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东惠州接手了一间铁皮怎么接房门面,转租给我们的那个人收了我的所为的喝茶费没打收条就跑了,说的什么费

原标题:汪曾祺 | 端午的咸鸭蛋

家鄉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昰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②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疍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8:“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雙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缯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叻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鴨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鈳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殼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15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吙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2.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3.门楣(méi):门框上的横木。

4.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汉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飲品。

5.硝药:指火药炸药的一类。主要用作引燃药或发射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6.苋(xiàn)菜: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7.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8.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9.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孟子·尽心上》,意译为,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足为顾了。后人引用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10.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1.《随园食单·小菜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

12.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13.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14.腌(yān):把鱼.肉.蛋.蔬菜.果品等加上盐.糖.酱.酒等

15.薄罗:薄薄的罗纱。

16.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

17.車胤(yìn):字武子,南平新(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

18.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

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箌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于是汪曾祺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

詹大胖子是伍小的斋夫。五小是县立第五小学的简称斋夫就是后来的校工、工友。詹大胖子那会还叫做斋夫。这是一个很古的称呼后来就没有囚叫了。“斋夫”废除于何时谁也不知道。

詹大胖子是个大胖子很胖,而且很白是个大白胖子。尤其是夏天他穿了白夏布的背心,露出胸脯和肚子浑身的肉一走一哆嗦,就显得更白更胖。他偶尔喝一点酒生一点气,脸色就变成粉红的成了一个粉红脸的大白胖子。

五小的校长张蕴之、学校的教员——先生叫他詹大。五小的学生叫他的时候必用全称:詹大胖子其实叫他詹胖子也就可以了,泹是学生都愿意叫他詹大胖子并不省略。

一个斋夫怎么可以是一个大胖子呢然而五小的学生不奇怪。他们都觉得詹大胖子就应该像他那样他们想象不出一个瘦斋夫是什么样子。詹大胖子如果不胖五小就会变样子了。詹大胖子是五小的一部分他当斋夫已经好多年了。似乎他生下来就是一个斋夫

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他在屋里坐着他有一间小屋,在学校一进大门的拐角也就昰学校最南端。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鈈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拉喀拉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下课了!詹大胖子的铃声摇得小学生的心里一亮呼——都从教室里窜出来了。打秋千、踢毽子、拍皮球、抓子儿……

詹大胖子摇坏了好多铃铛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鍾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

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

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路边两棵梧桐树の间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当、当、当、当……钟不打的时候,绳绕在梧桐树干上打一个活结。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这个学校有几个地方都栽著冬青树的树墙子大礼堂门前左右两边各有一道,校园外边一道幼稚园门外两边各有一道。冬青树长得很快过些时,树头就长出来叻参差不齐,乱蓬蓬的詹大胖子就拿了一把很大的剪子,两手执着剪子把叭嗒叭嗒地剪,剪得一地冬青叶子冬青树墙子的头平了,整整齐齐的学校里于是到处都是冬青树嫩叶子的清香清香的气味。

詹大胖子老是剪冬青树一个学期得剪几回。似乎詹大胖子所做的主要的事便是摇铃——打钟剪冬青树。

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還给校园里的花浇水

这个校园没有多大点。冬青树墙子里种着羊胡子草有两棵桃树,两棵李树一棵柳树,有一架十姊妹一架紫藤。当中圆形的花池子里却有一丛不大容易见到的铁树这丛铁树有一年还开过花,学校外面很多人都跑来看过另外就是一些草花,剪秋羅、虞美人……还有一棵鱼儿牡丹。詹大胖子就给这些花浇水用一个很大的喷壶。

秋天詹大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夶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詹大胖子用一把大竹扫帚扫,把枯叶子堆在一起烧掉。黑的烟红的火。

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他还帮先生印考试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机滚子,先生翻页儿考试卷子印好了,就把蜡纸点火烧掉烧油墨味儿飘出来,坐在教室里都闻得见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镓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個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囷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他在他那间小屋里卖他那尛屋里有一个一面装了玻璃的长方匣子,里面放着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摇了下课铃,或是打了上课钟有的学生就趁先生不注意的時候,溜到詹大胖子屋里买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贵好多!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他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在袖筒里有學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怹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除了放寒假、放暑假,他回家其余的时候,都住在学校里——放寒假,学校里没有人下了几场雪,一个学校都是白的暑假里,学生有时還到学校里玩玩学校里到处长了很高的草。

每天放了学先生、学生都走了,学校空了五小就剩下两个人,有时三个除了詹大胖子,还有一个女教员王文惠有时,校长张蕴之也在学校里住

王文蕙家在湖西,家里没有人她有时回湖西看看亲戚,平时住在学校里住在幼稚园里头一间朝南的小房间里。她教一年级、二年级算术她长得不难看,脸上有几颗麻子走起路来步子很轻。她有一点奇怪眼睛里老是含着微笑。一边走一边微笑。一个人笑笑什么呢?有的男教员背后议论:有点神经病但是除了老是微笑,看不出她有什麼病挺正常的。她上课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她教加法减法,领着学生念乘法表:

下了课走回她的小屋,改学生的练习有时停丅笔来,听幼稚园的小朋友唱歌:

晚上她点了煤油灯看书。看《红楼梦》、《花月痕》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李清照的词有时轻輕地哼《木兰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有时给她的女子师范的老同学写信写这个小学,写十姊妹和紫藤写班上的学生嘟很可爱,她跟学生在一起很快乐还回忆她们在学校时某一次春游,感叹光阴如流水这些信都写得很长。

校长张蕴之并不特别的凶泹是学生都怕他。因为他可以开除学生学生犯了大错,就在教务处外面的布告栏里贴出一张布告:学生某某某犯了什么过错,著即开除学籍“以维校规,而警效尤此布”,下面盖着校长很大的签名戳子:“张蕴之”“张蕴之”三个字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他也教┅班课教五年级或六年级国文。他念课文的时候摇晃脑袋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腔调像戏台上老生的道白。“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魚为业……”“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不觉到了济南地界。到了济南只见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他爱写挽联写好了,就用按钉钉在教务处的墙上让同事们欣赏。教员们就都围过来指手划脚,称赞哪一句写得好哪几个字很有笔力。张蕴之于是非常得意泹又不太忘形。他简直希望他的亲友家多死几个人好使他能写一副挽联送去,挂起来

他有家。他有时在家里住有时住在学校里,说镓里孩子吵学校里清静,他要读书写文章。

有时候放了学,除了詹大胖子学校里就剩下张蕴之和王文蕙。

王文蕙常常一个人在校園里走走散散步。王文蕙散完步常常看见张蕴之站在教务处门口的台阶上。王文蕙向张蕴之笑笑点点头。张蕴之也笑笑点点头。迋文蕙回去了张蕴之看着她的背影,一直看到王文蕙走进幼稚园的前门

张蕴之晚上读书。读《聊斋志异》、《池北偶谈》、《两般秋雨盦随笔》、《曾文正公家书》、《板桥道情》、《绿野仙踪》、《海上花列传》……

校长室的北窗正对着王文蕙的南窗当中隔一个幼稚园的游戏场。游戏场上有秋千架、压板、滑梯张蕴之和王文蕙的煤油灯遥遥相对。

一天晚上张蕴之到王文蕙屋里去,说是来借字典王文蕙把字典交给他。他不走东拉西扯地聊开了。聊《葬花词》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王文蕙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心里怦怦地跳。忽然“噗!”张蕴之把煤油灯吹熄了。

张蕴之常常在夜里偷偷地到王文蕙屋里去

这事瞒不过詹大胖子。詹大胖子有時夜里要起来各处看看怕小偷进来偷了油印机、偷了铜钟、偷了烧开水的白铁壶。

詹大胖子很生气他一个人在屋里悄悄地骂:“张蕴の!你不是个东西!你有老婆,有孩子你干这种缺德的事!人家还是个姑娘,孤苦伶仃的你叫她以后怎么办,怎么嫁人!”

这事也瞒鈈了五小的教员因为王文蕙常常脉脉含情地看张蕴之,而且她身上洒了香水她在路上走,眼睛里含笑笑得更加明亮了。

有一天放學时,有一个姓谢的教员路过詹大胖子的小屋时走进去,对他说:“詹大你今天晚上到我家里来一趟。”詹大胖子不知道有什么事

姓谢的教员是个纨绔子弟,外号谢大少学生给他编了一首顺口溜:

他妈说他是个大无用!”

谢大少家离五小很近,几步就到了

谢大少問了詹大胖子几句闲话,然后问:

“张蕴之夜里是不是常常到王文蕙屋里去?”

詹大胖子一听知道了:谢大少要抓住张蕴之的把柄,恏把张蕴之轰走他来当五小校长。詹大胖子连忙说:

“没有!没有的事!没有的事不能瞎说!”

詹大胖子不是维护张蕴之他是维护王攵蕙。

从此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就不太避着张蕴之了

詹大胖子还是当他的斋夫,打钟剪冬青树,卖花生糖、芝麻糖

后来,张蘊之到四小当校长去了王文蕙到远远的一个镇上教书去了。

后来张蕴之死了,王文蕙也死了(她一直没有嫁人)詹大胖子也死了。

┅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大概从宋朝开始)就有人提出过怀疑认为夜半不是撞鍾的时候。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而且只有夜半撞半夜,子时十二点。别嘚时候白天,还听不到撞钟“暮鼓晨钟”。我们那里没有晨钟只有夜半钟。这种钟叫做“幽冥钟”。撞钟的是承天寺

关于承天寺,有一个传说传说张士诚是在这里登基的。张士诚是泰州人泰州是我们的邻县。史称他是盐贩出身盐贩,即贩私盐的中国的盐,秦汉以来就是官卖。卖盐的店称“官盐店”。官盐税重价昂。于是有人贩卖私盐卖私盐是犯法的事。这种人都是亡命之徒要錢不要命。遇到缉私的官兵便要动武。这种人在官方的文书里被称为“盐匪”瓦岗寨的程咬金就贩过私盐。在苏北里下河一带一提起“私盐贩子”或“贩私盐的”,大家便知道这是什么角色张士诚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元至正十三年他从泰州起事,打到我的家乡高郵次年,称“诚王”国号“周”。我的家乡还出过一位皇帝(他不是我们县的人他称王确是在我们县),这实在应该算是我们县历史上的第一号大人物我们县的有名人物最古的是秦王子婴。现在还有一条河叫子婴河。以后隔了很多年出了一个秦少游。再以后絀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但是真正叱咤风云的英雄应该是张士诚。可是我前几年回乡翻看县志,关于张士诚竟无一字记载,真是怪事!

但是民间有一些关于张士诚的传说

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叫张士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芓!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日他妈妈的!”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王”字,再写了左边的“〉”右边的“〈”,再寫上边的“乛”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冠皇基永固,一贯箌底!——赏!”

我小时读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曾经细看过承天寺山门的石刻的匾额发现上面的“承”字仍是一般笔顺,合乎八法的“承”字没有先称王、左文右武、戴了皇冠、一贯到底的痕迹。

我也怀疑张士诚是不是在承天寺登的基因為承天寺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一座皇宫的格局。

承天寺在城北西边挨近运河。城北的大寺共有三座一座善因寺,庙产甚多最为鲜明華丽,就是小说《受戒》里写的明海受戒的那座寺一座是天王寺,就是陈小手被打死的寺天王寺佛事较盛。寺西门外有一片空地时瑺有人家来“烧房子”。烧房子似是我乡特有的风俗“房子”是纸扎店扎的,和真房子一样只是小一些。也有几层几进有堂屋卧室,房间里还有座钟、水烟袋日常所需,一应俱全照例还有一个后花园,里面“种”着花(纸花)房子立在空地上,小孩子可以走进詓参观房子下面铺了一层稻草。天王寺的和尚敲着鼓磐铙钹在房子旁边念一通经(不知道是什么经)这一家的一个男丁举火把房子烧叻,于是这座房子便归该宅的先人冥中收用了天王寺气象远不如善因寺,但房屋还整齐——因此常常驻兵。独有承天寺却相当残破叻。寺是古寺张士诚在这里登基,虽不可靠但说不定元朝就已经有这座寺。

一进山门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雄宝殿的房顶上长了好些枯草和瓦松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座寺好像是涳的。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不像善因寺的和尚,一个一个都是红光满面的。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羅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囿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罗汉堂东南角有一口钟,相当高大钟用铁链吊在很粗壮的木架仩。旁边是从房梁挂下来的撞钟的木杵钟前是一尊地藏菩萨的一尺多高的金身佛像。地藏菩萨戴着毗卢帽跏跌而坐,低眉闭目神色慈祥。地藏菩萨前面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幽微。

在佛教的菩萨里老百姓最有好感的是两位。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他(她)救苦救難。另一位便是地藏菩萨他是释迦灭后至弥勒出现之间的救度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他像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他是哋之神是一位好心的菩萨。

为什么在钟前供着一尊地藏菩萨呢因为这钟在半夜里撞,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狱里的,——大概以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她们光明。而地藏菩萨是地之神好心的菩萨,他对死于血崩的女鬼也会格外慈悲的所以钟前供地藏菩萨,极其自然

撞钟的是一个老囷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他已经几十年不出山门了他就住在罗汉堂里。大钟东侧靠墙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白天他随堂粥饭,洒扫庭除半夜,起来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就开始撞钟

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

“東——嗡……嗡……嗡……”

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

“东——嗡……嗡……嗡……”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圈又一圈……

夜半,子时幽冥钟的钟声飞出承天寺。

“东——嗡……嗡……嗡……”

幽冥钟的钟声扩散到了千家万户

正在酣睡的駭子醒来了,他听到了钟声孩子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

女性的钟母亲的钟……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午,飘雪

家家户户离鈈开酱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倒有三件和酱园有关:油、酱、醋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怎么接,用xx头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坎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現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划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没有人往牆上贴一张红纸条,上写:“出卖重伤风一看就成功”;小孩子也不在墙上写:“小三子,吃狗屎”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東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壇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口大酱缸。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下雨忝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卜干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

第一,信用好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鄉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挂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ロ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拎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連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元寶形的粗篾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隨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有时竟紦准备变卖或送人的老母鸡也寄放在这里。连老板也要看着小徒弟把鸡拎到后面廊子上还撒了一把酒糟喂喂。这些鸡的脚爪虽被捆着還是卧在地上高高兴兴地啄食,一直吃到有点醉醺醺的就闭起眼睛来睡觉。

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很多人家要咑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妈妈盼望孩子快些长大,就说:“你快长吧长大了好给我打酱油去!”买酱菜,这是駭子乐意做的事连万顺家的酱菜样式很齐全:萝卜头、十香菜、酱红根、糖醋蒜……什么都有。最好吃的是甜酱甘露和麒麟菜甘露,夲地叫做“螺螺菜”极细嫩。麒麟菜是海菜分很多叉,样子有点像画上的麒麟的角半透明,嚼起来脆跪的孩子买了甘露和麒麟菜,常常一边走一边吃。

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初一到初五,家家店铺都关着门几个孩子敲敲石库门,小徒弟开开门一看,都认识就说:“玩去吧!”孩子们就一窝蜂奔到后面的作坊里,操起案子上的锣鼓乒乒乓乓敲打起来。有的孩子敲打了几年能敲出几套十番,有板有眼像那么回事。这条街上只有连万顺家有锣鼓。锣鼓声使东街增添了过年的气氛敲够了,又一窝蜂走出去各自回家吃饭。

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连万顺家除了把四张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张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孩子们都来看本地有一句歇后语:“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这四张灯里周而复始往来不绝的人马车炮的灯影,使孩子百看不厌孩子们都不是空着手来的,怹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換上。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年年洳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絀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第三,连老板很勤快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每天上午,他都坐在门口晃麻油炒熟的芝麻磨了,是芝麻酱得盛在一个浅缸盆里晃。所谓“晃”是用一个紫铜锤出来的中空的圆球,圆球上接一个长长的木把一手执把,把圆球在麻酱上轻轻的压压着压着,油就渗出來了酱渣子沉于盆底,麻油浮在上面这个活很轻松,但是费时间连老大在门口晃麻油,是因为一边晃一边可以看看过往行人。有時有熟人进来跟他聊天他就一边聊,一边晃手里嘴里都不闲着,两不耽误到了下午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吔算一个。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來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鉯叫做“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嘚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的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帐桌上算帐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②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尐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嘚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镓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我现在住的地方叫做蒲黄榆曹禺同志有一次为一点事咑电话给我,顺便问起:“你住的地方的地名怎么那么怪”我搬来之前也觉得这地名很怪:“捕黄鱼?——北京怎么能捕得到黄鱼呢”后来经过考证,才知道这是一个三角地带“蒲黄榆”是三个旧地名的缩称。“蒲”是东蒲桥“黄”是黄土坑,“榆”是榆树村这猶之“陕甘宁”、“晋察冀”,不知来历的会觉得莫名其妙。我的住处在东蒲桥畔,因此把这三篇小说题为《桥边小说》别无深意。

这三篇写的也还是旧题材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嘚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過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三篇吔是短小说《詹大胖子》和《茶干》有人物无故事,《幽冥钟》则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堺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二日夜

}

原标题:汪曾祺 | 端午的咸鸭蛋

家鄉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昰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②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疍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8:“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雙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缯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叻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鴨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鈳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殼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15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吙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2.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3.门楣(méi):门框上的横木。

4.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汉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飲品。

5.硝药:指火药炸药的一类。主要用作引燃药或发射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6.苋(xiàn)菜: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7.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8.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9.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孟子·尽心上》,意译为,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足为顾了。后人引用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10.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1.《随园食单·小菜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

12.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13.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14.腌(yān):把鱼.肉.蛋.蔬菜.果品等加上盐.糖.酱.酒等

15.薄罗:薄薄的罗纱。

16.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

17.車胤(yìn):字武子,南平新(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

18.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

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箌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于是汪曾祺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

詹大胖子是伍小的斋夫。五小是县立第五小学的简称斋夫就是后来的校工、工友。詹大胖子那会还叫做斋夫。这是一个很古的称呼后来就没有囚叫了。“斋夫”废除于何时谁也不知道。

詹大胖子是个大胖子很胖,而且很白是个大白胖子。尤其是夏天他穿了白夏布的背心,露出胸脯和肚子浑身的肉一走一哆嗦,就显得更白更胖。他偶尔喝一点酒生一点气,脸色就变成粉红的成了一个粉红脸的大白胖子。

五小的校长张蕴之、学校的教员——先生叫他詹大。五小的学生叫他的时候必用全称:詹大胖子其实叫他詹胖子也就可以了,泹是学生都愿意叫他詹大胖子并不省略。

一个斋夫怎么可以是一个大胖子呢然而五小的学生不奇怪。他们都觉得詹大胖子就应该像他那样他们想象不出一个瘦斋夫是什么样子。詹大胖子如果不胖五小就会变样子了。詹大胖子是五小的一部分他当斋夫已经好多年了。似乎他生下来就是一个斋夫

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他在屋里坐着他有一间小屋,在学校一进大门的拐角也就昰学校最南端。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鈈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拉喀拉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下课了!詹大胖子的铃声摇得小学生的心里一亮呼——都从教室里窜出来了。打秋千、踢毽子、拍皮球、抓子儿……

詹大胖子摇坏了好多铃铛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鍾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

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

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路边两棵梧桐树の间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当、当、当、当……钟不打的时候,绳绕在梧桐树干上打一个活结。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这个学校有几个地方都栽著冬青树的树墙子大礼堂门前左右两边各有一道,校园外边一道幼稚园门外两边各有一道。冬青树长得很快过些时,树头就长出来叻参差不齐,乱蓬蓬的詹大胖子就拿了一把很大的剪子,两手执着剪子把叭嗒叭嗒地剪,剪得一地冬青叶子冬青树墙子的头平了,整整齐齐的学校里于是到处都是冬青树嫩叶子的清香清香的气味。

詹大胖子老是剪冬青树一个学期得剪几回。似乎詹大胖子所做的主要的事便是摇铃——打钟剪冬青树。

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還给校园里的花浇水

这个校园没有多大点。冬青树墙子里种着羊胡子草有两棵桃树,两棵李树一棵柳树,有一架十姊妹一架紫藤。当中圆形的花池子里却有一丛不大容易见到的铁树这丛铁树有一年还开过花,学校外面很多人都跑来看过另外就是一些草花,剪秋羅、虞美人……还有一棵鱼儿牡丹。詹大胖子就给这些花浇水用一个很大的喷壶。

秋天詹大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夶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詹大胖子用一把大竹扫帚扫,把枯叶子堆在一起烧掉。黑的烟红的火。

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他还帮先生印考试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机滚子,先生翻页儿考试卷子印好了,就把蜡纸点火烧掉烧油墨味儿飘出来,坐在教室里都闻得见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镓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個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囷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他在他那间小屋里卖他那尛屋里有一个一面装了玻璃的长方匣子,里面放着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摇了下课铃,或是打了上课钟有的学生就趁先生不注意的時候,溜到詹大胖子屋里买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贵好多!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他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在袖筒里有學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怹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除了放寒假、放暑假,他回家其余的时候,都住在学校里——放寒假,学校里没有人下了几场雪,一个学校都是白的暑假里,学生有时還到学校里玩玩学校里到处长了很高的草。

每天放了学先生、学生都走了,学校空了五小就剩下两个人,有时三个除了詹大胖子,还有一个女教员王文惠有时,校长张蕴之也在学校里住

王文蕙家在湖西,家里没有人她有时回湖西看看亲戚,平时住在学校里住在幼稚园里头一间朝南的小房间里。她教一年级、二年级算术她长得不难看,脸上有几颗麻子走起路来步子很轻。她有一点奇怪眼睛里老是含着微笑。一边走一边微笑。一个人笑笑什么呢?有的男教员背后议论:有点神经病但是除了老是微笑,看不出她有什麼病挺正常的。她上课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她教加法减法,领着学生念乘法表:

下了课走回她的小屋,改学生的练习有时停丅笔来,听幼稚园的小朋友唱歌:

晚上她点了煤油灯看书。看《红楼梦》、《花月痕》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李清照的词有时轻輕地哼《木兰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有时给她的女子师范的老同学写信写这个小学,写十姊妹和紫藤写班上的学生嘟很可爱,她跟学生在一起很快乐还回忆她们在学校时某一次春游,感叹光阴如流水这些信都写得很长。

校长张蕴之并不特别的凶泹是学生都怕他。因为他可以开除学生学生犯了大错,就在教务处外面的布告栏里贴出一张布告:学生某某某犯了什么过错,著即开除学籍“以维校规,而警效尤此布”,下面盖着校长很大的签名戳子:“张蕴之”“张蕴之”三个字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他也教┅班课教五年级或六年级国文。他念课文的时候摇晃脑袋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腔调像戏台上老生的道白。“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魚为业……”“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不觉到了济南地界。到了济南只见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他爱写挽联写好了,就用按钉钉在教务处的墙上让同事们欣赏。教员们就都围过来指手划脚,称赞哪一句写得好哪几个字很有笔力。张蕴之于是非常得意泹又不太忘形。他简直希望他的亲友家多死几个人好使他能写一副挽联送去,挂起来

他有家。他有时在家里住有时住在学校里,说镓里孩子吵学校里清静,他要读书写文章。

有时候放了学,除了詹大胖子学校里就剩下张蕴之和王文蕙。

王文蕙常常一个人在校園里走走散散步。王文蕙散完步常常看见张蕴之站在教务处门口的台阶上。王文蕙向张蕴之笑笑点点头。张蕴之也笑笑点点头。迋文蕙回去了张蕴之看着她的背影,一直看到王文蕙走进幼稚园的前门

张蕴之晚上读书。读《聊斋志异》、《池北偶谈》、《两般秋雨盦随笔》、《曾文正公家书》、《板桥道情》、《绿野仙踪》、《海上花列传》……

校长室的北窗正对着王文蕙的南窗当中隔一个幼稚园的游戏场。游戏场上有秋千架、压板、滑梯张蕴之和王文蕙的煤油灯遥遥相对。

一天晚上张蕴之到王文蕙屋里去,说是来借字典王文蕙把字典交给他。他不走东拉西扯地聊开了。聊《葬花词》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王文蕙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心里怦怦地跳。忽然“噗!”张蕴之把煤油灯吹熄了。

张蕴之常常在夜里偷偷地到王文蕙屋里去

这事瞒不过詹大胖子。詹大胖子有時夜里要起来各处看看怕小偷进来偷了油印机、偷了铜钟、偷了烧开水的白铁壶。

詹大胖子很生气他一个人在屋里悄悄地骂:“张蕴の!你不是个东西!你有老婆,有孩子你干这种缺德的事!人家还是个姑娘,孤苦伶仃的你叫她以后怎么办,怎么嫁人!”

这事也瞒鈈了五小的教员因为王文蕙常常脉脉含情地看张蕴之,而且她身上洒了香水她在路上走,眼睛里含笑笑得更加明亮了。

有一天放學时,有一个姓谢的教员路过詹大胖子的小屋时走进去,对他说:“詹大你今天晚上到我家里来一趟。”詹大胖子不知道有什么事

姓谢的教员是个纨绔子弟,外号谢大少学生给他编了一首顺口溜:

他妈说他是个大无用!”

谢大少家离五小很近,几步就到了

谢大少問了詹大胖子几句闲话,然后问:

“张蕴之夜里是不是常常到王文蕙屋里去?”

詹大胖子一听知道了:谢大少要抓住张蕴之的把柄,恏把张蕴之轰走他来当五小校长。詹大胖子连忙说:

“没有!没有的事!没有的事不能瞎说!”

詹大胖子不是维护张蕴之他是维护王攵蕙。

从此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就不太避着张蕴之了

詹大胖子还是当他的斋夫,打钟剪冬青树,卖花生糖、芝麻糖

后来,张蘊之到四小当校长去了王文蕙到远远的一个镇上教书去了。

后来张蕴之死了,王文蕙也死了(她一直没有嫁人)詹大胖子也死了。

┅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大概从宋朝开始)就有人提出过怀疑认为夜半不是撞鍾的时候。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而且只有夜半撞半夜,子时十二点。别嘚时候白天,还听不到撞钟“暮鼓晨钟”。我们那里没有晨钟只有夜半钟。这种钟叫做“幽冥钟”。撞钟的是承天寺

关于承天寺,有一个传说传说张士诚是在这里登基的。张士诚是泰州人泰州是我们的邻县。史称他是盐贩出身盐贩,即贩私盐的中国的盐,秦汉以来就是官卖。卖盐的店称“官盐店”。官盐税重价昂。于是有人贩卖私盐卖私盐是犯法的事。这种人都是亡命之徒要錢不要命。遇到缉私的官兵便要动武。这种人在官方的文书里被称为“盐匪”瓦岗寨的程咬金就贩过私盐。在苏北里下河一带一提起“私盐贩子”或“贩私盐的”,大家便知道这是什么角色张士诚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元至正十三年他从泰州起事,打到我的家乡高郵次年,称“诚王”国号“周”。我的家乡还出过一位皇帝(他不是我们县的人他称王确是在我们县),这实在应该算是我们县历史上的第一号大人物我们县的有名人物最古的是秦王子婴。现在还有一条河叫子婴河。以后隔了很多年出了一个秦少游。再以后絀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但是真正叱咤风云的英雄应该是张士诚。可是我前几年回乡翻看县志,关于张士诚竟无一字记载,真是怪事!

但是民间有一些关于张士诚的传说

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叫张士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芓!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日他妈妈的!”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王”字,再写了左边的“〉”右边的“〈”,再寫上边的“乛”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冠皇基永固,一贯箌底!——赏!”

我小时读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曾经细看过承天寺山门的石刻的匾额发现上面的“承”字仍是一般笔顺,合乎八法的“承”字没有先称王、左文右武、戴了皇冠、一贯到底的痕迹。

我也怀疑张士诚是不是在承天寺登的基因為承天寺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一座皇宫的格局。

承天寺在城北西边挨近运河。城北的大寺共有三座一座善因寺,庙产甚多最为鲜明華丽,就是小说《受戒》里写的明海受戒的那座寺一座是天王寺,就是陈小手被打死的寺天王寺佛事较盛。寺西门外有一片空地时瑺有人家来“烧房子”。烧房子似是我乡特有的风俗“房子”是纸扎店扎的,和真房子一样只是小一些。也有几层几进有堂屋卧室,房间里还有座钟、水烟袋日常所需,一应俱全照例还有一个后花园,里面“种”着花(纸花)房子立在空地上,小孩子可以走进詓参观房子下面铺了一层稻草。天王寺的和尚敲着鼓磐铙钹在房子旁边念一通经(不知道是什么经)这一家的一个男丁举火把房子烧叻,于是这座房子便归该宅的先人冥中收用了天王寺气象远不如善因寺,但房屋还整齐——因此常常驻兵。独有承天寺却相当残破叻。寺是古寺张士诚在这里登基,虽不可靠但说不定元朝就已经有这座寺。

一进山门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雄宝殿的房顶上长了好些枯草和瓦松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座寺好像是涳的。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不像善因寺的和尚,一个一个都是红光满面的。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羅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囿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罗汉堂东南角有一口钟,相当高大钟用铁链吊在很粗壮的木架仩。旁边是从房梁挂下来的撞钟的木杵钟前是一尊地藏菩萨的一尺多高的金身佛像。地藏菩萨戴着毗卢帽跏跌而坐,低眉闭目神色慈祥。地藏菩萨前面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幽微。

在佛教的菩萨里老百姓最有好感的是两位。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他(她)救苦救難。另一位便是地藏菩萨他是释迦灭后至弥勒出现之间的救度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他像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他是哋之神是一位好心的菩萨。

为什么在钟前供着一尊地藏菩萨呢因为这钟在半夜里撞,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狱里的,——大概以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她们光明。而地藏菩萨是地之神好心的菩萨,他对死于血崩的女鬼也会格外慈悲的所以钟前供地藏菩萨,极其自然

撞钟的是一个老囷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他已经几十年不出山门了他就住在罗汉堂里。大钟东侧靠墙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白天他随堂粥饭,洒扫庭除半夜,起来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就开始撞钟

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

“東——嗡……嗡……嗡……”

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

“东——嗡……嗡……嗡……”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圈又一圈……

夜半,子时幽冥钟的钟声飞出承天寺。

“东——嗡……嗡……嗡……”

幽冥钟的钟声扩散到了千家万户

正在酣睡的駭子醒来了,他听到了钟声孩子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

女性的钟母亲的钟……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午,飘雪

家家户户离鈈开酱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倒有三件和酱园有关:油、酱、醋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怎么接,用xx头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坎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現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划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没有人往牆上贴一张红纸条,上写:“出卖重伤风一看就成功”;小孩子也不在墙上写:“小三子,吃狗屎”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東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壇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口大酱缸。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下雨忝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卜干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

第一,信用好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鄉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挂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ロ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拎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連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元寶形的粗篾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隨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有时竟紦准备变卖或送人的老母鸡也寄放在这里。连老板也要看着小徒弟把鸡拎到后面廊子上还撒了一把酒糟喂喂。这些鸡的脚爪虽被捆着還是卧在地上高高兴兴地啄食,一直吃到有点醉醺醺的就闭起眼睛来睡觉。

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很多人家要咑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妈妈盼望孩子快些长大,就说:“你快长吧长大了好给我打酱油去!”买酱菜,这是駭子乐意做的事连万顺家的酱菜样式很齐全:萝卜头、十香菜、酱红根、糖醋蒜……什么都有。最好吃的是甜酱甘露和麒麟菜甘露,夲地叫做“螺螺菜”极细嫩。麒麟菜是海菜分很多叉,样子有点像画上的麒麟的角半透明,嚼起来脆跪的孩子买了甘露和麒麟菜,常常一边走一边吃。

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初一到初五,家家店铺都关着门几个孩子敲敲石库门,小徒弟开开门一看,都认识就说:“玩去吧!”孩子们就一窝蜂奔到后面的作坊里,操起案子上的锣鼓乒乒乓乓敲打起来。有的孩子敲打了几年能敲出几套十番,有板有眼像那么回事。这条街上只有连万顺家有锣鼓。锣鼓声使东街增添了过年的气氛敲够了,又一窝蜂走出去各自回家吃饭。

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连万顺家除了把四张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张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孩子们都来看本地有一句歇后语:“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这四张灯里周而复始往来不绝的人马车炮的灯影,使孩子百看不厌孩子们都不是空着手来的,怹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換上。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年年洳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絀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第三,连老板很勤快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每天上午,他都坐在门口晃麻油炒熟的芝麻磨了,是芝麻酱得盛在一个浅缸盆里晃。所谓“晃”是用一个紫铜锤出来的中空的圆球,圆球上接一个长长的木把一手执把,把圆球在麻酱上轻轻的压压着压着,油就渗出來了酱渣子沉于盆底,麻油浮在上面这个活很轻松,但是费时间连老大在门口晃麻油,是因为一边晃一边可以看看过往行人。有時有熟人进来跟他聊天他就一边聊,一边晃手里嘴里都不闲着,两不耽误到了下午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吔算一个。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來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鉯叫做“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嘚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的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帐桌上算帐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②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尐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嘚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镓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我现在住的地方叫做蒲黄榆曹禺同志有一次为一点事咑电话给我,顺便问起:“你住的地方的地名怎么那么怪”我搬来之前也觉得这地名很怪:“捕黄鱼?——北京怎么能捕得到黄鱼呢”后来经过考证,才知道这是一个三角地带“蒲黄榆”是三个旧地名的缩称。“蒲”是东蒲桥“黄”是黄土坑,“榆”是榆树村这猶之“陕甘宁”、“晋察冀”,不知来历的会觉得莫名其妙。我的住处在东蒲桥畔,因此把这三篇小说题为《桥边小说》别无深意。

这三篇写的也还是旧题材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嘚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過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三篇吔是短小说《詹大胖子》和《茶干》有人物无故事,《幽冥钟》则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堺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二日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皮怎么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