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对抗技术用频安全

热门搜索:
2015年雷达电子对抗技术高层论坛征文通知
中国雷达行业协会\中 国 兵 工 学 会雷协字[2015]9号&2015年雷达电子对抗技术高层论坛&征文通知协会、学会各分支机构,各会员单位及各有关单位:由中国雷达行业协会、中国兵工学会主办,中国雷达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兵工学会电磁技术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六研究所承办,《火控雷达技术》编辑部协办的&2015年雷达电子对抗技术高层论坛&拟于2015年9月在西安举行(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本次论坛旨在交流国内外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技术领域的新体制、新概念、新技术,探讨雷达电子战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解决雷达面临的抗有源干扰难题,提高雷达抗干扰能力。这次论坛是我国雷达行业同仁开展学术交流、沟通及合作的一次盛会。论坛将邀请领域内的院士和知名专家作主题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并将编印&2015年雷达电子对抗技术高层论坛文集&,优秀论文将推荐到《雷达学报》、《火控雷达技术》择优发表。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论文,请协会和学会各分支机构、各会员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认真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撰写论文;诚挚欢迎业界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积极主动投稿,参加交流研讨。现将论坛征文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 征文范围&1、新概念、新体制雷达抗干扰:双(多)基地雷达、分布式雷达、无源雷达、多输入/多输出雷达、雷达组网探测系统、认知雷达等新体制雷达。2、雷达抗干扰新技术:认知抗干扰技术、综合抗干扰技术、雷达体系化抗干扰技术、雷达隐身、电子摧毁和反摧毁、反辐射导弹、雷达网抗干扰和信息安全等。3、雷达抗干扰效能指标体系及其测试与评估技术:雷达抗干扰能力及效能指标体系构建、雷达抗干扰性能测试方法、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准则及方法。4、复杂电磁环境及雷达抗干扰效能仿真技术:复杂电磁环境建模、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及效能评估准则建模、复杂电磁环境实物、半实物、计算机仿真技术、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实物、半实物及计算机仿真技术。5、雷达干扰新体制、新技术:基于射频存储转发的灵巧干扰、分布式干扰、基于认知的综合对抗干扰新技术及其对雷达抗干扰的影响。6、雷达抗强电磁毁伤技术:复杂环境下的装备电磁性能仿真、系统级电磁干扰防护设计技术、脉动功率技术、高功率技术、宽带、超宽带源技术、高功率微波效应及其防护研究。7、雷达目标特性和环境:目标RCS特性,目标微多普勒特性,地、海和气象杂波,复杂电子干扰,雷达诱饵特性,电离层特性和大气波导,雷达目标和环境建模。8、雷达子系统抗干扰技术:天馈系统,发射和接收系统,频综系统,信号/数据处理系统,伺服和目标跟踪系统,显控系统。&9、雷达结构、工艺抗干扰技术:雷达结构集成化设计技术、天线罩特性、地面雷达新装载体制研究、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等。二、征文要求1. 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引证准确,文字简练,图表清晰,语言通顺,尚未公开发表。2. 来稿必须进行脱密处理,投稿时提交保密审查表(盖章)。3. 来稿应包括中文题目、作者姓名及单位、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字数不超过6000字(含图表文字)。4. 稿件需采用Office Word 97~2003版本,通栏排版,单位和物理量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正文用五号宋体,一级标题小四号黑体,二级标题用五号黑体,三级标题用五号宋体,参考文献用小四号黑体,内容用小五号宋体。5. 文稿中请另附作者简介,包括全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信地址、邮编、手机、电话、传真和电子邮箱,以便联系并发布会议通知。6. 论文无论采纳与否,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备份。三、征文截止日期及投稿方式1. 截止日期:日。2. 论文请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邮件主题栏标明&电子对抗论坛投稿&。3、保密审查表请邮寄至:西安市132信箱 &分箱(邮编:710100) &&四、联系方式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六研究所通信地址:西安市132信箱科技委邮 & &编:710100联 系 人: 高 &卫 &029- & & 游 &俊 &029- & & 传 & &真:029-基于概率的单星测频无源定位算法--《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07年03期
基于概率的单星测频无源定位算法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单星测频无源定位算法,利用一颗卫星在不同位置上多次测量的信号多普勒频率,对地面辐射源进行定位。在介绍了定位原理的基础上,对算法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分析了参数测量精度与定位精度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V448.2【正文快照】:
1引言对目标的精确定位技术在航海、航空、航天、测控、电子对抗及卫星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它不但为各种运动载体提供安全保障服务,还能对频繁出现的卫星干扰源进行精确定位,从而为卫星通信提供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星载无源定位系统以卫星为平台对干扰源进行无源定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建军;[J];电子对抗技术;2004年04期
杨林,周一宇,孙仲康;[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袁孝康;[J];上海航天;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建军;[J];电子对抗技术;2004年04期
冯富强,杨黎都,陈永光;[J];电子对抗技术;2005年02期
徐欣,卢启中,周一宇;[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王玲;魏星;万建伟;刘云辉;;[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年03期
袁孝康;[J];空间电子技术;2005年02期
袁孝康;[J];上海航天;2000年03期
陆静,郭克成,袁翔宇,陆洪涛;[J];现代雷达;2004年12期
冯富强;张海彦;陈永光;;[J];现代雷达;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明;郭士民;;[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杨向华;;[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七届电子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耿生群;吴嗣亮;;[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燕;[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李胜;[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2年
陈开东;[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张海燕;[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李盛;[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刘雪梅;[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刘刚;[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梁双港;[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任晓飞;[D];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006年
张献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仲康;[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杨林,周一宇,孙仲康;[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王成,李少洪,王鑫全,黄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年11期
袁孝康;[J];航天电子对抗;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来招;;[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1988年03期
李红杰;[J];舰船电子对抗;1998年03期
许耀伟,孙仲康;[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9年03期
邓新蒲,周一宇,万钧力;[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焦淑红,刘申建,司锡才;[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11期
刘兰石,司锡才;[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12期
罗景表,刘文山;[J];信号处理;2000年S1期
,张莉;[J];船舶工程;2001年05期
周建荣;[J];电子对抗技术;2001年05期
焦淑红,刘申建,司锡才;[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轶男;董华春;权太范;;[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谢维华;左继章;;[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郭佳子;张占月;;[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谢维华;左继章;;[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全国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刘鸿博;陈福深;;[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韩晓光 王绍州;[N];科学时报;2003年
马晓中;[N];科学时报;2003年
本报专稿 尹湘辉;[N];世界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正明;[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徐敬;[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单月晖;[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解楠;[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0年
张兴如;[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陶新;[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韦毅;[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李劲;[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张伟伟;[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朱滢;[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王清泉;[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徐世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刘钰;[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文档】-战场频谱管理在电子对抗中的作用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精品文档】-战场频谱管理在电子对抗中的作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4:46:2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文档】-战场频谱管理在电子对抗中的作用
官方公共微信只有高效的电子频谱管理,才能有电子对抗作战的胜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电磁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战场电磁环境也日益复杂,各类武器和信息系统对电磁频谱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制电磁权成为决定现代信息化战争成败的至关因素。频谱管理与电子对抗是维护我方电磁空间安全并实现制电磁权的两种主要手段,在信息化作战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能够相互共存发挥作用,也能相互制约影响效能,只有将两者达到协调统一,和谐共存,增加协同战斗力,才能为打赢高技术战争提供重要保证。
频谱管理与电子对抗是两个相互依存度很高的概念。频谱管理是指对电磁频谱资源的划分、分配、指配和控制的过程,主要采用行政和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综合管理,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确保无线通信系统有效工作,使其不产生系统内和系统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避免受到敌方干扰的影响。电子对抗是指为了肖U弱、破坏敌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同时保护我方对电磁频谱的有效使用,使我方各种电子设备、系统充分发挥作战效能所采取的措施。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之间既存在着某些相同之处,也同时具有很多明显的差异性,正确认识频谱管理与电子对抗的异同性是分析和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
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作用范围、根本目标和应用范畴等方面。频谱管理与电子对抗都是在同一个电磁频谱空间范围内发挥作用,都是针对电磁频谱而展开的具体工作,这是两者能够实现共存的根本因素。频谱管理与电子对抗的根本目标都是为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而采取的行动。无论是采取电子进攻破坏敌方的频谱使用,还是进行频率管制保护我方通信系统有效工作,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夺取信息化战场上的制电磁权。由于电磁频谱己成为军事信息系统、主战武器系统、信息化支撑环境以及“三战”的主要依托,因而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都将向全频谱、全时域和全方位的应用方向发展,这也决定了必须加快解决两者实现共存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更好的面对信息战场上的更大挑战。
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作用对象、频率使用和作战运用等方面。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在主要作用对象上存在着很大不同。频谱管理主要是针对己方的电子设备用频情况进行管理,它主要通过行政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来解决我方内部出现的频谱使用问题。而电子对抗针对目标主要是敌方,用电子进攻手段破坏敌方的频谱正常使用,用电子防御来阻止敌方对我方频谱使用的影响,因而电子对抗的主要作用对象是敌方的电子用频设备。在频率使用上,频谱管理主要是针对我方的使用频率进行管理,所以对各频率的具体使用情况比较明确,即使是存在未知干扰信号,也可以根据受干扰业务的使用频率而推断出干扰信号的频率情况。而电子对抗主要针对的是敌方的用频设备,因而它的频率使用是随敌方而变的,难以预先规划和准确掌握,这也是两者在信息化战场上实现共存的突出矛盾。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在作战运用上也存在明显差别,频谱管理是信息化战场的作战支援保障要素,而电子对抗是千里之外就可以攻敌致胜的信息作战要素,两者在运用上具有不同性质的任务职能,但同样也都是缺一不可的。
由于频谱管理与电子对抗都是在同一个电磁频谱空间内发挥作用,所以两者之间无可避免的要相互产生影响,尤其是在频率使用方面。一方面,频谱管理无法明确分配、指配电子对抗的使用频率,而且为了不影响电子对抗的作战效能,对电子对抗的频率管制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电子对抗部门在实施对敌电子进攻时,一般以追求最大干扰效果为目的,有时会忽视对我方自身的影响,而且它使用频率的不定性以及大功率、宽频段的干扰信号和强辐射泄漏都可能会给我方用频系统带来非预期干扰,使得频谱管理效能发挥受到一定限制,进而给两者的共存带来影响。
针对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共存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分别从技术手段措施、协调机制建立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给出相关建议,逐步提高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的共存性,确立电磁斗争中进攻与防御的完备化和一体化,形成“以管助抗,以抗协管”的有利局面,使信息化战场下的电磁空间能够始终受到我方掌控。
先进实用的技术手段是解决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共存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它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和消弱两者由于技术缺陷和用频冲突所造成的相互影响,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据信息共享技术、频谱共享技术和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等。
数据信息共享技术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参数的数据信息共享;二是频谱监测和电子侦察的数据信息共享。系统参数的数据信息共享主要指将电子对抗系统参数数据库与频谱管理台站数据库实现共享,两个数据库按照规定的统一数据格式编写,使双方都便于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和更新,可为双方的系统部署和频率使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频谱管理中的监测和电子对抗中的侦察在技术上具有相通性,根据这一特性,可以使两者进行信息共享。一方面,频谱监测可以将其掌握的战场电磁频谱综合态势和敌我双方的频谱使用信息与电子对抗部门共享,帮助其了解电磁环境实际情况,在采取电子干扰行动时能适当调整参数和部署,在不影响其作战效能的情况下避免对我方设备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电子侦察可以将其获得的敌方频谱信息及分析结果与频谱管理部门共享,使其能够及时准确掌握敌方电磁态势,了解可能对我方重要频率造成干扰的频率使用情况,并和电子对抗部门一起协作,采取变换频率、优化部署、电磁欺骗和干扰压制等有效措施来避免敌方的干扰影响。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的数据共享技术必须依靠稳定可靠的网系建设来实现,并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手段保证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从而可以使两者在频率保护、敌我识别和态势分析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
频谱共享技术是指在同一个电磁空间内,分别从时域、空域、频域和调制方式等几个方面对频谱使用进行有效规划,确保频谱的重复使用,以提高频谱的使用效率。对于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之间存在的频率使用冲突问题,也可以通过频谱共享技术得到很好解决。电子对抗对敌实施干扰时,在频谱管理部门的协作指导下,可以采用时间分离、空间分离、频率分离和信号分离等频率共用技术,避免对我方产生有害干扰。在时域方面,电子对抗部门需要将工作时间范围与频谱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尽量避开我方重要频率的保护时间,或由频谱管理部门将可能受干扰的频率保护时间进行调整,确保两者能够在使用时间上尽量避免相互重叠,产生不利影响。在空域方面,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要对作用空间进行细致分析,研宄在同一空域内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并通过采用窄波束定向天线、不同极化方式、自适应抗干扰天线、副瓣抑制、多波束频率复用和站点屏蔽等手段解决空域共存性问题。在频域方面,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需要针对各自的任务进行密切配合。
电子对抗要准确掌握敌方频率使用信息,对敌采取精确干扰,避免不必要的带外辐射和无效发射信号,以免对我方产生有害干扰。频谱管理要针对保护频率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如信道复用、频分多址和分集接收等,以确保系统不受电子干扰的影响,实现两者频率共存。在信号分离方面,可采用信号编码、前向纠错、扩频、高阶调制和交织技术等方法提高系统在干扰环境中的顽存性,使其在受干扰情况下也能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可更好的解决电子对抗给频谱管理带来的影响,确保两者的有效共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理论和方法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高阶统计量方法、循环平稳信号处理、时频分析理论,盲信号处理、小波分析和智能天线等技术己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无线通信领域。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在解决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共存性问题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它可以为提高频谱利用率,实现电磁共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比如频谱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盲信号分离、循环平稳信号处理、小波分析和智能天线等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复杂电磁环境下同频段多信号混叠时的信号分离、目标提取和信息还原,将干扰信号从有用信号中识别分离出来,一方面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和隐蔽通信能力,保障我方用频系统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干扰信号特性查找干扰源,如是由我方电子对抗或其它用频设备产生的干扰,可进行沟通协调和综合管理,采取有效手段尽量消弱影响。如是敌方的电子干扰影响,可上报电子对抗部门,引导其对敌实施欺骗性或压制性干扰,确保我方用频系统效能正常发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对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