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盘大门正对面有一座革命江西历史名人人的坟墓,并建成史料馆,中午隔有一

(16分钟前)
近期热词:
36小时点击榜
15458413406423541475437380361304304304304
72小时热顶榜
363025228887766
36小时点击榜
256515961406855817798741646627551437
72小时热顶榜
2616121212111010999
36小时点击榜
646266247171152133133114114114114
72小时热顶榜
3121201717171616161514
媒体征稿和报道
被采用的文章
被报道的博主
社区帮助中心
网友们是和讯社区的主人,如果有对和讯物业管理的建议或者讲述你与和讯的故事,请在发表文章时投稿到“我与和讯”。
微博使用帮助
友情链接: ┊┊┊┊
Copyright&和讯网 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李自成归隐青城说
※当前位置: && 文章浏览
李自成归隐青城说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10780 发布时间: 16:09:32 
家谱佐证李自成归隐甘肃青城 “闯王墓”立碑
08:54:20 历史的天空
  兰州晨报(记者魏娟实习生薛玮华) 3月27日报道 曾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4月5日(清明节),甘肃省明清史学会将联合李氏后人在青城苇茨湾村龙头堡子为“闯王之墓”立碑揭幕,并举行首次公开祭奠仪式。届时,陕西、甘肃等地的李氏六房后人都将受邀赶来参加祭奠。  青城镇位于兰州市东北90公里处,在黄河东岸边山峦之下,是个千年古镇,古代长安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所必经之地。当时水路、陆路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各省会馆林立。时至今日,古巷旧居仍可见到。据“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提出者、当地70多岁的退休测绘师、历史研究爱好者罗士文介绍,过去6年间,他先后多次踏访榆中青城、白银武川、靖远北湾一带的李氏后人,并最终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  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消息一经披露,立刻被传得沸沸扬扬,并同时给明清史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成为闯王之死的又一历史新说。日,从北京来兰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等专家专程赶往榆中青城,查阅了《李氏家谱》,踏访了当地传说中的闯王之墓,认为值得研究。  甘肃省明清史学会副会长宣云清介绍,这次立的墓碑高达2.8米,宽0.9米,由于闯王是否“魂留”青城目前学界尚无最终定论,因此墓碑背面没有篆刻李自成的生平简介。此外,他们还初步计划将在青城苇茨湾村建成李自成陵园,陵园将包括纪念堂、雕像等建筑,以纪念、旅游为一体,以此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
解读《李氏家谱》 李自成“魂留”青城之说
  300多年来,李自成之死云遮雾掩,疑团重重,史学界各派激烈争辩,2005年8月,青城70多岁的退休测绘师、历史研究爱好者罗士文根据《李氏家谱》中的记载,得出全新结论――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并从李氏后人的传说中推断李自成埋在青城苇茨湾龙头堡子。  在李自成叔父李斌第13代玄孙李文生家中,现保存着由李斌抄写并作序的《李氏家谱》。秘藏300多年的《李氏家谱》旧蓝色布皮,抄写纸为旧时黄麻纸,繁体楷书。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栾成显曾对《李氏家谱》做出真伪鉴定“青城《李氏家谱》为康熙年间抄录原物,不存在伪造。”  家谱中关于李自成的记录有多处:李自成的爷爷与李斌之父是亲兄弟,原籍陕西龙门县(今米脂县)。李自成是独生子,起义后其父逃亡,不知下落。同时,李斌携家逃至兰州市皋兰县乡下。序中有“我侄闯国乱”和“大明江山丧天榜”,两者皆属“天命”所致等文字。在《李氏家谱》的序言中,李斌还记录下了吴三桂追杀李自成至云南口子罗公山下,李、吴两人有一段对话:“自成曰,仁兄速回,京地九龙正位,无臣无主,大业在你,杀死愚弟何以足矣。将话言讫,三贵(吴三桂)俱礼勒马急回。不知下事如何。”  青城李家还流传了许多关于闯王的秘密传说,对李自成“封口”较严,李家族人当时在家庙里立“倒李木”,木头的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意思是警示后人世世代代不能再造反,而且以此保密李自成的事情,只要“倒李木”立起来,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在青城镇苇茨湾黄河东岸的龙头堡子山下,有三座坟墓,至今依稀可见,前冢为主,后二冢为跟班。传说这就是“皇上爷”――李自成以及两个卫士的坟墓。这诸多的“证据”说明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并葬于此。   2005年8月,从北京前来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等史学专家不辞辛劳,专门赴榆中青城踏访传说中的李自成归隐之地。张显清说:“谱牒是很重要的史料证据。为什么青城会有这么多的传说必然有原因,现在讲口头史学,即使对其证明不了,但对推动研究有意义,作为学术见解提出来,还要进行比较长的论证过程。讨论本身比结论更有意义,我们对此不否定,也不肯定,使其推动明史研究的进展。”
《李氏家谱》引来北京专家
  闯王李自成“青城归隐”之谜备受史学界瞩目,在李氏家族内部流传了几百年的秘密将大白天下。昨日,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德信、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高寿仙等史学专家不辞辛劳,专门赴榆中青城,踏访传说中的李自成归隐之地,查阅了苇茨湾村保存的《李氏家谱》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对李自成“青城归隐”一说目前既不否定,也不肯定,认为还有一个探讨的过程。   专家观看电视纪录片   8月14日上午,从北京前来兰州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德信、北京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高寿仙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榆中青城。在青城镇政府会议室,专家们观看了电视纪录片《闯王李自成归隐甘肃之谜》,从纪录片中比较详细地了解李自成“青城归隐”一说的来源及民间有关的调查经过。   看完之后,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德信说:“李自成的归宿有通城说、通山说、夹山说等多种说法,对此有过激烈的争论,但他究竟死在哪里?没有定论,现在榆中青城提出这个问题,是件好事,是对史学界的一大贡献。”他还说:“对这一历史悬案,后人有责任、有义务去深入发掘,最后得出符合历史的结论。”   查阅物证《李氏家谱》   下午,在青城镇党委书记杨维中、镇长白贵怀、镇文化站站长王天恩的陪同下,专家们驱车来到青城苇茨湾村,走进了《李氏家谱》收藏者李文生的家中。一进院子,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谦虚地对李文生说:“你家有好东西,藏了这么多年的家谱文献,我是来向你请教的。”他还问李文生祖上从哪儿迁来的?李文生说是从陕西榆林迁来的。又问知道不知道是李自成的后代?李文生说:“知道。”   随后,李文生拿出了《李氏家谱》,专家们仔细查阅,边看边聊,并询问了家谱是如何传下来的。张显清会长对李文生说:“好好保存,是宝贝,是文物。”他还说:“对家谱要认真地去研究,要进行考证,而且值得研究,谱牒是很重要的史料证据。”   既不否定也不肯定   张显清会长说:“为什么青城会有这么多的传说?必然有原因,现在讲口头史学,即使对其证明不了,但对推动研究有意义,作为学术见解提出来,还要进行比较长的论证过程。”他还说:“讨论本身比结论更有意义,我们对此不否定,也不肯定,使其推动明史研究的进展。”   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高寿仙说:“要探求历史真相,为了真相,需要搜集各种材料,包括正史、野史,搜集起来进行分析,要实事求是,不要匆忙,要有研究考证的思路。”   镇政府积极配合调查  青城镇文化站站长王天恩对记者说:“有关李自成的传说非常早了,从1999年我就开始介入调查,而且许多人都在调查,目前至少可以说李自成与青城的李氏家族有亲属关系,因为家谱能够证明。”青城镇有关领导还说:“我们要抱着客观审慎的态度组织调查,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家谱的有关情况,保护好有关史料及遗迹。”   那么,作为遗迹之一的传说中的李自成坟墓,到底能不能开挖,专家是如何看的呢?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说:“发掘千万要慎重,要有正规的手续批准,要有正规的发掘队来发掘,而且必须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进行发掘。”   李自成归宿的三大说法   通城说:1645年9月,李自成率领20名骑兵前往湖北通城九宫山时,为村民所困,自缢而死,或者是李自成马陷泥沼,被村民杀死。   通山说:此说认为李自成率领大军向西南转移时,计划从湖北通山到达江西,当逃至小月山牛脊岭,与山民程九百厮打在一起,程九百急呼救命,他的外甥赶来举起铲刀杀死了李自成。   石门说:此说认为李自成逃到湖南石门县夹山寺为僧,寺院中有一石塔,塔面大书“奉天玉和尚”,专家认为“奉天”为讳言,意味深长,而且这个奉天玉和尚没有说明其身份。有人认为,这个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 &&&&&&&&&&&&&&&&&&&&&&&&&&&&& 来源: 兰州晚报
《李氏家谱》收藏者细说“家谱” &来源:兰州晚报
&  神秘的《李氏家谱》是揭开李自成“青城归隐”之谜的重要证据,它记载了这位“闯乱国事”的农民领袖“非是恶心害家庭”,对他的历史性举动进行了辩解和宽容。那么,流传于青城一带的《李氏家谱》共有几本?苇茨湾村李文生家中收藏的家谱到底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8月6日,记者再赴千年小镇榆中青城,探秘《李氏家谱》背后的故事。李文生告诉记者:“《李氏家谱》不止一本,从原始家谱到现在的抄本有三本,根据里面所记述的内容可以推断李自成肯定到青城来过。”&&& 这本《李氏家谱》百年来首次露面&&& 8月6日上午,记者跟随青城镇文化站站长王天恩向苇茨湾村驱车行进,他边走边给记者说:“此地由于山势像龙,过去也叫龙泉村,后来因河湾里长有苇茨,改叫苇茨湾村,村上40多户人家,80%都姓李,《李氏家谱》就在李文生家里保存着。” &&&& 我们走进了李文生的家,他给记者拿出了100多年来一直没有对外公开过的《李氏家谱》。粗蓝布皮,线装,书页泛黄,字迹工整,行间有用红笔断句勾画的圆圈,总共有21页,其后附3页空纸。《李氏家谱》序言中以诗句的方式明确记载了:“大明江山十七世,至因崇祯丧天榜;非我侄子闯国乱,魁星降在他身上……可怜侄子李自成,非是恶心害家庭……”以及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对话内容。这本家谱从李自成的父亲李虹、叔父李斌开始记载,一直到今天李文生的父亲李贵祯,但没有记载李自成是否到过青城。李文生说:“家谱里不可能记载李自成到青城,如果记载了当时就可能会惹来抄家杀身之祸。”对于家谱中所记载的有关李自成的事情,以及李自成死后埋在了苇茨湾,他的后人们几百年来一直对外缄口不言,十分谨慎,生怕透出一点风声,只是在家族内部流传着。 &&& 共有三套版本 &&& 李文生对记者说:“第一本原始家谱是李斌写的,被一个叫‘油饼子三爷’的人给遗失了,已经说不清楚了。”对于这一情况,李文生家保存的《李氏家谱》中也有记载,写到:“油饼子三爷”不晓仁义,将祠堂家谱根基损失。李文生说:“第二本家谱是李斌的孙子李延恩在明代末年根据自己的回忆重新恢复起来的,现在也说不上哪里去了。”这一情况,《李氏家谱》中也有记载:李延恩访问数十年,杳无音信,忽遇老四房十一世孙有根基一本,随述家谱,遗于后裔,世世再无损矣。 &&& 李文生家目前保存的《李氏家谱》算是第三本李自成家族所遗留的家谱,李文生说:“这一本家谱是我的祖祖太爷所抄李延恩修订的家谱,前面的序言一字不差,一模一样,后面祖先们的排名就有些不一样了。”他还告诉记者,这套家谱一共抄了三本,还有两本在李俊全、李作圣的手里,听说李作圣的手里的家谱也遗失了。 &&& 青城镇政府寻找神秘家谱 &&& 青城镇文化站站长王天恩对记者说,他们听说在白银武川有一本《李氏家谱》比较早,就于2004年8月下旬,与榆中县政协文史办的金耀东、青城镇党委书记杨维中一起到武川专门寻找《李氏家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找到。 &&& 王天恩站长还告诉记者,除了李自成晚年一直隐居生活在青城这一说法外,还另有一种说法,说是李自成兵败后来到青城,全家团圆,将家眷安排好后,就出家了,一直没有音信,到70多岁时,身患重病,由两个和尚用担架抬着来到青城,时间长了就死在了青城。 &&& 这本家谱能说明什么呢? &&& 李文生对记者说:“根据我个人的看法,李自成肯定到青城来过,而且家谱完全能证明当时吴三桂没有杀李自成。”李文生还说:“李自成失败后,到处都在追杀他,他非逃跑不可,往哪里逃呢?惟一的亲属就他尕爹(叔父)李斌,而李斌就住在青城,所以他肯定到青城来。” &&& 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记载。李文生家中保存的《李氏家谱》,虽然没有记录李自成是如何隐居的,但却以不少的文字记载了李自成“闯乱国事”等内容,而且为李自成做了辩解,给予宽容,以及以李斌为核心的家族是如何在青城生活的,等等。《李氏家谱》的字里行间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李自成与青城有着不解之缘,许多记载虽然不能直接证明李自成“青城归隐”之说,但可间接地推断和支持这一说法。是真是假?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记者路远/文 晚报记者窦泽中/图)
“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追踪
打开李自成墓时机还不成熟
墓地位置不确定,诸多问题还待考证,榆中县博物馆馆长丁述学表示
―――打开李自成墓时机还不成熟
  揭开李自成“青城归隐”之谜,必须打开传说中的李自成墓,也才能确定李自成是不是埋葬在青城。那么,李自成的坟墓目前能不能打开?怎样打开?8月8日,记者采访了榆中县博物馆馆长丁述学、榆中县文史工作者金耀东,他们均表示,打开李自成墓要慎重、科学,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继续寻找家谱物证   青城苇茨湾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李自成墓?坟墓里有没有随棺而葬的玉玺、宝剑和化缘的钵?只有打开坟墓,才能真相大白。目前,打开李自成墓合适吗?8月8日上午,榆中县文史工作者金耀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挖墓缺乏科学性,现代科学技术能不能证明就是李自成的遗骨?建议寻找有关李自成兵败后在兰州周边的活动踪迹、家谱、物证,最后再确定是否挖墓。 &&& 金耀东说:“要多方证实,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逐步确定,开挖不开挖先要进行科学探测。而且要确定李自成墓准确的位置,现在许多地方都是庄稼地,开挖的工程量很大。而且,一旦挖开了,怎么去保护?”   开挖需要打报告   8月8日下午,榆中县博物馆馆长丁述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先要把与李自成有关的史料搞详实,将李自成坟墓的位置确定好,挖墓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李自成不是常人,在历史上是个著名人物,因而要拿出一个科学详尽的挖掘方案,应该请示上级有关部门,要写一个报告,向市文物部门、省文物局汇报。” &&&&& 丁述学馆长说:“李自成坟墓毕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挖不准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挖墓必须规范操作。”他还说:“挖李自成的墓,是破李家人的祖坟,还要征得李家人的同意,对李家人要做工作。”丁述学馆长最后认为:“有关李自成的墓,目前只是一种传说,现在的墓葬位置准不准确,还没有经过专家论证,因而现在打开李自成墓时机不成熟。”   闯王为榆中添“明珠”&  丁述学馆长说:“现在研究李自成归隐青城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在榆中起义真有记载,在榆中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有关李自成的家谱、传说都是李自成文化现象的反映。” 青城是兰州东部的一颗明珠,现在李自成将给这颗明珠再添一颗“明珠”,这颗明珠就大了,越来越亮了,要把李自成与青城古民居连接起来、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规划。   文学创作的好题材   榆中县政协文史工作者金耀东说:“李自成与兰州有密切的关系,对兰州历史文化有外张力,对提升兰州知名度,增加金城历史厚度,加深兰州神秘色彩,而且会对文化兰州增添新的内容,这是寻找李自成踪迹的重要意义。以李自成为主线,结合青城的古民居以及民间民俗文化,创作纪实报告文学是很好的题材。”
“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追踪& 李自成坟墓也可能在崇兰山下&
作者:首席记者路远/文 晚报记者窦泽中/图
&  300多年来,李自成之死云遮雾掩,疑团重重,史学界各派激烈争辩,但最终都没有一个极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李自成坟墓一旦在榆中青城发现并能获取随葬品,将会证实“青城归隐”之说成立,也是推倒其他说法的有力实证。  然而,在坟墓未打开之前,我们只能从《李氏家谱》中的记载,从李氏后人的传说中去推断李自成埋在青城苇茨湾龙头堡子。在8月6日至8日的采访中,记者意外获得以李自成叔父李斌为核心人物的李家十六位先祖均埋在青城崇兰山下,当时这里有一座寺院叫南武当,因而在《李氏家谱》中明确记载:十六位先祖条城堡南武当山之祀。  A、16位先祖葬于崇兰山下  8月6日上午,记者在青城苇茨湾村李文生家收藏的《李氏家谱》上看到:十六位先祖条城堡南武当山之祀。这就是说,《李氏家谱》中记载的以李自成叔父李斌为核心人物的李家十六位先祖都埋在了青城。8月8日下午,青城镇民间史学爱好者罗士文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李斌等16位李家的先祖都埋在青城崇兰山下,李氏家族的后人们也有这种说法。&&& 随后,记者在青城镇文化站站长王天恩的带领下,来到了南武当山。站在山下,王天恩指着山顶说,原来山上有一座寺院,叫南武当,所以这座山称为南武当山,也叫崇兰山。山顶的南武当寺院后来被毁掉了,但遗址还在,如今在山下又重修了一座寺院。在崇兰山下,是一片片如同青纱帐一般的玉米地,王天恩说,李家十六位祖先的坟墓很可能就在这些玉米地里。他还告诉记者,他在调查《李氏家谱》过程中听说,李自成的坟墓也在崇兰山下。  B、李自成为何埋在苇茨湾?  苇茨湾村四面环山,黄河蜿蜒而过,山势犹如一条巨龙,龙尾绕河盘旋,一座青石小山踞于河心,恰似龙头伸入黄河。当地人把这座小山叫龙头堡子。传说的李自成墓就在龙头堡子下面的龙脖子处。李自成为何要埋在这里呢?因为苇茨湾是块风水宝地,适合作为天子墓地。&&& 8月8日下午,青城镇民间史学爱好者罗士文还告诉记者,崇兰山下的十六位先祖不包括李自成,李自成埋在苇茨湾龙头堡子,因为当时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地形比较隐蔽,晚上人们都不敢去,而且李家人对此十分保密,从不对外公开。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李自成就埋在崇兰山下的祖宗墓地里,而埋在苇茨湾一说只不过是“声东击西”的一种策略而已,防止有人蓄意破坏或者盗墓。  C、家族以“倒李木”保密  8月8日上午,榆中县政协文史工作者金耀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自成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说,领导了一场农民革命,头脑没有那么简单,说是在南方死去了,可能实际上走了北方,我们通过逆向思维,或许能够解开这一历史之谜。他还说,李自成起义于榆中,归宿于榆中,起于斯,终于斯,这也是循环圆满。而且,李自成的家族当时居住在榆中青城,按照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结,李自成极有可能选择青城了结自己一生的最后生活。&&& 青城李家人对李自成的秘密“封口”较严,一直保密。金耀东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青城老人都知道的事情:李家族人当时在家庙里立“倒李木”,木头的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意思是警示后人世世代代不能再造反,而且以此保密李自成的事情,只要“倒李木”立起来,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D、闯王之死成为历史悬案  据有关资料记载,作为追击李自成的清军主帅阿济格都没有搞清李自成的真正下落,清廷也没有组织专门的人力查清此事,所以各种说法应运而生,真伪难辨,任何一说都难以令人置信。&&& 这就是说,闯王李自成之死就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当时,不仅清朝将李自成视为心腹大患,南明王朝也将其看成是不共戴天之敌,并向天下悬赏李自成的人头,声言擒斩者将册封为公爵,俸禄万石。&&& 当时南明总督湖广、川、贵、广东、广西五省军务的兵部尚书何腾蛟在第一次奏报中说,已经将李自成斩首九宫山,唐王朱聿健欲行封赏以扩大自己的名望时,有人指出未得到确证之前,不应急于封赏。
&摭谈李自成的最终归宿&纪念李自成诞辰400周年&发布者:李自成文化网 发布时间:
 何志刚& 李昱芳
  关于李自成之死,300多年众说不一,归纳有八种说法:“一死于黔阳罗公山;二死于辰州九宫山;三死于通城九宫山;四死于通山九宫山;五死于广西峡山;六死于平阳;七死于宜章莽山;八死于石门夹山寺”(见《可爱的米脂》)。  其中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顺治二年(1645年)他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察看地形时,被地主武装杀害。据说,杀死李自成后,剥开他的衣服,发现了龙袍和金印,并发现尸体瞎了一只眼,乡丁大惊失色,知被杀者是李自成,今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有“闯王陵”,陵门后有碑坟冢。  另一说,李自成兵败后潜迹湖南石门夹山灵泉寺为僧。据石门灵泉寺一老和尚说,顺治初年有一位和尚来到寺院,不说是从那儿来,口音像西部语。数年后,又有一和尚来,自称是他的徒弟,服侍前一位和尚很谨慎。和尚死于康熙甲寅年二月,约七十岁,临终时曾有遗言。寺内还收藏着这位和尚的遗像。寺院旁有一石塔,并有一室保护它。塔上写着“奉天玉和尚”几个大字。塔前一碑,碑文也说和尚不知何许人。近年新发现的奉天玉和尚的文物,又为此说增添了实证。1981年初,在湖南石门夹山发现了传系李自成所作《梅花百韵》木刻板。又从奉天玉和尚墓中发现了骨灰和砖刻《塔铭》。后又发现一地下宫殿,可容数百人议事,出土文物中有许多是皇帝所用的物品。这些引起不少专家学者重视。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时,采用的是李自成在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打死一说。据明史学会会长刘重日教授说,当时编写《中国史稿》时,他被分配写明史部分,郭沫若曾特别交代,李自成的死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要靠将来的研究作结论,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不允许把一个农民起义英雄写成去当和尚的,只好写他被地主武装打死。  刘教授说,郭沫若也从未否定过李自成隐居石门夹山一说。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这种观点纯属臆断。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在对大量有关材料进行梳理研究后,认定奉天玉和尚和李自成是两个人,历史上确有一个奉天玉和尚。但我们要质疑的是未见记载此人庐山真面目的详实资料,而且如前所述夹山出土文物中所发现的许多物品应是皇帝所有,这与奉天玉和尚恐怕毫不相关,因此“通山战死说”未必就是历史,“夹山禅隐说”未必就是杜撰。  正如杨学武日发表在《南方周末》上《“开了大门”说闯王》一文中说:“不过,由于‘通山战死说’所依据的史料前后矛盾,经不起真正的历史检验,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强烈质疑,而“夹山禅隐说”目前所依据的史料也确实不够充分完整,难以成为不可推翻的定论。”鉴于此种现状,新版《辞海》一改过去“一边倒”的惯例,在“李自成”条目中,既维持了“通山战死说”的正统说法,又用括号附加一句;“另传有隐于石门为僧之说。”虽然《辞海》把“夹山禅隐”也只是当作“另说”,但总算公开承认有此一说。  另外,还有“临澧隐居说”和“青城归隐说”也算得提及;“临澧隐居说”。著名女作家丁玲生前曾透露说,李自成兵败以后,化装成姓蒋的逃难者,带着妻小来到湖南临澧住了下来。过了几年,他扬言挖了一罐金子,购置了田地,为儿子娶了媳妇,生了两个孙儿。又过了若干年,这位姓蒋的老人又扬言挖到了金子。于是,他广置田舍,成了附近十几个县的首富,并且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后来老人去世,其长房一支迁回陕西米脂,恢复了李姓。留在临澧的一支仍姓蒋。  丁玲本姓蒋,名冰之,如此说来,她也是李自成的后代。丁玲说,这是她早年听她父亲说的。她不同意姚雪垠在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所持的李自成被击毙于湖北九宫山的说法。米脂李自成行宫纪念馆负责人申长明在日的《榆林日报》上发表《李自成家族后裔考》一文,文中提到他在丁玲家亲眼看到龙凤双耳玉扁壶、镂空缠枝玉熏炉、透空雕龙玉镇纸等数件宫廷器物。故此说也非空穴来风。  “青城归隐说”。日《新华每日电讯》载。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罗士文又提出:“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新说。”过去5年间罗士文经多次踏访,最终在青城苇子湾村一户人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这一家谱被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栾成显鉴定为康熙年间抄录原物。  罗士文新说有三点依据:一是自他记事起,当地民间就有李自成化装成和尚来青城投靠其族人的传说。二是新发现《李氏家谱》中,对李氏族人逃难有明确记载;三是至今当地李氏都以李自成后人自居,并有坟墓们为证。  诚然,李自成最终归宿问题,目前结案还为时过早。由于“名人效应”能扩大地方影响,带来旅游经济利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历史名人也成为当今许多地方争抢对象,打口水战者有之,打笔墨官司者有之,闹腾的沸沸扬扬,不可开交。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必须客观负责,不能夸大其词,凭个人感情来取舍。史学界多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地方政府却可以轻易下结论;这种趋势蔓延,势必会造成历史人物、事件的混乱,在潜移默化中,让后人迷失方向。                  
闯王“归隐青城”毫无疑问(图)
.cn 日11:59 兰州新闻网&&
  地域文化、地域史学研究者曾万谦研究李自成青城归隐10年,得出结论―――闯王“归隐青城”毫无疑问
  本报讯 以研究者的目光关注李自成青城归隐的有识之士不只一人。从小在青城长大,今年75岁的地域文化、地域史学研究者曾万谦10年前就开始了此项课题的研究。昨日上午,这位治学严谨的老人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十分坚定地说:“李自成遁隐条城(今青城),比‘禅隐说’和‘被乡勇所杀说’更具有可信度。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领袖兵败后,生活在青城,并死在青城、葬在青城,这一点毫无疑问。”  研究始自10年前  昨日,记者在白银找到了地域文化、地域史研究者曾万谦老先生。他告诉记者,10年前,在兰州工作并退休的几位青城老人请他写《条城志》(后改名为《条城史话略》)。凡地方志都涉及姓氏和人口,青城自古就流传有:“先有年、雒、马,后有狄青城。”但现在青城却没有这三个姓氏,不知何时何故使之消失了。这三个姓氏是撰写《条城史话略》不能省略的内容。后来,听说在白银的武川乡有年姓,于是曾万谦就去找负责写《武川乡志》的刘延继。  1995年7月,曾万谦由李保国带领来到白银武川乡硷台子刘延继家。在交谈中,李保国向他谈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秘密,李自成兵败后来过青城,而且死后埋在了青城。  后人道出惊天迷案  根据李保国的讲述,曾万谦总结了4点与李自成有关的事情。  第一,白银武川硷台子的李氏,是从条城街迁徙来的,他们祖先的老坟和家祠都在条城街。第二,李保国的先祖和李自成的曾祖父是同一个人。李保国先祖是大房所生,李自成是二房,未出五服。第三,李自成逃隐于条城,死于条城街。这件事除了执掌宗室的几位族长外,无人知晓,更不可能在族谱上有所记述。因在明清时期,李自成属于流寇、乱臣贼子,犯有满门抄斩之罪,谁敢扩散此事?招惹罪祸?第四,李自成及其随从来到条城街化装成三个和尚。而且带来三件东西,一件是僧人化缘的钵;另一件是一把宝剑;第三件是一方玉玺。李自成死后,这三件东西都随葬于墓中。  “禅遁青城”有可能  根据李保国所讲的内容,曾万谦分析认为,李自成“禅遁青城”可能性是存在的。曾万谦说,史学界对李自成之死的争论,其焦点:一是遁入空门当了和尚的“禅隐说”,二是战败后“被乡勇所杀说”。这两种争论的论据都是取于传说,即依据清史书上的流寇,而《流寇传》也依据的是传说,并非依据的史实。因此,曾万谦认为,李自成遁隐条城,比“禅隐说”和“被乡勇所杀说”更可信。  曾老先生说:“对李自成遁隐条城的研究是我撰写《条城史话略》和《曾氏族谱》过程中的意外收获。若能考察证实,要比撰写《条城史话略》和《曾氏族谱》更有意义,所以我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  晚报特约记者金吉泰  记者在读到陕西出版的《李自成农民起义》一书时,惊闻这位农民领袖举起义旗的地点竟是我们榆中县城的衙门内。作为当地人,不知本县历史是说不过去的,于是曾在《兰州晚报》发表短文《李自成榆中起义》。文章见报后,本县一些人士愤然了:“胡谝传,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怎么跑到我们县上来了?!”其实早有不少史料记载过此事,而且―――  李自成做过临洮女婿  史料证明“榆中起义”  《小腆纪年》卷1第4页:“崇祯二年己巳月,征兵勤王。自成提为队长,兵隶参将王国麾下。国奉调过金县,兵哗。自成缚县令,索饷,并杀国,遂反。”  《明季北略》卷5第20页:“过兰州犒师,秋毫不犯。次日百里抵金县。邑小令怯,闭署不出。王参将入城欲见令,有兵哗于庭,笞六人,半为自成卒。自成怒,与良佐等缚令出,欲见肇基(杨肇基,甘肃甘州总兵,李自成的上司),适遇参将,刺杀之。”  《清史简编》第1章第3节:“崇祯二年(1629年)年底,贫苦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在甘肃当边兵,明适调其所在队伍去北京防守。部队开到金县(甘肃榆中),为索取欠饷同县令发生冲突。李自成挺身而出,领导士兵杀死了参将和县令,率众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  严绍(汤玉)著《李自成起义》:“1629年底,当李自成所在的部队开到金县(今甘肃榆中)的时候,他便带领一部分士兵,杀了领兵的将官与金县县令,奔赴当时起义的中心陕甘边界,参加了由王左挂领导的农民革命军。”  另外,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对李自成的简介是:“李自成(公元年)陕西米脂县人,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626年为银川驿卒。1629年在甘肃金县(今榆中)率众起义。1636年被推为‘闯王’。”  上述众多的史书资料,其说法大体是一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基本相同。  李自成曾给临洮人做女婿  《明季北略》上记载着:  “如岳(李自成所投靠首领)曾于临洮府城外,关厢人家,掠美妇五:邢氏、赵氏、余氏、安氏、邬氏,而邢氏尤绝色,如岳嬖之。妻鲍氏女石甚。适自成至(李自成刚投奔如岳),遂以邢氏配之……于是各统所部往渭原(源)、河州、金县、甘州等处劫掠,所至之地即起火,名放亮儿。”白纸黑字,言之凿凿,若非知情人提供素材,是不可能说得如此具体的。  可见李自成在甘肃是去过许多地方的,在榆中哗变,在洮河边被官军打败,并被“硬搡”给了一个临洮女邢氏为妻,做了临洮人的女婿。  看县志上怎么说  经查,清康熙年间修纂的《金县志》,对跟“闯贼”不合作的官员大加赞美,如:“蔡公宗孔……及闯贼安官时各官争迎于(此处似缺字)社(似应为杜)门不出。贼将贺锦欲授之官,公长往而去……”但崇祯二年的惊天大案,只字未提,这也正好反证了不能排除李自成在此“作案”的可能。  在1993年出版的《米脂县志》上,对此却有不同的说法:  “崇祯三年(1630),政府下令减驿卒,李自成失业。夏季,他因借债被富绅艾同知拷打,披枷跪街示众,被众驿卒解救,相拥出城,于县内西部号召饥民造反,一呼百应。先到西川义军首领张存孟部(注)为队长……  注:另一说李自成与侄子李过同当边兵,崇祯二年杀带兵将官王国,于金县(今属甘肃)起义,存疑。”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明显,李自成在甘肃地面上所做的一连串事件中,榆中哗变、“叛乱”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农民起义的闪光点,所以人们要争一争,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至于李自成掠劫甘肃州县,洮河逃遁,纳临洮妇为妻这些不大荣耀的事,就很少有人来相争了,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作者:首席记者路远
               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探谜&&作者:金耀东 甘肃经济报&
  李自成起义失败后的去向问题,300多年来,有多种猜测,虽众说不一,但都说是在“两湖”等南方地带,不曾提及西北。现在兰州榆中县突然发现新线索,令人惊奇,有关专家认为值得进一步研究。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于甲申年(1644)攻克北京,当了17年皇帝的崇祯自缢煤山,明王朝彻底摧毁。时间不长,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并诱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清,遂统帅20万大军亲自出征直逼山海关下,在吴三桂和清兵的合围下,李自成的农民军仓皇而去,仓皇而败,仓皇而返。面对不利形势,李自成在英武殿即皇帝位后,不得不离开北京,向西安出发。在吴三桂的紧追下,李自成的农民军一败定州,再败真定。顺治二年(1645)春陕西潼关失守,败入河南、流入湖北,死于通山之九宫山。  关于李自成的最后结局,数百年来,正史、野史各有异词,自杀、他杀、老死;遇难地点也有湖北、湖南、山西、陕西、贵州、江西几说。然而,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之说几乎是公认的历史定论,并被载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石破天惊的消息  日《兰州晚报》头版以《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为题,发表了记者银鑫、路远采写的消息称,当地70多岁的退休测绘师、历史研究爱好者罗士文经过5年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叔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一连数天,晚报以追踪形式报道了青城苇子湾村发现《李氏家谱》、西年口子有闯王住过的山洞,传说该村龙头堡子有“皇上爷”――李自成坟以及李自成金县(今榆中)起义的消息。这些石破天惊的新闻,随后便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有趣话题,一时间被传得沸沸扬扬,给沉默的史学界也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同时使长期埋头于书卷资料的史学家迷惑、诧异。他们很难相信历史上早已定论的李自成结局又有了一种近乎天方夜谭的神话传说,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和这个时代商业炒作如出一辙的新闻炒作而已。李自成起义和归隐不可能和西北边陲的榆中有什么联系。  苇子湾李氏与《李氏家谱》  发现《李氏家谱》的这个村子叫苇子湾,此地山势像蟠龙,故叫龙泉村,因为黄河边苇子连片,后来又将村名改为苇子湾。村子位于青城镇的最上端、黄河南岸的河湾里,新建设的大峡水电站大坝在村子的每―块地方都看得清清楚楚。借助于黄河水的滋养,这里常年四季一片翠绿,小麦、玉米、蔬菜、苹果、红枣养育着世世代代生息在这里的百姓。村子里除高、顾姓外,被称为李氏大房头的家族在村里是个大户,占了全村人口的半数以上,其他房头分布在白银市的金沟口、蒋家湾、武川和景泰县的三道沟、靖远县的李家窑。  保存《李氏家谱》的村民叫李文生,是个年近50岁的庄稼汉,家谱是他从父亲手里接受下来的,这本家谱距今100多年,直到近年,家谱的内容逐渐传开并最终重见天日。李文生包藏的这本《李氏家谱》封皮为粗蓝布,线装,书页泛黄,毛笔工整书写,总共21页,最后3页空纸,显然是为续写留的。家谱的内容从李自成父亲李虹、叔父李斌开始一直写到李文生的父亲李贵祯。  从家谱的叙述看出,原始家谱是李自成叔叔李斌写的。青城发现的《李氏家谱》是中华民国三年由李氏十―世孙李延恩根据李斌于顺治二年写的家谱抄写。据序言介绍,保存在祠堂里的家谱让―个叫“油饼子三爷”的衬了织褐机而损坏,遗失有―百多年,从此,李氏门中老幼不知道先祖的来由。有心人李延恩几十年明察暗访,后来遇到老四房十一世孙李公田说起李氏“根基”,并予以出示,才知道生活在一条城周边李氏的木本水源。54岁的李延恩重新誊写并予以补充。《家谱》中称为两个始祖的李建岂、建和兄弟二人,原籍陕西龙门县徐家泉,有田地一百亩,由于建岂的二子李正为朝廷御史,其子李自隆又是大明甲辰科举人,也算是仕宦之门。其先人一生谨慎,交接和平,治家勤俭,言而忠信,行而敬笃,教训子孙以耕读为业,粗衣淡饭,本分守身。自崇祯大乱后,故乡难守,才奔驰跋涉到甘肃兰州府。这套家谱共有三个抄本,其中两本由李俊全和李作圣保藏。另外,和青城《李氏家谱》同样的几个抄本,分别保存在景泰、靖远和武川的李氏后代中,2004年,青城镇政府派文化专干会同县政协文史工作者一同赴这两个地方了解情况、寻觅家谱,最后因种种原因无果而终。据罗士文讲,靖远北湾李家窑有一本顺治九年的《李氏家谱》,序言与苇子湾李文生保存的一字不差。如果这本家谱是顺治九年的原本,且有一天公之于世、重见天日,那就是李自成家族迁徙变化的重要物证。  《李氏家谱》中的关键词  《李氏家谱》中有几段非常重要的记载,其中序言写道:“李斌提笔集祯祥,祖德厚重在朝刚。家兄李正为御史,谁想半世失荣昌。不知祖父无厚德,还是大明气数亡。大明江山十七世,至因崇祯丧天榜。非我侄子闯国乱,魅星降在他身上。布衣起兵是天降,魅星下凡结成党。先损黎民国主亡,大明大业二百七,零有七年立罕王,大清一统国又兴,吴三桂苦用心。可怜侄子李自成,非是恶心害家庭,也非官贵害黎民,此是天命到如今。”《李氏家谱》对于李自成的最后结局也有一段记载,说的是李自成被吴三桂追赶到云南罗共山下,双方都是单人独马,已精疲力竭,李自成劝解吴三桂说:“仁兄速回京地,九龙正位无臣无主,大业在你,杀死愚弟何以足乎将话言讫,三桂俱礼勒马急回,不知下事如何。”  关于李自成与李斌之间的宗族关系,家谱是这样记载的:大始祖为李建岂,生三子,长子叫李安“移于钱州,不知下落如何”;次子叫李正,官至御史,与二子自隆移居湖广,不知往后如何,三子叫李斌,即家谱的作者,他有三个儿子,长曰自盛,次曰自文,三曰自兴,移居甘肃兰州府皋兰县一条城洛家庄子,居家落业。二始祖为李建和,生一子,叫李虹,原配徐氏,生子曰自成,分居赵家村管业,“因他闯乱国事,合家各移逃性命,与大明江山亡矣。”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自盛共有六个孙子,大房、二房时居于苇子湾,三房移居黄河对岸的蒋家湾,四房、五房在青城洛家台子,六房在红岘沟。李自盛将孙辈的大房、二房过继给李自成,传言李自成“生前由六房照顾,死后由大房守陵”。  关于李斌父子千里迢迢迁徙于金城兰州的原因,我们翻开民国时期《米脂县志》第十卷《李自成族裔考》就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不但对李自成的祖茔掘墓扬尸,对李氏家族镇压得也可谓空前惨烈:“清顺治二年,英亲王阿济格率八旗劲旅由黄甫川西渡,剿自成余孽,十二月十四日,李家站及李继迁寨两处族众同日歼焉。”“当清兵围剿时,有妇人携幼子归宁于叶家站者,幸免于难。事后不敢归宗,遂冒姓叶氏,入榆林籍……其木主碑志均外书‘叶’而内仍书‘李’”;“又有李某者……逾垣逃出,清兵追之甚急,投身悬崖而免,周身被荆棘所伤,皮肤尽脱。……人皆呼之‘李没皮’,日久相沿,竟失其名。”李自成兵败后,其近支族属更是恐慌万状,四处逃散,多迁徙于山西、云南、河南各省。  在此恐怖形势下,李斌父子不远走高飞,只有死路一条。《李氏家谱》中,关于李斌父子先到兰州:又迁至青城安家,记载得十分详尽。为免株连九族,满门抄斩,李斌带领三个后人“父子阖家移于兰州府皋兰县水北门口袋巷子丰盛永官店住身,后住于彭义太宅内。”顺治三年,兰州瘟疫流行,八月十三日,李斌的三儿子李自兴病故。十月间,李斌的两个儿子自盛、自文随商人钱得中到条城(即青城)他家中,共同生活了几个月。顺治四年二月间,李自文投奔钱州(即陕西乾州,今乾县):因为“此地有从兄自成积下金银铜钱四库,望切此事”。顺治四年十月,李斌作出了为李氏后代奠基的重大举措,他决定就在前有大河,后有崇兰山的鱼米之乡落户。他央请钱得中在一条城洛家庄子购置家业,一下就购置坐宅四处,“出檐厦房两院,板装厦房两院,门窗俱全,”“碾磨两盘,前门外大柳树一棵”,“日值卖价纹银七百六十五两整,即日银契两交无欠,其房地基:应纳粮三合五勺,随完纳之后,改名李家台子。”“又买南武当龙水地一亩三分作为菜园……时值银价每亩六十两……”从这些叙述看来,李斌铁心为子孙选定在远离故土的黄河之滨的青城安家乐业,再不过那种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生活了。  末路英雄魂归何处  关于李自成的最后结局,似乎历史早有定论,无须史学家和后人再费苦心寻觅。然而,历史原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往往给后人留下了难解的谜团。我们翻开具有权威性质的正史――《明史》,看看对李自成末路踪迹的描述。时间是顺治二年,潼关战败后,李自成弃西安,沿襄阳、武昌而南下,此时,部下尚有50余万。他又率众走延宁、蒲圻至通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20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I死。”在这里,李自成的死因就有两种说法。而死者究竟是不是李自成呢t“正身”是如何验明的呢t“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谓为自成也。时我兵遣识自成者验其尸,朽莫辨。”这和阿济格的奏报有些相似:“贼入九宫山,遂于山中遍搜自成不得,又四处搜缉。有降卒及被擒兵俱言:自成窜走时……为村民所困不能自脱,遂自缢死。因谴素识自成者往认其尸,尸朽莫辨”。既然“尸朽莫辨”,单凭“龙衣金印”、“眇一目”得出结论是李自成,这在今天看来,对一个明清两朝围剿的头号死敌,就有些“证据不足”了。  蔡美彪等编的《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说:“五月,李自成率轻骑二十余人,登上通山县九宫山察看地形,遭到地主武装(乡兵)的突然袭击。李自成被害牺牲,年四十岁。”尚钺《中国史纲要》写道:“闰六月至通山县九宫山,最后为地主武装所害。”这大约也是根据前朝的史书得出的结论,而清代《永历实录》记述:“五月,自成至九宫山,食绝,自率轻骑野掠,为野人所杀”。清人彭孙贻著《平寇志》记述与《明史》及上述记载大致―样,但略为详细一点。最后还是“人马俱毙,不知为闯贼也”。“截首献腾蛟验之,左颅伤于镞,始知为自成,飞书奏捷。李过闻自成败,勒兵驰救,夺其尸,结草为首,加衮冕,葬罗公山下。”  但有一点疑惑的是,这里所说的罗公山并非九宫山。《明史?地理志》注明通山有九宫山,黔阳有罗公山,通城有锡山。三者各不相干。  《甲申朝小纪》却有另外一种说法“楚志载有罗公山在辰州黔阳县……山顶有庙祀真武非虚。俗传贼为帝阴殛……闯贼实殛死,瘗于黔阳无疑。”这样以来,罗公山的李自成“殛死”之说却又使得本来清楚的结论变得扑朔迷离了。  根据《湖北通志》、《通山县志》、《九宫山志》记载,李自成败走通山,“(程)九百率众杀之”,这一点,就连当地《大源程氏族谱》记得一清二楚。费密的《荒书》更是说得有眉有眼,详细记述了这个程九百与李自成搏斗的经过,“自成独行至小月山牛脊岭,会大雨,自成拉马登岭,山民程九百下与自成手博,遂辗转泥渣中,自成坐九百臀下……九百……甥金姓以铲杀自成,不知其为闯贼也。武昌已隶大清总督,自成之亲随十八骑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县,九百不敢出认,县官亲入山,谕以所杀者:流贼李自成。奖其有功,(程)九百始往见总督,委九百以德安府经历。”  《明史》认为死者是李自成的,原来是当地筑城堡的村民,而认识李自成的士兵却因为尸体腐烂没办法辨认。既然无法辨认,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t大约,从此以后关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结论都是源于《明史》和其他志书、史书、野史中的这些记载。如是,一个转战南北,出生入死,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家这样遭受这样的下场,如此了结,是不足确凿地说明问题的。所以,就出现了以后的湖北“通山说”、“通城说”之争及湖南石门县的“禅隐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蔡磊主编的《中国通史》(时代文艺出版社)归结李自成归宿时就已经归纳为7种说法。这样看来“青城说”不能不说是给寻找李自成归宿和李自成研究又打开了一扇大门,导向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思路。  历史专家们评论“青城说”  本来一个看似清楚的问题,由于“青城说”的提起,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省内外历史学家的疑惑和兴趣。不少热心人给《兰州晚报》写信、打电话,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田澍对李自成“归隐青城”评价说:“与其他说法相比,有3大特点,一是有家谱,对家谱本身要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它的可信度要深入研究,它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也不完全否定它;二是李氏家族的后代人数在青城的多;三是李自成埋葬的地方,有待于考古发掘。”他还说:“这样对李自成归宿的思考空间就比较大,研究的领域放得更宽一些,比如他的宗族世代的流向问题、人口的迁移等等,对他在青城的宗氏家族的来源还可以进行研究。李自成个人的去向也很重要,作为清、明两方的敌人,这么一个著名人物,从社会角度讲值得研究,深入下去很有意义。”  就在李自成归隐青城之说让历史悬案再起,恰巧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兰州召开,听到消息的与会专家学者异常兴奋,他们为史学界吹进的这股清新春风而感到高兴,为李自成研究的新发现、新思路而振奋。日上午,从北京前来参加会议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得信、北京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高寿仙等史学专家不辞辛劳,专门赴榆中青城,踏访传说中的李自成归隐之地。在青城镇政府所在的明清四合大院,专家们观看了电视纪录片《闯王李自成归隐甘肃之谜》,比较详细地了解到“青城归隐”一说的前前后后以及民间探寻闯王踪迹的过程。随后,在青城镇党委书记杨维中、镇长白贵怀、文化站长王天恩的陪同下,驱车来到李氏后代居住生活的苇子湾村,走进《李氏家谱》保存者李文生的家。张显清握着李文生宽大的手说:“你家有好东西,藏了这么多年的家谱文献,我是来向你请教的。”一句话,解除了李文生对这些陌生城里人的拘谨,接着,专家们详细向李文生询问他所知道的与李自成有关的传说和苇子湾李氏的来龙去脉。接着,李文生取出经历了几代人保藏的《李氏家谱》。专家们手捧这本珍贵的历史文物,边看边仔细询问家谱的保藏经过。张显清会长语重心长地对李文生说:“好好保存,是宝贝,是文物。对家谱要认真地去研究……谱牒是很重要的史料证据。为什么青城会有这么多的传说t必然有原因,现在讲口头史学,即使对其证明不了,但对推动研究有意义,作为学术见解提出来,还要进行比较长的论证过程。讨论本身比结论更有意义,我们对此不否定,也不肯定,使其推动明史研究的进展。”  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高寿仙说:“要探求历史真相,为了真相,需要搜集各种材料,包括正史、野史,搜集起来进行分析,要实事求是,不要匆忙,要有研究考证的思路。”  8月16日下午,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讨论会的专家、学者会聚兰州友谊饭店,与来自青城镇的民间史学研究者罗士文进行了交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湖南李自成归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石门县博物馆馆长龙西斌说:“青城一说的提出,是件好事,有助于学术问题越研究越清楚。”他介绍说,《湖南省志》、《石门县志》都曾记载李自成死于石门,县上非常重视李自成归宿的研究,1980年开始课题研究,并拨款支持搜集文献资料、文物及民间传说;并举办各种讨论会,出版有关资料;1993年投资300万元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闯王陵,不少国家领导人都去参观。“石门说”一是有充分的文献资料;第二有“奉天玉诏”等文物;第三有民间传说。龙西斌馆长说:“1997年有关李自成归宿的说法达到16种,后来又有了17种,现在提出的青城说是第18种。”龙西斌馆长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顺治三年到五年,李自成不在石门,到哪里去了t可以确定到兰州来过,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信息依据。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坦诚指出,湖南石门与榆中相比,占有的资料充分,作了扎实的工作,而且证据之间相互印证。就青城归隐一说,张会长认为很有意义,如果证明符合历史事实,对明清历史研究是一个大贡献;如果不符合历史事实,只不过是传说,家谱也不完全真实,但从民俗学、社会学来看,也有探讨的价值。300多年了,为什么有各种传说t肯定有原因,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这反映了老百姓的心理需求,也反映了一种民意,要研究证明最终得出结论,需要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副会长林金树说:“多年来,各种说法很多,谁都很难说服谁,主要是资料问题,石门县的资料相对多―些。历史问题很复杂,必须要用事实来说话,我比较主张诸说并存。为借用李自成品牌发展地方经济,诸说并存没有坏处。”  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栾成显,湖南石门县博物馆馆长龙西斌饶有兴致地前往榆中青城古镇,当他们得知李文生是清初生活在青城的李自成叔叔李斌的后裔时,显得十分亲密。在李文生家里,他们看到《李氏家谱》后,栾成显研究员激动地说:“家谱的纸发黄,字是繁体字,纸张是皮纸,上面有水印,封皮是正纹布,这说明家谱是民国初年的东西,家谱不是假的。”“这可以说明李家有一支当时逃到了这里。”龙西斌馆长说:根据《李氏家谱》中的记载推断,李自成肯定与当年居住在青城的尕爹有亲属关系,而且比较亲密。那么在顺治3年至9年这7年时间里,李自成是不是来找李斌,就隐居在榆中青城呢t似乎可以找到比较吻合的连接点,迷雾渐渐露出了一线曙光。  实际上,居住在白银武川乡乡硷台子和靖远县北湾乡李家窑的李氏家族,流传着和苇子湾李氏后代一样的传说。而且还补充了一条更让人迷惑又似真实的线索,即,李自成当和尚来到青城,带着三样宝物,一是僧人化缘的钵,另有一把宝剑,三是一方玉玺。李自成死后,三件宝物都随葬于墓中。对此,在白银搞油漆彩画的武川李氏后代李保国非常清楚。这位庄稼汉也许走南闯北经多见广,知道时代早已变化,只要谁问起他们的家族历史,他便会津津乐道,为李氏家族有李自成这样的英雄人物为之自豪。  联系石门县的“禅隐说”和青城当地的口头历史,李自成兵败后出家为僧是不是也是一种可能t因为我们知道,李自成在少年时曾经放过羊,一度时期就当过僧人,边大绶《虎口余生录》内有如此一段记载:“李自成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当然,那时候出家是因家境困难所迫,而兵败后的削发为僧纯粹是为了逃生韬晦和隐遁,以图东山再起了。如果李自成真是在石门夹山寺当了一阵和尚后不知所踪,那么,青城关于李自成在南武当的故事就不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了。  代代相传的“口头历史”  苇子湾靠黄河下端有一座小山包,上面断墙残垣的城堡经历了不知多少年的风吹雨打,依然雄踞在滚滚的黄河边上。当地人叫它龙头堡子。居住在这里的李家后代,每年清明节都要来这里祭奠,烧钱挂纸。但是,他们只知道这里安葬着他们先人的先人,世世代代,谁也说不清这位先人名字叫什么。后人被问得紧了,只说是“皇上爷”。清代到民国,即使李家人,只管叩头烧香,那几个心里清楚的老人,也是守口如瓶,不露半点蛛丝马迹。直到文化大革命,一代伟人毛泽东号召红卫兵“造反”,就是拿历史上陈胜、吴广、李自成作为“样板”的:“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对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李自成更是肯定有加:“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农民战争,就是两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极著名的―次。”这语录造反派们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苇子湾的李氏后代并未将伟人的经典语录完全理解,并未和他们家族那位被几代统治者诬蔑为“流寇”、“流贼”的老先人联系起来。他们犹如惊弓之鸟,只是死死地记着前辈的告诫,不管哪朝哪代,当权者要是知道他们和闯了滔天大逆的李自成的关系,非得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不可。就在时代进入21世纪后,李自成还使得他们谈虎色变。2002年,年届九旬的李俊堂在一次和镇文化站站长王天恩聊天时,王问到他们先人李斌和李自成的关系时,李俊堂反问王:“你问这干啥呢t抄家不t”王解释说:“现在是共产党的天下,毛主席赞扬李自成的革命精神呢。”李俊堂冷笑说:“共产党就不杀人t”在这位老人看来,只要是统治者,李自成就是他们的对头和敌人。时过几年后,王天恩陪同县政协文史办公室的干部为家谱又一次到李俊堂家,这位解放前在黄河惊涛骇浪中搏斗了几十年的老筏子客,已经年逾九十,此时,属龙的他已经奄奄一息,躺在炕上不能动弹,说到筏子从兰州到包头―路的艰辛,筏子客来了精神。当聊到李自成和李斌的关系时,老筏子客最后才承认他们是李斌长子李自盛的第十七世孙,并讲述了代代相传的迁徙故事,其实,这故事也就是《李氏家谱》序言中的内容。另外补充的一点是,出家当了和尚的李自成晚年有病时,由两个和尚抬到了青城,死后安葬在龙头堡子。两个和尚继续留在南武当主持,羽化后,安葬在李自成墓脚下,谓之“保脚”。这就是李氏后代祭拜了多少代的“皇上爷”墓。  李自成金县兵变并非子虚乌有  李自成在榆中起义是否是新闻炒作t我们翻开清代到当代的有关历史资料,《绥寇纪略》云:“自成……偕李过亡命甘州,投甘督梅之焕所部参将王国为兵。国奉调谴过金县兵哗,自成缚县令索饷,并杀国,遂反。”计六奇《明季北略》载:崇祯“二年冬,京师戒严,征兵勤王,甘肃巡抚梅之焕……奉旨赴援。自成投军,……已而升总旗。……梅抚……勤王,以王参将为先锋”“过兰州犒师,秋毫不犯。次日百里抵金县。邑小令怯,闭署不出。王参将入城欲见令,有兵哗于庭,笞六人,半为自成卒。自成怒,与良佐等缚令出,欲见肇基(杨肇基,甘肃甘州总戎,李自成的上司),适遇参将,刺杀之。……统所部往渭源、河州、金县、甘州等处劫掠,”这段记载的背景是,崇祯元年,李自成因交不起地主艾同知的高利贷,被县令晏子宾“械而游于市,将置之死”(《小腆纪年》)后杀死举人艾同知,同侄儿李过于第二年来到甘州(今张掖),投奔在杨肇基麾下。是年冬,满州兵入关并包围了京城,以王国为先锋的“勤王”部队进京。王国克扣军饷,“李自成与刘良佐不服”,一路上就嘀咕“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终于在金县爆发了揭竿而起的惊天壮举。关于李自成金县起义,1993年出版的《米脂县志》仅写到李自成“他因借债被艾同知拷打,披枷跪街示众。被众驿卒解救,相拥出城,于县内西部号召饥民造反,一呼百应。”对于众多史书所载“金县起义”一说表示“存疑”。有意思的是,《明季北略》上还有一段关于李自成所投靠如岳掠美妇的记载:“如岳曾于临洮府城外关厢人家,掠美妇五:邢氏、赵氏、余氏、安氏、邬氏,而邢氏尤绝色,如岳嬖之。妻鲍氏妒甚。适自成至,遂以邢氏配之……于是各统所部往渭源、河州、金县、甘州等处劫掠,所至之地即起火,名放亮儿。”而另一本书《小腆纪年》第一卷载:“崇祯二年己巳月,征兵勤王。自成提为队长,兵隶参将王国麾下。国奉调过金县,兵哗。自成缚县令,索饷,并杀国,遂反。”这就可以作为佐证,证明李自成金县兵变一事。而李自成投奔王左挂、张存孟的农民起义军这是在金县兵变后,在临洮、渭源、河州等地扩充势力后的事儿了。对李自成金县兵变之事,1949年以后的史书说得更是清楚,《清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三节载:“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年)年底,贫苦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在甘肃当边兵,明廷调其所在的队伍去北京防守。部队开到金县(甘肃榆中),为索取欠饷同县令发生冲突。李自成挺身而出,领导士兵杀死了参将和县令,率众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另外,连陕西出版的《李自成农民起义》都介绍说,李自成所在的部队开到金县,即现在的甘肃榆中县,杀了领兵的将官与金县县令,奔赴当时起义的中心陕甘边界,参加了由王左挂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最后,我们看看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李自成塑像下对李自成的简介: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为银川驿卒。1629年在甘肃金县(今榆中)率众起义。1936年被推为“闯王”。  关于金县,不少史书上认为是陕西榆林,榆林一名在历史上多有变化,然而,榆林在明朝就置榆林寨,后又置榆林卫,清代又改榆林县。从来就没有金县一说。而榆中早在汉时就置,北魏废,金时置金州,明改为金县。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取长安后,随即进攻甘肃,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克了兰州,末代肃王朱识宏被杀于军中。王妃颜氏撞死在镌刻有肃王草书七律诗的石碑上,此碑现在还立在金天观(文化宫)。这也是破解李自成和兰州及榆中关系的有力证据。甘肃研究李自成众志一心  为了将李自成在榆中兵变及在甘肃的活动进一步细致深入地考证和研究,寻觅他归隐青城的踪迹,探讨明末农民大起义对甘肃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日,来自青城、皋兰、景泰的李氏家族代表和省上有关高校及社科、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会聚在黄河第一古镇的古宅院里,这天,天朗气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些早已在媒体上熟悉的朋友,一见如故,传看珍藏了十几代人的《李氏家谱》,抚今追昔,大家感慨万端,细说历史沧桑和李氏后代各支脉的流变。在会上,经省民政部门的批准,一个由民间历史研究者和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组织的甘肃省明清史学研究会在青城镇成立。这标志着,李自成榆中兵变、归隐青城研究由民间自发行为纳入了专业正规的轨道。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甘肃的活动研究将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市榆中县政协)
※注意:网站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做其他使用请事先征得本站同意
 ?相关评论
&网友[116.24.105.87]&说:需进一步论证,尊重历史,尊重后人! [打分:5分]
&网友[61.178.144.200]&说: [打分:5分]
&网友[116.21.177.245]&说:好啊 [打分:5分]
&网友[221.218.158.240]&说:上述说李自成应该把他的坟墓保护起来 [打分:5分]
&网友[60.165.129.127]&说:李自成墓是在愉中,历史本来就是迷!墓还是不要打开的好,这么多年了,对老人不好!尊重别人! [打分:5分]
&网友[116.2.132.212]&说:甘肃青成李自成与明末大顺帝李自成本不是一个人. [打分:5分]
&网友[219.225.181.160]&说:加强交流
出生与远祖近支------内蒙古分布的李自成后裔
http://lijiwu54.html
[打分:5分]
&牧野堂主[61.178.17.95]&说:衷心祝愿我们愉中在人文历史领域内资源多多!也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在榆中做成,促进榆中的发展!! [打分:5分]
&网友[61.178.17.95]&说:好啊!加油搞!!我们愉中多好的文化资源阿!!! [打分:5分]
&网友[222.90.17.194]&说:我老家青城的,我感到很高兴 [打分:5分]
 ?我来说两句
服务条款:
   您的IP:121.235.204.109 请注意文明用语。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评论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完全转载或部分引用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邮件: 湘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历史名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