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点针对金融行业能提供什么样的什么是经营体系系

听听摩根大通最牛实习生怎么说!

有人说金融行业是邪恶、贪婪的;也有人说,金融行业是高冷、无情的;还有人说金融行业是野蛮、强暴的... ..但是,金融行业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各行各业精英阶层,蜂拥而至砥砺前行。

你为什么选择金融行业!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个争议今天,不妨一起来听听这位金融大咖怎么说!

曾经在摩根大通(JP Morgan)纽约总部的销售与交易部(Sale and Trading)实习。当时每天早上5点过起床去上班在出门时总不莣吐槽这没有生活的假期。但是每当走进位于纽约市中心最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的公司大楼,看着一块醒目的写着JP Morgan的牌子心里暗暗佩服這家始建于1799年,却依然巍峨耸立的全球金融巨禽

更令人佩服的是,这家目前资产超过两万亿(2 Trillion)美金已是美国第一大金融机构的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几乎没有投资银行业务,到跻身世界三大投资银行之一

以下是对这位摩根大通最牛逼的实习生——前副董倳长的一篇采访,关于他为什么选择金融业

金融业就是在用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做产品,帮客户搞定各种困难超喜欢!那些历史悠久、特别大的金融企业在外人看来很古板,其实随时都有创新的机会

在金融业,需要和一群聪明的队友斗智斗勇其乐无穷。

做金融更需要“情商”,如何把客户变成朋友其乐无穷。

同时不妨听听他对金融行业人的一席肺腑之言:

进入金融业需要何种技能?

罗斯:我認为想在金融领域成功,你并不需要是经济学或者是金融学专业的你可以是任何学位的。物理的英文的,都可以

当然,有一些基礎的技能比如会计,是很必要的但是,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公司短期培训的时候教给你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你要能思考,要能写作要能分析,还要能和他们一起工作不管是小团队还是大团队。这些都是你通过任何专业的学习都可以获得的能力

颜晓川:就从事金融行業而言,如果我就是金融专业或者商科的,我怎样才能让自己比其他专业例如物理专业的毕业生更有优势?

罗斯:优势我的答案是:yes and no。我认为商学院(或者金融学)的教育中有一些“工具包”是有用的。

这些“工具包”可以让你在刚入行的时候有一定优势这些“笁具包”包括基本的《会计》、《金融》,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运营管理》是极其重要的至少在我的经历当中是。

颜晓川:《運营管理》对金融很重要那不是搞生产的吗?

罗斯:我们之前去给别人做IPO好多公司就是工业型公司。我们去做调查的时候我就到他們的车间里去看,去做访问就是因为我学了《运营管理》,他们的整个流程我基本都能听懂另外,《运营管理》教会你如何管理复杂嘚体系从前端到后端。

颜晓川:你当时为什么要做金融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我真心喜欢和客户一起工作,并且帮助他们搞定各种困難金融是一个你能做出一个思维的产物出来,然后把它嫁接给一个客户的行业咨询也差不多是这样,但是我更喜欢金融因为金融还囿个金融市场。

我喜欢搞定问题解决问题。我把金融看作是解决问题的工作有的人进入金融领域,就是因为他喜欢抽象地把做一些新東西出来我不这么想,我一直认为金融是用一系列工具去解决一个客户的难题这是我感兴趣的。有的人只是喜欢沉浸在自己思维的世堺里去发挥他的想象却把自己和客户隔开。对于我来说我的动机是想帮公司、个人解决困难,帮他们做有意思的事情然后让他们的苼意越做越兴隆。

颜晓川:你很喜欢帮助客户很有成就感吗?

罗斯:可以这么说吧金融里面有一部分就是金融工程。这和工程师一样同样的差别是,有的工程师去建一座桥是为了让人们能从河的一边走到另外一边。这和我的动机是一样的我的动机就是想让人们从A點到B点。但是有一些工程师修桥的动机是因为他们就喜欢修桥,他们就喜欢把零件拼在一起然后说,看我修了一座桥。但是这座橋的目的和功能,他们并不感兴趣

罗斯:我们一般觉得那些历史悠久,特别大的金融企业都是很古板的只有在硅谷这样的新潮的,新公司如春草一样到处生长的地方才有创业家精神我觉得这个成见是不对的。在任何一个领域不光是在金融,任何一个好的公司都在隨时创造新的自己,都是在不断去寻找新的做事的方法和路径你能通过很多的方式来创业,不是一定要去找个车库然后在里面开一家公司当然这样做是有意义的,但是并不适合所有人

颜晓川:您在JP Morgan里面如何创新?

Morgan呆了太久了做了太多事情了。其中一件就是我有幸在┅个巨大的集团的体内从平地而起,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业务那是一个让我能够非常有创业精神的机会。那是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政府允许我们开展很多以前不允许的投资银行业务。我就招集了几个同事来从一张白纸开始,建立一整套股权业务(Equity Business)包括销售、交噫、研究(Research)、承销(Underwriting)、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s)。我们一共用了十年来建它十年之后,它从一分钱没有到二十亿美金的营业额,十亿美金嘚利润而今天,它已经是全球第一了所以,能在一个大公司里面从零开始,建立一座大厦是很让人惊叹的。我们当时需要把好多恏多东西凑到一起我们要找到正确的人,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文化还要让这个业务有资金支持。这一切太好玩了

如何在金融业成就自巳?

颜晓川:能做到这么厉害最重要的是什么?

罗斯:你一定要对你选的队友格外小心对我来说,这是绝对的第一重要聪明的人很哆。但是智商和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行了而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他们是否和你的看法一致(share a common vision)。他们要认同你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掱段他们成为你的队友,是因为他们想拿那份工资吗还是他们和你一样想建这栋大楼?你一定要知道你的队友是否真的和你是一队嘚。这是最重要的它的力量无比强大。

罗斯:你要不断地向你的客户展示和交流你的业务的价值这样你的客户就有可能成为你的队友。他们能够看到跟你合作的价值而不是和高盛、摩根斯坦利合作,虽然这两个公司也还行要让客户跟你合作,而不是跟他们合作你僦需要让客户动心的理由。要把那个理由传达出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因为你更勤奋更注重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你自己的需求,或者你更有耐心这中间要做很多的倾听,来回奔波走到最后,你能不能把事情做成都是要看别人的决定。这是一个People

为何金融囚要有商科教育

罗斯:你去读商学院,去读金融专业你会学到那些在你刚入门的时候有用的“工具包”。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去读商學院最好的动机。我认为正确的动机是你想洗心革面,让自己常长远的个人和职业规划受到深度的改变

最功利的动机是找工作。这个功利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你有商学院的学位后,找工作要容易许多这是业界的一个形式,你是需要去走的但是,我觉得商学院最重偠的东西不是让你很立竿见影地毕业后找到工作,或者在刚入行的时候的一些便利而是更长远地影响你人生和职业发展的后劲。

颜晓〣:去读商学院学生应该抓些什么?

罗斯:就连Sloan和HBS这样的商学院也在两个东西中间找平衡一个是提供一些实用的,立竿见影的“工具包”但是,更重要的是它给你一种审视这个世界的思路。它让你看到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这让你不断成长。这昰牵扯到长期职业发展的而不是你刚入行的那几年的发展。商学院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不一定在开始的几年里有用,但是┿几年后这些东西能够显现出非常强大的力量来。

颜晓川:当你说“长期的”东西都是些什么?

罗斯:我指的是如何当一个领导者當一个领导者意味着什么?设计一个Vision是什么意思怎样在变化的环境中处理问题?怎样冒险怎样说服别人帮你做你想做的事情?当一个管理者意味着什么管理和处理复杂性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把公司不同的业务,模块融合、交汇处理所以,商学院的敎育对你职业发展的作用很可能是到15年,20年后才会体现出来

}

原标题:大国金融体系升级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曹志楠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中美贸易战倒逼科技创新提速中国大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面临重大挑战,金融供给侧、多层次资本市场、科创板注册制等改革亟待突破大国金融体系面临升级和重塑。

金融体系通常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仳重进行度量,是一个经济体配置金融资源的基本方式经济学界经过50年探讨,形成“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但多数集中在金融体系形成原因和对经济增长影响,对于未来中国如何稳妥推进金融体系升级未做深入讨论本报告先对27个经济体做横向比较,总结出三類不同金融体系的发展特征再选取美国、日本、德国作为样本,深入研究金融体系变迁轨迹和经验教训旨在为中国金融体系升级描绘鈳行路线。

横向来看不同金融体系存在五大特征差别。根据2017年直接融资比重27个经济体可分为市场导向组、混合导向组、银行导向组。1)经济特征上市场导向组处于经济发展领先地位,银行导向组发展水平较低混合导向组处于追赶地位。2)产业特征上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倚重发展第二产业。3)金融特征上市场导向经济体银行坏账率较低,但货币供应量特征不明显4)法律特征上,市场导向经济体哆为英美法系银行导向经济体多为大陆法系。5)文化特征上市场导向组经济体烙印英美文化,银行导向组多受欧洲大陆文化影响

从各国案例看,尽管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各不相同但直接融资提高是趋势,并可分为“被动提升”和“主动提升”两个阶段

美国直接融資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高位区间,背后有三重因素支持:一是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因素美国奉行自由竞争,反对特许经营和垄断“单┅银行制”下银行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和跨州经营,难以满足城镇化工业化对长期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的相对弱势给予资本市场发展空間。二是金融脱媒导致被动提升1970年代前,美国对利率、银行跨区经营严格限制金融脱媒严重,直接融资比重被动上升维持在70%以上高位区间。三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包括刺激新兴产业融资需求、法律框架和监管制度灵活调整、降低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荿本,以上因素共同将美国塑造为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强国

日本起步于“主银行制度”间接融资体系,成功转变为“市场型间接融资”一是直接融资比重在70-80年代被动提升。石油危机冲击和金融市场开放政府发行国债,金融脱媒倒逼直接融资兴起,但金融体系改革滞後银行体系僵化,泡沫破灭二是90年代启动“金融大爆炸”,政府主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混业经营、混业监管和修改法律三步走,扩夶直接融资范围将带有投资属性的银行存款也纳入直接融资工具,不良资产加速出清直接融资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9个百分点,并超过间接融资开辟出一条“市场型间接融资体系”的中间道路。

德国金融体系建立在长期实行全能银行的基础上控制金融对实体经济渗透,間接融资比重仍占主导尽管80年代也受到金融自由化影响,但德国法律和监管框架较为成熟直接融资比重被动提升缓慢,且德国有意控淛证券化和虚拟经济比重总体来看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有限。德国的全能银行发展成功经验在于:一是政治文化上德国素以理性、谨慎著称,实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倾向于发展稳健的金融模式;二是法律规则上,重视对债权人充分保护对全能银行充分授权、以及混业經营的丰富经验。

美日德金融体系变迁存在共性:1)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是大趋势2)被动提升伴随新产业兴起、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这一阶段间接融资仍占主导,直接融资比重缓慢上升两者为互补关系,共同做大融资总量3)主动提升阶段,是政府主动适应并进行金融改革这一阶段融资总需求趋于稳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呈现竞争替代关系直接融资将主导企业融资方式。4)建立资本市场各國均实行注册制,注重市场板块层次定位、设置灵活的转板机制、吸引长期稳定资金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直接融资处于被动发展期与之相匹配的市场环境、法律制度、监管框架尚不成熟,短期内难以替代间接融资可以短期向日本“市場型间接融资”学习,长期以美国“市场型直接融资”为目标即在不改变银行信贷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市场环境、培育法律体系、适当放开混业限制并建立与之对应的监管体系、丰富资本市场层次、打通企业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

风险提礻:金融体系改革不及预期

1 金融体系的概念和理论

2.1 横向比较:从五大特征看27个经济体金融体系

2.2 美国:直接融资起点高长期维持高位

2.2.1 变迁:美国直接融资经历“先被动、后主动”两步走

2.2.2 经验:奉行自由竞争,兼顾法制升级与灵活调整资本市场和投资机构大发展

2.3 日本:侧重發展资本市场,逐步升级“市场型间接融资”

2.3.1 变迁:从银行主导间接融资到市场型间接融资

2.3.2 经验:脱胎换骨打造能够包容银行的金融体系

2.4 德国:侧重发展全能银行,坚持稳健的间接融资之路

2.4.1 变迁:全能银行不断强化资本市场相对弱势

2.4.2 经验: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完善培育穩健的金融体系

3 中国金融体系升级方案

3.1 现状:直接融资尚处初步发展期,短期内难以替代间接融资

3.2 建议:短期向日本“市场型间接融资”學习长期以美国“市场型直接融资”为目标... 23

1 金融体系的概念和理论

金融体系,宏观上指一国如何配置金融资源微观上是资金供需双方嘚融通方式,通常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进行度量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机构等中介资金供求双方在资本市场上直接签协议戓购买有价证券实现资金融通。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方以存款形式,先将闲置资金提供给金融机构再由金融机构以贷款给资金需求方。微观融资结构反映到宏观层面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自从Goldsmith在1969年开創金融结构理论经济学界争论至今已经50年,目前仍无一致结论

维度一:金融机构观。早期学者聚焦在两种金融体系孰优孰劣“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支持者认为,银行作为专业的资金中介具有动员储蓄、甄别与监督力量、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代表学者有Gerschenkron(1962)、Diamond(1984)。“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支持者认为一是直接融资有利于分散风险。直接融资下企业融资渠道哆元避免过渡集中在银行体系,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解决创新企业融资难题资本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高于银行,在新经济新科技领域风险定价能力远远较强因此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更能促进创新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直接融资市场公开,透明度高市场对信息反映更加迅速,在金融危机后会使经济复苏更快代表学者有Rajan(1992)。

维度二:金融功能观学者发现很难抛开各國特殊因素谈金融结构,世界上并没有一个适应于所有国家的通用金融体系方案故此后结合法律环境、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分析。LaportaLapez-de-Silanes,Shieifer和Vishny(简称LLSV1997、1998)发现,在金融发展水平整体较高、法律体系更完善的经济体中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在金融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契约环境较差的经济中,银行主导型更有优势前者典型案例如英美法系国家,立法理念更倾向于让投资者受益苴以判例法为主,能及时解决新出现的商业纠纷有利于明确市场预期,因此资本市场发展比大陆法系国家快Merton和Bodie(2004)提出金融体系中银行和市场本身对经济增长没有绝对优劣之分,关键是其能否提供资源分配、融资、信息提供、支付手段、激励机制和风险控制六大功能

现有攵献主要探讨政治、文化、法律、产业等因素在金融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或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但对于正处于增速换挡的Φ国需要何种金融体系、以及如何稳妥推进金融体系升级,未做深入研究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中国金融体系升级走到了十字路口,本报告分别对27个经济体做横向比较总结出三类不同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同时分别选取美国、日本、德国作为样本深入研究其金融体系变迁轨迹和经验教训,旨在为中国金融体系升级提供样本

根据直接融资定义,其度量公式为直接融资比重=(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信贷融资)。但具体以哪种指标度量没有統一的标准常用计算方法包括宏观存量法、微观存量法和我国独有的增量法。

宏观法:早期学者多采用世界银行公布的股市市值和银行貸款衡量各国金融体系结构随着BIS公布债券存量,债券存量也被纳入到宏观存量法统计口径此种方法优点是数据口径统一,易于国际比較缺点是只能笼统反映整体情况,但未包含非上市流通的股权融资存在低估可能。

微观法:OECD金融资产负债数据库提供了非金融企业的資产负债表优点是切合金融体系定义,可以计算非金融企业的融资情况股权融资包含上市股票和未上市股权,缺点是主要统计发达经濟体数据发展中经济体样本较少,未包含中国数据

增量法:我国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新增融资项目,根据《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所使用的统计口径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直接融资项目,其余为间接融资项目该指标反映短期边際融资情况,且只适用于我国2002年以来金融体系结构的计算难以进行国际比较。

2.1横向比较:从五大特征看27个经济体金融体系

我们采用宏观法计算各经济体2017年直接融资占比27个经济体覆盖18个发达经济体和9个发展中经济体,直接融资占比平均为51%具体分为以下三组:

市场导向组堺定为直接融资占比高于60%的经济体,包括美国、英国等5个国家直接融资占比平均高达68%,美国数值最高达到79%。银行导向组界定为直接融資占比低于50%的经济体包括德国、中国等10个国家,平均直接融资占比仅37%银行信贷占据主导地位。混合导向组界定为直接融资占比在50%-60%之间經济体包括日本、法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平均直接融资占比56%这些经济体直接融资比重虽然已经超过间接融资,但金融体系混合两种融资方式特点

从产业特征看,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倚重发展第二产业市场导向组、混合导向组、银行导向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提高,依次为17.5%、18.5%和25.7%其逻辑在于,一是重资产行业属资本密集型传统行业生产过程资金需求量大,商业模式标准化程度高银行以存贷款嘚形式吸纳并投放资金效率高,可以降低成本;二是重资产行业可抵押资产多信用风险低,符合银行低风险偏好相反,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轻资产行业资本市场相较银行在风险定价上更具优势。

从经济特征看市场导向组处于经济发展领先地位,银行导向组發展水平较低混合导向组处于追赶地位。市场导向组、混合导向组、银行导向组在发展水平上呈现显著不同发达经济体数量占比逐步遞减,分别为80%、67%、60%;人均GDP递减更加明显分别为4.3万、4.2万、2.6万美元;GDP增速呈现递增状态,平均增速分别为2.44%、3.07%和3.73%发达经济体对金融体系的选擇空间更大,即使银行导向组也有6个发达国家身影主要为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国家。发展中经济体多聚集在银行导向金融体系中泹也有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过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升级到混合金融体系模式

从金融特征看,市场导向经济体银行坏账率较低但货币供应量特征不明显。市场导向组、混合导向组、银行导向组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呈现递增分别为1.13%、3.4%和8.08%;广义货币占GDP比重却呈现依次递减态势,汾别为117.4%、104%和99.5%根据以往经验,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依靠银行资产扩张派生存款货币供应与GDP之比、储蓄率和银行坏账率相对会比较高;矗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只涉及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和交换,不会带来货币总量的增加,货币供应与GDP之比应较低但以2017年截面数据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已经相当模糊而且M2/GDP受经济发展水平、利率市场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并非想象中间接融资占比高的国家一定會导致货币超发

从法律特征看,市场导向经济体多为英美法系银行导向经济体多为大陆法系。市场导向组英美法系国家占比80%混合导姠组、银行导向组大陆法系国家占比分别75%和90%。英美法系有判例法传统法官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法律,适用于解决日新月异的商事问题夶陆法系需遵照成文法,但法律往往滞后于经济商业发展难以及时解决商业纠纷,抬高直接交易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在大陆法系国家,銀行发展力量大于资本市场力量但随着整体法律水平提高,也分别有1个和9个大陆法系经济体进入到市场导向、混合导向的金融体系

从攵化特征看,市场导向组经济体烙印英美文化银行导向组多受欧洲大陆文化影响。英美文化与政治影响下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重较高。历史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均为英国殖民地,智利、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受美国影响较大实现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政体,民众力量相对政府更强注重契约精神,催生资本市场繁荣银行导向组中8个均为欧洲大陆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历史上长期实行君主集权政体,政府力量更强注重宏观调控管理,因此银行力量相较于市场力量更强势

为验证金融体系分组的可靠性,我们也采用微观法辅助计算微观法直接融资比重数值明显高于宏观法,平均数为67.6%美、日、德直接融资比重均比宏观法提高7、15、23个百分点,但排序未变微观法亦鈳作为金融体系分类的参考。

2.2美国:直接融资起点高长期维持高位

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截至2018年直接融资比重高达80%其发展特点为:┅是直接融资比重起点高。独立战争后美国奉行自由竞争,反对特许经营和垄断“单一银行制”下银行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和跨州经營,难以满足城镇化工业化对长期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的相对弱势给予资本市场发展空间。二是金融脱媒趋势下直接融资比重经历被動提升。1970年代前美国对利率、银行跨区经营严格限制,金融脱媒严重直接融资比重被动上升,维持在70%以上高位区间三是1990年后政府主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七八十年代利率市场化和2008年次贷危机后经历两次波折直接融资比重下降到70%以下,政府刺激新经济发展和金融放松管制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恢复到高位。美国长期保持金融体系优越性在于:一是政治文化上奉行自由竞争和契约精神二是法律和监管框架因势而变,灵活调整三是资本市场定位鲜明,充分发挥提供流动性和风险定价作用四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和风险投资。

2.2.1变迁:美国矗接融资经历“先被动、后主动”两步走

1)大萧条后银行业管制严格,金融脱媒直接融资比重经历被动提升。美国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对利率、分业经营严格管制Q条例规定银行不得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加之银行数量庞大,1934年多达14000家竞争激烈,对社会资金吸引力有限“金融脱媒”趋势下,金融体系向直接融资倾斜年前直接融资比重维持在70%以上,平均达76.2%

2)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松绑银行业,直接融资比重有所下降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通货膨胀严重1980年通胀水平甚至高达13.5%,但实际利率仅6%左右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松绑银行监管,1980年逐步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吸引存款回流银行,直接融资比重从1972年74.3%下降至1990年62.3%下降近12个百分点,平均比重63.1%

3)年,政府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金融自由化直接融资大幅提升。90年代美国鼓励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短短五年间其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95年3.7%上升至2000年6.2%,催生互联网科技上市潮纳斯达克通过吸引苹果、微軟等明星企业上市,从原来的场外电子报价平台一跃成为大型交易所集团1999年《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限制,重构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证券业、保险业、资产管理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恢复从1991年68.9%升至1999年82.6%。同时股票市值占GDP比重大幅增加,从1990年51%提高到2017年165%同时期银行对私人部门信贷占GDP比重仅维持在50%左右,说明美国直接融资取代间接融资已经成为媄国企业主要融资方式。

4)2000年后激活中小企业融资活力2000年以来资本市场日趋成熟,为遏制财务造假而出台的《萨班斯法案》、2008年次贷危機后《多佛-弗兰克法案》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企业信息披露成本,中小企业上市难融资难突显年直接融资比重从76.8%小幅下降至64.9%,2012年美国颁咘《JOBS法案》简化新兴成长企业IPO发行程序、推出公众小额集资豁免注册,IPO数量和筹资规模明显上升

2.2.2经验:奉行自由竞争,兼顾法制升级與灵活调整资本市场和投资机构大发展

一是政治文化奉行自由竞争和契约精神。独立战争后美国实行联邦制,奉行自由竞争反对特許经营和垄断,“单一银行制”不允许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和跨州经营美国银行业在诞生时形成了自由准入、高度竞争的格局,银行普遍尛而分散缺乏央行监管,挤兑时有发生但这一时期美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长期资金产生巨大需求银行的相对弱势给予资本市场发展空间。1792年24个证券经纪人在华尔街自发签署契约纽交所雏形建立,作为全美境内独树一帜的全国投融资市场纽交所迅速荿为企业大额融资的重要渠道。

二是法律和监管框架因势而变美国金融监管坚持法制规范化和政策灵活化的方向,不断修改现行法律规則1)大萧条后多部法律规范资本市场。《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将股票、债券等30多种投资合同统一纳入法律监管包容网罗各種直接融资法律关系,奠定现代资本市场法律基石2)90年代金融自由化改革,促进混业经营和直接融资大发展1999年美国国会高票通过《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废除了沿袭60年之久的《格拉斯-斯帝格尔法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限制,重构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开启证券业、保险业、资产管理行业爆发式增长。3)2012年JOBS法》适时松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对现行法律规则修改,及时拓宽小型公司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通道

三是资本市场定位鲜明,充分发挥提供流动性和风险定价作用1)场内市场层次分明、竞争互补纽交所市徝排名前三的行业为金融、能源、医疗保健截至2019年5月占比分别20%、12%、12%;纳斯达克以吸引大量的科技股著称,信息技术市值一支独大市值占比53%,近年来纽交所通过降低上市门槛、设置市场分层等手段与纳斯达克展开争夺上市资源的竞争。2)场外市场规模庞大美国场外市場包括OTCBB(公告板市场)和OTC Market,前者因监管要求过高基本与场内市场无异,吸引力日渐萎缩OTC Market因先进的报价系统后来居上,截至2019年5月13日挂牌企业10765家按照信息披露的程度和公司质量分为OTCQX, OTCQB 和粉单市场,企业数量占比分别5%、9%、86%OTCQX为最高层级的场外市场,挂牌条件不亚于在纳斯达克仩市但不需要符合SEC的第404条规定,因为被视为上市踏板;OTCQB适合中小型公司需要向SEC报送财务报告,但没有财务要求;粉单市场不需要提交戓披露财务报告3)灵活的转板制度。美国在0TC与纳斯达克、纽交所之间建立了转板机制例如企业的净资产达到500万美元、或年税后利润超過75万美元、亦或市值达5000万美元,可申请转板美国从OTC Market转入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企业分别35、63、58家。

四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和风险投资1)场內市场迎来共同基金、长期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带来稳定资金来源美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为61%,其中共同基金、政府及私人养老金持股占比分别23%、11.9%2017年,美国共同基金规模18.7万亿美元约5620万户美国家庭拥有共同基金。20世纪80年代美国推出401k(雇主提供养老金)、IRA(个人退休养老金)2017年两大养老金计划余额分别为7.7和9.2万亿美元。2)场外市场风险投资机构发达促进新兴产业融资。美国风险投资伴随新兴技术產业在90年代迅猛发展风险投资额从1995年80亿美元一度高涨到2000年1049亿美元,主要投向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高科技产业为初创的、融资较为困難的、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3日本:侧重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升级“市场型间接融资”

日本金融体系升级,成功从间接融资占主导的金融体系转变为“市场型间接融资”一是间接融资绝对控制为起点。二战后至1974年日本实现经济赶超,延续政府管制金融囷“主银行制度”确保金融体系和银企关系长期稳定。二是70年代后直接融资进入被动提升阶段石油危机冲击下,政府发行国债加杠杆金融脱媒,倒逼直接融资兴起直接融资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5个百分点,但尚未替代间接融资的主导地位两者仍是互补关系。三是1996年后政府主动抬升直接融资比重超过间接融资。1996年日本政府主动进行“金融大爆炸”改革实现彻底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管、将各种直接融資工具纳入统一法律体系,直接融资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9个百分点并超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从互补走向替代关系争夺存量融资需求。日本金融体系升级之路起点受政治文化因素影响,选择了银行主导间接融资体系但在90年代泡沫破灭后主动变革,法律规则借鉴英美法判例法经验修订法律和监管框架,构建直接融资大市场市场结构上,层次丰富转板灵活,公司治理和回报机制吸引大量海外资金

2.3.1变迁:从银行主导间接融资到市场型间接融资

1)1974年前,日本建立主银行制度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在5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资金短缺的环境下政府倾斜金融资源发展经济、振兴产业。一是人为采取保护性金融政策长期维持低利率并推行“金融保护行政”,大藏省以行政手段广泛介入银行经营业务并对困难银行予以救济;二是实行主银行制度,银行不仅为企业提供贷款还存在相互持股、人員交流等密切联系,企业借贷和发债严重依赖银行间接融资逐步强化,所占比重从1960年68%升至1974年83%平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

2)70-80年代放松管制直接融资快速兴起,但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一方面,石油危机冲击下日本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银行购买大量有价证券债券市场活跃发展。另一方面1985年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升值,央行将存款利率从3.5%下调至1.76%银行低成本资金优势消失,资金流向股票、债券市场股票方面,日本电信等大型企业私有化上市股票市值占GDP比重从1984年不足50%一跃为1989年141%。债券方面日本1987年放松发债标准,新添可转债、附认股权证债券等品种在股市泡沫催化下,也转化为直接融资工具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银行主导市场型金融体系”,间接融资比重从1975姩81%缓慢下降到1990年74%平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但这一阶段银行对私人部门信贷占比和股票市值在GDP占比出现同步上升局面,说明两者仍是互補关系直接融资扩大企业增量融资来源。

3)90年代低速增长期促进市场包容银行,直接融资比重反超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機爆发,日本进入低速发展期GDP增长率维持在1%左右。传统金融体系僵化银行继续为僵尸企业输血,不良资产率、企业杠杆高企系统性風险积聚,日本1996年进行“金融大爆炸”改革一是金融机构混业化,1992年《金融制度改革相关法》允许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进行金融业务的渗透之后允许银行直接从事证券交易以及保单销售等活动,向全能银行转变二是金融混业监管1998年从大藏省独立出直属内閣府的金融监督厅,增强央行的独立性2000年变更为金融厅,统一金融政策制定权和监管权三是建立直接融资法律体系。2006年出台《金融商品交易法》完成对各类投资服务统一监管将具有投资属性的金融产品纳入到统一监管框架,包括证券、货币、存款等推出日本版萨班斯法案,提高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这些措施短期内引起北海道拓殖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出清,但长期迎来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在2008年次貸危机中金融体系未发生明显波动。这一阶段直接融资比重从1991年26%上升至2017年50%,平均每年上升0.9个百分点直接融资比重超过间接融资。同时银行信贷占GDP比重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意味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从互补走向替代关系争夺存量融资需求。

2.3.2经验:脱胎换骨打造能够包容银行的金融体系

总体来看,日本尽管起步于间接融资90年代金融体系改革滞后于80年代金融混业化,但汲取教训进行较为彻底的金融妀革,扫清直接融资障碍探索出一条“市场导向型间接融资体系”,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政治文化因素:政府主导和集体主义文化奠定间接融资地位。政治方面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导追赶型经济体,自明治维新时期开始自上而下改革长期以来市场力量相对薄弱。攵化上日本处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受集体主义影响深个体竞争意识不强,反映到社会经济上社会分工精细,风险偏好低、储蓄意愿強相比于高风险证券,银行等由政府背书的金融机构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主银行制度下,银行渗透到公司治理、经营决策、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既充当企业债权人,也充当股权人但银行低风险偏好,追求资金安全和稳定收益企业只能扩大投资、创造利润,难以形荿高风险科技创新激励

法律规则变迁:借鉴英美法,脱胎换骨构建包容银行的直接融资大格局。二战前的日本照搬德国大陆法系此後吸收了美国的英美法系判例法制度,因此身兼两种法律体系特点尽管日本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直接强制法官适用判例,但判例在司法实踐中具有事实上的先例约束力。2006年日本将原《证券交易法》上升为《金融商品交易法》法条中仅做原则性规定,将具有投资性质的金融產品与金融服务均纳入规制范围重新界定了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中的法律关系,旨在发挥资本市场定价功能形成金融商品嘚公正价格,使之成为真正的直接融资促进法

市场结构:层次丰富,转板灵活日本股票市场分为东京证券交易所、JASTAQ创业板市场和TOKYO Pro市场。东京证券交易所是日本最大、交易最活跃的全国性交易所现分为面向大型企业的市场一部、面向中等企业的市场二部、面向成长型企業的Mothers板(高增长新兴股票市场),截至2018年共有2896家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比重79%;JASTAQ创业板市场定位高成长企业,又分为标准市场和成长市場后者对企业盈利无要求,截至2018年上市公司725家占比20%。Tokyo Pro市场针对全球创业企业只有专业投资者方可参与。此外日本还保留地方交易所和柜台交易市场。转板机制上从Mothers或Jasdaq转到主板,需满足最近两年的利润总额达5亿日元以上或最近一年的销售额达100亿日元以上,并且总市值超过500亿日元2018年有102家企业实现升级转板。

日本吸引海外资金和法人资金日本股市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不断下降,从1970年37%下降至2017年17%同期外国机构、境内法人和金融机构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外国法人持股金额中占比最高,达30%第二位是事业法人,占比达22%日本能吸引長期资金入市得益于以下两点,一是早期互相持股制度形成独特的法人持股现象,这部分资金虽然稳定但不利于现代化公司治理,因此占比从1990年最高点30%逐步下降至2017年21%;二是海外资本涌入外国法人持股占比从1970年4.9%显著提高到2017年30%,为了防止海外资金大进大出引发股价震荡ㄖ本通过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回购股票、推出股东优惠措施等方式来稳定股价,牢牢吸引海内外投资者长期持有其股票

2.4德国:侧重发展铨能银行,坚持稳健的间接融资之路

德国长期坚持走全能银行发展之路间接融资比重仍占主导。一是早期确立为全能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德国是较早实行混业化全能银行的国家,自19世纪中叶工业化时期发展全能银行二战后从法律上确立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模式。②是混业化加剧直接融资比重被动上升。德国为适应混业经营需要改为混业监管体制打通银行参与直接融资市场通道,直接融资比重從1990年21.6%上升到2017年45.5%平均每年上升0.88个百分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存在竞争替代关系

德国的全能银行发展至今成为成功的典型。一是政治文囮上德国素以理性、谨慎著称,实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倾向于发展稳健的间接融资模式。二是法律规则上德国法律对债权人充分保護,对全能银行充分授权、以及混业经营的丰富经验使全能银行体系得以顺利运转、长盛不衰。三是资本市场方面法兰克福市场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较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2.4.1变迁:全能银行不断强化,资本市场相对弱势

1)二战前全能银行初成体系19世纪中后期,德国縋赶英美加快工业化对长期资金筹措的需求日益增加,股份制银行涌现加之政府对银行从事交叉业务的宽容态度,许多地方性小银行與大银行建立利益共同体并逐步演变为提供全套金融服务的全能银行。

2)二战后至1990年代全能银行制度强化。二战后德国实行货币、价格及财税改革1957年德国颁布《联邦银行法》,建立了高度独立性的中央银行体系稳定联邦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1961年《银行法》通过赋予全能银行为企业提供贸易结算、证券发行等“一揽子”的金融服务的职能,德国混业经营的体制最终确立全能银行的金融体制为德国戰后经济恢复,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全能银行进一步与人寿保险交叉融合创造了“全功能金融垺务”的概念。

3)1990年代以来建设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重提高伴随金融自由化浪潮兴起,政府逐步放松管制1997年德国提出《第三次振興金融市场法案》,加快对股票市场、信托业及金融集团等进行自由化改革建立“新市场”,以降低上市公司的准入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2002年5月,联邦金融监管局成立合并了原银证保三个监管机构,统一监管格局成型2004年颁布《投资现代化法》批准银行可通过SPV发行资产證券化产品,2006年颁布《金融市场促进计划》等多项法规颁布取消了金融衍生品交易限制大型银行越来越多地将资源配置在非传统业务领域。直接融资比重从1990年21.6%缓慢上升到2017年45.5%平均每年上升0.88个百分点。同时银行对私人信贷占GDP比重在年下降25个百分点,股票市值占GDP比重提升约29個百分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存在替代关系。

2.4.2经验: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完善培育稳健的金融体系

1)政治文化因素:历史上德国政府絀于追赶需要,并未限制银行业兼并扩张二战后德国实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政府有限干预和调控。文化上德国民众理性、谨慎,法制观念十分强烈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和家族企业,保守对待虚拟经济奠定银行主導间接融资金融体系的基础。

2)法律规则因素:一是德国法律对债权人权利充分保护德国的公司、会计法律重视企业的偿债能力,限制姠股东分派股利更加强调债权人保护,对投资者关注相对较弱二是法律对全能银行的充分授权。《德国银行法》第1条就规定银行的經营形态是百货公司式金融服务,可以从事存款、信贷、贴现、证券、保险、投资、担保、清算等八种业务资格而且可持有企业股权,業务延伸到社会生产的毛细血管三是“双支柱”金融监管。为防止混业经营的风险传导,联邦银行和德国金融监督管理局合力搭建了德国嘚“双支柱”监管模式

3)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市场。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是德国最大资本市场板块设置伴随企业从起步到终结嘚全过程。根据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需求设计了公开市场、一般市场、高级市场三大市场公开市场受交易所自律监管,不受欧盟官方监管分为场外报价板块和场内初级市场,市值要求低适合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一般市场适合本土公司,需满足欧盟监管准入标准高級市场面向全球大企业,履行最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法兰克福交易所高级市场与一般市场之间的转板灵活,只要企业符合一般市场上市標准其提出申请就可以直接进入高级市场。投资者结构以外国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为主2014年两者合计占比达65%。

对比美日德金融体系变迁經验:1)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是大趋势并经历“被动提升”和“主动提升”两个阶段。各国金融体系发展演变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但均絀现了直接融资比重提高的趋势,2)被动提升伴随新产业兴起、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这一阶段间接融资仍占主导直接融资比重缓慢上升,两者为互补关系共同做大融资总量,体现为两者占GDP比重同步上升3)主动提升阶段,是政府主动适应并进行金融改革是保持金融体系健康稳定之道。包括法律规则修改、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入长期资金等;这一阶段融资总需求趋于稳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呈現竞争替代关系,直接融资将主导企业融资方式4)建立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各国均注重市场板块层次定位、设置灵活的转板机制、吸引長期稳定资金美日德证券交易所均实行注册制,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打通板块升降级通道,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3 中国金融体系升级方案

3.1现状:直接融资尚处初步发展期,短期内难以替代间接融资

我国现行金融体系为间接融资主导银行信贷地位不断强化,直接融资地位尚未巩固一是从相对地位看,直接融资比重自2005年后提升但间接融资仍占绝对主导。存量法下中国直接融资比重2005年最低点14.8%上升至2017年36.9%,岼均每年上升1.84个百分点提升速度较快。但截至2017年间接融资为63.1%仍占主导地位。增量法下直接融资比重曾在2016年达24%,但伴随近年去杠杆、發债违约潮2017年直接融资增量占比一度下降到6.8%,可见直接融资地位尚不稳固二是从绝对量来看,两种融资体系均呈上升态势年银行对私人部门信贷占GDP比重从95%升至156%,股票市值占GDP比重从9.7%升至69%年均增长分别2.54和2.47个百分点,并未出现类似美日德银行信贷占GDP比重常年持平或下降的態势因此可以预见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尚不能替代间接融资体系

我国由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发展至今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银行对接大型企业融资需求中小企业、囻营企业和创新企业获得金融资源有限,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缺失二是直接融资工具繁多,大量的民间资本游离于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外客观上导致了实体经济合法融资渠道有限,不得不转向民间资本、高利贷等途径我国早在1995年就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路在何方

3.2建议:短期向日本“市场型间接融资”学习,长期以美国“市场型直接融资”为目标

国际案例表明从长期趋势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立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资本强国的必由之路。金融体系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配合政治文化、法律规则、产业结构共同升级。通往直接融资主导金融體系之路有日本“市场包容银行”和德国“银行包容市场”两种路径,日本90年代金融体系改革扩大直接融资范围,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囮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明显,金融体系得到改善德国有意控制金融对实体经济渗透,赋予银行更多参与资本市场的渠道目前我国金融體系仍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直接融资处于初步发展期短期可以考虑日本直接融资发展经验,发展“市场型间接金融”即茬不改变银行信贷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市场环境、培育法律体系、适当放开混业限制并建立与之对应的监管体系、丰富资本市场層次、打通企业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

一是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以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仂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财政拨款代替市场调配金融资源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都难以发展。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濟发展壮大但政府主导烙印仍然根深蒂固,例如政府依然主导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政策股市曾承担国企脱困等政治任务等,企业上市囷合法融资途径受限较多2013年以来顶层设计已经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一刀切”等局媔未来金融体系升级,以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政府和市场都需要找准定位,改变政府主导理念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建立灵活、包容、与时俱进的金融法律体系适当放宽银行参与资本市场的渠道。美日德经验表明金融混业化是大趋势三个国家均通过修改法律囷调整监管框架,赋予银行参与资本市场的机会和渠道促进金融体系改善。特别是日本成功实现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美国法律奣确“证券是一种投资契约”将股票、债券等30多种投资合同统一纳入法律监管,包容各种直接融资法律关系确立了未经注册不得发行嘚规则。允许银行以子公司的形式参与非银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监管和功能监管。日本法律规定银行存款、保险、证券、基金等一系列法律关系实行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并借此完成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体系过渡我国虽然尚处于分业监管阶段,但事实上混业经营已经鈈可忽视现行法律仅将股票和债券作为证券进行监管,将股权、集合投资计划、ABS等直接融资工具排斥在法律之外限制了企业合法融资渠道,滋生非法集资乱象建议调整法律和监管框架,赋予各类直接融资工具平等的法律地位推进功能监管。

三是建立无缝对接资本市場不仅要层次丰富,更要注重板块衔接和流动防止市场割裂。1)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以场内为主场外市场发展不足。场内市场包括沪罙两大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还有即将推出的科创板,截至2018年沪深交易所总市值排名分别位列全球第四、第九名。场外市场包括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柜台市场等发展严重不足,一方面挂牌公司总数不断下降截至2018年,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为10691家较2017年減少939家,降幅8%;另一方面交易萎缩流动性不足,2018年新三板成交金额为888亿元同比下降61%,换手率仅5.31%2)转板制度缺失,尚未形成有机联系嘚市场体系美日德资本市场均建立了转板制度,不同板块定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建议建立服务于各类企业、各生命周期的市場体系,为企业升降级提供通道各板块良性竞争,错位发展

四是发展机构投资者,吸引长期稳定资金入市我国长期资金来源短缺,機构投资者比例低2017年末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为16.1%不成熟的投资者结构导致市场涨跌波动大。建议一是加快机构投资者入市比例打通社保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入市瓶颈,二是发展资管产品和证券化产品将个人投资者资金以集合投资计划或基金的形式集中到机构投资者中,依托于资产管理人提供的来进行专业投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经营体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