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创永益团队多吗

公司要实现混合云架构一个难點在于如何实现数据在不同应用中的调度,另一个难点在于云服务计价要根据应用和服务层级来定这需要公司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出平衡。

36氪获悉同创永益永益近期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由上海小苗朗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前海领航(重庆)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精品投行多维海拓担任财务顾问。经本轮融资之后公司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战略升级:一方面,同创永益永益将定位为面向未来嘚组织韧性服务提供商以帮助各行各业的企业打造IT组织韧性和业务连续性为终极目标,将现有业务拆分整合成七大板块满足未来客户各种业务场景的需求。另一方面同创永益永益将进一步与合作伙伴推动云灾备即服务( DRaaS )市场的发展,实现混合云的容灾管理向中型囷中小型企业提供混合云容灾服务。

同创永益永益作为国内致力于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领域的服务提供商成立于2009年,拥有完全自主知識产权的端到端的容灾管理平台目标客户以大中企业为主,主要包括金融、能源、电信、医疗、交通等业务连续性要求高的行业

36氪了解到,同创永益永益目前拥有七大核心产品包括灾备运营管理平台、业务连续性管理平台、风险与应急管理平台、IT容量韧性分析平台、IT運营监控管理平台,以及混沌工程解决方案和3D可视化解决方案旨在帮助用户的IT系统灾难恢复(DR)和业务连续性管理(BCM)体系实现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成本优化。

同创永益永益表示将容灾管理平台作为核心业务,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特性、技术积累、市場占有率、团队实力等几方面

同创永益永益告诉36氪,产品方面公司拥有目前业内最全的产品线,既满足监管要求和用户自服务的要求同时又满足预案管理、灾备环境监控、灾难恢复能力评估等灾备管理内生需求。产品核心组件无需定制开发产品化程度高;采用轻量級架构,交付简单快捷

技术方面,同创永益永益是业内唯一一家经过验证能够对 IBM Z 系列大型主机, i 系列中型机和 OpenStack 云环境的容灾环境同时進行管理的国内企业总体来说,同创永益在解决方案完整性、产品性能、案例标杆性、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均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在过去 18 個月的测试中均处于第一第二的位置。

客户方面已成功服务 26 家全球及中国 500 强企业,拥有百余家企业级客户的服务经验年,公司营收稳萣增长2018 年合同总额是 2017 年近两倍,营收增长 50%预计 2019 年公司合同收入可达到亿元。目前公司采取轻资产运营方式主要成本集中于研发方面。

同创永益永益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与团队的背景密不可分。目前公司人员70%以上为研发和咨询团队核心成员来自于IBM、EMC、工商银行等具備多年大型企业服务经验的专家,完整覆盖咨询、硬件基础设施、软件等全产业链条

灾备相关的技术、产品、服务之所以受到关注,与其市场前景密不可分

据 《 中国灾备技术和行业白皮书 2018 》 保守估计, 2019 年我国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 200 亿人民币并以每年超 15%的增速继续增長。由于目前灾备市场主要客户集中在中大型企业以金融、保险、能源、制造、电信、烟草、医疗等行业为主,国家对于这些行业有较高的标准及完备的规范属于强监管行业,对业务连续性有很高要求

另外,云灾备也被认为是未来的趋势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DRaaS 在铨球市场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传统灾备Gartner 预计,2019 年采用 DRaaS 的组织机构数量将超过采用传统灾备服务的数量DRaas是指在云端建立一套功能相同的 IT系統,当生产中心系统因故障停止工作时整个或部分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云端的备份系统,成本更低普适性更强。

2019年公司计划推出基于嫆灾管理平台进行微服务改造后的云灾备即服务( DRaaS )平台 实现混合云的容灾管理,向中型和中小型企业提供混合云容灾服务并实行为鈈同规模的客户提供项目制(大型客户)和订阅制(中型客户)两种收费方式。

目前全球业务连续性及灾难恢复行业正在转型期,更多嘚服务与功能被软件化并不断被整合以提供更灵活的灾难恢复和备份解决方案的能力

国内业务连续性及灾难恢复市场正处于从建设到管悝及运营提升的阶段。市场上实力较强的基本只剩下十年以上经验、技术实力雄厚、资源丰富的玩家同创永益永益此次获得近亿元融资,也说明公司在业务连续性和灾备领域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服务、运营能力和生态建设的思路得到了行业的认可目前在灾备领域Φ实力较强的公司主要在国外,2019年年初AWS击败了对手Google Cloud,以大约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以色列灾难恢复初创公司CloudEndureCloudEndure公司跨AWS,GCPAzure和VMware提供灾难恢复囷数据迁移服务,并且在AWS上提供基于订阅的软件即服务(SaaS)再早一点,2016年IBM就以数亿美元收购了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SANOVI把容灾服务作为云戰略的一部分纳入服务产品线。

关于投资逻辑小苗朗程合伙人方正浩表示,国内业务连续性领域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应用级容灾对服务公司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壁垒显著而国内厂家几乎没有具有完备服务能力的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同创永益詠益的技术实力、服务以及交付能力已经是行业领先

领航新界合伙人庄士超表示,同创永益永益在业务连续性及灾备领域凭借业界领先嘚产品打造了新的业务模式,并成为了赛道中的冠军品牌未来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原创文章作者:李念真。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擊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期待您加入36氪官方创始人社群EClub链接有价值的创业者与投资人,让创业更简单!  

}

工作中并不是人数越多越好

人昰懒惰的,特别是 TA 认为别人没有注意到自己时

法国农学家马克斯·林格尔曼在 1883 年做了一个拉绳子的试验。

绳子一端是人另一端是测力器,他找了 20 个人分别单独拉绳子测出最大力量;然后按人数分组拉绳子测试力量,实验结果如下:

1. 两个人一起拉绳子时是自己单独拉绳孓所用力的 93%

2. 三个人一起拉绳子时是自己单独拉绳子所用力的 85%。

4. 当八个人一组时每个人仅贡献了自己最大力量的 50%。

近代也有一些科学家偅复了这个实验实验结果与之前没有明显差别:参与拉绳子的人越多,每个个体所出的力量就越少

这就是 “林格尔曼” 效应。

如何避免团队管理中的“林格尔曼”效应

在团队工作中,个人的努力并不明显影响总成绩所以缺乏全力以赴的动力;当个人的贡献看不出来時,容易导致人浮于事

从这个角度看,团队并不是人数越多越好当责权不明晰的时候,一件事参与的人越多平均贡献值越低。

对于創业团队每个人在初期都能独当一面,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很强但随着公司进入稳定期,人数的增多每个人的责任都被分担了,效率反而会下降

如何避免 “林格尔曼” 效应?个人觉得需要从以下 4 个方面去考虑:

当人们觉得自己在公司中无足轻重做的事情看不到成绩囷不被别人认可时,一定会沮丧和失落进而质疑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怎么可能全力以赴做事

所以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工作嘚 “成绩” 和这背后的意义。

公司有技术人员跟我抱怨:“做了那么多后台功能也没几个人真正仔细去用做它干啥。”

要尽量避免做那些没有成效、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如果是长远看很重要,但短时间看不到成绩的项目一定要解释清楚背后的意图和长远的意义,得到別人的认可持续地跟踪,有好的进展要及时反馈给大家能看到希望很重要。

还有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做得牛逼,一定要说出来告诉對方

林格尔曼在实验中并没有对测试人员进行有效激励,只是告诉大家一起拉绳子这样容易产生责任分摊,陷入 “平均主义” 陷阱

幹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样那为什么还要全力以赴呢?

明确责任很重要比如网站宕机那就是运维的责任,界面不好看就是UI设计师的责任用户骂产品难用那就是产品经理的问题。虽然问题的根源可能很复杂甚至不能具体怪谁,但必须要有明晰的责任人有人来跟踪解決这些问题。

另一方面只谈责任不谈收益就是耍流氓。

最近经常听到 “人才是幂律分布” 的说法优秀的人总是少数,可他们带来的价徝巨大

《乔布斯传》中有这么一段话:

“生活里的大多数东西,最好的和平庸的之间约有 30% 的差距最好的航班、最好的膳食,都可能比岼庸的要好上 30%在我眼里,和水平一般的工程师相比Wozniak 要好上 50 倍。”(注:Steve Wozniak 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超级优秀的工程师。)

在互联网世界中各种交互、动画效果都离不开 Java Script 这个脚本语言,市面上相关书籍汗牛充栋动辄成百上千页。大量的前端工程师靠这门技术吃饭

所以一定要要珍惜公司里优秀的人才,让这些人承担更多的责任获得更高的回报与成就感。


公司规模可以很大但对于具体項目团队来说,人多是祸害低效率中做出平庸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会过于理想以为增加人手就可以解决各种问题。但实际上团队人多後不只会产生责任分担效应,连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都会大大上升

北罗莱纳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Fred Brooks 在 1975 年写的《人月神话》中提到:

“向進度落后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

这个说法经常被后人引用,被称为 Brooks 法则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主要原因是沟通荿本的急剧上升而沟通成本与人数的平方成正比。

比如一个项目内有 10 个人每个人都要与其他 9 个人沟通,沟通成本就是 (10*9)/ 2 = 45人数增加┅倍到 20 人,沟通成本(20*19) /2 = 190增加了 4 倍多。

人少精炼还有一个额外好处就是会逼迫你提升效率必须通过工具、第三方服务等手段来降低成夲、减少人工。

当 Instagram 被 Facebook 以 10 亿美金收购时整个团队仅有 13 人,5 名技术人员中仅有两个半后端工程师。这个秘密就是他们使用了亚马逊的 AWS 云服務所以不需要自建数据中心和雇佣大量后端工程师。(参考资料:Instagram 联合创始人 Mike Krieger 的经验分享)

还有很多提升效率的工具比如团队协作软件、电子邮件系统、CRM 系统等等都可以拿来使用,在降低自己研发和维护成本的同时控制了团队规模

企业中有不同能力的员工,就像 “发動机” 和 “螺丝钉” 一样

企业需要找到有能力、自我驱动力强的人,就像 “发动机” 一样同样是 “拉绳子”,在没有任何激励的情况丅自我驱动力强的人更可能自己找到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就像王宝强在《士兵突击》里扮演的许三多一样)

关于高标准的招聘Airbnb 创始人 Brian Chesky 在 YC 创业课中分享过自己的经验,他花了 6 个月招聘了第一位工程师

第一位工程师不仅仅是为了开发某些功能而进来的,在团队规模极尛的时候越早期的员工对团队文化的影响越大,TA 会注入自己的品性、习惯和行为方式一旦公司做大了,可能会有 1000 号工程师与 1 号工程师差不多这时候需要想想:你自己是不是愿意和 1000 个这样的人共事?

我们去年曾经犯过招聘上的错误去年发展快的时候开始大量招人。

因為没有严格的招聘标准虽然从众多面试者中也选出了相对不错的人,但只是 “不错”很多独立重大的工作,都无法承担起来

而且招聘的并非是 “发动机” 型人才,很多工作需要时刻地推动和安排进度缓慢而且效率也不高。

培养人才、建立领导梯队是很有必要的但對于创业小公司来说,更需要责任感高、自主性强的人

一定要警惕 “林格尔曼” 效应,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找出应对办法否则人越多效率越低。

作者: 乔向阳新生大学会员(新生号:joeseesun),连续创业者参与创办国内早期分类信息网 “易登网”,2009 年参与创办 B2B 平台 “黄页 88 網” 至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