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文献工作的基本程序是什么?如何运用文献的查阅来指导科研文献工作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查阅文献对选题有哪些帮助?
科研工作有延续性和继承性,提出研究问题后必须要查阅文献,查看该问题的研究历史、背景资料与现状、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研究的水平等,从查阅文献中找到创新点,是定题前的重要步骤,故查看文献和立题过程多是相结合伴随进行的。阅读文献的目的:①查看自己选题内容与别人类同的工作是否完全重复,以便及时修改研究内容,逐步完善选题,避免完全重复和减少盲目性。②阅读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可以启发和充实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③阅读文献中与自己研究内容有关的理论,可以获得研究问题和撰写论文的某些理论依据。
年,卷(期):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与研究的步骤是什么
22:17:12 本文行家:
一.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仍然遵循着一般的认识规律。不过它把这个认识过程组织得更加具体、周详、精确。总的说来,可以说是一个科学研究思维的过程。科学研究思维过程包括四大阶段,即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践验证。一项科学研究可以包括这个全过程,也可以是只在其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阶段里进行工作并取得成果。(一)发现问题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也就是出现了问题,必须解决这个矛盾或问题,提高认识,掌握了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才能使事物按着人们的意图向前发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所以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善于认清矛盾,或者说善于发现问题。安于故常的人往往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自然也就不会自动地提出什么问题来。可是有时候问题逼上来了,那该怎么办?这时人们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逃避,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即对问题熟视无睹,或者屈服于它,无所作为。如眼看着教学质量不合客观要求(这就是矛盾或问题)也不想办法去解决。第二种态度是绕道走或者寄托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如一个中学的校长或教师面对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只埋怨小学,并希望明年从小学招几班成绩好的学生,或者只寄希望于上级派来几个好教师。第三种态度是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解决它。只有这第三种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问题来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有许多条。但最适当的办法可能只有一两条。这一两条也许属于思想认识,也许属于行政措施,也许属于其他什么性质。不管属于什么性质,只要有现成的有效的办法就无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研究的是过去没有适当办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就是科研工作首先要适当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从选择什么问题上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水平,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项研究的价值如何。所以一个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注意去选择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问题有大有小,其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大的问题可以用50年代后期美国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为例。那时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为之震惊。他们发现美国教育质量落后,必须奋起直追,于是发动了很大的人力,去研究如何提高美国教育质量的办法。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就代表了那时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我国当前也面临着教育改革的问题,这问题很大,牵涉面广,要动员很大的人力从各方面进行研究才能解决。其次举一个局部性的问题。几年以前吕淑湘先生曾在报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年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多少年来存在的现象,大家见惯了也不认为稀奇。可是吕叔湘先生却在大量的学习时间与低下的学习质量之间发现了矛盾,提出了问题。问题提出后也有不少人为之震惊,于是近年来就有不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研究实验,有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统。再举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为例子,汉字的排列方法究竟以竖行好,还是以横行好?这在已经习惯阅读横行排列汉字的今天,人们已不认为是什么问题了,可是在四五十年以前,它却曾经是有些人感觉兴趣并为之争论的问题,在全国解放以后又经过一段试验才把横行排列的方法推广起来了。以上这些情况又向我们说明一个事实:出色的科研人员往往会从一般人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出很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科研工作者要经常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经常主动地去找问题,而不光是等着问题来找自己。有待研究的有价值的大小问题,多得不可胜数。究竟选择什么问题去研究,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首先要碰到的问题。(二)了解情况一个科研工作者有了问题之后,就必然想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的了解,了解关于这个问题的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了解它的多方面的联系,为的是要把这一问题的有关现象或事实弄清楚。这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极端必要的。因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绝对不能空口说空话,他必须有所依据。依据什么?就是依据事实材料。为了取得事实材料,他可以直接接触事物,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了解。了解得越全面,越周详,他取得的材料就越丰富。在占有了丰富的材料之后,一个科研工作者就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了。(三)深入思考深入思考是在上述的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感性的东西并不能自发地变成理性的东西。光是占有材料还不能上升到理论。要想从占有材料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还得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番“去粗取记、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功夫。这番功夫总起来说就是深入思考,分析起来,它包含着多种形式的脑力加工。这些脑力加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比较、归类与类推——即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的相同和相异之点,然后进行归类,再根据归类进行类推。另一种类型的形式是分析与综合。即就事物的性质一一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加以综合,借以找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来。第三种类型的形式是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来,而演绎则是根据普遍性的规律去推论某一个别事物。二者都是运用逻辑推理,以期把对事物的认识引向深入或扩大广度。第四种类型的形式是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从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科学的概念、范畴和一般原理都是通过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第五种类型的形式是想象与假设。就是在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把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范围中去,以期能对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有新的认识。与想象相联系就可提出合理的假说来。假说虽还不一定能够马上得到证实,但它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却很有价值。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大都萌生在合理的假说中。上面分别介绍了各种思维形式,为的是叙述方便。在实际的科学研究思维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三种、两种结合在一起成交替运用的。以上各种思维形式有时也被人称为方法,如类推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但是严格说来它们只能说是关于思考的方法。经过以上的深入思考,研究者就可对于某一问题形成初步的某种理论或结论了。(四)实践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上述第三阶段产生的假说或初步理论、结论是否可靠,或可靠度有多大,还必须付诸实践加以检验,看实际效果而定。一项科研成果是否真有价值以及价值有多大,也只有从实践检验的效果中来确定。实践验证可以采取许多途径。如重复前一段的研究,即仍用观察调查等研究方法而变更研究对象,看是否取得同样的结果,也可把形成的初步理论应用于其他同类事物,再观察或测定其效果。比较精确的办法是按严密的程序组织实验,来测定某一假说、设想或初步理论的实际效果。教育实验法之所以在教育科研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就在这里。经过实践检验之后,这项科学研究的最后结论就可以站得住脚了。以上四个阶段是对科学研究思维过程的轮廓的概括的描述。在实际上,上述各阶段可以有反复、交叉、同步或结合。例如,对于某一现象可以边观察边思考,也可以于思考后再回来观察等,这些情况都是经常遇到的。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对于一个教育科研工作人员来说,虽然了解科学研究思维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到开始具体的科研工作时,就会感觉到光了解这些是不够的。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能比较顺利而有效地进行,还必须根据科学研究思维过程规定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来。一般说来教育科研工作要经过以下这些步骤:(一)选题教育科学研究从选题开始。这时的选题还是初步的,允许以后会有一定的变动。虽然如此,但这初步的选题究竟还是对这次科研工作规定了方向和一定的范围,因此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在教育研究的选题上首先要处理好我国教育科研方向与个人兴趣的关系。一定要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不要偏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方向,要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更好地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服务。当然,研究者总喜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科研工作不排斥而且十分需要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因为有了这样的兴趣就可使研究者怀着满腔热情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研究工作之中。但是我们的研究工作决不能为兴趣而兴趣,我们的科研兴趣应该在教育科研大方向的指引下培养并发展起来。为了兴趣而偏离了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那是十分错误的。现阶段教育科学研究应以研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与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显然,不管是理论问题还是现实问题,都不应离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这个大的教育实践。我们应该从这个伟大的教育实践中来选题,而不应该从一些文献的夹缝中去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冷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此就要在平日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多动脑筋,考虑一些教育问题。一个教师应该在他的头脑中经常装着有关他的工作或业务的许多问题,那种到开始搞科研时才临时去抓问题的人说明他科研素养不高,对问题的考虑也往往是肤浅的。我国的教育科研工作从中央到各地都有一定的规划。这些规划就是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集合有关方面的意见而制定出来的,研究者最好从中选题,或者围绕着这些规划来选题。这样可以把我国有限的教育科研人力组织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科研工作,而不致使人力分散,劳而寡效。当然,由于种种具体原因,也许不一定能把个人的研究纳入规划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可以自由选题,但仍须注意不要偏高教育科研的大方向。选题时还要审度自己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指能给研究工作提供的设备、经费、时间、研究对象及资料等。主观条件指可以投入研究工作的人力及研究者的水平与能力等,要根据这些条件,结合问题的大小与难度,来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课题。一般说来,初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应选择那些范围较窄而且比较具体的课题。至于大的研究课题则须由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去研究或者去组织有关人员合力攻关。(二)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选题以后就要对所选题目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里主要工作就是查阅与本题有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重要工作?哪些问题是已经解决了的?哪些是遗留下来尚待解决的问题?他们采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他们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如何?只有在对以上诸问题弄清楚之后,我们才好开始新的研究工作。因为只有在前人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继续前进。科研工作贵在创新,如不了解前人已有的成就就贸然从事,势必重复别人的老路,其结果除造成浪费外是不会给科学宝库里增添什么新东西的。要知道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并不是从零开始。对于前人已有的宝贵科研成果一定要尊重,要利用。某人某项科研成果之所以能有一定的高度,是因为他这项科研工作一开始就是站在前面巨人的肩上的。因之查阅资料这步工作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当然查阅文献要有方法,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要先查索引,看文摘,阅读文献综述、科研情报及动态之类的东西,然后按图索骥从中再查找与自己研究有关的重要资料,耐心细读,并于读后做出摘要或记录,直到全部掌握这方面有关的重要资料,不能再发现新的内容为止。除查阅文献外,还应通过调查、访问及观察等手段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目的是要对于此问题研究的价值及可能性进一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查阅文献,一方面实地了解,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就可据以确定这项研究的题目与范围,并进而制订科学研究的工作计划了。(三)制订研究工作计划一个研究人员在选题时对于究竟如何进行研究想得不够具体,还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研究工作计划来,但是到前两个步骤已进行之后,就有较充分的根据去制订研究工作计划,并且应该马上去这样做,以便能及时地开展这一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计划中应明确规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等。在这个计划之下,对于某项或某一方面的工作还可制订更详细的具体工作计划。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后,也许会发现原计划某些地方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对原定计划进行某些调整。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尊重原订计划,使研究工作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也不能完全受原计划的限制,主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去进行工作,把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搜集并整理资料这里所说的资料不是指在查阅文献时所获取的资料,而是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重新搜集来的资料。这样所搜集到的资料就远不限于旧的文献,主要是采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所获取的事实材料。只有在掌握大量的新资料,才有可能对科研工作做出新的贡献。对于新搜集的资料首先要进行鉴别。即就资料的真实性、可靠度以及价值大小进行辨别,并决定取舍,只把那些有用的材料留下来。经过鉴别,留下来的材料也可能是散乱的,不明确的。因此,还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类与统计方法这时就会很有用处。经过整理之后,关于这一问题的情况就比较清楚了。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做到这一步,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对于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例如:一个调查报告只要抓住了主要问题,做到准确可靠,是人们过去所不了解或不注意的。那么,这个调查报告本身就具有科学价值。千家驹曾做过一个关于我国教育经费的调查,用历年教育经费的统计数字来证明:我国教育经费少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我们国家穷,而是由于我们对教育不够重视。因为我国教育经费不仅绝对数字少,而且在国家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小得很。这样的调查报告虽然只是说明一种现象,但这个说明很有说服力,而且关系甚大,因此就发生不小的影响,引起了有关方面及社会人士的重视。以上主要是在说明:弄清事实真相在科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它本身就可能是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是就完整的科研步骤来说,却并非到此为止。下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分析研究。(五)分析研究与科学思维过程中的“深入思考”相适应,在教育科学研究步骤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分析研究。它对于科学研究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析研究就是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脑力加工。关于这阶段脑力加工方式,在前边论及“深入思考”过程时已经提到了五种类型,其中包括有比较、归类、类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想象、假设等等方式。在这诸多方式中究竟选用哪几种,那就要根据研究目的及所得材料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这时已有材料可据,并非个人凭空冥思苦想,但是也要注意个人思考是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所以还是应该在参与研究人员之间,或者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讨论,以收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之效。在分析研究时,如果发现原有材料尚有欠缺之处,那就应当拐回头来在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上再下些功夫,因为只有在占有足够材料的基础上才可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来。最关键的问题是下结论,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做出判断。这是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最关重要。耕耘者都希望自己的劳动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但愿望归愿望,事实归事实,成果必须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该有多少就是多少,该有多大就是多大。这是客观规律,不可违背,物质产品规律如此,精神产品规律也是如此。而且在精神产品方面更应注意这一点。因为在这一方面,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夸大情况,反而减低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为了使研究结论合乎实际,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特别注意结合选取范围,材料来源及整理材料的方法等一并考虑。这样在下结论时就比较容易掌握分寸,不至于任意引申夸大了。如果在这个时候发现,原来提出的问题范围比较大,而这时根据材料所得结论范围较小,不足以针对问题下结论,那么宁可把问题甚至题目改变一下,使其和结论符合,也决不能为了和原定问题、或题目相适合而扩大结论范围。成果必须是在材料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离开这个基础,成果就会减低甚至失去它的科学价值了。总之,下结论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勉强,来不得半点虚假。一般说来,只要在研究工作上下了真功夫,总可在已有材料基础上概括出一些东西来的。这样的成果不管有多大,都是可贵的,因为它总算是在原有知识宝库中添进了一些新的东西。(六)撰写报告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就成为科学研究报告。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研究目的,对象或抽样,采用方法,研究经过,材料的归类与整理,结论,本研究的限度及对下一步研究的启示等等。报告文字不求华丽,但求简洁明确、浅显易懂,必要时可用图表表示,以期能给读者以更加简明清晰的印象。报告写成之后,这一次的研究任务就算完成了。上述教育科学研究步骤是按科研进程的顺序排列的,研究工作必须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来进行,决不能把步骤捣乱了。但是,这并不是说各步骤之间不允许有交叉,更不是说一个步骤做过之后就不准再有反复,实际情况往往正是这样,即在进行着前一步回时就要想到以后步骤的有关事项,而在进行到后面步骤时,如发现前面一步有不足之处,还得再进行补课。只有这样先后照应,才能取得比较完满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次教育科学研究就是搞一项或大或小的系统工程,因此既要注意到这项研究的完整性,也要注意到这项研究在更大的系统工程中的地位。系统的观点很要紧,在研究的全过程都要保持这一观点。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研究工作中的片面性,也便于给整个研究工作以比较准确的估价。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李联欣,男,从事电脑工作15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9年,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与培训工作4年。2007年被教育部信息中心收录为信息化专家。多篇论文在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会刊上发表与交流。从09年开始,被聘为吉林省教育社区管理员,负责吉林省教育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
2010年被评为维基教师星光计划 优秀教师。科研工作者一般怎么找文献? - 知乎5569被浏览125239分享邀请回答307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45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5 个回答被折叠()图书馆利用 --文献研究方法指导课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资料来源的3种常见方法;了解文献资料查找的过程。
2.了解文献研究法的含义和重要性,学会在图书馆利用图书分类法查找所需图书;
3.学会整理文献资料的基本方法
4.学会制作图书索引卡,建立课题资料库。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图书馆的图书分类规律;学会制作图书索引卡。
难点:能准确地以小组的课题主题进行对应类别查找书籍。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场地,按照图书分类选择书籍不规则地放到每小组桌面;
2.准备若干卡纸作为学生制作图书索引卡材料;
3.对学生进行图书馆规章制度的教育。
活动地点:学校图书馆&&
活动对象:初一学生
课&&& 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上一节课,同学们针对日本大地震提出了许多问题,在活动主题确定以前,学生必须要收集有关主题的资料,这样,便于同学们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挖掘活动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搜集资料的的知识。
在活动主题确定以前,让学生明确必须要收集有关主题的资料。
了解资料的来源以及文献资料查阅的过程。
同学们想从哪些方面搜集有关日本大地震的资料,请同学们说说,
老师总结:资料来源:
1.查找网络资料:
2.查阅文献资料:
3.进行调查访问
提出任务:下面咱们进行有关文献资料的学习。
了解文献研究法的含义和重要性
提出任务:小组讨论,查阅文献资料都要经历哪些基本过程?
老师总结:
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
第一、对课题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分析这些疑问与课题的关系,以确定搜集资料的访问。
第二、根据这些问题或信息的信息的性质选择检索工具,即确定是通过百科全书等参考性工具书,还是通过报刊索引性工具书进行查找。要根据需要解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工具书,选择最新版本的工具书。
第三、确定检索途径,即从本校、本地的图书馆,或者向老师或有关专家咨询。
第四、选定检索方法,即从最近出版的书籍和期刊开始往前查,要规定限查某几年的书籍和期刊等。
第五、利用检索工具所提供的查找线索进行查找。
第六、一旦查到指导学生所需要的文献,就去索取该文献。
第七、阅读文献,得到指导学生需要的信息。
了解文献研究法的含义和重要性
1.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回答
使学生明确文献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了解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
提出任务:
提出任务: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都有哪些?
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很多,下面咱们学习如何通过本校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
为下一步走进图书馆打下基础。
走进图书馆
提出任务:说说你们第一次到图书馆的经历。
分享第一次到图书馆的经历。
让学生了解图书馆与综合实践活动关系,认识图书馆的功能。
走进图书馆
1.&&&&& 介绍世界和中国著名的图书馆
2.&&&&& 介绍图书馆的种类和功能。
3.&&&&& 引导学生思考图书分类的规律;
4.&&&&& 带领学生到藏书室参观。
5.&&&&& 小组讨论图书分类规律。
总结图书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类法的应用。
通过观察归纳出文献分类的规律,
通过观察归纳出文献分类的规律,并举一反三加以利用
建立资料库
1.&&&&& 指出图书摘录的重要性。通过举例指导学生制作图书索引卡的方法。
2.&&&&& 点拨可以对图书索引卡进行整理。分类,形成自己的资料库。
学生参观藏书室:小组结合参观情况小组讨论图书分类的规律,图书馆图书分类排列的规律;思考自己小组课题的类别。
找出相关研究课题的文献或工具书,制作读书卡。
学生了解并应用文献查阅的方法
1.&&&&& 收集,展示同学制作的图书索引卡
2.&&&&& 课堂小结
3.&&&&& 布置作业
4.&&&&& 小组竞赛:抢答题和整理图书比赛。
评出“图书馆智慧之星”小组
展示图书索引卡
图书分类游戏
是非辨析题。
以展示分享成功
以任务了解学生学习 效果
以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表3-3-4:附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基本部类(5类)
基本大类(22类)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 宗教
C社会科学总论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K历史、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R医药、卫生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
综合性图书
综合性图书
案例评析:
1.这是一堂方法指导课,教师立足于学生的需要,解决问题是学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活动开展更加顺利,在课堂上注意多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体验,密切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需要,适时指导,课堂中现学现用,进行现场查找并整理文献资料。
2.学生不仅灵活运用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发现了自己活动中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提高方法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后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研文献管理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