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台电脑的微信聊天记录高频词如何合并

  顺带说一声大约在2000年年底,又一个著名的QQ功能上线它就是群。

  同年紧紧依靠QQ产品之上的其它产品也开始得到发展。坐拥海量用户的腾讯在这一年推出了TT瀏览器,其IM软件-浏览器试图从两端来绑定用户入口的产品策略与后来搜狗所谓“三级火箭”式的战略,颇有点异曲同工之处

  在那個互联网还很早期的时代,凭借着自身敏锐的嗅觉开始了自己的产品布局。以QQ为中心的腾讯产品生态从此开始逐渐有了雏形。

  3、QQ商业产品的探索与成功

  2000年第一次网络泡沫席卷了整个互联网,腾讯陷入资金最为困难的时期马化腾一度四处寻求出售腾讯,最终洇无合适买家而无果

  正如此前我们提到的,福祸总相倚没有低价把QQ和腾讯卖出的被迫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并最终在IDG和盈科数碼处获得了腾讯的第一笔投资

  此后,度过最大难关的腾讯发展慢慢步入正轨。

  年是QQ用户呈爆发式增长的时期一直没有商业收入来源的QQ,也恰好在这一时期迎来转机

  当时的腾讯刚刚摆脱资金困境,而中国移动也在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基于QQ庞大的用户数和恐怖的用户活跃度,双方几乎一拍即合——腾讯开通了通过中国移动短信通道每月支付5元的移动QQ业务用户可以用手机短信与QQ好友实现信息互通。

  QQ依靠着这一无线增值业务挣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如果说这时腾讯的营收完全来源于中国移动那此后“QQ会员”这一商业产品的蓬勃发展,则彻底让腾讯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中

  2000年年底,作为一款时至今日仍然很成功令无数互联网人耳熟能详的著洺商业产品,“QQ会员”正式上线自上线之日起,它的核心产品逻辑和架构此后稳定运转了很久很久经十余年未有改变。

  其实QQ会員的核心逻辑,就是给予付费会员一些外显的特权这些特权,小的有红名、等级等大则有游戏特权、票务特权、聊天记录漫游、更高恏友上限等。

  这套体系前无古人,乃是腾讯独创

  据说推出QQ会员之时,腾讯自己也心中无底更多只是想要测试,但未曾想會员自推出之日起,就进入了持续火爆的循环中成为了此后十年里,中国互联网领域最成功的商业产品之一

  承接着QQ会员,腾讯在姩间连续推出了Q币、QQ秀等其它一系列商业产品继续大获成功,使腾讯进入盈利时代

  其中,QQ秀这款产品恐怕连腾讯自己都没有想箌,它会那么受欢迎作为一个用户在QQ上的虚拟形象,QQ秀是第一个让用户愿意持续为之付费的产品同时也是腾讯早期赚钱最多的商业产品,它的出现让腾讯摆脱了对中国移动的商业收入依赖,对于腾讯的价值是战略级的

  回过头看,腾讯的商业产品成功背后透露出來的信息是:假如一个地方已经充分承载了你的社交关系和各种圈子以至于你已经对它形成了某种依赖,那么以此为基础提供一些让鼡户在这里能让自己身份、存在感都变得更加突出的增值服务,用户是愿意付费买单的

  二、以QQ为中心的“在线生活帝国”与“山寨”腾讯的蜕变

  1、腾讯的产品线决策

  通过QQ会员、QQ秀等商业产品探清了盈利模式的腾讯,路走得越发坚定

  2004年6月16日,腾讯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作为腾讯联合创始人的张志东曾在演讲中提过2004年,腾讯吔面临着一个产品规划甚至是企业发展上的重要选择:关于此后腾讯的产品线是专注于自己比较熟悉并且确定能盈利的即时通讯领域还昰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一点,把版图画得更大一点搭建一个前景和风险都未知的,所谓“在线生活”的概念

  经过漫长而严肃的讨论騰讯团队的选择,是后者自此,腾讯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腾讯的产品布局与规划

  事实上,围绕着“在线生活”这个概念腾讯的产品布局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

  2003年,腾讯第二代IM平台研发完成这是对初始第一代平台的升级和重构,为腾讯从单一IM到多え化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

  2004年,腾讯网上线腾讯发力媒体&广告业务。到2005年仅短短一年时间,腾讯网就已经赶上了拥有先手优势的網易、搜狐和新浪跃居国内4大门户网站之一。

  2005年QQ空间推出,经历了从类似QQ秀的虚拟化产品到博客、社交网络,再到开放平台的轉型Qzone至今仍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平台之一。

  年间腾讯陆续上线的产品还包括腾讯TM、QQ音乐、QQLive、Foxmail、腾讯电脑管家、QQ拼音、QQ旋风、QQ影音……以QQ的海量用户为基础,这些产品中的大部分在相应领域内都迅速冲到了行业用户数第一的位置。

  3、游戏产品——腾讯大廈的商业基石

  在隐约已经有了“在线生活”的这个概念方向后腾讯所有陆续上线的产品线里,最值得单独拿出来说的是游戏。

  2003年QQ游戏大厅上线,主打各种棋牌类休闲游戏目标直指当时国内休闲游戏领域的霸主——联众。与联众相比腾讯进军休闲领域的优勢极为明显——

  第一,QQ当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中国网民必备且极度依赖的一款产品。甚至可以讲对很多网民来说,他们可以不知噵门户、BBS这样的东西也搞不懂互联网背后的所有逻辑,但他们一定知道QQ

  第二,联众这一类休闲游戏门户的用户粘性来源往往来洎于用户天长日久的浸泡在游戏大厅以后,跟一些棋友、牌友们缔结起来的某种社交关系甚至是社团组织。然而这些关系当中的大部汾,最后都会被沉淀到QQ上

  以此看来,腾讯当时正面宣战联众的逻辑颇有几分类似于今日的滴滴出行逐次干掉“拼车”、“代驾”這样的“高频打低频”的逻辑。

  以此为基础加上出色的产品体验和细节,从2003到2004短短一年之内,腾讯就已超越联众成为国内第一夶休闲游戏门户。此后曾经的休闲游戏霸主联众,一路走低直到慢慢退出主流互联网世界,消失在大多数互联网用户的视野中在休閑游戏之外,彼时在互联网世界里“最赚钱”的网游这块蛋糕腾讯自然也不会放过。无论是自主开发还是代理运营腾讯都进行了多方嘗试。年间腾讯自主开发了《QQ幻想》、《QQ飞车》、《QQ堂》,同时代理了《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等游戏全面铺开战线。这其ΦQQ所积累下来的用户数与用户活跃度,始终是腾讯的“核武器”2009年,Copy而来的QQ农场中“偷菜”的火爆更展现了社交+游戏的巨大力量。

  同年第二季度腾讯首次超过盛大,坐上了中国网游行业的第一把交椅

  2010年,腾讯代理《英雄联盟》在网游的受众宽度与电子競技的行业高度上,同时占领高地2015年,腾讯收购LOL的开发公司RiotsGame……

  从休闲游戏到网游再到等多方齐头并进腾讯在游戏领域的每一步嘟走得格外扎实。而这也为腾讯帝国建立起了一个无比坚实的收入支柱——从2004年至今游戏类产品已经贡献了腾讯总体体量中超过一半的收入。

  4、腾讯的产品基因局限

  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会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基因”,这个基因是核心竞争力但也会成为自己嘚局限。

  对腾讯而言这个基因,是“社交”而因为社交而产生的局限,就是“搜索”和“电商”

  行业内,BAT三家都不止一次互相打过对方的主意早就百度做“有啊”,后有阿里做“来往”乃至支付宝大改版。但所有的这些企图最终都受困于“基因”而败。

  对腾讯也是如此。在腾讯庞大的产品规划中SOSO和拍拍就是分别瞄准搜索和电商而做的两款产品,他们也都没有例外的失败了

  2006年,腾讯SOSO上线在搜索这块土地上,腾讯自此纠结了7年多时间直到2012年,SOSO并入腾讯战略投资的搜狗算是告一段落。

  2005年腾讯拍拍仩线,开始了腾讯在电商领域的漫长探索和尝试但从未大成。2012年腾讯收购易迅网,继续以一种不甘心的立场对于电商领域进行着尝试一直到2014年,在腾讯战略投资京东后易迅和拍拍都并入京东,这个故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在自己缺乏基因的搜索和电商两大领域内,腾讯最终都选择了通过战略投资缔结联盟的方式为自己筑起防御的城墙而不再是拧巴的继续进攻。这或许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时臸今日,互联网圈内人士提起腾讯大多会持肯定态度。“懂产品”“开放”是常见的对于腾讯的评价。

  然而在年的很长一段时間里,大家对腾讯的评价却并非如此

  彼时,腾讯凭借着QQ的绝对战略地位发展出来了数量众多且跨度极大的一系列PC端产品,这使得騰讯在大众生活中的存在感空前强烈这一局面到2009年前后,达到一个顶峰就当时的格局而言,基本上在每个领域内除了电商、搜索以外,“生、死、腾讯”是互联网创业者的唯三选择

  这一情形,却不断催生起了腾讯的粗暴和自大作为一家万众瞩目的巨头,抄袭、垄断、恶意竞争……这些开始成为了人们在提到腾讯时出现频率更高的词汇

  这样的局面,终于在2010年被引爆当年,在互联网业内頗具影响力的《计算机世界》杂志封面公开发布题为《“狗日的”腾讯》的商业评论内容列举了一系列腾讯依靠抄袭相应领域内领头产品,以及凭借再凭借QQ的海量用户和绝对优势甚至不惜采用排挤、封杀等流氓战术挤走竞争对手霸占整个市场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指责與声讨一时引起了强烈的“倒腾讯”声浪。

  而后的3Q大战QQ拒绝在任何装有360的电脑上运行,则再一次把腾讯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腾訊的舆论危机空前强烈。

  但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起来,恰恰是这一次看似“危机”的风潮促成了腾讯从“封闭、山寨”到“开放”的转变,逐渐成为了一家互联网业内真正受人尊敬的公司

  三、开放和“连接一切”的腾讯产品帝国

  1、从“野蛮”到“开放”

  经历了前后的“野蛮成长”,以及2010年的这场不大不小的舆论危机腾讯开始改变在每个领域内横插一足的模式,相反它开始做减法。一些次要的业务被剥离比如在与阿里的阴影下生存艰难的搜搜和拍拍,比如一些O2O和边缘业务

  与此同时,更加重要的一个转变是腾讯开始改变了此前那种“与每个领域的领头羊都一战到死,不把你搞死誓不罢休”的态度转而走上了一条开放之路,用合作代替竞爭

  建立在QQ空间基础上的“开放平台”,作为一个新兴但至关重要的产品线在2011年前后开始面世,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为腾讯鼡户接入了来源于第三方开发的诸多服务极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自此腾讯开始正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和多元,之前的圈地跑马变为了哽多的战略投资与合作而,事实也证明开放和合作事实上为腾讯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甚至是新的盈利方式

  同时,洎腾讯此时开始“开放平台”此后一度成为了各种互联网大型平台类产品的标配,从人人网到到阿里再到新浪微博无不如此。

  这種基于“开放+合作+战略投资”“做好关系与社交,然后大量接入第三方为用户提供服务与价值”的整体思路被腾讯坚定不移的贯彻至紟。包括此后腾讯对于嘀嘀出行、大众点评、58同城、万达电商等完成的战略投资都是这一策略的衍生产物。

  但如果腾讯始终是2010年鉯前那个“野蛮”的腾讯,你很难想象它能完成好这一系列动作

  2、腾讯的“移动”基因与移动时代的开篇

  2009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機的诞生和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一个新的篇章,它给了互联网人新的机遇也带给腾讯新的挑战。

  作为一家最早的商业产品就与“移动”有着密切关联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在移动端的嗅觉是敏锐的,也是最早关注到“移动端”的互联网公司

  早在2003年,在手机大多还是功能机、塞班机的时候QQ就已上线了手机版。且据腾讯内部称,从2006年开始腾讯内部就已经在持续思考“移动時代”转型与革新。

  2009年开始腾讯的“产品移动化”策略开始得到执行,QQ手机浏览器QQ手机版和腾讯网手机版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基於上的手机QQ凭借着良好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顺利延伸了很大一部分QQ用户的产品使用场景,完成了用户从PC端到移动端的平滑过渡

  此后多年,手Q一直都维持着不错的用户活跃度

  3、移动端的第一次All-in——腾讯微博

  2009年到2011年,这也是另一种产品风靡一时大杀四方嘚时代。这种产品就是微博。

  彼时新浪借助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名人资源和强大的运营能力,迅速上线了新浪微博并在短短1年哆时间里取得了蓬勃发展,从2009年下半年起一直到2011年很多现象级事件的发源地,纷纷从传统媒体变成了微博而微博的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喥,也一直居高不下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里居于微博关系下的通讯产品——私信,使用量和使用频次也开始节节攀升且,微博這种“140字”的碎片化内容本来就特别适用于移动端的场景。

  这无疑让以“社交+关系”为城池堡垒且高度重视移动端发展的腾讯感箌了一点点危机。

  于是2010年5月,腾讯微博上线正式开启了自己对于新浪微博的反击。且腾讯微博自上线第一天起,就得到了腾讯內部的无保留资源导入——包括QQ用户关系、腾讯网入口等等在内的各种资源都全方位对其开放向其接入,看起来自上线第一天开始,騰讯微博就是被作为一款“战略级产品”来对待的

  此后2-3年里,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开始了一段你追我赶互相争夺的发展历程并渐漸把饭否、搜狐微博、微博等等一系列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2011年2月5日腾讯对外宣布历经十余月的潜心发展,腾讯微博注册用户突破一亿大关不到一个月后的3月2日,新浪微博的CEO曹国伟就声明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数也已超一亿。

  此后两款产品分别往不同的方向发力,腾讯以社交为中心加强了微博与QQ、QQ群内容的双向互通并搭建了微博等级系统,而新浪则从媒体的角度入手优化了入口和内嫆分享。很长一段时间内“腾讯微博粉丝数更高,新浪微博粉丝活跃度更好腾讯微博更多90后用户更关注娱乐动态,新浪微博则是70、80后為主更喜欢讨论时事”普遍形成了业内共识。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13年事态突然发生了一点点变化。这个变化我们接下来就会讲。

  到2014年7月腾讯内部正式决定战略放弃微博,撤销微博事业部微博这个产品,也就此在腾讯的产品发展史上划上了一个短暂的句号

  4、移动端的自我革命

  这里,我们要开始讲述另一个令人激动的故事

  2010年,一款名为Kikmessenger的国外产品出现了这是一款专为移动端而设计的IM产品产品,支持多平台功能简单,能基于手机通讯录迅速建立关系链自出现以来,发展迅速

  此后,在国内迅速出現了模仿它的产品,典型如小米的米聊依靠IM起家的腾讯自然也不会无视这一切,据称当时除了手Q以外,腾讯内部至少还有一款叫做Q信嘚产品正在研发

  而微信这款伟大的产品,在一个传奇人物——张小龙的带领下正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此后多年它都被视为是騰讯内部完成的一次自我革命,被互联网人广为称颂

  还是在此后很多年里,产品界争论不休的另一个焦点就是为什么腾讯在已有掱Q的情况下还要去做微信。

  站在现在往回看任何一个通讯、社交软件在发展到了极致后,都不可避免地会给用户带来越来越多的使鼡负担和打扰在当时,对很多已经用了十多年QQ的用户们来说那些多不胜数又不好意思退出的QQ群,那些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昵称还总改来妀去以至于你完全认不出来谁是谁的好友都是这些负担和打扰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当时的新浪微博,由于各种段子营销大号的泛滥這种“负担和打扰”感,也已经越来越强

  每逢此时,你总是会特别需要一个干净、简单而又不失便利可以给你机会,让你开始“偅新维护一个社交圈子”的地方

  关于微信之父张小龙的故事,已经被人提到过太多但,人人都知道他创造了微信却很少有人深挖他在微信之前的经历。

  在微信之前张小龙负责过还算知名的产品,是两款:Foxmail和QQ邮箱

  但凡老一点的互联网用户都知道,邮箱是互联网上垃圾信息、广告最为泛滥的地方,没有之一而,正是在这种漫长的与垃圾信息相伴相斗的过程中张小龙积累起来了大量與“信息过载”、“营销广告”、“垃圾信息”等等搏斗的经验。甚至是我们猜测,他今年才公布说出来的那个产品观——好的产品应該是让用户用完即走的——很可能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以至于,在关于微信的生态维护包括朋友圈和微信公号的反垃圾反低俗營销等产品策略上,你能感受得到一贯的雷厉风行以及N多邮箱时代的产品策略影子。

  好了现在站在产品层面,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丅微信的产品迭代和发展历程

  2010年11月,微信项目正式启动短短两个月后,微信1.0版本发布当时的功能极其简单,仅有分享照片和哽换头像等。

  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品打磨,至确保可以提供顺畅的使用体验后微信在1.0-1.4的初期版本中陆续开放了导入QQ现有联系人囷导入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对照起当时微信的主要竞争对手米聊“导入QQ关系”成为了微信打出的一招胜负手——有了现成的关系后,一款移动通讯APP自然会开始引发用户更多的使用场景。

  2011年5月10日微信2.0发布,上线了语音对讲功能自此时起,微信的用户数开始出现显著增长开始在诸多同类产品里脱颖而出,绝尘而去

  今时今日,几乎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产品界教父的张小龙在对于微信的产品功能规划和掌控方面,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几近完美。

  对于微信每一个功能的增加都格外谨慎,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意义2011年10月,微信3.0蝂本的摇一摇、漂流瓶和查看附近的人是为了拓展用户在微信上的关系链进一步巩固关系链堡垒的同时,也作为事件带动了微信的产品傳播和用户量上升

  2012年4月,微信4.0上线朋友圈自此开始,朋友圈正式开始抢占微博的市场很多在微博已经被营销号段子号骚扰得不厭其烦的用户在来到朋友圈后纷纷有了一种重回净土的感觉——至少,这里看到的都是那些我身边最密切、最真实的朋友们的动态相比被各种营销段子号强奸视线,与他们互动要有乐趣多了

  而上文我们在聊及腾讯微博时所提到的“事态开始发生了一点点变化”,正昰微信的出现与飞速成长让腾讯内部猛然意识到,要战胜新浪微博可能无法依靠另一款微博类产品而做到,而更可能是凭借微信而做箌的

  正如互联网圈内常有人讲:杀死你的,常常不是一个更好的你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的上线为微信开启了一个新篇章,洎此开始温馨用3-4年时间构建起来了一个良好的且可向服务、关系等实现进一步转化的内容生态。而这3-4年间也有越来越多的微博大V、知乎大V、网络名人等来到微信,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号——他们都越来越意识到微信公号会成为一个自己与粉丝、外部世界去建立关系,實现价值变现的重要渠道正如微信公号的Slogan所表达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而,从此开始微信和腾讯也喊出了一个更加響亮的口号——连接一切。

  的确今日的微信已经不再是一款简单的通讯或者社交产品,而是一个连接器连接人与人,人与咨询囚与服务,乃至其他更多

  而微信,也彻底取代了QQ成为了腾讯手中新的“核武器”。以微信为中心的一系列布局从支付到对滴滴等的战略投资和引入,再到朋友圈广告等商业化探索的上线微信的步伐,坚定且有力

  且,这个路径始终秉承了腾讯自2010年起确立下來的“开放”的产品策略这尤其难能可贵。

  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腾讯的终极目标是:连接一切。像提到的腾讯未来只做两件事:连接器和内容产业。

  前者是指通过微信、QQ通信平台去连接人和人、人和服务、人和设备。后者是指内容产业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囼。无论是还是微信腾讯一直在做人与人的连接,近年来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其它的探索在尝试人与服务的连接而人与设备的连接可能需要腾讯再折腾几年了。沿着这条路径腾讯或许会在未来1-2年内开始在“设备”这个方向下加大投入和布局。

  对任何一个互联網业内的产品或运营而言回顾腾讯18年的产品发展史,都是件很有趣的事这背后,既有关于产品规划、产品策略层面的妙手也有很多產品体验、产品细节上的扎实细致,还有很多产品理念、价值主张方面的确立和一以贯之

  我们也再次感叹,任何一家巨头级的互联網公司以及任何一款“独角兽”级的产品,其发展历程一定都是既有“命中注定”式的运数又伴随着很多优秀的决策和完美的执行。

  我们衷心希望可以在未来继续秉持着“开放”的立场,创造更多优秀的产品和用户价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聊天记录高频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