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成本控制系统是什么

[导读]NVR和IP-SAN虽然都是网络存储然而其发展源头不同。NVR是由DVR发展而来的DVR接模拟摄像头,改为接网络摄像机就是NVR了所以NVR集成了DVR的各种技术……

 在一个系统中有大量的头,所鉯安防系统无法布置大量的人员盯住所有的视频场景事件的发生也是短暂的,即使发现可疑人物或事件也往往需要事后调取录像以便仔细分析事件的发生过程,同时研究下次如何避免事件的发生所以必然成为视频中最重要的单元。存储不仅最重要而且存储在方案工程中的占比也比较大,存储中的技术也比较复杂故研究存储的历史发展和探讨存储的未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存储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存储是早期的采用的VCR存储VCR存储实现了最基本的功能或记忆功能。

  第二代的存储是DVR产品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DVR采用化视頻图像处理方式并应用了计算机及技术,视频存储在上实现了存储的数字化,录像很容易在各种数字介质上转移和复制而视频的质量不会因此有任何的降低。另外DVR的存储也可以实现远程网络的管理。

  第三代存储这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有人说是存储。其實这两种存储都是视频存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都可以归纳为。现在很多用户和工程商将网络和等同了其实这是概念的错位,网络存储最重要的不是解决网络的问题而是解决高清的问题。早期的IPC确实是解决网络的问题模拟系统无法让终端的客户控制最前端的摄像頭,所以IPC诞生了随着IPC的发展,我们发现2012年之前只有网络才是解决高清的最好的方式所以才导致很多人误将高清和网络混淆了。这样我們就很清晰的认识到第三代存储是网络存储用网络手段解决了高清的问题。

  NVR和IP-虽然都是网络存储然而其发展源头不同。NVR是由DVR发展洏来的DVR接模拟摄像头,改为接就是NVR了所以NVR集成了DVR的各种技术,表现出产品非常成熟和稳定非常适应。IP-SAN相比经历了很大变化早期集Φ存储方案中,IP-SAN是存储的唯一选择2005年之后,也开始了IP化的进程这是DVR还在快速的发展,IP摄像头的数量还比较少协议也没有,开发NVR花费佷大市场又少,所以几乎没有厂家做NVRIPC厂家通过提供SDK方式,让集成商完成平台接入IPC的工作从而使得2010年之前绝大部分IPC都采用IP-SAN存储。

  兩种网络存储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问题

  由DVR进化而来的NVR,遇到了网络能力不足的问题和大容量存储的问题对DVR而言,其网络仩传是辅助功能而对NVR而言,网络接入是必须且最重要的功能所以DVR可以在20Mbps以下带宽下工作,而高清码流都在4-8Mbps20Mbps码流只能接4路。NVR作为网络存储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高集成度带来成本的降低,所以项目往往需要更多路数的设备于是最大8个盘位的设备难以满足项目的需求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NVR系统架构的变化一些厂家采用嵌入式X86的方案,既能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又让产品的存储能力和网络能力产苼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大华2011年推出的DH-NVR6000让NVR从32Mbps的接入能力直接跳到了384M,提升了12倍同时支持的硬盘数量也提升到16块。

  IP-SAN遇到的是另一类問题相对NVR的分布式架构,IP-SAN采用了集中管理的方式接入、存储和转发都需要依赖服务器。视频的数据量非常大于是服务器承载了相当夶的负载,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给服务器带来了挑战视频直存的概念被提出来,如2010年大华推出的SVR系列

  存储是监控系统中的一部分,所以存储的发展趋势就离不开视频监控的发展趋势或者说视频监控的发展决定着存储的未来和方向。高清和网络是我们对前几年视频監控发展历程的概括前面也分析了高清和网络对视频存储的影响。那视频监控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从应用的角度看以客户使用嘚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这样几个需求:

  视频监控系统最基本的就是需要保证录像存在录像存在就是要保证视频监控系统的稳定性。

  有录像不是目标必须保证录像是有效的,高清就是录像有效性的条件之一录像虽然存在,如果看不请场景往往是无效的也辨別不出需要监控或查找的对象。

  3、录像容易查找

  在大量的录像目前,有效的录像比较少查找录像变成了大海捞针,工作量非瑺大可能耽误了宝贵的破案时间,所以用户非常期待需要的录像可以快速的被查到

  低成本虽然不是项目必然因素,然而却是项目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这四个需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来详细分析和阐述下用户的这几个需求

  录像的存在要求更加稳定的产品

  有录像是靠系统的稳定性保证的,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产品的稳定性、网络的稳定性、方案的稳定性和平台的稳定性等等和存储相关的,这里我们只谈产品的稳定性

  产品的稳定性需要依赖如下几个方面:1)存储产品向嵌入式转变,软件采用嵌入式系统硬件也采用嵌入式系统,即使用X86系统仍然可以采用嵌入式X86方案,以降低产品的功耗降低设备的温度,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延长產品的寿命。2)采用冗余部件设计如采用双控方案,双电源设计多风扇设计,采用Raid技术甚至Raid6技术,Raid6可以在损坏2块硬盘时仍然保证数据嘚完整性3)系统中产品的冗余和备份,如n+1甚至n+m技术的应用

  录像的有效性要求存储具有更大的存储空间、更宽的网络

  前面提到高清就是保证录像的有效性,目前高清已经发展到1080P和3M为主流了1080P和3M会清晰的看到监控场景中较近范围内人的轮廓和面部特征,监控不同于我們DV室外监控往往会需要看更远距离和更大的目标范围,所以越来越大的分辨率必然成为区域分辨率越来越大,录像也越来越大所以具备更大存储空间是的一个明显趋势。

  另外IPC的有效性也是录像有效性的必备条件。目前的网络存储包括IP存储和NVR存储IPC的实效性,包括IPC是否正常运行IPC是否断网,镜头是否被认为遮挡IPC镜头是否干净,录像是否有太多噪点录像是否偏色,是否有条纹录像码流是否正瑺等等情况,这些都需要系统进行检测如果采用IP存储,系统应该有巡检服务器如果采用NVR存储,作为分布式管理的设备NVR直接管理IPC,所鉯NVR必须有巡检或视频质量诊断功能

  录像容易被查找要求智能存储

  如何才能让录像容易被查找,这就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目前錄像被存储到硬盘上,查找时一般需要连续看完所有的录像,可能配上多画面回放或快速回放技术人在长时间看录像时会产生辨识疲勞,经常遗漏录像中重要的线索如果采用多画面回放和快速回放更容易遗漏目标。采用智能存储一个方向是将非结构化视频录像进行結构化存储,在录像过程中对录像中的物体的变化进行识别并编码存储到数据库中数据库再进行二次索引,这样查找录像时可以非常快

  录像识别和归类,这两个技术难点突破后编码技术和索引技术都非常成熟。

  网络产品的存储和模拟不同编码主要在前端实現,后端主要是建立数据库和进行索引

  这固然可以减轻后端的压力,却带来了系统的难度需要前后端进行规范化规范。在IPC与后端(尤其NVR)对接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3-4年才基本完成。相对于前后端只是接口的对接智能化需要统一编解码规则,需要IC直接统一规则所以智能化将更加的复杂,在这个复杂的进程中谁先启动,谁将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占据天然优势地位

  可喜的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有对目标或目标活动的很多辨识技术已经诞生并逐渐走向成熟,如技术伴线技术,围栏技术物品搬移技术。

  数据库方面的技术我們可以看到标签技术就是个对录像进行归类,并建立数据库进行查收的一个雏形

  低成本要求方案更加简单,产品更容易维护

  成夲的降低主要依赖如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的成本降低

  原材料主要是IC成本的降低和集成度的提高

  2)系统方案的简化

  我们注意到一个趋势,行业内几个主要厂家都在宣传直存的产品具备转发的性能这就是从上节省成本。直存不仅更加稳定而且节省接入服务器,如果存储上具备转发功能又节省了转发服务器。

  我们知道NVR具备解码的功能,随着CPU性能的增强解码性能提高也很快,利用NVR的解码性能或者再增配解码芯片,这样NVR可以解几十路高清视频配上多路HDMI输出口,完成直接解码上墙的功能如大华的DH-NVR724可以同时实现接入,存储转发和解码上墙一体化的功能,以前一个系统多台设备完成的功能,现在只要一台设备即可

  3)降低项目维护成本

  低成夲不能只考虑产品直接成本,还需要考虑到给项目带来的间接成本即项目整个周期的成本。产品在设计之初考虑便利性维护如采用化設计的产品,只需要将坏的模块拔掉换一个即可这样不仅节省了维护时间,同时降低了维护的难度用户可以自行维护,节省了大量的售后服务费用

  行业化将是NVR发展的长期方向

  客户的基本需求解决之后,然后是各种应用领域的不同对应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对规格的不同,如石油石化等需要防腐野外勘探监控需要防尘,一些需要放在室外盒子里的NVR需要哃时具备防尘和宽工作温度范围的特点二是行业需要功能不同,比如一些行业需要语音播报一些行业需要对一些录像进行选择性的保護。一些行业具有统一的平台需要我们存储系统与平台对接,接收平台的信息或发送给平台其采集到的信息

}

[导读]面向建筑物设备系统的BA系统巳将信息、控制、管理、决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System)又称为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它是在综合运用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传感器等技術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物设备和实施的有效控制与管理,保证建筑设施的节能、高效、可靠、安全运行满足广大使用者的需求。

  目湔 BA系统从初期的单一设备的控制,发展到今天的综合优化控制、在线设备故障诊断、全局信息管理和总体运行状态协调等高层次的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方式面向建筑物设备系统的BA系统已将信息、控制、管理、决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国外消防、安保等系统都属于BA的孓项但国内考虑到安全性、行业划分等原因,属于独立的系统

  ·停车场控制与广播控制系统一般也自成系统。

  ·国内狭义的BA系统主要包括电力供应与管理系统、照明控制管理系统和环境控制与管理系统等由各系统承包商利用DDC控制器或PLC控制器对其进行监控和管理嘚子系统

  ·利用分散在控制现场的控制器完成设备本身的控制。

  ·通过现场总线实现设备之间的通讯和互操作

  ·中央控淛站集中显示和管理各控制点的状态和参数,并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和配置

  ·最优设备投运台数控制

  ·工作面照度自动控制

  ·公共区域分区照明控制

  ·供水系统压力控制

  ·温度自适应设定控制(平均室内温度每升高1度,能耗降低6%)

  3、设备信息管悝与分析

  · 国内BA系统的设计目标大多定位在运行控制与管理对建筑设备与系统状态检测点的确定仅是运行控制所必需的信息,功能鉯运行监控为主;

  ·如果不能全面及时地掌握各设备系统的信息就不能进行综合分析,不能进行故障诊断尤其是对于渐发性的故障不能提出预警;

  ·设备运行信息的综合分析有利于物业设施管理的设备故障诊断、设备运行状态优化、设备维护保养、降低设备能耗、提高服务质量等诸多工作项目。

  集散控制系统是工业生产过程控制需求的产物首先在工控领域得到成功应用,然后逐渐应用于樓宇控制相对于工业控制,楼宇控制无论在控制精度还是系统实时响应性能、可靠程度等方面都不如工控那么严格;同时,系统的建設投资也较低

  为适应楼宇控制的特点,集散控制系统的许多备份、冗余措施在楼宇控制中都取消了系统结构及控制器、工作站的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简化和削弱,但整体系统的组成和构架还是相同的因此有人称楼宇控制系统为“一种低成本的集散控制系统”。

  集散控制系统基本思想:集中管理、分散控制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

  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

  ·分散过程控制装置

  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70年代以Honeywell TDC-2000为代表的第一代产品(分散过程控制器、良好的人机界面、数字通讯系统);

  ·第二代DCS产品最主偠的改进是从主从式星型结构转变为对等的总线结构(算法扩充、过程操作范围扩大、多处理器应用);

  ·第三代DCS产品向上能与MAP与Ethernet接ロ,相下支持现场总线从而打破了“信息孤岛”(算法上增加了自适应、自整定等功能,支持第三方应用软件)

  集散控制系统层佽结构

  ·操作员站(图形/系统组态、数据分析与决策、报表生成与报警);

  ·数据通讯(分层结构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

  ·分散过程处理装置(数学运算、逻辑运算、时间控制、输入输出控制、PID运算、专用处理模块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