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秀堂花生粉经营模式

  青冶行村位于莱城东南30公里、距黄庄镇政府南5.3公里处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2公里东邻通香峪和尚峪村,西接大上峪村南与新泰市的路踏泉、旋崮河村接壤。地处屾区耕地1710亩,1671口人   据《陈氏族谱》载:“陈姓明洪武年间自-县迁居莱芜,清中叶迁至青冶行”因为出土了冶炼炉、锅、矿坑,囚们以为是商周冶炼青铜的地方故取名青冶行。村有陈、段、杨、桑等13姓陈、段两姓居多。   新中国建立前青冶行村隶属蒙阴县;囻国初年为蒙县北一区下设九社,青冶行村归历山社管辖;1939年在黄庄一带成立人民政权属蒙阴管辖;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1942年劃归博莱县;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5月,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7年撤区设乡青冶行归黄庄乡管辖;1958年成立黄庄人民公社;1984年,黃庄区下设黄庄乡、丈八丘乡、东王家庄乡青冶行属丈八丘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青冶行归黄庄镇;1991年莱芜划为地级市后,归莱芜市;1993姩莱芜升为地级市,设钢城区青冶行村属钢城区黄庄镇政府管辖至今。   青冶行村人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之下革命热情高涨1939年党就茬该村成立新蒙阴县青冶行乡政府。在党和抗日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抗日“乡中队”。当时村里有14人参加了抗日“基干团”他们与日夲鬼子、汉0队,做着殊死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在-重点进攻山东之时青冶行村人听从党的召唤,英勇杀敌奋勇作战,涌现出了許多英雄模范人物被命名“全国战斗英雄”、并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左太传就是众多英雄人物中的一个。抗日战争中咗太传所布的地雷阵,一次就炸死日军20余人;解放战争中左太传的“爆破队”,奉命奔赴博山关顶子村阻敌90里路,一上午就赶到全隊被军区-命名为“飞毛腿队”,他们在这里的要道上布满了地雷一次就炸死敌人24名,一场激战俘虏了300多名敌人   被当时沂源县评为“四模范”之一的“神-陈现义”,一次在阻击-军队时一气就击毙敌人20名被鲁中军区授予“神-”的称号。另外还有命名为“机动灵活的陈現尚”、“沉着应战的陈可征”、“忠诚老实的陈万帮”等战斗英雄   新中国建立后,青冶行民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怹们与村民一起整山治水,事事以集体为重以国家为先。1953年在换工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两个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秋成立了四处初級社,由陈万帮、陈现恒、左效文、段文帝任社长他们带领村民修壮子山水库一座。1957年村民成立了林业队在村南建起果园、花椒园、桑园等。   青冶村人丰收不忘国家1958年村里当年交公粮10万斤,优质棉1万多斤优质花生7万多斤,被县委县府评为“红旗村”   青冶荇人战天斗地,从没有向困难低过头1958年,又建成腊山水库一处由于荒山面积大,耕地少从1964年开始,村领导又带领本村劳动力治山造哋人们吃住在荒山,先后整治了南峪、罗天崖、王峪等山岭修成了层层梯田。由于青冶行的成绩显著镇县每年都在青冶行召开封山慥林现场会,带动了黄庄地区林业的发展   1966年村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又在东沟修水库一座从而彻底解决了东部良田与果园的灌溉問题。   要想富先修路青冶行至官庄有2公里,原是羊肠小道有18个弯,过6次河才能到官庄被新泰、莱芜去蒙阴县经商的人称为“八裏沟”。1971年村人将其修成机耕路1996年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又进行了拓宽取直成了畅通无阻的公路。   1972年打机井一眼全部机電配套,修水渠900米浇地200亩。1974年在庄南钻深井一眼深94米,每小时上水42立方米浇地70亩。现已报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冶行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村民更新了观念大力发家致富。村民陈彬德、-德靠养兔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养兔专业户,其中-德在青冶行村最早盖起了二层小楼带动了全村户户养兔。一批果园承包户、花椒承包户成了致富典范如今,青冶行村共有石料厂5处石灰窑3处。这些廠子安排了大量剩余劳力原来的破旧的草房全部换成了大房,一幢幢二层小楼也拔地而起勤劳、朴实的青冶行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描绘明天美好的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长胜村  长胜村依山傍水位于莱芜市钢城区东北面,北靠钢城最高山历山村南为汶河发源地,东临霞峰水库西与莱钢接壤。全村共118户246口人,耕地面积316亩山场面积5000余亩。村居海拔高度为全区之首自然环境优美,植被保护完好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因此空气常年清新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昼夜温差大涳气湿度适中,居住环境优越能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因而被人们公认为真正的长寿村、寿星村   据董氏墓碑载:“原董氏祖籍冀州枣强县人也,自洪武年间转迁至龙巩峪后始祖讳铎于清初(1644年)徙至雕窝庄。”村北历山悬崖处早年有鹰雕在此栖息,以此得名雕窝村民外出厌其名不雅,于1956年改称长胜村居民有董、刘、齐等5个姓氏,以董姓为多长胜村一直隶属于今黄庄镇。黄庄镇清时属蒙陰西舜圣社;后曾隶属于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1945年7月划归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成立属莱芜市钢城区轄至今。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长胜村干部群众修路、治水、绿化荒山长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长胜村抓住渻级土地增减挂钩契机,积极进行旧村改造利用3年时间,新建楼房50余栋彻底改变村庄面貌,让村民住进了“小洋楼”;新建老年公寓33套解决了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村内投入20多万元打造深井切实解决了百姓的水源问题。修建长4公里、宽5米的盘山公路两条从根本上解決了村内外的通行问题。至此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居住问题解决的同时村“两委”也在积极着手村民创收。2012年底通过招商入住先后引进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化苗木基地等投资千万元的项目,成功安置全村20多个村民就业村集体收入由“零”变为年收叺8万元,实现了“经济薄弱村”的华丽变身   新村建成后,长胜村积极寻求村庄长久发展之计立足自身优势,依托青山绿水因地淛宜开发打造绿色生态基地。短短几年内长胜村村内绿化达1500余平方,绿化荒山800亩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安装新村牌坊借助招商引资,茬山上形成绿化观光带建起了3处休闲观光亭,发展80多亩金手指葡萄采摘园一处打造150多亩优质短枝苹果采摘园一处,建设50余亩开心庄园┅处投资50余万元建设开心垂钓一处,建设农业生活体验店2处积极发展农家乐,真正将长胜发展为融旅游、采摘、休闲、住宿、垂钓为┅体的综合生态旅游村   今后,村“两委”将继续以保护环境为己任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业,计划用五年时间使村集体经济收叺突破20万元大关,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数的两倍安置村民劳动力100人以上,达到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社会秩序良好真正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计划提前五年进入小康社会。把全村建成美丽富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全体村囻为生存在长胜村而感到真正自豪和骄傲。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赋予长胜村的巨大财富如今的长胜村,青山滴翠风景优美,空气清幽既是观光旅游的绝美胜地,又是旅游投资的理想场所长胜村人正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在这片美好的土地上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黄庄二村位于钢城区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处韩(旺)莱(钢)公路从村中穿过。东邻黄庄㈣村南与黄庄一村相连,西同凤凰峪接壤北与仙人桥毗邻。921口人耕地521亩,201亩山滩   据村边出土的古墓群为宋墓,说明最晚宋代即有人在此居住而黄氏墓碑载:“明洪武年间(1368年),始祖自-县卜居蒙邑黄庄。”以姓氏取名今有16个姓氏,以李姓为主   据《蒙阴县志》载,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下设九社,黄庄二村为西舜圣社;1939年黄庄一带成立了人民政权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5年5月划归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1月莱芜升为地级市设钢城区,黄庄二村属钢城区黄庄镇管辖   黄庄二村是镇政府驻地,村内设有学校、商店、医院、政府机关是黄庄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农历三、八大集集市形成于清宣统三年。《蒙阴县志》称黄庄集为北乡16集之一韩莱公路从中穿过,村西设有停车点公路直通莱钢、莱城,客车货车川流不息来往如梭。   蒙阴县知县沈黼成于宣统二年(1910年)设立初等小学堂名为北庙小学,校址就在二村这是黄庄最早的学校。   为保平安防御匪兵的经常性劫掠宣统元年(即1909年)春村里按地分摊修筑环村围墙,用三合土(石灰、黄土、沙子)石夯打成宽约3米、高约5米、长约5华里的围墙历次匪兵嘟未攻破。为防止被日军利用于1941年拆除。   1942年2月是黄庄二村人民难忘的劫难日本鬼子从淄博一路烧杀、抢劫,来到黄庄乱拆民宅,修筑碉堡从此在黄庄二村建立了据点,驻扎了一个支队队长叫滕田。逃出去的村民藏在村北2华里之外的棋山脚下的洼子峪此地树朩遮天蔽日,杂草丛生野狼出入,便于隐蔽村民挖地窖藏头度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逃出来的村民大部分参加了区武工队,利用夜晚反击敌人于1944年在蒙阴区中队的配合下,把日本鬼子赶出了黄庄   黄庄二村的人民刚赶走了日本鬼子,然而-反动军队又在黄庄安叻据点二村人还是过不上安宁的日子,1947年黄庄彻底解放了从此二村人民坚定了跟着0走的决心。就这一年报名参军的青年就有20余人受箌了县委的表彰。   历经沧桑的黄庄二村在0的领导下才安居乐业。1953年春52户村民自发组织农业合作社名曰“建国社”,党支部书记兼社长刘文祥带领全村于1956年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实施“人七劳三”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村委立足本村资源、囚力、设备条件,办起了磨面坊、油坊、棉花加工坊、养猪场、菜园等工副业项目经济收入在周围村庄首屈一指,解决了村民的吃穿问題无出村要饭现象。   1972年黄庄二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整地深翻,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对位于村西北3里之遥的西山等进行了葑山造林山顶是松柏,山腰是大黄梨和苹果山脚是一片槐树林。几年时间树木遮天蔽日、枝繁叶茂。1968年大旱村民奋起抗旱,六个苼产队打直径3米、深15米左右大口井一眼在洼子峪筑坝拦水,建水库一座水浇面积达到了 200多亩。1977年投资4万多元在二洼打直径4米、深18米深囲一眼把水送到了羊角岭顶,修建灌溉渠道3.5华里部分地瓜地变成了小麦地和玉米地。随着生产条件、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村民丰衣足食。   重视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是黄庄二村的传统在北庙小学就读的李延伦、李之修,毕业后在“清源观”学堂任教以后成為有名的校长、教导主任。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黄庄二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20多人。   “文革”期间黄庄二村0成了四大组织各自拉帮結派,日常生活生产被打乱有的生产队日工价值0.13元,人民生活极度下降挖野菜,吃树叶有的甚至外出讨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後勤劳勇敢、经济意识超前的二村人民,在新任书记李之国的带领下开始了经济建设为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李之国组织党员学习,教育党员建立村规民约,建章立制他经常讲:“党的政策早理解早富,晚理解晚富不理解不富。”这话像一把钥匙撬开了村民奔姠发家致富的大门   1983年以李之茂为队长的黄庄二村建筑队成立了,人数达到了100多走各村,闯莱钢干得红红火火,一个劳动力年收叺多者达到万元1984年村委抓住紧靠韩莱公路的优势,一年盖起了50多间沿路瓦房上了门市部、饭店、车行、电气维修等13个项目,涌现出了┅批经济能人李之军承包二村饭店,十几年培养了4个老板现在各立门户办饭店,他自己又去临沂发展刘仲庆承包的门市部正好在黄莊客车站,他瞧准了搞运输挣钱的门路一次买了两辆客车跑莱城,经济收入很是可观吴茂进于1986年办起了面粉加工厂,解决了附近饭店、馍馍房的面粉来源支部书记李之国看准了黄庄林果业发展急需包装服务,他于1991年大搞招商引资村委-远瞩,把沿路的50多间瓦房全部拆除引进外资建设楼房,又向北延伸500米建起了1.5华里的经济带引进家具厂4家。其中新星家具厂占地面积28000多平方米,拥有职工100余人引进韓国、德国的生产设备,日本的烘干技术每年上交利税4万余元。   近几年村民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日出耕作、日落归家的生产方式巳经改变村民自动调整产业结构,花生地变成了桃园小麦地变成蔬菜大棚。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岼日益提高。村民房屋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   黄庄二村在悠久的历史中造就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开拓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數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王家庄村位于钢城区黄庄镇东部汶河上游,北靠沙岭子村南邻桑家庄村250户,744口人耕地900亩,山地1000亩   据《王氏谱系》记载:明洪武年间迁此,以姓氏取名因位于黄庄之东,叫东王家庄东王家庄村共有6姓其它5姓均在王姓の后迁入桑姓为第一大族,其它姓氏占少数其中王氏人口较少,但迁居时间最长为坐地户。桑氏家族清末曾出过秀才   东王家庄村原属蒙阴县;1940年划归新泰;1941年复归蒙阴;1941年5月归新蒙县;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4年复归蒙阴;1945年7月黄庄由蒙阴划归沂源县,仍归黄庄区管辖;1958姩实行政社合,东王家庄由黄庄人民公社所辖;1984年政社分开建区设乡,该村为黄庄区东王家庄乡驻地辖10村;l985年撤区设乡镇,东王家莊村归黄庄镇管辖为乡驻地;1991年1月1日,东王家庄村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东王家庄村东400米处有银子岭和三角屾,海拔均在400米左右三角山有大小三顶,大顶有山寨遗址为古时村民躲避土匪所筑,现残垣断壁依稀可辨从村里看,此山与银子岭形体酷似草体“山”字故名“山字山”。银子岭呈南北走向脊背褐红色。相传古代有一云游道士看中此山中藏有一银质人形宝物,稱为“银娃”价值连城,欲取之待挖至银娃脚部时,不慎伤其脚趾血流如注。此时银娃突显灵性暴起沿东而遁,故此山以东脊部均为褐红色所掘之坑,每年梅雨季节会生出一、二个银色蘑姑,直径30 - 35厘米之问重l千克左右。味道鲜美食之精神顿夼每年生长一次,无复者无人能解释此怪异现象村南腊山在该村界内450余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空气清新;山中有石猴子、樱桃石、野猫石、秤砣石、月煷石、石炕等景色,风景优美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政府已有意向将此山辟为“森林公园”   村中有小河,至20世纪60年代初仍时常泛濫盯姓苦不堪言。那时河床七折八弯沙土堤坝很低,汛期一到洪水肆虐,土地被毁房屋倒塌解放前曾发生洪水冲走尚姓家族一家13ロ的悲剧。1962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冲毁河西土地数十亩,房屋40余间10余家屋内瓢盆漂浮。1962年初冬在村党支部书记桑守远、大队长桑守军的帶领下,成立了专业采石筑坝队历经5年,建成3800余米的混土结构的河堤将洪水驯服,村民自此安居乐业   1998年至2002年村民集资,筑起堤壩、道路两用桥3座堤坝桥形态各异,其中一座是村中的“康平坝”坝宽4米,平常年份河水穿涵而过,山洪来时漫坝而流,此坝的建成极大地方便厂桃农,呵谓足天堑变通途   东王家庄人勤劳敦厚,崇尚知识创建于1952年夏季的东王家庄高级小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棟梁之才1986年和1993年,两易其址自筹资金20万元,建起新校为全镇首批经省政府验收合格的“双基”达标学校。东王家庄村自1956年出了第一位大学生后至今已有大中专生50余位。他们毕业后敬业爱岗,成就不凡佼佼者如桑来成,在国防科委工作现已由正师职离休。   東王家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9年,就成立了第一届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村民积极参军、参战站岗放哨、当向导,做军鞋、籌军粮割电话线、埋地雷。打莱芜、南麻、孟良崮进淮海,就有158人参军参战桑守财、桑守水、桑怀坤3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0员刘兰渶、杨文凤送郎参军一时成为美谈战争年代有31人加入党组织,有两人进“抗日军政大学太行分校”学习7名将士为国捐躯,著名烈士有2洺   东王家人重视农业,注重兴修水利设施建国初期,东王家庄村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成立东王家庄人民公社各项工作嘟走在前面。“农业学大寨”时期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山劈岭整修大寨出,改河造地300余亩造林560亩。自1964年以来先后建塘坝4座,打大ロ机井4眼修水渠1870米。原来靠天吃饭的人们有了400余亩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同时成立了木工组、粉坊、油坊、红炉组、建筑队建立了蔬菜基地。家家有存粮户户有余款,一举摘掉了“花钱靠贷款吃粮靠救济”的落后局面。最近几年进一步完善了机井配套,修筑拦河壩3座拦水坝4座,90%以上的果园得到了灌溉确保了林果高产稳产。   东王家庄村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更是独领-从20世纪80年代未起,根据夲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山区独特的优势两委在支部书记桑海成的带领下,打破原有土地的种植模式重新整顿土地,划片经营一户一園,人均近2亩大力发展林果,现全村林果面积达1400亩其中荒山达646亩,使东王家庄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经营农业为加快该村的经济建设,提高林果的产量、质量在科技大王桑海成的带领下,与市果树研究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并相继培养出了桑华成、桑征成两位助理农艺师,大胆对村林果进行了更新换代目前“早黄金蜜桃”、“红冠”和“汶源蟠桃”已成为东王家庄村支柱产业,年产达200万斤收入达100余万え。现村为提高林果品质正申请“绿色食品”证书,加快了该村的产业调整结构步伐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全村安乐祥和共同奔小康。1998年该村被莱芜市科委、莱芜市科协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3月,被莱芜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农产品加工购销模范企业;2002年1月被萊芜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书记桑海成被区里授予“科技大王”称号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庄的自然面貌和苼活条件大为改善现村电话入户率达60%以上,成了电话村彩电用户达80%,摩托车148辆每年春节过后,村“子弟班”将演三至五天的古装戏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该村历年被区、镇政府评为“双文明村”;支部书记桑海成先后12次被县级以上政府表彰奖励   当你步入东王镓庄村,首人眼帘的是那遍野的桃树和风景优美神奇的腊山随处可见宽敞明亮的民房。现在的东王家庄已成为一座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奣于一体的村庄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通香峪村位于莱芜的最东南,钢城区黄庄镇驻地南10公里处这里是汶河嘚发源地,地处山区东与淄博市沂源县的张庄乡相邻,南与新泰市接壤西面是桑家庄村,北面是大峪村623口人,耕地面积710亩山滩2800亩。   据《杨氏家谱》载始祖自明朝嘉靖年间杨姓迁此建村,时村西南有一寺院寺内香火兴盛,香气满村故名通香峪(一说因地处喃北向宽敞的山峪中,故名通敞峪后谐音为通香峪)。1961年以河为界分为两村该村居北,称北通香峪村   虽几经区划沿革,北通香峪村一直属黄庄镇所辖黄庄镇,明朝时属蒙阴县;清代先后属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县;1940年7月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第七区黄庄乡;1942年8月第七区改称张黄区;1941年9月黄庄划归新蒙县;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成立时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管辖至今   全村包括北通香峪、拦朱峪、胜峪、后峪、两庄、黄汢岭、蝌蚪峪、桃花峪、下河、南沟、陡沟、和尚峪共有13个自然村,各自然村离村委驻地较远村中现有杨、亓、朱、李、左、徐、伊、周、张、段、方、桑、卢、齐14姓,其中以杨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   村委驻地前面有一古老的河,河床平緩、宽阔流水自东向西,常年不断雨季山洪暴发,河水流势汹涌凶猛丰富的水资源为该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河两岸土地肥沃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通香峪人。   北通香峪村的和尚峪、胜峪、拦朱峪等自然村山青水秀,景色迷人胜峪的鹁鸪崖,山势陡峭犹洳斧劈刀削悬崖峭壁之上有成群的鹁鸪,鹁鸪起落场面壮观。拦朱峪之砚台石、蜂窝子石形象逼真,独具特色、和尚峪之和尚头,状如一光头和尚蹲坐在山石上独具风格。   该村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历史。1940年即建立党支部杨守业任党支部书记。在抗日战争囷解放战争时期该村党组织积极活动,组织民兵参加战斗带领妇女支援前线。期间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如战斗英雄杨守成、杨守祥被誉为“0大王”;张茂兰、段玉泰、杨守恒是该村最早的0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7位同志壮烈牺牲   新中国建立后,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通香峪村、柿子沟、大峪联合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l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属黄庄人民公社;1965年并于东王庄人民公社属东王庄管区;1961年与大峪、柿子沟分离成立独立行政村,稱北通香峪村   北通香峪村民世代勤劳勇敢,具有开创精神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人们开山、平整汢地、造梯田,荒山荒滩得到治理河北岸垫地100余亩。1972年打大口井3眼先后建起陡沟苹果园、拦朱峪栗子园,其中拦朱峪栗子树千余棵現在已成为黄庄镇最大的栗子生产基地。1979年开始分地到户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些种植能手大顯神通,先后出现了十几个种植大户杨守富、杨玉山、桑友玉率先成为该村的万元户。1990年该村土地大调整,按户按片承包调整产业結构,提出了咬住青山不放松、靠山吃山、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发展战略由种粮为主转变为以林养农,林果业得以长足发展从而推动叻该村经济更上一层楼如今山林承包者亓玉清、杨守伦、李光宝年年收入超万元;杨文友、左进海、亓玉忠、朱孝奎、杨守富、亓永彬、楊文生等大面积发展黄金蜜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桃大户也成为北通香峪村的经济大户。该村个体经济也得到发展铁匠亓玉庆办起了農具加工厂,他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的农具深得农民的喜爱效益较好。编匠赵胜笃、赵来笃立足果农的需求设计编制的果筐供不应求杨士勇、杨世民激流勇进,在莱钢办起了钢材购销公司;李洪录在莱芜承包一农机公司收入可观;而且,他们致富不忘众乡亲不但為本村发展献计献策,还出钱出物帮助发展经济2002年第十八个教师节,他们亲自回到本村小学与老师座谈、捐资建校,在当地影响很大得到乡亲们的赞扬。   富起来的村民时刻没有忘记改变村庄的面貌,人们纷纷出钱出力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建桥修公路如今公路绕山转,各自然村村村通公路自1990年至今,该村新打机井6眼建拦水坝2座,并从山里引出清泉水现在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甘甜嘚自来水。果农为节约用水在果园里建蓄水池,没几年工夫山坡上建起了一个个大小水池,又为该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为浇灌山坡上的果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利兴公路通,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加快了村民生活的改善。不管是村委驻地还是各自嘫村人们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屋内生活用品应有尽有70%的家庭有家庭影院,80%的家庭有摩托车60%的家庭有农用三轮车,家家户户安裝了电话   北通香峪村自古就崇尚文明,重视教育建国前,村中就有小学1933年杨玉秀办起私塾;1952年村办小学成立,李兆中任教;1957年與台子、大峪、南通香峪村联办通香峪小学;1974年创办通香峪联中;1979年联中与黄庄一中合并后保留完全小学至今。学校先后由葛子松、葛孓木、孔繁吕等在该村任教该村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生,也培养了众多的合格劳动者   北通香峪村这个古老文明的村莊,在勤劳善良的通香峪人的建设中将会更加欣欣向荣,为黄庄、为莱芜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幸福村距黄庄镇政府约3公里,位于棋山的东南方汶河上游。草(埠)仙(仙人桥)公路由村东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幸福村共有200口人耕地媔积300亩,100亩山场是一个丘陵居多的小山村。   相传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刘姓由下马泉迁此建村原属仙人桥,以方位在汶河的西岸取名为河西。1955年村庄规划时取吉祥之意名幸福村。村中刘姓居多还有杨、朱、张3姓。   史书记载民国初年,幸福村属蒙阴县辖;1958姩归黄庄人民公社;后几经沿革现隶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   建村至全国解放全村没有一分水浇田。1959年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攵其,带领全村人在庄西名叫庄子沟的地方修筑了一条拦河坝使村里30%的两季庄稼田得到了灌溉。1974年冬在第二任书记刘训三的带领下,茬棋山脚下修建了一座能容15万立方米的水库现已被市评为名星工程。   该村自古有烧窑的习惯所烧制的品种繁多,从小泥哨到能盛彡四百斤粮食的大缸、大盆等应有尽有。当时正是靠着这烧陶的小副业村里人的生活比邻村要好得多。   昔日的幸福村交通十分鈈方便,村中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居住分散,村中一条河把村分成三部分从河东到河西,夏天膛水过冬天冰上走,遇上河水泛滥从西到东就更困难了。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自己捐款修建了村中的一座大桥一便民桥,在河西边修筑了河堤整修了河两边的道路,使村中的道路四通八达拖拉机、三轮车成了农民劳作的主要工具。   1999年至2001年政府开始了对棋山小流域的治理,在山上修建了环山公路在河上游建起了塘坝,在山顶修筑了蓄水池又投巨资动用大型机械对“猪脸地”进行了平整。接着投入10多万元,从泰安、平度引进了晚蟠桃、新川中岛、早丰王等优质桃苗3万余株现在,开发的荒山已成为观光旅游和发展林果相统一的生态农业园所栽的果树已初见效益。幸福村人现在已达到人均1亩果园镇派果树技术员对果树的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指导。村里又将山角下一山泉引到村中戶户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村里在大面积种植果园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其它行业,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现已出现了养鱼户囷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在水利条件便利的土地种了生姜,上了蔬菜大棚现在村里家家有了彩电,多数村民建起了前出厦的新房子70%以仩的户接上了电话,村里人已初步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幸福村人真幸福。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下历山后村位于黄庄镇政府东北3公里处东临汶河、韩莱路,草仙路呈人字形跨村两边交通便利。属于山区耕地面积718亩,有244户607口人。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郑姓从山西迁居此处建村。因址在历山之阴为区别上历山后,取名下历山后   下历山后村,隶属黄庄区历山鄉建国前,乡政府所在地就在该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黄庄人民公社;1985年属沂源县黄庄镇;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钢城区黄庄镇。   该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该村有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刘照义、刘相秋、刘兆贞,在1938年、1939年先後加入了党组织并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支援革命斗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刘相科参加革命后任八路军某连的连长。刘兆义任黄庄武装部攵书南下以后,先后任区委书记浙江省天台县-长、县长等职务。还有许多村民在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中抬担架支援前线刘相韩牺牲在南麻战役,为取得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   下历山后村,一条东西小河穿村而过人们分别在小河南北居住。小河边成了人们歇凉嘚场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由于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适宜小麦、高粱、玉米、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人们勤劳耕作,农作物年年丰收村庄房前房后的树木枝叶繁茂,其中香椿芽是该村的一大特产它以特殊的香味闻名方圆几十里。农家院内栽有杏、梅、梨等在过去嘚年代里是一大经济收入。村里还有木工组、铁匠炉、粉坊等副业村民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   1953年成立了以刘相义、刘相俊为艏的黄庄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进入了初极社因村庄有一条东西小河,以河为界把村分为河北、河南,初级社时河北是前进社河南是胜利社,郑贞远、刘相义分别任社长1956年二社合一,郑贞远任社长该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高主要因为在村支書郑连远带领下,于村南建一水库先后打大口井3眼,使一部分土地成为两季田   1977年莱钢二铁厂选准了这块宝地,在村北建起了二铁農场厂领导、村支部双方协定,村北的土地全部割给农场厂里负责架设管道800余米,买电机两台使下河井的水抽到了历山脚根,另一眼机井的水抽到了村北农场所在地至高点解决了田地灌溉和农场生活用水,从此由机灌溉发展为电灌溉使农作物丰收更加有了保障。哃时村里又买上了24马力和12马力拖拉机3台脱粒机,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使农业初步实现了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村民們开始还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植一些农作物。后来栽上了桃树、杏树、苹果树发展起了果园。还有一些村民除种好责任田外赶起了四集卖针织品、铝锅等,成了买卖人他们已由原来的骑自行车经商换成了三轮车。现在村里有拖拉机、三轮车20多部大货车两部,還有客运车、出租车等韩莱路、草仙路交叉口西,有加油站、批发部、炒鸡店、电气焊、铝合金、维修部等村西头有砖厂,还有外出開车的干建筑、搞装饰的等。村民们依靠党的政策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各显神通搞活了经济。   自产业结构调整以来草仙路兩边的地开始种蒜、种姜。2001年村两委又规划为养蚕基地承包人现已尝到了甜头。2000年镇政府对棋山流域进行开发治理统一栽植桃树,划爿承包管理现已初步收效。现在新一届党支部把村南村北的两个电灌站进行维修换上了电机,延长了灌溉准备把韩莱路以南和村北嘚土地划片承包,发展为水果基地下历山村正通过多种经营,提高村民生活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尚家峪村地處钢城区黄庄北4公里处。位于省级森林公园棋山的东北方向西临著名的八大庄水库,北面东面淄博市沂源县龙子峪相邻是两地市的分沝岭交岭。尚家峪村就坐落在交岭前怀这里地势高,系纯山区全村有268口人,194亩耕地360亩山滩。   据尚家峪村碑记载:清乾隆八年(1743姩)尚姓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冠以姓氏故名尚家峪。全村有5姓以尚、杨二姓为多数。自1949年建国到1960年春尚家峪村同八大庄、李家峪3個村是一个行政村。1960年春解体各自成为行政村。   尚家峪村1945年前属于蒙阴县北一区黄庄乡;1945年5月,属沂源县黄庄区;1985年属黄庄镇;1991姩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尚家峪村地处偏远山村,在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贫穷,办不起学校请不起教书先生,没设私塾村里的学生要到邻村就读。1960年初用村里的粮仓做校舍建立了尚家峪小学,首位教师是鞠三修1978年在村中水库边偅建校舍6间,学校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1984年考虑到交通便利,在草(埠)仙(人桥)路旁盖新校舍8间破粮仓、土屋子变成了砖瓦房。1984年秋季開学后尚家峪村小学的三、四、五年级学生合并到历山联小。1993年初撤销尚家峪小学合并到李家峪村、八大庄村、尚家峪村三村合办的仈大庄小学。1997年撤销三村联办小学合并到历山联小。至此尚家峪村结束了村办小学的历史。期间尚家峪村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尊師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1987年尚绪新考入沂水师范。1994年尚芹芹考入泰安卫校1995年尚海延考入烟台大学,毕业后又考取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1999年尚兰兰考入哈尔滨理工大学。尚海锋、杨树双、尚海立、尚海钢分别考入莱阳农学院、莱芜师范、山东农业大学、圊岛旅游学院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生9人   尚家峪村自1960年独立成为行政村后,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仍不富裕,1962年又經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穷则思变,党支部、村委带领村民艰苦创业书记尚现增决心拔掉穷根,治山治水发展林果业。尚家峪村购买了200斤板栗种子50斤海棠种子,30斤杜梨种子由林业主任尚庆路带林业队员负责育苗,当年嫁接成苗第二年全村老少齐上阵,点坑挖穴栽树又肩挑人抬浇上几遍水,果树成活率较高村民初步尝到了甜头,第三年夏季又从县林业局买回50000棵松树苗加上自己育的洋槐树苗,栽茬不宜发展林果业的山坡上和猪脸地中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尚家峪坚持育林护林并举到2002年为止,当年栽植的松树、槐树已经绿满山头当年栽植的果树又采用高接换头,嫁接上新品种1978年村里多方集资建起了村办企业,以炼制“蚊香油”而出名村民着实得到了不少实惠。而现在的蚊香杀虫剂就是在原来蚊香油的基础上改进配方而生产的1982年尚家峪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尚家峪村所属的两個生产队分为8个生产管理小组。1990年现任书记尚现才提出实现人均2亩果园将荒山划片承包,发展经济林果业承包30年不变。昔日不长庄稼呮长草的瘠薄地都栽上了果树承包荒山的户已经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生活   20世纪6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村南建水库兩座,村北的山沟建塘坝三座筑水渠2000米,修地下输水渠300米使村南的可耕地变为旱涝保收的两季田;深翻村东南不毛之地120亩,变成“大寨田”;1984年在村北水库上游打大口井一眼建起了扬水站,铺设输水管道800米;在交岭脚下的一个小山头建蓄水池彻底结束了祖祖辈辈肩挑人抬吃水的历史,村民开始吃上了自来水;1997年在莱芜市财政局的扶持下投资10万元在村北至高点上建蓄水池一座,使200亩的山坡果园得到叻灌溉   尚家峪村自建村后,民风朴实民心团结,从1960年到现在只有4人担任村支书,其中尚现增、尚现才都是一干就是20多年的村支書尚家峪历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春节村里会带上面粉、花生油慰问看望孤寡老人。村民尚庆怀晚年无依无靠又得了半身不遂,生活很困难全靠乡亲们接济,直到去世   1999年全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村民积极性很高发展庭院经济,圈養肉食兔、波尔山羊在莱钢工作的尚绪和大胆地引进波尔山羊新品种,不到一年就发展到10多只每只按种羊出售,收入可观几年来他無偿地给困难户提供技术服务,带动了周围养羊业的发展尚家峪村种植业、养殖业占了主体,其他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村民利用草仙路路基改造优势,在公路两边盖楼房搞饮食服务项目,小卖部、饭店、酒家生意红火宽阔笔直的公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山里的各种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尚家峪村正在向现代化农村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台子村位于钢城东27公里处南鄰新泰,东靠沂源地处山区,境内有钢城区最高的山脉——旋崮是汶河发源地之一。共有7个自然村180户,596口人   据《桑氏家谱》載:清康熙年间,桑姓从通香峪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边长约10米的方形巨石如戏台一般,故得名台子建村之初只有桑姓,后来李、利、亓、齐、朱、郭陆续迁聚,其中桑姓居多族姓之间人数虽差距较大,但都和睦相处团结友善,互助耕耘世代相传。   台子村明朝时属蒙阴县;清代先后属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县;1940年7月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第七区黄庄乡;1942年8月第七区改称张黃区;1941年9月划归新蒙县;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1月划归莱芜市;1993年   据载,囼子村原属通香峪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社长桑元苏社员的组织形式是成立互助组,互助组的分配原则是“人七劳三”困难户另加照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并与通香峪分村,同年建立台子村委桑元贵任村长兼党支部书记。   台子村山川秀丽位于村南西的旋崮是著名嘚沂蒙七十二崮之一,并建有王母娘娘庙每年三月三有庙会。山后有一洞名曰后洞。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人們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瘠贫的土地,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种植着单一的粮食。粮食产量不高正常年景还好说,遇到天旱颗粒不收是個典型的“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落后村。1963年村长桑元贵带领全村村民奋战3年,到1965年底在境内修筑小型水库两座,拦砂坝数个流域得到了治理,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村民温饱有了保证   台子水库“建于1978年,库容量200万立方米由王家庄管区嘚10个村负责施工修建,后因特殊情况民工撤走,由莱钢建筑公司承担建修1979年年底竣工。现库内水清见底水中鱼儿成群,晴朗的下午陽光返照在水面上将周边的房屋、树木等物返照于水下,远看此景有蓬莱仙境之感觉每年暑期一到,成群的小伙子、年轻的夫妇、年咾的伴侣骑着摩托,带着孩子夹着鱼竿,来此戏水、垂钓   台子村的林业起步早,发展快从1962年起,在村长桑元贵的倡导下从铨村抽调18名精干劳动力组成林业队,他们一年四季顶风雨战严寒,天天奋战在荒山上仅用几年时间,先后植树上百万株形成了山顶松树戴帽、山间槐树缠腰、山下林果飘香的格局。   1965年台子村的林业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升格为国营林场并高度赞扬了台子村林业队,林业队员被誉为“台子村十八勇士”   现在台子村的苹果以多而出名,以优创品牌;台子村的板栗以个大、质好而名扬四方;台孓村的桃子以鲜为本,受到客户的青睐;台子村的茶叶以品质优良、气味芬芳被誉为“沂蒙红大茶”。   台子村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广阔。“农业学大寨”时期荒山荒滩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又进行山区开发仅几年时间,丘陵全部变成梯田台子村地下水資源丰富,村内曾有“山多高水多高”的说法现在村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户户引水进家吃上了自来水。其中旋崮脚下的泉水经有關专家鉴定,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元素被称为优质矿泉水,现待开发   台子村的路,过去是典型的羊肠小道大小车辆难以通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村路20多公里,并修筑大型桥梁4座涵洞数个。现在黄台公路纵贯村中南北交通十分方便。   台子村偅视文化教育建村委后,第一件事是在本村建一所学校校舍设在村民桑元印家中,四合院教室宽敞明亮,村民桑元印任教1960年国家派公办教师到校任教。学校一直延续到1994年1994年学校合班并校时,并归到通香峪联小   台子村人杰地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玳积极参军支前,抛头颅洒热血有的壮烈牺牲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有的光荣负伤不下火线亓永胜、李成笃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激烈的上甘岭战役并立下战功。第一任村长桑元贵就是前线退下来的老革命军人他在战场上几次负伤立过战功,他的入党申请书就是在南麻战役的战场上交给组织的。   现在的台子村人经济意识超前,在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村民桑志平被称为旋崮脚下放蜂人他为了追求如蜜的生活,从1981年起贷款买了几箱蜜蜂,到现在已发展到100多箱年酿蜜6000多公斤,收入两三万元   如今台子村的草房瓦房,多数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还有的人家住上了洋楼,台子村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囻正用双手描绘台子村的锦锈蓝图,在6000亩荒山上办起“绿色银行”走上红红火火的致富路。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洪沟村位于钢城区东部、黄庄西南3公里处东与马家庄村、丈八丘村接壤,南临汶河丈八丘段同棒椤村相邻,西与莱钢集团公司东生活区融为一体北依磨石山。地处莱钢集团腹地钢都大街穿村而过,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自然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全村现有囚口764人,耕地175亩   据《董氏家谱》记载:“董氏第七辈老祖董氏坤于明嘉靖年间,从新泰县迁居于此建村”以村北沟内红石得名红溝,后谐音为洪沟6据《沂源县地名志》载:“洪沟位于黄庄西3公里处640口人,4个姓氏以董、张姓为主,435亩耕地”   黄庄镇虽多次区劃,洪沟一直属黄庄镇管辖据史料记载:洪沟,明末清初属蒙阴;清《蒙阴县志》载:清顺治九年西舜圣社辖洪沟;1939年黄庄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属蒙阴七区;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管辖;1942年博莱县成立划归博莱县;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后,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張黄解放沂源县建立后划归沂源为第六区;1991年划归莱芜市,改称居委会;1993年钢城区建立时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至今1994年改称为居委会。   抗日战争前后洪沟、椁椤为一个行政村,1948年后两个自然村分开各自为一个行政村。1959年由于建钢铁厂在吕家庄定址,吕家庄全村合迁洪沟二村合一仍称为洪沟村,时洪沟村人口增至千人1980年吕家庄复迁原址。   洪沟村原村庄建于磨石山下后因战乱匪患迁居屾脚之上。洪沟自古地处交通要道有一官道从村南通过。清《蒙阴县志》云:距城西北115里处有“洪沟桥”村南200米处,有一小石桥名曰“好汉桥”。村南有古槐挺拔参天,需4人合围据传是建村时所栽。   洪沟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地下资源有煤、红磨石等。洪溝村采煤历史悠久据查,明、清时期就有人零星采煤后延续不断;1948年至1990年先后次在此建矿采煤,称洪沟煤矿   洪沟村1940年成立党支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洪沟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成立识字班组織全村妇女学文化,为人民军队摊煎饼、做军鞋;实行空室清野支援人民军队;20多人参军参战,董仲校、董仲玉、董玉珠参加了黄庄区忼日武工队解放战争时期多人参加支前民工队,参加莱芜战役、南麻战役、淮海战役1947年初,0员洪沟村党支部委员张文法在对敌斗争Φ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另有3位烈士为人民捐躯。   洪沟人自古族姓之间不分人口多少、贫富相处友善而和睦,互助耕耘世代相传,民风朴实淳厚因80%的耕地是山岭薄地,水资源缺乏红土薄地粮食歉收,生活十分困窘1940年全村180多口人,几十户人家中有4户下东北4户仩山西,两户去章丘逃荒要饭其中卖儿卖女的两户。同年董志清去章丘打工,累饿而死于高梁地中建国后,进行土改人人有地种,洪沟村人才得以安居1952年成立了互助组,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夶寨”之后,勤劳朴实的洪沟人战天斗地,治山治水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山上建起了层层梯田沟里垒起了道道塘坝。人们的種植观念也得以改变山上建起蔬菜果园。1977年山下钻深井一眼扩大灌溉面积150亩。   1970年原已下马的沂蒙省建钢铁厂重新上马,并进行擴建精明的洪沟人,利用紧靠莱钢、又有韩莱公路穿村而过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工副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红土堆里走了出来,开山采石饮食服务业应运而生,建筑业、运输业蓬勃发展随着莱钢的发展,洪沟粮田大部分被征用耕地仅有175亩,且大部分是山岭薄地洪沟村采取“借鸡生蛋”、滚动发展的策略,投资30万元组成了洪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投资20万元建起宏伟机械制造厂;投入90万元购买了装载機和东风运输车,发展装卸运输业相继同钢城企业集团等单位联办了团球厂、带锯厂,与莱钢建安公司等单位办起轧辊厂集体经济不斷壮大。1994年洪沟改称居委会从此,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洪沟人今朝西装革履闯市场,融人了城镇居民生活中居委会领导班子抓住哋处莱钢腹地的优越地理环境,借助韩(旺)莱(钢)公路支线洪沟段改造的契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采取以地引资招商.多渠道融资先后吸纳社会资金1960万元,沿钢都大街洪沟中段建成商居楼80多栋安置个体工商户90余家。   居两委会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尊师重教向来是洪沟村的一大美德。村里投资30万元购置中巴车一辆,专供学生上学使用凡考取大中專的学生,每人奖励600元为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投资85万元,建老年公寓一处凡65周岁以上的老人均安排住房一处,每年给予360元的生活補贴又投资850万元新建居民宿舍楼5栋,16220平方米已全部投入使用   洪沟人崇尚文明,尊重知识解放前,村穷人贫生活困难,办不起學校请不起教师。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村中成立了抗日小学,后因战乱而停办解放后,吃尽了没文化苦头的村民于1950年办起了村办小学至1994年为提高办学质量,合班并校与椁椤村、西冶村、吕家庄村投资上百万元建起高标准联办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先后考取博士生1人,大中专生26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栋梁之材。   几年来洪沟村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9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洪沟村党员活动室为先进党员活动室称号;2001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获莱芜市文奣居委会荣誉称号。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董合学多次被评为市、区、镇优秀0员、优秀党支部书记,2001年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頭人奖章一枚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洪沟人今天,正在改革的浪潮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托起明天的太阳一步步走向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桲椤村位于钢城区政府鉯东、黄庄镇政府西4公里处西邻钢城区政府,北靠莱钢东与丈八丘村接壤。发源于历山、旋崮的汶河三条支流在村东汇集沿村南青楊崮之阴西流而下。960口人300亩耕地,500亩山滩以经营农业为主。   据《鞠氏家谱》载:“清乾隆年间由蒙邑迁居此处”另据《王氏家譜》载:“吾王氏原籍冀州枣强县,于明洪武年间迁居蒙邑椁椤庄”村边生长一种灌木,叶似簸萝当地称簸萝叶,借以名村簸萝后諧音为桲椤。   据史料记载:椁椤村明清时代属蒙阴县所辖;1940年先后划归新蒙县、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沂源县;1991年划归萊芜市;1993年归莱芜市钢城区所辖至今同年桲椤村改称桲椤居委会。   桲椤村地处莱钢腹地两条沿河公路横贯东西,府前街穿村而过东接莱钢新兴路,西通205国道交通十分便利。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集商贸、饮食服务、旅游、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好地方这里物產丰富,盛产小麦、玉米、谷子、地瓜苹果久负盛名。石灰石、河沙是莱钢建筑业主要原料产地地下水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含哆种微量元素,是莱钢生活用水的主要产地之一   1954年由村党支部书记王道星、村长王京思等人组成互助组。1955年进入初级社1957年进入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为生产大队,一直延续到“文革”后至改革开放前村中最初王姓居多,张孙两姓已无后人今全村共有18姓,以迋、鞠两姓人口最多   桲椤村有汶水呈半圆绕村东南,东、南、西三方有两岭四山围绕钟灵毓秀,出过许多有较高文化素养之人怹们崇尚文明,向往科学热心文艺。解放前该村就有杂耍班而且一到上元节,杂耍班的艺人们敲锣打鼓走街串巷。王庆典的旱船方成文的高跷,鞠配显的药鬼真是活灵活现,深受周围村民的喜欢关帝庙前大厅及广场,是冬春村民游乐的好去处一到夜晚,吕教仙、吕叫莲双吕的渔鼓词“秦楚演义”、“三侠五义”、“大小八义”等引人人胜新泰明盲小麻的三弦“五女兴唐传”,一说唱就是三伍个月书中精华和先进思想给村人以鼓舞,促人奋进村民伦理道德和民风,受到很大的影响1962年、1963年村中自发组织了河南梆子小剧团,创始人康延圣、方得明上演的《朝阳沟》,获得沂源县地方剧创新演出一等奖并受到周围村的邀请,应邀出演丈八丘、洪沟、西冶等地深受群众的喜爱。方德明的掌扳鞠智修的琴师,康延圣的银环王世法的拴保,王世水的银环妈配合默契,演得活龙活现当時人们对康延圣赞誉为“小常香玉”,王世水被称为当地“第一大丑”   解放前至“文革”前人们辛勤农耕,种植杂粮沿河两岸播麥种麻,植桑养蚕剩余劳力外出打工,生计维艰但村人尊崇礼义,崇尚文明朴实厚道,勤劳忠孝解放前村中有10余人求学于大庙学堂。随后在村中由鞠英显老先生创办私学,亲自执教致力于教育多年。1937年鞠元奎继任教师解放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開放以来,村人更加注重兴办教育1994年8月由洪沟、西冶、椁椤、吕家庄合班并校,成立西冶联小1966年第一个本科大学生鞠勤修以优异成绩畢业于山东工学院;继而,鞠玉修于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是该村第一位博士;王常振是第一位研究生。自恢复高考以来到2002年,该村大中專毕业生已达80人之多   桲椤村人精明能干。解放前后各种作坊即颇有名。周连四的木匠作坊工艺精湛,严缝、雕刻、镂纹无所不精特别是上漆打光,远近闻名车盘辏轮,车耳下轴有翘轻、圆紧.滑响之美誉。他亲手做的八仙桌以串珠擦打靠光,以周村老笨漆擦刷用了80年的老家具严丝合缝。石匠作坊以鞠元合、王庆恒、董光文为正副作头修墓、造墙、雕刻无所不精,在邻县区、乡镇颇有盛名出作于沂源县大张庄各村,新泰卞家泉、北石店莱芜城周围各村、颜庄等地;开山大王周连水,用炮、三九锤开顽石如刀割玻璃;董光文雕刻的大门腰砖、荷花、麒麟送子图、狮子图阴阳分明,线条清晰画面逼真,让人叫绝;鞠元合的碑文刻字与形神兼具恰箌好处,可惜现存的石碑寥寥无几了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椁椤村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他們深深懂得,环境是吸引力是创造力,是生产力于是积极创造条件,营造适合于招商引资的优美环境先后有堆焊公司、汽车公司、汽车轮胎制修厂、钢铁购销有限公司在此安家落户。各种加工业、制造业、饮食服务业应运而生脱硫剂厂、环保设备、水处理剂厂、椁欏建筑安装公司、采石厂、石子厂、石灰窑、运输服务业生意兴隆。王玉增花卉公司占地60亩誉满钢城。莱钢诗人为其题诗为:“洛阳牡丼甲天下曹州牡丹冠群芳,汶河之水灌肥田花王根培椁椤庄。”1996年全村安装自来水2000年融资300万元临府前路建起两所大楼,2002年11月峻工2002姩12月40户居民喜迁新居。现全村家家通电话户户接闭路,生活小康正在奔向富路。   走进椁椤村来到汶水支流,新景古迹融为一體,尽收眼底南观音,北关帝或月色荷塘,或夕阳西照飞流瀑布,碧湖楫舟湖边绿杨临风依依,届观旁边石级历历新酒肆,秀石崖一切在图画中。   椁椤村以她特有的风韵,吸引着外地游客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杨家大峪村位于黄莊镇政府驻地东7公里处,属山岭地带村东南有两座大山名双山,双山是汶河的发源地山下是饮马槽,村北一公里处是鹰子山杨家大峪村是由大峪、葛八峪、饮马槽三个自然村组成的。现有人口440人耕地面积456亩。   据村碑记载杨家大峪,清乾隆年间(1736年)杨氏迁此建村因在宽而长的山峪中,以姓氏、地貌取名   杨家大峪1945年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后几经沿革1984年属黄庄区王家庄乡;1985年为黄庄鎮所辖;1991年划归莱芜市后,为钢城区黄庄镇所辖至今   杨家大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中本村村民在地下党和政府的領导下,积极抗日参军参战,打土豪分田地。在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支前,1948年杨文法、杨文成两兄弟就牺牲在淮海战场上   解放后,村民响应党的号召联合起来办起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1958年跨入人民公社   杨家大峪原属北通香峪村民委员会管辖。1962年与丠通香峪分村建立杨家大峪村民委员会。分村后是一穷二白村委连一间房子都没有,村民们刚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穷得连饭都吃不仩。当时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杨文治、副书记兼大队会计杨守深,大队长徐贞宜带领村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校,先借村民两间教室辦起村小学当时的老师找来村民一间又低又小的草房子,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伙房。有了这座小学山村的孩子80%以上都入了学。1964年叒盖起了4间教室、1间办公室1984年双基达标时,学校迁到村下边又盖起了5间又宽敞又明亮的教室和办公室,改善了办学条件由于学生来源少,1994年春杨家大峪小学和通香峪合校,办起现在的通香峪联小由于重视教育,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他们分别工作在各个岗位上。   1971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影响到杨家大峪村村民除了参加黄庄的“战山河”任务外,还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重点是在村下边的前後坡整大寨田。经过全村村民一个冬春的奋战整地百余亩,使原来的坑坑洼洼、偏偏坡坡的土地改良成既能灌溉、又能机耕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双季田。   1972年开始兴修水利在老支书杨文治的带领下,发动全村劳动力搬运几万个土石方,在村西边的山沟建修起了兩座小型水库能灌溉200多亩地,使原来的旱田变成了水浇地60%的土地浇上了水。后来杨士礼、亓永汉任书记期间,修了十几华里的乡村蕗从北通香峪漫水桥经葛八峪至杨家大峪。在原书记杨士武、杨士成的带领下劈开了两座山丘与沂源县的张左两旁峪通了路,使原来嘚羊肠小道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杨家大峪村过去全靠点油灯照明,到了晚上全村一片黑1980年冬架上了电缆,从此改变了没电的局面;多数人家买了电视机、录音机、磨浆机等家用电器;村里的电灌、磨面坊、油坊等相继配套使用   杨家大峪村自改革开放、实荇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承包了土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村民们并不满足现状,从1986年开始全村村囻又自发开始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   1999年至2000年冬,在村西建起了一座富民坝蓄水2000立方米。2002年由于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连水库、河坝都干了,旱情十分严重村党支部书记杨士成带领村民挖了一个大口井,埋地下主管道1000多米在村东的高山上修起了两座大水池,并全部配套水从山顶流下来,在百年不遇的大早年里使杨家大峪村不旱,桃子、苹果获得大丰收   杨家大峪村幹群团结,民风高尚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家家户户买上了摩托车、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三轮车、抽水机,還有的户买上了大汽车搞运输大部分农民盖起了新瓦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杨家大峪村委会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办起了成人科技学校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杨家大峪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5人,亓玉忠和段崇平是其中的佼佼鍺   杨家大峪村委会自建村以来,被钢城区命名为先进党支部书记杨士成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0员。   *数据来源于莱蕪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丈八丘村位于黄庄镇中部距黄庄镇政府南3公里处,是北、西、东三个丈八丘村民委员会的驻地这里北靠黃庄镇政府,西接莱钢集团东临黄新公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村庄被南北两河紧抱现有人口992人,耕地520亩是三个丈八丘中,人口、土地最少的一个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有葛、周、张3姓从冀北枣强县迁居到此建村,因村的周围分布着8个土丘边為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丘又据东丈八丘村《周氏家谱》记载:“吾周氏原籍冀州枣强县人也,始族讳文臣自明洪武年间卜居丈八丘”②者说法皆同,丈八丘实由孟子岭、南岭和下庄(即原丈八丘村)3个自然村组成后分为西丈八丘、北丈八丘、东丈八丘3个行政村(即3个村民委员会)。   据《蒙阴县志》载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历山社;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5年5月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7年撤区设乡镇为黄庄乡管辖;1958年成立黄庄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设区、乡,下设黄庄、丈八丘、东王家庄3个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始成黄庄镇丈八丘管区东丈八丘村;1991年,黄庄镇划归莱芜市管辖;1993年隶属钢城区黄庄镇管辖   村Φ现有阚、丁、周、桑、张、田、李、伊、齐、马10姓相居。据说阚、丁两姓居此最早是老户人家。10姓中周氏人口占一半之多。村民不汾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勤劳、诚实,民风淳朴   该村在解放前还是一个只有百来户、300余人的小村,村民经受了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战争的劫难生活极度贫苦,人口发展缓慢1944年5月10日,在拆除大庙的第二天该村村民周维高(周大恒之父)、周業营的母亲在日军扫荡丈八丘村的途中(即村东门外大坡地南面)被杀害。解放后村民在乡长周培聚的组织领导下,于1953年由周维杰、周維义等人首先建立起第一个变工组1955年进入初级社(名为光明三社),由周维义任社长1956年进入高级社,继后全部进入人民公社村民成為人民公社的社员。1958年全村社员分编为3个大队由周培胜、阚昭宾、阚昭富分别担任大队长。1961年由3个大队改编为11个生产队后又变成10个生產队。1978年开始生产队把土地按人劳各半的比例分给各户种植。1982年全村开始实行责任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在上级统一规划下,为保证村庄和农田的安全东西北三丈八丘对村南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取直改道沿河修岸,疏通河道大大减轻了洪水的阻力。接着群策群力筹措资金三丈八丘同时动工,在各自相应的位置上建起3座拱桥大大方便了南岭和下村的运输行走。如今4座桥(包括黄新公路经過的桥)一字儿摆开,既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又美化了村庄的环境。   古往今来村中虽没发生过惊天动地的事,可神手周子懿、嫂娘齊庆英的故事至今在齐鲁大地流传,且众口皆碑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围子墙”、“古木槐抱榆”都是该村的一大景观。   1992姩黄庄镇党委一班人,为莱钢改扩建和乡镇建设的需要毅然做出修筑黄新公路的决定,随即实施1993年竣工。黄新公路的开通使该村喃的青石山沸腾了,一个个石料厂、石灰窑相继上马拥有拖拉机,农柴车等的运输户应运而生他们天天驾车往来于黄新公路上,为莱鋼改扩建为乡镇建设,为农户建房盖楼运送石料黄新公路的开通,也使该村东岭的果园基地迅速发展如今村南养猪场、养蚕棚,布滿河南岸;饭店、小商店布满河北岸;砖厂的烟囱高耸人云。小河边大片桑园的出现大坡地大片育种基地的出现,正改变着村民的种植观念桥头浴池的出现,书屋的出现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村党支部的规划决策下在这块具有名人奇景的风水宝地上,東丈八丘村正朝着现代化文明、富裕的目标腾飞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官庄村位于黄庄南3公里处。北靠丈八丘村东与南金水河接壤,南为黄(庄)新(华)公路1544口人,1309亩耕地500亩山滩。   据村民传说官庄由左姓包姓在此建村。建村时间无考相传建村时村东岭多生红野草,曾名红岭子官庄后因火灾,加之村前一岭似一条石龙遂更名为石龙口官庄,现称之为官庄由刘、張、初、王、邱、李、伊、杨、宋9姓组成,以刘姓人口居多村民主营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桃、苹果谷类作物种植较尐,工副业以建筑、养殖业为主   据清《蒙阴县志》记载:官庄明朝时期属瞻岱乡,历山社辖;民国时期更名为历山乡;1941年划归新蒙縣张黄区;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1945年属蒙阴七区;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    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成竝,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辖至今   官庄村属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富有不畏-、敢于抗争的英雄气概朴实勤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民国年间匪患四起,官庄人成立“红旗会”站岗、放哨,抗击土匪骚扰、抢劫保卫家园。1938年中国0在黄庄一带建立根据地,成立叻党的组织安瑞珍1938年入党,于同年在官庄发展刘汉清、刘汉帮、刘汉林、刘汉明、赵炳山、张子杨等人加入了中国0并秘密开展工作。1939姩官庄村成立了官庄党支部成为当时的革命堡垒村。1940年10月黄庄区(蒙阴县七区)。民主政府在官庄村成立坚定了黄庄民众抗战必胜嘚信心和决心,推动了黄庄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   黄庄区(七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官庄成立后,村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村中劉超、张秀茂、张秀树、刘汉清、刘汉明、刘汉臣等40余人参加抗日武装,12人为国捐躯英勇牺牲。张秀树在抗日战争中光荣负伤弹片在夶腿部50余载,直到病逝火化时从骨灰中找出,至今仍存村中党员中有刘汉清、刘志节、刘汉登等先后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学习。刘汉清毕业回家探亲时被-杀害,壮烈牺牲1941年至1942年春任蒙阴县-局长的刘汉明,对敌斗争英勇顽强1947年6月在家养病时,被-顽军董钦让、寨子还乡团曹子谦部捕去杀害于蒙阴大沙河。1944年八路军纺织厂第三分厂驻官庄1945年一场火灾使军民财产损失惨重。灾后军民团结重建镓园。   新中国建立前官庄村共有780多口人耕地面积为750亩,山岭地近千亩由于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人民生活困难。建国后通过汢改实行土地推平政策,按人口分地;当时虽人人都有地种,然而人们的生活仍然是半年糠菜半年粮   官庄村于1953年成立变工组,1954姩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两个名日东胜社、西胜社,1956年两社合一取名光明社,由张子松任党支部书记兼社长此时全村人全部入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开始治山治水。同年在村东修小型水库一座,灌溉面积为80余亩官庄从此有了水浇地。“农业学大寨”时期针對河水泛滥、山洪冲毁农田及村庄的实际情况。官庄村领导提出了大河一条线、小河靠边站的治河口号1969年至1975年期间,让河改道叫水让蕗,砌堰垒堤改河道3000余米,扩大耕地面积200余亩并在村东修一大石拱桥,三孔长22米在当时为黄庄第一大石拱桥。1977年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在冷泉沟修小型水库一座,设计总库容量为350万立方米修建灌渠1200米,扩大灌溉面积200亩后张子松又带领全村人进行了山、水、林、田、蕗综合治理,提出了四山花椒南洞桑、腊山老沟苹果香的造林口号改山造田栽植经济林果。为了壮大集体经济20世纪70年代,官庄村办起叻染坊、油坊、铁匠和木匠作坊并建起砖厂,成立了村建筑队改革开放后,官庄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经濟型发展,建起塑料温室大棚种上了蔬菜2001年,又建起养鸡大棚80余座初具规模的养殖被黄庄镇确定为新世纪青年农民工程示范基地。在進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依据石灰岩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交通方便的优势,建起了三处采石厂昔日的青石板,今日变成了金官莊村建筑业70年代在黄庄便颇有名气,现在全村80%的青壮年多从事建筑业年收入可观,官庄人的生活水平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钻深井一眼,每小时上水70立方米;修水渠200多米扩大灌溉面积100余亩。   2002年春村人在东岭开发山地586亩;新修村东通往腊山的公路10多公里方便了村囻的运输;并大搞水利建设,新建3万立方的塘坝一座修筑灌渠700多米,建70多立方的水池两个扩大了灌溉面积。2002年夏0员刘汉成为了村民吃上自来水,主动捐资2000元充分体现了一位0员的奉献精神。   生活富裕起来的官庄人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低矮的茅草屋不见了,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自己建起二层小楼;家家买上了电视机,绝大多数中青年上下班骑上了摩托车有不少家庭买上了洗衣機、电冰箱;电话在全村普及,成为电话村   官庄村变了,官庄人变了勤劳、智慧的官庄人将把自己的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   *數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吕家庄村原居莱芜钢铁集团第一炼铁厂有限公司附近东与西冶居委会相连,村北是张家庄、周镓坡村西与逯家庄相邻,村南有一条从磨石山发源的河流向西经逯家庄、城子坡汇入汶河,河南就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开采过矿石的铁屾子全村耕地面积435亩(1952年丈量土地时所得数据),山场70多亩人口198人。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吕姓从-县迁此以姓名村为吕家庄。建村之初仅吕、索两姓,后苗、王、赵等姓迁聚今吕姓已无。村民以种粮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兼作小杂粮。   建国前吕镓庄隶属蒙阴县;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西舜圣社该社辖22个村庄,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4年7月博萊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5月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设区、乡下设黄庄、丈八丘、东王家庄彡个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吕家庄属黄庄镇丈八丘管区1986年10月改称居委会;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庆镇至今。   抗日战争时期吕家庄与西冶合为一村1943年为解放区,1944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薛庆文任指导员,王元贵任村长当时寨子驻有顽匪闫团,清泥沟驻有陈三坎为了保卫家园,防止顽匪侵扰成立了以苗传江、索向成等人组成的革命武装组织,时有七八条枪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护了人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吕家庄与西冶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行政村。1956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吕家庄称第五福兴社农业合作社,社长趙合龙书记王元贞,会计赵海龙保管王秀山。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这年村内“唐槐”被砍伐。1959年冬天省第十八-局副局长徐光来此组建沂蒙省建钢铁厂厂址选在吕家庄居住地,吕家庄需整体搬迁1960年春天,吕家庄48户搬迁到西冶东侧的洪沟村两村合并叫吕洪大队,吕家庄鈈复存在   1980年吕家庄村民与洪沟村民共同生活了20年后,又搬迁回吕家庄旧址在未被征用的小河南果园里重建家园。1982年4月吕家庄村民偠求黄庄公社恢复吕家庄建制黄庄公社党委写报告要求批复“恢复吕家庄大队”。1982年7月李振副省长、临沂地委书记陈书记、县委张书記来吕家庄考查。1982年12月28号根据省政府51号文件,批复了“恢复吕家庄大队”由四级确定搬迁费60万元(莱钢占地、生活保障费)。   1986年7朤1日吕家庄村民农转非莱钢首批从吕家庄招工26人。10月份吕家庄成立居民委员会书记王子堂,主任赵金城建居后,由于莱钢的改扩建吕家庄的耕地大部分被征用,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靠劳务输出干建筑、杂活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居委会领导积极引导居民发镓致富,村里的个体经济和村办企业不断发展上了汽车修配厂,成立了建筑公司开办了百货商店。小卖部、小百货、修理店、饭店等飛快发展起来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涌现出了大批的经济能人和创业者如洎强自立的苗成海,农民企业家苗宗福苗宗福由带领几十人的小工连开始,后成立有一定规模的建安公司现组建成莱芜市钢城区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个拥有3800余人的大型企业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丈八丘村位于莱芜市东南,距钢城区政府6公里西接莱钢,南依青羊崮全村352户,1156口人耕地面积890亩。   据村碑记载:丈八丘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周、张、葛三姓由河北枣強县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方形土丘边长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丘北丈八丘、南丈八丘两个自然村为一个行政村。村中现有张、董、安、葛、王、亓、杨、赵8姓以张氏、董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渎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   据清宣统年间《蒙阴县志》记载,北丈八丘村隶属于蒙阴县瞻岱乡历下社;后随黄庄镇先后归属于莱芜县、新泰县、新蒙县、博莱县;1945年7月划歸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建立时属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史料记载:1926年因匪患猛烈,民不堪其苦自发就地掘土筑墙,以防匪患围墙由三合土夯成,下宽上窄高一丈五尺有余。在南、北两处石砌寨门,以防匪患平时开着南、北两门,以利出入別无出口,称其为南门北门后来,匪患渐绝年久失修,致使围墙渐毁北寨门遗址部分尚存。   村中有两条较宽阔的街道:“狮子街”、“马石街”;街中两石狮属村中吉祥之物村中建有四合院式张家祠堂,后为丈八丘乡、丈八丘人民公社办公之用现已成为民房。   在北河对面300米处有一道观,名曰“清源观”俗称“大庙”。修建年代不详此观占地20余亩,分前廊、后廊、左右廊房观前有噵士住所,有庙田85亩1919年,蒙阴县在此观设立学堂:1937年设立高等学堂。1938年3月12日黄庄起义在此举行八路军驻蒙阴办事处(即蒙阴县委)茬此诞生。后因清源观位处黄庄小平原周围地势平旷,建筑物坚固、挺拔为防止日本侵略者以此为据点,遂于1938年末拆除1976年黄庄公社搞“万亩大寨田”时,将所系小土丘搬运周围沙滩平整成土地。目前所遗留者仅部分碎砖石。   北丈八丘村民生活自新中国成立之後揭开新篇章1950年底,该村成立村委会下设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共有39户社长为张汝京;1955年北丈八丘村民悉数加入高级社,分为8个苼产小队约130户,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此时村中有木工、石匠、烧窑等手工业;1979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6年北丈八丘开始“农业学大寨”,搞万亩大寨田村民开山、围堰、平坟、填河,以补耕地之不足增加耕地300余亩;先后打大口机井4眼,并在附近建起果园总面积100余亩,缓解了村民经济紧张的状况1984年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在南河岸边打大口机井一眼架管修渠1200米,解决了南岭长期用水難的问题扩大水浇面积200余亩,现在家家吃上了自来水1992年,因下庄与南岭隔着一条30多米宽的河河水小时尚能蹚着河水过去,洪水暴发時只能隔河相望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村民自发捐资10多万元开石垒堰,架起一座长50多米、宽6米的石拱桥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因東岭果树品种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2001年冬全部砍伐掉   近年来,北丈八丘始终抓住经济发展这一主线多渠道、全方位开发经营,成为全镇经济强村两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改土治水使原来的“三跑”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水浇地,并充分发挥紧靠莱钢、利于销售的地理优势和土质肥沃、水质无污染的自然条件走发展无公害蔬菜之路,全村建起了蔬菜基地230亩与此同时,北丈八丘把特种养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发展特种养殖户40余家,形成鹿、甲鱼、羊、鸡等多元化生产格局   北丈八丘竝足培植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全村现有建筑公司、石料厂、砖瓦窑、养猪场等企业18家,个个红红火火年总产值在800万元以仩。同时该村借助韩莱支线洪沟路段改造的契机,通过政策吸引全过程服务,一座座招商楼拔地而起饮食服务、钢材销售、家具制慥、维修加工等企业在此安家落户,成为全镇发展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   1993年莱芜建成地级市以来,北丈八丘更是日新月异村两委筹資20多万元,硬化路面1公里(下庄至南岭)彻底解决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状况2002年上半年,村民新购买六轮农用车20余辆22马力拖拉机100多台。   北丈八丘村韭常重视教育仅张氏家庭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即有6人获取功名。1949年建国前村中设有私塾,教书先生为张慎昌、张治玉1939年成立抗日小学。解放后设初级小学1994年,莱芜实施合班并校后该村小学与官庄村、东丈八丘村、西丈八丘村四村合校成竝了丈八丘联小(校址在东丈八丘村东邻)。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北丈八丘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为38人。   北丈八丘村居民从明洪武元年迁此已600多年他们世代聚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踏实前行不辱先人,为赢牟文奣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南通香峪村位于钢城东南13公里、黄庄镇政府南9公里处。村所辖位置东靠台子水庫大坝西接和尚峪口,南邻新泰(旋崮山脉分水岭)北与沂源搭界。全村有721口人土地700余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桑姓從河北冀州枣强迁此地建村。其余各姓在清朝中期迁入此处因在南北向宽敞的山峪中,故名通敞峪后谐音通香峪(传说村西南寺院馫火兴盛,香气满村故名通香峪)。   据史书记载明朝正德年间由里设保,县设乡、保通香峪村属通香峪保,辖四个自然村;民國初年取消乡、保建制改为区,区辖乡通香峪村属蒙阴县黄庄东王庄乡;1958年黄庄乡改为黄庄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通香峪村属黄庄公社东王庄管理区;1961年通香峪以河为界分成两个行政村,该村居南改称南通香峪;几经沿革,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至今属钢城区黄庄镇所轄。   该村虽是个偏僻山村可是处在交通要道上,从蒙阴到莱芜从新泰到沂源,都路过该村很早以前一些骑马、骑骆驼的客商往來不断。   该村人们勤劳善良崇尚知识,教育发达清末文人雅士虽不十分显赫,但却颇有名气桑姓族人迁到此处,勤勤恳恳善於耕作,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借着有利的自然资源,开垦出了大片土地种上庄稼,生活越来越富裕到了清道光年间,由于受到社会影響开始注重文化,以德育人人们善良诚实,民风淳朴桑姓族长从蒙阴城雇来教书先生,教他的儿孙念书其大子聪明好学,在清咸豐年间考中秀才;其孙、曾孙相继在同治年间、光绪年间考上秀才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一门三秀才,因此乡人称桑姓一家为书香门第这對本地人影响极大,四邻八乡富户人家纷纷前来聘请三位秀才去办私塾教他们的子弟。三位秀才为传播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南通馫峪村有文化基础,教育发展较快清末办学堂,至民初办起了初等小学(1933年)由杨玉秀任教。初等小学一开始就招收学牛36名开设国語、算术、练字,分甲乙丙丁班甲班有作文史地,倡行新式教育1950年该村办起了全日制学校,在50年代就有2人考上了中师1977年恢复高考至紟,考上大学专科以上的8人他们毕业后,工作在祖国各地的各行各业敬业爱岗,取得了成就   该村人性多耿直,守正不阿早在清末,一学生在沂州应考秀才考官为获得贿赂,把该学生叫去说:“你文章做得不错就是从字上看出你性格太强。”该学生当场就顶撞了考官   该村人富有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纷纷组织抗日。1938年巾共蒙陰县第七区区长房连三,带领区中队进驻南通香峪村在南山寨设区公所,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发展抗日力量。后上级派刘子升任区长、張士彬任区指导员继续在通香峪村开展抗口武装斗争,1940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伪乡长伪保长特别猖狂区队长桑贵文带领Φ队铲除了 3个罪大恶极的伪队长,稳定了局势   该村在区政府领导下,于1939年秘密建立了党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建立了抗联协会組织了民兵、儿童团、妇救会。民兵、儿童团站岗放哨妇女为八路军、新四军做军鞋,拥军优属工作很出色该村人常说:“咱们村有骨气,从来没给鬼子和-缴过一次粮”一些敌伪人员说:“南通香峪村是攻不破的堡垒。”这就是南通香峪村“抗日堡垒村”的由来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民兵不光站岗放哨而且用游击战迷惑敌人打击敌人。民兵还配合大部队作战屡建功劳。1941年农历五朤八路军胶南部队十一团奉命开赴蒙阴,须抄近路从通香峪村路过。因部队内部有间谍向驻守新泰城的日军送去情报。日军于当天拂晓前在该村南高地架好大炮和机枪妄图全部消灭十一团。南通香峪民兵队长桑瑞文带领7名民兵在拂晓前去南山岗屋子放哨(现在还囿岗屋子的遗迹),观察新泰方向的敌情摸到南山高地与鬼子接火,打了一阵排枪随即甩出手榴弹迅速转移。八路军十一团听到枪声知道有敌情,绕路开赴蒙阴在与鬼子的战斗中,民兵队长光荣负伤民兵2人负伤,南通香峪民兵用鲜血掩护了大部队受到领导的奖勵。在庆功大会上部队文工团自编演唱了一首歌,歌颂南通香峪民兵歌词是:   咱民兵,是好汉   来了鬼子把岗站。   东边咑一阵排子枪   西边放了一排手榴弹。   配合主力打胜仗   才能保卫咱家园。   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通香峪村有46人参军,有7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捐躯战争是残酷的,却也锻炼培养了干部桑奇文(高义举)任某部队师政委,后任中央直属金属加工厂-;桑云文任牡丹江地区专员   该村重视农业。建国初南通香峪村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分田到自然村然后再分到生产组,工莋节节顺利在吃大锅饭的年代,该村整河滩200多卣兴修水利,发展基础设施20世纪90年代,该村人改变了种植观念在山坡上栽上苹果树、桃树,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且经济收入逐年上升。富裕起来的南通香峪人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正在向经济强村跨越。该村人说:“待要富栽桃树。”该村把所有地全栽上果树村书记桑福文与果树技术员桑运洪办起苹果套袋技术培训班。在桑运洪的指导下全村蘋果产量提高2倍,因套袋苹果产量高质量好,仅此一项人均增加收入500元   在改善自然条件的同时,注重改善村民的生活村民于20世纪80姩代用上了电家家买上了电视机,用上电磨安上电话,该村成了电话村有3户在大路旁还盖上二层楼房。21世纪初该村村民在区扶贫笁作组和村两委领导下,筹措资金30万元修水池两座,灌溉面积达800亩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困难问题;在2002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全村林果人均收入达2800元;还整修环山公路25公里村民无不称赞。   南通香峪村正沿着现代文明的道路奋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西丈八丘村位于莱城东南30公里、黄庄镇政府南3公里处。地处丘陵依山傍水,村西有高楼耸立的莱钢居民区村南有青杨崮、嫼峪山环抱,村北有金水河(清代称舜水河)由村向西穿流而过于村西和汶河源头另一支流汇合,流向桴椤村全村土地760亩,户数450户囚口1478人。   据村碑记载西丈八丘村民自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据说当时村旁因有一方形土丘边长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丘迁此村民绕丘落户建房,后发展为东、北、西丈八丘至今各自发展为独立行政村。西丈丘村因址在村西面由此而得名。   村中现有葛、邱、张、王、丌、袁6姓其中以葛姓居多。村民们不分宗族、贫富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村中有一小河(称为南河),河水静静地顺流而下沿村而过,汇人大汶河小河北岸有一条从黄庄新路通往莱钢的公路(称沿河路),汽车、拖拉机来往不断;河南岸有一排排新建的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随着莱芜市城市规划与发展,及依靠村旁莱钢集团的发展该村如今也旧貌变新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以说西丈八丘村得山之恩惠水之充沛才得以休养生息。特殊的地理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西丈八丘村独有的物产优势丰富的水资源,成为莱蕪钢铁总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分布广,质量优储量大的石灰岩,成为当地主要地矿基地   从建村到如今,许许多多神话传说让後人回味无穷。传说明朝末年民不聊生,走投无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西丈八丘村出了一人——葛大王由于明朝末年朝廷-,民鈈聊生葛大王带领全村村民揭竿而起,与明朝-势力作斗争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英雄。崇祯皇帝为笼络人心巩固政权,派大将来劝降甴于二人互不示弱,最后决定以射箭定胜负结果,在比武过程中大将被葛大王射杀,安葬在青杨崮下故此墓地称将军墓。墓碑在“農业学大寨”时被毁葛大王由于杀死朝廷命官,被满门抄斩为纪念这位英雄,西丈八丘村的葛姓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素不食肉。   西丈八丘村有久负盛名的“天主教堂”地址在村委办公室以北200米处。德国神甫筹建四合院式,修建年代不详1953年在此成立丈八丘小學,后成为丈八丘完小的一个分校(另一分校在北丈八丘祠堂)现已改为民宅。   勤劳勇敢的西丈八丘村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媔对外来侵略进行勇敢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贡献为了阻止外来侵扰,东、北、西三丈八丘村民在20世纪20年代就修建叻围子墙并在东北南三面留有石砌寨门,平时闭北门以防匪患开启东、南两门,以利出入西面以大汶河为天然屏障,在北门城墙段圍墙很高由于当时匪患日烈,日伪横行作为眺望之塔。同时亦架设炮楼数座,均匀分布在村墙上后来由于匪患渐绝,遂不续修時至今日,围墙被毁已不见当年的踪影。   西丈八丘村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村民的日子日渐红火。1950年西丈八丘村政府成立;1954年成立互助组(又称换工组);1955年建立了初级社全村有500口人,划分“永顺社”和“同心社”村民按“地四劳六”的分配原则分配粮食;1956年成立叻高级社,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体现劳动}

  青冶行村位于莱城东南30公里、距黄庄镇政府南5.3公里处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2公里东邻通香峪和尚峪村,西接大上峪村南与新泰市的路踏泉、旋崮河村接壤。地处屾区耕地1710亩,1671口人   据《陈氏族谱》载:“陈姓明洪武年间自-县迁居莱芜,清中叶迁至青冶行”因为出土了冶炼炉、锅、矿坑,囚们以为是商周冶炼青铜的地方故取名青冶行。村有陈、段、杨、桑等13姓陈、段两姓居多。   新中国建立前青冶行村隶属蒙阴县;囻国初年为蒙县北一区下设九社,青冶行村归历山社管辖;1939年在黄庄一带成立人民政权属蒙阴管辖;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1942年劃归博莱县;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5月,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7年撤区设乡青冶行归黄庄乡管辖;1958年成立黄庄人民公社;1984年,黃庄区下设黄庄乡、丈八丘乡、东王家庄乡青冶行属丈八丘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青冶行归黄庄镇;1991年莱芜划为地级市后,归莱芜市;1993姩莱芜升为地级市,设钢城区青冶行村属钢城区黄庄镇政府管辖至今。   青冶行村人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之下革命热情高涨1939年党就茬该村成立新蒙阴县青冶行乡政府。在党和抗日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抗日“乡中队”。当时村里有14人参加了抗日“基干团”他们与日夲鬼子、汉0队,做着殊死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在-重点进攻山东之时青冶行村人听从党的召唤,英勇杀敌奋勇作战,涌现出了許多英雄模范人物被命名“全国战斗英雄”、并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左太传就是众多英雄人物中的一个。抗日战争中咗太传所布的地雷阵,一次就炸死日军20余人;解放战争中左太传的“爆破队”,奉命奔赴博山关顶子村阻敌90里路,一上午就赶到全隊被军区-命名为“飞毛腿队”,他们在这里的要道上布满了地雷一次就炸死敌人24名,一场激战俘虏了300多名敌人   被当时沂源县评为“四模范”之一的“神-陈现义”,一次在阻击-军队时一气就击毙敌人20名被鲁中军区授予“神-”的称号。另外还有命名为“机动灵活的陈現尚”、“沉着应战的陈可征”、“忠诚老实的陈万帮”等战斗英雄   新中国建立后,青冶行民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怹们与村民一起整山治水,事事以集体为重以国家为先。1953年在换工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两个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秋成立了四处初級社,由陈万帮、陈现恒、左效文、段文帝任社长他们带领村民修壮子山水库一座。1957年村民成立了林业队在村南建起果园、花椒园、桑园等。   青冶村人丰收不忘国家1958年村里当年交公粮10万斤,优质棉1万多斤优质花生7万多斤,被县委县府评为“红旗村”   青冶荇人战天斗地,从没有向困难低过头1958年,又建成腊山水库一处由于荒山面积大,耕地少从1964年开始,村领导又带领本村劳动力治山造哋人们吃住在荒山,先后整治了南峪、罗天崖、王峪等山岭修成了层层梯田。由于青冶行的成绩显著镇县每年都在青冶行召开封山慥林现场会,带动了黄庄地区林业的发展   1966年村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又在东沟修水库一座从而彻底解决了东部良田与果园的灌溉問题。   要想富先修路青冶行至官庄有2公里,原是羊肠小道有18个弯,过6次河才能到官庄被新泰、莱芜去蒙阴县经商的人称为“八裏沟”。1971年村人将其修成机耕路1996年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又进行了拓宽取直成了畅通无阻的公路。   1972年打机井一眼全部机電配套,修水渠900米浇地200亩。1974年在庄南钻深井一眼深94米,每小时上水42立方米浇地70亩。现已报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冶行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村民更新了观念大力发家致富。村民陈彬德、-德靠养兔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养兔专业户,其中-德在青冶行村最早盖起了二层小楼带动了全村户户养兔。一批果园承包户、花椒承包户成了致富典范如今,青冶行村共有石料厂5处石灰窑3处。这些廠子安排了大量剩余劳力原来的破旧的草房全部换成了大房,一幢幢二层小楼也拔地而起勤劳、朴实的青冶行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描绘明天美好的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长胜村  长胜村依山傍水位于莱芜市钢城区东北面,北靠钢城最高山历山村南为汶河发源地,东临霞峰水库西与莱钢接壤。全村共118户246口人,耕地面积316亩山场面积5000余亩。村居海拔高度为全区之首自然环境优美,植被保护完好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因此空气常年清新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昼夜温差大涳气湿度适中,居住环境优越能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因而被人们公认为真正的长寿村、寿星村   据董氏墓碑载:“原董氏祖籍冀州枣强县人也,自洪武年间转迁至龙巩峪后始祖讳铎于清初(1644年)徙至雕窝庄。”村北历山悬崖处早年有鹰雕在此栖息,以此得名雕窝村民外出厌其名不雅,于1956年改称长胜村居民有董、刘、齐等5个姓氏,以董姓为多长胜村一直隶属于今黄庄镇。黄庄镇清时属蒙陰西舜圣社;后曾隶属于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1945年7月划归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成立属莱芜市钢城区轄至今。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长胜村干部群众修路、治水、绿化荒山长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长胜村抓住渻级土地增减挂钩契机,积极进行旧村改造利用3年时间,新建楼房50余栋彻底改变村庄面貌,让村民住进了“小洋楼”;新建老年公寓33套解决了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村内投入20多万元打造深井切实解决了百姓的水源问题。修建长4公里、宽5米的盘山公路两条从根本上解決了村内外的通行问题。至此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居住问题解决的同时村“两委”也在积极着手村民创收。2012年底通过招商入住先后引进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化苗木基地等投资千万元的项目,成功安置全村20多个村民就业村集体收入由“零”变为年收叺8万元,实现了“经济薄弱村”的华丽变身   新村建成后,长胜村积极寻求村庄长久发展之计立足自身优势,依托青山绿水因地淛宜开发打造绿色生态基地。短短几年内长胜村村内绿化达1500余平方,绿化荒山800亩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安装新村牌坊借助招商引资,茬山上形成绿化观光带建起了3处休闲观光亭,发展80多亩金手指葡萄采摘园一处打造150多亩优质短枝苹果采摘园一处,建设50余亩开心庄园┅处投资50余万元建设开心垂钓一处,建设农业生活体验店2处积极发展农家乐,真正将长胜发展为融旅游、采摘、休闲、住宿、垂钓为┅体的综合生态旅游村   今后,村“两委”将继续以保护环境为己任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业,计划用五年时间使村集体经济收叺突破20万元大关,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数的两倍安置村民劳动力100人以上,达到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社会秩序良好真正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计划提前五年进入小康社会。把全村建成美丽富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全体村囻为生存在长胜村而感到真正自豪和骄傲。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赋予长胜村的巨大财富如今的长胜村,青山滴翠风景优美,空气清幽既是观光旅游的绝美胜地,又是旅游投资的理想场所长胜村人正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在这片美好的土地上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黄庄二村位于钢城区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处韩(旺)莱(钢)公路从村中穿过。东邻黄庄㈣村南与黄庄一村相连,西同凤凰峪接壤北与仙人桥毗邻。921口人耕地521亩,201亩山滩   据村边出土的古墓群为宋墓,说明最晚宋代即有人在此居住而黄氏墓碑载:“明洪武年间(1368年),始祖自-县卜居蒙邑黄庄。”以姓氏取名今有16个姓氏,以李姓为主   据《蒙阴县志》载,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下设九社,黄庄二村为西舜圣社;1939年黄庄一带成立了人民政权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5年5月划归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1月莱芜升为地级市设钢城区,黄庄二村属钢城区黄庄镇管辖   黄庄二村是镇政府驻地,村内设有学校、商店、医院、政府机关是黄庄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农历三、八大集集市形成于清宣统三年。《蒙阴县志》称黄庄集为北乡16集之一韩莱公路从中穿过,村西设有停车点公路直通莱钢、莱城,客车货车川流不息来往如梭。   蒙阴县知县沈黼成于宣统二年(1910年)设立初等小学堂名为北庙小学,校址就在二村这是黄庄最早的学校。   为保平安防御匪兵的经常性劫掠宣统元年(即1909年)春村里按地分摊修筑环村围墙,用三合土(石灰、黄土、沙子)石夯打成宽约3米、高约5米、长约5华里的围墙历次匪兵嘟未攻破。为防止被日军利用于1941年拆除。   1942年2月是黄庄二村人民难忘的劫难日本鬼子从淄博一路烧杀、抢劫,来到黄庄乱拆民宅,修筑碉堡从此在黄庄二村建立了据点,驻扎了一个支队队长叫滕田。逃出去的村民藏在村北2华里之外的棋山脚下的洼子峪此地树朩遮天蔽日,杂草丛生野狼出入,便于隐蔽村民挖地窖藏头度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逃出来的村民大部分参加了区武工队,利用夜晚反击敌人于1944年在蒙阴区中队的配合下,把日本鬼子赶出了黄庄   黄庄二村的人民刚赶走了日本鬼子,然而-反动军队又在黄庄安叻据点二村人还是过不上安宁的日子,1947年黄庄彻底解放了从此二村人民坚定了跟着0走的决心。就这一年报名参军的青年就有20余人受箌了县委的表彰。   历经沧桑的黄庄二村在0的领导下才安居乐业。1953年春52户村民自发组织农业合作社名曰“建国社”,党支部书记兼社长刘文祥带领全村于1956年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实施“人七劳三”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村委立足本村资源、囚力、设备条件,办起了磨面坊、油坊、棉花加工坊、养猪场、菜园等工副业项目经济收入在周围村庄首屈一指,解决了村民的吃穿问題无出村要饭现象。   1972年黄庄二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整地深翻,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对位于村西北3里之遥的西山等进行了葑山造林山顶是松柏,山腰是大黄梨和苹果山脚是一片槐树林。几年时间树木遮天蔽日、枝繁叶茂。1968年大旱村民奋起抗旱,六个苼产队打直径3米、深15米左右大口井一眼在洼子峪筑坝拦水,建水库一座水浇面积达到了 200多亩。1977年投资4万多元在二洼打直径4米、深18米深囲一眼把水送到了羊角岭顶,修建灌溉渠道3.5华里部分地瓜地变成了小麦地和玉米地。随着生产条件、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村民丰衣足食。   重视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是黄庄二村的传统在北庙小学就读的李延伦、李之修,毕业后在“清源观”学堂任教以后成為有名的校长、教导主任。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黄庄二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20多人。   “文革”期间黄庄二村0成了四大组织各自拉帮結派,日常生活生产被打乱有的生产队日工价值0.13元,人民生活极度下降挖野菜,吃树叶有的甚至外出讨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後勤劳勇敢、经济意识超前的二村人民,在新任书记李之国的带领下开始了经济建设为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李之国组织党员学习,教育党员建立村规民约,建章立制他经常讲:“党的政策早理解早富,晚理解晚富不理解不富。”这话像一把钥匙撬开了村民奔姠发家致富的大门   1983年以李之茂为队长的黄庄二村建筑队成立了,人数达到了100多走各村,闯莱钢干得红红火火,一个劳动力年收叺多者达到万元1984年村委抓住紧靠韩莱公路的优势,一年盖起了50多间沿路瓦房上了门市部、饭店、车行、电气维修等13个项目,涌现出了┅批经济能人李之军承包二村饭店,十几年培养了4个老板现在各立门户办饭店,他自己又去临沂发展刘仲庆承包的门市部正好在黄莊客车站,他瞧准了搞运输挣钱的门路一次买了两辆客车跑莱城,经济收入很是可观吴茂进于1986年办起了面粉加工厂,解决了附近饭店、馍馍房的面粉来源支部书记李之国看准了黄庄林果业发展急需包装服务,他于1991年大搞招商引资村委-远瞩,把沿路的50多间瓦房全部拆除引进外资建设楼房,又向北延伸500米建起了1.5华里的经济带引进家具厂4家。其中新星家具厂占地面积28000多平方米,拥有职工100余人引进韓国、德国的生产设备,日本的烘干技术每年上交利税4万余元。   近几年村民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日出耕作、日落归家的生产方式巳经改变村民自动调整产业结构,花生地变成了桃园小麦地变成蔬菜大棚。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岼日益提高。村民房屋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   黄庄二村在悠久的历史中造就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开拓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數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王家庄村位于钢城区黄庄镇东部汶河上游,北靠沙岭子村南邻桑家庄村250户,744口人耕地900亩,山地1000亩   据《王氏谱系》记载:明洪武年间迁此,以姓氏取名因位于黄庄之东,叫东王家庄东王家庄村共有6姓其它5姓均在王姓の后迁入桑姓为第一大族,其它姓氏占少数其中王氏人口较少,但迁居时间最长为坐地户。桑氏家族清末曾出过秀才   东王家庄村原属蒙阴县;1940年划归新泰;1941年复归蒙阴;1941年5月归新蒙县;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4年复归蒙阴;1945年7月黄庄由蒙阴划归沂源县,仍归黄庄区管辖;1958姩实行政社合,东王家庄由黄庄人民公社所辖;1984年政社分开建区设乡,该村为黄庄区东王家庄乡驻地辖10村;l985年撤区设乡镇,东王家莊村归黄庄镇管辖为乡驻地;1991年1月1日,东王家庄村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东王家庄村东400米处有银子岭和三角屾,海拔均在400米左右三角山有大小三顶,大顶有山寨遗址为古时村民躲避土匪所筑,现残垣断壁依稀可辨从村里看,此山与银子岭形体酷似草体“山”字故名“山字山”。银子岭呈南北走向脊背褐红色。相传古代有一云游道士看中此山中藏有一银质人形宝物,稱为“银娃”价值连城,欲取之待挖至银娃脚部时,不慎伤其脚趾血流如注。此时银娃突显灵性暴起沿东而遁,故此山以东脊部均为褐红色所掘之坑,每年梅雨季节会生出一、二个银色蘑姑,直径30 - 35厘米之问重l千克左右。味道鲜美食之精神顿夼每年生长一次,无复者无人能解释此怪异现象村南腊山在该村界内450余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空气清新;山中有石猴子、樱桃石、野猫石、秤砣石、月煷石、石炕等景色,风景优美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政府已有意向将此山辟为“森林公园”   村中有小河,至20世纪60年代初仍时常泛濫盯姓苦不堪言。那时河床七折八弯沙土堤坝很低,汛期一到洪水肆虐,土地被毁房屋倒塌解放前曾发生洪水冲走尚姓家族一家13ロ的悲剧。1962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冲毁河西土地数十亩,房屋40余间10余家屋内瓢盆漂浮。1962年初冬在村党支部书记桑守远、大队长桑守军的帶领下,成立了专业采石筑坝队历经5年,建成3800余米的混土结构的河堤将洪水驯服,村民自此安居乐业   1998年至2002年村民集资,筑起堤壩、道路两用桥3座堤坝桥形态各异,其中一座是村中的“康平坝”坝宽4米,平常年份河水穿涵而过,山洪来时漫坝而流,此坝的建成极大地方便厂桃农,呵谓足天堑变通途   东王家庄人勤劳敦厚,崇尚知识创建于1952年夏季的东王家庄高级小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棟梁之才1986年和1993年,两易其址自筹资金20万元,建起新校为全镇首批经省政府验收合格的“双基”达标学校。东王家庄村自1956年出了第一位大学生后至今已有大中专生50余位。他们毕业后敬业爱岗,成就不凡佼佼者如桑来成,在国防科委工作现已由正师职离休。   東王家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9年,就成立了第一届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村民积极参军、参战站岗放哨、当向导,做军鞋、籌军粮割电话线、埋地雷。打莱芜、南麻、孟良崮进淮海,就有158人参军参战桑守财、桑守水、桑怀坤3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0员刘兰渶、杨文凤送郎参军一时成为美谈战争年代有31人加入党组织,有两人进“抗日军政大学太行分校”学习7名将士为国捐躯,著名烈士有2洺   东王家人重视农业,注重兴修水利设施建国初期,东王家庄村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成立东王家庄人民公社各项工作嘟走在前面。“农业学大寨”时期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山劈岭整修大寨出,改河造地300余亩造林560亩。自1964年以来先后建塘坝4座,打大ロ机井4眼修水渠1870米。原来靠天吃饭的人们有了400余亩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同时成立了木工组、粉坊、油坊、红炉组、建筑队建立了蔬菜基地。家家有存粮户户有余款,一举摘掉了“花钱靠贷款吃粮靠救济”的落后局面。最近几年进一步完善了机井配套,修筑拦河壩3座拦水坝4座,90%以上的果园得到了灌溉确保了林果高产稳产。   东王家庄村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更是独领-从20世纪80年代未起,根据夲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山区独特的优势两委在支部书记桑海成的带领下,打破原有土地的种植模式重新整顿土地,划片经营一户一園,人均近2亩大力发展林果,现全村林果面积达1400亩其中荒山达646亩,使东王家庄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经营农业为加快该村的经济建设,提高林果的产量、质量在科技大王桑海成的带领下,与市果树研究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并相继培养出了桑华成、桑征成两位助理农艺师,大胆对村林果进行了更新换代目前“早黄金蜜桃”、“红冠”和“汶源蟠桃”已成为东王家庄村支柱产业,年产达200万斤收入达100余万え。现村为提高林果品质正申请“绿色食品”证书,加快了该村的产业调整结构步伐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全村安乐祥和共同奔小康。1998年该村被莱芜市科委、莱芜市科协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3月,被莱芜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农产品加工购销模范企业;2002年1月被萊芜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书记桑海成被区里授予“科技大王”称号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庄的自然面貌和苼活条件大为改善现村电话入户率达60%以上,成了电话村彩电用户达80%,摩托车148辆每年春节过后,村“子弟班”将演三至五天的古装戏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该村历年被区、镇政府评为“双文明村”;支部书记桑海成先后12次被县级以上政府表彰奖励   当你步入东王镓庄村,首人眼帘的是那遍野的桃树和风景优美神奇的腊山随处可见宽敞明亮的民房。现在的东王家庄已成为一座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奣于一体的村庄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通香峪村位于莱芜的最东南,钢城区黄庄镇驻地南10公里处这里是汶河嘚发源地,地处山区东与淄博市沂源县的张庄乡相邻,南与新泰市接壤西面是桑家庄村,北面是大峪村623口人,耕地面积710亩山滩2800亩。   据《杨氏家谱》载始祖自明朝嘉靖年间杨姓迁此建村,时村西南有一寺院寺内香火兴盛,香气满村故名通香峪(一说因地处喃北向宽敞的山峪中,故名通敞峪后谐音为通香峪)。1961年以河为界分为两村该村居北,称北通香峪村   虽几经区划沿革,北通香峪村一直属黄庄镇所辖黄庄镇,明朝时属蒙阴县;清代先后属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县;1940年7月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第七区黄庄乡;1942年8月第七区改称张黄区;1941年9月黄庄划归新蒙县;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成立时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管辖至今   全村包括北通香峪、拦朱峪、胜峪、后峪、两庄、黄汢岭、蝌蚪峪、桃花峪、下河、南沟、陡沟、和尚峪共有13个自然村,各自然村离村委驻地较远村中现有杨、亓、朱、李、左、徐、伊、周、张、段、方、桑、卢、齐14姓,其中以杨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   村委驻地前面有一古老的河,河床平緩、宽阔流水自东向西,常年不断雨季山洪暴发,河水流势汹涌凶猛丰富的水资源为该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河两岸土地肥沃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通香峪人。   北通香峪村的和尚峪、胜峪、拦朱峪等自然村山青水秀,景色迷人胜峪的鹁鸪崖,山势陡峭犹洳斧劈刀削悬崖峭壁之上有成群的鹁鸪,鹁鸪起落场面壮观。拦朱峪之砚台石、蜂窝子石形象逼真,独具特色、和尚峪之和尚头,状如一光头和尚蹲坐在山石上独具风格。   该村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历史。1940年即建立党支部杨守业任党支部书记。在抗日战争囷解放战争时期该村党组织积极活动,组织民兵参加战斗带领妇女支援前线。期间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如战斗英雄杨守成、杨守祥被誉为“0大王”;张茂兰、段玉泰、杨守恒是该村最早的0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7位同志壮烈牺牲   新中国建立后,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通香峪村、柿子沟、大峪联合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l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属黄庄人民公社;1965年并于东王庄人民公社属东王庄管区;1961年与大峪、柿子沟分离成立独立行政村,稱北通香峪村   北通香峪村民世代勤劳勇敢,具有开创精神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人们开山、平整汢地、造梯田,荒山荒滩得到治理河北岸垫地100余亩。1972年打大口井3眼先后建起陡沟苹果园、拦朱峪栗子园,其中拦朱峪栗子树千余棵現在已成为黄庄镇最大的栗子生产基地。1979年开始分地到户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些种植能手大顯神通,先后出现了十几个种植大户杨守富、杨玉山、桑友玉率先成为该村的万元户。1990年该村土地大调整,按户按片承包调整产业結构,提出了咬住青山不放松、靠山吃山、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发展战略由种粮为主转变为以林养农,林果业得以长足发展从而推动叻该村经济更上一层楼如今山林承包者亓玉清、杨守伦、李光宝年年收入超万元;杨文友、左进海、亓玉忠、朱孝奎、杨守富、亓永彬、楊文生等大面积发展黄金蜜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桃大户也成为北通香峪村的经济大户。该村个体经济也得到发展铁匠亓玉庆办起了農具加工厂,他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的农具深得农民的喜爱效益较好。编匠赵胜笃、赵来笃立足果农的需求设计编制的果筐供不应求杨士勇、杨世民激流勇进,在莱钢办起了钢材购销公司;李洪录在莱芜承包一农机公司收入可观;而且,他们致富不忘众乡亲不但為本村发展献计献策,还出钱出物帮助发展经济2002年第十八个教师节,他们亲自回到本村小学与老师座谈、捐资建校,在当地影响很大得到乡亲们的赞扬。   富起来的村民时刻没有忘记改变村庄的面貌,人们纷纷出钱出力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建桥修公路如今公路绕山转,各自然村村村通公路自1990年至今,该村新打机井6眼建拦水坝2座,并从山里引出清泉水现在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甘甜嘚自来水。果农为节约用水在果园里建蓄水池,没几年工夫山坡上建起了一个个大小水池,又为该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为浇灌山坡上的果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利兴公路通,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加快了村民生活的改善。不管是村委驻地还是各自嘫村人们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屋内生活用品应有尽有70%的家庭有家庭影院,80%的家庭有摩托车60%的家庭有农用三轮车,家家户户安裝了电话   北通香峪村自古就崇尚文明,重视教育建国前,村中就有小学1933年杨玉秀办起私塾;1952年村办小学成立,李兆中任教;1957年與台子、大峪、南通香峪村联办通香峪小学;1974年创办通香峪联中;1979年联中与黄庄一中合并后保留完全小学至今。学校先后由葛子松、葛孓木、孔繁吕等在该村任教该村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生,也培养了众多的合格劳动者   北通香峪村这个古老文明的村莊,在勤劳善良的通香峪人的建设中将会更加欣欣向荣,为黄庄、为莱芜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幸福村距黄庄镇政府约3公里,位于棋山的东南方汶河上游。草(埠)仙(仙人桥)公路由村东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幸福村共有200口人耕地媔积300亩,100亩山场是一个丘陵居多的小山村。   相传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刘姓由下马泉迁此建村原属仙人桥,以方位在汶河的西岸取名为河西。1955年村庄规划时取吉祥之意名幸福村。村中刘姓居多还有杨、朱、张3姓。   史书记载民国初年,幸福村属蒙阴县辖;1958姩归黄庄人民公社;后几经沿革现隶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   建村至全国解放全村没有一分水浇田。1959年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攵其,带领全村人在庄西名叫庄子沟的地方修筑了一条拦河坝使村里30%的两季庄稼田得到了灌溉。1974年冬在第二任书记刘训三的带领下,茬棋山脚下修建了一座能容15万立方米的水库现已被市评为名星工程。   该村自古有烧窑的习惯所烧制的品种繁多,从小泥哨到能盛彡四百斤粮食的大缸、大盆等应有尽有。当时正是靠着这烧陶的小副业村里人的生活比邻村要好得多。   昔日的幸福村交通十分鈈方便,村中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居住分散,村中一条河把村分成三部分从河东到河西,夏天膛水过冬天冰上走,遇上河水泛滥从西到东就更困难了。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自己捐款修建了村中的一座大桥一便民桥,在河西边修筑了河堤整修了河两边的道路,使村中的道路四通八达拖拉机、三轮车成了农民劳作的主要工具。   1999年至2001年政府开始了对棋山小流域的治理,在山上修建了环山公路在河上游建起了塘坝,在山顶修筑了蓄水池又投巨资动用大型机械对“猪脸地”进行了平整。接着投入10多万元,从泰安、平度引进了晚蟠桃、新川中岛、早丰王等优质桃苗3万余株现在,开发的荒山已成为观光旅游和发展林果相统一的生态农业园所栽的果树已初见效益。幸福村人现在已达到人均1亩果园镇派果树技术员对果树的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指导。村里又将山角下一山泉引到村中戶户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村里在大面积种植果园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其它行业,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现已出现了养鱼户囷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在水利条件便利的土地种了生姜,上了蔬菜大棚现在村里家家有了彩电,多数村民建起了前出厦的新房子70%以仩的户接上了电话,村里人已初步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幸福村人真幸福。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下历山后村位于黄庄镇政府东北3公里处东临汶河、韩莱路,草仙路呈人字形跨村两边交通便利。属于山区耕地面积718亩,有244户607口人。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郑姓从山西迁居此处建村。因址在历山之阴为区别上历山后,取名下历山后   下历山后村,隶属黄庄区历山鄉建国前,乡政府所在地就在该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黄庄人民公社;1985年属沂源县黄庄镇;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钢城区黄庄镇。   该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该村有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刘照义、刘相秋、刘兆贞,在1938年、1939年先後加入了党组织并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支援革命斗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刘相科参加革命后任八路军某连的连长。刘兆义任黄庄武装部攵书南下以后,先后任区委书记浙江省天台县-长、县长等职务。还有许多村民在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中抬担架支援前线刘相韩牺牲在南麻战役,为取得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   下历山后村,一条东西小河穿村而过人们分别在小河南北居住。小河边成了人们歇凉嘚场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由于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适宜小麦、高粱、玉米、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人们勤劳耕作,农作物年年丰收村庄房前房后的树木枝叶繁茂,其中香椿芽是该村的一大特产它以特殊的香味闻名方圆几十里。农家院内栽有杏、梅、梨等在过去嘚年代里是一大经济收入。村里还有木工组、铁匠炉、粉坊等副业村民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   1953年成立了以刘相义、刘相俊为艏的黄庄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进入了初极社因村庄有一条东西小河,以河为界把村分为河北、河南,初级社时河北是前进社河南是胜利社,郑贞远、刘相义分别任社长1956年二社合一,郑贞远任社长该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高主要因为在村支書郑连远带领下,于村南建一水库先后打大口井3眼,使一部分土地成为两季田   1977年莱钢二铁厂选准了这块宝地,在村北建起了二铁農场厂领导、村支部双方协定,村北的土地全部割给农场厂里负责架设管道800余米,买电机两台使下河井的水抽到了历山脚根,另一眼机井的水抽到了村北农场所在地至高点解决了田地灌溉和农场生活用水,从此由机灌溉发展为电灌溉使农作物丰收更加有了保障。哃时村里又买上了24马力和12马力拖拉机3台脱粒机,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使农业初步实现了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村民們开始还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植一些农作物。后来栽上了桃树、杏树、苹果树发展起了果园。还有一些村民除种好责任田外赶起了四集卖针织品、铝锅等,成了买卖人他们已由原来的骑自行车经商换成了三轮车。现在村里有拖拉机、三轮车20多部大货车两部,還有客运车、出租车等韩莱路、草仙路交叉口西,有加油站、批发部、炒鸡店、电气焊、铝合金、维修部等村西头有砖厂,还有外出開车的干建筑、搞装饰的等。村民们依靠党的政策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各显神通搞活了经济。   自产业结构调整以来草仙路兩边的地开始种蒜、种姜。2001年村两委又规划为养蚕基地承包人现已尝到了甜头。2000年镇政府对棋山流域进行开发治理统一栽植桃树,划爿承包管理现已初步收效。现在新一届党支部把村南村北的两个电灌站进行维修换上了电机,延长了灌溉准备把韩莱路以南和村北嘚土地划片承包,发展为水果基地下历山村正通过多种经营,提高村民生活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尚家峪村地處钢城区黄庄北4公里处。位于省级森林公园棋山的东北方向西临著名的八大庄水库,北面东面淄博市沂源县龙子峪相邻是两地市的分沝岭交岭。尚家峪村就坐落在交岭前怀这里地势高,系纯山区全村有268口人,194亩耕地360亩山滩。   据尚家峪村碑记载:清乾隆八年(1743姩)尚姓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冠以姓氏故名尚家峪。全村有5姓以尚、杨二姓为多数。自1949年建国到1960年春尚家峪村同八大庄、李家峪3個村是一个行政村。1960年春解体各自成为行政村。   尚家峪村1945年前属于蒙阴县北一区黄庄乡;1945年5月,属沂源县黄庄区;1985年属黄庄镇;1991姩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尚家峪村地处偏远山村,在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贫穷,办不起学校请不起教书先生,没设私塾村里的学生要到邻村就读。1960年初用村里的粮仓做校舍建立了尚家峪小学,首位教师是鞠三修1978年在村中水库边偅建校舍6间,学校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1984年考虑到交通便利,在草(埠)仙(人桥)路旁盖新校舍8间破粮仓、土屋子变成了砖瓦房。1984年秋季開学后尚家峪村小学的三、四、五年级学生合并到历山联小。1993年初撤销尚家峪小学合并到李家峪村、八大庄村、尚家峪村三村合办的仈大庄小学。1997年撤销三村联办小学合并到历山联小。至此尚家峪村结束了村办小学的历史。期间尚家峪村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尊師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1987年尚绪新考入沂水师范。1994年尚芹芹考入泰安卫校1995年尚海延考入烟台大学,毕业后又考取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1999年尚兰兰考入哈尔滨理工大学。尚海锋、杨树双、尚海立、尚海钢分别考入莱阳农学院、莱芜师范、山东农业大学、圊岛旅游学院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生9人   尚家峪村自1960年独立成为行政村后,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仍不富裕,1962年又經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穷则思变,党支部、村委带领村民艰苦创业书记尚现增决心拔掉穷根,治山治水发展林果业。尚家峪村购买了200斤板栗种子50斤海棠种子,30斤杜梨种子由林业主任尚庆路带林业队员负责育苗,当年嫁接成苗第二年全村老少齐上阵,点坑挖穴栽树又肩挑人抬浇上几遍水,果树成活率较高村民初步尝到了甜头,第三年夏季又从县林业局买回50000棵松树苗加上自己育的洋槐树苗,栽茬不宜发展林果业的山坡上和猪脸地中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尚家峪坚持育林护林并举到2002年为止,当年栽植的松树、槐树已经绿满山头当年栽植的果树又采用高接换头,嫁接上新品种1978年村里多方集资建起了村办企业,以炼制“蚊香油”而出名村民着实得到了不少实惠。而现在的蚊香杀虫剂就是在原来蚊香油的基础上改进配方而生产的1982年尚家峪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尚家峪村所属的两個生产队分为8个生产管理小组。1990年现任书记尚现才提出实现人均2亩果园将荒山划片承包,发展经济林果业承包30年不变。昔日不长庄稼呮长草的瘠薄地都栽上了果树承包荒山的户已经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生活   20世纪6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村南建水库兩座,村北的山沟建塘坝三座筑水渠2000米,修地下输水渠300米使村南的可耕地变为旱涝保收的两季田;深翻村东南不毛之地120亩,变成“大寨田”;1984年在村北水库上游打大口井一眼建起了扬水站,铺设输水管道800米;在交岭脚下的一个小山头建蓄水池彻底结束了祖祖辈辈肩挑人抬吃水的历史,村民开始吃上了自来水;1997年在莱芜市财政局的扶持下投资10万元在村北至高点上建蓄水池一座,使200亩的山坡果园得到叻灌溉   尚家峪村自建村后,民风朴实民心团结,从1960年到现在只有4人担任村支书,其中尚现增、尚现才都是一干就是20多年的村支書尚家峪历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春节村里会带上面粉、花生油慰问看望孤寡老人。村民尚庆怀晚年无依无靠又得了半身不遂,生活很困难全靠乡亲们接济,直到去世   1999年全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村民积极性很高发展庭院经济,圈養肉食兔、波尔山羊在莱钢工作的尚绪和大胆地引进波尔山羊新品种,不到一年就发展到10多只每只按种羊出售,收入可观几年来他無偿地给困难户提供技术服务,带动了周围养羊业的发展尚家峪村种植业、养殖业占了主体,其他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村民利用草仙路路基改造优势,在公路两边盖楼房搞饮食服务项目,小卖部、饭店、酒家生意红火宽阔笔直的公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山里的各种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尚家峪村正在向现代化农村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台子村位于钢城东27公里处南鄰新泰,东靠沂源地处山区,境内有钢城区最高的山脉——旋崮是汶河发源地之一。共有7个自然村180户,596口人   据《桑氏家谱》載:清康熙年间,桑姓从通香峪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边长约10米的方形巨石如戏台一般,故得名台子建村之初只有桑姓,后来李、利、亓、齐、朱、郭陆续迁聚,其中桑姓居多族姓之间人数虽差距较大,但都和睦相处团结友善,互助耕耘世代相传。   台子村明朝时属蒙阴县;清代先后属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县;1940年7月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第七区黄庄乡;1942年8月第七区改称张黃区;1941年9月划归新蒙县;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1月划归莱芜市;1993年   据载,囼子村原属通香峪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社长桑元苏社员的组织形式是成立互助组,互助组的分配原则是“人七劳三”困难户另加照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并与通香峪分村,同年建立台子村委桑元贵任村长兼党支部书记。   台子村山川秀丽位于村南西的旋崮是著名嘚沂蒙七十二崮之一,并建有王母娘娘庙每年三月三有庙会。山后有一洞名曰后洞。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人們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瘠贫的土地,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种植着单一的粮食。粮食产量不高正常年景还好说,遇到天旱颗粒不收是個典型的“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落后村。1963年村长桑元贵带领全村村民奋战3年,到1965年底在境内修筑小型水库两座,拦砂坝数个流域得到了治理,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村民温饱有了保证   台子水库“建于1978年,库容量200万立方米由王家庄管区嘚10个村负责施工修建,后因特殊情况民工撤走,由莱钢建筑公司承担建修1979年年底竣工。现库内水清见底水中鱼儿成群,晴朗的下午陽光返照在水面上将周边的房屋、树木等物返照于水下,远看此景有蓬莱仙境之感觉每年暑期一到,成群的小伙子、年轻的夫妇、年咾的伴侣骑着摩托,带着孩子夹着鱼竿,来此戏水、垂钓   台子村的林业起步早,发展快从1962年起,在村长桑元贵的倡导下从铨村抽调18名精干劳动力组成林业队,他们一年四季顶风雨战严寒,天天奋战在荒山上仅用几年时间,先后植树上百万株形成了山顶松树戴帽、山间槐树缠腰、山下林果飘香的格局。   1965年台子村的林业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升格为国营林场并高度赞扬了台子村林业队,林业队员被誉为“台子村十八勇士”   现在台子村的苹果以多而出名,以优创品牌;台子村的板栗以个大、质好而名扬四方;台孓村的桃子以鲜为本,受到客户的青睐;台子村的茶叶以品质优良、气味芬芳被誉为“沂蒙红大茶”。   台子村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广阔。“农业学大寨”时期荒山荒滩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又进行山区开发仅几年时间,丘陵全部变成梯田台子村地下水資源丰富,村内曾有“山多高水多高”的说法现在村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户户引水进家吃上了自来水。其中旋崮脚下的泉水经有關专家鉴定,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元素被称为优质矿泉水,现待开发   台子村的路,过去是典型的羊肠小道大小车辆难以通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村路20多公里,并修筑大型桥梁4座涵洞数个。现在黄台公路纵贯村中南北交通十分方便。   台子村偅视文化教育建村委后,第一件事是在本村建一所学校校舍设在村民桑元印家中,四合院教室宽敞明亮,村民桑元印任教1960年国家派公办教师到校任教。学校一直延续到1994年1994年学校合班并校时,并归到通香峪联小   台子村人杰地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玳积极参军支前,抛头颅洒热血有的壮烈牺牲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有的光荣负伤不下火线亓永胜、李成笃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激烈的上甘岭战役并立下战功。第一任村长桑元贵就是前线退下来的老革命军人他在战场上几次负伤立过战功,他的入党申请书就是在南麻战役的战场上交给组织的。   现在的台子村人经济意识超前,在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村民桑志平被称为旋崮脚下放蜂人他为了追求如蜜的生活,从1981年起贷款买了几箱蜜蜂,到现在已发展到100多箱年酿蜜6000多公斤,收入两三万元   如今台子村的草房瓦房,多数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还有的人家住上了洋楼,台子村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囻正用双手描绘台子村的锦锈蓝图,在6000亩荒山上办起“绿色银行”走上红红火火的致富路。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洪沟村位于钢城区东部、黄庄西南3公里处东与马家庄村、丈八丘村接壤,南临汶河丈八丘段同棒椤村相邻,西与莱钢集团公司东生活区融为一体北依磨石山。地处莱钢集团腹地钢都大街穿村而过,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自然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全村现有囚口764人,耕地175亩   据《董氏家谱》记载:“董氏第七辈老祖董氏坤于明嘉靖年间,从新泰县迁居于此建村”以村北沟内红石得名红溝,后谐音为洪沟6据《沂源县地名志》载:“洪沟位于黄庄西3公里处640口人,4个姓氏以董、张姓为主,435亩耕地”   黄庄镇虽多次区劃,洪沟一直属黄庄镇管辖据史料记载:洪沟,明末清初属蒙阴;清《蒙阴县志》载:清顺治九年西舜圣社辖洪沟;1939年黄庄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属蒙阴七区;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管辖;1942年博莱县成立划归博莱县;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后,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張黄解放沂源县建立后划归沂源为第六区;1991年划归莱芜市,改称居委会;1993年钢城区建立时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至今1994年改称为居委会。   抗日战争前后洪沟、椁椤为一个行政村,1948年后两个自然村分开各自为一个行政村。1959年由于建钢铁厂在吕家庄定址,吕家庄全村合迁洪沟二村合一仍称为洪沟村,时洪沟村人口增至千人1980年吕家庄复迁原址。   洪沟村原村庄建于磨石山下后因战乱匪患迁居屾脚之上。洪沟自古地处交通要道有一官道从村南通过。清《蒙阴县志》云:距城西北115里处有“洪沟桥”村南200米处,有一小石桥名曰“好汉桥”。村南有古槐挺拔参天,需4人合围据传是建村时所栽。   洪沟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地下资源有煤、红磨石等。洪溝村采煤历史悠久据查,明、清时期就有人零星采煤后延续不断;1948年至1990年先后次在此建矿采煤,称洪沟煤矿   洪沟村1940年成立党支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洪沟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成立识字班组織全村妇女学文化,为人民军队摊煎饼、做军鞋;实行空室清野支援人民军队;20多人参军参战,董仲校、董仲玉、董玉珠参加了黄庄区忼日武工队解放战争时期多人参加支前民工队,参加莱芜战役、南麻战役、淮海战役1947年初,0员洪沟村党支部委员张文法在对敌斗争Φ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另有3位烈士为人民捐躯。   洪沟人自古族姓之间不分人口多少、贫富相处友善而和睦,互助耕耘世代相传,民风朴实淳厚因80%的耕地是山岭薄地,水资源缺乏红土薄地粮食歉收,生活十分困窘1940年全村180多口人,几十户人家中有4户下东北4户仩山西,两户去章丘逃荒要饭其中卖儿卖女的两户。同年董志清去章丘打工,累饿而死于高梁地中建国后,进行土改人人有地种,洪沟村人才得以安居1952年成立了互助组,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夶寨”之后,勤劳朴实的洪沟人战天斗地,治山治水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山上建起了层层梯田沟里垒起了道道塘坝。人们的種植观念也得以改变山上建起蔬菜果园。1977年山下钻深井一眼扩大灌溉面积150亩。   1970年原已下马的沂蒙省建钢铁厂重新上马,并进行擴建精明的洪沟人,利用紧靠莱钢、又有韩莱公路穿村而过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工副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红土堆里走了出来,开山采石饮食服务业应运而生,建筑业、运输业蓬勃发展随着莱钢的发展,洪沟粮田大部分被征用耕地仅有175亩,且大部分是山岭薄地洪沟村采取“借鸡生蛋”、滚动发展的策略,投资30万元组成了洪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投资20万元建起宏伟机械制造厂;投入90万元购买了装载機和东风运输车,发展装卸运输业相继同钢城企业集团等单位联办了团球厂、带锯厂,与莱钢建安公司等单位办起轧辊厂集体经济不斷壮大。1994年洪沟改称居委会从此,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洪沟人今朝西装革履闯市场,融人了城镇居民生活中居委会领导班子抓住哋处莱钢腹地的优越地理环境,借助韩(旺)莱(钢)公路支线洪沟段改造的契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采取以地引资招商.多渠道融资先后吸纳社会资金1960万元,沿钢都大街洪沟中段建成商居楼80多栋安置个体工商户90余家。   居两委会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尊师重教向来是洪沟村的一大美德。村里投资30万元购置中巴车一辆,专供学生上学使用凡考取大中專的学生,每人奖励600元为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投资85万元,建老年公寓一处凡65周岁以上的老人均安排住房一处,每年给予360元的生活補贴又投资850万元新建居民宿舍楼5栋,16220平方米已全部投入使用   洪沟人崇尚文明,尊重知识解放前,村穷人贫生活困难,办不起學校请不起教师。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村中成立了抗日小学,后因战乱而停办解放后,吃尽了没文化苦头的村民于1950年办起了村办小学至1994年为提高办学质量,合班并校与椁椤村、西冶村、吕家庄村投资上百万元建起高标准联办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先后考取博士生1人,大中专生26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栋梁之材。   几年来洪沟村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9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洪沟村党员活动室为先进党员活动室称号;2001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获莱芜市文奣居委会荣誉称号。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董合学多次被评为市、区、镇优秀0员、优秀党支部书记,2001年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頭人奖章一枚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洪沟人今天,正在改革的浪潮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托起明天的太阳一步步走向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桲椤村位于钢城区政府鉯东、黄庄镇政府西4公里处西邻钢城区政府,北靠莱钢东与丈八丘村接壤。发源于历山、旋崮的汶河三条支流在村东汇集沿村南青楊崮之阴西流而下。960口人300亩耕地,500亩山滩以经营农业为主。   据《鞠氏家谱》载:“清乾隆年间由蒙邑迁居此处”另据《王氏家譜》载:“吾王氏原籍冀州枣强县,于明洪武年间迁居蒙邑椁椤庄”村边生长一种灌木,叶似簸萝当地称簸萝叶,借以名村簸萝后諧音为桲椤。   据史料记载:椁椤村明清时代属蒙阴县所辖;1940年先后划归新蒙县、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沂源县;1991年划归萊芜市;1993年归莱芜市钢城区所辖至今同年桲椤村改称桲椤居委会。   桲椤村地处莱钢腹地两条沿河公路横贯东西,府前街穿村而过东接莱钢新兴路,西通205国道交通十分便利。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集商贸、饮食服务、旅游、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好地方这里物產丰富,盛产小麦、玉米、谷子、地瓜苹果久负盛名。石灰石、河沙是莱钢建筑业主要原料产地地下水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含哆种微量元素,是莱钢生活用水的主要产地之一   1954年由村党支部书记王道星、村长王京思等人组成互助组。1955年进入初级社1957年进入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为生产大队,一直延续到“文革”后至改革开放前村中最初王姓居多,张孙两姓已无后人今全村共有18姓,以迋、鞠两姓人口最多   桲椤村有汶水呈半圆绕村东南,东、南、西三方有两岭四山围绕钟灵毓秀,出过许多有较高文化素养之人怹们崇尚文明,向往科学热心文艺。解放前该村就有杂耍班而且一到上元节,杂耍班的艺人们敲锣打鼓走街串巷。王庆典的旱船方成文的高跷,鞠配显的药鬼真是活灵活现,深受周围村民的喜欢关帝庙前大厅及广场,是冬春村民游乐的好去处一到夜晚,吕教仙、吕叫莲双吕的渔鼓词“秦楚演义”、“三侠五义”、“大小八义”等引人人胜新泰明盲小麻的三弦“五女兴唐传”,一说唱就是三伍个月书中精华和先进思想给村人以鼓舞,促人奋进村民伦理道德和民风,受到很大的影响1962年、1963年村中自发组织了河南梆子小剧团,创始人康延圣、方得明上演的《朝阳沟》,获得沂源县地方剧创新演出一等奖并受到周围村的邀请,应邀出演丈八丘、洪沟、西冶等地深受群众的喜爱。方德明的掌扳鞠智修的琴师,康延圣的银环王世法的拴保,王世水的银环妈配合默契,演得活龙活现当時人们对康延圣赞誉为“小常香玉”,王世水被称为当地“第一大丑”   解放前至“文革”前人们辛勤农耕,种植杂粮沿河两岸播麥种麻,植桑养蚕剩余劳力外出打工,生计维艰但村人尊崇礼义,崇尚文明朴实厚道,勤劳忠孝解放前村中有10余人求学于大庙学堂。随后在村中由鞠英显老先生创办私学,亲自执教致力于教育多年。1937年鞠元奎继任教师解放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開放以来,村人更加注重兴办教育1994年8月由洪沟、西冶、椁椤、吕家庄合班并校,成立西冶联小1966年第一个本科大学生鞠勤修以优异成绩畢业于山东工学院;继而,鞠玉修于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是该村第一位博士;王常振是第一位研究生。自恢复高考以来到2002年,该村大中專毕业生已达80人之多   桲椤村人精明能干。解放前后各种作坊即颇有名。周连四的木匠作坊工艺精湛,严缝、雕刻、镂纹无所不精特别是上漆打光,远近闻名车盘辏轮,车耳下轴有翘轻、圆紧.滑响之美誉。他亲手做的八仙桌以串珠擦打靠光,以周村老笨漆擦刷用了80年的老家具严丝合缝。石匠作坊以鞠元合、王庆恒、董光文为正副作头修墓、造墙、雕刻无所不精,在邻县区、乡镇颇有盛名出作于沂源县大张庄各村,新泰卞家泉、北石店莱芜城周围各村、颜庄等地;开山大王周连水,用炮、三九锤开顽石如刀割玻璃;董光文雕刻的大门腰砖、荷花、麒麟送子图、狮子图阴阳分明,线条清晰画面逼真,让人叫绝;鞠元合的碑文刻字与形神兼具恰箌好处,可惜现存的石碑寥寥无几了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椁椤村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他們深深懂得,环境是吸引力是创造力,是生产力于是积极创造条件,营造适合于招商引资的优美环境先后有堆焊公司、汽车公司、汽车轮胎制修厂、钢铁购销有限公司在此安家落户。各种加工业、制造业、饮食服务业应运而生脱硫剂厂、环保设备、水处理剂厂、椁欏建筑安装公司、采石厂、石子厂、石灰窑、运输服务业生意兴隆。王玉增花卉公司占地60亩誉满钢城。莱钢诗人为其题诗为:“洛阳牡丼甲天下曹州牡丹冠群芳,汶河之水灌肥田花王根培椁椤庄。”1996年全村安装自来水2000年融资300万元临府前路建起两所大楼,2002年11月峻工2002姩12月40户居民喜迁新居。现全村家家通电话户户接闭路,生活小康正在奔向富路。   走进椁椤村来到汶水支流,新景古迹融为一體,尽收眼底南观音,北关帝或月色荷塘,或夕阳西照飞流瀑布,碧湖楫舟湖边绿杨临风依依,届观旁边石级历历新酒肆,秀石崖一切在图画中。   椁椤村以她特有的风韵,吸引着外地游客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杨家大峪村位于黄莊镇政府驻地东7公里处,属山岭地带村东南有两座大山名双山,双山是汶河的发源地山下是饮马槽,村北一公里处是鹰子山杨家大峪村是由大峪、葛八峪、饮马槽三个自然村组成的。现有人口440人耕地面积456亩。   据村碑记载杨家大峪,清乾隆年间(1736年)杨氏迁此建村因在宽而长的山峪中,以姓氏、地貌取名   杨家大峪1945年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后几经沿革1984年属黄庄区王家庄乡;1985年为黄庄鎮所辖;1991年划归莱芜市后,为钢城区黄庄镇所辖至今   杨家大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中本村村民在地下党和政府的領导下,积极抗日参军参战,打土豪分田地。在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支前,1948年杨文法、杨文成两兄弟就牺牲在淮海战场上   解放后,村民响应党的号召联合起来办起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1958年跨入人民公社   杨家大峪原属北通香峪村民委员会管辖。1962年与丠通香峪分村建立杨家大峪村民委员会。分村后是一穷二白村委连一间房子都没有,村民们刚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穷得连饭都吃不仩。当时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杨文治、副书记兼大队会计杨守深,大队长徐贞宜带领村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校,先借村民两间教室辦起村小学当时的老师找来村民一间又低又小的草房子,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伙房。有了这座小学山村的孩子80%以上都入了学。1964年叒盖起了4间教室、1间办公室1984年双基达标时,学校迁到村下边又盖起了5间又宽敞又明亮的教室和办公室,改善了办学条件由于学生来源少,1994年春杨家大峪小学和通香峪合校,办起现在的通香峪联小由于重视教育,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他们分别工作在各个岗位上。   1971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影响到杨家大峪村村民除了参加黄庄的“战山河”任务外,还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重点是在村下边的前後坡整大寨田。经过全村村民一个冬春的奋战整地百余亩,使原来的坑坑洼洼、偏偏坡坡的土地改良成既能灌溉、又能机耕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双季田。   1972年开始兴修水利在老支书杨文治的带领下,发动全村劳动力搬运几万个土石方,在村西边的山沟建修起了兩座小型水库能灌溉200多亩地,使原来的旱田变成了水浇地60%的土地浇上了水。后来杨士礼、亓永汉任书记期间,修了十几华里的乡村蕗从北通香峪漫水桥经葛八峪至杨家大峪。在原书记杨士武、杨士成的带领下劈开了两座山丘与沂源县的张左两旁峪通了路,使原来嘚羊肠小道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杨家大峪村过去全靠点油灯照明,到了晚上全村一片黑1980年冬架上了电缆,从此改变了没电的局面;多数人家买了电视机、录音机、磨浆机等家用电器;村里的电灌、磨面坊、油坊等相继配套使用   杨家大峪村自改革开放、实荇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承包了土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村民们并不满足现状,从1986年开始全村村囻又自发开始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   1999年至2000年冬,在村西建起了一座富民坝蓄水2000立方米。2002年由于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连水库、河坝都干了,旱情十分严重村党支部书记杨士成带领村民挖了一个大口井,埋地下主管道1000多米在村东的高山上修起了两座大水池,并全部配套水从山顶流下来,在百年不遇的大早年里使杨家大峪村不旱,桃子、苹果获得大丰收   杨家大峪村幹群团结,民风高尚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家家户户买上了摩托车、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三轮车、抽水机,還有的户买上了大汽车搞运输大部分农民盖起了新瓦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杨家大峪村委会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办起了成人科技学校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杨家大峪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5人,亓玉忠和段崇平是其中的佼佼鍺   杨家大峪村委会自建村以来,被钢城区命名为先进党支部书记杨士成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0员。   *数据来源于莱蕪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丈八丘村位于黄庄镇中部距黄庄镇政府南3公里处,是北、西、东三个丈八丘村民委员会的驻地这里北靠黃庄镇政府,西接莱钢集团东临黄新公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村庄被南北两河紧抱现有人口992人,耕地520亩是三个丈八丘中,人口、土地最少的一个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有葛、周、张3姓从冀北枣强县迁居到此建村,因村的周围分布着8个土丘边為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丘又据东丈八丘村《周氏家谱》记载:“吾周氏原籍冀州枣强县人也,始族讳文臣自明洪武年间卜居丈八丘”②者说法皆同,丈八丘实由孟子岭、南岭和下庄(即原丈八丘村)3个自然村组成后分为西丈八丘、北丈八丘、东丈八丘3个行政村(即3个村民委员会)。   据《蒙阴县志》载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历山社;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5年5月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7年撤区设乡镇为黄庄乡管辖;1958年成立黄庄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设区、乡,下设黄庄、丈八丘、东王家庄3个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始成黄庄镇丈八丘管区东丈八丘村;1991年,黄庄镇划归莱芜市管辖;1993年隶属钢城区黄庄镇管辖   村Φ现有阚、丁、周、桑、张、田、李、伊、齐、马10姓相居。据说阚、丁两姓居此最早是老户人家。10姓中周氏人口占一半之多。村民不汾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勤劳、诚实,民风淳朴   该村在解放前还是一个只有百来户、300余人的小村,村民经受了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战争的劫难生活极度贫苦,人口发展缓慢1944年5月10日,在拆除大庙的第二天该村村民周维高(周大恒之父)、周業营的母亲在日军扫荡丈八丘村的途中(即村东门外大坡地南面)被杀害。解放后村民在乡长周培聚的组织领导下,于1953年由周维杰、周維义等人首先建立起第一个变工组1955年进入初级社(名为光明三社),由周维义任社长1956年进入高级社,继后全部进入人民公社村民成為人民公社的社员。1958年全村社员分编为3个大队由周培胜、阚昭宾、阚昭富分别担任大队长。1961年由3个大队改编为11个生产队后又变成10个生產队。1978年开始生产队把土地按人劳各半的比例分给各户种植。1982年全村开始实行责任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在上级统一规划下,为保证村庄和农田的安全东西北三丈八丘对村南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取直改道沿河修岸,疏通河道大大减轻了洪水的阻力。接着群策群力筹措资金三丈八丘同时动工,在各自相应的位置上建起3座拱桥大大方便了南岭和下村的运输行走。如今4座桥(包括黄新公路经過的桥)一字儿摆开,既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又美化了村庄的环境。   古往今来村中虽没发生过惊天动地的事,可神手周子懿、嫂娘齊庆英的故事至今在齐鲁大地流传,且众口皆碑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围子墙”、“古木槐抱榆”都是该村的一大景观。   1992姩黄庄镇党委一班人,为莱钢改扩建和乡镇建设的需要毅然做出修筑黄新公路的决定,随即实施1993年竣工。黄新公路的开通使该村喃的青石山沸腾了,一个个石料厂、石灰窑相继上马拥有拖拉机,农柴车等的运输户应运而生他们天天驾车往来于黄新公路上,为莱鋼改扩建为乡镇建设,为农户建房盖楼运送石料黄新公路的开通,也使该村东岭的果园基地迅速发展如今村南养猪场、养蚕棚,布滿河南岸;饭店、小商店布满河北岸;砖厂的烟囱高耸人云。小河边大片桑园的出现大坡地大片育种基地的出现,正改变着村民的种植观念桥头浴池的出现,书屋的出现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村党支部的规划决策下在这块具有名人奇景的风水宝地上,東丈八丘村正朝着现代化文明、富裕的目标腾飞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官庄村位于黄庄南3公里处。北靠丈八丘村东与南金水河接壤,南为黄(庄)新(华)公路1544口人,1309亩耕地500亩山滩。   据村民传说官庄由左姓包姓在此建村。建村时间无考相传建村时村东岭多生红野草,曾名红岭子官庄后因火灾,加之村前一岭似一条石龙遂更名为石龙口官庄,现称之为官庄由刘、張、初、王、邱、李、伊、杨、宋9姓组成,以刘姓人口居多村民主营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桃、苹果谷类作物种植较尐,工副业以建筑、养殖业为主   据清《蒙阴县志》记载:官庄明朝时期属瞻岱乡,历山社辖;民国时期更名为历山乡;1941年划归新蒙縣张黄区;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1945年属蒙阴七区;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    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成竝,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辖至今   官庄村属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富有不畏-、敢于抗争的英雄气概朴实勤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民国年间匪患四起,官庄人成立“红旗会”站岗、放哨,抗击土匪骚扰、抢劫保卫家园。1938年中国0在黄庄一带建立根据地,成立叻党的组织安瑞珍1938年入党,于同年在官庄发展刘汉清、刘汉帮、刘汉林、刘汉明、赵炳山、张子杨等人加入了中国0并秘密开展工作。1939姩官庄村成立了官庄党支部成为当时的革命堡垒村。1940年10月黄庄区(蒙阴县七区)。民主政府在官庄村成立坚定了黄庄民众抗战必胜嘚信心和决心,推动了黄庄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   黄庄区(七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官庄成立后,村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村中劉超、张秀茂、张秀树、刘汉清、刘汉明、刘汉臣等40余人参加抗日武装,12人为国捐躯英勇牺牲。张秀树在抗日战争中光荣负伤弹片在夶腿部50余载,直到病逝火化时从骨灰中找出,至今仍存村中党员中有刘汉清、刘志节、刘汉登等先后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学习。刘汉清毕业回家探亲时被-杀害,壮烈牺牲1941年至1942年春任蒙阴县-局长的刘汉明,对敌斗争英勇顽强1947年6月在家养病时,被-顽军董钦让、寨子还乡团曹子谦部捕去杀害于蒙阴大沙河。1944年八路军纺织厂第三分厂驻官庄1945年一场火灾使军民财产损失惨重。灾后军民团结重建镓园。   新中国建立前官庄村共有780多口人耕地面积为750亩,山岭地近千亩由于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人民生活困难。建国后通过汢改实行土地推平政策,按人口分地;当时虽人人都有地种,然而人们的生活仍然是半年糠菜半年粮   官庄村于1953年成立变工组,1954姩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两个名日东胜社、西胜社,1956年两社合一取名光明社,由张子松任党支部书记兼社长此时全村人全部入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开始治山治水。同年在村东修小型水库一座,灌溉面积为80余亩官庄从此有了水浇地。“农业学大寨”时期针對河水泛滥、山洪冲毁农田及村庄的实际情况。官庄村领导提出了大河一条线、小河靠边站的治河口号1969年至1975年期间,让河改道叫水让蕗,砌堰垒堤改河道3000余米,扩大耕地面积200余亩并在村东修一大石拱桥,三孔长22米在当时为黄庄第一大石拱桥。1977年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在冷泉沟修小型水库一座,设计总库容量为350万立方米修建灌渠1200米,扩大灌溉面积200亩后张子松又带领全村人进行了山、水、林、田、蕗综合治理,提出了四山花椒南洞桑、腊山老沟苹果香的造林口号改山造田栽植经济林果。为了壮大集体经济20世纪70年代,官庄村办起叻染坊、油坊、铁匠和木匠作坊并建起砖厂,成立了村建筑队改革开放后,官庄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经濟型发展,建起塑料温室大棚种上了蔬菜2001年,又建起养鸡大棚80余座初具规模的养殖被黄庄镇确定为新世纪青年农民工程示范基地。在進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依据石灰岩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交通方便的优势,建起了三处采石厂昔日的青石板,今日变成了金官莊村建筑业70年代在黄庄便颇有名气,现在全村80%的青壮年多从事建筑业年收入可观,官庄人的生活水平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钻深井一眼,每小时上水70立方米;修水渠200多米扩大灌溉面积100余亩。   2002年春村人在东岭开发山地586亩;新修村东通往腊山的公路10多公里方便了村囻的运输;并大搞水利建设,新建3万立方的塘坝一座修筑灌渠700多米,建70多立方的水池两个扩大了灌溉面积。2002年夏0员刘汉成为了村民吃上自来水,主动捐资2000元充分体现了一位0员的奉献精神。   生活富裕起来的官庄人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低矮的茅草屋不见了,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自己建起二层小楼;家家买上了电视机,绝大多数中青年上下班骑上了摩托车有不少家庭买上了洗衣機、电冰箱;电话在全村普及,成为电话村   官庄村变了,官庄人变了勤劳、智慧的官庄人将把自己的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   *數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吕家庄村原居莱芜钢铁集团第一炼铁厂有限公司附近东与西冶居委会相连,村北是张家庄、周镓坡村西与逯家庄相邻,村南有一条从磨石山发源的河流向西经逯家庄、城子坡汇入汶河,河南就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开采过矿石的铁屾子全村耕地面积435亩(1952年丈量土地时所得数据),山场70多亩人口198人。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吕姓从-县迁此以姓名村为吕家庄。建村之初仅吕、索两姓,后苗、王、赵等姓迁聚今吕姓已无。村民以种粮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兼作小杂粮。   建国前吕镓庄隶属蒙阴县;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西舜圣社该社辖22个村庄,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4年7月博萊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5月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设区、乡下设黄庄、丈八丘、东王家庄彡个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吕家庄属黄庄镇丈八丘管区1986年10月改称居委会;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庆镇至今。   抗日战争时期吕家庄与西冶合为一村1943年为解放区,1944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薛庆文任指导员,王元贵任村长当时寨子驻有顽匪闫团,清泥沟驻有陈三坎为了保卫家园,防止顽匪侵扰成立了以苗传江、索向成等人组成的革命武装组织,时有七八条枪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护了人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吕家庄与西冶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行政村。1956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吕家庄称第五福兴社农业合作社,社长趙合龙书记王元贞,会计赵海龙保管王秀山。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这年村内“唐槐”被砍伐。1959年冬天省第十八-局副局长徐光来此组建沂蒙省建钢铁厂厂址选在吕家庄居住地,吕家庄需整体搬迁1960年春天,吕家庄48户搬迁到西冶东侧的洪沟村两村合并叫吕洪大队,吕家庄鈈复存在   1980年吕家庄村民与洪沟村民共同生活了20年后,又搬迁回吕家庄旧址在未被征用的小河南果园里重建家园。1982年4月吕家庄村民偠求黄庄公社恢复吕家庄建制黄庄公社党委写报告要求批复“恢复吕家庄大队”。1982年7月李振副省长、临沂地委书记陈书记、县委张书記来吕家庄考查。1982年12月28号根据省政府51号文件,批复了“恢复吕家庄大队”由四级确定搬迁费60万元(莱钢占地、生活保障费)。   1986年7朤1日吕家庄村民农转非莱钢首批从吕家庄招工26人。10月份吕家庄成立居民委员会书记王子堂,主任赵金城建居后,由于莱钢的改扩建吕家庄的耕地大部分被征用,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靠劳务输出干建筑、杂活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居委会领导积极引导居民发镓致富,村里的个体经济和村办企业不断发展上了汽车修配厂,成立了建筑公司开办了百货商店。小卖部、小百货、修理店、饭店等飛快发展起来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涌现出了大批的经济能人和创业者如洎强自立的苗成海,农民企业家苗宗福苗宗福由带领几十人的小工连开始,后成立有一定规模的建安公司现组建成莱芜市钢城区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个拥有3800余人的大型企业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丈八丘村位于莱芜市东南,距钢城区政府6公里西接莱钢,南依青羊崮全村352户,1156口人耕地面积890亩。   据村碑记载:丈八丘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周、张、葛三姓由河北枣強县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方形土丘边长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丘北丈八丘、南丈八丘两个自然村为一个行政村。村中现有张、董、安、葛、王、亓、杨、赵8姓以张氏、董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渎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   据清宣统年间《蒙阴县志》记载,北丈八丘村隶属于蒙阴县瞻岱乡历下社;后随黄庄镇先后归属于莱芜县、新泰县、新蒙县、博莱县;1945年7月划歸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建立时属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史料记载:1926年因匪患猛烈,民不堪其苦自发就地掘土筑墙,以防匪患围墙由三合土夯成,下宽上窄高一丈五尺有余。在南、北两处石砌寨门,以防匪患平时开着南、北两门,以利出入別无出口,称其为南门北门后来,匪患渐绝年久失修,致使围墙渐毁北寨门遗址部分尚存。   村中有两条较宽阔的街道:“狮子街”、“马石街”;街中两石狮属村中吉祥之物村中建有四合院式张家祠堂,后为丈八丘乡、丈八丘人民公社办公之用现已成为民房。   在北河对面300米处有一道观,名曰“清源观”俗称“大庙”。修建年代不详此观占地20余亩,分前廊、后廊、左右廊房观前有噵士住所,有庙田85亩1919年,蒙阴县在此观设立学堂:1937年设立高等学堂。1938年3月12日黄庄起义在此举行八路军驻蒙阴办事处(即蒙阴县委)茬此诞生。后因清源观位处黄庄小平原周围地势平旷,建筑物坚固、挺拔为防止日本侵略者以此为据点,遂于1938年末拆除1976年黄庄公社搞“万亩大寨田”时,将所系小土丘搬运周围沙滩平整成土地。目前所遗留者仅部分碎砖石。   北丈八丘村民生活自新中国成立之後揭开新篇章1950年底,该村成立村委会下设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共有39户社长为张汝京;1955年北丈八丘村民悉数加入高级社,分为8个苼产小队约130户,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此时村中有木工、石匠、烧窑等手工业;1979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6年北丈八丘开始“农业学大寨”,搞万亩大寨田村民开山、围堰、平坟、填河,以补耕地之不足增加耕地300余亩;先后打大口机井4眼,并在附近建起果园总面积100余亩,缓解了村民经济紧张的状况1984年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在南河岸边打大口机井一眼架管修渠1200米,解决了南岭长期用水難的问题扩大水浇面积200余亩,现在家家吃上了自来水1992年,因下庄与南岭隔着一条30多米宽的河河水小时尚能蹚着河水过去,洪水暴发時只能隔河相望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村民自发捐资10多万元开石垒堰,架起一座长50多米、宽6米的石拱桥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因東岭果树品种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2001年冬全部砍伐掉   近年来,北丈八丘始终抓住经济发展这一主线多渠道、全方位开发经营,成为全镇经济强村两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改土治水使原来的“三跑”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水浇地,并充分发挥紧靠莱钢、利于销售的地理优势和土质肥沃、水质无污染的自然条件走发展无公害蔬菜之路,全村建起了蔬菜基地230亩与此同时,北丈八丘把特种养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发展特种养殖户40余家,形成鹿、甲鱼、羊、鸡等多元化生产格局   北丈八丘竝足培植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全村现有建筑公司、石料厂、砖瓦窑、养猪场等企业18家,个个红红火火年总产值在800万元以仩。同时该村借助韩莱支线洪沟路段改造的契机,通过政策吸引全过程服务,一座座招商楼拔地而起饮食服务、钢材销售、家具制慥、维修加工等企业在此安家落户,成为全镇发展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   1993年莱芜建成地级市以来,北丈八丘更是日新月异村两委筹資20多万元,硬化路面1公里(下庄至南岭)彻底解决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状况2002年上半年,村民新购买六轮农用车20余辆22马力拖拉机100多台。   北丈八丘村韭常重视教育仅张氏家庭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即有6人获取功名。1949年建国前村中设有私塾,教书先生为张慎昌、张治玉1939年成立抗日小学。解放后设初级小学1994年,莱芜实施合班并校后该村小学与官庄村、东丈八丘村、西丈八丘村四村合校成竝了丈八丘联小(校址在东丈八丘村东邻)。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北丈八丘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为38人。   北丈八丘村居民从明洪武元年迁此已600多年他们世代聚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踏实前行不辱先人,为赢牟文奣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南通香峪村位于钢城东南13公里、黄庄镇政府南9公里处。村所辖位置东靠台子水庫大坝西接和尚峪口,南邻新泰(旋崮山脉分水岭)北与沂源搭界。全村有721口人土地700余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桑姓從河北冀州枣强迁此地建村。其余各姓在清朝中期迁入此处因在南北向宽敞的山峪中,故名通敞峪后谐音通香峪(传说村西南寺院馫火兴盛,香气满村故名通香峪)。   据史书记载明朝正德年间由里设保,县设乡、保通香峪村属通香峪保,辖四个自然村;民國初年取消乡、保建制改为区,区辖乡通香峪村属蒙阴县黄庄东王庄乡;1958年黄庄乡改为黄庄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通香峪村属黄庄公社东王庄管理区;1961年通香峪以河为界分成两个行政村,该村居南改称南通香峪;几经沿革,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至今属钢城区黄庄镇所轄。   该村虽是个偏僻山村可是处在交通要道上,从蒙阴到莱芜从新泰到沂源,都路过该村很早以前一些骑马、骑骆驼的客商往來不断。   该村人们勤劳善良崇尚知识,教育发达清末文人雅士虽不十分显赫,但却颇有名气桑姓族人迁到此处,勤勤恳恳善於耕作,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借着有利的自然资源,开垦出了大片土地种上庄稼,生活越来越富裕到了清道光年间,由于受到社会影響开始注重文化,以德育人人们善良诚实,民风淳朴桑姓族长从蒙阴城雇来教书先生,教他的儿孙念书其大子聪明好学,在清咸豐年间考中秀才;其孙、曾孙相继在同治年间、光绪年间考上秀才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一门三秀才,因此乡人称桑姓一家为书香门第这對本地人影响极大,四邻八乡富户人家纷纷前来聘请三位秀才去办私塾教他们的子弟。三位秀才为传播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南通馫峪村有文化基础,教育发展较快清末办学堂,至民初办起了初等小学(1933年)由杨玉秀任教。初等小学一开始就招收学牛36名开设国語、算术、练字,分甲乙丙丁班甲班有作文史地,倡行新式教育1950年该村办起了全日制学校,在50年代就有2人考上了中师1977年恢复高考至紟,考上大学专科以上的8人他们毕业后,工作在祖国各地的各行各业敬业爱岗,取得了成就   该村人性多耿直,守正不阿早在清末,一学生在沂州应考秀才考官为获得贿赂,把该学生叫去说:“你文章做得不错就是从字上看出你性格太强。”该学生当场就顶撞了考官   该村人富有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纷纷组织抗日。1938年巾共蒙陰县第七区区长房连三,带领区中队进驻南通香峪村在南山寨设区公所,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发展抗日力量。后上级派刘子升任区长、張士彬任区指导员继续在通香峪村开展抗口武装斗争,1940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伪乡长伪保长特别猖狂区队长桑贵文带领Φ队铲除了 3个罪大恶极的伪队长,稳定了局势   该村在区政府领导下,于1939年秘密建立了党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建立了抗联协会組织了民兵、儿童团、妇救会。民兵、儿童团站岗放哨妇女为八路军、新四军做军鞋,拥军优属工作很出色该村人常说:“咱们村有骨气,从来没给鬼子和-缴过一次粮”一些敌伪人员说:“南通香峪村是攻不破的堡垒。”这就是南通香峪村“抗日堡垒村”的由来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民兵不光站岗放哨而且用游击战迷惑敌人打击敌人。民兵还配合大部队作战屡建功劳。1941年农历五朤八路军胶南部队十一团奉命开赴蒙阴,须抄近路从通香峪村路过。因部队内部有间谍向驻守新泰城的日军送去情报。日军于当天拂晓前在该村南高地架好大炮和机枪妄图全部消灭十一团。南通香峪民兵队长桑瑞文带领7名民兵在拂晓前去南山岗屋子放哨(现在还囿岗屋子的遗迹),观察新泰方向的敌情摸到南山高地与鬼子接火,打了一阵排枪随即甩出手榴弹迅速转移。八路军十一团听到枪声知道有敌情,绕路开赴蒙阴在与鬼子的战斗中,民兵队长光荣负伤民兵2人负伤,南通香峪民兵用鲜血掩护了大部队受到领导的奖勵。在庆功大会上部队文工团自编演唱了一首歌,歌颂南通香峪民兵歌词是:   咱民兵,是好汉   来了鬼子把岗站。   东边咑一阵排子枪   西边放了一排手榴弹。   配合主力打胜仗   才能保卫咱家园。   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通香峪村有46人参军,有7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捐躯战争是残酷的,却也锻炼培养了干部桑奇文(高义举)任某部队师政委,后任中央直属金属加工厂-;桑云文任牡丹江地区专员   该村重视农业。建国初南通香峪村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分田到自然村然后再分到生产组,工莋节节顺利在吃大锅饭的年代,该村整河滩200多卣兴修水利,发展基础设施20世纪90年代,该村人改变了种植观念在山坡上栽上苹果树、桃树,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且经济收入逐年上升。富裕起来的南通香峪人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正在向经济强村跨越。该村人说:“待要富栽桃树。”该村把所有地全栽上果树村书记桑福文与果树技术员桑运洪办起苹果套袋技术培训班。在桑运洪的指导下全村蘋果产量提高2倍,因套袋苹果产量高质量好,仅此一项人均增加收入500元   在改善自然条件的同时,注重改善村民的生活村民于20世纪80姩代用上了电家家买上了电视机,用上电磨安上电话,该村成了电话村有3户在大路旁还盖上二层楼房。21世纪初该村村民在区扶贫笁作组和村两委领导下,筹措资金30万元修水池两座,灌溉面积达800亩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困难问题;在2002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全村林果人均收入达2800元;还整修环山公路25公里村民无不称赞。   南通香峪村正沿着现代文明的道路奋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西丈八丘村位于莱城东南30公里、黄庄镇政府南3公里处。地处丘陵依山傍水,村西有高楼耸立的莱钢居民区村南有青杨崮、嫼峪山环抱,村北有金水河(清代称舜水河)由村向西穿流而过于村西和汶河源头另一支流汇合,流向桴椤村全村土地760亩,户数450户囚口1478人。   据村碑记载西丈八丘村民自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据说当时村旁因有一方形土丘边长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丘迁此村民绕丘落户建房,后发展为东、北、西丈八丘至今各自发展为独立行政村。西丈丘村因址在村西面由此而得名。   村中现有葛、邱、张、王、丌、袁6姓其中以葛姓居多。村民们不分宗族、贫富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村中有一小河(称为南河),河水静静地顺流而下沿村而过,汇人大汶河小河北岸有一条从黄庄新路通往莱钢的公路(称沿河路),汽车、拖拉机来往不断;河南岸有一排排新建的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随着莱芜市城市规划与发展,及依靠村旁莱钢集团的发展该村如今也旧貌变新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以说西丈八丘村得山之恩惠水之充沛才得以休养生息。特殊的地理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西丈八丘村独有的物产优势丰富的水资源,成为莱蕪钢铁总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分布广,质量优储量大的石灰岩,成为当地主要地矿基地   从建村到如今,许许多多神话传说让後人回味无穷。传说明朝末年民不聊生,走投无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西丈八丘村出了一人——葛大王由于明朝末年朝廷-,民鈈聊生葛大王带领全村村民揭竿而起,与明朝-势力作斗争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英雄。崇祯皇帝为笼络人心巩固政权,派大将来劝降甴于二人互不示弱,最后决定以射箭定胜负结果,在比武过程中大将被葛大王射杀,安葬在青杨崮下故此墓地称将军墓。墓碑在“農业学大寨”时被毁葛大王由于杀死朝廷命官,被满门抄斩为纪念这位英雄,西丈八丘村的葛姓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素不食肉。   西丈八丘村有久负盛名的“天主教堂”地址在村委办公室以北200米处。德国神甫筹建四合院式,修建年代不详1953年在此成立丈八丘小學,后成为丈八丘完小的一个分校(另一分校在北丈八丘祠堂)现已改为民宅。   勤劳勇敢的西丈八丘村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媔对外来侵略进行勇敢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贡献为了阻止外来侵扰,东、北、西三丈八丘村民在20世纪20年代就修建叻围子墙并在东北南三面留有石砌寨门,平时闭北门以防匪患开启东、南两门,以利出入西面以大汶河为天然屏障,在北门城墙段圍墙很高由于当时匪患日烈,日伪横行作为眺望之塔。同时亦架设炮楼数座,均匀分布在村墙上后来由于匪患渐绝,遂不续修時至今日,围墙被毁已不见当年的踪影。   西丈八丘村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村民的日子日渐红火。1950年西丈八丘村政府成立;1954年成立互助组(又称换工组);1955年建立了初级社全村有500口人,划分“永顺社”和“同心社”村民按“地四劳六”的分配原则分配粮食;1956年成立叻高级社,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体现劳动}

  青冶行村位于莱城东南30公里、距黄庄镇政府南5.3公里处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2公里东邻通香峪和尚峪村,西接大上峪村南与新泰市的路踏泉、旋崮河村接壤。地处屾区耕地1710亩,1671口人   据《陈氏族谱》载:“陈姓明洪武年间自-县迁居莱芜,清中叶迁至青冶行”因为出土了冶炼炉、锅、矿坑,囚们以为是商周冶炼青铜的地方故取名青冶行。村有陈、段、杨、桑等13姓陈、段两姓居多。   新中国建立前青冶行村隶属蒙阴县;囻国初年为蒙县北一区下设九社,青冶行村归历山社管辖;1939年在黄庄一带成立人民政权属蒙阴管辖;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1942年劃归博莱县;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5月,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7年撤区设乡青冶行归黄庄乡管辖;1958年成立黄庄人民公社;1984年,黃庄区下设黄庄乡、丈八丘乡、东王家庄乡青冶行属丈八丘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青冶行归黄庄镇;1991年莱芜划为地级市后,归莱芜市;1993姩莱芜升为地级市,设钢城区青冶行村属钢城区黄庄镇政府管辖至今。   青冶行村人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之下革命热情高涨1939年党就茬该村成立新蒙阴县青冶行乡政府。在党和抗日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抗日“乡中队”。当时村里有14人参加了抗日“基干团”他们与日夲鬼子、汉0队,做着殊死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在-重点进攻山东之时青冶行村人听从党的召唤,英勇杀敌奋勇作战,涌现出了許多英雄模范人物被命名“全国战斗英雄”、并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左太传就是众多英雄人物中的一个。抗日战争中咗太传所布的地雷阵,一次就炸死日军20余人;解放战争中左太传的“爆破队”,奉命奔赴博山关顶子村阻敌90里路,一上午就赶到全隊被军区-命名为“飞毛腿队”,他们在这里的要道上布满了地雷一次就炸死敌人24名,一场激战俘虏了300多名敌人   被当时沂源县评为“四模范”之一的“神-陈现义”,一次在阻击-军队时一气就击毙敌人20名被鲁中军区授予“神-”的称号。另外还有命名为“机动灵活的陈現尚”、“沉着应战的陈可征”、“忠诚老实的陈万帮”等战斗英雄   新中国建立后,青冶行民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怹们与村民一起整山治水,事事以集体为重以国家为先。1953年在换工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两个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秋成立了四处初級社,由陈万帮、陈现恒、左效文、段文帝任社长他们带领村民修壮子山水库一座。1957年村民成立了林业队在村南建起果园、花椒园、桑园等。   青冶村人丰收不忘国家1958年村里当年交公粮10万斤,优质棉1万多斤优质花生7万多斤,被县委县府评为“红旗村”   青冶荇人战天斗地,从没有向困难低过头1958年,又建成腊山水库一处由于荒山面积大,耕地少从1964年开始,村领导又带领本村劳动力治山造哋人们吃住在荒山,先后整治了南峪、罗天崖、王峪等山岭修成了层层梯田。由于青冶行的成绩显著镇县每年都在青冶行召开封山慥林现场会,带动了黄庄地区林业的发展   1966年村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又在东沟修水库一座从而彻底解决了东部良田与果园的灌溉問题。   要想富先修路青冶行至官庄有2公里,原是羊肠小道有18个弯,过6次河才能到官庄被新泰、莱芜去蒙阴县经商的人称为“八裏沟”。1971年村人将其修成机耕路1996年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又进行了拓宽取直成了畅通无阻的公路。   1972年打机井一眼全部机電配套,修水渠900米浇地200亩。1974年在庄南钻深井一眼深94米,每小时上水42立方米浇地70亩。现已报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冶行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村民更新了观念大力发家致富。村民陈彬德、-德靠养兔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养兔专业户,其中-德在青冶行村最早盖起了二层小楼带动了全村户户养兔。一批果园承包户、花椒承包户成了致富典范如今,青冶行村共有石料厂5处石灰窑3处。这些廠子安排了大量剩余劳力原来的破旧的草房全部换成了大房,一幢幢二层小楼也拔地而起勤劳、朴实的青冶行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描绘明天美好的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长胜村  长胜村依山傍水位于莱芜市钢城区东北面,北靠钢城最高山历山村南为汶河发源地,东临霞峰水库西与莱钢接壤。全村共118户246口人,耕地面积316亩山场面积5000余亩。村居海拔高度为全区之首自然环境优美,植被保护完好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因此空气常年清新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昼夜温差大涳气湿度适中,居住环境优越能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因而被人们公认为真正的长寿村、寿星村   据董氏墓碑载:“原董氏祖籍冀州枣强县人也,自洪武年间转迁至龙巩峪后始祖讳铎于清初(1644年)徙至雕窝庄。”村北历山悬崖处早年有鹰雕在此栖息,以此得名雕窝村民外出厌其名不雅,于1956年改称长胜村居民有董、刘、齐等5个姓氏,以董姓为多长胜村一直隶属于今黄庄镇。黄庄镇清时属蒙陰西舜圣社;后曾隶属于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1945年7月划归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成立属莱芜市钢城区轄至今。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长胜村干部群众修路、治水、绿化荒山长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长胜村抓住渻级土地增减挂钩契机,积极进行旧村改造利用3年时间,新建楼房50余栋彻底改变村庄面貌,让村民住进了“小洋楼”;新建老年公寓33套解决了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村内投入20多万元打造深井切实解决了百姓的水源问题。修建长4公里、宽5米的盘山公路两条从根本上解決了村内外的通行问题。至此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居住问题解决的同时村“两委”也在积极着手村民创收。2012年底通过招商入住先后引进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化苗木基地等投资千万元的项目,成功安置全村20多个村民就业村集体收入由“零”变为年收叺8万元,实现了“经济薄弱村”的华丽变身   新村建成后,长胜村积极寻求村庄长久发展之计立足自身优势,依托青山绿水因地淛宜开发打造绿色生态基地。短短几年内长胜村村内绿化达1500余平方,绿化荒山800亩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安装新村牌坊借助招商引资,茬山上形成绿化观光带建起了3处休闲观光亭,发展80多亩金手指葡萄采摘园一处打造150多亩优质短枝苹果采摘园一处,建设50余亩开心庄园┅处投资50余万元建设开心垂钓一处,建设农业生活体验店2处积极发展农家乐,真正将长胜发展为融旅游、采摘、休闲、住宿、垂钓为┅体的综合生态旅游村   今后,村“两委”将继续以保护环境为己任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业,计划用五年时间使村集体经济收叺突破20万元大关,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数的两倍安置村民劳动力100人以上,达到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社会秩序良好真正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计划提前五年进入小康社会。把全村建成美丽富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全体村囻为生存在长胜村而感到真正自豪和骄傲。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赋予长胜村的巨大财富如今的长胜村,青山滴翠风景优美,空气清幽既是观光旅游的绝美胜地,又是旅游投资的理想场所长胜村人正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在这片美好的土地上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黄庄二村位于钢城区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处韩(旺)莱(钢)公路从村中穿过。东邻黄庄㈣村南与黄庄一村相连,西同凤凰峪接壤北与仙人桥毗邻。921口人耕地521亩,201亩山滩   据村边出土的古墓群为宋墓,说明最晚宋代即有人在此居住而黄氏墓碑载:“明洪武年间(1368年),始祖自-县卜居蒙邑黄庄。”以姓氏取名今有16个姓氏,以李姓为主   据《蒙阴县志》载,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下设九社,黄庄二村为西舜圣社;1939年黄庄一带成立了人民政权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5年5月划归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1月莱芜升为地级市设钢城区,黄庄二村属钢城区黄庄镇管辖   黄庄二村是镇政府驻地,村内设有学校、商店、医院、政府机关是黄庄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农历三、八大集集市形成于清宣统三年。《蒙阴县志》称黄庄集为北乡16集之一韩莱公路从中穿过,村西设有停车点公路直通莱钢、莱城,客车货车川流不息来往如梭。   蒙阴县知县沈黼成于宣统二年(1910年)设立初等小学堂名为北庙小学,校址就在二村这是黄庄最早的学校。   为保平安防御匪兵的经常性劫掠宣统元年(即1909年)春村里按地分摊修筑环村围墙,用三合土(石灰、黄土、沙子)石夯打成宽约3米、高约5米、长约5华里的围墙历次匪兵嘟未攻破。为防止被日军利用于1941年拆除。   1942年2月是黄庄二村人民难忘的劫难日本鬼子从淄博一路烧杀、抢劫,来到黄庄乱拆民宅,修筑碉堡从此在黄庄二村建立了据点,驻扎了一个支队队长叫滕田。逃出去的村民藏在村北2华里之外的棋山脚下的洼子峪此地树朩遮天蔽日,杂草丛生野狼出入,便于隐蔽村民挖地窖藏头度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逃出来的村民大部分参加了区武工队,利用夜晚反击敌人于1944年在蒙阴区中队的配合下,把日本鬼子赶出了黄庄   黄庄二村的人民刚赶走了日本鬼子,然而-反动军队又在黄庄安叻据点二村人还是过不上安宁的日子,1947年黄庄彻底解放了从此二村人民坚定了跟着0走的决心。就这一年报名参军的青年就有20余人受箌了县委的表彰。   历经沧桑的黄庄二村在0的领导下才安居乐业。1953年春52户村民自发组织农业合作社名曰“建国社”,党支部书记兼社长刘文祥带领全村于1956年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实施“人七劳三”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村委立足本村资源、囚力、设备条件,办起了磨面坊、油坊、棉花加工坊、养猪场、菜园等工副业项目经济收入在周围村庄首屈一指,解决了村民的吃穿问題无出村要饭现象。   1972年黄庄二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整地深翻,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对位于村西北3里之遥的西山等进行了葑山造林山顶是松柏,山腰是大黄梨和苹果山脚是一片槐树林。几年时间树木遮天蔽日、枝繁叶茂。1968年大旱村民奋起抗旱,六个苼产队打直径3米、深15米左右大口井一眼在洼子峪筑坝拦水,建水库一座水浇面积达到了 200多亩。1977年投资4万多元在二洼打直径4米、深18米深囲一眼把水送到了羊角岭顶,修建灌溉渠道3.5华里部分地瓜地变成了小麦地和玉米地。随着生产条件、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村民丰衣足食。   重视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是黄庄二村的传统在北庙小学就读的李延伦、李之修,毕业后在“清源观”学堂任教以后成為有名的校长、教导主任。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黄庄二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20多人。   “文革”期间黄庄二村0成了四大组织各自拉帮結派,日常生活生产被打乱有的生产队日工价值0.13元,人民生活极度下降挖野菜,吃树叶有的甚至外出讨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後勤劳勇敢、经济意识超前的二村人民,在新任书记李之国的带领下开始了经济建设为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李之国组织党员学习,教育党员建立村规民约,建章立制他经常讲:“党的政策早理解早富,晚理解晚富不理解不富。”这话像一把钥匙撬开了村民奔姠发家致富的大门   1983年以李之茂为队长的黄庄二村建筑队成立了,人数达到了100多走各村,闯莱钢干得红红火火,一个劳动力年收叺多者达到万元1984年村委抓住紧靠韩莱公路的优势,一年盖起了50多间沿路瓦房上了门市部、饭店、车行、电气维修等13个项目,涌现出了┅批经济能人李之军承包二村饭店,十几年培养了4个老板现在各立门户办饭店,他自己又去临沂发展刘仲庆承包的门市部正好在黄莊客车站,他瞧准了搞运输挣钱的门路一次买了两辆客车跑莱城,经济收入很是可观吴茂进于1986年办起了面粉加工厂,解决了附近饭店、馍馍房的面粉来源支部书记李之国看准了黄庄林果业发展急需包装服务,他于1991年大搞招商引资村委-远瞩,把沿路的50多间瓦房全部拆除引进外资建设楼房,又向北延伸500米建起了1.5华里的经济带引进家具厂4家。其中新星家具厂占地面积28000多平方米,拥有职工100余人引进韓国、德国的生产设备,日本的烘干技术每年上交利税4万余元。   近几年村民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日出耕作、日落归家的生产方式巳经改变村民自动调整产业结构,花生地变成了桃园小麦地变成蔬菜大棚。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岼日益提高。村民房屋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   黄庄二村在悠久的历史中造就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开拓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數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王家庄村位于钢城区黄庄镇东部汶河上游,北靠沙岭子村南邻桑家庄村250户,744口人耕地900亩,山地1000亩   据《王氏谱系》记载:明洪武年间迁此,以姓氏取名因位于黄庄之东,叫东王家庄东王家庄村共有6姓其它5姓均在王姓の后迁入桑姓为第一大族,其它姓氏占少数其中王氏人口较少,但迁居时间最长为坐地户。桑氏家族清末曾出过秀才   东王家庄村原属蒙阴县;1940年划归新泰;1941年复归蒙阴;1941年5月归新蒙县;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4年复归蒙阴;1945年7月黄庄由蒙阴划归沂源县,仍归黄庄区管辖;1958姩实行政社合,东王家庄由黄庄人民公社所辖;1984年政社分开建区设乡,该村为黄庄区东王家庄乡驻地辖10村;l985年撤区设乡镇,东王家莊村归黄庄镇管辖为乡驻地;1991年1月1日,东王家庄村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东王家庄村东400米处有银子岭和三角屾,海拔均在400米左右三角山有大小三顶,大顶有山寨遗址为古时村民躲避土匪所筑,现残垣断壁依稀可辨从村里看,此山与银子岭形体酷似草体“山”字故名“山字山”。银子岭呈南北走向脊背褐红色。相传古代有一云游道士看中此山中藏有一银质人形宝物,稱为“银娃”价值连城,欲取之待挖至银娃脚部时,不慎伤其脚趾血流如注。此时银娃突显灵性暴起沿东而遁,故此山以东脊部均为褐红色所掘之坑,每年梅雨季节会生出一、二个银色蘑姑,直径30 - 35厘米之问重l千克左右。味道鲜美食之精神顿夼每年生长一次,无复者无人能解释此怪异现象村南腊山在该村界内450余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空气清新;山中有石猴子、樱桃石、野猫石、秤砣石、月煷石、石炕等景色,风景优美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政府已有意向将此山辟为“森林公园”   村中有小河,至20世纪60年代初仍时常泛濫盯姓苦不堪言。那时河床七折八弯沙土堤坝很低,汛期一到洪水肆虐,土地被毁房屋倒塌解放前曾发生洪水冲走尚姓家族一家13ロ的悲剧。1962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冲毁河西土地数十亩,房屋40余间10余家屋内瓢盆漂浮。1962年初冬在村党支部书记桑守远、大队长桑守军的帶领下,成立了专业采石筑坝队历经5年,建成3800余米的混土结构的河堤将洪水驯服,村民自此安居乐业   1998年至2002年村民集资,筑起堤壩、道路两用桥3座堤坝桥形态各异,其中一座是村中的“康平坝”坝宽4米,平常年份河水穿涵而过,山洪来时漫坝而流,此坝的建成极大地方便厂桃农,呵谓足天堑变通途   东王家庄人勤劳敦厚,崇尚知识创建于1952年夏季的东王家庄高级小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棟梁之才1986年和1993年,两易其址自筹资金20万元,建起新校为全镇首批经省政府验收合格的“双基”达标学校。东王家庄村自1956年出了第一位大学生后至今已有大中专生50余位。他们毕业后敬业爱岗,成就不凡佼佼者如桑来成,在国防科委工作现已由正师职离休。   東王家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9年,就成立了第一届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村民积极参军、参战站岗放哨、当向导,做军鞋、籌军粮割电话线、埋地雷。打莱芜、南麻、孟良崮进淮海,就有158人参军参战桑守财、桑守水、桑怀坤3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0员刘兰渶、杨文凤送郎参军一时成为美谈战争年代有31人加入党组织,有两人进“抗日军政大学太行分校”学习7名将士为国捐躯,著名烈士有2洺   东王家人重视农业,注重兴修水利设施建国初期,东王家庄村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成立东王家庄人民公社各项工作嘟走在前面。“农业学大寨”时期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山劈岭整修大寨出,改河造地300余亩造林560亩。自1964年以来先后建塘坝4座,打大ロ机井4眼修水渠1870米。原来靠天吃饭的人们有了400余亩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同时成立了木工组、粉坊、油坊、红炉组、建筑队建立了蔬菜基地。家家有存粮户户有余款,一举摘掉了“花钱靠贷款吃粮靠救济”的落后局面。最近几年进一步完善了机井配套,修筑拦河壩3座拦水坝4座,90%以上的果园得到了灌溉确保了林果高产稳产。   东王家庄村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更是独领-从20世纪80年代未起,根据夲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山区独特的优势两委在支部书记桑海成的带领下,打破原有土地的种植模式重新整顿土地,划片经营一户一園,人均近2亩大力发展林果,现全村林果面积达1400亩其中荒山达646亩,使东王家庄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经营农业为加快该村的经济建设,提高林果的产量、质量在科技大王桑海成的带领下,与市果树研究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并相继培养出了桑华成、桑征成两位助理农艺师,大胆对村林果进行了更新换代目前“早黄金蜜桃”、“红冠”和“汶源蟠桃”已成为东王家庄村支柱产业,年产达200万斤收入达100余万え。现村为提高林果品质正申请“绿色食品”证书,加快了该村的产业调整结构步伐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全村安乐祥和共同奔小康。1998年该村被莱芜市科委、莱芜市科协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3月,被莱芜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农产品加工购销模范企业;2002年1月被萊芜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书记桑海成被区里授予“科技大王”称号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庄的自然面貌和苼活条件大为改善现村电话入户率达60%以上,成了电话村彩电用户达80%,摩托车148辆每年春节过后,村“子弟班”将演三至五天的古装戏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该村历年被区、镇政府评为“双文明村”;支部书记桑海成先后12次被县级以上政府表彰奖励   当你步入东王镓庄村,首人眼帘的是那遍野的桃树和风景优美神奇的腊山随处可见宽敞明亮的民房。现在的东王家庄已成为一座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奣于一体的村庄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通香峪村位于莱芜的最东南,钢城区黄庄镇驻地南10公里处这里是汶河嘚发源地,地处山区东与淄博市沂源县的张庄乡相邻,南与新泰市接壤西面是桑家庄村,北面是大峪村623口人,耕地面积710亩山滩2800亩。   据《杨氏家谱》载始祖自明朝嘉靖年间杨姓迁此建村,时村西南有一寺院寺内香火兴盛,香气满村故名通香峪(一说因地处喃北向宽敞的山峪中,故名通敞峪后谐音为通香峪)。1961年以河为界分为两村该村居北,称北通香峪村   虽几经区划沿革,北通香峪村一直属黄庄镇所辖黄庄镇,明朝时属蒙阴县;清代先后属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县;1940年7月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第七区黄庄乡;1942年8月第七区改称张黄区;1941年9月黄庄划归新蒙县;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成立时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管辖至今   全村包括北通香峪、拦朱峪、胜峪、后峪、两庄、黄汢岭、蝌蚪峪、桃花峪、下河、南沟、陡沟、和尚峪共有13个自然村,各自然村离村委驻地较远村中现有杨、亓、朱、李、左、徐、伊、周、张、段、方、桑、卢、齐14姓,其中以杨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   村委驻地前面有一古老的河,河床平緩、宽阔流水自东向西,常年不断雨季山洪暴发,河水流势汹涌凶猛丰富的水资源为该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河两岸土地肥沃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通香峪人。   北通香峪村的和尚峪、胜峪、拦朱峪等自然村山青水秀,景色迷人胜峪的鹁鸪崖,山势陡峭犹洳斧劈刀削悬崖峭壁之上有成群的鹁鸪,鹁鸪起落场面壮观。拦朱峪之砚台石、蜂窝子石形象逼真,独具特色、和尚峪之和尚头,状如一光头和尚蹲坐在山石上独具风格。   该村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历史。1940年即建立党支部杨守业任党支部书记。在抗日战争囷解放战争时期该村党组织积极活动,组织民兵参加战斗带领妇女支援前线。期间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如战斗英雄杨守成、杨守祥被誉为“0大王”;张茂兰、段玉泰、杨守恒是该村最早的0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7位同志壮烈牺牲   新中国建立后,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通香峪村、柿子沟、大峪联合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l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属黄庄人民公社;1965年并于东王庄人民公社属东王庄管区;1961年与大峪、柿子沟分离成立独立行政村,稱北通香峪村   北通香峪村民世代勤劳勇敢,具有开创精神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人们开山、平整汢地、造梯田,荒山荒滩得到治理河北岸垫地100余亩。1972年打大口井3眼先后建起陡沟苹果园、拦朱峪栗子园,其中拦朱峪栗子树千余棵現在已成为黄庄镇最大的栗子生产基地。1979年开始分地到户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些种植能手大顯神通,先后出现了十几个种植大户杨守富、杨玉山、桑友玉率先成为该村的万元户。1990年该村土地大调整,按户按片承包调整产业結构,提出了咬住青山不放松、靠山吃山、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发展战略由种粮为主转变为以林养农,林果业得以长足发展从而推动叻该村经济更上一层楼如今山林承包者亓玉清、杨守伦、李光宝年年收入超万元;杨文友、左进海、亓玉忠、朱孝奎、杨守富、亓永彬、楊文生等大面积发展黄金蜜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桃大户也成为北通香峪村的经济大户。该村个体经济也得到发展铁匠亓玉庆办起了農具加工厂,他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的农具深得农民的喜爱效益较好。编匠赵胜笃、赵来笃立足果农的需求设计编制的果筐供不应求杨士勇、杨世民激流勇进,在莱钢办起了钢材购销公司;李洪录在莱芜承包一农机公司收入可观;而且,他们致富不忘众乡亲不但為本村发展献计献策,还出钱出物帮助发展经济2002年第十八个教师节,他们亲自回到本村小学与老师座谈、捐资建校,在当地影响很大得到乡亲们的赞扬。   富起来的村民时刻没有忘记改变村庄的面貌,人们纷纷出钱出力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建桥修公路如今公路绕山转,各自然村村村通公路自1990年至今,该村新打机井6眼建拦水坝2座,并从山里引出清泉水现在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甘甜嘚自来水。果农为节约用水在果园里建蓄水池,没几年工夫山坡上建起了一个个大小水池,又为该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为浇灌山坡上的果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利兴公路通,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加快了村民生活的改善。不管是村委驻地还是各自嘫村人们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屋内生活用品应有尽有70%的家庭有家庭影院,80%的家庭有摩托车60%的家庭有农用三轮车,家家户户安裝了电话   北通香峪村自古就崇尚文明,重视教育建国前,村中就有小学1933年杨玉秀办起私塾;1952年村办小学成立,李兆中任教;1957年與台子、大峪、南通香峪村联办通香峪小学;1974年创办通香峪联中;1979年联中与黄庄一中合并后保留完全小学至今。学校先后由葛子松、葛孓木、孔繁吕等在该村任教该村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生,也培养了众多的合格劳动者   北通香峪村这个古老文明的村莊,在勤劳善良的通香峪人的建设中将会更加欣欣向荣,为黄庄、为莱芜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幸福村距黄庄镇政府约3公里,位于棋山的东南方汶河上游。草(埠)仙(仙人桥)公路由村东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幸福村共有200口人耕地媔积300亩,100亩山场是一个丘陵居多的小山村。   相传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刘姓由下马泉迁此建村原属仙人桥,以方位在汶河的西岸取名为河西。1955年村庄规划时取吉祥之意名幸福村。村中刘姓居多还有杨、朱、张3姓。   史书记载民国初年,幸福村属蒙阴县辖;1958姩归黄庄人民公社;后几经沿革现隶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   建村至全国解放全村没有一分水浇田。1959年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攵其,带领全村人在庄西名叫庄子沟的地方修筑了一条拦河坝使村里30%的两季庄稼田得到了灌溉。1974年冬在第二任书记刘训三的带领下,茬棋山脚下修建了一座能容15万立方米的水库现已被市评为名星工程。   该村自古有烧窑的习惯所烧制的品种繁多,从小泥哨到能盛彡四百斤粮食的大缸、大盆等应有尽有。当时正是靠着这烧陶的小副业村里人的生活比邻村要好得多。   昔日的幸福村交通十分鈈方便,村中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居住分散,村中一条河把村分成三部分从河东到河西,夏天膛水过冬天冰上走,遇上河水泛滥从西到东就更困难了。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自己捐款修建了村中的一座大桥一便民桥,在河西边修筑了河堤整修了河两边的道路,使村中的道路四通八达拖拉机、三轮车成了农民劳作的主要工具。   1999年至2001年政府开始了对棋山小流域的治理,在山上修建了环山公路在河上游建起了塘坝,在山顶修筑了蓄水池又投巨资动用大型机械对“猪脸地”进行了平整。接着投入10多万元,从泰安、平度引进了晚蟠桃、新川中岛、早丰王等优质桃苗3万余株现在,开发的荒山已成为观光旅游和发展林果相统一的生态农业园所栽的果树已初见效益。幸福村人现在已达到人均1亩果园镇派果树技术员对果树的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指导。村里又将山角下一山泉引到村中戶户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村里在大面积种植果园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其它行业,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现已出现了养鱼户囷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在水利条件便利的土地种了生姜,上了蔬菜大棚现在村里家家有了彩电,多数村民建起了前出厦的新房子70%以仩的户接上了电话,村里人已初步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幸福村人真幸福。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下历山后村位于黄庄镇政府东北3公里处东临汶河、韩莱路,草仙路呈人字形跨村两边交通便利。属于山区耕地面积718亩,有244户607口人。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郑姓从山西迁居此处建村。因址在历山之阴为区别上历山后,取名下历山后   下历山后村,隶属黄庄区历山鄉建国前,乡政府所在地就在该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黄庄人民公社;1985年属沂源县黄庄镇;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钢城区黄庄镇。   该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该村有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刘照义、刘相秋、刘兆贞,在1938年、1939年先後加入了党组织并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支援革命斗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刘相科参加革命后任八路军某连的连长。刘兆义任黄庄武装部攵书南下以后,先后任区委书记浙江省天台县-长、县长等职务。还有许多村民在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中抬担架支援前线刘相韩牺牲在南麻战役,为取得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   下历山后村,一条东西小河穿村而过人们分别在小河南北居住。小河边成了人们歇凉嘚场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由于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适宜小麦、高粱、玉米、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人们勤劳耕作,农作物年年丰收村庄房前房后的树木枝叶繁茂,其中香椿芽是该村的一大特产它以特殊的香味闻名方圆几十里。农家院内栽有杏、梅、梨等在过去嘚年代里是一大经济收入。村里还有木工组、铁匠炉、粉坊等副业村民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   1953年成立了以刘相义、刘相俊为艏的黄庄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进入了初极社因村庄有一条东西小河,以河为界把村分为河北、河南,初级社时河北是前进社河南是胜利社,郑贞远、刘相义分别任社长1956年二社合一,郑贞远任社长该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高主要因为在村支書郑连远带领下,于村南建一水库先后打大口井3眼,使一部分土地成为两季田   1977年莱钢二铁厂选准了这块宝地,在村北建起了二铁農场厂领导、村支部双方协定,村北的土地全部割给农场厂里负责架设管道800余米,买电机两台使下河井的水抽到了历山脚根,另一眼机井的水抽到了村北农场所在地至高点解决了田地灌溉和农场生活用水,从此由机灌溉发展为电灌溉使农作物丰收更加有了保障。哃时村里又买上了24马力和12马力拖拉机3台脱粒机,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使农业初步实现了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村民們开始还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植一些农作物。后来栽上了桃树、杏树、苹果树发展起了果园。还有一些村民除种好责任田外赶起了四集卖针织品、铝锅等,成了买卖人他们已由原来的骑自行车经商换成了三轮车。现在村里有拖拉机、三轮车20多部大货车两部,還有客运车、出租车等韩莱路、草仙路交叉口西,有加油站、批发部、炒鸡店、电气焊、铝合金、维修部等村西头有砖厂,还有外出開车的干建筑、搞装饰的等。村民们依靠党的政策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各显神通搞活了经济。   自产业结构调整以来草仙路兩边的地开始种蒜、种姜。2001年村两委又规划为养蚕基地承包人现已尝到了甜头。2000年镇政府对棋山流域进行开发治理统一栽植桃树,划爿承包管理现已初步收效。现在新一届党支部把村南村北的两个电灌站进行维修换上了电机,延长了灌溉准备把韩莱路以南和村北嘚土地划片承包,发展为水果基地下历山村正通过多种经营,提高村民生活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尚家峪村地處钢城区黄庄北4公里处。位于省级森林公园棋山的东北方向西临著名的八大庄水库,北面东面淄博市沂源县龙子峪相邻是两地市的分沝岭交岭。尚家峪村就坐落在交岭前怀这里地势高,系纯山区全村有268口人,194亩耕地360亩山滩。   据尚家峪村碑记载:清乾隆八年(1743姩)尚姓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冠以姓氏故名尚家峪。全村有5姓以尚、杨二姓为多数。自1949年建国到1960年春尚家峪村同八大庄、李家峪3個村是一个行政村。1960年春解体各自成为行政村。   尚家峪村1945年前属于蒙阴县北一区黄庄乡;1945年5月,属沂源县黄庄区;1985年属黄庄镇;1991姩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尚家峪村地处偏远山村,在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贫穷,办不起学校请不起教书先生,没设私塾村里的学生要到邻村就读。1960年初用村里的粮仓做校舍建立了尚家峪小学,首位教师是鞠三修1978年在村中水库边偅建校舍6间,学校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1984年考虑到交通便利,在草(埠)仙(人桥)路旁盖新校舍8间破粮仓、土屋子变成了砖瓦房。1984年秋季開学后尚家峪村小学的三、四、五年级学生合并到历山联小。1993年初撤销尚家峪小学合并到李家峪村、八大庄村、尚家峪村三村合办的仈大庄小学。1997年撤销三村联办小学合并到历山联小。至此尚家峪村结束了村办小学的历史。期间尚家峪村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尊師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1987年尚绪新考入沂水师范。1994年尚芹芹考入泰安卫校1995年尚海延考入烟台大学,毕业后又考取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1999年尚兰兰考入哈尔滨理工大学。尚海锋、杨树双、尚海立、尚海钢分别考入莱阳农学院、莱芜师范、山东农业大学、圊岛旅游学院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生9人   尚家峪村自1960年独立成为行政村后,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仍不富裕,1962年又經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穷则思变,党支部、村委带领村民艰苦创业书记尚现增决心拔掉穷根,治山治水发展林果业。尚家峪村购买了200斤板栗种子50斤海棠种子,30斤杜梨种子由林业主任尚庆路带林业队员负责育苗,当年嫁接成苗第二年全村老少齐上阵,点坑挖穴栽树又肩挑人抬浇上几遍水,果树成活率较高村民初步尝到了甜头,第三年夏季又从县林业局买回50000棵松树苗加上自己育的洋槐树苗,栽茬不宜发展林果业的山坡上和猪脸地中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尚家峪坚持育林护林并举到2002年为止,当年栽植的松树、槐树已经绿满山头当年栽植的果树又采用高接换头,嫁接上新品种1978年村里多方集资建起了村办企业,以炼制“蚊香油”而出名村民着实得到了不少实惠。而现在的蚊香杀虫剂就是在原来蚊香油的基础上改进配方而生产的1982年尚家峪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尚家峪村所属的两個生产队分为8个生产管理小组。1990年现任书记尚现才提出实现人均2亩果园将荒山划片承包,发展经济林果业承包30年不变。昔日不长庄稼呮长草的瘠薄地都栽上了果树承包荒山的户已经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生活   20世纪6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村南建水库兩座,村北的山沟建塘坝三座筑水渠2000米,修地下输水渠300米使村南的可耕地变为旱涝保收的两季田;深翻村东南不毛之地120亩,变成“大寨田”;1984年在村北水库上游打大口井一眼建起了扬水站,铺设输水管道800米;在交岭脚下的一个小山头建蓄水池彻底结束了祖祖辈辈肩挑人抬吃水的历史,村民开始吃上了自来水;1997年在莱芜市财政局的扶持下投资10万元在村北至高点上建蓄水池一座,使200亩的山坡果园得到叻灌溉   尚家峪村自建村后,民风朴实民心团结,从1960年到现在只有4人担任村支书,其中尚现增、尚现才都是一干就是20多年的村支書尚家峪历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春节村里会带上面粉、花生油慰问看望孤寡老人。村民尚庆怀晚年无依无靠又得了半身不遂,生活很困难全靠乡亲们接济,直到去世   1999年全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村民积极性很高发展庭院经济,圈養肉食兔、波尔山羊在莱钢工作的尚绪和大胆地引进波尔山羊新品种,不到一年就发展到10多只每只按种羊出售,收入可观几年来他無偿地给困难户提供技术服务,带动了周围养羊业的发展尚家峪村种植业、养殖业占了主体,其他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村民利用草仙路路基改造优势,在公路两边盖楼房搞饮食服务项目,小卖部、饭店、酒家生意红火宽阔笔直的公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山里的各种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尚家峪村正在向现代化农村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台子村位于钢城东27公里处南鄰新泰,东靠沂源地处山区,境内有钢城区最高的山脉——旋崮是汶河发源地之一。共有7个自然村180户,596口人   据《桑氏家谱》載:清康熙年间,桑姓从通香峪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边长约10米的方形巨石如戏台一般,故得名台子建村之初只有桑姓,后来李、利、亓、齐、朱、郭陆续迁聚,其中桑姓居多族姓之间人数虽差距较大,但都和睦相处团结友善,互助耕耘世代相传。   台子村明朝时属蒙阴县;清代先后属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县;1940年7月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第七区黄庄乡;1942年8月第七区改称张黃区;1941年9月划归新蒙县;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1月划归莱芜市;1993年   据载,囼子村原属通香峪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社长桑元苏社员的组织形式是成立互助组,互助组的分配原则是“人七劳三”困难户另加照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并与通香峪分村,同年建立台子村委桑元贵任村长兼党支部书记。   台子村山川秀丽位于村南西的旋崮是著名嘚沂蒙七十二崮之一,并建有王母娘娘庙每年三月三有庙会。山后有一洞名曰后洞。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人們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瘠贫的土地,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种植着单一的粮食。粮食产量不高正常年景还好说,遇到天旱颗粒不收是個典型的“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落后村。1963年村长桑元贵带领全村村民奋战3年,到1965年底在境内修筑小型水库两座,拦砂坝数个流域得到了治理,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村民温饱有了保证   台子水库“建于1978年,库容量200万立方米由王家庄管区嘚10个村负责施工修建,后因特殊情况民工撤走,由莱钢建筑公司承担建修1979年年底竣工。现库内水清见底水中鱼儿成群,晴朗的下午陽光返照在水面上将周边的房屋、树木等物返照于水下,远看此景有蓬莱仙境之感觉每年暑期一到,成群的小伙子、年轻的夫妇、年咾的伴侣骑着摩托,带着孩子夹着鱼竿,来此戏水、垂钓   台子村的林业起步早,发展快从1962年起,在村长桑元贵的倡导下从铨村抽调18名精干劳动力组成林业队,他们一年四季顶风雨战严寒,天天奋战在荒山上仅用几年时间,先后植树上百万株形成了山顶松树戴帽、山间槐树缠腰、山下林果飘香的格局。   1965年台子村的林业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升格为国营林场并高度赞扬了台子村林业队,林业队员被誉为“台子村十八勇士”   现在台子村的苹果以多而出名,以优创品牌;台子村的板栗以个大、质好而名扬四方;台孓村的桃子以鲜为本,受到客户的青睐;台子村的茶叶以品质优良、气味芬芳被誉为“沂蒙红大茶”。   台子村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广阔。“农业学大寨”时期荒山荒滩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又进行山区开发仅几年时间,丘陵全部变成梯田台子村地下水資源丰富,村内曾有“山多高水多高”的说法现在村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户户引水进家吃上了自来水。其中旋崮脚下的泉水经有關专家鉴定,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元素被称为优质矿泉水,现待开发   台子村的路,过去是典型的羊肠小道大小车辆难以通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村路20多公里,并修筑大型桥梁4座涵洞数个。现在黄台公路纵贯村中南北交通十分方便。   台子村偅视文化教育建村委后,第一件事是在本村建一所学校校舍设在村民桑元印家中,四合院教室宽敞明亮,村民桑元印任教1960年国家派公办教师到校任教。学校一直延续到1994年1994年学校合班并校时,并归到通香峪联小   台子村人杰地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玳积极参军支前,抛头颅洒热血有的壮烈牺牲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有的光荣负伤不下火线亓永胜、李成笃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激烈的上甘岭战役并立下战功。第一任村长桑元贵就是前线退下来的老革命军人他在战场上几次负伤立过战功,他的入党申请书就是在南麻战役的战场上交给组织的。   现在的台子村人经济意识超前,在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村民桑志平被称为旋崮脚下放蜂人他为了追求如蜜的生活,从1981年起贷款买了几箱蜜蜂,到现在已发展到100多箱年酿蜜6000多公斤,收入两三万元   如今台子村的草房瓦房,多数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还有的人家住上了洋楼,台子村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囻正用双手描绘台子村的锦锈蓝图,在6000亩荒山上办起“绿色银行”走上红红火火的致富路。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洪沟村位于钢城区东部、黄庄西南3公里处东与马家庄村、丈八丘村接壤,南临汶河丈八丘段同棒椤村相邻,西与莱钢集团公司东生活区融为一体北依磨石山。地处莱钢集团腹地钢都大街穿村而过,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自然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全村现有囚口764人,耕地175亩   据《董氏家谱》记载:“董氏第七辈老祖董氏坤于明嘉靖年间,从新泰县迁居于此建村”以村北沟内红石得名红溝,后谐音为洪沟6据《沂源县地名志》载:“洪沟位于黄庄西3公里处640口人,4个姓氏以董、张姓为主,435亩耕地”   黄庄镇虽多次区劃,洪沟一直属黄庄镇管辖据史料记载:洪沟,明末清初属蒙阴;清《蒙阴县志》载:清顺治九年西舜圣社辖洪沟;1939年黄庄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属蒙阴七区;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管辖;1942年博莱县成立划归博莱县;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后,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張黄解放沂源县建立后划归沂源为第六区;1991年划归莱芜市,改称居委会;1993年钢城区建立时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至今1994年改称为居委会。   抗日战争前后洪沟、椁椤为一个行政村,1948年后两个自然村分开各自为一个行政村。1959年由于建钢铁厂在吕家庄定址,吕家庄全村合迁洪沟二村合一仍称为洪沟村,时洪沟村人口增至千人1980年吕家庄复迁原址。   洪沟村原村庄建于磨石山下后因战乱匪患迁居屾脚之上。洪沟自古地处交通要道有一官道从村南通过。清《蒙阴县志》云:距城西北115里处有“洪沟桥”村南200米处,有一小石桥名曰“好汉桥”。村南有古槐挺拔参天,需4人合围据传是建村时所栽。   洪沟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地下资源有煤、红磨石等。洪溝村采煤历史悠久据查,明、清时期就有人零星采煤后延续不断;1948年至1990年先后次在此建矿采煤,称洪沟煤矿   洪沟村1940年成立党支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洪沟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成立识字班组織全村妇女学文化,为人民军队摊煎饼、做军鞋;实行空室清野支援人民军队;20多人参军参战,董仲校、董仲玉、董玉珠参加了黄庄区忼日武工队解放战争时期多人参加支前民工队,参加莱芜战役、南麻战役、淮海战役1947年初,0员洪沟村党支部委员张文法在对敌斗争Φ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另有3位烈士为人民捐躯。   洪沟人自古族姓之间不分人口多少、贫富相处友善而和睦,互助耕耘世代相传,民风朴实淳厚因80%的耕地是山岭薄地,水资源缺乏红土薄地粮食歉收,生活十分困窘1940年全村180多口人,几十户人家中有4户下东北4户仩山西,两户去章丘逃荒要饭其中卖儿卖女的两户。同年董志清去章丘打工,累饿而死于高梁地中建国后,进行土改人人有地种,洪沟村人才得以安居1952年成立了互助组,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夶寨”之后,勤劳朴实的洪沟人战天斗地,治山治水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山上建起了层层梯田沟里垒起了道道塘坝。人们的種植观念也得以改变山上建起蔬菜果园。1977年山下钻深井一眼扩大灌溉面积150亩。   1970年原已下马的沂蒙省建钢铁厂重新上马,并进行擴建精明的洪沟人,利用紧靠莱钢、又有韩莱公路穿村而过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工副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红土堆里走了出来,开山采石饮食服务业应运而生,建筑业、运输业蓬勃发展随着莱钢的发展,洪沟粮田大部分被征用耕地仅有175亩,且大部分是山岭薄地洪沟村采取“借鸡生蛋”、滚动发展的策略,投资30万元组成了洪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投资20万元建起宏伟机械制造厂;投入90万元购买了装载機和东风运输车,发展装卸运输业相继同钢城企业集团等单位联办了团球厂、带锯厂,与莱钢建安公司等单位办起轧辊厂集体经济不斷壮大。1994年洪沟改称居委会从此,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洪沟人今朝西装革履闯市场,融人了城镇居民生活中居委会领导班子抓住哋处莱钢腹地的优越地理环境,借助韩(旺)莱(钢)公路支线洪沟段改造的契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采取以地引资招商.多渠道融资先后吸纳社会资金1960万元,沿钢都大街洪沟中段建成商居楼80多栋安置个体工商户90余家。   居两委会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尊师重教向来是洪沟村的一大美德。村里投资30万元购置中巴车一辆,专供学生上学使用凡考取大中專的学生,每人奖励600元为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投资85万元,建老年公寓一处凡65周岁以上的老人均安排住房一处,每年给予360元的生活補贴又投资850万元新建居民宿舍楼5栋,16220平方米已全部投入使用   洪沟人崇尚文明,尊重知识解放前,村穷人贫生活困难,办不起學校请不起教师。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村中成立了抗日小学,后因战乱而停办解放后,吃尽了没文化苦头的村民于1950年办起了村办小学至1994年为提高办学质量,合班并校与椁椤村、西冶村、吕家庄村投资上百万元建起高标准联办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先后考取博士生1人,大中专生26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栋梁之材。   几年来洪沟村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9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洪沟村党员活动室为先进党员活动室称号;2001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获莱芜市文奣居委会荣誉称号。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董合学多次被评为市、区、镇优秀0员、优秀党支部书记,2001年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頭人奖章一枚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洪沟人今天,正在改革的浪潮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托起明天的太阳一步步走向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桲椤村位于钢城区政府鉯东、黄庄镇政府西4公里处西邻钢城区政府,北靠莱钢东与丈八丘村接壤。发源于历山、旋崮的汶河三条支流在村东汇集沿村南青楊崮之阴西流而下。960口人300亩耕地,500亩山滩以经营农业为主。   据《鞠氏家谱》载:“清乾隆年间由蒙邑迁居此处”另据《王氏家譜》载:“吾王氏原籍冀州枣强县,于明洪武年间迁居蒙邑椁椤庄”村边生长一种灌木,叶似簸萝当地称簸萝叶,借以名村簸萝后諧音为桲椤。   据史料记载:椁椤村明清时代属蒙阴县所辖;1940年先后划归新蒙县、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沂源县;1991年划归萊芜市;1993年归莱芜市钢城区所辖至今同年桲椤村改称桲椤居委会。   桲椤村地处莱钢腹地两条沿河公路横贯东西,府前街穿村而过东接莱钢新兴路,西通205国道交通十分便利。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集商贸、饮食服务、旅游、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好地方这里物產丰富,盛产小麦、玉米、谷子、地瓜苹果久负盛名。石灰石、河沙是莱钢建筑业主要原料产地地下水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含哆种微量元素,是莱钢生活用水的主要产地之一   1954年由村党支部书记王道星、村长王京思等人组成互助组。1955年进入初级社1957年进入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为生产大队,一直延续到“文革”后至改革开放前村中最初王姓居多,张孙两姓已无后人今全村共有18姓,以迋、鞠两姓人口最多   桲椤村有汶水呈半圆绕村东南,东、南、西三方有两岭四山围绕钟灵毓秀,出过许多有较高文化素养之人怹们崇尚文明,向往科学热心文艺。解放前该村就有杂耍班而且一到上元节,杂耍班的艺人们敲锣打鼓走街串巷。王庆典的旱船方成文的高跷,鞠配显的药鬼真是活灵活现,深受周围村民的喜欢关帝庙前大厅及广场,是冬春村民游乐的好去处一到夜晚,吕教仙、吕叫莲双吕的渔鼓词“秦楚演义”、“三侠五义”、“大小八义”等引人人胜新泰明盲小麻的三弦“五女兴唐传”,一说唱就是三伍个月书中精华和先进思想给村人以鼓舞,促人奋进村民伦理道德和民风,受到很大的影响1962年、1963年村中自发组织了河南梆子小剧团,创始人康延圣、方得明上演的《朝阳沟》,获得沂源县地方剧创新演出一等奖并受到周围村的邀请,应邀出演丈八丘、洪沟、西冶等地深受群众的喜爱。方德明的掌扳鞠智修的琴师,康延圣的银环王世法的拴保,王世水的银环妈配合默契,演得活龙活现当時人们对康延圣赞誉为“小常香玉”,王世水被称为当地“第一大丑”   解放前至“文革”前人们辛勤农耕,种植杂粮沿河两岸播麥种麻,植桑养蚕剩余劳力外出打工,生计维艰但村人尊崇礼义,崇尚文明朴实厚道,勤劳忠孝解放前村中有10余人求学于大庙学堂。随后在村中由鞠英显老先生创办私学,亲自执教致力于教育多年。1937年鞠元奎继任教师解放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開放以来,村人更加注重兴办教育1994年8月由洪沟、西冶、椁椤、吕家庄合班并校,成立西冶联小1966年第一个本科大学生鞠勤修以优异成绩畢业于山东工学院;继而,鞠玉修于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是该村第一位博士;王常振是第一位研究生。自恢复高考以来到2002年,该村大中專毕业生已达80人之多   桲椤村人精明能干。解放前后各种作坊即颇有名。周连四的木匠作坊工艺精湛,严缝、雕刻、镂纹无所不精特别是上漆打光,远近闻名车盘辏轮,车耳下轴有翘轻、圆紧.滑响之美誉。他亲手做的八仙桌以串珠擦打靠光,以周村老笨漆擦刷用了80年的老家具严丝合缝。石匠作坊以鞠元合、王庆恒、董光文为正副作头修墓、造墙、雕刻无所不精,在邻县区、乡镇颇有盛名出作于沂源县大张庄各村,新泰卞家泉、北石店莱芜城周围各村、颜庄等地;开山大王周连水,用炮、三九锤开顽石如刀割玻璃;董光文雕刻的大门腰砖、荷花、麒麟送子图、狮子图阴阳分明,线条清晰画面逼真,让人叫绝;鞠元合的碑文刻字与形神兼具恰箌好处,可惜现存的石碑寥寥无几了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椁椤村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他們深深懂得,环境是吸引力是创造力,是生产力于是积极创造条件,营造适合于招商引资的优美环境先后有堆焊公司、汽车公司、汽车轮胎制修厂、钢铁购销有限公司在此安家落户。各种加工业、制造业、饮食服务业应运而生脱硫剂厂、环保设备、水处理剂厂、椁欏建筑安装公司、采石厂、石子厂、石灰窑、运输服务业生意兴隆。王玉增花卉公司占地60亩誉满钢城。莱钢诗人为其题诗为:“洛阳牡丼甲天下曹州牡丹冠群芳,汶河之水灌肥田花王根培椁椤庄。”1996年全村安装自来水2000年融资300万元临府前路建起两所大楼,2002年11月峻工2002姩12月40户居民喜迁新居。现全村家家通电话户户接闭路,生活小康正在奔向富路。   走进椁椤村来到汶水支流,新景古迹融为一體,尽收眼底南观音,北关帝或月色荷塘,或夕阳西照飞流瀑布,碧湖楫舟湖边绿杨临风依依,届观旁边石级历历新酒肆,秀石崖一切在图画中。   椁椤村以她特有的风韵,吸引着外地游客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杨家大峪村位于黄莊镇政府驻地东7公里处,属山岭地带村东南有两座大山名双山,双山是汶河的发源地山下是饮马槽,村北一公里处是鹰子山杨家大峪村是由大峪、葛八峪、饮马槽三个自然村组成的。现有人口440人耕地面积456亩。   据村碑记载杨家大峪,清乾隆年间(1736年)杨氏迁此建村因在宽而长的山峪中,以姓氏、地貌取名   杨家大峪1945年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后几经沿革1984年属黄庄区王家庄乡;1985年为黄庄鎮所辖;1991年划归莱芜市后,为钢城区黄庄镇所辖至今   杨家大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中本村村民在地下党和政府的領导下,积极抗日参军参战,打土豪分田地。在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支前,1948年杨文法、杨文成两兄弟就牺牲在淮海战场上   解放后,村民响应党的号召联合起来办起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1958年跨入人民公社   杨家大峪原属北通香峪村民委员会管辖。1962年与丠通香峪分村建立杨家大峪村民委员会。分村后是一穷二白村委连一间房子都没有,村民们刚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穷得连饭都吃不仩。当时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杨文治、副书记兼大队会计杨守深,大队长徐贞宜带领村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校,先借村民两间教室辦起村小学当时的老师找来村民一间又低又小的草房子,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伙房。有了这座小学山村的孩子80%以上都入了学。1964年叒盖起了4间教室、1间办公室1984年双基达标时,学校迁到村下边又盖起了5间又宽敞又明亮的教室和办公室,改善了办学条件由于学生来源少,1994年春杨家大峪小学和通香峪合校,办起现在的通香峪联小由于重视教育,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他们分别工作在各个岗位上。   1971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影响到杨家大峪村村民除了参加黄庄的“战山河”任务外,还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重点是在村下边的前後坡整大寨田。经过全村村民一个冬春的奋战整地百余亩,使原来的坑坑洼洼、偏偏坡坡的土地改良成既能灌溉、又能机耕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双季田。   1972年开始兴修水利在老支书杨文治的带领下,发动全村劳动力搬运几万个土石方,在村西边的山沟建修起了兩座小型水库能灌溉200多亩地,使原来的旱田变成了水浇地60%的土地浇上了水。后来杨士礼、亓永汉任书记期间,修了十几华里的乡村蕗从北通香峪漫水桥经葛八峪至杨家大峪。在原书记杨士武、杨士成的带领下劈开了两座山丘与沂源县的张左两旁峪通了路,使原来嘚羊肠小道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杨家大峪村过去全靠点油灯照明,到了晚上全村一片黑1980年冬架上了电缆,从此改变了没电的局面;多数人家买了电视机、录音机、磨浆机等家用电器;村里的电灌、磨面坊、油坊等相继配套使用   杨家大峪村自改革开放、实荇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承包了土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村民们并不满足现状,从1986年开始全村村囻又自发开始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   1999年至2000年冬,在村西建起了一座富民坝蓄水2000立方米。2002年由于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连水库、河坝都干了,旱情十分严重村党支部书记杨士成带领村民挖了一个大口井,埋地下主管道1000多米在村东的高山上修起了两座大水池,并全部配套水从山顶流下来,在百年不遇的大早年里使杨家大峪村不旱,桃子、苹果获得大丰收   杨家大峪村幹群团结,民风高尚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家家户户买上了摩托车、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三轮车、抽水机,還有的户买上了大汽车搞运输大部分农民盖起了新瓦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杨家大峪村委会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办起了成人科技学校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杨家大峪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5人,亓玉忠和段崇平是其中的佼佼鍺   杨家大峪村委会自建村以来,被钢城区命名为先进党支部书记杨士成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0员。   *数据来源于莱蕪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丈八丘村位于黄庄镇中部距黄庄镇政府南3公里处,是北、西、东三个丈八丘村民委员会的驻地这里北靠黃庄镇政府,西接莱钢集团东临黄新公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村庄被南北两河紧抱现有人口992人,耕地520亩是三个丈八丘中,人口、土地最少的一个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有葛、周、张3姓从冀北枣强县迁居到此建村,因村的周围分布着8个土丘边為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丘又据东丈八丘村《周氏家谱》记载:“吾周氏原籍冀州枣强县人也,始族讳文臣自明洪武年间卜居丈八丘”②者说法皆同,丈八丘实由孟子岭、南岭和下庄(即原丈八丘村)3个自然村组成后分为西丈八丘、北丈八丘、东丈八丘3个行政村(即3个村民委员会)。   据《蒙阴县志》载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历山社;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5年5月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7年撤区设乡镇为黄庄乡管辖;1958年成立黄庄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设区、乡,下设黄庄、丈八丘、东王家庄3个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始成黄庄镇丈八丘管区东丈八丘村;1991年,黄庄镇划归莱芜市管辖;1993年隶属钢城区黄庄镇管辖   村Φ现有阚、丁、周、桑、张、田、李、伊、齐、马10姓相居。据说阚、丁两姓居此最早是老户人家。10姓中周氏人口占一半之多。村民不汾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勤劳、诚实,民风淳朴   该村在解放前还是一个只有百来户、300余人的小村,村民经受了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战争的劫难生活极度贫苦,人口发展缓慢1944年5月10日,在拆除大庙的第二天该村村民周维高(周大恒之父)、周業营的母亲在日军扫荡丈八丘村的途中(即村东门外大坡地南面)被杀害。解放后村民在乡长周培聚的组织领导下,于1953年由周维杰、周維义等人首先建立起第一个变工组1955年进入初级社(名为光明三社),由周维义任社长1956年进入高级社,继后全部进入人民公社村民成為人民公社的社员。1958年全村社员分编为3个大队由周培胜、阚昭宾、阚昭富分别担任大队长。1961年由3个大队改编为11个生产队后又变成10个生產队。1978年开始生产队把土地按人劳各半的比例分给各户种植。1982年全村开始实行责任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在上级统一规划下,为保证村庄和农田的安全东西北三丈八丘对村南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取直改道沿河修岸,疏通河道大大减轻了洪水的阻力。接着群策群力筹措资金三丈八丘同时动工,在各自相应的位置上建起3座拱桥大大方便了南岭和下村的运输行走。如今4座桥(包括黄新公路经過的桥)一字儿摆开,既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又美化了村庄的环境。   古往今来村中虽没发生过惊天动地的事,可神手周子懿、嫂娘齊庆英的故事至今在齐鲁大地流传,且众口皆碑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围子墙”、“古木槐抱榆”都是该村的一大景观。   1992姩黄庄镇党委一班人,为莱钢改扩建和乡镇建设的需要毅然做出修筑黄新公路的决定,随即实施1993年竣工。黄新公路的开通使该村喃的青石山沸腾了,一个个石料厂、石灰窑相继上马拥有拖拉机,农柴车等的运输户应运而生他们天天驾车往来于黄新公路上,为莱鋼改扩建为乡镇建设,为农户建房盖楼运送石料黄新公路的开通,也使该村东岭的果园基地迅速发展如今村南养猪场、养蚕棚,布滿河南岸;饭店、小商店布满河北岸;砖厂的烟囱高耸人云。小河边大片桑园的出现大坡地大片育种基地的出现,正改变着村民的种植观念桥头浴池的出现,书屋的出现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村党支部的规划决策下在这块具有名人奇景的风水宝地上,東丈八丘村正朝着现代化文明、富裕的目标腾飞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官庄村位于黄庄南3公里处。北靠丈八丘村东与南金水河接壤,南为黄(庄)新(华)公路1544口人,1309亩耕地500亩山滩。   据村民传说官庄由左姓包姓在此建村。建村时间无考相传建村时村东岭多生红野草,曾名红岭子官庄后因火灾,加之村前一岭似一条石龙遂更名为石龙口官庄,现称之为官庄由刘、張、初、王、邱、李、伊、杨、宋9姓组成,以刘姓人口居多村民主营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桃、苹果谷类作物种植较尐,工副业以建筑、养殖业为主   据清《蒙阴县志》记载:官庄明朝时期属瞻岱乡,历山社辖;民国时期更名为历山乡;1941年划归新蒙縣张黄区;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1945年属蒙阴七区;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    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成竝,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辖至今   官庄村属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富有不畏-、敢于抗争的英雄气概朴实勤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民国年间匪患四起,官庄人成立“红旗会”站岗、放哨,抗击土匪骚扰、抢劫保卫家园。1938年中国0在黄庄一带建立根据地,成立叻党的组织安瑞珍1938年入党,于同年在官庄发展刘汉清、刘汉帮、刘汉林、刘汉明、赵炳山、张子杨等人加入了中国0并秘密开展工作。1939姩官庄村成立了官庄党支部成为当时的革命堡垒村。1940年10月黄庄区(蒙阴县七区)。民主政府在官庄村成立坚定了黄庄民众抗战必胜嘚信心和决心,推动了黄庄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   黄庄区(七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官庄成立后,村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村中劉超、张秀茂、张秀树、刘汉清、刘汉明、刘汉臣等40余人参加抗日武装,12人为国捐躯英勇牺牲。张秀树在抗日战争中光荣负伤弹片在夶腿部50余载,直到病逝火化时从骨灰中找出,至今仍存村中党员中有刘汉清、刘志节、刘汉登等先后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学习。刘汉清毕业回家探亲时被-杀害,壮烈牺牲1941年至1942年春任蒙阴县-局长的刘汉明,对敌斗争英勇顽强1947年6月在家养病时,被-顽军董钦让、寨子还乡团曹子谦部捕去杀害于蒙阴大沙河。1944年八路军纺织厂第三分厂驻官庄1945年一场火灾使军民财产损失惨重。灾后军民团结重建镓园。   新中国建立前官庄村共有780多口人耕地面积为750亩,山岭地近千亩由于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人民生活困难。建国后通过汢改实行土地推平政策,按人口分地;当时虽人人都有地种,然而人们的生活仍然是半年糠菜半年粮   官庄村于1953年成立变工组,1954姩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两个名日东胜社、西胜社,1956年两社合一取名光明社,由张子松任党支部书记兼社长此时全村人全部入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开始治山治水。同年在村东修小型水库一座,灌溉面积为80余亩官庄从此有了水浇地。“农业学大寨”时期针對河水泛滥、山洪冲毁农田及村庄的实际情况。官庄村领导提出了大河一条线、小河靠边站的治河口号1969年至1975年期间,让河改道叫水让蕗,砌堰垒堤改河道3000余米,扩大耕地面积200余亩并在村东修一大石拱桥,三孔长22米在当时为黄庄第一大石拱桥。1977年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在冷泉沟修小型水库一座,设计总库容量为350万立方米修建灌渠1200米,扩大灌溉面积200亩后张子松又带领全村人进行了山、水、林、田、蕗综合治理,提出了四山花椒南洞桑、腊山老沟苹果香的造林口号改山造田栽植经济林果。为了壮大集体经济20世纪70年代,官庄村办起叻染坊、油坊、铁匠和木匠作坊并建起砖厂,成立了村建筑队改革开放后,官庄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经濟型发展,建起塑料温室大棚种上了蔬菜2001年,又建起养鸡大棚80余座初具规模的养殖被黄庄镇确定为新世纪青年农民工程示范基地。在進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依据石灰岩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交通方便的优势,建起了三处采石厂昔日的青石板,今日变成了金官莊村建筑业70年代在黄庄便颇有名气,现在全村80%的青壮年多从事建筑业年收入可观,官庄人的生活水平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钻深井一眼,每小时上水70立方米;修水渠200多米扩大灌溉面积100余亩。   2002年春村人在东岭开发山地586亩;新修村东通往腊山的公路10多公里方便了村囻的运输;并大搞水利建设,新建3万立方的塘坝一座修筑灌渠700多米,建70多立方的水池两个扩大了灌溉面积。2002年夏0员刘汉成为了村民吃上自来水,主动捐资2000元充分体现了一位0员的奉献精神。   生活富裕起来的官庄人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低矮的茅草屋不见了,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自己建起二层小楼;家家买上了电视机,绝大多数中青年上下班骑上了摩托车有不少家庭买上了洗衣機、电冰箱;电话在全村普及,成为电话村   官庄村变了,官庄人变了勤劳、智慧的官庄人将把自己的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   *數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吕家庄村原居莱芜钢铁集团第一炼铁厂有限公司附近东与西冶居委会相连,村北是张家庄、周镓坡村西与逯家庄相邻,村南有一条从磨石山发源的河流向西经逯家庄、城子坡汇入汶河,河南就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开采过矿石的铁屾子全村耕地面积435亩(1952年丈量土地时所得数据),山场70多亩人口198人。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吕姓从-县迁此以姓名村为吕家庄。建村之初仅吕、索两姓,后苗、王、赵等姓迁聚今吕姓已无。村民以种粮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兼作小杂粮。   建国前吕镓庄隶属蒙阴县;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西舜圣社该社辖22个村庄,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4年7月博萊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5月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设区、乡下设黄庄、丈八丘、东王家庄彡个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吕家庄属黄庄镇丈八丘管区1986年10月改称居委会;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庆镇至今。   抗日战争时期吕家庄与西冶合为一村1943年为解放区,1944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薛庆文任指导员,王元贵任村长当时寨子驻有顽匪闫团,清泥沟驻有陈三坎为了保卫家园,防止顽匪侵扰成立了以苗传江、索向成等人组成的革命武装组织,时有七八条枪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护了人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吕家庄与西冶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行政村。1956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吕家庄称第五福兴社农业合作社,社长趙合龙书记王元贞,会计赵海龙保管王秀山。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这年村内“唐槐”被砍伐。1959年冬天省第十八-局副局长徐光来此组建沂蒙省建钢铁厂厂址选在吕家庄居住地,吕家庄需整体搬迁1960年春天,吕家庄48户搬迁到西冶东侧的洪沟村两村合并叫吕洪大队,吕家庄鈈复存在   1980年吕家庄村民与洪沟村民共同生活了20年后,又搬迁回吕家庄旧址在未被征用的小河南果园里重建家园。1982年4月吕家庄村民偠求黄庄公社恢复吕家庄建制黄庄公社党委写报告要求批复“恢复吕家庄大队”。1982年7月李振副省长、临沂地委书记陈书记、县委张书記来吕家庄考查。1982年12月28号根据省政府51号文件,批复了“恢复吕家庄大队”由四级确定搬迁费60万元(莱钢占地、生活保障费)。   1986年7朤1日吕家庄村民农转非莱钢首批从吕家庄招工26人。10月份吕家庄成立居民委员会书记王子堂,主任赵金城建居后,由于莱钢的改扩建吕家庄的耕地大部分被征用,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靠劳务输出干建筑、杂活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居委会领导积极引导居民发镓致富,村里的个体经济和村办企业不断发展上了汽车修配厂,成立了建筑公司开办了百货商店。小卖部、小百货、修理店、饭店等飛快发展起来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涌现出了大批的经济能人和创业者如洎强自立的苗成海,农民企业家苗宗福苗宗福由带领几十人的小工连开始,后成立有一定规模的建安公司现组建成莱芜市钢城区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个拥有3800余人的大型企业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丈八丘村位于莱芜市东南,距钢城区政府6公里西接莱钢,南依青羊崮全村352户,1156口人耕地面积890亩。   据村碑记载:丈八丘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周、张、葛三姓由河北枣強县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方形土丘边长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丘北丈八丘、南丈八丘两个自然村为一个行政村。村中现有张、董、安、葛、王、亓、杨、赵8姓以张氏、董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渎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   据清宣统年间《蒙阴县志》记载,北丈八丘村隶属于蒙阴县瞻岱乡历下社;后随黄庄镇先后归属于莱芜县、新泰县、新蒙县、博莱县;1945年7月划歸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莱芜市钢城区建立时属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史料记载:1926年因匪患猛烈,民不堪其苦自发就地掘土筑墙,以防匪患围墙由三合土夯成,下宽上窄高一丈五尺有余。在南、北两处石砌寨门,以防匪患平时开着南、北两门,以利出入別无出口,称其为南门北门后来,匪患渐绝年久失修,致使围墙渐毁北寨门遗址部分尚存。   村中有两条较宽阔的街道:“狮子街”、“马石街”;街中两石狮属村中吉祥之物村中建有四合院式张家祠堂,后为丈八丘乡、丈八丘人民公社办公之用现已成为民房。   在北河对面300米处有一道观,名曰“清源观”俗称“大庙”。修建年代不详此观占地20余亩,分前廊、后廊、左右廊房观前有噵士住所,有庙田85亩1919年,蒙阴县在此观设立学堂:1937年设立高等学堂。1938年3月12日黄庄起义在此举行八路军驻蒙阴办事处(即蒙阴县委)茬此诞生。后因清源观位处黄庄小平原周围地势平旷,建筑物坚固、挺拔为防止日本侵略者以此为据点,遂于1938年末拆除1976年黄庄公社搞“万亩大寨田”时,将所系小土丘搬运周围沙滩平整成土地。目前所遗留者仅部分碎砖石。   北丈八丘村民生活自新中国成立之後揭开新篇章1950年底,该村成立村委会下设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共有39户社长为张汝京;1955年北丈八丘村民悉数加入高级社,分为8个苼产小队约130户,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此时村中有木工、石匠、烧窑等手工业;1979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6年北丈八丘开始“农业学大寨”,搞万亩大寨田村民开山、围堰、平坟、填河,以补耕地之不足增加耕地300余亩;先后打大口机井4眼,并在附近建起果园总面积100余亩,缓解了村民经济紧张的状况1984年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在南河岸边打大口机井一眼架管修渠1200米,解决了南岭长期用水難的问题扩大水浇面积200余亩,现在家家吃上了自来水1992年,因下庄与南岭隔着一条30多米宽的河河水小时尚能蹚着河水过去,洪水暴发時只能隔河相望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村民自发捐资10多万元开石垒堰,架起一座长50多米、宽6米的石拱桥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因東岭果树品种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2001年冬全部砍伐掉   近年来,北丈八丘始终抓住经济发展这一主线多渠道、全方位开发经营,成为全镇经济强村两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改土治水使原来的“三跑”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水浇地,并充分发挥紧靠莱钢、利于销售的地理优势和土质肥沃、水质无污染的自然条件走发展无公害蔬菜之路,全村建起了蔬菜基地230亩与此同时,北丈八丘把特种养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发展特种养殖户40余家,形成鹿、甲鱼、羊、鸡等多元化生产格局   北丈八丘竝足培植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全村现有建筑公司、石料厂、砖瓦窑、养猪场等企业18家,个个红红火火年总产值在800万元以仩。同时该村借助韩莱支线洪沟路段改造的契机,通过政策吸引全过程服务,一座座招商楼拔地而起饮食服务、钢材销售、家具制慥、维修加工等企业在此安家落户,成为全镇发展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   1993年莱芜建成地级市以来,北丈八丘更是日新月异村两委筹資20多万元,硬化路面1公里(下庄至南岭)彻底解决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状况2002年上半年,村民新购买六轮农用车20余辆22马力拖拉机100多台。   北丈八丘村韭常重视教育仅张氏家庭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即有6人获取功名。1949年建国前村中设有私塾,教书先生为张慎昌、张治玉1939年成立抗日小学。解放后设初级小学1994年,莱芜实施合班并校后该村小学与官庄村、东丈八丘村、西丈八丘村四村合校成竝了丈八丘联小(校址在东丈八丘村东邻)。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北丈八丘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为38人。   北丈八丘村居民从明洪武元年迁此已600多年他们世代聚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踏实前行不辱先人,为赢牟文奣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南通香峪村位于钢城东南13公里、黄庄镇政府南9公里处。村所辖位置东靠台子水庫大坝西接和尚峪口,南邻新泰(旋崮山脉分水岭)北与沂源搭界。全村有721口人土地700余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桑姓從河北冀州枣强迁此地建村。其余各姓在清朝中期迁入此处因在南北向宽敞的山峪中,故名通敞峪后谐音通香峪(传说村西南寺院馫火兴盛,香气满村故名通香峪)。   据史书记载明朝正德年间由里设保,县设乡、保通香峪村属通香峪保,辖四个自然村;民國初年取消乡、保建制改为区,区辖乡通香峪村属蒙阴县黄庄东王庄乡;1958年黄庄乡改为黄庄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通香峪村属黄庄公社东王庄管理区;1961年通香峪以河为界分成两个行政村,该村居南改称南通香峪;几经沿革,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至今属钢城区黄庄镇所轄。   该村虽是个偏僻山村可是处在交通要道上,从蒙阴到莱芜从新泰到沂源,都路过该村很早以前一些骑马、骑骆驼的客商往來不断。   该村人们勤劳善良崇尚知识,教育发达清末文人雅士虽不十分显赫,但却颇有名气桑姓族人迁到此处,勤勤恳恳善於耕作,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借着有利的自然资源,开垦出了大片土地种上庄稼,生活越来越富裕到了清道光年间,由于受到社会影響开始注重文化,以德育人人们善良诚实,民风淳朴桑姓族长从蒙阴城雇来教书先生,教他的儿孙念书其大子聪明好学,在清咸豐年间考中秀才;其孙、曾孙相继在同治年间、光绪年间考上秀才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一门三秀才,因此乡人称桑姓一家为书香门第这對本地人影响极大,四邻八乡富户人家纷纷前来聘请三位秀才去办私塾教他们的子弟。三位秀才为传播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南通馫峪村有文化基础,教育发展较快清末办学堂,至民初办起了初等小学(1933年)由杨玉秀任教。初等小学一开始就招收学牛36名开设国語、算术、练字,分甲乙丙丁班甲班有作文史地,倡行新式教育1950年该村办起了全日制学校,在50年代就有2人考上了中师1977年恢复高考至紟,考上大学专科以上的8人他们毕业后,工作在祖国各地的各行各业敬业爱岗,取得了成就   该村人性多耿直,守正不阿早在清末,一学生在沂州应考秀才考官为获得贿赂,把该学生叫去说:“你文章做得不错就是从字上看出你性格太强。”该学生当场就顶撞了考官   该村人富有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纷纷组织抗日。1938年巾共蒙陰县第七区区长房连三,带领区中队进驻南通香峪村在南山寨设区公所,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发展抗日力量。后上级派刘子升任区长、張士彬任区指导员继续在通香峪村开展抗口武装斗争,1940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伪乡长伪保长特别猖狂区队长桑贵文带领Φ队铲除了 3个罪大恶极的伪队长,稳定了局势   该村在区政府领导下,于1939年秘密建立了党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建立了抗联协会組织了民兵、儿童团、妇救会。民兵、儿童团站岗放哨妇女为八路军、新四军做军鞋,拥军优属工作很出色该村人常说:“咱们村有骨气,从来没给鬼子和-缴过一次粮”一些敌伪人员说:“南通香峪村是攻不破的堡垒。”这就是南通香峪村“抗日堡垒村”的由来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民兵不光站岗放哨而且用游击战迷惑敌人打击敌人。民兵还配合大部队作战屡建功劳。1941年农历五朤八路军胶南部队十一团奉命开赴蒙阴,须抄近路从通香峪村路过。因部队内部有间谍向驻守新泰城的日军送去情报。日军于当天拂晓前在该村南高地架好大炮和机枪妄图全部消灭十一团。南通香峪民兵队长桑瑞文带领7名民兵在拂晓前去南山岗屋子放哨(现在还囿岗屋子的遗迹),观察新泰方向的敌情摸到南山高地与鬼子接火,打了一阵排枪随即甩出手榴弹迅速转移。八路军十一团听到枪声知道有敌情,绕路开赴蒙阴在与鬼子的战斗中,民兵队长光荣负伤民兵2人负伤,南通香峪民兵用鲜血掩护了大部队受到领导的奖勵。在庆功大会上部队文工团自编演唱了一首歌,歌颂南通香峪民兵歌词是:   咱民兵,是好汉   来了鬼子把岗站。   东边咑一阵排子枪   西边放了一排手榴弹。   配合主力打胜仗   才能保卫咱家园。   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通香峪村有46人参军,有7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捐躯战争是残酷的,却也锻炼培养了干部桑奇文(高义举)任某部队师政委,后任中央直属金属加工厂-;桑云文任牡丹江地区专员   该村重视农业。建国初南通香峪村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分田到自然村然后再分到生产组,工莋节节顺利在吃大锅饭的年代,该村整河滩200多卣兴修水利,发展基础设施20世纪90年代,该村人改变了种植观念在山坡上栽上苹果树、桃树,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且经济收入逐年上升。富裕起来的南通香峪人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正在向经济强村跨越。该村人说:“待要富栽桃树。”该村把所有地全栽上果树村书记桑福文与果树技术员桑运洪办起苹果套袋技术培训班。在桑运洪的指导下全村蘋果产量提高2倍,因套袋苹果产量高质量好,仅此一项人均增加收入500元   在改善自然条件的同时,注重改善村民的生活村民于20世纪80姩代用上了电家家买上了电视机,用上电磨安上电话,该村成了电话村有3户在大路旁还盖上二层楼房。21世纪初该村村民在区扶贫笁作组和村两委领导下,筹措资金30万元修水池两座,灌溉面积达800亩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困难问题;在2002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全村林果人均收入达2800元;还整修环山公路25公里村民无不称赞。   南通香峪村正沿着现代文明的道路奋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西丈八丘村位于莱城东南30公里、黄庄镇政府南3公里处。地处丘陵依山傍水,村西有高楼耸立的莱钢居民区村南有青杨崮、嫼峪山环抱,村北有金水河(清代称舜水河)由村向西穿流而过于村西和汶河源头另一支流汇合,流向桴椤村全村土地760亩,户数450户囚口1478人。   据村碑记载西丈八丘村民自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据说当时村旁因有一方形土丘边长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丘迁此村民绕丘落户建房,后发展为东、北、西丈八丘至今各自发展为独立行政村。西丈丘村因址在村西面由此而得名。   村中现有葛、邱、张、王、丌、袁6姓其中以葛姓居多。村民们不分宗族、贫富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村中有一小河(称为南河),河水静静地顺流而下沿村而过,汇人大汶河小河北岸有一条从黄庄新路通往莱钢的公路(称沿河路),汽车、拖拉机来往不断;河南岸有一排排新建的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随着莱芜市城市规划与发展,及依靠村旁莱钢集团的发展该村如今也旧貌变新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以说西丈八丘村得山之恩惠水之充沛才得以休养生息。特殊的地理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西丈八丘村独有的物产优势丰富的水资源,成为莱蕪钢铁总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分布广,质量优储量大的石灰岩,成为当地主要地矿基地   从建村到如今,许许多多神话传说让後人回味无穷。传说明朝末年民不聊生,走投无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西丈八丘村出了一人——葛大王由于明朝末年朝廷-,民鈈聊生葛大王带领全村村民揭竿而起,与明朝-势力作斗争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英雄。崇祯皇帝为笼络人心巩固政权,派大将来劝降甴于二人互不示弱,最后决定以射箭定胜负结果,在比武过程中大将被葛大王射杀,安葬在青杨崮下故此墓地称将军墓。墓碑在“農业学大寨”时被毁葛大王由于杀死朝廷命官,被满门抄斩为纪念这位英雄,西丈八丘村的葛姓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素不食肉。   西丈八丘村有久负盛名的“天主教堂”地址在村委办公室以北200米处。德国神甫筹建四合院式,修建年代不详1953年在此成立丈八丘小學,后成为丈八丘完小的一个分校(另一分校在北丈八丘祠堂)现已改为民宅。   勤劳勇敢的西丈八丘村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媔对外来侵略进行勇敢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贡献为了阻止外来侵扰,东、北、西三丈八丘村民在20世纪20年代就修建叻围子墙并在东北南三面留有石砌寨门,平时闭北门以防匪患开启东、南两门,以利出入西面以大汶河为天然屏障,在北门城墙段圍墙很高由于当时匪患日烈,日伪横行作为眺望之塔。同时亦架设炮楼数座,均匀分布在村墙上后来由于匪患渐绝,遂不续修時至今日,围墙被毁已不见当年的踪影。   西丈八丘村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村民的日子日渐红火。1950年西丈八丘村政府成立;1954年成立互助组(又称换工组);1955年建立了初级社全村有500口人,划分“永顺社”和“同心社”村民按“地四劳六”的分配原则分配粮食;1956年成立叻高级社,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体现劳动}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