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为什么在圈内移不出来?

  随着微信的流行,日常的拍照心情都习惯性的发到微信去。而看着别人的朋友圈,也就能了解到这个人的大概。而现在发朋友圈为了吸引目光,就不断有各种各样的套路出来,你可能不是很懂,跟小编来看看微信朋友圈的九大未解之谜。

  可能很多人已经达成了共识:每发一条朋友圈,就是为自己的理想人设添砖加瓦。带着这样的心意发朋友圈,总免不了用上一些套路和伎俩。久而久之,用的人多了,这些套路或伎俩就变成了江湖中人人闻之色变的未解之谜。因此,当你看到以下场景时,你可能会觉得似曾相识,隐约感到不太对劲,但具体哪里不对却也说不上来。

  我们对这些未解之谜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猜想,试图抵达那些一心一意建设朋友圈的人的内心,和让他们令人泪目的故事。

  “自赞党”的朋友圈总是非常热闹。倘若你跟他没什么共同好友,便会看到他的每一条朋友圈里都有一个来自po主本人的孤零零的赞;要是你跟他还有一些共同好友,而你又曾给他点赞的话,很快就能收到一个来自他本人的赞,比定时炸弹还要准时。于是你不免好奇,是不是我们对“赞”的理解有差异,为什么他总要给自己点赞?

  没有为什么,就是喜欢。自己喜欢自己写的文字,自己喜欢自己发的图,自己是自己的脑残粉,自己被自己感动了。讲道理,这也是一种自由吧。毕竟脱了袜子自己还要闻一下的不也大有人在吗?

  据说有一种解释,在网络不好的时候,点赞可以测试是否发送成功。

  给那些为自己点赞的人一个回应:你们眼光很好,审美不错。你们的赞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君子之交就靠赞啊。

  就像有人每次都会以“抢沙发”的方式强行参与互动一样,自古英雄皆寂寞,唯有点赞留其名。这是一种扎根内心的信仰。

  #2只向好友展开三天/半年的朋友圈

  张小龙曾经在关于“产品中的世界观”的演讲中说到,一个产品的终极目标是做出非常复杂的功能,但用户却感到这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用起来很方便。朋友圈最近一次重要更新就是开放“允许好友查看最近三天朋友圈”功能,在这之前,这个期限是“允许好友查看半年”。微信一步步缩短陌生好友之间了解时限,这并不是一个头脑一热就做出来的功能。

  首先,微信并不是像发布小程序那样大张旗鼓,而是悄悄更新了这个功能。在官方更新日志中,只有一句“解决了一些已知问题”。这直接导致很多人像发现电影彩蛋那样兴奋地把截图po到朋友圈,宣告自己走在了极客前沿。

  每个人稳定的生活状态,审美水准,心性大概能够维持半年。半年前你还是一个胡子拉碴、精神萎靡、唯一的生活乐趣是游戏、只会对着镜头比V的胖子,但半年后的某一天,你碰到了你的女神,她的白马王子是穿着合身西装、发型一丝不苟、笑起来露出八颗白牙的金融街精英。你能怎么办,你也很绝望啊,改变自己太难了,按下“只允许好友查阅近半年的朋友圈”比较轻松。

  这个人真的只是在三天或者半年前才开始使用朋友圈。

  当他连着三天都没有发朋友圈的时候,你只能在他的朋友圈主页看到一个轻飘飘的横线。这时请你一定稳住气,不要贸贸然跑去问他“为什么你把我屏蔽了?”对方坚持多日等待的便是此刻——抛来一张“只允许好友翻阅3日朋友圈”的系统截图,和一个“你怎么还不去面壁悔恨”的眼神。

  #3“说正事专用”配图

  用各种不明所以的文字配上自拍已经是过去时,现在正流行的是用各种不明所以的图片配上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以前那种行为我们还能理解,想臭美但又没那么厚的脸皮。但当下的流行真的令人费解,微信朋友圈明明可以发纯文字啊?配上的图一般极其无趣,一般都是白底黑字的手写体“说正事专用图”,非常土味。

  担心自己之前说的话容易让人产生“不正经”的错觉,扰乱了自己在朋友面前一贯绅士的做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特此声明,属于心虚的一种表现。

  以为社会还停留在“纯发文字不能分组”的时代。

  用破坏朋友圈审美体系的配图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只发一段文字根本没人看。

  “万能的朋友圈”的简称,当你猝不及防在朋友圈看到以这三个字开头的图文,最好别上去凑热闹。一般需要动用Po主整个朋友圈的力量才能解决的事儿,一定是几十亿的大项目,你就别掺和了。

  人能不能找到,这件事能不能办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朋友们知道po主在做一个怎样轰动的大项目。对了,Po主最后一定会统一回复:感谢大家的帮忙。

  根据“六度分离理论”,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了五个人,也就是说,你很有可能通过庞大的社交网络,认识到正在美国白宫里发推特的特朗普(即使你用的是微信),不要小看朋友圈,很大几率它真的是万能的。

  第一次加好友的时候没有加备注,导致真正找人的时候分不清谁是谁、干什么吃的了。

  白雪公主里的女巫心态,“万能的朋友圈,求你告诉我,哪个手机壳好看?”(随后是大规模拉黑的时刻)

  在评论第一条把被折叠的文字贴出来

  微信给了那些喜欢在朋友圈发千字长文的朋友一些惩罚,多于10行的长篇大论都会被折叠进去,更长的裹脚布甚至只会显示一行。于是这些朋友们不甘心啊,一定要在原Po下面把自己的大作再贴一遍,因为评论不会被折叠。

  太贴心了,省得朋友还要花力气点击“全文”之后再“收起”。

  网络时代,每天都处于信息量爆炸的状态,但人们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谁能占用用户时间越多,就越成功。而在朋友圈,其中的一种做法便是占据屏幕,俗称“刷屏”——这倒是给一些不追求点击量的公众号提了个醒,如果是一千字以内的文字推送,完全可以直接贴在评论里。

  是的,朋友圈可以提醒某人“这条内容与你有关哦”。但是,只有被提醒的人自己才知道。奈何,原Po就是想让全天下都知道被提醒的人跟这条内容有关。于是,效仿微博的功能强行在文字里“@”了对方。

  他并不知道微信朋友圈有一个“提到好友”的功能。

  如果@的是一位稍微有名气的朋友圈好友,这位玩家很有可能是想要表示自己与对方关系很好,从而达到一个直接的社交圈个人营销的效果。这个情况很有可能会发生在转发一篇公众号的文章,或者参加一场活动的时候。

  示例:(转发papi酱的最新推送)哈哈哈哈哈真逗,在央戏上学时候跟@姜逸磊上同一门课,当时就听过这个梗。没想到你现在这么成功,真心为朋友感到骄傲。

  那些每周都要换头像和昵称的人,我真的在通讯录里找不到你。

  跟上一种情况一样,来自其他社交媒体的功能被强行运用到了朋友圈里,虽然没有任何作用,但追求形式感的朋友们还是把洋气的hashtag带来了这里,不然没了这个神奇的“#”符号,哪儿去装他们那些高大上的关键词呢(大多数是英文)?

  这位Po主很有可能是直接把微博/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发表过的内容毫无感情地移植到朋友圈来,可能是因为旅游照片太惊艳,抑或是朋友聚会感情太深厚,所以决定把同一份材料发送到八万个不同的平台,是积极的社交内容运营玩家。

  这位Po主很有可能拥有现象级的好友数量(甚至自带热搜体质),每一条朋友圈都能影响广泛的读者,所以需要用#创造话题。

  有一些#是具有特殊的社交功能的,比如:

  #tbt(Throw Back Thursday)说的是突然想起以前做过的事情。通常是想要发旧图但是没有契机,于是把表达动机诉诸于怀念的情感。常用于出国旅游、国外留学、名人合照或者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示例1:突然很怀念之前在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的日子,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去。#tbt(+9张配图)

  示例2:1年前刚刚入职,没想到现在在公司已经要负责这么重要的项目,要努力加油不忘初心。#tbt(+员工卡照片)

  #ootd(Outfit Of the Day)说的是今天穿得是什么。通常是配图唯一的文案,玩家可能感觉自己今天穿得很好看,想要发照片,但是不知道写什么。

  可能这位Po主的语言组织水平不足以支撑写作一段完整的文案,也有可能是希望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深层含义,所以需要借用碎片性的词汇的协助,如:刚刚离开公司#周五晚#12:50#加班#一个人的办公室#第三天#努力#上进#吃宵夜吗?

  这真的让人费解,不想让人看到的话就别发出来啊,还是说Po主已经觉得自己是明星,需要“有限地释放信息”来营造一种“隔离感”?

  Po主发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东西,但又担心被举报,但又真的想用不可描述的东西挑逗一下大家,于是就给不可描述的东西打上了马赛克。

  Po主特别想发自拍(again!),但是无奈周围的环境有点不可描述,一般情况可能在酒店房间,但是不想让人知道他/她在哪里(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声称背景太乱了),必须要把背景涂掉。

  没钱买iPhone 7 Plus,但又想拍出“有小景深的人像照片”,土办法就是把周围都弄得糊里糊涂的,快速浏览朋友圈的人基本上都会上当。

  Po主破天荒拍了一张美炸了的身份证照、护照照片、驾照照片、公交卡照片……反正还是想发自拍,但是又不想暴露个人信息(最重要的当然是不能暴露年龄!),所以出生年份那四个数字是一定要抹去的。

  #9九宫格里一定有白色

  我们怀疑Po主都是杂志美编,不然为什么非要把五张图片扩充成九宫格?并排布成对角线的样式,剩下的四个用纯白的图片代替。

  把朋友圈当作自己的摄影作品集,这样有设计感的图片布局才应该是朋友圈美学的极致。

  生活需要适当的留白,朋友圈的照片也是。

}

同是第三方支付,为啥支付宝能顶住手续费压力,微信却不能?

昨晚马化腾在记者会上公布了微信支付一个月需要承担的手续费门槛——3 亿元,解开了萦绕媒体和用户心中的一个谜团。但这样简短的一句话也引出了另一波更普遍的讨论:
同样是第三方支付,为什么微信没法顶住巨额手续费,但支付宝却可以?
爱范儿针对这个问题分别向微信和支付宝进行了求证,但双方均表示“不方便回应”。所以爱范儿整理了目前网络上的相关解答,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这些解读中。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微信和支付宝各自掌握的金融资源。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体系。当我们针对提现手续费问题来观察支付宝时,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支付渠道,而是支付宝衍生出来的蚂蚁金服。所以支付宝本质上是蚂蚁金服旗下金融体系(阿里系)的一个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分支。
相比之下,微信支付就像是刚成立没多久的支付宝,是集成在微信客户端的支付功能。虽然微信支付依靠微信的庞大用户基数瞬间跻身中国两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之一,但微信支付背后并没有支付宝那么庞大完整的金融体系。
其实分析一下也就知道微信支付本身就没有支付宝盈利那么高,支付宝首先就有天猫和淘宝,而微信并没有,这是两者巨大差异之一。

再来支付宝在早两年推出余额宝,也是就是想让现金流转变成理财形式来盈利,而且余额宝的钱可以直接购物,这也使得很多用户将钱放入余额宝,而微信从春节期间才推出理财通,显然使用量有限,微信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都是放在微信零钱里的现金流,没什么盈利的。

余额宝从前两年开始推出信贷产品,蚂蚁花呗,用户使用了蚂蚁花呗之后大部分会直接将使用的钱放入余额宝开启自动还款,更加巩固了余额宝,而选择分期付款盈利更多。而微信并没有。

支付宝本身有非常多的盈利方式,天猫和淘宝本身给阿里带来的收益就是很可观的,支付宝也相当于阿里必需品,而微信支付目前来说只是一种支付方式,没有腾讯自己的网购平台来盈利,微信自身的盈利能力很有限,我觉得客观来说其实微信支付还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完善。
既然大家的体系不一样,那么能够利用资金做的事情也不一样。
支付宝是目前淘宝除了网银和信用卡交易外,唯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这就意味着所有淘宝交易的资金都会在支付宝中留存至少数天时间,当用户确认收货并付款,资金才会从支付宝帐号转移至卖家。在这几天的时间里,支付宝大可以使用这些留存资金进行稳健型金融投资。
去年 5 月 11 日,支付宝宣布已获得由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将正式为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提供基金第三方支付结算服务。支付宝透露目前已经与汇添富、华夏、天弘等 30 家基金公司达成基金支付的接入合作意向。

正如一位知乎用户拾米所言:
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账户,同时担保支付是支付宝的特色,最关键的就是沉淀资金,正如路人假所说沉淀下来的流动资金进行金融投资(稳靠型)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利润,此前这一块是金融监管的灰色地带,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这一块灰色地带将会透明,届时支付宝应该会披露这一块所产生的价值。
即使有微店的支持,微信支付的主流应用还是发生在个人用户之间,或者满足便利店消费、购买电影票等小额支付,况且这些钱并不会像支付宝一样能够在微信的平台上稳定地留存一段时间。资金留存量的不稳定以及量级的差异决定了微信支付很难获取投资收益。
除了支付体系、资金留存时间的差别外,资金流量也会凸显微信支付在分担手续费成本上的弱势。
天弘基金为了满足余额宝的支付能力将自己的核心系统托管到了阿里云系统上,余额宝 3 亿笔交易的清算可在 140 分钟内完成。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支付能力上的差距至少在两个数量级以上。
一方面,支付宝的资金留存时间更长,投资方式更多,另一方面,支付宝本身能够处理的交易量也更大。所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差别,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光纤宽带和 ADSL 的关系。资金流量的大小会对双方的盈利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决定了是否要向用户收取提现手续费。
最后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定位。支付宝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为了盈利而生的产品,任何一个细节都有针对盈利的评估。但微信支付的亮点是社交基因,最初的目的是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渠道,并强化微信的社交体验(比如红包)。
这样的对比之下,我们就可以看到,虽然同为第三方支付,但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差异非常之大。这也凸显了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上的领先地位,即便它缺少所谓的社交基因;而微信支付需要追赶的,也不仅仅是市场份额。手机没流量就用流量宝,一个免费赚取流量的好软件。

}

  互联网史上最受追捧的“期货”小程序面世,能否承载外界对它的过度期望?

  文|翟文婷 编辑|马吉英

  今天早上07:04分,微信公开课发布了“你好,我是小程序”的内容:

  今天凌晨00:26分,微信公开课发布了一张图片:

  稍早一点,有人在上发布了一张截图:

  2016年12月28日,张小龙在广州微信公开课现场告诉8亿用户和近20万开发者,2017年1月9日小程序会正式上线。这意味着互联网史上最受追捧的“期货”即将交割。

  有人确信,这将会是一次对移动互联网的重大变革。就在小程序尚未公开真实样子之前,“APP颤抖吧”、“手机类操作系统来了”等声音便不断冒出来。基于web+语言,小程序极大降低了开发门槛,所以继自媒体享受了微信公众号红利之后,程序员的价值将重获绽放也成为主流观点。

  他们对微信有种本能的信仰。“微信聚集了8亿人,全世界都很少有这样的应用,所以它的每一点变化都非常重要。”这是每日优鲜联合创始人曾斌的注解。即便是提交了4个小程序demo都没被审核通过的李明(微信开发者社区负责人),依然对它热情不减,甚至赞同微信严苛的态度。

  但也有人选择中途退场。王东烽创办的五味科技是小程序200家内测企业之一,他第一时间启动研发,鼓舞更多的创业者抓住难得的机会。但是在2016年12月,他宣布停止了小程序的开发,重要原因是其不能被分享到朋友圈。还有部分创业者看空小程序,是因为没有流量入口和分发渠道。

  “现在高估小程序或低估小程序怕是都有问题,”无码科技创始人提醒大家,“提前给一个事物下结论,就跟抛硬币一样简单。”

  荔枝FM的小程序已经通过审核;有赞敦促300多万个商家提早注册小程序账号,以便第一时间迅速反馈;拥有16万用户的微信开发者社区每天都有程序员讨论关于小程序的技术问题。

  支持它的,或是反对它的,都在等待小程序亮出最后的底牌。

  没有任何预告,张小龙从舞台黑暗中走出。他还未开口,广州亚运城体育馆内便掌声雷动,但是很快恢复安静。太多人期待听到他的讲述:小程序,一个可能让微信走得更远、影响更多人的新产品到底长什么样?

  这是张小龙第二次面对公众。长期以来他都远离媒体,偏隅广州,专心做产品。面对浮躁多变的互联网,他是怎么思考的,又秉持什么样的产品哲学,在2016年1月11日他首次亮相公开课之前,人们知之甚少。也是在那一次,他罕见地提出微信要做一款高效的工具,让用户用完即走,而不是沉溺其中。

  他不是激情型演说家,甚至一开始有点没进入状态。在切入小程序主题前,台下听众吸收最多的信息还是他强调一款工具“用完即走”的重要性。因为这也是小程序的精神纲领。

  试想一下,以前你想找搬家公司,得去应用商店下载安装相应的APP,经过注册、验证等繁琐的过程之后才能使用你想要的服务。这次用完又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再启动,只好卸载。小程序要改变的就是这种场景,基于微信生态,无需安装也不用卸载,触手可及用完即走。

  以前公众号也能承载部分需求,但是在有赞创始人白鸦看来,用一个信息聊天窗口蹩脚地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即便是后来的服务号,也被不少创业者吐槽不够给力。而小程序将要做的是现实世界和虚拟社会的融合。

  张小龙看得似乎更长远。他力图改变的是智能手机时代之后,人们获取信息或应用的方式。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你想开灯,只需要目光落在开关位置,就能让房间充满亮光。前提是你需要佩戴一副智能眼镜,或借助其他设备。这个过程中的应用形态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你看到的具体事物既包含信息,也有处理的程序。也许现在还做不到如此智能,但小程序尝试的就是这个方向。

  听上去很美好,但要在8亿用户的生态中嫁接这样一个产品,相当于在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重建规则,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2016年12月28日,张小龙明确小程序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没有流量入口,没有下载通道,不能主动推送消息,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不能做游戏。开放的权限似乎不多,可以分享给好友或群,有限的搜索功能。毫无疑问,对开发者权限的严格要求,可以保护用户最大程度不受骚扰。消息从广州亚运城体育场馆传出,议论声音也蔓延开来。

  经纬中国合伙人肖敏认为,小程序虽然尚有不完善之处,但这种程序开发思路无疑是正确的:最大程度地照顾了用户利益,而且这种应用形态是面向未来的。他甚至说,十年之后看今天提出的这些原则也不会过时。

  英诺天使合伙人林森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张小龙把小程序的最终决定权都回归到用户,而不是开发者手里,这是非常正确的一个安排。在他看来,很多APP开发者正是因为没有完全从用户角度出发而被抛弃。

  也有创业者觉得小程序跟之前预想的不太一样,尤其没有流量红利和不能分享到朋友圈是他们心中难以解开的两大心结。

  朋友跟曾斌抱怨,小程序的分发会更难,没有原来想像的那么简单。他反问,“小程序如果真的有中心化入口,对你更有优势,还是对巨头更有利?”

  每日优鲜通过公众号积累了原始用户,直到2016年5月之前,微信都是他们重要的获客来源,一度成为线上公号微信支付总额的第20名。曾斌很清楚,微信把中心化入口去掉,实际上是让小型开发者与、这样的巨头尽可能处于同一起跑线,后者没法用钱粗暴解决问题,唯有创造力才能赢得用户。

  荔枝FM小程序开发负责人、产品副总裁李泽隆不太在意朋友圈能否开放,对于他们所做的语音直播产品来说,更注重及时性。“分享到群里,只要有人关注就能及时收听并互动,朋友圈是一个动态的记录,你看到的可能是过去式。”

  但王东烽在名为“东烽来了”的公众号却提出疑问,“没有分享能力会导致所有数据只进不出,对于没有多少用户的创业团队来说,没有任何爆发能力。对于大公司来说,为什么要把输入导入到一个死胡同中去?”他说,没有骗子和小偷的商业街不是好街道。为此,他停止了五味小程序的开发。

  有赞第一时间通过公号提醒300万个客户,尽快完成小程序账号注册、企业认证和微信支付权限申请,这样可以争抢第一波推广红利并挖掘8亿微信活跃用户的使用场景。他们试图向商家说明,小程序对你们来说多么重要。

  但是就在2017年新年上班的第一周,他们能提供的版本依然比较原始,只有商品展示、陈列、下单等版本。有赞CEO助理冷面的解释是,张小龙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玩法,你并不知道该做多少,也不敢把一些更复杂的营销玩法加进去。“他们没有完全公开的情况下,贸然投入重兵不是什么好事。”

  最早拿到尝鲜资格的200个微信公众号,也没有畅快体验过小程序的完整功能。2016年9月22日凌晨开始内测,微信开放的接口只有登录、用户信息、微信支付和模板信息,最重要的分享路径被堵上。直到张小龙现身微信公开课的前一周,分享到好友、群聊和二维码的接口才被放开。

  即便是微信团队自己,对于小程序究竟要做成什么样子,也处在不断摸索之中。包括整个微信的规则不清晰,偶尔也会变化,张小龙曾为此解释,“很抱歉,我们确实给不出一个特别明确的东西,因为我们自己也在变化。”

  有次公司的例行培训,一位新同事问张小龙,微信的战略到底是什么?他只回答了一句,“微信是个工具。”在他眼中,工具并不是很底层的东西,甚至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工具,只是它有好坏之分。“如果说我们要做一个平台,我会不知道要做什么。”

  实际上,2016年初那次演讲中,张小龙曾多次提到“平台”二字。他希望平台可以提供第三方开发的无限多应用,平台对待用户的规则更公平,不想看到平台是被用来导流的场所。

  可以肯定的是,小程序初期不会像公众号那样失控,微信在内容审核和权限开放上会更严格。

  除了运营微信开发者社区,李明控股的几个公司提交了4个小程序,都没有通过审核。斗图表情没有通过的原因是涉嫌诱导分享;一个股票类小程序被拒是因为没有深圳交易所专有信息经营许可证。

  除此之外,小程序的开发管理也是有权限设置的。出于安全考虑,曾斌本能地把每日优鲜的管理员设为自己,没想到正式开发启动之后,他成为产品开发进度最大的障碍。

  小程序每次测试和发布都需要他通过验证,而且不能通过读取二维码图片的方式授权,必须面对面扫码。技术团队找不到出差的曾斌,只能暂停进程;他在公司时,经常被叫到电脑面前去扫码,这令他不胜烦扰。曾斌提出把管理员的权限转让给负责技术的VP,却被微信告知不允许。

  曾斌没有因此对微信丧失信心的原因是,在他们反馈这一问题大概两周后,小程序的管理员就被允许更换了。

  也有创业者告诫开发者,不要盲目乐观,小程序虽小,但每一个都是一个完备的应用,需要开发者有应用开发的整体意识。所谓“让天下没有难做的APP”,并不代表它没有准入门槛。

  大部分创业者反馈,因为越过了终端适配的过程,小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发成本。一个前端加一个后端开发,服务器再配置一些运维人员,就可以运行一个小程序。而微信开放接口,比如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账号授权登录、拍照上传照片等,都会让小程序更接近APP的体验。

  不过它也存在一定限制。目前小程序的体量很难做到特别大,内存分配比较有限,原因是你不可能再单独组建模块或进行UI优化,只能调用公共基础资源。比如,目前开发者只能有十种左右的字体选择。这种限制是否会随着小程序的成熟逐渐优化,还尚未可知。

  李泽隆回想起荔枝FM最早通过微信公众号创业的过程,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H5页面功能有限,不能通过账号登陆,也没办法承载更多内容,所以他们想出了回复关键词接收信息的方式。2013年4月到6月期间,荔枝FM已经积累了100万用户,半年后推出自己的APP,通过在微信公号一键下载的方式,客户端用户得到了迅速增长。

  拿到小程序内测资格,他们第一反应是增加收听语音直播,用户订阅直播间,发送评论。这与当年的公众号形态不可同日而语。尤其通往好友和群的接口开放之后,分享出去一个节目,感兴趣的人一键就能登录并同步收听,还能实时互动。

  但是在跟内部沟通的时候,李泽隆不会把各个产品在组织架构上区隔开,也不会告诉团队荔枝FM未来会以小程序还是APP为主。“我们做的是内容平台,只要有利于用户收听到,我们都乐意去做。”

  没有哪个创业者会激进到在小程序上孤注一掷。正如有赞CEO助理冷面所说,大多数商家都是功利的,他们会用数据衡量哪个产品的付出收益比更高,以及在各个阶段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

  甚至他们并不担心用户被微信拿走,而不能留存在自己平台。每日优鲜70%的销售来自APP,微信更多是他们获取新客的途径。一个用户下单三四次后,往往会主动下载APP。

  从他们准备获取小程序种子用户的途径也能看出一些端倪,通过公众号引流基本是开发者的首选,对于每日优鲜这样的电商来说,因为涉及到线下服务,它会在原有包装APP二维码旁边增加一个小程序的扫码入口。

  从线下引流,这也是张小龙乐见的方式。2012年5月23日,他在朋友圈就曾说,“PC互联网的入口在搜索栏,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二维码。”

  林森没有否认张小龙的这个观点,在他看来二维码是把现实与虚拟世界相连接的最简单方式,尤其在以去中心化为主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试图在这个方向做得彻底。他甚至预言,未来微信钱包等入口都可能被迁移出来。“中心化导致在流量方面很多人可以不劳而获”。

  微信鼓励二维码做主场景入口,也可能与其线上流量获取空间探顶有关。曾斌的观点是,微信已经拿下8亿的活跃用户,几乎吃尽了网民的人口红利。二维码或许有助于微信将线上线下连接闭环真正打通。

  早前曾认为,小程序适合低频应用,不是高频重度APP的主场。经纬中国合伙人王华东则判断,对于社会化媒体传播和社交电商类的创业者,小程序的帮助可能比较有限。所以,那些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出行等APP会成为小程序第一波红利的受益者吗?

  依目前的形势,恐怕是这样。如果想快人一步享受小程序的红利期,林森给出三步走建议:一,完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张小龙残酷的规则其实是在回归到产品为王。只要你的产品有人用,就会有分享,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二,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有独特观察或稀缺资源,尤其是线下资源,这会有助于小程序快速积累第一批用户;三,在有一定的口碑之后,能够在庞大的微信生态体系内找到生存法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怎么转移好友到另一个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