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充值平台购买虚拟产品时,未经过用户选择消费渠道和确认支付这两个环

你的位置:
> 2016天风证券医药行业领袖高峰论坛纪要(3)
2016天风证券医药行业领袖高峰论坛纪要(3)
发表于( 01:00) 本文标签:
浏览量:67次
&&&&值班编辑QQ:
医改与创新――2016天风证券医药行业领袖
日13:00-18:10
华滨国际大酒店二层富临阁
接上篇:2016天风证券医药行业领袖纪要(2)
大家中午好!下面请美年健康的董事长俞熔俞总,他将分享的主题是健康产业的发展逻辑和美年的路径选择。
感谢杨烨辉团队的邀请,刚刚有幸听了朱老师的下半场,仅就下半场我觉得已经很震撼了。当然我当中也抓取到一些细节。比如朱老师非常看好在未来的市场机会当中,民营医疗的机会,特别是在专科领域,专科连锁领域的机会,这条路等会儿我也给大家作一些分享和汇报,在公立医院盛极而衰的大背景下,这一点完全赞同,一块块的依靠专注在细分领域逐步地突破。不管是口腔也好、体检也好,包括像爱尔眼科这种眼科也好,专科领域的单兵突破未来形成一种趋势以后,公立医院的坚冰会突破的。对未来趋势性的变化会更有一些想法和决心。
今天跟各位汇报一些我们近期的观点和想法,有一些内容之前跟各位专家也作过汇报,也有一些是近期的想法,跟各位作一些分享。宏观的部分我就不展开了,我估计朱老师已经跟大家讲得非常多了。我其实很少用政治性的语言讲,这次还不得不提一下习主席在这次工作大会上强调了这四个字,我看了还是蛮兴奋的,因为以前在卫生工作的,第一次有这么高规格的卫生和健康工作的会,这是第一次,另外一个第一次就是第一次在医疗健康的这么重要的会上谈预防,因为以前大家比较少谈预防,因为预防看上去不那么高大上和显性化,不那么引人关注,但现在整个情况有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你看预防、中西医并重,在主流医院当中并不那么主流的词现在蹦到最高领导的口中。所以这个带给大家的信号是不言而喻的。我还是要讲一下,我们作为预防医学认真地学习和钻研的企业,朱老师的发言中也谈到了,未来我们在医疗,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精准医疗和精准预防,在这个体系当中,未来大家会看到越来越多有意思的情况,大家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资源、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越来越有意思的商业模式聚焦在预防这个领域,其实大家目前已经看到一些趋势,比如说在投资方面,我们已经看到在诊断、筛查、基因检测,在疾病的早期控制、健康管理,包括运用大数据来做很多疾病的风险与评估预测,在这个领域其实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模式涌现出来。怎么样把这个关口前移,包括健康保险、商业保险发挥作用。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凝聚共识,这背后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刚刚朱老师也谈到了,就是钱不太够用了,而且钱越来越不够用,所以趋势是很难逆转的,所以这种趋势倒逼大家对预防的重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难改变的趋势。
回头来讲,我们自己在健康体检行业,刚刚朱老师有一页PPT时间关系没展开说,他讲得也非常到位,包括这三家大型的机构,包括行业的一些分化,因为我们最近也跟很多公立医院谈体检的合作,两个层面,一个层面谈业务的合作,我们跟他一起建健康管理中心,协和、301不会跟我一起建,道理显而易见。但是比如说,举一个例子,洛阳市人民医院、徐州市人民医院,或者是张家港的中医院,举一个例子,他们就可以考虑,这个事就可谈。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有人口基数、GDP总量都不错的这样一些城市,他们会在健康管理领域,觉得比较难以聚焦去系统性地做运营,他非常愿意跟美年这样的品牌上市公司合作,大家形成双赢,地方性的医疗资源加全国性的管理优势和营销网络,共同把健康体检的管理做起来。在今年下半年会推出一两个标志性项目。这个领域当中未来会出现很有意思的现象,传统意义上泾渭分明的专业的第三方体检机构跟公立医院之间的边界逐步在消失,未来是什么场景呢?未来有可能出现我上面说的大型的中国顶尖的三甲医院仍然活跃在中国体检的很重要的领域,当然他们的价位和定位会越来越高,他们在定位和价位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下面一层医院的健康体检会逐渐分化,一部分会跟我们这样的机构做专业的合作,另外一部分可能会形成另外一种发展的模式,所以未来的格局用了主体分化这四个字,它会形成很多很有意思的局面,总体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是不可改变的。原来的市场参与主体会逐步地分类成几个小的主体,在这个过程当中互相促进,共生来发展,共同把这个行业的标准提升。所以我们对健康体检行业的认知其实跟现在当下所谓消费升级,我认为这个趋势也是吻合的,也就是说体检行业也需要消费升级。目前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有这个趋势。上周我们跟一家大型央企做了一次会谈,明显地感到,这家企业有七万员工,基础体检大概就有大几千万的规模,但是我们听下来吓一跳,他们对健康的投入远远不止这几千万,他们要投几个亿,但是需要我们回答几个问题,这几个亿怎么花掉?在薪酬被限薪的情况下,如何留住核心的员工,甚至为员工的家属提供更好的健康体检的服务,我们如何应对每年这样的需求?不断地消费升级的需求,不光是原来的体检套餐,比如后续的,比如说早期的癌症的预防,针对女性健康,针对老年体检、儿童保健的安排,包括比如说在基因检测,包括在一些慢病领域有什么针对性的,甚至连健身、运动、营养方面的需求,大家都已经把它拎出来了。所以最近我们在思考战略的时候很清晰地看到,现有的渠道和平台,未来要成为不光是一个专业体检的入口,而要成为一个从企业到个人的一个健康门户,为他们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们已经愈发感觉到大家对这方面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们要跟上的节奏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是未来我们在行业方面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所以后面我谈到内涵升级,个性化、专业化、高端化和多元化,这四个趋势未来是很明显的。现在我们的大数据系统已经可以根据往年的数据给他做套餐的优化,自动地配置,包括一些问卷,对个体化的套餐进行调整,来进行智能化的设计他的健康体检套餐。后面我就不再细细展开,包括从体检后续采集的健康需求后面的赛道的延伸,包括专科医疗、慢病管理、远程医疗等等等等。后续的架构搭完之后,生态圈的概念,我多次跟大家汇报的时候也谈到了,如何把生态的领域再往后延展,包括诊断、筛查、健康产品、康复、医养这些东西都会延伸出来。这四个层面基本上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延伸、发展有大概这么几个最新的优势和特色,这也是目前健康体检里面最近凸显出来的特色和特点,跟大家作一个简短的汇报。行业未来的趋势里面还谈到要做一些增量的创新,另外我们看到,刚刚我谈到跟公立医院的合作方面,我们也看到合伙、共赢,在这个标题下,怎么样把其他的原来竞争性的要素融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把整个行业的标准复制、提升。
近期美年的思考和设想。基本的现状大家都非常了解了,今年我们可以服务超过1400万,接近1500万的人群,美年健康原来的基本盘在今年取得了比较高速的成长。整体的态势也吻合市场目前大盘子的增速,整个健康体检市场今年也超过20%的增幅。我们制订了一个目标,当然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在规模和入口方面,我们明年、后年、大后年、未来三年还会有一个高速的成长,这是我们设定的目标,在这三年之内进一步地巩固我们在入口方面的领先的优势,争取在2018年达到3500万、4000万的体量,超过亿的营收。后续数据的挖掘是下一个更重要的战略,这里头涉及到不仅仅是商业的延展,更重要的我们看到大量的数据带来未来在公共卫生的研究,还有科技创新方面的非常重要的载体。最近我们也跟海内外的优秀团队结合我们的基础数据,在做一些智能的医疗、智能的检测,以及疾病预防方面的模型。未来在重大的慢病领域,我们会有一些重大的平台、模式和算法方面的创新,更高效率地做好后续的,就是体检后的健康的增值服务。当然,最后一个模块,就是基于体检生态延伸出来的,从检查、诊断、评估,包括未来的保险、专科医疗等等等等,未来这个需求释放,就是需求采集以后,如何提供解决方案,这样一个生态圈的构建,未来会有很有意思的场景,在所有的赛道当中,当然美年健康会选择一些重要的赛道我们自己去主导它,但更多的赛道会留给行业的小伙伴,大家一起去成长、一起去发展,这也是我觉得未来我们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的保障和使命。
回到行业的基本面,跟各位把我们行业核心内在的本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还是跟大家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我们认为本质就是数据的采集、评估、分析、解决这么一个数据流的循环。我们看到一个核心的逻辑,后面有一些案例说明,健康专业体检核心的逻辑就是通过海量专业的普查,快速精准地定位高危人群,然后给予精准的干预和治疗,最后形成这样一个闭环,这样的一个模式可以在许多细分领域不断地去复制。我们最近跟一家上市公司,特别是在血糖控制领域非常专业的团队,我们会推出这样的合作方案,也就是说通过健康体检,我们发现近两三百万的我们称之为“糖前”的客户,也不能称之为患者,印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患者,应该是称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或者高危的糖尿病人群,未来会转化成糖尿病患者的人群,我们通过体检筛选出来,通过数据的模型和后续的进一步精准的定位和筛查,进行风险的分层,把真正高危的人群筛选出来,这部分人群的,我们称之为他的本能的自我保护和本能的对疾病和长期这种杀手级疾病的恐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让他有强烈的欲望去改善自己的健康,换而言之,就是说这里面有强烈的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他们愿意接受。甚至说“糖前”患者的主动改进健康的动机要远大于一个长期的糖尿病患者,因为一个长期糖尿病患者已经被疾病消耗得没有斗志了,漫长的岁月里面,他的斗志已经慢慢消退了,所以真正有强大动力和改善欲望的反而是在预防端。所以我们看到精准的产品定位、合理的产品设计加上可评估、可衡量的解决方案,未来会在这个人群当中作为健康体检行业的延伸,产生巨大的价值,这是我们刚刚讲到一个慢病,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多大的一个,对一个公共卫生体系带来多大的伤害。据不完全统计,在天津这样一个直辖市,单病种糖尿病消耗的医保和开支已经占了整个医保开支的20%,超过20%,接近1/4了,就一个病,可想而知,其他几个慢病加起来,基本把医保吃光了,后面的开支和费用还在急剧增长。我们通过体检发现,还有不断的患者涌入,老人还在不断地花钱,所以这个对体系的挑战还是巨大的。包括糖尿病延伸出来的透析的市场都希望异常巨大。
未来在商业模式上面,我这个以前跟大家分享过,在服务端、产品端,除了在服务端要形成闭环,把医疗体检当中产生的需求,通过预防和医疗来解决,通过保险来形成支付的闭环,右边要不断地推出一些创新的应用和产品,这些最新的检测、最新的筛查、最新的治疗的手段和创新的技术要不断地在平台上孵化和涌现出来,反过来再提升检查端的竞争力,这两个环基本上是我们核心的商业逻辑。未来美年本身除了是在构建中国最大的健康服务网络和体系之外,除了体检之外,它同样也是一个创新企业、创新技术的超级的孵化平台,因为它的流量数据和渠道是很难被取代的,而且能够创造很大的衍生的价值,后面有一些案例分享。
这家企业的最新估值在六个月之内又翻了一倍。它就一个产品,前两年在公立医院的推广步履维艰,因为消化道医生说跟传统胃镜相比又不能活检,准确性和精准度上有质疑,用在体检中心,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公立医院的体检中心没有很好的渠道去推,机器往那儿一放就结束了,但是在我们的体系内,今年差不多能够帮它超过十万例的销售,在我们的渠道和体系。这样一家企业在进入美年体系以后,又迅速打开别的渠道市场,所以这家企业以高速的飞跃的增长态势成为一个在器械领域非常非常牛的一家企业,从这当中可以看到生态圈的价值和平台的流量、渠道,给创新企业带来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价值。未来我们会用这样的模式、这样的逻辑去推新的赛道,我们选定的赛道加上优秀的团队,加上高额的融资,把并购整合做好,未来就很快地,或者说相对短一点的时间,可以在一些细分领域整合出一些比较强大的企业,或者比较有潜力未来成为细分领域龙头的企业,我认为这个机会是大量存在的。所以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我称为基于产业生态的平台型创业模式。比经过多轮融资的历练,当时也保证摊薄,这个成功概率远比那种模式高得多。在医疗健康的细分领域当中我们觉得已经找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突破点,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精彩的案例。
刚刚已经把整个逻辑体系给大家作了汇报,流量入口、精准的数据,包括线下。最近我们跟新加坡的一家,在全科医疗做得非常好的公司,在亚洲也是非常领先的公司,最近会在我们的体检中心开展全科医疗的服务,全科的经验别人比我们更丰富、更专业,新加坡在这个市场上是有新加坡的医疗资源和医疗经验,在这方面有很多优势,我们线下的这些场景,我们每个体检中心都有大几十间的诊室,标准化的诊室,我们局部做一些就可以做尝试。线下还有很多潜力,包括未来做远程的诊室,做一些专科,或者是创新的检测。不一而足,目前线下的空间利用率不足40%,还有很多的空间值得挖掘,这也是我们不断提升内在内涵增长的一个重要的路径。
整体对后续几年的想法和规划,未来五年规划。这里面刚刚一开始我强调了,体检的主业和入口仍然要紧紧把握住,即便在这样的增速下,我们的市场份额仍然只有5%不到,离天花板还非常遥远,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是牢牢地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标准的提升、入口的增加、网点的下沉,以及在专业内涵的不断提升。专业体检的不断的内涵提升,盘子不断地扩大,仍然是未来我们几年的一个主旋律,这是毫不动摇的一个基本的战略。更多的医疗资源,刚刚朱老师也讲到,专家的储备,包括外部资源的整合,包括在保险和其他方面的资源的储备,也是未来我们要努力去安排和努力去筹备的一些事情,未来我们在医疗资源方面希望掌控更多的资源。我们一些创新业务,今年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布局和发力,其中像美维口腔、美因基因检测,包括优健康、记健康、远程医疗的大象医生,远程阅片量非常高,月均阅片量超过三万了,现在集中在北京、上海的阅片中心已经高效地在通过我们自己的高效的传输和影像系统,在做诊断和阅片,给三、四线城市提供医学的影像诊断服务,再往后发展,就可以打开,成为非常庞大的服务网络。数据的采集已经没有问题了,未来再把这个模式的优化和改造之后,提供一些标准化、单病种的远程医疗服务其实是没有问题的,目前我们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其他的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优健康平台,现在70%的体检报告已经用手机APP阅读,虽然优健康的APP体检一年只有一次,但是由于个人的数据在这个APP里面不会轻易把它卸掉,基于精准的数据之后,你后续可以提供的生态和服务是非常丰富的,比如他血脂高,就定制一些降脂的资讯给他,骨质疏松的话,也可以给他推荐优质的产品。在产品和服务端,当数据集中在手机端以后,个体化的生态是可以逐步逐步延伸的,这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场景,这块我们也是未来开发生态圈的一个外延扩展的一个重要的点。
海外方面我觉得我们也在做一些研究和尝试,当然我们更看重的是有技术门槛的公司,特别是在诊断、检测领域非常有价值的公司。相对来说,那些服务性的公司,比如说美国、澳洲癌症中心、检验中心、医院,这不是我们中意的标的,这样的标的如果装进来只是一个简单的业务的叠加,而没有足够的协同效应,我们更看重的是有技术门槛、有核心技术的技术类公司和团队,未来可能带来行业的重大变革,或者是能够把我们的大数据用好,带来一些有爆发性应用和成长的平台,更值得并购和合作,这是我们在海外方面的战略和布局。
总结:通过体检如何构建生态?控制关键的新赛道,关键的新赛道还是需要控制它,这样才能不断增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是培养科技小巨人,在细分领域非常有特色、有技术门槛的公司,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快速地成长。
刚刚用了一些时间把我们基本的战略、逻辑、未来的规划作了一个汇报。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观念,在跟专家,包括杨烨辉,在座许多朋友交流的时候,我说医疗服务、医疗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最最希望,或者应该全力去争取的,就是一定要做闭环。也就是说你采集到的需求,尽可能把供给也满足了,最好把支付也解决了,我觉得这个闭环就比较完美了,当然我们离这一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从海外的经验来看,凡是把闭环做好的公司未来都成为巨型公司,因为医疗费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环节,还跟国家的公共卫生政策有关,所以自成体系以后,所有的包括控费、包括质量标准、大数据,所有东西都不会出去了。现在我们要总公立医院体系、医保体系要拿到一点数据简直难于上青天,因为你自己没有闭环,你要去控制公立医院的费用也非常难,因为保险跟你无关,所有的事情到最后,我相信终极目标我们要形成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当中,各方面的满意度、创新力都会爆发出来,所以未来我们的核心战略可以看到从规模、产品、资源、渠道、数据、生态这些方面,我们会聚焦在这些关键词:体检产品的内涵的提升,个体化、创新。预计2018年平均单价比现在至少上升30%,我相信这个目标是很有希望实现的,也就是我刚才讲到的客户的需求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是趋高的,而不像其他的消费品,手机最好越来越好,性能像苹果一样好,但是价格最好比小米还便宜,大家的预期是不同的,医疗消费来看,大家对好的价格、好的服务,愿意用更好的价格、更高的价格,享受更好的服务,这个预期是有共识的。
未来这些领域当中我们会逐步地分阶段地去实施,也不会一把抓,也会按我们刚刚讲的逻辑,由近到远,由轻到重,他的核心逻辑就是什么样的东西离体检入口最近,我们先从哪里布局,逐步再往外延伸,我们一开始绝不会往,比如说重病的治疗、肿瘤的治疗,这是未来的事,我们会先把预防做好,再把专科做好,再把诊断做好,逐步再往后延伸。最后就是我们自己希望未来构建的场景,左边是我们自己的体检入口,右边是我们的生态布局,这两者之间我们认为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循环。生态的新频道不断提升体检的内涵、价值,体检的优势又不断给右边的生态带来不断的推动力,帮助他们壮大和成长。这样一种共生的体系构筑了未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闭环式的模式,这样互相加强、自我循环的模式,这也是我们未来追求的一个方向。所以我说后面那些赛道布局和价值链控制,我可以讲一些具体的内容,我这里列举了几块,也是我们最近在看的一些布局,有一些布局已经在外围展开,比如说我刚刚讲到的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服务的增值平台,未来在个体化的健康需求服务方面,像美因基因都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展开,有了数据,保险产品的制订和设计会变得非常容易。第二个,基于现有的流量渠道和线下模式,包括未来推荐给客户的健康产品,包括远程医疗等等,跟我线下的场景和渠道有关,包括很多大型企业的福利和优化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利用现有的渠道来推行,我们现在全国七八千的专业销售团队,每年也就卖这么一次体检,其实也是很浪费的,其实可以销售的内容还很多。第三个,基于行业的整合能力,品牌影响力以及管理体系,专科医疗布局,刚才我讲过,未来在专科领域当中,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考虑的方向,包括现在在标准化体系做得比较好的专科。还有一点比较特别的,刚才习主席讲到中西医并重,未来我们有一个称之为基于中药材天地网可以把目前优质的垂直供应链整合起来,未来可以结合线的中医的服务网络提供健康体检人群检后的专业的治未病和中医的解决方案,这个我就不展开说了,也是后续的大的生态圈的布局。最后就是基于投资和孵化的平台,包括并购基金、中卫基金、健康智谷,大概是这样的体系和逻辑。未来我们对自己商业模式的判定的检验标准,第一个我讲过能够自成闭环才能持续盈利,第二个能够帮助伙伴持续地成长,别人才会给你这个平台更高的估值。
未来十年趋势。个体化的预防、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诊断,包括精准医疗,以及金融保险的分级保障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这些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些重点的趋势,这个当然我是剥开来医疗改革和公共政策方面,只是单从市场面和技术面看未来的趋势。我们自己的使命,这是我多次强调的,最后收尾的时候再次跟大家讲到,除了在专业体检领域希望持续地成为一个规范和楷模的力量,第二我们希望在公共卫生和为国家的医疗改革体系方面,成为一支重要的,一支有重要载体的力量,我们始终认为医疗行业不仅仅是商业,它还有强大的社会和公益属性,所以未来的平台越来越大之后,我们希望在体系和标准化,以及国家的疾病防控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反复强调的,希望在创新医疗变革当中跟更多的企业一起成长,这是我们未来追求的使命和目标。
谢谢各位。
感谢俞熔总的精彩分享,每次听都会有新的感觉,因为我听俞熔总演讲应该不下于20场了(开玩笑)。我越来越艰辛这个平台走得越来越扎实,而且未来一定是成就对方,也是成就自己的一个综合性的平台。接下来是关于分级诊疗的话题,最早朱老师提了一下分级诊疗,朱老师从他的角度讲,他会提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对分级诊疗而言,是卫计委未来两到三年坚定不移要推的国策,作为国策,怎么把这个政策落到实处,当然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未来的机会和希望。待会儿请出的是一家比较特殊的公司,曼荼罗,是新三板的上市公司,跟它的结缘是帮四川卫计委搞了一个互联网医疗大会,今天上来分享的是叶总,叶总在技术上沉浸了很多年,也希望待会儿在分级诊疗现状和展望上给大家带来更为精彩的分享。因为目前来讲,我们去调研过,在无锡五百到六百万人口全部是曼荼罗承接。上市公司也有一些同行在做类似的商业模式,我们可以互相借鉴。掌声请出叶总给大家作一个关于中国分级诊疗的展望和发展的分享,谢谢。
首先非常感谢杨烨辉的团队给我们的邀请。诚如刚才杨烨辉所说,分级诊疗现在是什么?国策,曼荼罗,为什么我们今天讲这个话题呢?也很简单,命题作文。但是曼荼罗实际上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医疗大数据整合及应用和医疗协同信息化解决方案领域耕耘时间最长,深度最深的企业之一,所以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今天将从,一开始先从政策的解读,以及国内各个省市分级诊疗开展情况开始讲,然后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它的未来,最后落脚到信息化方面。
为什么说它是国策?看一件事情就很明了,就是它的延续性。实际上分级诊疗这件事情从酝酿到出台,已经从十七大到十八大横跨两届政府,2009年在医改第一份正式文件当中正式提出要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相当于大原则是明确了,但怎么做当时还不明了。去年9月份国办关于推进分级诊疗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这份文件我一会儿会给大家重点解读一下,实际上是提出了目标,怎么做也没有讲得太细,但是目标已经非常清晰了。甚至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在它的附件里面看到十条考核指标,连考核指标都列出来了。今年最近刚刚发布的,也是国家医改办联合多部委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出台。非常清晰地把分级诊疗的举措列出来,归纳起来就是要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核心抓手,所以你看从时间线上,2009年,从上届政府,一直到现在,历经7年,一步步明晰,所以毫无疑问,它是国策,也是整个医改能否成功的核心考量标准。
分级诊疗去年的这份文件内容也比较多,我把它归纳成2、4、6、6、10,两个阶段、四大目标、六项任务。两个阶段就是2017年一个阶段,2020年一个阶段。2017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体系足够完善,机制基本成形,实际上还处于试点阶段,2020年是全面完成。四大目标,这16个字我相信在座的一部分同行已经非常熟悉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我们认为这16个字是非常有深意的,因为今天前面朱老师给过大家非常精彩的政策解读,在政策层面上我只是把它归归类,不再加以深入的点评。六项任务就是以强基层为重点,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提出来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怎么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新意化建设呢?这份文件说得也非常明确,实际上也还是目标,首先要夯实信息基础支撑,就提出借助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要建立和完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当然,如果抠一些细节,这里面有一些细节也值得去关注,就我而言,我是第一次在这样级别的政策文件当中看到有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这样的提法,多了两个字,在此之前所有的政策文件,官方口径都叫作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我相信这个里面加上“医疗”两个字是有的放矢,特别强调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融合和连续性。大家也知道,缺什么补什么,或者说口号喊什么就是缺什么。这里提出来的这些目标其实无不是当前目前情况堪忧,都还很欠缺的。也明确了所有的区域医疗共享,其实不是说仅仅指你区域内,而是要跨区域,光是区域内共享其实不解决问题,说得再直白一点,也就是要把这件事情从一开始的县市层面提升到省层面,由省层面迅速地提升到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全国的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业务应用的支撑,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读了,一句话概括,凡是分级诊疗里面相关业务的方方面面,几乎无一遗漏地需要信息化支撑,我们内部曾经做过一张对照表,很长的一张对照表,一级目录、二级目录列出一百多项,基本上没有哪一个细项逃得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监管手段同样需要信息化支撑,就是在过程当中积累的这些数据来支撑监管,而不是像目前通过上报、填报来支撑监管。
分级诊疗这件事情其实并不是自去年政策文件下发才开始的,事实上先行先试的地方很多,所以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阶段,2015年前就已经开展分级诊疗,就是自行开展或者叫自行摸索分级诊疗,有的地方不一定把它称为分级诊疗,但究其实质仍然是分级诊疗,以省和直辖市为单位,我基本上都罗列在这里了,所以其实不少,这个也很正常,因为我们国家出政策永远是地方先摸索出摸式,然后才有政策,里面比较知名的是类似于上海、三明、厦门等等,刚才因为朱老师已经详细介绍过其中一些模式,我也同样不再展开。这里有两个细节大家可以关注一下,第一个,根据右手这张表,这张表是动脉网给出的表,我们觉得虽然这里面不能说特别量化,或者说科学严谨性不是特别高,但是我觉得这个也还是一个很好的参照。上海毫无疑问是在这件事情上的探索时间上最长,启动最早,1+1+1大家都知道,不是去年才提出来的,已经有三年多,将近四年的时间,而事实上国家近期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家庭医生签约,里面很多的素材,乃至一些提法都直接来自于上海。所以在最后综合评估,一个是时间的跨度,一个是推进的深度,两个一综合,动脉网把它排在了第一名。第二阵营很有意思,除了像北京、天津这样的直辖市,大西北有两个上榜,一个是青海,一个是宁夏,这个其实跟我们现在的观察也非常吻合,就像三明一样,三明曾经有专家专门撰文说他们列出了七条,三明为什么要启动改革?最后这个专家说其实大实话就是最后一条,第七条,因为财政已经无法承担连年的城镇职工医保的亏损,每年几个亿,从一点几个亿到三个亿,然后后来倒逼。所以同样的,在很多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地区,其实他们更有这种原动力来推动一些改革。如果大家留意新闻的话,9月1号,从本月1号开始,银川市要开始实行什么呢?除了列出来的一些重大疾病之外,其他的如果不先经基层医疗机构或二级医院转诊的,医保的报销额度将打八折,在原来报销的额度上面打八折,9月1号已经开始施行。总体而言,各地推进的进度差异非常之大,但是也有一些好的经验提出来,除了上海的1+1+1,三名的三医联动,厦门重点是在推慢病三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和健康师协作管理,这里面有很多模式出来。但问题也很明显,并不是说具体哪一个地方本身他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要放大到整个当时的大环境,很多事情不像现在逐步明朗,所以整个目标当时是不明确的,基础是不牢靠的,信息都还是割裂的,是难以协调的,除了像三明这样的全市一盘棋这样的力度来推进的,大多数地方各个部门还是难以协调的,反正诸多问题。
今年初国家卫计委随着分级诊疗政策文件的正式出台,宣布了270个分级诊疗的试点城市,上述省份里面先行先试的这些地方,这些城市无一例外的都在270个名单之列。如果是大家去看数字占比的话,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在里面有相当大的占比,也就是说分级诊疗不仅仅是要解决东南部发达城市以及一线城市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实际上更要解决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导致了甚至不叫不均衡,就是不足。这是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各地根据现行的分级诊疗指导意见推进的情况,总体而言,目标是一致起来了,真正基本上是落实到强基层、保基本上面了,无论它的举措是什么。我这里把各地的举措给它做同类项合并,大概列出了这么多,不一定全,见诸于媒体、见诸于报端的,我们直接有所交流的,在其中了解到的,反正是各种渠道归纳了一下。首先就是强基层,毫无疑问人、财、物的支持,取消对于,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基层医疗机构取消收支两条线,增强基层活力。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由地方卫计委牵头的区域的医联体,也有与当地核心大医院参加1+N的医联体,也有以专科特色纵向联合的医联体,比如说妇科、比如说五官科,比如说中医,家庭医生签约,医保支付政策导向,慢病病种的分级诊疗,目前是试点病种。像三明,我们还是拿三明,从一开始就明确三十个病种纳入单病种预付,以及分级诊疗,限制取消大门诊输液以及其他的门诊项目,把病人向基层分流。现在也有一些很尖锐的反对声音,但是政策已经出了一段时间,但是落地,各个省份、省市大概也就这两个来月、两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内纷纷在落地,所以成效还有待观察。转诊优先,家庭医生预留号源,这一点上海做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上级医院处方的延伸,比如说江苏省在它后续出台的细则当中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的细则当中,就提出具备条件的地方要鼓励大医院的医生把他的部分的处方权要下放到基层,为什么呢?解决基层基本药物目录里面药品不全的问题,老百姓去基层看病,但是有些药又开不了。往往这些药是什么呢?是慢病的一些长期处方药,根据现行的大多数地方的医保政策限制,一般是开两周,不能超过两周,有些地方最多限宽到一个月,到了时间,患者去社区开不出这样的药,还得跑大医院,排半天的队,无非就是为了开处方。而且这件事情,比如说在江苏的实施细则里面,不仅是鼓励处方权下沉,社区代开,更进一步地提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直接配送上门的服务。还有就是远程医疗,远程医疗以前更多的是为远程医疗而远程医疗,直到去年,我们开始观察到国内越来越多的地方把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这里给了一张表,城市去做一下比较,模式大概列了这么几种,一类是家庭医生主导,把家庭医生放到突出重要位置,典型的就是上海,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来两个守门人的概念,我们历来知道社区医生是健康守门人,这个大家都知道,上海第一个在全国提出来还要做医疗费用的守门人。也就是说医保的总额预付,现在完全是针对大医院的,上海在探索开始针对社区的签约医生团队。所以这个1+1+1是一个社区,加上一个二级医院,加上一个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在里面是什么角色呢?很多的二级医院现在被改造成康复机构、护理院。当然它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医保的支付联动,从根本上来说,上海目前实行的医保制度,追根溯源实际上还是2007年的框架,大家去看,其实2007年以来没有大的框架性的突破,所以现在他们已经在研究,随着现在医改的深化,怎么样在医保的支付方式、比例上面做文章。第二类就是医联体主导,医联体主导里面比较知名的是安徽和北京,江苏现在也跟进很快。江苏在最近的指导文件里面,就是落地的细则里面还提出了1+N团队签约的概念,1+N团队签约的概念,个人见解可能有点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意思,当然这个还没真正落地,我们要看效果。什么呢?上海的1+1+1是机构的叠加捆绑,是机构的团队,客观上造成老百姓,如果说他的签约之后,如果他去就医,不在1+1+1的范围之内的话,有一些优惠将享受不到。江苏提出来1+N,是人的捆绑叠加,就是一个社区医生,还是把社区医生挺在前面的,同样也学上海两个守门人的角色,+N是什么呢?就是加N个专科医生,然后再加N个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和营养师,然后还可以再加,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加上社会上的专业的护理团队、养老团队。所以他推的是这样一种以人来捆绑叠加的1+N的团队签约模式,这种模式其实更接近于目前欧美国家,尤其是北美实行的这种模式。实际上像美国的家庭医生,它实际上就是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之间有协议,机构之间其实是没有协议的。这个跟多点执业的趋势更吻合,我们去细看政策文件的话,在各地目前的分级诊疗落地细则里面,分级诊疗这四个字仍然到目前为止是被模糊掉、含糊掉的,但是你看它的具体的这些举措、办法实际上无非就是我不这么叫,但我先这么做。这就是1+N,其实还是激发人的积极性。
慢病三师管理,因为去尝试了,所以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暴露出来什么问题呢?这个跟信息化就有直接的关系。原来这个协作,我们所谓区域医疗也好,现在叫分级诊疗也好,我们先不讲三医联动,它完全就是局限在医疗机构,无非就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现在你要扩大到跟社会健康相关机构的合作。包括体检,很多专业机构,就涉及到数据现在完全是割裂,无法互通,就是没有大数据,协作的范围越广,对大数据整合的要求越高。北京由于他们在全国率先迈开了步伐,而且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他们的分类标准,现在这个分类标准全国各地在搞培训班,很多地方学北京,所以这个实际上还是医保支付主导的,从杠杆发挥的作用上来讲要比上海明显得多。三医联动,还有一个突出的模式叫三医联动,最鲜明的就是三明,大家都知道,最后把三保合一之后归了谁,归了市财政局。所以说有人评论既是无奈之举,但也是聪明之举,避免打架,药品统一采购,虽然很多地方都在做药品统一采购,但是当时三明在财政状况的倒逼之下率先提出两票制,二轮议价,这都是他们的创新。实际上两票制屏蔽掉了原来医疗行业的潜规则,就是所谓的过票。省内的药企把药卖到省外,票开七八张,层层加价,在三明就两张发票,不能有第三张。统一议价之后,招标完了之后再议价,压低药品售价等等。还有一个就是院长的年薪制。五大类34项考核指标,两年不合格撤销院长,破除终身制,不管最后的效果怎么样,也有很多人在骂医生流失了,老百姓在医院开不到药等等,但是我觉得他们的这种勇气,被倒逼出来的勇气无疑我觉得是非常正能量的。
上面讲了我列举,一共归纳出来五个类别的模式,或者叫模式的方面,其实这五个方面也许里面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模式,只是五个方面,这里再具体展开讲一下上海,毕竟现在现行国家发布的分级诊疗政策里面,引用素材最多的就是上海。上海实际上最初在闵行,后来扩展到全市,人家说是八个红头文件,我这里把主题给大家列出来,列在这里。实际上没有八个红头文件的保障,八个方面的保障,就没有后面的1+1+1,时间关系,这八个文件就没有时间一一展开了,反正也是公开渠道,大家可以后面再去深入探讨。1+1+1整个的保障措施里面,远程医疗靠信息化,信息互联互通就是上海证在实施的健康云,而且上海成立了,也是开风气之先,叫上海市大数据资源交易平台,现在上海证在实施的健康云也要和上海的大数据交易平台做资源共享。还有就是1+1+1他们用医联体把机构捆绑在一起。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老百姓和医生的实惠上来,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讲医改,所有不考虑医生利益和老百姓利益的医改都是耍流氓,的确。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平时居住在上海的,尤其家里有老人、有慢性病,到大医院就诊的,带来的一些变化还是明显的,包括家庭医生预留50%的号源,这个比例在全国屈指可数,我不知道是不是最高的,可能是最高的。同时,它建立了六大类34项指标,来考核签约医生,实际上是考核签约医生团队。在信息化上面用两件事情,建立两个平台来进行保障,第一个是家庭医生的工作平台,在建,第二个是家庭医生的管理平台。
调研完全国现状之后,我们来汇总一下现行的问题以及将来的改进方向。基层接不住,上级放不下,这是最普遍的,就是空有机制,但是换汤不换药,老百姓也不放心基层,没有信任感,上级资源也不往下放,利益问题。缺少患者分级诊疗管理的责任人,缺少统一的转诊指标的指导,实际上就是你的转诊指标不明确,现在很多地方纷纷在建立各自的转诊指标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不健全,无论是社区还是社区的医生,把病人转上去之后,他的回报不明确,医联体现在很多地方把它看成一个法宝,但是医联体覆盖不全,每个地方都有,医联体之外的老百姓怎么办?缺乏大数据支撑,就是你要搞1+N,涉及面越广对大数据渴求越多。我们也开不出药房,但是我们只能去指导。上面所有的问题大家细想一下,没有信息化根本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说信息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必要和充分,它至少是必要条件。
如果要讲发展趋势,我只能试论,本身这个命题太宏大,我们尝试地去看一下,总的我们觉得分级诊疗,整个再发展下去会标准化,第二,三医联动的协调性会增强,第二,系统性,也就是说包括现在的“互联网+”,它不会局限在医疗系统内部,它会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具体而言,第一个,我们觉得现在这个趋势是最明确的,如果说分级诊疗是国策,我们认为签约医生制度就是国策的国策。签约医生服务将成为整个分级诊疗管控的入口。第二个,医联体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后面我们预计会有不少的民营机构加入。第三个就是三医联动会越来越明显,反过来讲,不走这一步全盘失败,家庭医生签约也搞不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从上海到全国,现在要明确家庭医生的医疗费用守门人角色的原因。分级诊疗的整个过程将更加标准化,各地我相信会在,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我估计在2017年会有一个大的跨越,就是分诊的指标库会,不管是自上而下来提要求,还是自下而上汇总,我相信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因为很多地方已经在搞,很多也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最后一个,大数据和整个大数据在整个分级诊疗体系建立的过程当中的作用,现在看起来并不明显,但我相信这个会来得非常快,因为没有大数据支撑基本搞不起来,2017年分级诊疗起来了,家庭医生,而且还不是讲签约率,现在很多地方是看续签率,续签率指标上去了,其实伴随的是大数据应用的价值也出来了。
我一开始说过,整个今天一个小小的分享,最后落脚点要放大信息化上面。最后放两张图,这两张图是不匹配的,我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不匹配带来的机会。我不是要跟大家讲这里面的流程,流程当然是很清楚的,就是一纵一横。纵是什么呢?这个图画得应该把它90度转一转,这里面的横向应该是纵向。就是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就是上海的1+1+1,还要有横向协同,涉及哪些呢?一个就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不管所有权怎么样,包括现在一些混合制的,医保不仅指政府办的医保,还有商业保险,还有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所以纵横的流程,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现在的整个HIT生态链,明显的不匹配。最下面就是各个机构从卫计委这样的主管部门到医院、到基层、到特定的管理部门,比如说农合到医保,就是内部的业务信息系统,要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远程医疗中心,图上每一个蓝颜色的小方块都是目前生态链当中所具备的系统。最后就是按照国家的36321的部署要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跟前面一张图稍微一比问题就来了,它支撑纵向的,横向的,一直到“互联网+”,到目前为止,客观上,从整个体系建设来讲还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而我们恰恰认为,这就是健康医疗大数据以及真正的大的人口健康服务要发挥价值的空间所在。
如果把这个话题还是回归分级诊疗的话,到底从信息化角度怎么来支撑,这个是曼荼罗的本行,深耕这么多年,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其实的确是复杂,光从定目标上来讲,我们觉得要从最原始的系统目标,我们同行定系统目标是没有问题的,要上升到业务目标,业务目标现在也不难定,因为以前没政策,现在有政策了,而且政策已经到了最后的举措阶段,举措都给你列明确,所以你要建什么系统现在也明确了,还要上升到管理目标,其实现在这个还不太明确,因为像上海这样先于大多数省份搞出来绩效考核体系,面向家庭医生签约的大多数地方目前的考核体系现在还在酝酿之中,包括我们公司总部所在地――江苏省,绝大部分地区还在酝酿之中。最后就是服务目标,一切的一切落实到为老百姓服务上面。所以作为信息化HIT企业来讲,我觉得思考要做什么,其实现在要倒过来,反传统,不再是从系统目标到服务目标,可能我们首先思考的是服务目标,再从服务目标倒推出管理目标、业务目标,然后是系统目标。这里面主要讲的是思维的改变。
这个是我们提出来的以家庭医生签约为入口的分级诊疗的信息平台,这张架构图如果去深究一下的话,跟目前一般我们见到的不太一样,因为特别提出了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入口。细的就不讲了,红字大家看一下,首先在操作层面上,医生,不管是大医院的医生,还是社区的医生,有一点我们要做出改变,不能一说远程医疗就兴师动众,搞一个远程会诊室,高清摄像头一架,专家集中进去,这样是搞不起来的,事实上搞了十年也没搞起来,我们提出来的是嵌入到医生电子病历系统的分级诊疗业务系统,分级诊疗对医生来讲无论大医院、小医院就像拿一个听诊器一样,他都没有感觉。在区域人口信息平台上面要整合医疗大数据。尤其要整合的已经不仅仅是健康档案,以前健康档案被关注多年,但是现在恰恰是各个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数据,以及人口计生口的计生数据,所有的家庭关系,七大姑、八大姨对健康管理尤为重要,这些信息在人口信息库里面,仅仅是三大库的融合是整个事情的基础。然后建立在平台之上或者大数据中心之上的签约服务及分级诊疗的统一管理。现在这个筐开始“互联网+”了,这是我们的理念,也就是说你有了大数据的支撑,你有了统一的分级诊疗和签约管理的平台,这个时候你可以“互联网+”,各种的云计算、大数据可以上去了。说得直白一点,后面的两大资源已经具备了,一个是数据资源,一个是医生的服务资源。最后最后智能决策,智能决策一定是最后讲的,所以我同样也觉得,套用前面讲医改的那句话,所有不基于过程数据的所谓的现在的很多的什么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我觉得也是耍流氓。
最后一张图传递一个信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尤其是信息化这一部分,尤其是我们对分级诊疗的现状以及理解,我们已经融入到项目中去,无锡是我们总部所在,无锡全市所有的医联体,六大医联体,以及市卫计委统一层面的分级诊疗平台,目前曼荼罗已经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无锡六百万人口,先拿出其中一百万先行先试。下一步这里只写了四个字――合作运营,这里面的合作运营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除了理所当然的跟医保,一个是政府,现在无锡也是部门对部门,现在也在展开谈判,就是和医保,我们这里还尤其是在和商业保险机构在加强合作,形成整个价值链的闭环,但是这里指的合作运营又不仅仅局限于医保机构,还包括了其他养老、护理、体检整个产业链当中的核心环节。
就分享到这里,非常感谢,谢谢大家!
感谢叶总。分级诊疗这一块我们看得比较多了,都是属于信息化的范畴,但是它又不拘泥于信息化,点评我也不多说,马上进入圆桌论坛。圆桌论坛涉及到一个大家多比较热议的话题,关于医药行业并购的话题,今天很荣幸请到了:
精华制药董事长朱春林;
海南海药董事长刘悉承;
华泰医疗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张泉源;
天风证券并购融资总部副总陈培毅;
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舒知堂。
闲话不多说,从并购来讲,大家都在喊2014年是中国医药的并购元年,2013年开始就已经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上市公司开始在做并购,那个时候可能更多的是国内的并购,跑到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出现跨境的并购。先问一个共性的问题,这么多并购,案例越来越多,站在各自的角度,你们怎么看这个行业这一两年这么如火如荼的并购?
各位老师下午好。对于并购,刚才杨总说了,2014年是中国医药行业并购元年,第一个,我觉得并购是中国目前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回顾美国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格局,事实上他是通过多次并购浪潮才形成现在这么一个格局。中国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程度,特别是我们医药行业过去一直号称是6000多家医药企业,在去年,实际上有1500多家被差不多关门了,现在还剩下四千多家。今年国家药监局实际上有两大举措已经出来了,一个就是对传统的西药,特别是老的西药进行一次性评价,若干年之后如果评价不能通过就得关门。第二个是对GNP管理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最近有好多家企业被吊销执照,就是由于数据的问题。这反映什么呢?实际上我们所了解,中国目前国家也认为医药企业太多,产能太多,而且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国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整顿来减少一些企业。这么多企业很多的同行,每个品种过去都说有四个品种同行就非常优秀,有一个品种现在在同行当中有几十家在竞争,而且在中国竞争起来就是无序的竞争,竞争过头之后,有些就要用违规的方式进行竞争,对市场也好,对病患也好,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从中国目前的趋势来看,事实上有很多小的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需要规范的企业输入资金、输入管理,同时也需要输入一些理念和价值观。我觉得中国在未来几年,我们医药行业的并购热浪可能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想法。
第二个关于精华,实际上我们在探讨并购,精华的并购实际上也是围绕我们自身的公司发展战略来做的,精华的战略实际上是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以传世中药作用发展。第二以特色化学药作为发展。第三个是做生物制药。在这几年并购当中,我们围绕这样一个公司战略,实际上根据市场的机遇,你说一定在哪句话为主,有时候机遇来了,我觉得只要是按照公司战略,发展方向要求一致的话,我们就会抓住这个机会。所以这几年基本上我们每年都有一个并购项目在做,过去做的过程当中磕磕碰碰,也在进行一些尝试,以后还拜托各位老师指导。这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谢谢大家。
各位投资专家,杨总提的问题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问题,并购刚才朱总说了很多,实际上我们还没开始,计划开始,所以没有太多的感受。但是在资本市场并购可能是必需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我们目前刚刚开始,所以没有经验,这个就要请各位投资专家多多指导,我想未来可能会有计划,但是目前还不是太成熟,刚刚开始。谢谢大家。
刘总,我多问一句,刚刚您太谦虚了,大家都在看这个产业的优秀项目,但其实据我们了解,其实您在研发的领域里面,其实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今天上午我们也在讨论创新药的事,内部也在投,外部也在寻求合作,某种讲这也是外延的一种方式。在这一点布局上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我们研发是这么想的,创新的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养一大帮专家也不一定有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碰到能够有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就给他组建公司,但是这个和并购可能不太相同,这个更简单,人员对头了,我们就做一个产品,看上这个项目,就做这个项目的事情,这个是非常简单的,和重组这一块有一些差距,包括几个重要的创新产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的。跟梁博士在生物大分子方面的创新,也是基于这么一个原理,但是这个比较简单,这个实际上在美国是成熟的模式,就是我们认可这个产品有基本的前途的时候,我们前期做适度的投入,随着研究的更深入,因为它有更大的价值就会逐步加大投入,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觉得不是太难。所以你说的并购我们还没有开始。
但是您也谦虚了,我看您在做医院这一块的布局,这一块是基于什么考虑?是判断现在的医院是有一些机会在起来?
接下篇:2016天风证券医药行业领袖纪要(4)
杨烨辉医药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思医辨药”。立足产业,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整合并购之中,跟踪和挖掘从一级到二级市场的机会,欢迎随时联系交流、斧正。
免责声明:
感谢您的关注!本订阅号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均节选自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本公司”)已公开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理解如有偏差以相应完整版证券研究报告为准。本订阅号所发布的内容及观点仅供公司客户使用,不因接收人收到本信息而视其为客户。本订阅号所发布的全部内容和观点仅作参考之用,不代表本公司或任何本公司关联公司的立场,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接收人应依据个人情况自行判断是否采用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并自行承担风险。本订阅号不担保任何投资及策略适合接收人,不构成给与接收人的私人咨询建议。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发布的内容和观点的版权归“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除非另有说明,本订阅号内所有信息的著作权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发送、复制或传播本订阅号内的全部或部分材料、内容。
推荐内容&&&&&&&&&&&&&&&&&&&&&&&&&&&&&&&&&&&&&&&&
华裔女科学家发明可分拣运输的DNA机器人
对人工智能感到恐惧?我们的隐私其实早已泄露
神学家:性机器人使用者惹怒了上帝 将会下地狱
忘掉iPhoneX?有人说新版苹果表可能才是苹果未来
Fitbit佳明三星在IFA相继推出新品 挑战Apple Watch
风投之王吉姆?布雷耶:中国将引领AI发展趋势
据TechCrunch报道,今天早些时候,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刚刚推出了一款新的恒温器,但该公司似乎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宣布。Nest已经向媒体发出邀请函,宣称将于9月20日举行重大活动,除此外没有提供其他细节。 Nest显然需要巨大成功的刺激,而今天早些时候发
科技讯9月19日消息,据BBC报道,谷歌在印度推出了一款移动支付应用Tez,同时可以在安卓手机和iPhone上使用。Tez允许用户之间互相转账,并从实体店和移动网站购买商品。 Tez以印度统一支付接口(UPI)为标准,这是印度政府去年推出的系统以鼓励数字支付。但Tez
据港媒《南华早报》报道称,在中国在线支付市场几乎由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占据的情况下,美国公司PayPal瞄准了中国电商平台上的国外消费者,正在加码跨境业务,加速布局中国市
又有高级研发人员从百度离职。 这次是一个外国人。 百度硅谷AI实验室主任Adam Coates,在供职3年零5个月之后选择离职。有知情人士向国外媒体Techcrunch证实了这一消息。 Coates本人的Linkedin页面也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他自己透露目前还在考虑下一步的
(路透社)德国汽车制造商奥迪已经率先将更多的自动驾驶功能带到了公共道路上,但是鉴于法律和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得自动驾驶技术依旧是雾里看花,其竞争对手似乎并不急于跟进。 在一年一度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奥迪向公众展示其新款A8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进
现在几乎都在抢工人,临时工的工资翻一倍还不一定能招到人。这种情况下我们靠技术改造提升自动化水平,减少用人,去年到今年高精密设备投资2000万元左右。近日,东莞主营手机零部件生产的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易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虽然这个金额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会迅速采取行动,通过了首部管理自动驾驶汽车的联邦法律,但这一法案遭到美国一些地方官员的抵制,他们担心这将限制地方层面监管车辆安全的能力。 这一对立凸显出推出一项不符合现有监管框架的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传统上,美国联邦政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充值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