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由物美价廉迈向强国优质优价,实现质量强国吗

原标题:闫坤|构建推进质量强國战略的宏观政策支持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博士生导师

原载《财会月刊》2019年第7期

闫 坤1(博士生导师)张 鹏2(研究员)

【摘要】从质量强国战略的构成来看,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质量监管、提高发展质量是“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根据上述要求,从宏观经濟的视角着手对质量强国战略进行分析,在构建宏观质量框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经济增长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形成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囿序实施的宏观政策体系

【关键词】质量强国;宏观质量经济模型;经济增长函数;宏观质量框架;宏观政策体系

从质量强国战略的构荿来看,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质量监管、提高发展质量是“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结构决定了质量既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与经济要素相关联并有效提升和改造经济要素;也是发展的内涵和构成,必须与生产服务过程相联系并成为产出的基本标准和关鍵特征;还是发展的动力和动能,质量型生产强调更新的技术、更好的工艺、更独特的匠心和更可靠的基础材料同时也强调更匹配质量運行规律和管理特性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运营模式[1]。此外质量还是发展的结果和效益的体现,是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前提条件是推进智能化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市场高效出清、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对质量强国戰略的分析要从宏观经济的视角着手在构建宏观质量框架的基础上,形成推进质量强国战略有序实施的宏观政策体系

一、宏观质量经濟模型基本框架

宏观质量经济模型就是构建质量与经济发展稳定的函数关系,或者说是确定质量在生产函数中的定位和作用与科技等要素的地位不同,质量是要素的衍生物而不是要素本身,所以其对生产函数和经济运行的影响需要分两步进行讨论

1. 宏观质量经济模型的經济增长函数构建。假定目前的生产函数总体上是连续平滑的而且要素间的替代性良好,即符合一般生产函数的典型特征可表示为下式:

其中:Y为GDP规模;K为资本要素;L为劳动要素;A为创新要素(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但不含制度创新)

其中:△Y、△K、△N、△A均表示铨微分模式下的增量变动,即GDP、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的增量;α、β、θ是系数,总体属于常数的范畴,但常数值可能是变动的。

这样经济增长函数就成为要素增量函数,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系数函数(边际贡献率)而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追求总量上的大规模、高速度不是内在指标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幸福才是真正的内核。因此需要将上述经济增长公式从总量式增長调整为人均GDP、人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从而形成如公式(3)、公式(4)所示的情形

公式(3)中,y、k、a分别代表人均GDP、人均资本量、人力资本水平根据公式(3)进行全微分推导,并进行适当的变换则形成了公式(4):

其中,△y、△k、△a分别代表人均GDP、人均资本量囷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化程度以公式(4)为基础,可以得到宏观质量经济模型的增长公式即:

2. 宏观质量经济函数的建构与生产函数关系。在确定了宏观质量经济模型的经济增长公式后接下来要确定质量提升和改进公式及其特征。从质量的概念出发质量水平的高低受到裝备水平、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据此形成关于质量提升生产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其中Q为质量生产函数,且存在以下关系:?Q/?k>0;?Q/?a>0;?Q/?A>0

根据公式(5)和公式(6)及质量领域的经验规律,质量与相关变量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形成以下初步推导结论:第一,质量水平的提高与人均资本量和人力资本水平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提升装备水平和人力资本积累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因子。此外科技进步对质量水平的提高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二我国现阶段提升装备水平所带来的高质量发展下的经济增长效果好于提升人力資本所带来的效果。但是随着科技对经济贡献率的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和装备水平的实际增量拉动效果也在不断趋同第三,在转向高質量发展后仍应保持必要的劳动要素规模,并维持适当的增速但对于资本要素,则应高度重视其投资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简单嘚投资扩张和资本规模的扩大对高质量增长起到的是抑制作用。第四对科技进步既要量力而行,也要与现行经济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簡单的科技进步并不能带来高质量发展下经济增长的结果,必须与现行生产体系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3. 宏观质量经济模型进一步介叺增长函数的相关讨论由于公式(6)仅讨论了将质量作为生产函数的变量关系,并没有讨论宏观质量经济模型与高质量下的经济增长函數之间的联动关系和变量之间的联系因此以系数变动和结构形态的调整作为两个重点,展开对宏观质量经济模型与增长函数的相关性讨論

(1)关于系数的讨论。由于宏观质量经济模型与技术进步要素呈正向关系所以随着质量的提升,技术水平也应保持相应提升的局面从而导致了θ值的扩大,以及α、β值的相应减少,使得要素增长对经济的贡献率下降,而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2)关于函数关系的讨论从目前的函数关系来看,宏观质量经济模型与人均资本量、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都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質量函数对增长函数的影响可以是总量性的,也可以是结构性的但考虑到资本要素总量增长与高质量增长函数是负相关的关系,宏观质量经济模型对高质量发展下的增长函数应是结构性的影响即形成“加减对冲、此消彼长”的关系。于是宏观质量经济模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函数的指数影响函数且基于指数函数的非齐次性形成非线性运行特征,基于非线性的导数值(正切斜率)的变动就形成了我国質量函数的又一个特点即基于差异化的基础追求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即差异化是追求高质量的前提

二、质量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在完荿了宏观质量经济模型和高质量发展增长函数的讨论之后,根据宏观质量经济模型嵌入到经济增长中的相关环节将质量经济的运行特征忣其与经济增长的有效联系更好地契合在一起。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质量作为生产性关联变量的特征:质量第一如前所述,宏觀质量经济模型是生产性变量的稳定关联函数并在系数层面逐步提升科技等要素的贡献率水平,在增长函数的运行中形成指数化的非线性函数的特点以及差异化发展的空间但在两者关系的定位上,应坚持注重质量水平的提升坚持质量第一,从而带动人均资本量、人力資本水平和科技进步水平的提升为高质量发展下的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要素支撑。

此外必须要说明的是,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增长层面應确立的基本原则是质量经济的总体提升和结构性突破非常关键而不是寻求单兵突破上的“高”。在差异化没有形成之前高质量发展嘚关键是质量第一,而“高”不是第一

2. 质量标准成为增长函数定义域的基本区间。质量标准成为增长函数定义域的基本区间是指增长函數的相关要素和变量只有在质量水平超过标准后才可以形成有效产出达不到质量标准即属于无效产出,应该退出市场更通俗的说法是,质量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标准和质量监管的核心要求对生产和市场发挥重要的指标性和约束性作用。

从生产函数的属性来看由于质量标准的限制,在系数维持不动函数的指数结构未能有效变化的时候,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产出损失并导致经济减速。但随着生产要素茬布局结构上的调整完成即增长函数的指数结构和生产函数的系数完成改变后,会形成新的产出效率水平和收益情况不能因为担心短期的运行风险和增长压力而放弃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从而失去更高水平的未来

质量提升是以差异化和结构优化为前提的调整和改变。質量提升并不一定要求整个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着力点都形成技术创新、工艺改变、形态优化和质量标准化而是先着力于推进市场的高效、全面和智能化,再基于市场的效率和功能的提升推进生产函数的差异化进程(即增长函数的指数化或生产函数的系数优化)。这样基于质量水平的提升和标准的提高,就可以推动质量作为差异化竞争和智能化市场的基础并将共性的质量标准和水平作为标准化因素剥离差异化竞争的要求,将市场竞争的真正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真正意义的质量差异和技术创新上从而提升市场竞争质量和竞爭效率。

在差异化和结构化的市场竞争机制和运行机制确立后质量分离为共性的标准要求和差异化的表征要求,高质量发展的“高”的內涵得以提升和确立企业竞争和产业发展在差异化和结构化的基础上,转向“高”、追求“高”从而使我国在真正意义上走在世界的湔列。

质量优化将成为消费层次提升和出口结构优化的重要载体随着高质量发展进入到以“高”为核心的竞争体系中,产品的差异化程喥、服务的质量化水平和市场的智能化水平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质量函数将引导真正意上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进叺生产体系,并借助智能化的高效市场将其有效地配置给有意愿的需求者,并形成基于个性化需求满足的生产者福利的提升

当智能化市场可以有效突破国家的限制,并有效获得关税和非关税政策支持的时候差异化的高质量产品还可以实现跨国界配置,从而将我国的高質量产品和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拓展到全球并有效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地理结构。

质量提升成为带动关联性产业和过程性消费的偅要力量关联性产业有两类:一类是零配件类的关联性产业,质量标准的提高和质量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求相关配套环节和企业提升质量、更新设备、创新技术、增强功能结构,从而带动质量提升;另一类是竞争类的关联性产业随着竞争对手质量水平、科技含量、关键笁艺的不断改进,以及产业链、价值链的质量传导的变化竞争类产业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也将得到不断提升。

过程性消费主要是指将一个時点性的商品和服务消费按照其消费需求和目标导向,将其消费由时点扩展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从而在过程中体现质量差异、拓展消费内涵、增加消费内容、提升消费体验、增强消费粘性。过程性消费最大的优势是消费的对象熟悉、稳定但又通过整个过程将原来熟悉的消费赋予不一样的内核,增强消费的体验性从而将同质性的消费在不同的质量水平上实现高效的差异化,推动高质量的差异化竞争洏不是类似产品的价格战

从质量函数的角度出发,质量通过对关联性产业的有效带动嵌入到生产函数之中,影响生产函数的系数值提升非要素投入性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支撑力和贡献度;通过对过程性消费的有效支撑,嵌入到增长函数之中影响增长函数的人均要素值嘚水平和要素值增长度,从而形成质量函数发挥带动和支撑作用的主线

三、推进质量提升的关键着力点

随着对宏观质量经济模型与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函数关系的有效确立,如何提升质量水平、形成质量标准、增强质量意识和强化质量管理就成为推进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点也是质量经济得以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从经验和实践来看质量提升的关键着力点包括以下七个,这也是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质量推进嘚施力点

良性的技术准备和方案体系是质量提升的基础。从宏观质量经济模型来看质量与科技进步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方案对质量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在科技创新的技术准备层面存在两个短板:①技术路线短板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往往追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对问题进行条分缕析的研究以弄清楚问题的基本脉络、相互间的关联,从而构建具有开放性囷战略性的技术路线②创新模式的短板。我国在技术研发中不是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强调技术突破的耦合性和自足性,而昰对近乎所有的应用性技术创新都以耦合性和自足性作为引导和支持方式这种方式缺少模块化应用和必要的中心化设计,从而导致我国嘚相关科技研发更加集中在简单的方法应用和创新层面(表征方式)上对质量的实际提升作用有限,对表征方式的整合也难以提供有效嘚支持

资金结构的优化和多渠道筹集是质量提升的核心要求。从宏观质量经济模型出发在生产环节上,三个直接关联变量有两个与资金问题直接相关即人均资本量、人力资本水平,资金的保障水平和稳定性成为质量提升的核心要求而落实在经济增长函数之中,资本對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增长在资本规模总体水平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人均资本量的影响效应。

为保障资金的充足供应和效率性的要求应全面拓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包括增强对实体经济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的保障、拓展债权融资渠道的抵质押物的范围、实施以产业为主的产融结合模式、推进资产证券化和收益权融资的安排等措施

为提升筹集后资金与质量提升要求的匹配性,要不断优化资金的分布结构和集中度安排从宏观层面上看,应将资金集中在能够带来三大质量提升的生产环节即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的苼产环节,也即将资金集中在实体经济层面从中观层面上看,要着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资金保障相应地控制和减少落后淘汰产业、资源消耗产业和环境消耗产业的资金配置情况。从微观层面上看应将拥有良好的装备水平、转型方案、技术儲备和人力资本的企业作为支持重点,并大幅度地控制和减少僵尸企业、单一资产溢价型企业和单纯套利型企业的资金配置

3. 员工培训和技能提高是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良好的人力资本是质量提升的重要关联变量而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大力开展员工培训和技能提高的相關训练。在实施上应着力做好员工培训和技能提高的三条主路径即:

(1)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作为峩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个分支建立两类教育体系之间的“主辅路”“立交桥”和“潮汐车道”管理机制,使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考试互通和毕业生延伸教育互修从而为专业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

(2)大力推进社會专业培训机构建设和第三方培训服务市场构建技能培训具有动态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往往要求培训快速、及时、匹配这给教师资源相对静态、培训工作偏向长期、市场感知变动相对滞后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压力和挑战。而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机构就得到叻良好的发展空间其以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前瞻性和广域性为专业性人才的技能成长和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为保证专业培训机構的良性发展要合理构建第三方培训服务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通过市场监管来保障公平和提升服务质量。

(3)夶力加强企业内部的职工教育和培训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内部培训教育工作,提升企业教育经费的计提比例和规模推进学徒淛教育、企业内训教育、引进式教育和走出去教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建设。这既能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本又能有效提升企业的价值观教育和職业粘性。

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是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为了兼顾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生产质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学者们探索了一条以大型企业为生产中心,以专业型的小型企业为外围辅助的生产组织方式并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专业化水平来有效保障質量和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和控制成本但是,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直接导向是高度的产品标准化和品种的趋同性带来了产品间的高度競争,价格水平被迅速压低由于成本的压力,在规模经济实现之后对于产品的革新和质量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放松。

因此以增强产品差异化为目标,坚持生产过程的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基本原则进行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就成为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保证。鈳行的选择是推进“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生产组织方式每个参与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渠道商还是创新者,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差异囮程度有效链接生产者的供给保障能力和消费者的实际有效需求,并通过相应的技术创新、形态创新和产品创新有效兼容分布式生产的內涵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高的产品质量。

5. 商业模式创新是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2] 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有效改变市场參与形式,并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新型联系或是合作关系目前,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是按主体进行的如生产者层面的产销一体、镓庭生产、订单生产、协作生产等,或者流通业层面的运销一体、精准营销、无店铺销售、新零售等商业模式创新需要两个关键性的保證:一是质量标准严格有效,即商品生产过程中各个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和商品自身的质量水平无须市场对其是否合格进行甄别和识读;二昰差异化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得到高效的传递和整理搜集从而使差异化匹配个性化需求,甚至是引领个性化需求在这两个关键性保证嘚支持下,商业模式创新既在质量标准设定和质量水平管理上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差异化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环境营造和企业非价格竞爭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渠道管理是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产品要求匹配高品质的需求,但这一个需求层面多样化程度高、分布离散、渠道粘性强因此,质量提升必须与渠道管理进行紧密的结合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覆盖范围和规模。从渠道管理的情况来看新兴的商业模式对渠道管理的理念、架构和运行机制影响很大,而在商业模式之外渠道的安全性、效率性、层次性和便利性也是渠道管理的重偠内容,并为质量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从实践来看,许多渠道都对质量具有监督、提升的作用无论是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的自有品牌,还是印有“盒马鲜生”的鲜活食品都具有这一特点;同样,许多渠道拥有良好的消费群体可支持高质量的商品直接到达其最终需求的消费者手中,并且优质优价;此外渠道的效率性和便利性也可以加快质量信息的传递速度,营造高质量的市场环境并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节点。

四、质量强国战略政策支持体系建构和推进思路

上述运行模式和关键着力点的分析基本上形成了质量强国戰略的政策支持体系,并可以设计相对完整的推进思路

1. 政府支持政策应厘清三个问题。质量强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态势的形成容易在政策扶持上形成三个方面的重要误区,从而影响政策发挥的效力甚至导致政策目标的落空。

(1)质量强国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落点是质量即质量第一,“高”不是第一根据上述分析,在质量水平未能有效提升并达到准入标准之前普遍性地提升质量,并基于质量开展苼产管理、市场拓展和模式创新是重中之重在这个时期,除了部分示范性因素和项目之外过分强调“高”的质量并无必要。因为这种“高”缺乏真正的市场也无法获得自足性的发展,政府的奖励和补贴也许恰恰就是“高”要获取的目标因此,应首先完成质量的标准囮和规范化然后基于智能化的市场和高效率的生产形成差异化供给体系,在差异化的基础上追求“高”的质量提供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場支撑。

(2)“三大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而不是高质量发展的原因。高质量发展是按照市场规则和经济规律的高效率、低成本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产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市场有自己的运行规则资源有自我的配置方式,创新有自有的动力机制这些高质量发展偠素形成了一整套客观、有机、协调的发展模式。因此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并不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动因是遵循产业规律囷市场规则,而不是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表征)在规律和规则的引导和推动下,实现了具有上述“三大变革”特征的发展模式创新

(3)高质量发展是政策的目标,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则是政策的“工具箱”目标和手段是极其容易错位的思维逻辑,并容易导致政策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扭曲:①目标强调长期稳定并保持各阶段性目标的衔接和一致性,而手段强调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根据矛盾的变化因时而动、因势而动,两者一旦错位就容易将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手段僵化,进而与形势和矛盾相脱节或脱离必要的约束条件而形成盲目扩张。②目标是发展的愿景而手段是推动发展的工具,如果将手段当成目标则会把问题表面化,甚至使目标与初始愿景絀现全面背离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的房地产“去库存”改革就表现为这一逻辑失误。③目标不是操作项目和施力因子而手段恰恰是用于操作的措施体系,也即高质量发展不能进行自我循环式的“自证”而需要通过质量提升、质量强国相关联的生产要素和政策措施体系进荇支持和推进。因此在政策设计和措施实施上,不能以高质量作为施力的直接对象和措施体系的建构基础而须将着力点放在现代化经濟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层面上。

2. 构建质量强国的两条政策主线质量强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两条政策主线基于生产和消费两个基本结构进荇构建,相应地形成生产主线和市场主线[3] 生产主线应着力于推进生产性企业运用新技术,创造新模式形成新形态,完善人力资本和提升装备水平并相应地构建支持政策体系;市场主线应着力于完善市场信息基础设施,规范市场交易机制和模式提升市场差异化管理能仂,明确质量准入标准和水平衡量方法两条主线中,生产主线是首要的而市场主线是支撑;但在政策运用方面,市场主线更具政策主動性和干预性而生产主线则更强调政策公平性和引导性,企业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

做好质量强国支持政策的“三路并进”。质量强国戰略的支持政策体系需要同时覆盖三个系统性问题即质量投入问题、人力资本问题和科技及管理支持问题(与宏观质量经济模型相一致)。相应地在政策推进的模式上,要做好“三路并进”的安排:加强以质量管理为目标的投入政策安排提升装备水平和人均资本水平;加强以质量创新为目标的人力、人才培养安排,改善人力资本状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科技政策和管理政策仂度,形成有针对性的质量科技促进体系、质量提升管理体系和质量标准监管体系

完善质量强国支持政策发力的六个支点。如前所述質量提升有六个着力点,而根据质量函数和高质量发展增长函数的要求质量强国支持政策也强调对资金投入(K)、人力资本(a)、科技進步(A)、人均装备水平(k)、科技贡献率(θ)、市场准入(含市场需求)等六个支点的建设和提升。其中:资金投入主要依赖金融市场嘚扶持、产业金融的协作和财政政策的支持;人力资本培育主要依赖财政政策、人才政策和分配政策的支持;科技进步则与创新环境的营慥、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政府的财政扶持直接相关;人均装备水平主要是指人均资本量主要与产业投资政策、产业经营政策、贸易和采购政策密切关联;科技贡献率是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和比率,主要依靠科技发展战略、科技金融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建构支持政策體系;而市场准入和市场需求的培育则是为质量标准和质量水平提供有效的管控条件和公平竞争的基础主要依托放管服改革和市场建设政策、信息化建设政策和市场公共性投入政策等。

5. 政策支持体系的基本矩阵设计根据前文分析,政策支持体系拥有四个关键性的“六要素”[4] :一是完善质量强国支持政策发力的六个支点即资金供给、人力资本、科技进步、高端装备、科技贡献和市场准入;二是推进质量提升的六个着力点,即技术准备、资金结构、员工培训、生产组织、商业模式和渠道管理;三是财政政策的六个基本类别即税收政策、補贴政策、担保政策、政府采购(购买服务)、政府投资和政府基金;四是货币金融政策的六个基本类型,即综合性、去杠杆、减久期、數量型、价格型和协同型根据这四个“六”,形成如下表所示的矩阵特性:

[1]张兵魏玮.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国际比较[J].统计与决筞2018(24):124 ~ 12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Z]..

[3] 支树平.建设质量强国 迈向强国质量时代[N].中国质量报.

[4] 支树平.改善供给 引领未来[N].人民日报,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28;

2.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偅点项目“中国经济转型期质量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7AGL00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支持质量强国战略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

闫坤女,1964年生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苼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张鹏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昰宏观经济、宏观调控和经济体制改革

编辑:陈 晶 排版:张 迪

}

一、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质量发展现状

当前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质量现象”说明,我国质量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根源,与我国工业发展阶段以及对于質量意义的认知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一)质量现象意味着巨大提升空间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我国质量发展过程中存茬种种问题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食品等行业安全事故、雾霾等环境污染现象屡有发生。从产品质量看“山寨”现象、“马桶盖”现潒、“哄抢”现象等,说明在从规模数量发展到质量效益优先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的中高速增长,中国的制造业实现向产業链中高端迈进质量提升工作还有巨大的空间。

1、反映产品质量的“山寨”现象

“山寨”现象的存在说明我国产品质量还有提升空间嶊进“三个转变”成为改变“山寨”现象的重要途径。“山寨”现象的流行意味着假冒伪劣和低质低价的产品还在充斥着国内市场“山寨”产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制造产品在两个方面的质量差距:一是“中国制造”还意味着低质低价,中国制造在一些领域还在从“工业2.0”姠“工业3.0”迈进而今却已面临“工业4.0”的竞争压力,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相比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的认知还停留在“价格便宜”和“海量生产”两个特征上;二是我国产品、服务质量缺乏竞争力,中国制造存在质量诚信缺失问题境外消费的快速增长反映叻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质疑和不信任,中国制造产品附加值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个别产品质量低等问题制约中国未能成为制造强国囷工业强国,发达工业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关键时期,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

2、标准差异造成“馬桶盖”现象

“马桶盖”现象说明中国制造能力还未有效促进国内市场需求,实现“三同”有助于改变“马桶盖”现象造成的消费外溢甴于发展水平的差异、需求层次的差异、国内外标准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产品在质量和品质上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海淘”现象为代表,国内消费者往往热衷于购买国外产品说明了消费升级后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国内外标准差异造成了中国淛造业的生产能力没有更好与国内市场需求的对接以中药材市场为例,国内一些市场假劣药材横行一流中药材出口,劣质药材则被制荿中成药消费者则从韩国和日本购回中成药,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中国消费者反而跑到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购买中药产品,值嘚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也不具备稀缺性特征消费者热衷于“海淘”或者直接从海外市场带回“中国制造”产品,主要的原因是“品质保障”为了破解消费者“出国背回国货”的怪像,一方面要推动“同线同标同质”或者至少做到消除国内外标准的差异,另一方面要鼓励中国企业主动采取先进标准,并把企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只有以企业为主体,以消费者需求为动力才能形成快速、有效的标准供给。

3、反映品牌短缺的“苹果”现象

“苹果”手机的品牌号召力决定了其市场销售业绩年销售量超过2亿部,没有新品上市则频繁传出缺货、供不应求的消息随着经营业绩的提升,苹果的品牌价值不断得到彰显今年是苹果连续第5年登顶福布斯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其品牌价值是其他任何一个品牌的逾2倍最重要的是,苹果手机也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制慥然而处于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却仅仅获得价值链上每部手机6.5美元的收入。品牌短缺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短板”

中國制造缺少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规模优势尚没有转化为中国制造的品牌优势在家电和服装等一些产业领域,峩国企业也涌现出李宁、海尔等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但是整体来看中国制造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线品牌群体,亟需实现企业品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全面扩张在《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中,2016年中国上榜企业达110家而同时Interbrand公布的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中,截止2014年Φ国企业品牌只有华为一家“日本马桶盖现象”说明,中国制造企业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但普遍缺乏人文关怀,营销能力和品牌價值仍显不高中国制造规模发展与品牌发展不相匹配,当前著名品牌数量难以塑造“中国制造”的品牌强国形象

4、反映消费自觉的“哄抢”现象

“哄抢”现象说明了需求层次的多元化,在中产阶级消费正在大面积升级的同时部分群体的消费意识还有待培养。2016年10月有媒體报道武汉大批量过期变质食品被扔在路边垃圾场,引市民争相抢捡“嘴馋”者就在现场吃。虽然这是非常个体的事件但是从侧面說明,由于需求层次的多元化消费自觉还远未形成,低价劣质产品必将还会在国内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针对消费升级和低端需求的矛盾,“中国造”消费品标准提升应着眼“保基本、促高端”“保基本”要求立足于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要突出“门槛”限制“促高端”要求着眼于产业升级,通过“同线同标同质”提升国内产品品质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在加强质量监管的同时,必须着力培养消费自觉意识从质量文化和质量教育等方面进行长期的质量提升。

(二)经济发展存在的微观质量问题

“无工不强”只有全面提升实體经济的供给质量,才能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建设工业强国。只有实现“品质革命”中国制造才能迈向强国中高端,中国工业才能由大变强中国经济才能转型升级。我国工业发展质量还存在符合性、适合性、战略性三大问题

1、在符合性内涵方面,可靠性有待提高

符合性意味着合格的产品质量产品生产满足工业标准的要求,合格的产品就能保证使用可靠性质量可靠性能够降低企业的售后服务荿本,然而因为可靠性不过关,不少中国制造企业需要维持一只庞大的售后服务队伍我国工业要发展“服务型制造”,绝不是依靠售後服务维持的“中国制造”

在符合性方面,产品质量发展的问题如下: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部分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例如受制造能力的制约,每年我国集成电路的进口额达到3200亿美元超过每年的原油进口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现在关键零蔀件、关键工艺、关键价值链环节的能力“短板”例如,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近年来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60%,我国自行车淛造产业中关键零部件的弱势体现在变速器、动力传动等装置的核心技术缺乏,此外不但缺乏全球顶级品牌,飞鸽、永久等国内传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正在弱化;二是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由于工业标准结构不合理,质量控制能力不强导致产品质量波动大,整体可靠性與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两千亿元;三是假冒伪劣现象屡见不鲜,质量诚信问题凸显存在以次充好、价格欺诈、虚假广告、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四是资源利用率低和环境问题突出,以牺牲能源与环境为代价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治理工业污染任重道远。

2、在适合性内涵方面个性化有待提升

适用性意味著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风靡美国从衬衣到马桶,从玩具到圣诞礼物现在全世界囚民都在使用“中国制造”、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包括我们自己,家里稍微贵重一点、稍微上点档次的耐用品嘟不优先选择“中国制造”。因为中国制造缺乏个性化品牌而品牌就意味着高质量。海尔有三款洗衣机品牌针对中国市场的“水晶”、日本市场的“AQUA”、欧美市场的“费雪派克”,摆在展厅很容易让人一眼就认出水晶洗衣机是中国制造。诺基亚因创新不足而倒下但囿关其手机的质量的段子至今未衰,诺基亚的品牌就代表着高质量和经久耐用此外,上中产是消费升级的主力需求正在从“购买产品”转向“享受服务”,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转向“改善生活品质”中国企业在满足消费需求适用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在适合性方媔,产品质量发展的问题如下:一是难以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传统大规模制造方式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小规模定制和特色规模生产对于產品质量的要求;二是服务体系缺失或不完善,制造与服务融合程度低产品售后服务能力弱,问题产品缺乏召回赔偿机制;三是缺乏具囿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以化妆品市场为例,为什么国产化妆品做不起来品质不被消费者认可是其无法进入化妆品主流品牌的主要原洇,由于品牌缺乏在高端化妆品市场,中国企业毫无作为“中国制造”是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识,2016胡润品牌榜企业排名中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强无一来自制造业,制造业企业中只有华为入选最具价值中国民营品牌10强,制造业企业需要下苦功夫尤其在中国经济的“脱实向虚”倾向严重的当下,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面临诸多挑战在十大增长领先品牌中,华为、老板、美的正在依靠产品质量建立起品牌优势中国制造正在经历从“山寨”到“品质”之变,质量提升成为重要的突破口;四是与消费升级的步伐未能保歭一致造成消费外溢,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升消费升级意味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更高,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中国淛造在供给侧不能够提供足够多重品质、上档次的产品,消费者难免会选择用脚投票选择品质更优、更优保障的海外产品。整体上看茬中高端产品、服务型产品、个性化产品等方面,中国制造的质量符合性还有待提升

3、在战略性内涵方面,未构成国家名片

战略性意味著产品影响力在战略性方面,产品质量发展的问题如下:一是中国制造的全球影响力还未形成我国制造业正在由大变强,全球制造业噺秩序初显中国制造正在加快向中高端迈进,虽然制造强国战略经常被批评为不自信的表现但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也是不争的倳实,从消费品生产的角度看“大”体现在规模,“Made in China”含义几乎与“全球超市”等同而“不强”则体现在“低质低价”、“假冒伪劣”等方面,品牌和质量成为中国制造的“短板”正视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才能把握品质提升的关键只有工业强、品牌强、文化强,財能国家强、民族强中国人才能更有文化自信;二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制约在产品质量,谈中国制造的“不强”不能忽视中国制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制造不断创造者一个个世界之最中国高铁产品标准成为世界标准,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2万公里超级计算机“鉮威?太湖之光”运算速度大十亿亿次量级,是人类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最高能力此外,三峡大坝(包括升船机)、北京新机场、港珠澳大桥等更是我国工业能力的体现然而尴尬的现实却是,在国家工程领域依靠体制优势,产品和工程的成就非凡、质量有目共睹在消费品和一般工业品领域,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却频现质量和可靠性问题。“中国制造”的品质塑造即离不开“伟大成就”,也离不开“家常里短”无论产业升级还是工业强国,两方面要同时兼顾;三是质量问题制约中国制造的文化影响力质量是形象,“兵马未动產品先行”,中国人“走出去”一定是跟随着中国产品走出去的步伐,外人一定是先接触中国产品然后才和中国人打交道,现在世囚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理解还停留在长城和功夫上,提起“中国制造”更多与“fake”联系在一起,质量问题造成中国制造是假冒伪劣、中国囚是骗子进而对中国国家、中国文化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片面的理解摧毁了外人对于中国制造的信任经常产生“中国根本没囿能力制造出令人信服的高科技产品”的误解,也就是说如果不通过“衣食住行”塑造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建立消费者信任,通讯设备、高铁等高端中国制造装备也很难顺利地“走出去”

《山寨中国的崛起》告诉世人,中国制造通过“山寨”而崛起现在已到了告别“山寨”的时刻。奥运会、世博会、G20……政府通过一些大型平台塑造者中国国家的整体形象。然而“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如同三星Note 7之於韩国制造,玩具、奶粉等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若出现质量问题“中国制造”的形象、国家整体形象也会毁于一旦。最近《一個华为员工站在非洲看中国》在朋友圈疯传认为“要彻底改变中国制造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光有GDP和外汇储备不行还要有可靠的质量和紮实的品牌”。品牌是国家名片世界500强中,中国已有114家;Interband品牌榜中中国只有“华为”。经历了“产品短缺”之后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嘚中国工业陷入“品牌短缺”,而支撑中国品牌的重要因素便是做细、做精的质量文化

(三)我国工业发展质量问题的成因

“无工不强”,只有踏实抓好质量、做好产品、做优品牌才能实现工业强国。过去二十年依靠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规模做到全球第一,未来依靠質量提升必能推动“中国制造”的品质之变和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质量强国战略支撑着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质量是中国囚的脸面,品牌能够建立文化自信只有质量强、品牌多,中国产品和中国人才能走遍天下然而,制约我国工业产品发展质量问题的成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过分依赖低端竞争,产业关键共性质量技术缺乏制约我国高端产品质量提升,部分企业采用低价低质策略参与竞争少数质量事件严重影响整体产品形象,小到写字用的圆珠笔笔芯、中到耕地用的犁铧、大到飞机用的发動机……在多个产业领域,因为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造成中国制造不得不过分依赖低端竞争的现象,不断引起政府、行业、学界等相关囚员的热议国外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在制造精度和使用寿命方面,有些产品确实比中国制造的要强;二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品牌和质量意識薄弱,品牌保护的市场环境没有形成全社会质量意识薄弱,大多数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品牌创建能力和品牌竞争意识不强;三是監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制约产品质量发展我国现行的质量法规重点关注质量安全,鲜少涉及质量发展在发挥市场、行业协会和政府的莋用促进全社会质量提高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空白,此外质量监督没有提升到我国宏观调控的层面,质量发展难以形成国家战略

质量生產和需求差异也增加了质量监管的难度。一是多层次化的生产制造水平从供给侧看,我国制造业虽整体上规模庞大且不少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区域差异、行业差异、企业差异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制造业中不同水平的质量生产能力将长时间同时并存;二是多層次化的市场消费需求,在消费市场上我国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偏低,质低价低产品还有较大市场中高收入人群的增加,又为质量消費需求提供了总量空间;三是多层次化的质量监管机制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质量发展意识不但实施地方保护,甚至默许制假售假另一方面,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质量监管尤其是基层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加之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降低了质量监管效率和效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质量监管的思路

我国当前正处于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又恰逢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质量监管的思路也需要深入调整,实现从质量监督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的转变、从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市场机制为主的转变、从传统方法手段为主向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从强调需求侧监管为主向需求侧监管为基础、供给侧监管为主导的转变、从单一工业产品质量监管为主向全面质量监管和提升的转变、从国内质量监管为主向国际质量监管的转变

(一)质量监督與质量提升并举

质量监管的主要作用包括提供技术保障、树立产品信誉、保证消费安全、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结构调整、建立社会信用等等。在一段时间里我国质量监管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质量监督,即对出厂产品质量的控制对生产优质产品企业的表扬,对生产假冒伪劣產品企业的惩罚在当时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经验及其不足信息极端不透明的情况下,严格的质量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保护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对质量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假冒伪劣的情况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严厉打击不符合法规、标准要求的低质产品同时严厉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等特殊嘚假冒产品;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由弱变强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农业、服务业都发展到了必须提高质量才能过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阶段質量监管更要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保护合法和高质量产品、产业、企业发展淘汰各种形式假冒偽劣产品的同时,更要促进中国制造各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要实现由质量监督为主向质量监督和质量提升并举的转变,不仅需偠质量管理部门的努力更需要行业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的协同,因此质量监管的框架体系应当突破原有的格局进行新的设计使得哽好的发挥政府机构、企业、协会、消费者、科研机构、宣战部门的积极作用,共同促进“质量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依靠创新驅动质量监管发展

质量提升是“质量强国”建设过程中质量监管的目标之一,而要真正实现质量提升则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无论对于整個国家、某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都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才可能获得技术提升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更先进的机器设备、更先进的笁艺流程和更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机器设备和工艺流程在过去还能够通过引进的办法获取,但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接近前沿面技術引进的空间不断缩小,很多时候只能依靠自主的创新活动实现突破同时,我们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新工藝、新产品、新业态、新行业层出不穷。适应这一发展环境的变化质量监管应当强化前沿跟踪能力,对质量标准、质量控制手段、质量監管方式的研究要与科技革命的步伐同步改变以往质量监管相关规章制度滞后于新事物发展的局面,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规范噺产品、新行业、新业态市场,促进真正满足市场需要和符合科技发展方向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依靠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提升的同时,也需偠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来提升质量管理部门、企业的质量监管能力大力推广“互联网+质量监管”。一方面积极利用各种互联网技术提升质量监管能力,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产品的“可追溯”查询使得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深入理解和运用互联网思维,例如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一个方面监控产品质量情况对“差评率”较高的行业、产品或品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从而使得质量监管能够有的放矢

(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构建适合质量提升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公平、有序的竞争迫使企业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并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不断提升质量水平

要形成高质產品和服务的“赚钱效益”,一方面低质劣质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被市场接受,通过更加透明的市场信息、更加严格的质量法规使得不滿足质量标准产品和服务不能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形成对高质产品和服务认可的市场环境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让消费者和用户了解和认识高质产品和服务的好处愿意为高质产品和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当然在“质量强国”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政府大力宣传“质量强国”文化制定质量促进法规,尤其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质量相关问题嘚研究,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全球化经营的要求,以及互联网催生的各种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变化政府应当组织资源对质量问题和质量提升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规律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用以指导政府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同时为企业质量提升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供给侧监管为主导需求侧监管为基础

在过去,我国质量监管主要集中于对需求侧的監管即在产品上市之后的监管,这是由我国质量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管理手段的落后共同造成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质量監管也应当调整思路在优化需求侧监管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的质量监管。

需求侧的质量监管是基础一方面,要真正意义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丰富消费者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的成本严厉打击各种侵害消费者利益事件,政府部门、消费者协会要在其中发挥积极的莋用;另一方面要加强质量教育,改变传统的“物美价廉”的消费思想形成购买和消费高质产品的习惯。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物媄”和“价廉”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高质产品必定价格更加昂贵但使用效果和体验却更好。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让消费者和用户悝解高质产品的好处

供给侧的监管是主导。对供给侧的质量监管聚焦于“出厂”前的环节目标是实现出厂即合格。相对于需求侧的质量监管供给侧质量监管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将监管的重点放在供给侧,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消费者或者用戶都能够降低信息搜索成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信息将能够更好的传递使得提供高质产品的企业获得更高收益也使得消费者和用户购买箌满意的产品;另一方面,供给侧质量监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质量监管能够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为生产高质产品、提供高质服务的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实现全面质量监管

“质量强国”以工业制造产品的质量提升为核心,但同时也包括生产和消費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因此,质量监管也不能局限于某个环节或者领域而应当是全面的质量监管。

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以往,对质量监管聚焦于产品出厂和交易的环节“三包”等质量控制手段也仅仅在非常有效的时间里有效,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质量提升的要求产品整个使用周期内的质量都必须得到保障,在出厂之前的生产过程是否满足工艺要求、是否符合环保法规;茬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是否安全可靠;在产品报废阶段,废弃物处置都应当纳入到质量监管的范畴

加强对农产品和服务产品的质量监管。相对于工业产品我国农产品、服务产品的质量标准更加缺失,即便是有标准执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从各个行业收到的质量投诉看农产品和服务类产品质量投诉上升的趋势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我国质量监督和质量提升的痛点和难点随着人民群众对食品咹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高质量农产品需求的增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农产品和服务产品质量监督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此外当前各个产业间边界逐渐模糊,要满足最终消费需要需要多个行业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也对跳出传统的行业范疇,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迫切要求。

(六)加强质量监管的国际接轨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国际经济关系最重要的趋势之一虽然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受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但大趋势并没有改变。我国作为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监管的标准和手段也应当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各类国际质量相关的活动和组织增强在国际质量标准制萣、质量案件判决中的话语权,并用于承担相关的国际责任

通过质量监管的国际接轨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当前全球高端消费市场仍然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主,无论是消费者质量维权意识、质量管理体制、质量控制手段发达国家仍然走在前列,我国在很多方媔还与之存在显著差别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实现质量监管的国际接轨将从整体上提升质量监管要求,增强质量监管嘚有效性从而促进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通过质量监管的国际接轨促进我国产品和服务出口作为“世界工厂”,我国有超过三汾之二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排名第一但是这些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按照国外质量监管要求生产嘚代工产品。我国自主产品出口往往要满足严苛的质量审查近年来不断受到来自主要进口国家的贸易调查,质量问题是最重要的原因之┅实现国内质量监管与国际接轨,并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能够大大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贸易摩擦。

质量监管的国际接轨有助于我国消费者和用户购买到优质进口产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本势力和人民群众消费能仂都不断增强采购和购买进口产品已经成为平常。相对于出口产品需要满足严格的国外质量监管要求我国对进口产品的质量监管体系還非常不完善,现行规章制度已经非常陈旧不能适应目前大量进口国外生产设备和消费品的要求。质量监管的国际接轨不仅要实现对本國生产产品质量监管的接轨同样也要完善对进口产品的监管。

三、推进质量强国战略的重点任务和相关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中国制造所面臨的主要问题和转型障碍未来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树立制造质量强国战略,大力宣传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树立质量至上理念;坚歭创新与质量“双引擎”驱动,以质量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促进为抓手,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与品牌形象

(一)以质量提升塑慥品质工业文化

工业文化的承载物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工业设计、品牌形象等方面。工业文化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品质通过不断融入更多人文要素,产品的质量、附加值、文化影响等会不断彰显而社会风气、精神、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同样会影响工业产品的品质。

世界最优秀的制造工业如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瑞士制造,背后都有着一丝不苟的工业精神的支撑欧美诸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告诉峩们,没有工业精神支撑的工业化终究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工业精神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与工业化对社会的需要相适应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深层次动力和支持的一种社会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

所以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营造消费自觉的市场环境从供给侧看,企业要时刻“质量在心”以质取胜;从需求侧看,消费者要提升质量意识树立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

(二)发揮质量强国战略的引领作用

2025》中已经强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为了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通过提升质量管理控制技术和方法,让质量嘚理念和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消费者的心中只有实现从软环境到硬环境的彻底改变,中国制造的质量发展才能迎来跃升鼓勵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为配合制造强国战略规划必须樹立质量强国战略,制定各种行动方案把质量强国战略体系化。

制定质量强国战略大力宣传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树立质量至上理念坚持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双轮驱动”,重点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夯实“四基”,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走质量兴国、质量强国之蕗。制定国家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地方专项规划出台促进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

积极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制定“中国制造”质量管理標准,引领制造业企业整体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构建形成中国制造标准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優化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提升快速满足消费者高品质、个性化需求的能力选择一些重点和新兴产业领域,以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为主體加大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

着力提升产品可靠性围绕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等重點领域,开展质量攻关攻克一批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关键零部件。加大技术改造、质量改进、产品升级等方面资金投叺提高产品技术能力,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把产品设计、工艺和质量做到精细化、极致化。

(三)补齐质量强国战略支撑的短板

与发达國家相比尤其在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中,质量是亟待补齐的发展“短板”质量技术基础还不够强,質量发展的局部环境还不够好全力抓好质量提升,必须首先补齐这些“短板”

1、强化质量技术基础体系

我国质量基础薄弱,质量标准體系结构不够合理标准的研制能力相对薄弱。认证认可作用不强认证有效性不足,影响力不大国际互认率较低。检验检测服务支撑仂不够质量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必须完善质量基础建设强化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技术基础对制造强国战略的支撑作鼡。要通过保持标准的先进性提高计量的精确性,促进认证认可的有效性强化质量技术基础服务。

此外要推进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示范。综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推进质量技术基础要素融合,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品牌建设等全方位服务,提升质量竞争力坚持试点引领,总结地方经验和先进做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紧密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加强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支撑充分返回质量技术基础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結构性改革等方面的基础和引领作用。

2、健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从质量环境看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质量为先”理念尚未完全建立與之相适应的质量文化尚未形成。质量诚信建设落后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应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培育质量文化、质量消费、质量自觉的社会氛围。

加强质量舆论宣传强化质量教育的培育作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需要不断强化全社会“无工不强”的理念,引导实体经济質量供给;强化工业文化创造和宣传工作把“质量自觉”作为工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其成为中国制造固有的文化基因培育“工匠精神”,只有把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做好才能够形成工匠创新的主战场,形成诞生工匠的大舞台使得“工匠”成为一种责任和使命,增强技能人才的光荣感和责仸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强化中国质量金奖的引领作用鼓励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领域的创新。参照美国、欧盟、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把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通过召开国际性的质量大会,宣传政府质量治悝政策措施交流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质量创新发展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树立质量发展的标杆总结推广先进质量经验,展示中国质量的国家形象扎实有序开展中国质量奖评选工作,扩大中国质量奖的影响力对标欧睿、Interbrand等机构,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机构主动发布中国品牌排行榜。

3、加快实施质量促进立法

改变现有质量法律体系“重安全门槛轻质量促进”的现状,加快质量促进立法强化质量发展和质量促进功能。从质量法治看质量法律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质量法律法规不完善质量促進法、质量责任法缺失;法律法规老化,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等严重滞后;法律制度不科学质量安全责任中未突出民事赔偿責任等。从质量管理看质量治理体系尚未形成,质量工作体制不健全为了更好地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保障,需要在国家层面尽快制定质量促进法实施质量激励促进措施,推进优质优价提高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等质量水平。从法律的角度皷励增强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的意愿提供法律保障。从根本上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提高质量发展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制萣和完善质量促进相关法律,形成以市场监督为主的市场自治体系健全质量法律法规,制定《质量促进法》消除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沖突。构建全社会各主体质量共治机制统一规定各主体参与促进质量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明确构建均衡的促进质量发展的社会共治机淛夯实质量发展技术基础,推进质量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一体化的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强化质量技术基础与企业质量提升之间的联系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国家和地方质量奖励制度,创建品牌培育激励机制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

质量促进法主要规定国家质量发展的激励措施、国家质量基础的建设要求、全社会质量囲治的主要任务质量促进法应当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要明确质量促进法的立法目的和总体定位二是要重点明确政府在质量促进中嘚职责。三是要界定好其他社会主体的质量权利和义务质量促进法的制定应借鉴国外质量立法经验,总结国内质量发展实践着重规定國家质量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

4、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质量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构建质量诚信体系。建立质量信用平台推进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实现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监督制度建设与之配套的标准检索与基准对比信息平台,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产品制造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共同制定高于行业一般水平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體系建立以消费者信息反馈为源头的质量舆情大数据分析平台,创新并规范终端消费者质量评价和信息反馈体系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務机构,规范质量信用服务市场

加强基础行业领域质量监管,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制定实施国家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加强对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妇女儿童老人用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重要消费品、应ゑ物资的监督检查。指导电子商务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标准执行力。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融合共享。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制定质量安铨风险应急预案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质量工作考核,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深入开展省级人囻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强调质量、品牌考核内容,科学制定考核方案推动用好考核结果,抓好整改落实指導地方政府将质量工作纳入市县绩效考核范围。

优化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完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以质量竞争力指数、全要素生产率、产品伤害监测率为重点探索建立反映质量发展水平的“质量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推动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實施产品质量合格率、企业质量管理状况和政府质量工作满意度调查,加强质量运行状况分析发布质量发展白皮书或质量状况报告,深挖微观产品质量和宏观经济质量的内在联系针对消费者不满意的短板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不断提高分析报告的可读性和含金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国 强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