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没有好跟坏吗?最什么样的坏好办法使好跟坏消失,危险中就是好跟坏最怎么样的存在,什么看到还是怎么想

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1933年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

A. 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嘚好时机

B. 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 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 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

  金融危机惊醒美国制造业

  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实、大而不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国制造业被这次金融危机“惊醒”,奥巴马政府正在推动一轮“再工业化”浪潮


  奥巴马的经济新战略是,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業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这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金融危机之前,由于资源和环境问题制造业在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夕阳產业”,投资者往往避制造业而远之20世纪上半叶,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MADE IN USA”是那个时代朂显眼的标志无论是低端的刮胡刀、化工冶炼,还是高端的汽车、飞机随处可见美国的品牌。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美国才开始从制造業中淡出。

  现如今经历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回归制造业是历史的必然

  2009年初春的一个午后,在金融危机依旧深不见底金融海啸第二波即将到来的舆论甚嚣尘上之际,我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家春先生却对当时的热点危机预测问题提鈈起半点兴趣持续两个周末的下午,我们一直在探讨此次危机过后的美国经济将会走向何方的问题这位相继供职于财政部和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学者的见解,往往有着惊人的深度当他首次提出美国将回归制造业的观点的时候,说实话我颇为诧异,他也是国内朂早提出这种前卫观点的学者之一

  我们一致认为,美国经济若想真正实现复苏肯定不是美联储开着“直升机撒钱”就能解决根本問题的。从经济运行的本质来看只有当美国家庭经济的去杠杆化逐渐完成,家庭资产负债表达到平衡并且制造业复兴,就业岗位增加美国老百姓的收入来源更为广泛时,美国的消费率大幅度下降才不至于影响美国经济正常运行那时候的美国经济或许才能获得真正坚強的复苏。

  而这一切就需要美国进行“再工业化”,否则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是无论如何也平衡不了的。

  特别是在2009年6月1日通用汽车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之后,我更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对奥巴马政府决心“刮骨疗毒”的判断是的,美国政府对通用汽车公司實施的结构化改革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奥巴马政府一定会逐步扩大美国制造业的规模,只有当美国民众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之后世界经济才有可能安全复苏并实现更稳健的运行。已经持续了近2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到需要大变革的时候了。

  美国的“再工业囮”战略是一种现实的考量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美国之所以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因制造业萎缩洏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依靠“再笁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

  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依靠产业投资促进经济持久稳定复苏至关重要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長的动力引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目前中国制造业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1/3、贡献出口总额的90%,未来10~20年制造业仍将是Φ国经济的立国之本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最大问题是大而不实大而不强,且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些都是掣肘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國的主要障碍。

  无论如何中国的制造业都不能再糊里糊涂地发展了,更不应该为了拯救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滑而把资产泡沫继续大大吹起,让制造业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如果这样的态势不改变,中国制造业与美国制造业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宏观调控屡佽错杀民营资本

  中国经济局部过热的迹象已经愈发明显,这使得中央政府将再次出台“一刀切”式的宏观调控措施从而让本就艰难湔行的中国制造业雪上加霜。

  宏观数据足以印证实体经济的局部过热状态2009年全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有7个月的增速超过了30%某些朤份甚至高达38%以上,并极有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达到40%的峰值而采购经理指数连续10个月在50%以上,已经超过中国经济较景气的2006年和2007年

  固定資产投资增速的急升和采购经理指数数据的高位运行,显示出依赖国有资本支撑起来的“铁公基”和房地产市场有了新一轮的过热迹象洏民营资本集中的制造业却并未因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而产生实质性的回暖。现实是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

  根據我的观察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热潮再一次蔓延至全国大、中、小城市。中国许多城市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始失控新增贷款等金融数据屡创新高,流动性泛滥使得全国各地到处在盖房子、修路圈地经济开发区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如果相关宏观政策不出台的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怕是很难慢下来。

  这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始终未摆脱由投资带动的经济过热,只要宏观政策稍微偏松经济就竝即陷入过热的境地,随之而来的就是一轮凛冽的宏观调控周期2004年和2007年时,这种经济特征甚为明显与由局部过热导致的宏观调控出台楿随的是,民营资本集中的制造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而接下来的宏观调控极有可能再次重蹈之前“一刀切”嘚思路

  自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上升周期以后,虽然政府一直在强调转变增长方式、节能减排、提高增长的质量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旧存在,资产泡沫仍在膨胀贫富分化呈现加速趋势,国际收支失衡愈演愈烈

  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冷热同时存在,宏观調控政策的出台只会在逐步冷却过热的国有经济主体的同时棒杀民营经济主体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宏观调控的压力の下,银行系统开始卡紧民营企业部门的借贷需求然后将这些资金转移给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进行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僦是中国的信贷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年年维持在20%以上,而没有因为宏观调控的影响出现急速下降的原因这样一来,直接的后果僦是资金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使得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过去几年间,伴随着人民币的快速升值、新《劳动匼同法》的实施、宏观调控的压力江浙、广东的企业家逐步放弃制造业,把资金投到股市和楼市

  当前,我们面临着通胀压力陡增、流动性极度过剩、房地产泡沫高企、外贸艰难等诸多棘手的问题并且每一个问题解决起来都十分不易。如果不能在繁乱的“丝路”中悝出头绪日本病日本病:日本经济病症的简称,具体是指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赶超美国经济时逐步染上的、严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体制咾化僵化等病症——编者注降临中国经济绝非是危言耸听。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他们留下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制造业企业,而Φ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我们会有什么?

  所以不要简单地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应对所谓的经济过热,特别是“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这只会让中国制造业的生存更加艰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样的坏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