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邮储银行债券理财产品理财掌舵人:债券和委外风险如何管

25万亿银行理财瘦身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险
加群请联系(微信号:wdkjrsl),由其审核通过后拉您进群
五道口金融沙龙是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公益性金融教育沙龙。沙龙已成功举办十一期,嘉宾分别是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许均华博士、德润租赁董事长王琨 先生、天图资本合伙人杨辉生先生、申万宏源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博士、前高盛首席经济学家马宁先生、民生银行私人银行北京管理部副总经理李鞠民先生、点 融网创始人郭宇航等。
来源:金羊毛工作坊
长期来看,加强对理财产品发行、银行委外以及资管杠杆的监控有利于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但短期内可能会压低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速度,尤其是其中理财产品余额和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的债权。理财产品余额已经从3月的26万亿元下降到4月的25.2万亿元,不过并没有给市场带来过大的震荡。理财产品余额的下降可能已经反映了4月以来监管收紧的影响。同时,在资管降杠杆和信托利率下降的带动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下降至略高于4%的水平。
2015年以来,理财产品余额的走势如何?
自2015年1月以来,理财产品余额增长了10万亿元(67.8%)。理财产品存量激增,适逢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于2015年5月启动,以及公司债发行自2015年4月以来加速(图表1),两者均充实了发行人的现金头寸。
理财产品余额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源自投资者在低利率和周期疲弱环境下对投资收益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受到银行(尤其是中小型银行)通过发行理财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推动。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通过发行理财扩表,不仅可以突破网点数量对揽存的制约,还可以绕开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以促进利润最大化。
如何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从银行的负债端来看,理财产品余额的大幅增长加剧了M2和银行总负债增速之间的分化。如图表2所示,去年下半年M2和银行负债总额的增速开始出现分化,两者之差在今年2月达到3.6个百分点的峰值。M2和银行总负债增速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部分理财产品并未计入M2。随着对理财产品发行和投资的监管开始收紧,银行总负债增速下降,和M2增速的差距从今年3月起开始收窄。我们预计,近期内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望进一步收窄。
从银行的资产端来看,理财产品发行所得的“类存款性”资金推动了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的债权快速增长。理财产品发行所得资金中大部分由银行自己管理,同时约有1/3的资金委托给外部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委外),其中包括券商和资产管理公司。此外,银行以略高于基准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向委外业务提供2~3倍的杠杆,从而带来了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债权的快速增长。
理财产品主要有哪些相关风险?
目前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可能仍然高于长期的可持续水平,期限错配问题也亟待解决。虽然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已经从2015年年初5.5%的水平下降到目前的4%左右,但仍然远高于无风险利率(5年期国开债收益率现为3.2%)和AAA级企业债收益率(3年期收益率现为3.3%)。此外,绝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期限不到1年,但其投资标的久期往往相对较长。
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型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据中金银行组估计,其样本里的14家中小型银行理财产品与一般存款的平均比率在42%左右(图表4),而四大行的这一比率仅为13%左右。考虑到该样本中选取的主要是规模较有代表性的股份制银行,小型银行实际上对理财产品发行的依赖程度可能比这一数据显示的比例更高。
过去一年来,理财产品对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增加最多。我们认为,今年企业债违约风险可能会上升,但其相关风险从宏观层面看仍在可控范围。如图表5所示,年间理财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增加最多。截至2015年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约占全部理财产品的7~8%,只有44个产品发生亏损,仅占全部理财产品的0.03%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0.3~0.4%。这些亏损理财产品的回收率约为89%。鉴于年初至今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表现,今年违约率可能会有所上升。
此外,理财产品的拨备由各家银行自行决定,其拨备率可能显著低于贷款,其中大型银行在拨备操作上相对保守。因此,随着监管的加强,理财产品违约率的上升可能会更多地抑制中小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但是,尽快过去12个月经历较快增长,潜在违约风险较高的公司债和企业债的总市值仍然只有6万亿元,因此除非政策失误导致流动性危机,理财产品总体的违约风险应是高度可控的。
更加审慎的监管有何影响?
长期来看,加强对理财产品发行、银行委外以及资管杠杆的监控有利于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但短期内可能会压低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速度,尤其是其中理财产品余额和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的债权。理财产品余额已经从3月的26万亿元下降到4月的25.2万亿元,不过并没有给市场带来过大的震荡。理财产品余额的下降可能已经反映了4月以来监管收紧的影响。同时,在资管降杠杆和信托利率下降的带动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下降至略高于4%的水平。
由于过去一年理财和相关资管产品规模的扩张过于迅猛,我们认为的确有必要加强监管以促进这一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预计,理财和资管新规的实施将在短期内压制银行总资产、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债权、银行同业资产以及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同时,随着杠杆下降,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可能会继续下降。
只要央行继续以较低的利率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目前看来政策意图或的确如此),理财产品监管收紧将有望实现“软着陆”。2015年1月以来,理财产品增量的相当部分来自地方政府债和公司债发行所得现金。在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监管的同时,财政部也督促地方政府加快利用置换资金偿还融资平台债务,这些政策的最终效果可能是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和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配置两边同时放缓。期间,如果银行可以在银行间较低利率资金的支持下将到期理财产品进行偿还,或替换成收益率较低(也更可持续)的产品,理财规模“瘦身”的过程有望较为平稳地完成。
央行目前似乎已将逆回购利率定在2.25%,这将有助于中小银行以较低的成本对理财产品进行展期,直到收益率回落到正常水平(图表6和7)。
与此同时,理财增量资金的减少可能会对其投资标的(尤其是债券)造成一定的下行压力,鉴于去年理财产品新增资金大部分都投向了债券市场。
我们需要关注什么?
我们将持续关注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所反映出的市场流动性状况,以评估理财产品“瘦身”过程中潜在风险的变化。2013年6月,非标资产监管收紧。银行资产扩张减速,而银行间市场出现了流动性危机(7天回购利率飙升至12%),大大加剧了国内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抛售(图表8)。
相比之下,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明显上升,并以稳定的2.25%的逆回购利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与2013年中的流动性危机发生前的操作相比,呵护市场流动性的意图更明显。往前看,充裕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或将明显缓冲理财监管收紧对整体金融市场的潜在冲击。
文章:银行老总逐条解读理财新规:资管行业大变局!
来源: Bank资管
作者:火叔、曾蝉
一部整合银行理财12年发展之路的银行理财新规呼之欲出!
7月27日,“新版”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报道刷爆各大媒体和微信圈。据Bank资管小编(个人微信号bankziguan01)了解的未经权威部门确认的消息,2014年底版本的征求意见稿经过几次调整,很多内容已有变动。此次刷频的版本至少在1个多月前曾征求部分银监局意见,据传最近是在征求银行意见。
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最终出台内容可能会有变化。但从此次的征求意见稿,并对比2014年版本的基础上,某股份行资管部副总经理火叔主要观点如下:
1、管理办法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整合过去12年的近30份相关监管文件,比如废止65号文、119号文、8号文并整合至管理办法中。历经12年发展,银行理财确实需要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法规文件。
2、泛资管时代,各类机构群雄崛起:银行理财业务定义发生重大变化,首次界定为“资产管理服务”,而不再是以往的“专业化服务”。
3、首次单独明确了银行理财的法律主体地位。没有再提委托代理关系,从表述上可以理解为实质性的信托关系。这是银行理财的根本性问题。
3、剔除了此前征求意见稿中对“项目融资类理财产品”的分类表述,对“非标”影响大为降低,毕竟将非标单独包装用单独的理财产品去投资风险过于集中。
4、禁止发行分级产品是为了更公平和规范其中灰色空间,是在资金端,与资产端的配资、结构化产品关系不大。
5、分类管理后,一半银行可能不能投资非标和权益类资产。分类管理很早之前就有提过,是必然趋势,没有资产管理能力的银行,未来就应该只能代销。迅速膨胀的银行委外业务,一定程度正是银行理财管理能力不够的体现。
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专营部门、栅栏原则下的风险隔离、“三单独”原则、理财产品相互之间不能交易再次提及,是方向和趋势,但是在目前实际操作中这些要求均有大打折扣。
7、仍保留5万元的投资门槛。设置销售起点的做法简单粗暴,且并不能控制任何风险,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确保将适当的产品卖给适当的投资者才是关键之所在。呼吁降低银行理财投资门槛,让更多投资者获得稳定收益,而不是坑在股市。
8、银行可以相互销售对方的理财产品啦!对于其他销售渠道特别是互联网销售渠道并为放开。但对于减少对母行渠道部门依赖方便未来独立成子公司是必然趋势,银行销售渠道多元化特别是通过互联网渠道趋势不可逆!
9、只禁止了银行理财不能投资于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没有明确说禁止投资其他行银行理财产品,对目前同业理财影响没有,对于部分银行同业理财资金套个通道去买其他银行对公理财的“灰色”做法也没有影响。
10、随着各家银行不良攀升,通过银行理财互相代持不良资产的做法此前早已被媒体报道,而此次征求意见稿只是限制“非机构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不能投不良资产,那实际上银行理财还是可以投的,这对于很多想将不良“放出去”的银行来说也算个福音。
11、只有面向高净值人群和机构的银行理财才能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等资本市场相关品种,比拼各家银行私人银行客户获取能力的时候来了!
12、140%杠杆限制预示监管去杠杆,但目前银行基本未超这一比例。特殊时点杠杆比例被动抬高的情况是否豁免,尚不得而知。并没有明确限制委外的杠杆。
13、非标投资拟不得对接资管计划,只能对接信托。
14、非标投资不能期限错配,那就把非标期限设置成1年或半年滚动
15、风险准备金规模要达到银行理财余额的1%,也就是说银行要从净利润中提取2000多亿元资金作为风险准备金,必然降低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动力。且本身作用不大,主要用于操作错误或因技术故障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此外,不影响银行利润表,只是科目下的相应调整。
额外就补充一句,请不要随便将股市下跌的脏水往银行理财身上泼,满是神逻辑的投资者与价值投资实质性缺位的市场,不在本篇解读讨论之列。
我们致力于保护原创,由于一些原因未找到原创者,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小编(微信号:wdkjrsl)删除,谢谢。如有好的文章、建议、想法请发至邮箱,如被采用,将优先获得参加五道口金融沙龙的资格。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仅剩70bp利差的银行理财:配债与委外逻辑
来源:中债资信
  “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委外机构要想达到承诺的预期收益,必须进行低评级债券投资或杠杆投资,承担更高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委外后理财的市场风险敞口实际扩大了,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提高。
  如果委外的收益低于承诺水平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将可能触发类似于去杠杆的传导路径,即:部分的委外投资低于预期收益、对相关产品的兑付造成冲击、降低理财资金委外的规模、债市资金供给的减少、债券市场走低、委外收益无法实现。
  未来不排除部分委外受托机构(基金、资管)为了稳定业务规模进行收益刚兑,延缓市场负面反应,但这种情况只可能让风险更加积聚。
  2014年以来的债券牛市中,配置因素的权重不断提高,广义基金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配置力量,已逐步打破以往配置的格局。近一年来,广义基金配置债券的增量和增速均有大幅提升,风格相对进取的交易型机构的加入使得债市的短期行情极具爆发力。在投资债市的广义基金中,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之一,特别是游离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更倾向于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因此是信用债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从最近发布的上半年银行理财报告所披露的数据来看,银行理财整体而言呈现出一些新变化:规模增速放缓、城商农商增量贡献提升、收益率下行、配置结构中债券投资占比提高等。
  结合监管环境和市场形势来看,理财总规模未来很难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更有可能处于平稳增长状态,规模增速上可能已经在2016年上半年迎来拐点。但预计理财总规模中债券市场配置比例仍有上升空间,基于目前已有的存量规模,债券市场的资金绝对量仍会很大。未来理财能否助力债券配置牛延续,需要关注理财配置风格转换、客户端收益率的下行趋势、委外投资收益的实现情况、监管政策面变化等多方面因素。预计理财客户端收益继续下行幅度有限,会在3-3.5%的区间内稳定。我们估算银行通过理财获取的收益率已经很薄,0.7%左右的利差难以弥补信用违约事件造成的损失,但对城商和农商行依然具有较大吸引力。而委外业务向银行进行收益兑付的及时性、足额性和真实性值得关注。如果上述情况得以持续,配置力量的边际减弱可能诱发债券市场投资回报率触底。
  一、银行理财总体规模增速逐渐放缓,增速可能迎来拐点
  理财余额从2007年末的0.53万亿快速增加到2016年上半年的26.28万亿元。主要的增量来自于2015年(8.48万亿元),2016年上半年新增2.78万亿,与2014年增量基本相当。
  理财规模增速的扩张和放缓,与理财业务定位和外部环境变化紧密相关。2007年开始,理财在度过了初创阶段的探索期后,基本明确了自身业务定位及功能。2007年至2011年间,理财主要作用是利用银信合作等模式规避监管要求、满足银行类资产的投放。2011年后,监管收紧了银信合作业务,银行利用理财腾挪资产的难度增加,信贷类理财增长步伐放缓,但同时整体金融环境发生变化,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体系脱媒进程不断加速,加上央行合意规模管理要求的实施,大量高收益的非标资产需求无法在银行表内得到满足,银行在负债和资产两端都存在着增长理财业务规模的需求,年间,理财和同业业务一起构成了银行在表内“存款-信贷”业务模式之外的重要业务发展模式,理财规模不断增长。2015年,由于监管对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限制不断收紧,理财增长面临一定压力,但年内权益市场的火爆和利率市场化的突然提速,短期内促使商业银行再次将发展重点转向理财业务。15年理财总体增量创下历史新高,增速也高于2014年的水平。
  理财在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处于企业融资渠道匮乏、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和利率市场化未完成的交叉点上,无论是作为银行表外融资的载体还是居民资产配置的渠道,理财规模的高速增长最终都应归结于上述三个因素的促成。如今,利好理财发展的几个因素都出现了变化: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已为大多数资质良好的企业疏通了融资渠道,的发展带来了居民投资选择的拓宽,利率市场化在央行不断放开存贷款利率上限和大额存单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已接近完成,理财市场上的三个参与方――企业、个人、银行各自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再加上2016年权益市场稳定、银行表内“资产荒”出现、各家银行已从扩张体量的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的管理方式转变、监管环境亦不断完善,银行理财已走过“供不应求”的时代,规模的增长更多会基于业务内生性的需求,即维持存量资产配置投资的需求,以及获取收入的需求。总体而言,理财增速放缓几成定局,我们倾向于认为考虑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理财定位调整、替代性资产及渠道涌现等因素,理财业务规模已在上半年迎来了增速的拐点,未来难以复制高速增长的发展轨迹。
  二、理财增配低风险信用债券力量仍然可观,存量切分成为新主线
  2014年至今,理财资金投资债券及市场的比例一路上行,截至今年6月末已达56%,按余额和比例计算,投资债券及货币市场的金额从2013年末的3.94万亿元增加到6月末的14.72万亿元。其中,2016年上半年投资债券金额为10.66万亿,比年初增加3.7万亿,占债券市场托管总量的比例接近20%。债券与货币市场的配置呈现此消彼长态势,配置货币市场金额减少0.95万亿,2014年以前由于非标的收益足够高,理财组合中固定收益部分更多会向货币市场配置以维持流动性需求,兼顾一定收益,2016年以来,随着债市行情看涨、理财自身收益压力增加这两重因素影响,理财不断加大了对债券市场的投入。
  从结构上看,年,理财配置债券的结构仍然偏向于信用债,但风险偏好在下降。按已披露数据计算,2016年上半年,理财配置信用债余额7.64万亿,增加1.62万亿,信用债余额仍然超过理财配置债券市场资金的70%以上,但如果将理财配置中“其他类”债券按利率和信用均50%比例估算,上半年利率债的增量为1.57万亿,已达信用债增量的70%,增量比例大大超过余额比例,在16年信用违约多发的情况下,理财低风险偏好的特征已逐步显现。此外,可以观察到在理财的信用债配置中出现信用等级上浮的情况,集中体现在AA-以下债的比例大幅下降,AAA债比例、AA债比例有所上浮,客观上来说理财资产配置中的信用债风险水平呈下降趋势。
  下一步,理财继续增配债券是大势所趋,结构上仍会偏向高等级信用债。从理财的投资者群体看,理财资金的提供方隶属于银行客户,大部分客户购买理财并不是为了追求绝对的收益,反而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更高,客户对理财收益变化的边际反应(风险凸性)会促使银行注重理财投资的安全性,在保证稳妥收益的前提下,债市投资会是理财资金的一个重要配置方向。但由于规模放缓,理财资金配置债市的迫切性会下降,逐步从增量资金积极配券、扫平收益洼地的风格向合理确定投资品种、兼顾风险的存量投资风格转变。从理财资金配置情况看,银行在面临着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两重要求情况下,对债市的配置力量会呈增长趋势。一是银行会在流动性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压缩低收益的资金运用方式,为增配债市留下空间;二是原先非标资产对应的客户(、城投)在获取发债资格后,理财配置结构会出现被动性变化;三是委外模式可能将改变理财以做配置型为主的传统特征,但考虑到理财对风险的低容忍度以及商业银行资本计量中对股权类资产的高计提比例(400%和1250%),委外资金基本会集中于债市。
  理财投资结构上,预计仍将以高等级信用债为主,一是表外相对较松的内外部管理要求会促进理财资金通过承担信用风险博取收益的行为;二是在不进行杠杆式配置的情况下,利率债很难获得理财所要求的收益,而低等级信用债又可能出现风险;三是相对银行的表内资金,理财资金是投资信用债更好的选择,可以为银行节约出监管资本和税收,银行自主安排上也会让理财资金多配置信用债券。
  三、理财收益率下行趋势可能持续,预计稳定在3-3.5%区间
  一般而言,我们所监测到的理财收益率均是指客户端收益率,即银行为购买的客户给付的收益水平,与此相对的,银行对理财资金进行运用会有一个资产端收益率,资产端收益率高于客户端收益率才使得银行的理财业务有利可图,二者之间的差额即是银行经营理财业务的收益率。2016年上半年,客户端收益率总体延续下行趋势,与2014年初6%左右的水平相比下降明显;不同类型机构的加权客户端收益已有所差异,仅考虑封闭式理财,城商行兑付的客户端收益率最高,达4.32%,其次为农村金融机构4.19%,国有大型银行客户端收益为3.99%,股份制银行加权收益率为3.85%。
  2013年之前,对实体非金融企业客户而言,融资供给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因此银行通过理财向其提供资金往往能够议得较高的价格,理财客户端的成本并不主要取决于很高的资产端收益,而主要取决于同业竞争中给出的市场价格。近两年,企业客户直接融资渠道打通叠加利率中枢下行导致资产端收益下降,理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客户端收益维持刚性,理财客户端的收益率会逼近银行在理财资产端的收益。
  按照银行理财半年报已公布的投资比例和市场收益率数据,我们估算2016年理财资产端收益在4.17%-4.26%区间。当然,利用时点数据进行估算可能从四方面低估了收益水平:一是通过已持有的加杠杆,二是银行为节约资本或满足监管要求而在考核时点短期调整组合,导致实际非标和权益类在存续期内的平均占比高于披露时点占比,三是银行在资产的分类上进行模糊化处理造成非标的比例被系统性低估;四是配置资产(尤其是债券)在存续期内的资本利得。虽然收益低估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总体而言,在无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时,银行从理财中获得的收益与负债端4%的水平相比,利差已非常低。利用半年报中披露的上半年银行实现收益以及理财月均余额,可大致推算上半年银行理财业务中获得的收益率(基本等于理财资产端收益率 - 客户端收益率)年化后为0.755%,与(601166,)在2016半年报中披露的理财日均余额和理财中间业务收入倒算出的年化收益率0.75%相近,基本上银行目前在理财业务上的收益利差应维持在0.7-0.8%。
  由于理财配置的资产范围不仅限于债券资产,期限较长,且可通过上述几种方式提高收益水平,因此银行在资产端可获得的收益率较高,即使减去银行的收益利差,理财在客户端收益率上也往往能够高于市场上一些标准化资产的收益率,这是由理财的投资组合构成、运作模式等因素共同造成的,但理财资产端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在走势上无疑是一致的。考虑到未来短期内,一是整体经济未见明显起色,市场上具备高收益且风险可控的非标资产标的不多;二是按目前理财资产投资结构,在债券市场的绝对收益水平确已低于理财客户端收益水平,对杠杆的运用则有一定的风险。只要市场收益率仍然在下行,理财收益率的下行趋势不会停止,由于理财申购、兑付间有一定期限,对市场收益的反应会有一定时滞。
  从保持理财规模的角度分析,预计理财客户端收益继续下行幅度有限,会在3-3.5%的区间内稳定。一般情况下,理财客户端预期收益率与的收益率应保持30-50bps的利差,考虑货基在提现和支付上的便利性,如理财资金收益过低,出现资金的转移在所难免;此外,过低的收益率可能模糊理财与大额存单之间的区别,虽然大额存单在银行表内核算,但目前不需缴准,银行发行动力强,投资者还可转让,投资门槛也已下调至个人可接受的水平(20万),理财为维持住资金,还需维持与大额存单的一定利差。未来如果出现央行降准等市场基准收益下行的情况,理财的收益率会跟随全市场下行,但与货基和大额存单的利差应会继续保持。
  四、相比流动性风险,理财中信用风险和委外投资风险更值得关注
  短期内理财资产池期限错配的模式无法在本质上改变,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有所上升。但与基金不同,即使成本已大幅提高,银行还是有能力作为本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提供方,在必要时通过拆借、短期购买资产等方式保证理财池流动性的要求;近两年理财久期的增长也表现出银行在经营理财业务时开始对流动性风险作出一定安排,以降低期限错配的程度;理财对标准化资产的投资比例上升、非标投资比例下降的趋势,实际上更利于在需要时刻补充流动性。总体来看理财的流动性风险可控。
  信用风险值得关注,主要是理财在银行端的收益率已经很薄,0.7%左右的利差难以弥补信用违约事件造成的损失,一旦理财产品在债券投资或非标资产上集中“踩雷”,势必出现无法兑付约定收益的情况,对理财规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考虑委外投资风险,主要是在上半年理财的增量上,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合计已与股份制银行基本相当(二者合计新增0.93万亿,股份行新增0.98万亿),大大超过国有行0.33万亿的水平。使用理财和一般性存款的比例这一指标看,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利用理财进行资金来源扩张的行为十分明显。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理财经营能力上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委外模式的快速兴起,由于委外承诺的收益绝对水平还是较为可观,并且公募委外有免税的因素,许多大银行也加入了委外的行列。
  但从目前债券市场行情来看,委外机构要想达到承诺的预期收益,必须进行低评级债券投资或杠杆投资,承担更高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委外后理财的市场风险敞口实际扩大了,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提高。如果委外的收益低于承诺水平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将可能触发类似于去杠杆的传导路径,即:部分银行的委外投资低于预期收益、对相关产品的兑付造成冲击、降低理财资金委外的规模、债市资金供给的减少、债券市场走低、委外收益无法实现。未来不排除部分委外受托机构(基金、券商资管)为了稳定业务规模进行收益刚兑,延缓市场负面反应,但这种情况只可能让风险更加积聚。下一步,委外业务向银行进行收益兑付的及时性、足额性和真实性值得关注。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卢珊&RF10057
中国证监会授牌&&&民生银行资金监管&&&
数据来源:盈利宝基金研究中心,巨灵数据支持
全场购买手续费4折起!
近一年涨幅
近一年涨幅
已有&0&条评论
24小时新闻榜
理财产品推荐银行理财委外投资业务的管理与创新
  近两年,银行理财委外投资呈现大规模的发展,颇有些野蛮生长的势头。按照一般的理解,银行理财委外投资是将银行的理财资金委托给银行体系之外的基金、证券、保险和私募等机构,并由后者按照双方约定的投资规则进行主动性管理的业务模式。在银行理财委外业务中,某些具备实力的银行也可能成为其他小型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管理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委外投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拓展了传统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的模式。作为银行理财投资的新型业务模式,委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摸索之中梳理出可行的业务模式,并通过行之有效的规范管理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业务模式  银行理财委外投资起源于理财业务的高速发展,目前各主要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均超过万亿元,但银行端相应的投资管理能力却无法与规模增长匹配,加上一些地方性银行资产投资方面受制于监管部门的限制,于是才有了委外投资一说。目前理财委外投资业务一般采取如下模式。  设计筛选评价体系,注重从银行体系之外选择投资管理人。银行理财委外投资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管理人。就目前国内资产管理市场的现状来看,证券基金公司因为其市场定位、投资管理经验、薪酬机制等原因,理所当然成为了银行理财委外的首选。随着资产管理市场的蓬勃发展,基金和券商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私募投资机构也参与到银行委外资金的争夺之中。对于委外投资管理人的筛选,银行端主要通过设计评价体系来进行,形成准入白名单,此后再根据具体业务需要,从白名单中确定合作机构。如根据候选机构的管理资产规模、资本金规模、行业排名和监管评级等形成白名单,对进入白名单的机构,通过考察其投研团队素质、过往产品的投资业绩、风险控制手段等进行多因素分析考量,分项指标打分,并考虑投资策略的匹配性等,最后确定具体业务的合作机构。当然有的大型企业的下属投资机构也可能直接入选,这主要是银行需要考虑银企合作的因素。  从银行理财委外的入选合作机构类型来看,公募基金和证券公司相对占比较大,主要是这两类机构的业务本来就侧重于金融市场业务与资产投资,对资本市场和投资管理较为熟练,具有历史和现实的优势。除此之外,保险资管机构逐渐异军突起,获得了一定业务量,而私募机构因为银行后台风控接受度等问题,目前还处于双方的接触了解的过程中。  业务模式兼顾产品模式和投顾模式,银行端强调高度定制化。银行理财委外投资从具体实现方式来看,主要有产品模式和投顾模式两种。在产品模式下,银行理财资金通过购买公募基金、券商、信托公司和保险资管等机构的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并约定资管计划的投资范围、投资标准和业绩比较标准等,以此实现资金注入。在产品模式下,理财资金涉及的投资账户开立等事项转化为资管计划来进行,这有助于实现理财资产投资范围扩展、投资策略多样化和操作中的加杠杆操作等,最终有利于投资收益的提升。该模式下,实际上委外机构的产品成为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的通道,银行端的管理工作相对简便,故而各家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多采用此种模式。而在投顾模式下,所有围绕理财资金的投资操作集中于银行体系内,外部投资顾问机构通过提供资产买卖指令等指导银行进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先不说银行的交易员能否适应工作要求,单说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就会受到一定限制。如有的银行可能规定理财资金仅限于买卖银行间市场债券,不能参与衍生品和股权类产品投资等。应该说,从目前业务实践情况看,产品模式是银行理财委外投资的主流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业务模式,本质上来讲银行理财委外投资是一种高度定制化的业务。即理财资金的投资策略、投资范围、投资品种和风控规则均由银行主导,整个投资理念和资产配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端的要求。如在理财资金委托之前,银行往往会制定具体的投资方案,初步确定投资总体框架和模式,明确相应的投资范围、品种、信用比例、集中度等内容,明确投资规则,然后交由委外机构去执行。就投资范围和投资品种来看,目前银行理财类委外资金侧重于固定收益类资产,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高评级债券和债券基金资产,面向高净值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可能增加股票型基金、二级市场股票和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但所占比例仍旧属于点缀性质。  投后管理相对粗放,仍处于手工处理向IT系统转型的阶段。随着银行理财委外规模的增加,相应的业务管理、风险监测、合规管理、投资评估等投后管理事项成为银行端关心的问题。目前银行理财委外的投后管理一般通过日常监控、定期的投资管理报告和投资管理人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仅就日常监控而言,银行端需要关注投资组合构成及仓位变动、资产估值、资产收益波动情况、产品净值变化、投资品种及比例的合规性审查等,内容较为繁杂。目前许多银行通过委外机构报送的数据报表来进行监控管理,难以做到实时监控和分析,且手工管理成分居多,并集中于线下操作,缺乏IT系统的支持。严格来说,这种投后管理的方式仍旧无法摆脱粗放经营的味道,效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理财资金投资的大致情况有一了解。而对于更为精细化的数据分析和评判,诸如具体投资方案的执行进度,实时加减仓情况,以及对委外投资的定量风险和绩效评估等仍难以完成。  管理思路  银行理财委外投资的目的是借助于专业机构的投资能力和经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理财资金的投资效率。鉴于这项业务与银行过往的金融业务不同,本身的业务模式也与传统银行信贷存在差别,银行端作为委托人,对委外业务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就显得比较重要。  加强对委外机构的投资额度管控和动态管理,有效约束其利益一致性。起步中的银行理财委外投资并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银行在挑选委外投资管理人时,需要考虑不同机构的投资策略和管理特长,以实现风险有效管控下的收益最大化。目前,FOF和MOM是国际上流行的两种委外投资管理模式,国内银行也在积极引进使用。本质上FOF和MOM都是通过挑选行业最好的投资资源来优化组合,达到理想的投资结果。FOF通过购买子基金份额构建投资组合,力图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符合业界多元化资产配置分散风险的理念;MOM则通过设立子账户或专户的形式,将理财资金直接交给精选后的数家投资管理人进行管理。由于目前理财委外资金规模较大,银行往往同时选择几十家机构进行委外投资管理,因而FOF和MOM模式均具有运用的价值,至少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节约银行端的人力资源,避免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但选择何种模式还需要考虑银行具体的实际情况。  对于委外投资机构的管理,在常规考察其投资实力和历史业绩基础上,需要对其设置不同投资额度的限制,明确其投资权限,进行额度管控,并且这种管控应该是整个银行理财条线的管控。由于信息共享不畅通,现实中常常出现某些委外机构在某家银行出现巨额投资亏损,然而转身又到另外银行担任重要管理人的情形,这类现象不应该出现在一个银行内部,至少不能在银行的理财条线上演。除此之外,银行端应定期评估委外投资机构的投资业绩、合规内控、风险管理情况和配合自身工作的力度,定期进行资格重检,动态调整委外投资机构的准入,优胜劣汰。理想的目标是可以根据对每个投资管理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动态调整银行理财注资的金额,直至取消准入资格。另一个需要提及的是应考虑约束委外机构与银行端的利益一致性。例如要求委外机构进行一定额度的资金跟投绑定,要求机构准入时的投资经理不得变更等,增加委外机构的责任感。  加强委外IT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实现委外投资全流程风险管理。目前银行理财委外投后管理依赖于线下数据对接和手工化处理,反映出这一业务还处于粗放经营的现实。理财委外投后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委外投资进行监控。例如,需要对理财资金投资的基础资产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其底层持仓和分布情况;需要对投资组合的头寸、仓位及行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确保组合构建符合当初制定的投资方案;需要对理财资产持仓集中度、仓位增减、久期和杠杆比例等进行计算和监控,以满足自身管理和报送监管报表的要求;需要进行不同机构间投资业绩和业绩归因进行实时对比分析;需要及时掌握委外机构的投资额度使用情况,以便进行动态管理调整等,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IT管理系统支持。于是,加强理财委外IT系统建设,将管理理念和思路根植于系统之中,成为理财委外投资的应有之意。  至于银行理财委外投资的全流程风险管理,这一直是银行后台审批和风控部门看重的重要问题,并直接关系到后续理财业务能否顺利进行。事前的投资方案需要在事中进行消化和监控,需要对每笔委托资金投资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测,实时掌握其组合头寸及仓位变动情况,并对投资组合中不同类型资产配置情况进行风险度量、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分析。还需要掌握资产持仓分布、投资集中度和杠杆比例等,及时提示合规性预警,以及避免投资风格发生过度偏移,投资业绩波动幅度过大等现象,以达到持续关注和控制风险的目的。事后则需要对委外投机构的投资绩效、业绩比较和业绩归因等进行分析,保证投资结果与委托目标一致,并为后续投资管理人筛选提供数据支持等。只有针对委外投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实现了全覆盖的全流程监控管理,才能保证这一业务得到银行内外各方面的支持,稳健发展。  注重自身投资管理能力培养,实现委外投资与自我判断的统一。目前,很多银行采取将理财资金委托给投资机构,双方约定一个预期收益,事后简单评估,银行端对委外机构的投资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需要提示的是,委外投资仅仅是银行理财投资的一种方式,某种意义上委外投资只能定位于银行理财暂时的权宜之计,银行端不能也不应将其作为主流的投资方式,银行理财最终还是需要培养自己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从更为持久的角度来看,委外投资实际上对委托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银行端对于理财资产的投资策略和组合构建自己的思路,并指导委外机构去执行自己的决策部署,尽管这一能力需要逐步培养。鉴于此,银行需要培养理财大类资产配置和制定多样化策略的能力。目前指导大类资产配置的理论很多,从均值方差模型到风险评价模型等不一而足,国内一些资产管理机构也根据这些理论建立了相应的投资策略。银行端作为理财资金委托人,不应将理财资金顺利委托出去就觉得万事大吉,而是需要充分熟悉资本市场和市场上主要的投资策略和运作思路,对国内外主流的投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市场上挑选委外机构,保证委外投资与自我判断的一致,这样才不会跑偏。 [上一页] 第 [1]
责任编辑:周子章
?&( 10:28:04)
?&( 9:25:48)
?&( 8:50:43)
?&( 13:49:11)
?&( 9:55:47)
?&( 14:41:11)
?&( 14:34:09)
?&( 10:14:06)
?&( 13:39:59)
?&( 11:51:22)
条评论&   【】【】
地方金融机构动态
媒体合作: 广告部: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6
Copyright &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债券 理财产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