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在关于读书的朋友圈圈晒自己读这么多书,怎么还这么蠢

大学生朋友圈发读书照被取笑 晒书就是“装”吗?
日 15:43 | 作者:谢洋 | 来源:
读完新买的诗集后,覃用了10分钟在手机上狂敲屏幕,删删改改写出上百字的读后感,但几番犹豫之后,她还是将这条未发出去的微信朋友圈动态删掉了。“我现在都不敢在朋友圈晒读书了,怕朋友说我‘装’。”覃无奈道。覃是一所重点高校的大三学生,平素喜欢阅读,几天前,她在朋友圈内发布了这样一条动态:“用了3天时间看完了一整本《1Q84》,真是一本比想象中要有趣的书。”在评论区里,一个和她关系不错的男生的留言却显得特别刺眼:“别装了,这么厚的几大本书,你真的能看完吗?能看懂吗?”覃握着手机的手止不住颤抖,几分钟后等她平静下来,她忽然有些理解了男同学的质疑:随着移动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电子产品操作得越来越顺手,能坐下来读完一本书的能力却似乎越来越低了。覃还记得读高中时,班上有个图书角,一下课就有好多同学围在一起看书、聊天,每本书都被翻到泛黄卷边;上大学后,身边的同学手头宽裕得多,很多人照着书单一买就是十几本,但新书直到落灰了都没被翻开过。覃曾和一些大学同学结伴去图书馆看书,发现她们往往还没坚持到半个小时就开始刷起手机来。一次课上,老师做了一个小调查:“班上有同学平时有看课外书习惯的请举手”,一大半同学举了手;“能坚持看完、看懂一整本书的同学请举手”,一大半变成了一小半;最后“真心喜欢看书的同学请举手”,只剩下覃一个人。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朋友圈晒美食都是赞,晒读书都是回复在“装”?点赞数最高的回复是:物质类的东西不管该不该晒,晒出来多是实实在在的;精神类的东西一不该晒,二是也晒不出任何实质。而且晒读书多半出发点是为了表明“我很文艺哦”。
编辑:梁霄
关键词:大学生 朋友圈 读书朋友圈里晒的书,你读完了吗?朋友圈里晒的书,你读完了吗?梯田老祖百家号因为上班太忙,我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书了。每天晚上回到家,椅子上搭的脏衣服,水池里油乎乎的碗筷,电脑里总也改不好的PPT,仿佛一根缠的紧紧的绳索,将我的目光从床头放着的书上拽开,再不留给我一刻读书的时间。即使偶尔得空,因疲劳而模糊的视力,酸痛的颈椎,都在默默的提醒我,用眼睛看书,已经变成了一件困难且吃力的事情了。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快节奏的都市里,“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常态。世界读书日明天就是国际读书日,书商的促销信息铺天盖地。买一本书固然是容易的,可问题是,买来之后,怎么阅读呢?也许,对于现代人而言“用耳朵阅读”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回望人类的阅读史,无论是文字载体,还是阅读方式,一直都处于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进程中。由读书到听书,不过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听书为疲倦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与书籍接触的新方式,也提供了与知识和趣味相遇的新可能。在今天,我们不妨体验一下听书APP,一起来探寻 “用耳朵阅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目前国内音频平台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内容布局上也各有侧重: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以千万级的活跃用户规模位列综合类音频平台前两名,它们在有声小说、音乐、脱口秀、人文历史、情感、财经等等领域都有涉猎,栏目细分,资源丰富。其中,喜马拉雅FM在内容模式上PGC和UGC并存,这为其积累了更多的内容资源,在内容体量上略胜于蜻蜓FM,但是用户上传的内容中,很多在版权上都存在着侵权行为。而蜻蜓FM上的所有音频均由蜻蜓签约主播录制,且受到蜻蜓平台的把控和监管,保持了音频内容的高质量和平台的高品格。懒人听书则主打有声书这一垂直领域,兼有电台、音乐等内容。其背靠阅文集团,借此获得阅文集团旗下所有网络小说文本的音频改编权和转授权,网文资源非常齐全。同时,以“得到”、“知乎Live”、“樊登读书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知识社群将发力点定于音频类课程,它们把图书、原创等文本内容进行碎片化精加工,以系列化短音频的方式提供给受众,通过收费订阅实现营收。一些大众期刊,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等也在网络上推出了有声版的内容。既然选择将“倾听”作为利用自己零碎时间的主要方式,那么自然要选择一款内容全面的音频平台,保证自己广泛的阅读面和知识面。况且若是时时刻刻都只想着三分钟提升自己,未免有些太功利化了,从效果的角度来说,也很有可能是拔苗助长。所以首选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作为体验对象,正值国际读书日,两者也都借势推出了自己的会员服务。喜马拉雅推出的是“巅峰会员”:4月21日0:00-4月23日23:59活动期间,首月1元,包月49,包年198元巅峰会员免费听1000本好书解读。例如张独白解读《哲学的故事》、大锤解读《转行》等等。这个其实比较考验讲解人的认知水平了,而且也存在着原文中精华内容被删减的风险。巅峰会员免费听2000+本有声书,以畅销书为主,大量的内容仍旧需要单点付费。喜马拉雅“付费畅销榜”TOP50的内容里,23本未入库。最近大热的主播 “陶渊明后人-紫襟”的作品《我的老千生涯(VIP版)》排第2名,也并未收入会员书库。巅峰会员免费听独家精品专栏,包括郭德纲品俗文化史、马东奇葩天团的好好说话、乐嘉的性格色彩等等课程,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巅峰会员去广告、每月80元优惠券(不能叠加),以及购买专辑95折的权益。从中不难看出,喜马拉雅的“巅峰会员”固然优惠力度很大,但也存在活动时间短,会员书库不齐全等问题。同样作为一款千万级用户的APP,蜻蜓FM在这次读书日推出的的超级会员相对给出了更大的福利。蜻蜓的年卡也为198元,不过活动期间是买一送一。即包月原价25,活动期间每月12.5元,包年买一送一就相当于99一年。会员免广告也和喜马拉雅一样,蜻蜓还多了收听热门新书番外和可抢先收听首次上线的热门新书这两项权益,不过这两项权益影响不是很大。有声书这边,蜻蜓的力度更大一些,推出的是全场所有小说免费,其中小说7000+,含3400+付费小说;出版物2000+,含600+付费出版物。而且全部是书的原文朗读,而非喜马拉雅的精华解读。每月优惠券是120元,好课为88折(均可叠加)总体而言,423读书节,蜻蜓FM的会员权益力度更大。虽然明天才是世界读书日,但蜻蜓FM的超级会员今天就上线啦!当然,用耳朵阅读,最重要的当然是用户的阅读体验。我倾向于听小说,因为小说的倾听体验是最好的,因很像听故事,有趣又有益。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听小说的原文朗读都会像是顺着耳朵里的声音到达一个新的世界,和小说里的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在小说类目下浏览了一下,惊喜地发现蜻蜓FM有《白鹿原》这本书。这本书我一直想读,但苦于找不到机会,没想到蜻蜓书库竟然有。同时我还发现了《活着》、《失乐园》、《大唐荣耀》、《我们仨》等等图书的原文朗读版以及《海上牧云记》的广播剧,超级会员均可免费听,所以就先一起收藏了。《白鹿原》这本书在蜻蜓上一共有120集,每集25分钟左右,节目设计是合理的,25分钟的零散时间,和每天乘地铁、做家务的零散时间刚刚契合。打开了第一集,主播的声音非常惊艳,可以说是“开口跪”了。与其说是朗读,不如说他在向听众们娓娓地讲故事,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语调,每一处情绪也渲染的特别自然。特意查了下《白鹿原》的主播“李野墨”,他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演播艺术家,怪不得可以打造这么绝伦的听觉体验。我一口气连着听了两集,不得不说,主播醇厚的嗓音加上无广告的全程畅听带来的体验实在太享受了。这五十分钟里,我真的像来到了渭河平原,听着白嘉轩六娶六丧的传奇故事,心情也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时紧时驰。在喜马拉雅平台,我也尝试着挑选下音频。不得不说,UGC内容确实为其积攒了海量的内容资源,搜索时可以发现用户上传的各式各样的节目,不过有一点觉得有待商榷,虽然技术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可是谁能保证“人人”都音准声优呢?况且这样的话谁来对麦克风里输出的内容进行把关呢?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在悉尼大学演讲时,曾经做过一场名为《用耳朵阅读》的讲座。讲座中,莫言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听长辈讲故事的经历,他认为这种用耳朵的阅读,奠定了他日后写作的基础。莫言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在这个读书日里,不妨挑选一款优秀的音频,和莫言一样,用耳朵阅读,听到更多的世界吧!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梯田老祖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和大家交流共享学习,分享文章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刷朋友圈真的会令你变蠢吗? - 简书
刷朋友圈真的会令你变蠢吗?
一直听说有过度沉浸互联网令人变笨的说法。“刷朋友圈太浪费时间了”,“朋友圈让我们不能静心读书”。我周围一些朋友平均每天泡在朋友圈的时间,多达数小时,刷帖子的、卖面膜的、刷自拍的、卖萌的、点赞的等等,朋友圈让我们的信息接受更加碎片化。朋友圈,真的会让人变愚蠢吗?
工具不仅使得我们获得便利,更多是让你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工具会让我们的意识不断进化。令你变蠢的,未必是工具,而是信息接受模式。我们面对信息环境,早已悄然变换。
且看如下场景:
场景1:你在课堂上遇到疑惑,老师让有问题的同学举起手来,你思之再三,终于举起手。
场景2:你习惯性给任何出现在朋友的帖子点赞,为此你有一绰号:点赞王。
场景3:你喜欢浏览朋友圈资讯,通常不做任何评论纯转发,收藏起来回头去看,但很少回头细读。
互联网改变我们的场景和手势,也让信息获取的边际成本趋0。假如你每天只可以转发和点赞很有限次数,你会非常珍惜信息的筛选权。正因为信息免费,使得我们对单位信息的“深度细读”越来越匮乏,整个世界信息接受日益浅化。信息浅化,也让大脑更多是“应激”信息,而非“处理”信息。
互联网的几个手势也助长这种信息反馈惯性。
礼貌性点赞:点赞原本倾向于表达赞同、赞许的某种正向支持。但信息密集以及形成礼貌性点赞后,我们更多把点赞看成动物在沙滩上的某种爪痕,是一种网络活动印记,这么说,点赞,是互联网时代的“老子到此一游”。
习惯性转发:转发从传播和传递价值,到一种基于收藏保存的功能。你转发不是因为认同,或许只是因为许多人围观而基于惯性的转发,转发是一种从众行为。甚至转发只是你刷存在感的方式,你渴望一种围观。
转发和点赞不意味信息的细读,而是一种习惯性手势,你认为转发是保存信息、引发围观的策略,转发者失去深度阅读信息的回头率。大量“点赞人”和“转发人”的出现是否意味我们原有知识边界的变革呢?
微信用户每日平均阅读5.86篇,23%的用户平均每天只阅读1篇文章,但也有20%的用户每天阅读6篇到10篇。日均阅读文章数超过3篇的用户占比51%,阅读3篇户也占到了49%。
线式知识:以前,我们信息接受是一条单行道,我们在线状知识链条里。学习依次是对信息理解和捕捉。有时,任何一个中间环节的卡顿,都会导致流水线的掉链。你想不通一个环节,或许下一个环节将无法顺利运行下去,这是一个逻辑链条,知识是一种逻辑和推理。在这个线式知识的时代,知识的容量和深度成为衡量知识的两个最要紧的参数。
网状知识:信息像荒野上的篝火,那些更明亮篝火会吸引更多围观,你来不及对任何篝火静观,只是好奇围观和应对。像蜘蛛在“节点”之间跳转。
知识不再符合线性逻辑,而是一种网状关联。通过围观:标记:转发:传播,我们在网络社群里将知识连接为网络,传播一定价值观。知识从线式到网状,进入一种社交化层面功能。你在朋友圈接受信息模式也发生改变:
1.你更在乎传达信息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你更多通过朋友推荐转发去获取世界资讯。那些有公信力朋友像一座座灯塔,你通过这些“基站”来获得信息。你有意识通过朋友权威性和类别调性去“筛选”信息。
2. 你对信息接受规模和速度都大大超越以往,不幸的是,大部分信息都停留在围观和潜阅读,我们越来越失去对信息深度理解力和思考力。我们像一种应激性的生物,我们只是情绪性或应激性对信息进行反馈。我们是信息的导管,大量信息流过导管,却未曾停留(走廊模式)
3.**你徘徊在对信息碎片的情绪卷入和应急性反馈,而失去对世界整理轮廓的连接和反省。你疲惫应对碎片,却失去理解世界整体的思考脉络。
给互联网时代刷朋友圈的亲们一点建议:
1、警惕成为信息走廊 :你是不是单纯刷屏和习惯性转发、礼貌性的点赞,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你确实在浪费你的生命!美其名曰:你是一条信息的走廊!
2、加强你的深度阅读力:对任何信息都只是浅尝辄止,不加深度细读。你需要对优质信息进行细读,甚至话题拓展,包括围绕一种话题和主题的深入思考,无论你思考走多远,这种训练会让信息的思考不是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热闹上,而是一种带有个人思考框架的训练。
3、兼容并包多元价值思考:朋友圈最大问题就是同质化带来狭小隧道视野,你让自己尽可能关注多元化的意见领袖,让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带你去看不一样的咨讯世界。你看到世界价值越发多元,思考世界就越立体。
4、最快发出立场和声音:我们信息世界已经从单一的信息权威化发生改变,知识的完整性和透视感变得没有那么重要,重要是如何以最快速度首先发声。以快打慢,以新的信息迭代旧的信息,信息时代,任何建议都是在旧信息的废墟之上。这里没有崩塌,只是知识的新陈代谢。
(喜欢的就赏脸评论几句)
品牌创意人,女性作家。互联网时代个人创意顾问。微信公众号:颜桥私时光或yanqiaotime;微博:@颜桥
社交红利阅读笔记 书名: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正文前笔记: 推荐序1摘要 社交网络带来创新变革的机会 马蔚华 招商银行前行长兼CEO 看本书时,也看到一些类似的感觉: 要求企业与时俱进。 方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社交网络与企业合作可以...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用两张图告诉你,为什么你的 App 会卡顿? - Android - 掘金Cover 有什么料? 从这篇文章中你能获得这些料: 知道setContentView()之后发生了什么? ... Android 获取 View 宽高的常用正确方式,避免为零 - 掘金相信有很多朋友...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才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谁不希望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具有创造性思维呢。我想我如果有孩子我倒是不希望他去上学,我希望他成为韩国综...
这个阶段东北的冬天变的格外的冷、不穿着长羽绒服、套上大棉裤、不敢妄自出去,和南方的寒风不一样、东北的风也冷、但是刺人 长大到青春期爷爷总会一直絮叨、一定得保护好你的膝盖、脚底也不能冻着,这种话一直说到高中、高中是个爱美的年纪、听话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知道自己真正的冻到了,才...
前段时间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武志红的关于自恋的一个讲座! 听到了一个观点“骄傲使人进步,谦虚使人猥琐”, 他对自恋的解读也让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更加深了一步! 自恋分为虚体自恋和实体自恋!也就是面子和里子, 面子样的虚体自恋,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注意力在外在,外在条件和别人对自...为什么朋友圈里的知识,会让你越学越蠢?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朋友圈里的知识,会让你越学越蠢?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自从有了互联网,我们就开始不爱读书了。很多人开始不断的从朋友圈里汲取知识,但是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真的能帮你提升吗?——水木然文/古典先给你讲个故事,看你有没有中招。有一天,你的朋友给你“知识装逼”了一个术语,牛!怎么知道的?——他推给你一个公众号。你开始关注,觉得哇!大神!牛逼!长见识!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法——按照这个进度,过3年就能理解宇宙终极奥义了。慢慢你有了十多个类似的号,承包了你从专业、生活、工作、跑步、减肥、饮食、情感关系……等等所有的领域——咳咳,有点看不过来的你决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学习!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但是,还是刷不完!还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妈的收藏!这也叫“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等到收藏超过100篇未读的时候,你终于发现收藏=永不再读,这让你沮丧。更让人沮丧的是,你好像距离写文章的大牛越来越远了——在你“学习”的这段时间,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点。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颠覆原来的牛人——哇,原来这才是对的!别说宇宙奥义了,你对于生活有了深深的怀疑……再好的鸡汤也掩饰不了你日益的郁闷——确实这个世界LOW的就是刷了无数文章的你。你越来越焦虑,终于有一天,你彻底瘫痪了,对自己说,妈的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老子就是一个俗人,干嘛没事要成长?我要做一只猪,一坨肉,一个死尸——你开始转战娱乐、小说和短视频……中招的请举手。更加让你想抽自己的是,过了几天你歇过来,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刷刷刷。焦虑症-松鼠症-懒癌,本世纪三大绝症,其实是个死循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信息超载老话题不多说了,讲几个数据: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过去杂家、博物家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过谷歌度娘。知识的储存能力,人类早就被电脑完胜了,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知识碎片化。这个碎片化从3个方面开始——首先时间和空间被打碎,移动手机允许你在三站地铁里听完一本书;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头条或者某个博客,你并不会像看一本书一样,知道前面一章讲什么的,后面即将讲什么,除了标题党,你根本对下一个博客、内容毫无预期,只能被动接受;最糟糕的其实是知识结构碎片化——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废话。比如说有段时间我刷管理类的文,你会发现在雷军、彼得德鲁克、马云、……各位大佬针对同一个问题讲的内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个?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话的场合,时间点和对象你一无所知。如果一个人没有搜索能力,他不会知道背景;没有思考能力,不会知道为什么——这样单纯知道一句话,比不知道更糟糕。&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脑把前面两个结论放一块,结果很清晰——时间空间碎片化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也干不过电脑),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带来的,则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之源——因为他毁掉你的主动搜索能力和主动链接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极大的提高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度思考是件难事,也是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它远远比迅速点开另一个同样标题很好玩、内容很逗比的标题的文章难得多也长得多——但这个时候,90%的人会选择点开下一个话题——你的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这也形成一个上瘾机制——瞬间点开新话题能让你获得“哇我懂了”的廉价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见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却无法越无法深度思考。为了抵御这种焦虑,你只好继续打开更多窗口,见证更多顶峰,然后更多焦虑。饮鸩止渴,一直到瘫痪。&“我靠,我看了本书特好的书!”“是吗是吗说什么的给我讲讲?”“恩……特别好!特别牛!……我讲不出来,给个链接你自己看吧。”&是不是这样?所以大部分的人学习,起初是为了解决问题,结果变成了逃避问题。他们越学越焦虑。什么是靠谱的学习方式?观察下那些给你喂知识的专家们怎么做的。他们都挺贼的——专注于一个小领域,以热点为关键词,搜索他们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然后通过新的知识结构表达出来。他们一方面无限度的降低了知识的门槛,其实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间的距离。&知识创富时代,内容创业时代——无论你怎么说这个领域的弄潮儿,靠的都是这三个能力: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力;与热点、痛点和经典结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构的链接能力。&他们知道——即使你拿回来一百万个知识的砂砾,也只是沙漠,人们爱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组织的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有高度的知识,才有知识压强。&在你不断的在沙漠闲逛,他们自己的金字塔盖了起来。怎么办呢?下面是4个把抵御碎片化,让知识“零存整取”的方式:1、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李小龙当年刚回香港,在《欢乐今宵》上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一名太极拳拳师,想考验他能不能推到对方。拳师也摆好架子等他来推,结果李小龙一拳打在对方脸上。(此处有人准备直接拉到下面准备开骂“你他妈懂个屁太极”,这就是碎片化太厉害,完全不看上下文)李小龙想表达的是——在真实的实战中,没有人会等你摆好架势,只冲着你规定的地方打过来。学习也是一样——在真实生活中,环境和知识都变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学校里一样,系统的学好学完一门知识,然后坐在教室等着不超过知识点的考试。大部分时间,生活会先给你一个考试,然后你根据问题,自己找出关键词,开始学习。&所以,学习的起点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晒的一本书、推荐的一个微信文、或者这个行业的一个经典教材引发你的焦虑,而应该是你真实遇到的一个问题:1.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对话,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这时候,已经解决了一半。2. 把问题拆分出关键字,然后开始搜索认知资源。3. &找到你要到资源。2、扩充学习资源找学习资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大部分人找资源,第一反应是上网,或买本书。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这里翻翻那里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来。要把书里面的内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还是你选对了书。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所以其实最好的方式是:1. 从有经验的人开始,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给你清晰的建议、方向和边界;2. 找到行业对标,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3. 进一步用网络搜索资料和书的总结和评论,最后才是系统的看书。3、&721法则。留出时间练习、思考和讨论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做721原则。碎片化学习对于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独处练习的70%和讨论的20%,则需要留出大量时间来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永远只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你需要留出足够多整块时间学习。&如果能看到这里,顺便说一句——我每周只写一篇不那么好读的干货文,一方面因为我懒,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并不认为天天刷文能对人有所帮助,每周三晚上,如果能重新思考一个观点,做一点行动和思辨,帮助远远更大。(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记得在后面留言,做讨论的20%)4、如何能保证思考有体系?输出倒逼输入我看过、试过很多方法,最后最有效的只有一个,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你可以写文章、讲课、做PPT、做读书笔记、导图……只有一个要求——你的输出有结构。你要先搭好图纸,设计出一个承重结构,然后铺钢筋,最后才放水泥和沙子。先建立一个结构,你的知识和信息量会自动吸附在结构之上。时间一长,你会成为一个能根据结构链接知识的人。&很多人会说,我不会写该怎么办?研究新建构主义的王竹立老师有一个观点——把知识零存整取:第一步,叫做积件式写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逻辑的文字。(引用别人东西记得注明来源哈)第二步,进入个性化改写阶段,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写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侧重点——现在网络上大部分的写作和讲课都是此类。第三步,创造性重构,在持续的前两步积累下,创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结论说自己完全不适合写作,然后放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动笔从第一步做起——写作不是为了传播,至少为了思考和学习。希望你建立一座自己的金字塔。延伸阅读: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有什么弊端?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 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 DE,甚至 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 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 F 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这样的结果是:1、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2、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3、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 是 B」、「C 是坏的」、「因为 A 所以 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我之前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具体的方式是:1、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2、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3、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4、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5、检验并输出。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6、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再多谈几点:1、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 100%对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兴趣的东西,也有你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没关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务求全部读完。甚至,读一半,放回去,再跳着读别的书,也是很好的方式。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2、如何处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识?个人建议,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们作为起点。&如果你觉得一个知识很有趣,就以它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背景、应用,去查资料、Google,顺藤摸瓜。这个知识点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你去探索的过程。你经过探索了解到的东西,才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3、以上种种都需要不菲的时间,但&学习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优秀的人永远是凤毛麟角,所谓聪明的人,无非他们把走路、等车、休息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罢了。再说,学习本身,岂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希望对你有用!
馆藏&67368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朋友圈晒书怎么说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