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有哪些误区需要避免误区

楼市不消停,今年特别火,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似乎买房已经成为一种群体效应,国内的、国外的,学区房、二套房。不过中国式买房有着几个常见误区,影响几代人。

误区一:买房追求一步到位

这一点在老一辈人们当中相当普遍,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人,经历过艰苦年代,深深懂得赚钱的不易。而买房对于一家人来说,需要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万元,可以说是倾注了全家之力,不少人就想着买到地段好、户型好、楼层好…各方面都好的房子,这其实是相当不易的。地段好户型好的价位就稍高一点,便宜的又看不上,往往就这样犹犹豫豫,房价一点点上上去了,房子却还没买成。所以啊,买房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要有一定的策略性,如果家里人不多,可以先买个小点的,等过几年再把小的卖掉换成大的,不过这也要根据家里的经济情况和购房需求。

买涨不买跌是多数人的心理,想着现在不买以后还得涨,买了以后就盼着房子再涨得多点,没买的话就盼着房价再低一点。对于刚需族来说,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的判断,并作出长远的规划,比如自己的买房理由是什么,现在的资金能在哪买多大的房子,买房后以后有没有换房的打算等等,不要一味地在意房价涨跌,要知道现在买了以后不一定一直涨下去也不一定下跌,关键要弄清自己是否为买房做好了准备。

大家肯定听过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终于买了房子,结果没住几天去世了,美国老太太年轻时贷款买了房子住了一辈子,不到20年就还清了房贷。在房价飞涨的今天,像美国老太太那样贷款买房的人更容易实现买房梦,而中国老太太要是放到北上广深,就是攒一辈子钱也顶多买个厕所。

误区四:别人炒房,我也跟着买

正如开头所说,买房已经成为一种群体效应。楼市火爆时,有一部分买房人不是因为有需求才买,而是看见周围的人买房投资,自己也跟风买,要知道,房子作为固定资产,想在短时间内转手卖出去并不容易。再者,万一投资的时候脑袋一热,买了不好的房子,以后房子贬值了,你又还不起房贷,银行不仅有权收走你的房子,并且还可能要让你补偿下跌后的差额部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误区五:房产证上写子女名字

有些人买房习惯将房子写在子女名下,认为早晚都要给孩子,以后改名字太麻烦,殊不知,房产证写上孩子名字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孩子成年后再买房会受到限购政策影响,多付首付和利息不说,一旦征收房产税,孩子结婚后买家庭二套房时可能要交房产税。这些在加名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

误区六:以租养房忽略成本问题

以租养房,指的是用一套房子的房租偿还另一套房子的贷款,以租养房并不适合所有人,作为长期性的投资,一定要考虑到房屋空置率的问题,像一些人口流动性较小的三四线小城市,房子租不出去,还要搭进去物业费、取暖费等成本费。所以打算以租养房的人,一定要选好城市和地段,如人口流动性大的大中型城市、城市交通发达的地段。同时要注意了解一下该地区的空置率,并留出足以度过“空置风险期” 的资金,做好十足的准备。

误区七:听信五花八门的广告

买房最重要的一点原则就是要禁得住忽悠,特别是像今年一样火爆的情况下,各种关于楼盘销售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有购房人脑袋一热就陷进去了,结果买了之后才发现广告宣传上的规划跟实际情况不符,弄不好连房产证都拿不到。因此买房时除了查看对方证件外,也要实地走访,找专业人士请教一下,把房子规划情况和违约条款落实到合同上,出现问题维权也有足够证据。

误区八:雇佣几个见到的经纪人

一些缺少经验的购房人,会跟遇到的几个地产经纪人合作,其实多见几个经纪人比较好,选出几个候选经纪人,单独约出来见面聊聊,确保跟他们合得来,并能认同他们的工作方式,选择自己需求的经纪人合作。因为除了卖房人,跟你接触最多的恐怕就是房产经纪人了,靠谱的经纪人能帮助你提高购房效率,不靠谱的只能给自己添堵。

买房前一定要弄清几个问题:为什么要买房,想买哪里的房,买多大的房,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资金,以后有无换房的打算,总之要时刻保持理性,因为买房影响的不只是你一个人,而是全家。楼市虽火,可不要忘了原则哦。


}

  众所周知,中国人很看重有没有房子,特别是房价上涨的年代,不仅要买自主房,还要进行投资买房。

  但是买房也要买对才有价值,事实上,喜欢买房的不一定擅长买房,很容易就走进一些买房误区。

  那么,中国式买房误区有哪些?

  买房误区一:买房一定要一步到位

  很多人都想买房要一步到位,其实完全没必要,因为你的要求可能随着收入和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到时候想要再换新房也未可知。

  所以,买房的时候还是要根据当下的收入水平和实际需求来选,早早背上房贷重壳的日子并不适合所有人。

  买房误区二:房产证写子女名

  很多人买房习惯于直接将房子写在孩子的名下,认为反正房子早晚都要给子女,以后再改太麻烦。实际上,买房直接写子女名可能会产生以下情况:

  1、孩子独立买房时可能多付首付。

  如果孩子和父母没有共有房产,即父母房产证上没有孩子的名字,那么孩子成年后购买首套房时,按照政策首付三成,并可享受首套优惠房贷利率。反之,孩子名下有房,首付和贷款利率将随之增加,给买房增加了难度。

  2、如果开征房产税,那么孩子婚后买家庭第二套房时可能要交房产税。

  买房误区三:有钱就提前还贷

  有些人认为,房贷越少越好,给银行利息太不合算,有钱了要申请提前还贷,事实上提前还贷并不适合每个人。

  如果本身已经享受了8折利率优惠,不如去投资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相比提前还贷就划算多了。

  买房误区四:等额本金还款比较好

  在相同的贷款金额和贷款期限下,等额本金还款方式确实比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更省钱。

  但是,等额本金前期还款额较高,对月收入不高的购房者来说将会产生巨大压力,以至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开支,所以选择还款方式还是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

  买房误区五:赠与过户最省钱

  很多人认为,相比买卖过户,赠与过户更加省钱,其实未必。赠与过户主要费用:个税+契税+公证费。直系亲属赠与免个税;

  非直系亲属赠与视同买卖,需要支付个税,即房产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房款的1%(房产证满5年并且是唯一住房的可以免除)。此外还要交契税和公证费。

  交易过户主要费用:营业税+个税+契税。在房产过户中,买卖是最常见的方式,也是操作较为便捷和安全的方式。

  但是,如果买入价比较低的话,日后出售时卖出价与买入价的差额会增大,再出售时则需要缴纳更多的税费。如果房产“满五唯一”,则免征营业税和个税,显然要比赠与过户更省钱。

  买房误区六:买涨不买跌

  在房产市场,买到房的人无不盼望大涨,没买到的无不盼望大跌。几乎很少有异常冷静的市民。实际上,刚需购房者也要做理性的判断。

  如果购房者意识到房价在涨,而且还要再涨,那么现在买进,过一段时间,价格再涨上去,相对来讲便是便宜了。

  反之,房价在跌,如果购房者意识到还要再跌,那么现在一买进,就意味着过一段时间房子要贬值。

  买房误区七:不研究国家政策,着急出手

  经历过2007年房市疯狂大起大落的人应该知道,如果政府不出手,深圳的房价估计要炒到3万元/平方米。

  所以房价还是跟政府政策有很大关系,买房前每天看一点新闻,时刻了解实时政策,在政策鼓励而且放松的时候买,政策控制开始收严的时候密切观望。

  买房误区八:攒够钱再买

  买房一定程度要掌握窍门,如果没有还贷的压力,首付越低越好,月供越长越好。普通老百姓能够“套”到国家贷款的机会就是房贷了.

  次购房利息又是如此优惠,多余的钱可以拿去做投资,投资所回报的完全可以抵过银行的利息,要不然一直攒钱,等你攒好了,房价又涨了,钱又不够了。

  买房误区九:被动炒房

  很多上班族觉得自己辛苦多年还不如炒一套房一转手赚得多,于是也忍不住加入了炒房的队伍。

  殊不知炒房是一个很专业的活,因为房子变现手续复杂、税费繁多、周期长,碰上调整或者你的眼光不准,你就很难脱手,后只能被动的“炒房炒成房东”。

  如果非要参与房产投资,可以选择参加房产理财俱乐部,让专业人士帮你赚钱,回报也比较稳定。

  买房误区十:迷信专家学者

  专家到底为谁说话,看他所处的环境就知道了,例如政府机构的专家,多数言论只是纸上谈兵,或是开发商赞助某些研讨会,高额聘请的一些专家,这些专家收了钱还为老百姓说真话?

  所以非要取经的话,还不如听一些真正走在实操前线的前辈一些建议。

  买房误区十一:误信广告语

  很多老百姓获取购买信息的渠道来源于楼盘的各种广告。

  殊不知房地产广告是开发商雇佣写手炮制的“美好愿望”,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主要的是取决于开发商的实力和良心。

  所以买房要到现场去实地调查、走访、分析,找可靠的专业人士请教,找老业主了解真实现状!(来源:南方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避免误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