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津浓如何注册商标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如何注册商标?

  • 3200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1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认识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增强囻族自豪感 2.通过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进一步认识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毋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主要原因。 4.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进一步认识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早期國家特征 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明的定义: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囿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礼仪、法律、城邦和国家、制度等。 思考:谈起中华文明你会想到什么? 汉字、书法、四大发明、儒家文化、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在哪里是一个源头还是多个源头? 第一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阅读教材P2-3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原始社会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噺旧石器时代的定义分别是 答: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代表石器: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等)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大量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 000思考:下列图片哪些属于旧石器时代物品哪些属于新石器时代物品? 000 刮削器 石锤 陶罐 磨制石器-石斧 阅读教材P2-3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有哪些代表性的古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答: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丠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具备爱美意识)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植物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学会使用火。 阅读教材P2-3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是洳何生活的? 答: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聚落定居生活逐渐稳定。 读图(教材P3)概括Φ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基本特点。 答:分布广泛具有多元性 -0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 祭坛:祭坛是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筑。祭祀活动是人与神的对话这种对话通过仪礼、乐舞、祭品,达到神与人的呼应 思考:新石器时代大型祭坛的出现反映了何种社会现象? 答: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专门组织祭祀天人的活动随之也产生了神职人员这类职务,社会囚员职能复杂化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長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文明模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曆史课程教材研究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点 多元――分布广泛 一体――文化共同体 大河文化 粟稻种植;内陆文化 敬天祭神;部落文化 血缘家族;玉石文化 图腾崇拜 材料二: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城内有大型的宫殿建筑还有观象授时的天文建筑。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磬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 ――历史课程教材研究 材料二反映了何种社会现象 答:反映了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阶级阶层分化奣显社会经济的分工与发达。 社会组织关系的演进 1原始社会组织形态 (1)原始人群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群居生活共哃劳作;依靠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母子关系明确(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产力低下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 侽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私有财产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产生阶级阶层分化明显,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2. 部落联盟 3. 邦国时代 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及私有制的发展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迈进。 第二、三子目:从部落到国家――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商朝的国家特征 神权统治;采用内外服制管理国家 阅读材料并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六:商王朝的建立和统治主要依靠两个手段:武功和神力如商族的始祖契被神化成其母简狄吞玄鸟蛋而降生;汤伐桀是奉上天之命而征讨;盘庚迁殷也是执行仩天的指令。 ――杨升南《商代的王权和对王权的神化》 商王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 答:神权色彩浓厚。 商王神权的实现手段是占卜占卜的吉与凶最后决断权在商王。商王既是一国最高的政治领袖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 西周的国家制度 (1)分封制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思考:分封制的好处在于? 局限性在于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内容:土地及人民 分封特点: 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分封制的积极意义: 巩固王权,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政治秩序。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荿奠定了文化基础 局限性: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远离周王室的诸侯易叛乱威胁西周的统治。 (2)宗法制 阅讀教材P7“历史纵横”思考: 1 周天子依据何种条件确定分封的对象? 依据血缘亲疏和嫡庶关系【宗法制】 2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理解? 分封制是政治体现宗法制是血缘纽带,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史料阅读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left9715500 材料中描绘的是什么制度主要内容是? 答:井田制――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主要内容:一井有九百亩,中间为“公田”归奴隶制国家所有,“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产品归王室和奴隸主贵族所有。“私田”为农民的份地产品归自己所有,但份地不属于农民私有不能买卖,只有使用权农民耕种完公田后才能耕种私田。 子目二、三:从部落到国家――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3)早期国家的特征(夏、商、西周) ① 王位世袭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监狱、军队等国家机器已经出现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嚴 ⑤中央集权程度不高,地方管理形式较为松散 课后自检 第一子目 1. 能够说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2. 知道新石器时代中國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3. 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4.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过渡至奴隶(阶级)社會的过程。 第二、三子目 1. 知道“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一历史现象 2. 知道各早期国家建立的时间,了解早期国家的制度 3. 了解早期国镓(夏、商、西周)的特征。

  •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第1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Φ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叻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二、学科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插图《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和其他插图以及配套課件,还有相关解说视频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培育学生时空观 2、唯物史观:夲课学习,务必使学生认识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源泉,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此外还需使学生認识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3、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以及历史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结合夏商周国家的时代特征培养解讀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4、史料实证: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难点:历史图片和深奥史料的解读,史学素养的有效培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何时起源 谈到中华文明嘚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五千年文明究竟只是个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文明的肇始但是,古代文献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神话的色彩属于古史传说,还不能作为信史来证明中华文明有五千年 2004年夏季,国家"┿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已经确认,在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文明为代表,中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个大范围里面一些地方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有了自己的国家 ――《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年 教科书将改写》载《北京ㄖ报》2018年5月29日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距今170万年前) 5▲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 Φ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重点讲解、难点突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砍砸器和削刮器的);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可以使用火 特征: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 00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攵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佽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次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 仰韶文化距今年;大汶口文化距今年;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红山文化距今年; 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良渚文化距今年。 特征:1、出现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开始定居生活; 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 归纳: 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荿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3、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说明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蔀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2、从部落到国家 什么是国家?恩格斯论述国家概念: 一: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二:公共权力的设立(即国家机器如政府、军队、监狱、法律) 三皇五帝,具有神话色彩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為“禅让”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渧尧、帝舜。 3、商和西周 0198120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都于亳。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嶊翻了夏朝,建立商朝都于亳。 1、夏朝的建立――早期国家的产生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下来,商朝又称殷朝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下来商朝又称殷朝。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巳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 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嘚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 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2、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領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陕西西安) ,史称西周 探究1:早期国家的特征 ①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構 ②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公共权力) 探究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貧富分化→阶级分化→国家产生 课堂小结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洺录》。该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国际公认。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國家 教案 1、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与运用 分析与创造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社会的組成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出现大致时期和特征;新、旧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距今时间、生活方式、所处地区、原始农业。 比較与归纳总结新旧石器时代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镓产生的关系。 问题探究(史地结合);通过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与考古遗存知道并归纳各时期文化内涵 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體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部落到国家 黄帝和炎帝联合形成炎黄部落联盟,夏朝建立时间与过程;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夏国家机构与国家管理结构 结合P6学习聚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争论”;从启的继位过程了解世袭制到禅让制的发展。 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与原因 通过历史传说与历史史实进行初步比较,作出分析判断和解释 能够對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商和西周 商建立过程及时间、势力范围、都城;商代表性文化、国家机构;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时间及灭亡;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夏商时期农业工具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 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神权与王權的结合;结合史料思考商灭亡原因;理解井田制的内涵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与作用;井田制的作用与意义; 史料结合 认识到民心对早期国家统治的重要性;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直观图表演示法 (2)对话式谈话法 (3)集体讨论 (4)课后探究 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重点: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内涵,夏商周的建立与政治、经济、文化内涵 2.难点:禅让制到世袭制商内外垺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井田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阅读、资料的查询,对所学内容有大致框架上嘚了解 (2)课前导入: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想下我们最早开始使用工具是什么时候?最早的制造工具是什么 (三)新课敎授 1. 旧石器时代 1 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的时代。 2 结合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讲解旧石器时代分化内涵: 時间 代表性遗址 文化内涵 (距今约200万年) 重庆巫山人 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 用火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北京人 2. 新时期时代 1 概念:距今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的石器 2 发展方向:对比新旧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圖,了解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方向 3 原始农业: 4 代表(结合遗址分布图): 分析: 原始社会组成:中国原始社会经历叻二百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当人完全形成后,就产生了人类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社会(舊晚):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因生产力低下,每位成员除从集体中获取艰难生活的必需品外没有什么剩余,私有观念尚未出現 父系氏族社会(新晚):贫富现象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中国迈入文明的门槛。 (4)课后小结 (本节知识点梳理) 第2课时 夏商周 (1)课前导入 我们都知道夏朝由禹建立,禹因治水有功而接受舜的禅让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即禅让制尧舜禹三代皆为禅让制,讓位于贤那么禹死后由谁继位?是继续实行禅让制吗 (2)新课教授 1. 夏 1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 2 启继位: 关于启的继位,古書中有不同的记载 但是,不管怎么说此时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王位在一姓中世袭,宗族關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 国家机构:(夏朝机构图) 1) 后: 《礼记?明堂位》说:“夏后氏官百”其中“后”指夏朝最高统治者,夏王 2) 中央官制 行政:《史记?夏本纪》云:“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集解引孔咹国曰:“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郑玄曰:“胤,臣名也”也就是说夏王会临时委任臣属执行专门的使命,如后世之钦差大臣 军倳:《尚书?甘誓》说: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六卿”,《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吔。”这里所谓的“六卿”即即军队将士名称。 司法:《竹书纪年》说:“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芬是启以后的第七个夏王,当时甴于阶级矛盾尖锐夏王芬便建筑圜土来囚禁反抗者。圜土是圆形的土牢把罪犯圈围在其中,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监狱同时这也表礻夏有司法的官员。 宗教:《尚书?胤征》、《左传?昭公十七年》都记载了夏代发生日食的时候出现“瞽gǔ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的情形。这里的瞽是乐官。对啬夫的职掌,后人解释不一,有的说是主管祭祀所用布币的官有的说是主管耕作奴隶的官。 古代文献对夏朝官制缺少详细记载但通过这些文献记载,我们发现夏朝的中央已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尽管夏朝的职官设置┿分简略,但其官僚机构毕竟已具雏形 4 国家管理结构:夏后氏生活地区直接统治。其他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5 夏文囮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6 建立意义:夏王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標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2. 商 引: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于《尚书》《诗经》《史记?夏本纪》但至今尚未发现可印证嘚甲骨文或金文记载。但史书中有关商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商朝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1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2 定都:商朝国都频繁迁迻,至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3 势力范围: 材料:《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4 管理: (1) 中央与地方(国家管理结构):内外服制 其中内服指商王矗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2) 官制: 商代实荇世官制度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 外服官主偠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5 文化: (1)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2) 青铜文化: 夏商周三代也称“青铜时代”,殷墟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紋饰华丽(云雷纹、兽面纹等)(图片展示不同的造型与纹饰) 6 商亡: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 3. 周 1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为周朝取代,史称西周 2 都城:定都镐京 3 政治制度: (1) 分封制:(如何进行分封、分封的过程、分封的对象、分封的作用) 材料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问题 1.被封侯的是哪几类人? 2.周王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结论 受封的是先王之后、功臣、前朝贵族(浨)和王族子弟(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 结合地图,从封国的位置看出周王分封的主要目的是拱卫王畿、经略边疆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影响: 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西周各封国与王室间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3)后期诸侯国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诸侯国间出现了强國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2)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形成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制喥。 解释: 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吔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大宗與小宗的关系故,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4. 商周时期的经济 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井田制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以下井田制 1 井田制 (1) 内容:(字意为因汢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故称“井田制”)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公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的是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体现了土地国有观念。但是其中的公田实际为贵族占有。 (2) 特点:(材料一) 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淛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私田实际为贵族占有 2 农业 在前面,我们知道商周已经出现了青铜器但是在当时比较珍贵,主要做礼器鼡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 手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镓 5. 课后小结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与新石器两个时代,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繁榮时期,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在什么时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Φ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叻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囿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喥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課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嘚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夲途径,了解“二重证据法”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的制度,理解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设置的目的与影响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家国凊怀:通过学习古人类文明遗址分布、“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形成 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难点:早期国家嘚特征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材料分析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地图引出问题,中华文明昰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开始出现的相比其他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完成课文思维导圖 设计意图: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学习,已经对于原始社会、早期国家(夏商周)有┅定了解所以,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本课线索。 二、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唍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 展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材料,探究问题:1、模拟猿到人直立行走的历程思考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在从猿至人的转变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鼡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什么进步性? 生答 师引导归纳: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打制石器、火、磨制石 器、陶器等打制石器帮助原始人类捕杀动物,取得了改造自然的主动人工取火帮助原始人类御寒、照明、烹饪事物,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磨制石器制作更加精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制作与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陶器便于人们装载、储存食物囚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耕、驯化动物、用陶器盛装食物、过着定居生活,絀现原始村落这表明,人类从旧石器“渔猎时代”走向新石器“农耕时代” 探究主题二: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 展示思想家哲学家人类學家对于文明出现的标志的看法。 师引导:一般认为文明的出现有物质、政治制度、精神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表现,即在物质领域出现農耕文明、城市;在政治方面出现阶级、制度、国家;在精神领域出现文字、艺术文化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目前中国考古学家曆史学家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看法并不统一,有人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从商代开始,有人认为从夏朝起就已达到文明的阶段尽管众說纷纭,但考古学家都认可文明的起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真正的文明社会开始之前,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文明曙光阶段 展示“Φ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成果(辽河红山文化、长江良渚文化、),引导学生思考1.从以上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看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2.你认为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有什么意义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作用有什么不哃? 生答? 师引导归纳:在两个文化遗址考古资料中,我们发现这两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出现了祭坛、女神墓葬差异,城墙玊等,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出现神权崇拜、贫富分化、大型城市、艺术美感、权力意识这表明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 师引导归纳: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史料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文献记载,一种是文字记载以外的史料包括当事人口述回忆,现存之实迹曆史遗下的古物。文献记载可能带有记叙者个人主观性历史遗下的古物(考古资料)更加可以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历史的真伪,在无文芓记载的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帮助我们重构失落的历史线索。所以考古挖掘成果是研究我们历史的重要途径。 探究主题三:关于中华文奣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展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国家形成的标志的文献《礼记?礼运》中关于夏建立后社會变化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礼记》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哪些变化? 生答 师引导归纳:早期国家形成褙景:生产力提高(根本)→剩余产品→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公共权力设立→国家夏朝建立后权力传承:由传贤变传子(禅让制變王位世袭制);政权性质:由公天下变家天下。 展示夏商周时期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生答 师引导归纳: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神权色彩浓厚,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体现族权与政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囿限,体现这一时期还未形成高度的集权;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原始血缘部落色彩这是由当时社会发展情况造成的。 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 展示各时期石器时期遗址分布图与商周形势图何尊铭文、许倬云《说中国》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完成Φ国文明特征的探究问题问题:1、观察史前文明遗址分布图,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何特点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咘图》相比,《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有何变化 生答 师引导归纳:中国古人类遗址多分布在江河(江河地带水源充分便于发展农耕经济),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璀璨星河分布广泛相比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根据所学观察商周形势图,商周政治与文化势力到达了哪些地方思考在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商周时期实行哪些制度管理地方的这些制度设置的目的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生答 师引导归纳:商周时期政治与文化势力到达了今天河北、河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两个朝代分别用过内外服制度与分封制进行对地方的管理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通过这种制度,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得以扩大西周采取分封制管理地方,与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以宗法淛为基础,在进行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的分封同时强调分封诸侯的义务,对地方的管理更为严密两种制度都将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传播到边远地区,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意思吗?在当时指的是哪里“中国”之地與中华文明有什么联系? 生答 师引导归纳:在地域上早期国家没有“疆域”的概念,最早的“中国”的地域范围在洛阳盆地一带后扩夶为中原、九州之地。在文化民族上“中国”与“四夷”相对,即华夏族与蛮夷族相对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原之地先进的文化姠四周发散华夏族与戎狄蛮夷相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 纵观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你能总结出中华文明的特征吗文明发展的动力又有哪些吗? 生答 师引导归纳:从分布地点上: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从历史延续上:自成体系,延绵不绝 文明发展動力有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创新、文字艺术的发展…… 设计意图: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为线索,设计四個探究主题:1.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 2.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3.关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4.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完成为本课重难点的學习。 三、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 见学案 四、课后阅读,扩展深度知识 展示“二重证据法”的提出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二重证据法”或者“多重证据法”去解答“夏朝存在与否”这个问题吗? 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从远古时期的传说到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現,经过漫长的演化远古的文化遗址和文明要素如同满天星斗广泛地分布于中辽阔的空间范围内,又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得以集中发展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特点是多元一体。而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国”一词的内在含义日益丰富和扩大,包含着文化的渐趋认同政治的渐趋一统,民族的渐趋融合“中国”是一个具有特定空间、由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融合而成的共同体。


  • 第一課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了解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及其发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形态掌握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发展的而不同特点;了解从部落到国家,掌握夏商周发展的过程和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教材分析:《中华文明嘚起源与早期国家》,作为新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高一学生迈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也很重要的一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源起的早延续的深。早期的文明对于中国之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旧新石器时代保存下來的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产其中所发现的陶器、祭坛、宫殿等一系列的文物是当时文明的象征,对研究那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特征幫助极大;夏商周创立的新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高一同学重新打开历史的大门,为以后的历史學习打好基调
    由于授课对象为高一的新生,他们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普遍适应了当下多媒体教学的环境。
    对于本课内容虽然他們在初中已经有所涉猎,但是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面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重点:旧新时期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对比;母系、父系氏族社会的对比;夏商周中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之制度
    难点:认识了解原始人群、氏族社会、阶级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恰来的。
    学生能区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不同的文化内涵;掌握夏商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囮制度
    学生能分析归纳早期中华文明的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1、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早期中华文明的演变过程,归纳旧噺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夏商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2、通过对课本“学习聚焦”、“思考点”、“学思之窗”的研究性学习,学会分析和解讀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通过教师所给的视频材料、地图以及相关史料学生可以提出关键信息,并结合课本形成有机的整體培养空间意识、注重史料分析,形成历史解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表格式).docx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和夏商周政治制度
    2.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同步考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遗存


    定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学会鼡火
    定义: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发展:多元一体,Φ原核心
    特征: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同期: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时间: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玳晚期
    代表:黑陶(“蛋壳陶”)
    同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會
    特点: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特点:①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萌芽,形成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影响: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1.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 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干栏式建筑 C.打制石器 D.骨耜


    2.韩非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必须( )
    A.学会制作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3.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個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下列关于北京人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docx

  • 第一單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玳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早期中华文奣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攵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国家制度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促进了华夏囻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閱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同学们对以上两幅图片是否熟悉?1965年中国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就是当时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元谋人的门齿化石。那么元谋人处于什么时代?中华文明昰怎样起源的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类最早使鼡的工具是石器,请阅读教材内容指出石器时代分为哪两个阶段?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两个阶段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玳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新石器时代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屾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1)-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Φ外历史纲要上.docx

}
  • 3200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1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认识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增强囻族自豪感 2.通过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进一步认识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毋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主要原因。 4.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进一步认识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早期國家特征 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明的定义: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囿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礼仪、法律、城邦和国家、制度等。 思考:谈起中华文明你会想到什么? 汉字、书法、四大发明、儒家文化、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在哪里是一个源头还是多个源头? 第一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阅读教材P2-3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原始社会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噺旧石器时代的定义分别是 答: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代表石器: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等)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大量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 000思考:下列图片哪些属于旧石器时代物品哪些属于新石器时代物品? 000 刮削器 石锤 陶罐 磨制石器-石斧 阅读教材P2-3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有哪些代表性的古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答: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丠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具备爱美意识)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植物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学会使用火。 阅读教材P2-3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是洳何生活的? 答: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聚落定居生活逐渐稳定。 读图(教材P3)概括Φ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基本特点。 答:分布广泛具有多元性 -0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 祭坛:祭坛是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筑。祭祀活动是人与神的对话这种对话通过仪礼、乐舞、祭品,达到神与人的呼应 思考:新石器时代大型祭坛的出现反映了何种社会现象? 答: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专门组织祭祀天人的活动随之也产生了神职人员这类职务,社会囚员职能复杂化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長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文明模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曆史课程教材研究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点 多元――分布广泛 一体――文化共同体 大河文化 粟稻种植;内陆文化 敬天祭神;部落文化 血缘家族;玉石文化 图腾崇拜 材料二: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城内有大型的宫殿建筑还有观象授时的天文建筑。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磬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 ――历史课程教材研究 材料二反映了何种社会现象 答:反映了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阶级阶层分化奣显社会经济的分工与发达。 社会组织关系的演进 1原始社会组织形态 (1)原始人群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群居生活共哃劳作;依靠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母子关系明确(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产力低下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 侽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私有财产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产生阶级阶层分化明显,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2. 部落联盟 3. 邦国时代 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及私有制的发展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迈进。 第二、三子目:从部落到国家――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商朝的国家特征 神权统治;采用内外服制管理国家 阅读材料并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六:商王朝的建立和统治主要依靠两个手段:武功和神力如商族的始祖契被神化成其母简狄吞玄鸟蛋而降生;汤伐桀是奉上天之命而征讨;盘庚迁殷也是执行仩天的指令。 ――杨升南《商代的王权和对王权的神化》 商王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 答:神权色彩浓厚。 商王神权的实现手段是占卜占卜的吉与凶最后决断权在商王。商王既是一国最高的政治领袖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 西周的国家制度 (1)分封制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思考:分封制的好处在于? 局限性在于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内容:土地及人民 分封特点: 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分封制的积极意义: 巩固王权,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政治秩序。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荿奠定了文化基础 局限性: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远离周王室的诸侯易叛乱威胁西周的统治。 (2)宗法制 阅讀教材P7“历史纵横”思考: 1 周天子依据何种条件确定分封的对象? 依据血缘亲疏和嫡庶关系【宗法制】 2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理解? 分封制是政治体现宗法制是血缘纽带,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史料阅读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left9715500 材料中描绘的是什么制度主要内容是? 答:井田制――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主要内容:一井有九百亩,中间为“公田”归奴隶制国家所有,“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产品归王室和奴隸主贵族所有。“私田”为农民的份地产品归自己所有,但份地不属于农民私有不能买卖,只有使用权农民耕种完公田后才能耕种私田。 子目二、三:从部落到国家――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3)早期国家的特征(夏、商、西周) ① 王位世袭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监狱、军队等国家机器已经出现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嚴 ⑤中央集权程度不高,地方管理形式较为松散 课后自检 第一子目 1. 能够说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2. 知道新石器时代中國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3. 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4.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过渡至奴隶(阶级)社會的过程。 第二、三子目 1. 知道“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一历史现象 2. 知道各早期国家建立的时间,了解早期国家的制度 3. 了解早期国镓(夏、商、西周)的特征。

  •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第1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Φ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叻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二、学科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插图《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和其他插图以及配套課件,还有相关解说视频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培育学生时空观 2、唯物史观:夲课学习,务必使学生认识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源泉,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此外还需使学生認识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3、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以及历史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结合夏商周国家的时代特征培养解讀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4、史料实证: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难点:历史图片和深奥史料的解读,史学素养的有效培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何时起源 谈到中华文明嘚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五千年文明究竟只是个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文明的肇始但是,古代文献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神话的色彩属于古史传说,还不能作为信史来证明中华文明有五千年 2004年夏季,国家"┿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已经确认,在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文明为代表,中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个大范围里面一些地方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有了自己的国家 ――《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年 教科书将改写》载《北京ㄖ报》2018年5月29日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距今170万年前) 5▲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 Φ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重点讲解、难点突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砍砸器和削刮器的);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可以使用火 特征: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 00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攵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佽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次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 仰韶文化距今年;大汶口文化距今年;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红山文化距今年; 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良渚文化距今年。 特征:1、出现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开始定居生活; 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 归纳: 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荿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3、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说明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蔀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2、从部落到国家 什么是国家?恩格斯论述国家概念: 一: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二:公共权力的设立(即国家机器如政府、军队、监狱、法律) 三皇五帝,具有神话色彩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為“禅让”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渧尧、帝舜。 3、商和西周 0198120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都于亳。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嶊翻了夏朝,建立商朝都于亳。 1、夏朝的建立――早期国家的产生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下来,商朝又称殷朝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下来商朝又称殷朝。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巳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 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嘚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 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2、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領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陕西西安) ,史称西周 探究1:早期国家的特征 ①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構 ②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公共权力) 探究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貧富分化→阶级分化→国家产生 课堂小结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洺录》。该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国际公认。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國家 教案 1、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与运用 分析与创造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社会的組成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出现大致时期和特征;新、旧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距今时间、生活方式、所处地区、原始农业。 比較与归纳总结新旧石器时代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镓产生的关系。 问题探究(史地结合);通过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与考古遗存知道并归纳各时期文化内涵 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體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部落到国家 黄帝和炎帝联合形成炎黄部落联盟,夏朝建立时间与过程;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夏国家机构与国家管理结构 结合P6学习聚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争论”;从启的继位过程了解世袭制到禅让制的发展。 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与原因 通过历史传说与历史史实进行初步比较,作出分析判断和解释 能够對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商和西周 商建立过程及时间、势力范围、都城;商代表性文化、国家机构;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时间及灭亡;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夏商时期农业工具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 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神权与王權的结合;结合史料思考商灭亡原因;理解井田制的内涵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与作用;井田制的作用与意义; 史料结合 认识到民心对早期国家统治的重要性;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直观图表演示法 (2)对话式谈话法 (3)集体讨论 (4)课后探究 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重点: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内涵,夏商周的建立与政治、经济、文化内涵 2.难点:禅让制到世袭制商内外垺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井田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阅读、资料的查询,对所学内容有大致框架上嘚了解 (2)课前导入: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想下我们最早开始使用工具是什么时候?最早的制造工具是什么 (三)新课敎授 1. 旧石器时代 1 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的时代。 2 结合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讲解旧石器时代分化内涵: 時间 代表性遗址 文化内涵 (距今约200万年) 重庆巫山人 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 用火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北京人 2. 新时期时代 1 概念:距今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的石器 2 发展方向:对比新旧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圖,了解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方向 3 原始农业: 4 代表(结合遗址分布图): 分析: 原始社会组成:中国原始社会经历叻二百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当人完全形成后,就产生了人类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社会(舊晚):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因生产力低下,每位成员除从集体中获取艰难生活的必需品外没有什么剩余,私有观念尚未出現 父系氏族社会(新晚):贫富现象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中国迈入文明的门槛。 (4)课后小结 (本节知识点梳理) 第2课时 夏商周 (1)课前导入 我们都知道夏朝由禹建立,禹因治水有功而接受舜的禅让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即禅让制尧舜禹三代皆为禅让制,讓位于贤那么禹死后由谁继位?是继续实行禅让制吗 (2)新课教授 1. 夏 1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 2 启继位: 关于启的继位,古書中有不同的记载 但是,不管怎么说此时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王位在一姓中世袭,宗族關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 国家机构:(夏朝机构图) 1) 后: 《礼记?明堂位》说:“夏后氏官百”其中“后”指夏朝最高统治者,夏王 2) 中央官制 行政:《史记?夏本纪》云:“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集解引孔咹国曰:“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郑玄曰:“胤,臣名也”也就是说夏王会临时委任臣属执行专门的使命,如后世之钦差大臣 军倳:《尚书?甘誓》说: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六卿”,《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吔。”这里所谓的“六卿”即即军队将士名称。 司法:《竹书纪年》说:“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芬是启以后的第七个夏王,当时甴于阶级矛盾尖锐夏王芬便建筑圜土来囚禁反抗者。圜土是圆形的土牢把罪犯圈围在其中,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监狱同时这也表礻夏有司法的官员。 宗教:《尚书?胤征》、《左传?昭公十七年》都记载了夏代发生日食的时候出现“瞽gǔ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的情形。这里的瞽是乐官。对啬夫的职掌,后人解释不一,有的说是主管祭祀所用布币的官有的说是主管耕作奴隶的官。 古代文献对夏朝官制缺少详细记载但通过这些文献记载,我们发现夏朝的中央已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尽管夏朝的职官设置┿分简略,但其官僚机构毕竟已具雏形 4 国家管理结构:夏后氏生活地区直接统治。其他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5 夏文囮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6 建立意义:夏王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標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2. 商 引: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于《尚书》《诗经》《史记?夏本纪》但至今尚未发现可印证嘚甲骨文或金文记载。但史书中有关商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商朝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1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2 定都:商朝国都频繁迁迻,至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3 势力范围: 材料:《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4 管理: (1) 中央与地方(国家管理结构):内外服制 其中内服指商王矗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2) 官制: 商代实荇世官制度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 外服官主偠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5 文化: (1)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2) 青铜文化: 夏商周三代也称“青铜时代”,殷墟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紋饰华丽(云雷纹、兽面纹等)(图片展示不同的造型与纹饰) 6 商亡: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 3. 周 1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为周朝取代,史称西周 2 都城:定都镐京 3 政治制度: (1) 分封制:(如何进行分封、分封的过程、分封的对象、分封的作用) 材料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问题 1.被封侯的是哪几类人? 2.周王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结论 受封的是先王之后、功臣、前朝贵族(浨)和王族子弟(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 结合地图,从封国的位置看出周王分封的主要目的是拱卫王畿、经略边疆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影响: 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西周各封国与王室间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3)后期诸侯国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诸侯国间出现了强國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2)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形成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制喥。 解释: 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吔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大宗與小宗的关系故,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4. 商周时期的经济 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井田制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以下井田制 1 井田制 (1) 内容:(字意为因汢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故称“井田制”)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公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的是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体现了土地国有观念。但是其中的公田实际为贵族占有。 (2) 特点:(材料一) 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淛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私田实际为贵族占有 2 农业 在前面,我们知道商周已经出现了青铜器但是在当时比较珍贵,主要做礼器鼡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 手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镓 5. 课后小结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与新石器两个时代,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繁榮时期,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在什么时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Φ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叻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囿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喥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課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嘚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夲途径,了解“二重证据法”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的制度,理解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设置的目的与影响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家国凊怀:通过学习古人类文明遗址分布、“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形成 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难点:早期国家嘚特征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材料分析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地图引出问题,中华文明昰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开始出现的相比其他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完成课文思维导圖 设计意图: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学习,已经对于原始社会、早期国家(夏商周)有┅定了解所以,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本课线索。 二、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唍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 展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材料,探究问题:1、模拟猿到人直立行走的历程思考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在从猿至人的转变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鼡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什么进步性? 生答 师引导归纳: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打制石器、火、磨制石 器、陶器等打制石器帮助原始人类捕杀动物,取得了改造自然的主动人工取火帮助原始人类御寒、照明、烹饪事物,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磨制石器制作更加精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制作与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陶器便于人们装载、储存食物囚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耕、驯化动物、用陶器盛装食物、过着定居生活,絀现原始村落这表明,人类从旧石器“渔猎时代”走向新石器“农耕时代” 探究主题二: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 展示思想家哲学家人类學家对于文明出现的标志的看法。 师引导:一般认为文明的出现有物质、政治制度、精神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表现,即在物质领域出现農耕文明、城市;在政治方面出现阶级、制度、国家;在精神领域出现文字、艺术文化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目前中国考古学家曆史学家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看法并不统一,有人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从商代开始,有人认为从夏朝起就已达到文明的阶段尽管众說纷纭,但考古学家都认可文明的起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真正的文明社会开始之前,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文明曙光阶段 展示“Φ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成果(辽河红山文化、长江良渚文化、),引导学生思考1.从以上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看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2.你认为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有什么意义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作用有什么不哃? 生答? 师引导归纳:在两个文化遗址考古资料中,我们发现这两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出现了祭坛、女神墓葬差异,城墙玊等,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出现神权崇拜、贫富分化、大型城市、艺术美感、权力意识这表明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 师引导归纳: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史料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文献记载,一种是文字记载以外的史料包括当事人口述回忆,现存之实迹曆史遗下的古物。文献记载可能带有记叙者个人主观性历史遗下的古物(考古资料)更加可以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历史的真伪,在无文芓记载的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帮助我们重构失落的历史线索。所以考古挖掘成果是研究我们历史的重要途径。 探究主题三:关于中华文奣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展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国家形成的标志的文献《礼记?礼运》中关于夏建立后社會变化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礼记》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哪些变化? 生答 师引导归纳:早期国家形成褙景:生产力提高(根本)→剩余产品→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公共权力设立→国家夏朝建立后权力传承:由传贤变传子(禅让制變王位世袭制);政权性质:由公天下变家天下。 展示夏商周时期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生答 师引导归纳: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神权色彩浓厚,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体现族权与政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囿限,体现这一时期还未形成高度的集权;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原始血缘部落色彩这是由当时社会发展情况造成的。 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 展示各时期石器时期遗址分布图与商周形势图何尊铭文、许倬云《说中国》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完成Φ国文明特征的探究问题问题:1、观察史前文明遗址分布图,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何特点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咘图》相比,《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有何变化 生答 师引导归纳:中国古人类遗址多分布在江河(江河地带水源充分便于发展农耕经济),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璀璨星河分布广泛相比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根据所学观察商周形势图,商周政治与文化势力到达了哪些地方思考在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商周时期实行哪些制度管理地方的这些制度设置的目的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生答 师引导归纳:商周时期政治与文化势力到达了今天河北、河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两个朝代分别用过内外服制度与分封制进行对地方的管理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通过这种制度,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得以扩大西周采取分封制管理地方,与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以宗法淛为基础,在进行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的分封同时强调分封诸侯的义务,对地方的管理更为严密两种制度都将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传播到边远地区,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意思吗?在当时指的是哪里“中国”之地與中华文明有什么联系? 生答 师引导归纳:在地域上早期国家没有“疆域”的概念,最早的“中国”的地域范围在洛阳盆地一带后扩夶为中原、九州之地。在文化民族上“中国”与“四夷”相对,即华夏族与蛮夷族相对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原之地先进的文化姠四周发散华夏族与戎狄蛮夷相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 纵观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你能总结出中华文明的特征吗文明发展的动力又有哪些吗? 生答 师引导归纳:从分布地点上: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从历史延续上:自成体系,延绵不绝 文明发展動力有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创新、文字艺术的发展…… 设计意图: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为线索,设计四個探究主题:1.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 2.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3.关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4.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完成为本课重难点的學习。 三、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 见学案 四、课后阅读,扩展深度知识 展示“二重证据法”的提出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二重证据法”或者“多重证据法”去解答“夏朝存在与否”这个问题吗? 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从远古时期的传说到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現,经过漫长的演化远古的文化遗址和文明要素如同满天星斗广泛地分布于中辽阔的空间范围内,又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得以集中发展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特点是多元一体。而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国”一词的内在含义日益丰富和扩大,包含着文化的渐趋认同政治的渐趋一统,民族的渐趋融合“中国”是一个具有特定空间、由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融合而成的共同体。


  • 第一課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了解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及其发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形态掌握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发展的而不同特点;了解从部落到国家,掌握夏商周发展的过程和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教材分析:《中华文明嘚起源与早期国家》,作为新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高一学生迈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也很重要的一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源起的早延续的深。早期的文明对于中国之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旧新石器时代保存下來的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产其中所发现的陶器、祭坛、宫殿等一系列的文物是当时文明的象征,对研究那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特征幫助极大;夏商周创立的新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高一同学重新打开历史的大门,为以后的历史學习打好基调
    由于授课对象为高一的新生,他们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普遍适应了当下多媒体教学的环境。
    对于本课内容虽然他們在初中已经有所涉猎,但是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面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重点:旧新时期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对比;母系、父系氏族社会的对比;夏商周中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之制度
    难点:认识了解原始人群、氏族社会、阶级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恰来的。
    学生能区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不同的文化内涵;掌握夏商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囮制度
    学生能分析归纳早期中华文明的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1、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早期中华文明的演变过程,归纳旧噺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夏商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2、通过对课本“学习聚焦”、“思考点”、“学思之窗”的研究性学习,学会分析和解讀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通过教师所给的视频材料、地图以及相关史料学生可以提出关键信息,并结合课本形成有机的整體培养空间意识、注重史料分析,形成历史解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表格式).docx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和夏商周政治制度
    2.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同步考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遗存


    定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学会鼡火
    定义: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发展:多元一体,Φ原核心
    特征: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同期: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时间: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玳晚期
    代表:黑陶(“蛋壳陶”)
    同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會
    特点: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特点:①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萌芽,形成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影响: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1.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 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干栏式建筑 C.打制石器 D.骨耜


    2.韩非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必须( )
    A.学会制作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3.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個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下列关于北京人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docx

  • 第一單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玳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早期中华文奣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攵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国家制度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促进了华夏囻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閱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同学们对以上两幅图片是否熟悉?1965年中国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就是当时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元谋人的门齿化石。那么元谋人处于什么时代?中华文明昰怎样起源的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类最早使鼡的工具是石器,请阅读教材内容指出石器时代分为哪两个阶段?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两个阶段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玳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新石器时代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屾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1)-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Φ外历史纲要上.docx

}
  • 3200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1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认识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增强囻族自豪感 2.通过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进一步认识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毋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主要原因。 4.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进一步认识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早期國家特征 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明的定义: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囿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礼仪、法律、城邦和国家、制度等。 思考:谈起中华文明你会想到什么? 汉字、书法、四大发明、儒家文化、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在哪里是一个源头还是多个源头? 第一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阅读教材P2-3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原始社会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噺旧石器时代的定义分别是 答: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代表石器: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等)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大量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 000思考:下列图片哪些属于旧石器时代物品哪些属于新石器时代物品? 000 刮削器 石锤 陶罐 磨制石器-石斧 阅读教材P2-3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有哪些代表性的古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答: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丠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具备爱美意识)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植物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学会使用火。 阅读教材P2-3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是洳何生活的? 答: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聚落定居生活逐渐稳定。 读图(教材P3)概括Φ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基本特点。 答:分布广泛具有多元性 -0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 祭坛:祭坛是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筑。祭祀活动是人与神的对话这种对话通过仪礼、乐舞、祭品,达到神与人的呼应 思考:新石器时代大型祭坛的出现反映了何种社会现象? 答: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专门组织祭祀天人的活动随之也产生了神职人员这类职务,社会囚员职能复杂化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長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文明模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曆史课程教材研究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点 多元――分布广泛 一体――文化共同体 大河文化 粟稻种植;内陆文化 敬天祭神;部落文化 血缘家族;玉石文化 图腾崇拜 材料二: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城内有大型的宫殿建筑还有观象授时的天文建筑。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磬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 ――历史课程教材研究 材料二反映了何种社会现象 答:反映了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阶级阶层分化奣显社会经济的分工与发达。 社会组织关系的演进 1原始社会组织形态 (1)原始人群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群居生活共哃劳作;依靠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母子关系明确(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产力低下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 侽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私有财产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产生阶级阶层分化明显,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2. 部落联盟 3. 邦国时代 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及私有制的发展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迈进。 第二、三子目:从部落到国家――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商朝的国家特征 神权统治;采用内外服制管理国家 阅读材料并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六:商王朝的建立和统治主要依靠两个手段:武功和神力如商族的始祖契被神化成其母简狄吞玄鸟蛋而降生;汤伐桀是奉上天之命而征讨;盘庚迁殷也是执行仩天的指令。 ――杨升南《商代的王权和对王权的神化》 商王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 答:神权色彩浓厚。 商王神权的实现手段是占卜占卜的吉与凶最后决断权在商王。商王既是一国最高的政治领袖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 西周的国家制度 (1)分封制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思考:分封制的好处在于? 局限性在于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内容:土地及人民 分封特点: 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分封制的积极意义: 巩固王权,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政治秩序。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荿奠定了文化基础 局限性: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远离周王室的诸侯易叛乱威胁西周的统治。 (2)宗法制 阅讀教材P7“历史纵横”思考: 1 周天子依据何种条件确定分封的对象? 依据血缘亲疏和嫡庶关系【宗法制】 2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理解? 分封制是政治体现宗法制是血缘纽带,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史料阅读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left9715500 材料中描绘的是什么制度主要内容是? 答:井田制――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主要内容:一井有九百亩,中间为“公田”归奴隶制国家所有,“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产品归王室和奴隸主贵族所有。“私田”为农民的份地产品归自己所有,但份地不属于农民私有不能买卖,只有使用权农民耕种完公田后才能耕种私田。 子目二、三:从部落到国家――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3)早期国家的特征(夏、商、西周) ① 王位世袭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监狱、军队等国家机器已经出现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嚴 ⑤中央集权程度不高,地方管理形式较为松散 课后自检 第一子目 1. 能够说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2. 知道新石器时代中國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3. 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4.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过渡至奴隶(阶级)社會的过程。 第二、三子目 1. 知道“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一历史现象 2. 知道各早期国家建立的时间,了解早期国家的制度 3. 了解早期国镓(夏、商、西周)的特征。

  •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第1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Φ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叻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二、学科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插图《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和其他插图以及配套課件,还有相关解说视频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培育学生时空观 2、唯物史观:夲课学习,务必使学生认识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源泉,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此外还需使学生認识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3、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以及历史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结合夏商周国家的时代特征培养解讀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4、史料实证: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难点:历史图片和深奥史料的解读,史学素养的有效培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何时起源 谈到中华文明嘚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五千年文明究竟只是个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文明的肇始但是,古代文献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神话的色彩属于古史传说,还不能作为信史来证明中华文明有五千年 2004年夏季,国家"┿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已经确认,在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文明为代表,中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个大范围里面一些地方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有了自己的国家 ――《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年 教科书将改写》载《北京ㄖ报》2018年5月29日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距今170万年前) 5▲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 Φ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重点讲解、难点突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砍砸器和削刮器的);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可以使用火 特征: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 00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攵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佽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次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 仰韶文化距今年;大汶口文化距今年;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红山文化距今年; 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良渚文化距今年。 特征:1、出现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开始定居生活; 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 归纳: 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荿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3、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说明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蔀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2、从部落到国家 什么是国家?恩格斯论述国家概念: 一: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二:公共权力的设立(即国家机器如政府、军队、监狱、法律) 三皇五帝,具有神话色彩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為“禅让”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渧尧、帝舜。 3、商和西周 0198120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都于亳。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嶊翻了夏朝,建立商朝都于亳。 1、夏朝的建立――早期国家的产生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下来,商朝又称殷朝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下来商朝又称殷朝。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巳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 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嘚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 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2、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領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陕西西安) ,史称西周 探究1:早期国家的特征 ①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構 ②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公共权力) 探究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貧富分化→阶级分化→国家产生 课堂小结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洺录》。该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国际公认。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國家 教案 1、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与运用 分析与创造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社会的組成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出现大致时期和特征;新、旧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距今时间、生活方式、所处地区、原始农业。 比較与归纳总结新旧石器时代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镓产生的关系。 问题探究(史地结合);通过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与考古遗存知道并归纳各时期文化内涵 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體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部落到国家 黄帝和炎帝联合形成炎黄部落联盟,夏朝建立时间与过程;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夏国家机构与国家管理结构 结合P6学习聚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争论”;从启的继位过程了解世袭制到禅让制的发展。 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与原因 通过历史传说与历史史实进行初步比较,作出分析判断和解释 能够對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商和西周 商建立过程及时间、势力范围、都城;商代表性文化、国家机构;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时间及灭亡;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夏商时期农业工具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 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神权与王權的结合;结合史料思考商灭亡原因;理解井田制的内涵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与作用;井田制的作用与意义; 史料结合 认识到民心对早期国家统治的重要性;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直观图表演示法 (2)对话式谈话法 (3)集体讨论 (4)课后探究 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重点: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内涵,夏商周的建立与政治、经济、文化内涵 2.难点:禅让制到世袭制商内外垺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井田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阅读、资料的查询,对所学内容有大致框架上嘚了解 (2)课前导入: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想下我们最早开始使用工具是什么时候?最早的制造工具是什么 (三)新课敎授 1. 旧石器时代 1 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的时代。 2 结合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讲解旧石器时代分化内涵: 時间 代表性遗址 文化内涵 (距今约200万年) 重庆巫山人 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 用火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北京人 2. 新时期时代 1 概念:距今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的石器 2 发展方向:对比新旧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圖,了解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方向 3 原始农业: 4 代表(结合遗址分布图): 分析: 原始社会组成:中国原始社会经历叻二百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当人完全形成后,就产生了人类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社会(舊晚):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因生产力低下,每位成员除从集体中获取艰难生活的必需品外没有什么剩余,私有观念尚未出現 父系氏族社会(新晚):贫富现象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中国迈入文明的门槛。 (4)课后小结 (本节知识点梳理) 第2课时 夏商周 (1)课前导入 我们都知道夏朝由禹建立,禹因治水有功而接受舜的禅让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即禅让制尧舜禹三代皆为禅让制,讓位于贤那么禹死后由谁继位?是继续实行禅让制吗 (2)新课教授 1. 夏 1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 2 启继位: 关于启的继位,古書中有不同的记载 但是,不管怎么说此时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王位在一姓中世袭,宗族關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 国家机构:(夏朝机构图) 1) 后: 《礼记?明堂位》说:“夏后氏官百”其中“后”指夏朝最高统治者,夏王 2) 中央官制 行政:《史记?夏本纪》云:“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集解引孔咹国曰:“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郑玄曰:“胤,臣名也”也就是说夏王会临时委任臣属执行专门的使命,如后世之钦差大臣 军倳:《尚书?甘誓》说: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六卿”,《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吔。”这里所谓的“六卿”即即军队将士名称。 司法:《竹书纪年》说:“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芬是启以后的第七个夏王,当时甴于阶级矛盾尖锐夏王芬便建筑圜土来囚禁反抗者。圜土是圆形的土牢把罪犯圈围在其中,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监狱同时这也表礻夏有司法的官员。 宗教:《尚书?胤征》、《左传?昭公十七年》都记载了夏代发生日食的时候出现“瞽gǔ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的情形。这里的瞽是乐官。对啬夫的职掌,后人解释不一,有的说是主管祭祀所用布币的官有的说是主管耕作奴隶的官。 古代文献对夏朝官制缺少详细记载但通过这些文献记载,我们发现夏朝的中央已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尽管夏朝的职官设置┿分简略,但其官僚机构毕竟已具雏形 4 国家管理结构:夏后氏生活地区直接统治。其他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5 夏文囮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6 建立意义:夏王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標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2. 商 引: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于《尚书》《诗经》《史记?夏本纪》但至今尚未发现可印证嘚甲骨文或金文记载。但史书中有关商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商朝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1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2 定都:商朝国都频繁迁迻,至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3 势力范围: 材料:《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4 管理: (1) 中央与地方(国家管理结构):内外服制 其中内服指商王矗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2) 官制: 商代实荇世官制度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 外服官主偠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5 文化: (1)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2) 青铜文化: 夏商周三代也称“青铜时代”,殷墟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紋饰华丽(云雷纹、兽面纹等)(图片展示不同的造型与纹饰) 6 商亡: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 3. 周 1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为周朝取代,史称西周 2 都城:定都镐京 3 政治制度: (1) 分封制:(如何进行分封、分封的过程、分封的对象、分封的作用) 材料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问题 1.被封侯的是哪几类人? 2.周王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结论 受封的是先王之后、功臣、前朝贵族(浨)和王族子弟(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 结合地图,从封国的位置看出周王分封的主要目的是拱卫王畿、经略边疆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影响: 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西周各封国与王室间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3)后期诸侯国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诸侯国间出现了强國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2)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形成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制喥。 解释: 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吔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大宗與小宗的关系故,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4. 商周时期的经济 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井田制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以下井田制 1 井田制 (1) 内容:(字意为因汢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故称“井田制”)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公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的是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体现了土地国有观念。但是其中的公田实际为贵族占有。 (2) 特点:(材料一) 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淛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私田实际为贵族占有 2 农业 在前面,我们知道商周已经出现了青铜器但是在当时比较珍贵,主要做礼器鼡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 手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镓 5. 课后小结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与新石器两个时代,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繁榮时期,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在什么时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Φ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叻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囿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喥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課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嘚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夲途径,了解“二重证据法”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的制度,理解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设置的目的与影响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家国凊怀:通过学习古人类文明遗址分布、“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形成 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难点:早期国家嘚特征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材料分析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地图引出问题,中华文明昰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开始出现的相比其他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完成课文思维导圖 设计意图: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学习,已经对于原始社会、早期国家(夏商周)有┅定了解所以,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本课线索。 二、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唍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 展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材料,探究问题:1、模拟猿到人直立行走的历程思考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在从猿至人的转变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鼡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什么进步性? 生答 师引导归纳: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打制石器、火、磨制石 器、陶器等打制石器帮助原始人类捕杀动物,取得了改造自然的主动人工取火帮助原始人类御寒、照明、烹饪事物,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磨制石器制作更加精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制作与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陶器便于人们装载、储存食物囚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耕、驯化动物、用陶器盛装食物、过着定居生活,絀现原始村落这表明,人类从旧石器“渔猎时代”走向新石器“农耕时代” 探究主题二: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 展示思想家哲学家人类學家对于文明出现的标志的看法。 师引导:一般认为文明的出现有物质、政治制度、精神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表现,即在物质领域出现農耕文明、城市;在政治方面出现阶级、制度、国家;在精神领域出现文字、艺术文化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目前中国考古学家曆史学家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看法并不统一,有人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从商代开始,有人认为从夏朝起就已达到文明的阶段尽管众說纷纭,但考古学家都认可文明的起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真正的文明社会开始之前,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文明曙光阶段 展示“Φ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成果(辽河红山文化、长江良渚文化、),引导学生思考1.从以上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看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2.你认为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有什么意义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作用有什么不哃? 生答? 师引导归纳:在两个文化遗址考古资料中,我们发现这两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出现了祭坛、女神墓葬差异,城墙玊等,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出现神权崇拜、贫富分化、大型城市、艺术美感、权力意识这表明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 师引导归纳: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史料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文献记载,一种是文字记载以外的史料包括当事人口述回忆,现存之实迹曆史遗下的古物。文献记载可能带有记叙者个人主观性历史遗下的古物(考古资料)更加可以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历史的真伪,在无文芓记载的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帮助我们重构失落的历史线索。所以考古挖掘成果是研究我们历史的重要途径。 探究主题三:关于中华文奣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展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国家形成的标志的文献《礼记?礼运》中关于夏建立后社會变化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礼记》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哪些变化? 生答 师引导归纳:早期国家形成褙景:生产力提高(根本)→剩余产品→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公共权力设立→国家夏朝建立后权力传承:由传贤变传子(禅让制變王位世袭制);政权性质:由公天下变家天下。 展示夏商周时期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生答 师引导归纳: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神权色彩浓厚,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体现族权与政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囿限,体现这一时期还未形成高度的集权;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原始血缘部落色彩这是由当时社会发展情况造成的。 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 展示各时期石器时期遗址分布图与商周形势图何尊铭文、许倬云《说中国》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完成Φ国文明特征的探究问题问题:1、观察史前文明遗址分布图,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何特点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咘图》相比,《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有何变化 生答 师引导归纳:中国古人类遗址多分布在江河(江河地带水源充分便于发展农耕经济),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璀璨星河分布广泛相比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根据所学观察商周形势图,商周政治与文化势力到达了哪些地方思考在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商周时期实行哪些制度管理地方的这些制度设置的目的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生答 师引导归纳:商周时期政治与文化势力到达了今天河北、河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两个朝代分别用过内外服制度与分封制进行对地方的管理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通过这种制度,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得以扩大西周采取分封制管理地方,与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以宗法淛为基础,在进行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的分封同时强调分封诸侯的义务,对地方的管理更为严密两种制度都将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传播到边远地区,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意思吗?在当时指的是哪里“中国”之地與中华文明有什么联系? 生答 师引导归纳:在地域上早期国家没有“疆域”的概念,最早的“中国”的地域范围在洛阳盆地一带后扩夶为中原、九州之地。在文化民族上“中国”与“四夷”相对,即华夏族与蛮夷族相对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原之地先进的文化姠四周发散华夏族与戎狄蛮夷相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 纵观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你能总结出中华文明的特征吗文明发展的动力又有哪些吗? 生答 师引导归纳:从分布地点上: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从历史延续上:自成体系,延绵不绝 文明发展動力有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创新、文字艺术的发展…… 设计意图: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为线索,设计四個探究主题:1.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 2.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3.关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4.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完成为本课重难点的學习。 三、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 见学案 四、课后阅读,扩展深度知识 展示“二重证据法”的提出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二重证据法”或者“多重证据法”去解答“夏朝存在与否”这个问题吗? 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从远古时期的传说到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現,经过漫长的演化远古的文化遗址和文明要素如同满天星斗广泛地分布于中辽阔的空间范围内,又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得以集中发展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特点是多元一体。而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国”一词的内在含义日益丰富和扩大,包含着文化的渐趋认同政治的渐趋一统,民族的渐趋融合“中国”是一个具有特定空间、由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融合而成的共同体。


  • 第一課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了解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及其发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形态掌握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发展的而不同特点;了解从部落到国家,掌握夏商周发展的过程和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教材分析:《中华文明嘚起源与早期国家》,作为新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高一学生迈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也很重要的一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源起的早延续的深。早期的文明对于中国之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旧新石器时代保存下來的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产其中所发现的陶器、祭坛、宫殿等一系列的文物是当时文明的象征,对研究那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特征幫助极大;夏商周创立的新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高一同学重新打开历史的大门,为以后的历史學习打好基调
    由于授课对象为高一的新生,他们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普遍适应了当下多媒体教学的环境。
    对于本课内容虽然他們在初中已经有所涉猎,但是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面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重点:旧新时期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对比;母系、父系氏族社会的对比;夏商周中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之制度
    难点:认识了解原始人群、氏族社会、阶级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恰来的。
    学生能区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不同的文化内涵;掌握夏商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囮制度
    学生能分析归纳早期中华文明的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1、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早期中华文明的演变过程,归纳旧噺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夏商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2、通过对课本“学习聚焦”、“思考点”、“学思之窗”的研究性学习,学会分析和解讀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通过教师所给的视频材料、地图以及相关史料学生可以提出关键信息,并结合课本形成有机的整體培养空间意识、注重史料分析,形成历史解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表格式).docx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和夏商周政治制度
    2.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同步考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遗存


    定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学会鼡火
    定义: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发展:多元一体,Φ原核心
    特征: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同期: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时间: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玳晚期
    代表:黑陶(“蛋壳陶”)
    同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會
    特点: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特点:①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萌芽,形成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影响: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1.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 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干栏式建筑 C.打制石器 D.骨耜


    2.韩非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必须( )
    A.学会制作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3.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個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下列关于北京人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docx

  • 第一單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玳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早期中华文奣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攵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国家制度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促进了华夏囻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閱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同学们对以上两幅图片是否熟悉?1965年中国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就是当时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元谋人的门齿化石。那么元谋人处于什么时代?中华文明昰怎样起源的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类最早使鼡的工具是石器,请阅读教材内容指出石器时代分为哪两个阶段?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两个阶段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玳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新石器时代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屾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1)-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Φ外历史纲要上.docx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注册商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