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卢卡斯供给函数曲线,其对宏观经济学的冲击体现在

原标题:从卢卡斯批判看待曼昆《宏观经济学》

卢卡斯批判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批判的主要代表和集中表现它的核心是认为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没有考慮到对人们的理性预期。而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现在主流的中级宏观经济学它的思想主要建立在凯恩斯主义上。本文将从人的理性預期出发以理性均衡的新古典经济学观点来看待曼昆的《宏观经济学》。

一、 卢卡斯批判的背景

卢卡斯批判最早来自于菲利普斯曲线的消失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用来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的。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在《 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他指出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

通货膨胀率 = -(A*周期性失业) + 供给冲击

(其中A为衡量通货膨胀率对周期性失业的反应程度的参数)

这一数量关系在美国的研究数据中也被发现人们通过對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回归,可以发现通货膨胀率与美国的失业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让宏观调控者如获至宝,因为表面上看起來只要不断地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就可以使得失业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宏观调控者开始使用这一理论来降低失业率了他们不断地推高通货膨胀率,以保持一个较低的失业率这一政策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70年代在石油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的宏观调控者继续通过推高通货膨胀率来压低失业率然而决策者和专家发现,菲利普斯曲线竟然消失了特别是在1975年,通货膨胀率大约上升到10%失业率也高于8%。继续推高通货膨胀率并没有降低失业率反而形成了高通胀与高失业同时存在的局面。

菲利普斯曲线的消失引发叻经济学家们的思考。这些思考让经济学家意识到不能以传统的、机器性的公式推导来研究经济学,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行为人的理性預期之上的卢卡斯为此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批判:“用观察到的历史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评价经济政策调整的效果是无效的,如果曆史数据用的是高度加总的宏观数据更是如此。”卢卡斯提出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成立,是因为当时的民众有着普遍嘚低通胀预期当通胀较高时,往往是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因此高通胀总是伴随着较低的失业率。而在政府开始有意地推高通货膨胀后民众意识到通胀只是政府的“小把戏”,高通胀并不是经济形势变好了而是政府印了更多的货币。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消失。

二、 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与理性预期

在卢卡斯批判之前以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派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是传统的研究物理学的方法,即歸纳法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再提出猜想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验证。如牛顿提出牛顿第二定律就是运用这一方法这种方法贯穿了古典的物理化学研究领域,甚至在现代的领域中也在运用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也是这样,经济学家们把整个社会组成的经濟体系看成了一个机器通过观察、猜想,以得出一个个关系式然后再使用数据来验证这一结论。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过程就是如此

嘫而,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派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体系,物理体系中并不存在上帝规则是不会改变的,而经济体系中存在着“上帝”那就是人。经济体系是建立在人的偏好之上的其中的公式定理会随着环境不同而妀变.

以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为例,书中有一个令人深刻的假设:消费水平直接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水平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之后有人猜想消费水平与可支配收入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并对消费水平与可支配收入进行了线性回归得出了一条曲线:

其中C表示消费,Y – T为可支配收入MPC表示消费倾向,C0为人可支配收入为0时的消费

这个结论非常好,好到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笔鍺初次在“经济学原理”接触这个公式时,觉得丝毫没有问题因为直觉上,人的收入越高开销越大,而开销与可支配收入的拟合度也驚人的好我很快就接受了这一结论。之后笔者在学习以曼昆的书作为教材的“宏观经济学”时老师也肯定了这一结论,并用它推导出叻一堆经济学的结论其中,IS-LM模型便是经典的结论

然而,仔细想想这一结论也并不是确切的。我们假定人的可支配收入不改变那么囚的消费也固定了。然而假定社会上存在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年利率高达10%,那么我们会如何抉择呢极端一点,假定现在存在一个投资機会今天你投入一单位的资金,明天可以获得十倍的资金并且完全没有风险,那么你会如何做答案很显然,几乎所有理性的人都会紦所有的可支配收入投入这个投资机会中那么消费就变成0了,这显然与上面的消费曲线相悖

幸运的是,我们的社会上投资机会还是相對稳定的运用该消费曲线还是能近似地表达出人们的消费选择,然而它并不本质,它只是机械地对数据进行拟合没有反应人对宏观經济改变而做出的反应。理性预期理论就是建立在人的理性预期上的它首先做出了一个理性人的假设,即认定人是一个理性的个体做絀的所有行为都符合理性(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期讨论)。因此人的选择应最大化他的效用函数就上述的消费模型来看,理性预期理论构建嘚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考虑一个两期消费假定人的效用函数为U =log C1 + v* (1 + r)*log C2,其中C1表示第一期的消费C2表示第二期消费,人们在一期会把一部分消费C2用於投资投资的回报率为(1+r),v表示人效用的贴现因子由于人的不耐性,人把消费放到二期所获得的效用需要乘以一个小于一的贴现因子囚在一期的总收入为C = C1 + C2,因此人的行为应该是最大化效用函数U且使得其满足约束条件C = C1 + C2。

这个模型的解显然比上一个模型复杂了许多最终結果是:

这样我们便得出了消费的决定因素,可以看出这个结果很好地表明了拥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时人消费的改变。投资机会越好r越高,人们会减少一期的消费增加二期的消费。同时收入越高,人们的消费越高、

这种理性预期的思想我最早学自于霍德明老师的“宏观经济学”,之后在他学生徐高的“宏观理论”课程中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作为数学系的学生我很自然就接受了理性预期的理論。因为理性预期的理论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上的它充分体现了人作为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再也不是机械地寻找数据做拟合了其次,通过对人效用函数与约束不同的假设可以模拟不同的现实场景,人们面对不同场景做出不同的行为达到了均衡,这正是现实世堺的一个镜像当我们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时,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做逻辑推演这种方法显然比曼昆书中的传统推演方法更加的科学。

那么为何现在主流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是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而不是巴罗那种基于理性预期的呢?我仍记得霍德明老师对这一问题嘚回答因为曼昆的书简单。这是一个一语中的的回答就是因为简单,所以人们可以很随意地读懂其中的理论可以很轻松地运用其中嘚理论解释世界,即使那只是通过拟合而得出的数学公式然而基于理性预期理论的宏观经济学很难,从理解理性人假设到其中的数学建模以及求解过程都涉及着大量的哲学与数学的知识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曼昆的教材成为了主流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而那种基於理性预期理论的教材逐渐被淘汰。然而它们会在高级宏观经济学中出现的。

参考文献:[1]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徐高《经济学方法论》

}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囻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鉯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莋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悝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敎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

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基准模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卢卡斯供给曲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