达到100亿元到150亿元之间。有多达105只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超过100亿元规模,超过300亿元的航母级基金,多达17只。进入8月份后,新发基金基本都是一日售罄,且配售比例还不断创下新高。连一些完全没有历史业绩可参照的新成立基金公司的首只基金,也都受到狂热追捧。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基金规模快速增长,但是,大部分基金经理突然“看不懂”市场。大量新资金涌入股市,像买菜一样买股票,垃圾股股价满天飞,标榜“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基金风头被抢去;不少基金经理甚至开始怀念2006年的美好时光——投资思路清晰简单、选股准、吃得香、睡得着。一直到“5·30”捅破了中小盘泡沫,基金经理们似乎一夜之间觉醒,开始发现一种核心资产配置。2006年以前,国内航母级公司都选择在海外上市,国内证券市场容量比较小,难以承受如此超级大盘股上市。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中行和工行陆续登陆A股上市,2007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铝业、建设银行、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等众多航母级公司上市,这些代表中国经济核心的资产改变了A股市场结构。2007年“5·30”之后,基金扎堆配置核心资产,“二八”效应开始扩散,中小散户投资股票往往是“赚了指数不赚钱”。牛市在蓝筹股的“群象起舞”中高歌猛进,带来基金投资业绩神话,股民逐渐转向以投资基金的方式进行间接投资。2007年,基金理财不仅成为一种最普遍的投资方式,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统计数据显示,基金持有人账户总数已超过1.1亿户,估计约有四分之一的城镇居民家庭参与了基金投资。在偏股型基金中,个人投资者的比例迅速上升到90%以上,宣告了机构投资者时代的来临。基金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2007年达到顶峰。到2007年第三季度末基金总资产规模达到3.05万亿元,超过2006年年底增长幅度的250%,持股市值占A股市场流通市值比例提升至28%,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主力机构。牛市把投资者胃口吊得很高,投资者不断攀升的心理预期收益率可能会与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产生巨大落差;一旦这种落差出现,以散户为主的基金持有人结构不稳定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交叉持股的筹码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发生松动,在遭遇市场突变的过程中,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股价雪崩,基民大规模赎回,基金助涨助跌的效应在后来的2008年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2007年9月,时任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的杜书明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占其股票投资的比例高达44%,即基金将44%的投资集中到了10只股票上。“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只重仓股出现问题,将引发连锁反应。”杜书明发现这一问题时,指数已攀至5000多点,基金持股的流通市值几乎占到总流通市值的3成以上,风险马上就要爆发,可人们仍蒙在鼓里。12月,在总结基金这一年的成败时,杜书明向记者指出了基金业的一个怪循环——基民的资金蜂拥而至,迫使基金只能不断买入,而因为钱太多,只好集中持有大盘蓝筹股,这一行为必会对股市形成助涨作用,而后,更多的客户被吸引进来,新到手的钱该怎么花,成为基金经理每天都要打算的事情。一个数字可以佐证杜书明的观点。中国公募基金的资产规模扩张,有一个令人激动的三级跳:从5000万到1万亿,用了9个月,从1万亿到2万亿,仅用了3个月,而从2万亿到3万亿,则只用了两个月。几乎可以说,基金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蓝筹泡沫汇聚的历史。在基金推升蓝筹泡沫,推高股指的过程中,监管层一直在提示风险。最初,要求基金公司将基金首发规模控制在100亿,结果有的新基金成立后一周就打开申购,规模迅速扩大到300亿。证监会只好在9月份叫停新发基金,然后口头打招呼让规模扩张太快的几家基金公司“慢点跑”,可效果不理想——股价继续涨,基金规模一个赛着一个膨胀起来。再后来,有关监管部门开始了“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特别重要的事不开会”,实行对基金窗口指导。监管部门曾一边召集一些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举行会议,特别指出有些基金持有的蓝筹股过于集中,要求这些基金予以减持,以避免因持股过于集中引发相关投资风险;一边又对基金每天的交易量进行限制,一些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被限制只能在上午进行交易,整个下午都不能交易,有些公司则限定在下午收盘前15分钟不能交易,以避免这些大资金在尾市拉盘或者砸盘。在当时的监管层看来,如果任凭基金规模盲目扩张,不仅会进一步加大股市的投资风险,也会让市场产生误导,且基金持有人将会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11月4日,证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俗称44号文),对基金销售、投资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严格规定,管理层为基金投资热降温的意图明显,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基金的紧箍咒”。44号文出台,“猫捉老鼠”的游戏暂告一段落。监管部门的手起刀落,更让见首不见尾排队的银行柜台终于安静下来,基金也开始出现没有新资金接盘和推高股指的力量。为了让旗下资产不至于大幅缩水,很多基金经理开始疯狂抛售手中股票。基金的集体转向,加之争相出逃,大崩溃,就在眼前。2008年,上证综指残酷地创下1664点的新低,熊市在投资者的欲哭无泪中再度光临,公募基金的规模由2007年的3.2万亿迅速缩水至1.9万亿,与之相伴的,是巨额的赎回潮。公募基金话语权也日渐式微。截至2011年底,基金持股市值占沪深股市流通市值的比例降至7.7%,而在2007年,这个数字是35%。“世纪之套”中石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这是股民对中石油最伤心的回忆。中石油以大绩优股和大蓝筹股成为A股第一权重股,但并没有担负起定海神针的重任,反而成为A股砸盘第一元凶,从亚洲最赚钱公司到最圈钱的公司,带给投资者的是“世纪之套”。这是一只曾经让无数人寄予厚望的股票。中石油计划发行40亿股,发行价为16.70元,发行市盈率22.44倍,网下认购倍数高达47.87倍,募集资金668亿元,超募资金高达290.3亿元。2005年和2006年,中石油连续获得“亚洲最赚钱的公司”的美誉。也因为巴菲特的投资一时间受到媒体、券商和专家的追捧。瑞银证券分析师曾经与人打赌,预测中石油A股上市将达到65元,否则,他穿着内裤绕香港内环跑一圈。至今,瑞银证券没有兑现这个诺言。这种极不靠谱的预测,当年显得并不荒唐,因为有太多先例可循,多只大盘股上市在短时间内都创造了财富神话。2007年6月下旬,中国远洋上市首日大涨93%,此后连续多日涨停;10月中旬,中国神华上市,68元开盘后,连续三个涨停板。在此示范效应下,无数投资者都对看起来更加光鲜耀眼的中石油翘首以待。“当时真的很狂热,还有一些证券公司的人分析说中石油涨到100元也不稀奇,后来看,这都成了笑谈。”一位投资者说。2007年10月底,当“股神”巴菲特以13.47港元的均价清仓中石油H股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因为数天之后,中石油将在A股发行。“中石油是买来送给儿孙辈的。”当初杨百万在30元买中石油时这样表示,体现的是信心,更多的股民这样表示,体现的则是无奈。无论是对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来说,投资中石油成为迈向亏损的一个转折点。中石油是瑞银证券刚刚获得A股牌照与中金、中信联合主承销的第一个大单,瑞银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在香港市场纷纷增持H股,试图间接抬高A股定价。瑞银证券的保荐人丁晓文和李宏贵从中石油之后承销的项目一直以“变脸王”著称。“瑞银的胆子大,敢做技术处理,只要能赚钱。” 一位同行这样评价。中石油A股上市后股价从48.62元一路下跌到日9元左右的价格,跌幅超过80%。瑞银证券为了仅仅1个多亿的保荐承销费,结果让1000多亿的资金套在中石油被蒸发。创造财富与毁灭财富就在转念之间。日,中石油上市首日。这一天,对众多新进的投资者而言,一场噩梦已经开始,48.62元的开盘价成为中石油A股的天花板,中石油带动A股从此走向漫漫熊途。当天,中石油A股成交700亿元,接盘主力主要是散户。大智慧数据显示,上市当日,个人投资者持有了中国石油流通A股的76.2%。所有接盘中石油的资金变成一支庞大的套牢队伍。据统计,2007年上市的中石油当年年报中合计股东总户数为188.4万户,在2012年一季报中,股东户数仅余107.95万户,4年时间股东户数减少超过80万户,也就是说,4年多的时间超过80万投资者从中石油割肉“出逃”。而至今仍然持有的上百万股民,内心又在经历着怎样的煎熬?以开盘两日高达60%以上的换手率估算,目前至少有1/3多套牢在40元上方。按中石油上市后5年的平均分红水平,在上市首日以天价48元买入的投资者要想解套,需要160年左右。这就是世纪之套。中石油在2008年4月跌破发行价,仍然没有停止下跌的步伐。即使当年有幸以16.70元发行价买入的股民,如果一路持有,如今的亏损也已达到46%。这让那些曾经嘲笑巴菲特的投资者傻了眼。在中石油的引领下,蓝筹股泡沫的快速破灭让市场参与各方都不得不认真思考泡沫形成的原因。吹泡泡的过程,固然有投资者的不理性和盲目乐观因素的作用,但新股发行制度所存问题的巨大影响,亦不能忽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对此曾指出,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所解决的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的显著制度分割、解决的是全流通的问题,那么,推动新股发行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的二次股改,则是平衡筹资者和投资者利益、平衡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等各方利益的关键环节,迈过这一步,资本市场发展会再上新台阶。从利益分配角度分析,现行体制之病表现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利益博弈失衡,究其根源在于一些权力渗透到产业资本,利用市场化改革之机,诱导制定利己的新股发行制度,让利益堂而皇之地流入少数人腰包。具体的方式大致为:首先,通过实质上的审批制造人为短缺,通过明显有利于融资方的新股定价机制,大幅抬高新股发行价格。这样,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就变成了少数人的饕餮盛宴,从发审委官员、承销商、上市公司、PE、基金公司等整个产业链条都在为少数人服务。IPO:能印钞的造富机2007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一位叫杨惠妍的26岁女孩成为中国的新首富,她是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的次女。彼时,她的个人财富已超过索罗斯、乔布斯和默多克等大鳄,却几乎没有人听说过她的名字。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杨国强似乎信奉着卡耐基这句话。在创业时,他曾对“每天挣5毛钱”的生活感到过绝望,于是,当这位父亲将碧桂园70%的股权交给刚走出校门的女儿时,几乎没有任何吝惜。福布斯用一篇题为《爸爸的女孩》的文章,解读了这新首富,将杨惠妍的财富密码,归结为“有个好爸爸”以及“上市带来的财富膨胀”。好爸爸很重要,但上市的造富机遇同样不可多得。2007年4月,碧桂园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收盘7.27港元,杨惠妍身家瞬间暴涨至700亿港元。5个月后,碧桂园股价翻番至14港元,杨惠妍也以1300亿人民币的绝对财富优势问鼎中国富豪榜。1300亿,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与2005年中国首富陈天桥的90亿身家相比,两年间,中国富翁们的财富杠杆已翻了10倍都不止。不过,资本市场的残酷在于,它创造财富和毁灭财富的速度几乎一样快。5年后的今天,碧桂园的股票已跌至2.8港元附近,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10月,公司股价一度只有1港元。股价的狂泻,导致杨惠妍的财富缩水了70%。但即便如此,凭借剩下的360亿元身家,31岁的她仍成功登顶2012年胡润少壮派富豪榜首富。IPO像一座围城,巨大的舆论压力,令围在城里的想出去,可更大的造富效应,又让围在城外的想进来。想知道城外的人多想进来,只需在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的证监会附近走上一圈。那些等待发审过会的公司,很多提前几个月便驻扎在证监会周围,随时等待传唤。这无形中催热了另一个商圈:富凯大厦附近的酒店365天难觅空房;专门做IPO咨询的汉鼎咨询,直接将名片上的办公地富凯大厦印成证监会大厦;木樨地地铁站一家叫“荣大快印”的打印店,每到新股发审前夜,都会熙来攘往,加班加点,80%的IPO书面材料都是从这里打印出来送往证监会。对了,这家打印店还有另一个名字“券商之家”。如果你的创业梦想,因为过了IPO这道门而提前20年实现,你会将它“折现”吗?让我们看一组数字。2010年11月,第一批创业板公司开始解禁,这54家公司里,有31家公司的高管选择了减持,在短短的70多天里套现达到60亿。其中,大禹节水除了尚在禁售期的实际控制人,几乎所有持股的“董监高”都参与到抛售行列中。猛烈的抛售让创业板再也抬不起头来,日,创业板综指创下613点的新低,距离一年前1220点的高点,跌去了整整一半。创业者有套现冲动,也许是因为这样大发横财的机会,一辈子只有一次。可对PE来说,套现,则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诱惑,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设法寻求这种机会。2012年2月,软银赛富总裁阎焱在参加一个论坛时语惊四座:“目前国内90%的PE靠套利,最典型的是靠特权获得项目和资源。”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有PE大佬捅破PE腐败这层窗户纸。而几乎是与此同时,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发行部与发审委的一次专业会议上,抛出了惊天之问:“IPO不审行不行?”这句切中要害的话,在当天的会上没能得到任何肯定解答。让我们从IPO开始,看看资本的流动。2007年,热切的钱从银行流入股市,之后,它为并不缺钱的央企锦上添了花,却并没有给在雪中真正缺钱的小微企业送上炭。新股的三高,使得央企和创业板企业的大量超募资金被闲置,最后只得流向房产、土地和高利贷。到了今天,我们的股市仍没能将资本送到真正需要它的企业手里。于是任你千呼万唤,牛市就是不再出现。新股发行制度事实上已造成了两个层面的利益分配不公:一是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公;二是审批制下,融资者内部因机会不均等所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公。由管理层来审批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特例,而这种特例在中国畅行了20多年。管理层通过行政审批,掌握着新股发行的审批权力,控制着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整个市场对行政部门与行政权力的层层依附,这也是中国股市多年来无法摆脱“政策市”的一个重要原因。监管者本该超脱于市场,却成为市场的核心主体,企业融资、重组、并购要去排队,投资者买卖股票要看脸色,这造成了市场机制的重大扭曲,形成了中国股市独特的监管错位。股改:大小非的盛宴狂欢“大小非”概念开始于2005年。根据证监会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规定,持股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份在股改方案实施后12个月即可上市流通,自此“小非”被定义为指持股量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东所持股份,这也是“小非”的由来。与“小非”相对应,“大非”则是指持股量5%以上的非流通股东所持股份。2005年,面对四年熊市,和一个无法融资的市场,要不要股改,成为监管层不得不直面的问题。让所有的股权流动起来,会是个什么结果?备感恐惧的人们纷纷建议,干脆把股改留给中央下一任领导来解决,或者束之高阁,30年以后再谈。日,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位置突然蹦出一个信息——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几乎在同一时间,证监会的工作人员接到了“临时加班”的通知,并获悉会里成立了股改办,由市场监管部主任谢庚兼任主任。由于事出突然,没有任何庄家来得及炒作这一信息。后来,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在召集市场专家开会时,不无得意地说:“我们保密工作做得不错吧。如果‘五一’推不出来,就要等‘十一’了。”这是一个忙碌的“五一”,股改办的人忙着在交了材料的上市公司中圈试点,券商投行部的人忙着争抢股改项目。此时,距离IPO的停发已经8个月了。开弓没有回头箭。5月8日,首批试点出炉,三一重工等四家公司入围。随着这4家公司停牌,市场才如梦初醒,开始陷入下跌。这时,关于股市一定会崩盘的声音不绝于耳。6月6日,沪指终于跌破千点,定格在998.22点。绝望之余,没有人相信它即将成为另一个高潮的起点。“我们做了最坏的准备,但股市比我们预想的跌得少。”尚福林后来回忆。股改试点公司一批接一批,股指跌无可跌,只好企稳。到了2006年9月末,已有1100多家上市公司进入股改程序,市值占去A股总市值的9成,而此时的沪指已平稳突破了1700点。股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指数的牛市,全流通令上市公司的股价终于和它的基本面发生联系,而随着股东各方的利益开始趋于一致,大股东不再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掏空上市公司,反而开始对给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发生兴趣。在二级市场,因为平均获取了10送3 的对价,投资者也开始真正地享受了不菲的政策性收益。股改前期补偿的麻醉剂,让人们暂时忘却了接下来的痛苦。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没人想过2008年,当限售股正式进入流通期,大小非减持将把市场的供需打破,资金面发生逆转时,我们该怎么办。2008年,随着第一波解禁高峰的来临,大小非减持从我们之前的纸上谈兵,化为了眼前真实凶猛的抛售,而且由于持股成本极低,无论股价怎么跌,他们都有减持的动力。彼时,流动性开始告急,A股市场由2007年的资金净流入1.5倍,变成了资金净流出1.5倍。面对与大小非的对决,连多方最财大气粗的“主力”基金都犹豫不前,不愿把钱投在这个注定不会发出声响的深渊里。到了8月末,眼看指数已经跌至2300点,却越来越没有钱敢进入股市,摩根大通中国区总经理龚方雄坐不住了,他甚至建议政府赶快考虑从外汇储备中拨出1000亿美元成立基金,来专门买入“大小非”股票,帮助股市维稳。2007年中期是股改上下半场的分界线。上半场,投资者分享了股改盛宴,人们在牛市狂欢之时,似乎没有想过兑现股改承诺之后,就是大小非的减持潮,至少没有人给“大小非”准备“赎身”的银两。下半场,是投资者为股改买单的时候。在股权分置体制中,多数股票过去没有流动性,所以并不需要有流动性提供者。但股改之后,“大小非”的集中减持需要流动性的安排,诱发股市下跌的并不是“大小非”,而是因为股市无法为全流通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立刻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危机。透过“大小非”减持能进一步看到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融资偏好极高却无人负责提供流动性。股市不仅要承受“大小非”减持的冲击,连绵不绝的新股发行也不断虹吸股市的流动性,资金的来源却无从解决。一旦股市流动性不足的预期出现,资金从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资金面逆转,牛市惨淡谢幕,大熊旋即霹雳登台。等待长期投资者20年的证券市场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高峰能像2007年的6124点产生出如此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数千万股民热血沸腾地用自己的筹码买出了6124点这一历史极值。中国用20年时间完成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股市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但多年来,股市相当多地依靠政策调节股市供求和方向,甚至有人说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有计划”的资本市场。这种“计划性”突出表现在通过指标与审批制来选择上市公司,同时通过管制来维护股市的平稳运行并保护股民利益。回顾过去几年,股权分置改革、中小板和创业板、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都可谓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事件;大力推行市场化询价改革却不尽如人意,本意是对原有市盈率管制的一种突破,产生了中小板和创业板居高不下的市盈率,在机构投资者、市场环境等配套机制不完备情况下的市场化改革最终演变为少数人的狂欢。一位基金经理向记者慨叹,拟上市企业的队已经排那么长了,还急着想拼命多搞企业来上市。“中国股市不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当然就很难好起来。现在不是要再开口子,而是要先停下来,赶紧改制度。”自2011年新一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之后,证券市场改革便如火如荼地展开。新政内容涵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强制分红、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市、完善退市制度、内幕交易零容忍、发行企业私募债、强调长期投资和蓝筹股价值等,不仅有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构,也有执法层面的深思熟虑,甚至还罕有地从监管层面听到了关于投资理念的宣传。但是,新股发行改革并没有触及行政审批的根本弊端,其政策的效果也需要进一步的观察。A股市场从一开始定位于帮国企脱贫解困,到为民营创业、创新企业融资发展,甚至说要进一步降低上市标准,为小微企业服务,这些口号变来变去、说来说去,都是为融资者服务。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保障企业融资自由没错,但需要且必须承担投资回报的责任,只有那些给投资者带来良好回报的企业融资才应该是自由的,需要尊重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否则,这样一个市场就变成“强盗市场”和“小偷市场”,连赌场都不如。今天,在懵然无知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度过了大小非减持的高潮。中登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股改累计产生的4842亿股的限售股中,已经有3697亿股被减持,也就是说,76%的解禁限售股目前已被减持完毕,76%的大小非风险已经被释放,我们真正地迎来了后股改时代。而后股改时代,在诸多急功近利的短期资本炒作过后,市场真正需要的是长期资本的灌溉。美国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以30年为一个投资周期,不管这个周期横跨哪个历史时段,包括1929年大萧条在内,股市年均收益率都不低于7%。2012年,证监会多次公开表示,积极推动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养老金入市,被普遍看做是点亮A股制度性红利之举。但也有分析对此充满忧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就指出,如果不对发行体制、限售股解禁和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等股市的根源问题进行改革,单靠养老金救市,只会沦为替大小非减持买单。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养老金入市是为了增值保值,而不是救股市。股票投资贵在长期持有,几十年不用支付的特点,决定了养老基金与股票市场几乎是一对孪生姊妹。但即便如此,养老金的资产配置还是广泛分布在实业投资、固定收益投资和股票投资等多个领域,而不是单纯用来炒股。从另一个方面看,中国股市要发展成熟,也需要养老金入市来引导。养老金进入股市之后,可以倒逼资本市场进行改革和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特点,换手率比较高,在2007年超过900%,全世界仅次于中国的韩国市场只有200%,而发达国家在那一年大概100%左右。换手率高的市场往往是散户为主,交易比较活跃,投机性也相对较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以投机性著称的韩国市场应声崩溃。”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曾指出,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截至2011年底,深沪两市A股有效开户账户超过一亿大关,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投资群体。但是,从年龄情况看,55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士居多;78.6%的个人投资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为通过股票的买卖价差而获利;只有11.7%的个人投资者进入股市是为了获得公司分红的收益;加上“没有工作,通过炒股找点事做”的个人投资者占了不少,这样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如何支撑得起每年新增近千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近30万亿的庞大市场?要支撑起A股这个庞大市场,需要从制度上解决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安排,引入包括养老金、QFII、保险资金等各种渠道的长线资金入场提供流动性,改变高度散户化的市场结构;养老金还将委托共同基金投资运营,繁荣共同基金市场。一方面,长期资金相对稳定;另一方面,长期的大型资金一定要有专业的管理,它可以帮助提高市场的专业水平和理性程度。祁斌还表示,投资需要择时,但制度建设不能再等,“今天我们不推动,十年以后还是要从零开始。”在祁斌看来,未来的制度设计能尽快推进养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通过制度安排,通过专业投资,将中国的富余资金有序地引导到资本市场中去,与中国经济体中迅速成长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对接。“这样对中国经济、社会资本、创新企业和普通百姓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好事。”养老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可以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单纯依靠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平台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对于这些长期机构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跑赢通胀,战胜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这就要求资本市场的顶层设计不能将股市定位于圈钱,鼓励坏孩子,消耗国民财富,而是定位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实现国民财富的增值。为鼓励长期投资,证监会正在致力推动长期资金减税政策的出台。熊市是改革最好的时机,一旦牛市到来,所有问题又将掩盖在潮水下面。!2008:华尔街那只蝴蝶刮起的风暴王晓薇 兰晓萌/主笔一根稻草最终改变了这个世界。“美国房地产业是值得关切的,但是,此刻我们不认为它会产生深远的金融影响,因此这还不是我们评估经济方向的主要因素。”日,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国会上发表了他对美国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的看法。此刻,房地产次贷头上的光环仍然耀眼,房地产业的危机,只是传说。彼时,伯南克刚刚从美联储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手中接过美联储刚满一年。这位因为对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深入研究,和在美联储的丰富经验而高票当选的美联储主席,觉得国会议员们有些小题大做了。“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这是伯南克的口头禅,但当时的伯南克还不清楚自己已经离那个“圣杯”如此之近了。4月2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因其经营的次级债坏账问题在过去100天内股价就已经下跌了97%,3月13日,股价已经跌至每股4.75美元的新世纪金融公司被纽交所终止其交易。这家2004年12月市值还超过35亿美元的公司在清盘时只剩下了17亿美元的负债。这家以高福利、待遇好而闻名华尔街的公司就这样草草结束了他们12年的经营。当公司高级职员怀揣着新世纪为他们出高价学来的保时捷驾校的驾驶执照奔向华尔街时,他们才发现那个熟悉的世界已经变得不一样了。日,穆迪宣布降低对总价约52亿美元的399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评级,一天后,标准普尔公司也宣布下调对621种此类债券的评级,总价值高达12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一种金融公司发放给信贷评级低或负债高的客户用以购买房地产的贷款正在面临无法偿还的风险,而与之相伴的因美国房地产业繁荣而被刺激出来的抵押贷款机构超常规发债的欲望泡沫也随着两大评级机构的警告被快速刺穿,在这些泡沫之下,MBS、CDO、CDS一连串经由华尔街包装出来的高回报神话开始幻灭,灾难开始了。雷曼之殇在2007年的那个夏天,爱好雪茄、高尔夫球与桥牌的贝尔斯登前CEO詹姆斯·凯恩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娱乐。每逢周四、周五他仍然会去自己在新泽西的别墅附近打高尔夫球,而作为他的伙伴,贝尔斯登的首席运营官沃伦·斯佩克也在基金破产的时候赢得了在田纳西的纳什维尔的桥牌比赛。新世纪的破产没有影响凯恩的心情。受新世纪倒闭的影响,贝尔斯登旗下涉及次贷业务的两大基金HGF与HGELF在几个月后也被迫关闭。遏制金融危机的最好时机错过了。这个节点是:2007年4月-2008年3月,所有人镇定自若。但凯恩与斯佩克的轻松并没有传染给其投资者,由两只基金倒闭所打开的做空贝尔斯登的大门也再没有关上。贝尔斯登因次贷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传闻成为了华尔街上最常见的问候语。疲于辟谣的凯恩再也没有了打高尔夫和桥牌的时间,他每日不是在去找新投资者的路上,就是在去美国各大电视台的路上。每天工作至深夜,让这位73岁的CEO对雪茄也失去了兴趣。“那是一段战战兢兢的日子,周围只有噪音(谣言)。”凯恩事后说。2008年新年刚过,1月7日,在贝尔斯登黑色巨塔般的总部12层办公室中,凯恩迫于压力辞去了CEO一职,一年来,他瘦了9公斤。与凯恩被迫离开相反的是,投资者正在主动撤离。欧洲人先嗅到了危险。3月4日,欧洲银行宣布停止与贝尔斯登的业务往来。3月13日、14日贝尔斯登被提取的现金高达170亿美元。为了挽救公司,凯恩的继任者,贝尔斯登时任CEO施瓦茨甚至打断了摩根大通CEO吉米·戴蒙52岁生日会,询问他是否有兴趣注资。戴蒙当时的心理价位还曾经是12美元一股,施瓦茨感受到的是刁难。一天之后,雪崩开始。3月17日,周一,早晨6点45分,在财政部的强力干预下,贝尔斯登签下了与摩根大通的收购协议,并向美联储提出破产申请。共2亿美元的收购价格甚至都还不够贝尔斯登在纽约总部大楼价值的六分之一。市值430多亿美元,美国第五大投行就这样被以个位数的价格“贱卖”。在收购过程中,美联储还为贝尔斯登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提供了200亿美元的担保才得以保证收购顺利完成。凯恩至今也想不明白“一夜之间”,在宣布破产血本无归和贱卖之间,贝尔斯登最终被以2美元一股卖给了唯一的买家摩根大通。“这样的价格都不像是强迫的婚姻,而更像是强奸。”一位40多岁名叫艾德·莫德沃的经纪人在股东大会上向施瓦茨怒喊。股东的愤怒最终让2美元一股的价格得到了纠正,摩根大通同意将收购价格提高至每股10美元。对此,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当时的一段话更直抵问题核心。他对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说:“何必这么在意,12美元和10美元又有什么区别?”无论什么价格,贝尔斯登都已经没有了。3月27日,凯恩以10美元出售了自己手中所持有的全部570万股贝尔斯登股票,彻底地离开了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日,在贝尔斯登已经破产3年多之后,凯恩还是没有想清楚,这家历经85年风雨的投行究竟是怎么走到这样一个尴尬境地的。“我只能说是谣言导致了贝尔斯登的突然死亡。”凯恩在由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证词中说,“市场对贝尔斯登表现出的信心缺乏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合理的。”凯恩至今都不接受任何采访也并不想回忆那段日子。贝尔斯登的“闪电”破产让华尔街开始害怕了。原来破产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并不是因为你真的需要破产,而只需要别人认为你会破产就已经足够了。贝尔斯登倒闭了,他的对手也变成了他的“难兄”。贝尔斯登宣布以2美元“贱卖”的当天,它主要的竞争对手,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CEO理查德·福尔德与他的妻子正在印度享受着假期。保尔森的电话宣告了他的假期结束。“你最好马上赶回来,贝尔斯登将被出售或宣布破产。”保尔森说。贝尔斯登的破产会将市场的压力瞬间转移至雷曼身上,福尔德深知其中的危险。在飞行了46小时,辗转伊斯坦布尔和奥斯陆之后,福尔德在3月17日清晨5点,美国股市开始前4小时赶回了雷曼总部——2001年他从摩根士丹利手中买到的一座32层的摩天大楼。当在飞机上听到贝尔斯登的收购价格是2美元时,福尔德还以为是飞机上的通讯信号出现了问题,以至于他没有听清后面的数字。“当你前一天还在以30美元每股进行交易时,你能想象你最终会被以2美元出售吗?”福尔德当时只想到了一个词——金融危机。恐慌的传染病中,次贷危机正式晋升为金融危机。在自己31层的办公室里,由于时差让福尔德感觉十分疲劳,但他还是按照常规迅速登录了彭博与打开电视收看CNBC的新闻。分析师们关于贝尔斯登破产,谁是下一个的预言中,不断出现着雷曼的名字,这让福尔德立刻清醒。在这一天中,福尔德接到了无数的电话,有寻求安慰的,也有安慰他的,但更多的是来自他的“老朋友”们告诉他不能继续合作的通知。保尔森的电话也夹杂其中,他只是问福尔德在不断丧失交易伙伴后,是否意味着一场灾难即将来临。“我们会没事的,乱局最终会平定下来。”福尔德向保尔森保证说。最终在贝尔斯登破产的第一个交易日,雷曼的股票下跌了19%。这虽然是四年半以来的最差成绩,但是比起开盘即下跌了35%,中盘下跌逼近50%的惨状来说,这一结果福尔德还是可以接受的。为了稳定市场信心,第二天,3月18日,福尔德公布雷曼第一季度的盈利报告,4.89亿美元的净收益,虽然较2007年同期下降了57%,但毕竟有钱赚的财报还是让雷曼暂时安全下来。安静只维持了3天,一条雷曼被日本红丸银行的两名员工利用伪造证券和资料欺骗了3.5亿美元的消息在华尔街传开。消息出来时,他们正与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就一笔关于50亿美元的换股协议进行最后谈判,3.5亿美元的“红丸案”让50亿美元的注资付诸流水。雷曼成了第二个弃儿。2008年的整个夏季,福尔德都不断地忙于补充因房地产价格暴跌而正在耗尽的现金。在刚刚耗资2100万美元购置的豪华公寓中,福尔德每日却在干着乞讨的事情。“我就像一个乞求者一样希望每一个经过的人都能停下来给我点什么,但他们只是把空无一物的手翻给我看。”福尔德说。9月5日,逼雷曼走上绝路的势力已经拧成了一股绳:先是韩国一家银行表示拒绝向雷曼注资;然后是作为雷曼主要担保人的摩根大通要求追加50亿美元抵押金;接着保尔森以政府不得注资投行为由拒绝出手;再是雷曼三季报——也是雷曼作为投行的最后一个季报——雷曼39亿美元,创下雷曼历史上最大季度损失。9月10日,福尔德再次将电话打给了保尔森,要求救助,在询问了美国银行、美联银行后他们终于在英国找到了一个朋友,英国巴克莱银行CEO鲍勃·戴蒙德表示出了接收雷曼的兴趣。然而,英国对于跨国银行监管的复杂程序还是消磨掉了巴克莱银行收购的耐心。9月14日中午,在最先得到了巴克莱银行取消收购意向通知后,保尔森召集了华尔街CEO会议,“英国人耍了我们。雷曼没有买家。”没有寒暄,保尔森将这一结果直接告诉了CEO们,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在雷曼总部等待消息的福尔德直到将近12个小时之后,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在多次和美联储沟通得到拒绝后,9月15日凌晨1点45分,雷曼宣布破产。这家成立于1850年,已经走过158年,平安度过美国大萧条的投行“贵族”就这样告别了它的舞台。然而,它的同行都来不及为它送行。就在雷曼倒闭的当天夜里,已经有94年历史之久的全美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与美国银行达成了收购协议。6天后,剩下的两家投行——高盛与摩根士丹利也经美联储批准从投行转为传统的银行控股型公司。华尔街的五大投行都消失在了金融危机的风暴中。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个最大的谜面出现了:保尔森为什么不救雷曼?这个谜至今没有答案,并使得保尔森身上的高盛印记和阴谋论再也冲洗不掉。雷曼之殇,迅速扩大为全球性的动荡,并在当年10月中国国庆节期间,传导到中国。只救“大而不倒”作为高盛为美国培养的众多财长之一,保尔森从来不掩饰对投行的理解和偏爱。他也从不避讳在挽救美国投行当中所扮演的中间人角色。无论与贝尔斯登、雷曼,还是华尔街上的其他银行,保尔森都有一定的私交。他并不愿意看到它们其中任何一个走向死亡。在保尔森的自传《峭壁边缘》中,他回忆起雷曼破产后的日子,他也觉得十分恐慌。那段日子他是靠着妻子的鼓励和圣经才艰难渡过的——这是对于其华尔街同行的某种忏悔。但当时,保尔森或许只能看着雷曼死。原因是,当时保尔森的敌人,不仅有华尔街的恐慌,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华盛顿政治圈的意识形态。保尔森的老板小布什是一个标准的新自由主义信徒。但信奉自由的布什也不敢面对“两房”崩溃。“两房”是美国房地产两大金融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合称。它们共同持有或担保者超过5万亿美元的住宅抵押贷款或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差不多占了美国12万亿住房抵押贷款的半壁江山。为了给房贷业务融资,美国政府将其打造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债主之一,共计1.7万亿美元。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美国政府的信用在为其作保。“两房”就是美国的央企,这是公开的秘密。雷曼之死,把“两房”也推上了断头台。日,当雷曼还在等待来自英国方面的答复时,保尔森和他的团队已经早早地来到了白宫总统的椭圆型办公室里,他们要告诉总统的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接管“两房”。这一决定,保尔森与伯南克、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白宫财政顾问团的官员们已经商讨了近2周,在这2周内,“两房”的损失已经达到55亿美元,股价跌至7.32美元每股,而在一年前这一价格还是66美元。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也已经连续两次调低了两家公司的优先股权的评级。“两房”的债权人也越来越紧张,其中包括众多的主权基金,他们必须再为“两房”做点什么。布什刚刚结束了他在家乡克劳福德农场的休假,他一直通过秘密视频会议关注着“两房”态势的发展。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布什一直不赞同“国有化”“两房”。他甚至对于“两房”还有一些鄙视,在他看来,“两房”只是一个贵族圈子,在那里一帮政府官员和政治说客在玩弄着权术的同时,公司靠着联邦政府的补贴大发横财。现在,布什不得不放下他的鄙视。认真考虑保尔森给出的救助“两房”方案,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了美国,还涉及到了全球。事态严重,事情反而会简单得多,在40多分钟的会谈结束时,保尔森说服了布什。他们决定将“两房”的“国有化”视为“中场休息”。“我会把这说成是一个中场休息,把结构问题放到以后再说。我会对大家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两房’和资本市场稳定下来,让美国成为它们的信用后盾,确保这个国家还有抵押贷款可用。”保尔森安慰布什说。在得到总统同意之后,保尔森的通讯录上还有长长的名单需要沟通。最重要的是,与“两房”的监管机构联邦住房金融局谈接管,与“两房”的CEO谈辞职条件,为真正的国有化腾出空间。安排好人事后,保尔森和他的伙伴们加快了行动,他们不想雷曼的悲剧再次重演。此时,国会也感受到了投行倒闭的冲击。众议院金融委员与参议院银行委员会议员们没有为难保尔森的反自由主义提议。在得到议员们肯定的当天晚上9点半,已经为“两房”奔波了整个周末的保尔森准备上床睡个好觉。就在他上床后一小时,家中的电话响起,当时正在为总统大选激战的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希望知道事情的最新进展。还好,奥巴马的关注点只是在于是否有“金色降落伞”的问题上,在与奥巴马讨论了30分钟后,保尔森挂上了电话。那时的奥巴马已经在谈话中表现出了对华尔街的不满,这也注定了奥巴马入住白宫后,华尔街与总统府的对峙。一天后,麦凯恩也从保尔森那里知道了这一计划。一切即将公布。9月7日,上午11点,保尔森正式向媒体公布“两房”“国有化”计划。这已经是保尔森第三次选择在星期日公布重大决定,他只是想让亚洲、欧洲、美国都有所准备。在此之前,他已经电话通知了诸多重要人物,包括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在计划公布后,保尔森选择了独自一个人呆在办公室,他并没有轻松,在“两房”得到救助之后,另一块大石头正在向他砸过来——美国国际集团(AIG)。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即将要为他们的担保付出代价。让AIG付出代价的是CDS,一种对房贷支持类债券承担巨额信用违约掉期的保险。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崩盘,这些债券已经变得一文不值,而拥有这些债券的AIG的流动性也正在枯竭。如果雷曼倒闭,可能造成的是银行业的危机,那么AIG如果一旦出现问题,这家公司所涉及的数千万保险客户,数百亿美元保险合同,以及美国养老基金等都将受到冲击。“如果说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代表整个系统性风险,那么这家公司就是AIG。”保尔森在向美联储提出挽救AIG时给出了这样的表述。保尔森对AIG破产的恐慌并没有打动当时的纽约联储主席,也就是他的继任者,美国现任财长蒂姆·盖特纳。盖特纳坚守了美联储不能向非银行机构借款的底线,但这也导致了AIG当天股价61%的缩水,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将AIG评级调降至少两个级别。9月15日,当雷曼在绝望中宣布破产时,作为“涉雷”最大的企业,AIG当天的现金缺口是140亿美元。9月16日,正忙于指挥应对“艾克飓风”的布什接到了保尔森的电话。他告诉布什,AIG出事了,很严重,需要救助。当听到AIG的救助资金需要850亿美元时,布什心里有些难过,与艾克造成的240亿美元的损失相比,他真的很不情愿去救助这些金融机构。“他们总是闯下比飓风还大的麻烦。”布什向保尔森抱怨。但是抱怨归抱怨,布什清楚AIG在金融系统中所扮演的润滑剂角色,也知道这一角色有多么重要。他最终同意了保尔森的建议。此后,保尔森终于等来了他最想要的电话,盖特纳告诉他美联储同意850亿美元的过桥贷款,前提是必须有财政部和政府行政部门的支持。得到“金援”的保尔森立刻驱车前往国会山,在那里他要与伯南克一起将结果报告给议员们。他们并不需要向所有议员解释,但仅仅向6位重要的,主管预算与金融的议员解释已经让他们有些难以招架。在回答参议员多数党领袖克里斯·多德两次关于救助AIG的法律支持时,伯南克采用了《联邦储备法案》第13(3)条款——即遇到“非同寻常的紧急情况”央行可以采取救助行动。在回答钱从哪里来时,伯南克抛出了央行8000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最终国会并没有批准央行的救助行动,但是已经处于“非同寻常的紧急状况”还是让央行拿出了单独行动的勇气。晚上9点,在共同接受了国会质询后,AIG得到了来自美联储的850亿美元贷款,但付出的是自己79.9%的股份。新自由主义骤停“只是一个贵族圈子”——这是布什对“两房”的看法;“他们总是闯下比飓风还大的麻烦。”——这是布什对AIG的看法。得克萨斯牛仔对于食利者一惯看不上。但是,雷曼的死亡和保尔森的说服,最终改变了布什的看法——雷曼之死最大的价值也许就是唤起了美国政府救市的决心,此刻挽救信心高于了一切。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不到48个小时内,美国做出了挽救AIG的决定。“也许救助AIG让美国政策看上去十分的矛盾,但是这比起金融系统的崩溃来要好听得多。”在自传《抉择时刻》里布什如此安慰自己,“也许能唯一在长期保证自由市场的方法就是短期干预。”这也意味着新自由主义在美国离去,而凯恩斯的幽灵回来了。一回来就声势浩大。9月19日,在救助AIG仅3天后,保尔森宣布,美国政府将酝酿一项大规模的金融救助方案,数额涉及7000亿美元,这将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救助危机的最大救市方案(后被成为TARP)。此时,布什已成为保尔森最有力的支持者。布什在当天晚上就将方案提交给了众议院。与方案通过的复杂曲折相比,方案内容本身其实很简单,即政府透过发债,购买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按揭及其相关工具,帮其优化资产负债表。事后表明,正是这一赤裸裸的凯恩斯式的“输血”行动,成功稳定了当时金融业已经岌岌可危的流动性。无论是美国的三大汽车企业,还是已经并入银业的美国五大银行都得到了来自政府的资助,也都受到了来自政府的监管。2011年11月,作为当时救助计划的主要制定者之一,盖特纳宣布TARP计划不仅收回全部向银行的贷款,并盈利130亿美元,这一计划也被称作“金融危机中最便宜有效的救助计划”。比计划本身还重要的是,美国政府的救市思想由“市场”向“政府”转移,也成为了全球追随的方向。10月3日,在布什签署了TAPR之后,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也纷纷投入到了政府救市的行列中。这是小布什最后一次引导全球,只是风格与此前8年大相径庭。奥巴马的大跃进11月4日,美国政府的救市获得了更彻底的行政资源支持。痛恨华尔街,凯恩斯主义者,甚至被疑是社会主义者的巴拉克·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深谙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危机管理专家,在金融危机期间与保尔森、伯南克合力打造了救市“三驾马车”的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取代保尔森成为了美国的新财长。保尔森也退出江湖了。当选美国总统的第一个圣诞,奥巴马有些难过。在平安夜,美国商务部公布了美国经济连续两季度下滑的消息,按照惯例这意味着衰退。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式演变为经济衰退。“当一切陷入寒冬,万物俱灭,只有勇气和希望长存,我们将在共同危机下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前方的艰难。”奥巴马以仿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围炉夜话的方式发布了新年演说。一个更大规模,更政府化的方案也在酝酿中。日,新年刚过,虽然此刻距离1月20日正式成为美国总统还有一些日子,奥巴马已经向国会提出了他的庞大救市计划。在这个名为“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中奥巴马计划用将近3000亿美元对中产阶级减税,3000亿美元用于绿色环保以及大型基建项目以促进经济增长,剩余的还有为刺激消费而定向投放的消费券。比起布什通过输入流动性指导市场的救助方式,此刻的奥巴马,已经准备好亲自告诉市场他们应该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然而总额高达775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已经让国会无法接受,布什政府任内已经耗尽了美国财政的盈余,此刻的美国已经是一个负债高达一万亿美元的政府。就在奥巴马提出法案两天后,国会两党领导人发出警告:2月初以前,他们将无法对此法案达成任何协议。当晚,奥巴马乘坐波音757政府专机飞抵华盛顿,开始了他成为美国总统后的第一轮国会博弈。早晨是众议院领导人佩洛西,中午是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会餐,晚上与两党领导人最终会晤,奥巴马的密集行程与诚恳态度最终并没有打动参众两院的领导人。谈判的僵局让正处于戒烟当中的奥巴马还为此破戒抽了烟。在重新启动一轮救助未果之际,奥巴马终于在救助华尔街上找到了发泄的出口。2月1日,在刚刚会见了华尔街CEO们并称赞他们是“经济巨大问题的排头兵”仅一天后,得知华尔街公司在接受纳税人救助之际还向员工派发200亿美元奖金后,奥巴马在他的椭圆形办公室中表示愤怒。“这是可耻的。”这只是这场战役的开始。2月4日,奥巴马宣布凡是接受政府“特别救助”的银行或者其他华尔街机构,其高管年薪不能超过50万美元。至于那些离开破产金融机构的高管,奥巴马则认为他们也“不应该享受太多补偿和退休金”,应该收起罩在这些“倒闭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身上的黄金降落伞”。1月28日、2月5日、7日、9日、12日、13日,在经过参众两院的6次投票之后,2月17日奥巴马终于在他的第一个救助法案上签上名字,救助金额最终定格于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将是重振美国经济的重点,也将为美国经济实现持久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奥巴马在签字后说。但是他没有说出来的是,正是这一刺激计划,将美国的负债提升至1.2万亿美元,开启了美国另一轮高负债的不可持续发展。日,美国国债保持了70年之久的AAA评级被标准普尔调降。而隐藏在救助法案中的“购买国货”条款,也成为了后危机时代,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诱因——这正是民主党人的擅长之道。奥巴马为他的救助计划与国会博弈时,在另外一条战线上,盖特纳与华尔街的博弈也在进入白热化阶段。由于奥巴马与华尔街的交恶,盖特纳为美国金融业打造的“救赎”计划被市场看做是一场“包办婚姻”。 2月10日下午刚开盘,盖特纳就向外界公布了一项规模为2万亿美元的金融稳定计划,按照盖特纳的想法,他将通过从保尔森那里继承下来TARP计划中剩余的3500亿美元,以及私人部门的投资人,打造一个规模巨大的流动池来购买存在于美国金融系统中的“有毒证券”。然而政府介入对以“自由”为天赋使命的美国市场来说难以接受,在计划仅公布后半个小时美国三大股市均已下跌3%。在向金融体系输血恢复其流动性后,奥巴马对其的“秋后算账”也在一步步展开。7月10日,盖特纳在由美国众议院农业和金融服务委员会举行的联合听证会上表示,将会把场外衍生品交易纳入严格的联邦监管体系之中。而要如何对华尔街最大盈利产品——金融衍生品动刀,盖特纳在那日的听证会中并没有过多叙述,也许当时他和奥巴马还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提议会发展成那个日后以严格金融监管而让华尔街愤怒的——沃克尔规则。在签署了救助法案并给华尔街加上“紧箍咒”后,奥巴马准备实现他的另一个雄心壮志。8月25日,奥巴马表示将向美国经济的顽疾——医保改革动手,在这一议案上,老布什政府、克林顿政府都无疾而终。在提出改革医保法案之前,奥巴马刚刚结束了他总统任内的第一个假期,在马萨诸塞州的海岛上,奥巴马读了2300页的书,其中包括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和大卫·麦卡罗的《约翰·亚当斯传》。他希望可以给美国一个新的改变。医改法案成为了奥巴马“社会主义思想”的另一次实践。奥巴马新医改的核心就是增加政府在医疗保险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目前尚无医保、占美国人口总数15%-20%的约4600万人提供公共医保,从而达到全民覆盖的目的。而加大政府角色,又一次让美国的自由市场提起戒心。奥巴马也没有想到就是这种戒心让他的医改法案最终博弈了8个月,用掉了其第一任期近20%的时间才得以完成。2009年4月,医改法案虽获签署,但是围绕医改法案是否违宪,以及推翻医改法案的动议至今未绝。日,在距离自己当选美国总统一周年纪念日还有三天时,奥巴马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消息,美国GDP增长首次转正。在经历了两轮刺激之后,美国开始与经济衰退告别。时至今日,美国已然是主要经济体中实质复苏迹象最明显的国家,而奥巴马与华尔街的战斗也如同是“过家家”——最大的成就是强化了民间对于华尔街在道德上的厌恶感,这具体表现为持续了一年多,一度蔓延到欧洲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美联储的13种武器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政府换了两届,财长换了两任,只有伯南克一个人站过了5年,站到了现在。2006年刚刚担任美联储主席时,伯南克是传奇前任格林斯潘光环下的影子,但最终承担了比格林斯潘严峻得多的工作。5年后,格林斯潘饱受指责,而伯南克被视作“全球最有权力的人”。真正的权力来源是美联储。作为最先对美国金融危机作出反应的政府部门,美联储的第一次降息出现在日。这也是美国自2003年6月以来的第一降息。伯南克将第一次降息的基点定在了50,将联邦利率由5.25%降至4.75%。也正是从这一次降息开始,伯南克让美联储有了一个新的任务——即在传统的防通胀之外,还要保增长。一次降息50基点,伯南克的第一次动作不算小,但用50个基点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却也似乎有些谨慎。伯南克说:“在那个金融疑云迷漫的时代,我只能尽我的能力睁大眼睛辨认方向。”伯南克为美国经济做出了向下的判断。此后按照这一判断,伯南克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降息之旅。在2007年年末,美联储的利率已经被下调了100基点。然而经济恶化的形势也许大大超出了伯南克的预料。他需要更多的帮手。在保尔森的自传中,伯南克被形容成是一个坦率、讨人喜欢并具有专业精神的人。从保尔森刚成为美国财长,他们就形成了共进早餐的传统。这种传统在金融危机中也成为了救市协调讨论的一个非常渠道。虽然这有悖美联储独立的传统,但危机总会让人忽略某些东西,何况是百年一遇的危机呢?日、3月19日,就在保尔森为贝尔斯登的流动性枯竭奋力寻找买家时,来自美联储连续两次150个基点的大力度降息帮其解决了燃眉之急。当时市场上的CDS(也就是防范投资银行的债券发生违约和降级事件的保险成本)息差已经创下历史高位,美联储的降息将为银行之间的拆借提供动力。然而这还并不是全部的好消息,在动用利率手段之外,美联储还奉送了有史以来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根据这一计划,联储可以以联邦政府机构债和AAA级房贷支持证券为抵押,将价值2000亿美元的国债借给银行,银行可以继续以这些国债作为担保进行融资,同时,美联储将贷款期限从1天延长至28天。3月15日,又一个来源于伯南克的消息让保尔森救助贝尔斯登的计划得到了支持。据盖特纳带话给保尔森,美联储同意提供资金给财政部,以完成摩根大通在收购贝尔斯登过程中提出的财政部担保要求。其实面对这一支持,伯南克和保尔森心里都有些没底。“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具备不具备这样的权力,为这样的收购进行担保。”保尔森回忆说,在后来的国会质询中,也是伯南克和他一起回答了来自议员的提问。这样的“合作”或者说是“帮助”在后来救助雷曼、救助“两房”、救助AIG和救助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时频频出现。盖特纳、伯南克与保尔森也被称为了美国救市的“三驾马车”。伯南克是有合作精神的,这不仅体现在与保尔森的合作,还体现在与全球央行的协同上。10月8日,美联储再次降息50个基点,这次与美联储同时降息的还有西方的欧洲央行、瑞典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等,而在亚洲,中国央行和韩国央行也同样站到了降息的队列中。日,伯南克完成了他任期内的最后一次降息,一次降息75个基点,将美联储利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0-0.25%。在15个月的时间中,伯南克将美联储的利率政策用尽。外界对于伯南克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决策力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束,但是对于伯南克在降息这一事件上的快速反应大多数的投资者还是给予了认同。“面对危机,伯南克已经竭尽所能开足了马力冲向了它。”《华尔街日报》在此次降息结束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而在当年路透社对全球70名分析师做出的调查中显示,在几大央行中,伯南克应对金融危机的处理方式最为成功,以满分10分计,伯南克得到了7分。与分析师对伯南克态度相同的是,媒体也对伯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股市下一次大牛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