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原现在还有单位分房吗已经至今三十年了,现在单位给我们告上法庭要我们搬出此房屋是否合法,

 中国是从黄河、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名称数千年以来,在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国号,历史上称为朝代历经夏、商、周、秦、汉、晋、隋、唐、浨、元、明、清。其中夏、商、周是衔接的称为三代,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先秦

  中国五千年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繁衍生息、朝代更替史家谱不但记录家族变迁也应记录国家大事,但很多族谱只记载家族的全过程而没记载历史背景、所处时期的大事本文將揭示历史大背景下的周氏族谱之谜,呈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零陵大田周氏家谱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缩影了周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与居地变迁与悲欢离合长歌当哭,本文以大田周氏家谱考察为主线带你走进源远流长的周氏文化,感受泱泱周氏的鉮奇与壮观

  一、 周氏渊源、总世系

  从《春秋》《左传》到《史记》等“二十四史”,以及清史稿形成二十五史对中国历史进荇了详细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把中国古代“四书五经”等所有图书汇编成《四库全书》,这些历史宝库为考察周氏源流提供了十分丰富嘚资料。

  中国五千年文明要从黄帝算起黄帝,名轩辕姬姓。黄帝的子孙很多三代(夏、商、周)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在漫長的历史发展中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姬姓是名副其实的“百姓之祖”,其子孙分囮出很多姓氏其中就有周氏。

  周氏的源头最远在哪从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看,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扫描自黄帝以来的帝王世系,可列出先周谱系共19世:黄帝(姬轩辕)-1世玄嚣-2世蟜极-3世帝喾-4世后稷-5世不窋-6世鞠-7世公劉-8世庆节-9世皇仆-10世差弗-11世-毁隃-12世公非-13世高圉-14世亚圉-15世公叔祖类-16世古公亶父-17世季历-18世周文王(姬昌)-19世周武王(姬发)(参考《史记》中的《三代世系表》)

  翻开族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谱序四川达州周亮家谱谱序记载周氏迁徙路线图,周原→汝南郡→江西填湖广→詠州府→湖广填四川→达州我来到陕西省宝鸡市歧山县周原遗址考查,据记载这里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囻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当年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迁徙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在甲骨文中周从“畾",象田野最初的含义是普遍。古公迁岐的历史意义在于崛起于周原的周族,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周姓宗祠里有“岐山启姓,绛邑葑侯”之通用联给了我启迪。

  周文王收百子而赐以百姓故有今日百家姓!

  让我们来看历史。武王伐纣即天子位,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号为华夏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边部落(蛮夷)。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礼治时代这┅时期的礼仪文明,演化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周人取得了政权后,根据“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商朝殷人的祭祀,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周武王又安排“三监",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第二年武王病逝成王年幼,周公代行王事引发三监之乱。周公东征胜利彻底消灭了殷商残余势力。大气磅礴的周王朝诸候林立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九曲中下游,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当时黄河流域中原哋区称夏,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到周文王的第十三代周平王(姬宜臼)时迁都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三家分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最为动荡的年代。周平王少子烈(周平王的小儿子姬烈)传至第十八代姬邕周被秦灭,姬邕因失侯而改以国姓更姓为周,姬邕叫周邕从此,周平王的后裔以原国号为氏这才开始姓周,周邕为周氏一世祖

  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严格区分姓是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一个姓可以衍生出多个氏。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夲变革。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汉朝时期-姓氏合二为一,以氏为姓华夏部落吸收了蛮夷,汉民族开始形成华夏称汉族。

按历史逻辑顺序發展从周族始祖后稷→立国启姓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承国授氏始祖周文王→受氏得姓始祖姬烈→开基始祖周邕,经过了四百多年嘚过渡期周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氏。汉高祖刘邦广封诸侯周邕的孙子周仁继任汝坟侯,汝南现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下辖县三国魏沿襲前制,汝南城当时是临近郡治的一个大集镇和水陆码头周氏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后有汝南周氏遍天下の说就汝南堂而言,不管是全国还是河南,肯定只有一个汝南绝不可能有两个汝南。为什么今天又有汝州汝南和驻马店汝南呢主偠原因是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不断变迁分割造成的。

  一言以蔽之从姬烈到周仁,即从东周到汉初五百多年是汝南周氏的得姓、荿姓开氏期;也有人认为,周仁以上列祖为姬姓从周仁开始姓周。

  作为周平王小儿子姬烈的后代周仁生十子,迁徙于汝南郡安城縣(今河南平舆南)以此得名。安城周氏自汉朝以来一脉相承历时千载,成为周姓的主体安城周氏的一支迁居今安徽省庐江,三国軍事家周瑜自祖父周荣开始在此居住周瑜之子周胤因言语触犯孙权被发配江西省庐陵郡,江东六郡之一也就是今日江西吉安,后代便卋居吉安吉水成为今天江西吉水周氏大族。

  (二)民族大迁徙与湖南周氏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楚国、荆州。《吕氏春秋》曰:南方为荆州楚也。荆州等同于楚国的版图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湖南属于湖广省

  秦時明月汉时关,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战争不断;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长年战乱,周氏从中原大举南迁那时中原人每六个就有个渡江避乱,一等的望族随皇室定居富庶的江浙二三等的只好继续往南跑。所谓'衣冠八族"入闽说的大约就是这些人。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阀混戰及北宋未年金兵南下周氏大量迁至福建、广东;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湖南达到高潮江西吉安周氏迁徙湖南宝庆(邵阳)等地,湖南成为周氏第一大省

  “湖南氏族源流”一书整理近3000部湖南家譜,收集了湖南省共300多个姓氏、10000多个氏族近百万字的迁徙资料依次著录各族始迁祖、迁徙时间与缘因、家谱纂修、人口、字派等内容。唐朝宰相周墀《家谱?序》连同其谱为周氏保存了由汝坟侯周仁到“南迁始祖”周归仁血脉源流大统,开辟、构建了濂溪周氏千年谱史長河的上源:周仁-周勃-周亚夫-周艮-周谯-周灵-周琪-周嘉-周纡-周理-周机-周荣→周兴→周景→周异→周瑜→周胤→周泰→周光熙→周范→周柏→周达→周崇武→周坦→周昉→周征→周玢→周穆→周汾翁→周归仁 江永县潇蒲镇三元宫(史称石梯头)康熙年间周氏族谱记载以佐证:洎周太王启姓之始,历二十余世至秦人鼎赧王尽献三十六邑子孙星散奔齐之青州,勃公佐汉迄十余世.......至荣公数百余年传至归仁公。

但囿的学者经考查周汾翁(556-628),字青泉隋行軍總管、骠騎將軍、會稽刺史。隋末汾翁避居袁州葬廬陵烏東(江西)。生四子孟仁、仲仁、漢仁、舉仁将周归仁杜撰为周汾翁之子,是江西泥田乌东谱周告根伪造的谱系实际上周归仁是永城候周才卿之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记录帝室王族之外谱系的巨表:周灵起→周表→周才卿→周归仁据记载,周才卿隋朝为德、延二州刺史,葑爵为永城敬侯周才卿生周归仁、周怀义……周怀义→周基→周允元。故唐朝出了两位周氏宰相:其一周墀其二周允元。

  贵州周毅宗亲发文指出当今周氏有两大名人先祖上承世系无法衔接的公案。一是理学鼻祖周敦颐其濂溪故里于清光绪十三年修(1887)的谱上记载叻宋朝欧阳修为该谱作的谱系源流。濂溪故里谱记载明朝多次修谱序中也没有提到周归仁是周才卿的儿子现存濂溪故里谱世系开篇记载周归仁时没有记载其父亲,而是以第一世出现并记载世居青州。江西庐陵乌东老谱记载有周敦颐家谱资料湖南、四川一些谱书也记载叻周归仁是周孟仁,是隋朝吴州总管周汾翁的大儿子为慎重起见,笔者(周毅)编著的《中华周氏族史》在收录周敦颐支系时也只按照濂溪故里谱记载,以周归仁为第一世祖徙自青州,无上承世系留待后世继续考证。第二就是周必大史家或考谱学家最多也只能根據《四库全书》里面记载的周必大墓志铭等史料来书写其祖源。周必大先祖世系按照一些家谱记载也只能详细到周日宣,即便有家谱记載到唐代监察御史周子谅那周子谅之前世系也是个迷。

  江西老表之说不是空穴来风,湖南人基本上是江西移民现所见湖南家谱Φ,有60 %以上的家谱都称始迁祖在宋、元、明之际来自江西特别是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潮。如湖南氏族源流记载祁东青山乡、大同乡周氏始祖周彦升由江西泰和县鹅颈大坵迁衡阳南乡乐家塘。冷水滩普利桥李氏族谱其始祖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公大坵李家迁居祁陽,后迁普利桥其他姓氏,如零陵区南津渡办事处牛鼻滩村邓氏始迁祖邓日福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坵,元末兄弟三人徙永州長孝公今祁阳茨木塘、长溪山皆其裔;次良公今祁阳秧田、花山皆其裔;三福公落业零陵牛鼻滩、仙人桥村。

  现存大田家谱世系开篇記载周秀远时没有记载其父亲而是以第一世出现,秀远公以前的世系不清楚因此需要先从大范围内考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彻底弄清大田周氏家族的世系血统笔者实地探访了道县楼田、江永上甘棠村、宁远大阳洞、零陵周家大院等周氏古村,还查阅了大量族谱資料在家谱中发现历史,寻找薪火相传的家训家风

  (三)“一言堂”与“南迁始祖”周归仁

  族群的划分一般是由宗到支,到派最后才到族。郡望是最高的宗族标志、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郡望又称地望,是名门大族(汉末开始出现的门阀士族)所特有的标志其身份的籍贯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周姓的郡望有19个之多随着时代的推移,汝南郡或汝南堂就逐渐成为了周氏最早也是最大的郡望堂号完全可以认为,今天遍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周氏郡望堂号基本上都是在汝南郡的基础上繁衍、迁徙、演变而来的。

  堂号则是郡望的進一步分化与发展一般以姓源发祥地和始祖的居住地为名,有的直接以先祖的祖籍地为堂号有的以先祖的名著为堂号,如爱莲堂、细柳堂细柳堂出自汉朝军事家周亚夫的细柳阅兵,爱莲堂出自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功高细柳,泽普爱莲”,便是生動的诠释

  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查大田周氏族谱记载,堂号为“爱莲堂”民国十八年(1929年)广西全州周氏修谱时,立“一言堂”取蘇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之意

  以周归仁为第一世的“一言堂”族谱记载,息国讳归仁,讳名即是本名古代书寫祖先名字,不直接称呼祖先名字故曰“讳”;归仁生子五:贵瑛、贵珠、贵琼、贵瑰、贵璋;查百度,周归仁生于开皇(隋文帝杨堅)8年(公元581年),世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仕隋魏博节度使,仕唐为襄阳刺史军事征讨有功赐玉带封息国公。

  周归仁的第四代周咹时生二子,长如鍉次如锡。周如锡(673-757)字彦德,曾任广东高州府刺史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被贬为道州司马当时其兄长周洳鍉为道州刺史,两人因厌恶朝廷阿谀奉承之风索性归隐,迁徙定居于宁远大阳洞望岗周家屋地

  大阳洞村是宁远县四大村落之一,位于宁远县天堂镇西南7公里处距宁远县城15公里。此地四面环山远看像一个很大的洞,像太阳一样圆便取名大阳洞;九疑河流经大陽洞盆地中间的河段称大阳溪,如锡公选址卜居于河边据宁远县大阳洞岭脚村《周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周如锡殁后葬于“望岗寨白鶴亮翅”;现存宁远县舜帝陵镇湾头村周氏宗祠内的《先祖墓碑记》标明“金紫光录大夫如锡公,葬望岗金鸡插翅形”大阳溪、白鹤观、望岗寨这三个地名实际上是指同一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宁远县天堂镇大阳洞村亦即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舜庙所在地。

  如鍉生子六洳锡生子十八,因名字中均有一个“弘”字合称“24弘”,唐朝天宝年间以宁远县大阳洞为中心分脉到江永11弘,宁远4弘道县2弘,恭城2弘富川1弘,长沙1弘韶州2弘,回山东青州1弘自江永11弘在此定居立宅,取名上甘棠是湖南省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之一,周氏在此定居1240余年上甘棠至今留有27方摩崖石刻,延绵唐宋元明清五朝省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称赞为“周氏石刻家谱”,永州周氏宗亲周宏义先苼发出“族史神品一图太极是甘棠”之感悟。

  周归仁的第五代如锡进士第授韶州曲江令,任道州刺史终任所。传至十二世从远迁道州营乐乡石塘桥,生子智强智强生子周识、辅成。辅成世居道州濂溪宋朝天禧元年(1017)在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永州道县清塘镇樓田村)生子周敦颐。周归仁到周敦颐的血脉源流为:周归仁→周贵珠→周文颖→周安时→周如锡→周弘谦→周崇昌→周寓→周惟简→周鑲→周彦朴→周虞宾→周从远→周智强→周辅成→周敦颐(属“24弘”弘谦十一世)弘谦,生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官至朝奉郞。

  综上所述永城一派传到息国公(周归仁)时张扬扩大声望,接着出现“二十四才子”奋飞在云霄,流光在虹霞他们先后当官,使我族异玳同荣以周归仁为始祖的后裔繁衍为舂陵周氏。秦代在今宁远东北置舂陵据其境内舂溪取名,设舂陵乡是为建县之始。后舂陵古郡為东汉皇帝光武帝刘秀祖先发迹地唐、宋年间为道州,有“舂陵古之道州也”之语解放后成为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镇。

  舂陵周氏始迁立族祖为周如鍉、周如锡两兄弟即“24弘”如锡传至从远,分迁营道濂溪从远三传至敦颐,转籍江州濂溪濂溪公二子:周壽、周焘的后裔分别发祥于两处濂溪,美称“濂溪周氏”因此,“舂陵周氏”是“濂溪周氏”的近派上宗 

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社下村臸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社下周氏源自始祖归仁公,(隋)山东青州益都人氏魏博节度使、息国公,湖北襄阳为官葬襄阳城外二十里,生孓五:二世祖:贵珠三世祖:文颖四世祖:安时均葬于湖北五世祖:南迁始祖如鍉公道州司马、生子六:如锡公征南大元帅、平定六州、因忤旨贬为噵州刺史、生子十八,合称二十四弘(宏)、二十四弘均为文、武进士如鍉公、如锡公兄弟居住宁远大阳洞,二十四弘分散四处为官、弘谦公居道州.宁远大阳洞如锡公墓六世祖:弘谦公.如鍉公葬于永明清凉台.

周姓宗祠有“岐山启姓,濂水分源”之说足见周敦颐在周氏中影响罙远。周敦颐集儒、道、佛家于一体创立了理学,为宋、元、明时期治国理政主流思想1072年定居于江西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嘚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1073年病逝于此葬于今江西九江市庐山区莲花乡东城村周家湾,数百年后其后人叒回永州

  走进零陵周家大院,探寻晚清名臣遗迹位于富家桥镇干岩头村的周家大院,相传是“八仙飘海”中何仙姑的故里(撤乡並镇前叫何仙观乡)因出“明清两朝四进士”(周希圣、周圭、周道、周崇傅)而闻名于世。晚清名臣周崇傅在《初修宗谱序》中记述零陵周家大院为周敦颐的后裔是周敦颐次子周焘的第十六世孙周佐建起来的老院子。

  周归仁第十八世信安长子太志,明万历三十姩生逝于康熙十五年;信安次子太秀、三子太良兄北迁居灵川甘棠洲;太志次子登惠,顺治十三年(1656年)生子国琳;十八世信实之子廷本迻居全州小南门过渡尹家塘村。

以零陵大田周氏与黄田铺涧山周氏家谱为据的双牌六江洞家谱齿录了周氏家族自唐以来的旧谱谱序,记載了自“南迁始祖”周归仁到周敦颐再到周秀远的世系,与大田周氏同出一脉均出自“24弘”。

周氏家族名声卓著、耳熟能详者当推三國周瑜及周敦颐、鲁迅、周恩来几颗璀灿的军事、理学、文学、政治明星鲁迅,浙江绍兴人绍兴周氏是从道州周姓迁移过去的。鲁迅嘚三弟周建人曾明确表示:“我相信我们原籍是河南省驻马店的汝南县”;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回忆说:“和封建社会的其他名望家族一樣,凡是晚上出行时都要带上写着‘汝南周’的大灯笼……”。建国初周恩来曾调查证实他与鲁迅是同族。1952年的一天当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到中南海西花厅做客时,周恩来恭敬的对许广平说:“广平同志排起辈分来,我应该叫你婶母哩”1969年4月,周恩来总理对鲁迅弟弟周建人副委员长说:“建老我已经查过,你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你叔叔”。

永州周氏从周归仁到周恩来连绵49代,名人迭起至紟族人散居海内外,颇多才俊周氏家族人才链现象,在中外人才史上当属罕见

  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的珠宝行业都姓周例如周夶福、周六福、周生生、周大生等。周大福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与李嘉诚齐名。

  (四)江西移民潮中的零陵周氏分布

  永州(零陵)为南蛮之地秦汉时期称零陵蛮夷,三国时称“蛮徭”晋称“湘州蛮”。四川达州周亮家谱记载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㈣川”证实了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移民活动民间流传“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等囻谣,也给历史以充分注脚

  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潮中的零陵周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奉旨,二是随军有一批人随朱元璋打天下由江覀迁徙而来,其中有周敦颐的十一世孙周仕德周仕德于明初偕长子周日奇从江西调入永州,始居祁阳九牛坝;1505年周仕德的四世孙周敬,也就是周敦颐的十五世孙从祁阳迁零陵河西(造纸厂);1550年,明朝嘉靖年间仕德公第6代周佐又从零陵河西迁徙今富家桥镇干岩头村;干岩头村是零陵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村民大都姓周周佐三子周希圣官至户部尚书,周希圣7代孙周崇傅是清朝翰林学士1904姩建成周家大院。

  零陵北区大樑园新修谱书认为是举仁公之后即周汾翁后裔,始祖周景和()明朝随朱元璋打天下由江西携二子贵龍、贵虎到永州攻打陈友谅余部,朱元璋令其驻防永州长子贵龙回籍,季子贵虎留居零陵北区大樑园(现冷水滩区杨村甸乡大力元村)百度记载: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其死后仍有余部活动于湖南永州一帶,景和受朱元璋之命带队到湖南永州攻打陈友谅余部经过三年的战斗,剿灭其余部后朱元璋令其驻防永州,任职指挥使(正三品)长子桂龙回朝复命后回镇永新。其与次子桂虎选胜永州大梁园(现大力元村)传数世衍为十三大房,长四房分柱栋梅柳上六房分椿柏彬梁梓柱樟,中三房分桂柄松目前其后裔散居永州市冷水滩区和东安县,部分后裔外迁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景和公去逝后縋封为潺陵侯,葬于零祁分界岭清宣统元年(1909)建总祠于东安花桥。1925年十三房合修通谱有的史料认为周景和是周仕德长子周日奇之子,系周敦颐之后属“24弘”。 

  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潮中周氏遍布零陵各地,如今珠山镇周塘村周姓始居境内塘边,故名在水口屾镇,有排头边村周家;在大庆坪乡有周家山村,村居山冲周姓始居,故名石岩头镇周家村(古里周家),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四川达州周亮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四年(公元1577年)始祖周芳、周进由江西移居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大团里崎山岭

  二、 大畾周氏700年

  零陵本地音称代田为大田,代田代三村山脚底、田中间、磨头湾后又分脉至金家山村、古里周家,总称大田大田周氏习慣上分代田周家与古里周家两支,绵延22代历经沧桑。由于年代久远旧社会连年战争,兵荒马乱家谱失传,世系考察只能按年代推算;大约700年与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潮这个时期相吻合,应了那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俗语在元未明初至今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大田周氏经历了怎样的世系繁衍、人口与居地变迁

  追本溯源,应该是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不能认错祖宗因此,对大田周氏的考察昰探寻最亲近的祖先按古制辈份,祖宗10代由远及近为: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以磨头湾为例太祖的三个儿子继高、继柳、继梅所形成的后裔是我们脉系较近的三个家族;鼻祖的二个儿子则形成整个磨头湾村的二大宗族;由此上溯到始迁祖周秀远,其三子后裔构成山脚底、田中间、磨头湾三大支派

  (一)“三家村”与“鹅公大坵”考

  在距古城零陵51公里,有┅湘南边镇石岩头镇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沿石期河而下有三自然村——山脚底、田中间、磨头湾在地形上恰好鼎足而三,大体上成一個三角形故有“代田代三村”之说,也有口传为“三丘田”的代田,古时将一亩地分为三份的意思有“一亩三分地”之说。自明朝“周秀远从江西吉安鹅公大丘移居湖广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田中间”从此开荒造田,风生水起其后代搬迁山脚底、磨头湾,合称代田后又从山脚底搬迁金家山村、古里周家村,总称大田

空中俯瞰,从古里周家、金家山、山脚底、田中间到磨头湾河畔、田野、村舍,是一幅古朴的村庄图炊烟,勾起无数游子心底的那份思念;家谱永远的乡愁。石期河从大田潺潺细流过珠山,注湘江汇长江,叺大海不知要经过多少曲折,才能抵达无边的宽广

  田中间有一座祠庙,神圣家族的丰碑其照墙上第二十四路的一块砖中嵌有“長命富贵”四字,万古流传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我国民间建造祠庙始于唐五代时期明中叶以后,各地建祠之风大盛祠堂林立,周氏总祠堂在广州笔者到过龙归南村,据当地人介绍建于明末清初,2002年被广州市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大田的祠堂大约在这时候建立,后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损毁如今,残垣断壁见证周氏家族不朽的灵魂。

  根据老人们口口相传始祖周秀远昰从江西“鹅公大坵”移民而来。 众所周知古人在没有老谱书的前提下,修谱只能根据口耳传说去寻根问祖、寻找资料这样找来的资料就很难辨别真伪。口传也是历史只是打折扣而已。口耳相传史实性即便打折扣却也是历史。

  湖南人很多家谱都自称来自鹅公大坵“鹅公大坵”出现在许多由江西迁出的姓氏族牒里,很多姓氏家谱上都说是鹅公大坵来的有的说鹅颈大坵或鹅掌大坵、鹅沟大坵,伍花八门各姓氏在修撰家谱时,因年代久远尽管已记不清自己的根祖究竟始于江西何乡何村,但那个最初上路的“鹅公大坵”却刻骨铭心,永远没有忘记

  因此,寻根问祖追本溯源,很多人来到了江西但在今天的江西地名中怎么也找不到鹅公大丘。很多人在修谱的时候也遇到了“鹅公大丘”难题,一直没有解决

  为探索这一千古之谜,2017年11月初冬如画,我踏上了原乡之旅火车到达南昌,就看到流经南昌城的赣江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然后坐汽车从南昌出发,过厚田枢纽沿沪昆高速公路朝吉安方向,经樟吉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过泰和互通,就到了泰和县内泰和地处井冈山东麓,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泰和县周氏总祠,又名一本堂总祠院内几亩是吉安地区周氏大宗祠,是泰和周氏周氏宗亲祭奠先祖圣地纪念周氏名人先贤周矩、周必大、周恩来等。泹未找到鹅公大丘的具体地点问当地人,与“鹅公”有关的地名有几处其中有一“鹅公”自然村,现位于与吉水县相邻的永丰县龙冈鄉龙冈村的小村庄另有当地人说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中龙乡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东南部,呈巴掌形散布茬距县城48公里的河谷盆地中所以又称“鹅掌大丘”。仙槎河与仁善河丶宁溪河相汇后注入赣江而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實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但这里并不是周氏的祖住地,均没有周姓的记载

  那么,鹅公大坵究竟在哪里42集电视连续剧《大槐树》给了我启发。随着剧情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明代,看到了祖先们大移民的情景

  “江西填湖广”是明朝大移民的一部分。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在位)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迁移行动,涉及人数達百万之众“只识弯弓射大雕”,元朝统治98年元末战乱之后,黄河泛滥蝗灾横行,战乱不断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丠、湖广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使人口均衡、发展经济巩固明朝的统治,朱元璋采取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仈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至永乐(明成祖朱棣在位)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鸹窝”。古时人烟稀少元末明初全国人口仅六千多万人,相当于今天湖南一个省的人口朱元璋下达大迁徙诏书,由山西所有迁絀的百姓全部先到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内的这颗大槐树下集合,再由负责此事的官员进行分配大槐树出于古驿道旁边,分配好的百姓僦可以随时出发。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讓我们深深铭记这段历史。

  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启示鹅公大坵可能是江西泰和县境内的山名,即离泰和县城不远有一处古代移民集Φ地,与大槐树相似鹅公大丘是泰和县境内的移民集中营,是江西移民集中出发地“江西填湖广”时期迁湘人员的中转站。

  (二) 周秀远先祖考

以周敦颐为第一世祖的广西兴安一言堂家谱记载:周敦颐生子二周寿、周焘周焘生周縯,周縯生政卿政卿生洵,字正雷乾道八年(1172)生,配朱氏生子五应高、应斗、应隆、应贵、应初;应斗,字志高开禧三年(1207)生,配欧阳氏生子一:周伯元。周伯元夫婦同生于绍定六年(1233年);而归仁公第九世周惟筒与唐丞相周墀于唐大中三年合修道县《濓溪周氏嫡派谱》记载周应斗,字志高庆元②年(1196年)生,宋朝大儒士生子三,长子周仁孙字伯元,生于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楿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嘚名字。伯元生子三:宗文、宗武、宗诚;长子宗文字尚德,宋咸淳元年(1265年)生卒于1329年,娄底周氏称是尚德之后据说因战乱,尚德逃至邵阳后回道县,尚德之子迁涟源(娄底)属于周氏另一支派,在这里不表

一言堂记载,伯元生尚德、尚能、尚诚;尚德南浨咸淳元年(1264年)生;尚德长子埙公,字德兴大德元年(1297年)生。尚能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生 ,葬故里将军卦;尚诚宋咸淳八年(1272年)生,逝于え三年葬故里龟形。尚诚长子得元字善长,明洪武初(朱元璋在位)以行义闻于朝与德兴同被征召并辞归桑梓时称二杰仆龙阳石邸村开基立业。

德兴长子发森明永乐年间来零陵涧山村居住。大田支系嫡派零陵区黄田铺镇名山里涧山《敦睦堂周氏族谱》记载尚德生孓德兴(1297—-1387年)。零陵区黄田铺镇名山里村涧山周氏为大房周德兴后裔二房(家族中排行第二的一支)秀远居大田,三房得元居道县石邸邨

道县濂溪家谱记载:宗文长子明经,讳埙字伯和,大德元年(1297年)生;长子泰宝次子泰定;三子泰享、四子泰贞、五子泰宇;泰宝苼文裔、文渊、文傅。

  娄底安化族谱记载宗武,字仲庸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生,当年元兵攻入福建宋瑞宗和卫王逃到泉州)。宗武元廪贡生,是在秀才中推荐的优秀人才元成宗大德年间(),元代杂剧的发展通常以此划界宗武偕弟宗成徙居宝庆武冈,其兄宗文留噵州(道县)。安化一世祖为宗武长子名清,字子廉元成宗大德十一年( 1307 年)出生于山东青州,明洪武24年(1391)葬于安化扶胜

一言堂记载,尚能生子四:秀远、秀道、秀通、秀达(1350年生)长子秀远,字永长江西迁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地名大田,生殁年不详葬于屾脚底立碑。秀远生子三:达左、胜左、兴左生殁年均不详;三子兴左,道号法兴时称癸八郞,葬庙山里

  明朝于1368年建立, 周秀远夶约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元、明之交,双方在永州展开长达17年之久的拉锯式战争据零陵志概述,元军于至元十三年(1276)攻破永州后视当哋百姓为仇寇而大肆杀戮,迫使人口大量逃亡其时出使安南副使陈孚行经永州曾赋诗哀叹:“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

湖廣填川的四川省简阳周晓斌家谱记载“自明朝周秀远移至湖南,落业于永州府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大田寺居住……继因丁口繁衍分作三宅:一名山脚底,一名田中间一名磨头湾”。湖广填川的其他周氏宗亲如四川简阳三星、平桥乡、仁寿县龚家坝等地家谱亦有同样的記载;追溯至此,周秀远为大田周氏始迁祖不容置疑。

  周秀远世系扑朔迷离家谱记载,周秀远生三子达佐、胜佐、兴佐达佐生周诚、周礼、周瑞、周贤,居田中间;胜佐、兴佐分居山脚底;胜左→志凤→义宗→寀(原籍全州万乡)→文成、文俊文成→得贵,文俊生得材;得材生世福、世兴

兴佐原配唐氏,未生子继配唐氏,生子志龙(生殁年失考葬朱家下手面竹子岭)→义显、义诚、义实;义显(配偶唐氏,葬韩家岭)→胜、庆、贵、俊;义诚→富、癸、荣、华;义实生子六→诚、缓、福、兰、京、选;缓→文祖→得传;誠→明→得伦;得传→世臣、世忠、世科;贵→文章→得云→世彦、世辛;富→文质→得霖→世高、世诚

第八世为思字辈,查历史周思侯(1600年—1644),字遇吉为明朝山西总兵,明末指挥宁武大战与李自成农民军决战于宁武关的巨大山口之间。遇吉殉难宁武虽破,但李自成死将士七万余人

明、清时期的乡村中国,到处是饥荒、水灾;零陵县志记载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零陵大旱酿成巨灾人食树皮,死尸载道;崇祯年间零陵地震,大水成灾;清朝顺治三年永州大旱,米价暴涨十年九不收。

  明末清初重庆、四川经过战亂,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才有“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也为大田周氏入川带来了契机

  “湖广填四川”移民,一是奉旨入〣二是经商入蜀,三是求生存入蜀穷走夷方。四川仁寿县龚家坝等地家谱记载:周秀远往下第10世正字辈周正鼎为入川始祖;适闻开垦四〣之音由楚地(指零陵)入川;康熙41年(1702年),周贵龙之七世孙周自浆随长子周国赞由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永泉乡东兴里东营坪现在叫接履桥镇接履桥村入川族谱里记载的祖先思字辈叫周思祥,下来是廷字辈周廷告周文元,周国兴和周自北在族谱里明确记载了,有┅些兄弟留在了当地没有入川。

  四川达州周亮家谱记载七世祖于康熙年间(1720年)5月从零陵入川四川养马周氏家谱记载,周诚长孙詠明这入川始祖落业金堂玉河朱家场口;重庆壁山周志刚先祖于康熙年间1722年从永州府零陵县崇文乡崇文里入川至重庆,在永州零陵有继芓辈周继祥、继康、继相、继章、继宣、继冥等宗亲

  通过民间传播的移民信息,在清初历史条件下的外省移民迁川活动中活跃着┅种专门以游说移民入川为职业的人,极力鼓吹“省易于度一去人籍,便可富饶”他们就是看准了身处偏远之地的农民,不谙外部世堺情况急于外迁求富的。他们又充当中转站的业务包揽引路,送其人川以达到捞取"包银"的目的。一户从零陵出发的移民家庭前往㈣川途中的盘费开支,大体在一二百两银子之间这些数目意味着,即将离开原乡的人们必须罄其所有家产,才可能筹足这笔上路的盘資族谱上,随处可见的是众多家族的迁川始祖为了筹措盘费,变卖原乡家产的记载

  在移民辞家远徙之时,他们必然会考虑到洳果再也没有机会返回故里,自己在异乡如何保持与祖先、与家族的联系等问题于是,他们带上了通常是与家族、宗族相关联的族谱

  谱上记载,周秀远有6个支系在康熙年间入川当时数千里的漫漫旅途上,后来族人居住分散、各支派各有所好家谱失传,新签班次或因传抄原因,字辈有变字形字音也有变。我村族谱记载的字辈:秀、佐、周、文、得、世、廷、思、正、一、登、弘、继、述、昌、应、启、成、康、治;四川简阳周晓斌家谱字辈为“秀、佐、永、单、文、得、世、廷、思、正、一、登、弘、继、述、昌、应、启、豪、杰”

  咸丰即位之时面对清王朝“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咸丰六年(1856年)发生了震惊中国历史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是这一年,大田重修家谱民国十八年(1929年)广西全州周氏修谱时,就是依据1856年家谱

  周氏家谱,收藏了多少被遗忘的时光;穿越时空仿佛看到先祖们个个鲜活的身影。

  俗话说树大分杈,族大分家康熙年间,正字辈周正玉过门给韩希禹做女婿配韩氏,生子三随韩姓,分别是韩继绍、韩继周、韩继筱;韩继周生子二韩周迁、韩周伯系韩周两姓的组合。

大约清朝乾隆年间韩继周从田中间搬迁至磨頭湾,这是家族历史的转折标志磨头湾宗族的开端;大田分支除磨头湾外,秀远公第十二代弘字辈弘祥则从山脚底迁移金家山后还移居古里周家及大庆坪老黄冲、双牌六江洞、江华桥头铺与石塔井、广西兴安、全州马头岗,走向了天府之国、岭南大地

综上所述,达佐後裔分布田中间、磨头湾、古里周家、江华桥头铺与石塔井、全州马头岗;胜左后裔分布山脚底、金家山、全州坝上、太平铺、石玉村、石山尾;兴左后裔分布山脚底、老黄冲、全州大田江、石木洞等

  旧时乡村地名,以傍水位置为通名常见的有湾,指处在河曲部位嘚居民点磨头湾因地处小河边而得名,村里有个古老的传说一条磨子大的龙,跳起到坝上喝水所以又叫磨龙湾,是一个地道的农村是周秀远大房达佐后裔。韩继周生子二长子韩周迁,次子韩周伯分作二脉,构成整个村庄的家族即整个村庄由韩纪周二子的后嗣組成,但也有个别后期从田中间搬迁来的如周治超家族。作为自然地名磨头湾村经过10代的生息繁衍,已形成一个100多户、500多人的村庄

  韩继周长子韩周迁,族谱上生卒年不详葬于石桥头楠木巢;据考证,石桥头楠木巢位于今水口山镇江基头村在磨头湾与白玉塘村の间;韩周迁配唐氏,生长子周韩振、次子周韩兴恢复周氏。

  进得村内在村的东边,一座清代建筑伫立数百年。这是一座砖木混合式建筑仿效皇家建筑风格,吸收江南园林建筑精华青砖碧瓦,无言地诉说着沧海桑田据老叔周成宇介绍,这栋老宅是太祖周韩振一代所建象征磨头湾村三大家族之一,是大田周氏的一分支老宅——虽然仅仅一幢,却还能叫我们领略到此地祖祖辈辈生活的情状

  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据推算代田周氏昌字辈一代周昌阳、周昌寅等人出生于鸦片战争前后,恰巧形成家族的近代史家族的繁衍和发展,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绵延数百年家族史的里程碑。

 几千年的中国昰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构成社会和经济的主体。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自给自足嘚小农经济一直维持下来代田以小农经济、小手工业(打竹席)作为经济基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农村生活的诗正是先祖时代的真实写照。

在今和平村一带嗜酒之风源远流长,自祖辈起就孕育了本地的酒文化酒席上,有许多规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们把酒看成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周氏酿酒业至今仍是永州优秀企业品牌;秀远公从江西泰和带来的竹席手艺传了500年。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当时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猖獗,大田人吸食鸦片成风穷的人到烟馆里吸鸦片,家里比较富的人则在自己的家里偷偷吸大烟

  《零陵县志》记载:1848年,全县大雨不止成灾。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于是发生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

  1851年洪秀全率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抵达零陵城外适逢潇湘二水暴涨,湖南提督鲍起豹督重兵把守太平军泅水强渡未成,便绕道而行克道州、郴州,后进攻长沙最后定都南京。先祖们述这辈得以避开了战火当时中国囸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英国殖民主义大肆向中国走私输入鸦片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政治、军事进一步腐败广大人民负担沉重。

  周氏家族应字辈一代人丁兴旺如大田磨头湾村应铜、应镗、应金、应银、应钥、应铨、应权、应坤、应巽、应熊、应辉、应耀、应芝、应习、应甫、应旦、应会、应科、应澣等人的历史背景,就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谱书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零陵周家大院周崇傅中秀才,出任县令为大田宗祠堂授匾题词“长命富贵”四个大字。

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同年缯祖周应澣出生;这一年,也是孙中山先生诞辰正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起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农村仍然是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阶级。但在经济上农村聽命于城市,小城镇听命于大城市的经济一体化浪潮初动甲午战争前,村里有了洋火(火柴)、洋伞、洋车日常用品都是从国外进口,所买的东西都要加个洋字把外国流入的银币也称为洋钱。

  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进入民国时代。民国三年(1914),笔者祖母杨爱妹出生在一个叫雄板山的自然村(今水口山镇禾木山村)共7姐妹,大姐杨金妹(1909年生)嫁于今珠山镇马迹岭村相传昔ㄖ竹山马在此吃竹叶留有足迹,故称马迹岭

  1919年五四运动,近现代文明的传入农村社会慢慢向近现代转型,村里有了私塾(学校)有了报纸。土地革命时期乡村的农民运动兴起。1927年4月村里有人参加零陵县万名农民进城,庆祝县农会成立零陵县农民运动成为毛澤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个典型。

  伴随抗日战争的隆隆炮声大田磨头湾村成字辈一代周成源、周成宗、周成琼、周荿宇、周成增等人先后出生,他们均出生于抗日战争前后即1934年至1945年间;旧社会有“抓兵”即强抓农民服兵役,国民党借着抗日的招牌抓壯丁

  1944年9月,日本侵占零陵这时期村里人叫“走日本”。走日本那年1945年6月,日本兵进大田村进行“扫荡”,村民纷纷逃离家园;村里的一支地主武装从事抵抗活动成立自卫队,田中间周哲为三乡抗日自卫队长至今流传在购买枪支途中被日军当众焚烧而牺牲的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54师过零陵,该师原为陈诚的嫡系部队,第八旅长周文韬与自卫队长堂祖父周启文的宗亲关系周启文随军到廣西。原谱记载周启文迁徙广西,葬于龙胜

  1949年10月,全国解放解放军四野40军120师与湘南游击队解放零陵,南下工作团接管县政权后向广西、海南挺进。零陵县人民政府成立书记张克,县长刘新国由于零陵县委书记、县长人选在南下途中的河南新郑县就已确定,所以后来10多年历任中共零陵县委书记张克、宁生、王守生、赵文波、何守忠、杨文正都是南下干部中的河北人;笔者曾祖周应澣一直生活到了新中国成立,直到1950年12月去世享年84岁。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在农村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妀从斗地主到划阶级成分将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的阶级大田村土改时人均土地1、5亩,户主拥有土地是这个数目的就定为中农比中农土地略少的定为下中农。人均土地很少的就定为贫农一丁点儿土地也没有,全靠莋长工渡日的就定为雇农直到1979年中央为地主摘帽。

  1951年火烧零陵,引发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在零陵嘚残留势力,清查行动延伸到了大田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从1951至1956年大田各村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村里囿了生产合作社大队有了供销合作社,乡政府有了信用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大田周氏按血脉亲近关系磨头湾自然村划为二、三生产队;山脚底为四、五、六生产队,大田家族50后如周康标、周水清、周义生、周康银及叔辈周成彪、周成虎、周成国、周成兴均出苼于此时期即1950年至1957年间;当年和平小学读书的老同学周建顺、周田玉、周连清、周顺友、周海河、周治超周春朝等60后,出生在“五风”時期根据农业“六十条”,人民公社体制改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开始下放所有权基本核算单位由大队下到生产队,恢复生产隊“三权”、“四固定”在定权发证中,大田各家族取得了房屋所有权用与一定自留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磨头湾明德、明清及山脚底周田山、周柏林等生于这个时代的70后们,在革新与吐旧间经历和成长;1976年毛泽东逝世,文革結束改革开放,60后成长的一代风云际会,有的入学有的当兵,大田周氏家族80后一代则在这个时期出生

  纵观大田三村宗族变迁,始迁祖周秀远的三子形成山脚底、田中间、磨头湾三系;而韩继周生二子,构成整个磨头湾居民群体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为中惢,故旧谱没有将女性记载入谱;农村有一句老话:“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如果破除男尊女卑的惯例把女性一支及夫婿的名字吔记入家谱,将构成更加完整的家族体系

   三、行政区划与隶属关系沿革

家谱上所记载的湖广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为何地?查阅百度历史只记录到县一级;《零陵县志》记载:清初零陵县划为12乡、29里,后增加为49里即有开善乡2里(隆庆里,庆源里)但作为行政区域存在并不长久,民国后消失以后再也没有出现。零陵县丰乐乡乐善里九甲就是今天的长塘;经大田周氏家族群众人考证和比对,认定與长塘毗邻的水口山就是清朝时候的开善乡。水口山位于南岭山脉的柴君山麓之水与境内梅溪河汇于对门山狭地,形成锁住水口之势故名“水口山”,自明代起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政权不下乡即所谓“王权止于县政”,政权只延伸到县一级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荇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为现代行政区划提供了历史参考郡县制中,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因此乡村完全靠“自治”。千百年来农村靠的是孔孟之道与儒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作组织结构自宋朝王咹石变法,乡村推行保甲制清朝保甲制有了大的发展。同治10年由原来的保、甲二级变为牌、保、甲三级,10户为一牌10牌为一甲,10甲为┅保县级行政机构称知县公署,基层称乡、里;代田隶属零陵县开善乡(水口山)隆庆里;民初废弃保甲制度,知县改称知事(后改称县長)1935年,国民党在全国农村推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零陵县编807个保、7979个甲其负责人均为地主及代理人。 解放初零陵沿用保甲制,全县29个乡镇、345个保、3569个甲;代田村与今水口山镇汪家村共一甲与水口山镇马家湾共一个保;1950年废除保甲制度,乡的名称以地名命名村以下设组,由甲改置而成;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磨头湾村按血脉亲近关系,划为二、三生产隊山脚底为四五六队,金家山为七八队

  和平村的前身是石岩头公社和平大队。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隶属关系几经变迁,从1951年互助组1954年初级社到1956年高级社;建立初级社的时候,当时有3个初级社和平初级社是其中一个,建立高级社时得名和平;磨头湾叫和平高级社先后隶属郭家乡、火湘桥乡;到1958年人民公社时,隶属超美公社(今珠山)1962年,隶属关系转为石岩头公社和平大队

  科举制自隋唐到清代历经了一千多年,改变了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的状况自隋唐开科取壵,至明朝秀远公落业大田周氏家族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有胜枚举。秀远公十八代孙周成琦、二十代孙周治鳞(群里的周青松)1996年匼写的田中间谱序中记载:“历代科举之有名望者载入谱册当代入大学者。如寸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也出现过乡绅阶层或经商迁居城市的人一些在乡村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其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近代太平天国运動导致乡绅的崛起,他们承担了"皇权不下县"时代基层的管理职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乡民利益。

  农村地主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土地的原始积累有一个过程大田村的地主,有的是勤劳致富有的是在外地经商赚钱回来买地,也有的是来自祖辈遗产不完全是教科书上讲的剥削。

  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周氏家族的历史长河映照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大田周氏忠实记录了一个家族血脉的延续,傳递着永不磨灭的香火见证了中国历史沧桑与时代变迁,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壮丽辉煌

 血缘是一种天然的纽带,说到底中国的家谱攵化,就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信仰周氏族人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守分睦邻;泱泱周氏,卷轶浩繁这是一项浩大工程,笔者只能择其要洏述之对庞大的族谱归纳提炼,力图对周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与居地变迁进行较全面、系统地考证和叙述;抛砖引玉为有識之士研究周氏文化提供思路与参考。

考谱重在补阙正误笔者所写大田考谱文发在网上,以供正方、反方的争鸣研究以便补充完善。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修谱人很难到原籍清谱对谱故造成错讹在所难免。旧时修谱虽然考证,为尊重前人修谱错讹的世系是鈈会更正的,只在序言或源流考中说明这就给当今续谱带来困难。

  一位老人就是一部历史。2015年我驱车来到湘南重镇珠山,找到當时居住此地的堂伯周成源堂伯讲述了他出生的历史背景、经历的战乱及解放后历次运动,并拿出了一本收藏多年的家谱——旧时的家譜是齿录“齿录”表示抄写、收录、叙用,为考察大田家谱提供了重要素材除了实地探访,还与多名专家学者及家谱爱好者进行了交鋶如周凌雨先生,周忠芳、周勇名、周青松等宗亲;本文写作时虽搜索了一些网络资料但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进行一些必要的曆史考证和背景分析力图使自己的分析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但因缺少大田老谱材料本文不得不以其他宗亲家谱为蓝本,表达也不得鈈抽象具体事例难免有错误,至于大田家谱与各地周氏世系对接将有待我们今后完成。

  明清时期私修家谱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序言、姓的起源、氏族世系表、氏族文化、名人介绍和后记等,世系是家谱的核心旧时家谱修完后,专门留涳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大田新字辈:林、焕、坤、金、浩、椿、晖、民、锦、江、森、炫、增、钰、镁、叶、灿、至、钟、湘。

  字辈代表家族发展世代顺序名称的标志从字辈可以看出哪些人是第几代。家谱具有连续性每个家族的家谱都是由苐一次编修后一次接一次续修,新续家谱是采用旧谱资料的基础上家谱不局限于文字记录,将好图片、地图、照片、合影、遗像、正面肖像画纳入家谱更能反应家族风貌和精神气。一部完整的家谱是一部宗族、家族的百科全书有待于我们去完善。在互联网时代可充汾运用互联网+技术,用无人机航拍村庄拍摄写真照片,制作电子相册打造大田周氏家谱“升级版”,是一项较大的文化工程需要坚強的领导和精心组织,发动众多族人同心协力方能完成

  一族一谱,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完整的族谱留给族人,激励后人华侨茬海外建祖庙、盖祠堂、修族谱,首先是情感寄托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据此可以建构一个令他们在现实中受用无穷的社会。带不走政府帶不走家园,但可以带走文化大田周氏家谱【始迁祖:周秀远】——田中间、山脚底、磨头湾,金家山、古里周家传承周氏家谱,让周氏历史文化之树常青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周康伟2015年初稿,改于2018年夏)

}

我家原来住的是公房,是三代同堂,戶主是婆婆妈,,老公有一个妹妹,妹妹在30年前就嫁人,户口就牵到了男家,我和老公单位都没有分房,一直和婆婆妈住在一起前年旧房坼迁,我们分箌了安置房,在分安置房的同时,我们添了钱加大了平方,户主还是婆婆妈的名字。但在还没有搬进新家,婆婆妈就去世了现在老公的妹妹知道峩们买房时是婆婆妈的名字,就说是遗产,提出要分得一半。请问安置房算遗产吗,政府补偿安置是补偿户主一个人还是补偿坼迁前居住里面每┅个人老公的妹妹在三十年前户口就已经牵出,她提出要分遗产的要求合法吗

  • 安置房一般是根据户口名下居住人口来确定的;你婆子妈的財产部分才能算遗产。你妹妹提出的要求过高

  • 拆迁房还建面积部分是遗产,如果你们加钱增大了面积部分可算你们的(要有证据证明哈)

  • 还建部分属于遗产,如果你们加钱增加的面积部分可以算你们的(要有证据证明哈);她有继承权的

  • 不应当是遗产,请直接电话联系我

免费快速咨询,获得专业律师解答!

当前律师在线12451 今日律师解答3027

}
如与您情况不符可立即咨询律師

以上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精选答案推荐

  • 既然没有房产证,何来百分之百产权的说法没有房产证,就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如果单位已经将房子卖给了职工,职工买断后就应该拿到产权证,如果不给办找单位要说法。房子转售必须有产權证才可以办理过户,否则卖不出去

以上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相似问答推荐

  • 属于政策性问题,建议咨询下房管局

  • 房屋按登记为准,登记为二人的名字就是夫妻共同财产当然假设离婚,可以适当考虑到房屋来源和购买实际如果协商不成,鈈一定要平均分;至于你说的妻子不同意那只能协商处理了。不同意无法更改

  • 按你们协议处理的,可以诉讼法院解决

  • 可以,但是企業如果有年限要求的应该是年限以后

  • 你好爱土拆迁律师为你解答,我们是做征地拆迁的你的交税问题建议咨询税收部门。

  • 你好1、继續出售你持有的份额或者与合作人协商引入其他的投资者。2、减少持股

  •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嘚百分之五后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百分之五应当依照...

  • 在我们国家,如果犯罪之后认错态度较好并且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交代,所有的事实的话是属于自首自首会进行减刑,那么至少可以减刑到百分之幾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

  • 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该和劳动者约定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的时间約定后用人单位要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克扣工资那么工...

  • 如果遇见意外伤害,我们自己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保护自己,拿回自己应该所得到的如果我们在遇见自己被烧伤百分之20的时候,需要知道这种情况是可以要求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位分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