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金融服务产品哪家产品好

金融如何精准服务“三农 _产业经济_财经_中金在线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金融如何精准服务“三农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陶怀颖 &&&
中金在线微博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新三农”既是金融服务的短板,也或将成为其“跑马圈地”的蓝海。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涵盖一二三产,其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也应是金融服务所支持的重点。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农村金融市场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如此便须各级政府及时创新政策,优化人才队伍、调整服务策略,以满足日新月异的“三农”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新天地
  毋庸置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方面离不开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其也将为农村金融开启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待:
  首先,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而以上工作均亟待金融血液的大量注入。
  其次,随着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壮大,从前农村的“死”资产资源有望被大量盘活。如此,即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来已久的“三农”抵押难题,也为金融机构把握风控增添有效“筹码”。
  再者,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或发生巨大变化。可以预见,未来农村、农业将从单一生产转向高度融合发展;农业在延长自身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同时,还将渗透到产城融合,并带动建立一批宜业宜居的美丽农业强镇,进而推动城乡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融合的过程并非单纯的物理叠加,一定程度上还会发生“化学反应”,催生一批更适应现代经济、金融体系的“三农”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并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和增强发展动能,加快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的步伐。
  如此背景下,“新三农”既是金融服务的短板,也或将成为其“跑马圈地”的蓝海所在。
  四个精准
  新型农业经济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三农”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随之改变。
  如此,金融机构若想真正深耕农村、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则须从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改变固有经营理念,并提升广大农民群体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其一,产业选择须精准。金融机构既要着眼传统种养业,更要关注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一方面,我国种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其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均需要信贷资金的助推。
  另一方面,近年来兴起且具备较高附加经济价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如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其对资金依赖程度更高,投资收益更可观,应是金融机构重点关注领域。
  其二,服务对象要精准。既要满足小农户的需求,更要支持规模型新主体的发展。对于务实勤劳、诚实守信的个体农户,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小额信贷或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等方式解决其融资需求。
  与此同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正日益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主力军的新型经营主体。该群体生产经营能力较强,应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在优质大客户,但目前普遍面临融资难、投保需求难以被覆盖等问题,金融需求亟待解决。
  其三,金融服务模式要精准。既要提供精准到位的专项产品,更要开展“一条龙”的综合服务。农村金融不同于工商金融、城市金融,产品不宜简单“移栽”,而需更具针对性的设计、完善产品,让其更接“乡土气”。
  比如要完善细化专业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让农民贷得到、贷得起;定制设计可保成本、保价格、“保得住”、“赔得到”的保险产品;还要研究向农民提供信贷保险、理财服务以及投资顾问等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其四,信息对接要精准。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同时,搭建有效的供需对接桥梁。
  今年农业部开发运营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通过主体直连、信息直报、服务直通、信息共享,向金融服务机构精选推送优质规范经营主体有效需求,为新型经营主体点对点对接信贷、保险、补贴等服务。
  目前已有59家金融机构入驻,提供信贷保险产品达98款。下一步,农业部会将全国范围内数百万合规的新型经营主体纳入该系统,并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两个强支撑
  新时代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除了需要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具体上,需要政府从政策创新和人才培养两大方面为金融服务农村战略奠定有力基础。
  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撬动的杠杆支撑作用。
  从我国特殊国情分析,目前财政资金是撬动金融支农的一把金钥匙,要想解决好农村金融问题则须充分运用好财政杠杆。
  近年来,农业部联合相关部门致力于探索财政补贴政策与金融工具的结合使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比如,2015年,由农业部会同财政部、银监会共同建立了全国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由财政注资400余亿元。进入全面运营以来,该体系已为380余亿元的信贷服务提供了担保。
  今年9月,在首届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发布了金融支农创新的十大模式。十种模式均是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并解决农村金融难题的实践成果。
  星星之火要成燎原之势,新时代农村金融的有力发展还亟需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策创新支持。
  另一方面,强化人才团队的支撑,加快培养政府、金融机构既懂农业又懂金融的人才团队是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关键。
  大到制度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小到产品服务创新,都需要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金融工作者。这应是政府与金融机构下一步发力的重点。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空间巨大,如此的市场既需要金融机构的耐心耕耘,也需要其深入挖掘兼顾农民利益与商业可持续性的运营模式。
责任编辑:cnfol001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优化金融服务促进三农发展 信贷产品介绍 _新浪河南财经_新浪河南
优化金融服务促进三农发展 信贷产品介绍 (2)
来源:新浪河南财经日字号:|
  合贷通贷款
  产品简介 :合贷通贷款是指农信社向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的人民币贷款。
  适用对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产品特点:
  1、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审批”的管理办法。授信一年一次,额度进行动态管理。授信额度包括合作社自身贷款和对外担保金额。
  2、贷款期限灵活,可采用抵押、质押、保证及组合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
  办理流程 :
 办理流程 :
  具备条件:
  1、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有固定的生产经营服务场所和规定比例的自有资金,依法从事合作社章程规定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
  2、具有较为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能按时报送财务报表等有关材料;
  3、在农信社开立账户,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须把注册资本金存入所开立的账户;
  4、资信良好,具有清偿贷款本息能力,无不良信用记录,主要管理人员遵纪守法,信誉良好,无不良嗜好,无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2]   
24小时排行
微理赔大诚信 保险行业网络调查...
福布斯2014年全球亿万富豪榜 河南3企业家入围...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_百度知道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
我有更好的答案
行司联动、境内外联动,提供信贷。二是努力寻求商业化经营和践行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在对外服务上,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机构的经营管理权限。二是积极稳妥地推动适度简政放权。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试点-评估-优化-推广”的方式。另一个是商业化经营要求的保本底线。实践证明,最能考验出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难以与一些金融机构过于集约化的经营体制相适应,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妥善处理好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以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三农”,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效率。  一是厘清各级机构的职能分工。金融机构要深入基层、员工和客户,理清哪些事项需要总部统筹管理:一个是党和国家要求的社会责任底线。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一是坚持以发展带动服务“三农”能力提升。监管部门也应坚持差别监管,适当放宽“三农”业务不良贷款等考核指标的监管标准,在发展创新型“三农”金融业务方面,一是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是要强化城乡联动,历来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加快农村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发扬和体现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其次,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地服务“三农”,强化正向激励。  此外、货币和监管政策支持,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能不能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平衡点,是决定“三农”金融服务成败的关键,2009年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近三年来累计投放林权抵押贷款172亿元。2014年,农行又率先在同业中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人均业务量和效益时,打消基层机构服务“三农”的顾虑,要处理好关于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三农”客户具有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商业化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寓服务于发展之中,做好资源投入的总体规划。三是要做好管控引导、中景、远景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发掘“三农”业务的战略价值和长期效益,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商业金融模式支持政策性、公益性强的“三农”发展事业;在考评机制设计上。笔者认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应该坚守两个底线,金融机构要以战略眼光来审视和衡量“三农”金融业务。金融机构要从近景,哪些需要放权到分支机构。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增加农村金融资源投入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各类财税、保险,提出了新要求。但也要看到,“三农”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服务中比较薄弱的地带,“三农”金融发展中仍存在不少两难问题。三是树立和增强“雪中送炭”的责任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要处理好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关系。现阶段,农村金融资源投入大、经营成本高、效益产出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县域市场增加资源投入的积极性,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三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当前要着力把互联网金融的理念,要处理好商业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二是要推动产品创新、区域差异显著、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内部转移定价等管理考核指标。  一方面:  一是要坚守“三农”业务发展的风险底线。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绷紧风险控制这根弦,坚持底线思维,对于加强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机遇。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租赁、理财。在具体经营事项交由分支机构负责的同时,金融机构总部也要切实加强管理,做到既放权于基层,缩短管理和决策链条,又“放而不乱”、风险可控,应当将这两个底线有机地统一起来。近年来,这是困扰“三农”金融服务的根本问题。比如,在西藏、新疆等老少边穷地区,虽然经营成本较高,“三农”金融产品创新聚焦在破除农村抵押担保瓶颈上。农业银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这是应对“三农”金融业务风险大的根本之道。  第四,不计成本、不讲风险地服务“三农”,会挫伤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会削弱金融机构的长期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风险偏好也要建立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是履行国有资本意志的必然要求,不能单纯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问题,努力把“三农”金融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首先。三是切实加强“三农”业务专业化风险管控能力,可探索加入对服务“三农”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考量、保险等跨领域金融服务,构建新型综合化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任何时候都要将不良贷款控制在能“承受”范围内。二是适度提高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容忍度。金融机构应通过优化调整经济增加值,但当地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愿望仍然较强,金融机构应坚持在这些地区设立多种服务网点,金融机构在考核基层机构点均、发债、票据、技术和产品运用到“三农”金融服务中  “三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督导,形成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第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三农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3版:企业天地
我给文章打分
新闻排行榜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提升金融服务 释放“三农”活力
  中国农业银行金穗惠农通工程提升农村金融服务。  资料图片
  农业银行作为一家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积极适应“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发展新形势,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有效满足“三农”客户金融需求的同时,努力防控“三农”和县域业务风险。截至2016年,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2.7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72亿元(同比多增118亿元),增速8.57%,高于全行贷款(不含贴现及非金融机构贷款)1.16个百分点,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等方面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着力服务好“大三农”  当前,随着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国家支农投入不断增加,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三农”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三农”“大三农”正在逐步取代以传统千家万户小农经济为代表的“老三农”“小三农”。面对“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的新形势、新机遇,农业银行将始终高举服务“三农”大旗不动摇,用心、用情、用力把“三农”和县域业务做出特色、做出优势、做出成效。  全面落实服务“三农”的经营定位,突出做好“三农”和县域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目前,中央正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就是通过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这就要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农业银行将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好以大企业、大项目、大市场为代表的“大三农”,以新主体、新要素、新业态为特征的“新三农”,以及以各地特色优势农业为重点的“特色三农”。  深入贯彻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好精准扶贫金融服务;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2016年,农行在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累计投放贷款3351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044亿元,比年初增加920亿元,增幅比同期全行贷款高5.4个百分点,完成全年计划值的131%,达到增幅高于全行的预期目标。  加强产品、渠道和政策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三农”支撑体系。适应“三农”特点和发展新形势,创新更多好用、适用的产品;进一步完善物理网点、自助银行、“金穗惠农通”服务点、电子渠道“四位一体”的渠道体系,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总结推广政府增信、产业链金融、批量融资、代理金融、农地金融等模式,特别是针对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趋势,打造“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基于大数据的“三农”信贷产品和服务,构建“互联网+三农”金融生态圈。  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释放服务“三农”内生动力。以全面提升服务“三农”和县域能力为目标,以完善事业部组织架构为支撑,进一步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为服务“三农”提供有力支持保障。  提供便捷现代金融服务  随着“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拓展“三农”金融业务,&特别是有不少新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手段,解决农村金融一直以来存在的风险高、抵押难等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对海量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信贷数据等进行挖掘分析,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客户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客户的行为,有助于防范信用风险。这既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又创新了服务方式和手段,有效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不仅与农业农村经济相对弱势有关,更在于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因此,解决农村金融风险高、抵押难等问题,不仅仅要采取技术手段,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加快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建立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普及金融知识、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等,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来推进农村金融发展。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致力于让广大“三农”客户享受到更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双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但更多的是互补合作。一方面,农业银行可以利用遍布全国城乡的营业网点和“金穗惠农通”服务点,与新金融机构合作,形成线下线上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农业银行也在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自身的“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有农行特色的“互联网+三农”服务模式。今年,农行将互联网服务“三农”作为“一号工程”来推,重点是按照“标准化、模型化、规模化、批量化、自动化”的原则,探索完善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化、智能化的“三农”信贷作业模式。上线了基于大数据的金穗“快农贷”产品,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对特色农业、财政直补、电商平台、信用村等不同类型农户,采集各类信息,设计授信模型,提供免抵押、批量化、自动化融资服务。截至2016年末,“快农贷”已在福建安溪等10个县试点,已发放贷款1.33亿元。  强化政策支撑&守牢风险底线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农村金融产品服务更加丰富,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初步形成。但也要看到,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领域最薄弱环节,“三农”客户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需要金融在支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与财政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因此,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  农业银行将进一步做好“三农”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对接国家关于“三农”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为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县域实体经济、开发扶贫等提供金融服务。  加大创新力度。针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购买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领域,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针对农业产业特点、区域发展特点和“三农”客户特点,推进信贷制度创新;针对农村和县域客户数量多、分散广,以及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情况,不断创新服务渠道。  加强多方合作。推动各级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政府增信服务模式,强化银政合作;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合作,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等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实现银银合作;加强与龙头企业、大型批发市场、供销系统、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开放包容的“三农”互联网生态圈,做优银企合作。  与此同时,守住底线,强化“三农”业务风险防控。在全行整体风险偏好框架内,合理设定不同地区“三农”业务的风险容忍度,不搞“一刀切”。做实做硬“三农”业务风险全流程管理,建立健全“三农”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快构建适应“三农”和县域业务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努力防控好“三农”和县域业务风险。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中国农业银行打好“三农”金融服务“组合拳”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中国客户经理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增收情况 中国农业银行员工入户为农民发放农贷 中国农业银行宁夏分行新区支行客户经理田彦山常年走村串户,他的办公桌不是炕桌就是茶几,甚至是房檐下的小板凳 2016年,在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关键期的大背景下,国家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推动农民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型升级,“新三农”、“大三农”、“特色三农”的发展趋势和格局更加明显。 面对新的形势,2016年,作为“三农”金融业务规模最大、网络最全、人员最多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中国农业银行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履行金融服务“三农”责任,始终高举服务“三农”、做强县域大旗不动摇,始终坚持基于商业化原则服务“三农”不动摇,立足“三农”改革发展新形势、新需求,突出服务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发展能力,“三农”和县域金融服务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持续加大信贷投放。按照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的标准,单独安排涉农贷款计划。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镇化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特色农业发展等“三农”重点领域,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截至2016年底,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2.7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72亿元,同比多增加118亿元;增速8.57%,高于同期全行贷款增速1.16个百分点,实现增量高于2015年同期、增速高于全行“两个高于”目标,连续6年达到国家监管要求。 大力实施金融精准扶贫。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战略部署,以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柱和特色产业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为重点,大力做好产业金融扶贫、到户金融扶贫、定点扶贫工作。截至2016年末,在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贷款余额达7044亿元,较年初增加920亿元;增速15%,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对具备通讯条件的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惠农通电子机具全覆盖。对河北武强县和饶阳县、贵州黄平县、重庆秀山县等4家定点扶贫县支行,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选派了优秀挂职干部,加大了贷款投放力度。全年在定点扶贫县累放贷款26亿元,贷款余额达44亿元,比年初增长了35%。 积极开展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依托自身强大的科技体系,研发上线了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平台,为“三农”客户提供“7天*24”小时的全天候金融服务。着力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升级,进一步提升了惠农通服务店的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农村电商金融服务,助力“工业品下乡、进城”。创新开展“三农”互联网融资服务,创新推出了“金穗快农贷”产品,推进了农户贷款业务线上化改造,实现农户贷款线上申贷、线上办贷、线上放贷,推动农户贷款向批量化、线上化、自动化作业方式转变。目前,“金穗快农贷”已在9个省份的10个县支行开展试点。截至2016年末,共授信2719户、金额1.69亿元,用信2218户、贷款余额1.33亿元。 进一步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创新。适应“三农”改革发展新趋势,农业银行不断加大信贷政策、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力度,有效满足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新市场的新型金融需求。截至2016年末,农业银行已针对化肥制造、水产养殖及加工、谷物磨制等出台12项涉农行业信贷政策,针对粮食大省、特色农业大省、革命老区等出台多项区域信贷政策,创新推出农民安家贷、快农贷、油茶贷等193项“三农”专属金融产品,基本覆盖了“三农”客户各类金融需求。围绕商业化“三农”金融服务,探索创新了政府增信模式、特定主体带动模式、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等一批实用好用的金融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 主动践行普惠金融服务责任。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迁建县城低效网点至县域新城区、农村新社区,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拓展网点服务辐射范围。选择网点空白乡镇,大力建设离行式自助银行,2016年新建1000多家,县域自助银行总数超过7000家。在稳步扩大“金穗惠农通”工程覆盖面的基础上,升级惠农通电子机具,加载更多服务功能,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现代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末,农业银行已在农村地区建设服务点63万个,布放电子机具101.2万台,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5.1%。 加快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认真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要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事业部改革的目标、方向、任务和相关政策。不断健全三农金融事业部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了事业部对服务“三农”和金融扶贫工作的保障能力。 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压力,通过进一步完善“三农”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客户准入、调查审查、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等基础管理和基层员工行为管理,加强受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影响大的领域和“僵尸企业”的风险排查和治理,进一步提升了“三农”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充分运用管理会计、经济资本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全面精细核算“三农”业务的成本与收益,强化资本与成本约束,优化客户、行业、区域和收入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三农”业务投入与产出相衡,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统一,“三农”业务价值创造能力和回报水平不断提升。 ·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服务产品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