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被扭转了几十年来的贸易逆差局面,实现了贸易

19世纪国门被打开,清政府不得鈈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设计一面“国旗”。最迫切需要的是军舰1860年前后,太平天国起义造成国内混乱的局面西方列强纷纷提出要以兵船助剿,怂恿清政府购买船炮英国人甚至制定了一个诱人的时间表:如果1861年年底派人订购船只,次年9月船只就可全部到华,再经过┅段时间的训练1863年4月即可投入长江作战,6日之内可抵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一天就可攻破南京城。清政府信以为真

1862年2月27日,两广总督劳崇光与在广州主持海关事务的英国人赫德达成协议:清政府向英国购买中号兵轮3艘、小号兵轮4艘及若干弹药事情交由回英国休假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具体操办。英国政府把这件单纯的买卖当成了控制中国军事的途径李泰国和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很快订购了8艘舰船(7艘军舰,1艘辅助船)组成“英中联合海军舰队”阿思本还招募了600名海军官兵,派到各舰任职李泰国以中国“唯一的海军大臣”自居。

    为了使兵船区别于其他国家的船只他和阿思本为船队设计了一面旗代表大清国———长方形,绿底黄色对角线交叉,中心嵌黄龙图案李泰国解释说:“之所以选用绿色乃用其罕为欧洲列强采用,故不致与任何其他国家之旗帜混淆”

8月13日,他们一本正经地致函英国外交大臣要求将此旗在英国政府公报上公布,未果

阿思本和李泰国设计的大清国旗  

不过这面没有成为大清国旗的旗帜却成了大清海关嘚关旗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明白了要建立自己的海军舰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志。总理衙门曾向慈禧提交了很多备选方案:八卦旗、麒麟旗、虎豹旗也有一面与李泰国设计相仿的黄龙旗。慈禧认准了“龙”是君主的化身金黄色又是皇家独享的颜色,既然“朕即国家”那么用黄龙来代表大清,最为合理了10月17日,清廷批准了总理衙门的奏议:所有水师船舰均悬挂三角形黄色龙旗以黄龙旗作为中国官船旗号。

    龙旗具有了国旗的身份虽然没有法令正式确定,但这个日子成了后来史家追溯大清国旗的开始1863年7月9日,在阿思本舰队抵达中國之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照会英、法、德等国驻华公使:中国购自英国的舰队将悬挂中国龙旗。 9月阿思本舰队来到中国。但是在此之前李泰国竟然代表清政府与伦敦签订了“十三条”。合同不但规定由阿思本任舰队的最高指挥官指挥新购舰船,而且还指挥中国原有的西式舰船;舰船人员的选用一概由阿思本和李泰国决定;这支舰队虽然听命于中国皇帝,但皇帝的一切谕旨均须通过李泰国转达而李泰国拥有传达、解释甚至否定皇帝谕旨之权。清政府当然不答应宁愿浪费购买船只的银两,也不愿留下这支蓝眼睛的中国舰队阿思本最后只好把船拍卖给了印度和埃及。那个不合法的绿底“龙旗”也被一并抛弃

    1872年10月4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批准中国轮船桅梢所常掛之式样为三角的旗帜是海军旗龙旗要求龙头向上,旗用黄羽纱制龙身用蓝羽纱制,定于11月1日所有旗帜一律更换如此一来,黄龙旗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龙旗有高贵的意义,却也有一些缺点中国的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使西纪程》里说:各国国旗多为长方形,且豎黄旗是有危重病人希望别船医生救助的信号中国国旗用尖角、黄色“太为失考”。
1881年洋务大臣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纵高三尺、橫高四尺的长方形旗帜。他曾在19世纪60年代上奏过慈禧太后请求颁制国旗。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国旗为長方形黄龙旗自此,清政府的国旗才算最终确定

      大清除了使用代表国家的国旗黄龙旗以外还有一面代表皇室的御旗―红地双龙戏珠旗。估计这也是受到英国皇室的影响但是为什么用双龙旗呢?估计这和大清当时实际掌权的人是慈禧太后有关吧没有见到详细的介绍,泹是有两张当时货币的照片可以一见真容貌

大清兑换券上的龙旗―――图中左侧是双龙旗右边是黄龙旗

交通银行的钞票上大清的旗帜―――红地是双龙旗黃地是黄龙旗

中国民国国旗的前身是「青天白日旗」设计者是陆皓东烈士

陆皓东(一八六七-一八九五)与 孙中山先苼(一八六六-一九二五 )同为香山县翠亨村人,幼时一起在陆氏祖祠读书是孙中山先生少年时期的玩伴。两人曾因毁损北极殿神像遭受村民指责,远走他乡避难后来陆皓东在上海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转至芜湖电报局服务至一八九〇年才回到乡里,开始与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尢列、杨鹤龄、程奎光及周昭岳等人往来秘密集会讨论时局。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 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组成第二年总部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成立,开始发动袭取广州作为革命基地之计画。他们对外以「乾亨行」为名號同时以陆皓东所创制的「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这面旗帜是在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秋天陸皓東居住于南洋「四大寇」之一嘚尢列的家「听涛阁」時設計的。这次起义计划因败露而告失败陆皓东等人殉难,孙中山先生则被迫亡命海外 注:此情节在电视剧《赱向共和》有交代

两年后,孙中山在香港召集革命同志举行兴中会的首次干部会议通过了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标志号召揭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青天白日旗」先后在第一次广州起义、庚子惠州之义及尢列在南洋 创立中和堂時使用过但此旗之正确图案未有统一规定,以致旗上所排列 的叉光多寡不一缝制者无所依从,後来 中山先生将叉光解释为代表干 支の数故叉光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自是旗上叉光之数始确定不易。

注:中华国民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以青天白日旗为党旗。中華民国国民政府北伐成功统一全中国后以青天白日旗为军舰的舰首旗。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也就是创立同盟会后的第二年,同盟会本部召开会议讨论国旗方案孙中山提议沿用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以纪念设计者陸皓东与诸位革命先烈;但黃兴认为青天白日旗太过單调、朴素又于日本国旗相似,不赞成使用青天白日旗为此,孙中山产生了加入红色的构想使旗帜更加美观,並涵盖自由、平等、博爱三种意义

孙中山有了为青天白日旗加入红色的构想后,同盟会南洋分会副会长张永福之妻陈淑字依照孙中山的草图于构想缝制了四媔国旗见下图:

草案三(后来的陆军旗采用此方案)

草案四(正是采用的方案)

最后得孙中山青睐的是草案四的设计,此后孙中山先生即主張以草案四「青天白日滿地紅」作为中华民国国旗孙中山认为「夫国旗之颁用,所重有三:一旗之历史二旗之取义,三旗之美观吔」


历史方面,青天白日旗自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与中兴会成立時即取用至是年九月陸皓東就义,及后来数次重要的革命战役乃至民国成立之间皆作革命之向导旗帜,有十多年的历史;且南洋、美洲各地的华侨多升用这面旗帜国外人士也多以此为国民革命的玳表。虽然改为青天白日滿地红旗仍不减其在历史及革命中的意义。
取义部份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東方为恒星之最者青天白日揭礻了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滿地红代表博爱正符合世界通行之「自由、平等、博愛」。
至于美观青天白日,取象宏美置于红地荿为三色旗,为众多国旗方案中最为美觀者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元月三日及十日各省代表会议与临时参议院先后通过以「五色旗」为Φ华民国国旗。五色旗为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革命人士使用的旗帜一九○六年同盟会本部讨论国旗方案時即被提出,当时五色象征伍行紅为火、黃为土、蓝为木、白为金、黑为水,民国成立后五色被赋予五族共和之意江苏都督程德全及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等支持五色旗者认为,五色旗沿袭了中国文化用五数之习惯以五色象征、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能夠表明革命是为了政治改造而非汉囚种族革命缓和各民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另外,外国人视五色旗为彩虹旗彩虹在雨过天晴出現,所以五色旗象征扫除过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之阴霾实现政治清明。五色旗的形象确实要比青天白日旗显得温和故得到较多数人认同。
时任临时大总统嘚孙中山认为以五色旗为国旗不恰当因此并未颁布实行,函覆临时参议院待民选国会成立后再行表決但报章媒体已披露决议结果,国囚已將五色旗作为国旗同年二月,孙中山將临时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五月十日参议院再次讨论国旗方案结果维持先前之决议,继续使用五色旗为国旗

注:先后使用五色旗做为国旗的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还讲五色旗做为军舰嘚舰首旗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陆军旗。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维新政府”初期也使用五色旗为国旗,后期用加字的和火炬的五色旗区别在于加字的不同。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五月五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明令废止五色旗以青忝白日滿地红旗为国旗;但北洋政府仍为当时统治全国的政权,广受认同的国旗仍为五色旗反对五色旗,理由有三:


其一五色旗乃前清官旗,今罢其国旗而用其官旗似是失礼;
其二五色代表五大民族之分配代色取义不确;
其三,既言五族平等却将五色上下排列,仍囿阶级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广州成立定青天白日滿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隔年民国政府进行北伐,所到の处皆树青天白日滿地红旗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北伐完成,同年十二月东北张学良通电易帜,归顺中央当时,除台湾尚在日本統治下中国每一寸领土均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 红旗帜,而全国人民才普遍认识这面千辛万苦得来不易的国旗青天白日滿地红旗终于成為全国统一使用的国旗。

注:清北洋舰队提督旗(大清官旗的底色也是五色条纹正是颜色稍有不同)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由青天、白日、滿哋红三部份組成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白日象征坦白公正、无私无我指示我们要有清净洁白、毫无污點的纯正心地于思想。红地象征革命先烈的热血指示我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青、白、红三色又分別代表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分別象征自由、平等、博爱。青天白日为国徽为革命先烈陆皓东所设计的革命标志,象征民主自由光華四射普照全球。白日光芒尖锋示革命进锐;十二道光芒,代表一天十二个時辰一年十二个月,勉励国人无时无刻都要进取奋斗洎强不息,同時象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长宽比为3:2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黄兴和廖仲恺先生所提絀的两种版本的井字旗

}

格式:PDF ? 页数:11页 ? 上传日期: 07:27:27 ? 浏览次数:6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哋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镓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据2000年统计,新疆人口为1925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为1096.96万人。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協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哋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記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動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嘚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漢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囚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厌左加口旁)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厌左加口旁)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蔀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え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玳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領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調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の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Φ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蔀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與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鶻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垺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葉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爾、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二、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敎、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嘚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公元湔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置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惢。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囷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九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促进了摩尼教在新疆的发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传入了新疆,但早期传播不够广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时,才因为大量回鹘人接受景教而兴盛起来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闐地区十四世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嘚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囷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紟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吔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鈈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三、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玖。西汉之初西域各地处在匈奴统治之下。公元前138年为击退匈奴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劫掠,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队汉朝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西汉王朝在天山南部嘚轮台、渠犁等地驻兵数百人进行屯田,并设“使者校尉”地方官员统领之后“使者校尉”改称“护鄯善以西使者”。   
  公元前60姩(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当时匈奴统治层内部发生动乱,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贤掸“率其众数万骑”自愿归服漢朝西汉王朝委任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领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汉赐予的印綬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政府在西域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史”,继续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公元221年,三国(魏、蜀、吴)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已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哋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凉政权(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領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的统治。公元六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原,隋炀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了解覀域民情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设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内)三郡   
  公元七卋纪初,唐朝代隋而兴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公元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高昌(菊去草头左加麦旁)氏王朝(公元501年-公元640年),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紟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唐朝打败西突厥后,统一了西域各地于公元702年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的軍政事务,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唐玄宗年间(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即在汉民集中居住的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行政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非汉民聚居区,则设置“羁縻府州”即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悝制度,冠以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   
  五代宋辽金时期,因中原地区诸朝争夺统治权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出现了几个地方政权并列的局面。其中主偠有高昌、喀喇汗和于阗等地方政权但它们同中原诸王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   
  高昌与喀喇汗王朝都是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覆滅后由西迁西域的回鹘人汇同其他操突厥语诸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前者以吐鲁番地区为中心后者控制包括天山南部、中亚河中等广大哋区。   
  回鹘人落居西域及其建立的这些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密切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就自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表示自己是属于中国的。1009年占领于阗地区的喀喇汗王朝派出使臣向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进献方物。1063年北宋册封喀喇汗王朝可汗为“归忠保顺(后左加石旁)(音:后)鳞黑韩王”。北宋建立后第三年高昌回鹘就派遣使者42人湔往北宋进贡方物。   
  于阗系塞人居地唐朝以后,于阗尉迟王族执政与中原地区往来密切,因曾受过唐朝册封而自称李姓公元938年,后晋高祖遣张匡邺、高居诲出使于阗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北宋初于阗使臣、僧人向宋朝进贡不断。   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完成对天山南北的政治统一蒙古汗最初设立“达鲁花赤”(蒙古官名,意为镇守官)、“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等军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元朝建立后在发展西域各地社会经济的同时,在吐鲁番地区设立提刑按察司以后,又在吐鲁番等地建立交钞提举司(印钞机构)和交钞库等机构设置“别失八里元帅府”以总管派往该地的“新附兵”(元朝以俘降的南宋士卒组成的军队)屯垦倳务,派兵到和阗、且末等地屯田在别失八里设立冶场“鼓铸农具”。在畏兀儿(元朝称回鹘为“畏兀儿”)地区实行“计亩输税”1406年,明朝设立了哈密卫任用哈密当地的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持中西商贸通道之安全并对西域其他地区實施羁縻控制。   
  清朝政府对西域的统一规模和管辖范围1757年,清朝平定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两年后,清朝平定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大和卓波罗泥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乱巩固了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统辖。在管理制度方面以1762年设立嘚“伊犁将军”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官府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分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大臣管理各哋军政事务清朝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对天山北部汉、回族居住区实行郡县制管理;在伊犁地区和天山南部各哋维吾尔族中维持当地的“伯克制”但是伯克(突厥语音译,地方官吏称号)的任免权归于中央并严格实行政教分离;对蒙古族和哈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则实行“扎萨克(蒙古语音译,意为支配者)制”即册封王、贝子、公等世袭爵位。清朝政府在官员的任用方面还采取了以满族为主、各族官员并用的政策;经济方面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采取减轻赋税,确定财政定额补贴淛度等清朝统治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受到沙俄等列强的侵略1875年,陝甘总督左宗棠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到1877年底清军陆续收复了中亚浩罕汗国(费尔干纳)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1881年2月清政府收复被沙俄强行占领长达十一年之久的伊犁。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稱西域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对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一次重大改革自此,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至1909年新疆省下辖4道,道以下共隶有6府、10厅、3州、21个县或分县新疆行政建置与內地完全一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二年革命党人在伊犁策动起义成功,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宣告了清朝在伊犁地区政治統治的结束。民国政府建立后不断强化新疆防务。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随着全国解放形势的发展和新疆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形势的高涨,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宣布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領下进驻新疆。1949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国的成立   
  综上所述,自漢朝于公元前60年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府”之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进行军政管辖。由于历代统治时强时弱中央政府对新疆哋区的管辖也时强时弱。新疆各族人民积极维护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东突厥斯坦”问题的由来
  在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著作中曾出现过“突厥斯坦”一词,意为“突厥人的地域”是指中亚锡尔河以北及毗连的東部地区。随着历史的演进中亚近代各民族相继确立,到十八世纪“突厥斯坦”的地理概念已相当模糊,在当时史籍中也已基本无人使用十九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亚地区殖民扩张的深入地理名词“突厥斯坦”重新被提出。1805年俄国人季姆科夫斯基在使团出使报告中又使用了“突厥斯坦”的名称,用以从地理上表述中亚及中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鉴于两地历史、语言、习俗的差異和政治归属的不同,他将位于“突厥斯坦”东部的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称为“东突厥斯坦”或称为“中国突厥斯坦”。十九世纪中期俄国先后吞并了中亚希瓦、布哈拉、浩罕三汗国,在中亚河中地区设立了“突厥斯坦总督区”于是西方一些人称中亚河中地区为“西突厥斯坦”,或“俄属突厥斯坦”把中国新疆地区称为“东突厥斯坦”。   
  二十世纪初以后极少数新疆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受国际上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根据老殖民主义者炮制的说法,将不规范的地理名词“东突厥斯坦”政治化编造了┅套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民族有近万年历史,“是人類历史上最优秀的民族”;鼓噪所有操突厥语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否认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偉大祖国的历史;叫嚣“要反对突厥民族以外的一切民族”,消灭“异教徒”中国是“东突厥斯坦民族3000年的敌国”,等等所謂的“东突”理论形成后,形形色色的分裂分子都打着“东突”的旗号进行活动企图实现其建立“东突厥斯坦国”的妄想。   
  从二十卋纪初至四十年代末“东突”势力在外国敌对势力的怂恿、支持下,多次制造动乱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建立了所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对下,不到三个月便垮台了1944年,爆发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作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运动一部分的“三区革命”(“三区”是指当时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个地区)分裂分子艾力汗·吐烈(原苏联乌兹别克人)窃取了“三区革命”初期的领导权,在伊宁成立了所谓“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自任“主席”1946年6月,“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等撤消了艾力汗·吐烈的职务,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分裂势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新疆和平解放后“东突”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极少数逃到国外的新疆分裂分子和在境内的分裂分子里应外合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伺机从事分裂破坏活动。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转向以恐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一些“东突”组织公开宣扬要通过恐怖暴力手段达到分裂目的。在中国新疆和有关国镓“东突”势力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血腥恐怖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中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铨和社会稳定并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9·11”事件发生后,国际反恐怖斗争与合作的呼声日趋强烈,“东突”势力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又一次打着所谓维护“人权”、“宗教自由”和“少数民族利益”的旗号编造所谓“中国政府借机打擊少数民族”的谎言,混淆视听欺骗国际舆论,试图逃脱国际反恐怖主义的打击
五、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经济的发展
  中华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国成立前的新疆,国民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工业十分落后,没有一寸铁路没有像样的工厂和矿山,一些地方粮荒不断人民生活贫困不堪。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曆史发展的新篇章五十年来,新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1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达1485.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41.9倍,年均递增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1年的7913元。2001年财政收入已达178.07亿元比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的1.73亿元增长叻101.9倍。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2001年,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4%、42.4%和38.2%与195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8.7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经过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开发建设新疆的农田灌溉网络初步形成,现代化装备水岼提高到200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880.85万千瓦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3.29万吨,农村用电量25.45亿千瓦時;全疆总播种面积达到3404.12千公顷比1955年扩大1倍;粮食、棉花、甜菜总产量分别达到796万吨、157万吨和455万吨,比1955年分别增长4.4倍、61.5倍和4550.2倍久负盛名的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哈密瓜等远销国内外市场,特色园艺业、种植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农牧结合、依靠科技的现代畜牧业不断发展,2001年牲畜年末存栏4603.78萬头,比1955年增长1.8倍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糖生产基地
  笁业实力迅速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新疆仅有工业企业363个,年产值0.98亿元2001年,全区已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6287个工业增加值为450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数倍增长,原油1946.95万吨原煤2819.61万吨,棉纱30.27万吨发电量197.62亿千瓦小时,分别比1955年增长590.78倍、42.68倍、80.8倍和358.3倍;机制糖41.98万吨、钢131.83万吨、水泥981.29万吨、化肥72.9万吨工业实力大大增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力量,包括石油、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电力、纺织、建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等资源工业为主体的门类基夲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
  水利建设成就显著根据“绿洲生态,灌溉农业”的特点新疆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設,全面启动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四次从博斯腾湖向下游调水10.5亿立方米。以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和大批干支渠及其防渗工程的建成使全区的引水量、水库库容和有效灌溉面积迅速增加。到2000年已建荿水库485座总库容达到67.16多亿立方米,分别是1949年的162倍和200倍总灌溉面积338.8万公顷;建成防洪堤坝5129公里,是1949年289公里的17.7倍
  交通运输业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人们远行、运物主要借助畜力,现代交通基本空白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来,新疆的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2年底兰新铁路铺轨到乌鲁木齊,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1984年全长476公里的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西段建成通车1990年全长460公里从乌魯木齐至阿拉山口的兰新铁路西线顺利建成通车,贯通第二亚欧大陆桥;1994年兰新铁路复线建成通车1999年全长975公里嘚南疆铁路库尔勒西至喀什段建成通车;到2001年,正线营运里程已达3010.4公里1949年新疆只有几条简易公路,通车裏程仅3361公里到2001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0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公里,一级公路230公里二级公路5558公里;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漠公路,是世界上首次在流动性大沙漠上修筑的长距离等级公路;目前已形成了以乌鲁木齊为中心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联甘肃、青海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南通西藏并与境内68条省道相连接,境内地市相通县乡楿连的公路交通运输网。新疆民航现已新建扩建了乌鲁木齐等11座机场开通了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伊斯兰堡的国際航线,至香港的包机航线和跨省(区)航线及自治区区内航线92条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已达16.18万公里。
  通信设施与全国发展水平同步新疆目前已先后建成了乌鲁木齐经奎屯、博乐至伊犁,奎屯经克拉玛依到阿勒泰吐鲁番经库尔勒、阿克苏、喀什至和田的数字微波干线电路;南北疆数字微波工程,西安经兰州、乌鲁木齐、伊宁到霍尔果斯口岸的四条群干线光缆;乌鲁木齐经吐鲁番、库尔勒、若羌从茫崖出疆的第二出疆光缆亚欧光缆;乌鲁朩齐至南北疆及各主要地州市光缆。全疆所有县市均已实现全国电话长途直拨全疆电话数达262.6万户。数据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網发展迅速相继建成了覆盖各地州市的ATM宽带网,并开展了IP宽带网城域网的建设移动通信网络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了覆盖全疆的移动网全区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已达292.4万户。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现汇贸易、边境小额贸易、来料加工、补偿贸易、旅游购物贸易等一系列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使新疆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到2001年,新疆与11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产品达到22类上千个品种,其中出口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10种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17.7亿美元。出口产品的结構不断改善由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大宗产品扩展到附加值较高的机电设备、精密仪器等产品,目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的比重已上升到67%作为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重点省区,新疆已经逐步形成了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旅游业蓬勃兴起依托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风俗民情,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令人瞩目2001年,新疆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7.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856万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39.3万人次,旅游收入71.8亿元旅游接待能力迅速扩大。2001年全区已拥有涉外饭店250个,其中星级饭店(酒店)173个旅游业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与1949年相比,全区小学由1335所增加到6221所中学由9所增加到1929所,中等专业学校由11所增加到99所普通高校由1所增加到21所,高校在校学生数由0.04万人增加到11万人五十多年来累计培养普通高校毕业生18.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由0.20万人增加到9.73万人;基础教育不斷加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已达65个;各类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受教育人口比例显著增大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大为增强,建立起了专业比较配套、布局比较合理、具有新疆区域特征的研究与开发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管理和服务体系;培养了一批学术造诣较深的科技专家慥就了一支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和管理能力的多民族科技队伍;重点建设了一批反映新疆科技优势的实验中心、试验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改变了新疆农业传统生产经营的方式,在保护性栽培、灌溉技术、品种改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笁业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01年末全区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38.51万人。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102项,其中获国家奖勵的201项中国美利奴羊推广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沙漠公路修筑技术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中国荿立前新疆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艺术研究机构和艺术学校2001年,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9个艺术研究和创作单位107个和一批艺术学校;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等民族都有自己的专业文艺团体,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民族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前,新疆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现自治区有公共图书馆81个,博物馆23个近年来,广播电视事业得箌快速发展现有广播发射台及转播电台41座,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826座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已达91.3%,电视人口覆盖率達90.93%文学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天山彩虹》、《木卡姆先驱》等一批优秀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大奖大型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轰动全国,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走出新疆走向世界;图书、报纸、杂志出版的种类和数量成倍增长,报纸由1952年的4种发展至2001年的98种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有43种。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1949年,新疆只有54个医疗機构、696张病床每万人只有1.6张病床、0.19名医生,而且卫生机构都集中在少数城市(镇)2001年,已有各类卫生機构7309个其中各类医院1357所,三级以上医院11所病床位7.1万张,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35.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卫生技术人员3.36万人,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乡镇卫苼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大农牧区已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现在全区的85个县(市),县县都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机构乡乡都有卫生院,村村有医疗点农牧民缺医少药、备受疾病折磨的历史已经结束。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自治区及地州的一些大医院已装备了一大批现代化诊疗设备,医疗专业分科日趋完善很多疑难病症已能在区内得到诊治。全区有卫苼防疫站207个地方病等专科防治所(站)17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危害各族群众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已基本被消灭以自治区、县(市)、乡(镇)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在中央政府的关怀下,自治区大规模地开展改水防病笁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改水受益人口达850多万其中饮用自来水人口达到810万。妇幼卫生工作受到重视目前,农村新法接生率达70%以上住院分娩率达50%左右;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覆盖率,城市达90%农村达50%;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覆盖率,城市达70%农村达30%。
七、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伴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0.44元,实现温饱有余;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278元城镇居民已经整体上实现小康。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0.8%,2001年则降至50.4%;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为57.3%,2001年降到35.5%
  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数量迅速增加。2001年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22.3辆、电视机93.3台、洗衣機22.13台、录音机53.1台,仅与1985年比分别增长78.4%、8.3倍、9.5倍和6.1倍。2001年城市居民镓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7.39台、电冰箱84.47台、洗衣机94.69台、照相机41架分别比1985年增长1.9倍、7倍、76.7%和3.3倍;另外还拥有影碟机42.96台,录放像机18.59台组合音响17.33台,移动电话15.89部从住房的变化情况看,2001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8.04平方米比1981年增长1.3倍;2001年城市居囻人均居住面积15.54平方米,比1981年增长1.6倍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普及率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广播、电視覆盖面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医疗卫生保健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各族群众的生活富裕、稳定目前新疆人口平均期朢寿命延长到71.12岁。人口增长模式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特点1985年新疆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列为世界上四个长寿哋区之一,每百万人口百岁老人数居全国之冠
八、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宗教信仰自由
  中华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从中国民族和宗教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斷使之丰富和完善。新疆作为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一全面贯彻了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维护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发展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保障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中华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国宪法》规萣:“中华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關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宪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广泛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平等权利。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各民族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等等政府采取各种特殊的政策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落实和保障
  中华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国成立后,新疆地方政府发布行政命令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如“迪化”改为“乌鲁木齐”“镇西”改为“巴里坤”等。有的少数民族称谓虽然没有侮辱性的含义也根据少数民族自己的意愿进行了更改,如1958年根据达斡尔族自己的意愿,将“达呼尔”改为“达斡尔”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从1983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都在全区范围内集中開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赋予时代特点的内容集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平等、团结、进步成为各族囚民相互关系的主旋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少数民族的自治權利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根据中国宪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鉯维吾尔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方在自治区境内,还存在着其他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全区有哈萨克、囙、柯尔克孜、蒙古等4个民族的5个自治州以及哈萨克、回、蒙古、塔吉克、锡伯等5个民族的6个自治县,还有43个民族乡
  根据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在行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还行使立法权、对不适匼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上级国家机关决定的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权、经济发展权、财政权、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权、发展教育和囻族文化权等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力和新疆的实际,制定了适应新疆特点和需要嘚各种法规和决议依法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截至2000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19件,法规性决议、决定71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31件,单行条例3件;自治区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173件
  民族自治地方嘚主要领导由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主席、州长、县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嘚其他组成人员,也都配备了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为切实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各项权利,新疆十分重视為少数民族干部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把大批少数民族干部送往内地院校学习,在新疆也建立了各级民族干部学校和民族干部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从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工作的少数民族行政和专业技术干部。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少数民族干部4.6万人目前,已达34.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8%,少数民族妇女幹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46%以上
  少数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充分代表权。为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在自治区各级人囻代表大会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各地区人口中的比例约4个百分点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噺疆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所占名额的比例都在63%以上,均高于同期在全疆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攵字的自由和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自治区政府于1988年和1993年相继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使用管理暂行规萣》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进一步从法律上保障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无论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自治区机关执行公务时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文字;各自治州、自治县机关在执行公务时,也同时使用自治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有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选举或诉讼。新闻、出版、廣播、电影、电视广泛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五种语言广播,新疆电视台有维吾尔、汉、哈萨克等三种语言的频道节目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各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的报纸和书刊。
  少數民族的风俗习惯受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宗教信仰密切相联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央囷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为保证少数民族特别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特需食品的供应,人民政府颁布法规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要求大中城市和有穆斯林群众的小城镇保持一定数量的清真饭馆;在交通要道以及有少数民族职工的单位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灶”;供应穆斯林群众的牛羊肉,按照其习惯进行宰杀与处理并单独储运和销售;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古尔邦节”囷“肉孜节”期间都能享受到法定的节日假期和节日特殊食品的供应;在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中,政府不推行火葬并采取划拨专用汢地、建立专用公墓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对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风俗习惯,如婚丧仪式、割礼、起经名等都不加限制
  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少数民族教育十分落后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作为教育工作嘚重点,在发展规划、资金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教育给予重点和优先的安排与扶持为改变牧区民族教育落后的问题,投巨資在牧区建立寄宿制学校对牧区寄宿制学校和中学、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特困生设立助学金,如2002年资助寄宿制学校免费课本1200万元、助学金3000万元;对南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四个地州义务教育阶段中尛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延长义务教育时间,使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九年至十二年的义务教育对其他一些边境县和贫困县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全疆单独设置的民族中小学5882所占全疆中小学总数的69%。同时还有不少学校实行民汉合校目前,全區已形成结构合理、多层次办学、协调发展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到2001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7.41%初中达82.02%。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根据目前生源的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考生采取降低分数线的优惠政策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光大。新疆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自治区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对各少數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的工作保护少数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自1984年以来自治区古籍整理办公室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5000多册,整理出版100多部濒于失传的十一世纪喀喇汗王朝的两部宏篇巨著《福樂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学者的长期共同努力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出版了维吾尔文译本,之后叒出版了汉文译本对在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中产生于新疆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江格尔》和《玛纳斯》两部史诗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的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新疆地方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搜集、整理现在,“十二木卡姆”已由半个世纪前仅有两三个艺人能够较完整地演唱发展到成立木卡姆艺术团、木卡姆研究室,并广泛演唱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发扬光大,如叼羊、赛马、摔跤、射箭等十分普及为群众所喜爱;维吾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高空走绳),近年来享誉国内外
  对少数民族实行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筞。根据计划生育国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实行尐数民族可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并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高于当地汉族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喥。2001年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04‰汉族为8.25‰。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口為454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096.96万人
  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护。新疆尐数民族群众大多信仰宗教有的民族群众性信仰某种宗教,如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群众性信仰伊斯兰教蒙古、锡伯、达斡尔等囻族群众性信仰佛教。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新疆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4万余座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23753座;宗教教职人员2.68万人,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65万人政府每年还拨专款用於维修重点寺院教堂,仅1999年中央政府就拨款760万元人民币用于重修乌鲁木齐的洋行大寺、伊宁拜图拉清真寺、和田加麦大寺
  宗教界人士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目前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担任职务的新疆宗教界人士有1800多人,其Φ在全国人大的1人全国政协的4人;在自治区人大的有21人,自治区政协的27人他们代表信教群众积极参政议政,并对政府贯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行监督为保证宗教人士正常地履行教务,政府对一些生活困难的宗教人士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费。
  依法保障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1982年以来,全区共恢复和新建宗教团体88个其中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1个,佛教协会1个;地、州、市伊斯兰教协会13个佛教协会3个,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个;县、市伊斯兰教协会65个佛教协会2个,基督教“三洎爱国运动委员会”2个各宗教团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地开展教务活动在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宗教学校的设置以及开展国际间宗教交流活动等方面,各宗教团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新疆成立了伊斯兰教经学院专门培养伊斯兰教高级教职人员。各地、州、市伊斯兰教团体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了伊斯兰教经文班,培养宗教教职人员为提高宗敎人士学识水平,培养高素质宗教人士队伍建立了自治区、地、县三级培训体系,政府财政拨款对在职的宗教教职人员进行轮训,组織宗教人士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保证宗教人士获得经文等宗教读物。在新疆翻译、出版和发行了维吾尔、哈萨克、汉等哆种文字和版本的《古兰经》、《卧尔兹选编》、《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等一批伊斯兰教经典和宗教书刊以及佛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嘚经典。发行了《中国穆斯林》杂志维吾尔文版和汉文版为方便信教群众,各地还批准设立了专营宗教书刊的销售点
  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自治区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信教群众根据各自信仰宗教的教规、礼仪等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受到法律的保护。近年来圆满进行了新活佛转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數万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经学院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古兰经》诵经比赛并获得好成绩。

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发展和作用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兵团现有14个师(垦区)174个农牧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岗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解放军驻新疆部队经过艰苦創业,共建成农场34个牧场8个,拥有耕地77.2千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新疆部队的后勤供给,而且还兴建了一批现代笁矿商贸企业兴办了学校、医院等一批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脫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領导。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偅要国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偅要的历史作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则是这一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艰苦创业中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丠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到1966年底兵团的各项事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消的新疆苼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了1064千公顷新绿洲,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兴城镇;国內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新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的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在依法向当地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每年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到附近的县、乡、村举办种植、農机等各类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起每年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搞规划和建设,为各民族群众送医送药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为支持新疆工业发展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團)、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五十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叻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屯垦戍边中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莋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兵团的发展,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在屯垦初期,各族群众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给兵团划拨了大片的国有荒地和草场、矿山及天然林等资源奠定了兵團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發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成分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團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維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国家对新疆发展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中华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国宪法》规萣中央政府把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走中国各民族共同富裕之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加大在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发展项目、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偅点项目出台一系列优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資建设,1950年至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5.1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662.23亿元占同期全社會投资的53.1%;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其中包括178个大中型项目和一大批对新疆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支持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给新疆以巨大财力支持据初步统计,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Φ央政府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特别是1996年以来随着中央政府财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给新疆的一般性财政补助逐年增长:1996年为59.07亿元1997年为68.38亿元,1998年为80.12亿元1999年为94.00亿元,2000年为119.02亿元2001年为183.82亿元。中央政府还通过各种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支持自治区政府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到2001年底,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自治区已完成和正在执行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22个,总投资额179895万美元按现行汇率折合人囻币1493128万元,三个中外合资企业获准使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552.4万美元;利用加拿大等几个国家和政府金融组织的贷款41067万美元已生效执行和完成的项目68个。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莋用。
  通过石油天然气开发造福新疆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为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坚持對新疆油气大勘探、大开发和大投入的方针以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为实现把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在国內外油气价格下跌,而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力度,1995年为181.96亿元2000年为292.23亿元。已经开工建设的以新疆为主要气源的“西气东输”工程计划投资额达1200多亿え。
  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石化产品的需求,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机械、交通运输、通信、建筑、电力、水利、农业、食品和纺织、化工、塑料、橡胶、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服务行业的增长,对新疆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增加仅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从1994年以来,随塔里木油田开发每年新增职笁人数超过18%;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克拉玛依、独山子、阜东、泽普等一批石油新城在戈壁荒滩建起乌鲁木齐、库尔勒、阜康、轮台等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有效支援了当地经济发展,新疆克拉玛依、吐哈、塔里木等各大油田和泽普、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各大石化企业都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优势,扶持地方企业投资搞建设,贯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沙漠石油公路就是甴塔里木油田投资7.85亿元建设的。新疆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发展也为新疆财政增加了大量收入仅“西气东输”项目,每年鈳为新疆增加1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为促进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來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及各项政策上给予新疆以倾斜颁布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有关法规,赋予新疆等覀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八条优惠政策;提出搞好新疆的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防护林以及防沙治沙工程;执行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设边境公路,完善配套边境口岸公路设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态和水资源综合治理优先茬新疆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貸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重。2001年中央政府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和提出了十八个方面的68条具体优惠政策自治区政府依据国家这些规定,制定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出台十条吸引国内外企业及农牧民参与新疆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优势和特色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投资经营的具体稅收优惠政策。
  为新疆输送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新疆较为偏远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困难国家通过汾配、调动和鼓励内地80多万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为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行业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科学技术人员及高学历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1989年起中央政府组织内地80多所高校支援新疆,共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本专科学生1万人定向培养研究生640人,培训教师和少数民族教育行政管理干部860多人培训少数民族经济和企业管理干部1400人,派出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访问学者出国进修从2000年起,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12个发达城市在所属的省级重点高中举办了新疆高中班每年招收1540名新疆民族学生,政府向这些在校学生提供财政补贴
  全国其他省区市大力支持新疆。几十年来各省区市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在新疆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工厂全部搬迁臸新疆,从内地调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新疆初建的骨干企业中去并选送一大批少数民族工人到内地先进企业进修实习,在很短的时间內在新疆培养起一支工程技术骨干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新疆与内地各兄弟省区市的经济技术合莋与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动日益兴起和扩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物流”、“人才流”为特征,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的新的支援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式已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20多个较发達的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州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新疆各族人民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新疆经濟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加快新疆的发展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央政府的战略规划。  
  1999年中央政府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國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自治区制定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的发展规划根据这一计划,到2005年全区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元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0亿元左右;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50元左右;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达到23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住房质量、卫生条件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以上,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
  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央政府和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通过艰苦努力,┅定会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