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总面积,怎么求长和宽宽十米零五,长二十三米,南北坐向,需要带门道,一层房屋。

张大伯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三十米,宽二十米。这块地的十五分之七种土豆,其余的种番茄,种番茄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张大伯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三十米,宽二十米。这块地的十五分之七种土豆,其余的种番茄,种番茄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990年到现在,一直在教育第一线从事数学教学工作。

您好,寒樱暖暖为你解答:

种番茄的面积是320平方米

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或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

是我前进的动力! 你的采纳也会给你带去财富值的。

可以追问,直到完成弄懂此题!

}
一块长方形木板长二十四千米,宽是长的八分之三,这块木板的面积是多少,算式... 一块长方形木板长二十四千米,宽是长的八分之三,这块木板的面积是多少,算式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毕业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化学专业,从事教学工作30年,现已退休。

没有那么长的木板,长按24厘米来计算。

这块木板的面积是24×9=216(平方厘米)

}

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

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

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

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西湖图出自《咸淳临安志》清同治六年补刊

,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

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

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

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

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

,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

》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

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大业六年(610年)开凿

,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

唐朝,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

一带。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为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

。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

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二年十月(822年),

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白氏兴修

,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

)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

(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白氏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最为著名的作品有《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

时期。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

等国通商贸易。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

,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

,一时有佛国之称。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

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

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

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

,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

”,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

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宋

》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

、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南宋诗人

》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另外,诗人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窟”。据《

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西域和西欧各国的

,来杭州游览的增多。最为闻名的有

,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元朝后期,继

“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朝有所扩大。

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

,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

三年,即1508年),知州

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

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

》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的独特景观。三十九年,

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

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

”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

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

”,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乾隆年间,杭州人

》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乾隆年间兴建的北京

东西两堤也是模仿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

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

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

一带。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

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

、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

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

)。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

迁台前时期,沪杭、杭甬、浙赣等铁路线以及杭州至

等地的公路相继建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杭州旅游的发展。除传统的香客外,

等国的游客也日渐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民国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访杭州累计为32,845人。

民国时期杭州旅游资源日益丰富,西湖景点和文物古迹不断增多。政府将孤山的清朝

辟为公园,民国16年,改称

,公园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还在

等烈士墓。民国6年,修建了

。民国12—20年间,修建

。民国12—13年,修整倾废的

,并构筑园林。民国22年,修护已倾斜的

民国时期,杭州的公园建设始于

。1912年浙江军政府拆除

城墙和旗营城垣,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广种花木,称

。长约一里的湖滨公园共分为

至五公园。1922年8月29日至30日,

在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决定有条件地同意

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

。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和第五公园码头建立“

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八十八师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有近千年历史的

因塔基长期遭盗挖而倒塌,惊动社会舆论。

为此还特地两度撰文评论此事,而“

”也因此有名无实。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

,参观人数总计达2千余万人次。博览会会址设在

、岳王庙、北山等沿湖地区,旨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除全国一千多个代表团外,还有

、印尼等国组团参观,为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1937年3月下旬,

举行秘密会谈,商讨建立

的基础,史称“西湖会谈”。

之一。杭州市政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风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公园,改建玉泉观鱼、涌金公园,整修灵隐寺、

、印月亭等风景点,在亭子里还可以看见好多的鱼。修筑环湖西路(西山路)、龙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国游客1,400余人,港澳同胞2,300余人,国内游客500余万人次。

”后,来西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宾、

同胞共计5.3万人次,国内游客约有600万人次。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84年9月,

指出:“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此后,杭州政府修复灵隐寺、天竺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迹,扩建虎跑等名胜,新建曲院风荷等公园,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创办仿古游乐活动,还办起夜花园、音乐夜市等夜游活动。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很难畅行。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间,西湖还进行了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体的质量。

评选活动。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

,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正式名称为“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

。此后,西湖博览会被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项整治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被启动。首先是“西湖南线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对西湖南线的四大公园(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进行整合。共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开挖水系2.6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四大公园均实现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杭州西湖是中国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

旧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从此,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西进工程”(即

茶文化村等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

等共计70公顷的水面面积,并与西里湖互相沟通,改善和复原了周边的生态

。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上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新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起,沿白沙路、圣塘闸、环城西路、湖滨路至二公园的沿湖地带,工程将湖滨机动车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为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区腹地,为西湖

的重要产地,通过本次整治,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家旅游的风格。2003年起,靠近

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

系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赏。

公园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加上2002年开放的南线四大公园,西湖沿线成了开放式大公园。2009年3月20日,

免费对游客开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开始对包括西湖景区在内的高档会所等服务场所展开关停整改等专项行动,以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的反腐和走群众路线工作目标。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

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

名录。被列入目录的景观范围共计3322.88公顷(包括“

”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

、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

等其他文化史迹均在这个景观范围之内),缓冲区7270.31公顷,列入的依据标准包括(ii)(即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iii)(即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vi)(即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继

的一部分)后,省内的第二处世界遗产。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朝《

》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

。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

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1924年,地质学者

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

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

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

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

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

、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朝以“

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

》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原名皇(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

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

,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塔身。由于传说雷峰塔的塔砖可以用来驱病强身或安胎,长期有人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1924年9月25日下午,几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负,突然全部崩塌。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旧雷峰塔的原址之上,旧塔座部分成为遗址的展示厅,并有许多的文献资料供人参观。

山顶,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毁坏六次重建。现存的砖塔,为六面七级,是1933年按明末以后的原式样重建的,并在1996年更换了朽坏的塔刹构件。是西湖宝石流霞景观所在,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之说。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

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

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

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岛上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所在位置与当今不同。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朝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 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 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 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

五年(1800年),浙江

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

栖息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叫生态岛。

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

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

。为了保护断桥和锦带桥不受来往车辆重压和撞击,现自断桥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机动车通行。所有来往孤山的车辆必须通过西泠桥出入。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

,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 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1950年,有关部 门加高加宽堤身,并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现苏堤禁止机动车(电动旅游车除外)通行。

杨公堤又称“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于苏堤,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杨公堤在西湖西进工程中,恢复了相对于苏堤的“里六桥”: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和浚源。现杨公堤路面较宽,设有双向单车道,中间加以绿化隔离带,沿路主要为宾馆及疗养院等设施。主要景致有曲园风荷、

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

)。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苑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

  • 1984年.新西湖十景

》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

。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

  • 2007年.三评西湖十景

西湖周边的街道马路是将西湖与杭州市区紧密连接的纽带,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和名胜古迹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湖景区的景色内涵。环湖一周,按顺时针方向,道路分别为:

  • :东至昭庆寺少年宫和环城西路,西至

    ,因路沿西湖北山之麓得名。旧名为岳王路、北山街、静江路、环湖北路等。北山路蜿蜒于葛岭和栖霞岭山麓,并在西湖沿岸种植大片绿地公园,是西湖周边车辆密度最大的道路之一。北山路北侧自古建有大批私人别墅和宾馆,建筑风格多样,是杭州名人旧居建筑较为集中的街区。自东向西,著名的建筑有:望湖楼、

    旧居、省庐(别名竹隐别墅)、静逸别墅(

    建)、坚匏别墅、新新饭店、秋水山庄(

    建)、抱青别墅、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香格里拉酒店、

    旧宅等。北山路也是著名的赏荷胜地,每逢夏季,断桥附近和放鹤亭对面的水面荷香阵阵,吸引了大批游人的到来。

  • :南起解放路西端,北至北山路。其址原为杭州西城墙,民国初城墙被拆,改为马路。湖滨路沿湖一侧为湖滨公园,从南之北分别为一公园到六公园。湖滨路东侧为繁华的商业区,建有大量饭店酒肆,如

    、太子楼、杭州酒家等。每逢旅游旺季,湖滨一带游人如织,摩肩接踵。2003年,在湖滨路和西湖湖底建成湖底隧道,直接连通环城西路和南山路、解放路,极大地缓解了湖滨地区的交通压力。而湖滨路面也进行大规模改造,沿湖一带变为步行街,附近建有高档宾馆和品牌服装街等。

  • 北起解放路西端,在长桥公园南折,于杨公堤处西接虎跑路,约长2500米。旧名涌金路、膺白路、南屏路、环湖南路等。南山路路面宽阔,沿湖一侧有涌金公园、柳浪闻莺、长桥公园、雷峰塔、净慈寺、钱王祠、花港观鱼、太子湾等景点。另外

    等建筑为南山路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街道两侧也集中了大量咖啡馆、酒吧、茶屋。

  • :南起南山路西端,北至北山路西端。因位于西湖以西,又称西山路。今存流金、卧龙诸桥。参见上文“

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丛编》、《

》、《西湖集览》与新旧《

》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

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

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

  1.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2.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徐氏女《

  3.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陈曾洛《西泠桥畔慕才亭》

  4. 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处士领湖山。——

  5.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6.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1.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江南忆》

    2.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潘阆《忆余杭》

    3.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1.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白居易《冷泉亭记》

    2. “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大见于斯泉也。”——苏轼《六一泉铭》

    3.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袁宏道《春游西湖》

    4. “西湖尤有土产一样,名曰刺菱儿,童子以划船采取,剥而卖之。形同菱角,大如蚕豆,其味鲜美,此亦世所仅有之物也。”——范祖述《西湖探梅》

    5.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6. “西湖就像是一位“二八佳人体似酥”的狐狸精,所以杭州决出不出好子弟来。”——郁达夫《杭州》

    7. “论山水的秀丽,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别有一种醉人处,叫人不能不生爱。”——徐志摩《丑西湖》

    8.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余秋雨《西湖梦》

    1. 《雷峰塔传奇》,蕉窗居士撰

    2. 《义妖传》(弹词),著者不明

    时期,皇家画院的发展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而作为

    ,也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山水画家。这些画家对于近在眼前的西湖也留下了众多名作。以下列举部分名画家及其作品: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

    》。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

    与“小白菜”等大量民间故事和《初阳台》、《双投桥》、《

    》、《十八棵御茶》等传说。

    西湖龙井,传说中的好茶。

    由于西湖的自然风光适宜于疗养休息,因此自明清以来,西湖周边就建有众多名人富豪的别墅庄园,其中许多建筑在建筑学、园林学和历史学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以下列举一部分名人故居:

    西湖游船有电动船、手划船、自划船、脚踏船等种类。大中型电动船由西湖游船公司经营,一般包括游小瀛洲、湖心亭两岛的门票。游船公司拥有各类大小船只370余款,其中有宋朝风格的豪华画舫游船和中型游览船等。手划包租船是由船夫或船娘手划的小船,一般限乘6人。船夫一人坐在船尾,手摇船橹,向游客介绍西湖的景色。而西湖中颇受欢迎的游船是自划船,一般为6人座,由游客自行划桨前进,是西湖上相对价格最便宜也最受欢迎的游船项目。此外还有脚踏船和电瓶船,可以由游客自行轻松地驾驶前进。

    南山路解放路口,为大型交通游艇码头,通小瀛洲东码头
    湖滨路仁和路口,为小型机动游船(20座)码头
    湖滨路平海路口,为小型画舫码头,通小瀛洲东码头
    湖滨路华侨饭店对面,为小型自划出租船(6—8座)码头 适宜青少年集体活动和情侣荡舟西湖时选乘
    位于白堤东段北里湖一侧,为小型电动船码头
    位于孤山南麓,以停靠中、小型游船、画舫为主的湖上码头,通湖心亭北码头和阮公墩码头,另有手划船租乘
    位于岳王庙以南、岳湖北岸,可在此乘坐小型机动船前往小瀛洲北码头,另有手划船租乘
    位于苏堤南段,花港观鱼公园东大门前,可在此乘坐小型机动船前往小瀛洲西南码头
    位于小瀛洲北端的三角亭,可在此乘坐各种游船、画舫、手划船游湖或前往湖心亭、岳湖和中山公园码头
    位于小瀛洲东端,可在此乘坐各种游船、画舫、手划船游湖或返回湖滨各码头
    位于小瀛洲南端我心相印亭西侧,可在此乘坐小型机动船返回苏堤码头
    通往中山公园和阮公墩码头
    通往中山公园和阮公墩码头
    通往中山公园和湖心亭北码头

    西湖周边的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一年四季,各类花卉交替绽放飘香,不仅丰富了西湖的植物景观,也大大改善了杭州的环境质量。

    • ——西湖沿岸、苏堤、白堤等处,遍植柳树和桃树,形成了“一株杨柳一株桃”的代表性景观,另外夹种

      等多种观赏性植物。杭州桃花的花期一般为2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

    • ——杭州的传统食品有荷花糕,

      ,至少在唐朝之前就有人工种植荷花,宋朝杨万里更有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湖面上共有荷花14块区域、130亩,大部分处在北里湖与岳湖间。根据常年统计,6月初西湖荷花开始绽放,6月底进入盛花期,一直绽放送香到8月底9月初。

    • ,桂花是杭州的代表性植物之一。诗人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说明早在唐朝,桂花就在杭州出现。桂树被大量种植在西湖沿岸各大公园,尤其以新西湖十景的“满陇桂雨”和

      四种,以金桂、银桂为佳。每年中秋前后,丹桂飘香,成为杭州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桂花除供观赏外,还具有食用价值。金桂、银桂香气浓郁,是加工调味品的天然原料。腌制过的桂花和白糖拌在一起,即成了杭州传统食品之一的糖桂花。西湖桂花的花期一般从9月上旬开始,到11月初结束。

    • ——宋朝在孤山隐居的“梅妻鹤子”

      ,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也为西湖梅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积淀。灵峰、孤山和西溪是古来杭州赏梅的三大胜地。每年1月底至2月中旬的春节期间为梅花的开花期。

    除上述四种传统名花外,西湖也引进种植了大量外来品种。杭州太子湾公园自1992年起引进了大量

    ,成为一大新景观。上述两种花的开放时间为3月至4月末,郁金香主要在西湖南面的太子湾公园,樱花则分布在苏堤、柳浪闻莺等地点。此外,花港观鱼的牡丹亭(

    )、柳浪闻莺的中日不再战碑(樱花)和杭州花圃(

    )也都是知名的赏花去处。

    由于杭州市政府对于西湖的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西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逐渐改善。在西湖中可以经常发现西湖

    等处可见识到多种名贵的观赏鱼类,而

    的巨型网笼“百鸟天堂”中喂养着数十种飞禽,增添了西湖的生气。另外在沿岸树木中,

    也成为游客们关注的对象之一。2005年10月,随着西湖综合整治工程的完成,西湖第一次大规模人工引入水鸟群落,在北里湖水面放养了80只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蓄水量仅400余万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只能循航道行驶。1950年,国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国家投资计划。本次浚湖工程于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达到1.808米,最深处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万立方米。

    挖出的淤泥填平昭庆寺、清波公园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18处。此后,由于湖床泥土冲刷和沉积物的积累,湖水深度又降为1.47米。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后,湖水深度又上升为1.5米。除了疏浚工程,

    环湖污水截流工程于1978年开始筹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线,埋设污水管道17多公里,建污水泵站10座。西湖引水工程于1985年2月1日正式动工。引水工程从

    闸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总贮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后,西湖水体

    提高5至7厘米。2003年,历时四年的新一轮西湖疏浚工程完成,共疏浚346.9万立方米,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27米,水体能见度明显提高,水体容量由934万立方米增至1429万立方米。

    西湖水质污染不断加剧,并多次被评为劣V类。西湖水质污染的主要问题是水体的

    。有观点认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

    1997年起的杭州西湖水质
      (明显富营养化,总氮、总磷指标偏高)
      (中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
      (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
      (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
      (轻度富营养,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
      (轻度富营养,污染指标为总氮、石油)
      (轻度富营养,污染指标为总氮、石油)
      (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
    • 2. 《水经注》卷四十
    • 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 .萤石官网-视频广场[引用日期]
    • 6. .西湖网[引用日期]
    • 7. .西湖网[引用日期]
    • 8. .西湖网[引用日期]
    • 9. .浙江在线[引用日期]
    • .杭州旅游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道总面积,怎么求长和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