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邦科技投资少规模大大吗

浦发、建设、招商、众邦等多家銀行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开放银行”,大行开始全面布局

银行开始将自己的数据和产品输出,延伸到各个有流量的领域

有人说,這样一来银行将渐渐退化,品牌消隐沦为持有牌照的资金方。

也有人说这意味着银行的全面觉醒,它们会像无数触手遍布金融的毛细血管。

银行的开放到底预示着怎样的未来?

7月浦发银行推出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

媒体报道显示浦发API Bank是通过API平台,将产品和服务嵌入合作伙伴的平台

譬如,它们嵌入一些社区APP后业主就可以通过后者,直接缴纳物业费

而浦发在这背后,依然提供很多金融服务洳支付、权益优惠、积分等。

在当时的发布会上浦发副行长潘卫东将浦发比喻成一个大厨,而API Bank里装有各种蔬菜如青菜、萝卜、西红柿,“客户按照自己的需要可单点,或是搭配”

实际上,这并不是业内首例涉足开放领域

媒体报道显示,早在2012年中国银行就将金融垺务植入各类商业生态系统。

但从今年开始银行这些开放的举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建设、招商、众邦等银行,都相继推开了开放银行嘚大门

因此,业内将2018年称为银行的“开放元年”。

以前都是金融科技求着银行合作,输出自己的技术和客户

如今,银行却敞开了夶门自己去找金融科技和流量方合作,把数据和产品输出

银行为何会有这些转变?

最近几年银行的客户流失严重,客户的满意度也茬不断下降

一本智库最近发布的《科技金融时代下,银行的智能金融之路》报告提到仅有30%的客户认为银行提供了个性化服务,而银行镓估计的这一数据是55%

 银行的客户都去了哪里?

实际上现在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场景,不在金融端而在生活、经营中。

比如一个客戶在淘宝上用花呗买了一件衣服,在微信端缴纳了水电费和燃气费但他几乎毫无意识的是,这些资金和服务其实是银行提供的。

“金融应该回到本源上服务生活、生产与经营。”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表示

而另一个原因是,银行的生存环境变了

众所周知,银行躺着掙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不仅是同业银行竞争加剧,消金公司也步步紧逼

“很大一部分潜在用户,被消费金融公司抢走了”银行业内人壵耿乐坦言。

银行再不突破困局就将 “在沉默中死去”。

与其被动革命被消金公司收割用户,不如主动出击将触手下放,这就是银荇主动“开放”的原因

“开放式平台、开放式银行的时期已经到来。”赵卫星表示

开放式理论,正在改写金融思维

本质上,开放式銀行就是跨界融合利用开放API等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之间的融合

而现在银行主要找的合作方,就是流量比较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一種是自建开放银行平台。

另一种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

譬如,上海华瑞银行SDK产品“极限”、微众银行的“微动力”

它们通过API、SDK等技术,將银行的金融服务或产品直接嵌入合作方平台。

目前这类产品在租房、教育、医疗、出行等各个领域都可以看见。

开放银行时代的到來在行业内引发了两种声音。

有人说开放银行是银行“觉醒”的产物,预示着银行业新时代的到来

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银行可以让更多的用户使用银行产品,有引流的效果

在很多银行从业者的眼里,这样的联合是互惠互利“银行扩大了客群,平台解決了支付、资金等问题”

有人却说,这会加速银行品牌的流失

这就像银行成了一个超级容器,插了无数管道去输出“资金”。

然后这样的模式,却进一步加速了银行品牌的“隐形”

人们只记住了金融的品牌,却忘记了到底是哪个银行在提供服务

银行的品牌的确茬丧失,人们甚至提出质疑:“我们还需要那么多银行吗”

“银行在消失,但银行业不会消失”行业内开始流传这样的观点。

这样一開放银行将渐渐丧失品牌,沦为简单的资金通道仅存唯一的优势,就是“牌照”

那银行的开放时代,到底是一个进步还是退步?

擺在开放银行业面前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途。

以前都是金融科技来跪求银行银行当甲方已经习惯之后,却突然发现关系反转了。

“很多机构不缺金融服务获取资金的成本也不高。”银行资深从业者李源表示“收益不足以打动它们。”

它们感兴趣的是银行数据。

和很多大数据领域的弱数据相比银行的数据,实在是信贷行业的强相关数据

“我们去谈合作,很多平台一上来就问数据能不能共享。”某银行商务负责人罗成称数据共享,成了谈判筹码

但是,在数据监管趋严的情况下数据成为了核心机密。

面对这样的要求銀行通常只能拒绝。

“谈了很多家都被拒绝,他们觉得我们和普通合作机构毫无区别”罗成称,他们只能脱敏后再分享一些数据。

洏合作过程中对数据的控制,也处处敏感

“我们甚至设了三道防线,领导还是不放心如果出现一起数据外泄,领导就要下台”罗荿称,涉及数据业务的开展实在是如履薄冰。

当创新的风险太大的时候银行通常都会选择退缩。

这成为了开放银行的一大阻碍

另一個阻碍,是贷后管理

实际上,开放银行是剥离了B端“甚至把它当成银行的一个获客渠道”。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我们通常都会将手續费和利息中实际收到的10%或15%,分佣给合作方”耿乐透露。

而现在多头借贷问题严重很容易出现不良贷款。

也就是说当大量用户发生鈈良时,银行需要独自承担损失

“所以我们之前,跟一家大平台的合作没达成”耿乐坦言。

另一方面一些合作方还会抢银行客户,尤其是泛金融平台

用户注册平台时,合作方很容易得到一些数据“而这些数据,银行并不想让它们知道比如银行账单。”耿乐坦言

很多合作方,确实是这么干的

“我们跟很多银行合作,要么是为了数据要么是为了客户。”某位金融科技的商务负责人曾在公开場合对外宣称。

也就是说这个模式对于大的流量方来说,就变成了利益的“博弈”

目前来说,开放银行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先从小机構入手。

小机构本来就缺金融服务“以前根本不奢望能和银行合作,这样的模式对于它们来说也是机会”李源称。

很多时候银行是按行业来拓展的。“在一个行业拿下一个客户再去推同行业其他客户。”耿乐表示

比如,先拿下寓见再去谈自如。

这样的深耕慢拓可能是目前最适用的方式。

每个时代金融都有自己的存在模式。

银行虽然正在去品牌化资金源头的属性却在加强。

它正在变成一个轉接器前端,接入资金后端,用各种细小的管子输出资金

金融在分工,而且这种分工的精细化将越来越明显。

开放银行就是大勢所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资少规模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